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课件范文

时间:2023-11-23 10:25:01

童年的朋友课件

童年的朋友课件篇1

一、价值重构:以美德指引行为

对儿童而言,受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特级教师吴兆虎说过:“学生对德育课程发生兴趣是上活德育课的前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融入生活情境,才能逐步提升精神境界、道德意识,使人格臻于完善。

孩子追星,如大禹治水,疏胜于堵。而且正面的人物往往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作为教学的优质资源。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上第5课《我要攀登》时,出示李娜面带微笑手捧鲜花和奖杯的照片,让学生觉得她是多么的风光与自豪,油然而生羡慕之情。随后播放李娜等运动员刻苦训练的视频资料,让同学们深深地感到成功的背后是辛苦耕耘的汗水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仔细审视各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要么渲染暴力,要么幼稚低级,要么推销玩具,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是极为有害的。笔者不禁怀念起儿时看过的《黑猫警长》《葫芦娃》《聪明的一休》等优秀动画片来。笔者利用家校通、班级QQ群等平台指导学生家长为孩子推荐生动有趣、主题健康、积极向上的动画片,如笔者曾向学生推荐收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该系列动画片是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一些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系列动画片。每集讲述一个人物,故事中人物有的机智、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有的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人生中应具有的真善美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以生为本:让生活充实课堂

德育课程是一门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课程,而课堂教学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有助于促进这四方面的统一,实现德育的要求。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正如特级教师吴红明所言:“对小学生而言,最能震撼心灵、最具教育意义的往往是一次次让他们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上第2课《我们的校园》时,笔者和六年级老师联系,邀请六年级学生给一年级新生当导游,带领学生参观校园。

师:小朋友们好!想到校园里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吗?今天老师邀请了几位哥哥姐姐带你们参观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哥哥姐姐。

六年级学生进行自我介绍。

师:为了让小朋友们参观得过瘾,我们把全班小朋友分成6个小队,参观线路各不相同,各小队抽签决定,每个小队人数不能超过8个。现在请哥哥姐姐来抽签。

六年级学生开始抽签,然后宣布参观线路,再到老师处领取小队旗。

师:现在小朋友可以选择哥哥姐姐或老师,组成参观小队。

学生开始自由组合。

师:我们已经分好队了。小朋友们说说:参观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要紧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不能走散了。

学生:说话走路都要轻轻的,不能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学生:要遵守纪律,认真听哥哥姐姐介绍。

……

师:你们说得真棒!在接下来的参观活动中要千万记住这几点,好吗?现在大家都准备好了,我们就出发吧!

在六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学生们按照指定线路进行了参观校园的活动,个个兴趣盎然,对即将生活六年的校园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参观结束后,课堂交流自然妙语连珠。

三、超越教材:让生活润泽课堂

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意外不断。上学忘带文具、与同学争吵、和老师有矛盾,在家向爸爸妈妈耍脾气等。儿童正是在这些普通的事件中成长的,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琐事”塑造着儿童的品行和人格。课文中选用的生活事件更多的是儿童生活中的普通事件,是生活中的普通儿童遇到的生活事件。但是否能真正唤起我们学生的参与热情呢?图片中的人物都是陌生的,情节简单,远不如漫画书、绘本有趣。

在教学一下第10课《他们需要关爱》时,笔者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调查、了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这个过程是锻炼学生能力的过程,更是塑造品德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到福利院拍摄了遭父母遗弃的与学生年纪相仿的儿童得到社会关爱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关爱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中不断得到强化、巩固。

童年的朋友课件篇2

[关键词]多媒体;情趣课堂;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58-02

[作者简介]姚长梅(1974―),女,江苏兴化人,江苏省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教师。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情感态度”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如何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呢?“课堂≠教室”,课堂应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情酣意浓的有机整体。那如何利用多媒体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构建情趣化的数学课堂呢?

