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见闻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05 08:09:22

有趣的见闻作文

有趣的见闻作文篇1

【关键词】新闻日记 语文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94-03

一、在作文教学中提出“新闻日记”的原因

1.学生普遍缺乏关注国家大事,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意识和热情。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中仍有一部分依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对国内外大事的关注与参与,成了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而在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教育的今天,让孩子通过“看新闻,写日记”来了解国际、国家大事,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体会社会发展的艰辛,洞察国内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积累知识,提高思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也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德育新途径?

2.学生普遍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处理能力

随着媒体活动日益现代化、多样化、广泛化,也正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有效的关注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广泛空间。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现代人对“素质”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在学习文化知识上,而应进一步提升到“还需具备一定的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高度。

3.学生对生活中应备的常识了解甚少

“减负”后,虽然课余时间较以前增加,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把时间、精力花在看电视机、玩游戏机上,阅读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更缺乏收看新闻、阅读报刊、听广播的良好习惯,导致知识面狭窄,对一些基本的常识少缺乏认识和了解。

如,在四年级的一次能力测查中,要求学生在阅读《地球就诊记》后,结合阅读后的感受和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主动关心发生在身边的小事,给有关部门写一封短信。参加测查的同学多数较好地掌握了信的格式,可是对于信开头的称呼(环保部门的叔叔阿姨们),却只有少数同学写正确,而多数同学都写成了“有关部门”,更有个别同学可能因照背语文书上的例文(给表姐的一封信),将人称写成了“表姐你好”。类似这样让广大语文教师啼笑皆非的事例比比皆是。再分析那些能正确写出称呼的同学,多数是通过看新闻、读报刊了解到这类事件应该找环保部门。

可见,现在多数学生对于学科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而对于一些生活中基本的常识却知之甚少。

4.作文教学效率不高

作文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从理论上分析,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最有利阵地。事实上,作文却是老大难问题。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没东西可写,于是就胡编乱造一通,应付了事,更有甚者,干脆照搬作文书上的内容。学生写作文时,之所以难为“无米之炊”,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作文来源于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再者,对小学生而言,由于是没有目的性的观察、无注意占主导,心理学家认为,观察的效果取决于感受对象的刺激强,因此对于生活中的同一件事或同一个现象,有的学生能叙述得头头是道,甚至能发表自己对此事的独立见解,而有些学生则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学生感到没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从生活中选取富有新意的材料,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思路打不开。长此以往,习作水平提高不快。另外,学生的生活相对比较单一,相似的学校生活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

针对上述种种矛盾,笔者在教学中确定了以“看新闻、写日记”为题的课题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

二、如何调动学生“看新闻、写日记”的积极性

1.组织发动,家校携手。

在课题研究前期就通过召开实验班家长会的形式,请有关教师做专题讲座,使家长们明确“看新闻,写日记”的意义及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为孩子提供条件。如,订阅报刊;确保孩子收看新闻的时间;帮助、指导、督促孩子在家收看新闻、记录新闻。

由于组织发动落实,在实验过程中家长多数能积极配合学校,落实、保证学生在家看、记新闻的时间,有的家长还能陪孩子一起看新闻,并与他们交流看新闻后的感想。由于小学生外在注意力不够集中,做事缺乏持久性,因此,家长的配合对于激发学生收看(阅读)新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书报的习惯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教师身先士卒

要让学生对“看新闻、写日记”产生兴趣,首先教师自己要率先示范,坚持看新闻、写日记,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及对新闻的敏锐性,把自己的感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好新闻推荐、谈天说地、新闻角”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给了学生精神的鼓舞,让学生知道在“看新闻、写日记”的训练中,“自己并不是单枪匹马,还有老师在作他坚强的后盾。”坚持看新闻、写日记对于学生来说很不容易,尤其当他们遇到困难退缩时,教师积极向上的写作热情,会给学生以鼓舞,使他勇敢地坚持下去。教师言简意赅的文风,也给学生在习作中提供了范例。

3.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全面调动学生“看新闻、写日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看新闻、写日记”对提高自身水平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逐步掌握“看新闻、写日记”的方法,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感兴趣的新闻作为日记的内容,选择各种自己喜爱的交流形式,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谈自己真切的感受,与同学、老师、家长等交流。

三、进行“看新闻、写日记”基本能力的培养方法

1.掌握“看新闻”的基本技巧和要领

看新闻的主要途径有收看(听)电视(广播)与阅读报刊。

从电视(广播)中了解新闻,除了收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省市新闻等,还可以指导学生收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记者会”等内容。收看时,应做到全神贯注,并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尽可能保持原话,用较快的速度记录在一个固定的新闻记录本上,如有困难可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或在其它时间段留意收看重播。

阅读报刊方法主要有三种:浏览、跳看(读)、精看(读),对于感兴趣的新闻可作一些圈、划、点之类的读书记号,对于感受最深的还可写一、两句批注。同时通过“好新闻推荐、新闻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变盲目地看为有选择地看。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更应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慢慢看、细细看,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处理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对于有些新闻(如美国总统竞选等报道),可采用专题看(读)的方法,对整个新闻事件有较全面的了解。

2.有感而发,及时捕捉看新闻后的感触和想法。

看懂了新闻,并不意味着就能写日记。因为每个学生语文知识、认知能力的基础各不相同,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写这类日记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过程,遵循“异步性原则”。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于初学看新闻、写日记的同学来说,写新闻日记的要求可放低到:学生在看新闻后,采用“剪报或摘录”的形式作为新闻日记。尽管从形式上看是暂时放弃了作文,可对于那些原来没有习惯看新闻和语文知识、认知能力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剪报却是一个很好的感知和积累的过程,既为今后写新闻日记打下了基础,要求又不算高,没有难度,不“闷”学生,学生也不会因此造成心理负担,那他们就有兴趣,对此产生了积极性。

剪报的方法是:先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材料,然后将经过选材后的报刊进行剪贴,报纸的剪贴时应注意:要剪下报头上报纸的名称、年、月、日,以便日后写一些专题性新闻日记时查找;还应注意将所选的新闻材料剪完整,有图片的要将图片也一同剪下;剪贴好后,要做一次校对。

第二阶段:收看或收听新闻后,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并简单地写几句感想。在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对于一些标题已能准确、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的新闻,可以在新闻标题的基础上进行扩充。②绝大多数新闻的导语都较简明扼要地根据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借助新闻的导语,用摘录重点词句的方法进行概括整理。③对于内容较多的新闻,可将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简要的经过等要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

第三阶段:在阅读一定数量的新闻后,能引用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作适当的引申和联系,即结合自己的想法或身边的小事,敞开心扉,溶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谈自己的感想。通常可以:①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提醒人们重视。②针对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行为,进行辨证,从而找出正确的做法。③针对社会上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以弘扬正气,倡导文明。

当然还有许多方面可写,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有感而发的新闻,都可以作为这类日记的材料。

从总体上看这类日记,篇幅上较短小,形式上与读后感十分接近。学生习作时不会有较大困难,但写作时还应注意:作者的观点来自于新闻材料;在谈自己的感想时要抓住一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引用新闻的内容不可全篇照搬照抄,要学会取舍、归纳和必要的引用。

3.通过多种展示活动促进习惯的形成

为了使收看、记录新闻长久地得到开展,努力让学生养成自觉自发的习惯,实验班安排每周三的谈话课和隔周一次的语文兴趣课时间,让学生说说新闻,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提供演讲锻炼的场所。各实验班还将这项活动纳入主题队会之中,开展以“时事知多少”、“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平与冲突”等为主题的新闻会。各实验班还在黑板报中开辟“一周大事”栏目,汇集了学生记录的新闻,张贴优秀的新闻日记。每月安排一次年级巡回交流展示各班学生优秀的新闻日记。实验班教师还组织学生积极投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实施“看新闻、写日记”的初步成效

1.激发了学生收看(阅读)新闻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收看(阅读)新闻的习惯。

学生在实验进行后,课外收看(听)新闻的兴趣和习惯均能明显优于实验前,证明看新闻写日记能有效激发学生收看(阅读)新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书报习惯。

