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书香诵读经典范文

时间:2023-11-01 21:32:29

品味书香诵读经典

品味书香诵读经典篇1

一、精选文本,日有所诵

面对浩瀚的书海,哪些文字是适宜作为种子播撒在童心上的?当然只有那些经历岁月淘洗的经典文字。在最黄金的记忆阶段,我们要先从我们自己的经典读起。因为,母语才是一个人的思维语言。就启蒙教育的读本而言,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比如,明清时期通用的蒙学读本——古诗词,不仅是儿童识字的好教材,也是促进童蒙养成教育、培养语文兴趣的趣味读本,在低年段可大量背诵。

我们认为《三字经》这部蒙学读本文字优美,内容健康,知识丰富。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劝孩子要努力学习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了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读来朗朗上口。为什么要学习,什么时候学习,向谁学习,学什么?二十四个字,把这些问题说得清清楚楚。再看这样的文字:“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书中还传达了许多很好的读书方法,如“口而诵,心而维”。诵读此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读最好的书,以免来不及将它们读完。”大卫·享利·梭罗的警语是我们选择文字的标尺。除了《三字经》,我还补充了大量的诗词、儿歌、童谣。经过精挑细选,确定我们二年级 “日有所诵”的内容分为三大块:一是经典书籍《三字经》,二是以绝句为主的古诗词,三是文质兼美的童谣、儿歌。每周五篇的诵读内容其实是一个套餐:三篇《三字经》节选,一首古诗,一首儿歌或童谣。

“日有所诵”操作起来很简单,学生在每天早读课前10分钟和每周的阅读指导课,把老师精选的

内容反复诵读,习惯成自然。简单的话天天说,简单的事情天天做,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连续反复的诵读,是对儿童天赋之门的叩启。“日有所诵”的评价也很简单:背熟的给100分,读熟的给80分。一是孩子热爱分数,二是这样的高分可以不太费力地得到,所以效果奇佳。经过一个学年的诵读,基本解决了识字问题,很多孩子已经可以自主阅读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了。

二、素读经典,情趣盎然

日有所诵采用的大多是“素读”法。“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授课方式的定义,不追求理解的深刻,只是朗朗诵读,直至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在技法上要求反复朗读,响亮地、清晰地、字正腔圆地读,用《三字经》的话来说就是“口而诵”,目标上追求积累大经典文字,力求完整地、熟练地记诵。根据不同的诵读内容,可采用多种形式活泼的素读方法。

1.反复吟诵,踩着鼓点声声

《三字经》都是三字式的短语,押韵、上口、节奏感强,可以借助敲着鼓点,打着节奏来增添吟诵的乐趣,学生会觉得很好玩。这种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疲惫感和倦怠心。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先让学生读正确、流利后,可引导他们敲着鼓点,踩着节拍来读:咚咚-咚,咚咚-咚。学生读得别提多带劲了。

2.想象朗读,感悟诗歌的意蕴之美

联想和想象是品味诗歌情意的基本手段,是领悟诗歌思想内容的基本方法。在诗歌诵读中,以联想和想象为基本抓手,以情带读,读中悟情,将会引导儿童由逐字逐句的认读向充满情味的诵读转变。如《云》——

云是/走动的鞋子/走过高山/走过大海/走过很多地方/轻飘飘的鞋子/走过的路/一点痕迹也没有

诵读这首诗,我启发学生从“云”发散开去,“云呀,走过那么多地方,还会走过哪些地方呢?”“你觉得这是一朵怎样的云?”“你想成为一朵这样的云吗?”带着对云的情感,带着这样的意境,学生读得更入情入境了。再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歌景物生动,色彩明丽。在读通之后,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并把它画下来,再读诗时,就有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了。

