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11-27 01:26:25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篇1

医戒 李东阳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薾①,形日就惫,医谓:为瘵②也。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岁且尽,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若春水旺,则脾土必重伤③。先君子忧之。

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乃解。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④。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曰:嘻,是也。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悲怆交集,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唯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⑤。

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⑥遗实,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嚮⑦不此医之值⑧,而徒托诸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因录以自戒。 (选自《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释]①薾(ni):衰弱。②瘵(zhi):病。此处指脾病。③春水二句:中医以五行与五脏相配,脾属土,故称脾土。脾的功能在于运水化湿,春季水盛,将加重脾脏负担,因此说脾土必重伤。 ④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中医认为春属木,木能生火,到了春季心火便得以散发。因此说得木而解。 ⑤差:同瘥(chi),病愈。 ⑥徇名:慕其名的意思。⑦嚮:倘若。⑧值:遇到,逢着。

22.文中庸医所用的治病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句回答)

23.老医生孙景祥认为病人的症结是。

24.从写作构思看,这篇文章具有的特点。

25.以下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中,作者批评庸医的语言婉转而温和。 B.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

C.本文作者比《项脊轩志》的作者早一个朝代。 D.予爽然曰的爽然是爽然若失的意思。

26.这篇文章题为《医戒》,文章结尾时又说录以自戒,请分析一下作者要戒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22.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2分) 23.有忧郁之心(2分) 24.因事说理(大意相同即可)(2分) 25.B (文中称父亲为先君子)(3分) 26.一是戒医,希望医生不要去做庸医;二是戒自己与他人,看人、做人都要实实在在,不要去做只会仰慕名家,追求虚名,而没有真实本领的人(大意相同即可) (4分,各2分)

[参考译文:]我二十九岁时,脾有毛病。症状是能吃而不能消化,因此就节制不多吃,渐渐越节制,吃得越少,几乎到了废食的地步。精神日渐衰弱,形体也一天天显得憔悴。医生说:这是脾病。便用补药滋补,病情越发厉害,滋补就越发迫切。快到年终,医生就对我说:我的办法想尽了,如果来年春季水旺,那末脾病必定加重。先父为我很担忧。

这时恰逢有位老医生孙景祥来看视,他说:到了春天病就没事了。我感到奇怪询问原因,他说:你的病在心火,因此得木(春属木,木能生火,到了春季心火便得以散发)就解除了。那个医生说你患脾病,这就没有揣摩到病的本质。您恐怕有什么忧郁的心事吧?我恍然明白地说:哟!是这样的。原来我那时连续碰上妻子和弟弟的亡故,悲痛交集,积年累月,生病而疲乏不堪。非但那个医生不理解,连我自己也忽略了。于是把原来吃的旧药收集起来全烧掉,全都听从孙老医生的诊治,三天服一剂药,吃了不过四五剂,到春天病果然好了。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篇2

人的年龄有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生理年龄是你的实际年龄,心理年龄则代表着你的个性、性格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你的心理年龄到底有多大,通过这个测试你就可以知道。

测试时间:15分钟。

请根据自身情况用“是”、“说不清”、“否”回答。

1:我一般决定了某件事情后就马上行动。(0、1、2)

2:我做事的时候常常根据经验来判断。(2、1、0)

3:好多事情都能让我有刨根问底的热情。(0、2、4)

4:在我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语速不快而且常常重复。(4、2、0)

5:记忆力有所减退,老是忘事。(4、2、0)

6:不想有麻烦的事情,不爱做任何事情,喜欢安静。(4、2、0)

7:不大度,经常为一些事情和别人讨价还价。(2、1、0)

8:喜欢热闹,任何事情都喜欢做。(0、1、2)

9: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固执己见。(4、2、0)

10:有很多事情都让我觉得有趣。(0、1、2)

11:我的生活目标非常明确。(0、2、4)

12:我常常容易激动,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0、1、2)

13:我容易伤心、失望和嫉妒。(2、1、0)

14:我对不合理的事情已经很漠然。(2、1、0)

15:对破案类的故事我已经没什么兴趣了。(2、1、0)

16:对以个人情感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失去了以往的热情。(2、1、0)

17:无论做什么事都缺少耐力和魄力。(4、2、0)

18:对原有的生活方式不想再有所变动。(2、1、0)

19:越来越怀念过去的好时光。(4、2、0)

20:对于新知识已经不想再学习。(2、1、0)

21: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2、1、0)

22:觉得自己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越来越少。(2、1、0)

23:阅读的速度变快了,也没有以前细致了。(2、1、0)

24:走路不像以前那么灵敏了。(2、1、0)

25:容易感到疲倦,而且很难缓解。(2、1、0)

26:一整天除了上午总是感觉头昏脑胀。(2、1、0)

27: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好多事情都常常觉得难处理。(2、1、0)

28:越来越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2、1、0)

29:集中精力做事情的时间减短。(2、1、0)

30:做事情的速度越来越慢。(2、1、0)

测试参考答案:

括号内标注的“是”、“说不清”、“否”三个选项对应的得分,将你所选的答案的得分相加计算得分,分值越高心理年龄越大。

75分以上:心理年龄在60岁以上。

65~75分:心理年龄50~59岁。

50~65分:心理年龄40~49岁。

30~50分:心理年龄30~39岁。

30分以下:心理年龄20~29岁。

【测试建议】:

一般我们都特别看重实际年龄,认为“七老八十”才叫老。可是,如果我们的心态已不“年轻”,别看只有三、四十岁,其心理健康程度可能还不如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呢!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篇3

阅读理解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提升其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应该跳出字、词、句的表层理解,深入其中,探求文章内涵及作者思想。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习惯,并会用批判、创新的思维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

