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1 11:38:24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导学案 先教后学 目标确立 成果展示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推行将近一年时间,从2013年到宁海西店中学学习,到尝试落实,进而自觉深化,导学案的使用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口头布置的预习内容缺乏条理性,无疑会影响预习效果,同时教师不能检查学习效果。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先学”中,学习任务的布置就起关键作用。现我就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实际问题与各位教育同行商榷和交流,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制作高效的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制定:明确目标,指明方向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制作导学案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既钻深吃透教材,又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导学案目标与教案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导学案的目标具体明确,让学生有的放矢,收效颇大,从字到词到句,以及欣赏、理解等都能达到目标。

二、导学案的学前准备:利用工具,扫清障碍

学前准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读音,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师介绍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这篇课文的背景资料。字词的理解与掌握,既能让学生积累词汇,又能为学生顺利阅读课文扫清障碍。介绍文学常识及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明确知识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当然,安排资料的形式可以有所不同。如《皇帝的新装》,学生在小学就阅读过安徒生的很多作品,可以填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郭沫若诗两首》,学生对郭沫若比较陌生,在文学常识方面,教师可全面介绍查阅的工具,让学生主动了解。

三、导学案的编排顺序: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明确学习过程,即告诉学生如何学习这篇课文。既要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又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

在课文理解难易程度的安排上要先易后难,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的题目放在前面,难点问题放在后面,这样学生才不会一开始就失去信心,才能够走一步再走一步地做学习单。如果一开始就遇到拦路虎,很多学生就没自信再做下去了,导学案就失去了意义。

导学案的难度梯度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吃好带头的,吃饱后来的,留足找不到吃的。

四、导学案外疑问区域:生生合作,师生共研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有一些见解和看法,或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老师又不能帮助解答,所以在导学案上要留下学习疑问区让老师了解学生现存的问题,以解答或借鉴。

生生合作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环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对于导学案外的问题,老师可以启发学习方法或提供相关知识。如《金色花》学习单的制作中,我把“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作为最后一个问题,在问题后面,我附上结合课文对金色花的注释,供同学间讨论完成。如在制作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学习单中,在问到“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后,我附上想象和联想的定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想象和联想,并能运用,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五、导学案中的资料拓展:立足课本,放眼社会

学习拓展资料是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训练。资料应根据课文主题、作者、文体等相关内容或知识点来选。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金色花》一文的学习单中,根据课文歌颂母爱的主题,我选了《母爱是绿色的》这篇语段阅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母爱。

对于文言文、诗歌、优美的散文,除了导学案上注明学生至少读几遍,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课文的朗读外,尤其对课外文言文与诗歌的阅读欣赏更要提出目标。七年级学生很少接触过文言文,刚开始学的几篇文言文可以在导学案上划好朗读节奏符号,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帮助其利用注解等工具书自学。当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课型设计不同的学习单。

以上是我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思考,要想让导学案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要不断地思考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郑金渊.教育通论.

[2]钱在森.教育经验总结的原理和方法.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2篇

一、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参考资源进行备课

平时,需要查阅很多资料,各种各样的书籍摆了一桌子,写的时候很费劲也很费时,而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有很多现成的教学备课资料,比如作者简介、教案、素材、课件等等,我们可以打开先浏览一遍,觉得挺好,就下载下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记得在讲授《金色花》一课时,我把资源网上的教案和课件都下载下来,但是,根据我对文章的理解,我觉得课件需要加以调整和修改。首先,关于图片,因为那个单元的主题是关于借“秋”抒情的,分为赞秋和悲秋两种风格,这一课处于本单元的最后位置,我很想做个比较,所以,在课件中我又重新加了三个图片:①红红的枫叶给人悦目而充满活力的感觉,我在此图片上键入两个大大的宋体字:赞秋;②一地枯叶的杨树林给人萧条凄凉的感觉,所以我在此图片上键入“悲秋”两字;③是在图片网上下载的可以交互闪动的图片,使以上两种类型图片的交互闪动,这是我最满意的一张图片,在这张图片左边的页面上,我把《金色花》的原文加了上去,这样就图文并茂了。由于图片的选择给学生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所以这个单元赞秋和悲秋的主题,他们可以一目了然。其次,是内容的修改,这一点比较容易做。《金色花》课件中的字词不太全面,我又加了一些辨析字词,而且,课件中也没有原文,我觉得原文不长,配上图片显示出来效果会更好,所以就这么做了。这样一来经过增补、修改,我觉得很满意,学生上课的时候情绪高涨,学得也轻松愉快。

二、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图片激趣教学

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插图,但限于篇幅,不可能那么详实、完善,而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将空洞的文字叙述变为精彩的动画展示,或将简单的图片变为连续的动作过程呈现给学生,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如讲到《安塞腰鼓》这一课时,书上没有一幅图片,学生对腰鼓也没有认识。在讲课前我通过调查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些情况,于是利用远程资源,找到了有关的图片、视频。当画面出现时,那强健的舞姿、雄浑的喊声、热烈的气氛,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配合着画面、视频,再加上老师有激情的朗读,学生马上就进入了状态。利用这些丰富的图片和课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但使用时也需注意紧密联系课文的内容进行使用,不要过多过滥,以免喧宾夺主。

三、运用远程教育的其它资源组织语文学科活动

远教资源除了图片还有许多有利于教学的其它资源,因此在利用好课堂资源的同时还应用好远程教育的其它资源。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资源使用的方式,充分利用远程资源,模仿它合理的教学设计,实验新颖的环节与提问艺术,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优化语文课堂,让学生乐学、好学、爱学。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由于文章中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那么在教学中怎么让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景象进行情景再现呢?在教学中,我除了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外,同时还在网上收集了一些与圆明园有关的文字、图片,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从而为后面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和民族使命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还可以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作文教学,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以本为本”的模式,比如在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以先用动画形式展示一些想象中的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后,再动笔写一写,这时学生就不会感觉无从下笔了。

四、共享同步课堂,师生共同反思、发展

“同步课堂”与我们的教学同步进行,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加强师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自己经常收看,学习优秀教师们的授课艺术、育人理念;每看一节课都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情况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让学生享受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同时,学生们还能看到自己的知识、能力与发达地区同学们的差距,使其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3篇

我应兰州市教科所邀请,为他们的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学员上一节课《杨修之死》,一上完课,吴宇坤老师跑过来对我说:“这一课这样上真是特别,真是没想到啊!”欣慰之余,脑海中便重现出备这课的点点滴滴。

是啊,每一个课堂故事的背后,总有许多幕后的故事值得重新回味!

