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22 14:48:59

幸福的定义篇1

你性情刚烈、固执,对于自己认定的事物很少有动摇的决心,即使它是错的。你待人温厚善良,虽爱占点小便宜,但是那颗赤诚的心却从来没有被抹灭过。

你对朋友有使不完的义气,使我们之间有断不了的联系。你知道么?一个人回家的路上有太多的寂寞,夜晚的风总携着一丝寒气沁心入骨,这时的我总会想起你。抬头望月,压抑总会向我聚拢,此时此刻多么想身边有个你。那年、那月、那次,我们徒步行走,从家的这端绕到家的那头。“沙沙”流走的时间亦是我们彼此最好的见证。那时,天热。你像快乐的浣熊伴我走过大街小巷,那段往事至今充斥着我的血液。总让我在孤单时回忆起一幕幕的场景,幸福的咀嚼着逝去的这段流光溢彩。

年少的我们,眉宇间多了份苍凉。但我们毕竟还年少,聊的话题总有着看不透的稚气。我们说笑着晃过那一个个不知名的店、走过那一条条无人知晓的街巷,与一个个道貌岸然的陌生人擦肩而过,那刻,你满足了我的幸福。

你高过我半个头,但总喜欢挽着我的手,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你说:挽着有幸福的愉悦,有足够的安全感。而我也总想把你放在手心狠狠的疼。记得有次是冬天,古巷里就我们俩啃着冰棒撑着伞缓缓而行。脚踩在倾盆大雨中,棉絮的鞋透进冰凉的雨,钻心刺骨的寒使我们常生了莫名的兴奋。你激动的对我说:“现在就我们这么傻气了,嘿嘿!谁也不许忘了谁哦!”一股友谊色温馨在心田慢慢融开,我珍重的点点头。小小年纪的我们总有着大人不知道的小秘密,所以总会在彼此都幸福的时刻阐述自己的快乐与不快乐。古巷里的秘密没有新奇与否,有的只是年少的不成熟,所以古巷里不仅有我们的回忆还有那点点滴滴诉说着时光的秘密。

我们的足迹没有漫山遍野,只是轻轻将身影在古巷里穿过,播撒着只属于友谊的芳香。对于彼时的我们,满足了就是幸福。

幸福没有特定的方向,不会曲终人散。只要身边有你重视的人,学会去满足,那便是幸福。

幸福的定义篇2

怎么才算幸福,没有具体的标准,只要自己感觉幸福就好。那什么才是幸福呢?我认为,平平淡淡地终其一生也算是一种幸福,幸福地长大,结婚生子,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最后享受天伦之乐,经历生命中每个年龄段应当做的事情和承担的责任,寿终正寝,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期间获得了亲情,友情,爱情,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健康,平安。

上面就是我一个普通公民的简单幸福定义,说是简单,但真正实现起来可不容易哦。呵呵。

希望大家每个人都幸福!

一年级:佳宝倍

幸福的定义篇3

在中国社会对“幸福”的关注和追求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独树一帜。2009年,江苏广电总台在百业腾飞、蒸蒸日上的态势下,决然将原先的品牌定位从“情感”升级为“幸福”,将自身的主流媒体定位,从“情感世界、情系人民”提升为“创造幸福、传播幸福”。这一主动选择的战略行为当时引来争议无数:争议之一,江苏广电总台从2001年整合开始,一路狂飙突进,已经从五六亿的盘子增长到2009年的四十多亿,从三线排名一跃进入国内传媒娱乐集团的第一阵营,此时,有没有必要重新定位,一切从头开始?争议之二,情感是人类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关于对象物的肯定和否定意向,包括豪情、柔情、苦情、悲情……情感的双向性、复杂性为广播电视展现自身内涵、把握社会脉动、反映人间百态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而幸福作为人们对生活与社会环境做出的满意性评价似乎只有单向性即肯定性,它缺乏广袤的内涵,也难以在尖锐的对立中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多舛。如此,弃现实的“情感”而逐未必现实的“幸福”,是否明智?争议之三,经过几年的努力,江苏电视台尤其是其旗下的江苏卫视,自确立“以新闻为旗帜,以情感为特色”的频道定位以来,已经形成了像《人间》这样的优秀品牌栏目,此番重新定位会不会影响到这些优秀品牌栏目的生存和发展?

