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营销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01 20:00:19

经典的营销方案

经典的营销方案范文第1篇

《网络营销》既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目前经济和技术环境下的一种前沿的、应用前景广阔的营销技能和方法。网络营销思维、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反映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高低。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其他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需求上也主要体现在对网络营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二、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同行对于《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如张秀英[1]总结了目前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教材选用不当、教学方法单一、实践实训环节薄弱等问题,并提出了选择实践导向的教材、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对策建议。李柱[2]提出要重视《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并进一步提出“选择好教学内容、设计多种教学过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等思路。高晓娟[3]重点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网络营销》教学中的运用。刘玲[4]提出在《网络营销》教学中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于冰[5]提出一种“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设计,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以前后贯通的系列技能训练为依托”的网络营销教学思路。可见,《网络营销》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对于理论和实践有着双重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开展《网络营销》教学必不可少的两种基本的方法。

三、网络营销课程体系设计和改革的现实压力

相比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网络营销》在教材建设、研究历史、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都还远不成熟,是一门年轻的新生课程。而相比《电子商务》课程,《网络营销》又具有明显的技术应用的专业化和深化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更高的要求。鉴于多年来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和不断总结,笔者感到进一步深化和推进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最终熟练运用的能力,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需要做。

四、基于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1.设计目标围绕《网络营销》的课程特征、网络营销环境,结合用人企业需求和学生的需求,根据《网络营销》教学创新和改革思路的指导,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提供切实可行的案例、资料和方案设计,提高课程内容的精细化,为《网络营销》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提供科学的体系和实施细节,提升学生的网络营销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系统系解决问题的能力。2.设计内容(1)《网络营销》案例教学体系.根据多年来使用过的案例,对案例进行分类总结,提炼案例的特点,发现规律,寻找解决这类案例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项目导向教学过程及方案。通过实地调研,带领学生全程参与网络营销项目,撰写经典的网络营销案例库,进行案例分析,切实落实解决方案并进行方案的评估和效果反馈。(3)《网络营销》实验教学体系设计。对实验部分进行更精细的设计,充分调研《网络营销》教学领域的所有的实验设计系统,并且分析讨论,选出经典的实验内容,并针对该内容进行重新的设计,提高课程实验的精细度和有效性。(4)《网络营销》教学平台开发。上述内容针对目前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夯实经典案例库及案例教学方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方案、经典实验梳理和再设计及实验教学组织和实施方案、网络营销实训平台建设等工作,是在遵循科学的解决对策的基础上,做出的实质性的推进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价值。3.保障措施从组织保障的角度来说,需要依托专业所在的教学行政单位,成立独立的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研讨小组,由担任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组成。鉴于实验系统在网络营销教学中的作用,研讨小组需及时向实验中心提供实验室发展相关材料,促进实验教学老师队伍与实验中心管理人员的联系。从制度保障上来说,需要制定正规的管理制度和会议制度。如定期开展网络营销教学研讨会;建立上级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和反馈制度等。从任务保障方面来说,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任务来保障课程教学改革的实现。如通过改革实施,进行成果汇编:《网络营销经典案例分类及分析》、《网络营销案例教学方案及实施》、《网络营销经典实验教学方案及实施》、《网络营销教学平台及应用》等。

五、结论

网络营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在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发面发挥着重要的职能。网络营销课程的性质决定教学必须以实验和实践为主导,并且需要随着变化迅速的新经济模式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本文提出了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导向的网络营销课程体系设计及改革的系统框架,并给出了建设内容及管理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建议。未来可进一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内容和管理等进行扩展和丰富。

经典的营销方案范文第2篇

红色经典是指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也是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文化生产,是革命文化领 导权(或文化霸权)建构的核心部分。中国革命文化领导权建构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建立 之初即已开始,1949年建国后成为国家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六七十年代时期达 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取代了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建设任务。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 于对的否定,也使得红色经典销声匿迹10多年。到了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3年毛 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之后)又逐渐重返中国文化舞台。从中国革命史和现当代文化史的 角度来看,红色经典的沉浮无疑是一重要的风向标。就当代文化研究而言,在全球化语 境下的红色经典再造又展现了何种文化动向?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方面来看,是否意欲 把红色经典纳入中国文化新传统,并予以“博物馆化”?而以商业利益为主导的大众文 化,是否在利用和打造某种文化怀旧情怀,来使之商品化?这些趋向与红色经典文本所 包含的意义,有着尖锐的对立。红色经典文本作为国家建设的主要部分,确立了一整套 的话语体系和文化生产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以至生活方式、表达方式。 虽在80年代以否定为主旨的文化热中,革命文化受到全面攻击和否定,但未能彻底 清除和抹煞这种深层的“政治无意识”。惟有经过90年代中国文化全面商品化、“与国 际接轨”后的今天,方以新的文化资本的形式和面貌重新出现。其中所显现的当代中国 文化政治的动态,便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一、红色经典的产生

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经典。经典的产生都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通过历史的积淀与 考验,大浪淘沙,千锤百炼,真金闪烁,终成正果,堂皇步入经典之殿堂,被后代景仰 供奉,反复诵咏,成为文化传统中的瑰宝和精华、文明的象征。这是我们长期以来被告 知的经典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自然选择、文明进化的过程。同时我们知道,任何主流 文化都是经典的当然诠释者和捍卫者,经典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出版、学校、传媒等 文化机构(或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得以传播、保存、阐发,影响社会。经典的确立、维护 和发展自古有之。而在现代化时期,又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多方重视,起了确立民族国家 的文化认同、确立国家意识形态合法性的重要作用。

经典的作用在现代化时期并未削弱,而是大大加强了。在现代化初期,曾经有过激烈 的反传统、反经典的运动,在西方有启蒙运动,其标志就是对基督教神学经典进行理性 的批判和反思(其实这种反神学经典运动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了)。在中国这样的现 代化“后发”国家,也有五四反儒学经典的激烈反传统运动。但是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建 立离不开经典,西方启蒙运动的始作俑者如法国的卢梭、伏尔泰,德国的康德、黑格尔 、歌德,英美的亚当·斯密和杰佛逊等,各自为自己的民族国家确立了新的经典,在一 方面包容希腊和犹太传统这一西方文明共同遗产的同时,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各国的“民 族性”的“时代精神”。没有什么文化遗产的美国也特别重视经典的作用,它强调的自 然是西方文明的共同遗产和现代经典,包括自由主义理念、市场、科技、法治的经典。 80年代美国知识界受到后现代主义激进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反思和批判白人至上、男性 至上、欧洲中心的西方经典的趋势。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者于是进行了反击,由保守派 学者领头,媒体、政客纷纷呼吁,重建美国文化的经典和“伟大传统”。(注:关于美 国保守派于80年代鼓吹再造白人文化经典,可参见E.D.Hirsch,Jr.,Cultural Literacy :What Every American Needs to Know.Boston:Houghton Mifflin,1987;and AllanBloom,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87。)

现代经典的建立跟过去最大的区别就是略去了漫长岁月的洗礼,抛开了“自然选择” 的面纱,大规模地、急功近利地重建、再造、修正经典,为民族国家的利益服务,为政 治权力、为经济效益服务。人们在历史去魅的现代,认识到经典的建立乃是一个充满权 力政治争斗的过程,从古至今,历来如此。只不过在现代,这个过程变得十分裸。 当然在经典确立之后,其诠释者们又无不强调经典的自然天成,天经地义。

