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11-18 00:12:38

分式练习题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练习;方法策略

练习是高中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强化学习内容、夯实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长期以来贯穿着“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精讲”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弊端,但是“多练”却往往容易使学生陷于“题海战术”中,练习效果却并不理想.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有效练习”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只有通过有效练习,才能使学生“活学巧用”数学知识,本文将重点阐述高中数学有效练习的几种策略,旨在实现由“题海战术”转变为“有效练习”的科学教学格局.

[?] 明确练习设计要求,科学选择练习题

明确练习设计要求是实现有效练习的基础,教师在设计练习内容之前,首先要对教学课标有明确认识,提炼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而这也是教师进行习题设计的标准和依据. 其次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紧密结合,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逐步设计出练习要求. 例如在一般数学概念和公式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巩固练习为先导,在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概念、各个公式后,再进行拓展性练习,将概念的应用范围进行扩大,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基础概念以及公式的理解. 同时,通过概念强化和实际应用练习,能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以练习为纽带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全面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在确定练习设计大方向后,还要将练习设计和现阶段教学习题进行紧密结合. “用教材”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这与以往“教教材”的教学形式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应当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的限制,而应当利用数学练习这一机会,将教材与练习设计建立起有机联系,将教材中的练习内容作为练习重点,同时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师对于练习题的选择要新颖,具有典型性,同时也要对练习难度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切实提升数学练习的有效性.

[?] 把握好质与量平衡,体现灵活性、针对性

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多加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也才能发掘出练习效果的“巧妙之处”. 但是,这里所指的“熟练”不是单纯的增加习题量,更不是一味地强调延长学生练习时间,在高中数学有效练习中,关键在于把握好“质”与“量”的平衡,而这一点也是考验教师统筹教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当合理设定练习时间和练习量,对此进行科学安排,重视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增加. 在优化教学模式的同时,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求解,在求知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使学生练习质量逐步提升.

数学练习与复习有很大不同,复习重视知识的系统整合,要求学生全面融会贯通,但是练习却具备明确的指向性,主要针对某一课或者某一单元进行练习,其针对性非常明显. 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课堂练习机会,避免盲目练习造成的“无用功”,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出重点的数学练习. 尤其是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运用“对比”和“划重点”的方式引导学生切实重视,加以分辨. 利用对比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形成新旧知识点的融合,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加深学生的数学练习印象.

例如在图形教学中,平面图形翻折和立体图形分解经常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练习量,通过大量实践,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图形分解关系,对其中的“不变量”等元素进行分析,并关注其“不变性”特点,这些都需要教师以强化练习来实现,在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后,更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解题质量,最大限度体现出数学练习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 以多样化形式练习,熟练运用概念公式

如果单纯以“做题”的形式进行数学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应当以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从而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在数学练习形式上,可以采用以下不同方法进行:

首先是“判断性练习”. 这一练习方式的重点在于找到学生的知识“盲区”,对于导致学习“盲区”的原因进行深度发掘,判断性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判断力,使其综合分析能力不断加强. 教师的习题设计不能仅以“对错”进行判断,还应要求说出其原因,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练习认知,在判断过程中重新构建知识系统.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后,教师就应当引入“匹配性练习”,这种练习方式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熟练运用所学到的概念及公式,能够切实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打破以往单纯理论教学的窠臼,在练习中引入“实践性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同时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出长方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 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说理性练习”,这一方式尤其适用于应用题练习中,从实际问题入手,结合数学问题进行互译,使学生的数量关系认识更加清晰,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算理表达更透彻,建立起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之间的良好衔接.

[?] 课内课外练习并重,有机结合、有效提升

数学课堂练习与课外练习都需要切实重视,课外练习是课堂练习的良好补充,能够弥补学生课上练习的不足. 因此在数学课外有效练习的设计上,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知识的巩固性和拓展性,在课外习题的布置和选择上,体现出与课堂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并且多以书面形式出现. 课外练习效率的提升,得益于教师习题设计的范围和难度,如果这两个元素掌握恰到好处,那么学生课外练习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在课外习题的布置上,教师要严格避免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争议性的习题出现,不能仅仅注重课外习题数量而忽视了其有效质量.

综合来看,高中数学课外有效练习的重点在于:明确练习的针对性,作业布置要有层次性,习题内容要具备典型性,练习方式要体现系统性,习题范围划定要具备开放性,习题内容要强化探索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练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对课外练习的批改评价一定要认真,不能随意敷衍,使学生感觉到课外练习是在“应付差事”.

[?] 重视学生客观差异,实施分层递进练习

数学练习具有普遍性特点,是最为常见的学习方式,但是在普遍特点之下,有效练习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就是“有效性”的体现. 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差异,不能在数学课堂练习上采用“一刀切”方式. 学生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有着本质不同,所以在同一教学任务下强求同一进度显然不科学,因此教师应当以“最近发展区”这一教学理论,将学生分为不同进度层次,并根据每一层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数学练习内容,这也是“分层递进”式练习的主旨所在.

以练习实题为例:

第一步:求以下函数在x∈[0,3]情况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① y=(x-2)2+1

② y=(x+2)2+1

③ y=(x-4)2+1

第二步:求函数y=x2-2ax+a+2在x∈[1,5]情况下的最小值.

第三步:求函数y=x2-4x+1在x∈[t,t+1]情况下的最小值.

