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5 05:24:44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 基层医院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 诊断及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30

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寄殖菌,包括有各种的需氧菌、兼性和专性厌氧菌。当患者抵抗力减弱或接触的细菌病毒多时,便可出现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现在此病已成为了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妇产科的感染大多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2/3以上可见厌氧菌。对于部分基层医院来说,卫生条件差,消毒措施缺乏,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等也可使部分女性患者在就医中引发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因此及早诊断,针对可能感染的病原菌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预后起关键作用。现将诊疗48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48例,年龄18~51岁,平均28±5岁。其中妇科感染性疾病34例,产科感染性疾病14例。18例使用中药治疗,30例使用手术治疗。

方法:对48例患者的发病诱因、感染的种类、主要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探讨研究。

确诊及治疗:根据患者局部或全身发热的情况,若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症状为局部性感染。若出现全身性发热,体温升高,且出现下腹部疼痛,血常规异常,如白细胞升高等,可诊断为全身性感染。确诊有感染后,刮宫取物进行培养,确诊病原菌。治疗上,首先控制感染源,有脓肿及局限性感染的,对脓液进行引流;有感染坏死组织的,进行常规清创祛除;有可疑性感染植入物的,予以祛除;对于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嘱患者远离感染源。使用抗生素:及早使用抗生素可控制感染。当炎症过于严重,单使用抗生素无效时,联合给予糖皮质激素,以抑制炎性反应,增强机体抗过敏性内毒素,预防感染性休克等。

疗效判断标准:①完全治愈:患者无发热,白细胞为正常值,B超等看不到感染性病灶;②好转:患者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无发热或有低热,B超示病灶缩小或开始愈合;③有效:患者症状减轻,体温有所下降但仍有发热,B超示病灶有些好转但仍有感染性炎症;④无效:患者仍发热,白细胞升高,症状不减轻,甚则加重,B超示病灶没见缩小或有所扩张恶化,感染性炎症仍存在。

结 果

经治疗处理后,48例患者中,完全治愈15例,好转19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67%。

讨 论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是基层医院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与医院的环境、管理、条件和患者等因素有关,具体有:大多数的基层医院妇产科病房布局不合理,不划分出病理区、产前区、产后区,妇科病患者和产妇均在同一病区,出入同一通道,易造成相互污染[2];病房陪护、探视的人员多,人流量相对较大,空气不洁且不注意通风,使病房空气较污浊;病房环境和卫生欠清洁,患者出院后,不注重对床单进行终末的消毒,使地面、物表的病菌交叉感染,存在着医院感染的隐患;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不统一集中消毒灭菌,不注重无菌操作。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在做各种的治疗及护理的前后,不彻底清洗和消毒手;产妇难产时,入院后即开始手术,未进行术前的沐浴更衣,清洁皮肤、外阴等。

故医院需建立健全一下几点:①建立及完善医院感染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方案、消毒隔离的制度、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进行的防护工作制度、医院感染出现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②建立相对独立区,区分无荫区、清洁区和污染区,区域的标志需明确;无菌区包括:无菌物品的存放间、无菌手术室、隔离分娩室、正常分娩室;清洁区包括:器械室、洗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办公室。③进行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前需洗手、更衣、带帽和口罩,在手术或接产时,严格遵守无菌的操作。

妇产科的感染,特别是与妊娠有关的感染[3],其起病急、发展快,一旦治疗不及时,将会危及生命,严重威胁生育期妇女的生命健康,须给予足够重视。基层的医院在预防和治疗妇产科的感染性疾病中,需以预防院内感染为主,进行院内设施和环境改造。对前来就诊的感染性患者,需及时给与足量的敏感性抗生素控制感染,预防传染他人。

参考文献

1 黄学民,杨金清.基层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原因与管理[J].医学信息,2009,1(9):241-242.

2 王彩霞,吕向红.红霉素软膏联合多西环素治疗宫颈衣原体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6):24.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医院感染;微生物检测;医院消毒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壮大,全民医疗逐步实现,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医院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责得到显著提升。那么如何完善我国的医疗环境,首先就要从患者的住院环境着手。医院感染是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出现感染的患者不仅自身遭受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会减缓治疗速度,降低治疗成功率。本文就从医院的细菌检测科对感染患者的检测结果入手,总结出导致发生医院感染情况的一般规律,完善治疗方法,加强消毒手段,最终提上患者的治疗环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患者资料均来自本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住院部所接收到发生感染情况的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共112例。这1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43;年龄21岁~68岁,平均年龄为(45.1±9.4)岁;住院时间2d~3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16.7±4.2)d[1]。再此期间我院住院部共接纳1271例住院患者。