溯源而上,不忘初心

其实,《杨修之死》源于我在南京市开设的《曹操:从英雄到奸雄》一课。

“作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我们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带什么头呢?”

2011年11月1日,在“第四期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分组活动的研讨会上,我们小组的教学指导师傅――特级教师袁源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意在打开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更广阔的视野。

我想,带头人,做语文教学这块土地的耕耘者和守卫者之余,还应该是一个勇于探索、能开荒僻壤的先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如果语文教学进程是一条大河,那么岸边的文本解读和作文教学园地早已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而随着势不可挡的语文教改洪流的奔突,渐渐冲积出一块崭新而肥沃的沙洲――名著阅读教学。大家都知道这块沙洲蕴含着无限的开发价值,但是,唯其新,唯其无限的不可预知性,当时却还是人迹罕至。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也都积极倡导学生要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也想一些办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老师们虽踌躇满志却也真的没有方向,大多处于茫然观望状态。作为学科探索先锋的我们,是应该有做第一批吃螃蟹人的勇气啊!

所以,研讨的结果是,袁老师率先垂范,与我们5位徒弟同台上课,给南京市的语文老师呈现一组“名著阅读教学”专题研究课。整体构想为:从“课文”到“名著”,从“一篇”到“一部”。

商定开课展示的时间为12月9日,11月10日各人将上课的课题发给袁老师,11月20日将初步的教案发给袁老师。

这时,我们五位学员――王其军、方长英、华晓隽、张鹏丽和我,都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热情的萌发和伴之同生的沉沉的责任感和压力。

做开疆僻壤的先锋,我不会忘记,这是我们这些人的“初心”。

“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如何能在短短45分钟时间内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在课后自觉地将名著阅读进行到底?如何能在45分钟内让听课的老师们真正有所收获呢?如何在短短45分钟时间呈现我们的名著阅读教学理念和探索思路?

在这之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名著阅读教学理论可供指导,也还没有丰富并唾手可得的名家教学课例可供借鉴。一切需要自己探索开发。因为感到责任的重大,因而,我很快陷入到一种焦虑和迷茫中。

首先,上哪一部名著的阅读指导呢?在尚未有一点思路的情况下,我决定先来个地毯式搜索。

我在回顾课标推荐的名著之后,将初中的六本教材(人教版2002年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板)找出来,将教材上与名著有关的课文找出来,罗列如下,希望找到一定的契合点。

七上:《绿色蝈蝈》――法布尔《昆虫记》《山市》――蒲松龄《聊斋志异》《金色花》――泰戈尔《新月集》《咏雪》――刘义庆《世说新语》

七下:《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城南旧事》 《丑小鸭》――《安徒生童话》《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八上:《湖心亭看雪》――张岱《陶庵梦忆》

八下:《泥人张》――冯骥才《俗世奇人》

九上:《傅雷家书两则》――《傅雷家书》《谈读书》――《培根随笔》《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羊脂球》《智取生辰纲》――施耐庵《水浒》《杨修之死》――罗贯中《三国演义》《范进中举》――吴敬梓《儒林外史》《香菱学诗》――曹雪芹《红楼梦》《陈涉世家》――司马迁《史记》《唐雎不辱使使命》――《战国策》 《隆中对》――陈寿《三国志》

九下:《我爱这土地》――艾青《艾青诗选》《蒲柳人家》――刘绍棠《蒲柳人家》《变色龙》――契诃夫《契诃夫小说选》《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鱼我所欲也》――《孟子》《惠子相梁》――《庄子》

罗列完之后,不知为什么,也许是自己的偏爱,也许有别的原因,我将目光停留在《繁星 春水》和《新月集》上,冰心和泰戈尔的渊源大家都知道,课内相关的篇目就是《荷叶母亲》和《金色花》。我想将这两部名著做个串联,希望学生能够有兴趣阅读并且“一课两得”。得到这个灵感,我有点小激动,立即开始重读两部名著。

重读的过程是快乐美好的,我得以重新品尝语言的美丽。我在笔记上又一次摘录下那些曾经心动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渐渐忘却的句子――

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不要因为峭壁是高的,而让你的爱情坐在峭壁上。

休息与工作的关系,正如与眼睑与眼睛的关系。

鸟儿愿化为一朵云,云儿愿化为一只鸟。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于伟大的时候。

神对人说道:“我医治你所以伤害你,爱你所以惩罚你。”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被关在了门外。

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远不能在天上翱翔了。

……

从重读中抽身出来,我有了第一个思路――

课题:《荷叶 母亲》

设想:由“一篇”到“两部”

教学过程:

1.学习《荷叶母亲》一文,体会对母爱的感念

2.呈现《繁星 春水》中关于母爱的小诗

3.阅读冰心的《小橘灯》,感受“童真”

4.推荐《繁星 春水》中关于小孩子的诗(童心的诗)

5.冰心的诗与泰戈尔的诗的关系

6.由冰心的诗推荐泰戈尔的《新月集》

第二天我将自己的思路又进行了仔细思考,觉得教学内容有点繁杂,一堂课根本完成不了,而且几乎全是教师的活动,几乎没有什么学生能做的事,是典型的“师本”课堂。于是修改“过程”――

1.课前让学生从《繁星春水》中选择五则左右的小诗,选择那些有文采、有哲理的。

2.课前请学生欣赏、品析、诵读,课堂上让他们互相交流、展示、演读。

3.学习《荷叶母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仿写最后一段。

4.教师从学术的角度、文学的角度举例介绍《繁星 春水》,引用一点专家的评议,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5.由冰心勾连泰戈尔,介绍《新月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1月9日,我将初步设想告诉袁老师,征求师傅的意见。她笑笑说:“你这几年都在初三呀,为什么要选择初一的课呢?”

