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名大学生范文

时间:2023-09-15 18:25:00

一村一名大学生

一村一名大学生篇1

一、坚持以育为纲抓培训,确保“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学到真本领

一是高度重视抓部署。20__年省、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启动后,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周密部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我县村级后备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费、毕业后作用发挥等相关政策、措施。20__年,以县委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方案》(溪发[20__]9号),把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整体开展规划之中。

二是明确责任抓落实。针对农村“培养大学生难”的实际,县委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农业、人事、财政、教育、科技、扶贫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组织领导,明确“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脱产班由县委组织部、农业局等单位直接跟踪管理,远程教育班由电大办学点具体承办。同时,各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积极配合,教育局、农业局具体负责,共同抓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组织实施,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是加大投入抓保障。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结合竹溪实际,县财政每年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及时予以协调划拨。为鼓励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学习,县委明确规定学员住宿费由乡镇政府承担,并要求有条件的乡镇党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补助标准,适当解决学员教材费、学具费、生活费、交通费。对脱产学员,每学期报销两趟差旅费,每月补助100元生活费;对远程教育班学员,按集中授课情况每天补助20元生活费,对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纪检组长参加脱产班培训的,学习期间的工资由所在村按80%的比例发放。

四是注重实效抓培训。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培训工作,招好生源是基础,掌握技能是关键。在招生工作上,县委把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任务定到村,在摸清每个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下发《竹溪县“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任务分解表》,分年度逐村下达了招生计划,并提出了每村“只能超额,杜绝缺员”的刚性招生任务,有效保障了学员招得进、不缺员、少流失。在资源配置上,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迁建,督促学校加强现代化教学网络硬件建设,开通了中央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育平台、湖北电大远程教育平台、十堰电大远程教育平台,进一步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实用公文写作、微机操作等内容外,还紧贴农村实际,加强与农林、畜牧、科技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坚持“一村一品,村村有产业”的要求,有针对性选择课题开展教学活动,[!]深受广大学员欢迎。除集中面授辅导外,还不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选择教学条件较好的乡镇设置授课站点,选派教员深入基层、蹲点授课;把部分教学内容录制成光盘,分发给学员观看学习,确保每名学员都掌握了1-2门农村致富实用技术,真正学到回乡就业创业的真本领。09级学员方登正利用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到的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回乡大力发展“波尔山羊”养殖,年出栏山羊60头,仅此一项创收4万余元。

二、突出以用为本重激励,引导“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毕业能就业

一是在政治上关心培养。针对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退化、思想僵化、作用弱化等问题,县委决定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优先作为农村先进分子吸收入党,让大学生农村实用人才在政治上率先“香”起来。4年来,全县先后有230多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140多人通过培养加入了党组织,有138名返乡学员通过换届担任了村“两委”成员,有42人走上了村书记、村主任、村文书或村纪检组长岗位。

二是在技能上培训提高。着眼于农村长远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县委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列入农村实用人才库,按照“有知识、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总要求,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突出种植、养殖、加工和运输等产业,依托干部学习“超市”、龙王垭茶场(集团)和水坪镇前进茶场三个农村实用技术示范培训基地,推行“进门是课堂、出门是基地”的培训模式,先后对280多名返乡学员进行就业创业再培训,并针对学员所提问题,对症下药、提出解决办法,切实提高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返乡学员的实用技能,使返乡学员真正在本领上“强”起来。县河镇六河村原村委会主任柯昌松,在完成“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脱产培训后,回到老家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所创“富尔”牌茶叶俏销山东、浙江等地,年产值达400多万元,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十堰市农民党员‘双带’标兵”、“竹溪县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和湖北省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

三是在选任上予以倾斜。20__年,20__年,在第七、八届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县委、政府积极探索实施“能人治村”战略,注重从农村党员致富能手、经济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负责人、“一村一名大学生”返乡学员、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当中,择优选拔“一好双强”型实用人才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20__年,县河镇大路沟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肖永林,在村“两委”换届中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便带领群众兴修8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引进了3个兴村富民的建设项目。

四是在创业上实施帮扶。为了助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就业创业,县委提出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对申报项目的150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给予创业帮扶,规定县直各职能部门结合项目实施需要,主动协调村组集体闲置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流转给项目学员创业对象。组织部、发改、财政、人社、团县委等部门负责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扬帆计划”、“党员创业项目”等相关经费,及时为每个申报批复的项目划拨1-4万元的帮扶资金。农业、畜牧、科技等单位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申报的项目,组织专门技术人员实行“一对一”技术指导,提供最新市场信息,引导产业项目规避市场风险。20__年以来,全县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00余万元,支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启动了创业致富项目。07级学员赵昌明,带头承包茶园300亩,年收入10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茶园面积已发展到20__亩,户均茶叶收入过千元。08级学员谭顺勇,看好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创办了竹溪县桃花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专门经营核桃、竹笋、野生蜂蜜等高山绿色食品,仅20__年实现创收30万元。

三、注重营造氛围抓宣传,确保“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创业有后劲

一是注重加大宣传,营造全民创业氛围。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创业,顺应了当前“人人都是创业者”的全民创业时代潮流。近年来,县委通过各种形式,向干部、群众宣讲全民创业的意义,鼓动群众自主创业,激发群众创业热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给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大力弘扬“务实、奋进、发展、和谐”的创业精神,努力把群众的创业愿望释放出来,创业热情激发出来,创业潜力挖掘出来,在全县上下营造了鼓励创业、人人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是注重示范引导,培育扶持创业典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培育一批有理想、会管理、懂经营、能带领导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雁”。县委在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过程中,主动搭建自主创业平台,为广大毕业返乡学员发挥作用提供舞台,扶持他们带头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和农产品加工、营销服务,鼓励他们带头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或产业协会,优先承包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农业技术服务项目,支持他们牵头开发当地优势资源,积极参与各类人才创业项目。水坪镇水坪街村08级学员李涛,通过远程教学掌握了适宜本地种植丰产的“山东一号”生姜种植技术,并采取“农民专业合作协会”的方式,引导全村5个村民小组实施连片种植、规模经营生姜产业,已逐步将该村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生姜种植专业村。

