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作文指导范文

时间:2023-11-17 17:57:08

想象作文指导

想象作文指导篇1

【关键词】习作 培养 学生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42-01

习作本来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如果教师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就等于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应重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一 挖掘教材内涵指导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涵指导习作,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抓课文中的省略部分指导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凝聚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震撼心灵的感染力,在课文中许多次要内容作者省略了,而学生偏偏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经常缠住不放。针对学生这一特殊的心理,教师应充分引导他们进行习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例如《丰碑》一课,文中省略了军需处长分发棉衣的内容。可启发学生想象:军需处长分发棉衣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要求把分的动作、心理活动写具体。命题为《分棉衣》进行习作。

2.抓课文中的重点片断指导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中有些片断能激发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片断指导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月光曲》一文中,抓住“皮鞋匠和妹妹听着音乐产生的联想”这个片断,可激发学生这样想象:(1)你们喜欢音乐吗?(2)你们听着音乐会产生想象吗?(3)选一首你喜爱的音乐,边听边充分发挥想象,把你想象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题目可自定。

3.抓文章结尾指导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许多文章结尾意犹未尽,令人深思,发人深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据文章内容,抓住文章结尾,续编故事。如《穷人》一课,启发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想象,可脱离时代背景,采用童话的手法进行想象。通过这样的启发想象,学生习作,一般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悲”剧,在旧俄时代,桑娜一家逃不脱悲惨的命运,虽然他们比原来更勤劳,但是比原来更穷,甚至无法生活下去;另一种是“喜”剧,学生采用了童话的手法,因桑娜一家的善心感动了天地,得到了神仙、神灵的相助,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此外,还可以抓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等指导习作,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 通过活动指导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1.教育活动,既能使学生受到启迪,寻找到习作材料,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校曾组织《远离,不让进我家》的思想教育活动。在活动前让学生明确目的,在活动中紧扣活动内容,引导学生从多人因吸食致死的事例中想象到些什么?受到什么启发教育?活动结束后,为提高想象训练力度,安排学生去拾垃圾,把互不相关的垃圾和联系起来,进而想象并习作。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1)垃圾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吗?(2)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吗?(3)和垃圾都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既然我们不爱垃圾,我们能吸食吗?要求学生把想象到的写下来。通过这样的引导,既用浅显的道理教育了学生不能吸,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竞赛是一种激励,激励最容易激起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2001年,省教科院组织了“新世纪•云南省中小学生优秀作文大赛”评选活动。此次作文题目有限制,但既可写纪实作文,也可写想象作文。此时教师可把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结合起来指导,使学生在表达现实生活的同时,还能抒发感想,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是这样以现实为基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1)同学们想参加省教科院组织的作文竞赛吗?在答“能”的情况下,当堂指导习作《十五年后的聚会》。(2)从学生现在的情况入手,认真剖析、想象、综合、归纳,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十五年后的情景,当堂完成习作。在推选参赛的习作中,学生赵艳《十五年后的聚会》获省一等奖,并被发表在《新世纪•云南省中小学生优秀作文精选》上。2011年6月指导学生亚艳敏、蒋云梅、陈学林参加共青团云南省委、少先队云南省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云南省青少年学艺大赛写作类小学组比赛分别获金、银、铜奖。参赛作品获奖,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自豪感和喜悦感;既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又消除了学生对习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感。

活动不止以上两种,还可以通过影视、游览、参观、歌咏、绘画等活动指导学生习作,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 捕捉日常生活信息指导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要在这个世界中捕捉到好的习作素材,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慧眼识宝”的观察能力、“奇思异想”的想象能力。

古今中外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小事,许多发明都是灵感火花的结晶。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了水沸腾时掀起壶盖,发明了蒸汽机。

爱幻想、爱想象是小学生的天性,许多学生面对大千世界,总爱向家长或老师问个为什么。为此,作为教师,不但不能扼杀学生的这种天性,还要鼓励激发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并教给学生质疑解惑的一些方法。如果学生碰到习作困难,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培养学生不甘退缩、不甘平凡、勇于超越、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

想象作文指导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兴趣;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凭老师的压力而强迫学生多读多写,往往事与愿违,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写作的活动中。

一、命题引趣

“好题一半文”,题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情绪。新颖有趣的命题,能引发学生的习作情趣。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设计一些有趣的题目以引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写小动物,我就命题为《我喜欢的――(某动物)》;如写人物,我就命题为《我最喜欢的--》(某人物);如写玩具,我就命题为《我心爱的玩具》……这样的题目,引发小学生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体验和兴趣出发,写自己喜欢写的内容,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就易写乐写,就能写出生活的情趣来,写出有趣的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来,写出独特的个性文章来。

