感染效应范文

时间:2023-10-04 15:35:23

感染效应

感染效应篇1

摘要目的:探讨HFMEA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肺部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6月125例年龄≥60岁且未发生肺部感染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HFMEA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可能发生肺部感染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的分析、评估,找出最高危因素,制定防范的优先行动计划,不断改进并实施。结果:观察组发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HFMEA能有效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失效模式;效应分析;髋部骨折;肺部感染;老年人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06

Application of health 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to prevent pulmonary infection in old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WU Yun-xia,WANG Yun,MIAO Zhong-ping

(Chaohu Hospital Affiliated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Chaohu238000)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application of health 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HFMEA) to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old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Methods:Between January and December 2012,125 older than or equal to 60 years old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who without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divided to observation group (n=66) and control group (n=59).Based on routine nursing (control group),we applied HFMEA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prospectively on possible pulmonary infection of old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then worked out prior action plan of prevention and not only improved continuously but also carried it out.

Results:The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It is effective to prevent pulmonary infection in old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by application of HFMEA.

Key wordsFailure mode;Effect analysis;Hip fracture;Pulmonary infection;Elderly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为前瞻性评估系统流程的方法,通过根本原因分析及流程改进,以达到杜绝或减少缺陷发生的目的[1]。目前HFMEA在临床风险管理中,主要应用于预防技术故障和设备缺损,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高危程序的安全性,以及识别患者和医疗服务者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等[1]。据统计,老年髋部骨折人群发病率约为1/1000[2],多由轻微外力引起,以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老年患者自身生理及免疫机能下降,发生骨折后在

作者单位:238000巢湖市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骨二科

吴云霞:女,大专,主管护师,护士长

一定时期内需要卧床治疗,且由于受吸烟及疼痛、麻醉、手术刺激等因素,极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高达19%[3]。临床上以肺部感染最多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增加了住院时间及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地处县级市,收治农村患者居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民群众经济水平的提高,医保惠民政策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率及手术率有逐步上升趋势。自2012年7月起,我院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用HFMEA进行高危因素评估,并实施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从而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7月~2013年6月125例年龄≥60岁且未发生肺部感染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将2011年7月~2012年6月未实施HFMEA前的5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60~69岁19例,70~79岁19例,80岁以上21例;有2种以上的非肺部基础疾病22例;长期卧床者(时间>7 d)9例;有吸烟史15例。将2012年7月~2013年6月实施HFMEA后的6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7例,女29例;年龄60~69岁18例,70~79岁25例,80岁以上23例;有2种以上的非肺部基础疾病26例;长期卧床者(时间>7 d)11例;有吸烟史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HFMEA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失效模式进行前瞻性的分析、评估,找出最高危因素,制定防范的优先行动计划,不断改进并实施。具体如下:

1.2.1成立HFMEA小组在护理部领导下成立HFMEA小组,包括护理部主任1名,护士长1名和护理骨干6名,学历均在大专以上,且精通业务,掌握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熟悉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流程,并接受了HFMEA知识的系统培训。

1.2.2绘制护理流程图,患者入院后先进行护理评估,健康教育宣传,协助患者完善辅助检查,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出院指导。

1.2.3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肺部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召集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针对流程中的每个步骤列出所有可能与护理相关的失效模式,然后找出可能出现的失效原因、导致的结果,再由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发生肺部感染的事先风险指数(RPN)。 RPN=(S)×(O)×(D),S即影响严重性,O即失效模式出现的频率,D即探测失效水平,SOD的等级分均为1~10分,如果失效模式的RPN值>125,该模式就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改造[4]。HFMEA 团队8名成员,各自独立完成评分,取8个分数的平均值,得出最终RPN值,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改进,确定改进的轻重缓急程度。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肺部感染失效模式、原因及RPN值,见表1。

1.2.4制定防范的优先行动计划并实施建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肺部感染高危因素评估表,依据患者的年龄、原有呼吸系统疾病、受伤至就诊时间、基础疾病数、手术时间等进行评分。对于高危患者,须重视护理评估、健康教育、围手术期护理等环节。HFMEA小组定期完善预防措施并组织培训、练习,通过现场观察及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跟踪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

1.3效果评价与诊断标准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1)新近出现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有或不伴有胸痛。(2)发热。(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4)血白细胞大于10.0×109/L或小于4.0×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5)胸部X线片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符合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5]。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2)

3讨论

3.1应用HFMEA可以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肺部感染结果显示观察组通过失效模式的RPN值,明确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和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在实施过程中,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能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讨论,围绕可能发生的失效相关因素深入剖析,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防范于未然,从而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3.2HFMEA促进了护理团队的合作与成长护理是一项集体工作,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体现的是连续的、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表1显示,护士专业知识欠缺,导致护理评估不全,健康教育未落实,防范措施不到位等。骨2科现有N2级护士8名,专科知识和综合技能相对薄弱。HFMEA小组在工作过程中,完善了护理工作流程,加强了对年轻护士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地跟踪、督促、改进,发挥了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促进了年轻护士的成长。