一村一名大学生篇2

努力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教育工作

年春天,我接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两年来,我对这项工作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热爱,走过了一条既艰难又幸福的路。我与学院全体职工一起,群策群力,尽职尽责,为把这项事业做大做强而进行着不懈努力。

接手这项工作以来,深感责任重大,感觉工作千头万绪。于是,我静心从学习抓起。认真学习了党的大、大会议精神,尤其是认真研读了其中关于“三农”问题的内容,明确了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其次,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有关要求,认真领会中央电大、省市电大文件精神。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高素质、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就是为了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热爱农业事业、立志农村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干部后备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率先垂范,以身作责,始终走在各项工作的最前列

作为这项工作的带头人,我努力做到事事走在前面,力争处处做表率,时时当楷模。

一是率先学习。既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也学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的各个环节,了解工作流程、课程设置、教学情况。并建立了学习笔记。

二是率先招生。在招生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三个“带头”:带头搞好生源调查,带头完成招生指标,带头执行奖惩制度。在我的带动下,学院的招生数量一季一个台阶。年春季11人,秋季285人;年春季230人,秋季291人,在籍学员总数已达807人,学员分布覆盖全县七百多个村庄。

三是率先深入农村第一线。带领专业教师深入农村调查调研,已成为我的一门必修课。在农村第一线了解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搜集农民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然后,再带着问题与专业教师一起探讨解决。

四是率先搞好服务。这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中我力争做到最先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岗;耐心解答学员的每一个问题,认真解决学员的每一个难题;不但关心学员的学习,还关心学员的生活;不但搞好面授,还及时做好回访。细致、热情的服务工作,赢得了学员们的普遍好评。

三、建章立制,民主管理,努力打造一支优秀团队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集体优势,才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此,如何打造一支优秀团队,也是我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在工作中,我充分相信职工,依靠职工,放权工作,以民主聚人心,以制度促规范,全院形成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出台的规章制度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工作中,我深入调查,认真研究,注重积累和借鉴,确保出台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具有群众基础,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然后经教代工讨论通过。这样,我院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充分发扬民主,遇事实行民主决策。没有民主的团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团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实施人文管理、民主管理。在两年的工作中,我们已形成了民主议事制,即遇事民主决策,讨论解决,坚决杜绝“一言堂”,做到了校务公开化,操作阳光化。

赏罚分明,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在招生、教学上,我们实行严格的量化考核机制,有效避免了“大碗饭”现象。工作面前,人人平等;考核机制面前,不讲私情。以工作论英难,以成绩排座次。学院内部风清气顺,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一方良好的平台。

一村一名大学生篇3

努力做好金融危机下新时期的农村教育工作

XX年春天,我接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两年来,我对这项工作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热爱,走过了一条既艰难又幸福的路。我与学院全体职工一起,群策群力,尽职尽责,为把这项事业做大做强而进行着不懈努力。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接手这项工作以来,深感责任重大,感觉工作千头万绪。于是,我静心从学习抓起。认真学习了党的xx大、xx大会议精神,尤其是认真研读了其中关于“三农”问题的内容,明确了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其次,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有关要求,认真领会中央电大、省市电大文件精神。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农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高素质、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就是为了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热爱农业事业、立志农村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干部后备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增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率先垂范,以身作责,始终走在各项工作的最前列

作为这项工作的带头人,我努力做到事事走在前面,力争处处做表率,时时当楷模。

一是率先学习。既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也学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的各个环节,了解工作流程、课程设置、教学情况。并建立了学习笔记。

二是率先招生。在招生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三个“带头”:带头搞好生源调查,带头完成招生指标,带头执行奖惩制度。在我的带动下,学院的招生数量一季一个台阶。XX年春季11人,秋季285人;XX年春季230人,秋季291人,在籍学员总数已达807人,学员分布覆盖全县七百多个村庄。

三是率先深入农村第一线。带领专业教师深入农村调查调研,已成为我的一门必修课。在农村第一线了解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搜集农民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然后,再带着问题与专业教师一起探讨解决。

四是率先搞好服务。这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中我力争做到最先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岗;耐心解答学员的每一个问题,认真解决学员的每一个难题;不但关心学员的学习,还关心学员的生活;不但搞好面授,还及时做好回访。细致、热情的服务工作,赢得了学员们的普遍好评。

三、建章立制,民主管理,努力打造一支优秀团队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集体优势,才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此,如何打造一支优秀团队,也是我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在工作中,我充分相信职工,依靠职工,放权工作,以民主聚人心,以制度促规范,全院形成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出台的规章制度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工作中,我深入调查,认真研究,注重积累和借鉴,确保出台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具有群众基础,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然后经教代工讨论通过。这样,我院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充分发扬民主,遇事实行民主决策。没有民主的团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团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实施人文管理、民主管理。在两年的工作中,我们已形成了民主议事制,即遇事民主决策,讨论解决,坚决杜绝“一言堂”,做到了校务公开化,操作阳光化。

赏罚分明,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在招生、教学上,我们实行严格的量化考核机制,有效避免了“大碗饭”现象。工作面前,人人平等;考核机制面前,不讲私情。以工作论英难,以成绩排座次。学院内部风清气顺,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一方良好的平台。