二、范文引趣

我们要尊重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规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写作经验之谈。小学生习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指导学生品读范文的精华,模仿其写作的风格,学生往往能写出出人意外的佳作。在教学中,每次教到精美范文,我就引导学生或仿其开头,或仿其结尾,或仿其结构,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精彩片段,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或“张冠李戴”,或“移花栽木”。如读了《黄山怪石》我就指导学生仿写“金丝峡”,读了《变色龙》我就指导学生仿写“小动物”……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奏出了习作的美妙乐章。

三、生活寻趣

引导学生在作文表达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是作文教学的坦途大道。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比如春天来了,我让学生到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引导小学生想一想哪些是书上没有讲到的,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都一一记在自己带的小本子上,然后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这样的指导,小学生的习作是写自己的生活,写心里的话,写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自己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想、去做。

四、实践凝趣

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体会到,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信心的好方法。比如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小鬼当家”、“买一次东西砍一次价”、“让妈妈(爸爸)感动一次”等生活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在教学中组织一些习作实践活动,如指导编辑手抄报;组织学生开展班内优秀作文讨论会;指导学生给自己的作文画插图等等,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极大地凝聚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想象生趣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想象要善于捉住“触发点”。“触发点”常常是眼前的实景,即眼前的人、事、景、物。“触发点”选得好,想象的阀门打开,就如同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脑中会闪现出许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形象。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力抓住可以触发想象的每一契机,诱导学生通过描述自己的独特体验而触发丰富的想象。指导学生写童话,是想象作文训练的好方法。譬如在指导学生写童话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跳好“续写仿写创写”三步曲。例如学了“乌鸦喝水”,我就指导学生写“小乌鸦喝水”;学了“龟兔赛跑”后,我就指导学生写“新龟兔赛跑”等等……,这样,就抓住了小学生想象的“触发点”,极力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久而久之,学生便有了创作的欲望,习作兴趣的种子就会在童话的园地里开花、结果。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我适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想象作文指导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评价;细则指标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感。诗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加强,代表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特征加强的趋势。

本阅读评价与教学评价细则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要求,重点为“评价建议”中“必修课程的评价”部分和“选修课程(诗歌)的评价”部分、“课程目标”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部分以及“实施建议”中“必修课程的教学”和“选修课程的教学”部分的内容,同时参照有关课程评价的一些做法而制订。

一、高中语文诗歌阅读的总体目标、分项目标及等次标准

(一)总体目标

学习鉴赏中外诗歌,重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分项目标

1、认识和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水平A: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了解常见体裁诗歌的基本特征,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吟读诗歌。能够熟练地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B: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C:基本上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了解近体诗的结构特点,基本上能有节奏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大部分诗歌。

2、结合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整体体会诗歌

水平A: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B: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能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C: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基本上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基本上认识到诗歌的主旨。

3、把握诗歌中的形象,通过品味意象体味诗歌内蕴

水平A: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理解诗歌意象的情感或哲理内涵,鉴赏诗歌意象之美。

水平B: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概括其表达的意义,基本理解诗歌的意象内涵。

水平C:基本上能够理解诗歌的形象及其表达的意义,对诗歌的意象有所理解。

4、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水平A: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B: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较恰当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C: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能够大体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5、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

水平A:抓住关键词句,准确说明其表达作用,概括其意义内涵,并能通过它赏析诗歌,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水平B: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概括其表达作用,能借助关键词句,感受诗歌意蕴。

水平C: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简单地说出其表达作用。

6、掌握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并用以赏析诗歌

水平A: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或简单的创作中。

水平B: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作用,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水平C:了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初步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目标的评价指标

(一)诗歌教学的三维目标评价指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朗诵、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评价指标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歌,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2)指导学生准确辨别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诗歌的主旨并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3)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

(4)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含蓄、抒情强烈、韵律和谐等基本特征。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5)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技巧等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做出自己的鉴赏与评价。

(2)启发和引导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3)引导学生完善和拓展对诗歌文本和作者思想的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能够做出恰当的鉴赏评价。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掌握诗歌创作的一般技法,并指导学生能运用到简单的创作中。

三、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等引导学生体会朗读或背诵的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初步领会到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

