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动物和植物范文

时间:2023-10-14 12:45:51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篇1

关键词:幼儿;植物;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273-02

天真、好奇是幼儿的天性,他们稚嫩的目光为自然界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种类繁多的鸟兽虫鱼所吸引。相比较而言,活泼可爱、善解人意的小动物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那些既不会说话又不会活动的小动物往往不会引起他们长久的注意。植物的生长相对缓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不仔细观察是很难发现的,但植物世界却又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奥秘,因此,培养幼儿对植物的兴趣,不仅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智力。

一、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植物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最生动的一种教学形式。游戏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对于孩子吸收知识,面对世界是很有效的。在孩子认识、探索并不断地扩充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通过游戏在快乐中成长。游戏集趣味性、自由性、假设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游戏的这些属性与幼儿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相吻合,把认知植物寓于游戏之中,一定会备受幼儿欢迎。植物从科学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生命形态,包括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地衣及绿藻等。从这方面解释仅仅是给予了植物一种冷冰冰的说辞。而我们大多用可爱、萌、温暖、活泼等来形容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各式各样的物态充满好奇,植物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植物不是刻板的、冷漠的,反而,它们充满了生机。游戏则可以专注这些顽强而有魅力的方面。例如:等到月季花盛开的季节,带着幼儿到户外游玩,用夸张的动作让孩子们感知,啊!有香香的味道,提出疑问,用游戏式的方式鼓励孩子们去寻找。让他们去找到底是什么这么香。小朋友会努力大“嗅”,在这个过程中就就会对月季花有初步的、模糊的印象。顺着香味,很快找到了月季,纷纷凑上去闻,他们都兴奋地喊道:“我找到什么香了!”在这是什么香?“谜底”解密的同时,孩子会对趣味性的结果印象深刻。为了便于幼儿观察,我们给每一组的小朋友几片叶子、两朵月季,让幼儿通过看看、摸摸、闻闻来认识月季,孩子们又互相小声讨论,有的还坐到花边观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让幼儿区别植物的本质,或者可以培养他们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如,老师可以买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自己动手,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从种子的胚芽,到种子的发芽,逐渐长大,幼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劳动的成果,他们会很高兴并且会更加乐于去做这件事情。最后,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

二、掌握观察方法,变换观察方式,调动幼儿对植物的兴趣

观察,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最佳途径。观察力越敏锐,发现的东西越多。而幼儿最初的观察往往是片面的,不可能完全准确,这是因为幼儿没有正确地掌握观察方法,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教会幼儿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观察方法。例如:教幼儿认识桂花。老根黄褐色,叶对生,多呈椭圆或长椭圆形,树叶叶面光滑,革质,叶边缘有锯齿。桂花树是木犀科木犀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15米。树冠圆头形、半圆形、椭圆形,树冠可以覆盖60平方米。树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单叶对生,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全缘或上半部疏生细锯齿,革质光亮,叶形及叶缘因品种而不同,叶形椭圆至椭圆状披针形,叶缘有全缘或具锯齿。叶腋生成聚伞状。桂花树有生长势强、枝干粗壮、叶形较大、叶表粗糙、叶色墨绿、花色橙红的丹桂,花色金黄的为金桂;有长势中等、叶表光滑、叶缘具锯齿、花呈乳白色,且花朵茂密、香味甜郁的银桂;生长势较强、叶表光滑、叶缘稀疏锯齿或全缘、花呈淡黄色、花朵稀疏、淡香,四季开花的四季桂。桂花树有生长势强、枝干粗壮、叶形较大、叶表粗糙、叶色墨绿、花色橙红的丹桂,花色金黄的为金桂。

三、亲子动手实际操作,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

幼儿天性好动,精力旺盛,教师引导幼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自己动手、亲自触摸、学学做做,能直接观察到植物的变化,满足好奇心理,达到认知的目的。我曾经带领小朋友做了种子发芽的实验,事先准备了几个杯子,在每个杯子里放四、五粒黄豆,并对每个杯子进行了编号。实验时,第一个杯子只放了种子,其他什么都没有放,第二个杯子里清水浸泡种子至1/4处,第三个杯子放入较多的清水,将种子全部浸泡,其余两杯分别放入糖水和果汁。我让幼儿每天观察杯子里种子的变化,并初步学做观察记录,了解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种子的生长。在实验过程中,种子每个细小的变化都让孩子欣喜若狂,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幼儿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操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认识植物的时候,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根吸收有颜色的水的试验,让幼儿实验,使幼儿了解到植物根茎叶的作用。此外,我们又让幼儿认识到水受到污染后对植物的害处。