一村一名大学生篇4

2012年12月12日,24岁的大学生村官石磊当选为共青团南京市委副书记,并被外界称为“江苏省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一时备受关注。而后,石磊本人和南京市委组织部均否认了这一说法。石磊表示,虽然当选了团市委副书记,但仍然只是一名大学生村官。

江苏最年轻的党代表

2012年5月,石磊当选为江苏省十党代表,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党代表。对于一位大学生村官而言,当选为党代表,不光是组织上对他的放心、社会上对他的认可,更多的是群众对他的支持。

11月9日,同志参加十江苏代表团审议讨论。石磊不仅做了发言,还和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让年轻的石磊至今回想起来仍激动不已。石磊说,自己的发言结合学习十报告的感受,围绕“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奉献青春”的主题,从三个方面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200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南京当村官的经历、感受和成长感悟。“我汇报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农村有广阔的干事舞台,大学生村官只有扎根基层、干事创业,才能夯实基层组织基础;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最亲的亲人,大学生村官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今后将继续坚定信念、求真务实,在服务广大群众、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听完他的发言后,亲切地问石磊多大了、学什么专业、所学专长在农村是否有用武之地等。当知道石磊今年才24岁,已经在农村基层工作了4年多之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基层是最锻炼人、也是最能成长人的地方,在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村官一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还寄语这位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在现有岗位上干出成绩,在实践中更好更快地成长。

我还是我 没有变

2012年12月12日,24岁的大学生村官石磊当选为共青团南京市委副书记在当选为南京团市委副书记之后,有媒体报道称石磊为“江苏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对此,石磊也及时做出了澄清:“我仍是副处级干部,不是正处级。团市委说我“不驻会、无分工、不离开工作岗位”,我理解是不涉及级别这些东西,我觉得‘正处’是他们在报道时对我的级别的一种揣测,和实际情况不符。对我来说,我只是西花村的党支部书记,团市委副书记只是兼职。”

共青团南京市委副书记是全市的团代表投票选出来的,对于自己的当选,石磊说这更多的还是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一种认可。“他们选我主要还是希望通过我,在南京市这个层面,更好地促进我们全市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让大家更有干劲,也希望我能在全市层面为这1000多名村官服务好。”

从一名受村民爱戴的大学生村官,到当选十代表,再到当选团市委副书记,石磊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但石磊却将这种关注更多地看成一股动力,坦言这样会督促他更好地做好工作。“不管大家关心也好,包括有人质疑也好,都没有关系。我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我的诺言,把自己对老百姓的承诺做好。我来这当书记的时候,我向老百姓承诺了,村民收入增加、村民福利增加,我做到了,后面我们还要继续做一些,这就是我们的行动,我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在当选前后,石磊说自己和以前没有任何变化,他还是西花村的书记。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对西花村的老百姓尽好责任,对他自己负责,对他的家庭负责,对他服务的老百姓负责。“是他们选我做西花村的书记,我就应该做出西花村书记的样子来,我要让他们不后悔,我不能辜负他们,这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愿望。”

村里人的“小石头”

4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石磊放弃了出国、保研的机会,被江苏省委组织部选聘到村任职,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才华与热血。从当初的青涩到如今的沉稳;从当初的迷茫到如今的坚定;从当初的无助到如今的干练,回顾石磊的村官成长之路,或许对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是一种启示与指引。

认真负责,百姓爱戴有口皆碑。凡事不怕“认真”二字,刚到南京担任村官的石磊,人生地不熟,但秉承“认真负责”的他甩开膀子,扑下身子跟着老书记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走访村民,发放印有自己姓名和电话的联系卡开始到建立短信互动平台,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石磊一步一步融入基层,也让基层群众一步步认识他、接纳他、认可他,渐渐地,村里人对他的称呼也由石主任换成了“小石头”。

公道正派,组织放心赞不绝口。“在少数村民身上失去原则,就是对多数村民的不公平”,这是石磊内心真实的想法,在日常工作中他也是这么做的。对于村里的违章建筑,不管谁来说情,石磊都立场坚定地表示拒绝,并坚持将违章建筑彻底拆除。“别看石书记年轻,但是他敢碰硬,敢杀歪风邪气,给大伙儿树立了榜样。”西花村的干部们一说起石磊,个个竖起大拇指。

一腔热血,满怀抱负扎根基层。“只有把这些光环脱去,染牢农民底色,心态平和、全神贯注地把工作干好,才能把大学生村官这个招牌擦得更亮。”石磊如是说。而当谈及他今后的打算,石磊表示目前自己还不想离开农村,希望在基层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实现自己更多的想法,用自己的知识与热情改变村民的生活,将百姓的幸福变为自己的幸福。

一村一名大学生篇5

结束4年的小坑村村委会主任工作,我怀着深深的不舍……

4月,我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在上海一家大公司工作。清明节期间,父亲让我一起回浙江省永嘉县巽宅镇小坑村的老家祭祖。这是我7岁离开老家后第一次回村,村里18年来不变的村容村貌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深深地触动了我:进村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喝水要到山涧去挑,厕所横在村中央,不仅是露天的,而且男女共用……

回到上海后,老家的情景在我脑中像放电影一样一遍遍重复着,为老家做点事的想法在我心中越来[:请记住我站域名/]越强烈。经过慎重考虑,并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我决定用自己在英国打工和回国工作的100万元积蓄为家乡做3件事:修路、引水、建厕所。

在为村里做实事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看着质朴热情和渴望富裕的村民,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的内心油然而生。慢慢地,我的想法也由原来简单的“为村里办点实事”逐步转变为想要“扎根山村,建设家园”,并且这一愿望越来越坚定。