1.2方法 样本采集,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情况,有护理人员首先通知给主治医师以及细菌检测科,分别由主治医师和检测员来完成治疗和检测工作,由护理人员时时跟踪记录感染发生情况、感染治疗情况以及检测科检测结果,并以月为周期送递给医院档案管理科,本文选取的档案时间段为2012年2月~2013年8月,记录内容为2012年1月~2013年7月感染情况。检测方法,采用微生物检测科内常规检查方法,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常规性解读分析,打印报告。参考标准:根据我国《医院感染的治疗和防护》中相关内容[2],对检测报告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判定。

1.3统计学计算方法 采用标准的统计学计算软件包SPSS13.0对研究结果进行计算,采用x2标准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采用P

2结果

根据此次的研究结果资料显示,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共接纳住院患者1271例,其中发生感染的患者为11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81%。其中发生内科感染的人数为57例,占总比例的50.89%,按照感染发生比例排序依次为:新生儿患者,血液疾病患者,感染疾病患者,肿瘤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外科感染的人数为55例,占总比例的49.11%,按照感染发生比例排序依次为:ICU患者,泌尿疾病患者,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心外科疾病患者,胸外科疾病患者。感染发生部位:感染发生在上呼吸道处患者有56例,发生在下呼吸道处患者有39例,感染发生在手术切创处的患者有42例,感染导致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有39例,感染导致腹部疾病的患者有37例,感染导致患者颅内出现脓肿情况者有19例,感染导致败血症的患者为11例。从数据结果上来看,内科治疗过程中感染导致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的概率要高于外科,而在外科治疗过程中感染导致切创处感染、泌尿系统疾病、以及颅内脓肿的概率要高于内科[3]。从微生物检测结果来看:感染主要由真菌感染所致,感染者有87例,占总比例的77.68%;其中由白色念球菌所引起的感染患者有32例,占总比例的36.78%;由肺炎克雷伯菌所引起的感染患者有24例,占总比例的27.59%;由于大肠杆菌所导致的感染患者有17例占总比例的19.54%;由其他菌群如干燥奈瑟菌、铜绿假单细胞菌等,所引起的感染患者有14例占总比例的16.09%。另外有由肺炎克雷伯菌联合白色念球菌所引起感染患者有21例,由大肠杆菌联合肺炎克雷伯菌所引起的感染者有14例,由白色念球菌联合其他菌种引发感染的患者有11例。

3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发现,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住院科内发生感染疾病的患者人数为112例,占总比例的8.81%,对比2002年~2012年近10年的感染情况[4],医院平均感染率为4%到5%,针对此次感染比率偏高这一情况,我院也做了重点分析。近1年来,患者数量大幅度提升,单位救治患者密度有所提升,医院工作环境较为紧张。血液疾病患者增加,住院部人口密度较低,加大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新生儿增加,较大的人员流动和低人员密度是引发感染的根源。手术患者增加,术后护理人数不足以及患者体质普遍偏低是引发感染出现的根本原因。

总之,医院感染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起到负面影响,总结医院感染规律有利于完善院内抗感染机制,提升消毒效果,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好医疗环境[5]。

参考文献:

[1]朱建中,李建琴,马金凤,等.3010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报告[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1,12⑶:128-129.

[2]朱建中,俞亚丽.97例医院下呼吸道感染调查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31⑵:245-246.

[3]张昕,李端华,褚庆霞.煤工尘肺患者医院感染854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1,21⑴:222-223.

[4]刘洪军,李春,沈玮.急性白血病患儿医院血流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分析[J].安徽医药,2011,31⑽:178-179.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发展策略

中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继承和发扬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医儿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学科学术精华,特别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优势的治法、病种,扩大学科服务范围,继而谋求加快学科学术发展的速度,这是本学科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1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面向临床的主要任务

在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儿科并存的格局下,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中国和世界各国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中医儿科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单位的工作在萎缩。凡是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都是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能否发挥好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成了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病种,我们在2007年曾组织了中国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中医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西医相比,大多认为中医儿科(某些情况下的中西医结合)在下列病种(证)或其某个阶段具有治疗优势。(1)新生儿疾病: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脐部疾患等。(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与其他类型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统疾病:鹅口疮、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厌食、小儿腹泻等。(4)营养性疾病: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营养性贫血等。(5)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等。(6)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遗尿症等。(7)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惊厥等。(8)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发性抽搐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9)内分泌疾病:性早熟。(10)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湿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幼年类风湿病等。(11)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脑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中医特色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来看,涵盖了儿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中医儿科临床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C)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我国近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 %以上为病毒感染,急性支气管炎75 %为病毒感染,肺炎中约50 %为病毒感染。近几年造成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H1N1等,都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许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例如:我们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经过四中心、360例、随机、盲法、对照临床研究,清肺口服液试验组痊愈显效率89.62 %,利巴韦林对照组痊愈显效率73.92 %,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二是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如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便秘、腹痛,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等,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世界各国的普遍应用。