思维训练;阅读教学;课堂设计、

一、引言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活跃的、读者不断地对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的过程(Grellet,1981)。Crawley和Mountain(1995)将阅读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字面理解阅读、阐释性阅读、创造性或批判性阅读。其中,字面理解阅读是阅读的最低层次,即读者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阐释性阅读是读者在第一层次基础上理解作者如何写的过程。而作为最高层次的批判性阅读,则要求读者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质疑、辨别、推敲和评价。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英语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更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五级阅读能力描述中也提出,学生应该具备推断、理解、预测等阅读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目前初中英语阅读课堂已经基本告别了以逐句翻译、讲解语言点为主体的阅读课堂模式,渐渐转变为“读前――略读――寻读――查找细节――读后”的阅读形式。但是,这种程序化的阅读课堂设计应该如何真正起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效果,或者如何体现多层次、高层次的阅读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教师对此还存有疑惑和不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阅读课堂大多只有形式,尚缺少内容和质量。在此,笔者试以执教的一堂省级观摩课为例,论述基于思维训练为目的的英语阅读课堂设计。

二、阅读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设定

“Murder in west town”是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九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阅读课文。文章围绕了一名25岁的电脑工程师在深夜被离奇谋杀的事件,以侦探寻求破案线索为主线,向读者介绍了案件情况以及犯罪嫌疑人等信息。由于此文是单元主题“侦探故事”中的一个分支,因此,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定位为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会推理、判断的能力,并激发他们阅读侦探故事的兴趣。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初三的学生,在经过了初一、初二阅读能力的训练之后,初三学生应该已经初步掌握阅读的技巧,并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到一定的阅读策略。因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深入思考和学习的习惯。

(二)阅读思维训练设计

步骤一:读前活动

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阅读课文题目,“25-year-old computer engineer murdered”,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下3个问题:

(1)What information can you get from the title?

(2)What other information do you want to get from the text after reading the title?

(3)Why was such a young man murdered?

[设计意图]

本课采用了直接导课的方式,让学生直奔主题进入阅读状态。阅读从文章标题入手,培养学生对全文的预测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预测、猜想的技能。问题1和问题2就题目谈内容,让学生对文章充满好奇,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问题3则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大胆猜测受害人被谋杀的原因,是一个思维训练的简单尝试。

步骤二:快速阅读

笔者在ppt中呈现如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以最快的速度阅读文章:

(1)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the readers through the article?

(2)Why was the young engineer murdered? Are we sure about it?

[设计意图]

这是学生在课堂中第一次阅读全文,旨在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真实的阅读环境。与一些传统课堂设计不同之处在于,笔者并没有在阅读前进行任何生词的处理,这样设计的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高效的阅读能力,即在有一定的生词障碍的前提下展开阅读训练。此次阅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摄取文章的主旨大意,而笔者设计的两个问题正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带着目的和疑问的阅读,是有效的任务型阅读,有助于养成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步骤三:细读课文

细读课文是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之后,对文章再一次深入的阅读环节。在此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文章在细节上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这里的细节包括两方面:一是生词的理解,二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笔者将课文的细读分为两大任务进行。

任务一:Read for new words

笔者把有可能成为学生阅读障碍的生词打印在ppt上(图一),并在ppt上标注了该生词在原文第几段第几行出现,要求学生迅速找到此生词,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

图1

在检测学生对生词的猜测和理解时,笔者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模式。如设问法:“They are still working at the scene of the crime to find out...” What does the word “scene” mean?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 it from the word “still”?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单词“scene”在文中的含义;又如提示法,教师就“clue”一词给出多个含有此词的例句:A footprint or fingerprint or hair may give a clue to the identity of the murderer. /The police offered a reward to the citizen who provided an important clue to the crime./ I can’t solve the riddle,please give me a clue. 由此帮助学生知晓“clue”的中文释义;再如情景法,仅呈现“The victim was wounded with a knife”前半部分,学生可能会将“wounded”理解为“killed”,再给出“and bled to death as a result”,学生就可以辨别出“wounded”和“killed”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

对于文章的理解,段落难于语篇,句子难于段落,生词难于句子。去理解一个孤立的单词的难度往往要大于对文章整个篇幅的理解。而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熟识的单词又是一个不可回避且必需面对的难题。很多学生对阅读的惧怕源于对生词的恐惧,而一遇到生词就去求助于词汇表或者字典,则永远无法帮助学生解决理解阅读课文中生词的难题。此处教学内容的设计,正是针对阅读中的生词难题,教会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推理、判断,从而掌握猜词技能。该阅读活动的设计,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它要求学生在对文本视觉信息处理后,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任务二:Read for details

笔者根据文章内容,将课文分为四大段,依照四大段内容又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第1节为第一段,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由问答;第2节到第5节为第二段,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图2),填写出哪些是侦探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哪些是侦探在破案过程的未知信息;第6节为第三段,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角色扮演证人解说证词,或者扮演犯罪嫌疑人为自己辩护;第7节为第四段,鼓励学生为受害者父母设计寻找犯罪分子归案的悬赏广告(图3)。

图2 图3

[设计意图]

此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四项阅读活动,都是基于学生在理解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和运用,均需要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与思维。如第一项的问答活动,学生既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第二项阅读活动,训练了他们概括、归纳、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第三项阅读活动,合理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将文本的语言运用到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加强了文本的语用功能;最后一个阅读活动,是一个学生动手、动脑高度参与的教学过程。而所有的阅读活动,都需要学生充分的思维体验。

步骤四:读后活动

结合单元主题侦探故事,笔者在设计读后活动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动脑筋破案的机会,由浅入深地设计了如下3个问题:

(1)In which country might the murder

(2)What kind of person can the murderer be?

(3)If you’re a policeman,do you have any good advice to talk to the citizens in your city?