以上习题设计,体现出层层递进关系,每完成其中一个步骤,教师就要指出结合这些问题的重点因素在哪里,学生通过一步步“分层递进”,对于问题的分析不会出现死角,也不会造成“解题断层”,这种解题模式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解题成功的同时获得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练习效率将会大幅提升.

分式练习题篇2

[关键词]学本意识 学练互动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68

“学练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在理解、识记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训练,以达到强化、巩固知识的目的。尤其是语文学科,知识点繁复庞杂,关联度高,更需要多练、精练。

一、精准练习目标,增强学习效果

只有明确目标,学生才能在训练中做到有的放矢。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基于学情、考情,将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融入练习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练习要紧跟学习进度,明确每一项练习的课程目标和最终目标。小学阶段的学生计划性、目标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教师在制订练习题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练习目标时必须准确、明了,要直接告诉学生本次训练的目标是为了巩固生字词还是进行拓展性学习。学生明确了练习目的,训练的效果就会大大提升。当堂学的内容当堂练,学练结合,就能使教和学、学和练实现对接。

一位教师在讲《爱如茉莉》时,首先通过语言描述,激情导入。“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人眼中,爱的内涵也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文本,感受如茉莉一般的爱吧。”教师在导入后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概括文本内容。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又顺势引导:“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生字词,不知道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让我们练一练。”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字词的读音以及含义,引导学生由一个词语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同音词、同义词,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如“莫名其妙”一词,它的读音是什么,成语的意思以及同义、反义词是什么。在教师的点拨指引下,学生明确了目标,兴致勃勃地开始做题。当堂学到的东西当堂消化,并结合以前所学,使知识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极大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二、把握练习难度,提升学习品质

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对训练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练习题的难度和题量要适中,既不宜过深,也不能太浅,要让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拔高,达到训练效果。在设计训练题的时候,对练习题进行分类是控制试题难度的较好的方法。通过试题分类,逐步增加试题难度,能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一位教师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通过谈话导入新课。然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同学们,学习完这一课你收获到了什么?让我们借用练习题检测一下。第五题属于选做题,难度较大,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试着做一做。”备课时教师就将文本中的字词加以梳理,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逐级加深练习题的难度。仅字词训练一项,就分为初级难度、中级难度和高级难度三个等级。如“卧龙、捆来、半晌、时辰”等词语就属于初级难度的字词,学生都能写对。“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同榻讨论、疏疏朗朗、潺潺流水”等词语难度较大,既需要识记成语读音,又需要理解成语意思,学生学习时就需要格外关注。通过分层训练和分类训练,提高了学生知识转化成技能的速度。

三、优化练习形式,实现学习价值

很多小学生愿意听教师讲解,却不愿意做练习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语文练习题形式过于单一。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和手段是丰富多样的,练习题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我们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创新练习题形式。练习题的设计要新颖、巧妙,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设计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图画、有趣的文字、互动性题目,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位教师在讲《走,我们去植树》时,用幻灯片出示植树的图片,导入新课。然后,教师检查预习,通过黑板展示和同桌互相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检查完后,教师没有按照传统训练方式检验学习效果,而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练习卡片。练习卡片上有的是依图写字,有的是拼音填空,还有的是组词训练。如教师在练习卡片上出示植树的画面,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这项活动,并写出来。教师还让学生进行抢答训练,最后进行统计,对抢答得又快又准的学生给予奖励。这样的方式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吸引了学生眼球,引起了学生做题的热情。

练习是知识转化成应用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在明确练习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增强练习的有效性;要把握好练习的难易度,进一步提升学习品质;要对训练形式进行优化,实现学习价值的最大化。只有将学练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分式练习题篇3

练习是语言技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的编写模式、题量与题型和课型的目的密切相关。不同语言、相同技能的语言教学具有相似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因此,不同语种教材的编写理念及方法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汉韩二语写作研究数量明显不足(刘弘、凌雯怡,2012),汉韩二语写作教材练习的研究更为薄弱。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练会的(杨惠元,1997),汉韩二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关键也在于练习。对写作教材练习的考察,有助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对中级汉韩二语写作教材练习编写模式、题量、题型进行考察,同时对教材使用者进行调查,获得教材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中级汉语写作教材练习的编写提出建议。

本文考察的两套写作教材分别是:

(一)《发展汉语中级写作》(I、II)(蔡永强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以下简称《汉语写作》,是中国汉语二语写作较为广泛使用的中级教材。

(二)《???????????(中级韩语写作)》(I、II)(韩国延世大学韩语学堂编,韩国延世大学出版部,2008年),以下简称《韩语写作》,是韩国二语写作方面经常使用的中级教材。

二、两套教材练习编写模式的考察

(一)《汉语写作》(I、II)练习编写模式

从形式上看,《汉语写作》(I、II)练习按照三大模块编写:范文分析、写作实践、课后作文。

范文分析部分主要包括范文内容解读与范文写作思路的整理与归纳,以I册第1课练习为例:

1.解读范文《我的朋友――李明》

(1)李明是从哪儿来的?