其他如中医药调补先后天治疗新生儿疾病,调整阴阳治疗小儿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脏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观点在慢性复发性疾病中的应用等等,都是发扬儿科中医药治疗优势的例证。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各国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 加速学科学术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主要任务

在历史跨入21世纪之时,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医儿科学的现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与西医儿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速度相比,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必须加快学科学术发展速度,这才是面向未来、能够获得本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发展都需要依靠科学研究,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也必需依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开展。中医儿科学科研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科研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建立规范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所谓规范,库恩《科学革命结构》说:“她包括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总体框架以及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定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中医儿科学科需要建立的规范,必须是能符合本学科学术特点和规范化要求的各种规范。例如:切合中医药学本义的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规范,有中医药特色的诊断辨证标准,能反映中医药优势又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规范,利于中成药开发又符合新药研究原则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这些规范的产生,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在临床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上形成规范,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但是,临床研究成本高、耗时费力。近年来,在儿科规范化工作中已普遍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能集中本学科权威专家的意见,是一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的研究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将会在中医儿科学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制定并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准”,我们儿科专业委员会今后在这方面将承担起与儿科有关的任务。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整体观点是中医学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天时、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中的若干问题不要再过多地进行理论论争,要重视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从而形成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理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药的毒理及减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

临床研究的范围目前仍将侧重那些中医药有优势、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高热、惊风、血症等急症,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等。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要面向世界需求,开展中医药治疗儿科现代重点疾病的研究,如儿童艾滋病、各种新型流感等,争取在其中一些疾病取得突破。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要遵循现代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科研方法,进行多中心协作攻关,力争探索出一些新的证治规律,研制出一批疗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的新药,研究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化治疗方案并加以推广。临床研究的内容将深化,如从笼统的一方治一病发展为辨证立方、异病同治;对难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证型、某一严重合并症等研制有针对性的方药;研究有效方药的剂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单体并形成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创新中药”等。

实验研究将会更多地直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提升中医儿科诊疗水平服务。要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研制出儿科常见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细胞、分子、基因、蛋白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揭示儿科有效中药及其他疗法的作用机理,为创新疗法、创新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临床,目的在于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目标是学科创新性理论的产生,为中医儿科学事业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科现代化积累条件。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首先是为数众多的临床人才拓展中医儿科服务范围,直接为各国儿童的健康事业服务。同时,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宽广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构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捕捉学科学术发展热点问题的能力,经过规范、先进、严谨的科学研究,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起推进中医儿科学科发展的重任。

在学科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和地区,要组织起一批实力强大的研究团队,团结合作,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究方向的确定,应以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有优势的疾病、学科基础较好为原则,逐渐形成在中医儿科学科专业划分基础上的肺系疾病研究、脾系疾病研究、心肝疾病研究、肾系疾病研究、传染病研究、新生儿疾病研究等研究团队,扩大一批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产生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现代化。中医儿科学现代化,必须是对现有水平的超越,产生在传统中医儿科学术基础上的质的飞跃,形成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会贯通,同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医儿科学现代化的实现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各个领域、各种方法大量的研究积累,多少代人的长期努力,才能逐步达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科学研究为动力,继承传统为先导、思维创新为途径,加速引进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学科学术进步的步伐。可以相信,经过持之以恒的长期努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将会随着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而逐步实现。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篇4

1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态势和疾病谱的改变优化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传染病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流行规律打破,天花、白喉早已绝迹,百日咳、流脑、麻疹等也得到有效控制[1];消化道、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血源及性传播的发病率却逐年呈上升态势。一些过去基本控制的传染病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的态势,如结核病、梅毒、血吸虫病等;而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目前,世界范围内共有新发传染病40余种[2],近10年来我国也经历了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 SARS)到猪链球菌、禽流感、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甲型 H1N1流感及甲型 H7N9流感的流行,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和生命,并使社会公共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3]。根据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首先我们增加了2学时的课程《新发传染病》,主要介绍近10年来我国新发的传染病,重点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甲型流感等,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新发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治疗预防的措施。其次对发病率下降的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构体病、流脑、疟疾等适当压缩课时,而对发病率增加的疾病如:艾滋病、梅毒、血吸虫病等相对增加教学时间,让同学们加深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识别。

