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3 17:48:06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金色的草地》的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特别是课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教学前,我准备有关蒲公英的挂图或照片。还让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这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中,我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学生兴趣浓厚。表演得很好。学生对“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蒲公英到底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不是很清楚。陈蕴涛同学提了个问题很好,他问:“我知道蒲公英是白色的,这里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怎么成了金色的了?”接下来,我们通过同学们拿出查找的资料了解到蒲公英花的样子,明白了草地为什么成金色的原因。同学们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天都峰位于我国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内,是最为雄伟壮丽的一座山峰,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天都峰有直观的印象、真实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课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欣赏这里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语言文字学习做好铺垫。

激趣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即读懂爸爸最后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体感知,导读体会。

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先读感受黄山的雄伟,天都峰的险峻。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摆在小作者面前的难题就是他即将要爬的天都峰原来是这么的高,这么陡,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课后,我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真的收获不小,单单是意外地教会了学生写读书笔记就让我很是欣慰。以后继续努力,尽可能多的营造这样多方面丰收的课堂。

《风筝》的教学反思

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我根据语文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在教完《风筝》这节课之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通过抓文中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感受放风筝的快乐,学生融入情境,读出了味道。

2.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虽然文章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相隔的年代久远,但都是发生在孩童时代的故事,所以学生愿意接受。

二、不足之处。

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不够充分,评价语不够丰富。

三、心得体会。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首先,在课前复习导入时,询问学生童年的最大快乐不应该流于形式,要深入地挖掘,让学生有快乐的心情体验,更好地为学习本课服务。但是我因为怕耽误授课时间草草一带而过。

再者,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得有关信息,为有效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最后,要抓住重点部分,进行朗读指导。教师点拨环节,要让学生自主发现,适时指导。

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我将努力使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又不致过于花哨,落到实处。及时捕捉教学契机,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秋天的雨》的教学反思

我很喜欢《秋天的雨》这篇文章。整篇文章用的都是艺术化的语言,无论是读之人还是听之人,都有一种美的享受。

在讲授这一课之前,我不免担心起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受这诗歌般的语言美吗?能从中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吗?毕竟,现在的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太淡薄了。特别是在季节特征不太明显的南方,孩子们更难于体验何谓“秋”。这怎么办呢?不管了,先让自己充满激情吧。

进到教室,我就用高八度的声调跟同学们说:“同学们,秋天到了,我们身边的世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细心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发现呢?”没想到,问题一出,同学们都举高小手争着回答。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这些反应顿时给我增添了不少信心。接下来的课都上得非常顺畅,这是我意想不到的。课后,我作了反思。这样的结果来源于我的课程设计吗?好像并不是这样的。排除了一下其它因素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上课的情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我犹记得当时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我感觉到我跟学生同步了。这节课以后,我学会了尽量让自己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花钟》的教学反思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

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学会书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大全》出自: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00-01

1 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最好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他们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激趣的方发多种多样:

(1)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如教学《画家乡》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然后出示家乡美景图,学生在听觉、视觉上产生了美的愉悦,从而产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2)故事、谜语引入法。如教学《影子》时,教师先出示一则有关影子的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调动起来了。(3)游戏法。如学习《比尾巴》时,教师先和学生做一个游戏:我说你做。(摸摸鼻子,摸摸眼睛,摸摸耳朵,摸摸嘴巴,摸摸尾巴。)最后,学生大笑:“老师,没有尾巴!”老师话锋一转,什么才有尾巴呢?学生回答道:“小动物。”老师顺势导入:“那今天,我们就去动物园比一比小动物们的尾巴。”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上来了。(4)问题法。如学习《金色的草地》时,老师先让学生描述平时看到的草地,接着问道:“谁看到过金色的草地吗?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呢?”以两个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阅读期待。

2 精讲多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加强朗读和诵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读。具体我是这样做的:(1)抓点睛之笔。如学习《长城》时,教师抛出问题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让学生围绕专题,自主探究。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自选方法,自读自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深入理解其内容,激发其自豪之情。(2)抓矛盾处。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问道:“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首先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用比较对照的方法去探究。(3)组织讨论。“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学生学习的主体也就能够真正地确立起来。

