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康复范文

时间:2023-03-18 02:41:24

孤独症康复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1篇

2016年1月18日,腊八刚过,周菲(化名)就坐上了昆明至北京的飞机,去接正在进行孤独症康复治疗和训练的儿子小安(化名)回家过年。

在过去4个月的时间里,小安一直在北京市海淀区五路居附近一家号称是“中医儿科儿童自闭症领域位列全国第一”的中医院接受孤独症治疗,同时也在北京另外一家机构接受孤独症康复训练。

4个月前,该医院的一名医生告诉周菲,一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小安就可以恢复正常,像正常孩子一样去上学读书。

然而, 4个月过去了,仅治疗费一项就花了10万元,小安却丝毫没有一点“正常孩子”的样子。“年后我们可能不会再去那里了。”周菲略显犹豫地说。

近年来,随着孤独症发病率的上升和患病人数的增加,康复训练需求急剧增加,而政府可提供的康复服务资源却十分有限。

中国残联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2014年全国共建立了135家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近5.5万名孤独症儿童在各级机构接受康复训练。

但这135家公办机构的康复服务能力,远远无法满足超过200万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需求。例如,整个北京仅有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一家公办孤独症康复机构,而等待康复训练的孩子已经排到了3~5年后。

私立康复机构便趁势而起。其中不乏以“彻底治愈”为噱头骗取钱财的“黑”机构。

即便是在较为正规的机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训练手段五花八门,收费标准高低不一。

康复机构的良莠不齐,让孤独症患者家庭原本就困顿的生活更添一层阴影。

90%以上为非专业机构

“目前,全国范围内承担各级残联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任务的民办康复教育机构已经超过了1000家,仅北京市就有100多家。”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贾美香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这些仅是与各级残联业务往来密切的机构数量,如果再加上那些在自行发展,不愿与残联有过多联系的机构,真实的机构数量要远远高于1000家。

这些机构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民办机构已经成为中国孤独症康复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主任施继良坦言。

但这些机构以“小作坊”为主。2014年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报告》中指出,干预人数在30人以下的小型机构占民办机构的50%左右。

此外,这些机构90%以上由非专业人士创办,经营者和管理团队的专业水平不高。再加上专门针对孤独症康复训练的特殊教育人才缺乏,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堪忧。

贾美香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康复训练教育机构的创办主体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他们往往在自己的孩子被普通幼儿园或者小学拒绝后,为了让孩子有个去处,而创办孤独症训练机构;还有一类的创办主体是社会爱心人士。

这些机构虽然不会像那些“黑”机构一样,通过欺骗手段谋取利益,但其创办人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特殊教育或精神卫生知识,而老师多来自于社会工作、幼儿教育等专业,并不具备开展孤独症训练的专业能力。即便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少受过孤独症教学的专业训练,专业水平很难保证。

关于治愈的谎言

由于大多数人对孤独症缺乏认识,所以许多家长在得知孩子患病之初,根本不愿接受“这将伴随孩子终身”这一现实,而往往心存侥幸,希望能够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治疗手段治愈。

也有一些家长来自医疗条件不发达地区,医生很难给出好的干预意见,他们只能带着孩子背井离乡,到不熟悉的大城市盲目求医。

各种各样的所谓孤独症康复机构、训练机构、教育机构抓住了他们脆弱慌乱的心理,趁虚而入。

在小安就诊的北京某中医院,本刊记者以孤独症患儿家长的身份咨询得知,医院承诺通过所谓的“醒脑开窍四维疗法”在3个月内治愈孤独症。

在这家医院的大厅里,本刊记者看到有十数名家长在等待来这里接受训练的孩子。

“刚来的头一个月效果还挺明显的,但是后来就没有什么变化了。”一位来自江苏的家长告诉本刊记者,医生给出的解释是,这是正常现象,像普通孩子的学习一样,到了瓶颈期,需要时间才能突破。

但是她显然已经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忧心忡忡地表示,“谁知道能不能治好,再看看吧。”

随后,本刊记者以咨询为由,挂号之后进入了医院诊疗室。

在那里,一名张姓医生既没有要求看到孩子,也没有要求记者对照诊断量表,而是仅凭记者寥寥数语含混不清的描述,就断定孩子“应该是孤独症”,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一般三个月就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不会影响孩子学龄后的正常求学。”

该医生向本刊记者强调,其他机构之所以不能治愈孤独症,是因为它们只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而他所在的医院还会配合使用中药汤剂,通过增加脑部神经营养,恢复发育受损的脑部神经。

“中药汤剂对孤独症的治疗是否有效,还有待验证。但3个月可彻底治愈的说法,是绝对不可信的。”北京儿童医院儿童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张纪水肯定地说。

残酷的事实是,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孤独症被治愈的病例。

巨额的治疗费

2015年9月至今,在前述中医院接受了4个月治疗的小安,并没有像医生承诺的那样“恢复正常”。

2015年7月,在周菲带孩子到北京治疗前,通过某搜索引擎,找到了排名位于前三的上述某中医院。而当时接待他们的正是本刊记者见到的张姓医生。他告诉周菲,一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孩子就可以恢复正常。

实际上,周菲自己也是医生,对孤独症有所了解,可是,明知道“恢复正常”八成是在骗人,却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去治疗。

在接下来的4个月时间里,小安喝了三个半月的中医汤剂,做了20多次理疗,打了无数针所谓增加脑神经营养的针,也扎了无数次的针灸。

而4个月下来的花费,并非张姓医生声称的三四万元,而是10万元。仅单次收费600元的理疗一项就花费了上万元。

据本刊记者了解,也是在这家中医院,有些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在三四个月之内,花了十多万元之后,情况并没有多少好转,却花完了家里的所有积蓄。由于再无力支付其他的训练费用,他们只能放弃。

由于近两年各种针对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机构剧增,而相关的规范管理相对滞后,各机构的收费标准也混乱不堪。

本刊记者接触到的几位曾在前述北京某中医院接受治疗的孤独症患者家长反映,其3个月左右的花费一般在10万元以上。而这一收费标准在营利性的孤独症医疗机构中,也只能算是平均水平。

一般正规的孤独症康复机构,如果是全天训练,每月的训练花费大概在7000~10000元之间。

以北京一家2004年建立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的收费标准为例,根据患儿选择训练项目的数量,每一课时(45分钟)的收费从38~50元不等,一般每天安排6个课时。这里的大部分孩子每天接受3个课时的训练,花费在114~150元之间,每月的花费在4500元之内。如果是全天训练的话,费用就要翻一番,即每月9000元左右。

当然,如果孩子的情况较为严重,需要一对一的个性化训练,费用就要高得多。一般是每小时200元。

短期来看,这些正规机构的收费标准似乎并不高。但孤独症是伴随终身的发育障碍,因此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接受不同的训练,也就是说训练也会伴随终身。

“如果是普通家庭的话,很难长时间承受这笔费用。” 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创始人孙梦麟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

被淘汰的训练技术

这些黑心机构的骗财之举固然可恨。但是,在业内看来,比名目繁多的虚假信息横行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孤独症训练技术的极度落后。

“国内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水平整体不高,尤其是一些非主流疗法和被国外淘汰的方法还被普遍应用。”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上述某中医院的“醒脑开窍四维疗法”中提到通过中药汤剂增加脑部神经的营养,或者通过各种理疗手段深度修复脑部神经,这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都是被证明了没有效果的治疗方法。”

身为医生的周菲也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开的中药都是营养滋补类的,也就是中医所讲的“补气”,而并非宣传的那样可以“增加脑部神经营养”。

然而,令业内忧心的是,这种所谓“增加神经营养”和“排毒”的疗法,在国内孤独症治疗中的应用竟十分普遍。

而康复训练中运用的感统训练和音乐疗法,也是已经被国外证明无效的训练手段。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包括感统训练、听统训练在内的训练方法,都是已经被国外淘汰、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其是对改善孤独症核心问题有效的训练手段。

“但是,目前国内很多机构,包括一些正规医院还在使用这些方法。”上述业内人士说。

但在许多孤独症儿童家长看来,感统训练虽然对解决孤独症的核心问题没有帮助,但是对一些因孤独症感统失调的孩子来说,确实能够起到改善感觉协调统合的作用。

本刊记者以患儿家长的身份在网上进行咨询时,还接触到了BNP数字生物神经修复技术、RNC生物修复技术、生物靶向等十数种治疗方法。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国内大多数机构是由非专业人士创办的,因此往往是边教边学,而听讲座、短期培训又是目前主要的学习手段,缺乏长期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所以即使是在国际上被证明有效的训练方法,也都是从外国直接抄过来的,很少有机构有能力将其本土化。

谁来监管

孤独症康复市场之所以问题重重,与政府在政策扶持、业务引导和行政管理上的缺位不无关系。

首先是登记混乱。孙梦麟介绍说,目前存在的上千家具有孤独症康复训练功能的机构中,登记机关有三大类――民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

2009年中国科学院对全国119家民营孤独症训练机构的抽样调查也显示,59.8%的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其登记机关主要是民政和教育部门;20.5%的机构登记为工商企业,还有相当数量的机构没有进行任何登记。

登记的混乱直接导致监管主体不明。政府部门对民办训练机构的监管应该包括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两部分。

行政管理应由其注册登记的政府部门负责。

“这些机构既已在政府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那么政府应该从注册审批开始,就对机构进行监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

但是与大多数行业一样,孤独症康复训练行业的进入门槛极低,政府部门并不会专门对机构创办人或其核心团队的专业背景、技术水平进行考察。而在日常的监督管理中,一般都是采取“民不举、官不究”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只要不出现重大事故,即便一个机构确实存在通过欺骗谋利的行为,没有人举报,也就不会受到惩罚。

而在业务管理上,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业务指导部门。

2006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正式将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的范畴。因此孤独症的训练涉及残疾康复,目前各地残联系统与各个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最为频繁,也为一些机构在技术水平提升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持。