一、放手操作,以“动”带趣

(一)案例:《“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23-2=”,让学生口算,学生能很快说出结果。接着演示将题目改成“23-7=”,学生继续口算,出现困难。此时,笔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3减7不够减怎么办?我们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看谁不用老师教,自己就发现这题的算法。”学生听后,兴趣高昂,个个乐于尝试。于是让学生先拿出2捆(每捆10根)零3根小棒,再要求学生设法从中拿出7根。经过实践操作后,许多学生都能说出:单根的小棒不够7根,就拆开一捆小棒,10根和3根合并是13根,从13根里拿出7根还剩6根,再和原来的一捆合起来是16根。最后,笔者让学生边观看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操作过程边回忆动手操作过程,说出了算理:3减7不够减,从20里拿出10,13减7得6,剩下的10再加6得16。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了知识,品尝了会学的乐趣。

(二)体会

“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好奇心强,对新奇事物就喜欢看看、摸摸。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一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比一比、画一画、拆一拆、分一分,就能将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思维。再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操作过程,动静结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轻松地获取知识。

二、创设情境,以“疑”生趣

(一)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充满趣味的课件中出示问题:

将9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将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将3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学生顺利答完以上各题后,笔者又出示:将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课堂里一片静悄悄,过了一会儿,有学生说:“每个小朋友分的都不到1个。”笔者顺势引导:“那该怎样表示每个小朋友分的苹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此时,学生兴趣盎然,都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二)体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学生如果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之间产生不一致或分歧,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就会为了解决二者的矛盾而引起行动。如果矛盾得到解决,学生心理就会重新趋于平衡,就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所学的知识兴趣更浓、求知欲更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富有启发意味的问题情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增强数学课堂的情趣。

三、确立目标,以“问”促趣

(一)案例:《比例尺》

上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情境――学校要建新的体育馆,学生一听个个都很兴奋。笔者接着说:“今天,校长想请大家帮个忙。”学生的兴奋之情变成了期盼之态。“校长给了我们新体育馆的图片,想请大家帮忙按规格画张平面图。”这时,学生有的在努力思考,有的面露难色,有的则小声议论:“这么大一个房子,按规格画在纸上,该怎么画呀?”抓住时机,笔者巧妙地引入新课:“同学们,其实这件事并不难,等学完本节课,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帮上这个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这样既揭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体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及时地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将其作为学习目标,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四、开展讨论,以“辩”激趣

(一)案例:《质数和合数》

多媒体出示讨论题: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之间有没有关系?问题一出,教室里一下子议论开了,有的学生说:“质数、合数与偶数、奇数是两组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关系。”有的学生说:“奇数一定是质数,如3、5、17等。”有的学生立即反对:“9是奇数但是它是合数。1是奇数,但它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有的学生说:“偶数一定是合数。”但很快又有了不同意见:“2是偶数,但不是合数。”通过讨论,大家的意见归为一点:“奇数不一定是质数,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这样的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兴趣,通过讨论得到的知识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最后,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知识点小结,加深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体会

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进行不同见解的争辩,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好方法。在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争辩既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又能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乐在其中。多媒体课件的小结呈现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

五、联系生活,以“境”显趣

(一)案例:《献爱心学估算》

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身边的失学儿童及社会各界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的报道。笔者在氛围渲染中问:“你们想帮助他们吗?怎样帮呢?”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融洽。这时有学生提出用自己的零花钱帮助他们,接着笔者请学生设计助学方案。

1.了解学生平时的零花钱情况

分组统计每人每天的零花钱情况,再汇总填写全班每天零花钱统计表。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零花钱有清楚的了解,笔者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零花钱做进一步估算,指明口述估算过程和结果,把结果填入零花钱与失学儿童学费对比表中。那么,一个失学儿童一年的学费是多少呢?笔者让学生对一个失学儿童的学费进行估算,结果比他们的零花钱少得多,一年只需330元左右。

2.完成助学计划

根据前面的统计对比,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现在我们要节约零花钱帮助失学儿童,我们的捐款是自愿的,你愿意一天节约多少零花钱捐给失学儿童,告诉组长,组长统计讨论后填写助学计划表。最后,笔者用多媒体呈现各组的助学计划表。

(2)体会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通过帮助身边失学儿童重返课堂的事例,学生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既避免了数学学习的枯燥,又使学生在情感教育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估算。

参考文献:

[1] 赵东霞.中学数学课堂手势的案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2014.

