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06:50:33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幸福课;困境;本土化

1引言

通识教育有着古老的过去、年轻的现在和无限的未来。说它漫长,是因为通识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很长,研究文献也多如牛毛;说它年轻,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才开始出现在我国大陆学者视野中,并且逐渐被大家所关注、引用和实践;说它无限,是因为通识教育的发展不可限量。中文的“通识教育”最初是由英语的“general-education”翻译而来,该概念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演变。因为它的理念与某一时间段的“大规模计划经济建设”目标相违背,所以曾遭到了大量学者的批判,但是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中国融入世界,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通识教育逐渐被大家普遍接受。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人,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它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希望通过学习统整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使受教育者从“专才”变“博才”。正是认识到了通识教育的优点,所以众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如果要取得良好的通识教育效果,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幸福课作为必修课中的其中一门,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任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十之后,我国在政治上的主题从“和谐”社会过渡到“幸福”社会。“幸福”这一概念已经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幸福”已成共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的物理环境、人文氛围,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学校承担着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帮助他们获得幸福感的责任。[1]

2幸福课的研究背景

幸福课,又称为积极心理学。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三个使命:第一,治疗心理疾病;第二,帮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完善;第三,发现并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但是当国外一些学者检索1887~2000年以来所有有关心理学文献上的研究主题后,所有人惊呆了:关于焦虑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的有2958篇,居然是关注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论文出现了14次,才会出现一篇关注快乐、幸福等积极情绪的论文[2]。大多数的心理学家将自己的精力花在了治疗心理疾病上,所以以马丁•塞利格曼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发起了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五千年前,中国的孔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育这一过程中,本来就应该是快乐和充满乐趣的,并且关注人类的潜能和优势的。在这种理念下,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坚定地站在了一起,最终诞生了传授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其定义为: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关注人类优势和幸福,帮助人们快乐和幸福的课程。

2.1国外研究现状

幸福课在国外的最初实践者是马丁•塞利格曼,他于1970年返回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1999年开设了与快乐和幸福相关的课程。后来其他一些精英学校,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惠灵顿公学等也相继开始了相关课程。但是广受大家瞩目的一位学者应该是泰勒•本-沙哈尔,他于2006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幸福课,选课人数由最初的8位,到最后都超过了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成为了哈佛大学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有着传奇色彩。且该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托,用锻炼、反思、记录、冥想等实用和可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找到幸福的方法。[3]与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相比较,英国的顶尖中学惠灵顿的幸福课不采取讲座形式,而是结合了传统团体心理活动课、宗教体育、体育锻炼、个人、健康与社会教育,以及瑜伽和冥想等众多元素,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控制不同的情绪,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这两所学校的实践都取得了成功,对社会和世界的影响力极大。

2.2国内研究现状

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与心理学有着天然的关系。我国早期有关幸福的研究都是从心理健康这一领域展开的,如20世纪80年代,杨彦春、何幕陶、朱昌明、马渝根、周建初等学者进行的幸福感研究主要研究的就是老年人精神心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逐渐扩展到对城市成年人、运动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幸福研究。[3]这些研究为之后的幸福课开设打下了鉴定的基础,但是心理健康只是幸福课研究的一方面。真正意义上幸福课的研究应追溯到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主题是“幸福与教育”,自此以后掀起了一个研究幸福与教育的学术高潮。浙江大学、云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幸福课”,开始了幸福课的实践应用。[4]

3目前幸福课的困境

中国国内对幸福课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较,起步晚,成绩少,教学实践缺乏政策、经费、人才、工具、教材等支持,所以目前呈现以下三个问题:

3.1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度和认可度不高

尽管通识教育已经提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对其的理解还存在着表面化、片面化和狭隘化的现象。第一,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和少数学生以前从未听说过“通识教育”,一些学生是上了大学以后通过课程设置和相关通识教育手册才初次接触,一些教师是从网络、书籍和报刊等媒体通道得知的,所以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清。第二,高校通识教育大多数是从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这两方面展开和普及的,最终的考核一般通过课程论文来进行考查,导致教学质量偏低。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所有开设的通识课程即使充满兴趣,但是重视度并不高,抱有应付的侥幸心理。第三,由于我国的通识教育是由文化素质教育引发的,而教育部并没有明确认同和推动通识教育,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一些高校在推行通识教育时“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5]

3.2缺乏对幸福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国内高校目前普遍开设了与幸福相关的课程,但对于这门课程的建设原则、建设内容、教学模式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研究也很少。[4]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中检索以“幸福课”为主题的近年的研究论文,2006年为7篇,2013年为45篇,2014年为50篇,2015年为180篇,2016年到目前为止为69篇。虽然呈缓慢增长的态势,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针对于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针对课程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在理论和实践这一层面,我们做得完全不够。3.3对有中国特色的幸福课研究较为薄弱幸福课作为一个舶来品,探讨研究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急不可待的事情。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寄托和人文品格。但因为国内缺乏对幸福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所以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幸福课都在借鉴国外成熟的内容和方法。但是,国外幸福课的设置是基于西方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在借鉴的同时,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构建出本土化的幸福课。

4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幸福课”课程的构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通识教育应该得到真正的重视。当然,如果过分夸大通识教育的作用,认为其是高校教育的全部,这样的大学也将难以生存,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该相辅相成。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幸福课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发掘自身优势,通往幸福的彼岸。针对以上的三个问题,我们应该:第一,重视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体系合理化,提高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立一套通识教育保障体系。第二,从理论层面上,展开对以大学生积极人格为导向的幸福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讨;从实践层面,高校可以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所以心理测评、素质拓展和团体辅导等不失为恰当的方法。第三,构建本土化的幸福课,不仅可以结合学者与时俱进的研究结果,更可以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上。综上所述,高校的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幸福课的实施,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解释幸福的能力、获得幸福的能力,最后形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更加接近“幸福”人生。

作者:范红艳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艳秋.普通高中开设幸福课的实践与反思[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40-41.

[2]阳志平,等.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3]李端阳,陈琪.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现状述评[J].文献资料,2013(1):79-80,83.

[4]朱玉茹.幸福课研究现状及“中国式”幸福课的初步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86-89.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安人心理;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物联网;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37-03

记者:王总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采访。众所周知,安人测评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心理测评领域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口碑和品牌积累,但是今天我看到您的身份是来自“安人心理”(),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其中的缘由?

王薇:首先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对安人公司的关注,也注意到了安人测评与安人心理的细微差异。成立于2003年5月15号的安人测评是安人品牌[1]下最早成立的公司。在教育系统中,得到史家小学、北京市十五中学、北京市教育系统人才交流中心等数千所学校及百家机构的青睐。

虽然心理测评受到很多学校及各种人力资源机构的青睐,但我们深刻意识到,安人需要从单纯的“心理测评软件供应商”转变为一个“系统的心理健康产品供应商”。心理测评协助人们理解潜能,而之后如何提升人们的潜能,安人在思考。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全球4亿人患有精神或神经疾患;中国重性精神病人约1600万,占国家医疗支出20%;在中国3.4亿17岁以下的人群中,约3000万人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在中国60岁以上老人中,AD、VD等患者总数在300万以上。[2]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一片阴云却在人们心中越来越挥之不去――钱多了,我们真的就更幸福了吗?为什么某些待遇不错的公司却出现员工不断跳楼的尴尬?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费立鹏教授推算,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有8人自杀未遂。我国每年有28.省略)首页上这样介绍安人心理:“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提升人类幸福感。”可否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王薇: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科学、专业,实际上有很多扎实工作要做。

第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在国内已经开始流行,安人在公司成立八周年之际,即将推出一套“安人应用心理学实务手册”,包括安人公司原创的《积极心理学测量手册》、《积极心理学实践入门手册》、安人公司翻译的积极心理学发起人之一塞里格曼的代表作《习得无助》,以及被塞里格曼称为“积极心理学的天才”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代表作《积极性如何改变你的生活》等。我们要加强对有实证科学基础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学习、研究与传播。

第二,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如何准确评估人的个人优势、人的积极情绪?如何评估学校的心理资本?诸多课题都在探索研究中。安人公司基于在心理测量领域的传统优势,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十余位心理学专家共同研究这些课题,期望为产品研发和效果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以科技手段为引领。重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5]与物联网[6]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上述三网的发展将大大降低心理学研究中数据采集、传输及处理等技术上的困难,从而使心理学研究以更有趣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举个简单的例子。林伟被同学冤枉,憋了一肚子火,他需要填写一份冗长的问卷以分析出此时他的心理状态吗?不,我想,大家的答案都会是:不需要。林伟可以找一个充气人发泄一下,消消火气,然后坐在一把宽松而舒适的放松椅上,听着动听的音乐,让那个积极、平和的自我被悄然唤醒。此时,他的行为、多项生理指标已经被设备中的传感器记录下来,用以选择最能帮助他放松的音乐,并同时将这些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上。更有趣的是,林伟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同辈进行群体分享,交流心得。希望这样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能够融入到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对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助益。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安人对研发的重视。下一步在研发心理健康科技新产品上有什么规划和设想?