2传染科向感染性疾病科转型,根据临床工作人员执业范围改变而优化教学内容

1999年,全国第6次传染病年会将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会改为感染病学会,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科逐渐向感染性疾病科转型,研究内容除了经典传染病外,还涵盖了新发传染病及非传染性感染病的病原学诊断、流行病学、抗微生物治疗及预防等方面[4],传染科医师的工作职责,除了以往的传染病的诊疗工作外,还要承担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发热待查的诊治及全院抗生素临床运用的会诊指导,特别是临床教学中要增加传染病法律法规、消毒隔离、标准预防、手卫生等知识点。让同学们了解传染病的重要性,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和防护,消除学生的恐惧和抵触心理。

随着综合性医院的传染科向感染性疾病科的转型,收治了一批发热待查的病例,引起发热原因非常多,可涉及多专业学科,有时诊断、鉴别起来很复杂,很能锻炼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据此,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发热待查的诊治思路,向学生讲解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的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而感染性发热又可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可由肿瘤、风湿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在诊断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从事的职业等,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内科基本功及临床思维。在诊断发热伴皮疹或呼吸道症状患者时,要重点与呼吸道传染病鉴别,在鉴别中加深对这类传染病的学习和认识,以弥补病种缺乏带来的不足。

自2012年 8月颁布实施了《抗菌药物的临床运用管理办法》后,综合性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医生既是医院抗菌药物运用的管理者又是全院的抗菌药物运用指导者,更是合理运用抗菌药物的传播者,由此,在传染病的教学中增加有关抗菌药物的内容,如: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谱、不良反应,乱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的情况、感染的部位、院内感染还是院外感染、前期治疗与否及治疗的反应、病原学结果、抗菌药物的特点等待,让学生对抗菌药物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再结合具体病例,加深理解,逐步掌握。

总之,在新形势下优化传染病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流行变化及新发传染病的情况,对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发热及抗生素的临床运用有初步的认识。对培养适应新时期的优秀医学人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海玲,李旭.中国近60年传染病疾病谱变化情况综述[J].安徽医学,2012,33(6):770-772.

[2]张之伦,周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研究近况[J].天津医药,2006,34(11):827-832.

[3]王卫芳,陈枚.新形势下改进《传染病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6):983.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感染机体后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该类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且暴发流行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人类一直未停止与传染病的斗争。20世纪以来,抗生素、化学疗法、计划性疫苗等实施,传染病的防控取得了巨大成效,部分传染病如麻风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等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慢性传染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但随着环境污染、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更加频繁等因素的影响,仍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及新的传染病出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基本会出现1种或几种新型传染病,目前已确认40多种。由于传染病致死患者占各种疾病致死患者的25%,其仍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传染病的防控是全社会的责任,需多部门合作,全民共同参与,医疗机构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传染病的监测、治疗、感染控制、预防性服务等工作,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1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近年来,性病、结核病等过去已控制的传染病的又开始传播,SARS、埃博拉、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的出现,某些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高发,增加了人类对传染病的防控难度。国内医疗机构不断通过各种措施规范传染病管理,提升医院和医生的传染病应变能力。①构建完备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为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管理工作,解满霞等[1]认为应成立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包括行政管理、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科、感控等部门负责人)、感染管理科和临床科室组成三级管理网络,设立专门办公室统筹负责传染病防控工作,随时收集意见和建议,定期总结防控经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科室成立质控小组,负责检查、督导各项制度落实情况。②健全制度。许多国内学者认为应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完善医院传染病防控相关制度、操作规范、流程,且应简便、操作性强,包括消毒隔离、医疗废弃物管理、职业暴露处理、环境清洁消毒等,并真正落到实处,以制约和规范医务人员的相关行为。③严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医院传染病管理中承担管理、监督等职能,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监测网络的成立、调配防控物资、动员医院全体人员参与传染病防治,使传染病能得到及时、规范治疗,尽快消灭传染源,阻断其传播,达到在医疗机构内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根本目的。有调查显示[2-3],部分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相关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且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不仅在正常状态下发挥其相关职能,还应发挥在突发事件中具有疫情第一知情权、制定各类应急处置预案、指导监督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制定操作规程、感染信息的职能,并与其他科室密切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在综合性医院建立传染病管理体系与防控联动机制可降低传染病在医院的传播。首诊医师在发现疑似患者后应立即做好个人防护,将患者就地隔离,上报医务科、感染控制科等相关科室,并邀请发热门诊医师会诊。感染控制科边流调边防控。确诊后传染病病例后,由医务科评估后给予隔离治疗或协调转院。感染控制科对患者滞留区域进行消毒防控。医务科将患者及密切接触者信息上报院部领,为医院制定早期防控医院传染病流行措施提供依据,信息科负责网络直报等。③提高认识。毛青等[4]认为各级医院是发现、隔离、治疗患者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最前沿的医疗机构,处于传染病防治的第一线,是传染病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级医院对防控传染病的认识不同,导致相关设置也存在差异。吕小芳等[5]对60家三级综合医院、137家二级综合医院、4家传染性性疾病专科医院的调查显示,其感染科设置率分别为65.00%、49.64%、100.00%,感染科具备负压房间的比例分别为21.67%、3.64%、75.00%,独立发热门诊的比例分别为95.00%、80.29%、100.00%,感染科具有高级职称和学历的人员也也存在差异,以三级医院最高,二级医院最低。感染性疾病科室作为筛查和防控传染病的重要科室,还应进一步加强感染性疾病科设置和医疗质量控制。马丽平等[3]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公共卫生职能现状进行调查,相关医疗机构在应承担的传染病报告和诊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健康教育、免疫预防等方面与落实情况差异明显,其存在经费补偿严重不足、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机制缺乏、信息化发展滞后、从事相关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偏低等现象。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④优化实践。毛青等[4]认为医疗机构应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和医院传染病管理,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同时,更好地履行医院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责任和义务。