2.分析范文《我的朋友――李明》的写作思路。

在《我的朋友――李明》中,“我”是这样介绍李明的:新朋友李明的基本情况“我”周末常和李明住一起。

写作实践部分由三个小组活动构成,“活动I”一般包含5-7个词语替换、改写/仿写句子、改写/仿写语段等的练习,“活动II”通常是口头语段练习,“活动III”则是语段写作练习。下面以I册第2课练习为例:

小组活动I:

1.试试看,用“原来……,所以……”改写下面的语段。

我和她说了半天,她好像什么都没听懂。她不懂英语,我就把汉字写在纸上和她交谈,这时我好像感觉不到自己是外国人了。

小组活动II:两人一组,说说你从“飞机降落”到“坐上出租车或机场大巴”的过程。(可以尝试使用范文《来到中国》中的重点词语或结构)

小组活动III:互相说一说你刚来中国时遇到的困难,并写一写。(可以尝试使用范文《来到中国》中的重点词语或结构)

课后作文部分主要包括课后写作,以及上次作文的修改抄写。

《汉语写作》从范文解读,到熟悉范文重点词语与结构的句子/语段的改写、仿写,再到语篇的创作,体现了练习安排的层次性,反映了“过程训练”的写作教学理念。

(二)《韩语写作》练习编写模式

《韩语写作》I、II的练习编写模块不太一致。

《韩语写作》(I)练习按照四大模块编写[1]:导入、准备、写作、整理。

导入部分是写前热身活动,主要引起学生对写作的注意和联想,以I册第1课练习为例:

1.导入:

你们有博客或个人网页吗?

你们在博客或个人网页上留过评论吗?

准备部分是与写作相关的词汇与语法练习。下面以I册第2课练习为例:

①想一想如果写下决心的内容,需要什么样的词。

②用所给的格式完成句子[2]。

写作部分包括“思路仿写”和“语篇仿写”。“思路仿写”即写作过程中的步骤模仿;“语篇仿写”即对照范文进行作文仿写。

整理部分是对前边仿写作文内容的拓展,以I册第4课练习为例:

③看看朋友写的广告,你想买什么东西?

④你想卖什么东西?请把你想卖的东西贴在广告栏里。

《韩语写作》(II)练习按照三大模块编写:范文解读、句法练习、语段语篇写作。以II册第1课练习为例:

范文解读:

2.根据范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收信人 寄信人 希望

1) 祝你成为一名好大学生

2)郑老师

句法练习:

①用“托您的福”句式改写句子[3]

语段语篇练习:

②根据提示完成生日卡的写作。

(三)两套写作教材练习编写模式比较

比较两套写作教材的编写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写作教学理念基本相同――重视“过程训练”的写作教学理念。《汉语写作》I、II与《韩语写作》II的编写模式基本相同。《韩语写作》I关注应用文的书面表达,试图将语言运用、语篇形式、表达功能结合起来,依然关注写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训练。

三、两套教材练习题量的考察

(一)《汉语写作》(I、II)练习题量

练习题量以可以单独抽出作为练习题进行统计。如“课后作文”虽然包含“参考题目”、“口头作文”、“作文要求”三个大题,但是每题不能单独抽出,属于课后作文的一部分,算作一题。如果一个练习题包含两个练习项目,如“下面的语段中,‘当然’的前面省略了哪些内容?试试看,用‘对……来说’改写下面划线部分的句子。”我们将看作两个两习题。据此,《汉语写作》I、II各15课,题量统计如表3-1:

表3-1《汉语写作》(I、II)练习题量统计

课堂练习题量 课后练习题量 总题量 总平均题量

第I册 263 30 293 19.53

第II册 279 30 309 20.6

合计 542 60 602 20.07

由表3-1可见,《汉语写作》I、II总练习题量为602题,平均每课20.07题。第I与第II册练习题量相差不大,第II册总题量比第I册多16题;第1册每课平均题量为19.53题,第II册每课平均题量为20.6,稍高于第I册。

写作练习通常分为堂上练习与课后练习,课堂充足的练习是顺利完成课后练习的保证。从表3-1可以知道,课堂练习题量占总题量的90.03%,说明该教材非常重视课堂练习。

我们为了直观地了解《汉语写作》(I、II)练习量每课变化情况,根据统计结果制作了图3-1。

图3-1《汉语写作》I、II每课题量分布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写作》I、II折线波动基本一致。每册除第8课(写作复习课,主要是语段、语篇的写作)题量较少以外,其余每课题量比较相似。第I册20-21题,第II册比第I册稍多,在21-24题左右,显示该套教材练习量有规律可循,有利于学生学习。

(二)《韩语写作》练习题量

练习题量统计方式与《汉语写作》一样。《韩语写作》I、II各20课,题量统计如表3-2:

表3-2《韩语写作》(I、II)练习题量统计

课堂练习题量 课后练习题量 总题量 总平均题量

第I册 256 83 339 16.95

第II册 358 65 423 21.15

合计 605 148 762 19.05

由表3-2可见,《韩语写作》I、II总练习题量为762题,平均每课19.05题。第II册总题量比第I册多84题;第1册每课平均题量为16.95题,第II册每课平均题量为21.15,高于第I册。课堂练习题量占总题量的79.4%。

图3-2直观地展示了《韩语写作》(I、II)练习量每课变化情况:

图3-2《韩语写作》I、II每课题量分布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韩语写作》I、II折线波动差异较大。第1册练习题量分布较为平均;第II册练习题量则分布不均,变化较大,练习少的一课仅9题,练习多的一课达到34题。

(三)两套写作教材练习题量比较

比较两套写作教材的练习题量,我们可以发现在练习题总量方面,《韩语写作》题量较大,比《汉语写作》多150题。在课堂练习题量方面,《汉语写作》课堂练习题量占总题量的90.03%,《韩语写作》则是79.4%,说明《汉语写作》更重视课堂写作练习。在每课练习量方面,《汉语写作》两册练习题量分布均匀,《韩语写作》则分布不均。

四、两套教材练习题型的考察

(一)《汉语写作》(I、II)练习题型

题型是指为了考察某一内容的理解情况,或为了训练某一语言项目而采取的具体练习形式。我们对《汉语写作》(I、II)练习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考察,归纳出14种题型,见表4-1。

表4-1《汉语写作》(I、II)题型表

序号 题型 具体例子

1 解读范文 找出描写张雨外貌的语句。

2 分析范文写作思路 分析范文《我的“三分钟热度”朋友》的写作思路。

3 句子分析 下面句子中,哪个词语的后面可以加上“着”?

