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故事大道理范文

时间:2023-11-12 00:37:25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1

关键词:词科四六 用典 修辞效果

词科是宋代重要的科举类别之一,是“为了弥补王安石罢诗赋而用经义取士所造成的四六应用文写作人才的匮乏”[1](P247)而特设的科举考试科目,包括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和词学科。词科所试十二种文体①多数要求以四六写作,而四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用典。用典作为古来文章创作的一种传统,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用典是作者“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2](P2)。其本质是一种修辞手法。恰当运用,便会产生好的修辞效果。宋代词科四六作为一类科举文章,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用典修辞效果的特殊性。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宋代词科四六用典修辞效果主要表现在提升文章的典雅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实现文章的简练整饬四个方面。

一、提升文章的典雅性

典雅性是宋代词科四六用典的主要修辞效果之一。典雅性主要是通过化用、组缀经典著作及文史名著中的典故语辞实现的。宋代词科四六中,特别是其中的制、表文,因为是朝廷应用公文,主要应用于一些重大的场合,如郊祀、皇帝禅位、太子登极等,语言要求典雅庄重。为了实现这种语言风格,词科作者常常化用、组缀经典名著中的典故语辞。这些典籍都是人们经常习诵的文献,其所言的事理、表达的习惯、文章的风格等等,都被奉为典范。[2](P259)词科作者中,孙觌以“四六清新,用事切当”[3](P111)著称,他的词科四六文《代高丽王谢赐燕乐表》堪称典范之作,其中有两联“鼓瑟吹笙,君臣相悦。加贲鹿苹之飨,辅成鱼藻之欢”,化用了《诗经》中的典故语辞。“鼓瑟吹笙”,引自《诗经・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4](P405)一句;“加贲鹿苹之飨”,是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加以融合;“辅成鱼藻之欢”,则是借用《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篇名。《鹿鸣》《鱼藻之什》都是描述安乐宴饮、君臣尽欢的场面,孙觌借用这两个典故既点明了君臣宴饮的场景,又营造了宾主相悦的气氛。“君臣相悦”,虽不作典故语,但也是出自经典,语出《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5](P2676)王应麟曾评价这段话:“此表警句,全用经句而复典丽。”[6](P449)他认为出自经典文献中的典故语辞,使这段话显得典雅又富丽。

宋代词科四六有时也选用与名人雅士相关的故事或言辞,提升文章的典雅性。吕祖谦《中书舍人除翰林学士诰》:“近天子之光,允赖谋猷之启沃;见王者之志,y观诏命之发挥”一联,出句第二个分句中选用了语典“启沃”。该典故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上》:“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呜呼!钦予时命,其惟有终。’”[7](P174)该典故和傅说有关,是武丁对傅说说的话。傅说是殷商时期的著名贤臣,先秦史传为商王武丁的丞相。武丁立傅说为相,命令他竭力辅佐自己。后遂以“启沃”用作竭诚开导、辅佐君王的典故。吕祖谦用此典,表达对任职者的叮咛告诫。又如,洪适《给事中除翰林学士诰》中“黄扉论事,继批敕之{风;青琐宣猷,罄沃心之谠议”一联,对句第二个分句中用语典“沃心”,该典与“启沃”虽然典面不同,但实是一个典故,都和殷商贤臣傅说相关。以上两例均是帝王任命臣子的诰书,帝王要求任职者要象傅说辅佐武丁一样辅佐自己,两处典故用得符合言语活动双方的身份,十分切题。因与名臣相关,文句也变得典雅。

宋代词科四六中还有一些文句因引用经过前人巧妙修饰的典故语,而使得原本平常的描述对象变得典雅。如,张守《代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谢赐历日表》中“序臻玉烛之和,岁协金穰之庆”一联,出句中“玉烛”用语典,典出《尸子》(卷上):“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8]谓四时之气和畅,后用来形容太平盛世。句中“金穰”也用语典,典出《史记・天官书》(卷27):“然必察太岁所在: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此其大较也。”[9]古代根据太岁星运行的方位来预测年成的丰歉,太岁星运行至酉宫(正西方)称“岁在金”,预示农业丰收。这里不直接言太平盛世、年岁丰收,而是用典故语“玉烛”“金穰”加以比拟,使原本平常的话语典雅化,从而提升了文章的典雅性。

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曰:“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10](P339)他认为引用前人的言或事目的在于证明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思想。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也说:“用典之要,不出以少字明多意。其大别有二:一用古事,二用成辞。用古事者,援古以证今情也;用成辞者,引彼语以明此义也。”[11](P146)我们知道,要说明一个道理,如果只讲道理就会显得很抽象,有时不能使人信服,也不容易让人理解。如果引用事例来说明,让人结合事例去理解道理,便容易许多。用事例来证明道理,也更容易让人信服。典故中的语典多来自古代典籍,特别是那些圣人先贤的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更具有权威性,引用这些语句合情合理,自然使人信服。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2

铃……伴着着音乐铃声我们又能进入了经典诵读的时间啰,很有节奏的朗读让我越读越想读,我常常跟着节奏晃着脑袋,读书让我的学习充满了乐趣。有些句子我不懂,许老师深情地朗读、生动地给我们讲经典故事,还在黑板上画出了故事里的人。课堂上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一幅幅逼真的画,让每天的经典诵读成了我的期待。我也在背诵中渐渐懂得了这些经典文字的意思。