3.歌曲入古诗,吟唱乐无穷

唱诗,本来就是吟诵诗词的一种方式。诗和歌从它们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毛诗序言》中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古诗新编曲的还真不少。谷建芬老师专门为孩子们学古诗谱的作品就有二十余首——《春晓》《静夜思》《出塞》……把读古诗变成唱古诗,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那千年的古诗也加入了时尚的元素,孩子们的兴致格外高,学得格外投入,效果格外好。

唱诗还是最好的记忆方式,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唱会了二十多首由古诗谱成的新曲,仍觉得意犹未尽。此后,孩子们竟然乐得自己给古诗配新曲了。

4.引用故事激发兴趣

《三字经》典故多,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如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老师可适时向学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再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引入“黄香暖被”“孔融让梨”的故事。通过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过来,背诵起来也很快,而且不会忘记。

三、周有所展,激发兴趣

孩子们诵读了这么多古诗,如果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诵读的热情必定高涨,兴趣会更浓,从而更扎实、有效地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指导课,采用多种形式展示“每日所诵”的诵读成果。

1.巡回接力赛

巡回接力赛有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如《三字经》,一人(组)诵“人之初,性本善”,一人(组)马上接“性相近,习相远”。可接一句,也可接一段,背多者胜。这种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始终处于“斗智”的兴奋状态,比单独的诵读效果更佳。

2.我爱记诗词

模仿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我班开展了《我爱记诗词》的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整个场面活跃、气氛热烈。通过比赛的方式评先出月度冠军。如让每组选派一个代表站到前面,老师或请一位学生先读诗句,按顺序让选手在5秒内答出下句。答对则意味着闯关成功,全体同学齐诵古诗,然后换新的古诗继续比赛;答错的话,该题让下一位选手继续作答。周而复始,直至成功晋级。

3.星级诵读,实行晋级制

学生诵读经典累计满500分得一颗星,为一星级经典诵读小能手。满1000分得两颗星,为二星级经典诵读小能手。以此类推,到了五星级则成功晋级为经典诵读小硕士,小硕士再得1000分则晋级为经典诵读小博士,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学生你追我赶,掀起了一股诵读经典的热潮。

品味书香诵读经典篇2

一、拓宽渠道 经典进入课堂

课堂教学是开展特色教学的主渠道,我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做到了“五个一”,即:每天一次诵读、每周背一首古诗、每周上一节国学课程、每周听一次古诗词鉴赏、每学期进行一次竞赛活动。经历从吟诵到品读、从鉴赏到应用的多思过程。

我们把每天的早自习的晨读时间定为师生诵读经典诗词的时间,学校根据各年级实际推荐了30首经典诗词,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全部会背诵。每周开设一节学习古诗词的校本课程,已阅读为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每天利用“欣赏”时间(每天10分钟)对一首经典古诗词进行鉴赏品味,很受学生欢迎。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词诵读和背诵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二、统筹兼顾 营造诗教氛围

1、分层要求不同年级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学前、一年级以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为主,2---5年级在吟诵经典诗词的基础上进行诗词鉴赏。(以小学生必备70首古诗为主)

2、组织编写校本教材

我们在开展古诗词进校园工作中,坚持与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紧密结合,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目前,我校编写的《古诗词进课堂》一书,已作为校本教材投入使用。

3、坚持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

走廊文化凸显“诵读古诗文辞,打造书香校园”特色,以不同形式展现给全体师生,让他们耳熏目染,时时刻刻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每逢重大节日,学校都把古诗文融入到有关活动中。如五一劳动节举行以赞美劳动和劳动人民为主题、母亲节、父亲节以歌颂亲情为主题、清明节以缅怀先烈为主题、教师节以赞美教师为主题、国庆节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优秀诗词书法展览等活动。各班级在班队会课中也组织相应的活动,以强化学习经典诗文的效果。

三、春风化雨 打造书香校园

品味书香诵读经典篇3

一、课内阅读,经典进课堂

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引领学生诵读西方经典,师生共读中外经典名篇,《三字经》《弟子规》《水浒传》《红楼梦》《天方夜谭》《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等优秀经典读物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老师带头谈读后心得体会及收获。通过举行中外文化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讲中外经典故事比赛,诵读比赛,读书会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外经典读物的无穷魅力。同时,让师生共读经典,掀起全校读书的热潮。