3.3患者因素的个体差异,须重视护理初始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进行诊疗,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高血压病、脑梗死等,骨折后卧床时间长,伴有营养不良等,这都是发生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患者有个体差异,且对疾病的认知和配合程度也不同。因此,护理初始评估尤为重要,必须由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对患者作出准确、全面的评估[6]。我院明确规定,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对新入院患者的初始护理评估进行质量控制,再评估的目的是防止疏漏,并且对评估的结果加以分析,及时和医师有效沟通,确定患者医疗和护理方面的需求。骨2科要求HFMEA小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持续性动态护理评估,并跟踪护理防范措施实施的情况。

3.4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护理防范措施循证护理以临床护理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7],运用最好的科学证据制定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化的护理工作措施,为患者提供有效、合理、经济的护理。在工作中,FMEA小组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制定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优先的护理防范措施。(1)病情观察。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有无咳嗽,痰液的性状,是否易咳出等,协助翻身拍背,遵医嘱给予止咳化痰药物,必要时给予预防性雾化吸入,对评估为呼吸困难的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氧疗。(2)预防误吸。向患者和家属讲解误吸的危害性,指导其进食速度宜慢,确认口中食物完全咽下后再继续喂食,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抬高床头。(3)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运动。入院时即教会患者腹式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的方法,并监督其执行。(4)口腔护理。患者饭前及咳痰后协助漱口,体质虚弱、不能进食者须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5)疼痛护理。对每位患者均要进行疼痛评分,疼痛剧烈时立即汇报医师,予以镇痛药物应用,观察效果并记录。(6)尽早加强功能锻炼。骨折早期及术后第1天患者,鼓励督促其进行股四头肌收缩、深呼吸、扩胸运动、上肢外展等训练,循序渐进,遵医嘱逐步增加锻炼幅度。(7)心理护理。加强巡视,多关心体贴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8)环境适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室内禁止吸烟。(9)合并症的护理。骨科高龄患者日渐增多,大都合并有基础疾病,护士须掌握跨专科的知识,认真执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做好健康教育指导。

2001年7月1日,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CAHO)推荐HFMEA作为医疗工作中高风险程序的前瞻性风险分析方法[8],要求每所评审合格的医院使用HFMEA每年至少进行一项前瞻性危险评估项目[9]。我院在骨科病房应用HFMEA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肺部感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学习本方法的理论,提高护理人员的认知和操作熟练度,进一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蒋红,黄莺,黄桂娥,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医院口服药安全管理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5):394-396.

[2]吴国豪,庄秋林.重视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2):109.

[3]张秀果,丁俊琴,井永敏,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危险评估表及护理计划单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75-877.

[4]周佛香.FMEA失效模式在护理流程改造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9,35(6):83- 84.

[5]吴青霞,蒲超,侯小倩,等.循证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并发肺部感染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8):1928-1929.

[6]陈海燕,陈晓荣.基于JCI标准实施住院患者初始护理评估[J].护士进修杂志,2011,22(11):2033-2034.

[7]郭继锐.循证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91-93.

[8]石荣光,李冬梅,王琳,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深静脉置管的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6):997-999.

[9]Duwe B,Fuchs BD,Hansen2Flaschen J.Failure mode and effect s analysis application to critical care medicine[J].Crit Care Clin,2005,21(1):21230.

(收稿日期:2013-11-01)

感染效应篇2

[关键词]持续负压引流(VsD);切开引流;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VsD应用

[中图分类号]R7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1-0080-04

重症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多因年龄偏大,体质低下,伴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心脑血管等),个别患者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感染发展快速,且难以控制。由局部症状快速发展至全身症状,多引起张口受限,呼吸困难,还存在向上至颅内,向下由颈部至纵隔扩散的风险,所以重症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在治疗中存在很大的生命风险,甚至导致死亡,传统的方法切开引流后全身支持治疗,控制感染速度较慢,增加了患者死亡风险、痛苦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VSD(vacuum sealing drainage)是一种新型的外科引流技术,自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n博士首创以来,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显示其在软组织损伤和感染的治疗中,不仅有引流彻底、保持创面清洁从而预防创面感染,而且有缩小创面,消灭死腔的作用。刺激肉芽组织快速生长,促进创面愈合和缩短修复时间等方面效果确切。适用于创面和软组织缺损、皮肤移植固定、烧烫伤、溃疡、坏疽、骨折创面等领域。同时,许多学者将VsD用于治疗各种皮肤软组织创伤、体表脓肿、化脓性感染、较大的血肿或积液、胰腺破裂修补术后胰漏、骨髓炎开窗引流、关节腔感染切开引流、开放性骨折怀疑合并感染者,减轻患者行传统换药的痛苦,缩短病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科室对重症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改进,在严重颌面部多间隙患者的治疗中使用VSD持续负压引流,取得了可观的疗效,本研究对笔者科室近5年来的35例重症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炎症指标(WBC、CRP)的客观变化及住院天数并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笔者科室2011年5月-2016年5月经治疗的35例重症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23例(占65.7%),女12例(占34.3%)。据纳入、排出标准收集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传统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63.33±12.96)岁,入院前发病天数:(10.94±4.47)d,累及间隙:(4.72±1_23)个,脓肿体积:(182.394±70.02)cm3,术前WBC:(19.74±4.84)×109/L,术前CRP:16.01±5.53mg/L,切开清创+冲洗换药+抗生素治疗;改进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60.82±13.65)岁,入院前发病天数:(10.18±3.71)d,累及间隙:(5.24±1_20)个,脓肿体积:(195.764±65.90)cm3,术前WBC:(19.05±5.03)×10-9/L,术前CRP:(15.49±8.50)mg/L,切开清创+负压引流+抗生素治疗。