以创立不同选择的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自然要建立自己的经典。经典的建 立成为文化革命的主要任务。中国现代化的过程自19世纪的鸦片战争起,一开始就是一 个寻求现代的不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在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运动中成为领 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革命的政党,以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文化革命为主旨。 其中文化与意识形态革命在很长时期都是核心。瞿秋白、等革命领袖一贯强调要 建立一个革命的文化,因为中国是个缺乏现代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落后农业国家,必须 创造一个革命主体。如何创造?靠暴力、强制和说服、赢得民心的双重手段,来确立起 革命的文化霸权或领导权,在农民中建立一个革命的主体意识。总之,文化革命是事关 革命成败的关键,即革命的主体建构问题。的表述是:“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 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如何确定敌与友的身份认同?如何确定我们 自己的革命主体性?要靠革命理论和革命话语来动员大众,要靠文化革命。瞿秋白、毛 泽东的思路跟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非常相似,力图在民族和大众文化的传统中,发 掘革命经典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创立起一个革命的文化和革命的新经典。(注:LiuKang,“Hegemony and Cultural Revolution.”New Literary History,Vol.27,No.4(1 996),pp.34—5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关于采纳民间的新 鲜而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语言的论述,关于“推陈出新”、“古为今 用,洋为中用”的论述,以及从40年代到60年代的样板戏和中的实践,其 本身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新经典。

1949年建国以后,红色文化经典的建立与生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延安时期的 秧歌运动、王贵与李香香风格、白毛女和新戏剧 运动等等,迅速推广到全国,动用了现 代化的媒体和国家机器,以电影、报刊、出版、教育的各种形式,把红色经典的建立变 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文化生产建设。这一文化生产在当时环境下已经充分与国际接轨。周 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先后获苏联的斯大林文艺奖金,其 意义和轰动在当时远远超过了90年代中国“第五代导演”电影连连在国际影展获奖。除 了戏剧如《白毛女》、《红灯记》、《芦荡火种》等后被改编为样板戏之外,红色经典 开始主要以长篇小说形式出现,随后被改编成电影、连环画等视觉艺术,并以广播书场 方式在电台长期连续播出,成为群众文艺的主要内容。红色经典作品的产生主要是有计 划的集体创作,作家本人或是正式生产部门的工作人员(作协会员,或称“专业作家”) ,如《暴风骤雨》的作者,或在创作过程中成为脱产专职生产人员,如《铁道游击队》 和《红岩》的作者等等。除去政治和意识形态氛围与管理机构的区别,五六十年代红色 经典的生产与90年代以后在中国逐渐成为主流的商业性大众文化生产在形式和结构上有 惊人的相似。如90年代电视剧的生产,常常是一个涉及多部门、有计划的从策划、编辑 到拍摄和后期剪辑、媒体公关等复杂的过程。

红色经典作为革命文化霸权或领导权的主要产品,其大规模的生产是为国家利益服务 ,为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合法。其对象是中国全部人口,目的是在全民形成新的 价值体系和社会凝聚力。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在一个强大的国家威权传统中, 寻找和建立社会与国家的新型关系。这点跟葛兰西的构想也很接近。意大利受天主教神 权控制的落后南部和工业化发达的北部一直充满矛盾冲突,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墨索 里尼法西斯主义怪胎。当时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导致意共都市暴动失败,葛氏亦身陷 囹圄。葛氏基于意大利的历史和现实,构想社会主义革命须首先建立文化霸权,以形成 新型的“市民社会”。并未使用市民社会和文化霸权等话题,但他始终在摸索社 会主义国家与社会、政权与民众间的关系,建立革命的文化经典,就是构想和实 施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具体步骤。他遇到了许多矛盾和反抗,但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他 先后发动的多次针对城市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批判胡风、反右,以至等运动,通 过强制手段来压服那些抗拒革命的知识分子,同时也通过说服教育手段让多数知识分子 接受了他的构想和理念,自觉地成为革命文化生产中的主力。

红色经典的生产因此可以视为一个复杂、多重、多维度的建设平台。首先,红色经典 是对传统经典的批判和否定,但这种否定只是局部的,因为它必须在传统经典中寻找资 源。红色经典的主要文化资源来自民间民俗文化,但旧的正统的经典源头也是民间的, 只是被权力精英所利用而奉为正宗。第二,红色经典的建构是自觉和有计划的,把文化 生产和经典建构两个过程融为一体。作品一生产出来就被奉为经典,或一开始就是当成 经典来创作的,如样板戏。这似乎有悖于经典的自然形成过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大跃 进行为,不过倒是很符合革命的要求,符合现代化的逻辑。两个过程变成一个过程,也 就建立了一套新的“经典典范”,即如何建构经典的一套运作规范。其特点是国家行为 和社会民众行为融为一体,形成全民学经典、全民唱样板戏的群众运动。第三,红色经 典的生产与建构是意识形态生产,对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社会结构都产生了直接的影 响。简言之,红色经典产生了一整套的话语体系和情感结构,六亿中国人在几十年时间 内生活在这套话语体系和情感结构之中,不能不受到深刻的影响。最后一点,就是红色 经典的大众性和国家生产性。红色经典来自大众,服务大众,是群众文艺的经典。但它 一开始却不是大众的创造,而是国家指令由文艺工作者(用今天的话是专业人士)在民间 民俗文化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工而成的。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的 就是这种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他在《讲话》原稿中一直说文学艺术的源泉是来自民 间的文艺作品,而不是现实生活。此时的文艺论完全不是反映论。到了60年代出 版毛选时,才把文艺源泉改为“生活现实”,以求与反映论合拍。(注:对《讲 话》的版本修改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可见Liu Kang,Aesthetics and Marxism.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Chapter 3,“Hegemony and Counterhegemony:National Form and Subjective Fighting Spirit”。)而这时的文艺创作已经完成了 由个人行为变成国家生产的体系转换。

红色经典的文化生产看上去跟法兰克福学派所描述的“文化工业”的确有许多结构上 的相似,都具有大众性,都是大规模批量生产,都是由上而下地生产出来的。关键的区 别在于,一个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行为,以盈利为目的;另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 下的国家行为,以意识形态教育(或曰“洗脑”)为目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化工业生产 出的大众文化产品也是要达到洗脑的目的,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不是文化工业赚钱 的目的,而是对大众的洗脑。此外,法兰克福学派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大众文化和 精英文化或经典是泾渭分明的。法兰克福学派大师如阿都尔诺,就寄希望于经典和精英 文化,希望从现代主义精英创作的经典中激发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抗。而中国的红 色经典完全打碎了精英与大众的界限,在批判传统经典、建立新经典的同时,对民间和 精英文化采纳了“古为今用”的实用主义策略。旅美学者张旭东从中国现代性发展线索 中看出某种“后现代性”,正是对中国现代性不同选择的文化发展的一种颇具后现代意 味的解读。(注:Xudong Zhang,“Postmodernism and PostsocialistSociety—Historicizing the Present,”in Arif Dirlik and Xudong Zhang eds,Postmodernism and China.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把红色经典与文化 工业和后现代相提并论,看起来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不过我们借此可以提醒自己,对文 化现象的分析解读离不开当时的特殊语境,而且红色经典在当代的再造,也的确是处于 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制造的后现代文化氛围之中。