回来后,感觉有些失落,自己费心设计的课被委婉地否定了。晚上静下心来,细细地琢磨师傅的用意。是的,我一直在教初三,为什么我不选取初三的内容而要舍近求远?仅仅是因为个人爱好么?其实心里有一个答案的,只是之前潜意识里回避着不想承认:初三面临中考,虽然课外阅读更为重要,但是开课难度大,利害关系也更大些,同时,初三教材涉及的几部名著《三国演义》《水浒》《傅雷家书》等等有深度有广度,开课是个挑战。

琢磨琢磨,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也明白了师傅的委婉提示――教学是自然真实的行为,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是最自然的;挑战是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我们不该回避的问题。此刻,心里的“委屈”一扫而光,我豁然开朗了。

柳借三篙翠,花分一脉香

得到师傅的启发后,我再次进入一种小小的亢奋状态。带着重读冰心泰戈尔的美好,放下《荷叶母亲》和《金色花》,开始翻起九年级(上)的课本。

看到《杨修之死》,我忽然回忆起上一届学生学这课时兴味盎然的课堂情景,对,就由它切入!由《杨修之死》一文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三国志》的兴趣,正好也与初三的教学进度一致。我把这个设想跟师傅再作汇报,袁老师给了我一个肯定的微笑。

于是,我踏上了又一段重读之旅。《三国演义》《三国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以前读过的作品又一本本搬到床头几上。

很大程度上,备课的过程是一个“借”的过程。有的老师认为,一堂真正属于自己的课是充满自我个性的,对于课的解读应以自己的为主,这个观点我同意。但是,我也认为,揽读别人的思想也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全才”,由于个人的学识、视角乃至个性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者片面,从他人的思想中有时可以发现更好的思维角度,这种启发一定会对自己有借鉴,不管是正面的、侧面的亦或反面的。“凿壁借光”,借用别人的有价值的“光”是借;“草船借箭”,巧用别人射来的箭也是借嘛。

一借。百花齐放的信息资源里有很多养分。

我还是喜欢摘录――

比如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孙权)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唐太宗)

“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王安石)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

“曹操的遗嘱‘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就不谈国家大事,不说豪言壮语,就说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易中天)

……

还有一些关于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一些背景资料。

北宋时,三国故事的讲史话本中拥刘反曹的倾向性已很鲜明。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实施高压政策,人心思汉,这又为“三国故事”或“三国戏”中的“拥刘反曹”提供了现实土壤。

于是,“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在曹操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全部恶劣品质。

……

因而,曹操的文学形象以历史形象为原型,但比历史人物更深刻,更具典型意义。可以这样认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分别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了解大量的资料是需要的,在信息化时代,获得资料也是容易的。但是,要从中找到一个好的思路却不易。

二借。同仁的探索中有很多启迪。

很巧,在备课期间,听了南京市人民中学毛华老师和江宁天景山中学杨正奎老师的两节“一课,一书,一人”思路的阅读课《绿色蝈蝈》和《金色花》,又有茅塞顿开之感。也体会到“语文人相亲”的别样的美好。

毛华老师的《绿色蝈蝈》一课,以这一篇为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昆虫记》一书有理有趣、有情有义,不看不知道,《昆虫记》的世界充满爱的奇妙。作家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用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本领、长相特征、生活习性等的描述中体现他对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杨正奎老师的《金色花》一课,由“品读一首美丽的诗”到“打开一本好书”,通过品味《金色花》一文中美美的画面、美美的形象和美美的感情,激发学生阅读《新月集》的兴趣,引发他们进一步阅读泰戈尔这个人的热情。

两位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有很好的可以借鉴之处。

三借。学生的思想和需求更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根据以上已有的积累,我开始寻找课的主线。

那一天,听到两位学生课间的闲聊。

……

甲: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啊!

乙:我是曹操吗?曹操是坏人,我是好人好吧!

甲:谁说曹操是坏人?人家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小说那是瞎写的……

这个角度不错啊!我有了一个思路,立刻写下了一个课题――“英雄?奸雄?”,副标题为“《三国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要想让这节课顺利地进行,学生必须要求有一定的课前“学习”,必须布置学生课前自学:阅读课文《杨修之死》和《隆中对》,归纳两文中的曹操的特点,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

我自己也要做好以下的“功课”:

阅读《三国志》这本书,根据初中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筛选有关曹操的短小片段故事;

阅读《三国演义》,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故事两三个(也可以课前做个调查),如“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败走华容道”等家喻户晓的故事;

围绕这个话题,再有目的地搜索资料信息。

我摘录了一些曹操的正传外传之类的小故事。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J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房冢皇甯腹侄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

……

我还从《三国志》中选择了评价曹操、刘备和诸葛亮的文字,比较分析作者陈寿的观点。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致裕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不难看出,陈寿对曹操的评价很高,超出了刘备和诸葛亮。但上面这个设计的缺点是,内容没有兴奋点,比较冗杂,大量的文言出现,也许并不能激发学生对《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阅读兴趣,反而会让学生对这两本书都产生畏惧心理。

于是,我写出了一个简案――

一、由《杨修之死》引出“曹操”这个人

二、学生眼中的曹操

三、“大家”眼中的曹操(鲁迅、、易中天等)

四、复习《观沧海》《龟虽寿》认识曹操的诗人形象

五、课堂总结:从不同侧面认识了曹操这个形象

写下来之后,反复想象课堂情状。总觉得这个上课思路有两个大疑虑:

一、“你说我说大家说”,这是语文课吗?要完成怎样的语文教学目标呢?好像是种了人家历史课的“田”呢。

二、能不能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兴趣呢?这是学生需要的吗?好像是立足在我老师的视角的吧。

针对第一个疑虑,想到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这节课到底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运用呢?如何才能上得像语文课呢?作调整――

1.复习《龟虽寿》《观沧海》,引出“诗人曹操”。

2.回顾《隆中对》,引出对《三国志》的介绍。

3.阅读《杨修之死》,体会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4.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形象如刘备、诸葛亮等与曹操形象的关系。

5.课堂总结:历史上的曹操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

第二个疑虑呢?课堂的“兴趣点”在哪里?如何找到上课的轻松而又巧妙的切入点呢?

启发了我的还是学生!