一年多来,在看新闻、写日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地浏览《钱江晚报》、《杭州日报》、《参考消息》、《都市快报》、《小学生世界报》等报刊杂志,多数学生至少看两三种报纸。家长们也常常反映:现在孩子们回家不是先玩,而是先翻阅当天的报纸。学生积极地参与“新闻会、好新闻推荐、小新闻角”等活动。学生对收看(阅读)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已养成了每天读报(或收看新闻节目)的好习惯,“看新闻”成了学生课余生活中的自觉活动。

2.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进了对生活常识的熟悉与了解。

通过每天收看新闻联播或阅读各类报刊上的新闻,学生的阅读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改过去“阅读量以教材中的课文占多数”的现象。据初步统计,每个学生每天看报的阅读量大约为2000字,那么一个月就能达到60000字,以此类推,一年就基本完成《教学大纲》中阅读量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随之而来的是学生阅读面也得到了拓宽,他们不仅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还从新闻中了解到“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等其它方面的知识。新闻以它所独具的时代性、快捷性等特点,使学生自然地接近生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

3.及时地关心、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提高了学生的爱国意识。

“看新闻、写日记”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国内外的大事,不再成为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如,学生在看了有关日本首相拜“鬼”的连续报道后,写下了《假意与真情》、《真感于拜鬼事件》等。学生们还通过国内外的新闻,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的祖国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肩上正担负着何等重要的历史使命。

4.增强了学生辨别、筛选、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看新闻写日记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新闻报道,学生必须进行筛选、处理、吸收,才能将它们转变为“看新闻、写日记”中的材料。有的孩子爱上了剪报,他们把感兴趣的新闻剪贴成一页页剪报,并进行分类整理,编成了《剪报集》;有的孩子爱上了写新闻日记,每当阅读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便会兴致勃勃地写上一两段。在“新闻会、好新闻推荐会”上,孩子对一些感兴趣的新闻话题,总能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他们的观察力、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获得一定程度地提高。

5.丰富了作文的素材,提高了习作的水平。

以前布置学生写周记时,一些学生便感到头疼,总感到没东西可写,于是就胡编乱造一通,应付了事,更有甚者,干脆照搬作文书上的内容。可进行“看新闻、写日记”的实验后,学生在课余通过收看新闻联播或看各类报刊上的新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利用新闻的内容或自己看后的真实想法作为写作(日记或周记)的材料。新鲜而又丰富的新闻题材源源不断而来,令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习作的题材拓宽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从而促使习作水平迅速提高。

研究证明:“看新闻,写日记”对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升人文素质乃至人的整体素质都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立岗著. 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2 丁法章. 新闻评论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 蒋建华. 新闻资料漫谈. 中国新闻出版社,2000

4 陆文彬. 作文技法导学.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有趣的见闻作文篇2

【关键词】新闻 生活 作文 实践活动

在语文2011版新课标中,积极提倡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同时,明确指出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如何帮助学生在写作教学中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建议与要求呢?我在写作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看新闻,写日记”的作文实践,取得了语文素养与生活阅历的双赢。

一、实践前的思考:

1.学生是国家的主人,却缺乏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和热情。

尽管素质教育提了好几年,我们的学生中仍有一部分依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对国内外大事的关注和参与,成了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在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教育的今天,让学生通过看新闻,写日记来了解国际、国家大事,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体会社会发展的艰辛,洞察国内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积累知识,提高思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也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德育新途径?

2.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渠道的信息来源,学生却缺乏判别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媒体的日益现代化、多样化、广泛化,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有效的关注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广泛空间。但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在海样的信息面前,无法准确地辨别真与伪,是与非,笔者设想通过“新闻日记”的方式,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从而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为培养学生辨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开辟一条新渠道。

3.作文教学老大难:学生难为“无米之炊”,习作水平提高较慢。

作文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从理论上分析,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最有利阵地。事实上,作文却是老大难问题。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没东西可写,于是就胡编乱造一通,应付了事,更有甚者,干脆照搬作文书上的内容。学生作文时,之所以难为“无米之炊”,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作文来源于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不善于从生活中选取富有新意的材料,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思路打不开,长此以往,习作水平提高不快。另外,学生的生活相对比较单一,相似的学校生活引不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而新闻能丰富学生课外见闻,是指导学生从平凡事中找题材的范例。笔者期盼通过“新闻日记”的实践,为学生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

二、实践构想:

(一)概念界定

“新闻日记”,是指在收看或收听新闻后,用日记的形式针对新闻中的某件事、某种现象、某些人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和收获。

(二)实践假设

此实践拟以写日记的形式,要求学生去主动关心发生在身边的生活小事,发生在周围的好人好事,发生在城市和乡村的新人新事,国内、国际上的重大时事,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新鲜而又丰富的新闻材料将会令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而拓宽作文的题材,促进学生认识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最终使学生“爱写,能写”。在看与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看新闻、读报刊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会读,乐读”。并借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吸收处理信息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原则:

1、异步性原则

每个学生语文基础各不相同,语文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实践中评价标准(看的数量,写的要求)不作统一要求,而是充分体现层次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使他们感受到看新闻,写日记的乐趣,并逐渐在自己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2.激励性原则

在“看新闻,写日记”实践的全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励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均有参与和收获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催化学习情绪。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爱看,乐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新闻日记的内容要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学以致用,通过读指导写,写消化读,读写结合,阅读作文同步提高。

三、实践过程与方法:

1.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

(1)组织发动,家校携手,为实践研究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和行动支持。

学校在实践前期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请有关教师做专题讲座,使家长们明确“看新闻,写日记”的意义以及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为孩子提供条件。由于组织发动落实,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家长多数能积极配合学校,落实、保证学生在家看、记新闻的时间,有的家长还能陪孩子一起看新闻,并与他们交流看新闻后的感想。由于小学生外在注意力不够集中,做事缺乏持久性,因此家长的配合对于激发学生收看(阅读)新闻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书报的习惯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教师身先士卒,发挥榜样作用。

为了让学生对“新闻日记”产生兴趣,教师率先示范,坚持天天看新闻,常常写日记,并把自己的日记通过“好新闻推荐、谈天说地、新闻角”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这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给了学生精神的鼓舞,让学生知道在“看新闻,写日记”的训练中,自己并不是单枪匹马的,还有老师在与他同行。坚持看新闻,写日记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尤其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就想退缩,教师积极向上的写作热情,给他们以鼓舞,使他们勇敢地坚持下去。教师言简意赅的文风,也给学生在习作中提供了范例。

(3)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主体作用

首先,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看新闻,写日记”对提高自身水平的重要性,然后逐步掌握“看新闻,写日记”的方法,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感兴趣的新闻作为日记的内容,选择各种自己喜爱的交流形式,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谈自己的真切感受,与同学、老师、家长等交流。

2.指导、落实两种基本能力:

(1)掌握“看新闻”的基本技巧和要领。

看新闻的主要途径有收看或收听电视、广播,阅读报刊,上网查寻等。从电视(广播)中了解新闻,除了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省市新闻等,还可以指导学生收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记者会”等内容。收看时,应做到全神贯注地看,并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尽可能保持原话,用较快的速度记录在一个固定的新闻记录本上,如有困难可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或在其他时间段留意收看重播。

阅读报刊、上网查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浏览、跳看(读)、精看(读),对于感兴趣的新闻可作一些圈、划、点之类的记号,或粘贴下来,对于感受最深的还可写一、两句批注。同时通过“好新闻推荐,新闻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变盲目地看为有选择的看。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更应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慢慢看,细细看,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处理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对于某些有连续报道的新闻(如新闻追踪等),可采用专题看(读)的方法,对整个新闻事件有较全面的了解。

(2)有感而发,及时捕捉看新闻后的感触和想法。

看懂了新闻,并不意味着就能写日记。因为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各不相同,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写这类日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得讲究一个过程,遵循“异步性原则”。它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对于初学“看新闻,写日记”的同学来说,写新闻日记的要求可放低到:学生在看新闻后,采用“剪报或摘录”的形式作为新闻日记。尽管从形式上看是暂时放弃了作文,可对于那些原来没有看新闻习惯的学生来说,剪报却是一个很好的感知和积累的过程,既为今后写新闻日记打下基础,要求又不算高,没有难度,不“闷”学生,学生也不会因此造成心理负担,那他们就有兴趣,对此产生了积极性。