二、话语体系与情感结构

在思考红色经典的当代再造之前,有必要重新回顾红色经典产生时的具体历史语境, 尤其是红色经典本身乃是当时那个语境的主要制造者。当时是革命文化霸权的语境,建 立一个革命的话语体系是当务之急。1949年建国后,中国人口中文盲的比例占五分之四 ,文字改革、消除文盲任务急迫。中国政府在50年代初推出了简化字方案、汉语拼音方 案,对中国语言作出了重大的革新和改造。简化字和普通话的推广是新的文化和话语体 系建设的基础。在更进一步的语义学和意识形态层面,则主要依靠革命文学作品尤其是 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和革命回忆录等。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随后衍生出一系列文化产品, 如改编成电影、戏剧、连环画等。加上媒体宣传、学校的语文教育和博物馆、画廊、报 刊杂志的广泛配合,使新的革命话语体系逐渐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融入中国民众日常公共话语和个人话语的方方面面。红色经典通过语言建构的英雄人 物和负面人物以及他们的语言表述,如革命理想主义的豪言壮语、警句格言等等,成为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象征符号。根据的不同选择的现代性方案,消除文盲和改造思 想、建设“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是其革命建国战略的核心目标。

社会大 众的价值取向、情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跟社会主流话语体系有密切关联。据英 国学者雷蒙·威廉姆斯的研究,话语体系或广义的文化和语义上的符号体系跟公众的情 感结构相关。威廉姆斯认为,情感结构是生活体验在感情上的表述,是思想、意识形态 、价值观,以至政治立场等的表征,“不是感情与思想的对立,而是感情即思想,思想 即感情,是实践的意识。”(注:Raymond  Wil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pp.132—133.)他认为,情感结构由文艺作品的形式和 结构所展示,对文艺作品的形式和语义结构分析有助于了解社会的新的情感结构的形成 。中国红色经典作品在主题上大致分为革命战争、农村、城市暴动和地下工作等, 表现的是革命主体——农民、工人、革命党人(常常是知识分子形象,如《红岩》里的 江姐、《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等)——自身觉醒成长的过程。这种主体意识萌 发的形成脱胎于欧洲启蒙文化中出现的“个人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但在中国 被嫁接到社会革命的“集体成长”语境之中。

更重要的是对启蒙现代性的中国化或民族化的改造。中国学者近年来许多卓有成就的 研究,深入分析了红色经典对现代意识的民族化转换和改造。孟繁华指出,中国传统通 俗小说的传奇形式对《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有深刻影响。陈思和、洪子诚等 也探讨了传统小说的模式在形式和价值取向上对革命小说的影响和制约。传统、民间的 形式在现代转换中对红色经典的影响举足轻重,但也成为红色经典如样板戏成功的主要 因素。(注:参见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又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思和:《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学史的一个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 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五四以来的激进启 蒙主义者如胡风等强调民间民俗形式和审美意识与欧洲传来的现代启蒙意识的矛盾性, 并站在启蒙的立场上顽强地批判传统与民间形式的“落后”和反现代性。但是中国这个 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更倾向于选择式的民族化和接近农民审美和情感的民族形 式。就连自身为激进启蒙知识分子的瞿秋白,也很有预见地严厉批判中国都市启蒙主义 知识分子的欧化倾向,大力鼓吹民间文化和民间形式。

随着中国革命的全国性胜利,以农村的民间民俗文化和审美趣味为主导的革命文化很 快就占据了支配性的地位,取得了文化霸权。其话语体系影响、制约了中国社会公众的 情感结构数10年。但是中国社会在时代的情感结构是相当复杂的,在单一性话语 体系的主宰下,一直有着语言杂多、众声喧哗的潮流。首先,明显对抗都市文化趣味的 革命文化霸权却不断地孳生着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反霸权。如各种旧日都市生活习俗 和审美趣味一直顽强保留下来,传统文化如古典文学、古装戏剧等,利用革命文艺题材 的包装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原则而得到发展。这些在时 期都被当成“文艺黑线”而遭到残酷打击。第二,以革命理想主义、战争年代的英雄主 义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为最高价值的红色经典,强行把和平建设时期的平淡琐碎的日常 生活纳入“反日常生活”的战争年代轨道,因此产生了社会意识和文化行为的尖锐矛盾 和扭曲。第三,红色经典的价值取向既是乌托邦理想主义的(以“共产主义美好未来” 为终极追求),又是实用主义的(一切以是否对“革命实践”有用为标准),从而造成价 值的二律背反,使话语能指(signifier)空洞化,“假大空”文体盛行。最后,革命霸 权所依据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对立、阶级斗争原则,被红色经典非历史化、普遍化 ,把敌我对抗、黑白分明的二元对立逻辑引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终于在中导致 悲剧结果,引起中国社会的强烈反弹。阶级对立本来是社会不同经济和政治利益集团矛 盾的历史形式,在中国历史的特定阶段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是社会的主要特征。 但在和平发展时期,把本属于政治经济领域的阶级矛盾扩大转移到文化与意识形 态领域。红色经典在这个阶级斗争扩大转移的过程中也起了很大作用。

尽管有以上种种内在矛盾和谬误,红色经典所建构的情感结构却仍然深入人心,首先 为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和工人阶层拥护。这主要是红色经典紧紧抓住了大众的喜恶和 习俗,尤其是中国大众的平均主义价值取向,大力鼓吹民粹主义的“均贫”观念,以及 “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道德奉献和自我牺牲等类似宗教原教旨主义 的理念。中国从1949年建国以后,一直处在冷战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的夹缝和前沿。二 次大战后美国卷入的两次地面战争即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无一不是针对中国。60年代 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大国交恶,最后竟然走到战争边缘。中国的周边环境十分险恶。在国 民经济落后和“一穷二白”的状况下,中国政府采取高积累、低消费的建设方针,使6 亿多人口强制性压抑个人物质生活的需求和欲望,而达到高速度完成工业化基本建设和 国防建设的目的。因此革命文化霸权扮演了说服和赢得民心、凝聚民意的重大作用。毛 泽东利用红色经典建构的话语体系和情感结构,建造了一个英雄主义的时代,使6亿中 国人口的大多数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建设而压抑了个人欲望和物质追求。

三、经典的沉浮与再造

中国红色经典的生产和建构如同大多数的现代经典建构一样,带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 功利主义色彩。当它产生的时代转换之后,其内在矛盾就暴露出来。这个暴露过程跟文 革悲剧密切相关,当被彻底否定时,红色经典也被无情地抛弃了。时代的一 个重大失误就是对知识分子的无情压制和利用。中国知识分子本来是革命的真正骨干,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正是五四时代的启蒙激进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是中国都市社会中最开 放和最早接受现代观念的阶层,也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先锋。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 成败得失已经有大量的论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建国后知识分子阶层作为文化生产和 建构革命霸权的主力,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政治运动的斗争对象,这就造成了中国 社会这一虽非人口多数、但却举足轻重的阶层的离心离德。他们在中跟政府官僚一 道成为斗争对象。之后,他们自然对深恶痛绝,成为否定的主力。红色经 典的生产和建构本来均出自于知识分子之手,但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却产生了心理上强烈 的厌恶,因为红色经典的阶级斗争主题所引起的联想正是知识分子在中受到的种种 非理性的迫害。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对现代化方案开始作根本性的调整,彻底抛弃意识形态革 命策略,而转向经济至上、科技至上的发展主义模式。在高积累、低消费的基本建设已 经完成的情形下,转向以个人物质消费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一转变在中国的话语 表述是“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际大语境中的表述是“全球化 ”。全球化乃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就是意识形态上的市场经 济主义(或新自由主义)成为新的、全球化的普遍真理。中国20多年来的现代化转型已经 明白无误地表明,中国进入全球化大潮流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的 全球化转型可以说是步履艰难,危机四伏。在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的憎恨 ,自觉地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的反的主力和鼓吹改革和现代化的主力。当时中国 盛行的是“文化热”,是对西方资本主义“蔚蓝色文明”的热情拥抱和对中国宗法和封 建的“黄色文明”的全盘遗弃。革命文化霸权、红色经典被视为封建传统的现代表征而 受到知识分子的无情鞭笞。在红色经典文本中自我贬低、自我忏悔和自我织罪的知识分 子,终于得到了报复性的心理满足。在10多年时间中,红色经典的正面形象几乎完全消 失在中国文化舞台,惟有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反映悲剧的背景之中。