[设计意图]

读后3个问题的共同特点,即其答案均为学生不可能直接在文本中找到。因此,需要他们对文本进行分析、辨别和推敲。譬如第一个问题,可以根据¥50,000的金额计量单位或Detective Lu姓氏特征,推断故事发生在中国。而第二个问题可以从受害者是一名25岁的青年,推断出谋杀犯体格强壮;受害者被刀具所伤致死,推断出谋杀犯十分残忍;警察办案已有一段时间,尚未搜集到特别有效的线索,推断出谋杀犯有一定的作案经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回答读后问题时,不仅需要熟识课文,更需要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综合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方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笔者对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设计思维训练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对文本处理能力的提升。正所谓“教无定法”。一堂好课的设计背后凝聚着一名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与诠释。教师如果要带领学生进入良性的思维训练模式,首先需要提升自我阅读思维能力,擅长挖掘文本中的深层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式,将此信息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思维能力。

第二,在阅读中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机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理解,从而认识事物的广度,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线性和单一思维向着多维和有广度、深度和厚度的思维发展。思维过程的训练,应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又不完全拘泥于文本,从社会、文化、家庭等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在语言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时促进思维的发展。

第三,重视发展批判性思维训练。从教学经验看,目前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接收知识。因此,开放的、不具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宽。在课堂中,鼓励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学生质疑,并畅所欲言自己的观点,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结束语

阅读理解涉及记忆、分析、综合、理解、抽象、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深刻性、广阔性等多种思维品质。阅读理解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提升其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应该跳出字、词、句的表层理解,深入其中,探求文章内涵及作者思想。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勤动脑、爱思考并会用批判、创新的思维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 考 文 献]

[1]Grellet,F. 1981.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rawley,S. J. & Mountain,L.H. 1995. Strategies for Guiding Content Reading [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3]邱玲.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3(4).

[4]芦雪瑾.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2(3).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篇4

【关键词】娱乐新闻 新闻标题 熵 冗余

一、“熵”与“冗余”的概念

“熵”最初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由德国物理学家、现代热力学奠基人克劳修斯提出的。“熵”从本质上说,就是“混乱和无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经典信息论者把“熵”引入到信息论领域,他们把“熵”看作是交流整体状态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序性,认为一个消息中的熵值越大,该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同时,熵值的合理运用可以引起受众的选择性注意,并造成不同的接收效果。

与“熵”相反的一个概念,就是“冗余”。如果说“熵”指的是消息的不确定性,那么“冗余”则是指消息的确定性和有序性。冗余的确定性意味着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减少,但这种信息量的减少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冗余可以提高编码、解码的精确度,消除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噪音,并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强传播效果。在娱乐新闻的标题中,熵与冗余的巧妙运用,可以营造出独特的传播效果。

二、娱乐新闻标题中熵与冗余的运用

新闻标题是置于新闻内容最前面,并对新闻内容予以概括的简短文字。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能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还能让受众迅速了解消息梗概。娱乐新闻的标题往往在吸引读者眼球上更胜一筹,这里从熵与冗余的角度,来探析娱乐新闻标题的独特之处。

1、娱乐新闻标题中“熵”的运用

第一、标题要素的模糊之熵。一则完整的新闻,需要包含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标题作为新闻之眼,虽不一定要完全涵盖这六要素,但标题的制作一定要建立在对这六要素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然而实际上,娱乐新闻标题中的六大要素却往往不够清晰和精准,相反还存在着要素模糊的情况。标题中要素的模糊,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标题的熵值,从而吸引读者去正文中寻找答案。

如在“看完‘春晚’看‘村晚’”(《武汉晚报》2012年1月21日14版)这则标题中,就存在着新闻要素模糊的情况。在六项新闻要素中,有人物——“春晚”、“村晚”和事件——“看”两项要素,且人物要素“村晚”比较模糊,读者往往不知道“村晚”为何物,更不知“看村晚”是要看什么了。阅读正文后读者才能明白,原来“村晚”是一部将在大年初一播放的贺岁片《就是闹着玩的》,这部贺岁片是以讲述农民自办春节晚会为题材,所以标题中称其为“村晚”。可见把标题中的新闻要素模糊化所产生的熵,能够吸引读者去正文中寻找模糊要素的清晰答案。

第二、事件的意外之熵。娱乐新闻标题中另一个高熵值之处,在于事件的出乎意料上。在大部分娱乐新闻标题中,都会有事件这个要素,因为娱乐新闻的要旨之一就在于报道某人最近做了什么。而“做了什么”,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这个事情总能打破人们对某个明星的原有记忆,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好奇与怀疑,进而事件的不确定性增加、标题的熵值随之提高,读者也会继续往下阅读,以详尽了解这个事件。

如在“39岁奥尼尔向89岁影后求婚 当场被扇一记大耳光”(《长江商报》2011年8月22日B17)这则标题中,事件“求婚、被扇一记打耳光”就具有很高的熵值。读者在看到这则标题后往往会很好奇,39岁的奥尼尔为什么会向89岁的影后求婚?影后又是怎么给了他一记耳光?这一系列出乎意料的事件常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继续往下阅读以寻找答案。

在另一则标题“红会玉树捐款数遭疑 葛优只捐一块钱?”(《长江商报》2011年8月2日B28)中,事件“葛优只捐一块钱?”也具有很高的熵值。因为根据很多人的印象,在国家出现重大灾情时,明星捐给红十字会的钱往往在10万到50万之间,但葛优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影星,却只捐赠给红十字会一块钱,这就太匪夷所思了。随着读者对这个事件怀疑度的增加,标题的熵值随之提高,读者也就自然地会去正文中寻找答案。

第三、字词的用法之熵。在有的娱乐新闻的标题中,会运用耸人听闻甚至是露骨的字词来挑起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忍不住去阅读正文,以探寻正文中的事件是否如标题中那么夸张。在此过程中,标题的熵值也随之提高。如:

“曝锋芝秘会陪子”(搜狐2012年1月29日);