第二阶段:

收看或收听新闻后,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并简单地写几句感想。在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对于一些标题已能准确、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的新闻,可以在新闻标题的基础上扩充。

②绝大多数新闻的导语都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借助新闻的导语,用摘录重点词句的方法进行概括整理。

③对于内容较多的新闻,可将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简要的经过等要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

第三阶段:

在阅读一定数量的新闻后,能引用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作适当的引申和联系,即结合自己的想法或身边的小事,敞开心扉,溶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谈自己的感想。通常可以:

①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提醒人们重视。

②针对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行为,进行辨证,从而找出正确的做法。

③针对社会生活中违反科学的一些错误行为或现象,明辨事实真伪。

④针对社会上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进行歌颂,以弘扬正气,倡导文明。

当然,还有许多方面可写,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有感而发的新闻,都可以作为这类日记的材料。从总体上看这类日记,篇幅上比较短小,形式上与读后感十分接近。学生习作时不会有较大困难,可写作时还应注意:作者的观点来自于新闻报道,在谈自己的感想时要抓住一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引用新闻的内容不可全篇照搬照抄,要学会取舍、归纳和必要的引用。

3、营造环境,活动激励,措施保证,为实践活动长期有效的实施提供保障。

为了使收看、记录新闻长久地得到开展,努力让学生养成自觉自发的习惯,安排周三的谈话课和隔周一次的语文兴趣课时间,让学生说说新闻,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提供演讲锻炼的场所,并将这项活动纳入主题队会中。在黑板报中开辟“新闻日记集锦”栏目,还安排每月一次好日记年级巡回交流展示活动,同时向社会推荐优秀人才,如本班有30多位学生成为“常州日报”“武进日报”特约小记者。

四、实践成果:

1、激发了学生收看(阅读)新闻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收看(阅读)新闻的习惯。

我们对本班学生进行了统计,活动前每天收看新闻节目的占15。6%,偶尔看的占58。2%,基本不看的占26%。活动后每天看的占81。5%,偶尔看的占16%,基本不看的占2。5%。活动前每天看各类报刊的占43%,偶尔看的占49%,基本不看的占18%。活动后每天看的占82%,偶尔看的占16%,基本不看的占2%。活动前没有一人关注网上新闻,活动后凡家中有电脑的同学,每天都去查看。活动前与他人谈论新闻话题的占12。6%,活动后占92。1%。家长们也普遍反映;现在孩子们一回家不是先玩,而是先翻阅当天的报纸,看新闻联播则成了孩子家中的必修课。可见,“看新闻”成了学生课余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2、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常识的熟悉与了解。

通过每天收看新闻联播或阅读各类报刊上的新闻,学生的阅读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一改过去“阅读量以课文中的教材占多数”的现象。据初步统计,每个学生每天看报的阅读量大约为2000字,那么一个月下来就达到60000字,以此类推不满三年就能完成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学生阅读面的拓宽,他们不仅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还从新闻中了解到“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新闻以它独具的时代性、快捷性等特点,使学生自然地接近生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

3、及时地关心、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看新闻,写日记”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不再成为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也提高了,如:学生在看了有关随意占用农民耕地事件的连续报道后,写下了《农民的土地得救了》、《为“退耕还田”鼓掌》等,日记中有的阐述了对土地被随意占用的痛心,有的痛斥了一些人只顾自己捞钱,不顾工厂环境污染给人民健康带来危害的丑恶行径……,学生们还通过国内外的新闻,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的历史使命。

4、提高了学生辨别、筛选、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看新闻,写日记”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新闻报道,学生必须进行筛选、处理、吸收,才能将它们转化为日记中的材料。从中锻炼了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的孩子已能规范地把感兴趣的新闻剪贴成一页页剪报,并进行分类整理,编成了剪报集;有的孩子将收集到的好新闻制成了专题网站;大多数孩子爱上了新闻日记,每当阅读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便会兴致勃勃地写上一两段。在“新闻会,好新闻推荐会”上,孩子对于一些感兴趣的新闻话题,总能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察力、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其中得到了提高,

5、扩大了作文的题源,解决了“无米”的难题,提高了习作的水平。

过去一到布置写周记时,一些学生便感到头疼。自从进行“看新闻,写日记”的实践后,新鲜而又丰富的新闻题材源源不断而来,令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习作的题材拓宽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从而促使习作水平迅速提高。学生多篇文章在区级以上报刊发表,30多位 “常州日报”特约小记者也是从中锻炼出来的。

有趣的见闻作文篇3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 “诱惑性” 编辑 职业精神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新闻媒体迅速发展,而借助网络平台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网络新闻也应运而生。“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界普遍认为,新闻标题具有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意义、吸引读者注意、美化新闻版面四个作用。网络时代是读题时代,新闻标题的导读功能则更加突出。因此,对一条网络新闻来说,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比传统报纸标题的制作显得更加关键。正确理解新闻的内容,准确把握网络新闻标题的自身特点,是做好网络编辑工作的基本素质,也是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必然选择。

网络新闻标题需要“诱惑性”

新闻标题,简言之,主要是对新闻事件的提炼和概括,使大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传统的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中规中矩,虽然尚不能吸引读者对新闻内容的鉴赏,但新闻的标题与内容毕竟具有关联性,借由二者处在同一版面的优势,读者会在浏览新闻标题的同时,亦会快速浏览新闻内容。但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下,受到版面时效等影响,新闻标题与内容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大大受限的,这会对读者对于新闻的浏览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新闻标题与传统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无论是在阅览方式还是在新闻时效性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网络新闻标题独具的特色表现在内容精练、表达灵活和形式多样,这也是它比传统纸质媒体吸引读者的地方所在。大众“眼球”的争夺无疑已成为现代媒介竞争的主阵地,“注意力经济”决定了互联网眼球文化的特性。网站的生存来自读者投向的“目光”,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陷入了“海量信息与有限选择的焦虑”①。网络新闻标题除了要简明准确地表达新闻事实之外,还要以“诱惑性”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点击兴趣。网络新闻标题如何在眼花缭乱、信息众多的网页中吸引读者的眼球,是现实对网站编辑提出的一项严峻考验。

简练、快捷及时效性强是一则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使读者在标题中就能了解新闻事件的大概面貌而无须点击新闻具体内容的新闻标题,不能算作是一则成功的网络新闻标题,一则成功的网络新闻标题不要“窥一斑而见全豹”,要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弦外之音,体现新闻创作中的“维纳斯原则”②;要能诱使读者通过“点击”进一步了解新闻事件的具体内容,把网民最关心的、最吸引人的、最新的、最重要的、最精彩的信息点放在标题里,使读者在快速浏览的瞬间被深深地吸引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赋予新闻标题“诱惑性”。“诱惑性”一词常常出现在产品的广告宣传中,目的是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理,通过煽情的语言达到产品推广的目的,做到“诱”而不“惑”。在新闻传媒中同样如此,“诱惑性”标题既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又不要弄脏他们的眼睛。这就需要网络新闻编辑把握一个“度”字,这是对编辑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精神的一次综合考量。

“诱惑性”标题之“诱”

“诱”字有诱动(劝诱打动)、诱训(诱导教诲)、诱进(诱导进取)之意,《论语・子罕》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讲的就是“诱”字之功效。网络新闻标题之“诱”,需要做到诱之以“利、情、趣”,从而达到吸引读者、传播信息的目的。

诱之以“利”。“利”即便利,网络新闻采取的是标题集中引导的版面布局,要想使读者在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就要使标题做到凝练明晰,能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新闻要传递的信息;做到在最短的语句中,包含更多的信息,且不能出现歧义。如“火箭14个三分屠掘金”是搜狐网上的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言简意赅,一个“屠”字,既表达了火箭队战胜掘金队的事实,也传递了对一场大胜的“惊呼”,同时使读者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火箭胜利凭借的“利器”――三分球。这类简洁明快、准确生动、使人一目了然的新闻标题比比皆是。又如“2011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提至200元”、“上海四胞胎棕熊宝宝满月 饲养员24小时看护”、“广州逾10万困难国企职工参加医保可享受新政策”等。一条条精练的标题,体现了网络新闻标题的个性魅力。