3 指导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一方面是大量的阅读,另一方面学生的时间相对有限,怎样处理好这对矛盾,一方面提倡少做题,另一方面还要教给学生高效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平时我是这样做的:(1)注重积累,形成语感。叶圣陶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可见语感能力是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语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养成。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让学生的读书成果进行展示,为自主读书推波助澜。(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等;高年级摘录时注明出处,写读后感。(3)平时上课在精讲与点拨中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如状物写景类文章先抓住作者的写作顺序,其次理解怎样表现出景物特点的,最后体悟作者饱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4)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精读就是逐词逐句地读和品味,反复地读,不理解和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思考、请教,直到弄懂再读;略读就是快速地读,直至了解文章大意;浏览的速度更快,主要用来看报,搜集信息资料等等。

4 读写结合

教材上的文章因为文质兼美所以入选,堪称典范。阅读教学不仅要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品味其语言,更要学习好的写作技巧、方法。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让“读”与“写”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内化语言,迁移运用,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可以这样做:(1)低段可以让学生仿写句子;中段运用其结构模仿写同类文章。如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可学习其总分总结构。(2)模仿教材段落里的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把进行小练笔把句子写生动形象。高段可以让学生续写、缩写、改写、扩写等等。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具有极强艺术性的学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

参考文献: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学生主体;拓展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35-01

个性化阅读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阅读介质的反映。它是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本文将在分析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状况和教材特点,探索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若干实施策略,从而让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1.课文系统简介

1.1 本册教科书新编选的课文,占全书课文超过一半。有反映中外、城乡儿童生活故事的《我们的民族小学》;有反映领袖、科学家优秀品质的《我不能失信》;有反映现代儿童关爱他人的《掌声》;有反映中华优秀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孔子拜师》;有表现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许多新选的课文角度新颖,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如《矛和盾的集合》。

1.2 学习要求出现的位置。教材将学习要求分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第一种位置是单元前面的导语,第二种是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连接语,第三种是文中学习伙伴的话,第四种是课后的练习。

2.孩子的特点分析

2.1 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2.1.1 个性差别大: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

2.1.2 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

2.1.3 自控力不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2.2 学习方面。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这一年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

3.个性化阅读的策略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基于三年级语文教材特点的分析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教材。同时当然还要与学生对话,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指导他们正确地读书,顺利地实现"内化"。具体的建议如下:

3.1 营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比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时,学生需要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这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这块草地的可爱、美丽、神奇,充分认识到文字的变化无穷、鲜活优美。

3.2 确立教师的主导性。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

3.2.1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遣词造句上的特点。譬如,《赵州桥》(75页)"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美丽的小兴安岭》(92页)"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掌声》(117页)"英子为什么犹豫呢?"这些内容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使用的准确、精密、生动,学习语言表达方式方法,便于学生在其他课文的阅读过程中,准确领会词句意思、体验表达妙处,并在习作过程中学习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3.2.2 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譬如,《金色的草地》(7页)"我知道草地变颜色的原因了",《小摄影师》(21页)"这名少先队员真会想办法",《蜜蜂》(55页)"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陶罐和铁罐》(109页)"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

3.2.3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

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

最后,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打破原有有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可以自由组合,选择学习伙伴朗读、讨论、辩论、表演,互相探讨,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问。学习伙伴之间情感上的距离拉近了,更容易迸发出思想上的火花。

4.拓展文本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个性化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课堂、 局限于文本。要结合生活实际,使课文学习进行有效延伸、拓展。譬如,《花钟》(54页)"我也想去观察一下周围的花""我要观察其他事物,还想写观察日记",《科利亚的木匣》(106页)"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 带给学生以宣泄情感、升华体验、深化认识的精神空间,让学生可以跟随自己的感悟,去感恩、歌颂,甚至是反思,从而为学生与文本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思想彻底贯彻,针对学生而制定和实施课程改革措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高质量的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相互探讨、积极思考,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进而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的现象。

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教学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生动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更容易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导语设计的高效性

在高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而导语的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语是教师谱写一篇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凡是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课堂的导语设计。通过归纳总结,我发现成功的导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开篇引导,激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因此,我们就应该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这样教师课前的导语就十分的重要。导入的类型颇多,有听音乐、猜谜语、讲故事、设悬念、开门见山,温故知新等,面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使课文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学习贵有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针对课题的特点质疑引导,可以迅速调动学生求知欲。如教《金色的草地》一课,教师可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你们的眼睛是最亮的,想问题也是最有新意的,读了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想知道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吗?”上课伊始,教师的指导语看是简单,却能让产生学生阅读探索欲望,吸引学生自主走进入文本。

2.突破重点,切忌生硬。导语设计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内容的简单罗列,过于冗长机械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还容易使学生疲劳、厌恶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三、实施合作学习