4 语段分析 下面的语段中,什么地方可以加上“虽然”?什么地方可以加上“但是”?

5 改写句子 试试看,用“虽然……,但……”改写下面的句子。

6 改写语段 试试看,用“……。其实……”改写下面的语段。

7 仿写句子 试试看,模仿下面的句子,介绍一个地方的气候。

8 仿写语段 请模仿下面的语段,写一段话。

9 语段写作 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个性,并写一写。

10 口头语段表达 两人一组,说一说你对青岛的了解。

11 补写语段 试试看,把“于是”后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2 词语填空或替换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下面的语段中,哪一个词语可以换成“这时”?

13 语篇写作 课后作文

14 抄写作文 我的作品(即抄写修改好的上次课的作文)

各种题型的题量分布如表4-2:

表4-2《汉语写作》(I、II)各种题型题量分布

题型 解读范文 分析范文写作思路 句子分析 语段分析 改写句子 改写语段 仿写句子 仿写语段 语段写作 口头语段表达 补写语段 词语填空

或替换 语篇写作 抄写作文

第I册 137 14 10 5 19 17 2 13 15 14 13 4 15 15

第II册 140 14 2 13 22 14 2 13 17 14 28 0 15 15

合计 277 28 12 18 41 31 4 26 32 28 41 4 30 30

使用

频率 9.23 0.93 0.4 0.6 1.37 1.03 0.13 0.87 1.07 0.93 1.37 0.13 1

1

从表4-2可以发现:

1.从题型上看,第I册与第II册相比,“词语填空或替换”为第I册独有题型。第I册与第II册题型基本一致。

2.从题型的题量上看,范文分析的题量最大,“解读范文”和“分析范文写作思路”共计305题,占总题量的50.66%,显示出编者对范文示范作用的重视。

与词语相关的练习――“词语填空或替换”共计4题,占总题量的0.52%;与语句相关的练习――“句子分析”、“改写句子”、“仿写句子”等题量共计57题,占总题量的9.47%;与语段相关的练习――“语段分析”、“语段句子”、“仿写语段”、“语段写作”、“口头语段表达”、“补写语段”等题量共计176题,占总题量的29.24%;与语篇相关的练习――“语篇填空”、“语篇写作”、“抄写作文”等题量共计61题,占总题量的10.13%。可见,词语练习的比重非常小。语句、语段、篇章题型占总题量的比例分别是9.47%、29.24%、10.13%,说明编者注意句子、语段、篇章之间的组合关系,重点练习语段的表达。

《汉语写作》与《韩语写作》教材的练习模式各有特色,汉韩学习者对各自教材练习模式的认可度也有差别,具体调查结果见图5-1及5-2:

图5-1《汉语写作》I、II练习编写模式对写作的帮助

由图5-1可知,《汉语写作》I册练习编写模式对使用者写作帮助少的比率占4%,帮助一般占25%,帮助比较大占33%,帮助大占38%,帮助比较大或大共占71%;《汉语写作》II册练习编写模式对使用者写作帮助一般占4%,帮助比较大占56%,帮助大占40%,后二者相加共占96%。

可以看出,使用者对《汉语写作》练习编写模式总体比较认可,认为帮助比较大或大均超过71%,对《汉语写作》II册的认可度更高,高达96%。

图5-2《韩语写作》I、II练习编写模式对写作的帮助

由图5-2可知,《韩语写作》I册练习编写模式对使用者写作帮助一般占38%,帮助比较大的占50%,帮助大占12%,后二者相加共占63%;《韩语写作》II册练习编写模式对使用者写作帮助一般占30%,帮助比较大的占60%,帮助大占10%,后二者相加共占70%。

可以看出,使用者对《韩语写作》练习编写模式比较认可,认为对写作帮助较大或大均在63%以上,对《韩语写作》II册的认可度比第I册稍高。

比较图5-1、5-2可以发现,使用者对《汉语写作》练习编写模式的认可度总体高于《韩语写作》。

2.关于每课课堂练习题量[4]

写作属于语言的输出,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最高,是语言难度最大的一项技能。在有限的课堂时段,过多的写作操练会让学习者不堪重负,练习过少又无法检验学习者是否真正习得,因此,适量的写作操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以教材小题为计算单位,调查2个课时的适宜练习量,调查结果见图5-3、5-4:

图5-3《汉语写作》I、II适宜的课堂练习量

由图5-3可知,《汉语写作》I册的使用者有6%的人认为适宜的课堂练习量为1-2题,43%的人认为3-4题适宜,38%的人则认为5-6题适宜,13%的人认7题以上适宜。可见,认为3-6题题量适宜的人数最多,占81%。