二、课外阅读,经典满校园

走进校园,到处都是读书的孩子。午休期间是孩子们读书的好时光,静静的校园中只有翻动书页的声音,同学们连走路也是悄悄的,生怕吵了读书的同伴;课外活动时,蘑菇亭下,绿荫草地上总有三五成群诵读经典的身影;在杨柳依依的小河边,静心与大自然亲近阅读的孩子们,感觉是那么惬意;相约到新华书店购书,看书的孩子们,渴求的目光在书架上搜索着,求知的心在书海中徜徉。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发动家长参与到我们的诵读活动中来,亲子一起诵读,争当“书香家庭”,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认可与大力支持,并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共同梦想。孩子们在书香阅读中快乐成长,中外文化经典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三、资源利用,共享经典

学校图书室藏书达20000多册,其中有不少是经典名著。利用图书室的开放时间,孩子们挑选、借阅自己喜爱的图书,此时快乐与会心的微笑就会洋溢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不仅如此,同学们还自发捐建了“班级图书角”“好书交换站”,开展换一本好书,交一个书友,长一点知识等活动。开辟班级书香园地,各班由读书组织委员组织大家静读西方经典名篇。开展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美文共享”“经典回味”“读书方法大看台”等经验交流会。在“好书推荐会”上,孩子们把自己看过的好书目录推荐给同学,并积极交流读书感受。通过漫步书林、徜徉书海,孩子们变得更为充实与睿智。

四、读书活动,共藏经典

读书系列活动中我们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节约零钱多买书、选择精品多藏书、精心呵护多爱书、挤抢时间多读书、积累语言多背书、抒发感受多写书、馈赠礼物多送书。建议家长在孩子过生日,过节,过年,每学期的开学、结束时要给孩子赠书,同时也推荐亲朋好友给孩子买书、赠书。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让孩子多一些书卷气。同时,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小书签、建立自己的小书架、办一份“书香班报”、全校共读一本书《爱的教育》,让浓厚的读书氛围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中外文化经典的熏陶,孩子纯洁的心灵已经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孩子们与书为友,在读书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在读书中体味生活的乐趣,在读书中快乐地成长,让琅琅书声充满校园,用书香文化装扮校园。如今,读书已经成为每个孩子的行为自觉,校园内处处飘溢着书香,这些书香正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指引他们更好地成长。

品味书香诵读经典篇4

制定阅读计划,提高晨诵质量

“打造书韵校园,书香浸润成长”已经成为笔者所在学校的独特教学品牌,在开展活动之前,就应该形成一系列系统而完整的方案。教师、学生根据目标进行评价和奖励,晨诵旨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宽松的氛围中诵读经典,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师应该针对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各年段学生的特点和学情来制定分年度的晨诵计划,关注连续性、注重发展性。如低年级侧重儿歌、童谣、谜语、《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年级增加了古诗文72首中部分的经典诵读,注重的是诗文、佳句的诵读,高年级要求读思结合,还适当吸纳古今中外短小的散文、古文、名著中的节选,读后模仿创作,力求在“读”中思,在思中“读”,以读促思、以思导读、读中创作,提高晨诵的质量。

营造宽松环境,浸润浓浓书韵

阅读角 每个楼层是孩子必然要经过的通道,学校在每个楼层的通道中都设立了阅读角,这些阅读的书目部分是学校图书馆贡献的,部分是学生在“学雷锋”活动中自主捐献出来的,还有一些是“跳蚤市场”中各班剩余书本和机关工委奉献的书本。

