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人生范文

时间:2023-10-15 06:25:38

孤独人生篇1

漫漫人生路,孤独永相陪

懂我的只有我

知我的只有自己

人生路途慢慢行

陪我的只有心

伴我的只有梦

人生路口细细寻

看清的是前方

模糊的是身后

人生方向静静探

眺望的是未来

回首的是过去

人生知己慢慢找

相识的只有你

相知的只有他

人生孤独细细品

最浓的是孤

最甜的是苦

孤独的人最快乐

快乐的人并不孤独

知我的人最懂我

孤独人生篇2

关键词: 霍尔顿 方鸿渐 孤独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中国大师钱钟书的《围城》这两部小说之间的差异显然大于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经历。霍尔顿是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青少年,而方鸿渐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但把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进行平行研究后,却发现他们有诸多的共同之处:都面对着丑陋的世界、冷漠虚伪的世人,都在矛盾中迷失自我、寻找自我,在叛逆中对抗主流文化,但终因巨大的外部力量,以及本身性格的缺失,无奈梦想破碎,不得不在丑陋的世界继续尴尬地生存。

毋庸置疑,霍尔顿和方鸿渐是孤独的,只是正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两人的孤独心境也不尽相同,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前者的孤独贯穿全文,寂寞、苦闷、孤独、沮丧等字眼充斥着全文上下,犹如晴朗夜空的一轮明月,抬头可见;而后者的孤独感仿佛朦胧夜空中的星星,需要仔细辨认方知位置。

一、沟通的无效性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开头,几乎全校的人都在球场上呐喊助威,而霍尔顿一人却爬到高高的山顶上。他来此不是为了看得清楚,“流连不去的真正目的,是想跟学校悄悄告别”。①从这一情景可以看出,霍尔顿身上患有现代人的通病:人与同胞的疏离。在学校,霍尔顿与同学们处处不合,总是感到与他们之间有一层隔膜,难以进行精神交流。他对整个学校失望透顶,找不到任何一点值得留恋的东西,“连外面街上都是一片死寂。你甚至听不到汽车声。我觉得那么寂寞,那么苦闷……”,②于是打定主意,当晚离开潘西中学。在夜深人静的寒冷夜晚,当所有人都在温暖的被窝里睡觉时,霍尔顿只身一人,无处可去,游荡在城市街头。这种致命的孤独感带给读者的共鸣可谓刻骨铭心。圣诞节前夕,街上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孩子们在父母的陪同下,个个兴高采烈,而霍尔顿孤身一人在街头游荡,极力寻求与人的沟通,以摆脱难耐的孤独。他总试图给人打电话,但却没有打给他渴望交流的琴,而和其他人的交流也总是毫无意义。他只希望能有人愿意倾听他的谈话,好好地谈谈他的所思所想,以及他感到痛苦、困惑的原因,但这么简单的要求却无人能做到。最后霍尔顿被孤独所压倒,痛不欲生。他情愿逃离社会,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任何人的地方,从此装聋作哑,一辈子再也不说话,“这样就再也没有必要同任何人进行愚蠢而无用的交谈了”。③

在假模假式的世界中,霍尔顿宁愿孤独,以出走来对抗,但当他耐不住寂寞时,却又前往热闹繁华的场所,在人群中品味孤独。霍尔顿的这种孤独是在繁华与喧嚣中的孤独,是在人群之中的孤独。越是在人群中,在热闹的反差下越凸显出他的孤独。这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的隔离所造成的,而是心理上的隔离。尽管生活在闹市中,却得不到理解,无法与周围的人交流和沟通,找不到心灵的朋友。这使他的孤独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痛、难以言说的苦。

与霍尔顿的孤独苦闷相比,方鸿渐的寂寞显得朦胧而晦涩。故事里的幽默讽刺有时甚至会让读者淡忘了小人物命运的悲凉和孤独。夏志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④这与《麦田里的守望者》有几分相似。

在故事开头,回国船上,方鸿渐本买的是二等舱位,但“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寂寞无聊得很”,加上其他中国人对他“摆阔”产生了敌视,他便自愿放弃了二等舱。船上的中国人整日打牌赌钱消遣,方鸿渐本不爱好麻将,自然与他们产生了隔阂。正值孤独之际,鲍小姐穿着性感外露,言语放肆,浑身散发着妖艳、狐媚,只轻松一句话就将方鸿渐俘虏了。尔后,他又将苏文纨当作了形式上的女朋友,二人出双入对。可以说,在“白拉日隆子爵号”上的方鸿渐,排解外界无聊寂寞与内心空虚的方式,就是频繁地与异往,寻求感情的寄托。而此后的方鸿渐远没有如此幸运了。

一回到熟悉的家乡,船上的一切便恍如隔世。“上岸时的兴奋,都蒸发了,觉得懦弱、渺小,职业不好找,恋爱不容易成就”。⑤这是方鸿渐第一次思考前途,对未知生出忧虑,也是他一人体味孤独。接下来的日子里,方鸿渐在丈人家的银行做事,“白天昏昏想睡,晚上倒又清醒”。坐立不安的他还频频生出伤春的情怀和“忽忽若失的无名怅惘”。尽管时时处处与人应酬,稠人广众之中也曾抛头露面,却常常感受到一种难耐的内心孤独。而在与唐晓芙恋爱失败后,方鸿渐的孤独达到了极致,“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⑥

