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9 00:47:43

地质灾害履职报告

地质灾害履职报告篇1

我局按照中共××县委督查室2009年7月28日督查事项通知要求,组织人员对全县所辖区域内78个灾害隐患点进行了逐一巡查排查和监测,并认真落实工作措施,严格执行工作纪律,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灾情,避免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一、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我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开展了地质灾害点的巡查排查,并落实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全县地质灾害潜在隐患逐一进行了巡查排查,并结合各地质灾害的特点,研究制定了防灾减灾、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等各项工作制度。

经认真全面排查,××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共有78个,其中滑坡体33个、塌陷4个、岩裂3个、地裂23个、崩塌11个、泥石流4个。全县潜在灾害受威胁的农户有1814户,7803人数,住房3166间,蓄间2406间,旱地4781.5亩,水田1245亩,经济林87724株,杂木林865300株。潜在的经济损失3463.9199万元左右。针对以上排查出来的地质灾害点潜在安全隐患,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聘请专家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实地险情勘查,把防灾减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有效防灾和减灾,确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落实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

1、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工矿企业的正常运转。

2、明确责任,加强地质隐患点的监测。对全县的7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人监测,并实行日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有异常情况,便立即向政府报告。

3、积极开展应急防范宣传。在全县的7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示标志,逐户下发地质灾害明白卡、地质灾害避险卡,着力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并对八宝老君山、银屏村箐地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开展应急防范宣传,不断提高群众应急防范意识。

4、乡镇党委政府、县国土资源局等县直相关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坚持以人为本,防治结合,对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点,研究制定了地质灾害单点应急预案,已采取爆破排危和有效的监测和防范措施,认真开展巡查排查和动态监测,进一步加强了险情监测监控。

5、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点多、面广、规模大、危害性大,是我县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特点。因此,对于矿山等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的点,在尚未进行搬迁避让前,主要依靠群测群防手段才能有效及时防灾减灾。因此我们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切实落实监测责任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就近适时监测、临灾报告、及时处置的防灾减灾重要作用,确保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群众临灾时能够安全撤离。

6、汛期来临,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好各自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各项防灾工作制度。认真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县、乡两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单位值班人员保证通讯工具24小时开机,确保信息畅通,严格执行险情巡查制度、灾(险)情速报日报制度和及时处置制度。凡发生新的灾情和原有的地质灾害隐患变形加剧,能按照灾(险)情速报制度规定,及时报告县政府办、县国土资源局和县民政局。对因值班制度不落实、信息不通畅,延误应急抢险工作,导致灾情扩大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地质灾害履职报告篇2

第一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各县区(管理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国有林(农)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有森林防火任务的单位,均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县区(管理区)、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主要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防火工作负总责,政府分管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林业局局长、防火办主任、乡级林业站站长和国有林(农)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行政主要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

第三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防火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负责本行政区域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根据全国、全省森林防火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对森林防火检查中发现的森林火灾隐患及时向有关单位下达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消除隐患;森林高火险期内,对本级政府批准进入森林高火险区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与气象部门建立森林火险监测和预报台站,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及时制作森林火险预警预报信息;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对火灾发生原因、肇事者、火灾损失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按照有关要求对森林火灾情况进行统计报告;向社会森林火灾信息。

第四条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森林防火工作。市、县区(管理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履行相应职责,并对所联系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其他单位的森林防火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检查监督。林区各单位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单位领导负责制,做好本单位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五条 各县区(管理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国有林(农)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上级关于森林防火工作的法规和政策以及工作部署,制定和落实森林火灾预防措施;组织有关部门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按规定配齐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实行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落实森林防火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森林防扑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专款专用;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划定森林防火责任区,确定森林防火责任人,并严格奖惩措施;制定野外用火和火源巡查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安全检查,落实火源巡查、守护管理措施;制定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办法),组织开展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演练及防扑火培训;发生森林火灾后,及时组织、指挥扑救;抓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储备充足的森林防火物资;建立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演练工作;建立健全基层护林防火组织,落实群防群治措施。