古人曰:“事虽小,勿擅为。苟搜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意思是说:不好的事情虽然很小,也不要去做。如果做了这件事,就会影响身心发展。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私自藏起来。如果私自藏起来,家人和你一起伤心。所以平时就算乱扔纸张虽然是件不文明的小事,但是我们也不能做。如果我们做了,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它能使我们懂得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又比如我们看到班上同学有个特别的东西,东西虽小,我们也不能拿走,如果私自藏了起来,爸爸妈妈和老师也会替你伤心。长大以后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要从小做个文明的人。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友好相处,在班级和同学就要互相帮助,这样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更快乐的。

我已经知道很多的道理了,妈妈说知道了很棒,知道怎样做更棒!后来,我和李铮等十个小朋友一起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经典诵读比赛获得了一等奖,我太开心了,我发现我变得更勇敢了。诵读经典古文,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收获了满满的快乐,而且收获了甜甜的友谊和大大的荣誉。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一年级:庄怡林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3

一、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

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

如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讲授福建省编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三册第十课“勇敢的小白兔”一文时,可让学生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鲤鱼、黑乌鸦,进行小品表演。

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六、社会调查法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4

【关键词】幼儿;学习古文;培养兴趣:语言发展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璀璨夺目,传统诗文更是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现如今在我们城市大大小小的很多幼儿园里都能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背诵我国最传统的一些简单古文。如:小班开设《百家姓》,中班开设《弟子规》,大班开设《三字经》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孩子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能力,为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都有好处。

1幼儿对古文的学习,从培养兴趣为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既有显著的发展,幼儿期是人的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背诵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所喜欢和擅长的,如果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多背点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篇目,可以作为一种终身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储备。再次,幼儿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吸收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精髓,使他养成良好的性格与气质。

如何把握幼儿的记忆特长而诵读经典古文,我认为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增加幼儿的学习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知道,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学的好,要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他们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由经典故事引出的知识点的学习,品德的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经典的难度。

孩子天性活泼,生动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图画、快乐的游戏是孩子所喜爱的,我们可以将传统经典著作学习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去,多渠道地让孩子接触、学习经典。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不苛求量的多少,也不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只着重于培养幼儿的诵读兴趣,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趣味,开发幼儿心智,在这些经典的古文中包含许多勤劳、立志、爱国、爱家、助人为乐的内容,每天在早餐后诵读几段,虽然孩子们目前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藏着的传统美德和智慧,但是随着他们知识量不断增长,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上一定会消化理解,并将一些优秀品格体现在自己将后的为人处世中。在诵读古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诵读古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幼儿读《三字经》的内容时,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特别注重读音的轻、重、快、慢,当幼儿能熟读后,教师还可与幼儿进行“对读法”,即老师读前面一句,幼儿读下一句,依次对着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幼儿对古文的兴趣,老师在读完每段后讲解其内容,让幼儿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将每段的故事生动的讲给幼儿,使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的同时对古文也有好感。老师在幼儿休息时,可放一些经典古文故事的碟片,让幼儿从动画里感受到古文里的寓意以及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可根据故事的教育意义,结合孩子的年龄班、季节特征,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的经典故事,有计划地穿插在幼儿主题活动之中,这些经典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轻松学古文,同时也能内化成孩子独有的故事财富。让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丰富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涵养。

2诵读古文,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期是大脑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获得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古文的一些启蒙书也有生动的一面,有的富有文功、语句精练,如果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学习古文,使一些生动、顺口、独具表现力的语句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儿童整体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驱动力。比如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要让出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会主动将食物让给其他伙伴或家人,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幼儿会主动的背出“融四岁,能让梨,我想学习孔融也把好吃的让给大家”,这就是在古文的学习中帮助幼儿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他们在说话时能用最简洁的古文语句叙述,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时他们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每天将新学到的古文背给大家,再将每段的寓意及经典故事讲给大家,不仅在语言上得到好的发展同时使幼儿感受到一起分享的快乐。《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在通过学习古文认识传统道德典范时,会自然地将经典用在每日的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中。

人们对“经典古文诵读”的关注并不仅仅它是一种育儿的新观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教育,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问题。儿童学习“经典诵读”并非鹦鹉学舌般的模仿。他们在这种情况中可以练习已经知道的东西,并且继续尝试一些别的东西。他们的语言进步得越多,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范围就越大。少儿学习古文(读经)的发起者是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他最早的读经实验是在家培养自己的四个孩子。这些孩子仅凭音律之美背诵古文,一段时间后,对文字的敏锐度和鉴赏力明显提高,文章写得好,更显出品质上的礼让恭敬。王财贵得出的结论是,0-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在这段时间聆听或诵读经典,把人类文化的精华灌输到脑中,并在其成长过程中自行体悟、践行,将有助于成为德行兼备的有用之才。孩子读诵经典后,承载着先贤的古训,再经过团体氛围的熏陶,普遍变得谦和有礼,要改正生活上的不良习气也变得容易许多。