“但残联只是一个提供技术服务的事业性团体,不是一级政府机构,也不是法定的业务主管部门,没有管理权。”施继良无奈地说,所以很多问题也是有心无力。

比如,残联已经意识到了,目前许多机构的师资水平过低,应该提高从业门槛,但国家既没有对孤独症康复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从业资格要求,也没有出台对孤独症康复机构的服务、人员、收费进行规范的文件,甚至没有形成统一的机构评价标准。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游戏;孤独症;康复训练;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成长的精神,主要症状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兴趣和行为异常,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孤独症儿童所面临的各种障碍减少到最低,并使他们能够重新回归到正常社会生活中来。我们通常所讲的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对象主要是指学前和学龄期的孤独症儿童。探索一种科学的方法,帮助这个特殊群体的孩子们回归社会,成为我们特教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多年的特教实践和理论探讨,我认为:在众多的康复方法中,适合这个年龄段儿童康复的最佳方法就是游戏,游戏对这两个年龄段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游戏与孤独症儿童发展的必然联系

(一)游戏的基本涵义

这里讲的游戏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有明确的规则与目的的、已经具有了教育意义与价值的游戏,并非单纯的嬉笑玩乐、打发时间,它除了具备发泄精力和促进身体的协调性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主动探索、表现感受等特质。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讲,每一个渗透着特教工作者良苦用心的游戏都在调节身心、促进社交、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方式与内容,往往伴随着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不难发现,儿童游戏都是身心并用的运动。这种运动既能促进儿童动作的协调性及骨骼的生长发育,也促进了儿童大脑的发育。游戏中,儿童身心并用,全神贯注,经常达到忘我的境界,身心都会得到极大满足。尤其是他可以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大大满足了儿童确定把握和控制外部现实的要求。因此,游戏是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婴儿的啼哭声是人一生中最早的游戏,孩子会把哭声当作游戏去重复进行,就这样婴儿在啼哭声中锻炼了发声、增长了智力;在幼儿期孩子也可以将极其平常的动作当作很有趣的游戏来玩,如孩子在洗手的时候会自然的玩水,并想办法让肥皂泡飞起来,就这样在极其自然轻松的情景中,儿童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可见这些游戏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发生,而且常常是自然发生的。再者,我们从每个孩子几乎都喜欢玩的“过家家”游戏中可以看出:每个孩子都在从游戏中去探索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并在游戏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去尝试他们的想法和看法,或发泄他们的情绪。因此,通过游戏,我们就能自然地观察到孩子的认知能力、动作技能、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情绪情感及社会能力等的发展与提高。

(三)游戏与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特殊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告诉我们:孤独症儿童具有人的二重性,即他们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孤独症儿童。因为他们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正常儿童是一致的,即残疾影响的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而不能使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停止,他们的身心也象正常儿童一样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既然游戏和儿童的发展密不可分,既然孤独症儿童具有人的二重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游戏与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游戏在孤独症儿童康复中的重要性

与正常孩子一样,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也遵循着从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但由于孤独症的存在,他们成为身心发展有困难的孩子,在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等方面都与正常孩子有着明显的差异。

多年的特教实践证明:这些差异仅仅通过教育、医疗手段去改善,往往收效甚微,而一则则童真童趣的游戏却在其中起到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原因有二:一是每个游戏都有它的规则,在尊重游戏规则的过程中,遵守常规、主动地与人沟通的要求也会在孩子们心中逐渐形成。二是运动与游戏的有机结合能改善、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理解、沟通、语言、运动协调等能力。

下面,举例说明游戏对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性:

(一)音乐游戏《洋娃娃与小熊跳舞》

游戏准备:相关音乐和头饰

游戏规则:全体同学都参加,要求边唱边跳,按照要求戴上头饰。

游戏玩法:老师先放音乐让儿童听几遍,目的是激发儿童的参与兴趣。然后,老师根据歌词内容示范舞蹈动作。这个时候已经能够看到大部分孩子已经开始对游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参与欲望。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让孩子们动起来,即老师边唱边示范舞蹈动作,随即让孩子们边唱边模仿。我们可以看到,在欢快的音乐与舞蹈中,孩子们兴趣昂然,虽然他们并不能象正常孩子那样能无误完整地唱出歌词并模仿动作,但是我们明显地看到他们是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游戏中来了。一个个孩子似乎一下子都从孤独的环境中走了出来,成为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天使。

实践发现,孤独症儿童大多对音乐表现出特别的爱好,所以我们可以把音乐游戏作为康复训练的首选。可以通过音乐和他们建立沟通,并让他们在音乐刺激中表达自己的情感,然后,通过音乐学习语言,逐步掌握词汇和语言的节奏及音调,同时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进行控制。我们可以选择专业的音乐治疗师,通过发音练习、唱歌、运动做游戏、演奏器乐、聆听音乐等方法来达到康复训练的目标。另外,这个游戏需要全体参与,属于集体娱乐游戏,这种游戏所营造的娱乐氛围从康复的角度来看,大大刺激了孤独症儿童的参与兴趣,培养了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尤其是在集体互动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二)语言接龙游戏《我喜欢××》

此游戏可以针对孤独症儿童中有语言困难但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教师与儿童围坐成圆圈,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并进行示范,然后开始依次进行接龙。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喜欢的内容,如果实在有说不出来的,教师可以用语言或事先准备的图片进行引导。

(三)体育游戏《两人三足》

针对孤独症儿童运动不协调的缺陷对他们进行训练。要注意这个游戏对于他们来讲,困难是比较大的,因此要让孩子和教师或家长先熟悉以后,再让孩子们相互配对进行游戏。教师一定要明白:对于这类儿童来讲,行走速度不是主要的,强调动作的协调一致才是关键,同时提醒儿童在走的过程中一定要相互关注进行调整,这也锻炼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与人合作的品质。此游戏刚开始时不能用比赛形式,当观察到儿童的协调性及合作交往能力有了提高时,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锻炼儿童的意志品质。

综上所述,各类游戏都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游戏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的几点要求

游戏的种类很多,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程度及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运用游戏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治疗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计、选择游戏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每个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程度及类型是不一样的,在进行康复训练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儿童的各方面情况,确定了康复目标,然后因人而异为儿童精心设计或选择游戏。同时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做好观察记录和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所设计或选择的游戏是否合理,是否促进了儿童能力的恢复与提高。

(二)要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性。孤独症儿童缺乏想象力,因此在刚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大多数儿童无法感受到游戏的快乐体验,不懂得游戏规则,不知道游戏可以给他们带来乐趣,因此,我们必须找到能帮助他们感受游戏并喜欢游戏的策略。帮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记住一点,儿童才是康复的主体,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评估者,千万不可急于求成而越俎代庖。

(三)真情奉献,让孩子们得到心灵慰藉。孤独症儿童内心更需要温暖和关爱,再好玩的游戏,假如没有了老师的身影,都会损色很多。老师放下架子,铺下身子,与孩子们同玩同乐,对孤独症儿童来讲,无疑是一剂无形的治病良药。

总之,运用游戏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够帮助孤独症儿童逐渐拥有健康的身体、愉悦的心境和回归社会的愿望,更好更快地重返社会。为让这个特殊群体的所有孩子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今后,对于我们特教工作者来讲,在设计、选择游戏,组织、运用游戏方面,无疑有了更多探索和实践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徐景俊《特殊儿童康复概论》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11

[2]杨枫 百花《现代儿童游戏教育》明天出版社 1998.5

[3]王梅 张俊芝《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华夏出版社 2007.4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3篇

一、利用学校课堂主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训练

首先,让每位任课老师都参与进来,对班级中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给他们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对这些儿童实施个别化教学,确定各自的训练方法。这样,孤独症孩子在课堂上就会始终被老师所关注,处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没有那种被冷漠、被边缘化的感觉,这一点对患有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训练尤为重要。人际交往障碍、语言发育缺陷是孤独症儿童的重要特征。他们往往独自一人活动,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旁若无人。让这些孩子身处在班集体氛围中,本身就是为患有孤独症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例如:我在课堂上教学生读“牙刷”一词时,也有意地要求一位姓王的孤独症孩子和同学们一道读,虽然他是被动的、不情愿的,但还是勉强的站起来把小嘴动了几下。尽管是这样,我还是表扬了他,并用手轻轻地抚摸了他。在后来的教学中,我用同样的方法让他尽可能地参与进来,鼓励他说话。渐渐地他表现的主动多了。

二、利用活动课和游戏课增强训练力度

游戏这类集体活动课本身对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特别是对患有孤独症儿童显得更加重要。在活动课中,让同学们在一起进行滑滑梯、荡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这对他们行为、语言交流的康复有较好的效果。老师要充分利用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效果,然而孤独症儿童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对周围的事物没有任何兴趣,要培养他们做游戏的兴趣,全靠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来系统的引导。有一次,我带学生进行感觉统合的康复训练时,其他同学都按要求进行各自的康复训练活动,只有患孤独症的小王站在一旁,目光呆滞、不愿参与、漠不关心的样子。这时,我就走过去把他带到滑梯旁,并且拿出棒棒糖来引诱、刺激他,还让其他同学表演给他看。最终,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也能坐在滑梯上玩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我就立即用手摸摸他、拍拍肩的方式来亲近他。后来,我在上活动课的时候总是有意识地强化他的参与,尽可能地让他和同学们一起活动。就这样不断地进行康复训练,最令我欣慰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活动他也能参加了,他和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三、利用科学成果强化康复训练

在学校里,我们运用教育医学领域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的研究成果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各任课老师明确任务,对这些孩子,见缝插针地强化训练。针对孤独症儿童存在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语言缺陷等,我采用了“目光接触”训练和“呼名应答”训练的方式,经常地、不分场合地找机会训练。这些孩子从不和别人正视,感情木然,为了唤醒这些孩子交往的意识,我就用目光接触的训练式强化对他的康复训练。一开始,任凭你怎样呼唤,他总是不看你。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强行拽着他,让他看着我,直到目光正视着我为止,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强化训练,他渐渐地有反应了,虽然要呼唤几次,他才看我一下,但毕竟还是有起色了。同样,我用呼名应答的训练方式强化了呼喊他姓名让他应答,也取得了—定的进步。