王薇:安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研发。2003年,安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的心理档案方面的论文[7]。 2004年,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测试了10万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安人为该项测试提供了“心理健康与人格”等测评指标[8] ;2005年,安人研发了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系统。2006年,安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与《中国教育报》举办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第一届十佳企业称号。2007年,安人举办了第一届心理商业机构年会,来自全国各地四十来位心理学商业机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年会。2008年,安人发起了5・12地震之后的灾后心理支持项目――华老师,并及时开发了在线心理咨询机器人。2009年,安人研发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行为训练体系――幸福课。2010年,安人出版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团体活动课手册《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

作为研发主导的高科技企业,安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以下两点:

(1)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例如,中国社会心理学副会长、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时勘教授与中国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教育心理学雷雳教授都一直非常关注并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此外,全国各地的心理学界众多同仁都非常关注和热情帮助安人的成长,安人目前拥有专兼职心理学博士五人,心理学讲师数十人,承担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项,保障了安人心理的研发工作。

(2)安人内部对研发的重视。安人公司坚信,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大脑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开始。安人内部每年都有超过10%的硬性经费投入在研发上。发展至今,安人已经拥有上百项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比如软件著作权、专利、在国际一流期刊与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的图书,等等。2010年6月1日~4日,由美国预防科学学会(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办的第18届年会上,安人公司的专家(王等)发表了题为《Online Intervention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 the Use of a“Happiness Ledger”》的论文。传统的在线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是消极心理学导向,同时难以做到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而安人公司基于积极心理学原理开发的幸福账本[9],则充分结合了积极心理学与SNS社区[10]的优势,在会上受到众多专家关注。

记者:感谢您的精彩介绍,也感谢安人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作出的努力。最后,请您谈谈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展望。

王薇: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理念将影响新一代心理学家和心理教师,使他们对心理学的关注从“心理问题咨询”中解放出来,从而投入“让每个孩子生活得更幸福”这样更伟大的目标中去。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将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加便捷、无缝地融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改变孩子们的生活质量。

安人出版的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团体活动课指南――《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手册》,包含75个团体活动课程,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的非常实用的操作手册,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团体辅导与团体咨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了帮助一线教师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方法,安人组织了积极心理学巡讲活动,目前已经进行到第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逾千名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从中受益。安人真心希望能与各界开展更深度的合作。

非常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我们提供这个交流平台。在展望未来之际,我希望,为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有权之士、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的联合,把学校、科研机构、媒体、企业与社会有机整合,共同为提升人类幸福感作出贡献!

(稿件编号:100722010)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安人,始于2003年,专注于脑科学与心理学的商业应用。以实证研究为依据,依托专业社群,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开发并推广新一代脑与心理科技产品。目前,安人正在逐步以创新的方式,推动脑科学与心理学从学术殿堂步入现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安人公司也逐步从一家公司发展为三家行业领先的专业公司:安人心理、安人脑训练、与安人测评。详细内容见: www.省略/

[2]数据参考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实验室成立时的网站与宣传资料:labmh.psych.省略/problems.htm.

[3]数据参考:news.省略/c/2006-09-11/

170410980432.shtml.

[4]文字引自:《论语・宪问第十四》.

[5]移动互联网:是指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产物,详细介绍可以参考:baike.省略/view/1168245.htm.

[6]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详细介绍可以参考:baike.省略/view/1136308.htm.

[7]阳志平等. 中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J]. 档案学通讯,2003(01):53~56.省略网站.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3篇

人们的收入越高,社会发展越快,人们的幸福感却越少,这一现象被称为“幸福的悖论”,怎样消解这个悖论?传统心理学的实践证明,依靠修补问题并非是通向幸福的唯一道路,心理学必须转向于培养人类的幸福感,通过大力倡导“积极”来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的彼岸。积极心理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素质教育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认为,素质教育应包含:①做人的基本素质,这是德育;②科学素质、技能素质、人文素质,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研究的能力,这是智育;③健康素质,这是体育;④社会适应素质和待人处世能力以及心理素质,这是群育;⑤乐育。所以,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乐”五育[3]。

反观能够带来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体验,都能够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的情感和行为都有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积极的情感能够扩展人们的思想,解放人们的心灵,提升创造力[4],促进“智育”的发展。勇气、责任、友善、爱、宽容、同情心等“心理力量”[5]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个具有这些人格的个体可以说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积极心理学者还致力于研究提升人际关系质量的社会支持[6],这些方法的开发可以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即“群育”。“身体-精神”一体的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主观幸福感,而培养主观幸福感自身就是“乐育”,两者相得益彰。总之,积极体验能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显而易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贯穿了素质教育的5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范畴,是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课程。我国虽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时期,人们对于积极情感的诉求也十分强烈,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大学中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仍然是以修补问题为重点的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课程并不多。在这种形势下,笔者为一所财经院校的本科生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希望使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幸福感和意义感,帮助学生在充分发挥潜力的同时也能充分体验幸福。

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双重属性定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属性”一词释义为:“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客观事物均有自身的属性,积极心理学课程也如此。该课程在满足基本的学科教育属性的同时,还注重通过课堂内外的培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两者互相补充,并行不悖。积极心理学课是一门具有认知和培养双重属性的课程,它把从课堂、实验室学到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实验技术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建立起自己合理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框架和逻辑思维方式。同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为教育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积极心理学所包含的原典性知识理论,是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具有培养干预属性,它是一种实践技能课。老师要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连同一张导游图交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积极心理学试图通过训练手段,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一种幸福的技能。

以双重属性定位的积极心理学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双重属性”之一是学科教育。积极心理学课首先是一门介绍这个崭新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的课程,促进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是本课程的首要任务。授课内容涉及如何能够使人生更加成功和快乐的心理层面的因素。其中,幸福、意义、自尊和工作等都是授课的主要内容。学生课后阅读有关幸福的书籍、论文和文章。此外,为了深化主观幸福感的学习,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学生们组成5人左右的研究小组,自拟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研究题目,到本校及附近兄弟院校收集数据,完成了“大学生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大学生拖延心理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大学女生完美主义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等研究工整,设计操作规范,结果可信的研究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接受了积极心理学科学方法的训练,认知和科研能力获得了提高。积极心理学还是一门生活的科学,因此实践是它的另外一个属性。这个特征需要学生身体力行不断实践,才能将认知内化为个人内心的幸福。

为此,学生们在课后作了以下的练习:①情感促进。学生每周写一篇200字的作文。指导语是“回忆过去的生活,哪一件事情曾经给你带来最多的喜悦(希望、兴趣、自豪、平静、感恩)?讲述这个事情的经过,并谈谈为什么这件事让你很快乐(希望、兴趣、自豪、平静,感恩)?想象如何才能在生活中创造这种体验。”此外,培养学生感恩的意识,要求每位学生给自己最感谢的人写一封感恩信。以上两种情感促进的方法都来源于积极心理学已有的研究[7-8]。研究发现,以上方法有效提高了主观幸福感。在遵循以往积极心理学者开发的幸福方法的同时,笔者还独创了幸福干预的方法设计了一份有关幸福问题的质性研究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你什么时候觉得最幸福?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幸福?等等。学生需要访谈祖父母其中一人和父母其中一人,学生本人也回答一份问卷,即完成3份有关幸福的质性研究问卷。访谈和问卷回答促进了三代人情感的沟通,深化了对于幸福的理解。②行为促进。学生将有关积极情感/幸福的理论和研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如学生每周进行5次体育锻炼,每次平均30分钟。每隔一周,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并报告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问卷评估,与没有接受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生相比,通过一个学期(18周)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和培养,接受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到明显的提高,说明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定位是科学可行的。

能否实现自己的目标是学生形成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要因素,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基础。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又要注重情感价值目标;既要有总体教学目标,又要有个人教学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水平,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重视积极的情感价值目标和个人教学目标,在集体的环境下以个体为重点进行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适合学生自身心理、情感和能力水平的目标,提高个人的积极认知水平、情感和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p#分页标题#e#

