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生活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08:59:06

品味生活作文

品味生活作文篇1

不加糖味道很浓重,

令人久久回味,

微苦的口感缠绕舌尖。

生活,

如同一颗青橄榄,

如口时的辛酸让人不可思议,

而后的甘甜让人留恋。

生活,

如同一杯酒,

是治疗痛苦的良方,

酒精麻痹你的神经,

那一刻,

仿佛自己脱离了世界的轨道,

独自一人飘飞在宇宙,

虚幻的让人爱不释手。

人生的轨道,

我驶好生活的列车,

一人行进,

无所谓结伴同行,

只求一人安静,

我沉沦在深蓝的夜空中,

此般的寂寞让我身心疲惫。

生活啊!

此般无奈,

往日所追求的美好,

品味生活作文篇2

初中生活像人生的一段行程,上山下坡一路风景应接不暇,在这里,它让你尝遍酸甜苦辣,让你感受到树木的郁郁葱葱、花儿的争奇斗艳,小草的生机勃勃,也让你感受到树叶的飘荡,花儿的凋谢,小草的枯萎。

初中生活像乐曲的组曲,踏着一天天不停更替的黑键白键,叮叮咚咚,穿插着小号的嘹亮,牧笛的豪迈,这里有小提琴的清越,也有大提琴的匆匆而又低沉的音符.

初一是绿色的,我们就如一棵棵小草,虽然稚嫩,但充满生机。初来乍到,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新的集体充满了朝气,老师新颖的教学让我们耳目一新,同学稚嫩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在那份轻松面前,烦恼、忧愁显得如此渺小。

初二是红色的,充满了激情。共同生活了一年的同学,互相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谈天说地,班里总是回荡着爽朗的笑声。一切是那样的洒脱,自信与温馨。

初中生活使我真正的认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现在回想,时间就像是洪水,一泻千里,让你惊慌失措。每天,我总是匆匆地起床,匆匆地忙完一切,匆匆地赶往学校,一切都是快镜头。

品味生活作文篇3

感恩父母。是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抚养我长大。在我受到打击后,担心我,替心的是他们;在我取得成绩的时候,默默开心的是他们;在我劳累的时候,给我做可口菜肴的也是他们。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是他们用心在哺育着我,我一天天长大,他们却一日日变老……父母脸上的皱纹,是我刻上的,在这其中的辛酸与汗水,他们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对待父母,多一点孝敬,多一点体贴,用行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感恩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会了我知识,教会了我做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是他们用心血浇灌着我幼小的心灵。忘不了,忘不了他们谆谆的教诲。是他们告诉我:爱拼才会赢。于是便有了我在理想道路上的拼搏进取;是他们告诉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便使我宽容谅解他人,交到了许多好朋友。是他们告诉我:用微笑面对一切。于是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总是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它,勇往直前,决不认输。对待老师,多一点尊敬,多一点服从,用成绩报答他们的付出。

感谢同学,是他们在我受伤的时候安慰我,在我困难的时候帮助我。我们携手并肩,蓬勃向上。我们手牵着手在梦想的田野里自由奔跑,在青春的舞台上自由飞舞。张扬个性、开拓创新,我们齐心协力,创造辉煌。对待同学,多点关心,多点帮助。让我们在有限的年轻的日子里,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感激对手。是他们和我在竞争中共同进步。我们之间有竞争,更有友谊。他们时时告诉我:要认真、要努力,不要被别人落在后面。面对挑战,我勇敢的接受,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都坚持。对待对手,多点友好,多点感谢。让我们在争先恐后的比赛中共同进步。

感谢偶像。是他为我树立了榜样,我要向着他的方向努力前进。是他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人生没有不可能的事,我能走的路,你也能走。于是我发掘自己的潜力,扬长避短,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面对偶像,不盲从,不疯狂。学习他身上好的地方,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人生路上,值得感激的人何止几个,我们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新疆哈巴河县高级中学高一:分离式