中国政府在现代化转型中越来越认识到革命文化霸权及其意识形态与新的政策和中国 社会现实的不适应和矛盾。虽然在话语体系的创新方面没有什么真正的突破,至今仍一 直沿用时代以来的国家话语体 系(这点以国家主流媒体的政治话语为代表,具体 体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头版和社论等),然而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意识形态和话语的转型也如同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势头一样,不可逆转,已经和正在给中 国带来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根本性转变。作为革命霸权时代的文化生产的主力和80年代 鼓吹新政的主力,中国知识分子从90年代开始逐渐发现,他们的主力军地位也已经不可 逆转地丧失了。80年代末的政治意识形态风波并未扭转风向。90年代中国社会沿着全球 化的“与国际接轨”的轨道,越来越走向市场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被 边缘化和市场化。知识分子逐渐分化,有极少部分成为坚持社会关怀的“公共知识分子 ”,绝大多数成为文化教育机构的“学者”、“专业人士”。取代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分子主力地位的是企业管理、金融、营销、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他们成为社会新的精 英和中坚力量。

而红色经典在90年代中期(百年诞辰之后)又逐渐地出现在中国文化舞台上。这 一次重现,开始并不是国家机器的推动,而是民间自发和新兴的商业性大众文化产业的 合作。90年代初期发行量惊人的《红太阳》革命歌曲新唱和卡拉OK,以及重新上演的革 命电影和样板戏、再版的革命小说、革命故事等等,给大众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到了90年代末,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终于与商业性大众文化产业联手,轰轰烈烈地推出 了新的红色经典热,在全球化的时代再造革命经典。新红色经典的生产者一部分是国家 意识形态机器所雇用的专业人士,在国家媒体中享有新的物质资本和政治文化特权。另 一部分是非国有文化产业的“影视人”、自由作家,他们不受国家指令而服从市场需求 。红色经典的再造主要服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指令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制约,是在一个 文化市场多元化的氛围内的一种生产趋势。这和红色经典在五六十年代诞生的时代有了 巨大的差异。红色经典一诞生就一枝独秀,而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它的再造不过是中国 文化多元多极状况中的一种不大不小的时尚而已。

经典的营销方案范文第3篇

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可能通过传统的“粉笔+讲课”的教学方法获得,而且,案例教学是培育学生团队精神和磨练他们战略决策能力的最好方法。通过对市场营销案例的研究分析,能够揭示市场营销活动的内在规律,有效地引导和促进营销案例分析的开展和进行,达到教学目的。

至今,案例教学已成为营销管理类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目前,案例教学研究大多是关于工商管理研究生及本科教育,而针对高职高专的反而较少。探讨高职高专市场营销学有效教学方法,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是提高高职高专市场营销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职高专教学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所以营销案例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并要研究高职高专教育的案例教学方法与内容应具有的独特性。

第一,原理讲授课依赖案例解释。高职高专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与思维习惯,对原理的理解、吸收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对经典营销案例的介绍。根据授课内容,核心原理与策略,教师要用成功的和经典的营销案例来解释,加深学生对知识难点和重点的理解。案例介绍也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这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营销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每章后分析案例,巩固所学生学知识,提高“市场营销学”教学质量。

第二,营销案例分析课,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营销原理的认知,了解营销的基本技能。教师在讲授基本原理后,可以留出固定时间上案例分析课。课下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分析案例,课上集体讨论,互相学习,求同存异。教师点评案例,拔高学生的理论认知。这样,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教学的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教师的单向教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克,动脑、动手,对营销理论和技能的感受是深刻的。营销案例分析所使用的教学资料,是围绕某一产品、某一行业的问题展开的,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也是对某一地区、某一产品和某一行业的熟悉的过程,了解了这一产品、这一行业营销状况与专业技能运用的情况。

案例教学资料一般包括经典案例与热点案例。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使用经典的、已成熟的案例,另一方面可根据学生兴趣,编写学生熟悉的产品案例,特别是要搜集、整理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龙头企业的案例。学生熟悉的产品案例,看得到、摸得着,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具有本地特色的龙头企业的案例在讲授时教师可展开情境化教学,学生通过实际参观、考察企业,分析市场状况,与企业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教学效果会事倍功半。

第三,注重建立和使用市场营销模拟实验案例教学。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营销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营销实际操作能力。营销模拟教学软件使学生在一个虚拟的商业环境中,演练所学的营销理论和技能,同时又不需要承担在现实中可能面对的风险。通过几个季度的软件操作,学生将主动地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各种营销理论、分析工具和操作方法,自觉地从营销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并且在模拟的过程中不断地分析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对手的策略、然后组织实施和修正自己的营销策略。在可能实现的成功或失败结果的基础上,对营销体系方法不断地运用体会。这样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分析、总结、互相比较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

市场营销模拟实验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角色转换训练,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知识学习过程当中,习惯接受老师的权威,在他们的思维定式中总认为老师说的绝对是完全正确的。通过市场营销模拟实验教学,学生成为决策者,营销的各环节都由各自的团队去做,培养了学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魄力和眼光。

第四,营销实训是案例分析与营销模拟实验案例教学的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营销实训中,老师可以设计市场调查与营销策划环节,使学生在掌握一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分析现实的市场及竞争,提高对产品、市场的认识,为它们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营销业务员打基础。

营销实训是一个极好的案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是将课堂与市场连接起来,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营销环境中,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直观、生动的学习专业知识并自觉加以运用。营销实训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社会经济、行业、企业、产品及竞争的好机会。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训练。在实训中,教师可将企业及产品的实际情况作为案例的背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不断为企业及产品献计献策,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尽管有一些想法还较稚嫩、不成熟,但这将进一步激发他们深入学习探讨问题的兴趣。在互动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讨论其可行性。企业调整营销策略后,学生们关注市场反应,及时反馈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试着去找解决方法。

在这一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进入到一个行业,不仅学习了有关商品学知识,掌握了销售这样产品的技巧,而且从市场竞争、企业、经销商处学得宝贵经验,全面的提升了市场营销理论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

经典的营销方案范文第4篇

(一)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建立《汽车营销学》网络学习资源平台。通过该平台便于学生做好预习及课后复习的工作。该平台上包括了汽车营销课程的基本内容:如课程大纲;课程简介;电子教案;辅助教学的PPT;课后习题及答案;以及课外学习的阅读资料;涉及汽车营销的营销人员礼仪及销售服务的视频教程;最新营销动态等内容。课程网络资源服务站的建立及服务方式方便了广大学生的学习。此外,该网络学习资源平台的资料和教学内容可及时更新,便于广大师生了解到本门课程的最新动态。