来到三闾大学后,置身于结党营私、乌烟瘴气的环境,方鸿渐不屑于拉帮结派,和赵辛楣同游离于各派系之外,于是二人成了众人排挤的对象,就连他“在街上走,多了一个顾忌,老远望见他们,就避开”。⑦赵辛楣走后,他更像大海里的小舟失去了风帆,孤立无援、彷徨无助,只有与孙柔嘉相依为命,排遣孤独。却不曾想到流言卑鄙,他又轻而易举地掉进了孙柔嘉早已经撒下的温柔大网,从此开始了更为孤独绝望的生活。

在故事的结尾,方鸿渐与孙柔嘉大吵一架后,孤独落寞地走在人渐稀少的街头,路灯拉长的影子更显出他一人的寂寞,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像老头子篮里过时笨拙的泥娃娃。回到家里,饿着肚子居然睡着了,只是这睡“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⑧没有了明天的希冀,只剩下了无谓的碌碌营生,方鸿渐的人生理想、爱情、婚姻、事业全都在这如死一般的睡中结束了。“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钻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⑨这段方鸿渐的内心独白,正述说了他灵魂深处的寂寞,以及对世界、对人生希望的虚无。

霍尔顿、方鸿渐的孤独寂寞虽各有特征,但在异化的世界,他们都得不到世人的理解,更谈不上被社会所接纳了。缺乏与他人真诚的交流,只得独自地消遣寂寞,唯有忠诚而沉默的影子与之相伴。

二、对家庭的疏离

霍尔顿、方鸿渐,在对待家庭的态度上,都共同表现出疏离、排斥与逃离。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描写霍尔顿的家庭关系。从故事中,我们得知这个经济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能为霍尔顿提供一切他所想要的物质满足,比如文中提到,霍尔顿曾借给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和詹姆斯・凯瑟尔衣服穿,他所用的也是高级的真牛皮手提箱。但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给霍尔顿精神的幸福。从故事中,我们不难还原出霍尔顿的家庭氛围,自私而冷漠。

孤独人生篇3

版聚、群聚:从陌生到熟悉

除夕之前,准备留在广州过年的宋广奇在一个叫做“无名小镇”的论坛上发帖,召集不回家过年的网友们去他租住的房子里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之夜,19名网友前来赴约,网友们带来了做饺子馅的牛肉、西红柿、鸡蛋、韭菜。网友王启郎做饺子馅,来自黑龙江的网友王银风则快速地包出一个个漂亮的饺子。宋广奇说,一个人在外过年难免觉得冷清,网友聚到一起很快就能熟悉起来,也能够找到共同话题,年过得也就有“味”了。

很多像宋广奇这样经常出没于网络论坛同一个版块的网友会经常相约出来吃饭、聊天或者举行其他活动,称之为“版聚”,也有不少网友则选择了通过QQ群联系的“群聚”。

樊杰在济南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从老家湖北来到济南工作已经4年了。“我现在一共加入了8个QQ群,包括足球群、单身交友群、房地产销售群、老乡群等,平均每周都有不同规模、不同活动内容的聚会,基本上每次都有新人加入,也有一些经常参加聚会见到的老面孔,现在大家都已经成朋友了。”樊杰说。

聚会的方式除了常见的吃饭、唱歌、旅游等,还有一些更有意义的活动。济南一个名为“我们在这里”的QQ群,会不定期举行公益性的主题活动。2011年1月23日下午,部分成员来到济南市福利院,看望这里的孤寡老人,陪他们聊天解闷。组织者孙锋说:“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他人,也让自己变得充实,还能认识新朋友,一举多得。”

目的单纯:赶走孤独多交朋友

在很多没有参加过网聚的人看来,这种聚会应该是年轻人的专利,事实却并非如此。除非组织者明确要求有年龄限制之外,一般这样的聚会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

1月中旬,在济南一家酒店,通过论坛和QQ群共同发起了一个“安徽人在济南”的聚会,参与者有6岁的儿童,也有60多岁的老人,很多人在此之前从未谋面,他们从事的工作也是五花八门。参加聚会的徐璐璐说,自己在一家物业公司工作,平时接触的人少,参加聚会就是为了多认识几个朋友。这样的聚会和平时与同事、领导一起吃饭还不太一样,可以很放松,想到什么说什么。今年已经40多岁的宋先生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也参加了聚会,他说:“平时工作很忙,压力也很大,周末找人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多认识几个朋友,挺热闹挺好。”

在樊杰看来,参加这些聚会,就是因为自己在城市里觉得太孤单。“我是单身,工作和生活的圈子很小,刚来济南的时候,下了班或是周末无事可做,非常无聊,觉得很孤独。加入这些群就是为了认识一些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也想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据了解,在这样的聚会中,最后买单大都实行AA制,也有实行刚刚流行起来的AB制,即男士多付一点,女士少掏一点。樊杰说,不管是哪种方式,都会征得参与者的同意,非常民主,不会有人因为付钱的事有什么异议。

以前,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一直都是“熟人社会”。现在虽然信息非常发达,但生活在城市里的大部分人,却变得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孤独,他们需要新的社交方式。新兴的网络聚会,就是扩大社交范围、拓展人际关系的一种新的互动方式,只要参与者出发点是好的,参与的活动合理合法,就值得赞许。