现在回答这些问题似乎波澜不惊,但是,在3年前,在江苏广电总台决意对品牌重新定位之时,这样的争议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有意义的,它直接涉及到一个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蓬勃而起的传媒集团,如何在未来的道路中继续前行,如何实现诸如“成长”等更大的发展目标。

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周莉台长陈述自己看法时的成竹在胸。周莉的变革想法最初来自于她读到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的论幸福的著作。据说,在哈佛校园里最受欢迎的不是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而是沙哈尔的《幸福学课程》,这位年轻的教授让所有选择他的课程的学生们深信:不是金钱,而是幸福感才是衡量人生的惟一标准,幸福感是我们所有目标的终极目标。沙哈尔对人生和幸福的看法启发了周莉,但周莉的想法绝不限于沙哈尔的“幸福”视野,她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都赋予她扩展“幸福”这一主题的可能。今天的中国,变迁迅疾,整个社会弥漫着“向钱看”、“以经济论成败”的论调,我们面对的幸福议题,肯定比沙哈尔要复杂得多。这就使周莉,江苏广电总台的当家人,有可能在踏上“幸福”之路的同时,赋予“幸福”更多的理解与内涵。

其实,周莉台长及江苏广电总台对于“幸福”的追求有着深厚的内在动因。从微观角度说,原先的定位“情感”在江苏广电总台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尽管“情感”是一个颇具包容性的中性概念,但大多数观众还是只将《人间》这样直接诉诸情感宣泄的栏目视为“情感节目”;并且对大多数中老年观众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家长里短、人情纠葛,因此自然将“苦情”、“悲情”视为江苏广电应该传递的“情感”内容,这导致了当时同样开始走红的以青少年为潜在观众的《绝对唱响》、《名师高徒》等栏目被游离在“情感”之外,综艺类节目和文艺类、访谈类节目之间出现断裂。从宏观角度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面对原有的规范和体制的不断调整和打破,面对利益格局的不断重组和调整,面对个人前途的变动不居,中国人的迷茫及幸福感的缺失成为普遍现象,社会矛盾与冲突开始凸显。为此,党和国家开始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显然,对江苏广电总台这样一个主流媒体来说,国家的诉求不能不影响到它的定位、发展与愿景,“幸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追求的目标和定位之锚。

单从心理学上来说,情感和幸福并不对立,幸福感常常也是人类的一种常见的情感,只不过它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和完满的情感。情感和幸福的连续性与粘连性,在江苏广电总台的许多栏目中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如原先定位于情感的《人间》栏目,在“幸福”的全新定位下对人间真情有了新的诠释:如果我们不将幸福狭义地理解为物质享受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关爱,同样也是人类重要的幸福之源。再如,今天已经走红中国的综艺性栏目《非诚勿扰》,它富有娱乐、欢快和愉悦的色彩,这是最浅表的幸福(pleasure);同时又以两性情感为主题,它既承接了江苏广电总台先前的“情感”定位,又将年轻男女们的两情相悦导向中观的幸福(happiness);最后,这一栏目所触及的种种关于人生和价值的讨论,尤其是由这种讨论所凸显的社会进步的内涵(即使是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观点,它的“出笼”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宽容和进步的表现),则使人不能不思考与人类价值、生存意义相关的顶峰幸福(well-being)。一句话,情感与幸福的天然关联,为江苏广电总台的定位提升铺平了道路。