(二)实施案例导入式教学汽车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性极强,针对汽车营销学各章的理论知识都会有许多经典的案例。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案例导入式教学”模式,每次课针对所讲内容精选案例,作为每次课的开场,让学生们解读和探讨案例、实践教学,等授课内容讲解之后,让学生再一次审视该案例,通过知识点讲解的前后对比,便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导入式教学的流程。

二、建立课程实习基地

《汽车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必修课,如单纯靠任课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体会到此门课程的价值和乐趣。即使再生动、再经典的汽车营销案例,如缺乏对营销过程、营销环境的理解,学生是无法对案例做出正确的分析,无法做到融会贯通的。针对此种状况,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需建立“汽车营销课程实习基地”,在汽车营销基地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安排学生上岗实习、轮流换岗,以增加广大学生的汽车营销实践经验。

(一)岗前培训在汽车营销实习基地由专业汽车营销师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此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营销礼仪及各岗位职责的培训。通过专业汽车营销师的系统讲解可使学生对该汽车营销基地的企业文化、营销理念有所了解,并使学生清楚了解作为一名专业的汽车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礼仪和理论知识,通过岗前培训有利于学生顺利上岗,避免了盲目上岗带来的失误。

(二)上岗实习与轮流换岗对于汽车营销的“汽车实体销售”及“汽车服务”两大经营主线而言,为使广大学生能对汽车营销有整体认识和了解,要让广大学生轮流上岗,从汽车销售的售前、售中及售后各个方面了解各岗位的职责,及整个汽车销售过程中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这样通过短期的营销实践训练,学生会将在汽车营销实习基地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中,应用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理论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三、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课程方式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二是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主要通过平时的出勤和作业进行评定和给出成绩,期末成绩则是由期末的卷面成绩给出,最后根据各部分所占总成绩的百分比给出该生此门课的成绩。此种考核方式对于强调基础理论的课程而言是比较适用的,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点;但对于像《汽车营销学》这样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而言,但通过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两部分来考核的话,会使学生忽略实践教学这块,很难将所学的营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完全不懂如何将根据营销环境来制定和修订营销策略。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考核方式,此种考核方式的根本思路是围绕着“用—评—考”展开的,其中“用”是对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核;“评”是对学生应用知识的准确性给予评定;“考”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一)“用”—汽车企业营销策略的制订学生以市场现有的各大汽车公司为素材,选定某一汽车企业,通过走访或网上调研的方式,了解该企业的文化背景、现行营销模式、汽车销售渠道、年销售量等情况,而后从汽车企业营销环境的分析、销售策略、促销手段等方面入手分析,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为汽车企业拟定新的营销策略方案,锻炼学生对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二)“评”—汽车营销案例宣讲、分析、评论精选典型的汽车营销案例,以此为题材,命题给学生,学生需在给定的5分钟的时间,指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对案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进行评价和分析,考察学生对汽车营销现象的洞察力、决策力。

(三)“考”—期末理论考试阶段考试和期末考试考核的主要知识点是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同时,也减轻了学生期末复习的压力。

四、结束语

结合《汽车营销学》的高实践性要求,本文提出的“基于实践教学的新型汽车营销学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及汽车营销实习基地三方面进行的模式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在汽车营销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能够正确应用营销理论、制订适宜的营销计划、采用合理的促销手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典的营销方案范文第5篇

许多人都在等这一天似的。

11月3日,中国所有星巴克门店统一更改使用红色纸杯,微信朋友圈和各类社交网络上全部都是这个红色杯子。大多数城市的气温正好在这一天骤降,大家无聊却兴致勃勃地以此宣告冬季来临。全球其他国家的门店同样在这一天前后更换了最新的杯子,图片社交应用Instagram上的“推荐”页面也迅速被它占据。

从1997年开始星巴克每到假日季节就会更换门店内的白色纸杯,这已经成了圣诞节将要到来的一个标志。不过它最终无非是想让你再买杯咖啡而已。

密谋已久的营销行为

你手边现在或许也拿着一个星巴克节日特别红色纸杯――它早就不是什么新玩意儿,这家连锁咖啡公司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假日季节”(Holiday Season,感恩节前开始直到新年来临)都会将门店里的经典白色纸杯,换成以红色为主色调的设计。或许是极简设计主义近年来的风靡,今年假日纸杯不见往日的圣诞雪人或其他经典元素,只有明亮的红色加上蔓越莓色的阴影。

实际上这有点像是一个密谋已久的营销行为。

杰弗里・菲尔茨(Jeffrey Fields)在星巴克工作了9年。他是星巴克负责设计和内容的副总裁,红杯的设计是他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年夏天当这个团队设计的假日纸杯被送到印刷厂制作的时候,第二年的设计讨论便已经开始。

“星巴克在全球的消费群体实在太巨大了,同时推出同一款纸杯需要做的事情也非常复杂。”菲尔茨说道。他具有室内设计的背景,“假日红杯是我们每年首批启动的项目之一。”

不过这个红色纸杯最终目的可不是为了来陪你欢度圣诞的。

为什么星巴克要在这个时候换上红色杯子?与其说星巴克为这只杯子兴师动众,倒不如说它是对所谓的“假日季节”很是看好。

这可是美国人一年当中最期待的一段时间,悠闲假期和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祝福让整个国家兴奋起来,并消费更多。再没有比这更让零售公司期待的时间段了。2014年的假日季节――截至12月28日的第四财季――星巴克的销售上涨了13%,至48亿美元,而后面那个财季它的销售数字便少了2亿美元。

这家公司会提前一年去门店或在线上研究,下一年的圣诞假期究竟什么会让星巴克爱好者兴奋,又能让那些不习惯每日摄入咖啡因的人买一杯咖啡。每年假日季节星巴克都会推出不同的消费卡片、主题马克杯、星巴克圣诞小熊和特别的圣诞版咖啡豆。

产品永远是最好的营销渠道。那些通勤的城市上班族群或者闲来无事拿着一杯咖啡走来走去的人,不管是否愿意,都成为了它的流动广告。可口可乐从2012年开始在汽水易拉罐上印那些千奇百怪的昵称或俗不可耐的歌词;世界杯期间百事可乐把赞助球星的肖像印在了产品上。

霍华德也曾犹豫过。星巴克的创意设计团队和市场部门在纸杯方案上曾持有不同意见。市场部门拿出的方案是经典的白色纸杯配上特殊印制的银色圣诞元素。他在一次会议之后,曾决定使用市场部门的创意。但那个时候红色纸杯已经开始运往北美不同的星巴克门店了。时间还是没赶上。银白色纸杯在印制上也没能立即呈现满意的效果,红色方案得以最终推行――实在是谢天谢地,没人敢保证银白色纸杯会是什么下场。

当然,他们选的红色也很惹眼。

红杯子的“销量”

不过,一个红色纸杯能带来什么实质销量吗?