第六条 不依法履行职责、贻误工作,致使可以避免的森林火灾发生或者蔓延,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森林防火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对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驻村乡镇干部、林业站工作人员和国有林(农)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相关责任人员予以责任追究:

1、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或全年发生森林火灾累计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森林火灾持续燃烧时间超过小时的,或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警告处分或者行政记过处分。

2、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或全年发生森林火灾累计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森林火灾持续燃烧时间超过小时的,或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因森林火灾造成人以上人以下死亡的,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记过处分或者行政记大过处分。

3、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或全年发生森林火灾累计受害面积超过公顷以上,或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超过公顷以上的,或因森林火灾烧毁通信、供电、军事、能源等重要设施以及居民民宅、原始次森林等造成较大损失的,或因森林火灾造成人以上人员死亡的,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记大过、行政降级或者行政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七条 不依法履行职责、贻误工作,致使可以避免的森林火灾发生或者蔓延,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森林防火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对县区(管理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联系乡镇的县区领导、林业部门领导等相关责任人员予以责任追究:

1、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森林火灾持续燃烧时间超过小时的,或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因森林火灾造成人以上人以下死亡的,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警告或者行政记过处分。

2、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森林火灾持续燃烧时间超过小时的,或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公顷以上公顷以下的,或因森林火灾造成人以上人以下死亡的,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记过或者行政记大过处分。

3、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超过公顷以上的,或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超过公顷以上的,或因森林火灾烧毁通信、供电、军事、能源等重要设施以及居民民宅、原始次森林等造成重大损失的,或因森林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记大过、行政降级或者行政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八条 瞒报、谎报或者故意拖延报告森林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警告或者行政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降级或者行政撤职处分。

第九条 违反规定擅自批准炼山等生产性用火,或者对经批准炼山等生产性用火没有落实有关措施造成森林火灾的,给予行政警告或者行政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降级或者行政撤职处分。

第十条 森林火灾技术鉴定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瞒报或谎报森林火灾损失,或指使技术鉴定人员瞒报、谎报火灾损失的,给予行政警告或者行政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降级或者行政撤职处分。

第十一条 发生在行政区域界上的火灾,所涉及的县区(管理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国有林(农)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都有及时报告和组织扑救的职责,不及时报告火情或不及时组织扑救造成损失的,依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分别追究所涉及区域相关单位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二条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不依法依规履行职责,给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依照有关规定并参照本办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责任。

第十三条 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应加大对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力度,做到发生一起,查处一起,并根据案件的性质、情节和后果依法处理。对在查处森林火灾案件中、徇私枉法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办案人员的责任。

第十四条 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监察、安监等有关部门及时对森林火灾发生原因、肇事者、受害森林面积和蓄积、人员伤亡、其他经济损失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调查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调查报告,确定森林火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依法依规处理。

第十五条 需要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及时移送监察机关处理。监察机关原则上应在日内(案情复杂的可适当延长时间)将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森林防火指挥部。