诱之以“情”。“情”即情感,要能根据新闻的类别,通过具有感彩的词语来感染读者。一则“山东干旱140天后喜迎降雪”的新闻标题,向人们传递了旱情得到缓解的喜讯,激发读者了解山东这场降雪的具体情况和对旱情影响的阅读兴趣。感人的新闻标题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内心的情感得以升华。如“缅甸女孩遭到拐卖 公安局放各国国歌辨识其身份”、“三岁聪明女孩突患重症手足口病 一夜变呆滞”、“5800万留守儿童成农民工牵挂 父母不舍儿女打工”、“京广沪三地房租急涨 无房户面临买不起又租不起”……这种简洁精练、叙事明确的新闻标题不仅是对新闻内容的简单概括,更为重要的是向读者传递了情感信息。

诱之以“趣”。“趣”即趣味,读者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常常会视觉疲劳,一则有趣的新闻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更会使其产生愉悦的心情。成语是汉语中千锤百炼出来的语言精华,在标题中使用成语能增加标题的趣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坐椅观天’的霍金迎来60岁”,“坐椅观天”为成语“坐井观天”的仿拟,但意义却截然不同。众所周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身体瘫痪,却依然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坐椅观天”一词的运用,既贴切形象,又诙谐幽默。同样,用一些与字面义相反的词句来诠释一些新闻标题,既可以起到讽刺的效果,又能使读者得以会心一笑。如“说不明白的‘说明书’”,讽刺当前有些产品“说明书”讲了半天仍让人难以理解;“劳动模范不能劳动”,讽刺有些人虽有“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但却不能劳动,真不知这种荣誉称号是怎样弄到手的。这类新闻标题虽然标题与内容意义相反,但却同样是用幽默的语言很好地表达了新闻所体现的内容,使人印象深刻。

“诱惑性”标题之“惑”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当“诱惑性”超过一定的“度”时,其便从最初的“新颖、创新、吸引”变为“煽情、谬误、歧义”。目前网站编辑常从“眼球经济”考虑,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更多地关注“惑”字,惑之以“俗、暴、奇”,使得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大量充斥着炒作、猎奇、注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词汇,危害极深。

惑之以“俗”。“俗”即低俗趣味,很多网站上,低俗内容随处可见。笔者在百度上搜索“打架脱衣”,居然跳出24万条网络标题。俗话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可是标题中“”、“香艳”等低俗的字眼,不时污染着新闻的“眼睛”,并使标题之“诱惑性”走向极端,“惑之于人”,害人匪浅。

惑之以“暴”。“暴”即血腥暴力,血腥暴力的字眼常被运用到网络新闻标题中,借以夸大新闻事件,吸引读者注意力。例如,一则新闻标题“女子劫杀工友后捅其眼珠 被判死刑面露笑容”,描述的新闻内容本为工友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普通刑事案件,但在网站编辑的渲染下,却使标题内容充满了血腥暴力,虽然达到了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但却对读者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刺激,特别是会对青少年读者产生不良影响。“第十二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0.1%,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③网络新闻标题多以血腥暴力的字眼充斥在网络中,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兴趣、习惯甚至性格的养成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惑之以“奇”。“奇”即猎奇,网络新闻的特殊性决定了标题的个性,但切忌为了求新、求特、求奇,使新闻标题读起来生涩、难懂,看不明白。一则新闻标题“上海人珍惜阳光 一纸政令能否降下‘万国旗’”,新闻正文说每逢天气晴好,上海旧式居民小区的楼宇窗前便挂满了晾晒的各式衣物,街边的树木间甚至电线杆之间,随便拉上根绳就变成了被子的晾晒场,外地人将此戏称为“万国旗”。如果读者不了解其背景,乍一看标题,很难猜出这篇报道的真实内容。这样的标题在网络上无法起到正确导读的作用。另有一则新闻标题“荷包塞满钱 出国似探险”也令受众感到不解。相同的新闻内容,另一家网站的标题却是“新西兰西班牙法国巴西相继发生中国游客遇抢”,这使读者对新闻内容一目了然。新闻标题要明确才好,切忌只为求新、求特、求奇,而使新闻内容模糊不清,不利于网民迅速判断新闻价值。

好的标题,具有磁石般的魔力,吸引人去接触它所引领的本体。但是,创意总要讲究个意料之外,情理之内,如果偏离实质且以“题”为饵,那就要被划入“标题党”一流了。有的编辑为了增加新闻的吸引力,甚至使读者进入了“耸人听闻”的误区,当然也造成了网络新闻“题文迥异”的局面。他们追逐“眼球暴利”并不择手段地喧嚣,强势入侵人们的视听神经,让人失去平衡、难辨方位。若任其恣肆,必然造成整个社会失序,“眼球暴利”将成为“眼球暴力”。目前,新闻标题中过度的“诱惑性”,作为网络新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反映了当前互联网上的一种低俗之风,这种风气固然和我国当前社会伦理、道德准绳受到金钱利益冲击有关,但作为以“传播文明,弘扬正气”为己任的编辑,则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分强调“注意力效应”,抓住读者的猎奇心理,刻意制造噱头,一味地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这显然不符合编辑最基本的职业责任。

标题“诱惑性”异化现象,也折射出网络新闻编辑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编辑是新闻的把关人,其新闻素养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的面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东尼・刘易斯评论说:新闻界……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存在着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性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这才是我们强调要慎重选择的理由。”④这种慎重选择的权力在编辑手里,既体现了编辑的自身价值,更表明了编辑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一言以蔽之,正确处理好新闻标题“诱惑性”中“诱”与“惑”的关系,使新闻标题“通俗”而不“低俗”,这需要网络新闻编辑做到:利己、利人和利社会。其中,利己是前提,网站要生存,就要在点击率上下工夫;利人是宗旨,网络新闻标题要能诱人以“利、情、趣”,充分做到以读者为本,读者至上;利社会是关键,要使网络成为传播文明的途径而不是散播低级趣味的场所,网络新闻编辑必须要有社会和历史责任感,要使自己的工作不只是停滞在粘粘贴贴,充当“网络搬运工”的角色上,而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和现代文明的承载者。在社会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的引导和整合以及社会文化的传承、积累、维持和更新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社会文化构建研究”(S2010325)研究成果之一]

注 释:

①张秀敏:《论网络传播时代新闻受众的困惑――简评标题党新闻》,《新闻爱好者》,2010(5)。

②刘艳红:《网络新闻标题:少煽情、多思考》,《中华新闻报》,2004-09-10。

③刘晓莉、郝金强:《强化新闻网站编辑的社会责任意识》,《采写编》,2004(3)。

④王长武:《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与语言策略》,《新闻界》,2009(6)。

(作者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

有趣的见闻作文篇4

一、娱乐新闻的“喜和忧”

“娱乐新闻,即新闻媒介对新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娱乐性事实的报道。”①由此可见,娱乐新闻是以反映社会文化娱乐为己任的,也正是娱乐新闻话题的轻松与活泼受到观众的喜爱,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样式。然而,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获取商业利益,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娱乐新闻的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关注明星绯闻却不关注其演艺成就,关注丑恶却不关注善美,过多的炒作隐私和花边新闻,捏造流言,于是“媒体追求轻松活泼的过程中,却有一种趋势慢慢扩展开来,那就是文化娱乐新闻的媚俗化倾向”②,娱乐新闻的媚俗化低俗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其所呈现的娱乐性的发展,这的确让人担忧。

新闻娱乐化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媒介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其实,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市场 经济 下媒介产品的娱乐功能,并且要发展和完善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和手段,实现受众面的最大化。正确的引导娱乐新闻的发展,使新闻的报道具有娱乐性,那么娱乐新闻终究是让人欢喜而不是让人忧的。