“萧亚轩被指好‘嫩草’ 勾小12岁柯震东”(凤凰网2012年1月29日);

“女星外遇生子终离婚”(网易2012年1月29日)。

在这些标题中,记者故意选用夺人眼球的夸张字词,如“秘会”、“好‘嫩草’”、“外遇”、“离婚”等字眼来描述事件,标题的不确定性迅速增加,读者也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到文章中。

2、娱乐新闻标题中“冗余”的运用

为了增强传播效果,娱乐新闻的标题中也会适时运用冗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物的冗余、事件的冗余以及连续报道的冗余。

第一、标题中人物的冗余。虽然娱乐新闻标题中对事件的表述,常常具有很高的熵值,但是事件的主人公却往往具有一定的冗余,即是说娱乐新闻标题中所报道的人物,往往是人们知晓或是熟悉的明星。人物的冗余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老熟人的感觉,特别是当读者在标题中看到他们的“老熟人”发生一些新鲜事时,阅读兴趣往往会比较高。

在娱乐新闻的标题中,“老熟人”出现的情况特别多,几乎大部分娱乐新闻的标题中所报道的人物,都是读者所熟知的人,如:

“赵本山退出春晚 临时换剧本,‘极度疲惫,状态欠佳’”(《南方都市报》2012年1月20日23版);

“海岩受韩寒牵连卷入‘门’ 发声明否认雇”(凤凰网 2012年1月27日);

“刘嘉玲过年摆‘桃花阵’ 豪宅内景曝光”(凤凰网 2012年1月27日)。

在这些标题中,赵本山、海岩、韩寒、刘嘉玲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公众人物,人物冗余的运用恰到好处。“老熟人”的出现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这则新闻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

第二、标题中事件的冗余。娱乐新闻标题中的事件要素虽然常常具有很高的熵值,但在很多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冗余。事件冗余的情况同样会给人带来一种熟悉的感觉,当人们此前听闻过的事情有了新的消息时,读者往往会有较大的兴趣往下阅读,以了解事情的新进展。

比如《扬子晚报》的“央视春晚力破七大俗”(2012年1月23日),《羊城晚报》的“最干净的春晚 怀旧金曲带来亲切感”(2012年1月23日),都是运用了事件冗余的情况。这两则标题所写的事件均是刚刚结束的春晚,读者在前一天晚上观赏完春晚后,如果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看到关于春晚的评价和总结,会很自然地把目光停留在这里。

第三、连续报道的冗余。娱乐新闻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总会对某人或某事件进行连续或多次报道,此人或此事在这一时期内的曝光率会特别高。在此过程中,人物和事件的冗余度逐渐增加,此人和此事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也逐渐深刻。

比如在电视连续剧《宫2》即《宫锁珠帘》,未开播、即将开播和开播后的这一段时期内,各大门户网站中常会出现关于《宫2》的新闻标题。如:在《宫2》未开播时,新浪网就于2011年10月9日写下了“《宫2》横店热拍 杜淳将再掀清装偶像剧热潮”的标题,预先把有关《宫2》的消息告知了公众;

而在《宫2》即将播出时,新浪网又于2012年1月16日写下了“《宫2》20日登陆湖南卫视 峰幂组合变客串”,“《宫2》‘雍正’当主角 何晟铭独挑大梁”等一系列标题,在此过程中,《宫2》的曝光率增加,《宫2》的冗余度也随之递增;

在2012年1月21日《宫2》首播后,新浪网中关于《宫2》的新闻标题更是层出不穷,如“《宫锁珠帘》湖南卫视开播解密五大看点”、“《宫2》首播 张嘉倪‘宫心计’初露端倪” 等标题,更进一步增加了《宫2》的冗余度,使人们对这部电视剧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熵与冗余的合理使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熵与冗余的巧妙运用可以增加新闻的新鲜感,增强新闻在读者心中的印象。然而也存在着一些过于耸人听闻、捕风捉影的标题,这些标题不合理地运用了熵与冗余,最终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原则,直至危害明星的利益,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如前文中所指出的“萧亚轩被指好‘嫩草’勾小12岁柯震东”、“女星外遇生子终离婚”这样的标题,在遣词造句上便过于耸人听闻,对事件的报道也过于捕风捉影。虽然这样做能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但却会给明星的合法权益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个别媒体还会经常性地使用诸如此类的标题,造成不良标题模式和不良消息的冗余。并且关于同一消息或同一标题模式过多的冗余,也未必能带来理想的传播效果。

因此,要在吸引读者注意力和增强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熵和冗余,可从两方面着手:

1、熵的运用要在冗余的范围内进行

只有熵的运用在不破坏原有冗余度的情况下,熵在娱乐新闻的标题中所产生的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即是说,娱乐新闻标题中熵的使用,一定要符合新闻真实的原则,并且还要在法律与道德的范围内进行,否则熵的滥用不仅会带来较差的传播效果,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2、对正确的对象使用冗余,并注意适度原则

冗余的运用也存在着对象选取的问题,只有选取了正确的对象,才能带来合理的传播效果。若对不雅、不合乎社会道德等方面的事物进行了过多的报道,形成了不当的冗余,不论对长期的传播效果,还是对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此外,冗余的使用也要注意适度原则,若超过了一定的度,只会带来负面效果。

参考文献

①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②郭耀华、吕苗莉,《娱乐新闻“概念泛化”解析》[J].《新闻世界》,2010(9):35

③谢春荣,《论入耳入心的广告口号》[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81-82

④朱松柏、李秀铎,《基于信息熵理论的高校校报编辑研究》[J].《新闻知识》,2010(3):79-81

⑤宗煜、徐红琳,《广告的熵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2):102-103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篇5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初心党旗红,争当纪检排头兵》。

在演讲开始之前,请允许我问在座的大家两个问题:

“您还记得,第一次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激动心情吗?”

“您还记得,第一次迈进即将报道的单位门前时的激动不已吗?”