童年的朋友课件篇3

第一节课上,我在办公室备课,雪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好美!这是今年的第二场雪。

下课铃响,蓦然想起范晓萱唱的那一首唯美的《雪人》:“……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赶忙打开百度搜索,闭上眼睛听了一遍,余音绕梁,带着冬日纯净心情走进教室。

哈!孩子们多么有趣!手里捧着书,却瞅着窗外的雪;靠窗同学更有意思,头歪斜着忘我地看着;还有的一手掰着窗棂,似乎想把整个身体都探出去,与外面世界融为一体……看来,这节课不换内容是不行了。哈哈,其实,我也想出去!

“同学们,看看,今天张老师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

同学们站起来上下打量着我。

“张老师今天穿着红色的衣服,很鲜亮!”

“张老师今天的衣服比平常肥!”

……

我清了清嗓子:“同学们,今天我穿的衣服既能防风,还能防雪,信吗?”

信与不信的声音不绝于耳。

“同学们,张老师上三年级的时候,一件事到现在也忘不了”,同学们一副专注的表情,“一天,上课时,突然下雪了,老师说不上课了,带我们出去玩。哇,我们在操场上跑啊,笑啊,过去20多年了,那欢快的情景张老师还记忆犹新。那天,我就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

“张老师,我们也出去吧?”

“就是,就是……”小猴儿们都激动地站了起来。

“同学们——”孩子们都用渴盼的眼神望着我,“我,也是这么想的!”

“哇,张老师万岁!”

跟孩子们叮嘱了几句,我们相继来到雪地里。孩子们飞也似的冲进雪花的世界里。那一刻,我也仿佛变成孩子。还有什么比孩子更可爱的呢?冰心奶奶不也说过吗——“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只拣儿童多处行啊!”我站在雪地里,任凭寒风裹挟着雪花扑向我的面颊,身体里渗进些许寒意,却全不在意,这般清冷,这般纯净,是我童年的感觉啊!

怎么会忘记?我和同伴们,下了课,就跑到学校对面空旷的被厚厚的雪被子覆盖的操场,堆雪人,掷雪球,拍雪板,哈哈,还有吃雪,拌上糖精,装在薄薄的塑料袋里,扎上口,用硬硬的铅笔盒在课桌上拍上几下,就变成了可口的糖板儿了。打开袋口,用小刀割一块放在嘴里,啊,入口的感觉甜在了嘴里,也凉到了心里。课间,此起彼伏的拍雪声,何等的热闹!彼此交换自己制作的糖板儿,就像是小型的交易市场,又是怎样的欢畅!……难以割舍的回忆,多年了,却犹如在眼前一样。童年,这就是童年!

“张老师,这株芦荟多么坚强!”孩子们的话语将停滞在童年回忆里的我拉了回来。

“张老师,刘人龙成雪人儿了!”

“张老师,你看,房子都变白了,树也变白了,雾凇什么样?是这样的吗?”

“张老师,我发现雪花并不是书上说的六个瓣儿的……”

孩子们兴奋地围着我,诉说着他们的发现。这般鲜活的感受岂是课堂上所能获得?往年的雪,孩子们也见过,怎么就没有这般细心观察呢?生活就是作文,我们给予的也许就是引导吧?

走进教室,孩子们欣然答应与我同写作文。我敲击键盘,他们埋头写作,教室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钢笔划过本子的沙沙声。好欣慰,好感动啊!