合作这一素质现在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它是一种现代人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同样,在学习中,我们学生也应该具备这一素质。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基于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现阶段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把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体地位会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学习,使学生互相检查、帮助、促进。同时还要投入小组活动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高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要求、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如在教《穷人》一文时问学生:“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以桑娜为题,而用‘穷人’呢?”学生思考后顿悟:“课文写三个人物都是‘穷人’,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穷人身上的事。”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这样就突出了中心。

另外,课堂提问要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思考,不应该只对少数尖子生,要顾全大局,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如果让优等生“包场”,将学困生冷落一边,就会导致学困生听课注意力分散,身在课堂,而心系堂外。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正确评价学生,及时充分肯定可取之处,然后再给他们一次成功回答的机会,不要有“遗忘的角落”;要给每位学生以体面亮相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使课堂提问达到有效的发展。

综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进取,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要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祥,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

二、精选“发散点”,设计发散思维的问题

每篇课文中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散点很多,需要教师合理筛选,使学生的思维有周旋余地,能举一返三,触类旁通。如《金色的鱼钩》,我精选了题目为发散点,设计了:这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拟出多少个题目?学生拟出的题目有:《老班长》(以人物命题),《过草地》(以内容命题),《长征路上》(以地点命题),《舍己为人》(以主题命题)等。

三、抓住“支点”,设计创造性想象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脑子里再现课文语言文字,所描写的环境,事物,并进行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挥,教师的作用是抓住课文与学生大脑中已存信息相连接的支点,合理设计能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问题。

1、联想问题的设计。利用课文中概括性的语句让学生进行联想,使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如《草原》,在客人们受到蒙古人民盛情款待之后,共同举行了大联欢。“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我据此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出那生动热烈的联欢场面吗?

2、想象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课文所描写的环境、事物进行合乎逻辑的延伸想象。如根据课文情节跳跃性大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出情节跳跃间的内容。如《三人行》第四段写指导员王吉文在饥饿、劳累和伤痛的情况下,顽强地往返,背两个重伤员继续前进,最后昏倒。接下来就写王吉文苏醒过来时,发现小周和黄庆元用一块油布拖着他在草地上匍匐前进。根据情节的跳跃性大的特点,我设计了:假如拍电影的话,在指导员昏倒之后和苏醒之前还应出现一些什么样的镜头?

四、问题具有针对性,一针见血

针锋相对、一针见血的方式是提问中最常用、最具实效性的。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提问设计,应体现本课的教学目的,有助于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无视重难点,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教师在授课前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少而精,做到有的放矢、以点带面,具有针对性。反之,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38-01

1 课程改革促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一种以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兼容多种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观念已经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新课改要求一线教师必须树立新理念,转换角色,建立新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新课改下应树立四大新理念:

1.1 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项工作都在积极践行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是尊重和关爱学生的生命本性,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属性。

1.2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新时期的角色转换,应当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转变;向学者型、科研型的身份转变,也就是说在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当是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还应当是努力成为研究与创新精神的践行者,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1.3 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它应成为学生后续发展的动力,成为学生幸福人生的起点,所以,教师要通过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成长打下基础。学生总是会离开学校的,在社会这个更大的学校、更大的舞台上,能不能继续做到“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1.4 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育人观

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关键在于通过启发知识来启发创新。例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法等,就是被学校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假想,还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做实验、搞实践,也鼓励学生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生活,寻找创造新事物的灵感。

2 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改进了教学方式和方法

2.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上的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诸如“学习什么”、“为何学习”等问题有明确的、自觉的意识,在学习计划、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学习内容等方面有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平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预习能力,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使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

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课前都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回答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不仅要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测,而且要求学生对预习的正误率进行自测,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可以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并能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指导朗读或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课堂延伸。

2.2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笔者一直坚持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记得刚开始的时候,笔者担心学生不会讨论,怕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可是又深深的知道,有些时候正是老师担心得太多,所以有些本该学生去做的事情,老师也代替了,这正是新课改需要去克服的。例如:教学《金色的草地》,默读课后,思考讨论:小作者发现草地会变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变色?后来,再学课文的时候,慢慢的变成了这样的讨论题:“你读懂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笔者惊喜的发F学生真的学会讨论了,因为他们拿到一篇课文,都能勇敢的在小组里说明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己明白了什么,而且都说得很有道理,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他们经过讨论所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也正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让学生逐步的学会了自己去学习,这是笔者在新课改的实验中又一个小小的收获。