幸福的定义篇4

1、其实幸福很简单,幸福就是双手还能动,幸福就是双脚还能走,幸福就是脑子还能想等等的最基本生活体制,也就是只要人活着就是幸福。

2、当我们每天爬起床,张开双眼,能看到窗外的阳光,这就是幸福;当我们每天吃饭的时候,耳朵还能听的到家人的叫唤,这就是幸福;当我们走出家门,轻快地晨跑时,能追逐风一般的身影时,这就是幸福。

3、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垂头丧气,万分诉苦,认为所以的都是黑暗的,完全没有了美好,其实美好就在你身边,只是你没有察觉到而已,为什么会察觉不到,由于你其时的怨气冲昏了头,迷失了自我,心思底子不在身边,所以,一定要记住,遇到什么事都要一颗冷静的心与一颗简单的心,因知足而常乐,因看淡而高兴。

(来源:文章屋网 )

幸福的定义篇5

【关键词】 幸福;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共产主义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它富有极强恒久的生命力,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只要人类存在,就会有人们对幸福的不懈追求。从古至今,受时展、地域阈限、文化承传的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不相同,既包括物质层面,也不乏精神层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关于幸福观的界定分析和论述

19世纪, 伴随着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开始,诞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主要内容,它是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综观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哲学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在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并没有对幸福观进行系统论述和具体分析,但是经过对原著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他的幸福观的主要观点却都直接或间接地在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著作中有所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就主观性来说,幸福强调的是不同时代、阶级以及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这里的幸福强调和突出的是作为幸福主体的人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就客观性来说,则强调人们需求的满足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幸福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满足需求是实现人的幸福的基本条件,而需求的满足只能依靠创造性的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存在方式,通过劳动实践又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使人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因此劳动实践成为了人类实现幸福的源泉和根本途径。幸福是人们由于感受和体会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就为幸福打上了客观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命体的存在和智力的健全是实现幸福的载体,它表现在人们能够完全自由地发挥自身拥有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价值需求是幸福的内动力,满足人类正当的追求是其不可剥夺的权利,舍弃需求的幸福是缺少前提和没有意义的。“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满足需求是实现人的幸福的基本条件,而需求的满足只能依靠创造性的劳动实践。

二、西方资本主义幸福观和中国传统幸福观之比较分析

当今世界,由于人们利益的多样化选择而存在着各种各样多元化的幸福观,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幸福观。我们主要来看一下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西方资本主义幸福观和中国传统的幸福观。西方资本主义幸福观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出现在中国的,伴随着中西方两种文明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中国向西方学习各种先进思想、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幸福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慢慢渗透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并由此形成了影响和支配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这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延伸和体现,是资本主义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是伴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长期性和历史性。中国传统的幸福观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和传承,虽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着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和体会,但贯穿其中的主要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这种始终贯穿中国历史文化的幸福观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规范和制约着人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在对这两种幸福观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使我们更加理性的认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幸福观的利弊和优劣,这对我们研究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幸福观

当前,一些消极的幸福观、极端的幸福观以及幸福的异化现象影响着人们并使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我们生活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的思想盛行,使得有些人目光短浅、缺乏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都有对共产主义实现原理的精彩科学论证和描述,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关于《费尔巴哈》中充分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达时共产主义就会实现,那时劳动将消亡,阶级不复存在,整个社会将形成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那时的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将为人获得幸福创造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使人在衣、食、住、行,吃、穿、用、度等各方面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的物质欲求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此外,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生活高度丰富,意识高度自由,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都将达到一个极高的层次,人们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和翱翔,享受一种人性本真带来的幸福和愉悦。这一切,将会就像马克思描述的那样:“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和批判者。”[2]这种终极的幸福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由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生活境界。

当前社会,一些消极、偏颇的幸福观或只重物质享受,忽略精神生活,造成生活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精神世界空虚;或只追求精神自由,放弃物质生活,导致贫穷困窘,空想盛行。这些现象的发生既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又势必受到人们所处的阶级社会和历史阶段等客观条件所制约。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有很多波折、艰难险阻,甚至是暂时的倒退。我们要勇敢面对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力,毫不气馁,毫不动摇,坚定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坚信共产主义社会的幸福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5-86.