星巴克才不是要卖这个红色纸杯。它更希望你买它在这个假日季节推出的三款特殊咖啡饮料。

往往随着红色纸杯的上市,星巴克还会推出3款特殊咖啡。今年在中国推出的是意式圣诞拿铁、蔓越莓白巧克力摩卡还有太妃榛果拿铁――如果从名字上看不出到底是什么的话,其实它们就是加了特殊糖浆、奶油和碎果粒之类的东西。店员会向你推荐,然后告诉你这3款饮品过季就会被下架,宣传画上它们也是红色纸杯配合。

这3款咖啡才是红色纸杯的“最佳伴侣”,因为它们是整个菜单上最贵的咖啡饮料了――它们的最终任务不是陪你欢度圣诞,而是让这季财报上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率保持漂亮的数字。

当然也可以吸引人们走进星巴克随便买点什么。随处可见的星巴克如今已经有点“快餐”的意思――人们去麦当劳买个汉堡,去赛百味(Subway)带个三明治,再顺路走进星巴克带走一杯拿铁。人们不再把它当成体验消费的选择,当它只是咖啡因补给站。

梅根・凯思琳(Meghan Kathleen)就没忍住。她的办公室位于纽约曼哈顿,红色纸杯在美国上市的那天她在出门上班前告诉自己不能走进星巴克。“公司提供了免费的咖啡,我为什么要花几美元去星巴克买一杯香草拿铁呢?”她在博客上这么写道。

地铁在中央车站(Grand Central)停下,凯思琳下了车加入通勤的人流,路过那家常去的星巴克时她径直走过。差点点就成功了。可惜她看到了红色纸杯,“我放纵了自己一次。”不过她没有买拿铁,只点了一杯最小杯的美式咖啡,“老实说,还真的是因为这个红色杯子。”

改个产品包装有啥了不起的?改变一个产品包装的颜色确实没啥了不起的。不过与消费者建立起了这么有黏性的关系,显然是其他小型公司所觊觎的。

这需要时间和品牌影响力为基础,想想这个红色杯子从1997年就开始推行,被人们拿来拿去在街上走了18个冬天。就好像每到六一儿童节大家就会跑到麦当劳吃一顿开心乐园餐一样。虽然星巴克的品牌正在失去吸引力,但是经典就是经典。所以,营销者们其实最爱拿历史讲故事。

节日营销的自娱自乐

眼下在咖啡这个市场中星巴克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一家诞生于旧金山叫做Blue Bottle的精品咖啡店正受追捧。它拥有标志性的蓝色纸杯。不过只有星巴克这样门店网络密集、品牌形象已经建立的公司,处理这样的营销活动时才更加得心应手,消费者也更容易买账。

其实,这块商业品牌必争之地已经打得火热。Instagram早就不算什么了,星巴克的官方账号每天仍在不停转发用户拍摄或自己在纸杯上创作的照片,这种“用户创造内容”说了好多年,品牌好像也想不出什么新花招。

今年的设计风格显然也有参考社交网络传播效果。“今年我们希望用更开放的方式去传递节日情绪。”菲尔茨这么解释今年看起来有点偷懒的设计,简单的设计自然给人们留下创作空间,然后上传图片。

还好emoji(表情符号)出现了。星巴克也快速抓住了这种风潮。这种表情符号在年轻人当中流行――它最近还更新了100多个表情,包括翻白眼。调查公司Deep Focus的《卡萨德拉报告》(Cassandra Report)说每10个千禧一代当中就有4个人喜欢用图片和表情与人交流,而不是文字。星巴克是自可口可乐之后第二个拥有自己emoji的品牌。在红色假日杯推行的时候,在Twitter上输入并发送带#RedCups这个标签会出现红色杯子的emoji。

当然也不是没有争议。今年假日纸杯的设计就让一群忠实的基督教徒愤怒。因为上面少了许多圣诞元素,他们甚至在Twitter上自发抵制星巴克。

不过也别太认真了,圣诞节的乐曲响起的时候,你还真的拿着红色杯子庆祝?发完朋友圈或者Twiiter它们就被扔进了垃圾桶里。

过了这两个半月,一个叫做“红杯子倒数”的星巴克爱好者网站又会开始300多天的倒计时,2016年夏天的时候菲尔茨也就开始把设计好的最新款红色纸杯送到一个叫做International Paper的公司印制。

经典的营销方案范文第6篇

网络营销教学是当前众多高校在电商专业重点打造的品牌课程,着重培养应用型的高新技术人才,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支持,帮助学生提升解决网络营销过程中的社会实践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网络营销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新媒体的出现更加促进课堂互动的开放性、师生交流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的便捷性等,为当今高校网络营销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夏丹所著《战略管理与市场营销案例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13年出版)就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营销教学模式变革的较好例证。因为网络营销不同于其他教学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模式转换,真正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拓展内容的深度上有具体的可操作案例、有真实的社会贴近感。《战略管理与市场营销案例研究》一书创新了许多教学模式,从真实的案例和采访中获取新鲜的养料,全书从策划、编排到案例的筛选和内容的整合都颠覆了传统的网络营销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面创新。

该书是中国传媒大学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下网络营销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全书围绕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糅合了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整个开发团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采访最终汇总而成。这19篇经典的教学案例从两大核心板块展开:一方面是整合战略管理类,从电视产业、影视产业、淘宝产业、电子商务等多个维度展开,并对企业的实际案例,如:电视纪录频道经营战略、华谊兄弟的产业链延展、淘宝免费战略的困惑、当当网如何走出困境、沃特数据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中关村丰台园战略调整、JY冶金集团新项目投资战略研究、T公司战略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问题等八个主要案例进行了剖析。这些案例内容非常贴近实际,而且可以很好地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是从企业品牌经营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当代传媒、工业、视频等多个行业,围绕A电视台Z栏目品牌建设、GB公交电视外树品牌内增创收、人人网“精准到人”的社交广告模式创新、“翌晨”如何有效解决有机产品的信任危机、“汉堡王”的中国发展之路、英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传播推广、红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战略浅析、中航工业集团品牌建设研究等进行阐述,覆盖范围广、案例真实有效。该书最后还围绕X电视台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案为什么流于形式、沈飞“王刚班”何以人才聚集涌现、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幸福员工工程三个单独的议题进行阐述。

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实际的企业经营和营销管理方面,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越来越吸引企业主及核心领导层的关注,网络营销课程的改革就是为了改变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站在企业需求角度改变教学理念和模式,为社会输送符合社会、符合时代、符合发展的专业人才。该书是中国传媒大学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知名企业联合打造的诚意之作,借助自身学术成果与教育教学经验,派驻学生进企业实习、考察、采访,揭开了企业真实的经营面纱。该书逻辑连贯,形象生动,从优秀企业的具体案例出发,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真实案例,从传媒到互联网,从IT到冶金,从食品到航空工业等最常见的行业进行展开,全面覆盖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学科范畴。更重要的是全书从提高读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将企业面临决策的具体场景和决策绩效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诠释和再现。

改革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模式非常重要,这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w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性,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育人性。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可以整合高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其他学科的教学发展空间,扩大以实践性为导向的教学授课方式和方法,为其他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网络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作为重要的电子商务核心课程,只有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经验,探索适合教学训练、教育培养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围绕教改课程提纲进行梳理和演绎,扩展知识、鼓励参与、深入研究、提升效果,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市场运作能力,让学生在网络营销真实环境下熟悉网络营销知识,提高自身网络营销能力。

经典的营销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 网络营销 课程体系

一、影响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体系的主要模式

日新月异的网络营销活动,促使互联网应用迅速发展,催生了新的实践活动,同时伴有新的理论诞生。不成熟的理论在教学领域表现为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体系多种模式并存。在市场营销专业中构建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体系,不仅要遵循市场营销理论及原理,还要考虑到网络营销方法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可以将网络营销归纳为营销战略、策略、方法、工具等。目前,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体系的主要模式包括营销组合延伸模式和网络营销职能模式,二者差别甚大。前者主要指为占领目标市场而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大营销策略配合协调使用的综合策略。实际上是以传统市场营销组合框架体系,将常用的网络营销工具和方法融入其中,是传统市场营销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延伸,在课程内容编写上不影响传统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因而在高校教学领域被广泛使用。