2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的角色

医疗机构是传染病防控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功能决定了其在传染病防控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角色较多。

2.1医疗机构是防控传染病的前哨

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多会选择综合医院、私人诊所等医疗机构就诊,在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后由就诊医疗机构转诊至传染病医院或医疗机构传染科进行治疗,患者一般不会到疾病控制机构寻求医疗帮助。因此,医疗机构是首先接触和发现传染病患者的第一现场,也是最前沿阵地。

2.2医疗机构是防控传染病的主力军

医疗机构承担着对传染病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疑似患者的诊断、医疗救治、隔离、现场控制、传染病上报和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是防控传染病的中坚力量。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应急预案、配置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化操作流程、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隔离病房的管理等综合性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管理力度,最大程度减少或避免传染病疫情在医疗机构内的发生和传播。同时,也需通过科学、有效的救治和隔离措施,及时准确完成疫情上报,科学、精准施策,以控制传染病疫情发展。

2.3医疗机构是传染病信息的主要来源

传染性疾病的报告是防控传染病的有效和必要手段。而作为发现传染病患者第一现场的医疗机构则是传染病信息的重要来源[1],承担着将相关传染病信息上报给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据统计,超过90%的传染病疫情信息来源于医疗机构。其上报的信息是制定疾病控制策略的重要依据,因此,其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完整性、报告的及时性对传染病防控的成败意义重大。

2.4医疗机构是急性传染病扩散的关键场所

医疗机构是传染病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首诊的机构,是传染源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最易造成病原体传播的场所。医护人员是传染病防控的主要力量,但其长期在医疗机构中工作,为各种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易发生职业暴露。而门诊或住院患者,多抵抗力相对较差,受病原体侵袭后容易发生感染。尤其是新生儿、老年人、长时间住院、接受特殊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有创操作的患者、各种慢性病患者,均是传染病的高危易感人群。另外,抗菌药物的滥用、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放化疗的开展、感染控制措施落实不利、人口密集等因素也为病原体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医院成为传染病扩散的关键场所。

3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功能

3.1传染病监测

监测是防控传染病的基础,其功能包括病例的发现、确诊、登记、疫情报告、数据分析等。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诊断和报告工作,传染病诊断包括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前者是根据症状体征、流行病学史、现病史等作出判断,后者是根据实验室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或免疫学检查作出诊断。其中实验室病原体阳性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目前,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主要包括法定传染病报告(共3类39种)、传染病相关征候群、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医疗机构通过传染病监测提供准确数据,实现对传染源的有效管理和防控[6-8]。

3.2传染病治疗

传染病及时、科学、规范治疗可治愈疾病,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同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染病传播和扩散,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治疗包括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对慢性传染病如结核、乙肝、艾滋病等症状较轻、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可在门诊进心规范治疗,同时,加强随访、按时复查;对症状较严重者的慢性传染病、某些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等则需住院治疗。