通过学习古文,不仅让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培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一些自私的孩子可从古文故事的学习中开始变得谦恭礼让,这对于塑造当今社会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代教育一直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而诵读古诗词赋,无疑是他们在学习语言和文学路上的第一步。如果这些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而我们所提倡的这样的行为,就是施肥浇水的工序,我们都在努力着,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在未来美丽绽放,绚烂如花。参考文献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5

因此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很值得我们讨论与交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国学教育活动与环境创设相结合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

如京剧是国粹、是国魂、是国防,是国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在最醒目的位置悬挂极具国学艺术的京剧脸谱,墙饰布置上对京剧中人物做了进一步介绍,以便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在快乐书屋,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还可以创设“小小诗篇”板块,让幼儿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诗词,这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礼仪典籍“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可以将其用古典的卷轴形式展示出来,供家长带幼儿讲解参观,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

各个角落,都能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如主题墙上“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卫生间”里“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鞋帽柜”中“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镜子前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二、设计国学教育活动课程

教师准备生动形象的故事图片及动画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帮幼儿理解其内容,从而幼儿印象深刻,启迪智慧,完善品格。

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弟子规》、《三字经》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三、将礼仪典籍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见到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每天利用晨读、餐前故事,离园前的生活整理教师都会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并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四、还可以把经典礼仪教育课程拓展到家园共育活动中

如通过调查问卷、推荐优秀经典书目、开展“我与父母每月共读一本好书”“我的故事讲你听”活动,有效提高家长们参与经典礼仪活动的的积极性,并提高素养。

总理曾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经典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仁、义、礼、智、信”是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思想是社会价值系统的重要构成要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心法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6

    关键词 典型报道 都市报 重庆晚报 商业逻辑

    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宣传的一种传统方式,在媒介商业化和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冲击下,有人认为典型报道会日趋式微。但时至今日,典型报道在都市类报纸中仍然有着相当强大的影响力。不过,都市类报纸中的典型报道正在进行着一系列报道方式和运作方式的转变。本文以《重庆晚报》为例,对此现象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典型报道方式的转变

    1. 典型人物定位的变化

    传统的典型形象,具有浓厚的宣传气息,高大完美,让人仰望,却难以亲近。这样的形象脱离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很难具有市场价值。因此,都市类报纸典型报道的转型,首先就体现在典型人物的转型上,其关键点是从受众接受的视角来理解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时代意义,从而使典型报道能够得到受众的热烈回应。

    《重庆晚报》为选择典型做了明确的定位:百姓悲欢、人文情怀。如近年产生较大影响的三位典型人物:刘念友是一位普通的村小教师,他却天天吃白开水泡饭和咸菜,三年来利用假期下井挖煤资助特困学生;刘国江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为了让大自己10岁的老婆徐朝清免受流言蜚语的侵扰,与之携手隐居在深山老林,又为了能让妻子安全出行,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6000多级的“爱情天梯”;倪东艳只是一名普通的八岁女孩,但就是她,在爸爸病逝、妈妈瘫痪的情况下,用自己弱小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他们都是平凡人,但他们身上又有着不平凡的精神,他们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但并强烈的宣传色彩,这种精神是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得以体现的,因而让人感动,也让人信服。

    2. 典型报道方式的转变

    平民化的表达。在典型的塑造上,都市报的典型报道以受众的接受为中心,以平民化、人性化、个性化的典型来赢得受众,从而使典型可亲近、可动情、可相信。平民化并不限于典型人物的身份,而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刘念友、刘国江夫妇、倪东艳本来就是普通人,但《重庆晚报》在对其进行报道时,注意从其具体生活经历中发掘其精神的可贵之处,一方面展现出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情景,使人觉得亲切,另一方面也从中寻找其精神品质的现实依据,使人觉得可信。例如在报道倪东艳时,首先就是以小东艳放学回家的一个具体的情景描写来切入,整篇文章有一半的篇幅都是对小东艳日常生活情景的描写,同时对小东艳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都十分的真实,让读者在为小东艳的坚忍不拔敬佩的同时真切的感受到小东艳只是一个普通的八岁小女孩。

    限制性视角的叙事。传统的典型报道多采用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对话,甚至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记者的笔下自由地得以表现,而记者的活动、记者的问话都隐藏起来了,记者更多地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而当今的都市报的典型报道。以重采访重体验的限制性视角为主,记者更多的出场了,但记者的话语却更多地隐藏起来了。记者“更多的让中心人物和与他密切相关或有过接触的人讲话,记者不去更改他们的话语,直接用他们的鲜活语言,让读者根据人们的表白来感受一个人。这样一来,记者的角色定位由创作者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记录者,减少主观的干预”。

    带有戏剧色彩的适度煽情。新的典型报道注重人情味,也注重文本与受众的情感互动,叙事的目的是诉诸受众的情感回应,从而使报道产生真正的影响力,也收到好的传播效应。因此。报道往往善于选取生活化的动人细节,并加以适度的戏剧化渲染。但这些煽情并不是传统典型方式的说教,多是通过精心选择的细节,以客观的白描或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它往往比直接的抒情更具情感冲击力。有时也以文学的语言进行新闻提示,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比如报道刘国江、徐朝清夫妇“爱情天梯”的文章有这样的核心提示:“他6岁时,16岁的她成了别人的新娘,新娘惊鸿一瞥令男儿情窦初开;他16岁时。26岁的她不幸丧夫守寡,孤儿寡母令血性小伙不胜爱怜;19岁时,为避闲言碎语,他毅然和她逃至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在峭壁上开凿出6000级石梯,徒手营造他和她的爱情家园……”