二、娱乐新闻的娱乐性

“娱乐”本来就是娱乐新闻的题中之义,是娱乐新闻的报道对象和主体,娱乐新闻究其根本是为了带给人们轻松与休闲,新闻的价值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被分为获知价值、激励价值、实利价值和娱乐价值,“娱乐价值是指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情操或获得轻松感。新闻的娱乐性是许多软新闻的效应,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乐,也可从中获得有趣的知识。”③所以,娱乐新闻的本质应是“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④。

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 规律 的 自然 现象”。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关怀普通平民阶层,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重视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的新闻产品,赢得了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支持。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不得不选择接受、采纳和融入大众文化的要素之一——娱乐性。而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化出现在媒体上已不再是稀奇之事了,尼克.史蒂文森先生提出“为了使新闻更加通俗,它需要有能力娱乐性的吸引受众。”有关媒体对央视春晚收视的调查取题为“北方热南方冷”,这个标题不是一种死板的话语来标题的,而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了调查结果,这样既能吸引观众又能给人以娱乐之感。同样,有一则新闻对于一女生的报道取题为“女生砍人6刀判刑 出狱成央视‘非常明星’”。还有,把一老人中暑说成是“酷毙”,把一人被楼顶仍的垃圾砸到说成是“”……这些是以观众为本位,把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娱乐化,用幽默风趣的言语表现新闻的娱乐功能,巧妙的把娱乐和新闻价值结合在一起。

娱乐新闻既要“娱乐”,又是“新闻”,看似左右逢源,其实,把握稍有不当,就会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从新闻内容的本质看,那些娱乐新闻只是花里胡哨的搞了一堆噱头,事实上除了三角恋、婚外情等等已被炒烂的东西外,少有新鲜、有益的内容。可以说一些国内的娱乐新闻已经和国外的低俗报纸相差无几,很多新闻彻底违背了娱乐新闻真、善、美的本意,滑向相反的一面,“腥”、“星”、“性”的东西屡见不鲜,而明星的“绯闻”、“丑闻”更被娱乐记者视为“珍宝”,于是娱乐新闻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其背后,娱乐报道出现“帕帕拉齐”现象也日益突显(“帕帕拉齐”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⑤因此,为了娱乐新闻更好的发展,应寻求“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平衡。

三、娱乐新闻的背后——娱乐性的新闻语言艺术

有这样一则新闻:以“双色球5071万元再次‘炸响’珠海”为标题,写珠海人们买彩球中奖事件,文中多次用了谐音双关,以牛年“牛气冲天”为背景,引人发笑,这是新闻的娱乐性的体现。同样,以“千万点击‘引爆’《男人战争》”为标题,写《男人战争》这本书的受欢迎,通过“千万点击”“引爆”修饰“男人战争”,这里运用了夸张和双关的手法。

语言的艺术在新闻中很常见,如果娱乐新闻只注重时尚化、媚俗化,用粗俗、拙劣的形式来吊观众的胃口那就是艺术上的失败。真正的艺术应以娱乐新闻的本质为基础,即上文所说的“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运用语言的艺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四、娱乐性的 发展 :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有趣的见闻作文篇5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72-01

趣味教学法,是指教师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积极、融洽、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去领悟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方式。初中生渴望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未知知识,如果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感兴趣,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趣味教学法时,可通过情境激趣、生活激趣及活动激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学习、高效学习。

一、情境激趣,诱发学习动机

情境激趣,是指教师遵从“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的学情构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更为有效地把握教学知识,以提升教学质量。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优美风光,并配以古筝独奏曲和精彩朗诵,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这是通过多媒体构建教学情境的方法;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堂上扮演“小导游”,向大家介绍我国园林发展历史,并对苏州园林的景致进行详细讲解,这是通过角色扮演创建教学情境的方法;而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前查阅历史资料,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苏州园林中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片段叙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知识内涵得以丰富,这是通过讲故事创建教学情境的方法……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挖掘教学内容中所隐含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构建丰富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趣味性,能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诱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生活激趣,升华真情实感

生活中有很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比如新闻报道、书信往来、交流对话等都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贴近的生活事例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中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等特征,事例鲜活生动,教师在课堂上对其加以利用,可以让学生缩短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以《科学与艺术》(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为例,该课主要阐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教师可以把课文与一些与此相关的新闻结合起来教学,如2015年7月2日在中国质量新闻网上发表的新闻《清新“静”界,皮阿诺科学艺术家居之厨房里的环境工程学》,这则新闻颠覆了人们对厨房的传统观念,这间厨房不仅有大吸力抽油烟机、垃圾处理器等高科技厨房设施,还在外形设计上考虑到艺术美感,与整个厨房融为一体,不仅不脏、不乱、不臭,而且具备欣赏价值,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笔者将这则新闻引入课堂,学生在看到这则新闻时眼前一亮,并就这一新闻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刻地理解了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紧密关联的观点,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事例,其效果比简单地按照课文授课要好。

三、活动激趣,碰撞思维火花

活动激趣,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促进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开拓思路,互助合作,从中获取自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模拟、朗诵演讲等形式营造一个有趣的教学课堂,让课堂上的学生“活”起来,获得学习的乐趣。以《钦差大臣(节选)》(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为例,要想让学生切实体会果戈理戏剧的语言特色,掌握关键人物的鲜明形象和典型特征,把握戏剧的主要思想和中心主旨,光靠教师教是不够的,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学习体验机会,因此笔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采取了角色模拟的教学方法。笔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的:一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熟悉教学内容,紧扣人物形象,分组进行角色模拟练习;二是在课堂上分组开展角色模拟比赛,学生互相评价表演之优劣并说明理由;三是教师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把学生拉回教学内容中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参与角色模拟活动非常积极,在评价时也非常认真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仅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更为牢固地掌握知识。

有趣的见闻作文篇6

1.1语言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语言文字是影响新闻传播的第一要素。新闻语言文字表达技巧制约着新闻传播的效果。作为新闻作者,在撰写新闻稿件时,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专业、生僻的语言文字,要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尽量与受众的文化素养、心理需求等相符合,这样才能够让广大受众理解和认可。此外,语言文字的感彩也会制约新闻传播。如果语言文字的感彩与广大受众不贴切,就难以让受众理解,并引感的共鸣。

1.2经验因素对新闻传统的制约

公众主要是结合自身知识水平、阅历经验对新闻报道进行理解及判断。每个新闻受众都有着自己对新闻的判断和见解。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对信息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不同知识水平和有着不同经验阅历的人,对新闻传递信息理解也就不同。一个学识较高且经验丰富的人,他可能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和独特的角度对新闻进行解读。一个文化层次低、缺乏与新闻内容相关经验的人,他可能就难以准确、全面地理解新闻传递的信息,从而造成“盲人摸象”一样的片面性、局限性的理解误区。这样就改变了新闻信息本来的意义,因受众自己的偏见而曲解新闻信息,影响了新闻的有效传播。

1.3兴趣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兴趣。新闻信息是否与他们的心理需求相符合,是否能够激发受众的兴趣,都会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受众在接触新闻信息时,主要是依靠自身兴趣,有选择地了解及评价新闻信息,对于自己不关注的、与自己的需求不相符合的,一般不会产生兴趣。而对于那些与自身的思想理念比较符合,或与自己有着一定联系的新闻信息比较感兴趣。也就是说当新闻信息比较符合受众的兴趣时,就会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就会制约新闻信息的传播价值,得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1.4环境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不论是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是制约新闻传播的重要因素。在口头传播中,经常会出现新闻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使受众受到误导,对人们的准确判断产生强烈地影响。譬如一些街谈巷议、流言蜚语、谣言等,具有很强的煽动性,传播力极强,从而就影响了新闻传播的环境。作为大众传播所传递的新闻信息,必须能够经受住这些环境因素的考验。在舆论多样化强大作用下,非常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障碍也是制约新闻传播的重要因素。