2、指导学生通过自读、泛读、情读、赏读、美读等诵读方法,掌握诵读要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的习惯。启发引导学生捕捉词语的弦外之音,形成朗诵的个性化,提高诵读能力。

3、可以通过设计揣摩精彩语句(或诗句)、总结句式特点、体味精妙用词等题目,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语言的内部,去探寻诗歌语言运用的奥妙(如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及语感。

4、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和总结所学习的诗歌的题材和主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题目、结构、结句等角度来掌握辨别诗歌题材和主旨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5、注重及时归纳与总结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从意象的来源,意象的种类,意象的选择、意象的组合等方面理解和把握诗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人把抽象的思想化为具体的意象的过程。

6、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精妙的语句,细致品味个别的词语,体会语言的口语化、韵律的变化,语言的跳跃性等来指导学生揣摩诗歌语言,把握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

7、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等,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衬托、象征等艺术技巧,教师要培养学生及时归纳与总结的习惯,并要结合一定数量的诗歌指导学生掌握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知识。

8、指导学生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来鉴赏诗歌的内容或形式,指导学生归纳和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作者、诗题,辨清诗歌类别,抓住意象、咀嚼语言、品味意境,结合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合理利用诗中的隐含信息等对诗歌进行鉴赏。

9、通过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组织有效地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一些必要的基础练习,指导和强化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10、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联想写作背景,品味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通过关注诗歌细节,并进行充分细致的理解;通过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把诗中的意象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

11、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进行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12、积极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音乐烘托、绘画展示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13、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注意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能富有创意地鉴赏和评价诗歌。

14、利用古今视野的差异,进行必要的点拨,启发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作品,评价诗歌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15、根据学情,整合各方面资料,去粗存精,或者适当提供和补充其它诗歌材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或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完善和拓展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养成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习惯。

16、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如:再现诗歌直观形象的背景材料,为解读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制作并播放形象可感的配乐诵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创建生动形象的诗歌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审美情感。将诗歌语言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共享,与学生对话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7、通过读评结合,读写互动等方法,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课后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与水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能积极鼓励学生尝试诗歌创作。

想象作文指导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联想 想象 方式 分析

众所周知,学校作为当前经济形势之下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最关键基地,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关键。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所提出的要求正想着复合型、多元化以及集成化方向发展。创新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动力能够推动人才参与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这也就是说,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相关研究学者明确指出了一个方面的问题: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角度上来说,联想与想象显然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这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联想与想象则对于世界的一切做出了更为详尽的概括与说明,并最终反哺与知识的更新以及经济社会的进步。正如上文所述,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启蒙阶段,更应当融入创新思维的培养。据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创新意识,已成为现阶段相关教学工作者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那么,小学语文中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应当采取何种方式呢?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授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分析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明确的一点在于:导致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较低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不知道如何去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教授给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首先,引导学生展开相似联想和想象。这种联想和想象是指由特定事物的某种特征性状出发,自然而然的想到与该种特征性状相符合或是相似的事物。例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经由戈壁滩挺立的白杨树联想并想象到祖国边疆的建设工作者;②.其次,引导学生展开相关联想和想象。这种联想与想象方式是指藉由某一特定事物直接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例如引导学生经由树种想象到育人;③.再次,引导学生展开对比联想和想象。这种联想与想象方式是指由特定事物的某部分特征联想并想象到与其相反的事物。例如引导学生经由幸福来联想到痛苦;④.最后,引导学生展开再造想象。这种联想和想象方式是指由既定的文字语言描述对全新的形象进行表述。例如引导学生依照《清明上河图》教材对艺术作品创造时期百姓的生活情况进行联想与想象。

二、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延伸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分析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当以假设的方式入手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延伸,以此作为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方式。例如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穷人》,小说主人翁桑娜在邻居西蒙去世之后两个孩子无人抚养,不顾自己家庭一贫如洗的处境,而将西蒙的两个遗孤抱回自己家中进行抚养。小说在此进入尾声,之后便没有了下文,这不仅引人深思——翁桑娜在将这两个孩子抱回家中进行服抚养之后会遭遇怎样的困境?翁桑娜原本就困境重重的生活又会遭遇怎样的突变呢?教师在对该文章进行讲授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将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主旨精神传递给学生,更应当引导学生对主人公翁桑娜在故事之后的命运进行联想。例如,学生会想象翁桑娜无法负担独立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最终病逝,有的学生会联想渔夫在打渔时发生了奇迹,翁桑娜好人有好报,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这样的引导过程当中,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发展也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以相关知识的延伸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分析