四、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其好奇心产生对植物的兴趣

教师指导幼儿观察时,常常是教师指到哪儿,小朋友就观察到哪儿,这样观察虽然是必然的,但小朋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对植物的观察也是肤浅的,而且死板的观察形式幼儿也不感兴趣,变换观察形式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教幼儿如何从动手到动脑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感知事物。

首先,我们通过让幼儿亲自种植,培养其对植物的兴趣。植物的生长变化比较缓慢,幼儿一般难以发现,也不会注意到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组织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是培养幼儿对植物兴趣的关键。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和小朋友一起选种子、秧苗,孩子们亲自动手,出力、流汗,不仅产生了对植物的兴趣,也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对于幼儿来说,一次性种植容易,长期管理“种植角”是难以坚持的,容易半途而废。这就要求每个小朋友做值日生,轮流管理“种植角”,孩子们每天按时浇水、施肥、捉虫、除草,并且认真观察、比较,为自己种植的植物茁壮成长而骄傲;还有的小朋友用图画观察日记将植物成长的全过程记载了下来。通过让幼儿观察植物,一起参与浇水、施肥等活动,进一步让幼儿了解植物生存的基本要求。在种植活动中,幼儿的意志力得到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得到提高,并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在体验劳动带来欢乐的同时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育幼儿反复观察,勤于动脑,并能口述观察结果,逐步加深对植物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幼儿认识向日葵时,先让幼儿自己观察,教师拿出橡皮泥、纸、泡沫板,让小朋友们都有新的发现,他们的兴趣也一次又一次被激发,对植物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五、与自然亲密接触,引导幼儿发现新事物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一个生动的课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试着接触大自然,在自然的怀抱里寻找乐趣。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多拘泥在“房子”里。少量的户外活动造成了亚健康的生活方式,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生活方式造成影响。大量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孩子沉溺于电子游戏中,忽略了生活中的植物。亲近大自然,我们把孩子带入大自然,放手让他们自已去观察,去发现。他们会发现自然既神奇又缤纷多彩。那些美丽的植物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积极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学习。从而让孩子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体味大自然的妙趣无穷。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从空气中感受放松,从色彩上感官精彩,从触觉里抚摸柔软。在观察的全过程中,细心为孩子讲解生命的弥足珍贵,走进大自然,才能激发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六、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对植物的兴趣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范围。家长的世界观、价值观及言行举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得到家长们的支持下,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尤其能使孩子受益终身。形成健康和谐的家园大环境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向家长提出需要配合的内容,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鼓励家长在孩子的生活里种植一些对生活有益的盆栽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一起维护,并逐渐将植物栽培维护的工作转移到孩子身上,让他们成为植物的“主人”或“伙伴”。这样孩子在不断这样做的过程中培养了责任心和满足感带来的自信心。并且很多家长为我们带来了种子、盆栽。他们和孩子们一起看种子发芽、采集树叶,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季节的变化,协助幼儿园开展植物展览,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

观察力越敏锐,发现的东西越多,学到的东西越广泛。养成幼儿对植物的兴趣,促使幼儿学会关心、爱护植物,进而达到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教育目的。我们期待植物能成为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好朋友,伴随他们度过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陈丽红,刘晓辉.幼儿益智启蒙[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3-126.

[2]张华.幼儿潜能开发训练手册[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0:36-38.

[3]栗涛,李小明.幼儿体育活动目标体系的建构和内容的序化[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02).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篇2

关键词:植物造景;种植方法;意境感受;氛围烘托

1 谐趣园游线及植物简介

1.1 谐趣园简介

谐趣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名惠山园。乾隆帝南巡江南,途径无锡惠山时对惠山的寄畅园甚是喜爱,令宫廷画师临摹制图。返京后命督造颐和园的内务大臣在万寿山东面以寄畅园为蓝图仿建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年),对惠山园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遂改名为谐趣园。