一个学生来背书,当听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时,我心里一动,笔下意识在一张纸上写道:“采花酿蜜,甘苦为谁?”是啊,老师辛苦地备课,到底是为谁的甘苦呢?不就是学生吗?那么有问题问问学生也许可以得到解决了。

这次,我主动去和学生聊。果然得到了他们感兴趣的信息。

当我把教学视角转向学生的时候,又一次豁然开朗。找到了课的切入点,还有“三顾”“三笑”等“兴致点”。接下来,我的教案写得特别快。我对教学思路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也调整了小方向,转为“怎么写”这个语文的能力点。即通过曹操这个人从“英雄”到“奸雄”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妙处――虚构,使情节更生动;虚构,使形象更丰满;虚构,使个性更鲜明。

往事值得回顾,故事期待重来

12月9日,在美丽的南京市三中文昌校区,展示会场气氛热烈,来自全市各区的老师们济济一堂。

课前休息时间,当大频幕上打出最新影片《铜雀台》的大幅剧照时,立刻引发学生和老师们的热议,我听到学生首先在谈他们喜欢的明星,然后转到“曹操”。我听到两个男生为张丰毅扮演的曹操和电视连续剧里的曹操哪个更“像”争得不亦乐乎时,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我感觉迎接我的将是一个快乐而精彩的课堂。

那天的六节名著阅读指导课,可谓精彩纷呈。上课者用课阐释我们对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考,观课人用热情诠释他们对语文的追寻。另外五位老师的课题及特点分别是:

张老师《荷叶母亲》――清新,注重课本,注重朗读。

方老师《金色花》――自然,以教材为由头往深广延伸,认识一个人。

王老师《重温经典,走进〈论语〉》――亲切,让经典从殿堂上走下,让圣人从神话中还原。

华老师《鲁迅留下的拼图》――厚实,从拼图中重识鲁迅,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

袁老师《钟爱・典藏》――巧妙智慧,娓娓道来,踏雪无痕,余味袅袅。

回望备课路,我知道,备好一节课,需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度,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睿智,更需要有“吹尽黄沙始见金”的执着,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

而这“灯光漂白四壁”的历程其实也会给我们自己的灵魂一个丰富美丽的“假期”,充电、加餐,暂离繁杂,慢慢沉淀,哪怕走走弯路、岔路,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所以,在启承转合、一波三折的教学故事中,一定会有值得以后重新回味的精彩。

期待这样的故事,在我的、你的、大家的教学生涯中可以重来。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4篇

一、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是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台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曾经看到一篇关于泰戈尔《金色花》的教案。设计者在情境导入后直接进入品读过程:

1.范读。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并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练读。小组互相练读,推荐朗读(小组长陈述推荐理由)。

3.品读。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出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二、回归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深刻理解文本

如果课堂中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那么学生对文本是有可能提出问题思考的。当然教师首先对文本要做到:准确理解,深刻理解,并在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处理。这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生成。但是,这一切实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文本。

今天,美学与读者中心论被渐渐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好现象。但在盲目崇拜外国教育理论和改革急功近利的心理驱使下,文本解读逐步走向了“思而不学”的极端。这种理念下的语文课,老师片面地认为文本是引子,是催化剂,以至于本末倒置,游离文本而言其他,形成“扯皮语文”。如某一个老师教学《竹影》,课堂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少,而且文本主题被误读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为了繁荣课堂,而应用美术作品(大概有二三十张)来作秀“怎么教”,使“好现象”变了味。

张鹏举就曾扼腕叹息:现在的语文课堂很飘,浅而无根、散而无神、乱而无序。这种现象实在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该怎么办呢?

三、回归文本,要处理好教学设计与文本解读的关系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观沧海》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仿照《天净沙·秋思》第1句到第3句的样式,把《观沧海》中的表示景物名称的词语填充进去。齐读改写,感受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提炼诗歌中的意象,从而感受诗歌恢宏的气势和诗人阔大的胸怀。学生讨论后教师提供了如下参考:

碣石沧海山岛

秋风树木百草

日月星汉洪波

有志者在海边

本来《观沧海》作者目睹了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心中涌起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然而改写的《观沧海》却变成了无病,教师的设计及提供的参考没有价值,破坏了其中本就有的恢弘气势和豪迈气魄,

该环节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领会课文,而该教师只是做到了教学设计的新颖,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恢弘气势并无帮助。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有必要回归文本,语文教师应该在紧扣三维目标和深挖教材的同时,使得教法和指导学法恰如其分地得到运用,从而创造出自己的高效语文阅读课堂。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以学定教 学为中心 课堂转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16-0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最核心的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只是在赶教学进度。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脱节,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消失。课堂教学转型,把学生推上前台,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在课堂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情的研究,从老师的“教”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重点,也就是所谓的“以学定教,学为中心”。

一、自主学习巧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以学定教”首先要让学生去“学”,老师不但要给学生设计学习任务,还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自主学习是学生进入学习的开端,自主学习阶段做到位,可以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但是学生对老师的放手还不习惯,需要老师为其设计自主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率。自主学习如果没有任务做指导,就会变得杂乱无章。如果每一篇文章的学习都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老师可以用“导学案”的形式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问题,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研究状态。

如苏教版七年级《三峡》的学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不高,一是因为读不懂,二是文言文大都有背诵任务。老师在设计自主学习时,并不让学生背诵,读通文章后就一个任务――听。老师运用多媒体配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一遍遍听,感到眼前是一幅幅三峡山水风光图,听得想把这样的美文背下来。学生有了诵读的欲望,很快就可以带着感情读熟。不用加压要求,学生就可以完成“学”的任务。学生的“学”是课堂的中心,只要能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就是最好的引导方式。

二、课堂学习有方向,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为中心”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才有效。老师要做“授人以渔”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白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学习,仍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是学习语文的根本。学生只有积累了,理解了,才可以灵活运用。要想体现“学为中心”,老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要有明确的任务,要有完成任务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春》一课,很多老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按照教案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顺序去总结。学生也能完成常规学习,但是文章学得没有味道。老师布置朗读学习时只有一个要求,找出文中觉得美的句子,然后感受一下如何美。这样学生在读文章时有目的性,而且完全可以说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特点。切入点不同,学生的兴趣不同,老师要挖掘教材中有趣味的内容,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学生在赏析句子时,老师要做好方法指导。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学生也能说出“钻”字用得好,但是在组织语言时不知、如何表达。老师指导学生赏析时要观察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从写作手法或修辞方法上切入。像对这个句子的赏析: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人的毅力、感情,形象地表明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以及对春天的渴望。