    二、典型报道的运作方式的转变

    在这一点上,《重庆晚报》的主要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重视策划

    报纸对典型的报道从选题开始,到随后的组织、筹划、实施、后续手段等,都要经过精心的策划。重视策划是商业运作的一大特色,典型报道也不例外。2005年,《重庆晚报》经过精心策划,发起“感动重庆十大市民”评选活动,通过前期多渠道征集市民投票,后期抽取幸运读者等方式,成功的扩大了此次活动的影响力,增强了报纸的竞争力。2006年,《重庆晚报》开辟了作为典型报道重要阵地的《新闻故事》栏目。《新闻故事》的策划完全体现了品牌策划的规律。报纸还策划了多次大型公益活动,如2007年8月l 8日,由市慈善总会和重庆晚报共同发起成立了“重庆晚报爱心基金”,主要用于救助家庭贫困的优秀学子、社会基层富有爱心的弱势群体、见义勇为弘扬正气的英勇市民等。这些活动,前期投票选举、中期深入报道、后期慈善捐助,这样使得读者和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环环相扣,使读者与新闻人物更加贴近。更能够调动读者的情绪。

    2. 塑造品牌

    在新闻竞争同质化趋向严重之时,追求品牌效应是缔造可持续竞争优势、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晚报主要从打造责任媒体、锻造品牌栏目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打造责任媒体。都市报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市民性、贴近性,典型报道具有以情动人、以德育人的特点,加大典型报道的力度,既有受众情感需求和道德感召的市场回应,又可以借此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媒体的形象,这是塑造报纸品牌的重要环节。《重庆晚报》重点关注都市青年人群,选取具有人格魅力的正面人物,充分发挥责任媒体的引导作用,通过他们的故事提倡相互关爱,弘扬人间真情,树立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和社会正气。《重庆晚报》的总编辑石刚说:“打造‘责任传媒’是重庆晚报永恒的理念,关注民生、情系读者是晚报不变的主流追求。重庆晚报拒绝浮躁、立足长远,还原一份真实,创造一份感动。”

    二是锻造品牌栏目。《重庆晚报》确立了“坚守责任传媒,打造个性大报”的理念,根据都市报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紧紧围绕都市报转型的主题,锻造出典型报道的品牌栏目——《新闻故事》。栏目从从2006年1月设立起,即确定了以普通市民读者为对象,通过草根人物的故事彰显人间冷暖,提倡互相关爱。弘扬人间真情,树立良好的社会伦理观和价值观;坚持“用报道共铸和谐社会,用真情抚慰读者心灵”的新闻理念,颂扬市民身上展现出的互助友爱的精神、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诚信和谐的社会风尚。栏目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消费倾向,突破市场同类报纸主要以年轻人情感叙事为主题的浅层次化、雷同化,内容包括了爱情、亲情、时尚、奇趣、励志等各个方面,形成了高品位、多元化的栏目风格。《新闻故事》栏目采取故事化写作,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新闻信息,展现典型人物。如“爱情天梯”全篇包括“探险队深山惊遇‘野人”、“峭壁上6000级石梯,打造出一段生死别恋”、“尊贵偶像不幸守寡,19岁小伙偕心上人私奔”等7个小标题,这种故事化的新闻结构富有悬念,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品牌栏目使典型报道有了稳定的受众群,也提升了《重庆晚报》的整体品牌效应。

    3. 整合资源

    商业报纸重视市场效应,在典型报道的过程中,往往非常重视整合各种资源,达到最大的影响力。其主要的方式是整合政治资源,或与其它各类媒体联动,将具有影响力的典型报道进行进一步推广。1997年,在《重庆晚报》的积极争取下,经市政府办公会研究,正式批准设立重庆市争光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10人。“争光奖”在重庆市民中产生了重大影响。2005年,《重庆晚报》发起“感动重庆十大市民”评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得到市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2006年将其升级为由全市主要媒体更广泛参与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在《重庆晚报》和其他媒体的共同推介下,刘念友、刘国江夫妇、倪东艳的事迹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年,刘念友被评选“感动重庆十大市民”;2006年,刘国江夫妇、倪东艳被评选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05年“三八”节,重庆晚报联合市妇协主办评选了“十佳精彩女性”、“十大妇之友”,近几年,又联合市妇联举办了重庆“十佳创新女性”、“十佳创业女性”等评选活动。鼓励表彰了一批先进人物,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重庆晚报》依靠市妇协、市宣传部等政府机关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又成为了沟通市民和政府的桥梁。

    纵观《重庆晚报》2005年到2009年的典型报道,可以看出,市场逻辑下的典型报道与政治逻辑中的典型报道有着不同的表现:

    当然,表中的对比概括了两类典型报道模式,在现实中情形并不尽然。传统的典型报道方式在今天仍然有其市场,它也在塑造受众的阅读习惯和价值倾向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都市类报纸的典型报道的市场逻辑与政治逻辑多有纠结。