孩子们,感谢你们,又让我有了一次弥足珍贵的回忆!有了你们,每天,我都会更加珍惜……

今天是星期三,下午是我的两节作文课。之前我就想让孩子们写点切近生活的话题,最后确定了让孩子们锁定生活中的同桌,写写同桌的优点。

上课了,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问你一个特殊的问题。”孩子们精神头一下子来了,“生活中你最了解的那个人,是你的同桌吗?”孩子们考虑片刻,只有五六位举起了小手。哦,看来不能写同桌了,还不了解写起来必定是干枯得很。帮他们拓宽一下思路吧。“那你们有知心朋友吗?”孩子们频频点头。“你了解你的知心朋友吗?”孩子们会心地笑了。我也笑了——看来小学三年级已经懂得结交朋友,并且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班级中拥有一片敞开心扉的天地,值得庆幸!

孩子们的反应让我感动,索性与他们谈谈人生与朋友的话题也不错啊!

“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拥有一个知心的朋友有什么好处吗?”玩耍、游戏、聊天、学习……孩子们的体验还真不少。

我接下去说,“同学们,张老师也有一位知心朋友,我们已经相处了16年,感情很深,无话不谈,即使一年中仅有几次见面,仍然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爱。”显然,孩子们对我的故事总是充满了兴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探求的光彩。

我深有感触地说:“人这一生,一定要有一位知心朋友——痛苦时给我安慰;幸福时一同分享。”话刚说完,兴许是我动情的诉说引发了孩子们心同此理的那根神经,不少孩子竟然嘴里念念有词,跟着不由自主地重复起来。这就是孩子——成人在他们心里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他们就会长出什么样的苗子,进而舒枝展叶,开花结果。干脆,我一笔一画地写下来,孩子们也学着我的样子,工工整整地抄在了语文书的扉页上——这一页,汇聚了我教他们的这一学期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感言。

写好了。我说“同学们,请你闭上眼睛,脑海里想象着你那位知心朋友,默默地把这句话送给他”。教室里一片静寂,只有充满童真、稚气的一张张小脸

童年的朋友课件篇4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音乐教学;应用价值

近些年,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音乐教育事业逐渐发展,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不断增多;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音乐教育科研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系统的介绍和引进了许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这些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介绍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两种典型课例,阐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期对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一、歌唱教学课例

一年级课程学唱歌曲《找朋友》,教学内容为:1.学唱歌曲《找朋友》、2.学习为歌曲《找朋友》打节奏、3.游戏活动《找朋友》。在整个教学中要达到老师和学生能够一起整齐地演唱《找朋友》这首歌曲,能够为歌曲打节奏,同时让儿童以音乐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同学间的交流,喜欢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游戏活动中。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中,首先复习上次课的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目的是通过学唱,认识了班级里所有的同学,学习新歌曲《找朋友》,就可以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了。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新歌,并以打节奏的形式为歌曲伴奏,后半节课,老师根据《找朋友》歌曲设计了音乐游戏活动,将所有人排成两个同心圆,随着歌声,同心圆转动,内圈外圈的旋转方向相反,每拍子走一步。按照歌词,停止转动时,面对面的同学彼此行礼、握手、再见。歌声再起时,游戏继续进行。

一年级学生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为主,因此采用音乐游戏活动为教学主要形式。这种生动有趣的游戏与歌唱的结合,可以牢牢的吸引儿童注意力,使他们既熟悉了歌曲旋律和节奏,又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增强了音乐知识学习的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大致处于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而且这个时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主要还是通过感官知觉的体验、经验的获得的,最重要的是发展感知、感性体验积累的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儿童生性好动,且精力充沛,也是训练身体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结合动作进行音乐教育是适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注重儿童在活动中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让儿童在活动中真正掌握音乐律动。以上课例就依据了儿童自身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活动式教学方法,使儿童通过自身的律动,来掌握音乐中的节奏、节拍,并在活动中对音乐产生兴趣,开发了小学低年级儿童情商。充分的体现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的活动重要性。