《汉语写作》II册的使用者有20%的人认为适宜的课堂练习量为1-2题,

48%的人认为3-4题适宜,28%的人则认为5-6题适宜,4%的人认为7题以上适宜。可见,认为3-6题题量适宜的人数超过一半,占76%。

由上可知,《汉语写作》I、II册的使用者大多认为适宜的课堂练习量为3-6

题。

图5-4《韩语写作》I、II适宜的课堂练习量

由图5-4可知,《韩语写作》I册的使用者有24%的人认为适宜的课堂

练习量为1-2题,25%的人认为3-4题适宜,38%的人则认为5-6题适宜,13%的人认为7题以上适宜。可见,认为3-6题题量适宜的人数最多,占63%。

《韩语写作》II册的使用者有20%的人认为适宜的课堂练习量为1-2题,

60%的人认为3-4题适宜,各有10%的人认为5-6题或7题以上比较适宜。可见,超过半数的人认为3-4题题量适宜。

由此可见,使用者认为《韩语写作》II册的练习量应该比I册相应减少,

如果I册适宜的课堂练习量是3-6题,那么II册则是3-4题。

3.关于题型实用性

不同的练习针对不同的语言技能,实用的练习才能有效促学。《汉语写作》的常设题型实用性调查结果如表5-1、5-2:

表5-1《汉语写作》I常设题型实用性统计

我们将表5-1中各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百分比相加,得出各种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语篇写作(60%)――分析范文写作思路(57.5%)――语段写作(仿写/改写/补写)(52.55)――口头语段表达(45%)――改写句子(40%)――解读范文(25%)。

表5-2《汉语写作》II常设题型实用性统计

我们将表5-2中各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百分比相加,得出各种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分析范文写作思路(60%)、语段写作(仿写/改写/补写)(60%)――语篇写作(56%)、口头语段表达(56%)――解读范文(52%)、改写句子(52%)。

我们将《汉语写作》I、II册6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数据分别合并,取平均值,得到表5-3:

表5-3《汉语写作》I、II册6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数据合并表

从表5-3可以看出各种常设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分析范文写作思路――语篇写作――语段写作(仿写/改写/补写)――口头语段表达――改写句子――解读范文。比较而言,改写句子、解读范文两种题型的较高实用性未达到50%,是实用性偏低的题型。

《韩语写作》的常设题型共有6种,第I册仅使用了“完成句子、回答问题、仿写语篇”3种题型。我们分别对使用者对题型的实用性进行调查,结果如表5-4、5-5:

表5-4《韩语写作》I常设题型实用性统计

我们将表5-4中各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百分比相加,得出各种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仿写语篇(62%)、完成句子(23%)-回答问题(6%)。三种题型比较,“回答问题”属于实用性较低的题型。

表5-5《韩语写作》II常设题型实用性统计

我们将表5-5中各种题型实用性较高和高的百分比相加,得出各种题型实用性由高到低的排序:仿写语篇(58%)、句子(完成/改写)(50%)――解读范文(29%)――词语搭配或选择(21%)――回答问题(17%)。比较6种题型,后3种实用性偏低。

六、结语

通过对两套汉韩中级写作教材练习的考察,以及使用者的反馈调查,我们发现:

(一)两套教材的编写模式基本相同,反映出相同的教学理念,都重视过程写作的训练,这种编写模式得到学习者的认可。

(二)在练习题量方面,《韩语写作》总题量比《汉语写作》大;《汉语写作》课堂练习题量的比重高于《韩语写作》;《汉语写作》每课练习题量分布均匀,《韩语写作》分布不均。学习者认为的适宜练习量均比现有教材练习题量少。

(三)在练习题型方面,两套教材共有6种共选题型,《汉语写作》的常设题型比《韩语写作》丰富。从学习者反馈看,分析范文写作思路、语篇写作(仿写)、语段写作(仿写/改写/补写)、口头语段表达、句子(完成/改写)等题型实用性较高,而解读范文、词语搭配或选择、回答问题等题型实用性偏低。

注释:

[1]蔡永强.发展汉语中级写作(I、II)[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2]韩国延.世大学韩语学堂[M]???????????(中级韩语写作)(I、II).韩国延世大学出版部,2008年。

[3]李绍林.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刘弘,凌雯怡.国内外而与写作研究现状与特点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3).

[5]杨惠元.论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的练习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6]周健,唐玲.对外汉语教材练习设计的考察与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

分式练习题篇4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练习课 教学设计

很多教师设计练习课时通常是:开场白――出示几道题――学生做――教师批改――学生订正。这样的练习设计单一,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体现不出素质教育的精神。追根溯源是教师没有能很好地把握练习课的本质与功能,教材研读不到位导致练习的目标定位不准确,练习组织形式与设计有欠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课,就是通过练习设计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解剖、分析,培养其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下面就小学数学练习课如何提高练习课的效率,谈谈我个人的心得。

一、练习课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节练习课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练习的内容要明确。《因数与倍数》中先从自然数的分类,2、3、5的倍数特征,巧妙地设计练习,设疑精讲,让知识延伸,形成系统。小结课题时,学生通过练习清楚知道按是2的倍数自然数分为偶数和奇数;按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偶数和奇数是相对一个数来说的,而因数和倍数是相对两个数的关系来说的。

目标的层次要分明。对练习的知识从知道、理解、掌握、应用、比较熟练、熟练等不同层次进行达到要求。课堂上加强巡回观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练习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和订正,主要讲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要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或品评优劣,或分辨正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地展开