文学起源于生活,深化于生活。小学语文知识、教材内容以及生活科学之间的联系是极为紧密的。这也正是语文教材得以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最根本因素。在这一背景作用之下,教师能够以相关知识的发散与延伸为切入点,诱导并逐步优化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以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西游记》一文为例,齐天大圣孙悟空能够用自己的身上的汗毛幻化出千千万万个克隆的孙悟空,这一事例也引导着学生展开天马行空的联想和想象:有的学生想象通树木河流的克隆来优化整个地球的环境,有的学生想象克隆幸福来缓解朋友的痛苦,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诱导着学生更深入的学习语文知识,认识语言艺术。

四、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日益完善,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事业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小学阶段教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教学的初级阶段,其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所占据的地位不容小觑。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联想与想象的培养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滕李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更高的天空——小学语文想象作文教学的探究.[J]

[2]石益芳.语文实践的“媒介”——引导有效想象.[J]

[3]孟湘辉.让想象的种子在学生心田发芽、生长——以小学语文神话类课文教学为例.[J]

想象作文指导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科幻画;创作指导;策略探析

一、小学生科幻画创作指导的意义

科幻画是一种以科学幻想为基础,用绘画语言进行表达的绘画形式。学生在创作科幻画时,基于自身理解的科学知识进行丰富大胆的想象,从而利用绘画技能进行描绘。科幻画与其他想象画等绘画形式不同,它包含了丰富的想象,但同时这些想象又是基于现实的科学知识,是一种孩子气的对未来的描绘。科幻画创作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常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绘画、想象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几点指导策略,以望能M一步完善小学生科幻画创作的指导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生科幻画创作指导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脱离实际的想象

在对小学生科幻画创作的指导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脱离实际的想象绘画。少儿想象力丰富,但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科学常识的想象。科幻画本应该是基于科学知识的一种延伸性、展望性的想象。没有依据的想象,对于帮助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且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所以,在对小学生科幻画创作进行指导时,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想象进行适度、合理的引导。

2.创作应该突出正面想象

科幻画的创作虽然没有明确的限制,但在学生进行科幻画创作时应该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即突出想象的正面性。学生进行科幻画的创作应该主要突出正面想象,例如未来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好处等,或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帮助人类解决各种困难等。由于小学生的价值判断、人生观等还未稳固树立,所以在教学指导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负能量的传播。教学工作者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不让负面的创意和思想成为绘画创作的主题。

三、小学生科幻画创作指导策略

1.绘画创作与实际相联系

科幻画创作虽然是一种以想象为主的绘画形式,但是在创作时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当前,在许多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进行科幻画创作还缺乏科学的指导。学生仅仅将科幻画创作当作一种课堂娱乐形式,对科幻画创作不够重视。同时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对创作方法和想象方向不能进行很好的把握,这就对科幻画创作对小学生的教育效果产生了严重、不利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幻画的定义和创作方法。教师应该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大胆想象的同时,促进学生进行想象与实际的结合,即进行有科学依据及生活常识依据的想象。这样的创作才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热情。

2.丰富评价标准

在小学生科幻画创作时,教师还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在对学生创作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创作思路、想法,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首先,对于其不足进行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不打击学生创作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幻画创作。其次,在实际的评价中可采取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即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组内互评,之后推选组内优秀互评进行小组间的评价,最后推选出班级内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和展示,还可以邀请创作者进行创作经验的分享和创作思路的阐述,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和活动的参与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取有效的指导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和观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指导中去,注重绘画与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正面的想象,避免负能量的传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东丽.科幻画: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J].辅导员,2011(6).

[2]朱茜.把握要诀,引导学生进行科幻画创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想象作文指导篇6

【关键词】小学作文;作文教学;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巴金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日常作文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多写想象作文,意义重大。而我们过去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表现为:重记、重背、重模仿,忽略了想象力的培养。下面本文结合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谈谈小学生作文想象力的培养。

一、广泛阅读,储备丰富的表象,为想象力的形成打好基础

想象力是将头脑中储存的表象进行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其实质是“舍旧为新”,是以储存于头脑中的表象为依据的。也就是说,想象不是凭空编造,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以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为基础的。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

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想象力,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无论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无论是中国的作品还是外国的作品,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神”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可现在的一些教师不让学生看课外读物,认为只要把语文课教好了,学生的作文就有了模仿的对象,作文水平就能提高。许多教学案例告诉我们,不让学生多读多积累,学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实践证明,那些喜欢课外多读书的学生,提笔成文,想象丰富,常给人意外的惊喜。