第十六条 涉及非监察对象的党员干部,由纪检部门按照规定给予相应党纪处分。

第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地质灾害履职报告篇3

城区供水应急预案

城区供水应急预案一、总则1、为确保供水工作在应急情况下各职能部门正确履行职责,使应急供水工作快速启动,高效有序地运转,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种灾害和事故造成的影响,特制定本预案。2、应急供水工作实行“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保障供水”的指导方针,遵循统一指挥、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大局利益,一般工作服从应急工作的原则。3、应急供水工作要与日常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消防管理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并保证应急供水工作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4、所有单位(部门)和个人都有积极参加抢险救灾,保障供水的义务和责任,对应急供水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失(渎)职等违规行为将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5、本预案适用于破坏性地震、台风、洪水、水源污染、恐怖破坏等灾害及事故的应急供水。6、因供水系统设备、管道故障、停电等原因造成长时间(超过24小时)无法恢复供水时,应适时启动应急供水预案。7、县自来水厂是应急供水预案启动的责任单位。供水企业内部必须服从统一指挥,随时奔赴应急现场救援。二、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和职责1、决策指挥机构对供水突发事件的决策指挥,建立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由县府办分管领导和县公安局、水利局、建设局、卫生局、供电局、环保局、广电局等主要领导组成,负责对供水突发事件的组织协调、决策指挥和处置。2、领导小组职责①检查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身及社会财产安全的法律和政策、规定;②督促检查各相关职能部门制订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及有关的应急准备工作;③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应急处置的组织,配备相关的工具装备;④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处置突发事件;⑤检查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善后处理以及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的工作;⑥及时向上级机关及社会公众突发事件的信息。3、安装维修队和机电抢修队的组成和职责①组成:由县自来水厂安装队、维修队、生产技术科等有关人员组成,县自来水厂厂长任负责人。②负责供水管道和设备的修复工作,抢修重点放在党政首脑机关及要害部门、医疗部门、人员疏散点及市区主干管道。4、**县自来水厂职责①学习贯彻落实好本预案;②组织开展自救;③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情况和传达执行指挥部的指令;④向指挥部请示支援。5、在预案启动后各机构成员应按时报到,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一切行动听从指挥,不得各行其政。6、物资保障应急供水的物资供应实行备齐备足、按需划拨、力行节约、确保重点的原则,由指挥部统一调配。各部门要用好救急物资,且及时退库保管,各种应急设备要确保在完好随时可用状态。三、应急处置的原则、程序及类别及处置基本方案1、各单位、部门和个人在供水突发事件处置中应执行“科学预警、紧急处置、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①科学预警:包括“群策群防”和“科学预测”,充分发挥全体市民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把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落实到各相关职能部门、个人。各相关职能部门(个人)应定期收集、分析供水和社会综合信息,建立灵敏的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预防和化解,争取把供水突发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②紧急处置:按照就地就近、及时处置的要求,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时,有义务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主管部门,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不得延误。责任部门按应急预案采取紧急处置措施,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按规定上报。③统一指挥:对发生各类突发事件,由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处置,各职能部门、单位的专业小组按照职能范围负责处置突发事件,各相关部门和个人应积极协调配合。④分级负责:在突发事件中,各部门、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及时报告和行动,听从指挥,对分工负责的工作不得推诿回避。2、特殊处置程序①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一旦获悉供水突发事件警报,应立即向110指挥中心或县自来水厂报告,由110指挥中心或县自来水厂上报领导小组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联系电话:2322119、2324887。②应急处置预案启动后,在领导小组的指挥下,各专业应急小组和相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扩大(散),各有关部门、单位应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把影响降到最小。③突发事件处置程序可简单概括为“定性质、早报告、