1.2纳入标准:①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颌面部重症感染;②局部B超或cT等检查提示有脓肿形成的患者;③感染诱发或加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如:电解质紊乱、心肾功能不全);④病程中出现脓毒血症、菌血症等严重感染并发症的患者。

1.3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无法收集完整的患者;②伴有难以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1.4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脓肿未形成者积极保守治疗,脓肿形成者应在急诊下行手术治疗,脓肿未形成者择日安排手术,不能耐受全麻的患者,局麻下切开引流。①传统组的处理:清创后传统组给予放置橡皮引流条或橡胶引流管,根据患者基本病情决定是否行气管切开,并在术后每日间隔6~8h给予患者进行局部冲洗换药,更换无菌敷料,直至患者病情好转、术区无明显脓液渗出后,酌情调整换药次数;②改进组处理:清创后改进组于脓腔内植入VSD。两组患者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转往重症监护,同时给予营养补液对症治疗,均行脓液培养,根据结果更换药物。

1.5VSD使用方法: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行切开引流清创后存在多个脓腔、腔道,测量其大小并将VSD高分子聚乙烯醇组成的泡沫材料修剪成相应大小,植入其中,要求:①达到脓腔最底部,创建有效引流;②清创应彻底,避免遗留太多坏死组织,导致堵塞引流。各个脓腔外露部分用定皮机连接固定,外接负压吸引管,清洁皮肤,表面覆盖生物半透膜,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检查负压装置有无漏气;给与120~150mmHg持续负压吸引,5~7d更换VSD装置,待患者局部全身感染症状消失、无脓液及坏死物渗出、创面长满新鲜肉芽组织后,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在局麻或全麻下取出VSD,并行清创缝合手术或二期植皮。

1.6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3d,血液WBC(10-9/L)、CRP(mg/L)、住院天数并比较。

1.7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2.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男,45岁,农民。于2014年1月29日以“上呼吸道感染8d伴左侧下后牙痛6d”为主诉入院,病史:8d前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自行口服抗生素2d,疗效欠佳;6d前出现左侧下颌牙痛伴同侧面部肿痛,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抗炎补液,切开引流等对症治疗6d,因效果欠佳,遂当地医院建议转入笔者医院行专科检查治疗,入院时专科检查示:双侧颌面部不对称,比例不协调,左侧面颊部、颌下区及腮腺咬肌区弥漫性肿胀,触压痛明显,表面皮温高,皮肤色泽发红,左侧颌下区有一约3cm的切口,内放置引流条,挤压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张口度一横指,感染累及(左侧颊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舌下间隙、双侧颏下间隙、双侧颌下间隙、咽旁间隙、累及锁骨上窝、双侧斜方肌,颈部累及甲状软骨区、两侧累及颈鞘、下至胸骨后方),完善检查示:白细胞21.27×10-9/L;中性粒89.4%;淋巴细胞5.5%,血红蛋白75g/L,血小板计数188×104/L,体温:39.2°C,血压133/74mmHg,完善其他检查。入院诊断:重症感染;左侧颌面部间隙感染;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原因待查;高血压;双侧股骨头坏死;胸椎韧带骨化并双下肢不全瘫;强直性脊柱炎。完善相关检查后,排除全麻手术禁忌证,1月31日在全麻下行颌下区、颈部、胸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转重症监护,给与营养补液抗感染对症治疗,每日3次冲洗换药,疗效欠佳,于2月20日检测指标WBC为32.9×10-9/L,降钙素原为16.63,感染未控制,局部乃篮笕庋孔橹生长缓慢(图2),遂于2月21日后植入VSD负压引流,感染逐步控制,28日更换VSD装置。患者于3月9日转入烧伤科分别于11日、20日行术区植皮。患者住院期间一共输注入血白蛋白注射液482.5g,输注悬浮红细胞13.5u,血浆3740ml。见图1~4。

3.结果

传统组与改进组脓培养结果,送检35份脓培养,检出32例阳性结果,3例阴性。其中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见表1)。传统组与改进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3d WBC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VSD的优点:①为创面形成一个密闭引流系统,隔离创面与外界,预防细菌入侵,降低创面感染率;②封闭使作为负压引流的动力可以持续进行,彻底清除创面及腔隙内的渗液,促进创面渗液的排出,加速组织消肿,有利于创面感染控制;③提高创面的血流量,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增强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④减少术后换药次数,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担,同时减轻患者因反复换药带来的痛苦。缺点:①VSD装置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②VSD容易出现堵塞引流不畅。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5年以来收治的重症颌面颈部间隙感染35例,结果显示:①改进组WBC、CRP在术前、术后1d,术后3d指标变化经SPSSl7统计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感染效应篇3