四、利用“家长学校”完善训练成果

老师要利用“家长学校”的平台,向家长阐述学生在课外的总体要求,特别是要一对一地和家长交流学生的具体康复训练情况,安排好家长在家的训练项目,争取家长们的配合。这样就能够把孤独症儿童在学校的训练成果很好地加以巩固,同时老师还要保持与家长沟通,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对患有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有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孤独症儿童的病理病因较为复杂,他们的行为表现也多种多样。作为一名教师,当自己面对这些孩子时,首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虽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些康复手段和措施,但还不是很完善,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手段还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不断地研究开发。我们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是要给予这些患儿巨大的热情和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所用的康复训练手段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我们要相信有爱才有奇迹出现。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针刺疗法;疗效;自闭量表评分

孤独症又名自闭症,患儿多在3岁之前发病,发病后多出现语言障碍、行为障碍、情感障碍,于社交和行为上出现异常。目前,临床尚无治疗孤独症的特效药物,多以康复训练来改善患儿的病情。然而,此疗法始终疗效有限,需要结合其他疗法进行治疗。本文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孤独症患儿,试探究加行针刺疗法给康复训练疗效带来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孤独症患儿70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为患儿分组:仅接受康复训练的35例患儿归入对照组,康复训练+针刺治疗的35例患儿归入研究组。对比患儿资料:研究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2岁,平均(8.34±1.22)岁;病程1~7年,平均(4.44±0.35)年。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1岁,平均(8.26±1.18)岁;病程0.5~7年,平均(4.21±0.17)年。两组患儿就年龄、病程、性别等基线资料而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1.2方法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医护人员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其个体特征的康复训练计划,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对其语言能力进行训练,对其情感进行培养,并给予其引导式教育,每日1次,每次45分钟,治疗期间共进行90次康复训练。研究组除了接受康复训练,另进行头穴针刺治疗,取毫针(直径0.3mm、长25mm)并进行消毒,以15°角度斜向进针15mm左右,直至进入帽状腱膜下,留针半小时。针刺穴位有:本神、神门、神庭、四神聪、头维、百会;手法为捻转补泻法。同样为每日1次。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与CARS评分,其中CARS评分的高低与孤独症的轻重呈正相关联系;而疗效取决于C-PEP量表的发展总分变化,具体为:(1)显效:发展总分提高了16分以上;(2)有效:发展总分提高了8~15分;(3)无效:发展总分提高了8分以下[1]。总有效率即有效率、显效率之和。1.4统计学方法参与研究的患儿其临床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17.0检验。计数资料行(n,%)表示,行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行(x±s)表示,行t值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疗效见表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x2=5.081,P=0.024<0.05)。2.2自闭量表评分见表2,两组患儿治疗前在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显著下降,对照组评分虽有所下降但不明显,两组对比,统计学有差异(P<0.05)。

3讨论

孤独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有着越来越高的发病率,目前人们对此病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认识,大多认为是遗传、免疫功能异常、认知缺陷、大脑存在器质性损伤以及神经内分泌与神经递质异常等因素所致[2]。正是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导致孤独症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人们只能通过给予康复训练来进行患儿语言能力、感觉能力的培养与异常行为的纠正。但是这种治疗方法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患儿恢复非常慢,且恢复效果不甚理想。对此,笔者尝试从中医角度进行治疗。由于孤独症可归属到“痴证”和“五迟”的中医学范畴,因此可以针对孤独症儿童“先天胎禀不足”、“髓海空虚”、“后天失养”等病理进行治疗——针刺百会穴来调理髓海,针刺四神聪来进行协同治疗,针刺本神穴、神门穴、神庭穴、头维穴来宁心安神醒脑,通过刺激穴位来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恢复脑神经细胞的供养,恢复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3]。见结果,研究组在疗效上高达97.14%,在CARS评分上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正是因为针刺可以有效提高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性格、精神状态,给予其针刺治疗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影响可谓是非常积极。

参考文献

[1]熊宇航.头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度儿童自闭症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06):95-96.

[2]李轶雯,张嵘.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2,37(03):242-246.

[3]闫瑾,郭旭升,王红梅,周青蕊.头部针刺联合亲子游戏加康复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40例[J].中医研究,2016,29(02):54-56.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障碍 ;临床表现;综合康复;效果

儿童孤独症障碍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发育障碍性的疾病, 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障碍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特征[1]。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孤独症发病率位居精神残疾儿童致残的前列[2]。我院于2004~2010年共收治31例儿童孤独症障碍患儿,通过实施护理和科学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31例,年龄4~12岁,平均(5.1±2.2)岁。其中:男24例(77.4%),女7例(22.6%)。临床表现:社交障碍31例(100%),兴趣狭窄27例(87.1%),行为刻板27例(87.1%),言语障碍25例(80.6%),智力缺陷与感知觉异常 22例(70%),异常行为18例(56.3%)。同时具备2种及以上症状者为29例(93.5%)。

2 孤独症障碍主要临床表现

2.1社交障碍社交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患儿表现为拒绝别人的接近或拥抱,对父母、家人无依恋感;对待他人反应冷谈;缺乏与他人的目光对视,缺乏面部表情,不能用躯体语言或手势来进行交往。

2.2兴趣狭窄孤独症患儿与一般儿童的活动和兴趣有明显的差异,对一般儿童喜欢的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但对个别物品或活动依恋 喜欢固定的节目或重复某一简单的动作。

2.3行为刻板某些患儿行为方式很刻板,会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维持环境不变的愿望,不愿改变生活规律和环境中的细节,稍有改变便感到不安和烦躁。

2.4言语障碍重者言语发育完全受阻,多数儿童不语或较少使用言语,少数儿童终身无语。言语运用能力损害,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不会提出话题,不能维持谈话过程。常自言自语。不会用代词或代词运用颠倒。有的患儿非语言交流损害,不会使用点头、摇头或手势。

2.5智力缺陷与感知觉异常孤独症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人。但个别患儿,智力发育呈"岛状"特殊现象,表现对音乐、绘画、计算和机械记忆有超常的能力[3]。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着感觉异常,如对某些声音特别喜好或恐惧、有些则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喜好或恐惧。

2.6异常行为要表现为多动、爱发脾气、攻击、自伤行为等。

3 临床护理及行为训练方法

3.1创建良好的康复环境住院患儿对陌生环境常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出现退行、自卑等[4]。鉴于此特点,康复环境布置宜温馨、简洁,医务人员应怀着极大的同情心,主动热情地接触患儿,多与患儿沟通及玩耍,尽量满足患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尽快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同时经常带患儿外出活动,增强与人群、社会的接触,逐步改变患儿的孤僻性格,提高对社会适应能力。

3.2加强语言训练语言障碍将影响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提高其语言能力是使其今后独立生活,适应社会活动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 口型和发音训练在训练时要有口吐气的动作,让患儿很快学会模仿。

3.2.2 单词及语言能力训练先模仿说实物名称,过渡到卡片,目的是使患儿除了认识文字外还会将文字与读音结合起来。

3.2.3 读说句子训练句子开始要简短,之后再逐渐延长,最后加一些礼貌和客套的词。

3.2.4 朗读文章及表达能力训练对于已经入学或认识一些文字的患儿,可让他朗读一些有简单文字说明的画书或配有一定图解故事,然后请他复述故事并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

3.2.5 提高语言交往能力鼓励母亲与患儿多说话,反复训练患儿,让患儿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可让患儿进行传话训练,使患儿能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改善交往。

3.3 音乐疗法音乐对淘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他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对着镜子跳舞、张开笑脸欣赏自己。在音乐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

3.4 行为矫正疗法在生活中多矫正不良行为,促进其社交行为,增强自信,激发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患儿的优点,及时表扬和奖励。而对一些不良行为尽量淡漠它,避免多次批评,以起到强化该行为的目的。

3.5 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在关心孤独症儿童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家长。通过对家长的个别心理辅导、举办家长座谈会、积极信息支持等策略,舒缓家长的自责、焦虑、绝望等消极情绪[5],激发他们对患儿付出更多的爱,并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与训练有更深刻的理解,使之持之以恒,坚持对患儿进行治疗。

4 结果

通过3~5个月的护理和综合康复训练,大部分患儿能主动去接触医护人员,本组中除2例症状无明显改善外,其余29例患儿在社会适应能力、言语功能、自理生活能力、行为改善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患儿孤僻性格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5 讨论

在孤独症的病因尚未探明的今天, 药物治疗和行为训练是治疗孤独障碍的两种最主要方法,二者各有偏重,但都无法根治孤独症。对于孤独症的治疗,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共同努力,帮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社会适应和言语发育。①从社会角度来讲,通过社会舆论让全民正确认识孤独症,消除对孤独症患者的歧视,建立健全孤独症患儿早期干预训练康复机构,大力培训康复训练专业队伍,组建孤独症儿童父母参与互助小组,设立孤独症儿童救助机制,为孤独症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为孤独症的治疗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及心理支撑。②从家庭角度来讲,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承受着不可想象的压力,他们要正视患儿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刻积极求医,相信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和行为训练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言语功能,积极引导孩子,巩固干预训练的效果。③从学校角度来讲,设立专门的特殊学校,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引导教育,适当的进行文化课和生活技能培训,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培养孤独症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这无疑是对孤独症患者的家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在现有的治疗模式下,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渐提升儿童生活技能与交流能力。

儿童孤独症障碍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足以覆盖多数孤独症患者的"原发损害"因此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综合治疗对多数患儿都有所帮助,其中少数可获得明显好转[6]。为此,我们对治疗儿童创建良好的环境,并有针对性的加强语言训练、行为矫正治疗、音乐疗法及对儿童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使31例患儿通过3~5个月的康复治疗,其中的29例患儿在社会适应能力、言语功能、自理生活能力等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使治疗有效率达到93.5%。尤其是孤僻性格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邹小兵.发育行为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6-265.

[2]刘莹.江西省75例孤独症儿童的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7,89(11):49.

[3]李国瑞,余圣陶.自闭症诊断与治疗研究动向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6):1449-1450 .

[4]谢美云.儿科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8-9.