【作者简介】

幸福的定义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大学生幸福观;幸福观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所说:“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①马克思对于什么才是最幸福的人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为幸福做了如下定义,“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②“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③

(二)什么是幸福观

幸福观是关于幸福的某种观点与看法,已经经过了思想者的加工,是在人们具体的幸福感基础上抽象而来的,“并且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制约、影响着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具体幸福感。”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体现在“四统一”。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从客观意义上说,人类个体的幸福要建立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不能够脱离客观环境而独立存在。从主观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人对于生活状况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情绪化体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是这些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二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幸福不仅是物质需要的满足,更是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是相辅相成而存在的。相比物质需要,马克思主义更为强调精神需要的满足。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个体劳动与奉献社会的统一。劳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人类通过劳动能够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改变客观世界的环境,并通过劳动达到内心的愉悦。四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现实世界中,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人类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来实现自身价值,获取物质和精神满足。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主要特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幸福观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中国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唤醒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受到更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习惯挑战主流,质疑权威,更多的将重点放在自身,认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才是真正的幸福。第二,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价值取向的功利化。自我主体的突现,义利定位的更新,价值衡量标准发生变化,重价值轻形式,重功利轻精神,功利主义趋向表现更加突出。大学生也更加务实,比如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反映出他们幸福价值观的现实性,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关注的主流。对于金钱,大学生们已不再忌讳谈及,而且还能进一步正视金钱的作用。第三,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实现手段的多样化。大学生对于幸福理解的多元,使得他们在幸福的追求方式和实现手段上也越来越趋于多样。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幸福内涵的正确理解,幸福观有失偏颇。幸福是在不断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而得到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它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但是,幸福不等于物质和金钱。然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幸福的正确观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幸福观盛行,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滋长。第二,缺乏对幸福的感受性,更缺乏增强幸福的创造力。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的追求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真正的幸福感,他们除了追求感官刺激与快乐以外,没有培养足够的追求精神幸福的意识,也缺乏追求真正幸福的能力。

三、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一)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课堂

高校是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从学校教育的过程来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时代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贯穿到受教育者的全过程。从学校教育途径来看,既要强调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的作用,同时又要以教书育人的方法来贯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隐蔽性教育。

(二)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崭新起点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家庭成员间的柔性化教育减弱了学校、社会教育易于产生的排斥逆反心理,有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也是幸福观教育的起点,尤其在学生品格的养成上起着启蒙的作用。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往往忽略自身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造成幸福观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衔接不畅。

(三)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根本举措

大学生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加强自身对于多种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大学生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生活。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体劳动与奉献社会的统一,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因此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自身的索取与获得,也要主动奉献社会,注重社会幸福。

幸福的定义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两个文明建设;意义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12-02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洛克所言,“人人都欲望幸福――人们如果再问,什么驱迫欲望,则我们可以答复说,那是幸福,而且亦只有幸福”[1]。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长期以来,我们把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将实现幸福作为人生永无止境的价值追求,追求幸福也无疑成为人们永恒不变的主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在拥有幸福数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幸福的质量。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是一味追求物质上的幸福,却忘了对精神幸福上的追求,致使精神空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严重影响了“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利于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追求观和人生观,从而加快“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推动整个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一) “需要”是追求幸福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一个人一切行为活动的出发点,是个人追求幸福的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也就是说,人类如果不追求幸福,也就不会产生任何行为活动。所以,需要是人最基本的内在驱动力,是一切行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人的需要和欲望在本质上就是对某种东西缺乏的表现,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则将人的需要、欲望都看作是内在的、完全统一的,也就是幸福的实现既是人的需要,更是对欲望的满足。”[3]马克思说“剥夺人的需要,就是对人生命与人性的剥夺,更是对幸福的剥夺。”[4]然而人的需要又是全面的、现实的、更是发展的。所以,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行为活动,从而创造出各种条件,让幸福得以实现和保证,而人们也正是在满足这些需要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追求幸福、实现幸福。