【摘要】减少儿童上呼吸道感染,采取均衡营养,多参加户外运动,平时注意冷暖,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重于治疗,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可以减少儿童上呼吸道感染。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预防

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耳咽管、喉。因此,所说的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上述部位炎症的总称,如炎症只发生在鼻窦称鼻窦炎,如发生在喉部称喉炎,依次类推。如同时发生几个部位的炎症,且每个部位炎症均不突出,则称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小儿从6个月以后至6岁左右是容易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体质较弱时期,孩子为什么容易感冒,这是很多家长普遍的问题,这是因为这阶段孩子本身的抵抗力就弱,每个孩子生出来对病菌是没有抵抗力的,所以当他接触到病菌后容易感染,但感染后下次再碰到同一类型的病菌就有免疫力了,所以成人比孩子少感冒也是这个原因,成人接触过的病菌多了自身也有免疫力,不过现在变异的病菌比以前要多。

1.临床表现

成人上呼吸道感染多表现局部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打喷嚏、干咳。而儿童除上述症状外,主要表现发热,轻症表现低热,体温38℃以下,常持续2~3天自愈;重症多高热,体温39℃以上,伴全身不适、精神差、呕吐、腹痛,甚至惊厥。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指导中心主任戴耀华:“一般每个孩子每年都有4~6次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这些都是病毒性感染,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能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能够恢复,也可以用中药治疗。但有的孩子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细菌感染,很容易造成肺炎,我们知道婴幼儿的肺炎是比较危险的,孩子得了肺炎以后首先的症状就是咳嗽,有的孩子呼吸加快,有的还可能有呼吸困难,胸壁下面有凹陷,如果有这些症状,应该马上去医院,需要用抗生素治疗”。

2.病因分析

上呼吸道感染病因90%为病毒感染。而诱因多为冷热交替时不注意穿脱衣服导致过冷或过热,过食厚腻食物,大便秘结,过分溺爱,不参加体育活动,导致抵抗力差;过多带孩子过公共场所,人口居住密集、不注意通风导致病毒密度增加,大气污染使呼吸道受刺激。因此,预防呼吸道感染主要针对诱因来进行: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穿脱衣服,多带儿童到公园、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进行体育锻炼。室内多通风,家长吸烟时尽量不在居室内,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

3.治疗对策

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轻症一般注意休息、多喝水、饮食上给予易消化流食,多能2~3天自愈,必要时服用一些抗病毒及对症药物,如干扰素滴鼻,口服利巴韦林、清开灵、牛磺酸颗粒。重症因热度高,合并症多,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上面提到,上呼吸道感染90%为病毒感染,但重症病例医生有时选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其理由有三:其一,要明确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需要进行咽拭子分泌物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耗时长、费用高,甚至超过药费,家长难以承受,因此,医生避重就轻选择一些常规抗生素。其二,我国属于传染病高发国家,一些传染病尚未控制,冬春常发生流脑,夏秋常有细菌性痢疾,二者均为细菌感染,且初期不易与重症上感鉴别,因此,为了不延误治疗,预防应用抗生素。其三,不少小儿在正常情况下咽部带菌,一旦受凉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或病程超过3天,常合并细菌感染。总之,在治疗上感时要提高诊疗水平,正确判断,合理应用抗生素。

4.儿童免疫力的提高

(1)宝宝随着年龄的增长抵抗力也会好些。(2)平时注意均衡营养,给宝宝吃高脂、高糖的精致化加工食品。①多吃天然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②五谷类是人类的主食,在宝宝4个月后添加副食品时,首先要尝试的是米粉、麦粉。断乳之后,替代食物也是谷类。全谷类含胚芽和多糖,维生素B和E都丰富,这些抗氧化剂能增强免疫力,加强免疫细胞的功能;③天天五份蔬果,不只是成人饮食的信条,也适合推广到幼儿身上。如番茄红素、胡萝卜素,含丰富的维生素C与E等,纤维质可预防便秘,提供肠道通畅良好的吸收环境。水果的果寡糖帮助肠道益菌生长,就像在小肠大肠铺一层免疫地毯一般。孩子若不喜欢蔬菜,可以将它剁碎,混合谷类或肉类做成丸子、水饺或馄饨,就会容易接受;④婴幼儿正值身体快速增长及脑神经发育期,对蛋白质及钙质的需求量相当高。所以乳类制品为婴幼儿期最佳的营养来源。优酪乳是乳制品中,可以兼顾营养与改善肠道环境的饮品,很适合儿童期的需要,幼儿则要到满1岁以后才能喝;⑤人体最重要的成分不是硬邦邦的骨头,而是柔柔软软的水。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于体重比成人更高,水分蒸散流失多,更需要补充水分。水分充沛,新陈代谢旺盛,免疫力自然提高;⑥此外,不要让宝宝偏食而导致营养失调。均衡、优质的营养,才能造就宝宝优质的免疫力,轻轻松松远离病菌。(3)多参加户外运动。(4)平时注意冷暖。(5)可以去医院检测一下宝宝的免疫功能是否达标,如果不达标医生会用药物调节,建议用中药调节,西药对孩子伤害大。(6)家长一定要注意别让宝宝反复感冒,如果经常患感冒会降低宝宝的抵抗力。药物(特别是抗生素药物)也会损害宝宝的抵抗力,让宝宝少去公共场所,少接触病菌。(7)现在市场上所谓的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其实效果都不佳。建议多带宝宝参加户外运动,注意平时的营养搭配。