孤独人生篇4

华人移民到美国,远离故土和熟悉习惯的文化或只身在此,内心会很孤独。其实生活在单一文化里的人更容易孤独。今天的世界,人们越来越渴望了解和掌握别的文化。只有超越自己的文化进入对方的文化,才能真正地理解来自另一个文化的人。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可以变成优势,享受两种文化的益处。

然而,我们在美国,除了学校或办公室,基本上生活在华人的圈子里。美国文化对我们这些在这块土地之外长大的人来说是有些格格不入。但我们不能以这种格格不入去理解美国人。否则,我们不会真正接纳这个社会和被这个社会所接纳,不会从精神上认同美国是我们的家园,即使我们在此定居,有了自己的家。

同样,很多美国人只局限在他们的文化氛围里,他们对国外的事情了解得很少,更别说别的文化了。许多美国人比新移民更孤独。别看美国拥有这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虽然彼此会有影响,例如主流文化终于接受了中国的针灸,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大美国主义在其主流文化里根深蒂固,美国是世界上最好最强的国家这样的观念,让许多美国人难以接受或有兴趣和耐心去了解别的非主流文化。现在,在美国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大溶炉”(melting pot)这个词了,在过去20年里更多地讨论的是多元文化,即大家并存,而不是溶掉。你接受不接受我,没关系,允许我存在。这也符合美国的个人主义和自由原则。以前是白人要和黑人隔离,现在有的黑人自己提出要分离,办了纯黑人学校。他们说,我们自己单独在学校里学习进步大,因为我们的教材和师资都让我们作为黑人更自豪更被鼓励。

美国犹太人和意大利移民相对其他欧裔美国人来说,比较重视家庭。但是,整个美国社会个人主义的原则注定和加重了人的孤独寂寞。重视隐私,当然很好。如果你在美国过多地或不恰当地暴露自己的隐私,人们会认为你有毛病。但任何事都有两面。正因为美国人释放自己的机会少了,内心更易孤独,不管你去多少派对,这都是很表层的,回到家里可能更感失落。从这个角度,我们能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少有交得很深的朋友,也能理解华人移民在美国交的朋友几乎还是华人。

美国社会的流动性,客观上也削弱家的概念。美国人平均一生至少买卖三次房。

我认识一个中国移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她就买卖三次房,从西部山区搬到加州又搬到东海岸。我自己到美国头9年里,搬了13次家!先后在西部、北部和东部四个州居住。美国人谈起“Hometown”来,就像说自己曾经旅游过的一个驿站。

美国离婚率高达40%到45%。家庭破碎这样普遍,也是造成家的概念淡薄的原因之一。因为美国人少有交得很深的朋友,家庭很可能成了一个人所有心理释放的唯一渠道,自然什么都只能和配偶或家里人叙述。但这种叙述如果是关于不好的事情,常常只是情绪的发泄,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并且把很多负面的东西和情绪传染给了对方和家庭。朋友没关系,听完了你发泄和释放,晚上并不跟你睡在一张床上,不会和你每天朝夕相处。而配偶或家里人却要经历你的负面的全过程,第二天还和你在一起过日子。而且,再好的朋友毕竟不像配偶那样没有什么距离,也没有连在一起的命运和切身利益,负面的东西和情绪的传染,给对方很可能要小得多。而配偶则不同了,共同命运和切身利益使得痛苦悲伤不但没减轻,很可能反而加重,1+1=2。

况且你痛苦悲伤通常是带着愤怒、忧郁、抱怨等极易感染的成分在内,这些都是不自觉的破碎家庭的坏因子。

我绝不是说你不要跟家里人分担痛苦,而是一定要把握情形:如果对方能安慰和帮助你,或不会因此而败坏对方的情绪,或对方比你强。如果你没有把握,不如先和朋友谈。很多人在跟朋友讲话时,比和配偶或家里人讲话时要有分寸,语气语调要平和得多。其原因是夫妻或家里人之间每天朝夕相处,太了解了反而失去了相敬如宾。而且,家庭不仅是感情的结合,更是一种契约、委身或血缘关系。好不好,这种关系依旧存在,除非离婚或从家出走,断绝关系。朋友则仅仅是情投意合,没有这种关系,如果出口太随便,不懂礼貌,很可能马上就不再是朋友。所以,在朋友面前,人通常会有意无意地比较节制,不会太过分,保持礼貌。因而有痛苦的事可能先和朋友谈了之后,再和家里人谈更好,至少有个缓冲的过程。

美国人很少有交得很深的朋友或不愿意暴露隐私,就找心理医生叙述。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是人心理释放的渠道,并不意味着你有严重的精神病才去看心理医生。华人一定要打破旧观念,随乡入俗。如果有不好的事情一定要释放,如没有交得很深的朋友可谈或不愿意暴露隐私,不妨找个心理医生聊聊,再给家里谈时就会好多了。身在海外,作为移民,维护家庭关系的健康更重要。华人移民可能不知道,很多医疗保险都包括看心理医生。如果你没有医疗保险,则可以在电话簿里找到免费的热线。华人密集的城市如纽约,英语不好的话可以用华语专线。