三、展示过程多评价,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学习的收获要展示出来才可以让大家看得见。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成功”的不断刺激,才可以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老师在学生展示时,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多发现学生的亮点,让整个课堂活起来,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更高。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多,只是停留在“灌输”的阶段,根本谈不上“以学定教”。学生在展示学习结果时,老师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及课堂反馈正确率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的节奏和方案,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文中的精要语段是对“雪后小山”的描写。对本段的赏析角度大多数学生能确定为“修辞”。在分析时,只要能找准是哪种修辞就要给予高度评价。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阳光下雪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雪后济南的喜爱。学生在分析时往往会漏掉感情,需要老师重点提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重要的是尊重语文学科发展的方向。“以学定教”中的“学”不仅仅是指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也是学生心理的变化、技巧的掌握、学习水平的提升。“教”也不仅指课堂上的讲授,还有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的策略方案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顾泠沅,官芹芳.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J].上海教育,2011,(7).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现代诗 盲生 比较阅读法 现代诗教学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一种诗歌,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是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通过丰富意象构造意境,从而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文体,是文学作品四大文体中极其重要而非常独特的文体。本文所谈的现代诗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教学法,就是把两首或两首以上的相应诗歌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别,扩大学生诗歌阅读面,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现代诗教学的必要性

1.读现代诗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

现代诗,特别是中国现代诗,在借鉴古体诗用意象构造意境的特点基础上,又形成了独有的一些特点,如思维的发散性、跳跃性,语言的平白性,结构的自由性等。笔者认为,多读现代诗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式,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启迪学生智慧。

2.现行新人教版教材中现代诗数量偏少

经笔者了解发现,新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共有现代诗(含外国诗)篇目13篇,在七至九年级上下册教材中所占篇数分别是4、2、0、0、3、4,初中语文全套教材中共有169篇课文,因此现代诗所占比重是7.7%。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现代诗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是相对较小的。请看下面图一和图二:

摘 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数量偏少,盲生课外阅读途径受限,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瓶颈。教师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教学,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诗歌阅读面,提高了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诗歌鉴赏能力,还提高了教师的文学素养,解决了盲校语文现代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如何开展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的益处及可能带来的问题等方面,对比较阅读法在盲校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现代诗 盲生 比较阅读法 现代诗教学图一 现代诗在各册教材中的数量

图二 现代诗在初中语文全套教材中所占百分比

经笔者进一步了解发现,教材中仅有13篇现代诗中,只有5篇是讲读课文。初中语文课时本来就比较紧,这样,教师基本没时间讲剩余的8篇诗歌。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在课堂上学习的现代诗篇目只有5篇,分别是七上的《理想》、《郭沫若诗两首》,九上的《雨说》,九下的《诗两首》、《我用残损的手掌》。

3.盲生现有现代诗知识相对欠缺

盲生因有视力障碍,阅读面受到极大影响。虽然现在高年级盲生基本能操作电脑,能利用网络阅读文学作品,但经笔者了解,网络文学中以小说占多数,大部分学生都是听网络小说,而对诗歌关注度非常之小。至于个别对诗歌感兴趣的学生,因资源问题,往往很难阅读到课本以外的诗歌。

结合盲校学生实际情况,笔者制作了一份现代诗学习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盲校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发出问卷60分,收回问卷50份,有效问卷49份。

调查发现,49位同学中平时经常阅读现代诗的学生仅有3位,占6%,偶尔阅读的有38人,占78%。23个人选择课本为阅读现代诗的途径,占41%。能够举出现代诗作家及作品的仅有12人,占24%。27人认为教材应该重古典诗词而轻现代诗,占55%。表明现代诗在学生中普及度不够,大家对现代诗的认识比较模糊,阅读现代诗的主要途径是课本。

关于教师教授现代诗时提供相关课外现代诗的问题,48人赞同,占98%。说明教师开展现代诗比较阅读法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尝试写作现代诗的仅有19人,占39%。详细情况见下面图三、图四与图五。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读现代诗可以启迪学生智慧,而现行新人教版教材中现代诗数量偏少,盲生现有现代诗知识欠缺。在这种现状下,结合课外现代诗,开展比较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现代诗教学的可行性

1.比较阅读法有其理论基础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正是在这璀璨的艺术之花的积淀之下,现代诗歌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诗人,他们写下了一首首扣人心弦的诗歌。这些诗歌或反映社会现实,如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或抒发爱国情深,如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或激励人向上的斗志,如汪国真的“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就只能是背影”,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然而,反映各个主题的诗歌,因各个诗人生活环境的不同,经历的不同,性格特点的不同,处事方式的不同,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概括起来说,“比较”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即将两种事物或材料放在一起;二是“较”,它有“相竞”、“比照”之意。通过比较,求同存异,鉴别选择。这就为我们进行现代诗比较阅读奠定了理论基础。

2.现行教材中有值得利用的资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之后编者给出了可供教师开展诗歌比较阅读的材料。这些材料或以“研讨与练习”的形式出现,或以自选阅读形式出现。如九年级语文下册,在余光中的《乡愁》一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又展示了席慕容的《乡愁》;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后又展示了同一时期的《狱中题壁》;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一课后展示了济慈同一题材的《蝈蝈与蟋蟀》。

3.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知识或网络搜集相关资料

每册教材容量有限,编写者不可能在每篇诗歌后都编入相关诗歌供教师开展比较阅读教学,因此,教师结合每首诗歌内容自主选择恰当的课外诗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可以与邵燕详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进行比较;教学流沙河的《理想》,可以选择与汪国真的《美好的愿望》进行比较;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可以与他的《母亲》比较,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可以与古诗《迢迢牵牛星》比较。除此之外,可以用来进行比较阅读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教师利用已有知识不能选择到较好的比较对象,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中国语文网(http:///index.jsp)中可以找到很多与教材中现代诗歌相同题材的诗歌。

三、如何开展现代诗比较阅读

笔者认为开展现代诗比较阅读,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比较的对象

现代诗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虽然只有不到100年的发展历程,但数量却浩如烟海。那么,教师开展诗歌比较阅读时,就不能随意选择比较对象,而应该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

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教材要求学生关注诗中包含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学习诗人把情感寄予在具体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的写法,并借鉴这种托物寄情的方法写一两句富有诗意的句子。那么,教师就要以这一教学目的为原则,选择比较对象。

又如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纸船》,母爱是这两首诗歌共同的主题,教学目的之一是感受诗歌中浓浓的母爱。这两首诗是列在一篇课文中的,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可以开展比较阅读教学的例子。但是,如果教师想再选取课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就要选择其他以母子之情为主题的诗歌,如泰戈尔的《母亲》、冰心的《写给母亲的诗》、舒婷的《母亲》等。