2.传播效果的考察策略

2.1新闻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

笔者认为,在考察新闻效果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最佳的传播效果。当新闻信息传播给受众时,传播取得通畅无阻,受众非常认同并接受所传递的新闻信息,这就说明达到了非常理想的传播效果。如新闻媒体报道了四川地区遭受地震灾害的新闻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上到国家各级政府、下到社会各界,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就说明达到了非常理想的传播效果,发挥了新闻舆论的行动导向作用。第二,一般的传播效果。虽然新闻传播渠道比较畅通,受众也接受了传播的新闻信息,但是,由于是非及价值判断或传播形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受众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认同和接受,这就是一般的新闻传播效果。第三,最差的传播效果。由于传播渠道不通畅而导致新闻传播受阻,受众无法接受所传播新闻信息,这就是最差的新闻传播效果。

2.2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是夯实语言文字功底,增强新闻表达效果。新闻语言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第一要素,它是通过采访和报道而形成的。只有采用适宜的语言及表达夯实,才能够增强新闻效果。从语言层面上说,新闻传播的结果就是语言应用的结果。因此,在新闻语言文字方面,不仅要立足于语篇结构这样的大处,还要关注字斟句酌,力求表述准确、简洁生动,尽可能地符合大众的文化层次和心理需求。二是在立足内容的基础上适度软化。现在的报纸上,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更愿意看,能够读得更轻松一些,对“时政新闻”这一块,大多会采取一些软化的处理,一般而言,这样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也要把握软化的尺度。软化仅仅是让内容更加生动、深刻和充实的一种手段。如果将软化作为重点,而不关心传播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容易造成本末倒置,与软化的初衷大相庭径。故此,在进行软化处理时,必须保留新闻的主干内容,以读者的利益关注为切入点,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兴趣,而且也能够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三是构建良好的新闻环境。譬如必须保持新闻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够获得受众的长久信任。特别是当今网络媒体十分发达,给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谣言传播的便捷途径。笔者建议,国家既要保障公民具有信息传播、建议申诉的正常渠道,又要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而威胁新闻环境和社会稳定和谐的不法行为。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新闻传播的因素还较多,作为新闻传播工作者,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认真分析制约新闻传播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传播效果进行考察,以更好地确保新闻传播的效果。

有趣的见闻作文篇7

【摘要】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故事化报道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契合受众深层次的视阅需求,扩大了新闻传播效果。做好故事化新闻需要用心构思、凸显主角、突出细节、注重描写。另一方面,故事化新闻应恪守真实性底线,防止对新闻真实性的伤害。

【关键词】新闻 故事化 真实性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曾言,记者好比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那么,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惹观众喜欢呢?答案无疑是细节化、情节化、故事化。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是我国新闻报道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已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被广泛运用,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何谓新闻故事化呢?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所谓:“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契合了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新闻故事化手法的不当运用,也易造成对新闻本质特性的伤害,使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一、故事化新闻的勃兴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今,“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竞相运用,因其摒弃了单一、简单的叙述性报道,充分运用了事件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审美理念和深层意味,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有人担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导致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二、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

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1、用心构思

有了好的故事内容,还必须构思好,否则,故事就会被浪费了。首先要给故事一个定位,对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故事基本上有两种:单一型故事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并且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乏细节。只要将这个故事展开,就非常有趣、有益,这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事件性报道”。复合型的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大”故事、“总”故事,需要把类似的几个事例集纳、综合在一起,这大多用于综述、专稿、特稿、调查报告等。对故事有了准确定位,亦即对故事的内容、形式、价值有了准确判断,将决定你下一步的写作是否成功。

2、凸显主角

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在新闻的诸要素中,新闻人物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抓主角,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才能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主角,需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下功夫。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着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等等,那样无法让读者去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达不到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也不能光说他很聪明、滑稽等,必须细致传神地描述他的言行,通过具体事例和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展示一个人的性格。

3、题材有趣

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作为媒体,只有让所刊播的新闻让更多的受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应尽可能地捕捉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读者如临其境,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4、突出细节

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当新闻报道过后,在受众的脑海里逐步消减,形象日趋模糊,而传神的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细小动作等,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感情,“扑通”跪倒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些点滴的感人情节,很能打动人的心灵,读后让人留下隽永印象。

5、注重描写

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如路透社消息《美国提案被击败中国将进入联合国》一稿中,就写到:“联合国的代表们今晚击败了美国为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所作的努力,从而为北京进入联合国铺了道路。代表们在走廊里大声发笑,他们唱歌,欢笑,喊叫,拍桌子,有人甚至跳起舞来……”这些形象的描写,把读者仿佛带回到那个场景中。

此外,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语法、文法、逻辑、修辞等文字的基本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注重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一要尽可能做到具体,不要大而化之地用模糊语言,多用实在的具体的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二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使人不感到枯燥,形容词使人对新闻产生疑虑。三要简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四要有交谈感,作者给读者的感觉是个别聊天,而不是在体育馆里听演讲。五要有连贯性,故事要顺畅,一气呵成,不阻梗,不中断人的兴趣。为此,就要解决好过渡段落,写好转折和过渡;交代来历出处,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解释说明,不让读者纳闷和产生困惑。

三、如何找到好故事

既然讲好故事,对新闻的成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素材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

首先,要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即故事敏感,如果新闻感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其次是要广泛阅读,从有关出版物和文字材料中寻找选题,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讲话、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包括故事线索、故事的蛛丝马迹。

找到好故事,还要广交朋友,多和“消息灵通人士”沟通,通过他们提供故事信息;和采访对象多聊天,闲谈、侃大山,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随和地放下架子的聊天,往往能听到一些你所求之不得的故事。

四、新闻报道泛故事化隐忧

新闻报道泛故事化的现象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故事情节来说,在新闻报道采编制作过程中,记者难免会有故意展现故事情节曲折性、夸大或扭曲人物形象,以表现故事的离奇,从而忽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记者过多的人为安排和主观情感的记录,使得新闻故事多有失实。如近年来媒体发生的纸馅包子、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女老大包养16男等,虽然故事性十足、绘声绘色,但没有了真实性,给媒体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其次,情节讲究逻辑性,很多媒体也因没有那么多传奇色彩的人、事作素材,出现泛故事化现象,导致人物形象很是苍白,很多报道、节目显得越发矫揉造作,不伦不类。

有趣的见闻作文篇8

申报 社会新闻 猎奇性 趣味性 寓教于中

周玉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一、美查、《申报》与社会新闻

《申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中文商业性报纸,也是中国报刊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商业报刊。原名《申江新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三月二十三),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与他的朋友伍华特、普来亚、瓦基洛等4人各出资400两白银,合计资金1600两兴办。作为《申报》的创办人,美查早在同治初年就与其兄弟来到上海,从事外国洋布的进口和中国丝绸与茶叶出口等贸易。关于美查为何选择投资报业,历来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的生意“某岁折阅,思改业”,[1]所以改行办报;另一种说法则是他经营的江苏药水厂生意兴隆,资金颇为丰足,因而将部分资金投到报业当中,选择了创办《申报》。实际上,美查之所以投资办报,主要是听从了其买办江西人陈莘庚的建议。由于此时上海仅《上海新报》一家华文日报,不仅销路不错,利润好,且也为外国人所举办,因而这些因素对美查颇具吸引力。

作为商业性报纸,其主要目的是获取商业利润。要获取利润首先须赢得读者的阅读喜爱,这样才能引起大量读者的购买欲,才能扩大报纸的销售量和影响力,并进而推动更多信息的和商业广告的刊登,使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何才能使读者喜欢、订阅购买报纸呢?美查办报时已在华生活多年,对中国的习俗、文化及礼仪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知道怎样使报纸获得华人的关注。那就是要从华人尤为关心的报纸内容入手,只有“优良的内容是赢得大量读者的根本,读者数量直接关系到以‘眼球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商业报纸的经济收益”。[2]1871年美查在筹办《申报》之际,就派钱昕伯到香港学习如何办报的经验,同时总结了之前已举办10年之久的《上海新报》的办报经验,从而在内容的选择与编辑上,更加注重以赢得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为首要目标。