(二) “劳动”是追求幸福的前提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5]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就是因为劳动,劳动发展了人的体力和智力,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也只通过劳动才会获得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生产劳动是追求幸福的根本动力,劳动才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的社会,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一旦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就会灭亡。”[6]所以,只有通过劳动,人才会从劳动中获得追求幸福的必要物质条件,最终才能实现幸福。

(三) 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统一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们常常会把精神幸福与物质幸福对立起来,甚至分裂开来,认为只要物质丰富了,所谓吃、穿、住、行等都不愁了,要啥有啥就是幸福。只有物质追求,没有精神信仰,这是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辩证统一的。幸福需要以物质为基础,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作为生存基础,何谈幸福?所以抛开物质,只谈精神是不可能的,更是不现实的。马克思曾多次肯定物|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P.3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首先要解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肯定正当物质利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精神幸福对于追求幸福的重要意义。人与动物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成为意志与意识的对象,人在挣脱自然属性的约束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幸福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从而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从物质需要的满足中所追求到的幸福是最为低级的幸福,而且也是非常短暂的幸福,但是在拥有了物质幸福的基础上能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那么这样的幸福才是永恒的。

(四) 实现自我价值与奉献自我价值才是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

其实人类自产生以来就在不断追求幸福,正是在不断追求与创造幸福中才得以发展和壮大。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言“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既然人天性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7]所以,自我实现与为社会做出贡献和个人追求幸福,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的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绝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6]因此,人只有在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时,还不忘为社会和他人做出应有的贡献,具有较高的精神信仰和低值追求,这才算拥有真正的幸福。

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研究的是人们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而不是虚无飘渺的假想空间。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并实现更高质量的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根本所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从追求幸福的维度去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明白现实中的人唯有通过自己实践劳动才具有追求幸福的资格。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让人明白我们不是处于虚幻世界,也不是与世隔离,而是属于历史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他们的实践水平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决定了他们的幸福程度。而我们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无论是对当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 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P.4)这是同志刚当选为总书记时的庄严承诺。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当作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把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的选择,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我们在创造物质文明时,凡是有利于人民追求幸福、实现幸福的就应该坚持和弘扬。凡是阻碍人们追求幸福、实现幸福的就必须要反对和放弃。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时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分析,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还需要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尤其是人们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让很多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物质条件越好就是幸福。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在我们普通民众当中较为普遍,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已经盲目,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因为,人们已忽略了完美幸福的人生另一个重要的维度便是精神幸福。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往往是精神生活空虚、文化生活低俗、道德水平滑坡。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确为人们带来了较充裕的物质生活,为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对物质财富不断追求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有个“度”,而这个问题是目前我国民众所缺失,或者说无法准确拿捏的。若是认为物质财富的最大化便是幸福的全部内容,那么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同时,不忘重视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让三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为人们实现真正幸福的生活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物质生活一旦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类全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这是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提高我国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让民众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忘追求精神生活,让物欲不再横流、让信仰不再荒芜,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然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生存压力、心理压力、社会压力更是越来越大。人们为了在各种压力下寻求生存便不择手段,于是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价值观开始扭曲等,这些都是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会认同的。所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引导人民,教育人民,要让人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去抵御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追求观和幸福观,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总之,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幸福观是人们心目中的观念系统,对人们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如今,举国上下都在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精准发力,如何引导老百姓正确追求幸福、实现真正的幸福,这是我们必须做出回答的历史命题,也是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光荣使命,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60.

[3]王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D].长春理 工大学,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2.