根据小学生的兴奋点容易转移,兴趣极易激发又极易改变的特点,在练习课教学过程中,练习时也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时刻保持浓厚的兴趣。首先在课中,我采用了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的形式,即:连续练习和间接练习。例如:前面谈到的练习课中的基本练习,先口算,紧接着是笔算,而变式练习中,先口述算式,再让学生思考问题。这样先集中,再分散,有时集中与分散练习交替进行,不仅不会让学生厌倦,而且调动和增强了学生练习的激情。其次正确处理教与学,知与情,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在练习课教学过程中,每组练习后,我注意到了抓住练习课的重点、难点和该组的练习要求,先让学生小结,然后进行指导性的小结、评估、强调,不断强化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充分利用“反馈”在练习课中的作用,在每次练习后进行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这样,调动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练习的设计要有新意,多样化

练习课不像新授课那么有“新鲜感”,又不像复习课那么有“成就感”,要在练习课也上得精彩,就得改变传统练习课模式,需根据不同的练习内容的特点,重建练习课的课堂生活。

1.设计联想题,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活。

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训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我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如在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引起联想,从而来展示h原、 h 升、h现,这三者的关系。

2.设计多解题、多变题(或多问题),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如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然后将这道题采取变换条件训练,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如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cm,宽20cm,体积为11.76dm3。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cm,宽16cm,高18cm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只有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几何知识多操作。

几何方面的练习巩固课,可以采用操作――讨论――应用的形式进行。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练习课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训练为主。整堂课围绕“一张长方形白纸”展开练习,每位学生发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作为操作的工具,通过 “仔细观察这张纸你发现了什么?”引出长方形的特征;接着通过“想办法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来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拼玩的游戏――两张纸拼在一起(没有重叠部分),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扩散开来。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仅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重点突出,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会感到很轻松,操作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趣味性。

4.计算教学重在练习形式。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对这方面的练习,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却比较单调,重复现象较多,更需要执教者优化教材,设置合理的练习形式,使练习课富有活力。如两位数加减法的练习课,采用“购物活动”的形式进行,把教室改成“超市”,在课堂上学生拿着老师为他们准备的“银行练功钞”当作钱去买东西,在写出算式算出正确结果后,可以到“收银台”(由教师和小助手组成)买两样或三样物品。最后针对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错题进行诊断评价。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不仅巩固了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方法,也接触了多种实际的生活问题。

总之,根据练习课课型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练习巩固题、综合题与开放题,从而以练代忆,以疑求精,综合运用,完善认知,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的方向与要求。

参考文献:

[1]洪永峰.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2012.06

分式练习题篇5

【关键词】练习 有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29-02

要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教师既要考虑练习内容的设置,还要考虑内容设计形式的多样性。

一 新知学习后的针对性单项练习

记忆和遗忘是一对矛盾体,而小学生在记忆的最初阶段往往要伴随着遗忘的产生,当小学生学习新知后,为了加强记忆,避免遗忘,需要对新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忆的效果,使他们能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对其重、难点设计出下面的题目:

(1)说出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4×0.3( ) 6.5×0.03( ) 43.3×4.1( )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3)1.21×2.6=( ) 0.121×2.6=( ) 12.1×2.6=( )

这样把所教的知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围绕某一具体内容进行单项练习,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识的重、难点上,在较少的时间内加大练习量,而且信息反馈快,便于及时纠正错误,保证教学要求落实到每个学生上,达到深刻记忆的效果和当堂巩固的效果。

二 关键点的重点练习

重点练习就是针对学习内容的关键部分,进行集中的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正确的运用知识。如教学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否根据题目条件列出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应让学生经常进行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的练习。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1/3,写成关系式是:女生人数×1/3=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像这样的重点练习,学生就能在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时,正确的找出单位“1”。明白对应的数量关系,为顺利的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灵活运用的变式练习

“变式”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方式变换事物呈现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在新授课的练习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模仿套用例题的情况,这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在经过初步的反馈练习后为了避免机械的练习,需要精当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技能。如: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后,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练习25×19×4、7/34×5×17这样的习题,只能起到模仿的作用。这样教师无法了解到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无法及时调节课堂进度,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就需要设计一些变式练习,从不同的侧面揭示有关算理,防止思维定势。如:(9+9+9+9)×25、88×125这样的习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面对新的挑战,激发学习的激情。

练习的设计还可以变换叙述方式。如学习倒数后一般的

习题是这样叙述的:2/5的倒数是( ),可以变换形式:( )的倒数是2/5。叙述的方式变换了,能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 沟通知识内在联系的练习

学生对新学知识在大脑里的稳定性、有效性与大脑对新旧知识的构建和组合有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习题的练习,使新旧知识组合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如在运算律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的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1)49+25+8=49();(2)49×25×8=49();(3)(49+25)×8=;(4)(49-25)×8=。第(1)、(2)题练习后,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相同点。第(3)、(4)题的练习后,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乘除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加法、乘法结合律、交换律与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不同点。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突出了知识间的练习与发展,便于学生建立完善关于运算律的认识。

五 易混知识的练习

数学知识中任何一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织在一起的。由于学生辨别知识能力较弱,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知识的混淆。针对这种情况要及时地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对比中,深刻、准确地理解消化易混的知识,形成清晰的数学知识结构。

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易产生混淆。教师可设计一些对比练习。

(1)一堆煤100吨,用去2/5,用去多少吨?

(2)一堆煤用去它的2/5是40吨,这堆煤有多少吨?