3.3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通过预检分诊、隔离、防护、消毒、合理处置医疗废物,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在医院内扩散。①预检分诊:依据《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负责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医院感染疾病科应独立于医院其他科室,设有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在重大传染病发生时,应分别设立疫区发热门诊和普通发热门诊。感染科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在传染病诊治过程中固定人员、仪器、设备,减少患者在门诊的移动,设立清洁和污染通道,有独立的出入口,对有流行病学史、传染病接触史、传染病相关症状者应转至感染科门诊就医。②隔离:合理设置隔离区域,确诊和疑似患者分开安置,尽量将其安置在单独病房,对确诊和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给予佩戴口罩。③防护:对医务工作者的暴露风险进行分级,按照级别实施不同的隔离措施。普通门诊、病房等低风险情况,可选择医用外科口罩、工作帽、工作服(一般防护);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选择医用防护口罩、隔离衣、手套(二级防护);对咽拭子采集、气管切开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增加面罩。④消毒:定时对门诊、强留观室、抢救室、病房的等室内清洁消毒,疑似或确诊患者的护理用品做好规范的清洁、消毒,患者转出后对接触环境进行终末处理等。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处置。

3.4预防性服务

3.4.1筛检筛检是利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可能有病或者缺陷的患者,与健康者进行鉴别,是疾病预防的二级预防。筛检的目的是早期发现患者,以早诊、早治,防止疾病扩散;发现高危人群,以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分为普通筛检和选择筛检。前者是对某一范围内的普通人群进行筛检,筛检出患病可能性较大者;后者是筛检某区域内的高危人群,提高筛检效益。

3.4.2免疫医疗机构提供的免疫服务包括对一般人群特定年龄段实施疫苗接种(如儿童计划免疫)和对某疾病易感的特定人群(如高危行为、职业暴露等)实施免疫接种(如预防破伤风、狂犬疫苗等),以减少或阻断传染病的发病。

3.4.3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多种手段、各种传播媒介传播传染病防治信息、健康知识,并给予行为干预措施,使大众掌握卫生保健知识、传染病防治知识及技能,树立健康观念,提高健康保护意识,识别高危因素,自觉摒弃不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旨在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而行为的改变需长时间、反复的强化教育。且受教育者应对施教者有一定信任度[9-11]。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有明显的优势。医务人员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方面的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相对更人性化的医患关系,是最有权威的人员,易获得患者的信任,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同时,就诊者或家属在医院亲身经历或目睹疾病的痛苦,对了解疾病的知识更迫切-,因此,在医疗机构内健康教育更有时效性。医疗机构可实现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候诊厅的滚动屏、宣传栏、墙报、发放宣传册、电视等,且成本低廉是人群便捷地获得健康保健知识的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对传染病和危险因素的知识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2]。

4小结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生殖道感染普查;患病率;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46-02

永顺县总人口50万,有已婚育龄妇女近10万人,“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是计生服务站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抽查2011~2012年18774名已婚育龄妇女参加生殖道感染免费普查的资料,对10776例患病者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了解本县生殖道感染状况, 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现将普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患生殖道感染疾病的已婚育龄妇女10776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30.76%,中学占48.5%;中专及以上,占20.68%。

1.2 方法 县站抽调人员组成普查组,在乡服务所配合下开展普查。检查项目:妇科检查、电子阴道镜检查、B超检查、宫颈刮片、白带常规检查等。全部资料经专人审查,输入电脑。检查结果记入妇女生殖健康手册。

1.3 诊断标准 疾病分类标准按照丰有吉主编《妇产科学》第2版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2010年)[1],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资料用Excel 数据库录入,采用卡方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生殖道感染疾病感染率为57.39%,从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阴道疾病、宫颈疾病、盆腔炎性疾病、妇科肿瘤。阴道疾病居妇科病之首,占23.87%。其中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患病率分别为9.56%、7.54%、6.77%,其临床表现均有白带多,异味、外阴瘙痒以及外阴不适、痛等外阴刺激症状。但三种疾病的白带性状、阴道粘膜变化、以及显微镜检湿片的表现不同。阴道疾病主要由于不良卫生习惯、不洁性生活造成,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阴道疾病的患病率增高,生殖健康的重点是卫生常识的普及[2]。其次是宫颈疾病,占21.95%,主要为宫颈粘膜炎症,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粘液脓性检查见宫颈充血、水肿、粘膜质脆,容易诱发出血。主要是由于人工流产、分娩、上(取)环等机械损伤,损伤宫颈,给微生物的入侵创造条件。以往教科书称为“宫颈糜烂”应改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其三是盆腔炎,占8.44%,可导致不孕不育及异位妊娠等严重后遗症的发生。主要因下生殖道感染所致,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性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等都是引起上行感染的直接因素。积极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对急性盆腔炎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安全教育是降低本病的关健[3]。妇科肿瘤可发生于女性生殖器的各个部位,子宫和卵巢的肿瘤最为常见,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疾病。有效预防措施可明显降低妇科肿瘤的发病。积极治疗性传播疾病,早期发现及诊治CIN患者,开展宫颈癌普查普治,30岁以上妇女初诊均应常规作宫颈刮片检查和HPV检测,异常者应进一步处理,注意及重视高危因素及高危人群,有异常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本次调查统计显示,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以30~40岁最高,因为这些年龄组处于生育旺盛时期,性生活频繁,是落实计划生育节育、补救措施重点对象,提示重点对性成熟期和生育期人群妇女进行性教育与孕产期、计划生育等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很有必要,应将该年龄段的育龄人群作为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 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已婚育龄期妇女文化程度偏低,对妇科疾病病未引起重视,计划生育和相关部门要加强生殖道感染疾病防治知识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举办讲座或在网络、电视等节目进行宣传,或印刷宣传单,引导教育她们,提高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同时要提高计生服务技术人员的服务质量,在计生技术服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医疗常规和技术指南,避免医源性感染,确保妇科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所有育龄妇女应懂得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自我保健,改掉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好避孕工作,减少意外怀孕的情况,避免人工流产对生殖道造成的感染和伤害;计划生育手术都应到获得执业许可的计生服务机构进行。总之,大多数生殖道感染是可预防和可治疗的,所以建立安全、早诊断、早治疗并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医疗操作是降低生殖道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措施[4]。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主编《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8~282