快处置、保安全”四句简语。3、突发事件类别①漠村溪水源遭到严重污染,河道出现大面积的油料污染、原水理化指标严重超标。②城区供水主管道突然爆裂,造成全城停水48小时以上,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市民生活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③重大自然灾害,造成供水专线停电、水厂停水全城无供水48小时以上,严重影响市民生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造成社会不安定的。④运输有害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泄漏造成的水源污染。⑤重大燃油泄漏事故造成的水源污染。4、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基本方案(一)水源遭到严重污染,河道出现大面积的油料污染、源水理化指标严重超标①由县环保局、县卫生防疫站对污染水源进行取样化验定性。②县公安局所对污染源进行调查取证。③县广电局对沿河群众进行严禁使用污染和防止污染扩大的宣传。④领导小组下令供水企业关闭源水、供水管线,自来水厂停止向城市供水。紧急启动备用的龙池水厂紧急生产,可保证全县基本生产、生活用水。⑤县卫生局、环保局负责提出污染水处置的方案,县自来水厂负责对各自分管的管线、制水设备的消毒、清洗工作。(二)重大自然灾害因雷击、洪水、地震等造成外部供电系统发生问题,由县供电公司组织力量抢修(救),供水企业内部供电设施由县自来水厂负责抢修,县供电公司派员协助抢修;源水水质由县卫生防疫站、环保局取水化验,领导小组根据备用水源化验结论下达启用备用水源的命令,县自来水厂负责实施,待自然灾害解除后自动恢复。(三)供水总干管爆裂由县自来水厂组织力量抢修,县广电局负责进行安民告示。(四)制水车间遭人为破坏县自来水厂负责抢险,供电公司协助,广电局进行宣传告示,公安局进行现场保护、调查取证和破案,卫生防疫站、环保局负责水样化验、定性等工作。四水源污染预案1、发现水源水被污染,特别是破坏性或突发性意外污染时,水厂取水口立即停止取水,制水车间的反应池、沉淀池、滤池必须泄水放空,紧急启动龙池备用水厂,并及时上报上级领导。2、接到水源污染报告,应立即指挥、部署和检查各成员单位的落实工作,水源污染可从消除污染源方面整理,遇到破坏性或突发意外污染时,应认真肃清污染,尽快恢复供水系统正常供水,以保障城市供水。3、县自来水厂中心化验室应及时派人对污染源采样分析,尽快拿出结果,并提出解决方案。4、对水源污染事故,供水企业自身无法解决时应及时上报指挥部及政府有关部门,请求尽快协助解决。5、本预案与上级规定有抵触时,以上级规定为准。为确保供水工作在应急情况下各职能部门正确履行职责,使应急供水工作快速启动,高效有序地运转,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种灾害和事故造成的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地质灾害履职报告篇4

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全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防治地质灾害,保障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质环境,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各种岩体、土体、地下水、矿藏以及地质遗迹等地质要素的总和。

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产生或者人为诱发的对环境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本条例所称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责任制,并将地质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应当符合地质环境保护的要求。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有关规定,安排地质灾害调查、预防和治理经费,并纳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二章 地质环境监测

第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和地质环境保护的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并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鼓励、扶持地质环境监测的科学研究,逐步提高地质环境监测水平。

第八条

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对地质灾害、地质遗迹以及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施工现场实施监测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

第九条

采矿权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并将观测资料和监测结果报告所在地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开采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应当遵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并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对水位、水量、水温、水质进行长期观测,将观测资料和监测结果报告所在地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第十条

实行地质灾害防治预报制度。地质灾害预报由当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本级人民政府。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破坏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的场地、设施和标志。确需占用或者移动监测场地、设施和标志的,必须征得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同意并承担相应费用。

第三章 地质灾害防治

第十二条

地质灾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布,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

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巡查。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区域周围,设立警示标志和采取必要的避险措施。

第十五条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工程建设、采矿、伐木、开垦、削坡、采石、取土,堆放渣石、弃土,抽吸或者疏排地下水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擅自批准前款规定活动的,上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有权撤消其批准文件。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建设用地时,提供相应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第十六条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承担,并包括下列内容:

(一)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

(三)综合评估结论及建议采取的措施。

评估机构作出的评估结论应当真实、客观,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第十七条

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机构,必须依法取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格和资质证书。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和资质证书。

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的单位承接项目任务,应当到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项目登记备案手续。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竣工后,应当有当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参与验收。

第十八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实行监理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必须由具有地质灾害防治监理资质的机构承担。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单位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合同规定,独立、公正履行监理职责。

第十九条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临时性的地下或者地表岩土挖掘作业,抽吸或者疏排地下水的,应当设立地面变形观测点,并制定防治地面变形和塌陷的措施。

第二十条

在危险斜坡或者大于五米松散土层构筑二级(含二级)以上永久性建筑物的,必须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纳入设计书同时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没有竣工的,建设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第二十一条