二、打击乐器学习课例

小学高年级打击乐器学习课程中,教学内容为:1.欣赏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了解我国民俗、2.学习各种打击乐器的使用、3.使用打击乐器对《春节序曲》引子配伴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达到通过欣赏乐曲,让学生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和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和使用,并通过学生运用打击乐器参与欣赏,能够使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通过播放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根据图片所表达的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春节这个节日。接下来开始欣赏《春节序曲》,并组织学生讨论课下所搜集的关于作品的各种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气氛十分活跃,充分显示了学生对此乐曲的理解和学习此乐曲的积极性。在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讨论后,第二次欣赏《春节序曲》,引导学生回答这首乐曲在音乐要素方面的特点、情感、段落、场面等,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内容。

在第二课时中,老师让学生随意摆弄手中的打击乐器,产生好奇心,增强探讨意识,在老师的引导、讲解下,使学生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和使用方法,并让学生探索出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打击乐使用方法和音色,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打击乐器,使之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速度,来表现和感受不同情绪。接着第三次欣赏音乐,课件同步播放,画面上表现人们在敲锣打鼓迎新年,此时老师组织学生使用鼓、锣、三角铁等打击乐器为《春节序曲》伴奏。为了拓展知识,老师布置课下作业,收集一些与民俗文化和打击乐有关的音乐作品,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小学高年级正处于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并且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也着重指出了重视儿童中心性,尊重儿童主动性的观点。因此,在整节课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应该是通过他们自己搜集各种资料,熟悉并对各种打击乐进行操作而完成的,这使得学生对乐曲理解较传统接受式教育更为深刻,课堂气氛活跃。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掌握打击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寻找不同于以往的打击手法,从而打破了旧知识的平衡,让学生探索了更多的音色和使用方法,也增强了趣味性和他们的自信心。有兴趣的学生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主动了解一些课堂外的知识,同学们收集很多与民俗文化和打击乐有关的音乐作品,使他们的学习经验更丰富,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更明显。

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中,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正是其中较为成功的理论之一,也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事业奠定了新的理论的基础。我们可以从皮亚杰理论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中提炼出许多可供教学应用的方向。这些教育思想和理论,无论是对处于音乐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还是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都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俞晓琳.略论皮亚杰理论对科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01).

[2]田军.化学教学中应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

童年的朋友课件篇5

一、创设“活”情境,激发学生口“动”

思品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应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儿童兴趣,形成探究动力。如《做好朋友吧》一课,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很多小朋友连名字都叫不上来。这节课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认识、了解和交流,学习与人友好相处。因此,一开始,我让学生学做名片,做好后交换名片,结交新朋友。接着去操场上玩游戏——说姓名。一名学生当老鹰,其他学生当小鸡。当老鹰抓到小鸡时,小鸡要介绍自己,再说出老鹰的名字,并说“我是你的好朋友”,那么小鸡就可以安全回家。老鹰由学生轮流来当。这节课,使很多学生从陌生人变成了好朋友,孩子们也体会到结识新朋友是多么快乐、有趣。

二、用“活”多媒体,诱导学生心“动”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理论性强,一般教学枯燥无味。而多媒体能用生动的画面、和谐的音响,来表达教学内容。学生观看演示时,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学习内容,在知觉基础上形成感性道德形象,为形成道德概念奠定基础。如,对一年级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教育,如果配合《祖国妈妈》这一课课件,就能以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初步认识祖国,激发爱国情感。教学时先出示我国版图,接着在版图上依次出现国名、首都、国旗、国徽,最后呈现各族儿童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载歌载舞的图像。教师借此帮助学生认识祖国版图,了解国名、首都,形成我国各族小朋友都是中国人,都热爱自己祖国的概念,就容易多了。

