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07 01:51:23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语言运用 审美能力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31-02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朗读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古人云:“书读万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词义。反复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著,为学生学习语文文字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材料。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原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教师不要去多分析,一定要让学生去反复读,边读边思考,让学生通过眼前所领悟到的美丽图画去存在于脑海之中去体会。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教材,了解多种语言的表达形成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二、朗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多给学生朗读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含义,感悟文章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美。如《火烧云》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的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之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于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好山河热爱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再现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朗读,品位诗句,欣赏诗歌,优美的词句语言能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

三、朗读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位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的战友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的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感受到的意志是多么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教育。这时学生在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纪律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篇2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篇3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赏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篇4

这部小说集内涵丰富,表现手法新颖,具有四种鲜明的色彩:

第一,现代性色彩。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特质。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而对其现代性却关注不多。就许多少数民族作家而言,那些英雄辈出、经受过血与火洗礼的历史生活是最能承载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的艺术载体,因此,他们喜欢选择历史题材来实现自己对民族生活与灵魂的诗性建构,而在有意或无意中忽略了民族当下的现实生活,忽略了在传统与现代变迁时民族文化所处的维系与改革之间的两难境地。直面现实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而现代性正是先锋小说的重要特征。在长篇小说的的创作中对民族历史生活进行了极为成功的诗意建构之后,梅卓将自己探索的目光拉回到了现代,对准了那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在城市与草原之间游离的现代藏族人的生活。在《麝香之爱》中,她主要展现了那些远离草原,在都市生活的藏族人的生存与情感生活,《麝香》《佳姆萨朵黛》《唐卡》《出家人》《秘密花蔓》《欢愉》《魔咒》等小说都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而《佛子》《果密传奇》《羊年的水命:转湖?洪水》《珊瑚在岁月里奔跑》等展现转海、藏民族信仰意识、民间传说人物和民族苦难历史的作品,也大都是从现代生活的视角去审视和回顾,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在《麝香之爱》中,梅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新奇的、陌生的世界,她笔下的藏族人虽然生活在灯红酒绿的都市,远离了骏马和草原,衣着时尚,意识现代,但骨子里却依然酷爱酥油和糌粑的香味,酷爱藏民族民歌与艺术,喜欢在藏式酒巴里穿梭,喜欢在宗教中寻求救赎,其性格中有豪爽、率性的一面。这是一群经受了现代生活的洗礼却依然顽强地保留着自己民族特性的年轻人,他们从事着画家、作家、编辑、教师、商人、工人、导游等现代职业,其谋生方式、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虽然已与生活在草原上的父辈们大相径庭,但是在文化传统的精神血脉上却是一脉相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处在传统与变迁之间的新一代藏族人,身上既有着传统的影子,又有新时代的印迹,是梅卓所塑造出来的青海高原独有的现代藏族人的鲜活群像。

第二,地域文化色彩。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在梅卓的作品中,这二者往往是水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麝香之爱》中,她所展现的藏族人的现实生活是以青海藏族的地域文化和信仰意识为背景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值得一提的是,梅卓在《麝香之爱》中所表现的地域文化不是表面意义上的风俗习惯的罗列和堆集,她挖掘的是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也就是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藏族人特有的文化意识。藏民族是一个十分虔诚地信仰宗教的民族,宗教融入了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是其最主要的文化意识。梅卓在《麝香之爱》中较为细致生动地展现了藏族人的宗教情怀,如《果密传奇》《羊年的水命:转湖?洪水》《佛子》《魔咒》《护法之约》等处处散发着宗教的神秘气息,在小说中,她或用宗教意识重新解读青海草原上的传奇人物,赋予了他们深厚的藏文化内涵;或将宗教情怀融入人生感悟之中,救赎着现实中的人性沉沦;或以轮回转世、转湖、布施、拜佛等宗教意识和行为为载体,深刻表现藏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可以说,梅卓小说中人物的言说和心理都属藏民族特有,是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藏族人的真实生活和心态的表露,加上小说中不时穿插的对西宁、塔尔寺、金银滩草原等地方风物与藏民族生活习俗的描述,其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但由于作家对藏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等文化意识的深刻挖掘和展现,她作品中的地域性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而升华到了民族性的高度,她所展现的其实就是整个藏民族的文化意识与现实生活。