每当回忆起这些瞬间,我都记忆犹新,为感到自己能够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在工作岗位上为人民群众服务而骄傲自豪。

2019年6月14日我正式加入纪检监察队伍这个大家庭,距今已一年有余,一年时间我从陌生变得熟悉,对新的工作岗位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但作为一名纪检新兵,有时仍会感受到“本领恐慌”,“思想贫瘠”。记得刚报道时,我自己在网上搜索从事纪检监察系统需要阅读哪些工具书,一个网友的回答吸引了我,他回答说第一阶段首先要阅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党纪法规工具书;第二阶段阅读《颈椎病康复指南》、《腰椎间盘突出日常护理》;第三阶段阅读《莫生气》、《佛经》、《论持久战》,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想很多同事都会微微一笑,但是看似带有娱乐调侃语气的回答,确真实的反映出了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是对思想和身体的双重考验。作为一名新兵,要想真正融入这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报道第一时间,我就参与了委里办理的一起留置案件,案件比较复杂,被审查对象态度差,导致取证难度大,办案周期持续了4个多月的时间。办案过程中,有许多瞬间让我印象深刻,我也在实际参与中品尝和感受到了纪检人的艰辛与付出、温度与柔情。

首先记忆深刻的是案件到了集中取证的阶段,郑德启主任作为组长带着我们十几个同事到莒县进行取证,我们这个小组如同一支连队,主任是连长,我们是战士,团结一致随时准备战斗。取证过程持续了1个多月的时间,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取证任务,进展顺利时我们一天就能够谈话10几人次。每形成一份笔录材料郑主任都会亲自把关,并指导我们进行修改调整,每一次修改调整对于我都是一种进步与提高。看到郑主任作为奋战在案件一线上20多年的老前辈,仍对工作充满激情,始终保持着初心,对于我这种新兵是一种最好的鞭策。大家看一下屏幕上的这张表格,这是2019年末委里统计全年外出办案的时间表,郑主任光在日照办案点的时间就超过了300天,几乎全年都奋战在案件一线上。一次办案间隙我问起主任,您这样日复一日的工作,一定会感到疲惫吧?主任不疾不徐的回答我说,咱们就是干这个活的,工作压力大是常态,有时候自己想想跟同事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同事之间的感情亲如家人,工作劲头上来了也就感觉不到疲惫了。你们刚踏入工作岗位,更要充满激情,不能只把工作当做工作,而要将它作为一份事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主任的回答让我深受感动。我也庆幸刚踏入这支队伍就能有幸遇到这样的好师傅,好前辈。

还记得案件办理中途遇上了中秋佳节,委里留置的一名被审查调查对象因为是女性,临近节日思念自己的家人,情绪出现了波动。杨林主任作为内谈负责人,主动要求中秋节留下来值班,并提前准备了各种口味的月饼,特意在中秋节早饭前给被审查对象送了过去。被审查对象拿到月饼时,只见她双手颤抖,感动的留下了眼泪,不停的对同事们说着谢谢。一份月饼让我看到了纪检人的温度与柔情,也让我明白了纪检监察工作的目的不是惩处党员干部,而是帮助他们增强纪法意识,真正的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类似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这个大家庭从不缺少温暖和感动。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你们负重前行,各位前辈同事如同一座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争当新时代纪检监察事业排头兵。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篇6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主要是同学们讨论。从五名同学过年得到的礼物谈起,这几名同学得到的礼物不同,意义也不尽一样。由于一些同学有了起码的是非观念,制止了张浩准备用压岁钱到地摊买武打小说和王亮准备用压岁钱打游戏机的错误想法。这说明同学们对正确的做法与错误的做法有了认识。本部分体现了明理环节的要求。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通过五名同学与李红爷爷的小讨论,同学们的正确认识得到了及时的肯定,使同学们的道德认识得到了升华,同学们明白了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考虑,注意辨别是非,正确的要坚持,错误的要反对。本部分体现了导行环节的要求。在师生共议课文中提到的春节礼物--压岁钱的使用时,为了使讨论更深刻,教师可适当引伸,通过讨论来说明: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思考,辨别是非,然后按正确的认识去做。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教学要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思考,明辨是非,按正确的认识去做,少年儿童从小就应该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学要点:

1.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思考,辨别是非,然后按正确的认识去行动。

2.我们少年儿童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辨别是非的初步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2.布置课前预习作业:A了解课文内容;B搜集一些分辨是非的材料。课型:以明理为主。学生思想状况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宽,对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也有自己的见解,对自己周围的是非、善恶、美丑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及在家庭中老人的溺爱。他们往往对正确与错误的东西有时模棱两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实际,切中要害,使学生明白:分清是非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宋庆龄奶奶的一段话:要学会在这个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上辨别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2.学生读这段话并回答教师提问:谁能说出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答出:世界上的事是复杂的,要学会明辨是非。)

3.小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事情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辨别是非,然后按正确的认识去做。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参加一次关于压岁钱的讨论会。(板书课题:辨别是非)

二、学文明理

1.结合投影教师主讲教材故事。

2.用幻灯出示思考题。

3.结合思考题,学生熟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把与思考题有关的句子或段落用笔划上。

4.检查学生自学课文情况,师生共议,讨论思考题。(1)李红学习小组就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2)春节期间同学们都收到了什么礼物?(3)收到了压岁钱,他们都想怎样用?谁的想法对?谁的想法不对?为什么?岳阳用压岁钱交学杂费,而张浩、王亮则想用来买武打小说和打游戏机。

这是一个是非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有了包括压岁钱在内的零用钱就应向岳阳那样用到正确地方,否则极易把少年儿童带上邪路。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他们有了起码的是非观念,把张浩到地摊买武打书和王亮准备打游戏机的想法给制止了,这说明同学们对正确的做法与错误的做法有了识别能力,认识了辨别是非的重要性。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教师小结:确实这样,长辈们长年辛劳工作,挣来的钱实属不易,尤其在年节期间,开销是不小的,做为子女,我们决不应该给他们增加过重的负担。对长辈给我们的压岁钱,当然也包括平时给的零用钱,我们也应理解长辈们的希望与爱心,即使收下,也应该把钱用到正确的地方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同学们用自己的想法解决了如何用压岁钱问题这很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接触社会面也会越来越宽,在日常生活中,还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这些事物呢?(揭示教学要点1,板书: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思考,辨别是非,然后按正确的认识去行动。)

三、深化明理

用录音机补讲故事《美与丑》,在听故事的同时,思考两个问题:

1.故事中主要人物都是谁?你喜欢哪个?