[5]Keith Nichole著,刘虹 译.临床心理护理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14.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孤独症;教育康复;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每年约有70至100万学龄儿童患有孤独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特殊音乐教育是指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音乐教育,目前,绝大多数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在培智学校中就读,接受教育康复。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工作实践中发现,国外发达国家针对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但在我国却较少为人所关注。因此,特殊教育有必要加强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入手,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力争让特殊音乐教育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实现其特殊的教育和康复功能。

孤独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系统的病变而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其生理、心理均存在缺陷。他们退缩、胆怯,不善与人交流,但对各类音乐却并不排斥,音乐课甚至成为他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因此,用音乐开启孤独症儿童“封闭之门”的做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及学生家长接受。音乐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对他们具有教育和康复的双重作用。音乐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智力补偿、矫治的可能性也与其年龄有着密切关系,年龄越小,补偿的作用越大。若能抓住有效时机,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征和表现,给予这些特殊儿童以适当的教育方式,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是可以得到相当大弥补和改进的。

我国约有70至100万学龄期儿童患有孤独症,他们的教育康复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孤独症儿童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在普通公立、私立小学和培智学校中进行,在普通小学主要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在培智学校主要采取混合班级教学的形式。目前, 90%的孤独症儿童在培智学校中接受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国家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力度不断增强,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培智学校的特殊教育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1988年,国家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大会;80年代以来,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特殊教学计划中,音乐课被列为重要的一门教育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除了要达到思想教育的审美目的之外,还要求从实际出发,注意对学生进行生理缺陷与心理缺陷的补偿和矫正,体现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特殊教育要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基本方针的同时,全面阐述了特殊教育的重要地位,专门指导了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1994年,《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颁布,规定症状较轻的特殊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接受普通教育;同年,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行政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颁布,法律法规从各方面保障和推动了特殊教育的顺利发展。

进入21世纪,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政府责任、教育形式、教师待遇、经费投入和法律责任五个方面做出相关规定,进一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2008年国务院将“发展残疾人教育”作为促进残疾人全民发展的第一项意见;同年,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修订,从各方面强化了对残疾人教育、就业的保障。

依据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学龄期儿童都应入学接受教育,经过早期教育康复的孤独症儿童可以直接进入相应的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一直没有入学或在家的孤独症儿童可以进入培智学校学习。国家从法律上保证了孤独症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这些政策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正在逐步加强,并从各方面保障了特殊教育的顺利实施,中国特殊教育从此确立了“以普及为重点”,“保障义务教育”的发展方针,特殊教育各类课程由此得到积极开展,教育阶层扩大至初中。

江苏省作为我国的教育大省,其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省会南京为例,现已在各区建立培智学校6所,智障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2007年南京市下发了《关于加强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区、县把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本地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与重点工作来抓。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特殊教育的充分重视和有力支持,使得培智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培智学校中,孤独症儿童与其他智障儿童一起学习、生活,课程设置主要按照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遵循课程设置的原则,即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课程包括生活数学、生活语文、美工制作、体育、音乐、综合、游戏、律动、感知觉统合等。在课程安排上,对认知和操作要求高的科目放在上午进行,活动性强的科目在下午进行。此外,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会带领学生去公园、超市、广场等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现场教学,以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000年以来,在江苏省教育厅的重视和关怀下,培智学校的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与此同时,各学校之间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日益活跃,在校内成立了各类教育康复训练中心,进一步形成了社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数据显示,国内孤独症儿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培智学校中,孤独症儿童人数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必须考虑到这些儿童的特殊需要,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孤独症儿童虽然口齿不清、交流能力欠缺,但他们对音乐有反应,有的儿童坐不住,满屋子乱跑,但一听见音乐马上就能安静下来;有的儿童需要伴随着音乐才能入睡;有的儿童对节奏敏感,音准极佳,具有超高的音乐天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孤独症儿童生长发育最佳时期,也是纠正他们生理、心理缺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可塑性需要正确的引导,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刺激有利于心理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滕飞.浅论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8

[2]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S].北京,1989

[3]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S].北京,1994

[4]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S].北京,1994

[5]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S].北京: 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

[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S].北京: 1990年颁布,2008年修订

[7]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0.238

[8]南京市政府.关于加强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通知[S].宁教初[2007]12号

[9]南京市教育局.以省特教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实现特殊教育高位均衡发展[J].现在特殊教育,2009增刊:1-2

[10]教育部.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S].北京,2007

作者简介: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儿童孤独症;康复花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医院为了使病人获得全面的康复,除了要对他们进行身体上的治疗,还要从心理上给予健康的疏导。而优秀的景观设计在调节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方面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由于景观形象具有直观的物态性、四维的时空性、全面的通感性,因此,它对人们的大脑皮层和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能够对患者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1]8如何让医院通过景观的设置辅助患者治疗,对他们的全面康复起到有效作用,成为目前医院建设有待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以昆明市延安医院为例,从对其调研入手,通过相关资料的梳理,深入探讨针对儿童孤独症康复的景观设计,并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一、对昆明市延安医院景观的调研与分析

本研究的调研地点,选择在昆明市延安医院。如图1所示,笔者的调研将按照该医院入口处、门诊楼大门口、一级车流通道、住院部门口以及住院部楼下广场的顺序进行。

医院大门入口开口狭窄,配有供人休息的长椅以及张贴医院新闻的展示窗,有两个吸烟处。绿化带的植物种类与数量比较丰富,高大的乔木和灌木丛交相辉映。医院门诊处入口(图2)的主要功能是用以人员流通,所以这里布置了大片的步行道和集散空间,利于人流的出入。这里绿化带的设置相对较少,大部分种植的是喜光不耐湿的银杏和杉木。出入住院部的一级车流通道宽敞通畅,利于人群疏散和车辆进出,左右均种植了灌木丛,利于病人平时散步和散心。但其弊端是,由于此处车辆出入较多,车速较快,如果有行动不便的病患在此活动,可能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住院部的门口通道则较为狭小,且绿化植物种植量并不多,大多以观赏性的灌木为主,留出了供人流疏散和步行的通道。但其弊端是,由于绿化植物较少,不能起到帮助病人净化空气的作用,因而不具备康复景观应有的功能。

住院部的楼下广场是整个医院最宽阔的人群集散中心,车辆可以自由出入。这里设有大面积的停车场,还有医院唯一的水景设置,整个景观设置得较小巧,由两排弧形的长廊和绿化带组成,住院部病人平时可以在这里逗留、聊天、赏景。其绿化的覆盖面积在整个医院布置中算较大的。该景观的中央是一个假山水景的喷泉,但喷泉中的水已经很久没有更换过了。可见,这处水景在整个医院中是疏于打理的,其中的绿色植物也没有得到良好的修剪、修饰。

根据以上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该医院在康复花园景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没有完整明确的康复花园区;2.没有系统的康复景观植物配置图;3.医院里整体绿化带布置面积占比较小,乔木和灌木的布置占比大约是4:6,不符合视觉上的审美;4.观赏性的灌木种植较多,几乎没有种植花果树,在嗅觉上并没有达到清新空气的功效,没有运用到康复景观的设计精髓;5.绿色植物和水景景观疏于打理。

二、儿童孤独症分析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爱儿童健康就是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所以,在康复花园这个大课题下,笔者尤其关注儿童和康复景观的联系,因而将儿童疾病与康复景观建设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讨论。而儿童情感的缺失和心理疾病又是儿童疾病里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对象,所以笔者将本次研究的范围缩小到针对儿童孤独症患者在康复花园中治疗的景观设计。

儿童孤独症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大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缓慢问题,其病例每年约三四万起,据近年的报道,似乎还有增高的趋势。儿童孤独症临床表现为:1.语言障碍:沉默不语或使用语言功能的时间少,病发儿对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的感受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2.社会交往障碍:病发儿无法与别人正常社交,患者表现为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不期待与他人的肢体接触、喜欢独处,不喜欢与同龄儿童玩耍;3.兴趣缺失和行为方式障碍:患者对游戏、玩具均不感兴趣,反而喜欢玩单一性物件,如小木棍、观察大自然等等;4.智能障碍:大多数患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

目前,孤独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一般分为物理训练方法和药物治疗。对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应该因材施教,不同的案例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使患者活泼起来,主动接触社会,提高自身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技能和生活技能。孤独症儿童在幼儿时期一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更应该在康复花园中接受教育和训练。成功治疗的患者可以回到学校和同龄儿童一起生活学习,未被治愈的患者就要留在康复花园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三、从“四觉”入手进行儿童孤独症康复花园的景观设计

笔者试以昆明市延安医院的改造为例,主要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四个方面入手,构思适于儿童孤独症康复的景观设计方案。首先,将现有医院场地平面图中的水景花园以及正在施工的住院部中间的长方形场地作为改造基地(图3)。如图4,在基地一水景小花园中,可以用立体篱笆花墙将景观花园围绕起来,既美化环境,还可以作为一种隔断。选择不同色彩和质感的植物经过合理的搭配之后,可以形成不同的独特的效果。质感和色彩不同的植物可以刺激以及加强人的视觉、触觉功能,玫瑰、薰衣草等植物独特的气味可以使人的心情舒畅。在基地一的中心,设置喷泉是因为水是生命源泉的重要自然元素。喷泉婀娜多姿的造型、欢快跳动的水花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精神振奋,但在此处设计中要考虑到儿童的安全因素,其水体设计的高低尺度要较为合适,要在儿童使用的安全范围内。

卡普兰理论认为,参与到自然环境的程度越高,复原效果就越好。[2]26在植物配置方面,景观花园多采用松科、柏科、樟科、银杏科、木兰科等植物,这些植物对结核杆菌等病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银杏、臭椿、构树、悬铃木能在昆明的地理环境中能挥发抑菌物质,推荐大范围使用;香樟、珊瑚树等挥发量相对较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搭配使用;喜树、三尖杉、长春花等有抗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效;橘树不仅有防止皮肤癌、大肠癌的功效,而且其散发的清新气味和其结果的季节能引起儿童大大的兴趣;松柏类植物有清新的气味,还能防治结核病菌,且遮阴效果较好;樟树的芳香性挥发油不仅能起到净化、清新空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祛风湿、镇痛解毒的作用;银杏中的黄酮类物质则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腊梅、玫瑰、月季、海棠都能起到供观赏和活泼园子的作用。