二、目前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国内对网络营销实践的研究颇多,但是网络营销理论尚不成熟,尤其是对网络营销系统性研究较少,且缺乏独到的见解。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教材选用不当

在高职教材的选择中,实用应作为第一宗旨。就目前使用的教材来看,一般是高职规划教材,而这类教材有些教学目标不明晰、专业知识特点不明显、连贯性不强,而且未配备相应的辅助材料,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使用这种教材很难达到提高专业综合能力的目的。教材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知识载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不配套的教材会导致学生陷入学习困难、应用更难的尴尬窘境。

(二)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上课仍然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自身要求,照本宣科,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被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做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并不多,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全堂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数都是在应付中完成任务。网络营销这门课程对于理论和实践有着双重要求,在强调实践教学过程中务必进行教学改革。而案例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都是网络营销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还应遵循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多种教学过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三)实践实训环节薄弱

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营销专业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或实训场所,校内缺乏真实的公司进行实际操作。一方面,校外的实习场所及企业不愿无偿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赢利,而学生却不能给其创造效益;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长期稳定的企业合作关系,这也成了学生实践道路上的绊脚石。即使学生通过各种关系或途径找到实习单位,却很分散,不便于学校管理,实习质量也难以保证。加上学校对市场营销的教学实践工作投入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发展。

三、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以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为基础

和市场营销一样,在网络营销活动中,营销的主体同样是企业,客体是顾客,基本的市场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核心任务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应该遵循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是市场营销领域的延伸。随着网络市场的出现,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主要是为两类顾客服务。一种是网络市场的顾客;另一种是以互联网为手段,网络营销的服务对象为实体市场的顾客。因此,构建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体系,应以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为基础,遵循市场规律。

(二)体现网络营销方法的独特性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在方法、手段上存在很大的差别,网络市场和实体市场也存在很大差异,网络营销活动也不同,它并不是传统营销活动简单地向互联网环境延伸。因此,网络营销课程内容应考]到其独特性,把网络营销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的主体。除了将网络广告、Email营销等传统营销手段移植到网络营销中,还要不仅仅局限于如搜索引擎优化、网络会员制营销等,在方法上更应该力求创新。

(三)呈现网络营销学科的交叉性

网络营销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管理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

四、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一)从实现目标上来看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结合网络营销的课程特征、网络营销环境,围绕网络营销教学创新和改革思路,开发切实可行的案例、资料和方案设计,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所用。精细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使网络营销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系更具科学性,实施细节更具完整性,培养学生的网络营销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以及系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从内容设置上来看

第一,构建案例教学体系。收集最新案例,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分析。总结其特点、寻找其规律,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二,实施项目导向教学。结合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这样学生可以全程参与网络营销项目,通过撰写经典的网络营销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实施方案,评估营销效果,切实落实营销方案并严格执行。

第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部分,设计更为精细的体系,在充分调研网络营销教学领域的基础上,重排所有的实践设计系统,并且进行有效的分析讨论,筛选出经典的实践内容,重新设计该内容,这样能有效提高课程实践的精细度和有效性。

第四,建设实训平台。针对目前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表现出来的问题,编排经典案例库、组织案例教学方案及实验教学组织和实施方案,设计网络营销实训平台建设等工作,不仅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还应找到解决对策,切实推进,使其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从保障措施上来看

一是组成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团队,以教学行政单位为依托,成立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研讨小组,及时提供相关材料,加强人员联络;二是设置任务目标,实现课程教学改革,汇编案例、方案、应用平台等相关成果;三是定期开展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研讨会,建立正规的管理制度和会议制度,由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检查,学生实时评教和反馈等。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熟练运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还应不断对课程内容体系、知识框架和实践管理等进行扩展和丰富。

(作者单位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代桂勇.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

(6).

[2] 白莲.高校网络营销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7).

经典的营销方案范文第8篇

换位思考

必须百分百从顾客的角度和价值开始你的思考。因为你要思考你的购买过程,你才能理解作为客户,他在购买你的产品过程中有哪些问题。这里你要明白,你只有成为天才的顾客,百分百站在顾客的角度来换位思考,你才能成为天才的营销人员。

饥渴营销

限量促销造就饥渴状态,拉动品牌的认知价值。比如产品的限量供应,得到别人以及自己平时不能够轻易得到的东西。Zara款多量少的饥渴营销,造成资源短缺,引发对时尚潮流的热烈追捧。如何在竞争中保护自己的产品利润?答案就是:要做好的产品组合,留出利润型产品。假如公司有三种产品,你就可以把最好的那款限量营销。

风险承诺

在行销中你要善于增加保证,逆转风险,明确顾客购买后的保障。逆转风险,不仅为吸引顾客眼球,更是用保证和承诺促动他们购买。企业敢于提出风险逆转,就在于企业明白顾客的感受,降低他们的风险。坚信一点,只要产品有价值,并且你能够提供后续价值,零风险承诺确实是一个营销利器。这时候,增加保证就是增加利润。

自我测试

不懂测试的营销是一种,善用测试的营销是一种明智之举。企业的文案,广告词包括策略都需要进行测试。正所谓“试中推,推可固试;推中试,试能助推。”

顾客价值

一个人的困境,往往是另外一个人的机会,一群人的困境是一个公司最好的市场机会。现代营销需要你转换观念,从顾客的终身价值去出发和体会。记住顾客不仅仅与你发生一次交易,不仅仅向你购买某项产品,他们会持续地为你贡献利润,只要你关注他们的终身价值。

你需要持续地跟踪你的顾客,给予他们关怀,跳出出售产品的境界,而是为他们提供价值解决方案,只有这样,你才能打动顾客。这里,还要多强调一点,你需要明白你的价值属性。

扩展利润线

要善于把你的产品线转变成利润线。当市场饱和或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不要在现有顾客群中去拼命努力,你要进行有效延伸,挖掘非目标客户的潜在需求,形成独特的蓝海市场,跳出竞争空间,运用价值创新去寻找答案。

比如马克汉森的《心灵鸡汤》获得成功之后,他继续加强针对性,开展细分,开始了关于老人、男人、女人、中学生等群体的系列,把成功模式渗入到多元领域,进一步扩展了市场份额。

善用循环利润

俗话讲,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好的营销要最大化每一块资源。因为新产品可能很快变成老产品,但老产品同样能够焕发第二春。

举例来说,很多体育服饰产品,刚上市时是利润最高的时候,这时候往往都是撇脂价。之后,还可以推出经典版、珍藏版、纪念版,很多都是重复的款式,但是经典的怀旧版同样也能带来新的利润。换句话说,你要用不同手段,带来后续销售。

捕捉剩余价值

顾客购买了你的一个产品,表示顾客对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信任,这时候,你要乘胜追击完成更多的追售过程。如果运作得当,你完全能够掌控顾客的价值需求导向,捕捉顾客的剩余价值。

让顾客成为产品的代言人

你要有一个信念,我的产品能够给顾客带去价值。换句话说,你要销售有价值的产品给你的客户。既然产品有价值,你就更要了解,让顾客去推荐产品是最好的营销手段,而顾客推荐应该是顾客的一种本能。

人是社会人,有群体属性。所以,让顾客成为产品的代言人能够有效利用群体纽带关系,完成信任的转移和偏好的预热。在转介绍系统中,我们要善于思考群体营销,要知道一个人放弃很容易,一群人在相互牵制的情况下,放弃就变得困难了。