华人移民到美国,难免乡愁,会有失落感。其实,无论人在哪里定居立业,人本质的不完美和肉体会终止的事实,使人永远有一种解不脱的乡愁。人因此寻觅各种方式使乡愁得到某种释放或解脱,实质上就是要有一个精神的家园,使心灵被填满,有一种归家的感觉。这样的家,不是某国某地的某个家而是内心的去处。这种家并没有具体的实体,但会让心感到充实、温暖、喜悦、有依有宿。显然,仅有物质的家是不会让人幸福美满的。

个人主义符合人自私的本质,但它不是理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只是社会制度,本身并不能作精神家园。美国梦是一种理想,但对一般的人来说,也不过是有了房和车、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罢了。不谈远大抱负理想,我们做个平常人,没有精神家园,心是会空洞的。

许多华人到了美国后信奉了上帝,这是一种福气。这使他们有了与当初在国内完全不同的精神家园,教会虽然也有很多问题,但信仰使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认识到人的自私本质使人永远不可能达到所谓完满的理想家园,使他们一生都有信仰可追寻。

要从精神上认同美国是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理解美国的文化并融入其中。这不是说要我们认同其不好的东西。没有人是完美的,由人组成的国家和所形成的文化也不可能完美。不过,以下所谈到的,或许值得我们深思。

华人在此找或买房子时,只要条件允许,都会选择好区,要安全,孩子的学校要数一数二。可是一旦定居,很多华人不介入当地社区的服务,不参加志愿活动,不捐款,不订当地的报纸。美国本来就是个人主义文化,美国人本来就交友不深,如果你不介入社区活动,不对社区有明显的贡献,怎能让人知道你对这块土地心怀诚意和感谢,怎能让人从精神上认同你。反过来,你也会在心理上感到自己与外界隔离。

华人移民到美国,绝大多已成年,没有在美国受过基本教育,并且很多人都是来美国读研究生而后工作,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学理工科吃技术饭的,对美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学、音乐、戏剧等社会人文的东西了解甚少。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形之下,一个人不具有其居住地的社会常识和人文的东西,他在那里的精神家园很可能是一片空白和荒凉。我挺理解为什么很多华人移民在美国需要读中文书刊、看中文录像带。我们毕竟是华人,和故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感情,但问题是很多在此深造、英语很不错的华人,也从来没想到读读美国的社会人文书籍,了解美国人在想什么、喜好或不喜好什么,这个社会内部发生了什么。比方说,读几本美国英文小说,翻阅时事政治评论,补一补美国历史课……

最近,我在读一本英文长篇小说,讲的是一个新泽西年轻人到纽约市想做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却被纽约酒吧里的情景所迷惑以及一心想结识上层社会的喜剧。虽然这只是一本小说,它让我了解了不少纽约人的心态和他们形形的生活。我不会相信其中的细节都是真的,但里面的描述会让我对纽约人特别是平常不容易或不可能接触到的纽约人,有一定的了解。对生活中存在的和那本小说里类似的事,我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孤独人生篇5

(宝鸡文理学院教务处,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曾引起许多人的争议。从农村走出来的高加林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在生活与命运、爱情与理想面前,他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做出了抉择。然而在复杂的社会面前,作为涉世不深的青年,难免遭遇挫折和失败,但高加林身上所显示出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预示着他将在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中逐渐走向成熟。/

关键词 :路遥;高加林;追求;抉择;归宿 中图分类号:1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172—03

中篇小说《人生》,选取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为着墨点,独具特色地勾画了当代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生活图景,用不同的色调描绘出一群鲜明、生动、个性迥异的青年形象,揭示出了改革开放时期新旧交替、矛盾纷呈的时代特点,展示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刻画了人生道路上探求者和奋进者形象。他们热爱生活,怀抱憧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搏击着生活的风雨。无论成功或失败,欢乐或忧伤,他们都在人生旅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人生》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塑造出高加林、刘巧珍等各具个性和典型意义的一群青年形象,细致地描绘出他们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在于它通过对诸种现实关系的描写,提出了当代现实生活中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人生》中塑造得最好的人物形象是高加林和刘巧珍,其中对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不同的读者褒贬不一,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人说他是利己主义的奋斗者,也有人说他是农村新人的代表,熟读全文品味文中高加林”形象,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身上具有一种强烈的追求精神,但在整个奋斗过程中,他的理想、行为却并未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同。高加林曲折的人生道路处处都能体现出一种强者精神、追求精神,这也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对高加林悲剧命运的揭示体现出作家独特的创作视角,正因为作者正视现实的残酷、社会的缺陷,才使高加林这一形象更加真实生动,更富有血肉感。本文试从高加林的事业、爱情及其悲剧性的结局来论述一下这位富有理想、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形象。

理想、事业、友谊、爱情,历来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对于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来说,最容易使他们心动神移的往往是爱情,然而高加林思想性格的光辉,却是在对美好未来的执著追求中大方异彩的。高加林是个农民的儿子,但他又从来没有一辈子当农民的思想准备,他富于理想,勇于进取,身上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地方,渴望现代文明,向往城市生活,他要建功立业”,不甘心囿于狭小的天地,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当他的生活圈子从黄土高原闭塞的小村庄转换到了县城高中以后,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深深影响了他,使得他抛弃了农民固有的那种传统的狭隘观念,逐渐不满于父辈们那种为生存而生活的生活方式,开始了对自身和社会的重新认识。