采矿权人应当将地质环境治理作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内容,并作为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合同书的必备条款。采矿权人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治理责任的,由矿山所在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费用由采矿权人承担。

第二十二条

开采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防止过量开采造成污染或者地面沉降。

第二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发现地质灾害发生后,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及灾害监测和调查。

第二十四条

地质灾害的成因由地质灾害发生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勘查认定。

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治理。

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由诱发的单位或者个人负责治理。诱发的单位或者个人无法组织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治理,治理费用由诱发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四章 地质遗迹保护

第二十五条

下列地质遗迹应当予以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非法挖掘、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

(一)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构造、地质剖面、人类史前古生物化石分布区;

(二)有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奇特地质地貌景观;

(三)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

(四)具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者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泥泉;

(五)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地质灾害遗迹;

(六)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前款所列的地质遗迹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并设立标志。

建设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压覆、破坏地质遗迹。

第二十六条

地质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尚未建立保护区的,由地质遗迹所在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进行参观、旅游活动应当按照“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遵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防止地质遗迹被破坏和污染,并缴纳地质遗迹使用费。

地质遗迹使用费应当专项用于地质遗迹保护和管理,其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经省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拒绝向有关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提供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监测资料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补交监测资料;逾期不补交的,予以警告,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占用或者破坏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的场地、设施和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工程建设、采矿、伐木、开垦、削坡、采石、取土,堆放渣石、弃土,抽吸或者疏排地下水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评估机构弄虚作假出具虚假评估结论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移送评估资格核准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相应资格和资质而擅自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或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监理单位、监理人员在监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造成防治工程事故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移送监理资格核准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过量开采造成严重污染、地面沉降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采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责任者不履行治理责任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履行,逾期仍不履行的,除责令其承担全部治理费用外,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非法挖掘、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地质遗迹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地质遗迹被破坏的,处以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造成地质遗迹被破坏或者污染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停止经营,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未按规定地质灾害预报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未按规定公布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警示标志的;未按规定巡查或者设立警示标志和采取避险措施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擅自批准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活动的;

(四)违反本条例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发包给没有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格的单位的;

(五)对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造成地质遗迹被破坏或者污染的行为,不依法查处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地震灾害的防御管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

第四十条

地质灾害履职报告篇5

灾害会计理论是人们从灾害会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有系统的结论,是在根据灾害会计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论或对灾害会计实践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灾害会计实践。理论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基本理论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构成这些必要因素的是理论框架的要素,具体包括:会计目的、本质、职能、对象、目标、假设、原则和方法体系。只有建立了合理的理论框架,才能对复杂的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并有效地指导实践。灾害会计的理论框架是指灾害会计理论各组成部分或要素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排列关系。本文所建立的是以灾害会计目的为导向、假设为前提的,由灾害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的理论框架。其中,基本理论又包括灾害会计的本质、职能、内容、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具体框架如下图1。

二、灾害会计理论逻辑起点

关于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范式,国内外大致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本质论、会计对象起点论和目标起点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目标起点论在西方会计界十分流行,这与西方会计强调信息有用性是分不开的。灾害会计的目的是以协助灾害管理者,为实现灾害管理的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保证有限的救灾资源得到最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使用,以取得灾害救助的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这一目的作为灾害会计理论研究框架的起点是合适的,理由是:(1)灾害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灾害管理会计系统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2)灾害管理会计的目的是灾害管理会计系统本身与影响灾害管理会计的外部因素的结合体,目的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功能。目的具有连接外部环境和理论体系的属性,使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灾害管理会计是会计在特殊环境下的一个分支,是在灾害事件频繁爆发,灾害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3)灾害管理会计的目的构成灾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推导其他抽象的理论与概念的基础。(4)灾害管理会计的目的反映了灾害管理会计的根本属性,决定着灾害管理会计的需求与供给,是整个灾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目的能正确揭示灾害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目的”是灾害会计理论系统中最基本最初始的抽象范畴,从这一起点出发,能够推导出其他的范畴,并由此建立前后一贯的概念框架,指导灾害会计理论的发展。