三、体验“活”生活,倡导学生行“动”

体验是维系认知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设环境,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生活。如,听从红绿灯指挥,避开汽车,走人行横道等。学生在参与观察、收集、展示、表演等一系列交通安全活动中,掌握了交通安全的一些基本知识,养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一年级是培养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根据“学二点,懂一点,做一点”的原则,在课堂上坚持行为规范的指导,课后坚持加强学生自我行为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力求达到品德与生活课动情、晓理、导行的目的。

童年的朋友课件篇6

每天的课程是简单重复的。早上教小朋友歌舞、下午教美术。这两个角度上,不同年龄的小朋友表现出来的很不一样;同龄的之间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心理学上所讲的个别差异我虽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但我认为在幼儿园实践能拓宽我的眼界与知识面。婴幼儿纯真无暇,其表达的是内心最为真实的东西。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我们的专业课本上对3至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表述特点有以下几方面。身体感知觉方面:力量增加、粗大和京戏动作发展;认知方面:创造力、想象力发展;社会化方面: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具体来讲,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有两个局限性特点:思维的片面性和我想思维。

首先,思维的片面性指儿童此时的思维有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倾向。对此,我用两根小木棒对想朋友们作了测试。用两根长短相同的木棒,但摆放方式不同,先把两根木棒摆成平行状,第二次把木棒摆成一前一后。测试结果表明:3岁小朋友较难集中注意力,所以不能给予答案;4至5岁小朋友知道前一种摆法是两根木棒等长,第二次摆法,大多数这一年龄的小朋友都认为摆得往右靠一点的棒子长一点;6岁小朋友对前一种摆法与4、5岁小朋友表述相同,当他们被问到第二种摆法时,他们会试着把木棒移动到平行位置再作判断,不过这一现象并非占大多数,这可能与小朋友各自因素有关。但就此我可以得出结论:不同年龄的儿童的思维发展层次是不同的,同一年龄的儿童对待、处理事物的方式也出现差异。只是这一差异是否显著,或说这差异来源是什么则有待进一步的计算。

其次,“自我中心”即为“我向思维”,是指儿童倾向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进行思考,即他们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应该与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这时的小朋友还没意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这一点,从我对小朋友的日常观察中可体现出来。如,有几个小朋友,都是5到6岁的,他们有个通性,就是极爱向老师打小报告,看到某个小朋友的说话做事与自己或周围不一致时,就觉得“他不应该这样”,“他应该受到老师的惩罚”等。总结起来,我认为小朋友们爱告状有如下几个原因:一、对老师的要求或自己知道的一些道德要求堪的过于僵化,是非对错“黑白分明”,不懂灵活处理事情;二、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讨好老师,这点突现出5至6岁的小朋友开始“自我评价”,有功利心和自尊心;三、用告状来发泄对其他小朋友的不满,或报复与自己有小矛盾的同学,虽然告状并非都出于恶意,但事事告状,时时告状就是不好的,告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告状”导致儿童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会全面地认识别人,时自己也变得心胸狭窄了。而且你告我,我告你,长此以往也影响小朋友间的友谊和团结,阻碍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从另一角度看,3至6岁的儿童在道德发展阶段中属于习俗前道德,儿童处于外在控制时期,服从于得到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所以,他们时常表现出爱受老师表扬、爱打小报告,有从众心理,看到某个小朋友做得好被老师表扬,自己也会学他,使自己深得老师宠爱。

此外,我发现,不同年龄的儿童对歌舞、绘画的接受程度有较大差异,犹其在4岁与5岁的小朋友间,4岁的小朋友任老师怎样一笔一划教画画,都画不出来,而5岁小朋友则能根据老师画的模板,创造出更多漂亮的画,或是给模板加工,这两个年龄段的小朋友虽可以说只有个过渡期,可绘画能力却相差甚远,歌舞也是如此。不过,也有极个别性格特别外向活泼的小朋友,虽只有3岁、4岁,绘画和歌舞、想象力都发展得很好这也许跟其遗传、天分而和家庭的教养有关。同时,我还认为,艺术方面的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性格较为开朗外向的,在这方面也会发展得较为完善。