5.预防

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病程3~5天,预后良好。但有20%患儿发生肺炎、败血症、心肌炎、肾炎、风湿病等合并症,因此对上感应引起重视,多观察、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感染效应篇4

关键词:莫西沙星;下呼吸道感染;效果

莫西沙星是一种较新的人工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有较好的抗菌活性[1],其药物具有吸收性好,不易产生抗药性,半衰期长、副作用小等特点。我院在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莫西沙星药物,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就临床观察情况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9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所有患者疾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标准,排除各类禁忌症。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在24岁~76岁,平均年龄为(47.6±1.4)岁,急性支气管炎15例、肺炎16例、支气管扩张15例。实验组男性23例,女性23例,年龄在25岁~78岁,平均年龄为(47.3±2.7)岁,急性支气管炎15例、肺炎17例、支气管扩张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情况对比差异小,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400mg/d,分两次滴注。观察组患者在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采用莫西沙星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400mg/d,分两次滴注[2]。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2w,在治疗中要注意观察患者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及偶尔可能发生的各类症状。

1.3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药物治疗后的药物杀菌率和治疗效果,其中药物杀菌率=杀菌数/细菌总数×100%,治疗效果分为4个等级:①治愈:临床各种病症消失,身体恢复正常,细菌全部清除。②好转:病情明显有所好转,身体情况有所改善,细菌尚未全部清除。③起效:病情有一定好转,身体情况无明显改善,细菌尚未全部清除。④无效:临床各种病症依然存在,甚至有所加重,细菌数不变。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人数×100%。

1.4统计方法 两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的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n和%表示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分离出54例菌株,经过2w的静脉滴注治疗后,试验组杀灭菌株25例,对照组杀灭菌株20例,见表1。

2.2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2w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随着吸烟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多,尤其以下呼吸道感染者居多,其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3]。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为细菌性感染,其常见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疗效果与药物的抗菌活性、半衰期时间、副作用和抗药性等因素有关,左氧氟沙星是喹诺酮类抗菌药,对嗜肺军团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其在长期的菌性炎症感染治疗中表现出抗菌范围广、抗菌活性强、副作用少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莫西沙星作为新型第4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其在化学组成上以氧基取代C8位点,使得其对革兰阴性菌和抗厌氧菌的抗菌活性更强,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和分支杆菌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耐药性强的β-内酰胺类抗菌有较好治疗效果[4]。莫西沙星还具有较好的吸收性,人体对其利用度高达90%且不受进食影响,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只需0.5~4h,半衰期长达12h。同时服用等价阳离子的抗酸药吸收量明显减少,因此药物副作用很小,对于肝肾功能不健全的患者无需特别调整,正常使用即可[5]。从以上来看,莫西沙星具有比左氧氟沙星更广的抗菌谱,抗菌活性更强,尤其对抗药性强的细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人体对其药物的利用度也较高,副作用小,其更适合应用于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疾病治疗中。

本文中两组患者经不同的药物治疗后,采用莫西沙星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的实验组其细菌杀灭率92.5%,治疗总有效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数据,两组患者均为出现治疗无效或恶化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莫西沙星在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效果显著,杀菌率高,副作用小,与左氧氟沙星的疗效比较其更适合应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荣兴旺.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7(2):12-14.

[2]张治然.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成本效果分析[J].山东医药,2012,5(27):35-37.

[3]宋艳丽.临床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7(6):35-37.

[4]燕海英.联合用药治疗AECOPD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肺科杂志,2014,19(3):22-24.

感染效应篇5

【关键词】 环丙沙星;新生儿院内感染疗效及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59-02

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生时免疫功能较低,皮肤屏障功能差,尤其对于早产儿,常伴有其他较严重原发疾病。住院治疗时间长,部分患儿需接受管饲、胃肠外营养及中心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治疗过程中随着各类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导致患儿体内正常菌群失调,引起致病菌在呼吸道、消化道等组织器官定植致病,使其他条件致病菌及真菌得以生长繁殖,对新生儿疾病治疗及恢复造成严重影响。环丙沙星作为广谱抗生素,抗菌能力强,耐药菌株少且组织渗透性较好,对于一般抗菌药耐药的致病菌仍具有较高火星因此被广泛推广使用。但是,该药物若使用不当可能引起患儿出现骨关节损伤,因此应用时对其适应症及剂量需严格把握,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本实验为研究环丙沙星用于治疗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特选取100例本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试验结果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足月儿56例,早产儿44例;年龄1-35天,平均年龄(18±17)天。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判断新生儿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并行相关生理病理检查确诊。随机分组原则分为A组与B组。A组50例患儿中,足月儿29例,早产儿21例;年龄2-30天,平均年龄(16.1±14.1)天。B组患儿中,足月儿27例,早产儿23例;年龄1-35岁,平均年龄(18.2±17.1)天。包括下呼吸道感染51例;血液感染36例;上呼吸道感染6例,皮肤感染2例,其他感染5例。所有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儿进行细菌培养、实验室检查并得出感染报告。根据检查结果,对A组患儿使用常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噻肟钠等。B组患者使用环丙沙星进行治疗。每日使用10mg/kg,一日两次;每次静滴一小时以上。所有患者每日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以两周为一疗程。