三、灾害会计结构基本理论

根据姚晖(2011)的研究,灾害会计基本理论包括灾害会计的本质、职能和对象,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灾害会计的本质 灾害会计是以提高灾害管理效率,降低灾害损失,进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应灾资源(人、财、物、信息)的配置、提高效率为目标,采用专门的方法和措施,在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对应灾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以及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评价,为内、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相关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支持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灾害会计的职能 灾害会计的职能应包括规划、组织与控制、评价考核、信息披露等职能。(1)规划的职能。具体包括分析防灾减灾环境、预测灾害风险和损失,确定防灾减灾目标,对防灾减灾行为进行决策,并确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救灾物资的种类、数量。在规划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应提供预测、决策的备选方案及相关信息,并辅助灾害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组织与控制的职能。该职能主要是结合灾害管理的实际情况,应用系统理论和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和制定合理有效的责任会计制度和程序,以便对有限的应灾物资进行最合理、最优化的配置和使用,同时又对灾害管理活动是否按计划运行进行监督、控制和反馈,以保证计划的有效执行。(3)评价考核的职能。会计人员要对规划的执行情况与规划进行对比和分析,用来考核和评价各责任单位履行责任的情况,以保证责任制的贯彻执行,同时在差异分析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对未来的灾害管理活动提供借鉴。(4)信息披露的职能。该职能就是将灾害会计的执行结果以文字、报表以及图示等形式,向各级灾害管理者及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交报告。由于灾害管理活动的特殊性,灾害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应包括财务信息,还应包括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计量属性也存在多样性,有货币属性、非货币属性;而且信息不仅向内部管理部门提供,还大量对外提供。通过信息的及时披露,有助于管理者的有效控制;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对于防灾救灾活动的监督,有助于抑制小道消息漫延,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救灾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灾害会计的对象 根据灾害会计的本质,灾害会计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侧重于在灾害管理中发挥作用的会计活动,是会计与灾害管理的直接结合,目的是通过给灾害管理部门及其他灾害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协助其达到管理目的。所以,灾害会计的对象应与灾害管理活动的对象相一致,即为灾害管理活动中的资源运动。

(四)灾害会计的目的与本质、职能、对象之间的关系 灾害会计的目的与本质、职能、对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如图2所示。本质决定了职能,有什么样的本质就有什么样的职能;职能是本质的具体体现,说明了灾害会计能够干什么,是灾害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是实现其目的的基本手段。而且职能还决定了灾害会计的对象(客体),即对什么进行会计。同时,因为会计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其职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新的动机和需求的产生,职能也随着发展和完善,并进而影响到会计对象。灾害会计的本质、职能和对象这三者又都是由目的决定的,并服务于目的。

四、灾害会计结构体系

灾害会计需要有一个普遍理解的概念体系,这是构建完整的灾害会计理论框架的需要,更是作为研究和推广灾害会计实务和技术的基础,是作为测试其适用性的准绳,这些概念也是指导会计人员履行其职责的理论体系。灾害会计的概念体系应由目标(任务)、假设、原则和要素四个部分组成。

(一)目标(任务) 会计目标应明确四个问题,即:向谁提供信息(who),提供什么信息(what),如何提供信息(how),以及信息质量如何(howabout)。李天民认为,目标不同于目的,二者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目的着重于行为的意图,是内在的、客观的,而目标是特定时空条件下会计实践活动本身的要求,是对会计工作的质和量的要求,是具体的,且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可以称为“任务”。