1.2 谐趣园游线

由谐趣园西侧园门入园,穿廊过亭,由西向东前进,可倚栏观水,水中遍植莲、荷,细雨蒙蒙,叶上晶莹剔透的雨珠,仿佛翡翠盘上装满了钻石。而后向北折行至洗秋,饮绿,岸边种植垂柳,柳斜且枝垂及水面,掩映其后的知鱼桥。沿岸莲花、荷花成片种植,配合块石的驳岸,尽显自然之趣。知鱼桥上凭栏而望,可见池对岸的主体建筑涵远楼,楼前亲水平台上也种植这垂柳,与对岸“饮绿”旁的垂柳互成对景。涵远楼后的山坡上散植着槐树柏树,后山的槐柏作为映衬着涵院楼。过知鱼桥至知春堂,堂前两侧对植垂柳,柳如画框,知春堂如画,建筑与植物相辅成景。“小有天”与“饮绿”对望,从小有天观望,前景有垂柳,中景有“饮绿”,园外远山丛林呈远景。北岸西行过“兰亭”至主体建筑涵院楼,站在楼前南望,近处是一片荷花,莲花,远处是小雨中水汽氤氲的远山。涵院楼西侧是一出水尾,周边丛植这一片竹林,雨打竹叶,沙沙作响,分外的安逸且富有野趣。穿过竹林是瞩新楼由此出园。

2 植物造景特点

2.1 植物对于空间和意境的营造

《山水诀》中王维对山的布局和花木的配置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山倚树如有衣,树靠山如生骨。树木过于浓密则遮掩了山势的俊丽,山势亦不能乱而无序,要凸显树木的光辉姿容,雨水的配置也同理,山水植物三者间的配置应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植物利用其冠型特点可自由划分空间,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其营造的空间中的光影效果增添了山水园林的美感。同时植物的合理设置可以柔滑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的结合点。植物的不同种植形式还可以串联空间序列,列入列植的树木有明显的导向性可强化流动空间,而丛植的色叶树可强调停留空间。同时,植物的种植方式不同也影响着其氛围的差异,如丛植的竹林可营造出阴翳的美感氛围,树阵式的种植空间可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此外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内涵的载体,可表达出某种情感语言的抒发,寓情于景,进行意境的创作。

2.2 谐趣园的植被种类

水池中成片种植着凤眼莲、荷花、睡莲。

沿着驳岸种植着绦柳,建筑周边有大果榆、白蜡、臭椿。

岸上种植榆叶梅、黄栌、海棠、梅花。

山坡上散植着侧柏、白蜡、丛植着白皮松。

2.3 谐趣园植物造景的特点

池中浮水植物莲,荷的片植可划分水面,丰富了水面空间。且花朵颜色鲜艳给人愉悦的感受。岸边种植垂柳和块石驳岸相配合凸显自然情趣,且垂柳枝叶丰茂可对建筑进行局部遮挡半掩半露,柔滑了建筑与自然的边界。陆地上种植的榆叶梅、黄栌等小乔木,高度上都正好处于人视高度,可真切地观赏到乔木的冠形及其质感和花色,小乔木的叶片质感细腻,花朵色彩多样,冠形大且繁茂,各种色叶乔木搭配,呈现出较强的画面感。竹林傍水而植,清泉竹下过,M嗖竹叶响,营造出阴翳宁静的氛围。远山种植侧柏等颜色暗淡的植被,加深了景深,对中景前景起到了良好的烘托作用。丛植的白皮松,由于其分枝点低且枝叶稀疏,通透性强,对周围景物起到隔而不断的掩映效果。

3 结语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篇3

一、组织兴趣小组,练习制作标本,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课外实践,通过实践的趣味性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为此我组织学生进行“走近大自然”的标本采集和制作活动,组织兴趣小组调查本地区主要植物类群,了解植物名称、种类、用途及分布特点,并指导他们亲自动手采集植物,制作标本。按照不同的分工,有的采集植物的根,有的采集植物的茎、叶,有的采集植物的花,有的采集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齐全的小型草本植物。在活动中学生积极踊跃,兴趣浓厚。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每个作品都蕴涵着学生创作的火花。这次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适应现代学习的综合创作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收获颇多,纷纷写下了实践感想。如有学生写道:“这次标本是我怀着惊奇的心情做的,以前也知道标本,但从来没亲手做过,这一次足让我感受到新鲜和有趣。在采集制作过程中使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又有学生写道:“学习了生物,我了解了许多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如植物为什么会开花结果?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野外迷路该如何判断回家的方向?等等。生物课在教师指导下我们制作标本过程中,我受益非浅。我不但认识了许多植物,了解了植物的结构,而且在做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我的能力,我认为生物课的教学是结合我们生活的,我喜欢上生物课。”还有学生写道:“平时我在老师眼里是个十足的差生,考试经常挂红灯。但是在这次实践中我制作的标本被评为一等奖,让同学和老师刮目相看。对于今后的学习,我重新找到了自信。”