7月27日,我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并开始把工商管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农村工作中。4年来,工作中不断碰到问题,如争取项目落实资金、科学规划村庄建设、更新村民传统观念等,我都努力地去一一解决。在村委会主任这个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心一意干实事,全心全意为村民谋发展,同时得到了锻炼,收获了很多人生阅历。

观念

我在小坑村已经工作4年了,不做不知道,农村工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自7岁起,我就随父亲离开小坑村,到县城求学,以后基本上是在城镇或城市中生活,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小坑村因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还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所以,我刚回去时和村民接触,最大的矛盾就是观念上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表现在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上,同时也反映在工作思路上。

上任之初,我为小坑村制定了村庄整治和发展规划:从村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生态环境特征、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规划各个建设项目,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一开始,我认为自来水、公厕、路灯是建设的重点,特别是村里的露天茅坑最让人无法忍受。于是,我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村里急需办理的头等大事是建公厕,结果却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村里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自来水问题,为啥不先解决?

原来,多年来村民吃的水都是田埂积水,牲畜粪便和化肥有时就直接排在水里,极不卫生,挑水需要跑很远的山路。“过日子吃好饭喝好水最要紧。”村民的意见说服了我。在随后几个月里,我带着部分村民跑遍了小坑村5000多亩山林,勘测水源,购买自来水管道等材料,在山上建起几个蓄水池,将纯净的山泉积聚起来,并把水取样送到县疾控中心检验。确认水质达标后,再把水引进各家各户。

修蓄水池时,5个自然村都争着建大池,村民只想多蓄水,但没考虑到水放久了会变质,而且会造成土地、人力、资金的浪费。为了这个事,我记不清开了多少次协调会,每次都吵得脸红脖子粗。

我甚至发火拍过桌子:“你们自己吵去吧。”无休止的争吵会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最后我也只能妥协,蓄水池容量最终定为90立方米,其实根本用不着这么大。

在引水入户施工过程中,个别村民生怕自己会“吃亏”,悄悄地将一些价钱贵的转接龙头藏起来。那时候,我心里急啊,这些新型材料可是按户算好买的,缺一个就会影响下面的工程。再说,这些材料在普通市场没有替代品,不合理使用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当时我很想不通,我是自掏腰包为大家建自来水工程,我付出了很大的精力,怎么就没人为我排忧解难,甚至还无理拖延工程进度、肆意浪费材料?后来想想,也难怪,村民长久以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朴实的本质,但同时也导致他们形成不吃眼前亏、争一些蝇头小利的观念,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很正常。

经过半年的努力,自来水终于通到了全村各家各户。通水的当天,村里热闹得跟过节似的,老人们甚至拉着我的手说:“这辈子头一回吃上这么甜的水啊!”

自来水工程这件事让我对农村的工作有了一个深刻反思:做事不能主观意识太强,更不能狭隘地认为自己见多识广就代表自己了解农村现状,毕竟我脱离农村20多年了,对农民的真正需求没有客观了解。这以后,我每做一件事,都要问问村民,这是不是他们最想办的事,工作也更脚踏实地,更深入群众,更实事求是。

利益

我这个村委会主任是村民选举的,村民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但同时工作中最大的阻力也来自村民。个别人的小利益得不到满足就会招来不满,更别说为了集体利益稍微损害个别人的利益。所以,怎样协调好多方利益,既能推进工作,又不得罪人,对我来说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挑战。在村里当了20多年村支书的爷爷说:“村里利益问题很尖锐,矛盾很复杂,有时你做了好事,还不一定听得到好话,你要有思想准备。”

旧住自然村与外隆自然村的村间道路,由于元的补偿归属问题还没和行政村的道路连通,两个自然村的村民为之争吵了近6年,谁也不让步,怎么协调都解决不了。,这两个自然村种了35亩高山西瓜,其中有约31亩的西瓜就因为道路运输问题,贱卖到0.15元/斤都没人要,最后烂在地里,共计损失近11万元。

为了加快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改变这种对峙现状,我在3个月内召开了6次协调会议,但两个自然村都认为我是在为对方的利益讲话,就连我的亲戚岩水表爷爷都埋怨我,工作一度陷入被动。面对这种情况,我思考了几天。之后,我一有时间就往村民家里跑,聊聊家长里短,嘘寒问暖,不再提道路连通的事情。他们有点什么小事,我都热情帮忙。过了一段时间后,村民们越来越信任我,有心里话、有困难都会向我诉说,我也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经过点点滴滴的工作积累,我发现自己和村民们犹如真正的亲人一样相互连在了一起,离不开彼此。最后,我做通了几个关键村民的思想工作,个人私下拿出了元,村民们半推半就地平息了事态。

有人说利益决定人心,但在农村工作中,有时情感的推动比利益驱动更加有效。4年的农村工作,我碰到问题,有时自己还得赔点钱,有时还得经常向村民让步,有时还有 人不理解,但只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顺利发展,有利于维护农村和谐团结的大好局面,有利于协调好村民各自的利益,村干部个人的得失都是次要的。

发展

农业种植或许还可以借助作物本身的自生自长,靠天来眷顾。但是,后面的销售环节,即使你能联系上外面的商家,他们也会被村里坑洼的机耕路给吓倒,来了一次就不想再来了。,小坑村农民种的35亩西瓜就因为道路不通只能卖出很少的部分,其余的都白白烂在地里。站在路上往山上看,阳光下,漫山遍野都是白色的点,那都是腐烂的西瓜,丰产却不丰收,很可惜。再者,村里道路不通,运输基本要靠人抬肩挑,而劳动力只剩下妇女、孩子和老人,因而造成了很大损失。