灾害会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应灾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灾害管理的效率。根据这一目的,灾害会计的具体目标或任务可以设定为:(1)为各类各级灾害管理部门提供与灾害管理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货币的和非货币的信息。(2)参与灾害管理部门的决策,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灾害会计还可以根据其职能(规划、决策、组织、控制、评价考核、报告)分别设定保证各职能履行的具体目标。

(二)灾害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对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或条件所做的合乎情理的推断,是对会计实践中不确定因素的假定或逻辑控制。对假设的研究能有效促进灾害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对架构基本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灾害活动的特殊性,以及会计活动本身的特点,笔者认为灾害会计的基本假设应包括:空间范围假设、时间范围假设、计量属性假设、灾害损失与风险计量假设、社会效益最大化假设。(1)空间范围假设。空间范围假设是对灾害会计对象运行空间范围的限定。灾害会计主要是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相关灾害信息,其主体可以根据灾害管理活动的需要设定,如各级灾害管理部门、责任单位,以及灾害管理活动的各环节。(2)时间范围假设。在灾害管理活动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动因,时间管理非常重要。时间范围假设就是假设在防灾减灾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大多可以转化为时间来表述,并要求根据灾害管理的设计需要来进行灵活分期提供相关信息。(3)计量属性假设。由于灾害损失及救灾物资计量的需要,灾害会计应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计量属性。(4)灾害损失与风险价值可计量假设。该假设认为:所有的不确定决策都可以转化为风险性决策,不仅风险具有价值,而且可以计量;不论灾害所带来的是何种损失,假设所有的灾害损失都可以计量。(5)社会效益最大化假设(或:有限财务效益假设)。灾害会计是服务于灾害管理活动的,其目的应该与灾害管理的目的相一致。灾害管理的目的是在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促进应灾物资的有效利用,从而提高灾害管理效率。灾害会计的宗旨也是一样,所以,在参与决策、进行评价考核时,其标准就不能再局限于财务效益指标,而是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在财务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冲突时,应该以社会效益为重,及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三)灾害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会计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指导作用。灾害会计的基本原则,或者说是灾害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相关性、及时性、可靠性、客观性、灵活性、明晰性、可验证性、重要性,以及成本效益平衡原则。(1)相关性。相关性原则认为灾害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并对其最终的决策具有影响,能够有助于提高其决策能力。灾害会计提供的信息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也没有固定的程式,既有货币信息,也包含非货币信息;既有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但以财务信息为主。(2)及时性。该原则是相关性原则的保障,在灾害会计中尤为重要。由于时间管理的需要,灾害会计更看重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对于非常规信息,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获取估计值,所以遵循该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和精确性。(3)客观性。客观性要求信息应是中立的,可以验证的,不带任何偏向。特别是当信息用来进行评价或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是,更应如此。(4)可靠性。灾害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在相关范围内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事实,不正确甚至错误的信息室无法引致正确的决策的。但可靠性并不意味着信息的精确。灾害会计并不认为信息越精确越好,相反,灾害会计更注重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5)一贯性。该原则要求在灾害管理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使用相同的规则、程序和方法,目的在于使不同时期提供的信息相互可比。但一贯性并不排斥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规则、程序和方法,只要这种变化能够提高信息的有用性。(6)灵活性。该原则要求灾害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服务于不同的管理目的,更好的适应不同的管理要求,从而减少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数量。(7)明晰性。简明的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于灾害管理中的重大因素,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所以,明细性原则要求灾害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应当简单明确,易于理解,从而使信息使用者理解其含义和用途,并懂得如何使用。(8)综合性。根据系统原则,灾害管理活动是一个包含不同子系统的整体,管理会计人员应利用网络化信息系统,借助信息共享,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供尽可能综合的信息,以提高管理部门的协调效应,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9)成本效益原则。灾害会计信息的取得和提供都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因此,必须将形成、提供一种信息所花费的代价与其在管理活动中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不论该信息是否有用,只要其成本超过其所得,就不应提供。