(一)乔木配置表:

(二)灌木配置表:

如图5,在长方形的基地二中,可以采用花墙的方式将四周隔断,防止儿童跑出去产生危险。在基地二的右下方可以设计菜园子,种植小番茄、小黄瓜等,让孩子们体验种植和收获的喜悦,使他们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感,过一把当小园丁的瘾,从而让治疗生活不再枯燥乏味,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孩子们擅长使用触摸或者品尝等方法去感知新鲜事物,所以触觉元素的设置也十分重要。“游戏疗法在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中应用广泛。”[3]189在基地二的左边可以设置活动设施,将此处设计成孩子们玩闹的场地,让他们拥有广阔自由活动的草地丘壑等空间,并提供滑滑梯、跷跷板、沙坑等一类的游戏项目。出于安全考量,此处活动设施的地面均要采用橡胶防滑板拼接,在设施上也要加入橡胶防滑的软垫,防止在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必要的摔伤碰伤;在花园周围,可以采用全部围合的方法,只留有固定的出入口,以确保儿童活动在一定的可控制的、安全的范围内;出入口以及花园内的道路都应保持平坦,路面材质避免选用凹凸不平的细碎铺装,以确保使用轮椅的儿童可以顺利进出。

通过以上设计,最终可以达到如下目标和结果:1.拥有足够的遮阴。昆明四季日照充足,紫外线强烈,考虑到小孩子的皮肤比成人更加柔嫩敏感,暴露在紫外线下易被灼伤,其中心智不全的孤独症儿童尤为脆弱,所以在户外活动区域要选用可以提供大片的遮阴的树种,这方面推荐选用落叶树种;2.丰富性。儿童善于探索新鲜的世界,所以他们对色彩更为敏感。在康复花园中,适当增加鲜艳的开花植物和结果植物,可以有效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吸引力和注意力;3.互动性。将动手的园艺工作引入到花园活动中,可以让儿童在康复中体验种植与收获的快乐,有效提高康复的积极性;4.创造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的可能性,提供探险的设施、聚会的场地和体验社交活动的场所,使儿童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和医院外的世界;5.道路宽度和坡度要考虑人体工程学,不仅能为正常儿童提供方便,也能为残障儿童提供便利;6.使用活泼的色彩和具有芳香、无伤害性的植物搭配,在有益刺激病患感官和提高病患活动的机能性的同时,使花园简洁美丽、易于打理维护。

经过精心设计后的康复花园,其精致的景观营造,处处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内容,能刺激儿童孤独症患者的“四觉”,调节病人的情绪,从根本上缓解病人的压力,使他们的身体达到更和谐的状态,为他们提供最理想的自然环境以恢复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 2009(08).

[2]帕特里克・弗朗西斯・穆尼,陈进勇.康复景观的世界发展[J].中国园林,2009(08).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8篇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症状在生命早期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和狭隘的兴趣,并或伴有语言障碍;1943年,美国精神病学家KANNER发现了第一例孤独症,在当时被认为是罕见病,2008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的发病率为1/88,到2012年发病率又上升到1/68[1];在我国2013年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合并发病率为11.8/万,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合并发病率为26.6万[2],成为目前较为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孤独症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和探讨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大量进行,目前常用于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是以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人际关系训练、语言训练等综合干预治疗。这种综合性的干预治疗对孤独症儿童取得了一定的积极疗效,但与此同时在综合康复的过程中,孤独症儿童也出现了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从整体全面的对孤独症儿童身心进行康复,从而解决传统康复过程忽略儿童心理和情绪的问题,我们尝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沙盘游戏的治疗。

游戏本身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它能让儿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促进儿童情感发展,进而促进与同伴的交往。而沙盘游戏作为游戏疗法的一种,他的非言语性、安全性、想象性和游戏性,满足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沙盘治疗的过程中,所营造的“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使儿童感动被接纳和受尊重,在过程中能充分表达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自我的力量。

在我国,沙盘游戏对孤独症儿童的应用已经有一些尝试和实践;钟向阳(2002)提出了沙盘游戏治疗阶段的划分[3];范国平(2003)对沙盘游戏如何应用于特殊儿童进行了探讨等[4];寇延(2005)吴怡娜(2009)肖福芳(2010)熊立芳(2011)都对孤独症儿童的沙盘游戏治疗做了个案的研究[5][6][7][8];陈顺森(2010)解释了箱庭疗法在孤独症儿童治疗的原理和操作[9];郑荣双(2014)对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做了沙盘干预[10];以上各种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上,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善;但是不同能力的孤独症儿童问题和表现各异,为了更深入和更多方面的了解不同能力孤独症儿童在沙盘游戏治疗里面的表现和进步,做了如下的基础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沙盘游戏制作者的基本情况

在获得家长的知情同意后,选择了愿意接受沙盘游戏的10名经过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的专科门诊明确诊断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女孩子2名,男孩子8名,年龄在3-12岁之间;包含高中低功能不同能力的孤独症儿童,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沙盘游戏治疗。

2.沙盘游戏设置

沙盘室内的设置当时是针对孤独症儿童,没有设置湿的沙盘箱,干沙箱5个以及各式沙具1500多件;

3.沙盘游戏的制作过程

10名儿童的沙盘治疗均由一名沙盘治疗师来完成,沙盘按照孤独症儿童的高中低不同能力分为了三个小组进行沙盘,每个儿童一个沙盘,可以自己创作也可以一起合作;沙盘治疗分为了制作部分和解释部分,根据孩子能力低中功能的孤独症儿童没有进行沙盘对话和解释部分;高功能儿童引导沙盘对话和解释部分;作品完成后均有表格和照片记录。

4.沙盘游戏的作品分析

孤独症儿童作品的分析,主要从沙具的选择数量和种类、玩具的移动、沙盘的主题、沙具的使用,以及过程中与治疗师和同伴的互动:沟通和表达,以及在沙盘游戏过程中的行为的观察和情绪。

三、结果

1.沙盘游戏的导入

10名孤独症儿童制作沙盘的时间均为60分钟,每名儿童都做了十次的小组沙盘,其中四名中高功能儿童进到沙盘室没有等到治疗师告诉指导语以及沙盘的一些规则:比如扬沙、乱丢沙具、发生争抢等;就开始进行沙盘的选择和沙具的选择;低中功能的3名儿童由于理解障碍的问题和孤独症的特点,有些很难固定到一个沙盘或者在解释指导语后也很难去选择沙盘,有1名儿童在地上进行沙盘的制作;10次沙盘后,孩子大都理解了沙盘室的要求,或者合作或者独自完成自己的沙盘;

2.沙具选择的种类

10名儿童大部分都以动物类、食品类的、家居类、卡通类(女孩子公主类、男孩子武士类)、交通类等选择较多;无论中高低功能的儿童,都有对物件所有沙具不感兴趣的儿童,不选择沙具,在沙盘室不断走动等。有些儿童在10次的沙盘治疗中选择的沙具重复性较高,有些单一重复,有些主题重复,相对而言,高功能儿童对沙具较多选择;经过10次沙盘治疗,不选择沙具的孤独症儿童开始选择沙具,沙具重复的孤独症儿童增加了沙具之间的联系;

3.沙盘游戏的主题

大部分儿童的沙盘主题不固定,更换频繁;有的主题简单,有的不能出现沙盘主题;1名儿童每次都会占满整个沙盘,1名儿童经常会在沙盘的边缘进行玩耍,1名儿童经常以沙的移动、掩盖沙具来制作沙盘;沙盘制作的过程经常以动态的形式出现,较少儿童最后呈现静态的结果。

4.沙具的使用

对于沙具的使用,3名儿童多为操作性的玩法,3名多为功能性玩法偶尔有象征性的玩法,4名有象征性的玩法;10次沙盘后操作性玩法的儿童也有一些功能性玩法出现;功能性玩法的孤独症儿童也有单个物件的象征性的玩法出现;象征性的内容也出现了丰富;

5.沙盘游戏的互动

4名儿童经常性的与治疗师互动,也能关注同组的伙伴,2名儿童基本不关注治疗师与周围的环境,3名儿童能够相互关注合作游戏;1名儿童经常性的和同组成员发生争抢;10次沙游后经常性和治疗师互动的孤独症儿童增加了合理的社交互动,减少了故意发问的次数;2名不经常关注环境以及治疗师的孤独症儿童关注自身之外的次数增多,自我刺激的行为减少。

四、讨论分析

孤独症儿童在首次进入室r都没有出现分离焦虑、不安和哭闹等行为,大部分原因是这部分儿童都已经在沙盘治疗前都有很丰富的康复经验,对4名中高能儿童来说,第一次进入沙盘治疗室这样的环境充满了好奇,也有了自我主动探索的能力,同时这部分孤独症儿童能力较高,但很难主动去注意到治疗师的意图和环境的多重属性,经过十次的沙盘孤独症儿童基本都能理解沙盘治疗室的规则

沙盘游戏提供给孩子自由与保护的空间,结合孤独症儿童的年龄、能力等疾病的特点,沙盘治疗做了一些限制,针对低功能的孤独症的儿童沙盘室不允许扬沙、吃沙、把头埋进沙等行为;针对中高功能儿童,沙盘室不允许奔跑打闹、用沙当武器、摔打沙具等破坏;经过十次的沙盘治疗,孤独症儿童能够更好的熟悉了沙盘游戏室的规则,沙盘治疗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儿童更容易接受和了解规则的意义,从最初进入沙盘室乱扔沙具、扬沙、还有一些频繁的行为如吃沙到10次沙盘治疗之后破坏次数的减少,沙盘游戏本身做为最大的强化物能够让孤独症儿童学会自我约束;

以物品进行游戏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首先会探索以及操弄物品,然后对因果关系的玩法有兴趣,从单一反复的玩法进展到有结构可预测的玩法,以多种方式的组合来探索物品属性之间的关系。逐渐的发展出以传统方式来玩熟悉工具的功能性的游戏玩法;接着象征性游戏的能力发展出来,它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尽管孤独症儿童游戏个别差异很大,但特质大致相同,身体的自我刺激行为,仪式化的玩弄一个沙具,简单而重复的序列游戏,到高功能,虽然复杂但注意经常一成不变,缺乏弹性与想象;这些在10次沙盘游戏的过程中基本呈现出来,但经过治疗师的介入,操作性玩法的物品种类丰富了,加强了沙具之间的属性联系,促进了向功能性游戏的发展;重复排列玩法的沙具经过十次的沙盘治疗后重复沙具所占比例减少,其他沙具占有沙盘空间增大;对于高功能儿童的想象游戏10次治疗后出现了类化和自发的社会性游戏。