品味生活作文篇4

【关键词】味;审美;鉴赏;美学

一、“味”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流变

“味”这个审美范畴的孕育与产生与中国美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饮食活动与审美活动实际上有个共通的特征,即都是侧重一种感官体验的活动,而且都是不涉及利害关系的纯感官体验。实际上“味”的审美范畴则是从味觉的角度出发去进行类乎视觉审美的审美活动。中国的这一审美范畴是独特的。“味”的概念进入审美范畴是有个过程的。

“味”从口从声,很显然是一个形声字,口为形旁,即指口舌,未则为声旁。其含义就是具体食物给人的口舌带来的感觉。《礼记》中郑玄对“五味”做出了解释:“五味,酸、苦、辛、咸、甘也。”这应该说是“味”的最初含义,也即纯粹的味觉体验的综合概括。

到了先秦时期,“味”的内涵开始渐渐形而上化。最早将“味”的概念进行发挥扩展的是老子。老子在《老子》第三十五章讲:“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里的“味”已经上升到对“道”的阐发了,这种用法其实是一种通感。这直接影响到后来中国文人恬淡自然的审美追求。

到了汉代,“味”被引申到了对文章的品评中来。王充在《论衡》中说:“言僚于耳则事味于心,文察于目则篇留于手。”亦即是说,所说之话要让人回味再三。梁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也用到了“味”这个词,他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有“余味”,即是说文学要经得起咀嚼,余味无穷。

到了南朝的钟嵘,则将“味”的概念系统化,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1](p102)这里钟嵘说的“味之者”中的“味”是个动词,意思是欣赏、品读。钟嵘把“滋味”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标准,“味”这一审美范畴得以确立,为后来的司空图提出“诗味说”“味外之旨”说奠定了基础。

晚唐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在钟嵘“滋味”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的“味外味”的问题。他主张要懂得真正的“味”,才能够谈诗。而诗歌的真正“醇美”的味,是在“咸酸之外”的。司空图的这种“味外之旨”“味外味”的美学追求,使得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意味更加丰富。

二、“味”的审美特征

“味”作为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人的审美不断进步发展的形成的一个内涵不断扩展的文论审美批评标准。

(一)“味”是一种体验。“味”的本意是“滋味”,是来自人对美食的的一种体验。到了后来秦汉时期乃至唐宋,“味”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其内涵得以扩大,不在仅仅是指人对食物的感受体验了,而是将之应用到对音乐、文章的品评中去。“味”的含义通感化了,“回味无穷”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一个标准。“味”的内涵此时得到丰富。

(二)“味”与审美想象相关联。“美,美感的产生,从实质上来看,这是由审美活动独具的自由想象所决定的,是在某种五维空间的随机条件下,对象的某些潜在因子激发了主体自由想象引发的。”[2](p96)当“味”作为一个审美的范畴进入文学品评活动中的时候,“味”实际上是与审美相关联了。而审美活动是一种想象活动。作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的审美更是一种想象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味”的产生与审美想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味”的涵义趋于形而上化。最初的“味”的本意是指人对美食的实际感觉的概括。但是从老子开始,“味”的内涵开始形而上化。正是老子的这种对味的形而上的引申,才使得“味”这个概念发展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重要审美范畴。特别是到了司空图的“味外味”将“味”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味”的内涵的形而上化,为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一个更加独特的审美标准与审美范畴。

(四)“味”审美感受的滞后性。“味”是对文学的审美鉴赏的重要标准之一。文学鉴赏活动中的“味”的产生往往是审美鉴赏活动结束之后才会发生,以一种“回味无穷”的审美状态显示出来。这种特点与一般的审美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而“味”的滞后性效果所延迟的时间的长短,也可以说是反映一部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三、“味”的审美文化内涵