高加林在事业上的不屈追求,充分展现了他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了不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为了追求城市的文明生活,高加林想通过考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求学的过程中他要求积极上进,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县城高中。在当时农村的那种生活条件下,一个农村青年能上到高中,没有出众的才学和契而不舍的执著精神,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高家村算上巧珍也才只有三个年青人上过高中,其中三星还是走后门”上的高中,更何况高加林在高中也是才能出众的年青人。他反应敏锐,眼界开阔,关心国际问题,曾经梦想过进国际关系学院读书。他平时涉猎范围很广,只有眼界同样开阔见多识广的黄亚萍才能和他谈到一块。高考失败后,高加林回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虽然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但他向往城市文明的希望并未破灭,他依然向着心目中的目标契而不舍的追求着。他很满足这个既能发挥他的才能,又使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他继续不断的努力着,他想有朝一日,他或许通过正式考试能成为国家的公办教师。他工作非常努力认真,年年被公社评为先进教师,还在地区报上发表了两三篇诗歌和散文。这所有行为背后深藏着一颗不甘平庸、追求进取的不平常的心,这一点体现在一个农村青年身上是难能可贵的。然而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村霸高明楼利用职务和关系”顶掉了高加林民办教师的职位,这对高加林来说打击很大,这无异于折断了他腾飞的翅膀。换一个弱者,也许在这一棒下会趴倒在地,高加林可不是这样的人,在经过一段沮丧之后,他的心底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报复情绪:只要高加村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他更有出息不可!……他决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会面前和高明楼比个一高二低!通过这件事情,在高加林身上充分体现了他对命运不屈不服的抗争精神,体现出他对理想追求的执著,体现出一种带有原始野性”的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高加林都体现出了他是生活的强者。在痛苦的沉沦了一段日子后,巧珍的爱情重新燃起了他对生活的希望。高加林是那种不甘平淡和富有进取精神的青年,他只想着不断的拼搏奋斗,从来没有过享受的思想,一旦遇到适宜于他才能发挥的环境,他出众的才能就会如“锥处囊中锋芒毕露”一般展现出来。在他进城以后,在人生如意的时候,他也不是安于享乐的庸人,而是冲到暴风雨灾害的抗灾第一线,及时报道灾情的发展情况。在县委参加工作以后,勤思好学使他很快学会了照相及相片冲洗技术:他的篮球才能在这里有了施展的平台,并且很快成为县委机关篮球队的主力。城里的生活对高加林来说并不陌生,他曾在这里度过最美好的时光,因此他的才能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高加林的追求永无止境。当黄亚萍向他展示了光明美好的事业前景时,他心潮澎湃,对前途充满了无限自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一种灵魂深处的东西在支持着他执著地向前走去,这是他人生的本性,性格的核心,这是他在行动中体现出的那种执著于追求、进取的奋斗精神。他这种进取精神与他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交汇在一起,无疑是当代社会中一股宝贵的变革力量。

高加林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是作为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他强烈追求自我实现的产物。作为新时代青年典型代表的高加林,身上处处显示着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张扬,虽然这种自我张扬的意识曾经受挫,但在这种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过程中,显示出他对自身价值重新定位与实现自我执著的追求精神。高加林作为一个新时代觉醒者”的农村青年,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他的一切言行与他所处的环境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因此他常常不被人们所理解,正所谓曲高和寡”,即使是对他关爱倍至的巧珍,也不理解至少是不完全理解他的追求,他的内心世界是很孤单的。“高处不胜寒”,这就意味着他比常人承受更多的痛苦和精神压力。

人常说,人生即选择,选择即命运,选择事业,选择爱情,……人生就是一系列不同选择的组合,会选择的人,一生风光无限,看尽天下暖色:不会选择的人,一生坎坷不平,尝尽人间酸辛。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这谁都会做,因为熊掌比鱼好。但是人生经常面临的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而是经常处于两难选择之中。高加林在爱情面前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正是在这两难的痛苦抉择中,更显示了他勇于开拓的拼搏进取精神。

作者路遥运用了三角恋爱”这一爱情小说惯用的叙术模式,在黄亚萍、刘巧珍和高加林三人中以高价林为中心构建了一种三角恋”关系。美丽善良的巧珍是在高加林被挤掉教师职位,极端苦闷孤独的时候出现在高加林面前的。巧珍纯洁、无私、炽热的爱使高加林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他再也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以摧残自己的身体来转移精神上的苦痛,而且以极大的热情融入到农民的劳动生活中去。巧珍善良、纯洁、真率、诚挚、吃苦耐劳的品格,也有如黄土一般深沉、厚重;她那勇敢、忠贞、富于牺牲的恋情,恰如高原上的烈日那样灼热、明丽。她身上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尤其是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对于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高加林来说,在他身上不可能不打上农村生活的印记,也就是说他不可能没意识到巧珍身上的这诸多优点。但不可否认,高加林在享受美好爱情的同时,他那颗不屈追求理想的心并没有泯灭,他有时看到公路上骑自行车的公家人,他就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失落感,结痂的伤口受到触动,全身感到一阵悸恸。这说明他内心深处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并未消逝。然而巧珍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构思却摆脱不了传统的模式,她没有创造新天地的理想和能力,只想造个安乐窝养着加林,一块儿在农村厮守着过,这对不甘命运摆布的高加林来说是不够的。当高加林有机会回到城里工作时,他重新遇到了高中时候的同学黄亚萍,他开始陷入了另一张情网。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是高加林心目中追求的理想伴侣。她有文化、有理想,她的眼界开阔,她同高加林在一起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还在高中时,彼此之间就有一种朦胧的爱情,只是后来高加林毕业回了农村,他们的爱情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土壤。因此,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比巧珍更有基础。况且黄亚萍给高加林展现的一幅能发挥他才能的美好画卷,对高加林更加有诱惑力。所以高加林在黄亚萍的主动追求下,陷入爱河是自然而然的事,有比较才有鉴别。高加林在与黄亚萍的交往过程中,隐隐感到与黄亚萍的感情交流不像和巧珍那样能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更有一种默惬感,他开始意识到巧珍对他的爱是纯真而又无私的,是能够和他同甘苦共命运的,高加林面对黄亚萍和刘巧珍的感情,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