,浙江省开始实施村村通公路“康庄工程”建设,从镇政府到村里的19.2公里通村公路资金,由政府补助,但也需要村里自筹一部分,压力很大。小坑村里有7个自然村,比较分散,道路建设工程难度很大,但好在村民们改变自己居住环境和条件的愿望很强烈,现在只要村干部号召一下,哪怕是60岁的老人,也会加入到建设新家园的队伍中来。

在我们这样的偏僻山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真的比较困难,我们缺少专业的施工工人,没有技术,大都是农民利用闲暇时间凭热情施工。他们毕竟多是上年纪的人,力不从心也正常。村里的各项建设离不开青壮年劳力,无奈之下,我经常向邻村求援,实在人手不够,就将我那快70岁的爷爷都动员上山,让他监督工程建设,严把质量关。

因为家乡的贫困,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谋生,但他依然时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我决定回村投身家乡建设时,父亲深表赞同。我遇到困难,父亲也总是倾尽全力帮助我。

在小坑村建设最忙最难的那段时间里,父亲却生病了——癌症晚期,而我只能抽出一周的时间去上海的医院陪护,大多时候是我妈妈、姐姐、妹妹,还有姐夫在照顾。父亲很理解我,病中他还一直说:“忙你自己的事去吧,我没事的。”这期间,我也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我父亲让我不要因为他而放弃自己最初的追求。如果没有父亲,我不知道能否会坚持到现在。

也就在那段时间,我感觉是在跟时间赛跑。用了将近6个月的时间,修好连接镇里的19.2公里水泥路,从大山的那边蜿蜒伸展到村子的中心;拆除露天茅坑29个,造起两个标准公厕;在5个自然村架起路灯,实现村村路灯亮;建设图书室,藏书已有册;户户安装上闭路电视,电子信息室也有了,村民第一次接触到网络;破旧的村办公楼被粉刷一新,楼前原本泥泞的场地也修整得干净平整……

我希望父亲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些。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天,根据本地的风俗习惯,要送回老家,唯一让我感到没有愧对父亲的是,当他看到我建设小坑村的一些成果时,欣慰地笑了。我想,他应该是没有遗憾的,在他走之前还是看到了小坑村的新变化。

小坑村的这些改变,也吸引了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村创业。村里将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腾出来,打算建个养鹿场,但是遭遇到资金瓶颈。我就动员村里在外地的企业家们回乡创业。通常,越是功成名就的人,越是难解故里情结。在外办企业的几个同乡都回来考察了,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叹不已,听说村集体经济紧张,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在外创办一家办公用品公司的章永川,先期投资70多万元,支持村里建养鹿场;在温州办厂的章乐昆,则投资引进林蛙(哈士蟆)养殖等。

如今,这些农业项目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技术部门的指导下,走上了规模发展的道路。梅花鹿、本地鸡、林蛙、生态猪、鸽子、山羊养殖等农业经济项目,通过整合办起了专业合作社,引入了“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合作社既为农户提供技术、种苗,又负责销售,农户只需一心一意搞好种养就行。我们这里的农产品很受外面市场的欢迎,因为生态环保,仅西瓜一项,每年就能让农户增收10多万元。小坑村人均年收入已从的2281元,提高到的7000多元。村里还筹建了“养老、医疗、助学”3个基金,为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提供一定的保障。

融入

农民几十年如一日的耕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而农民最可爱的地方,也恰恰是他们这种非常朴素的因循守旧的价值认同。一旦我们相互融入了,他们就会接受你,认为你是他们的自己人,就表现出极其淳朴的感情,视你如同自家人。

8月,村里修建村间道路,将泥石路修成水泥路,以改变原先杂草丛生、泥泞不堪的道路状况,修路的同时把路面拓宽,但刚好村民章岩宕的房子正坐落在要整改的道路上。

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发现,道路经此处要收缩变窄,还要拐个弯,既不好用,也不好看。我就上门做工作,试想能不能给章岩宕一些补偿,让他家房子的墙往里面挪一挪。结果,非常顺利。他非常爽快地说:“什么补偿不补偿的,你到时候尽管把墙拆掉,挪开后再把墙补上去就行了。”我们在最短时间里修通了道路,给他家修补好拆掉的墙体,并且送过去3000元的补偿款。

现今,在这条路上,大家会看到,一栋房子被我们整齐地切去一角。在以前,这种现象在村里简直不可想象,别说拆房修路,就是用了村民家门前几块废弃的石头,都可能引来一阵吵闹。所以,只要融入农民的内心,农村工作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

上任初期,我认为村里缺少紧密的团队,更缺少新生力量,觉得自己的精力严重不够用,恨不得把自己一个人掰成两个用。那段时间,我就长驻在村里搞建设。妈妈担心我在村里吃饭困难,就买来煤气灶具,还在家备有食品。其实,我在村里根本就不用担心会饿肚子,每到吃饭时间,纯朴的村民知道我在村子里,会争相邀请我去他们家吃饭,家常农家饭菜,很随意,也很亲切。

两年前,我的女儿出生时,我在城里陪家人几天。当我回到村子里,发现家门口放着几十个装有鸡蛋的篮子,还有堆成小山一样的农家自酿的米酒。按我们当地的习俗,产妇坐月子要食用鸡蛋和这种红色米酒。这些都是村里各家各户送来的,哪个篮子是哪家送的,我都分不出来了。那些天,村民们积攒鸡蛋送到我家,还把附近村子里的鸡蛋都给预定了,一时间,我们附近几个村子可以说是“一蛋难求”。吴秋华阿姨更是把家里积攒了两个多月的3斤鸡蛋都送了过来,当时连她孙子想吃一个,她都没舍得给。这些东西虽然值不了多少钱,但都是父老乡亲对我深深的心意,在我心里,这是值得铭记一辈子的情感。