1.3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及病原菌对药物的明感性等指标进行分析。疾病治疗总有效率标准为[1]:(1)显效:治疗后患儿各类感染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且无其他不适症状、(2)有效:治疗后感染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指标显著改善但仍需药物继续治疗。(3)无效:治疗后症状未有改善甚至加重,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不良反应可根据患者治疗后每周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检查结果进行判断[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使用环丙沙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优于优于对照组94%(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不良反应人数比较 治疗后使用不同抗生素治疗患儿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无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2.

2.3 对环丙沙星并感性较高药物种类主要包括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类。

4讨论

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我国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1%,其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其他真菌等。环丙沙星作为临床常用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耐药菌株少且对耐药性较高的菌株活性较高等优势。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可有效抑制细菌DNA旋转酶从而抑制细菌DNA进行复制,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3-4]。本药物除对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外,对各类葡萄球菌也具有良好抗菌作用[5]。临床常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尤其在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其中厌氧菌中的脆弱杆菌对奇霉素耐药,而环丙沙星对该类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另外,该药物可深入神经中枢系统,对脑膜炎致病菌及耐β内酰胺类肺炎球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使其成为抗感染药物中的急救药物。环丙沙星用于儿科当中多重耐药的病原体所导致的难治性感染均具有显著疗效且尚未发现明确的导致关节疾病及软骨发育异常的不良反应。随着本药物的广泛推广使用,用药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主要以血小板减少、高胆红素血症及肌酐升高为主。但这些结果发生异常可能与新生儿感染所引起的其他并发症有关。本次实验为研究环丙沙星用于治疗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特将患儿分为两组使用不同药物治疗。结果显示使用环丙沙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药物组患儿。使用药物后对患儿进行随访,未发现药物对患儿发育存在潜在不良影响。另外,实验结果所得出对环丙沙星敏感性较高的菌株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与其他文献报道结论一致。使用环丙沙星用于治疗新生儿院内感染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抗感染作用显著且不对患儿血液学及肝肾功能造成异常;其他不良反应较少,不影响患儿骨骼发育与正常的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使用环丙沙星用于治疗新生儿院内感染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对各类耐药性较强菌株有较强抗菌活性,能在短时间内杀灭细菌及病原体,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可提高疾病治疗效率且安全性高,不对患儿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可有效促进患儿预后。在使用药物时需对其要适应症及药物剂量进行严格把握,避免其他不良反应杀生。本实验尚未对进行实验患儿进行相关骨骼超声及影像学检查,对于该药物是否对骨骼发育造成严重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孙玉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预防[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11(3): 125.

[2]任南,文细毛,易霞云,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儿科和产科新生儿室院内感染检测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12(5):120-122.

[3]周北燕,卢光进.环丙沙星治疗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11(4): 407- 408.

[4]肖增璜,柳国胜.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的耐药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12(08):767-769.

感染效应篇6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综合干预; 护理管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anagement mode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nursing.Method:All of the cases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patient department,from January 2016 to March 2016,3120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3250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from April 2016 to June 2016.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management mod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mplement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model,the nursing quality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hospital infe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score of ward management was (98.5±0.6),the score of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was (94.2±1.2),the infection control score was (92.5±0.8),the score of aseptic operation was (92.3±0.3),the score of health education was (93.5±0.9) and the basic nursing score (93.8±0.3),all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osocomial infection;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Nursing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fth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 519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0.016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可体现医院管理水平,并可作为医疗质量的评价标准[1-3]。文献[4-6]报道中显示:30%以上的医院感染事件发生与护理操作不合理、护理管理缺陷有直接关联性。换言之,加强护理管理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7-10]。为分析医院感染护理综合干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中纳入病例均为本院住院部各科室收治患者,以2016年1-3月所纳入患者3120例为对照组,以2016年4-6月所纳入患者3250例为观察组,对比观察常规管理模式与综合管理干预模式对控制医院感染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纳入病例均为本院住院部各科室收治患者,以2016年1-3月所纳入患者3120例为对照组,以2016年4-6月所纳入患者32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680例,女1440例,年龄20~60岁,平均(43.5±2.9)岁;观察组中,男1760例,女1490例,年龄20~60岁,平均(42.5±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综合管理干预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完善护理管理制度。根据卫计委颁布医院管理相关法规制度,对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制度以及护理质量管理规章进行完善与修改。(2)加强教育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参与医院感染防控的培训机会,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问题的认识。将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作为岗前、在岗期间的重要培训内容,强调护理人员不断更新并优化消毒隔离知识以及个人防范技术。(3)制定感染记录单。护理人员应当对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记录信息包括感染患者个人基本信息、感染监测护理人员信息、监测项目、报告医师基本信息、预防措施等,以完善感染监测基础资料。(4)组建感染管理工作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以及监控护士联合构成感染管理工作小组,要求各个科室以及护理单元监控人员随机抽查护理质量以及感染控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逐级上报,追究具体责任人的责任。(5)制定感染预防工作计划。根据科室特点总结常见感染类型、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患者体温、脉搏、白细胞数量等关键指标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症状。对患者家属的探视次数与实践进行严格控制,尽可能降低有创物品使用频率,加强对易感人群的识别与预防性护理。针对呼吸道症状严重的患者应遵医嘱用密闭吸痰技术或振动排痰机干预,以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6)定期召开管理小组工作会议。小组应定期展开会议并讨论抗生素应用、感染知识教育、病房管理、消毒隔离以及标本送检等问题,并不断完善感染预防工作计划,提高感染防控水平。