2.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3.教师小结:同学们,故事中那个衣着华丽的漂亮姑娘在公共场所乱扔果皮,那个貌不出众的中年妇女却默默地走上前拾起果皮扔到垃圾箱里,人们为什么会向那个漂亮姑娘投去鄙视的目光,向那个中年妇女投去敬佩的目光呢?原因很简单,只要你做的事对社会、对他人有利,对自己健康成长有利,也就是说你遇事能动脑分析,辨别是非,用正确认识指导行为,就会受到人们的赞扬。(揭示教学要点2,板书:我们少年儿童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辨析导行

1.议一议,下面的说法对吗?

(1)王晓燕同学说:"学校不提倡收压岁钱,今年春节我就没收压岁钱。"

(2)田芳说:"我表弟收了八十元压岁钱,我想超过他,向爷爷、奶奶要,不给不行。"

(3)小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书还要坏。"教师小结:一事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弄清是与非,分辨正确与错误,田芳在收压岁钱上与表弟比多少,长辈不给不行,用错误的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显然是错上加错。

2.请你告诉他们

(1)期末数学考试快要结束时,王强用脚轻轻地踢前桌好友李刚的椅子,向李刚要答案,李刚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2)一天下午,在公园门口,小玉的妈妈指着正在扫大街的清洁工人对小玉说:"你看他们工作多辛苦,每天早早就起来清扫。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干这又脏又累,没出息的活。"小玉妈妈的话对吗?为什么?

(3)平平说:"我长大了才不当战士呢,因为当战士很苦,每天操练时摸爬滚打,太辛苦了!"平平说的对吗?为什么?要让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如何辨别是非,看一看是否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此小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中普遍存在类似现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使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和错误认识。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辨别是非的初步能力。

五、总结谈话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篇7

近年来,由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们开始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有些教师由于不明提问的性质和要领,语文课堂提问不甚得法。常常是小问题不断,大问题成串。《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的分析”似乎是少了,但代之而起的却是以教师的串问领起学生不着边际的漫天回答,或提问过于简单,或提问过于烦琐,或提问过于空乏,或提问过于含混。请看下列教例。

[教例]下面是一位教师教余秋雨的《道士塔》,为了引导学生弄清王圆篆盗卖文物的“背景”的一个片断实录。

师:王圆篆卖的是哪里的文物?

生:中国的。

师:中国的,范围不太大了吗?

生:敦煌的。(生缩小了范围)

师:就不能再小点吗?

生:石窟的。(生再缩小范围)

师:还能再小一点吗?

生:藏经洞的?(生终于“悟”出)

师:回答正确。

不难看出,这种提问对学生是无聊的折磨,是无端的摧残,是无知的作难。从“中国的”到定格于“藏经洞的”,有什么思考?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

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提问的性质、提问的时机、提问的价值考察出来。

提问艺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获得成功呢?

1.提问要有思考性。也就是说提问宜曲忌直,要拐个弯儿,富有思考性。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就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问。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宁鸿彬老师教《皇帝的新装》,教师问:那两个骗子并不高明的骗术骗了好多人。皇帝、大臣、骑士、百姓都是既受骗,又骗人。为什么这些人摆脱不了一个“骗”字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确:“私”字使然。“私”是罪恶之源,无私才能无畏。如教《“友邦惊诧”论》一文,讲开头一段时,为启发学生掌握遣词造句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功能,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文章开头摆出学生请愿的事实,为何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略有知觉”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略有知识”行不行?②在揭露反动政府刽子手面目和卖国事实的同时,为什么要加上关于读书的议论?是不是偏离了中心?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有一定深度,能引起学生思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消化课文,进行思维的严格训练。

2.提问要有序列性。即形成教学的思维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这是说,教师善于提问,好像攻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以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伐那坚硬的部分,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愉快接受,并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例如,有老师教《雷雨》设计出三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引领学生阅读分析。①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的?②周朴园是如何对待已知道“活着”的鲁侍萍的?③周朴园是如何对待站立眼前的离开30余年的鲁侍萍的?这里,教师巧妙地把“人物性格”这个大问题化解、分成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如何对待“眼前”的鲁侍萍这三个提炼得相当精美的小问题。三个问题设计得也很有逻辑性。第一问是切入,第二问是延伸,第三问是深化,从易到难,环环相扣。体现了教学的思路顺序,学生认识的顺序。

3.提问要有时机性。提问必须讲究时机策略,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例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写道:“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了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如果在分析课时提出:“雷峰塔是‘镇压的塔’有什么含义?”学生不可能准确回答,因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论雷峰塔的倒掉》的主要教学内容,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篇课文的重要教学任务。如果在分析课文完之后,再提出这一问题,学生就可能回答得准确深刻。

4.提问要有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不要盲目提问,也不要提那些可问可不问的问题。“的”就是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的关键之处,是学生疑惑不解或容易疏漏之处。徐振维老师曾论及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一是提的问题比较琐碎、浅显,答案基本上是零零碎碎的,二是一个问题学生没有答出来,又随口提一连串的问题。如前文所述《道士塔》教例中的提问,就是徐老师所批评的提问形式。

5.提问要有新颖性。新颖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对课文深深地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宁鸿彬老师执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提出:魏巍同志告诉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事例,是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精选出来的,是最有代表性的。那么,魏巍同志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呢?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这一设问十分巧妙,颇有创意。它妙在带动了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它妙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它妙在用最精粹的提问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要有一定的技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有趣,问得奇美。余映潮老师说:“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带动的作用。”古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广大语文教师像高明的裁剪师一样,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设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提问,现采撷数例说明。

1.直问式。就是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或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

[教例]钱梦龙老师在教《惠崇〈春江晚景〉》,教师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师:这首诗是写早春、盛春,还是晚春?