二、利用校园实验基地进行嫁接实践,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责任心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一株植物上能结出不同的果实非常好奇,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也为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利用学校准备在植物园中开辟两块地种西红柿和茄子的机会,正好让他们进行一次实践——嫁接西红柿和茄子。以小组为单位,全体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嫁接,把茄子接到了西红柿的植株上。在随后的一周时间,学生每天按时到基地进行日常管理,照顾小苗犹如照顾新生儿一般,丝毫不敢马虎。在学生的精心管理下,实验的成功率达到了60%左右。看着茁壮成长的新苗,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而那些没有嫁接成功的学生也正在积极分析失败的原因,有的说,这次失败是因为嫁接不仔细;有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是失败的原因;有的失败是因为日常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配合默契,不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养成了认真、仔细的实践态度,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做事要一丝不苟,要有责任心。

三、以课外实验充实课堂,联系生活,学会生活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实验操作时间较长,课堂上不可能完成。如食物上微生物滋生条件的实验,实验完成一周后方能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为了不打消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联系生活,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实验操作简单,器材准备容易的特点,我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实验。对于这样的实践任务,学生非常乐于接受,实验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实验后交回的结果也颇让人满意。在实验汇报中,有的学生说道:“通过实践,我不但学会了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而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有的学生却说:“通过实践,我知道了课堂源于生活,多注意周围的生活细节,我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更有学生说:“食物上滋生微生物需要水、温度、空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在生活中就知道该如何保存食物了。同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说明它已变质无法食用,那今后在买食品的时候必须注意观察保质期,千万不能购买过期食品,以免损害健康。”通过实践,不但使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更浓,而且知道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生活。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篇4

科学课综合实践主动探究意识种子《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自主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组织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才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笔者结合小学科学《种子的萌芽》一课,谈谈如何在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根据三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科学活动。我说明活动的背景及具体目标,让学生培育一颗种子宝宝,悉心呵护他们,观察种子的萌芽,了解种子的习性。学生一听自己动手培育种子,充当园丁角色养护种子,都对这次活动产生浓厚兴趣,探究欲望被激发,并且都跃跃欲试地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活动,这就是成功的开始。

二、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我努力设计接近生活的、富有情趣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未知科学。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不同种子种植方法的研究,明确种植时的注意事项及时开展“帮扶会”,对种子成长的印痕择优在学校墙报里展出等等。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科学的乐趣,形成内驱力主动探究,持续探究下去,从而完成这个复杂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加强实验跟踪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发挥引导者和鼓励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高效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带领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探究,逐步实现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将活动实施的过程和步骤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查阅资料,确定小课题

活动的主题确定以后,先组织学生们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种子的习性,怎么识别,它们都有什么不同,等等。

随后,我和学生们针对活动主题“种子的萌芽”又一次展开了认真的讨论。最后,我们确定以6个小课题作为研究的内容:(1)观察植物的种;(2)种植植物时必须注意的事项;(3)观察植物的根;(4)植物的光合作用;(5)植物的茎的作用;(6)花和果实。

(二)确定组员,制定活动计划

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纷纷推选出了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学作为领头羊,很快成立了6个小课题研究小组。为了保证课题实施操作有序,方法科学,我要求各个课题组都根据自己的小课题内容制订了相应的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收集植物的种子

让学生回家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老师也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从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上进行区分。

(二)种植的方法

老师每人发一粒玉米的种子,讲清楚要求:每名学生自备透明的玻璃杯子,或把矿泉水瓶子上半截裁剪掉,把种植容器的内壁垫上几层纸巾,放进适量的带有营养液的土壤,尽可能让纸巾贴住容器杯壁。把玉米等植物种子放在容器中间,可以多放一些数量的种子,增加种子发芽率,然后培上足够的土壤把种子覆盖上。再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学生回家独立完成种植任务,并总结出播种时的注意事项。

(三)观察植物的根

我们种植的是玉米,所以我们统一观察玉米的根,可举行照片展示会、评比出哪颗种子长势最好。有的同学还种植了豌豆、黄豆、花生、蒜等等,所以我们还可以观察各种植物的根。让同学扮演教师角色给全班同学讲解植物的根。

(四)植物的光合作用

有学生提出疑问:植物怎么呼吸,呼出的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引导学习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一番自主观察探究,最后明白了,家里为什么都爱养花,不仅带来芬芳,也带来空气的净化,主要原因就是在光合作用下,植物吸收二氧化炭,释放氧气。