读书吧 在每班的图书架上,少不了孩子们自己奉献的书本,每到寒暑假,假期生活指导上都会给每个年级的孩子提供一些阅读书目的推荐,家长根据孩子阅读的需求购买适合孩子阅读的书本,孩子阅读完了,就会主动地带到教室内与同伴一起分享。下课后,随处都可以看到孩子们留恋在书架旁的身影。图书标上标签,由孩子们在老师的有序组织下借阅自己喜欢的阅读书本。每个班级的阅读区域命名不一样,布置别致新颖,学生在温馨浪漫的读书吧中,一个个俨然成了小书迷。

图书馆 阅览室和图书馆随时都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身影,他们借阅了书本后,大清早来到学校就在座位上静下心来,沉浸在一个个故事情节中无法自拔。图书馆是全天开放自由借阅的,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能够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

师生共读“与黎明共舞”

和煦的阳光洒在课桌上,小鸟在校园的绿树上叽叽喳喳地唱着歌,草坪上的露珠散发出清新的味道,新的一天开始了!你瞧,六(1)班的同学们已经跟随着陈老师进入了诗歌的天地,他们时而倾听着老师的范读,时而又起立齐读,又或者闭上了眼睛细细品味着诗中的意境。同学们跟随着诗歌的内容,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让教室变成了诗一般的世界…… 这样的情景,在长小的早晨随处可见。

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是黄金时段,是学生一天中头脑最清醒、精神状态最佳、精力最旺盛的时间,巧妙地利用好早上的黄金阅读期,引领孩子自主阅读,背诵一些经典诗文,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晨诵的形式,打造书韵品牌

以前早读的内容都是语文书上背诵的篇目。老师还会让班上的“领头羊”在早读课时带领学生单调地进行朗读再朗读,背诵再背诵,学生容易感到疲劳,导致语文早读课的效率低下。回想一下,所读的课文在课堂上已经反复讲过,学生都已经熟读成诵了,早读课机械重复地朗读只是在反复巩固之前学过的课文,而且是最简单的朗读和背诵,学生在这枯燥的形式和重复的内容中失去了新鲜感。所以早读课势必要改革,不光从名字上进行调整,而且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进行乾坤大挪移。

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可以多样化,朗读的内容可以选童谣、谜语、歌谣、现代文、古文、诗文、诵读的经典段落、名言、谚语和外国的一些经典诗文等。

形式多样 晨诵课有固定的模式,学生全体起立,黄色字体(女生读)绿色字体(男生读)白色字体(齐读),这是一种神圣的诵读仪式,只要学生一起立,马上进入了晨诵的状态。一学期之后,学生就养成了晨诵的习惯。

模仿创作 每个学生要有专门的晨诵本,将每次晨诵的诗收集、整理在晨诵本上。教师要及时翻看并将优秀的晨诵作业通过文字或照片展示给大家。及时记录精彩的晨诵故事,让学生在鲜活真实的故事中感同身受。

展示经典 一学期结束后,教师根据年级、班级的特色组织诵读活动,比如班级内的诵读表演,举行古诗文临摹或经典诗文手抄报和书画展览,古诗文名言警句征集的活动。

利用生活环境浸润晨诵经典,帮助孩子感受晨诵经典的丰厚底蕴;通过开展多元的体验,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演绎晨诵经典;鼓励学校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让晨诵――“与黎明共舞”根植学生心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底色。

品味书香诵读经典篇5

一、基于儿童的诵读――诵读的观念

给孩子们读什么?怎么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面对国内外一次次掀起的诵经、复古热潮,我们开始冷静反思:儿童诵读到底该往哪里走?于是,一边捧起蒙台梭利,捧起胡晓明编写的《读经:启蒙还是蒙昧》等书籍细细阅读,一边在实践中学习、思考、研讨,我们逐渐发现发现了我们原本朦胧的意识没有错――儿童诵读不能陷入复古运动、读经运动的泥沼,成为成人怀乡的病态依托。儿童诵读,首先应该面向儿童。儿童本位的诵读观和成人本位的诵读观,所影响的不仅是诵读的内容,还有诵读的方式方法:我们觉得每个孩子的诵读应该是有“我”的快乐幸福的诵读,这个“我”是指孩子自己,只有在诵读中发现自我,发现世界,才能真正引领孩子亲近经典、亲近我们传统文化及世界文化的精髓。儿童的诵读,发出的应是儿童自己的声音。