[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幸福的定义篇8

【关键词】密尔 功利主义 自由主义 幸福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43-02

一 人性——密尔功利主义的幸福伦理诉求

功利主义是标榜“实际功效”或“利益”便是人们道德行为标准的伦理学说。罗尔斯曾指出,“在现代道德哲学的许多理论中,占优势的一直是某种形式的功利主义。”①密尔的功利主义是在边沁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他们都承认“功用”是道德的基础,承认幸福与快乐感、不幸福与痛苦感的必然联系,不过密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边沁的功利主义特别是对他的幸福观进行了修正和改良,从而使其功利主义具有了一些人性色彩。这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密尔认为功利主义诉求的“幸福”应是高质的非动物性的幸福

在边沁看来,幸福的全部意义就是快乐,认为“快乐本身就是善,撇开免却痛苦不谈,甚至是唯一的善”,②并且这种快乐的来源往往是物质层面的,即物质的快乐或利益的得失所引发的生理感官的快乐。同时,“边沁……认为……每个个体都要积极行动起来,追求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③可见,边沁的幸福伦理就可以表述为生理感官的快乐就是幸福,趋乐避苦就是个人行为的道德标准。

密尔也承认获得快乐便是幸福的全部意义,但他认为的幸福是把快乐进行“高等”与“低等”质的区分的幸福,是人性而非动物性的幸福。认为精神快乐比肉体快乐更快乐:“理智的快乐、感情和想象的快乐以及道德情感的快乐所具有的价值要远高于单纯感官的快乐。”④强调“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④正因为快乐有质的差别,所以,“密尔认为功利主义者即可以主张对各种可欲的快乐作道德上的选择。人们可以满足于低等的快乐,但这种满足并不等同于幸福,只有依靠良心、情感和自尊心择定的快乐,即使并不满足,才堪称是幸福的”。③

2.密尔赞同功利主义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乃至全社会的幸福

“理性的人之所以善待他人乃是因为他认识到受惠者的回报对他有利。社会生活中的人类要彼此相助实现自己的需要,且开遁的人觉悟到只有合作精神才能保全自我利益。”⑤边沁认为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认为“当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贡献,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因此,边沁反对个人利益让位于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强调个人幸福是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超越,显示了他强烈的个人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然而,较之边沁,密尔不仅关注行为者本人的幸福,更把眼界投向了与行为者相关的人的幸福、全人类的幸福乃至有感觉的生物的幸福。如他所言“我必须重申,构成功利主义的行为对错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④要求行为者在他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之间,“应当像一个公正无私的仁慈的旁观者那样,做到严格的不偏不倚”。④主张通过教育和舆论来培养一种使每一个人在内心把他自己的幸福与社会整体的福利牢不可破地联系在一起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品性。这深刻揭示了密尔功利主义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显示了其社会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二 个人自由——密尔自由主义幸福伦理的内核

从自由主义出发,幸福是什么?密尔的回答是“幸福即可能地做你自己”。⑥“可能地做你自己”正是密尔自由主义对幸福的理解,同义词是“个人自由”。至于“个人自由”为何等同“幸福”,答案在于个人自由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个性与发展乃是一回事”,况且:“只有培养个性才产生出或者才能产生出发展得很好的人类”。⑥他认为个性的自由发展就个体而言就是个人幸福:“没有自由,我们就不是我们自己,甚至不能找到什么是真正的自我。而幸福即可能地做你自己”;⑥就全人类而言就是人类幸福的一部分;“凡在不以本人自己的性格却以他人的传统或习俗为行为的准则的地方就缺少着人类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所缺少的这个因素同时也是个人进步和社会进步中一个颇为主要的因素”。⑦如何才能实现“可能地做自己”,如何才能幸福,密尔自由主义的幸福伦理给我们做出了如下指示。