现在,村民们的很多观念都在更新进步,他们不断地追求更好、更高质量的生活。通上自来水后,许多村民主动把家里的牛棚或柴房改成卫生间,装了淋浴器和抽水马桶;乡亲们也主动投入到村里的公益事业建设。村里有一段路一下雨就变得坑坑洼洼,一天早晨,我看到许多乡亲自发拿着铁锹铲沙填坑。这在以前,没有好处的活儿,一般是没人干的。

观念和工作上的小冲突并没有让我和村民产生距离。由于我脚踏实地为家乡谋发展,真心实意为村民谋利益,并且彼此不断地相互靠近、相互影响,这使我更深入 地了解村民,关爱他们,也让村民更深入地了解我、容纳我。

感悟

我刚回小坑村时,很多人认为可惜,甚至有些人不理解,认为我做不好农村工作。

4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使我清晰地感受到:我已经成为广大农民中的一员,我和父老乡亲再也难分彼此,我也真正依恋农村这片土地。在为农村做了一些实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农村其实是一个大好的创业舞台,只要我们倾注情感和热情去农村创业,就一定会为农村带来发展,为农民带来希望。小坑村的经历,不仅完善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使我更加懂得,只有脚踏实地深入农村工作、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农民的确切需求,真正了解农村的真实现状,真正体悟农村政策的好坏,这完全不同于短时间的体验生活或基层调研,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特有的情感指向和情感深度。

一村一名大学生篇6

[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调查

[作者简介]张玲(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张春雨(1968-),男,河北河间人,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高级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河北保定071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2012年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我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119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80-02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迅速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热爱“三农”、熟悉“三农”、勇于献身农业的高素质人才。2003年河北农业大学率先在全国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迄今为止已有三千五百余名毕业生加入其中。笔者通过选取部分一村一名大学生典型代表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其就业创业现状,提出一村一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为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一、调查基本情况

1.问卷设计。本文的问卷调查发放对象是300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生,其中包括40名村、乡两级干部、60名从事农产品加工人员、70名从事养殖业人员、70名从事种植业人员、60名自主创业人员。

2.调查内容。个人背景调查:调查表中包括一村一名大学生性别、年龄、专业、学习前职业背景等项目;一村一名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调查:调查包括就业创业现状、就业创业政策需求、与学校教育关系三个方面。

3.数据获取和研究方法。调查对象选取了2006—2009届毕业生,涉及农林经济管理、城镇建设、市场营销、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法律事务、农产品贮运与加工、园艺技术、城镇规划、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种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3个专业。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占发放问卷的96.3%。

二、一村一名大学生典型代表就业创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1.个人背景调查。(1)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为男性占61.6%,女性占38.4%。(2)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为18~25岁的人数占16.5%,25~30岁的人数占38.3%,30~35的人数占26.2%,35~45岁的人数占19.0%。(3)调查对象中36.3%为邯郸籍贯,27.5%为河北唐山籍贯,16.1%为河北任县籍贯,20.1%为其他地区籍贯。(4)调查对象的专业比例为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专业占21.6%,园艺技术专业占22.5%,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占20.8%,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占18.5%,其他专业的占16.6%。

2.就业创业现状调查。(1)大部分一村一名大学生对就业及创业现状基本满意:在选择对目前“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及创业现状满意度如何时,21.5%选择很满意,53.9%选择一般,24.6%选择不满意。在选择月平均收入时,选择1000~1500元的占21.6%,选择1500~2000元的占32.9%,选择2000以上的占45.5%。在选择认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回乡创业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时,85.7%选择了资金不足、没有好的创业方向,43.2%选择了经验不够,57.3%缺乏社会关系,12.4%选择了专业技术欠缺,27.9%选择了国家的大学生优惠政策不能有效落实,92.1%选择了缺乏对“一村一名大学生”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在选择认为所在地区整体环境是否有利于就业创业时,18.2%选择了很好,52.5%选择了一般,29.3%选择了很差、不利于。在选择认为现在的就业创业现状与期望的差距时,45.6%选择了薪水、职位太低,38.6%选择了发展空间不足,23.6%选择了工作与自身专业及兴趣不符,52.3 %选择了政策扶持欠缺,15.2%选择了其他。(2)大部分一村一名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希望得到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在选择你了解河北省出台的哪些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时,63.5%选择了税收优惠政策,67.1%选择了行政收费减免政策,59.7%选择了信贷优惠政策,62.6%选择了免费的培训和指导服务,13.8 %选择了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服务。在选择你在就业或创业过程中最希望得到哪些政策的支持:97.8%选择税收优惠政策、行政收费减免政策,97.8%选择减免政策信贷优惠政策,96.5%选择免费的培训和指导服务,93.7%选择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服务,97.3%选择与“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一样的待遇,17.2%选择其他。在选择你认为如何才能吸引“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生长期而有效地到农村服务,92.7%选择提高薪金待遇,93.1%选择完善各项福利和保障制度,64.3%选择改善工作环境,91.5%选择如表现优秀,政府能够优先正式录用,90.7%选择与其他普通全日制大学生享有一样的到基层服务的优惠政策,9.5%选择其他。(3)大部分一村一名大学生感觉是学校教育的受益者,并希望可以继续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在选择你在校所学专业是否与你现在工作有直接联系,27.2%选择有密切联系,45.6%选择有一些联系,23.9%选择没有联系,3.3%选择根本用不上。在选择现阶段你最希望得到学校哪方面的帮助,17.2%选择创业知识培训,15.9%选择创业能力训练,34.2%选择专业技术支持,32.7%选择专家咨询指导。在选择你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哪方面的就业创业教育时,92.5%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87.6%选择请成功人士讲授经验,89.5%选择到创业成功的企业实地考察,91.6 %选择设立大学生创业启动项目,95.4 %选择建立校企联合的创业基地。在选择你认为你所学的专业对你的工作是否有所帮助时,37.6%选择帮助很大,53.9%选择有一些帮助,8.5%选择没帮助。在选择校地合作的哪些措施对你现在的就业创业有益,96.4%选择回乡就业政策,96.4%选择定向培养政策,87.9%选择学费资助,78.5%选择形势报告。