高加林事业与爱情的天秤最终倾向了事业的一边。经过心灵激烈的搏斗,高加林理智的选择了黄亚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以后,他时常受到良心和道德的审判,同巧珍的决绝高加林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的,但他清醒地意识到他所走的是没有回头的路。所以当他遭到父亲与德顺大爷的训斥时,觉得他们说得都对,但是他不能照他们的意思去做。高加林是一个心中有理想就勇于付诸实践的人,爱情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是从属于自己的事业的,为爱情而爱情在他是做不到的。所以关键时刻,在黄亚萍与刘巧珍两人之中,巧珍在他的心目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但他并非不爱巧珍,正如他在与黄亚萍作别时所说的,从感情上来说他还是更爱巧珍的,因为她能给他以温情和体贴。我们知道高加林在感情上是倾向于刘巧珍的,在理智上是靠近黄亚萍的,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对纯洁爱情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物质文明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选择任何一方都意味着对另一方面的否定,这显然存在一个二律背反。作为理智上的高加林有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的强烈愿望,作为情感上的高加林又有被情感抚慰的需要。我们应该站在生命存在的层面,对高加林的选择持拥护的态度,认为高加林的选择是无可指责的,这也符合人类社会衍进的必然规律。但是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看,高加林是一个生活准则的违规者,是应该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文明的进步往往是以牺牲排挤道德情感为代价的,希求二者同步发展是人们良好的夙愿,然而文明与道德的协调往往是暂时的,背逆冲突才是永恒的。如果说因为事业与巧珍分手,高加林感到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的话,那么在这种事业成为泡影后,他作别黄亚萍时,这种沉痛的心情是不存在的,过去所拼命努力的,现在己显得那么不重要了,他显得非常理智与平静。高加林爱情世界的矛盾冲突和痛苦抉择都张扬了他对远大志向坚定执著的追求精神,时至今日,这种精神对年青一代奋发进取仍有着十足的鼓舞作用。

高加林这一形象是耐人寻味和琢磨的,很难简单的用好与坏、美与丑来评价他。这并不是作者没有自己的爱憎褒贬,没有是非观念,只不过是当作者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分析研究社会深层次矛盾冲突时洞察到的构成人物命运冲突的种种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的社会矛盾,作者不想加以简化和净化,而是力图从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加以把握,艺术地再现出这种复杂的真相,力图揭示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条件下人物性格和感情变化的种种根由,从而使人们在这种真相中更加深刻地认识生活内在的规律,更加深切地领略人生的真谛。高加林面对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挫折,不得不又回到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上,“他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高加林作为农村知识青年的典型代表,有才有志,自尊自信,自强不息,踌躇满志,然而却落个悲剧的结局,这就不能不震撼无数读者的心灵,引起广泛的思考和争议。高加林的悲剧是他的追求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们的习惯心理,传统观念的不协调造成的,其中有个人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社会因素是主要的。一方面社会的不正之风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因。在产生高加林性格的环境里,一是农村的闭塞落后,知识的贫乏和封建的积习与现代文明的差异:二是由于不正之风和各种具体制度的不健全,有知识的青年得不到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和真正提高学习工作的条件。另一方面,城乡差别也是导致高加林悲剧的重要原因。在高加林的这场恋爱悲剧的演出,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同个人的道德因素相比,高加林的爱情悲剧更多地渗入了今天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这是由现阶段我国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决定的。尽管是才华出众的高加林,也不能不受到这一客观现实的制约,也只能被这种交织起来的矛盾所支配、所左右。因此在高加林爱情和事业上的双重失败后,回到农村是他的必然归宿。

高加林的性格中有一种迥异于传统规范的挑战力量,一种无法压抑的力求变革发展的精神,一种远大的志向,因而他不会甘于命运的摆布与安排,他将会很好的总结一下,重新开始自己新的追求。高加林在事业爱情失败后,不得不又回到了农村,但我们不能就此断定农村就是他人生的最终归宿,我们应认识到这对高加林来说只是暂时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加林的现在和未来。高加林还是一个成长中稍带野性”的年青人,思想还没成型,用德顺爷爷的话说,他还是一个嫩娃娃”,用作者的话说,他是一个“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年青人”,因此对高加林来说他还有很强的可塑性。他还不够成熟,有偏狭,有失误,但他的那种顽强不屈、拼搏进取的精神跟我们的时代精神是那样合拍和一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代新人的先驱者,这就使他有认识模糊、行为失足的可能。高加林虽然在搏击生活的奋斗过程中失败过,但根据他的个性,他不会就此放弃的。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也是促使青年人成长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都应该有思考、反省、再认识、再奋进的余地。凤凰就是在自焚的过程中得到新生的。表面看来,高加林似乎失去了一切,但经过沉重的打击、惨痛的教训,一切人性中的真、善、美将重新在高加林的身上觉醒,未来的一切有待于重新调整与安排。我们认识到高加林的失败是他的追求与社会环境不协调的结果,理想只有与现实联系起来才有坚实的基础,因此高加林在今后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应该要有对待理想、对待现实生活的正确态度。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也要不断的健全各种体制和机制,为有才有志、顽强拼搏的青年提供一个能施展才华的平台,保障他们的理想顺利实现。我深信高加林那颗不甘平庸,富有进取精神的心灵是不会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的,经过自己的再次奋斗,他终将会成为社会的强者。