二、给孩子可亲的经典――诵读的内容

给孩子可亲的经典,是我们引领孩子日有所诵的一个理念,也是我们选择文本的一个标准。相比于同类教材,我们所选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经典性

我们在广泛选材的基础上,一次次慎重地遴选,努力把最经典的并且适合孩子诵读的作品,呈现在孩子面前。但我们所选的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四书五经,还有更宽泛的内容。因为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所选多为诗性文本和一些易于记诵的琅琅上口的篇章片断,我们希望用诗心去激荡童心,用经典去叩启孩子的天赋之门。

2.序列性

即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阅读能力有序安排诵读内容。努力让孩子读到他们真正该读并且适合读的东西。其中,低年级以童诗童谣、五言古诗为主,中年级则安排了《论语》《老子》《飞鸟集》等,高年级又加入了词曲、古代散文篇章的诵读。

3.趣味性

为了让孩子喜读、乐读,在选文时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情趣,多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作品。同时,为了避免孩子诵读同一题材作品的乏味,所以尽量在同一年级安排不同题材的作品。

我们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融入个体生命体验。

对于选文的内容,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大家公认的经典,比如《论语》《孟子》《老子》、唐诗宋词等,比如泰戈尔的《飞鸟集》等等。一类是我们在国内外诗歌、散文以及童谣民歌中精选的优秀作品。

然而,两类作品,却面对着两种质疑:

第一类作品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是却有人担心这些作品难理解,孩子们读不懂,诵读是否有效?

古人说:“高山仰止”,我想孩子们的眼睛并不全是用来遥望平原的,高山难道不让他们悦目?问题是,我们给这么大的孩子看到山的哪一面。如果我们让孩子接受的是一片很嶙峋的高山,他会觉得很陌生,很可怕。“横看成岭侧成峰”,山的面目是多面的,博大的经典在每一个层面都会给我们不同的风景。我们给这么大的孩子看到的是能让他的视野葱翠起来、美妙起来的一面:

你听: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么美妙的节奏,这么动听的音韵,虽然来自古代,或者来自远方,可是他们并不“老朽”,并不可怕,他们的面目是可亲的。

当然,我们只是精选了其中的篇章片段,只是一座连绵的大山的一个山峰,甚至是几个突出的小角,但是,请你不要着急,等到孩子们渐渐长大,等到他有了一双慧眼,有了足够的胸怀,有了足够的力量,他会看到每一座山原来都是立体的,每一座山他都有可能去登攀。但是不要忘记,这眼光,这胸怀,这力量,就是今天他在童年的诵读中一天天长成,一天天练就的。

对于第二类作品,很多人有这样的怀疑:一首童谣儿歌、一首儿童诗,是否也能够给孩子诵读?其实,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顾虑。和大家一起反复研讨,我们觉得优秀的童谣儿歌、儿童诗富有童真童趣,更加贴近孩子的心灵,这些作品的诵读中能够滋养孩子的心性,积累语言。比如《粽子香》这样的童谣:

粽子香,

香厨房,

艾叶香,

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

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它的节奏感很强,孩子们很喜欢,在诵读中不仅培养孩子对语言音韵、节奏的准确把握,还能从中感知节日风俗,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再看童诗:

进城怎么走法?