1.3 观察指标 以护理质量、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为观察指标[11-12],对比对照组、观察组干预效果的差异。护理质量应用科室自拟问卷调查,评分项包括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感染监控、无菌操作、健康教育以及基础护理。单项评分值域为0~100分,评分结果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医院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划分,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其他感染,统计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作为对比依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病房管理评分、消毒隔离评分、感染监控评分、无菌操作评分、健康教育评分、基础护理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医院感染对比 观察组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2.86%(93/3250),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患者、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患者、探视者和患者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患者、探视者和患者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医院人口密度大,微生物集中程度高,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风险常年居高不下。文献[13-16]报道显示:医院感染已成为现阶段医疗行业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之一,除会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以外,还会造成患者家属乃至医务工作者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因此,如何通过改进管理模式的方式预防医院感染事件发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17-18]。

本研究中针对观察组应用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房管理评分为(98.5±0.6)分,消毒隔离评分为(94.2±1.2)分,感染监控评分为(92.5±0.8)分,无菌操作评分为(92.3±0.3)分,健康教育评分为(93.5±0.9)分,基础护理评分为(93.8±0.3)分,各项评分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应用医院感染护理综合管理模式可显著改善护理质量,降低各类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临床价值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吴素霞,王红杰.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与监测[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1):120-121.

[2]丁丽丽,喻玲丽,王鹏,等.新疆地区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9):710-713.

[3]王群,罗湘宁.加强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预防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5-86.

[4]许红红,刘允香,黄婉锋,等.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89-90.

[5]刘卫平,海云婷,焦月英,等.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9):706-709.

[6]李瑞红.2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及持续质量改进情况[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2):127-129.

[7]刘芳菲,董宏亮,范珊红,等.陕西省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9):702-705.

[8]李六亿,李洪山,郭燕红,等.加强医院感染防控能力建设,提升医院感染管理水平[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8):507-512.

[9]冯艳琴.PDCA循环方法在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6):151-153.

[10]杨亚红,黄勋,张浩军,.全国省级医院感染培训机构培训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9):659-664.

[11]张桂芳.三级质控管理在减少医院感染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63-165.

[12]秦小平,吕华,陈宝敏,等.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管理30年状况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9):689-693.

[13]吴玉娟,秦勤,唐菊英,等.无陪护管理对降低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医院感染的效果[J].河北医药,2016,38(3):468-470.

[14]曹力,杨立霞,郭海燕,等.加强医院感染专项管理的探讨[J].武警医学,2012,23(8):648.

[15]马文晖,王力红,张京利,等.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的闭环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1):2597-2599.

[16]周金秋,王振华,孟甜等.肿瘤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管理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8):1908-1910.

[17]孙秀春,尹建春,乔霜,等.综合医院儿科门诊预防医院感染的环节管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503.

[18]黄庆宁,刘丁,陈萍,等.量化质量控制在医院感染预警化管理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1):4979-4981.

[19]黄红霞.基层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监控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61-162.

[20]杨俊华,王雪,彭丽蒙,等.118所基层民营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10):688-690.

感染效应篇7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05—01

血液透析在肾脏替代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并维持良好血管通路,可以确保血液透析有效完成。血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留置血管内装置患者发生菌血症,通过外周静脉采集血液进行培养≥1次均显示为阳性,而且有临床感染症状,在导管外并未有其他确切血流感染源。血管相关血流感染在血管内置管相关性感染中占90%[1],对患者最终治疗效果造成极大影响,主要有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上升,医疗费用增加。本文选取664例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对比分析集束化护理作用,结果显示经其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664例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0例,其中男208例,女112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65.4±3.6)岁。研究组332例患者,其中男216例,女116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64.8±4.6)岁。664例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者272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39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20例,急性肾衰竭患者72例。置管时间为7d-32个月。置管位置有右颈内静脉处566例,右股静脉处9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置管位置、时间等基础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应用集束化护理,主要有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增强手部卫生、保证最大无菌屏障、选取合适位置置管、皮肤消毒、检查导管保留、敷料选择等。患者诊断标准:依据2009年美国感染病学会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及处理指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次/总置管天数×1000。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以x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导管留置总天数为3301d,对照组则为3602d;研究组感染患者10例(0.30%),对照组感染患者20例(0.56%),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具有较为明显效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