积极心理学教学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有更愉悦的心情和更配合的态度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要充满鼓励、肯定、赞扬和关爱,点滴进步也不要放过,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发现,体验被信任和克服困难的愉悦和快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无论是技能上、行为上还是情绪上的进步,都要及时洞察并予以关注,把握每一个施加积极影响的机会。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养成。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卷化;想象力;行动力;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4)01-0019-04

1.心理学与内卷化

“心理学与内卷化”这个标题,是由“内卷化”一词生发出来的。内卷化(Involution)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在其所著《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一书中提出来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末,吉尔兹来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开展田野调查,当地静谧的田园风光令人心动。如果是一位旅游者,很可能会沉醉其中,但吉尔兹作为一个杰出的社会科学家,从静谧中读出了静止,并用内卷化一词来描述这种状况。

内卷化也译为“过密化”,指的是“向内的精致化”,缺乏突变式发展,只有渐进式增长,是某个层次上的自我重复。这个词汇,很快被运用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西方汉学家,就曾用这个词汇描述中国历史上某些阶段的发展状况。与汉唐的恢宏气象相比,宋明的内在精致似乎就是内卷化的表现。

这类感受其实前人也有,只不过没有用内卷化这个词称呼罢了。鲁迅曾写有《看镜有感》一篇短文,其中谈到: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闳大之风消歇净尽了。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鲁迅全集》,2005,p,209)

用内卷化的概念来看心理学,是不是也有此类现象?现在心理学的仪器设备越来越高端、研究课题越来越精细、综述数据越来越好看,但是在很多时候只是某个层次上的自我重复。心理学关注的话题与国计民生颇有些距离,与其它学科领域也没有多少交集,其状态也许可用“自娱自乐”来形容(钟年,彭凯平,2010,pp,2-3)。或许不仅仅是心理学,现在许多学科都有类似内卷化的现象。

曾有人用中央电视台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男孩的一段经典对话作为内卷化的例子。记者问:“为什么要放羊?”放羊的男孩回答:“为了卖钱。”问:“卖钱做什么?”答:“娶媳妇。”问:“娶媳妇做什么呢?”答:“生孩子。”问:“生孩子为什么?”答:“放羊。”

我们试着把这段话改造一下。如果有人问心理学家(也许还包括其它学科的专家):“为什么要做科研?”心理学家回答:“为了发论文啊。”问:“发论什么?”答:“当教授。”问:“当教授做什么呢?”答:“就有钱买仪器啊。”问:“买仪器为什么?”答:“可以做更多科研、发更多论文。”这是不是某种形式的内卷化呢?2想象力

想象力的话题受到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的启发。米尔斯在1959年出版了《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该书现在是社会学系师生的必读书。书中米尔斯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作了批判性反思,指出研究中的各种偏向,也发出了对未来的召唤。米尔斯写道:

他们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我想要描述的正是这种品质,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C・赖特・米尔斯,2001,p,3)。

借用米尔斯的说法和思路,对照目前的心理学,其想象力如何呢?记得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读本科,有次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来讲座,那是我第一次见费先生,对他带有江苏吴江口音的普通话还听不太习惯,但先生开场的话我听懂了。费先生开口称心理学是“大哥”,说社会学是“小弟”,因为那时心理学还有些队伍,而费先生受命恢复社会学时却发现自己是“光杆司令”。不过三十来年的光景,如今“小弟”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早超过了“大哥”,究其原委,恐怕恰与想象力不无关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某年新年,费孝通先生询问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师生,问他们在想些什么问题,大家七嘴八舌做了回答。费先生听后说:“你们还不如我这个老头子啊!你们想的都是地上的事情,我现在想的是天上的事情。”初听此言,或许有些摸不着头脑,但熟悉费先生的人知道,他讲的正是学者应该具有的想象力。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费先生回家乡调研,就写出《小城镇大问题》(费孝通,1984)这样的作品,当今城镇化问题的提出,让人不得不佩服费先生三十年前的远见卓识。

回到心理学,其想象力可以从哪里来?也许相邻学科可助一臂之力。

我们可以提到人类学。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类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的学问。世界上各个地区的文化、各个族群的文化,都能进入人类学研究者的视域。人类学提示的是多样性,尤其是文化的多样性。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fieldwork),用民族志(eth-nography)向人们展示这多样性。人类的自我认识是很难的,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让我们获得自知之明。人类学家曾写出《人镜》这样的书,指出不同的文化就像一面面镜子,将人类的完整形貌呈现出来。空间感的获得能让人有宽广的视野,这当然有助于提升想象力。

还可以提到历史学。如果说人类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的学问,则历史学就是一门研究时间的学问。历史也是镜鉴,中国人应该更明白这个道理,因为我们的前辈编写过《资治通鉴》这样的大书。好多事情在当时是难以看清的,因为现场往往是混乱的。历史学家倡导“长时段”,由此获得的时间感可让人有长远的眼光,这也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不得不承认,心理学是一门较为缺乏时间感的学科,我们有发展心理学,但那仅仅是针对个体几十年的生命历程而言。学好任何一门学科,三门课是最基本的:概论、历史、方法。但在如今的心理学系,心理学史的课程已经变得可有可无,我国大部分心理系是没有心理学史专任老师的。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国,有浩如烟海的传承典籍,由于心理学界缺乏相应的人才而未能善加利用。

最后要提到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相对于具体学科是一门概括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哲学家告诉我们,哲学的功能起码体现在四个方面(童鹰,2005,pp,24-32):世界图景的建构与导向、价值规范的建构与导向、思维范式的建构与导向、形上境界的建构与导向。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的任务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他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个层面――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这个境界(冯友兰,1985,pp,389-391)。不难看出,境界的不同,想象力当然不在一个水平上。

心理学的前辈还是有一些想象力的。例如詹姆斯(W.James),例如弗洛伊德(S.Freud),包括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W.Wundt)。冯特借鉴生理学方法用实验来研究人类的基础心理活动,奠定了心理学主流发展方向,但他晚年却花费了二十年时间撰写了厚达十卷的《民族心理学》,讨论了更宏阔的人类心理话题,为日后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心理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开辟了空间。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也曾在1948年出版一本长篇小说《沃尔登第二(WMden Two)》,描述了一个按照科学方法设计的乌托邦社会(J.A.舍伦伯格,1987,pp,99-100)。这本书出版后即一纸风行,为斯金纳赢得大量读者,也让他在美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心理学家。

3.行动力

南宋大诗人陆游写过一首著名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用这首诗告诉他的孩子,行动是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行动力涉及观念、能力、品质,应当承认,心理学是有行动力的。在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含着难以尽数的分支。心理学中曾有机能(功能)主义,所谓机能、功能,就是用处,就是讲应用。心理学中也有行动理论,例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的行动论。勒温从来不把理论和实践对立起来,他的口头禅是:“没有比好的理论更实际的了。”(J.A.舍伦伯格,1987,p.70)“终其一牛,勒温始终致力于将心理学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戴维・霍瑟萨尔,2011,p.204)其实,不仅仅是心理学,整个科学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让人类生活的更美好。

然而,心理学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心理学的应用渗透到许多领域,这些领域也有其它学科的应用实践,很多时候,心理学的影响力不见得更大。例如,在管理领域、教育领域、沟通领域、社区领域等,心理学的作用似乎不如管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即便是在心理学内部,应用实践的价值也常常受到质疑。我国有不同的心理学组织,每年会有不同的心理学会议,有偏向应用方面的,有较为远离应用方面的,这两方而很少声气相通、彼此闻问。于是,我们知行有分殊,人员也有分隔,不同的人马“大路朝天你我各走一边”。这种状况,一方面不利于心理学界的团结协作,另一方面更不利于心理学的长足发展。

其实,大家没有必要各自以专家内行自居,相互看不上对方。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不要看不起人民群众。以心理学中的智力研究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心理学家、智力三元论的创始人斯腾伯格(R.J.Sternberg)曾调查140位智力研究者和476位行外人士(普通大众),看他们对智力概念的意见。行外人的意见有与心理学家符合的,同时也有差异。例如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按顺序包括语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用能力;行外人认为智力按顺序包括涉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语文能力、社会能力。“尤其引起心理学家特别注意的是,行外人所表示的某些不同于心理学专家的看法中,居然是智力理论中最新也最进步的观念。”(张春兴,2005,p,299)

又如幸福。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幸福问题成了学术界的新宠,幸福书、幸福课在社会上也十分流行。幸福也成了政客的热门词,在政府主导的幸福风潮巾,各个地区、各行各业也都以幸福为标榜。2013年国庆前后CCTV记者关于“你幸福吗”的采访,更改变了人们问候语的方式――以前人们见面问“吃了吗”,现在见面问“你幸福吗”。热捧者称幸福是我们时代的新鲜话题,但不要忘记,在民间,老百姓一直没有忘记幸福,绵延千百年的许多习俗(例如在门上贴“福”字)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作为一门学科,心理学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学科越发达,意味着学科的责任越大。正如人的心理难以纯粹一样,心理学家亦非与世隔绝。科学讲求中立,但科学家是有感情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迈尔斯(D.Myers)在他那本流行极广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专门提到社会心理学应该具有“坚实的科学性”和“温暖的人性”。(戴维・迈尔斯,2006,前言)所以,心理学可以有温度,也应该有温度!