(①学生读诗、思考、议论。②学生发言:此诗写的是早春。理由有:春江水暖、芦芽冒尖。)

师: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你们猜是哪一句?

(①学生读诗。②学生发言:这句诗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理由:用了拟人化手法,形象,人们以鸭子的嬉戏中想到了水温的回升。)

师:诗中写一种鱼,它怎么样?

(学生议论,教师点拔:“正是河豚欲上时”点明了早春物候的特点。)

从上述教例可以看出,教师设计三个提问形成了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赏析和对“正是河豚欲上时”的品味这两个教学步骤,极好地优化了课文教学信息,拉出了明晰生动的教学线条。

2.搭桥式。上课时,教师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答不出来,这常常因提问的难度大、坡度大,这时教师就可在此点与彼点间搭桥引路,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地解决难题。

[教例]蒲松龄的《促织》中有一句“久不售”,教材对“售”注释为:原意是卖物出售,常引申为成功,这里是考取的意思。学生读后还是不懂,有教师作了如下引路:

师:作者为什么把很久没有考取说成“久不售”呢?而不说“久不中”“久不第”呢?

(课堂沉闷,无人回答,可见“售”是个“路障”,待两分钟之后)

师:我看关键是个“售”字。

生:售,就是卖物出手。成名读书寻求功名,不就是想把自己卖出去吗?

生:售,还暗写了成名的辛酸。读书一生,兜售不成,“中”“第”哪有“售”深刻呢?

可见,经教师的引路,学生的思维点亮了,他们分析得入情入理。“售”字弄懂了,学生的认识也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3.牵筋式。这种提问是从文章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学生的疑点出发,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也就是说,通过提问,把课文的精华所在牵出来,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思考。

[教例]朱自清的《背影》,要求学生理解父子惜别时的深情,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本文记叙的重要事例是什么?

(2)“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

(3)写人一般正面刻画外貌,本文为什么要写背影?

这几个问题显示了课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让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

4.比较式。“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为了巩固旧知识,开拓新知识,教师往往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例]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两篇文章都是纪念革命烈士,但两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是有差别的。有老师在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之后,提出《为了忘却的记念》和《纪念刘和珍君》两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是否有差异、有何差异?

教《故乡》,可问: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

教《阿房宫赋》,可问:《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写秦灭六国之事,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

5.点睛式。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为了升华教学主题,达到画龙点睛之妙而精心设计的提问,这种提问简洁、明了、有力,达到掀起阅读高潮的效果。

[教例]宁鸿彬老师在教《七根火柴》时,当教学接近尾声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无名战士”有名字吗?如果有名字,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这一问,本来认为已经把课文学完了的学生们,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通过师生相互交流,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6.曲问式。它问在此而意在彼,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产生“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教例]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时,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时,有一段精彩的教学实录:

师: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曲问)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以“龀”字知道的。

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学生板书)写得很对。“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换牙时约七八岁。

师:对,换牙。你看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旁。)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曲问)

生:(一时不能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生: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

这段实录中,有两处是典型的曲问,如果直问,就收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效果,也不能引起学生答问的兴趣。

7.发散式。这种提问,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或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去思考。这种提问方式又叫“主问题”提问方式,这种用“主问题”提问方式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提问方式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提问方式来制约课堂上无序、零碎、繁杂的问答,能有效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随意问答等种种弊端。

[教例]教鲁迅的小说《祝福》,为了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特征这个中心问题(主问题),有教师设计了下列几个提问:

(1)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到鲁镇帮工?试工后鲁四老爷为什么愿意留用她?

(2)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时,为什么要拼命反抗?夫死子亡后她的处境怎样?

(3)祥林嫂再度到鲁镇帮工,鲁四老爷对她的态度又怎样?

(4)祥林嫂为什么要用她多年积攒的工钱去捐门槛?

(5)祥林嫂被鲁家赶出后,临死前为什么对“魂灵有无”表示怀疑。

8.情景式。这种提问是教师利用图画、实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依据教材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教师所设置的如幻似真的情景中去,抓住时机地提问。这种提问能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这种提问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体味到思考的快乐。

[教例]邓彤老师在教《明湖居听书》时,设置了下列一个情景教学片段:

师:19世纪末,当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说自己因此“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现在,让我们也来聆听这首《如歌的行板》吧。

(放录音,学生很快便沉浸到音乐之中。这正是选择该乐曲作为导入音乐的缘由。)

师:此后不久,在中国有一位名叫刘鹗的奇人也被一段音乐陶醉了,请看《明湖居听书》(板书课题)

[教例]有位教师教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计了一盆鲜花,花分几色,或红、或紫、或黄、或白……形态多多,蓬勃吐艳。

师:(微笑)这花美吗?

生:(异口同声)美!

师:谁能用四个字来形容这样的色与神?

生:(纷纷举手)万紫千红、红蓝交辉、姹紫嫣红……

师:(喜形于色)好!都有一个“红”字,那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学生情趣正浓,教师稍一点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疑问,自然而解。)

情景式提问富有美感,易于激趣,便于乐学。学生非草木,怎不更多情?