孤独症儿童从前语言到口语阶段在语言的功能性的使用上与一般儿童都有不同,对于低功能孤独症儿童来说,在前语言阶段,他们的非口语沟通行为只局限于某些情境中,大部分的沟通行为也大都是要求或拒绝的功能,只是与可见的情境线索相关,如无明确的线索,孤独症儿童很难自发分享信息;对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而言并非没有双向交往的沟通,而是缺少了自发性以及对话的弹性;沙盘游戏能够给孤独症儿童创造较多的情境,10次治疗后低功能孤独症儿童主动表达的次数和频率增加;高功能儿童沟通回合增加,主动表达的频率增高;家长反应在家里的因情绪而产生的问题行为减少。

五、总结

沙盘游戏以其特殊的保护与自由的环境,对于不能自由表达的孤独症儿童的身心也得到了缓解,减少了儿童因不能理解环境的焦虑,来自各方面康复任务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增加了孩子自主表达的意愿,发展了孤独症儿童的游戏能力,利用沙盘游戏这种情境形式增加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和游戏技巧。

但是,关于沙盘游戏应用与孤独症儿童的探索还缺乏大量的数据支持,以往的探索也大都集中在孤独症的个案治疗上面;而此次治疗效果评定也缺乏一定客观的量表;孤独症儿童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差异性也给疗效的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次对孤独症沙盘游戏的探索得出的几点体会:

1.前面两次的沙盘,治疗师可以较少的干预,沙盘可以作为评估和诊断的作用通过观察很好的了解孤独症儿童的能力和需要介入的方向和目标;

2.低功能儿童的沙盘较难进行,尤其能力较差,年龄偏小的儿童在沙盘室里的过程较缓慢,行为问题较频繁,治疗师要调整自己的方向,需要介入较多;

3.对于中高功能的儿童应根据不同问题,设置不同的目标;有些合并压力或焦虑或胆小不自信问题的,沙盘游戏发挥了其主要的心理治疗的作用;对于一些,游戏内容重复,仪式化的沙盘,治疗师需要介入游戏疗法的手段进行帮助。

参考文献:

[1]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aged 8 years-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11 sites,United States,2010[J].MMWR Surveil Summ,2014,63(2):1-21.

[2]Sun X,Allison C,Matthews FE,et al.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mainland China,Hong Kong and Taiwa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l-analysis[J].Mol Autism,2013,4(1):7.

[3]钟向阳.沙盘游戏疗法及其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实效研究[J].

[4]范国平,高岚,李江雪.“沙盘游戏”的理论分析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2):51-54.

[5]寇延.幼儿自闭症游戏治疗个案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5.

[6]吴怡娜.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箱庭治疗[D].保定:河北大学,2009.

[7]肖福芳.沙盘游戏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心理辅导应用----在上海某儿童福利院的临床行动研究探索[D].保定:河北大学,2010.

[8]熊立芳.自闭症儿童箱庭疗法的个案[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9]陈顺森.箱庭疗法治疗自闭症的原理和操作[J].中国特殊教育,2010(3):42-47.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9篇

儿童孤独症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06年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将儿童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为及时发现、规范诊断儿童孤独症,为其治疗和康复赢得时间,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并在全国征求了部分医学专家的意见,以使医务人员掌握科学、规范的诊断方法和康复治疗原则,并能指导相关康复机构、学校和家庭对患儿进行正确干预,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康复。

概述

概念 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之一。

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流行病学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4.1万人。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其患病率与种族、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病因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临床表现

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其中约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经1~2年的正常发育后发生退行性起病。

儿童孤独症症状复杂,但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核心症状。

社会交往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及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婴儿期 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幼儿期 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患儿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不会寻求安慰,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常常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

学龄期 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的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和技巧依然存在问题。他们常常自娱自乐,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理解也很难学会和遵循一般的社会规则。

成年期 患者仍然缺乏社会交往的兴趣和技能,虽然部分患者渴望结交朋友,对异性也可能产生兴趣,但是因为对社交情景缺乏应有的理解,对他人的兴趣、情感等缺乏适当的反应,难以理解幽默和隐喻等,较难建立友谊、恋爱和婚姻关系。

交流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碍,其中以言语交流障碍最为突出,通常是患儿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言语交流障碍

言语发育迟缓或缺如。患儿说话常常较晚,会说话后言语进步也很慢。起病较晚的患儿可有相对正常的言语发育阶段,但起病后言语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部分患儿终生无言语。

言语理解能力受损。患儿言语理解能力不同程度受损,病情轻者也多无法理解幽默、成语、隐喻等。

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对于有言语的患儿,其言语形式和内容常存在明显异常。患儿常存在即刻模仿言语,即重复说他人先前说过的话;延迟模仿言语,即重复说既往听到的言语或广告语;刻板重复言语,即反复重复一些词句、述说一件事情或询问一个问题。患儿可能用特殊、固定的言语形式与他人交流,并存在答非所问、语句缺乏联系、语法结构错误、人称代词分辨不清等表现。

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异常。患儿语调常比较平淡,缺少抑扬顿挫,不能运用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辅助交流,常存在语速和节律的问题。

言语运用能力受损。患儿言语组织和运用能力明显受损。患儿主动言语少,多不会用已经学到的言语表达愿望或描述事件,不会主动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其感兴趣的刻板言语进行交流,反复诉说同一件事或纠缠于同一话题。部分患儿会用特定的自创短语来表达固定的含义。

非言语交流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常拉着别人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于沟通和交流的表情、动作及姿势却很少。他们多不会用点头、摇头以及手势、动作表达想法,与人交往时表情常缺少变化。

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儿童孤独症患儿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具体表现如下。

兴趣范围狭窄 患儿兴趣较少,感兴趣的事物常与众不同。患儿通常对玩具、动画片等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不感兴趣,却迷恋于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旋转物品、排列物品或听某段音乐、某种单调重复的声音等。部分患儿可专注于文字、数字、日期、时间表的推算、地图、绘画、乐器演奏等,并可表现出独特的能力。

行为方式刻板重复 患儿常坚持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拒绝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的变化。如果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发生改变,患儿会烦躁不安。患儿会反复用同一种方式玩玩具,反复画一幅画或写几个字,坚持走一条固定路线,坚持把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拒绝换其他衣服或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

对非生命物体的特殊依恋 患儿对人或动物通常缺乏兴趣,但对一些非生命物品可能产生强烈依恋,如瓶、盒、绳等都有可能让患儿爱不释手,随时携带。如果被拿走,则会烦躁哭闹、焦虑不安。

刻板重复的怪异行为 患儿常会出现刻板重复、怪异的动作,如重复蹦跳、拍手、将手放在眼前扑动和凝视、用脚尖走路等,还可能对物体的一些非主要、无功能特性(气味、质感)产生特殊兴趣和行为,如反复闻物品或摸光滑的表面等。

其他表现 除以上核心症状外,儿童孤独症患儿还常存在自笑、情绪不稳定、冲动攻击、自伤等行为。认知发展多不平衡,音乐、机械记忆(尤其文字记忆)、计算能力相对较好甚至超常。多数患儿在8岁前存在睡眠障碍,约75%伴有精神发育迟滞,64%存在注意障碍,36%~48%存在过度活动,6.5%~8.1%伴有抽动秽语综合征,4%~42%伴有癫痫,2.9%伴有脑瘫,4.6%存在感觉系统的损害,17.3%存在巨头症。以上症状和伴随疾病使患儿病情复杂,增加了确诊的难度,并需要更多的治疗和干预。

诊断

儿童孤独症主要通过询问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心理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询问病史 首先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运动、言语、认知能力等的发育。然后针对发育落后的领域和让家长感到异常的行为进行询问,注意异常行为出现的年龄、持续时间、频率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同时,也要收集孕产史、家族史、既往疾病史和就诊史等资料。问诊要点如下。

目前孩子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何时开始的?

言语发育史:何时对叫他/她名字有反应?何时开始呀呀学语,如发单音“dada,mama”何时能听懂简单的指令?何时能讲词组?何时能讲句子?有无言语功能的倒退?有无语音语调上的异常?

言语交流能力:是否会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是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交流是否存在困难?有无自言自语、重复模仿性言语?有无叽叽咕咕等无意义的发音?

非言语交流能力:是否会用手势、姿势表达自己的需要?何时会用手指指物品、图片?是否有用非言语交流替代言语交流的倾向?面部表情是否与同龄儿童一样丰富?

社会交往能力:何时能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何时开始怕生?对主要抚养人是否产生依恋?何时会用手指点东西以引起他人关注?是否对呼唤有反应?是否回避与人目光对视?会不会玩过家家等想象性游戏?能不能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及如何与小朋友玩?会不会安慰别人或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

认知能力:有无认知能力的倒退?有无超常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有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倒退?

兴趣行为:游戏能力如何?是否与年龄相当?是否有特殊的兴趣或怪癖?是否有活动过多或过少?有无重复怪异的手动作或身体动作?有无反复旋转物体?有无对某种物品的特殊依恋?

运动能力:何时能抬头、独坐、爬、走路?运动协调性如何?有无运动技能的退化或共济失调?

家族史:父母或其他亲属中有无性格怪僻、冷淡、刻板、敏感、焦虑、固执、缺乏言语交流、社会交往障碍或言语发育障碍者?有无精神疾病史?

其他:家庭养育环境如何?是否有过重大心理创伤或惊吓?是否上学或幼儿园?在校适应情况?是否有过严重躯体疾病?是否有因躯体疾病导致营养不良、住院或与亲人分离的经历?有无癫痫发作?有无使用特殊药物?是否偏食?睡眠如何?