最近一个世纪里,许多学科有过转向,例如哲学转向。心理学可以有转向吗?我们认为也可以有。心理学可以面向社区,发展社区的心理学;心理学可以面向生活,发展生活的心理学;心理学可以面向民众,发展民众的心理学。2008年5月,当我们几位同道发起建立“心理学与中国发展论坛”时,我提出过“迈向人民的心理学”(钟年,2010),就是对心理学的这种期许。一门学科,应该不沉溺于自我小利而放眼于人民大义。胸怀博大了,天地自会宽阔。行动起来,当你去关切人民,人民就会关切你。

4.抬头与埋头

有句老话,叫做“不能光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所以,要想车前行并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埋头抬头都是必须的,而南辕北辙的寓言传递的道理,讲的是很多时候抬头尤为关键。当代还有句广告语:“心动不如行动。”说的是心动与行动都很重要,但如果不行动,那“心动”也就自动了。其实,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无论是抬头与埋头,还是心动与行动,都不必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

上述问题,可以看成是知和行的问题。中国人曾倡导“知行合一”的观念。王阳明最早提出知行合一,其言论见其弟子记录整理的《传习录》。依他的想法,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其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被称为“全能大儒”,盖因其在知行两方面皆建树卓著、人所不及。

近代以来,面对“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在知行方面展开了坚持不懈的有益探索。的《实践论》人所熟知,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实践论》的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选集》,1991,p.282)。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梁漱溟先生,同样推重实践的价值,同时在实践中发展着他的思想。费孝通先生一辈子重视到实际中调查研究,他认为“志在富民”是其终生追求,他曾将自己晚年的文集命名为《行行重行行》(费孝通,1992)。费先生对自己从事的学科的认识是这样的:

这门学科的目的……应当是使广大人民对自己的社会具有充分的知识,能按照客观存在的社会来安排他们的集体生活,去实现他们不断发展的主观愿望。(费孝通,1980)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言谈,善于行动。”我们这里讨论心理学的想象力与行动力,都是人类智慧的果实。宋代大儒朱熹写过一首颇富哲理的《观书有感》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5篇

相信很多中小学教师对林崇德这个名字一定不会感到陌生,由他倾情撰写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一本专门写给中小学教师,为其阐释教育真谛的智慧宝典),从1999年出版至今,在国内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尤其在中小学教师间,影响更为深刻。许多一线教师在认真研读该书之后,对什么是学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生就是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对德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德育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对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地位,有了更为明确的判定――“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要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要依靠非智力因素”等。林崇德教授用他那卓尔不群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启发着一批又一批在基础教育战线上的教育者们积极探索教学改革,而他本人就像一面旗帜,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人想要追赶他、靠近他、了解他。

“未来的理想,像滚滚的扬子江那样源远流长。”

我和许多记者一样,对于林教授是如何走上教育之路的问题颇感兴趣,但始终没有机会去了解,直到我翻看《教育的智慧》时,开篇林教授用自述的方式记述着我长久以来一直想要了解的那个问题。他是这样说的:“记得上初一时,我在语文课里学了一篇传记,题目叫做“詹天佑”。我深深地被这位爱国主义铁道专家的事迹所感动,立志要当一名桥梁隧道工程师,像詹天佑那样,为祖国的铁路事业作出贡献。这一志向,整整激励我为考上铁道学院桥梁隧道系而努力学习了近六年。最后,这个志向并未实现,却被自己在上海市上海中学上高三时发生的一件事所改变。那是1960年3月的一天上午,班主任孙钟道老师上物理课。我们班有位同学没能回答好孙老师的提问,这使年过半百的上海市劳动模范孙老师感慨不已。他说:‘同学们,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离校了,我希望你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若干年后,当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取得成就,这便是我人生的最大欣慰与幸福;如果你们中谁做了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那是我最大的不安、惭愧、甚至于……’说到这里,孙老师已激动得说不下去了,他拿起板擦转身去擦黑板,可是黑板上还没有写过一个字。他又回过头来,眼里含着泪花,艰难地说:‘甚至于耻辱!’那一刻,我的脑海中闪过一幕幕老师的教导、关怀和爱;那一刻使我联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了桥梁隧道工程师与人类灵魂工程师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那一刻,在我刚过完19岁生日的心灵上永远留下永不消逝的印迹,这就使我改变了自己的志向:‘我要当一位像孙老师那样的老师,要当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看着这段文字,我们不禁感动于教师对学生具有着重塑灵魂的魅力,更被其在引领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凸显的感染与示范力量所折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优秀的教师的影响下,每个人的成长都应该是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此后,林教授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在那时高考可申报的23个志愿中,林教授全部填了师范类院校。在专业的选择上,他还有一番较为深刻的思考:“一个人如果想要做老师,他肯定要塑造学生的灵魂,而塑造灵魂最好的科学就是心理学。” 因此,他当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心理学,直至今日,仍无怨无悔。

“生活的道路,如汹涌澎湃的东海一般无比宽广。”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业第一届学生的林教授,自称在大学里表现不好,就连大学毕业鉴定里面也还留有他三条致命的弱点,第一条阶级斗争观念薄弱;第二条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就是和他的老师们划不清界限;第三条企图成名成家。现在大家也许觉得这简直就是笑话,但在那个价值观迷失的年代,这三条缺点却严重到足以让人连老婆都娶不上。回忆那段充满阴霾的大学生活是痛苦的。林教授说自己的日记被人公布于众;因感慨国外有心理学派,国内没有,却被定性为企图建立中国的心理学派而横加迫害。林教授说自己现在确实努力在建中国的心理学派,可是那时是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一想法的。尽管他在同学之间口碑甚好,尽管他的成绩优秀,可最终的毕业分配还是因此受到影响。没有资格像其他同学那样光荣地奔赴最艰苦的地方,也没能到自己真正想去的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林教授却意外地被分配到了北京的中小学,并且一干就是13年。这段经历在现在看来,还是为林教授日后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奠定了来自实践方面的基础。

直到1976年“”结束以后,北京师范大学要恢复曾被打成伪科学的心理学专业,学校邀请10多年没回母校的林教授一起召开座谈会讨论这一问题,那时,林教授的心里非常矛盾,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他被当年的同班同学请到家里,配着从食堂打来的肉丸子,吃了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多年来积在胸口的怨愤似乎并没有因此消退,他平淡地说:“调吗?”“我们寻找当年的好学生。”那位同学的话一出口,已过而立之年的林教授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感到时代变了,当年最坏的学生变成了最好的学生,他说:“我愿意回去。”

回母校任教的路,林教授走得并不顺畅,不为别的,林教授所在的学校怎么肯轻易放走这位已经干得很出色的年轻干部呢。后来,他考上了研究生,并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教育部专门为其发了一个留校的通知。1980年9月初,林教授第一次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他在给学生们讲第一节课的时候,课中介绍自己的实验,其中还出现了一个统计学的名词“相关”,有的学生很不服气,有一个坐在第一排,后来成了林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当时就向林教授发难,“嘿嘿嘿,谁和谁相关啊?”那可是林教授在大学里的第一节课啊,他的恩师朱智贤教授还有很多老师都坐在后面听课,想要看看他究竟会不会讲大学的课。那位同学的话一出口,教室内一片喧哗。林教授回忆说,自己当时想如果不能让他信服,以后就没有办法再讲大学的课了,于是,他就平静地说:“诸位,‘相关’意味着什么呢?相关意味着两个数的一致性,而不是谁和谁的关系,‘谁’表示什么,表示人,我说刚才这位同学错误就在于把人和物混为一谈……”当时室内又一片哗然。从此以后,再没有人在课堂上给林教授出过难题。