2.3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学生读课题,然后就质疑:(1)石头的怪表现在哪里?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就不难发现了石头的四怪:①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②大石头体积大③这块石头时间长。④这块石头来历不明。(2)李四光是怎样发现这怪现象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明白他是在玩捉迷藏时候发现的。(3)李四光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读他与老师、爸爸的对话来理解他是通过问和留学深造地质学来专门研究这块大石头的。层层深入,最后让我们认识李四光是个仔细观察、爱动脑筋和执着的人。

3 课程改革引导教师学会了全面思考

以往的备课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教”,而现在的备课,思考最多的是学生“如何学”。上课之前想得最多的是学生这节课能学会些什么?需要补充一些什么资料?备课时也常常在思考: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理解学习?是否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积极获取知识?上完课后还要及时反思教学,把课堂上未及时发现的、学生在知识生成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给予一定的弥补教学。正是这些思考方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化,促进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要上汇报课,我和指导师商量后,最终决定上《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具体体现在:

1、这是一个战争题材,离孩子们的生活非常遥远,如何在上课的过程中调动起孩子们的体验,激发起他们对战争的痛恨,这是摆在我面前的非常棘手的问题。

2、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案例描述]

经历了多次的修改教案、磨课的过程,我决定运用朗读这把利刃,化解这些问题于无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本课教学设计中,阅读形式多样,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通过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感情,感悟作者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和平的期盼和对于战火中的孩子的怜惜。下面我抓住几个朗读片段,来浅议我是如何处理教材的。

片段1:品读诗文,享受春天

师 (板书:春天)孩子们,春天来得悄无声息,不知不觉中,草儿绿了,枝条发芽了,遍地的鲜花开得灿烂多姿,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你觉得做什么事让我们感到最快乐最享受呢·(板书:我们 享受)

生1 我喜欢在这样的春天去野外走走,闻闻花香,和小蝴蝶们做游戏。

生2 我想去野外采许多鲜花带回家。

生3 我觉得风吹在脸上的感觉是最快乐最享受的。

师 还有谁和我们一样,也在尽情享受这春天这大自然的呢·(板书:和 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一首诗歌。

(出示教师改编的一首小诗。)

师 自己读读这首小诗,读通顺,找找还有谁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享受大自然,又是怎样享受的呢·指名说。相机板书:大海、沙漠、夜空、草地

生1 有海鸥,它们伸展着在蔚蓝色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飞翔。

生2 有星星和月亮,在蓝得发黑的夜空里说着悄悄话。

生2 蜥蜴和甲虫在金黄色的沙漠里爬行。

……

师:是啊,大到天空中的星星和月亮,小到沙漠里的蜥蜴和甲虫,都在大自然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让我们面带着微笑,一起怀着享受的心情读这首小诗吧。

反思:课堂伊始,我先和孩子们聊聊春天,唤起他们对春天的美好印象,在这美好的感情基调下,再读我根据诗歌改编的一首小诗,孩子们的表情美美的,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

片断2:读出苦涩的画面

师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第1-4节,仔细阅读,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的脑海当中仿佛出现了哪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你可以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把诗中有关的句子划一划,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出示第1-4节,学生自己读)

师 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投入,说明你们被这首诗深深打动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了巡弋的战舰和水雷不停地在蔚蓝色的大海上穿梭,海鸥们惊慌地四处飞翔。

生2 我仿佛看到了金色的沙漠里驶进了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硝烟弥漫,蜥蜴和甲虫们的快乐天地遭到毁灭。

生3 我仿佛看到了绿茵茵的草地上到处散落着地雷碎片,孩子们再也不敢来踢足球了。

……

(请生在说完后读相应诗句,相机加以点评和进行朗读指导)

师 刚才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把美好的一切都摧毁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画面。

(出示图片)

师 大家都看到了,如果说大海、沙漠、夜空、草地所组成的就是我们的地球家园的话,那么战争会带来什么呢·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形容你们自己的感受。

生1 战争带来了可怕的灾难

生2 惊慌失措

生3 死亡

……

(请生在说完后读相应诗句,相机加以点评和进行朗读指导)

师:是啊,我们所看到的一幅画面里是蔚蓝色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漠,蓝得发黑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洋溢着无忧无虑,而另外一幅画面里面却是巡弋的战舰和水雷,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频频发射的导弹,散落着的地雷碎片,充满了死亡的气息。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诗人又是用哪些词语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呢·仔细读课文,找一找,拿出笔,在书本上作记号。