[2] 谢静 邱怡 2012例妇女生殖健康普查结果分析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0,2(3):15~17

[3] 王永丽,龚秀梅,孟 昆,8 596例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普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7):3857~3858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 感染;神经内科;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7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86-01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其身体较弱但病情却较重,因此在为该类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时,患者很容易因为多种侵入性治疗操作而造成医院感染,这种感染不仅增长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同时还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更甚者还会加速患者的死亡。笔者在近10年的医院感染全面综合性检测时发现,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位居医院首位。本研究欲结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针对如何降低神经内科医院的感染率提供有效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取2012年到2013年在某医院就诊并已经出院的4000例神经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神经内科患者多为脑出血、帕金森、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毒性脑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患者。选取的患者有2515例男性患者,年龄在45岁到80岁之间,女性患者1485例,年龄在40岁到75岁之间。

1.2 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卫生部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1.3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利用医院感染病率登记表对2012年到2013年在该医院就诊的4000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登记,同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2 结 果

400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共有244例,312例次,医院感染率发病率高达6.01%,例次发病率为8.07%。同期全院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仅为2.75%。而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位居全医院首位。在244例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例中有134例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在45岁到80岁之间,11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在40岁到75岁之间。感染患者中最短住院时间为8天,最长住院时间为210天,医院感染发生据住院时间日期最长的有102天。

2.1 各基础疾病医院感染发病率 在所有感染患者中,脑出血感染率最高,达到13.85%,其次是帕金森病,达到8.86%,再者是脑梗死,达到6.66%,统计的详细数据详,见表1。

2.2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所有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中以下呼吸道位居首位,感染率高达47.15%,其次是泌尿道,达到22.5%,具体统计数据详,见表2。

3 讨 论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病率高达6.01%,位居全院首位,因此医院方面需将神经内科作为全院重点科室进行监控。经相应数据统计发现,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时间平均在患者住院约22天,所以医院方面应对神经内科科室的患者入院约20天时的各方面状况进行严格监控,从而减少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病发率。神经内科患者中主要有脑出血、帕金森氏病、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基础疾病,而所有疾病中也以这几种疾病的发病率为最高。这主要是因为这类病患通常会出现意识或呼吸功能障碍,医院需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器官切开以及尿道等侵袭性操作,加之患者长期卧床同时使用光谱抗生素,所以很容易成为感染患者。从统计数据中发现,医院感染中,患者感染主要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为主要感染部位,其中呼吸道居首位,其感染率高达50%甚至以上。很多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多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多数患者因意识或呼吸功能障碍而必须使用机械呼吸装置,且病人处于长期卧床状态,但是在很多医院,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且器械消毒也不能严格按照要求执行,从而造成患者口咽部定植菌误吸,这是导致患者出现肺炎的主要发病因素;其次医院多数情况下为了防止患者出现应急性溃疡,会让患者服用制酸剂和H2-受体阻滞剂,这会导致患者胃酸浓度下降,从而引起胃内细菌过度生长并造成细菌易位而引发医院内肺炎;再者长期服用抗生素也会导致患者口咽部菌群失调。针对这类重点感染问题,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3.1 加强神经科住院区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对病房进行严格认真的定期消毒并进行每日通风,并做好定期检测工作,对人工呼吸装置进行严格消毒,且医护人员在在护理和治疗患者前后需遵循规范严格洗手,认真消毒。