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其本质属性,形成确切的科学概念,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实践证明,容易混淆的概念、规律及算理,通过对比练习都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六 易错知识的练习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尽管教师注意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但毕竟学生的抽象思维尚处在发展阶段,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偏差或错误。教师要注意观察、分析学生的错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把有代表性的错题集中起来。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如教学“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时,学生常常出现一些典型的错误,于是我就集中一些错题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改正:

1÷ ×10=1÷1=1, × ÷ = × ×4= , ×

÷ × =1经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乘除法计

算方法及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七 开放题的练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结论开放的题型,设计一些能够开拓思路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练习。如设计有多余条件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一题可以多解的、能够提出不同问题的等不同形式的题目。

如学习“倒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

( )=( )× = ×( )。这是一道开放题,有无数

个正确的答案。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倒数意义这一新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再如,学习了简便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38.36-( +3.28),这题的横线上可填6.72、16.72、26.72……这一题反简便计算之常态,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去简便,而是主动的构造算式,且思维是开放的。

分式练习题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121;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37-01

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我能够亲身参与学校的教学实验研究中,亲身体验“121三段式教学模式”,令我无比自豪。一段时间的实践,让我在数学教学中对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里谈谈我的感受。

1 对“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感受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几个月,通过实践,我认为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有帮助的。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尽量精讲多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1.1 所谓“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我们就是把课堂分成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释疑点拨、学生独立练习三个段;从课堂实践上分学生自主学习在10分钟左右,教师释疑点拨在2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练习在10分钟左右。自主学习包括口算和基础计算练习,自学例题等。

1.2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适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知识的讲解,看学生是否掌握,都要在学生的练习中间去发现问题,所以,121教学模式,从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我们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

1.3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按照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释疑点拨20分钟,学生独立练习10分钟这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进行,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来进行调整。比如:在相对简单计算教学时,教师的释疑点拨时间就可以少一点,控制在10-15分钟,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久可以增加一点;在练习课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释疑点拨的时间就可以少一点,学生独立练习时间就可以多一点;复习课中间,教师释疑点拨时间可以少安排一点,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可以相对多安排一点。

“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让我感到陌生的同时,又觉得似曾相识。陌生的原因是才接触“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熟悉的感觉又是来自哪里呢?在2011年再一次听到邱学华老师的讲座时,我找到让我觉得熟悉的原因是因为尝试教学法。

2 尝试教学法研究感受

98年我有幸参加了尝试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从中让我获益多多。

对尝试教学法,我记忆尤其深。

尝试教学法简单讲,就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五步六层次进行。

何为五步呢?就是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分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出示尝试题。第二步:自学课本。第三步:尝试练习。第四步: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第五步:教师讲解。学生会做题目,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还必须懂得算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何为六层次呢?就是把整个课堂分为六个层次,即1.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2.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揭示新课题。3.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4.试探练习(第二次尝试练习,6分钟左右)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讲,教师可以重点补充讲解,解决中差生学习新知识存在的问题。5.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作业,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6.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学生经过了十分钟左右时间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这能起到画龙点睛。

3 对比以后观念梳理

3.1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前都坚持进行数学基本训练。基本训练包括口算基本训练、应用题基本训练、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

小学数学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要靠天天练,长期坚持才能形成,我们每天坚持进行基本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落实到每一堂课之中;基本训练题的设计要为新课服务,如在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圆柱表面积、体积计算时,重点训练基本公式练习,口算练习要加强1π—16π的练习;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就需要进行分率句的练习,找单位“1”的量的练习,

3.2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都要求每节课至少给学生10分以上的独立练习时间,新课教学时间必须控制在15分钟左右。我认为课堂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就必须超过20分钟,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已经懂了的都不讲。课堂的练习时间充分,才是真正体现课堂中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

3.3 不管是“121三段式教学模式”或者是“尝试教学法”,都要求新课的时间(教师释疑点拨)控制在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少讲,要精讲。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复备,找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尽量少的时间内把知识讲明白。

在参与新的教学研究中,我认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个基层教师,在上课时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认真落实好基础练习、巩固练习、对比练习,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越来越好。不断吸取尝试教学法的精华,不断充实我们的“121三段式教学模式研究”,不断拓展“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在各种类型课中的运用,“121三段式教学模式”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分式练习题篇7

一、练习编排的不足

1. 编排时没有严格按照层次性顺序编排题目

在练习编排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层次性,顺序有点乱,没有严格按照层次编排。按照层次性应该是由基础型练习、延伸型练习、综合型练习、思考型练习依次呈现的,但有的练习中没有严格按照这种顺序,如四年级上册第7页的练,第2题是应用题,也可以说是延伸题,但是下面的第3题、第5题又是基础的计算题,这明显不是按照层次性安排的练习,使前后安排上有点混乱和颠倒。因此,在编排过程中要考虑到层次性,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根据不同时期知识特点的需要科学规划,认真指导。

2. 同种练习重复率高,可以适当地减少

在使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课后练习中有同种练习题重复率高的问题,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省下的时间做一些其他更有意义的题目。特别是在“数与代数”领域中,计算题经常会出现这种问题,如四年级上册“除法”单元,数学教科书第11页第3题“先估计下面各题的商是几,再计算”一共有6道竖式计算,第7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一共有8道。像这种类型的计算题,笔者认为有些编排得过多,同种类型的练习,只要适量就可以了。俗话说:“幼学如漆。”小学生小时候学习的知识是记得很牢的,不容易忘记,没有必要反复不断地练习,这对于已经掌握的学生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他们可以利用那些时间做其他有价值的练习。还有在“用计算器计算”单元,也是这样,安排太多的用计算器计算,没有必要,既浪费时间,也没有成效。