生:本来……可是……

(出示1-4节示红,师引读)

反思:我的朗读指导是在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并且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后进行的,针对学生的朗读感悟、体验,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画面。根据学生实际对课文挖掘有一定深度,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几句话中体悟到文本丰富的内涵。如此,学生朗读入情入境,教师指导润物无声。

片段3:把诗歌"读"在脸上

师 我们读诗歌要用心去读,要把自己放到诗歌中去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这篇诗歌你想怎样读呢·

师 孩子们不要急着读,我们要善于先酝酿自己的感情,来,我们一起来酝酿一下。

师 好,老师看到了你们在酝酿感情。那么,孩子们能把诗歌"读"在你们脸上吗·让老师从你们脸上"听"到读诗歌的声音。

生 ……

师 老师发现你紧紧地皱起了眉头,能告诉我你这种表现的原因吗·

生 因为我觉得战争摧毁了很多人的生活,我感觉心里很沉重。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趁机作朗读点拨,后两节可以师生合作)

师 我听出来了,你们现在对战争已经有了一种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读诗歌就应该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来读,注意情感的变化。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但我坚信:“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指出,儿童怎样面对自然将会决定我们未来的生活形式和状态。作为更有效的教育改革,应该把孩子从教室里解放出来,让教育回到真实的世界中。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更需要随自然的节拍成长,在儿童生活中学习言说,发展表达能力。所以,我近期对班上孩子的写话作了些观察与思考。

【案例一】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金黄色的叶子随风飘落,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飞舞。农田里,稻子黄了。果园里,黄澄澄的梨像一个个金元宝,红彤彤的苹果像一盏盏小灯笼,也很像小孩子的脸蛋。秋天是个美丽丰收的季节。

——学生余乐乐

【评价与反思】

余乐乐(化名)的这一篇《找秋天》,句子通顺,表达有序,用词设喻不算差。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是这种写法。是校外辅导班老师教的模式?还是家长指导的模式?是谁教的不重要,但反映的问题却令我不安——找秋天,为什么不去找,而“照图宣科”“照成人经验宣科”呢?文中折射的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说写教学远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弊端啊!细读下去,不禁忧从中来。

其一,农历八月上旬,树叶、稻子都黄了吗?这些孩子到过果园吗?看到梨和苹果了吗?假象、假话说久了,会忘记真相、真意、真情的。为什么不试试找身边的秋天呢?哪怕是家里,也一定会有秋的身影。是大人没空带孩子去吗?还是觉得没有必要,完成作业而已,纸上谈兵就可?其二,几个比喻粗读尚可,再读就味同嚼蜡。大家都写黄叶“随风飘落,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飞舞”还有新意吗?“黄澄澄的梨像一个个金元宝,”比得恰当吗?有美感吗?低年级儿童不会恰当比喻本无须责备,但思维早早就被拔苗助长者固化,想象的翅膀还未长成就被折翼,却让人十分难过。其三,语言单薄,缺少主体“我”的情绪流动,言不由心生何以打动人呢?怪孩子?不!他们眼没看,耳没听,情怎会由心生呢?

也许,我们需要聆听杜威先生的话语:“它们(任何一厢情愿的教育)并不能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此并不具有教育作用。”换言之,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才具有真正的教育作用。也许,我们需要回望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做到的教育童话——让孩子们的各种假期都在户外、在自然界中度过。让他们徜徉在美妙的大自然中,在充满快乐的劳动中,在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中,给身体以锻炼,给心灵以滋养。

【案例二】

一转眼,金色的秋天到了!

早晨,绿色的草地上滚着晶莹的露珠,清清的河流绕过美丽的村庄,小鸟快乐地鸣叫,仿佛向人们问好。

下午,农场上铺满了成熟的豆荚,头戴斗笠面朝骄阳的农民伯伯脸上流下了幸福的汗水,金灿灿的黄豆调皮地蹦来蹦去!远处的稻田像撒了金子似的,稻子的香气随着风儿飘来,闻着真舒服!