“味”这一概念,从最初的人对食物的口舌感觉的概括到后来的审美标准之一的发展,包涵了中国古人对文艺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一)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人”自身的观照。“味”的含义由对食物的感受体验发展到作为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标准。不管是最初的实际含义还是后来作为形而上化的文艺品评标准出现在中国古典文论中,都是从“人”的体验感受出发而进行的概括和阐发。最初的对食物的“口舌之感”,是人对食物的直接、感性、简单的感官感受,这种感受体现出古人对美食文化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味”更是体现出古人从生活经验出发对更高的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在这种追求中,古人达到对“人”的本体的自我观照。

(二)体现出中国古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从老子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到司空图的“味外味”“味外之旨”再到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观,无不体现出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杨雄在《解难》中说“大味必淡,大音必稀。”大味不是吃香喝辣,而是尝尽酸甜苦辣而归于淡泊。这种追求与老子的淡泊、无为的思想是异曲同工的。而后来的司空图“味外味”,则是对文学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有一种超乎形象本身的更高境界的追求。

(三)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心理以及审美方式。钟嵘认为“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这里的“味”其实有“品、欣赏、鉴赏、体悟”等的含义,这也体现出中国文人的对文学作品进行“品”读的审美方式和审美心理。正是在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品“味”中,古代文人建构和培养着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人格。

四、“味”范畴对当代审美的意义

“味”作为中国独特的古典审美范畴之一,同意、境、象、气、兴等范畴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体系,对当代文艺作品的审美与鉴赏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首先,针对当下审美泛化的倾向,对“味”的提倡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当下,正处娱乐化时代,反理性思潮兴盛,一切都趋于感性化、审美化,出现审美泛化的趋势。这样的后果是对感官刺激的追求而忽视欣赏对象的深刻思想的追求。对“味”的提倡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追求,改善人们的审美心理。

其次,对当下文艺创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人们的审美鉴赏活动。当下文艺创作呈现出粗制滥造的现象,这种创作趋势忽视了对文艺本身的“味”的追求。对“味”的范畴的研究和提倡有利于指导当下的文艺创作,提高创作质量,为人们提供具有更高审美意义的作品。

第三,有助于当代人们培养诗意地生活的审美理想追求。“味”本身其实代表了古典文人的恬淡、自然的诗意生活追求,代表了古代文人超脱的精神境界。有“味”的文艺才是好文艺,有“味”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过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品味生活作文篇5

--题记

现在感觉口中涩涩,好怀念白开水的味道,爽口,平淡中却有滋味。

品尝白开水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是久违了平淡的味道。就像躺在绿荫地上,抬起头看见??Π阆苍靡谎???钏坪踉鎏砹思阜至袅怠0卓??奈兜溃?尬队质び形丁;孟朐诎腿?弈橇骼苏叽蠼稚戏杀嫉目旄校?硎茉诎?俸A送?蠢吹睦寺??勰皆诘刂泻c裤嚼队氚椎拿栏小?墒窍衷冢?抑皇窍肫烦⒁幌掳卓??奈兜馈R蛭?-

幸福就像白开水般简单。

品尝白开水的味道,是生活的味道,是向往的味道。所谓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生活,难免有起起落落。最喜欢在朗朗晴空下谙练地哼着自己最爱听的歌,这样叫享受生活:喜欢叛逆地追逐哲仲夏离去的背影,缅怀于虚幻,无妨触摸过去,这样叫感受生活。一口气把一杯水喝完,品尝不出白开水的味道,诚然,要是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也品尝不出生活的味道。渊?s的流水里窥探不出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但纯净的白开水里却能掩映出生活,因为--

生活就像白开水一样越品越有滋味。

许多人倾注一生,奋奋斗争,到头来却还是颓废,走上绝路,许多人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却始终未开启先机,许多人痴?地幻想着美好,茫茫然倒也自得其乐。人各有志,却未懂得先学会品尝生活的滋味,品尝幸福的滋味。

捡起一片偶得的四叶草,发现又是一片艳阳天。人生这条路上,我们曾失去,曾拥有,我们还得学会品尝无数杯白开水的味道。一杯,两杯,三杯……道不尽是生活的滋味,是幸福的滋味。

作者:宜兴市画溪中学初三(8)班 李叶婷

品味生活作文篇6

品书,是浪漫的。毕淑敏说过:“阅读是一种孤独。”而我,却认为阅读是一种浪漫。我们可以坐在书桌旁,在绵绵春雨下,品尝一杯浓郁的红茶,品味一本好书。是多么有情趣的啊!