    三、典型报道转型的原因和走向

    都市类报纸典型报道的转型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不必将将市场化与低俗划上等号。我们可以从其联系中,寻找其转型的内在逻辑。

    1. 媒体转型是根本动因

    媒体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兼顾宣传和效益。典型报道作为一种宣传色彩很强的新闻文体,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自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传统的典型报道带有灌输色彩,而市场是由消费者主导的,如果不能被受众所接受,典型报道就不会有继续存在的生命力。可以说,媒体的转型使典型报道不得不从另外一套逻辑关系中自证其合理性。

    2. 典型报道符合市场逻辑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7

8月14日至15日,湖北省记协和恩施州委宣传部在恩施联合举办“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典型宣传”研讨会,中央在鄂和省内18家新闻媒体负-责人、部分高校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如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与改进典型宣传进行讨论。

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到会指导并讲话。恩施州委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海涛介绍了恩施州典型宣传的有关情况。湖北省记协主席文成国参加研讨会。恩施州州长杨天然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湖北省记协副主席许万全主持研讨会。

典型宣传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

湖北省记协主席文成国指出,“一个典型一面旗,一批典型活全局”,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典型宣传既回答了关键的现实问题,也起到了重要的现实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典型宣传进一步回答了谁创造历史的问题;从我们党的宗旨看,典型宣传进一步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从创新发展思路的角度看,典型宣传进一步回答了新时期如何改进工作方法的现实课题;从提高传播能力的要求看,典型宣传有利于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感染力。

中共恩施州委书记王海涛指出,先进典型成长的土壤在基层、在群众,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于发现身边典型,善于运用身边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近几年,在多方努力下。恩施先后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全省有持久影响力的先进典型,汇聚了社会正能量,不仅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生动教材,还有力促进了恩施发展。例如拄着双拐。坚守山野课堂的“拐杖教师谭定才”,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全科医生、全天候服务的80后乡村“三全医生杨芳”,身患癌症,依旧保持本色,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痴心不改的“造福书记向家林”等,他们来自群众,是群众的代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既是标杆,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对象;又是镜子,照出了每一位党员身上的不足。恩施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公认的典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够深入实际,触及灵魂。

省委党建办副主任兼调研处处长孙再理认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深入挖掘扎根基层,立足本职,吃苦耐劳、勤奋工作、默默奉献的群众路线践行者,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恩施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捷说:近年来,恩施州牢固树立“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把标尺、一张对外宣传名片”的思想。大力弘扬主旋律,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培养、宣传、推广典型工作中努力走出了一条新路。

典型宣传是媒体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

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说,典型报道,既是党和政府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也是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力的重要路径。开展舆论引导,团结稳定鼓劲,离不开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正面激励作用;进行舆论监督,揭露警醒帮助,离不开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发展文化,用文化熏陶人、塑造人,离不开典型的感召作用。作品如果没有几个鲜活的人,几件典型的事,就会被读者淡忘。因此,培育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当代典型,创作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精品,既是发挥文以载道文艺化人的重要功能,更是树立核心价值增强中国自信的方法载体。

楚天都市报副总编陈健介绍,该报对于在采访中发现的重大人物典型,既浓墨重彩不惜版面,还通过举办座谈会、事迹报告会、事迹传唱等活动,及时传播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同时,还借全媒体之力,滚动追踪,多角度报道,以进一步升华主题,扩大典型人物的社会影响力。

楚天金报编委查昭说,典型人物可以是振臂一呼的英雄,可以是默默奉献的草根人物,但也有很多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建设与进步。而报道他们,恰好是我们媒体的责任。

长江日报城建部主任杨明安认为,典型宣传要注意紧扣天下大势,紧扣区域态势,紧扣社会局势。

三峡广电台副台长冯世源提出要多注意本地的典型,比如评选宜昌好人。

典型宣传要顺应时代、回应关切

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新闻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新闻的富矿,践行群众路线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关键。因此,做好典型宣传,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努力改革创新,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在讲话中总结了研讨会上大家形成的共识:

一是基层、一线、群众。

“我们身上沾有多少泥土,就会有多少感动。”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我们才能走进群众的现实生活,发现群众中的典型,才有可能写出扣人心弦、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精品佳作。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邹贤启指出,好的典型,一定是从群众中来,所以要把镜头对准群众,对准生产第一线。以群众接受不接受、信服不信服作为判断典型报道好坏的标准。报道中的每个细节、每句话都要在现实中找到出处。只有这样,典型才有信度、温度、锐度、深度和力度。

恩施电视台台长董虎成说,恩施电视台推出的一大批典型人物报道之所以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受到群众喜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将典型人物报道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织记者深入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用群众的视角发现典型,用群众的心灵感受典型,用群众的语言讲述典型。

二是落实、落细、落小。

落实就是要讲真话,讲真实的时代,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生活。落细,就是要讲故事,讲细节,讲味道。有故事就生动,有细节就鲜活,有味道就记得。落小,就是要切入点要小,闪光点要小,典型是小人物。

经济日报社湖北记者站站长魏劲松指出,典型报道要有敢于接地气的民生情怀,把目光聚焦在一个个小人物,让媒体紧紧地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这种接地气的情怀应是媒体坚持不懈的追求。实践告诉我们,典型报道要让人为之动容,要闪耀人性的光辉、时代的光辉,要展示责任情怀、民生情怀和家国情怀。