夜晚,辽远的天空里闪烁着无数的星星,像快乐的娃娃。妈妈陪我坐在庭院里的竹椅上,讲了好几个故事。我的眼皮越来越重,夜渐渐地深了。

——学生任禹樊《我爱秋天》

【评价与反思】

多么鲜活有趣味的表达啊!任禹樊的这篇写话引起过我的怀疑:语言、结构是他自己的吗?是身为高中语文老师的爸爸教的吧?家访日我特地询问写话的过程,结果令我惊讶而欣喜。他从暑假开始写话,已经写了60多篇,短的有150字左右,长的有300字左右,写的都是自己的生活见闻和感受。我问:“是家长要求写还是自己想写?”他毫不犹豫地说:“自己愿意写。”我问:“里面的内容都是自己想到的?”他说:“基本是自己写的,遇到不懂的就问爷爷。”一旁的爷爷肯定地说:“确实是他自己写。我和他奶奶常带他回老家料理农田,阳台上正晒着的花生就是奶奶带他一起摘的。他看到什么总喜欢问……”

哦,不用怀疑,儿童言说的章法、语言的源头活水正是生活啊!“生活即教育”。儿童是最好的学习者,给他一抹阳光就灿烂,给他一缕秋风就辽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孩子走出各种禁锢之门,践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五个解放”呢?——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

【再思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次写话案例分析,让我真切认识到:打开儿童言语表达之门的金钥匙是生活!让儿童参与行动,走进生活,丰富认知,体验情感,稍稍加以点拨,表达的智慧就会像清泉般汩汩流淌。

当然,仅靠本真的自然、社区生活是不够的,还要拓展生活圈,引领孩子走进阅读生活,阅读文学经典,阅读社会万象,阅读自然科学,让阅读与生活并行,让阅读成为一种生命状态,那么心思会随之宽广,发展力会随之增强,作文与做人的“大气象”会可望可及。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第9篇

【关键词】问文本密码

阅读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发现,发现文本的秘妙,并将学生引向深入思考。这可以从“问”入手。

一、释题疑问,引领学生初始文本密码

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

张老师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释题环节:

师(板书课题):你有感受到哪个画面了?

生:一轮红红的太阳

生:孩子们快乐的童年

生:长长的骆驼队

师:此时,对课题,你有疑惑吗?

生:我的疑惑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似乎是不相干的东西,作者是怎么把这不相干的东西,串在一起的呢?

师:没有读课文,就勾起了我们的阅读期待,这就是一个好题目,猜想一下,作者可能会写些什么?

不难看出,让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如:“作者是怎么把这不相干的东西,串在一起的呢?”勾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致。释题疑问,让学生在自我质疑、自我辨析中走向文本,在混沌初开之际,凭借心灵之路初始文本的秘妙,也为“生本课堂”的创设奠定基础。

二、转问,引领学生转向文本的精深隐秘处

在学生回答偏颇或错误时,教师可以将绣球抛向其他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这样的“转问”,可以让孩子们沉入文本,解读文本密码,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金色的鱼钩》一课: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生:课文讲老班长用鱼钩钓鱼给小战士吃,自己却因为饥饿和劳累,死在了草地上。

(这时,学生Q站了起来。)

Q:张老师,老班长也有可能是被豹子咬死的?(教室一片哗然。)

师:同学们,首先,我要肯定Q爱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看法的精神。我们就顺着Q的思路,再到课文的字里行间走一回,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寻找“老班长是累倒”的依据,让Q信服。Q,你也不妨细细品读,看看老班长是不是累倒的?

(学生品读,标划出老班长累死的依据。)

师:找到说服Q的有力依据了吗?请用“Q,我跟你说,老班长是累倒的,依据是……”这样的句式说服他。

生:Q,我跟你说,老班长是累倒的,依据是“老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看出,老班长的生活很劳累。不到四十岁,就像我们现在七八十岁的人一样了。

生:(略)依据是“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看出老班长为了照顾好我们,早已不顾个人的生死了。

生:(略)依据是“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一个没病的人比生病的人还瘦得厉害,可以想象,他在完成党的任务时,作出了多大的牺牲。

生:Q,老班长是饿倒的,依据是“老班长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他是饿到了极点啊!

……

师:Q,现在,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Q:老班长确实是为了革命累倒的、饿死的。我在文中也有发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这句话让我读懂了,红军过草地非常艰苦,老班长非常无私,对革命非常忠诚……

试想,教师在Q推出“老班长也有可能是被豹子咬死的”错误结论时,只是简单地加以否定,还会否出现他“我读懂了,红军过草地非常艰苦,老班长非常无私,对革命非常忠诚……”的解读呢?而这一体会,是Q从同学的“说服”中获得的,也是他自己品读课文后自行习得的。老师适时运用了转问这一理答手段,既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又让学生置于课文中“涵泳”,游向文本的精深隐秘,从而引发更深刻的见解。

三、探问,引领学生直抵文本的主旨

当学生的思考趋于片面时,教师要再次探问,促进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让他们跳一跳,也能轻松摘个“桃”。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你觉得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她是个很热情的人。

师:你觉得她很热情?