第三,批判色彩。批判与反思是先锋小说的重要特征,作为一个自始至终用挚爱的眼光热切地关注着本民族发展的少数民族作家,梅卓在《麝香之爱》中对民族性格中保守、自私的一面和民族文化中的愚昧落后现象进行了自觉的反思和批判。如在《秘密花蔓》中,她对唐卡女艺人卓玛的善良轻信的保守性格有所披露,在《珊瑚在岁月中奔跑》中,她表现了对年轻一代抛弃自己民族之根、文化之根的隐性批判;而在《佛子》中,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城市与牧区的疏离,宗教的世俗化等藏民族现代性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追问。在这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作品中,她塑造了才让这么一个既传统,又叛逆的藏族青年形象,通过才让和奶奶琼琼阿依关于给寺院交不交钱的争执、他们在转海途中的所见所闻及才让最后的出家与还俗一连串事件表达了作家自己对民族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发展趋向的思考与反思。在这部作品中,琼琼阿依在青海湖边做的关于海喇嘛的梦颇具象征意义,在这个梦中,那些被金子耀眼的光芒迷失了心灵的喇嘛们被埋入沙山之下,只有每年浴佛节的时候才能在月光下晒三个小时的佛像,时间一过,就又被埋入沙山之中。佛祖要僧人们不断念经、不断做佛事,磨退贪心,才能出居世上,还要等尘世上一半的人不爱金子,才能退去沙山现出寺院。这个梦是一则寓言,既是对那些置佛业于不顾、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金钱的贪婪心理的批判,具有着深刻的批判和象征意义。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篇5

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也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环节基本相同。其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衔接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主要包括:备课、授课、作业布置等环节。

环节一、备课——研究目标,确定目标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保证。有言道:“功在课前,力在课堂”。因此,备好课当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备课时,不仅需要吃透教材,融会贯通,而且还应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的前提下,研究教学目标。面对教材、面对学生确定好每节课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使师生的教学思维活动能紧紧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随意的说教,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教学《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时,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②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③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环节二、授课——讲授目标,完成目标

授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课堂上教与学的活动都是紧紧围绕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牢固树立目标意识尤为必要。授课初,教师可用较少的时间直接向学生亮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目标,围绕目标主动自学探究。授课中,在学生充分自学、展开讨论、对教学目标已有大概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再精深的讲授目标。教师讲授主要是将学生不懂的问题和没有完成的目标进行引导、讲解、答疑。师生在认真讨论、练习训练的基础上,再小结授课内容、概括目标。再例教学《金色的草地》这一课,针对小学生好奇多问的特点,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答平时自己观察蒲公英的情况,在孩子们回答之后与学生们一起研讨蒲公英在不同时间的表现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总结、告诉课文要表明的道理。

环节三、布置作业——测验目标,补充目标

布置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是收集反馈教学信息的主渠道,是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测验,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因此,布置作业不仅要根据授课内容认真选用教材中的有关习题,而且还要围绕实现教学目标、检验教学目标,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富有趣味性的“目标”题。让学生充分练习,通过练习,了解情况,对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再进行辅导补标。以达全体、全面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以教学《金色的草地》为例,这一课不妨布置以下的练习:①组词:蒲( )普( )瓜()爪( )②填写:早晨的草地颜色()花的形状( )

中午的草地颜色()花的形状( )

傍晚的草地颜色()花的形状()

蒲公英是我最喜爱的一种花,我喜爱的花还有()( )()等。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篇6

不仅是刘老师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某校一名优秀班主任王老师也遇到了麻烦。周一一大早,女生小梅的妈妈就来找王老师,向她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学坏”了。原来,周日在家,小梅犯错被妈妈罚写保证书,这本该是件严肃的事,可小梅却嬉皮笑脸地念叨着:“保证书,保证书,保证以后不读书。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参加黑社会,有吃有喝还有睡。”小梅妈听了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自然认为是孩子在学校里学的。面对小梅妈的抱怨,王老师感到很尴尬。

学生中间传唱灰色童谣,这在很多学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早些年传唱的“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到近来作业本上悄然出现的“人生目标:向钱看,向厚赚”,再到励志歌曲《真心英雄》被恶搞为:“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补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这些听起来“很酷”的话,在孩子们以之取乐、释放压力、彰显个性的同时,也传递着消极、偏激、暴力和拜金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些灰色童谣如此蔓延流行,势必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

对于灰色童谣在学生间广泛流行的状况,很多学校的很多教师都采取了“堵”的方法,他们禁止学生传唱,禁止学生抄写,可是这样做却适得其反,灰色童谣在学生中反而越传越多,越传越广。也有人认为,既然“堵”不住,那就应当“放”,童言无忌,要维护儿童说话的权利。