品书,是一种乐趣。别人说:“品味着《孟子》我感到它的“理趣”,品味着《三国》我感到它的“智趣”,品味着《水浒》我感到它的“义趣”,品味着《红楼》我感到它的“情趣”,让人荡气回肠;老庄的玄妙,太史公的深邃,苏子的旷达,易安的细腻,让人陶冶性情;浮士德的探求,安德列的追寻,保尔的顽强,老人与海的拼搏,让人奋发进取。躲进小楼,畅游在书海当中,那是最惬意的时候;理清思路,品味着其中的语言,圈点、批注,积累运用是最好的品书方法。”

写书的人都是富有经验的老手。他们会从生活中品味出各种各样的味道。有甜有苦、有酸有辣……都一一从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有如经历了一个人生。同样地感受几个不同的作家作品,我们有如经历了几个人生。我们感受作家的思想,更可以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这些道理却是会使我们感到如获至宝的道理……

品味一本书,不一定是名家名作。一些青年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也是很好的,他们写得好是因为他们都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也很喜欢读他们的作品,他们写得很平实,不浮夸,同时也反应了他们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了我们。

品味生活作文篇7

关键词:中国工笔花鸟画; 人文素养;审美趣味;艺术语言

中国工笔花鸟画是中国画众多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在中国工笔花鸟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反映了中国人文化审美的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再进行意向描绘的传统。这就使画家在描绘客观对象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感, 不同的审美感受也就产生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独特的审美趣味。

那么,如何在中国工笔花鸟画创作过程中体现审美趣味呢?从美学角度来说审美趣味也称审美鉴赏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是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只有了解了什么是审美趣味,怎样创作作品更具观赏性?才能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审美趣味。

一、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审美趣味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现实生活是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审美趣味表现的源泉。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找寻美的题材,进行创作。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中体现的审美趣味不仅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来自自然界本身。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中的光与色,中国工笔花鸟画中意境的特定美感都是艺术家们研究自然的结果。所以,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的审美趣味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来自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的物化形态。

从“现实生活”是艺术作品审美趣味表现的源泉这一点上看,我们可以理解成现实生活是艺术作品乃至艺术本身追求美的源泉。对此的论述是很精辟的:“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所以说,要在中国工笔花鸟画创作中追求审美趣味就一定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题材才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

二、中国工笔花鸟画审美趣味是艺术家创造的结果

艺术创作虽然是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如实的反应。这是因为艺术是艺术家根据生活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产物,它不是生活本身。

艺术首先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作品,没有艺术家就没有艺术。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从而使作品在思想上具有导向性,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艺术作品艺术美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创造性,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其美进行观察、体验、思考的结果。艺术家的特殊个性、理想和对生活的洞察力,能改造生活原生形态而使其作品富有创造性。因此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创造必不可少。

作为艺术产品的创造者,美术家在其具体的艺术活动中显示出充分的自主性,体现了他作为美术创作主体所应具有的独立人格。也正是因为如此,艺术作品的审美趣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

在中国工笔花鸟画领域有很多杰出的艺术家。他们都有自己的独有的绘画风格。如我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贾克德,它是当代卓越的工笔花鸟画家,即有浑厚的传统修养,又有扎实的写生能力,而且勇于开拓创新。他立主“兼工”,工笔画中有意向的表现。

所以艺术家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生产全过程的主宰,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的审美趣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

三、艺术语言是中国工笔花鸟画表现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在工笔花鸟画的基本构成因素中,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都成为工笔花鸟画体现审美趣味的艺术语言,这些艺术语言是通过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等美学原理体现出来的。