生:我从“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看出她对林黛玉很热情。

师:哦!(快速地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

师又快速问另一学生和第三个学生。

(这三问,教师都没等学生回答)

师:刚才不是问过了吗?为什么还问?

生:她只是做做样子,并不是真想知道。

师:她不是真的想知道吗?那问给谁听的?

生:说给贾母听的,显示自己做得好。

生:她表面上对林黛玉关心至极,实际上是甩阴谋,借机讨好贾母。

生:她很精明,通过对林黛玉的表面关心,达到奉承贾母,向众姐妹显示自己的能耐的目的。

生:就是为了炫耀,让林黛玉知道自己是一家之主,以后要听我的。

师:是啊,王熙凤的“关心”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告诉贾母,这个家我当得很好,你大可放心;奉承贾母,讨贾母欢心,从而使自己获得一些好处。

……

张老师的探问“你觉得她很热情?”是为促进学生反思,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偏颇;也是为提醒其他学生主动研读探究“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解读文本的道路上来。“她不是真的想知道吗?那问给谁听的?”这一探问,把课堂一步步引向深入,直抵文本的主旨。

探问,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主动去追求真、善、美,轻松达到“文意兼得”,尽显“生本课堂”的魅力。

四、追问,引领学生走向深度思考

为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课堂上,更多的是采用“追问”的方式。老师和学生在对话交流时,发现学生回答的肤浅或模糊,适时追问,能引导学生在回答中再进行深入地思考,使答案越来越明晰。

以下是张老师教学《再见了,亲人》中的一个小细节:

(小结回顾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人为志愿军所做的事迹。)

师:不是说有很多朝鲜亲人来送吗?可我看到的,只有3个人啊?

生:不是的,应该有很多人的。

师:那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中的大娘代表老人,小金花代表孩子,大嫂代表中年人。

师:除了代表不同年龄的人,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稍作思考,兴奋地):啊!都是女的。

师:是啊,为什么都是女的,不写男的?

生(看似有困难):男的?

师:不急,我们先来看一组资料。

(插入当时的男人战死沙场的背景介绍。)

生:男的有很多在战场上牺牲了。

生:我也觉得战争使很多朝鲜男人失去了生命。

生:作者可能想告诉我们,战争很残酷。它让很多男性失去生命,让很多女性失去亲人。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技巧吧!

师:是啊!作者的安排是精心设计的,你看,老、中、青三代人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在火车站演绎了一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谊。列车缓缓地开动了――

(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深情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时用两只眼睛去看,一只眼睛看到字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课堂上,张老师显然深谙此道,他要让学生通过字面读出文字里包含的东西,这是高层次的阅读。而完成这一高标准,他只用了一招――追问。三次追问,指引着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了思考的闸门,让学生的思维更缜密,更深刻。学生明白了字面上的意思――战争使很多朝鲜男人失去了生命;更读懂了含着的意思――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范文第10篇

摘要:当前很多孩子都比较自私,只意识到自己,很少关心他人,一味要求师长满足自己的愿望,却不听从师长的教诲。这些都是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具体表现,因此,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感恩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有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本文从小学语文感恩教育的内容、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方法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引起社会的重视。

关键字:小学 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先让小学生明确感恩教育的内容,“恩”来自哪里,应该向谁感恩。笔者以为应该感恩应该包括父母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和国家之恩。

一、明确小学语文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父母之恩

天大地大没有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大,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且知道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更何况是人呢?在小学语文的教科书上表达父母之恩的课文有很多,比如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示范的父亲,有《落花生》中教我们如何做人的父亲;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给被困儿子以无限信心的伟大父亲,有《妈妈的账单》和《慈母情怀》中天天辛劳却无怨无悔的母亲。这些父母给孩子的恩情大于海,高于山。

(二)社会之恩

小学教育除了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融入社会的人。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并关心社会,让学生在《搭石》中感受施恩,在《她是我的朋友》中感受友谊,在《尊严》中感受陌生人之恩,在《给予是快乐的》中感受人性的动人光辉,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感受两岸同胞之情。