三是不虚、不偏、不空。

不虚就是要务实求真,找真典型,写真写好写活典型。典型就是要真,经得起实践检验,写出来经得起受众推敲。不能人为臆造,更不能刻意拔高。楚天都市报在描写“造福书记”向家林时,采用他朴实的话语:“我就是一个农民,要和大家混成一片,多做些实事”、“变了鸬鰦就要夹鱼,变了泥鳅就莫怕糊眼睛”。

不偏就是要实事求是,现实中可以找到。不要为美而美,唯上而上,更不要高大上、高大全,更不必因为尊者讳而造假,不但害了典型,而且害了领导,丧失媒体的公信力,破坏党的形象。不空就是要形象,但不要形象化。要典型,但不要典型化。最好有点小缺点,有点小可爱,才是真实的,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三峡广播电视台提出,不要脸谱化,将先进典型写成“完人”,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这样不沾人气、不接地气的典型报道很难服人,让人怀疑你假,让入觉得离地球太远。

四是可亲、可敬、可学。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赵振宇谈到:我们在典型的选树上要研究时代精神要求,了解群众的需求,找到社会呼唤的热点、群众心里的共鸣点,让我们宣传的“正面典型”跟群众心目中的“优秀形象”很好的对接,让人们心里的呼唤与社会核心价值从最大公约数结合。逐步提升到最小公倍数,可亲、可敬、可学。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和特性是以新闻的敏锐和智慧发现故事,以新闻的视角和手段描述和评论故事,以新闻的威力和魅力促使故事在有利于社会和大众的轨道上完善和圆满。主流媒体必然要讴歌我们的时代,表达我们的人文关怀,体现媒体的正能量。

可亲。不妨多一些体现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草根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惊天动地、气贯山河的大人物、大事件并不多见,绝大多数的只是一个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平凡个体,都是按照寻常的人生轨迹,本本分分地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而这每一个平凡的小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一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往往会更加直白的将生活的本真、人性的朴实再次呈现,给大家的感觉也更为真实。一方面每个人过着一样平凡的生活,另一方面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崇德向善、守信诚实、讲义重道、爱国爱乡、敬业乐业的“草根形象”更容易走进我们的心灵。

可敬,不妨多一点与众不同的平民楷模。他们的求异思维,是这个时代的光芒。要挑一些与工作、生活相关,比一般人做得好,做出不一般的成绩的人和与众不同的事,人们会因为他不容易,他不简单,我们都能做学到却长期做不到,我们都会爬坡过坎但是爬不过他崇山峻岭,我们努力做好但没有坚持一直做好的,他们做到了,爬过了,坚持好的,他们就值得我们心服口服让人信服,可敬可佩。

可学,好样好学,好样易学,好学好样,做法容易推广,经验可以复制。通过“草根人物”、平民楷模、群众典型的宣传,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动,离我们很近的感人故事,挖出来、刨出来,把行为背后的精神、行动中的价值引申出来,挖掘内心感动,激活深藏潜力,把人文情怀、核心价值、基本伦理外化为基本行为规范。激励大家在做好一个普通公民的基础上,工作比别人稍微勤奋一点、生活比别人稍微俭朴一点、待人比别人稍微真诚一点,使这个社会更加和谐一点。

五是创新、创造、创优。

新华社湖北分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唐卫彬指出,在宣传典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融合的优势,不应仅限于报纸与电视,还应重视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作用,将十八般武艺,都拿出来,进行全方位的宣传。

湖北广播电视台总编辑雷刚说,要注意创新典型宣传的思路和方法,强调凸现广播电视特点,强调真实记录,用生动的音视频形象展示典型宣传的魅力,多讲故事,多呈现情节与细节,琢磨好画龙点睛的点评,注重典型与周边人物、事物的关系,客观表达群众的评价。尤其是要做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联动,用新媒体思维、新媒体眼光、新媒体手段,去改进典型宣传,使典型宣传更具有时代特色。

典型宣传要尊重传播规律

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曾文以古代经典名篇为例,讲到典型人物写作要人情人理,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才能抓住群众的眼球。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廖声武认为:典型宣传尊重传播规律要注意三个方面:(1)应兼顾政治传播功能与新闻传播功能。(2)描写典型人物要处理好典型人物与社会和其他人物的关系。(3)要注意信息传播的密度。

《新闻前哨》主编肖曜认为:典型宣传中要讲好动情的故事。一个好的故事,之所以能吸引我们,是因为他能够恰当地打动我们,真正走进群众心中。典型能够被人们熟知和认可,除去内容丰满,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能用动人的故事来表达其精神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故事跨越一切障碍,与你的情感形成共鸣,对典型予以认同。

《恩施日报》社长唐敦权提出:当前在典型宣传报道上还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要准确把握典型报道的定位,克服典型报道中的“同质化”问题。二是要增强先进典型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克服典型报道中的“脸谱化”问题。三是要用辩证的报道视角看待先进典型,克服典型报道中的“高大全”问题。四是要深入实际,认真发掘,注重典型报道的先导性,克服典型报道的滞后性。