中国工笔花鸟画是“点”、“线”与“水墨颜色”的协奏曲,它不很讲究透视,又不太强调光影,甚至也不注重色彩,只是粗略地要求近大远小、黑白阴阳。对于神似和写意,笔墨可谓极佳的表现手法。利用不同的用笔方法,可以画出长短粗细、轻重缓急、繁简虚实、刚柔润枯的各种线条,可以模拟各种对象及其不同的质感。

以工笔花鸟画而言就是通过线条,用笔,以及纸张、墨色和水分的合理应用把花卉、树木、精致刻画以达到自己追求的最佳效果。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处理不仅要讲究传统技法的运用与创新,还要讲究色调设计与气氛的营造以及明暗与虚实的处理,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多种手段综合处理,例如:使用水彩画的表现技法或使用撒盐法、点水法等使画面达到最佳效果。

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一般不予考虑。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墨法则利用墨的浓、淡、干、湿、焦、枯、宿、积、泼、破来进一步刻画对象。墨即如此更何况其他美丽的颜色呐?所以润色渲染是一个重要且需长期思考的过程。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工笔花鸟的审美趣味就是艺术家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艺术家的创造和多变的艺术语言与审美趣味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 赵斌.宋人・花鸟临摹实技(二)[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2] 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 [M]. 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3] 陈国文等.中国画 [M]. 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4]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 [M].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品味生活作文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情感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79-02

语文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课程,语文教学同样如此。高中语文教师更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激情与光彩,成为人们向往的乐园。那么高中语文教师要如何去做才能够如此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教的经验,认为要想使语文课堂充满魅力与活力,高中语文教师就要使语文教学具有味道,做到语文教学“五味俱全”。具体来说,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使语文教学融入“人文味”

语文教学首先必须要具有“人文味”,因为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人文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指要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人文教育,那么必然会走向消亡。而语文学科恰好是人文精神滋养的沃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使语文教学融入“人文味”。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运用教材中所包含的真善美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美好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给学生铸造一种高尚的灵魂。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为语文教学注入“人情味”

语文教学不能够离开情感而存在。语文课堂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场所,而教学的过程则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教材同样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语文学习的过程则是学生体验作者情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的过程,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为语文教学注入“人情味”。

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饱含真情,充分发掘教材中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与作者的灵魂对话,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语文教师要把课堂作为与学生情感互动的场所,引领学生在饱含激情的课堂氛围中感悟情感的魅力。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为语文教学植入“文学味”

语文教材中大多甄选文学类作品,而语文高考中文学类的试题也占据着极大的比例,可以说语文教学中文学类知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学的重要性,要使语文教学具有“文学味”。使语文教学具有“文学味”对于语文教学非常重要,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还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味各种文学作品,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赏析,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语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所内含的意境美,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徜徉于文学的海洋,丰富学生的人生,使学生的人生多姿多彩。

四、高中语文教师要使语文教学具有“生活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由此不难看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够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观之,语文教师要使语文教育具有“生活味”。生活如水,无时无刻不在冲刷着我们的情感与灵魂。因此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反映实际的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学到新知。

高中语文教师要使语文教学具有“生活味”,就需要认真备课,尽力钻研教材,要能够把握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生活经验,并把这些结合起来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各种资源,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把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各种能力。

五、高中语文教师要为语文教学导入“新闻味”

教学要能够体现时代的特征,要与时代同步,要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教学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脱离时代的教学必然不会是成功的教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导入一些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新闻类内容,使语文教学具有“新闻味”。使语文教学具有“新闻味”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优良习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想要使语文教学具有“新闻味”,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介,在课前认真准备,搜集各种新闻信息,然后鼓励学生在板报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关注新闻的氛围。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关注国内与国际一些重大事件,了解世间万象与众生百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课堂外的世界,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那一刻我好幸福范文 下一篇:我的理想六年级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