在治疗过程中设置感染监控护士,使其能够对留置CVCS患者和感染环节进行合理评估,并制订适宜方案,使得操作标准化、流程规范化,随时对CRBSI发生进行监控。对护理人员开展预防CRBSI循证感染控制培训。按照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治疗标准,设置符合实际的课程,主要有循证感染控制应用方法、血管内导管分类、导管相关感染概念、CRBSI流行病临床特点、诊断标准、CRBSI防治等。培训方法可以选取科室讲座、小组讨论等方式。

增强手部卫生:医护人员在触摸插管处、导管插入、重置等操作中均需严格注意手部卫生,按照程序进行,手部卫生可采取传统皂液及水处理,也可予以乙醇擦手液。应定期对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进行检查,统一考核,评价其效果,确保良好质量的持续性[2]。

最大无菌屏障:在穿刺导管过程中需予以最大无菌屏障,不管操作者或是助手均需严格执行这个过程的最大无菌屏障化,主要有洗手、戴帽子、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铺大无菌单。按照临床实际情况选取无菌性或是清洁隔离衣。

合理选取穿刺位置并对局部进行皮肤消毒,在临床中通常选取右侧颈内静脉,一般不会应用股静脉置管,防止出现并发症,降低感染率。在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程序,对皮肤进行规范性消毒,应用适宜皮肤消毒液,一般选取含氯己定浓度>0.5%乙醇溶液完成皮肤严格消毒,确保皮肤消毒效果良好。

检查患者导管保留:明天均对患者保留导管情况进行评估,查看是否能够拔管。若置管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需及时在48h内进行更换。若短期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创口有脓肿现象,或怀疑有CRBSI发生,血动力学参数存在波动性,则需马上更换导管。在进行更换导管过程中,不可以导丝更换,需在其他位置重新完成置管[3]。

选择合适敷料并进行正确更换,在临床中通常应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状、半透明敷料将插管位置盖好,患者容易出汗或是插管位置存在血液或有组织液渗出,序予以纱布覆盖,在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情况或是有污渍时,需尽快将其更换。一般在穿刺之后第二天更换一次敷料,然后采按照每周2-3次频率进行更换。

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准确健康教育,使之明白导管留置过程的注意事项,促使患者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确保置管位置干燥性和清洁性,摄取适量蛋白质、热量等,提高抗感染水平[4]。

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感染率0.30%,对照组感染率0.56%,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邹毓媚,吴益芬,李俊儿.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65-666

[2] 陈燕春,王玺,陈倪等.集束化护理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探讨[J].四川医学,2013,34(4):448-449

[3] 葛学顺,陈维开,蒋福云等.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6):422-424

感染效应篇8

静脉药物配置即为对医疗所需药物进行配置,主要是对全静脉营养液、透析液、抗生素药物以及细胞毒性药物进行配置[1]。若配置的环境受污染,可影响操作人员与患者,因此开展科学合理的防控与监测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分析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应用于静脉药物配置中的效果,特抽选不同时间段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内容见下文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将2015 年1 月至12 月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作为对照组,将2016 年1 月至12月为观察组。研究期间,科室内未有人员变动的情况存在,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0.95±10.16)岁。

1.2 方法

对照组不给予预防控制措施,观察组则实施院内感染预防控制,主要包括整体布局管理、人流与物流管理以及感染控制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以上两组的环境物品监测(空气、无菌物品、紫外线灯、配置药物、生物安全柜)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0.0 版进行处理,若两组间的各项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可用P<0.05 表示统计学有科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空气合格、无菌物品合格、紫外线灯合格、配置药物合格、生物安全柜合格占比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具体结果如表1 所示。

3 讨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具有重要作用存在,可以提升药物安全性及控制医院感染概率,对改善医患关系及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在我国,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发展时间较短,为此实施时极易有管理不足的情况存在,应当对配置流程进行优化。本文中将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应用于静脉药物配置中的效果理想,其内容见下文所示:

(1)对配药场所进行合理的制定,使得工作量同功能室的设计适应,对洁净区、辅助工作区域以及生活区域进行合理有效的划分,并且将醒目的标识设立,污染区域由红色代表,万级洁净区域由蓝色代表,十万级区域由黄色代表,合理的安排相应区域间人员物品的流动,尽可能将活动减少,将防止交叉感染的设施设立于非洁净区域,对危险的药物进行集中性的管理。将生物安全柜以及空气净化器独立设立,在生物安全柜当中配置特殊的药物,在水平层流台对普通药物进行配置,将局部百级洁净区形成。

(2)对无菌操作的规程严格的执行,工作人员均应当在更换鞋帽及无菌衣物、佩戴口罩的情况下进入配置室,进入至配置室以后,每批次药物工作人员均应当更换手套,必要的情况下可间隔半小时更换一次手套。在准备间将药品的外包装拆除,对相互传递进行禁止。配置室中相应的药品及设备均应当由专人管理,总务部应当对设备定期开展检修,保证仪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3)操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同时对洗手的制度严格的执行。对无菌物品使用之前应当对其进行核对与检查,在不同药液配置时应当对注射器进行更换。

上一篇:有有的成语范文 下一篇:夜之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