感动营销

经典的营销方案范文第9篇

首先,主角应该是那些能真正影响别人采取行动的人,如明星大腕、意见领袖、知名人士,甚至亲友和购买过相关产品的陌生人,都可以称为影响者;而我们现在常说的,更多是指集中于社交媒体上活跃的大V及网络红人。

其次,主角的传播载体为社交媒体和新媒体。像英菲尼迪联手的“爸爸去哪儿”,就不算,只能算是品牌赞助活动。

再次,传播的内容必须由影响者原创,并与产品有机融合而且表现手法专业,影响者需坚守对受众的责任和对行业的敬畏。车企利用影响者背书,以付费或提供资源等方式,给予影响者回报与支持。

通用汽车媒体策略师彼得・泰恩斯(Peter Ternes),最近在Automotive News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汽车公司寄希望于影响者,是因为他们能直接接触到观众,而汽车厂商不能或无用。”此外,泰恩斯还表示,汽车品牌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讲同样的故事”。而成功的影响者的专业营销手段,帮助车企创造性地讲新的故事,影响新受众。

可以这样理解――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要进行市场细分、确立第一目标受众,这样的目的之一是:一款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企业也不可能花巨额预算去触及所有受众,而影响者却可以通过影响粉丝,让粉丝触及更大范围的“受众”。

更为重要的是,在业界看来,传统的企业广告只是在单方面的向消费者输出信息,让消费者对于品牌产生一些认知;而品牌通过影响者营销,可以实现在品牌、影响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多向交流,互通信息……如此,新的内容、新的故事和新的传播会诞生。

那么,面对不同类型的影响者,车企应该如何选择才能契合自己的品牌形象?在企划及实施营销方案时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如何评价影响者营销的效果呢?

在近日美国权威出版及内容整合营销公司举办的汽车营销论坛上,相关业内人士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让我们透过美国“影响者经典案例,看一看,美国车企是怎么玩“影响者营销”的。

87,000,000年轻人分享“环美之旅”

与中国一样,美国的80后互联网原住民已经成为消费主力人群,而影响者营销,便是基于互联网社交媒体及新媒体。这是因为,消费者更倾向于相信来自自己信任或仰慕的人的建议和推荐。

在美国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汽车品牌通过开展影响者市场营销活动(campaign),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极大的关注。比较经典案例是奔驰利用Instagram向年轻人消费者销售GLA,CLA。

2014年,奔驰开展了GLApacked 市场营销活动。请Instagram上的影响者Theron Humphrey, Cubby Graham, Kyle Steed and Brenton Clarke Little等在各种Instgram账号上宣传GLA。具体方式是,奔驰租给他们每人一辆GLA一周,进行环美之旅,要求他们记录并在Ins上分享行程。与那次的市场营销活动相似,2013年奔驰开展的“Take the Wheel”CLA campaign,在instagram上成功吸引了87,000,000来自年轻人的访问,和2,000,000万的Likes,并且最终促进了CLA的销售。

传播效果良好的营销案例,大多有几个关键元素。

首先,影响者自发创造的UGC都是比较有意思的。

例如,奔驰与Instragram上关注于旅游与冒险的专业意见领袖Theron Humphrey (用户名为:thiswildidea)合作,后者带着自己的爱犬和GLA开展一段环美之旅。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包括,“Theron Humphrey 带着全新的GLA和他的爱犬Maddie 去Vermont(佛蒙特州)飞鱼和做杂技,你会带着你的GLA去哪?”图片中,影响者透过GLA的天窗自己倒立,并将双脚与直立的狗爪连接在一起。最后利用标签 #GLApack,@MZUSA将信息发送出去,获得了6万多个赞。

此外,良好的品牌营销活动,必须将品牌、影响者与消费者三位联系在一起,形成互动,创造内容、灵感和价值。

这里要提到一个关键词,即“网友自助创造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较为经典的案例是,福特利用多线上媒体平台创造UGC,提升品牌关注度。

在美国,除Instgram之前,其他的线上媒体平台,比如Youtube也被汽车品牌充分利用。几年前,福特曾经在Ford Fiesta上市时,开展#Fiestamovement市场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对于Fiesta的关注。福特通过赞助影响者们,提供资金,在8个月内供他们拍摄有关Fiesta的宣传视频,在Youtube上播放。最终,这次的UGC吸引了10万以上的观看。

经典的营销方案范文第10篇

杰出的设计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必然出脱于适宜的土壤和环境。

作为诺基亚首席设计师,Frank十分清楚这一点。过去的十年中,他执著地培育着一种优秀的设计文化、一支杰出的设计团队。诺基亚设计中心既是诺基亚所有产品开发的统筹机构,同时又是一个充满激情、永远追求出色创作的专业设计团队。

幸运的是,Frank和他的同事们得到公司每一个层面,从最高管理者直到一线员工强有力的支持。在创作过程中,Frank和他的同事们与所有环节的技术和营销人员合作,从最微小的细节实现个性化设计与领先科技和和谐统一。锲而不舍的努力为诺基亚的众多产品赢得了科技与设计的双重声誉。

灵光一闪:源自生活的整合

设计是种艺术,艺术需要灵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以这样来形容优秀的诺基亚设计师:他们的动力来源于渴望创造神奇那种奇思妙想的火花。

然而,灵感并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从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发掘,每天每日,不间断地碰触与体味:新的诱人的建筑、艺术、各种历史、文化现象和生活场景,都在刺激着诺基亚设计师的神经,在他们的头脑中激荡出创意的火花。他们并不期望这种发掘能带来直接而具体的收获。但是,凭着直觉,他们能够体验其后蕴藏着的深义,并能能够从此阐释和解读引导未来设计潮流的灵感。

诺基亚设计师还知道,灵感并不意味着独自思索,触动灵感的最好方式是人们之间关于生活感悟的创造流与撞击。这就是为什么Frank经常用即兴的爵士乐来比喻诺基亚设计师的工作方式。诺基亚鼓励设计师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他们创意的整合。当所有创意整合成一条创意链时,奇迹发生了,无与伦比的想法由此诞生,这就像是在人群中流动的不可知的能量。

人性化技术

经典的诺基亚移动电话总是人性化的。它必须与心灵、感觉、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技术的根本是人性,让技术按照人们自然的生活方式工作,这是诺基亚倡导的人性化技术的精髓。想像一种无限灵活的技术,它结合了不可抗拒的美学魅力、经典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极度舒适,让诺基亚移动电话像天然的皮肤一样完美地契合消费者的生活,为消费者传情达意。

“科技以人为本”,这是整个诺基亚设计部的共识。

个性化设计

作为全球最大手机生产商,诺基亚的手机产品遍及世界,每三个手机用户中就有一个使用诺基亚手机。因此,诺基亚的设计必须考虑全球不同市场的独特需求。

这是一个持续性的挑战。亚洲市场,如日本、中国,甚至美洲和欧洲的特殊目标市场都需要给予细心的考量,尤其要考虑独特的功能和风格偏好。诺基亚对此信心十足。所有诺基亚设计师都将这种挑战视作激发创造性解决方案的难得机遇,有着可爱水珠图案的诺基亚3610就是诺基亚中国设计师们为亚太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作品。

设计文化、灵感、创意整合、人性化技术、市场分类……所有这些都关乎设计。

上一篇:新零售解决方案范文 下一篇:营销部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