“高加林还得出,……”他是一只翱翔于蓝天的雄鹰,虽然他雄视万里的眼前,曾笼罩着一片小小的云翳——那是巧珍美丽而茫然失神的面影……,但他毕竟是属于蓝天的。

孤独人生篇6

孤独不单是孤单,更是一种感受,只有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类才能有这种感觉,动物只能是孤单,体会不到孤独。人之所以会孤独,是因为有交流,有沟通的需求,有追求幸福的追求。

孤独不是寂寞,孤独的人不一定寂寞。当一个孤独的人充满阳光,充满活力,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为什么奋斗,心中有牵挂,有思念,他就不会寂寞,也许他的背影很孤单,但心灵却不寂寞!

孤独并不可怕,只要懂得品味孤独。自古英雄皆孤独,只有懂得品味孤独,才能战胜孤独,做成别人做不到的事,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有些人害怕孤独,只是因为他不够坚强。坚强的人不但不怕孤独,还能战胜孤独。历史上很多华丽的文章和歌曲,甚至是流传千古的史诗都是在孤独中写出的,有些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也是在孤独中创造出来的。没有孤独,就没有牛顿定律;没有孤独,就没有爱因斯坦论;没有孤独,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没有孤独,就没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没有孤独,就没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没有孤独,就没有柳完元的千古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品味孤独,需要静下心来,放下私心杂念,不为红尘世事所扰,把心思都用在所干的事业上,一定会心想事成的。

孤独是一种境界。在孤独中品味孤独,觉得孤独可以修炼一个人的意志。有些人在孤独时容易犯错误,因为平时有这样那样的人监督,一旦脱离了这种监督,一个人独处时,就不能很好的管束自己,做出这样那样出格的事来。慎独、慎微,说的就是受得了孤独,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品德高洁,能担当重任,干成大事的人。

孤独是一种美。滚滚红尘,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一切,孤独的生活。远离尘喧,不理世事,心静如水,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做到。

孤独也是一种病。有人生活富足,锦衣玉食;有人位高权重,但心灵却是孤独的,因为没有朋友,没有责任,没有追求,没有目标,没有关爱,最终也只能是行尸走肉的活着,体会不到人间的真善美。

成长需要孤独,因为只有尝过到孤独的滋味,才能快速的成熟。

成功需要孤独,因为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头脑冷静,选好选中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才不致于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己。

生活需要孤独,品味了孤独过后,才会理解幸福的真正涵义,不会身在福中不知福,最终学会经营生活,改善生活。

情感需要孤独,孤独过后的人,才会真正懂得爱情、友情的价值,学会付出,学会关爱,学会回报。

孤独人生篇7

我不是一个性格孤癖的人,甚至说,我有时挺开朗、活泼、挺合群的。但是,我有我的另一面,那就是安静。这或许就是人类学中所说的“性格反差”吧。我一直认为孤独是一乐趣,一种不同于朋友一起谈笑的乐趣,一种无法解释清的乐趣。当孤独的时候,你可以随心所欲,你不必去顾虑他人的眼神。这样的一份自在,足以令身心彻底的松。而感受到这份自在,便已是孤独中的一大乐趣。

很多时候,我喜欢孤独,喜欢孤独的感觉,喜欢在孤独中独自享受。当孤独来临的时候,我总是会用我自己的方式去迎接它。冲一杯浓浓的咖啡,细细地品味自己的心境,缓缓地敲打着自己心底的那份淡淡的思念;看看月色,欣赏那诗境中的圆月,皎洁的月光如轻纱般披在我身上,灵魂被月光洗礼。我沉醉,沉醉在这孤独的的回忆中。只是这样静静的夜晚,时间过的飞逝,。我的生活需要这样的一种宁静,在那份宁静的孤独中,不必为生活中的尔虞我诈而烦恼,不再为日常生活中的压抑而苦闷,让心情在孤独中拥有一份独特的享受。

孤独,有时候更像一杯水,没有杂质、没有污染,是一种清静幽雅的美。当沉浸于孤独中的时候,没有了喧闹的杂乱,没有可以打扰到我的思绪,也不会因冲动而留下遗憾和后悔;沉浸在孤独中,能让我平和、让我冷静、让我思考、让我稳重、给我思考、让我有着一种超越世俗的感觉,让我聆听自己的心语,让我感受这不易察觉的美。

孤独的时间也是珍贵的,孤独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体会孤独也是因人而异的,体会快乐的孤独感觉是被动的,是需要你去争取去领悟。懂得领悟孤独的人,就会体味人生中孤独所拥有的独特景致。