(五)植物的茎的作用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探究实验:将芹菜放在红色钢笔水中,过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得出结论――水和无机盐的输导是由茎的导管完成的。让学生把向日葵、核桃的茎切断,就看到液体从伤口处流出的现象,这就是根压的作用。根压使溶液进入导管,并在导管里沿管壁上升。有机物的输导是由茎的筛管来完成的。

(六)花和果实

花儿的“三宝”就是:鲜艳的色彩、浓郁的气味、香甜的蜜汁。如果是玉米种子结的果实是玉米。

(七)进行养护、观察和记录

学生们对各自种植的种子每两天浇一次水,做好养护工作。同时做好观察和记录,每日每周将每盆的长势拍摄下来,随时记录在册。例如,学生观察后记录:当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水胀破种皮,同时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给胚根、胚芽和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出种皮,形成根,从而固定植物体,并从土壤中吸取水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随着胚轴的伸长露出地面。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阶段

(一)准备阶段

指导学生填写记录单。种植植物观察植物成长,观察期间需要做好看护、观察和记录等多项日常工作。除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每天记录一次根的长度之外,从芽出土开始,每周还应测量一次植株的高度,观察叶的形状和数量,并记在观察记录表上。

1.指导学生填写植株生长的记录单;2.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茎的记录单;3.指导学生填写观察根的记录单;4.指导学生进行绘画,从种子种到土里到出土到长成幼苗的过程。

(二)汇报交流

各小组汇报研究取得的成果所填写的记录单。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阶段

1.植物照片展览。将各小组拍摄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照片在班级进行展示。

2.研究报告和玉米资料展。将各小课题组撰写的研究报告和收集的有关玉米的资料在班级展出。

3.将长高的玉米摆放在班级的窗台上等地方供老师和同学们观赏。有条件的学校可将玉米苗移植到校园的种植园内,让它们长高,开花结果。

四、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小学科学实验需要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观察交流才会更具体、更全面、更细致。因此,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配小组长,分工不同,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共同完成种子种植、观察、记录、分享。在实验中,小组内学生团结合作,动手实验,共同感受科学的力量,增强了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也使实验过程更顺畅,达到实验最终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学生独立种植,观察种子的成长过程――即《种子的萌芽》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生活体验度,收获获取知识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在做中学、学中乐。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篇5

关键词: 幼儿 种植活动 自主探索精神

有关自主性精神探究的种植活动具体分析如下:

一、相关案例分析

江苏省常州市的西林中心幼儿园在常州钟楼区,原来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自然界的原始资源成了很好的探索材料,天然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直接的探索支持。通过种植活动,创造了幼儿认识自然、接触自然的机会,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从自然界获取真实而直接的经验,激发自主探索精神。西林幼儿园开辟了一块种植园,青草、土地是自然的活动场地,分别设立了戏水池、饲养角和沙地,室内设有植物角,给幼儿营造了自然种植环境。孩子们可用自己的第一视角接触大自然,在种植过程中,亲身体会,从真实的感受中获取探索乐趣,该种植园的设立,培养了孩子探索、研究的精神,爱护大自然的精神,以及爱护植物的优良品德。

结合以上成功案例和实践研究,现谈谈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精神的策略。

二、有效开发大自然中种植资源策略

通过常州市西林幼儿园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得到种植可以激发孩子们的自主探索精神,“快乐每一天,拥抱大自然”是我们进行该项研究的初衷,种植课程已经成为孩子真实的生活写照,大自然对于孩子来说,魅力是无穷的,为了使孩子能够在在大自然中快乐成长,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种植活动,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环境,也给老师一个学习如何激发孩子探索精神的机会。

把孩子从呆板的课堂中解脱出来,从沉闷的教师中解脱出来,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和兴趣学习,我们开设丰富的兴趣探索班,让孩子们用自己小小的手指轻轻地、小心地翻开小花小草,寻找小蜗牛在哪里;在“美味的野菜”中,自己动手挖野菜,挑选马兰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有趣和新鲜的事情,孩子们在菜园子会不断观察、询问……“我们和植物做朋友”“好吃的蔬菜”及“种子队伍”等教学主题应运而生。

把孩子从幼儿园这个小课堂带出来,带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让他们通过摸、讲、看等方法认识和观察植物,提出相关问题,进行相关思考。老师利用具有乡土特色的豆类、树皮、稻草一竹子及石头等大自然的材料创作出一幅幅有趣而美丽的图画,讲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布置得美丽,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作为教学材料,让孩子们在快乐而自信的环境中学习,画出一片属于他们自己天真绚烂的天空。