湖北广电台新闻广播支部书记邓秀松认为:典型报道要与媒体特色相结合。比如广播,就要更注重典型人物原声,通过亲身讲述,使其更具魅力。

湖北广电台电视新闻中心主任助理陈剑祥认为:典型报道要关注岗位英雄,要多白描,少粉饰。

武汉广电总台副总编詹小林提出:要认真解剖典型,处理好正面和反面典型的关系。

襄阳广电台副台长赵星耀提出:典型宣传要避免多面化,多次使用,高大全,简谱化。

不少媒体也有很好的做法:

一是坚持以典型报道为新闻宣传的常规武器和基本手段。各地各媒体都把先进人物的推出,作为示范引导、教育群众的常规武器和基本手段,作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有效手段。恩施州把典型宣传与兴州战略紧紧结合起来,坚持立足恩施实际、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挖掘各条战线上的先进典型,让先进典型不仅具有时代特色,更能反映社会和广大群众的需要,努力营造百花齐放、典型辈出的局面。

二是注重以深入“走转改”来促进典型宣传。各地各媒体把典型宣传与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结合起来,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满含群众感情,讲述群众故事,反映群众心声。恩施电视台记者采访百福司镇书记向家林,前后10多天与他“泡”在一起,收集了很多细节材料,从而使这个典型一推出就受到广大群众好评。襄阳日报民生部主任董凡讲到:报社明确对记者提出:你写出的稿件首先要能说服你自己、感动你自己,其次说服你的编辑、感动你的编辑。要求记者走到采访者身边,同工作同学习,融人真情实感。他们推出了个人典型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国税干部彭光敏,集体典型27路公交车等一系列报道,有血有肉,具有感染力。

三是尊重新闻规律,注重宣传策划。围绕中心挖典型、扣准热点挖典型、紧贴时代挖典型。

四是注重多种手段并用,形成宣传合力和强势。为进一步扩大典型的影响力,全省各级各类媒体在典型宣传中,多种手段并用,多种媒体融合,形成典型宣传的声势。三峡日报总编辑范长敏介绍,三峡日报在坚持以报为主的同时,注意多媒联动、整合传播,以期更好地拓展典型报道领域、放大典型传播效应。在这两年的典型报道中,十分注意发挥新型媒体多元呈现、传播快捷、互动性强、容量无限等优势,与报纸宣传密切配合、及时呼应,形成了纸媒一动,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视频等迅速跟进的集群传播格局。

五是注重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湖北省记协最近几年加大了湖北新闻奖向典型宣传的倾斜力度,有10多个重大人物典型新闻作品荣获一等奖。许多媒体都非常注重对优秀稿件的奖励。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篇8

■ 唱红歌・拨响共鸣的弦

把音量调到85,选好《红梅赞》,75岁的徐德明轻轻拍了拍话筒:“好了,挨个来哦。”

4月25日清晨,南坪四小区,老徐和他的“合唱团”又开始了“每日一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高亢悠扬的旋律、情深意长的词蕴,婉转出一派荡气回肠。

“这是我每天最快乐的时光。”老徐眼里闪着光亮。

几个月前,老徐还是个典型的“麻将迷”――有固定的牌友、地点、时间,“整天泡在麻将桌上,我知道对身心很不好,但我找不到其他消遣之道”。

一场始于去年6月的红歌传唱活动“解救”了老徐。

老徐和几个牌友一合计,成立了一个“合唱团”。当过十几年工会主席的老徐,当之无愧地被推选为团长。儿子还专门买来CD机和红歌碟片,鼓励老徐“唱出点名堂”。

激情昂扬的红歌,把小区100多号“闲人”从麻将桌招引进了合唱团。

这决不是孤例。在重庆,红歌潮的热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以前大家以为,喜爱红歌的主要是中老年人,没想到“70后”、“80后”,成了红歌迷主力军。在“两年就是一个代沟”的今天,红歌竟能聚拢老中青三代,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小学时,老师教我们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是我最早接触的红歌;中学时,看电影《闪闪的红星》,班上传唱《红星照我去战斗》;后来在艺专学跳舞,接触到《洪湖水浪打浪》……”“80后”刘亚,能清楚地理出成长历程中,每首红歌所对应的坐标。

“红歌垒就几代人的精神阵地。”重庆歌剧院院长刘光宇感叹,“但一夜醒来,我们丢失了这些本不该丢失的东西。没有大声的呵斥,书记小心翼翼地为我们拾起,交到我们手中,他推荐的45首红歌,其实是我们几代人的编年史。”

一人“领唱”,万人呼应。这是一次集体怀旧和精神回归。

■ 读经典・营造书香重庆

4月12日8时,闹铃一响,刘屈蹭地一下跳下床,扒了几大口饭,一阵风地跑了。

刘屈上气不接下气赶到小龙坎街道新村路社区活动室时,屋里就剩最后两把椅子了――每周一节的“经典读书课”,改变了新村路很多居民的生活轨迹,刘屈也是其中之一。

“周末窝在家,除了看电视外无所事事。”刘屈说,“经典读书课让我找到了追求,儿子读小学一年级了,正需要经典文化的滋养,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充电,好引导儿子。”