3.2 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同时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增加患者的免疫力,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可采用半卧位以减少胃内容物误吸,在防止应急性溃疡的方案中首要考虑硫糖铝,尽量少用或者最好不用制酸剂和H2-受体阻滞剂。

3.3 合理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菌群失调的情况,结合不同患者的药敏实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以及菌群失调以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率的目的。

综上可知,神经内科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率为全院最高,且很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所以必须加强医护人员对神经内科疾病危险因素的了解。作为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需熟悉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同时严格按照医院规定的无菌操作为患者进行护理和治疗,另外医院还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医护人员对无菌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这一块的概念的理解,从根本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邵宜波,马红秋,都鹏飞.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

[2] 梁学柱.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0.

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发热门诊;管理

Abstract:Fever clinic as a permanent clinic of the hospital. It is mainly used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 special in investigation of suspected infectious diseases, but also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fever in the special outpatien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in hot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discussion, makes for better service to patients.

Key words:Fever clinics;Management

自从2003年非典在中国爆发以来,SARS、H1N1、H1N9的横行已经让全世界各国的疾病防治进入束手无策的地步,怎样在第一次门诊就诊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事关国家重大决策。发热门诊是一种新的疾病预防控制模式,主要负责传染性疾病的排查工作,对疑似传染病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是医院防治传染性病症的重要门诊部门。对发热门诊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确保发热门诊各项工作的有效性开展,是发热门诊管理的重点项目。现学习全国各地发热门诊的经验,总结如下:

1发热门诊是一项重要的决策,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控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公卫学院通过国家一项863计划研究发现[1]:急性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例和流行性感冒样病例与发热门诊的就诊患者时间趋势一致,实验室确诊的时间趋势却有一定的滞后性:发热门诊每日就诊人数与流感样病例每日就诊人数和实验室确诊的流感每日就诊人数呈高度正相关(r=0.99、0.99和0.48、P均

2发热门诊的特征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研究[3]发现:在8815例患者中70%的患者在非正常工作时间就诊,而患者的印象诊断也不局限于急性感染。另外,约1%的患者需要进行生命支持,比如腹泻、低血压、休克、呼吸衰竭等,得出发热门诊具有急诊科的某些特性,应当由急诊科进行管理。就现阶段,发热患者具有传染性疾病和急诊性疾病的双重特征,有部分患者需要院前急救处理,因此,这类患者就具有了"潜在传染性、危急重症、就诊时间随机性"的特点,这些就决定了发热门诊的设置及管理办法。

3发热门诊的设置。

根据《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医院建筑设计要则》[4]中的要求,遵循"严控感染"原则,为一线工作人员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便捷、放心的就医环境而设置。一般来说,根据发热门诊的特点,可以将发热门诊分为以下几个区域:设隔离留观室、分诊室、诊室、候诊室、家属候诊区、值班室、检查室、X线检查室、收费室,设置专用药房。另外,发热门诊还必须配置各种消毒设备与急救实施,包括臭氧消毒机、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等等。根据我院的情况,属于边区,劳动人民比较多,对于传染病防治知识比较缺乏,可以适当增加分诊室,同时适当增加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工作,这两项工作无论是对患者的就诊还是医生的工作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发热门诊的要求

发热门诊对医生和护士有着不同的要求,同时要求两者间有着密切的配合、医院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等。对于临床护士方面,发热门诊科护士长必须严格遵循传染病的防控要求,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疾病防控知识的教育,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根据北京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的一项研究认为[5],对于医护人员,要通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参与临床工作,以保证所有护理人员均熟知护理流程与方法。同时,要学会和熟练进行各种物品的严格消毒程序,落实各项消毒措施,加强通风换气,制定严格的防护措施。根据我院情况,在设备、设施的配置、消毒方面均已经逐步完善,但是在患者的诊疗跟踪方面尚有欠缺,比如发热患者的咽拭子检查,等待结果出来的时候,患者多数已不知所终。

总之,医院的建设,离不开各科室的建设,而一个医院急诊科的水平总能从多个方面体现一个医院的总体水平,在急诊科当中,发热门诊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能够表现出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的应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公共预防、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代小秋,刘民,海山・卡德尔拜,等.北京市发热门诊63325例就诊患者症状检测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5):375-378.

[2]肖红菊,刘刚,朱海,等.发热门诊患者传染病相关知识调查研究[J].现代护理,2007,13(4):328-340.

[3]王仲,陈绯,齐志伟.发热门诊的急诊特性[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2):936-937.

[4]李素英,魏华,刘坤,等.综合医院收治SARS的布局改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07-709.

上一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卫生院中医医生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