三、在植物课中培养出孩子们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会有丰富的收获……”我园地处农村,周围有许多丰富的乡土资源,和万物为师,和自然为友。麦秆、树根、菜田、鱼塘与家畜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孩子通过亲身参与种植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和思考,最后得出结论,不仅可以培养自主探索精神,而且可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在小班开设采集种子,认识农具,以及采集南瓜和马兰头等种植课程。在中班开设“有趣的根”、“植物们生长的摇篮――土壤”、“美味的花生”和“秘密的雨”等稍有难度的植物课程。在大班开设“树木花草怎么过冬”、“菌类的大本营”、“秋天种植园”等需要更多思考的课程,在植物课程实施中,通过播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通过观察激发孩子探索的精神,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成功乐趣。

另外,种植课程的开展,将多姿多彩的自然带到孩子的世界,社会大景观搬到了孩子的课堂上,这样的环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而且可以了解更多自然知识,给孩子获得更多能力的机会。通过以上种种活动,孩子们对于事物的研究和探索精神取得了明显发展,植物种植课程对其发展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引导孩子对大自然更多地认识和观察,使幼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使孩子的学习体会更加真实。我快乐,我种植,我体会;我发现,我感悟,让孩子快乐思考,自主探索,是植物课程开展最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开展种植课程对幼儿的成长有重大意义,开展种植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事物的精神,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欲望,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幼儿融入真实的大自然中,真实地感悟所有的自然事物,快乐思考。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开展种植课程应该被广泛地应用于幼儿教育教学中,快乐是幼儿的天性,在美妙的大自然中体会生活的一点一滴,并收获快乐,是幼儿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植物种植课程可以让幼儿在学习中体会真实生活,在真实生活中学习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快乐每一天,拥抱大自然,让所有的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种植园中快乐收获,快乐体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唐燕.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

[2]周宏雄.把家长会送到家门口[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5(05).

[3]马文芳.主题活动背景下,环境、幼儿、教师的相互作用――自然角“小蝌蚪”饲养过程中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篇6

一、营造幼儿喜欢观察的环境氛围

我们常说,环境造人,虽然这句话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科学教育中,以观察为基本手段,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观察环境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主要保障。如在“种植园地”观察种子发芽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在阳光充足及阴凉的不同环境下同时进行黄豆的种植,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虽然同样进行浇水, 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黄豆苗长得非常茂盛,而在晒不到太阳的地方, 黄豆苗却总也长不好。由此,孩子们知道了植物的生长既离不开水,同样也离不开阳光。这些观察的环境氛围,都是幼儿所喜爱的,从而发展他们最基础的科学素质。

二、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原动力。在幼儿教育中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维持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第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容易成活,生长期短的植物便于幼儿观察,会开花结果的植物能使幼儿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在观察感知中孩子们畅所欲言,对于植物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都进行了描述。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情绪是高涨的。在找寻中孩子们迁移了经验。第二,给予积极的影响,幼儿的兴趣需要老师来激发,因此在种植园地里,教师要对种植园地表现出特别的关切和强烈的兴趣,及时给予解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孩子探索植物的秘密。

三、 在观察中推动幼儿的探索与观察

植物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幼儿观察、照顾、纪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在这些活动中,蕴涵许多发展机会,可让幼儿发展各种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体验成功的情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变化的事物很感兴趣,而植物的生长就是一个容易看得清楚变化的过程。我园的种植大大地开阔了小朋友的眼界。在不同的季节里,小朋友可以认识到不同品种的蔬菜。种植园是小朋友每天很喜欢去活动的地方。首先:扩大了幼儿的认知。作为独生子女的宝贝们别说五谷不分,就连日常吃的蔬菜也认识不多。通过在种植园里的科学活动,我班小朋友们每当走进种植园,个个欢快雀跃,小手指指点点,七嘴八舌,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很快就把园里的十多种蔬菜认得清清楚楚。

其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我带幼儿到种植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我先从提高幼儿的观察兴趣入手,在我的引导下,逐步提高幼儿观察事物的自觉性。师生在种植园里种下的蔬菜,小朋友特别关心它们的生长变化情况。小朋友每当走进种植园时,有的用铲子松土,有的动手拔杂草。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过程中,当发现有的蔬菜被晒得干枯时,我抓住机会,让幼儿查找原因,引导幼儿观察土壤的干湿程度,让幼儿知道人每天要喝水,植物也不例外,使幼儿知道蔬菜干枯原因是缺水了,要及时给蔬菜浇水。针对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不予以打击。例如:蚕豆到底长了没有,于是他们就会扒开土看;有的孩子为了想看看植物是怎么喝水的,而拔出根来观察;有的幼儿给植物浇过多的水是想让苗儿多喝水,有的摘下蚕豆花看看到底像不像蝴蝶花。诸如此类行为,用成人的眼光去看不易理解,但这正是孩子好奇所在,对于这些我积极加以引导,并参与他们共同研究、寻找答案。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