其实,对于灰色童谣在学生群体中蔓延的现象,经验表明,一味地“堵”不能根治问题,没有原则地“放”更是不行。

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要解决灰色童谣蔓延的问题,首先应找出灰色童谣产生的根源。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对这一问题分析得比较全面、透彻。她说,灰色童谣中的调侃、幽默,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内心的无奈。“一个10岁的孩子,每天家庭作业做到晚上9点多,周末还要参加不同的辅导班,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字就是‘累’和‘烦’。”“升学考试压力沉重,校园中又没有相应的释放渠道,童谣就成了孩子们宣泄不满、排遣压抑情绪的途径。另外,除了上课就是考试的学习生活,也会让活泼好动的孩子感到枯燥乏味,这样一来,搞怪、好玩、顺口的童谣流行起来就不足为奇了。”“灰色童谣反映出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不太善于正面发泄,就用这种方式消消气。大家哄然一笑,很是开心,这和成人的需求一样。”学生成长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总会有一种不能发泄出来的情绪,而灰色童谣又能“痛快”地表达他们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都会传唱灰色童谣的缘故。灰色童谣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追求低级趣味的东西,形成消极的价值观,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的“杂草理论”,这对我们解决灰色童谣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苏格拉底把弟子带到旷野中,询问如何才能除掉杂草,弟子们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连根拔起,可付诸实践总是收效甚微。一年之后,弟子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杂草丛生的地方长满了谷子,杂草早已不见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除掉杂草的最好办法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心灵的“杂草”也是如此,面对“野火烧不尽”的灰色童谣,只有在学生心田里种上美好的“庄稼”,让美德占据学生的心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像孩子手里拿着东西,硬要是要不过来的,这是孩子的天性,只有拿好东西跟他换,孩子才会放下不好的东西。

我们教师平常要注意在学生心中种好“庄稼”,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校园告示牌、标语趋向人性化,比如草坪中牌子上写的“别踩我,我怕疼”,既富有童趣又有教育意义。还有学生创编了内容健康、活泼生动的绿色童谣,比如有一首改编版《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找个朋友,到校园转转。带上球鞋,戴上护腕,套上队服,到球场玩玩……”这类童谣健康优美,既可陶冶情操,又可创新思维,值得学校和社会大力宣扬。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的校园就是一部立体的、多色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诚然,健康向上、温馨和谐、充满关爱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净化校园文化,还要从源头加强治理。当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回归踏实向上,当媒体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当积极健康的“段子”在手机中流传,当孩子们的压力不再那么大,当“虎妈”“狼爸”不再那么焦虑……到那时,孩子快乐的天性才会爆发,金色的阳光才会驱散阴霾,毕竟,谁天生就愤世嫉俗呢?

学校和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传诵、传唱经典,弘扬校园主旋律。现在很多学校都筛选红色经典歌曲,供中小学生传唱,得到了广泛认可。的确,传唱的过程是对革命先辈开创事业知晓的过程,是感受今天美好生活的过程,也是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的过程。我的一个朋友在学校团委工作期间,曾组织学生精心挑选了40首体现流行元素的青春励志歌曲,如《隐形的翅膀》《我的未来不是梦》等。要求各班尊重学生意愿,从中选择一到两首作为班歌进行学唱,在校园社团活动、班集体活动期间演唱,再在每学年组织一次全校大合唱,让这些歌曲成为鼓舞学生斗志的号角,成为维系班集体记忆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这种活动形式,歌声很欢快,精神更愉悦。

教师在教学之余也应深入学生、深入生活,多为学生创佳作,满足学生需求。中小学生热衷于传诵灰色童谣,除了因其搞笑、顺口,将其作为发泄情绪的出口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缺乏适合心理需求、乐于传诵的新童谣。如果能够创作出大量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记、朗朗上口、健康向上的绿色童谣,让其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心灵,让绿色童谣在校园内唱响,滋润学生的心田,绿色童谣自然会占领灰色童谣的阵地,从而伴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篇7

区机关党总支:

林业和草原局党支部隶属于区机关党总支,下设4个党小组,有48名正式党员、3名预备党员,党支部班子成员5名。

林业和草原局党支部在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严格党的组织制度,抓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高质量完成我区林草系统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林草局党支部一是注重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不断用理论武装头脑。二是以建设优秀党组织为目标,严格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组织生活制度。三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自觉把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引领全局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专项行动,助力建设文明金林。五是紧紧围绕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对我区贫困户的帮扶力度,现我区39户59人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无返贫现象。六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强化责任使命担当。提高政治站位,以强有力的举措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在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引导党员干部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推动林草局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确保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打折扣。七是落实一岗双责,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林草局党支部认真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摆在首位。

为了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的干事业的热情,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献礼,特推荐林业和草原局党支部为金林区先进党支部。

金林区林业和草原局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 朗读重要性;朗读训练方法;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既然朗读这么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更加重视朗读的训练。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要加强朗读的训练

1、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今天,加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决不是绊脚石,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2、制定朗读计划。教师制定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全书中那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这些文章各具有什么特色?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3、课外阅读博采众长。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课内阅读要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博采众家之长。

二、把握三条线

1、范读引路,点拨先行。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上一篇:小小动物园作文范文 下一篇:美是什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