二、使用教材的策略

1. 分析练习

教师在利用教科书的练习之前,先要分析练习。首先要对练习的类型、难度以及数量等进行分析,弄清楚每个练习的特点和形式等。然后是分析学生情况,主要包括对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进行分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等。最后是分析练习是否适合学生,这就要综合分析学生的情况和练习了,只有适合学生学习的练习,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

2. 改造练习

在分析完练习之后,就要对练习进行改造,使之适合学生。改造练习包括两方面:

第一,从练习设计的角度进行改造。(1)注重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联系实际生活设计的练习,可以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让他们觉得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尽量使练习的内容与生活相关,使之具有生活性。(2)注重多样性。通过采用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进行多样性练习,能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练习的时候,如果能够多种类型的练习结合使用,对学生掌握知识会很有帮助,多样性的练习也可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不乏味,并为教学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第二,从练习的类型、数量等方面进行改造。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练习的时候,应该根据练习的不同内容改造练习,练习的内容应用合适的呈现方式呈现,不同的内容应适合不同的题型。教师在使用练习的过程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使练习以适合的方式呈现。除了改造题型,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删减掉一些题目,减少没用的题目数量,对题目做出取舍。

3. 布置和检查练习

在对题目做出改造之后,就是要布置练习了。练习可以分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教师要根据需要选择哪些题目在课堂上做,哪些题目在课后做。如在课堂上多做一些基础型的练习,课后就以延伸型和综合型的练习为主。对于思考型的练习,教师也应该注意取舍,如哪些同学适合做,哪些同学可以不做。在做过练习之后,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所做练习的情况进行检查,看之前所布置的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对于不合适的地方,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也许,在教师使用教科书练习的过程中策略不止这些,还有很多种,但归纳一点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

分式练习题篇8

关键词:计算练习;新颖;现实

计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部分。计算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数感、锤炼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但透视计算练习设计的固有形态,我们发现:由于计算练习的内容枯燥乏味、练习的形式缺乏新意,学生在参与时很大程度上是碍于教师的权威指令,自身是完全缺少自发投入、自愿参与的积极心向的,由此也就导致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低效!那么,如何给小学数学计算练习加入“调味剂”,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也能学得有滋有味呢?下面本人就低年级计算教学,结合几个课例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让计算练习新颖一些

案例:《7的乘法口诀》练习设计片段

1.送算式“回家”

教师将1×7、2×7……7×7、7×1、7×2……7×6等13张算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用哪句口诀算,然后把它们贴到相应的乘法口诀后面。

教师组织学生检查:是否有算式送错了家?并引导学生发现:根据“七七四十九”只能算一道乘法算式,根据其他几句口诀,都分别能算两道乘法算式。

2.谁是火眼金睛

师: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三组题,想不想再试一试!算完后仔细观察,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找到其中的秘密。

3×7+7= 4×7+7= 5×7+7=

4×7= 5×7= 6×7=

7×4= 7×5= 7×6=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引导学生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从而发现相邻口诀间的联系。

思考: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往往受学习对象趣味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对象的趣味程度越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程度也相对较高。透过上面的案例,笔者意图表达这样的观点:练习设计时,教师可以在组织完成练习的形式和对习题处理方法上下功夫,给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计算练习,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计算练习的兴趣。

二、让计算练习现实一些

案例:《不退位减法》练习设计片段

本节课的设计,本人利用媒体优势,通过创设情境,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新的计算,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探索算法,把计算和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并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引出相关的减法计算练习,按照教材分几个层次安排练习:

1.第一层次,给竖式直接计算

师:图书馆的书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多,除了儿童小说,还有其他的呢,(课件出示情境图)你们瞧,你又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出示童话438本,连环画315本)

(1)(课件出示问题)童话比儿童小说多多少本?这个问题要用哪两个数学信息?

提问:你会列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竖式)

(2)(课件出示问题)连环画比儿童小说少多少本?(同上教学)

(3)这两道竖式你们会算吗?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计算。(收集资源,并列呈现让学生评一评)

2.第二层次,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师:我们图书馆的科技书是小明最喜欢的。(课件出示小明以及问题,科技书比儿童小说少21本,科技书有多少本?可以怎么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335-21)

师:瞧,小书虫兰兰也来了(课件出示头像,她特别喜欢看文艺书。出示文艺书架306本,她想请小朋友帮她算一算,“童话比文艺书多多少本?”怎么列式呢?课件出示438-306)

师:这两个问题我们都列出了算式,接下来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列竖式计算,并验算。(收集资源,并列展示并评一评)

思考:如果说,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的新颖有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外在需要,那么,练习内容的现实性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诱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内部需要。上面的案例片段告诉我们,创设情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也就是说,教师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如,学生熟悉的校园、公园、商店、小卡通都可以成为习题的情境,把所要训练的计算内容预设在接近生活、隐含问题、需要思考的现实化情境之中,既让学生在训练计算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突出计算练习的应用价值,反过来又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计算能力,突出计算练习的情趣感受。而且我们的数学课堂还是一个生成练习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比赛等活动,收集一些练习材料。如,上最后一层次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由学生自己提问并列式计算,这些由学生自己创造的练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努力挖掘计算的魅力,精心预设、组织,就能使枯燥的计算练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我们的计算课堂变得新意盎然,让我们的学生乐学其中。

上一篇:实习学生自我鉴定范文 下一篇:漫长的告别评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