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们可向它领教,向它探索。”他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平时我利用各种美好的自然条件,引导幼儿观察。如春天来了,通过开展“春天的日子”的综合活动,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了解到春天里的小朋友可以去郊游、放风筝,农民忙着播种,小动物从泥洞里爬出来忙着找粮食等等。秋天来了,我选择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带孩子们去秋游,孩子们通过观察秋天的各种景色,懂得金秋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结论。通过亲临感受,孩子们会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与内在联系。

总之,种植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开展的工作,其教育效果也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够完全呈现出来。教师必须把对种植区活动的关注作为一种习惯,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并获得一些有益的生活经验。因为这些生活经验的获得,远比孩子们枯燥单调地学习一种知识更为重要,它必将在孩子们美丽的人生画卷中留下最为新鲜靓丽的一笔。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篇7

关键词:课程建设;多媒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2-0104-02

植物学是本科农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被子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界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1]。

一、教学内容

《植物学》课程是通过讲授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教学挂图、教学模型和实物进行教学。但挂图与实际结构相差很远,模型又太少,实物不容易采到,因此学生不容易掌握。现为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增加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直观教学。

1.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相关的知识与农林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在讲课过程中要多举实例使学生加强理解,举例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是与其专业有关的植物。在理论教学方面,针对植物学课程直观性强的特点,要结合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求学生以教材和教师讲授内容为主线,参考有关文献资料,既掌握重点内容、理解疑难点问题,又可扩大知识面,系统获得本课程基本理论。

2.内容更新,激发学生兴趣。针对《植物学》课程的不断改革,本着精讲多练的原则,要形成课堂讲授、投影、幻灯、挂图与学生实验有机的结合。在植物分类课中播放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的录象教学片,使野外生长的植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摆脱了生长季节和分布地区的局限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植物分类学部分选择重点科属,由于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理论成为当今最重要的生物学思想,着力调整植物的举例,增加园艺植物、遗传研究中重要的植物、植物的品种等内容非常必要。由于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环境植物也要引起关注。不只强调对植物的利用,要更多地培养学生保护自然、保护植物,合理利用植物的思想,以及植物的有害性方面如由植物引起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由于新的技术和方法特别是遗传引入分类,产生了一些新的分类系统和对植物起源和进化有新的认识和理论,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对系统和类群的演化关系的进行调整等。我们要利用显微摄影系统和数码照相机,制作大量真实清晰植物显微照片和植物外形数码照片,有助于学生对植物体结构的理解和加深印象,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植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效率。基础知识和新增知识综合在一起提供了大信息量,给植物学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所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整合,形象生动地展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使死板的过程叙述生灵活现,化解难点,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应鼓励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探讨,变“一言堂”为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投入的讨论会,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求有关知识[2]。如植物的形态,南北方差异很大,名称也各异,很多学生只知道家乡的土名,通过学习,能把家乡野生植物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与课本对应起来,从而激发了解当地植物资源进而保护植物资源的兴趣。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植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具有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概念抽象、理论知识难记忆而又极赋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实现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目的。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重点讲授,讲深讲透、一丝不苟。同时,坚持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穿行、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直观教辅材料,让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独立观察研究,既验证课堂理论知识,又培养操作技能,拓展知识,最终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主要科、属、种的代表植物和常见植物进行实地生长状态拍照,并对照片加注说明,附在每份标本上,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全面地掌握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我们还要建电子标本室,这样也可摆脱了生长季节和分布地区的局限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实验内容的设计。植物学实验内容还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因为植物学本身的描述性,决定了我们在实验设计上应以形态和结构来展示和再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概念为基本目的。在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做临时装片,一方面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亲手做装片观察,可增强兴趣。好的装片可作示范,激励学生。但是,也应适当考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种子和幼苗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备种子进行播种,观察发芽过程,将自己的种子及幼苗带到实验课上进一步解剖,用这些植物进行根、茎、叶的结构观察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如叶的解剖结构的观察,可比较旱生植物、水生植物;阳生植物、阴生植物叶的角质膜厚度、气孔的形态和数量、栅栏组织细胞的层数等,并将结果进行分析。