(加拿大)丹尼斯・李

左脚提起,

右脚放下。

右脚提起,

左脚放下。

进城就是这么个走法。

这样的童诗,有哲理,有趣味,深刻却又浅显,孩子当然喜欢。就算他们不懂得其中的哲理,这份意趣却是每个孩子都能感知的。

于是我们精心选择有意蕴、有趣味,值得涵咏记诵的童谣、童诗以及其他现代诗歌散文,将他们列为诵读的内容。我们觉得选择适合孩子读的作品,是对童年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呵护。如果要等到几十年的时间检验以后,我们就错过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生长期。

三、给孩子温暖的相逢――诵读的方式

孩子与经典的相遇、熟识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的,老师对每一次的相遇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孩子看到经典的“可亲”,触摸到经典的温度,我们必须去读、去诵、去感受。虽然大家已经错过最佳的读书年龄,但是仍然期冀着每一天对自己的更新。泰戈尔说过:“太阳从西方落下的时候,它的早晨的东方,已经静悄悄地等在前面。”我们是错过了,但是不愿再错过今天,因为,明天的太阳已经静悄悄地在等着我们。

每学期,各教研组都开设诵读研讨课,大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得失。经过一次次实践和研讨,我们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家摸索出了儿童诵读的五大基本步骤,即:

1.精选文本,循序渐进;2.熟读成诵,持之以恒;3.不求甚解,会意得言;4.适当指导,读思结合;5.活动引领,激发兴趣。

老师们一边努力给孩子创设与经典的温暖相遇,一边注意培养孩子们日有所诵的习惯。晨诵时,书声琅琅;午读时,墨香弥漫。从诵读到自主阅读,与书籍的亲近成了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节律。

四、花开了,我们继续根的事业――诵读的成果

时间证明,诵读经典对于孩子是有着多方面积极的影响的,这些影响和作用短时间内也许不能看出来,但是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熏陶中,孩子们不仅储备了他们丰富的语言,也增强了记忆的能力、成就了优雅的心性。

诵读经典,是根的事业,因为它培植了每个生命植株健康的根系,并且还给了他们丰沛的养分。总结下来,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长期诵读经典的孩子写出来的文章,会讲究音韵的和谐、注意意境的营造。孩子们的文笔虽然稚嫩,但是笔下却渐渐脱去了作文气,文章显得灵动、清新。

2.涵养心性,成长精神

孩子们诵读的经典是我们人类最美丽、最有生命力的基因,我们引领孩子,浸润其中,不断汲取,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语言、记忆、思维的拓展和提升,还有润物无声的精神成长。诵读经典对孩子情感、心性、习惯、品质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增强记忆,拓展思维

每天诵读能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长期诵读,对孩子思维的拓展有积极作用。

品味书香诵读经典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33—01

一、引领学生感受经典文学的语言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有两处讲到了诵读的目标。一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谓“展开想象”,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把孩子的思维引导到儿歌、儿童诗和浅近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中去,让孩子与内容中的人、事、自然相融相合,获得欢快、热爱、积极、幸福的心理感受。通过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增加了对内容的理解。二是“诵读优秀诗文,留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再次重申了语言美。概括起来就是“传承文化,培育人格,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对学生的经典诵读进行指导,不同学段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和方法。对低年级学生,语文老师应以为学生示范诵读篇章为主,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感受经典。对中高年级,教师要对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和要求进行重点指导,并及时交流反馈,适时地与学生交流心得,让学生及时感受到读书带来的成功的体验。

二、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有些经典诵读文章较长,背诵时不妨化整为零,再各个击破。这样段段背、段段清,做到步步为营,最后再化零为整,连结成篇。如背诵《道德经》时,开始可以“化整为零”,让学生在课外每天背两章,八十一章就可以在四十天里完成。再花十五天时间把它们化零为整,连结成篇:首先让学生一天复习十章,要求连起来背,八天完成,然后用四天让他们二十章连起来背,再用两天让他们四十章连起来背,最后一天背诵整篇《道德经》。这样,一本《道德经》就可以在五十五天里诵读成功,里面所包含的道理足以让他们终身受用。