2.确定原诗与对比诗的比较点

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这两首诗都把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了。前者具体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后者具体化为“清远的笛声”、“没有年轮的树”。虽然都使用了托物寄情的手法,但又有不同,前者把乡愁的情感升华到了民族的高度,后者则意境深幽,比喻新异。对这首诗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两首诗各自表达上的特点。

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和《狱中题壁》都是同一时期在狱中所做,前者写于1942年7月3日,后者写于同年4月24日。前者用摸索土地抒发对土地之爱,后者用慷慨赴死表达决心,但两篇又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及对民族抗战胜利的信心。比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鉴赏两首诗的异同。

3.以读促写

在对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之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把抽象情感具体化的方法。在课堂上的恰当的时机,我给学生提出了写作任务:学习把抽象情感具体化的方法,写一两句富有诗意的话,表达自己或思念、或悲伤、或欣喜等情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短暂思考之后,纷纷举起了手。“思念是一条弯弯的小河,从我流向你”,“思念是家乡门前的那棵大树,在有风的日子里,召唤游子”,“悲伤是天边的云彩,萦绕心头”,“欢欣是儿时的棒棒糖,一跳三尺高”,这就是学生思想智慧的火花。

四、比较阅读法运用在盲校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中的益处

比较阅读法的前提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诗歌结合起来教学,因此在广度上,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诗歌,在深度上可以使学生对一首诗歌或一位诗人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同时,比较阅读法往往可以从多个方面选择对比点,给予学生较宽广的自主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

此外,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扩大自身诗歌阅读面,提高文学素养。

五、比较阅读法可能带来的问题

比较阅读虽然有优点,但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找到恰当的对比点,就会占用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负担,从而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在盲校现代诗教学现状下,比较阅读法是一种扩大学生诗歌阅读面、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使用比较阅读法,一定要提前选择好比较的对象,确定对比点,精心设计教案,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这样才能发挥诗歌比较阅读教学一举多得的功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的,学会优秀的现代诗三百首,学生创作现代诗应该就会游刃有余,实现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最高目标――写。

参考文献:

[1]李茉.诗歌比较阅读在比较什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2]黄桂兰.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4,(3).

[3]文秀莹.异中求同,同种求异――中学语文比较阅读探讨[J].海南师院学报,1993,(3).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7篇

教学态度的更新,是构建新课堂模式的前提。教学态度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和评价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俗话说:“一只手掌拍不响。”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除了教师这只手掌外,还少不了学生积极参与的那只手掌。作文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使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拨动他们投入的心弦,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之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投入,可以采用讨论、演示、辩论等多种手段,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们可以从学生亲身所见所感入手,也可以牵动学生的猎奇心理,还可以以多表扬学生的闪光点为突破点,“拨一发而动全身”。如教学《散步》,可让学生体验家庭亲情;教学《山市》,抓住学生对“鬼”“山中蜃景”的好奇展开……只要老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做到不包办课堂,并运用巧妙而恰当的授课方式,那么,学生的参与度必将提升,“课堂”这块蛋糕才更香甜可人。

另一方面,评价学生的方式要灵活、富有变化

笔者曾聆听一些公开观摩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得可谓神采飞扬,一节课下来自然少不了鲜花与掌声。可仔细品味,白璧也有微瑕,师生间做游戏般的一问一答,正确者,师曰:对了;不正确者,师曰:错矣。如是再三,反反复复。这样评价学生,公开观摩课尚且如此,长此以往,效果自然不佳。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课堂评价理念,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及教师要学会鼓励与赞美,要有为人师者的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一个热烈的掌声、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机智的话语,都将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热情地给予学生多一些支持与鼓励吧,从单调的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你答对了”“不错”中解脱出来,善于采用灵活多样、富有变化的语言,诸如“恭喜你,答对了”,或与学生握握手,或竖起大拇指等行为,我们的课堂也将会多几分生气。

比如有位教师在一堂作文点评课上走下讲台,带着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作文:“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寻常的见解,可以展开写。”“能恰到好处的模仿课文句式,学以致用,这也是创新的开端。”“全文新颖的选材,巧妙的结构,看的出你真费了一番心思。”“观察细致,勤于动脑,你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联系上下文,想想怎样过渡才行?”“你的进步我们有目共睹,别自卑,昂起头,继续前进吧!”“这么优美的语句配上工整的书写该多好啊!”诸如此类的评价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引导和期待,是教师一腔关爱的真挚流露,这样的评价必定会深深打动孩子,并能使孩子不断进步。

教学手段的更新,是构建新课堂模式的关键。那么,课堂教学手段更新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要注重引题的巧妙性

好戏开演前,少不了激越的锣鼓,以壮声势,吸引观众。精彩巧妙的引题,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如同序幕,预示着演出的高潮、结局。我们引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情境导入、释题导入、故事导入、表演导入、图画导入、音乐导入……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联系实际,捕捉学生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恰到好处,便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引题的巧,要有四两拨千金的功效,引题的妙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于漪老师教《春》时,先给学生描述了美妙的春景,给学生以春的生机与力量;然后让学生背诵描绘春景的古诗,带学生进入一个诗情画意、如沐春风的境地。再如讲授《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让学生观看录像《开国大典》中的有关片断导入新课;而讲授《杨修之死》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杨修的片段引入新课,这些创造情境、营造特定的气氛导入新课的方法,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要注重讲授方法的多样性

在传统教法中,教师“以本为本”地传导知识,呆板而单调。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手段的转变作了相关阐述:要改变过去以练为主,以讲为主的教学,提倡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不同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苗。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讲究教法的多样性。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以朗读感悟其中之美;教学《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动手参与,编课本剧;教学《金色花》,可用由内(明中心)到外(写法和特色)“拨笋式”的教法;还有《花的话》,采用表演式教法;《愚公移山》,采用辩论式教法……一句话,教法应该多样化,才能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三、注重媒体技术在课堂的广泛运用性

传统的教学媒体“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早已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多媒体教学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激光视盘在课堂上的运用是大势所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授课,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声、形、色等情景教学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顺应潮流,学会使用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并广泛推广,如教学《春》,可以配《春到湘江》的名曲朗诵;教学《钱塘江春行》,可以出示美丽的西子湖畔的幻灯片;教学《济南的冬天》,可播放有关“趵突泉”的录像。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22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确,新一轮的课改从教材编写、课程资源都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如何落实新观念、新教材、新课程,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二、追求新成效和新境界