开课一年以后,学校因为缺老师,除了心理系的专业课外,数学系、地理系开公共课也由林教授来上,有意思的是,以前公共课的人总是越上越少,可林教授开的公共课第一节课上课多少人,最后几乎还是多少人,直到现在还有一批学生,如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党委书记郑君礼、北京师范大学一附中的校长刘沪等,经常说:“林老师是我们当年的老师,遇到有关心理学的问题,我们还是经常去找他。”

“憧憬未来,我有无限的遐想。”

长期以来,林教授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能够超越自己、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关于这一点,林教授也为我们讲述了它的由来。1985年9月,林教授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了著名教育家苏步青先生的事迹,苏老有一句话让他非常感动,苏老说:“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徒高捧师名,我今天拥有这么大的名气,是因为我培养了郭超豪、谢希德这样有名的数学家。”林教授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教师的师德是培养出学生能够超越自己,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形势。在2000年的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迎新会上,林教授作为导师代表说了这句话。到今年,他已经培养了61个博士研究生,近百名硕士研究生,他的学生中已经有39位被提为正教授。林教授的学生都有三个特点,第一,他们均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教育部提的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林教授的学生中有7位。现在林教授的学生不仅有在国内有声望的大学,比如清华大学任教,还有在国外知名大学如日本早稻田大学任教的。第二,他们中做行政工作的也非常出色,其中走上校级领导岗位的有10人,全国各地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的学术带头人有一半是他的学生。第三,他们都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个别人还成为了财产上亿的企业家。

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导,在教育这项崇高的事业中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林教授,在教学中也有自己的目标。他认为,大学应该授予学生扎实的、高质量的专业功底,因为专业扎实能够使他很好地完成以后的工作。同时,不管从思想道德方面还是从心理健康方面,都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三点非常重要。学生只要能把握好以上两方面,就一定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如果研究生在研究能力上有缺失的话,那只能说他的认识结构和智力结构尚有一定的缺陷。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又有区别,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创造性,博士生的显著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最后要出创新的成果。第二,要具有在自己所在的领域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因此,林教授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非常注重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他希望把他所有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培养成具有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为此,林教授严把入口关,他的博士生招生的五不招原则远近闻名,并在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博士论文表彰会上,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即考前没有任何成果的暂不招,没有创造性的不招,没有拼搏精神的不招,没有成就动机的不招,德才中一方面有缺陷的不招。

林教授还强调研究生入学以后必须抓住三个环节。第一,知识结构,他说不管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还要重视本专业的新的知识。第二,科研能力。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林教授一贯的做法,他的学生往往从一年级就开始投入科研课题。第三,学位论文。林教授非常重视高质量的论文,在北京师范大学的12篇优秀博士论文中有2篇是他的学生写的。他通常会让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就把文献搞好,一年级下学期便提交开题报告。他说:“越早开题越有好处,因为做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另外,林教授还提出,搞教育创新,教师就应该成为教育创新的骨干,一个严谨治学的教师应该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教师也不单纯是教书匠,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还应把教育教学当作科学研究的课题来进行。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课程改革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E.P.Seligman)教授发起了一场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可以通过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力量进行挖掘与应用,借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同时构建人自身积极的力量,不断促进和提高人的身心健康。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当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与方向:第一,积极体验研究。高兴、希望、满足、幸福感、乐观等都属于积极体验的范畴,它是指个体能够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第二,积极人格特质研究。能力、勇气、才能、毅力、洞察力等均属于积极的人格特质。主要研究它们的作用以及形成、发展过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某种能力,促进个体的积极体验,逐渐养成习惯,可以培养人的积极特质。第三,积极组织系统研究。个体的积极体验和个人特质的形成依赖于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它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各高校均在日益严重的学习心理问题的现实压力下,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之缺乏国家层面的有效指导,无论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还是教学方式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还深受消极心理学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课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模式,而缺乏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1.消极的目标取向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都基本以现有的心理学研究为基础,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心理问题入手,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目标及教育方式忽视了大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很容易导致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存在的消极情绪,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心理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

目前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内容与设计上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进入大学的学生群体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基本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它们迫切需要的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方法,而不是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3.教学方法老套、僵化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有意义的治疗必须是能够引起个体的积极体验。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课时不足、场地限制等原因,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没有摆脱“理论说教”的教育方法,理论和基础知识讲授过多,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听”并且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尤其是“大班课”“选修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更低。

4.课程考核不合理

当前,高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的考核方法基本可以归结为两种,“考试”和“考查”。“考试”即在课程结束后,由任课老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份试题,按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考核。“考查”即在课程介绍后,由老师或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主题,提交一篇论文。根据实际操作经验,这两种考核方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因此,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均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教学效果差

按照消极心理学模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课产生误解,以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所以不必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误将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的代名词。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疾病,因此,思想上对心理健康课极不重视,再加上老师讲课枯燥、课程考核方式简单等原因,导致当前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比较低下。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塑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转变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观念,而以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为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总目标,而不是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上,不仅可以预防消极因素对自身造成的伤害,更促进了个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2.完善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应该包含以下几点:保持智力正常、自我意识明确、情绪积极、人格完整、意志健全、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行为恰当,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该放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

3.转变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要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都必须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学习压力的情况下,以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使学生经过认知―体验―领悟环节,将外界的各类刺激,通过自我的身心系统处理后,产生相应的身心反应,从而达到自我领悟的境界。

参考文献: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学习;自我修养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5-0021-05

一、科研是一种自由的艺术

(一)创新是科研的灵魂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科学研究就是以创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就基础研究来说,科学研究就是为人类创造新知识的活动。科学上的创新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实现重大创新之前,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日以继夜的思考和探索。科学研究不可能是短、平、快,立竿见影的;科学研究是马拉松跑、是接力跑,需要很多人持续不断地努力。

先知先觉就是前瞻性,就是探索未知的东西。别人会爬,我们也会爬;别人会走路,我们也会走路,这算什么本事?别人会走,我们会跳;别人会爬山,我们能爬上珠穆朗玛峰顶,这才是本事!连一个新的想法都没有,搞什么科研?甚至连别人的研究有错误也看不出来,还搞什么科研呀?

搞学问、做科研要有自己的思路,如果老是跟着别人的思路走,就可能会发现自己想做的,别人都抢先一步做过了,即使你做出来也只能是二流的东西。我们要学习国外研究者的创新精神,要独树一帜。现在哪一个题都有人做过,我们不是生在三皇五帝时代,我们“生不逢时”,生在21世纪,要硬着头皮去做别人做过的问题,在别人的研究上找岔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做。从不同角度去做,就叫创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才可能有创新。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对所要研究的概念进行新的分类。有新的分类,才有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我们所研究的任何一个概念,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而对概念进行新的分类,就是要找到与已有研究者不同的角度对概念进行新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找到新的研究切入点,做出有创新性的成果。

科学研究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就是无拘无束地独立思考与表达。达尔文说过,“我一贯力求保持思想不受拘束”。培养了许多国际知名学者的斯坦福大学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只有沉浸在自由艺术之中,才能在研究中坚持科学客观,保持科学理性,恪守科学道德,而不会被政治所忽悠,更不会被金钱所诱惑。

(二)科研中最重要的工具是我们的头脑

仪器设备等工具在科学研究中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工具却是我们每个人的头脑。做科研要时时、处处开动脑筋。问一个“为什么”,会有效地激发对其中的可能原因的思考;问一个“怎么样”,会引起对过程机制的想象。即使是处理数据也要多思考怎样把类同或不类同的数据进行概括,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抽象出理论。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对单个现象的描述上。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缺乏理论思维是我国心理学不能站在国际心理学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不训练自己的理论思维,一味地尾随西方的研究思路和主题,那我们就只能在别人创造出的理论影响下,甚至在其话语下,尾随式地“创新”,不仅永远无法超越,甚至可能有丧失中华文化的主体特色,丧失学术自信的危险。因此研究生要在提升理论思维上多下功夫,要学习辩证法、哲学思想、方法论和时代精神。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没有自己想法的研究不是像样的科学研究,没有想法和理论支撑的研究,就像没有爹妈的孤儿。

编制问卷之前,开放式问卷调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者所具有的理论思维。因为科学规律不是靠向被试问问题就能问出来的。有怎样的理论深度就有怎样的实证深度。在科学研究上,假设十分重要,它有助于我们看清事件的意义;如果没有假设,那只能停止在观察到的“事实”上。就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靠假设求证的。搞科研就是证实或证伪头脑中的设想,对于要验证什么或证伪什么,应该心中有数。提出假设,我们依靠的是理论思维。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问题多于答案,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未知的难题,因而不断推进科研的发展。知识积累是科研的基础,没有知识积累就不会有科研的悟性和灵感。科研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只要能及时觉察并加以纠正就好。而科研也要讲运气,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三)心理学研究是一个悖论