9.绕道式。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阻隔,问题一经搁浅,再“启”也不“发”,讲又费劲和无味,这时可以采用绕道式的提问方法。

[教例]有老师讲《祝福》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鲁四老爷这个人物性格,设置了下列一段精巧的提问:

师:“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经过思考,学生仍然答不上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鲁四老爷在“偏偏要在这个时候”的后面想说什么?

生:死了。

生:老了。

师: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死了?

生:因为他忌讳多,在祝福时是不允许提死亡一类的事情。

师:鲁四老爷为什么又不说“老了”?

生:因为“老了”含有尊重死者的意思。

问到这里,鲁四老爷这个既不能犯忌讳,又不能丢了传统的封建卫道士形象就活脱脱地站了起来。至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10.创造式。这种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宽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的一种发问。

[教例]《藤野先生》一文,送照片这一段写的很简略,有的老师请同学们设想:鲁迅告别藤野先生,先生拿出照片时对鲁迅说了些什么?鲁迅又说了些什么?鲁迅又是怎样告辞先生的?

讲《我的叔叔于勒》,有老师要求同学们设想,如果于勒的再次破产是假的,是故意试探兄嫂,那么,兄嫂发现后,会做怎样令人作呕的表演?

创造式提问的答案不是教材内容的重述,而且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但这个答案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以已知为基础,与理解分析相关联,只是它要求回答问题的角度要新,或需要想象和联想,因而更具有独创性。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篇8

现代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自由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习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样和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镜,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育转轨的今天,作为教者势必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务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兴趣是人们行动的内驱力,是成长的“摇篮”。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就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那他就学不好语文。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的内驱力才能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够表现出超长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才能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水平。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的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宝贵的财富,终身受用。在小学阶段,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读一些配有文字,色彩图案的书籍,利用视觉效果吸引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能自己主动去读书并有所收获,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但是不要强加给孩子阅读的某种目的,要培养他们纯粹是因为喜欢而阅读的兴趣。要让那些内容丰富的优秀作品很自然的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让这些书籍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从而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内涵。不要认为阅读和写作是高年级的事,其实读写的兴趣、读写的习惯及读写的能力都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因为只有大量的阅读,学生的理解力才越来越强。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的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有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老师讲的声情并茂,课讲的非常成功。学生有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用丰富的情感力量吸引学生

情感能唤醒人沉睡的灵魂。没有情感,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情感的力量吸引学生,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尤其能在学生学习的方法及态度、情感、价值、信心等方面作出激励性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形成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法国“做中学”科学教育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在他们的课堂上,教师永远不对学生说;“你错了,你失败了”,他们永远都是一个热情的支持着“引导者、朋友、时时给孩子以鼓励,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一直都是那么兴趣盎然,他们像个真正的小“科学家”,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营造“师生之间”的“心灵接触”,课堂上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真聪明!”、“你真棒!”、“好极了!”、“你进步得很快!”“你的想法真有创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请你帮帮老师”。极力满足儿童的好奇、好表现的心理,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情感的鼓励作用,对提高学生积极性是非常有益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真正的热爱,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以爱唤爱,促进爱的迁移

“亲其师而信其道”,而欲使“亲师”必先“亲生”,教师对学生倾注爱心,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从而扩展对学习、对集体的爱。在教学中,教师应用亲切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撞击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情去沟通学生心中的情,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用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学、主动地去探索、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忽视情绪对学生直接辐射的作用。缺乏正确的感染,因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比如听过的一节课,教师总是夸赞几个能答上来的学生,另外几个答不上来的学生,老师就说:你们连这也不懂。有点怨气,在老师不良情绪的感染下,学生们情绪低落,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新课程教学不仅打破了过去的灌输性教法,而且引导教师在授课中以学生为主,用亲和力去感染学生。我听过的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中,周老师就很会引导学生,他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金钥匙,它带着清凉的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学生联想秋天的颜色,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黄色的、红色的、雪白的、浅黄的…‥,老师又进一步引导说:秋天的颜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什么?学生答:一把把叶子像小扇子。扇呀扇,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橘红色给了果树,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什么?学生回答说:争着让人们去摘。老师又引导说;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了那些小动物们什么?小组讨论,学生们叽叽碴碴,一会学生回答:小青蛙打洞准备过冬,小松鼠准备粮食过冬。课堂上让学生扮演小松鼠、青蛙、小喜鹊、老师不失时机的表扬他们,给予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心中的秋天,通过老师形象的讲述、视频的效果以及对大自然的感受,使他们对秋天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看得出,学生们个个都很投入,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以上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情绪感染的点滴体会,事实上,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有一种对老师的亲近感,情绪上的安全感。心理上的轻松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能不受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到学习不是别人在“逼迫”自己 ,而是自己想“明白”,许多的“为什么”。乐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学生得到了尊重和爱,课堂将不是一潭死水,没有心灵互动的课堂,必定是失败的传教所,,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感受到我们的爱,让爱充满我们的课堂。只有在这样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的发挥出来。

四、运用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收获到最佳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的浓厚起来。又如,在教学《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的结尾:“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可以通过播放艰苦岁月里人民生活的录象,学生看后进行联想。使用电教的手段,学生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如《秋天到了》一课对于较入学不久的孩子来说,“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一句较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象,让学生先观察“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样子,再观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情景。学生在比较中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如《赤壁之战》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当录音带放到“黄盖把二十条放着芦苇的船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丢盔弃甲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听完录音后,了解了故事的梗概,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让学生附属故事情节,他们也复述的较为完整和生动。教后启发学生并提问:假如曹操知道黄盖是来假投降,“赤壁之战”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周瑜的士兵,一齐用带毒的弓箭射向周瑜的士兵;有的说曹操可能会想办法引周瑜的士兵上岸,再进行交锋。总之,曹操知道黄盖来假投降,一定会以强取胜的。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电化教学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上一篇:同名诗歌范文 下一篇:可乐瓶制作灯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