精神检查 主要采用观察法,有言语能力的患儿应结合交谈。检查要点如下。

患儿对陌生环境、陌生人和父母离开时是什么反应?

患儿的言语理解及表达的发育水平是否与年龄相当?有无刻板重复言语、即时或延迟模仿性言语以及自我刺激式言语?是否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交谈以及遵从指令情况?

患儿是否回避与人目光对视?是否会利用手势动作、点摇头或其他动作、姿势及面部表情进行交流?

患儿是否有同情心?如父母或检查者假装受伤痛苦时患儿是否有反应?是什么反应?

患儿是否对玩具及周围物品感兴趣?玩具使用的方式以及游戏能力如何?

患儿是否有刻板动作、强迫性、仪式以及自伤行为?

患儿智能发育的水平是否与年龄相当?是否有相对较好或特殊的能力?

体格检查 主要是躯体发育情况,如头围、面部特征、身高、体重、有无先天畸形、视听觉有无障碍、神经系统是否有阳性体征等。

心理评估

常用筛查量表 ①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共57个项目,每个项目4级评分,总分≥31分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样症状,总分≥67分提示存在孤独症样症状,适用于8个月~28岁的人群。②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共14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2级或3级评分。2级评分总分≥7分或3级评分总分≥14分,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问题。该量表针对2~15岁的人群,适用于儿保门诊、幼儿园、学校等对儿童进行快速筛查。

当上述筛查量表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将儿童转介到专业机构进一步确诊。

常用诊断量表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是常用的诊断工具。该量表共15个项目,每个项目4级评分。总分2岁的人群。此外,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和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是目前国外广泛使用的诊断量表,我国尚未正式引进和修订。在使用筛查量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诊断量表的评定结果也仅作为儿童孤独症诊断的参考依据,不能替代临床医师综合病史、精神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的诊断。

发育评估及智力测验量表 可用于发育评估的量表有丹佛发育筛查测验、盖泽尔发展诊断量表、波特奇早期发育核查表和心理教育量表。

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有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瑞文渐进模型测验等。

辅助检查 可根据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室检查,包括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磁共振)、遗传学检查(如染色体核型分析、脆性X染色体检查)、代谢病筛查等。

诊断标准 参照ICD-10中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1.

2.具有以下①~③项下≥6种症状,且其中①项下≥2种,②~③2项下各≥1种。

①在下列至少2个方面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实质性异常 不能恰当地应用眼对眼注视、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来调节社会交往;(尽管有充分的机会)不能发展与其智龄相适应的同伴关系,用来共同分享兴趣、活动与情感;缺乏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交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偏颇或有缺损;或不能依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行为;或社交、情感与交往行为的整合能力弱;不能自发地寻求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或成就(如不向旁人显示、表达或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②交流能力有实质性异常 表现在下列至少1个方面。

口语发育延迟或缺如,不伴有以手势或模仿等替代形式补偿沟通的企图(此前常没有呀呀学语的沟通)。

在对方对交谈具有应答性反应的情况下,相对地不能主动与人交谈或使交谈持续下去(在任何语言技能水平上都可以发生)。

刻板和重复地使用语言,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词句。

缺乏各种自发的假扮性游戏,或(幼年时)不能进行社会模仿性游戏。

③局限、重复、刻板的兴趣、活动和行为模式,表现在下列至少1个方面 专注于1种或多种刻板、局限的兴趣之中,感兴趣的内容异常或患儿对它异常地关注;或者尽管内容或患儿关注的形式无异常,但其关注的强度和局限性仍然异常;强迫性地明显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刻板与重复的怪异动作,如拍打、揉搓手或手指,或涉及全身的复杂运动;迷恋物体的一部分或玩具的没有功能的性质。

3.临床表现不能归因于以下情况:其他类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定性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及继发的社会情感问题;反应性依恋障碍或脱抑制性依恋障碍;伴绪/行为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和Rett综合征。

鉴别诊断

Asperger综合征 Asperger综合征以社会交往障碍和兴趣、活动局限、刻板和重复为主要临床表现,言语和智能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和儿童孤独症患儿相比,Asperger综合征患儿突出表现为社交技能的缺乏,言语交流常常围绕其感兴趣的话题并过度书面化,对某些学科或知识可能有强烈兴趣,动作笨拙,运动技能发育落后。

非典型孤独症 发病年龄>3岁或不同时具备临床表现中的3个核心症状,只具备其中2个核心症状时诊断为非典型孤独症。非典型孤独症可见于极重度智能低下的患儿、智商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儿,也可见于儿童孤独症患儿到学龄期时部分症状改善或消失,不再完全符合儿童孤独症诊断者。

Rett综合征 Rett综合征几乎仅见于女孩,患儿早期发育正常,6~24个月时起病,表现出言语、智能、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显著倒退和手运动功能丧失等神经系统症状。以下几点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①患儿无主动往,对他人呼唤等无反应,但可保持“社交性微笑”,即微笑地注视或凝视他人;②手部刻板动作,这是该障碍的特征性表现,可表现为“洗手”、“搓手”等刻板动作;③随着病情发展,患儿手部抓握功能逐渐丧失;④过度换气;⑤躯干共济运动失调。

童年瓦解 又称Heller综合征、婴儿痴呆。患儿2岁以前发育完全正常,起病后已有技能迅速丧失,并出现和儿童孤独症相似的交往、交流障碍及刻板、重复的动作行为。该障碍与正常发育一段时期后才起病的儿童孤独症较难鉴别。主要鉴别点在于Heller综合征患儿起病后所有已有的技能全面倒退和丧失,难以恢复。

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该障碍主要表现为言语理解或表达能力显著低于应有水平。患儿非言语交流无明显障碍,社会交往良好,无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主要表现是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差,但仍然保留与其智能相当的交流能力,没有孤独症特征性的社会交往和言语交流损害,同时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也不如孤独症患儿突出。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少年期,极少数起病于学龄前期,无3岁前起病的报道,这与儿童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不同。该症部分临床表现与儿童孤独症类似,如孤僻离群、自语自笑、情感淡漠等,还存在幻觉、病理性幻想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该症患儿可能言语减少,甚至缄默,但言语功能未受到实质性损害,随着疾病缓解,言语功能可逐渐恢复。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儿童孤独症,部分患儿经过药物治疗后可以达到完全康复的水平。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活动过度、注意缺陷和冲动行为,但智能正常。孤独症患儿,特别是智力正常的孤独症患儿也常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多等行为表现,容易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混淆。鉴别要点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没有社会交往能力质的损害、刻板行为以及兴趣狭窄。

其他 需要与儿童孤独症鉴别的疾病还有严重的学习障碍、选择性缄默症和强迫症等。

教育干预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以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教育干预的目的在于改善核心症状,同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干预原则

早期长程 应当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强调每日干预。对于可疑的患儿也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干预。

科学系统 应当使用明确有效的方法对患儿进行系统的教育干预,既包括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干预训练,也包括促进患儿身体发育、防治疾病、减少滋扰行为、提高智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个体训练 针对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症状、智力、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训练。对于重度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训练时的师生比例应当为1:1。小组训练时也应当根据患儿发育水平和行为特征进行分组。

家庭参与 应当给予患儿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参与程度,帮助家庭评估教育干预的适当性和可行性,并指导家庭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心态、环境和社会支持均会影响患儿的预后。父母要接受事实,妥善处理患儿教育干预与生活、工作的关系。

干预方法

行为分析疗法(ABA) 原理与目的:ABA采用行为主义原理,以正性强化、负性强化、区分强化、消退、分化训练、泛化训练、惩罚等技术为主,矫正孤独症患儿的各类异常行为,同时促进患儿各项能力的发展。

经典ABA的核心是行为回合训练法(DTT),其特点是具体和实用,主要步骤包括训练者发出指令、患儿反应、训练者对反应作出应答和停顿,目前仍在使用。现代ABA在经典ABA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技术,更强调情感与人际发展,根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

用于促进儿童孤独症患儿能力发展、帮助患儿学习新技能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对患儿行为和能力进行评估,对目标行为进行分析。

分解任务并逐步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项分解任务的训练。

患儿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奖励(正性强化),奖励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身体姿势的表扬,奖励随着患儿的进步逐渐隐退。

运用提示和渐隐技术,根据患儿的能力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患儿对所学内容的熟练再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

两个任务训练间需要短暂的休息。

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患儿治疗教育课程(TEACCH) 儿童孤独症患儿存在广泛的发育障碍,但视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应当充分利用患儿的视觉优势安排教育环境和训练程序,增进患儿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服从,以全面改善患儿在语言、交流、感知觉及运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步骤:①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安排训练场地,要强调视觉提示,即训练场所的特别布置,玩具及其他物品的特别摆放。②建立训练程序表,注重训练的程序化。③确定训练内容,包括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④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患儿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患儿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该课程适合在医院、康复训练机构开展,也适合在家庭中进行。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RDI是人际关系训练的代表。其他方法还有地板时光、图片交换交流系统、共同注意训练等。

原理:目前认为共同注意缺陷和心理理论缺陷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缺陷。共同注意缺陷是指患儿自婴儿时期开始不能如正常婴儿一样形成与养育者同时注意某事物的能力。心理理论缺陷主要指患儿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不能分辨别人的面部表情等,因此患儿无社会参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无法与亲人建立感情和友谊。RDI通过人际关系训练,改善患儿的共同注意能力,加深患儿对他人心理的理解,提高患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步骤:①评估确定患儿人际关系发展水平。②根据结果,依照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依次逐渐开展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等能力训练。③开展循序渐进的、多样化的训练游戏活动项目。活动多由父母或训练老师主导,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例如目光对视、表情辨别、捉迷藏、“两人三腿”、抛接球等。训练者在训练中表情丰富夸张但不失真实,语调抑扬顿挫。

其他干预方法 地板时光训练也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与RDI不同的是,地板时光训练是以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内容。训练中,训练者在配合患儿活动的同时,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和困难,引导患儿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活动分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应当充分考虑时间、经济等因素,慎重选择感觉统合治疗、听觉统合治疗等辅助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目前尚缺乏针对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药物治疗为辅的对症治疗措施。