2.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在使学生理解书本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植物学基本技能以及解决与植物有关的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热带植物的观察(热带植物观光园内);校园植物多样性观察;植物的鉴定技术;蜡叶标本的制作等。要求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教师指导。这些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独立工作的能力、团队精神。如学生在鉴定植物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学会了使用植物检索表和解剖镜等工具独立鉴定植物;有的学生学会了研究植物结构的方法;有的学生学会了野外调查植物的方法等。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不同专业和个人的爱好,学生可按不同分类单元如蔷薇科、豆科、十字花科、茄科、禾本科、百合科等,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并提出合理利用、配置等建议。促使学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植物分类工具书,这锻炼了学生鉴定植物、调查研究植物多样性和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的能力,也密切了与他们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衔接。与此同时,为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还规定学生制作一定数量的标本,好的标本又成为下届学生教学的实验材料。要对校园植物的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编写植物名录,制作植物标牌,提出学校绿化建议等。这样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校园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袁颖.高等学校农林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149.

[2]姜岩,刘群.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4,(4):61.

有趣的动物和植物篇8

关键词: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学习兴趣;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66-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也积极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来提高教学效果。但笔者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也发现,在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为了更好地发挥生物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生物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从学生兴趣和教学需要出发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程资源是为学生服务的,开发出来的所有的课程资源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善于换位思考,不能仅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特点、能力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满足教学需要,提升教学效果。如,可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动植物是什么,最迫切了解的生物知识有哪些等。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或在校园的适当位置开辟园地,设置相关知识专栏,系统地介绍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知识;或在生物教师指导下成立兴趣小组,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活动,自己动手动脑,研究、探究相关知识;或与学生家庭合作,与家长结合,让学生在家里练习栽培感兴趣的植物或饲养喜欢的小动物,教师和家长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兴趣为引导,让学生通过实践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应立足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学教学的天然实验室,依靠自然界可以开展许多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进行生物课程资源开发时,应充分了解本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色优势,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环境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课程资源。一方面利用好校园内的自然环境资源。如,可将学校的绿化美化与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利用学校的边边角角种植适宜本地气候的各种蔬菜和花卉;在通道两旁可种植龙爪槐(乔木、被子植物)和侧柏(裸子植物);在操场四周种植植株比较高大的杨树(被子植物)、雪松(裸子植物)。如果空间允许,可在校园内开挖一个小型鱼池,养殖鲫鱼、鲤鱼、金鱼、青蛙等小型鱼类和两栖动物,既丰富了水体生物,又可应用于教学。池塘里换下的水可浇灌蔬菜、花卉,清理的淤泥可作为有机肥施入苗圃中,这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农业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降低了成本投入,又不产生垃圾。水体中还可种植一些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清洁水体,又具观赏性。通过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校园建设的结合,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生物学习和素质培养的现实课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校外的自然环境资源。如组织学生到本地旅游区(如唐山市区内的南湖风景区、北部山区的长城风景区、南部沿海的湿地风景区),研究区域内独特的生物种类、分布状况、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特征,让阔大的自然空间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课堂。

三、应围绕回答和解决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

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成长。他们通过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及社会成员的互动,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许多问题中,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生物学的。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当地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把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比如,围绕大家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组织学生到蔬菜种植基地,一起研究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到畜禽养殖基地,一起研究科学繁育和饲肥;围绕水体污染和污水的处理、达标排放,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污水处理厂参观,一同思考污水的微生物无害处理方法;围绕城市绿化美化,带领学生研究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如何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及其组合;围绕近年来近海海产品数量和质量下降问题,带领学生到沿海地带,分析近岸海域海水污染和过度捕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海洋环境保护和禁渔休渔等整治措施。总之,通过与地方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对当地的生物资源利用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有一个初步了解,让学生探寻那些最现实、最可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四、应做到有形和无形资源并重

课程资源是个广义概念,包含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涵盖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更关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对更具个性的隐形资源关注不够。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更有利于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教与学的个性风格。因此,我们在关注有形课程资源的同时,更应关注隐形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在讲授《我国的珍稀动物》一节时,有位同学站起来,向大家讲述他去四川大熊猫养殖基地的学习考察经历,他绘声绘色把近距离接触大熊猫、抱着大熊猫合影留念的过程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吸引和感动了全体同学,让大家感同身受;我们曾邀请一位在动物园工作的学生家长给大家讲解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这些学习和研究经历,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享的重要资源,使生物学教学能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水准,特别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情感。

上一篇:八年级英语下册课件范文 下一篇:我们班的小能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