《申报》主要面向市民读者,因而在报刊编排内容与形式上,自然更多考虑广大市民的阅读需要和心理诉求,满足其好奇性、通俗化、娱乐化和贴近现实生活的阅读兴趣。这样,反映现实社会中诸如伦理道德、礼仪风俗、奇闻逸事、婚姻家庭问题等社会新闻就成为其首要选择。“社会新闻以其独有的广泛性、趣味性、贴近性,很能吸引一般市民阅读、购买。再加上受当时社会条件和报馆条件所限,社会新闻自然成为《申报》的主打产品。”[3]

社会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产品,向来颇受人们欢迎。此概念涉及范畴较广,诸如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社会道德、社会风习、民情生活等,都属于社会新闻报道的范围。据《中国报学史》记载,20世纪20年代的报纸将穷困、饿死、游艺、球戏、马戏、赛枪、土匪攻城夺地、绑票劫人、集会(欢迎、欢送、追悼)、诉讼、慈善(施粥、施衣、施棺)等内容都列为社会新闻,并称社会新闻为“里巷新闻”。这些内容大多贴近普通人生活,故事发生在人们身边,因此社会新闻对普通市民极具吸引力。《申报》正是以大量贴近生活、带有趣闻性和新奇性的社会新闻编辑,逐渐扩大了读者群,在赢得读者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可谓名利双收。“可以说《申报》用浅近有趣的社会新闻报道开发了一个新的、广大的读者群,唤起了普通大众的读报欲望。使大众愿意靠拢报纸、亲近报纸、熟悉报纸。读者群的扩大也为《申报》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使《申报》知名度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成为近代上海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4]

二、《申报》早期社会新闻内容编辑猎奇性

《申报》创办之初,延聘浙江人赵逸如为买办、蒋芷湘为主笔,后来由于各种缘由,人员虽有所更换,但主笔一直都由中国人担任,其他工作人员如记者和编辑也大都为中国人。《申报》办报人为华人,针对的读者也是华人,其性质属于外国人在华举办的华人报纸。这也使得它与由西方传教士主笔的华文报刊在内容定位上有很大的不同。教会报纸虽说也刊载一些时事新闻,但其主要注重对信教者的宗教宣传,而不是如《申报》“所卖之报张皆属卖与华人,故依恃者惟华人,于西人犹何依恃乎”。[5]因而其新闻内容也更注重中国人的文化内涵,新闻标题和主题也更重视中国人的阅读心理。长期以来,国人喜好“传奇”与“志怪”的大众阅读偏好,对《申报》早期社会新闻的猎奇性编辑有直接影响。《申报》的早期社会新闻大量采用搜奇志怪手法,市井传说、奇闻轶事、逸闻趣事等都打上了明显的猎奇性烙印。

《申报》在多期《本馆告白》《本馆自叙》《采访新闻启》《本馆自述》中都表明了猎奇性这一办报方针,并多次对此进行了阐释。如《申报》在1872年创刊,在《本馆告白》曰:“今天下可传之事甚多矣,而湮没不幸者比比皆是。其故何欤?盖无好事者为之纪载,遂使奇闻逸事阒然无称,殊可叹惜也。……求其纪述,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并在《本馆条例》中表明得更加清晰:“启者新闻纸之设,原欲以辟新奇广闻,冀流布四方者也。使不事遐搜博采,以扩我见闻,复何资兼听并观以传其新异,是不可徒拘拘于一乡一邑也。”[6]其中“新奇广闻”“ 遐搜博采”“传其新异”等关键性词语都表明了《申报》新闻编辑的猎奇性原则。在随后的《申报新报缘起》中又阐述了其办“新报”的缘由,即“吾申新报一事可谓多见博闻而便于民者也”,同时再次强调了社会新闻编辑“新”“奇”“广”的原则。“仆尝念中华为天下一大邦,其间才力智巧之士,稀奇怪异之事几乎日异而岁不同,而声名文物从古又称极盛……惜乎!闻于朝不闻于野,闻于此不闻于彼,虽有新闻而未能传之天下尤可异者。……是故新闻者,真可便民而有益于国者也。”[7]“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因此通过新闻纸的“遐搜博采”,才能“博闻便民”,可谓于国于民皆有利也。又如1872年《本馆自述》中对其他报纸搜奇猎异甚为羡慕,如其所言粤东新闻报“网罗轶事,采访奇闻,论可解颐”,沪上字林馆“寻奢富有点缀生新,真无美之不至奉,亦有奇之必录”。[8]随后更是在多日出版的报纸中表明,“以录订骖鸾,广采遗问于桑峤;词吟打鸭,博搜轶事于枫泾”;[9]又如“凡有奇闻要事,耳目所周者,妄不毕录”“于各都会延请中士搜剔新奇,访求利弊”[10]“博采奇闻,万象维新”“不惮旁搜而远访”。[11]正是在猎奇性社会新闻编辑原则指导下,《申报》编辑了大量带有新奇性、趣闻性又贴近市民生活的社会新闻,既丰富了报纸的内容,也增长了市民的见识,达到了报纸利润与读者识见增长的双赢。

在《申报》社会新闻编辑猎奇性方针的指引下,早期社会新闻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下面从早期《申报》择其部分新闻标题及内容加以简要说明(以1872-1874为对象)。

1. 奇闻传说。这类新闻数量颇多,这是与“博采奇闻”理念直接相关的。如《汉口奇闻》(《申报》1872年四月十五)述汉口一奇事:掘地得一石窖,中有米二千余石,石碑云乃三国鲁子敬藏米。米历时二千余年不霉变,真乃奇事也?类似这样的还有:《记清河异事》(1872年四月二十一)、《一睡七十年》(1872年四月二十二)、《遍奸缢鬼》《鸡异》《黄鱼胎生》(1872年四月二十八)、《西湖异事》(1872年四月三十)、《胎异》(1872年五月初二)、《纪观世音咒灵验事》(1872年五月十二)、《蟹佛》《秃龙变异》(1872年五月十四)、《金华兰溪六月飞雪》(1872年六月三十)、《鬼讨房饭钱》《山狗移祸》(1872年六月十九日)、《嫁鬼奇闻》(1874年四月初十)、《宅异》(1874年四月二十七)、《败钮成鳖》(1874年五月初四)、《韶城蛇异》《贞节获报》(1874年五月初七)、《异蛇抱怨》(1874年五月初十)、《志异》(1874年五月十一)、《狐仙》《异事纪闻》(1874年五月二十)、《牛异》(1874年五月三十)、《刘大力冥中报德》(1874年六月十一)、《笛中奇遇》(1874年六月十五)等。如此奇闻传说故事可谓每日报纸都有,很能满足读者的好奇搜异之心。(注:时间皆用农历,下皆同此)

2. 因果报应,善恶皆报。在这类新闻故事中,也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如《完人夫妇得善报》(《申报》1872年四月二十三)、《寺僧淫报》(1872年三月二十九)、《匿财害命》《且物雷击》(1872年四月初二)、《盗嫂受谴》(1872年四月初五)、《间人婚姻获谴》(1872年四月十六)、《雷击不孝》(1872年四月十七)、《杀生孽报二事》(1872年四月二十八)、《阴刻现报》(1874年四月十四)、《电击隐恶》(1874年五月初四)、《巧报善良》、《惩责贪夫》(1874年五月初十)等。这些新闻故事既奇特,又符合中国社会普通人的道德价值观,正所谓为善为恶皆有报,颇具教化劝说之义。