1.诉求不妨害他人的个人自由符合自由主义幸福的前提

密尔认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应当保障个人自由。他担忧在不自由的社会中,人们的自由可能正被日益强大的社会权力所吞没:“当前世界上还广泛地有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倾向,即要把社会凌驾于个人的权力不适当地加以延伸,用舆论的力量甚至用立法的力量,强化社会权力,削减个人自由,他认为这种倾向是一种‘祸害’,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⑧于是他特别强调人们有权在一定范围内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社会和政府不应试图去剥夺人们的这种自由,不应试图阻挠人们为取得这种自由所作的努力。

当然,密尔绝非单方面反对社会权力对个人自由的侵害,他也允许社会对个人自由在涉及危害他人时的限制,“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妨碍他人,就应有完全的自由,但当他的行为妨害了他人,这个行为就被排除在自由的范围之外,而被放进道德或法律的范围之内了,社会就有权干涉他的行动自由。”⑨显然,密尔的意思是个人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只要在不妨害他人的前提下去追求个人的自由就是幸福。

2.承担保卫社会及其成员免受妨害的义务是自由主义幸福的重要内容

倘若不妨害他人而追求个人自由仅仅是幸福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呢?密尔认为个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还应承担义务:“每人都要在为了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于遭受损害和妨碍而付出的劳动和牺牲中担负他自己的一份(要在一种公正原则下规定出来)。”⑦在密尔看来,这一义务理应是一种对个人的道德规约,人们应努力尽到这一义务,而且应尽可能为他人的好处而无私效劳:“毫无疑义,为着促进他人好处的无私效劳绝不是需要有任何降减而是需要有大大增加的”。⑦反之,社会就应做出惩罚:“如果他不论是个人或者是集体地违犯了为保护其同胞所必需的规律,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时,他的行动的罪恶后果就不是落在他自己身上而是落在他人身上;而社会作为其全体成员的保护者就必须对他施以报复,就必须为着明白的惩罚的目的而给他以痛苦,还必须注意使这种惩罚有足够严厉的程度。”⑦

由此可以看出,密尔认为的自由主义的幸福不单是不妨害他人前提下追求个人自由获得的幸福,更是个体在承担保卫社会及其成员免受妨碍的义务中所获得的幸福,这是自由且幸福的重要内容。

三 功利与自由,追随哪个更加幸福

据前文的梳理,我们已明白从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出发,密尔对幸福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不过功利与自由,追随哪个更加幸福?或者说密尔更提倡功利主义的幸福伦理,还是更在乎自由主义的幸福要求?尽管学术界对密尔是功利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存有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密尔的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并非是孤立和对立的:“他把功利主义的原则与自由主义的原则成功地融为一体,从而使得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有了相当牢固的亲缘关系。在密尔之后,任何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批评功利主义的人都不得不考虑密尔的特殊贡献”。⑩在两者的关系上密尔把功利主义作为自由主义的基础,“的确,在一切道德问题上,我最后总是诉诸功利的。”⑩

既然二者是亲缘关系,且功利为自由的基础,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的幸福伦理也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密尔改造了边沁的功利主义,赋予个人幸福以精神内涵和社会价值。同时又改造了传统自由主义,将个人与国家的对立拓展为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实现了个人自由与为他人和社会免于妨害而尽义务的统一。这就体现了功利主义诉求个人的高质幸福与他人和社会的幸福的一致性、自由主义诉求个人自由的幸福与社会发展的幸福的一致性。二者都关注自我幸福的同时也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幸福,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这就是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幸福的共同诉求。因此,功利与自由,追随哪个更加幸福的问题便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不论从功利主义出发还是从自由主义出发,我们都能感受到密尔的幸福伦理就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所以,不论从功利出发,还是从自由出发,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联系在一起才最幸福。

注 释

①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1

②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1

③舒远招、朱俊林.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杰里米·边沁[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38、161

④约翰·密尔.功利主义(徐大建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10、17

⑤斯马特、威廉斯.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牟斌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8

⑥乔治·迈尔森.密尔与论自由(王静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7、81

⑦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68、92、93、98

⑧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00

⑨颜德如.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268

上一篇:走自己的路范文 下一篇:身体健康的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