(三)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给我们提拱了各种赖以生存的空气、水、食物、陆地等资源,而且用她那带有魔法的巨笔,绘出了一幅美景,哺育了我们的精神。例如那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小憩的《西湖的“绿”》和《桂林山水》,让我们心潮澎湃的《黄河魂》,以及那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的《只有一个地球》,它是生育和养育人类的唯一母亲。我们不能失去她。

(四)国家之恩

每当国际上各种纷争危及到我国的国家利益时,总能让我们每一个人想起要报效祖国,正如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总理。我们的国家不仅指我们国家的疆土,而且它还包括生活在这大片土地上的万千子女和文化,是祖国为我们创造了当今美好的生活。通过《狼牙山五壮士》、《囚歌》等课文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祖国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多大牺牲,以及那些爱国英烈的民族义、爱国心。

二、小学语文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说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一点也不为过,他们在家中几乎目空一切,心中只有自己。自我生存能力差,最近北京大学大学新生军训,3500名新生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到校医务室的就诊量达到了惊人的6000次,我不只是想说现在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有多么差,而是说如果这些大学生有一些感恩之心,从小就爱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们的身体就不会那么差,另外一条消息也是一个女大学生新生的,开学7天之后,她竟将自己这几天没有洗的8双袜子和一些衣物寄回家中让75岁的奶奶帮她洗,在洗完后在寄给她。这种大学新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缺乏感恩之心的现象,我想这是从小养成的,看一下现在的孩子就知道,很多的孩子都是只知道自己要什么,从来不关心身边的父母、老师以及其他人,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因此,小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且很多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既具有丰富、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恩情。因此课文中这些内容都将成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恩情。

三、小学语文感恩教育的方法策略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它对于提高学生修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感恩教育又是一个系统的教育,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深挖教材,将教材里蕴含感恩思想的材料,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角色体验、情感体验和情景体验来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感恩之心延续下去。

(一)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材料,让学生知“恩”

要感恩,学生必须知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父母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和国家之恩。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教师要在其中重点抓住人物的特点和情感变化,以及事情的意义,从其中感知父母之恩、社会之恩。而对于生命性的文章和记叙文则要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自然描写,哪些内容是描写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情的,从这些感受自然之恩以及祖国之恩。

(二)通过各种方式体验感恩,让学生感“恩”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验

由于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因此,非常适应于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在引导学生如何感恩中,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中应重点朗读一些直接抒感的内容,首先,要反复朗读来体会文章中所富含的感情,如在学到《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是,可以通过带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来体验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其次,对人物的心理、动作、情感的描写语段要重点朗读,通过朗读来体验主人翁的精神状态。例如在学习《小抄写员》一课时,通过反复朗读对叙利奥的心理描写语段,让小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叙利奥那份对父母的感恩和对自己家庭的负责。第三,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验所描写的自然美景,体会大自然的美,从而在这种意境中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让小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通读全文,让这种意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通过想象体验感恩

很多课文的内容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它的意境,尤其是在一些描述大自然美景的景物中,通过想象可以让课文所描述的美景深深地刻入学生的记忆之中。例如那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相信现在的许多成年人读起来仍心驰神往。只要配合图片的简介,让学生们想象与自己的伙伴到大峡谷去玩耍的情境,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再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时,让学生们想象秋天过后,万物焦黄,连那草地也是金色的,以体验大自然之美。

3.通过思维体验感恩

有些课文将自身的意义隐藏在深处,学生只有在深入思维之后,才能深刻的认识到所表现事物的重要意义。因此,应加强学生的思维,通过深入思维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意义。例如在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时,通过深入理解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升天的意义,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到《圆明园的毁灭》时,通过深入思考圆明园为何会毁灭,从而让学生知道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于我们的国家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保家卫国的情感。通过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地球对于人类的意义,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是危害地球的,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进行改正。

(三)让学生倾诉衷肠,在生活中报“恩”施“恩”

各种学习最终要归于实践,笔者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恩情的来之不易,在每一次放假,我都让他们记录一天都帮助父母干了写生么,以及自己的感受,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写道:“没想到做家务这么累啊,妈妈每天都干家务都帮我打扫房间,妈妈该有多累啊?我以后要好好学习,报答妈妈”语言虽然朴素,却满含一个孩子感恩的心。

在小学语文中开展感恩教学,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资源,进而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平.阳德华.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欧焕莲.知恩于教识恩于心感恩于行——关于小学班主任开展感恩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11(04)

上一篇: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范文 下一篇:毕业论文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