二、深入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想象充满活力

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学生的生活越平凡,作文内容就越平淡。我们应该注意到,现代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城市学生的生活几乎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孩子们没有拥有自己五彩缤纷的生活,使得学生作文空洞,严重缺乏想象力。老师的作文指导几乎停留在教室里,语言苍白无力,这些为学生制造了自由想象的障碍。可以说,学生的知识源仅是课堂这块小天地,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文指导课不应只是停留在教室,更多地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在河边、在公园、在厂矿、在森林,美丽的大自然能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无比广阔的空间。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触发想象、联想

作文源于生活。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习作中最苦恼的是“无米之炊”。其实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很多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观察的能力较薄弱,不善通过观察获取和积累素材。

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父母兄弟、老师和同学的言谈举止,都是观察和认识的内容。观察时要让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细致观察。对观察的对象要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别人请教。还要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觉得有收获就记下来。如果能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储备丰富的材料,想象和联想就有了生活之源,作文就会有说不完的新鲜话。

四、以作文训练的综合性、多样性拓展想象的空间

作文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想象力,从而能动地去反映他们多彩的生活。作文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是指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使训练收到实效。多样化可以体现在训练体裁的多样、训练内容的多样、训练时机的多样、训练途径的多样等方面。综合性是指在作文训练中,以多方面有利因素的结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综合,既是作文本身听、说、读、写,字、词、句、段,摘、抄、记、写、改、编、评、赏的结合,也可以是作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作文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作文与生活的结合,作文与做事、做人的结合……这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的综合性训练方式,避免了过去单调、枯燥、缺乏情趣的写作套路,显示了一定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训练形式的具体操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1)是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是加强口头作文与即兴作文的训练和指导。(3)是作文应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4)是让学生参与自评自改与互评互改的活动。(5)是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故事情节、文章结尾、文章体裁等,设计看图作文,扩写、改写、续写等读后练笔。

五、想象作文是培养想象力的最有效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写想象中的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课程标准为何如此重视写想象作文?应当说,这是对传统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束缚太多的一个矫正。

传统的共性的命题作文,大多拘泥于记人或记事,而且题目鲜有创意,为学生提供的发挥空间很小,这也是导致学生害怕作文的一个因素。而想象作文就不同了,它切合儿童富于幻想的天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儿童的约束,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想象作文指导篇7

一、捕捉情境,指导想象

想象终究离不开现实,离开了现实,想象也是贫乏的、空洞的。因此笔者经常指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广泛地接触社会,善于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以此夯实作文素材,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增强。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创设或捕捉一些情境,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仔细观察、分析与思考,长此以往,笔者发现,学生想象的薪火会越来越旺,那些天方夜谭、奇特怪异的想象,学生可以信手拈来。如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早晨,笔者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学校小花园的草坪上,晴朗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迎风摇晃的树枝,自由飞翔的小鸟,竞相开放的花儿都是天然的情景。于是笔者让他们以《我是风姑娘》《假如我是一片云》《我是一只小鸟》等为题展开想象。有情景的衬托,孩子们浮想联翩,把自己与“风”“云”“鸟”一起联想,融为一体,他们情绪高涨,思维特别活跃。再如笔者设计的《我是一棵蒲公英》《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也是指导写想象作文的典型范例。

二、借助课文,拓宽想象

现行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因为这些都是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学习能力等认真筛选而成的。很多文本,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进行深入地挖掘,一些留下悬念的故事情节和内容值得我们去想象。如《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访友不遇的诗人叶绍翁意外地欣赏到出墙红杏的故事,借此来赞美春天。这节课上,笔者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之后设置了一些疑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诗人出访那天的天气怎样?他去寻访园主人的目的是什么?诗人沿路看到了些什么?诗人观赏到的园子里又该是怎样一番热闹的景象?经这么一启发,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兴趣盎然地对诗文进行了扩写、改写。笔者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才深切地感受到借助课文同样可以去拓宽想象,孩子们在课文的余味中同样可以描绘着神奇的色彩。

三、补充空白,延伸想象

有些课文虽已结尾但意犹未尽,那耐人寻味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可以深思和遐想的空间。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有时会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补充空白,把原文的终点作为起点,联系课文,再融入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合理的想象,从而将课文的内容延展开来。如笔者教完《三袋麦子》一课,是这样引导孩子的:“土地爷爷把一袋麦子又送给了谁?他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可能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一年之后,他会对土地爷爷吐露什么心声?他又会有何行动?土地爷爷又会做出什么反应?”接着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文本的语言和情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的确,儿童自身就拥有梦想,那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生活富矿,像这样,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引导他们立足文本,乘着文字继续飞翔,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尾,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启搭建了一个平台,从而为习作教学创造出无穷的契机。