童年的朋友课件篇7

亲爱的小朋友,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歌舞欢腾六一儿童庆佳节,薰风和煦万千花朵正宜人。”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由长沙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童心撞地产——健康、温馨家园”系列庆祝活动正式启动。首先,我代表长沙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这次活动组委会,向全市广大少年儿童表示节日的祝愿!向全市广大教师和少儿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少儿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朋友们,少年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少年儿童时代是美好人生的开端,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奠基。关爱少年儿童、培养少年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举办这次“童心撞地产——健康、温馨家园”系列庆祝活动,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和家庭,更加关注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关爱少年儿童,为促进少年儿童身体成长、思想孕育、情商培养、智商提升,共同创造健康、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少年儿童、爱护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办好事、作表率的良好风尚。

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逐步发展的阶段,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可塑性很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少年儿童校园学习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少年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家庭是少年儿童最亲密的生活载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成长伙伴、最好的行为向导。要用家长的大手牵起孩子们的小手,共同创建环保型家庭,教育少年儿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珍爱身体,崇尚健康;创建学习型家庭,教育少年儿童尊重知识,热爱科学,奋发学习,以文化人;创建关爱型家庭,教育少年儿童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文明礼貌,知荣明耻。只有这样同心同德建设家庭,精心诚意培育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才能使家庭真正成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摇篮、幸福生活的港湾和接受教育的课堂。

社会是促进少年儿童成长进步的大学校,是开拓少年儿童知识视野的大舞台。良好的社会环境,<莲~山课件 >是丰富少年儿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必备条件。全社会都要关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可喜地看到,像房产公司、装修行业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积极倡导、参与“童心撞地产——健康、温馨家园”活动,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是值得倡导和表彰的。当然,我们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来启迪,用崇高的精神来塑造,用科学的知识来充实,用健康的活动来引导,用生动的实践来锻炼,努力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为理想坚定、精神充实、知荣明辱、体质优良的新一代!

童年的朋友课件篇8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一次制作交流。图中一个小学生正坐在桌前做拼图准备:把彩纸剪成大小不等的圆。这一部分提示了制作的要求是用圆形纸片拼图。图上有三个他已经拼成的图画:熊猫、小兔和小猪的头。这些图既说明圆形的使用方法可用整圆也可用圆的一部分,又启迪学生开动脑筋拼出更多的东西,如汽车、小金鱼、紫葡萄等等。

2、学情分析:一年级小学生入学才两个月不到,儿童情绪具有情境性、暂时性、不稳定性,因此教师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安排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拼一拼、演一演,动静结合,使学生在新鲜、好奇、喜悦等积极情绪驱动下,产生持久而强烈的学习动机。另外由于认知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限制,学生说话还不够完整,不够规范,要求学生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一大段话来说说自己的拼图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比较乏味。因此依据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凭借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我们将口语训练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拼的是什么,用什么拼成什么,拼得怎么样”,再辅之以童话表演,较容易激起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3、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课标对低段教学的要求是:“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上述要求,力求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通过介绍、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交际兴趣,培养学生大方、有礼貌、能认真倾听的听说态度。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圆或半圆的纸片拼出新的图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较清楚地向别人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态度大方、文明礼貌,声音响亮、认真倾听的习惯。

教学重点:看懂图意,拼组图形。说说自己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成的。

教学准备:课件圆与半圆形纸片,小剪刀、彩笔、胶水、美术纸。

教学过程:

一、匠心独运,巧妙激情

1、(课件变化中的圆)小朋友,有趣吗?