3.结论。通过个人背景调查及就业创业现状调查,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第一,“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情况和毕业生个人所在的地区区域经济、个人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毕业生所在地区区域经济越好,家庭的社会背景越好,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满意度就越高。第二,90%以上的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各级政府政策支持和学校的技术支持。

三、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

1.整合教育资源,完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模式。近年来,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以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形式蓬勃展开,例如:2003年河北农业大学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2004年黑龙江省启动“村村大学生计划”,教育部组织中央电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及河北省承德市“村大学生”工程,2005年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这些模式的主要培养形式为全日制脱产教育和教育培训两种基本形式,全日制脱产培养教育是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一种新的尝试,采取的是学历教育,而农民教育培训主要集中在普及文化知识培训、科技知识培训、法律知识培训和市场知识培训等方面,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主要是以培训为主,并积极依托试验区的实验基地进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国农业大学实施的“红色1+1”和“乐农家”等培训模式。总之,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千秋,针对农村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的受教育者,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农民大学生,就需要将一村一名大学生全日制脱产培养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共同构建农村高等教育体系,通过从外部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等配套环节,加强与普通农业高、中等教育的衔接,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农村立体化教育体系。“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培养出掌握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例如河北农业大学,于2009年针对农业经济管理(村务管理方向、乡镇企业管理方向)专业实行了小学期制,教学安排上采取农忙(秋收、麦收)季节进行农事实习,农闲季节集中行课的方式(每学期集中行课6周,分两次进行)。

2.政府加大政策扶持,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通过教育反哺培养高素质的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其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培养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借鉴高素质人才回流农村选拔使用政策,可以通过如下途径:一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实施需要依靠政府的统筹规划,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予以落实,把培养本地实用人才作为长期发展规划。例如河北任县“关于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意见”在文件中明确了农村党支部书记、企业经理和种养大户参加脱产学习的优惠条件。河北邯郸、唐山古冶和张家口怀来等县市也有学费资助、人才使用等方面的地方规定。二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后,各级政府要给回村创业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使回村大学生能学有所用。第一,提供贷款等方面的资金支持,拓宽毕业生创业的融资渠道;第二,开辟绿色通道,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手续办理等方面的便捷服务;第三,出台各种税费减免和土地使用的优惠政策,为毕业生创业减轻税费负担。例如承德市“村大生”工程学生毕业后回村创业服务,担任村科技副主任或村主任助理,以自我创业为主,协助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任职期间内每年享受1200元的务工补贴。

3.学校要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同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学校要充分加强在校生的就业创业教育,进一步在村一级建立校地共建基地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社会实践基地,充分锻炼在校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其结合农村优势,依托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术,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此外,学校要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的指导思想,依托学校的教育资源,在信息、技术等方面为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石婷婷.浙江省2010年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2).

[2]王建峰.“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亟待稳步推进[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4).

[3]田月梅,柴国华,胡月良,等.河北承德“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与绩效研究——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6).

一村一名大学生篇7

论文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基层电大,农民大学生

 

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是教育部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一项新举措。广播电视大学是落实“一村一”的主阵地,基层电大是推进“一村一”的重要基石。电大缙云分校2008年开始试点“一村一”,现有在校生280人,在省、市电大各级领导的关心之下,在缙云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村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推进“一村一”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一村一”的具体实践

1.深入调研 明确农民的需求

市场经济迫使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迫切要求学习。因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据调查,缙云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文盲占11.43%,小学占50.52%,初中占34.55%,高中占3.26%远程教育论文,大专及以上占0.24%。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业层次的提高。这样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一方面,低素质的“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缺”的机会;另一方面,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改革开放以来,缙云县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有了明显的变化,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免费论文下载。面向农民,以提高农民学历层次的 “一村一”,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积极争取 赢得政府大力支持

近年来,缙云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成人学历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国民特别是农民文化素质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在电大同仁的努力争取下,2008年秋季,分管文教副县长亲自出马,落实“一村一”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相关政策,80%经费由县政府财政支出,电大让利10%,农民个人只需负担学费的10%。今年4月,县长吴筱琳在缙云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培育农村大学生列入2010年度“十大民生工程”之就业促进工程,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因此远程教育论文,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一村一”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3.广泛宣传 确保丰富生源

在取得政府财政支持的前提下,确保丰富生源是做好“一村一”的关键所在。我们的做法是通过行政手段组织生源,即:由县政府亲自发文到各乡镇,再由各乡镇落实推荐名额,有效保证了生源的质量。此外,通过新闻媒体、招生简章等形式,加强“一村一”工作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一村一”,明确“一村一”,极大地鼓励了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政府埋单,更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在连续三年的招生报名中,报名人数均超过招生指标的30%以上,招生指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好现象。