三、以写促读,以读促写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这种方法还能为默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朱熹所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包括所有“经典”在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过是“例子”。从对“例子”的反复咀嚼涵泳“走进”,再到升华思想,夯实人文学养而“走出”,才可谈得上“继承”与“创新”进而“创造”。 为了弥补扩展阅读不多不够不经常,不能满足学生现实和未来的需求的缺陷,我始终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进行扩展阅读,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对作品的解释。因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多义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法言传,并且常读常新。当然,在教学法上,特别要注意尽可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想象联想能力,鼓励创造性阅读。

四、 按图索意,读图悟文

许多传统经典作品都是内容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古诗词,其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其后,随着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条件的改善,尤其是电脑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以来,我指导学生自己根据对经典作品的阅读理解,制作PPT、动画视频。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打造书香校园,拓宽诵读途径

品味书香诵读经典篇7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十、课题研究保证措施

品味书香诵读经典篇8

【关键词】小学生 诵读 经典 涵养

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经典书籍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阅读经典更容易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让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从而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对孩子而言,或许经典书籍就是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童年礼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非常重视学生阅读经典,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归纳如下,以飨读者。

一、正确认识阅读经典的重要意义

目前的中小学生,常常认为古文晦涩难懂、枯燥无趣,从文言文课堂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然而古代的很多经典著作确实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的必读书目,那些作品中不仅有生动的内容、鲜活的人物、真挚的情感,还有我们祖先的人生智慧。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经典包括《三字经》《论语》《孟子》《弟子规》《诗经》等古代经典书目。教师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这些经典,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代经典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品味阅读这些先人留给我们的珍宝。而不是让这些经典永远的束之高阁,而应该让它们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去汲取先民的智慧。

二、以古诗文为突破口,让阅读经典常态化

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小学生处在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抓住时机背诵一些永恒的经典名篇,将能有效培养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为了让学生爱上古诗文,从而爱上经典书籍,我在班上采取了下列措施:

1.每日的语文课都有一个固定环节——“古诗文助我成长”。每节课的前5分钟,都用来安排学生诵读古诗文。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精神饱满,形成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

2.利用经典诗文同相关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课堂教学,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

3.在作文教学中,根据需求适当引入古诗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性、音乐性和韵律美,那灵巧的修辞、畅达的构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对学生的写作一定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长期接受古诗文的熏陶,口诵心维,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潜移默化其气质,让学生以爱读书而自豪,知道经典是最美的、最实用的,从而爱上阅读经典。自然,《三国演义》《世界上下五千年》《鲁滨逊漂流记》等经典书籍会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读物。

三、加强阅读指导,让阅读经典制度化

既然是经典,它就有固有的阅读难度,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不可强求一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以具有适当难度的经典读物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用形象生动的指导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感;以具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朗诵一段;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设置悬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择要介绍……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教师也可以结合讲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了《三顾茅庐》,可以告诉学生故事在《三国演义》第几回,再推荐《三国演义》;学了《早》,可以推荐鲁迅先生的著作…… 在指导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像如何浏览、如何略读、如何精读等,教会学生做精彩摘录、写读书笔记等,并且要求学生勤于运用,引导学生到经典的海洋中去寻宝。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到了阅读经典的方法,在课外自由阅读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真正走进经典。对阅读经典还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形成制度,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朗诵会、故事会、办读书小报等活动,检查学生课外活动情况;还可以把阅读经典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相结合,如读书读报活动赛、演讲比赛等;学校要定期评选“校十佳博览之星”,让学生的阅读经典有目标、有动力。

总之,经典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精华与积淀,具有深刻的内涵与鲜活的生命力。阅读经典,将经典生活化、人性化,把经典当作“经典”品味,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品尝人生百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最终实现经典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党绪.“阅读经典 涵养人文”[J] 语文学习.2005(6).

[2]聂伟.“发掘经典的‘今点’意义——关于开设名著选修课的一点思考” [J].语文学习.2005(6).

上一篇:红旗谱作者范文 下一篇:城市与环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