3. 市井轶事趣闻。如《选香港三月十九日新报》(1872年三月二十三)述“被拐,而后骨肉团圆”之事;《吴书卿轶事》(1872年三月二十九)记奇人轶事。类似者如《寺僧坐关》(1872年四月初五)记奇僧坐关,男女膜拜;《瞽女捐设医院》(1872年四月初八)记一瞽女因己失明,而怜悯其他失明者,自己捐设医院救助,可谓奇女子也。还有许多有关社会风化和教化,如《二人摸乳被枷》(1872年四月二十九)、《二人共娶一妇》《鬻拳贻笑》(1872年四月三十)、《骈头剪》《少年怕妓》(1872年五月初五)、《藏奸薮》(1872年五月初六)、《孝子水小记》(1872年五月十五)、《少年窃烟枪》《雄酒精毙二子》(1872年五月二十七)、《老翁风臂》(1872年五月二十八)、《捕头为贼诡计所卖》(1872年六月初八)、《学究好色》《十八钱毙一命》(1872年六月初十)、《尼持戒行》(1874年四月十三)、《脱衣妇》(1874年四月十五)、《白衣寺僧》(1874年四月二十八)、《贞节获报》(1874年五月初七)、《捕猫败兴》(1874年五月初九)、《活门闩》(1874年五月二十)、《误尼为僧》(1874年六月初四)等。这些发生在市井里巷的新闻因为贴近市民生活,且俗异有趣,因而也很受市民读者的欢迎。

上述三类社会新闻仅为大致区分,实际上这三类新闻也有很多交集的地方,如传奇性、寓教于中基本融于每一社会新闻中。由于编辑强调的猎奇性原则,社会新闻带有很强的传奇性、趣闻性,更为贴近现实生活,因而对读者颇有吸引力,也逐渐赢得了广阔的读者市场。

三、《申报》早期社会新闻编辑猎奇性背景分析

《申报》创刊之初,原始资本为美查四人合股的白银1600两。美查经营《申报》仅有16年时间,就创造了回归英国时个人收回股份10万两与公司尚存资本30万两的辉煌经营业绩。这是与其善于坚持正确的办报宗旨与先进的报刊市场经营之道息息相关的。美查在中国经商多年,深谙在华的经营之道,更通过考察与学习,深知怎样的新闻产品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贴近读者的心理。为迎合中国人猎奇心理,他在办报中很好地贯彻了“华人办报华人看”原则。正所谓“为了要盈利,就必须在新闻、广告等各方面满足读者的广泛需要;为了深入社会,就得了解读者,研究读者,适应在中国土地上生活的读者的心理”。[12]其中,社会新闻编辑注重猎奇性原则也是《申报》善于走本土化、大众化道路的突出表现。

为更好地践行猎奇性方针,《申报》从办报宗旨、编辑队伍、读者市场等诸多方面进行适当把握,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 读者市民化,促使《申报》社会新闻内容编辑注重搜奇猎异、趣味通俗。上海是中国近代最为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随着上海经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开埠通商之后,外来人口大量增加。据有关资料介绍,上海县的人口从1852年的54万余人,增加到1910年的128万余人,净增74万人。[13]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外地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尤其以江苏、浙江、广东人为多,还有从北方、西北、西南等地迁入的移民。由于上海是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他们很快融入社会之中,成为从事商业贸易、作坊加工以及服务业的主力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消遣自然以通俗化、传奇性、趣味性为主,加之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受到上层人的欺侮以及外国洋人的轻视和压迫,因而迫切希望有媒体能够表达其精神诉求,获得情感的共鸣与慰藉,如前所述《本馆告白》与《申报新报缘起》多次申明了这一原则。为更清晰地说明新报宗旨,《申报》还特意撰文以示区别于京报和邸报。如《邸报别于新报论》曰:“中国之邸报与之别者,邸报之制但传朝廷之政事,不录闾里之琐屑而已。故阅之者学士大夫居多,而农工商贾不预焉;反不如外国之新报,人人喜阅也。是邸报之作成于上,而新报之作成于下,邸报可以备史臣之采择,新报不过如太史之陈风,其事虽殊其理则一,其法虽异其情则同也。”[14]其“农工商贾预”“成于下”的表述清晰地表达了办报的读者定位。何以《申报》社会新闻内容编辑注重满足市民的好搜奇猎异、好通俗趣闻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2. 编者本土化,大多传承传统志怪记异法。《申报》在1875年5月10日(九月三十日)《论本馆作报本意》曰:“所卖之报张皆属卖与华人,故依恃者唯华人,于西人犹何依恃乎?”文中所言表明其面对的读者主要为华人群体。而要更好地满足读者,还需了解读者的文化背景、心理诉求和阅读兴趣,相较而言,华人自然更了解华人。因此,美查大量任用华人为其办报,“秉笔者皆华人也”。[15]让他们根据中国读者的口味办报,在办报当中主动应对外来的麻烦,保护华人主笔。且应聘《申报》的华人不用信教,工作待遇优厚,还可自由著述,又不耽误其春帏秋试和仕途进取,这对广大士子而言,颇具诱惑力。因而《申报》招揽了一大批当时有名的才子文士。如《申报》开创时期的总主笔蒋芷湘就中过举人,他在担任总主笔12年之后又考取了进士;后任主笔的钱昕伯,有“神童”之誉的何桂笙、当过知县的沈定年、做过曾国藩部下幕僚的吴子让等人,都做过《申报》的主笔,且都是秀才出身。生活在洋场的文士,不仅关注当前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同时由于长期浸染于民间生活,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陈规陋习也体会深切。因而在撰写、编辑社会新闻时,谙熟市民的阅读心理和兴趣爱好,大量采编具有传奇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市井逸闻等新闻内容。

加之主笔大多为秀才或举人出身,长期接受的是传统文学与文化教育。而中国古代历史、散文和小说都喜以传奇志怪手法,这对《申报》主笔编辑早期的社会新闻影响很大,这也是为何带有传奇志怪色彩的市井传说、逸闻趣事等大量刊登的重要缘由。因此《申报》在《本馆告白》中曰:“博览鸿儒,通时硕彦,或得之于阅历沿革参稽;或证之以史书讲求切实;或事可资夫鉴戒不徒夸干宝搜神;或言实妙夫新奇竟可抵虞初作志。”[16]

3. 办报践行“谋利而兼仗义”宗旨,尊重华人文化心理。《申报》坚持“谋利而兼仗义”的办报宗旨。虽作为民营的商业报刊,从创办开始就明确了以谋利为第一要义,但并不是为“谋利”“营生”而“忘义”。在《论本馆作报本意》一再强调了要坚持谋利而兼仗义的宗旨,虽“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但“若本报之开馆,余愿直言不讳焉,原因谋业所开者耳。但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原自伸其不全忘义之怀也”。因此,《申报》不屑于为“媚阅报者,多销报张”,“自欺自害实莫大于此矣”,而是“劝国使其除弊,望其振兴是本馆所以为忠国之正道!”[17]在“谋利而兼仗义”办报宗旨下,编务人员聘请中国文士,能够保证报纸在内容的编辑上站在华人立场,从而反映他们对国家民生的关切之心、对民俗陋习的厌弃之情,以及对市井善恶行为的褒贬态度。具体呈现在早期编辑的社会新闻内容上,则是以惩恶扬善为主题,大力褒扬市井奇人的孝行忠义,惩治贪婪小人的不良行径,对社会风习的转变有一定的教化劝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M]. 长沙:岳麓书社,2011:66.

[2] 罗国干. 美查时期《申报》的经营之道――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之一[J]. 广西大学学报,2006(6).

[3] 彭巍然. 美查时期《申报》社会新闻特色评析[J].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41-42.

[4] 王晴晴.《申报》办报理念之民生关怀――对30年代《申报》社会新闻透视[D]. 长春:吉林大学,2009:5.

[5] 论本馆作报本意. [N]申报,1875-05-11(九月三十日).

[6] 本馆条例[N]. 申报,1872-04-30(三月二十三).

[7] 申报新版缘起[N]. 申报,1872-05-06(三月二十九).

[8] 本馆自述[N]. 申报,1872-05-10(四月初一).

[9] 本馆告白[N]. 申报,1872-05-16(四月初七).

[10] 本馆告白[N]. 申报,1872-05-19至5-30(四月初十日――二十一日).

[11] 采访新闻启[N]. 申报,1872-05-31、06-01(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

[12] 秦绍德. 上海近代报刊史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8.

[13] 唐振常. 上海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44.

[14] 邸报别于新报论[N]. 申报,1872-07-14(六月初八).

[15] 本馆自叙[N]. 申报,1872-08-13(八月初七).

[16] 本馆告白[N]. 申报,1872-05-17(四月初八).

上一篇:美好的开端范文 下一篇:五游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