心理学研究是一个悖论:人们对世界的经验是很主观的,可心理学却要研究它的客观规律;心理现象不同于生理现象,可心理学要研究它的生理机制;文化对于人就像水对于鱼一样,以无处不在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心理与行为,世界上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可心理学中的测量工具和研究方法却是普世性的。这种种悖论都源自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从而导致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特别推崇行为的真实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引入了基因、生化、脑电、脑功能、计算机建模和数学建模等研究方法,但同时它还应用个案法、内容分析法、深度访谈法、调查法和内省法等等。现在心理学已成为许多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美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以及生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基因遗传学等专家共同开发的热土。当代心理学已呈现出多学科、多方法综合研究的趋势。世界四大科学难题:物质起源、生命起源、意识起源和宇宙起源,心理学就是研究意识的一门学科。

个体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可以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加以研究,即可以从它的整体性、等级结构性、动力性和环境适应性等角度来加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性表现在可以从各种不同的维度加以分析,但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现象的等级结构性是指以不同的维度划分出来的心理维度还可以划分为不同水平的亚维度;心理现象的动力性是指心理系统具有能动性,是一个开放的动力系统,各个系统之间存在动态的交互作用;心理现象的环境适应性是指它产生、发展于环境中,要注重联系现实环境来认识心理现象。

二、学无止境

(一)读书贵在思考

心理学的博士研究生应当有较广博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外语(主要是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及哲学(包括马列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第二个层次是专业基础课,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或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第三个层次是做博士论文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例如你想做“时间自我”方面的选题,就应当阅读《自我》和《时间心理学》的专著和论文,阅读导师已经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从中牢固地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要成为我们的习惯。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要盲从,但怀疑、批判要有依据,设计出实验对它进行检验。科学心理学不支持空洞的理论,鼓励反潮流,用严谨的科学实验来检验

各种理论。科学理论的构建必须是符合实证数据的。我建议你们多听学术报告,即使是其他学科的学术报告也可以去听。这既可以增长自己的学识,又能使我们多一个视角去考察所遇到的问题。

读书贵在思考。阅读文献不仅要懂得其中的道理,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这个道理是否具有真理性。读书不应停留在别人的思路上,而应该跳出来,以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产生自己的科研思路。阅读文献,先要读懂,同时要质疑。全信书不如无书,全信书就会落入圈套。要以批判的态度来读书,要敢于挑战教科书,挑战常识,不要相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心理学中不可证伪的理论很多。

(二)做学位论文需要多方位的自主学习

学位论文是科学研究的成果。虽说科学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科学研究从选题、文献综述、设计、选择工具和取样、数据收集和处理,直至论文撰写和交流,前人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做好学位论文需要多方位的自主学习。

博士学位论文不是教科书,也不是科普读物,而是与本领域中的专家对话的学术著作。博士研究生做学位论文,不仅是科学理性上的提高,更主要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是意志品质上的锻炼,是不断克服困难加以完善的过程。博士生做学位论文不要小看自己,要有学术自信心,要引用里程碑式的论文或标志性的论文,也可以说要引用最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名人的研究成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点江山,要有一览群山小的气概去做好博士学位论文。

选题十分重要。一个好的选题可以说是科研成功的一半。选题时一定要考虑:是不是本学科国际前沿的问题,是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不是具有学科交叉、多方法解决的问题。一旦有了初步的选题意向,就要找出该领域的标志性或经典性的论文。认真阅读这些论文,最好对其中最主要的论文要逐字逐句翻译出来,用心弄清楚作者当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他们的实验设想和研究思路,挑出其中的漏洞和缺陷。即使是该领域权威的论文也可能有瑕疵,甚至错误,要敢于挑战权威,以批判的态度阅读标志性或经典性的论文。阅读的论文有了一定的积累,选题就会越来越清晰。问题论证得越清楚,下一步的研究就越好做。题目要愈小愈好,意义要愈大愈好。选择小题目,有利于把题目做深做透一些。如果题目可以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小题目,并且都能单独去做,就应该避免选择这种大题目,而应该选择小的题目。而如果题目不能分解为可操作的若干个问题,说明该题目太模糊,没有提炼清晰,还要继续提炼或另选题目。

科学研究不可能是白手起家,而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回顾文献,要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尤其要重视对该研究领域名家的研究成果和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选题服务,因而这些论文都会在博士论文的引言中出现。文献梳理要客观,问题是你发现和提出的,综述的框架也是你构建的,但陈述的材料是前人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也是思维训练,要有个逻辑框架,要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这种界定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把握核心概念,而且也便于他人对你的研究结果加以检验。引言中的经典性或标志性论文还会在“讨论”中出现,因为要论证研究结果是否证实或证伪了假设。但是要注意,学位论文对他人论文的引用不宜过多、过于频繁,否则就有抄袭之嫌!

实验设计要以问题为中心,对于要证实什么或证伪什么,应心中有数。要弄清楚什么是自变量、什么是因变量、什么是控制变量,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编制问卷,最重要的是理论建构。质的研究也有类似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书出版,例如彼得・哈里斯著、吴艳红等译《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郭秀艳著《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邱皓政著《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安德沃和肖内西著、洪兰和曾志朗译《心理学实验研究法》(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版),杨国枢等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伊凡希雅・莱昂斯、阿德里安・考利主编,毕重增主译《心理学质性资料的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设计,有选择地阅读。

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要紧扣主题,用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切忌大而无当或文不对题。摘要是一篇论文的门面,写不好是给自己脸上抹黑;写得好,是给自己增添光彩。博士学位论文是一项系统性的科研成果。摘要应当反映这项成果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主要内容,特别要突出其创新性的内容;摘要应当以客观、扼要的方式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以第三人称陈述,不要用“本文”、“笔者”、“我们”等词语,不要用图、表和不规范的术语,也不要引用参考文献。总之,摘要应当是连贯的、自成一体的、反映主题的、实事求是的、没有空话的、吸引眼球的。关键词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题目上的主要术语,第二层次是模型、理论和方法的主要术语,第三层次是结果和结论的主要术语。怎样写好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学习时的最大挑战。

言为心声。做学术报告,像鸡啄米似的不停地看稿子,听众能听懂你在讲什么?我建议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学习“百家讲坛”中专家的讲课技巧。在讲课时要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有说服力的、吸引人的例子,这样才能做好学术报告。做学术报告首先要熟悉内容,做好PPT。博士生学习教学技能有好处,将来教学时可以将科学精神、科学品格传递给学生。教学中需要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讲课是一门艺术,这项艺术是学得会的。

三、修养是成功人生的桥梁

(一)立志与养成好学风

博士生应该立什么样的志向?应该立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师长、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热爱祖国和人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义务和责任。博士生肩负着为人类创造新知识的使命,如果连一点点新想法都没有,只知道跟随外国学者的思路走,给他们积累资料、加注脚。我们培养出来的博士都是这个样子,中国的心理学还有什么前途?我希望我的学生有成为大家的愿望,努力培养自己在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不仅使自己具有独立从事心理学研究的能力,而且要有理想、有责任感、有行动能力,知难而进,勇攀高峰,积极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

目前我国心理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也与我国五千年积淀的丰厚文化不相称,我们很少有自己的理论和模型。中国心理学界有的人很怪,以引用外国人的论文为光荣,即使我们的学者早已发表该研究领域的论文也不引用。这不仅是自卑心在作怪,而且也是缺乏职业道德的。我们的研究生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有雄心壮志,把我们中国的研究报告送到国外去发表,把自己的话语表达出去。我们实际上也是做得到的。中国人的心理学要研究中国人自己的问题,在知识上有创新,在应用上有进展。在中国化的心理学研究的初期阶段,研究成果可能很难得到外国学者、甚至中国同行的认可,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学术自信,不要妄自菲薄。

做学问不是赶热闹,不要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要做就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要认识到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不要人云亦云。做研究不一定要达成共识,我们做我们自己的,在整合多项研究时,要从一个大的方向进行整合,不能失去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科学研究贵在坚持,不能“放一枪就跑”。只要思路对头,方法合理,持之以恒就有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成就,在该领域取得领先的地位。