“新成效”和“新境界”是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教学也有成效,但这是“旧成效”,即使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学生也会学会一些知识,考试也得到分数,甚至是高分。但这只是“旧成效”,语文教学的“新成效”远不止而此。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成效,不止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也不止是为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会字、词、句、段、篇和语法、修辞和逻辑等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及其他综合素质,如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就是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新成效”。所谓“新境界”就是在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指导下,老师运用新的教法和学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最新的教学境界。

三、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再如,结合《春》、《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再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赵州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再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四、追求课堂有效提问的境界

有效提问的基本特点:一是清楚,主要是教师在提出问题清晰,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回答;二是有目的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的真正目的何在,提问的真正目的是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三是有组织,教师在提出具体的问题之前,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组织,根据学生认知发展层面与材料自身的发展顺序,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能形成清晰事件逻辑顺序,并和原有的知识构建新的联系;四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到简洁,冗长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混乱;一次只能提问一个问题,不要将多个问题罗列在一起,与此同时两个或者是多个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思维方面的混乱,很难把握好准确的答案;五是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作出积极反应,问题需要具备认知方面的难度,学生按照线索,经过考虑之后,能够获得自身答案并使用清晰地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学习方面的快乐。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的话,有效提问指的是教师精心准备并设计了提问。这一提问实际上是包含了教学目的与提问目的,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展开随意提问。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积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6-0039-02

一、语文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应该是积极的

1.语文教师要主动认识课改的积极意义。语文教师应该顺应课改,接受课改,而不是因循守旧,照搬经验,甚至于对课改无动于衷,认为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一阵风。要认识到,不但课改来了,而且已经取得成绩,已经在不断深入。不改变,只会落后。课程改革,语文教师应该走在前列,也应该挑起母语教学改革的大旗。探索无止境,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是对学生思想的释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在集体中合作,在合作中思考是对教师能力的释放。

当《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由一个的虚荣的女人转变为一个敢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人时,当泰戈尔的《金色花》,杨新雨的《养母》、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代替了一些政治说教味重的文章时,当学生的独特表达被尊重时,当趣味语文引进课堂,谈论,发言,参与,变成课堂常态时,我们的语文是活色生香的,我们的课改是符合人情、人性的,是有意义的。

2.语文改革改什么。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这些改革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高效课堂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近,语文教育就能真正扎实有效的进行,这是学生之幸,语文之幸,学问之幸。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和原则可以整合为一句话,就是怎样教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经验和能力。这就要求:

(1)改变长期以来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灌输方式的教学模式;

(2)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由原来居高临下,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语文教师是要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必须改变原有的旧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学习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方法,方法正确,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就必须革新教法,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问答式为对话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在尊重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发展多元智能的教育改革中,语文教师的新思维还要表现在对自己知识能力的更新上。现在的社会信息丰富,学生认识社会,汲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教师如果只是局限在课本,课堂,学校,势必逐渐落后。教师必须自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的合作与自主

1.师生关系中的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最好的关系,语文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让这种关系成功保持下去,教师是需要转变认识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语文最怕“眼高手低”看着似乎人人都会,但是差别很大。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课改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理性接受自己角色的转变,正如爱尔兰著名作家肖伯纳所说:“我不是你的老师,我只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俩的前方。”

在新课程改革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点拨、示范、激励作用。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教师有一个角色变化的问题:教师的职责现在不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新课程改革的全部基础应该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交流对象,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人格上平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只有在师生之间真正形成了一种平等关系,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出交流和合作能力。

2.集体备课,高效省时。集体备课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即高效又节省了时间。有一位专家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但是观点的交流就不一样,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大家一交流就是两个观点,甚至是更多更好的观点。”通过集体备课后,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多也更深刻,而且对教材把握得更到位,这就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如果每个教师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后援团,那么工作中的困难就不是困难。一个组的教师中,有的教师可能擅长讲小说,有的可能在诗歌上有心得,有的可能在作文教学中得心应手,也有的可能在管理上颇有成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要是一个和谐的语文备课组,每一位老师都充满了热情,在集体备课时能够畅所欲言,发挥强项,那么每一个看门道的内行都会有所启发,在集体备课中取长补短。

3.做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语文总是走在改革大潮的前沿,语文教师的教师理念,教学成绩也备受关注。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既要在集体备课中汲取各种养分,也要在教学中做一个有个性的语文老师。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年轻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见解,有阅读的体验,有关注社会的眼光,在一堂堂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上要有教师精彩的穿针引线式的点评,告别满堂灌的形式,也不能在课堂上不作为,把不作为当成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借口。语文老师应当从自己出发,研究教学艺术,懂得如何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如何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著名画家吴冠中不久前被香港大学授予博导时说:“重复自己是可耻的!”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语文老师当下很容易重复自己。多年的教案舍不得扔弃,教学思想不会更新,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个性化生存发展的示范者与带动者,用自己的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影响、带动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我们应当站在高处定位自己,历练个人的境界,培养自己的风格,彰显个性的风采,提升个人的价值。很多名师的魅力源于他们的个性。我们应该思考要告别统一标准,告别规范动作。“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才有能力带领学生欣赏到语文大花园中的奇花异卉。魏书生说:“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

三、教师对语文的再认识

1.语文,精神的乐土。语文是《诗经》中那一声声深情的雎鸠唱,是那一片苍苍的蒹葭摇;语文是汨罗江畔披发行吟的诗人泣血的《离骚》 ,也是对唐诗宋词的的精彩解读,语文是四大名著中五彩斑斓的世界的展示,也是现代名著中对自然,对人性,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语文的世界里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气势,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哀,有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激情,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婉约,有“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激情……语文是对屈夫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的解读,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礼赞;是对朱自清《背影》中的亲情的讴歌,也是对未来世界的展望…… 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一手漂亮有力的方块字,一堂精彩纷呈的师生互动课,一篇篇饱含深情的优秀美文,无不展示语文的美。 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她博大精深,丰富多元,她成果丰硕,又没有尽头。做个语文教师是幸福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尽力在这文化更多元,经典被不同的声音解读,课堂形式更加多样的空间中热爱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母语,在语文的花园中自由穿梭,沐浴着语文的光辉,享受语文!