基本原则

权衡发育原则 0~6岁患儿以康复训练为主,不推荐使用药物。若行为问题突出且其他干预措施无效时,可以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或目标症状的前提下谨慎使用药物。>6岁患儿可根据目标症状,或者合并症影响患儿生活或康复训练的程度适当选择药物。

平衡药物不良反应与疗效的原则药物治疗对于儿童孤独症只是对症、暂时、辅助的措施,因此是否选择药物治疗应当在充分考量副作用的基础上慎重决定。

知情同意原则 儿童孤独症患儿使用药物前必须向其监护人说明可能的效果和风险,在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使用药物。

单一、对症用药原则 作为辅助措施,仅当某些症状突出(如严重的刻板重复、攻击、自伤、破坏等行为,严重情绪睡眠问题以及极端多动等)时,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应当根据药物的类别、适应证、安全性与疗效等因素选择药物,尽可能单一用药。

逐渐增加剂量原则 根据儿童孤独症患儿的年龄、体重、身体健康状况等个体差异决定起始剂量,视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逐日或逐周递增剂量,直到控制目标症状。药物剂量不得超过药物说明书推荐的剂量。

各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 主要包括震颤、手抖、肌肉强直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以及体重增加、催乳素升高等神经内分泌不良反应,对部分患儿有镇静作用。偶见口干、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抗抑郁药 包括肠胃道不适、厌食、恶心、腹泻、头痛、焦虑、神经质、失眠、倦怠、流汗、颤抖、目眩或头重脚轻。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或禁用。

多动、注意缺陷治疗药物 包括上腹部不适、恶心、乏力、心慌及血压升高等。

中医药治疗 近年来有运用针灸、汤剂等中医方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个案报告,但疗效有待验证。

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诊断和干预的时间 早期诊断并在发育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一般

早期言语交流能力 早期言语交流能力与儿童孤独症预后密切相关,早期(

病情严重程度及智力水平儿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受病情严重程度和智力水平影响很大。病情越重,智力越低,预后越差;反之,患儿病情越轻,智力越高,预后越好。

孤独症康复范文第10篇

关键字: 孤独症儿童语言特点语言康复训练方法

一、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特点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往往开口说话较晚,有文献表明,25%―50%的孤独症儿童可能终生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有30%―50%的孤独症儿童无法以口语作为沟通的方式,他们只能以哭喊、手势或肢体动作等表达需求,而当意思得不到正确理解时,他们就会表现出一些情绪或行为方面的问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声音问题

声音问题是指声音的音质、音调和音量方面存在问题。孤独症儿童的声音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有些孤独症儿童无法发音。这些儿童有的可以模仿口型,但是他们的声带几乎不动。他们的上唇和脸颊部位的肌肉看上去显得僵硬,张口幅度小。

(2)有些孤独症儿童能发一些单音,或者说几个简单的句子,但他们的声音很小。可是这些儿童虽然说话声音很小,但在尖叫时声音却尖锐高亢,所以有些家长往往不认为孩子音量小。

(3)对于能说话的孤独症儿童,最经常出现的发音现象有:说话声调高,即“假声”或“洋腔洋调”现象;说整句话时,前几个字时声音大,越到后面声音越小;说话的时候似乎捏着鼻子,一字一字地从嗓子吐声;声音黯哑,等等。

2.语言内容和功用问题

在语言学上,尽管语言内容和语言功用是可以分开研究的领域,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将两者割裂开来并无十分的必要。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内容和功用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人称代词混用。孤独症儿童不善于对话,在代词的使用方面也存在问题,最典型的就是不会正确使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例如,当别人对他说“你的衣服真好看”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就是“你”,以后就用“你”指称自己,想喝水了不说“我要喝水”,而说“你要喝水”。有的儿童知道这是错的,但又不知错在哪里,于是干脆不用代词,全用实名。

(2)语言重复。孤独症儿童最大的语言特点是鹦鹉学舌式语言,如模仿别人说过的话,重复别人的问题,呆板地回答问题。模仿语言分两种,一种是即刻模仿,例如你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也说:“你叫什么名字?”另一种是延时模仿,就是把过去听过的句子背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莫名其妙地转移话题。例如当别人都在谈论有关体育的话题时,孤独症儿童会忽然说起列车时刻表。其实他们不是转移话题,也不是莫名其妙,而是触景生情,此时此刻可能有某种刺激或生理状态激活了他们的某种记忆,这个话题与这个记忆是有联系的。

(3)词汇迁移困难。孤独症儿童尽管掌握的词汇不少,但由于其固定的思维模式,词汇的迁移很困难。例如他们知道了杯子里无色透明的东西叫水,但他们往往弄不清水管子里流出的也叫水,河里淌的也叫水。

(4)语言逻辑问题。孤独症儿童说话时往往还会颠倒句子中的词语顺序,例如他们会把“我把手机弄坏了”说成“手机弄坏了我”。

二、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方法

我国已经使用过的、经检验治疗效果较好的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常规训练

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进行治疗主要采用语言训练的方法,包括注意力训练、模仿能力训练、理解能力训练、表达能力训练、构音器官运动能力训练、发音训练、交流训练。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通常配合感觉统合训练、游戏治疗、音乐治疗和结构化教学等训练方法。经检验,这种综合疗法长时间使用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按摩

(1)口唇按摩。第一步,按摩上唇肌群。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方向揉按迎香、水沟、地仓穴,每穴揉按约100次,然后揉按上唇肌肉2―3分钟。第二步,按摩下唇肌群。用双中指或食指按上述方法揉按下关、翳风、颊车、承浆穴,并以食指、中指腹缓慢揉按面颊部和下唇肌2―3分钟。第三步,按摩喉部。按揉喉部廉泉穴,并以中、食指腹按揉颈部喉结旁及下颌部舌底肌肉,然后对捏上下唇肌肉,让两唇相碰。

(2)头部按摩法。患儿取仰卧位或坐位,治疗者坐于患儿后方,双手拇指桡侧沿印堂至太阳(或前额部),各推30―40次;取太阳穴(以左侧为主),双手拇指螺纹面顺时针按揉30次,逆时针按揉30次,同法按揉风池、翳风各50次,用拇指或食指螺纹面按压头维至风池一线(尤其左侧)往返10次,而后用拇指按压百会约30秒,力度要求具有渗透性和持久性,但均应以患儿能忍受为限。

(3)躯体按摩法。患儿取俯卧位(注意患儿呼吸不受压迫),治疗者双手中指和食指夹住双侧耳根,轻轻做来回擦搓,约30次;而后按压和敲打背部督脉至骶尾部,从上至下,约30次。

对孤独症儿童做按摩治疗时需要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起到明显的效果。

3.针刺

“增智开窍针刺法”选取具有益肾增智及开窍醒神功能的穴位:第一组穴位为项丛针(哑门、风池、翳风、完骨),手智三针(内关、神门、内劳宫),颞三针(率谷、率谷前后各1寸处),头智三针(神庭、本神),百会;第二组穴位为舌三针(金津、玉液、廉泉),足智三针(涌泉、涌泉左一、涌泉右一),脑三针(脑户、脑户左右各旁1.3寸),四神针(四神聪)。两组穴位交替选用。复试孤独症儿童经过9个月的治疗后,语言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4.计算机软件辅助治疗――“启智博士”

“启智博士”训练仪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言语病理和听力学博士、美国西雅图嗓音言语和听力基金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兼职教授黄昭鸣研制开发的一套计算机软件系统。该系统鼓励孤独症儿童开展富有表现力的交流活动,培养较强的交流技巧,并提供多种方式以增强对词汇的理解,培养正确的句子语法结构,提供视觉辨别能力,以及加强会话技巧。它根据儿童语言发育规律,科学地选择参数设置,运用独特的兴趣调动模式,对训练效果进行自动评估、打印。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启智博士”训练仪相结合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语言训练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启智博士”训练仪对语言发育迟滞儿童、智力发育迟滞儿童、语言障碍及脑瘫儿童的康复都有良好的效果。

5.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是孤独症儿童在密闭的高压舱内接受治疗。在就诊过程中,治疗者尽量与患儿进行眼光及语言交流,并向家长详细介绍高压氧治疗的基本原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患儿一般在第一次治疗时较烦躁、哭闹不安,在患儿进舱治疗前一天治疗者应让其用常压面罩吸氧一小时(不在高压氧治疗疗程内),并教会家长正确带面罩方法,多使用亲切鼓励性语言与孤独症儿童沟通,以取得其好感和配合,消除家长及孤独症儿童的紧张情绪。在患儿进舱前治疗者应用1%麻黄素滴鼻液对其滴鼻,并教会家长咽鼓管开启动作(如吞咽、捏鼻鼓气等)。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应尽量让相互熟悉的患儿坐在一起,消除陌生感;还可准备一些患儿喜欢吃的零食进舱,播放一些患儿喜爱的儿歌及轻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治疗氛围。在患儿治疗结束出舱后治疗者应主动用轻柔的声音呼唤患儿,刺激其语言交流,使其无抗拒心理,并有再来治疗的欲望。虽然高压氧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机制还不明确,但是它的临床治疗效果是令人鼓舞的,它对于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改善乃至于终生发展都是有益的。高压氧治疗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康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结语

不同的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表现是不同的,尽早治疗效果好,最佳治疗时期为2―3岁。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康复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短时间显示不出明显的效果,家长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积极配合治疗者,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研究表明,按摩、针刺、高压氧治疗,其中一种或几种的治疗配合常规训练,治疗持续不少于9个月,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康复都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希洁.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表现及其教育训练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9:40-43.

[2]张荣花,周萍.综合疗法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的疗效分析[J].广东医学,2009.5:683-684.

[3]周惠嫦,张盘德.穴位按摩结合语言训练对自闭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8:24-26.

[4]奚玉凤,刘媛媛,艾宙等.增智开窍针法对孤独症儿童语言功能的干预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7.5:7-8.

[5]琚玮,封玉.针刺、推拿为主治疗儿童孤独症语言障碍13例[J].中医研究,2009.4:54-55.

[6]覃艳文,韦永英.“启智博士”与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初探[J].希望月报,2007.8:66-67.

上一篇:术后康复范文 下一篇:肿瘤康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