4.创新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对农民大学生实行“双管齐下”。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参与管理,副县长亲自挂帅,组织部门确定专人负责,主要工作是落实经费、选拔学员、参与始业教育以及一些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学校组织管理,实行校长室、教务处、班主任、班干部的四级管理。校长室为指导机构,总揽全局;教务处为职能机构,重点做好教学、教务、考务等工作;班主任重点指导班级开展活动以及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班干部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等。其次,优化教学安排。根据农民大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面授时间和面授学时,根据课程的实用性、难易度,实行弹性学时,并加强考勤制度。最后远程教育论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能力强,工作负责的老师担任班主任,聘请校内外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善于授课的专家、学者担任任课老师。此外,还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通过一系列的创新管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让农民大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二、“一村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1.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

在推进“一村一”的实践中,关键是培养一大批“留得住”和“用得上”的农村人才,发展民营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在缙云,“一村一”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加油站”,许多农民通过学习培训,实现由勤劳型向勤劳加知识型转变,成为各类种植和养殖大户,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免费论文下载。丁敏军是2008秋“一村一”学员,这几年,他通过电大相关资源的学习,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种植方式,掌握了大棚蔬菜等许多实用技术,尝到知识变成效益的甜头。他还带领所在的新建镇大筠村村民,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大棚蔬菜、蚕桑、杨梅等特色产业,成立了缙云县惠民果蔬专业合作社,短短两三年就将该村打造成“丽水市农业局绿色农产品基地”、“丽水市第二批农业科技信息应用示范村”。

2.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

推进“一村一”,就是以培养懂科学、有技能、会管理的一大批立足农村的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带动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收入为目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2008秋“一村一”学员朱龙明,是壶镇镇姓汪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门。从来没动过电脑的朱龙明远程教育论文,在电大老师的辅导下,学会上网。“农民信箱”、“浙江农网”他经常光顾,查信息,找资料,了解各地行情,掌握农村动态。另外,通过“一村一”让他结识了许多的朋友,并建立QQ群,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流经验,有的还成为了生意伙伴,相互之间把自己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大家,因本身有实践经验,再加上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3.加快了电大自身发展

实施“一村一”,是电大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四个面向”办学方向,实施进一步扩大开放、向下延伸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 实施“一村一”,是电大探索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远程教育开放性、适应性、多样性的一个教改“特区”,实施“一村一”,抓住了电大着眼于今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升系统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实施“一村一”,是电大尤其是基层电大争取政府和社会更多支持,在为“三农”服务的同时扩大自身发展空间的一个“契机”。 在“一村一”的影响下,带动了电大开放教育的发展,开放教育年招生人数从2006学年的281人升到2009学年562人(见附表)。

缙云电大招生人数统计(2006-2009年) 单位:人

 

学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招生人数

281

432

552

532

562

“一村一”

 

 

 

 

113

67

100

在籍学员数

582

783

1280

1504

一村一名大学生篇8

实施“双跨双选”,把大学生村官“推上台”

打破“村支书本村选”的思维定式,让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组织及党员视野。达川区重点打破地域限制,突出跨村(社区)推选,采用个人自荐、联名举荐、组织推荐、党委审荐的 “四荐”方式,全区200多名优秀大学生村官被推荐成为村级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候选人初步人选。

打破“初出茅庐大学生能否挑得起大梁”的疑虑,让优秀大学生村官才华充分展示。采取集中笔试、竞职演讲等方式,大胆在大学生村官中遴选村级党组织书记初步提名人选。根据全区比选结果,各乡镇根据评审结果和村情实际,按照“人岗相适”原则,将大学生村官综合提名到合适的村(社区)参与竞选。

打破“领导点将、群众画圈”的“假民主”,把评判与选择权交给群众,把公认的优秀大学生村官选出来。实行党委介绍、自我推介、群众测评“三步走”,坚持把大学生村官与其他候选人初步人选放在同一个平台公平竞争。

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粗放管理,实行目标选人、目标定人、目标管人,承诺的事项就得一件一件办成。坚持“在什么位置就压什么担子”,施行“先承诺辞职、再公开竞职、后竞选任职”办法,让新当选的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进一步明晰目标和责任,全区27名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共签订承诺事项286个,提出具体措施1500多条。

聚力后续培养,提升大学生村官履职能力

针对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普遍年龄小、阅历浅等不足,区委有针对性地出台硬性措施,着力提升其履职能力。制订《大学生村官支部书记3年培训纲要》,以区委党校为主体,每年对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至少进行一次普遍轮训;选送不少于30%的优秀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到省、市进行专题培训,特别优秀的将选送到发达地区进行异地培训。建立定期挂职锻炼制度,每年在全区新农村建设、抗洪抢险、维稳等工作中,有针对性设置适当岗位,安排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挂职锻炼。开展岗前集训,举办为期3天的专题培训班,对211名大学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农村政策法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群众工作方法、发展党员及“”、新农村建设及产业发展等。培训采取课堂教学、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

强化保障激励,促使大学生村官激情干事

区委专门制订了保障激励长效机制,确保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大学生村官真正“待得住、干成事、成栋梁”。建立对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联帮带助”机制,每名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由一名党员区级领导联、一个区级部门帮、一名乡镇党政正职带、一名村(社区)老干部助,传授工作经验方法,帮助解决困难问题,提供项目资金帮助等。注重表彰激励,每两年表彰一批优秀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被市、区表彰为优秀的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分别一次性奖励2000元和600元。强化管理考核,每年底各乡镇党委组织对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目标考评。

通过“双跨双选”,全区27名优秀大学生村官成功竞选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84名优秀大学生村官成功推选为副书记。大学生村官的当选,优化了村级党组织班子结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换届后,全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达457人,平均年龄均在34岁以下。短短半个月时间,全区新当选的大学生村支书已解决各类问题300多件,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200多起,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与好评。

上一篇:大会总结范文 下一篇:望海潮翻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