从机关到学校,从社区到乡村,今天的重庆,处处激荡着经典诵读声。

掀起这股读书春潮的,是一套“口袋书”――《读点经典》。

这套精致小册子一推出,立马成了众多干部群众的“新宠”――从第三辑开始,《读点经典》登上了重庆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读点经典》丛书得以诞生,“始作俑者”也是。

在调研中了解到一组数据:九成重庆人不进书店或图书馆;全国年人均读书量4.58本,重庆是2.7本;全国年人均图书消费40元,重庆只有27元。

“一个不爱读书的城市,必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城市,必定是一个创造力贫乏的城市。”在市委三届四次全会上,提出,要在全市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为什么要读经典?“在这个信息爆炸和垃圾充斥的时代,书是读不尽的,经典是大浪淘沙的结果,与其他书的关系,就好比蜂王浆和蜂蜜,以一当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读点经典》丛书主编刘明华说。

在市委领导、专家学者倾情操刀下,2008年12月18日,融合励志、和谐、民生、为政、修养等主题的《读点经典》诞生了。

“每月只一小本,但久而久之,也会令你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有如多种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在丛书《序言》中,这样写道。

这本袖珍小书的横空出世,引发了阅读经典的狂飙――各种读书课、诵读会,迅速在巴渝大地风生水起。

■ 讲故事・植入真善美

4月4日,北碚区水土镇赶场。

听说“陵江书场”的评书开讲了,桂花村村民刘祖修步行1个多小时山路,急匆匆赶来。

“戏说多彩人间奇妙趣,褒扬大千世界美善真。”书场大门的彩色对联引人注目。数十名群众挤在书场大门外,场内十多张桌子旁,座无虚席。

老刘在大门外找了个空地,静候开场。

“小茶船停靠临江门,棉纱船停靠千厮门,卖药材就在储奇门,接官迎旨朝天门……”身着长衫的王安之一段开场白,让古重庆的繁荣跃然眼前。

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台下时而愤愤不平,时而笑语不断。

68岁的王安之是土生土长的水土镇人。讲故事一直是他的一大爱好,民间传说、重庆抗战、红岩英雄,都是故事涉及的内容。

凭着过硬的本事,他两次代表重庆参加全国新故事大赛均获一等奖。

“生活好了,闲暇多了,打牌的人也多了起来。我们试着把故事大王请到茶馆来说书,没想到竟让这里的牌友们全部‘转行’成了故事迷。”水土镇党委宣传委员蒋为民说,“如今,水土、施家梁两个镇的村民都成了这里的常客。”

自3月31日,亲自策动重庆首场故事会后,像陵江书场这样的市区广场故事会、农村院坝故事会、社区周末故事会等,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各区县冒了出来。

“在这个多元化时代,重庆将讲故事活动上升到战略高度在全市推开,显示了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苟欣文说,讲故事的核心就是要让老百姓参与到故事传播中来,让故事本身蕴涵的真善美,内化到每一个人的行为和习惯中去――用讲故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月14日,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首期故事员培训班开班。

来自40个区县的故事员聚集一堂,向受邀而来的故事家们讨教讲故事的秘诀。培训结束,这些获得“专业证书”的故事员,将回到各区县,为当地人带去无数好故事。

作为培训班首位讲师,《故事会》掌门人何承伟说:“走过无数地方,我发现重庆最适合讲故事,重庆的故事土壤肥沃,重庆方言幽默诙谐,能把故事讲到人心中去。”

一个故事胜过千遍说教,故事讲出真善美,为我们构筑出一片“精神绿洲”。

■ 重塑城市“精气神”

“城市发展的规律揭示,以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的第一轮城市竞争告一段落后,新一轮的竞争就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竞争。”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创造力和发展后劲的。”

事实上,中国一些城市已拍马先行。1983年,上海举办首届读书节,26年来,借助“读书节”推进全民阅读,上海已跃升为国际文化大都市;2004年,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短短5年,就由“文化沙漠”变成“书香鹏城”……这些开放型城市,正以不断创新的排头兵姿态,杀开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另一条“血路”。

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明确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目标――力争10年后在经济发展上跻身中国“第一梯队”。

在经济力争上游的过程中,文化,越来越成为重庆发展的短板。

市外经贸委的调查表明:300多家外企老板认为,重庆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最主要的差距是,市民文化素质、文化创新力等不能满足国内外投资者的需求;共青团重庆市委的调查显示:超过30%的青年“无信仰”,超过30%的青年把“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的报告指出: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本地一些干部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精神,“等靠要”思想顽固,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正处于爬坡上坎阶段,重庆这座年轻直辖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就单项活动来讲,全国许多城市都搞过,但将它们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建设,却是重庆的独创。”重庆社科院副院长孟东方说,“这三项文化生活创举,像一茎爬山虎的卷须,搔在市民心里最痒处,薄书记巧妙地拨响了我们心里那根共鸣的弦,为重庆进一步发展探寻到一种不竭的内驱动力。”

事实也正是如此。“唱读讲”活动启动以来,各方面展示出巨大的参与热情,迄今为止,全市已开展红歌传唱活动5万多场,4万余单位3298万余人次积极参与;前4辑《读点经典》发行量已超过40万册;多种多样的讲故事活动已席卷全市每一个角落……

上一篇:妇女节送给妈妈说的话范文 下一篇:六一妈妈对宝贝说的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