我希望研究生养成“勤奋,严谨,创新,求实”的好学风。成才的决定因素是勤奋,没有吃苦精神做不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勤能补拙,勤能促智。勤奋就是科学地管理时间,管理时间就是管理自我。严谨就是严密谨慎,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些都是做好科研的必备条件。“创新,求实”与小平同志讲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道理:改革开放,首先要解放思想,然后是实事求是,摸着石子过河;搞科研,首先是要有新假设、新思路,然后是小心求证、实事求是。没有新假设、新思路不可能出像样的科研成果,而勤奋、严谨是产生新想法、新思路的前提条件。

(二)成为健全人格者

健全人格即完美人格,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仁(仁爱宽容)、义(正义奉公)、礼(尚礼守法)、智(崇智求真)、信(诚实守信)以及忠(尽忠报国)、孝(孝亲敬老)、廉(正派清白)、耻(做人底线)、勇(肩负大义)等都属健全人格的品质。这些完美品质,既是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人格基础,也是中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它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博士学位是国家的最高学位。博士研究生应该义不容辞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健全人格者。我相信你们会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和逆境,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性格决定命运”。学习心理学,要学以致用。用所学的人格心理学等知识来分析自己的性格有哪些优点哪些弱点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制定计划来优化自己的性格,即克服不良性格、实现从不良性格向优良性格的转化。性格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优化性格也会是一个过程。总的原则是:性格修养起步不宜要求过高,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要从改变行为习惯开始,然后到改变不良性格;从理性地控制情绪开始逐渐到优化性格。我在主持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时曾做过一件事:通过科普向大众传播培养健全人格的知识以促进心理和谐。从2007年开始我与当时的研究生一起撰写了一本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这本书阐述了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正直、诚信、爱心、乐观、信念、毅力等性格的特点、形成及其对心理和谐的作用。它可能有助于优化性格。博士研究生应该会做科研、会教学、会做科普工作,全面发展。写好科普著作是很难的。我希望我们的研究生在做人、做事上加强修养,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自我修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为自己加分,使自己成为优秀的研究生。

整理者的话:每逢周二下午,西师街综合楼多媒体教室,黄希庭先生都要在此召集门下研究生交流讨论学习所得。虽冬寒酷暑、假期不休,但学生们每每恭谨到场,另有其他导师的学生也常慕名而来,有的甚至成为“常驻”参会人员。学生们踊跃发言,乐此不疲。个中缘由,主要来自先生对汇报者陈述的研究设想、进展等等进行点评时的随谈。黄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先生对学生报告的点评,穿插着他对科学研究的真知灼见,对培养优秀研究生的睿智思想。先生的语言有时简洁明快,有时诙谐幽默,有时又富含隐喻。聆听先生教诲,让人精神振作而产生思考、创造、贡献社会的愿望。毕业在即,我们整理了三年来记下的黄先生在报告会上的精彩随谈,题为“谈科研、学习与修养”,经先生审定,予以发表,感谢先生的培育之恩!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杨云(1974-),女,湖北恩施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湖北襄樊441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011科研立项项目“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ZSF1111)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82-02

一、关于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作为“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①的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非常短暂的历史。漫长的过去体现于其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承认人性是善的,人类有能力辨别善恶是非,且具有从善去恶的理性能力,而其理论渊源则“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特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②。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积极心理学一词便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的最后一章的标题“走向积极心理学”中出现。由于此后的几十年,这个词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太多的注意,直到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APA)年度大会上,赛里格曼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并将此作为他任APA主席一职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这才使得积极心理学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而积极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则又推迟到了21世纪初,其事件是赛里格曼和M.西卡森特米哈伊联名在世界著名的心理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此后的2002年,由斯奈德和洛兹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一书的出版则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独立。而随着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的开通,为全世界积极心理学最新成果的提供了平台,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其一是在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主观体验的研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对未来)、愉悦与幸福(对现在)等;其二是在个体成长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包括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等;其三是在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建构的研究,探讨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宽容、具有职业伦理等的公民。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要善于挖掘人的积极优势,积极待人,努力创造个体发展的积极环境,从而使个体最大限度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积极的发展和完善。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使得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消极心理,对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绝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硬件设备,并配备了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从近年所发表的有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论文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学生教育方面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纵观各教育和研究成果,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多,相应的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备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难以满足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再加上绝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配备得严重不足,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步履维艰。

其二,现阶段,由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名校至上”“本科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很多自认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比普通本科院校门槛要低得多的高职院校,在入校那天起不自信、厌学、价值感失落、冷漠等消极情绪就已经伴随左右,对过去的不满意、对现状的不乐观及对未来的渺茫充斥着他们的心灵。但是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还是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对绝大部分学生所存在的严重阻碍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消极情绪缺乏关注和正面引导,从而造成很多学生从失去学习兴趣到失去人生目标,而最终自暴自弃。

三、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意义

以上提到,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使个体最大可能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积极的发展与完善,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始终与“消极”相伴,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无法获得积极的发展。因此,要使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以积极的状态、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学习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剂不可多得的良药。其意义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心理学为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新的内涵。在心理方面,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就目前各类有关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成果看,绝大部分研究者都局限于对少数“问题”学生(贫困生、心理异常学生等)的研究。由此可见,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线完全集中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而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所存在着的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及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这种困惑势必成为限制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乐观、希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一个心理学思潮”③,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以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为核心,使学生能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方面,通过幸福课、积极情绪体验团体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并将这种积极情绪延续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及美德为目的,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增强学生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勇气。因此,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感悟幸福、创造幸福,从而肯定自我价值,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感觉和衡量将不断开拓新的教育视野,增加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2.积极心理学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新的评价手段。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一直是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的一件事,而在评价手段上更多地采用SCL-90或大学生人格问卷,这可以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筛选,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包括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参考。在两种问卷的调查中,会将学生从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分为几类,并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处理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更关注学生的问题,而对学生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则视而不见。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更是如此,对很多学生存在的“平静的绝望”未加关注,更不用说关心学生的潜能了。实际上,在积极心理学研究者那里,SCL-90只是作为“幸福感”的负面指标与评价工具来使用。因此,高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正面评价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发展潜力,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促使学生发展。

四、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包括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作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通过激发个体的积极力量为手段,以达到对各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让个体更加健康的目的,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较传统模式更具多样性。

1.以班为单位,组织各种能体现各学生自身优势的活动。每个高职学生都可能具备不为人知的优势和潜能,只是因为没有机会展现而被埋没,以班为单位开展诸如演讲、文艺、竞技等等方面的活动,给学生以展现自身的机会,并在得到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同时,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其实不那么差或是自己的能力还很强,可以在某方面做到更好,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地挖掘自身的潜能,走向更加积极的人生。

2.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采用积极手段进行。积极心理学认为,“治疗并非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④。在对少数出现的需要治疗或修复的学生进行干预时,采用积极的手段,尽可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潜力,运用其自身的优点和力量,来完成其心理问题的解决。这种干预方法是通过对预者积极力量的挖掘和培养,使之在积极力量提升后以抗衡和战胜自身的消极力量而进行的。

3.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内容的院级公共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获取幸福的方法与途径。院级公共选修课是由学院组织开设的面向各专业学生的选读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及发展学生多个方面的智能。通过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内容的选修课,讨论“如何增进你的幸福”“如何感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以及“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等问题,让参与学习和讨论的学生掌握更多的获取幸福的方法与途径,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品质,能从容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4.以增强学生积极主观体验为目的,定时举行团体辅导活动。团体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⑤,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对于应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数多而硬软件少的困境,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按照学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精心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观体验与团体辅导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团体辅导活动,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积极的主观体验,以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使更多的学生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一种年轻的心理学理论,强调的是“建构优势与美德”⑥,它不只是要求人改正错误或缺点,还希望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而高职学生,较普通本科类学生,更容易因为对过去的不满意(他们称之为“过错”),看不到自己所具备的优点,从而导致对生活的迷茫。因此,将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和未来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4.

②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③冯林.积极心理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5.

④(德)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M].白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8.