2.让语文就是语文。张志公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就是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地对待传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但语文教学的圣坛无疑在课内”。 如果把语文教学看作一棵大树,那么课内与课外就恰如大树上的“枝叶”和“树根”,“根深”才能“叶茂”。“叶落”总会“归根”。摆正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教学才会相生相长。

在我们享受先的物质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时候,语文课堂的“物质”也丰富了,视频资料多了,图片多了,声音多了……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课要怎样上?课改后是不是一定要讨论,一定要运用多媒体,一定要面面俱到?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一堂堂公开课,示范课背后深思一下,学生的听说读写落实了吗?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吗?学生受到文学的滋养了吗?他们进到初中以来,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有起色吗?一定要视频,音响,讨论齐上阵吗?

语文朴实的,语文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也是灵性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课改背景下,让语文就是语文!

参考文献:

金色花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预设;生成;语文教学

余文森教授说过:“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教师要把握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让生成与预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预设与生成的内涵

1.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课前预设非常重要,教师的预设应当包括预设教材、预设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方法、预设教学流程、预设“突发事件”、预设教学效果等。

2.生成

生成与预设相辅相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得以实施的保障。生成,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做出的反应,是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学生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于教学的影响往往也好坏参半。为了让预设顺利完成,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让整个课堂能真正使学生获益,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的调控能力,要凭借教育智慧巧妙应对教学中的“生成”。

二、关于预设和生成的两种常见教学误区

1.重预设轻生成

陷入这种误区的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在课前备好课,在课堂中就会游刃有余,认为所有问题都在课前就已经设置好,学生的回答都要按教师的意愿回答,如果有学生的回答有所背离,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地把方向引向自己所预定的地方。总之,不达预设决不罢休。就如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只用多媒体,不用黑板板书,所有的知识都用多媒体展示,哪个问题的答案学生没有对上号,教师的鼠标就不敢往下一步点,就觉得没达到应有的目标。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七年级语文《金色花》一文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问题:“听完课文后,你听到了课文中一个 的妈妈和一个 的孩子。”教师预设的答案是:慈爱善良、喜爱孩子的妈妈和一个活泼可爱、热爱母亲的孩子。学生们的答案很多,对于妈妈,他们说是慈祥的、温柔的、勤劳的、疼爱孩子的,可就是没说到善良。教师着急了,就千方百计地引导他们说到善良,因此耽误了比较多的时间,其实“善良”这个词学生没说到不要紧,可就是课件中早已预设,不提不行了。

2.重生成轻预设

当前,在教师队伍当中,“不要备课”的呼声很大,他们认为只要教师的基本功扎实,随机应变的能力强,备不备课都无所谓。教师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就是一堂热闹的课,也是一堂成功的课。然而这样重生成轻预设,就会导致教学失去章法,脱离教学计划,造成零乱不可控的局面。

三、预设下的多样生成应对

预设是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尤其是语文教学,既有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又有思想内涵的多样性,更有理解体会的开放性,要想高效有序地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加强教学预设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预设一般来说就是指教师的备课环节,包括撰写教案、选择教法以及现在常见的制作教学课件等。当然,教学预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吃透,以及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安排。相对而言,教学预设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而教学生成尽管有一定的可预见性,但同时更多的是多变性与多样性。所以,在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同等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预设条件下对多样生成的巧妙应对。

1.文本理解的生成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众多文本有很多是特定环境中的产物,它们都有着各自时代的特定含义,这就需要学生对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可有些时代背景是学生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他们对这些文本主旨的理解就会有所偏差,教师硬要把这些观念塞给他们,学生就会产生异议,会议论纷纷,甚至会把好好的一个课堂开成一个辩论会,变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巧妙应对文本理解的生成就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笔者问:“文中的小兄弟在风筝被哥哥粗暴地毁坏的时候,他为什么呆呆地站在那儿?”问这个问题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在封建社会的压制下“小兄弟”是麻木不仁的,是不懂得反抗的,以此来让学生理解封建制度的黑暗。当有学生这样答道时,笔者正要表扬,下面却有几位同学小声地说:“我觉得这个弟弟是懂事的,是体谅他哥哥的,他也知道他的哥哥是为自己好,所以他就不反抗。”笔者当时心里一惊,随即表扬那几位学生道:“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懂得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虽然别人对你不怎么样,真棒!”说实话,作为一名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对一个问题都是同一个答案,那是不可能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理解、想法,教师不应该遏制他们的想法,而应该充分挖掘他们想法中的亮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有时候,教师与学生用不同的生活经历去理解文本意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从彼此的理解中的到启发,丰富对文本的理解。

2.学生需求的“生成”

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鼓励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师生共同筛选出比较重要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研读的重点。如果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失之交臂。教师要急学生所急,应学生所需,教学中做适时的调整。

3.教学流程的“生成”

一位教师一节课的教学就像一列火车,从早已铺设好的火车轨道上平衡前进,这个火车轨道就是早已预设好的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如遇到一些“节外生枝”,教师就应该引导“火车”驶向岔道口进行分流,改变线路,说不定会更快到达目的地。例如教学中常见的关于教学重难点的安排,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先引导学生将教学重点吃透,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教学难点进行攻坚。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反应来调整,先引导学生学习他们更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突发事件”的“生成”

现如今,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是个性鲜明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敢于说出来,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师甚至与教材不是很和谐的“杂音”。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这些“节外生枝”,既不能熟视无睹,能引导的尽量引导,但也不能抓住不放,无原则地随意发挥,把一节课的内容抛到九霄云外。如果实在争执得太厉害,就要放到课外去讨论解决,免得耽误教学进度。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的时候,当教师问道:“你认为爸爸妈妈要女儿把羚羊木雕从万芳那里要回来这种做法对不对?”大部分同学都说不对,并且理由非常充分。但这时有位男同学就站起来说:“我认为爸爸妈妈这时候这样做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这个羚羊木雕实在太贵了。”虽然他这样说是与文章主旨相违背的,但教师应当做的是表扬他的思维敏捷和敢于发表不同看法的意见。而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应该先把学生的思考引导回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对于文中万芳父母的行为是否合理这个问题的争论,则可以单独上一堂辩论课或者班会课,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如果实在要把羚羊木雕要回来,你会采取什么办法”这个问题,借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和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和价值观的树立。

上一篇:学前班教案范文 下一篇:月光曲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