四、丰富读物,支撑想象

想象是以形象为主的,它同样离不开语言材料的积累,尤其是在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积累就更显得至关重要。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说过:“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中去。”于是,有读者问他:“那阅读呢?您曾读过的那些书是否也都被带进您的文学世界中去了呢?”他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这些阅读使他真正进入文学成为了一种可能。假如没有阅读就无法成就他今天的创作,没有阅读,诸如《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等作品就无法问世,是阅读给了他一道发现生活矿藏的亮光,给了他审美的境界,给了他写作的技巧。可见,阅读与生活的积累同样重要。而笔者发现,很多孩子平时的读物就是作文选,如此单一的读物,是对学生想象作文的水平严重制约。“什么书你都可以看,但就是不许看作文书”。这是少年作家蒋方舟的妈妈尚爱兰女士对女儿的建议。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点极端,然而仔细品味,不乏一定的道理。当近似八股的作文选之类的读物塞满了孩子的头脑后,杨红樱、梅子涵、郑渊洁、金波、曹文轩……就会离他们越来越远了。因此,笔者以为,只有丰富读物,才能给孩子们的想象作文撑开一片天。

想象作文指导篇8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三字经》、《弟子规》,都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它们用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将生活中的事件、场面与诗人的特定感受和情绪融为一体,又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分节分行的句式章法,鲜明和谐的节奏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以诗讲诗、以诗解诗”,以其引导学生领会诗文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文的欲望。如,在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时,因为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可以借机发动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引导学生比较这些诗的相同与不同,从而实现以诗解诗的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如刘禹锡的《秋词》,要求学生反复背诵,背熟记牢,进而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文的欲望。

二、教给阅读古典诗文方法,培养诵读古典诗文能力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更是学习古诗词的前提条件,对于不同类别的诗文应采用不同的读法,如读叙事诗时,要注意先理清诗的故事情节;读抒情诗时,要注意分析诗中的感情层次等。指导学生阅读诗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先整体后局部,把握全诗内容。所谓先整体后局部,即在读一首诗时,应该先一口气读完,从整体着眼得出一个大致的印象,全面把握作品的倾向和意图;然后再从局部入手,去考察作品的结构和层次,通过对诗中一句、一词、一字的分析,进一步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

二是注重朗读和吟诵,在读中有所感悟。朗读和吟诵都是读诗时常用的方法。朗读,是清晰响亮的高声读,是以声传情;吟诵,是用像唱歌似的音调有节奏地低声读,是以声赏情。指导学生朗读和吟诵有机结合,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取得最佳阅读效果。

三是注意体味诗文语言的音乐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作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同时,还要注意体味它语言的音乐美。指导阅读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和用词给每句诗划出音节。一般情况下,五言的可划分为两节,七言的可分为三节。阅读时这样分出节奏,反复吟诵,就较容易理解诗的内容,进入诗的意境,品味出诗的美来,进一步培养学生诵读古典诗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揣摩古典诗文高深意境

一是指导学生以充分理解为基础,进行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是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必须让其认真阅读和仔细品味诗文的意思,一旦领悟,想象和联想就接踵而来。如,在指导学生读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阅读,弄懂每一个句子的意思,再经过反复的吟诵,从而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大概是主人十分爱惜翠绿的苍苔,怕它被来人的屐齿踩坏吧,作者轻轻地敲打柴门,很久也没有人来开。作者赏春而不遇,却发现了一枝红杏花,并且由这枝红杏花,联想到满园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景象,满园的春色岂止是一座柴门,一座小院所能关住的!这时,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其进行充分联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甚至能想到: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同样,人类社会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也不是任何力量所能限制的。通过仔细读、反复吟诵和体会,引起学生想象和联想,进而增加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味道。

二是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对所读诗文进行想象和联想。要让学生能在读诗中展开想象,平时应注意指导他们认真观察,勤于实践,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感性经验来理解书本知识的倾向。因此说,知识多了,想象力就丰富了,就能一触即发,呼之而来,从而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来,这就是为古代私塾让学生博览群书的效应。

上一篇:记叙文的范文 下一篇:播种希望的种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