⑤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212.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10-02

一、主观幸福感的阐释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一词经常被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所关注,有关积极情绪的研究成果数量越来越多,这种转变充分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幸福感等积极情绪对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加快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学上的专门用语,是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主观性,即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意义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群体,为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笔者针对哈尔滨市医科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三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的问卷是心理学家埃德・迪纳和他的同事发明的“生活满意度测试”,既简便又能够直接反映问题。问卷随机发放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其中男生56人、女生103人,大一50人、大二74人、大三35人。调查结果发现,在159份有效问卷中,答案为满意28人、稍许满意43人、中等7人、?稍许不满意60人、不满意21人。稍许不满意与不满意人数81人,占总数的50.9%,满意的学生占近17.6%。此外,还要注意到结论为“中等”与“稍许满意”的学生数量高达50人,而且这部分学生的幸福感并不高。因此,大学生主观生活满意度普遍不高,这直接导致了幸福感缺失现象。调查相关数据还显示: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居住地、性别、年级并无直接关联,更多反映出主观心态、人生态度的调节等问题。因此,透过这种现象,更加有必要针对大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激发潜能,引导其走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轨迹。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与实际意义。

(一)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过多的关注成绩、学分带来的幸福感,但与现实接轨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便日益凸显,成绩、分数与业绩、幸福感并不成正比,这直接表现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高薪水、高官位、高学历都无法获得人生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轻者患抑郁症、焦虑症,重者则会自虐、自杀。原因只有一个,即他们一直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幸福。积极进取的精神、健康向上的面貌、勤奋好学的心态、服务奉献于社会是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升主观幸福感能够从正向发挥大学生的优势,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及人生态度。

(二)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教育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全民素质提升的同时,我们需要关注素质的全面发展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心理素质。高校开展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并深入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尤为必要,并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符合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主观幸福感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而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提出的,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Kennon 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他们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与情绪,挖掘人内在的潜力与能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引导人类走向幸福,这是20世纪末的西方心理学界形成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目前美国百余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尤其是哈佛大学沙哈尔教授开设了公开课之后,积极心理学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积极心理学也被应用到积极心理治疗、解决如何获得幸福、如何让组织充满活力等社会领域,可见其对心理学的贡献。而在亚洲,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我国逐步开始了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来,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和论文、论著逐渐增多。2004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成为会上15个重要探讨主题之一,但目前在中国高校中还没有开展正式的积极心理学教育。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的建议

从传统角度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时,采取过很多措施,例如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工作室。但是,在积极情绪、幸福感等理论已经被证明能够有助于培养积极心态、提高群体幸福感、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今天,高校应如何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者角色?如何切实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如何从预警角度出发减少负面事件的发生呢?笔者结合实际调查情况以及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基本点――治疗还是预防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情绪体验,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进而发挥优势,开拓生命空间,挖掘自身潜力,与传统心理学教育相比,它更加积极有效,而且能够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尤其近几年高校负性事件频发,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日益增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其心理状况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研究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对我国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幸福校园与幸福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心理学教育观念,开展以“预防”为主的积极心理学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二)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幸福感

首先,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一线,把这个宗旨贯穿并内化于本科四年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阳光、勇于进取的心态。

其次,创新相关课程设置,加大心理健康教学改革力度。高等院校应联合起来整合教学资源,组成经验丰富积极心理学教学团队,针对大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成功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借助网络博客、课堂、业余小组、社团、学生团体等多种形式,普及积极心理学教育。同时,与心理治疗工作者组成咨询团队,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重症学生或“潜在问题”学生进行帮助。

再次,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高校主观幸福感研究。在资源与社会支持网络齐备的前提下,组建积极心理学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专项研究高等院校学生幸福感与教师幸福感,两者关系紧密相连。

[注:该文系黑龙江科技学院院级教学改革项目《运用小组式教学方法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初探》之成果]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 Bull 1984,95(3):542―575

2.Diener E.Lucas R 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societal levels of happiness:relative standanrds need fuIfillment.culture,and evaluation theory.J HappStud 2000,1:41―78

(作者简介:梁爽,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社会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生活方式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第10篇

说起周国清,洞口县教育系统的领导和老师们无不竖起拇指称赞:儒雅,有亲和力,是个好校长!的确,周国清高高的个头,戴一副金属框架眼镜,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谈吐间魅力四溢,展现出来的学者风范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于是博得了一个“儒雅校长”的美称。但是,真正让周国清广为人知的还是他的“大爱”办学理念。何为“大爱”?即爱学生,爱老师,爱学校,爱教育。“人活着就是为了爱和责任,作为校长就应该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教育承担起这份爱和责任。”周国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关爱贫困生,为谁辛苦为谁忙

去年8月10日,《邵阳日报》上一则题为《洞口县一中百余贫困学子登“金榜”》的消息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原来,在当年的高考中,该校有120名得到资助的贫困生上了本科线,登上了校园内的“金榜”。朋友和领导向周国清表示祝贺,周国清却只是淡淡一笑:“这都是学生们自己的努力。”殊不知,为了让这些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周国清付出了多少劳动,耗费了多少心血。

2009年9月的一天中午,周国清到学生食堂查看,看到一位高三学生只打了一元钱的饭和一份小菜,他心痛不已:这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还要承担那么繁重的学习任务,却这么节俭,家里肯定有经济困难。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每一个贫困生每顿都能吃上营养餐。他进一步调查,发现一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困难学生较多。这是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学生选择了洞口县一中,就是信任我们。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在这里学习好、生活好,过得幸福快乐,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在校务会上,周国清的话朴实得令人感动。

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周国清倡议筹建了“师生爱心基金”,每个学期开学,他都率先捐出1000元。在他的带领下,师生们纷纷解囊,每学期都能筹到数目不菲的一笔资金。这些资金都在开学的一周内发放到家庭困难的学生手中,帮助他们购买学习用品,送上学校的第一缕温暖关怀。

全校5000余名学生中有500多名贫困生,师生们有限的捐助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周国清深深明白这一点。“思路决定出路,办法总比困难多。”他积极和社会各界及校友联系,筹措资金,设立各类奖(助)学金。他3次下深圳,和邵阳深圳商会联系,争取到了每年1.2万元的贫困生助学金;他4次到上海,和邵阳上海商会洽谈,争取到了每年2.5万元的助学金;他借到望城出差的机会,和望城农业银行一职工联系,为高一两名贫困生争取到了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周国清的执著、坦诚、爱心感动了各界人士,得到了一笔又一笔的资助款。到目前为止,洞口县一中已经拥有“张明为奖学金”、“白莉奖学金、助学金”、“希望之星助学金”等奖学助学项目20余个。仅2010~2011年度,该校就发放各项奖(助)学金113.3万元,532名贫困学生受益。

父亲残疾、母亲改嫁的肖硕雄同学201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南大学,他高中三年的学费大多来自学校的奖(助)学金。为了他能顺利就读大学,周国清还写推荐信,为他到洞口县学生资助中心争取到了每年6000元的无息贷款。肖硕雄在作文中写道:“周校长,你的爱是我这一生前进的动力。我知道,你并不需要我的报答,但我会好好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去回报这个社会!”到目前为止,至少有2000多贫困学子因在洞口县一中得到扶助而考上大学,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扶困更扶心,心理辅导洒阳光

“贫困生的生活需要扶助,但他们的心里更需要温暖。我们要扶困,更需要扶心!”这是周国清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上讲的话。周国清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不摆校长的架子,而是弯下腰去和学生交流,努力走进每一个学生心里。2010年2月的一天,周国清收到了一份学生的告别信。该生说自己家庭贫困,学校为自己免去了学杂费,但自己成绩不是很好,感觉压力很大,害怕考不上大学,既对不住学校,又遭同学笑话,因此决定南下打工。周国清接到这封信后,马上找到该生,和她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终于解开了该生的心结,让她重返校园。周国清事后还多次和这个学生进行谈话,并嘱咐她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多鼓励和帮助她,给她开“小灶”。这位学生最终成为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免费师范生。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期,很多教师不理解,甚至另眼相看。心理辅导老师在学校地位不高,报酬低,因而心里很委屈,个别老师还有了动摇的倾向,特别是文化课老师更不愿参与到心理教育工作中来。周国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他决定以身作则。2010年学年度一开始,周国清亲自带头,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担负起262班和272班的心理辅导工作,并安排政教处刘建云老师直接抓全校的心理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分别找朱池云、向桂香、肖和平老师谈话,通过做工作使他们从教学第一线中抽出来,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工作中。

为了提高心理辅导老师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周国清特别设立了心理教育高考奖,这是一中历史上心理辅导老师首次真正实现了与其他文化课老师享受平等地位和平等待遇。他还把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正式纳入绩效工资考核范围。这不仅是对心理辅导老师的一种鼓舞,对其他文化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暗示与导向,因而该校今年的心理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鼓励老师们探索新时期学校心理工作的途径,学校将今年的班级研讨会的主题再次确定为心理健康教育,并鼓励老师们多看书、多学习,多动手写相关心理学论文,对写得好的心理学论文给予奖励,《一中教研》、《洞口一中报》也为老师们撰写心理学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2010年,该校有20多篇心理学论文在省内外获奖。

上一篇:实用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健康课结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