圆会变呢!你看,那么多圆,好看吗?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有位小朋友很会想象,很有创造力,用这些大大小小的圆拼了好多好多可爱的东西呢!(课件课文插图)

3、要想这些圆在你的手里也会变魔术,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窍门,想不想知道,你必须先学会――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发展。当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圆、半圆,会变化的圆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当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拼图呈现在孩子眼前时,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他们个个张大了嘴巴,完全被这些色彩明丽的直观物体所吸引。老师巧妙的激励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愉悦情感,激发了学生拼图的强烈欲望。

二、巧设情境,示范引导

1、课件逐步演示小猪拼图过程,指导学生认真看拼图过程。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对拼图过程先有个感性的整体的认识,为接下来的说拼图打下基础。

2、老师示范说拼图过程。

“示范――是做出某种可供学习的典范。”其实就是做样子。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由于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模仿就成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老师在课上示范叙述拼小猪的经过,使孩子最直观地懂得了应该怎么样来叙述,增强了学生表达的自信心。

3、学生试说拼图过程。(先在老师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说,再放手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

如此设计,循序渐进,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得到提高。

4、创设情境:和小猪打招呼。(这么可爱的小猪,谁跟它打打招呼?谁跟它讲讲话啊?)

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才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口语交际中去。在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随学情老师客串小猪与学生对话),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诱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5、揭题:会拼吗?让我们响亮地说一说―――“我会拼图”,自信地告诉大家“我会拼图”。

三、双向互动,张显个性

1、你打算拼什么?在心里想一想,想好了马上举手告诉我!

2、我们就来个拼图比赛吧,老师这儿有好多神奇的圆呢!谁认真听就先送给谁?比赛规则是:

一.拼得快的孩子,拼好了自己站起来说说我是怎么拼的?

二.只拼一个,尽量拼得和别人不一样,比比谁想得最新奇?

三.时间五分钟,所以动作要快!老师的音乐一停,你们就停下来。

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暂。以比赛的形式能促使儿童在新鲜、好奇、喜悦、紧张等积极情绪驱动下,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3、(放背景音乐)学生自由拼图。

4、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并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

5、介绍拼图过程。

(1)同桌互说。

(2)指名上台说。

基于前面老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此处能较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拼图过程,而且表达出许多富有个性的五彩斑谰的童言:小猪公主穿上花裙子、绿太阳、给娃娃贴上黄瓜美容……

(3)学生向听课老师们介绍自己的拼图。

这一环节先是设计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环节,接着又让孩子们去找陌生老师交流,架起了孩子们走向生活的桥梁,为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张显个性奠定了基础。

四、放飞潜能,体验成功

1、哇,这里这么热闹,我也来凑凑热闹好吗?谁愿意陪我说说话?交交朋友?

“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基本条件,语言实践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途径。对儿童面言,交往、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这一环节,教师先举着小猪头像,变成拼图娃娃,与学生之间互为对象,构成交际关系,模拟生活实际进行语言实践,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切实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另外师生间先交朋友进行示范,让学生模仿其实也是种学习,而且在一年级可能是更重要的学习。在模仿中,学生就知道了该如何热情、大方、有礼貌的交朋友。

2、你们想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说说话吗?那就赶快在你的旁边为自己的拼图娃娃找个朋友说说话吧。注意要有礼貌,说话要大方哦!比一比谁最棒!张老师都看着呢!

3、抽生上台演。

这里老师挖掘童真童趣,依据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拼图娃娃来想象说话,打开了孩子的心扉,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孩子们敢想敢说,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4、学生表演完后,把学生的拼图板贴在黑板上,让所有的老师都来欣赏欣赏!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卑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拼图板贴在展版上让在座的所有老师和同学欣赏,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五、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小朋友,你们真了不起!拼得真好!你看有――有――有――,你们的创造力可真丰富!老师为你们而骄傲!这么多拼图娃娃,他们之间还会发生好多故事呢,课外自己回去再编一编。

上一篇:新版红楼梦结局范文 下一篇:圣诞节祝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