孤独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在孤独中创造,多一份孤独的快乐;一份无为的浪费,让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至于虚度。在孤独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切,你就会觉得你一点也不孤独,于是你就会白,能够真正拥有孤独的人是世界上最为幸福的人。

其实,人在孤独的时候,总是在怀旧感受和品味曾经的种种,在这个时候,总是会想起曾经的故事,心情也就随之降到了冰点,悲伤的,挥不去的记忆就会填满整个心底。于是,悲哀着自己的悲哀,感伤着自己的情怀!孤独中的人可以寻找到自己最初想要的本真;可以感受到自己坚强的信仰;也可以感受到人生的悲喜与无奈;也会让你明白该如何去切换生活的态度。

让你的心灵小憩在孤独小丹之中,享受一回孤独,品味一次孤独。别害怕孤独会淹没了你,因为孤独不是海,它是你的空间,是属于你的另一个空间。你可以在那里找回很多久违了的感受,也可以在那里找到你心灵出发的起点,找回你生命中最想要的东西。

所以,我从不拒绝孤独,当孤独来临时,我会融入于我的生命,融入于它给我带来的淡淡温情中。此时,时地,灵魂在渐渐的净化,思想在走向升华~~~~

孤独的乐趣,也并非是人人都能享受,人人都会懂得享受;这能力是受于先天,或是靠后天慢慢习得的;孤独能让一个人脆弱,也能让人更加的坚强,它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人。有的人尽管天赋极高,才华横溢,却不能面对孤独,面对孤独的生活。因此,他只能在空虚中逐渐消沉,在寂寞中走向死亡。耐得住寂寞的人,他们把孤独当作一种心境、一种挑战。

孤独人生篇8

遭遇孤独,才懂得追求。

邂逅孤独,才知道珍惜

有人说大海美丽,是因为它广阔深邃;有人说森林美丽,是因为它郁郁葱葱;有人说天空美丽,是因为它高远湛蓝。有人说成功是美,也有人说失败是美。……

淡泊是美丽,灿烂是美丽;遗憾是美丽,沉默是美丽;热闹是美丽;等待是美丽,乐观是美丽;

而孤独也是一种美丽!

当一片枯叶从枝头摇落,在空中从容地划出生命的轨迹,这是美;当一只白鹭在烟雾缭绕的水面上缓缓飞翔,一直飞向烟雾深处,这是美……但它们都是孤独的。是孤独赋予它们奇幻的色彩。

寒梅是孤独的,源于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似乎上天把梅赐予人间时便赐予了它忍受寒冷和孤独,把它安排在绝迹的冬天,只有满目冰雪与它为伴,自开自赏,用冷艳的美回报世间。然而它却把这看作是上天的馈赠,依然开得那么赏心悦目,永远像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

落红是孤独的,它随着风儿飘落,没有定向……没有了昔日的火红与艳丽,没有了昔日的高贵与典雅,告别了昔日的喧闹,变得孤独了。但它是美丽的,古人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也护花”,它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孤独,换来了下一朵花的繁茂。它是美丽的,是孤独让它学会了淡泊。

诗人是孤独的,带着对家人的思念奉使出征,将坚挺的人格和孤独的寂寞诠释得淋漓尽致,使他吟咏出千古绝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中的孤烟是孤独的,长河是孤独的,诗人也是孤独的,是孤独使他迸发出了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孤独是美丽的。

孤独,绝不仅仅是艰辛,它蕴含了人生的美。孤独是美的,美在无形中。

人人惧怕孤独,但从来都不会去享受孤独,他们不明白,孤独也是一种生命的历程。在孤独中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学会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闭上双眼,静静地听,你会听到,大自然中最和谐的声音,人与人最纯真的情感,心与心最真诚的交流。心平静的像一汪湖水,即使有石子落下,也激不起一丝丝涟漪。微风轻轻的吹着,像一双轻柔的手,来安慰那颗悸动的心。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么宁静。这时才发现,什么才是心灵真正的栖息地。

孤独可以使人沉静,可以使人成熟。的确,也许只有在孤单的时候,那颗漂浮的心,才可以真正停下来。想想过去,想想现在,想想未来。总是固执的相信,只有笔与纸摩擦的瞬间,才可以记录下真实的回忆。才不会被遗忘在世间的车轮里,当回忆时,才发觉已无从回忆。

孤独是美丽的,置身于孤单之中,你会把全身心放松,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清新与宁静,如果在此刻放上一曲轻轻的音乐,捧着一杯淡淡的咖啡,就像整个世界都沉睡了。而此刻,心跳的旋律,成了来在尘世之外的天籁之音,如此脱俗,如此宁静。

孤独不是寂寞,它是一种意境,一种凄楚的美丽。孤独如此美丽,若有可能,我愿选择一生孤独……

古往今来,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无不遭遇和感受过孤独,体验和认识过孤独,把握和拥抱过孤独。最终使自己的生命在孤独中升华,获得永恒的价值。

当孤独在我们的生活中萦绕时。我们可能迷茫过,惆怅过,无助过,但请不要怀疑生活的美好,不要否认“孤独”的价值或许某天转身发现,那孤独的背后闪烁着独特的美丽……

因为:

孤独让人懂得了理解。孤独让人懂得了追求;孤独让人懂得了珍惜……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范文 下一篇:她生气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