(四)灾害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经济特征分类的会计对象,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和明确化。根据灾害管理的特征,笔者认为灾害会计要素应包括:防灾救灾的物资投入、物资来源、以及物资结余、防灾救灾效果、灾害损失、灾害风险。其中,防灾救灾的物资投入+物资结余=物资来源;通过防灾救灾效果与应灾物资投入的对比、与灾害实际损失的对比、以及与预计灾害风险的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防灾救灾的绩效。

五、灾害会计应用规范

灾害会计的应用理论主要研究灾害会计的技术规范和会计人员道德规范的有关理论问题,并通过这些规范指导具体的会计活动。当然,应用理论应是在基本理论和概念体系的框架下对会计活动及会计人员进行指导和规范。

(一)灾害会计技术规范 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往往难以预计,防灾减灾过程中应灾物资的来源和利用情况也十分复杂,灾害管理者对应灾物资的运动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就十分重要,所以有必要设立一定的标准对之加以规范和指导。但同时由于不同的灾害间存一定的个体差异,而且基于管理活动本身的灵活性,灾害会计活动在接受基本技术规范指导的同时,又不应完全拘泥于技术规范。所以,当前可以通过对灾害会计实际应用案例的研究,编撰理论性和操作性兼备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从而对灾害会计应用的经验和成果加以系统总结和推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灾害会计实务指南或者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灾害会计技术规范。

(二)灾害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 灾害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帮助管理当局为组织有限资源的合理运用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然而,会计人员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其决策分析的依据应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灾害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着重解决会计人员所面临的各种利益冲突,协调好灾害会计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以谋求一个最佳的平衡。道德行为规范是技术规范的必要补充,灾害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循道德行为规范。基于灾害会计活动的特点,灾害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职业能力;(2)保密;(3)客观公正;(4)权衡性。

参考文献:

[1] 冯巧根:《防灾会计框架体系的构建》,《财会通讯》2007年第2期。

地质灾害履职报告篇6

 

为切实做好全市交通运输系统2021年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根据《彭州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印发<彭州市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彭地灾办发〔2021〕4号)和《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做好2021年公路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成交函〔2021〕114号)要求,结合我局职能职责,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挥下,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汛期及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最大限度地将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汛期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安全平稳度汛。

 

二、组织机构

 

因工作需要,成立市交通运输局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毛泽玉担任,副组长由各分管领导担任,各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局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运安科,办公室主任由党委组织员谭露兼任,办公室联络员:王晓亮,联系电话:83701646,15281053699。

 

三、职责分工

 

(一)防汛减灾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职责。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有关防汛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自觉履行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负责全市交通运输系统的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全市管养范围内公路、桥涵、水运设施的防汛安全和抢险保通工作;负责组织、协调过境高速、铁路等下穿隧道排涝及抢险保通工作;负责管养范围内的县级及以上道路下穿隧道排涝设施的设置、运行监护和抢险保通工作;负责为防汛抢险救灾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二)运输安全保卫科职责。认真落实市防汛办、市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成都市交通运输局防汛办以及市交通运输局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制定完善《彭州市交通运输局2021年防汛和地质灾害抢险应急预案》;负责应急物资的筹措、保管及领取工作;负责督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防汛工作;负责组织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洪涝灾害损失统计工作;负责汛情(险情)信息上传下达,按时完成总结上报。

 

(三)办公室职责。负责市交通运输局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后勤保障;负责汛期和地质灾害抢险的宣传工作。

 

(四)交通战备办公室职责。负责协调配合汛期期间市域铁路的安全运营工作;负责部队支援我市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抢险工作的交通保障协调工作。

 

(五)财务审计科职责。负责市交通运输局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经费保障。

 

(六)物流发展和综合运输科职责。检查指导仓储物流和寄递行业做好防汛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确保行业安全平稳运行。

 

(七)建设管理科职责。督促在建交通项目制定汛期及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监督检查交通在建项目企业做好防汛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指导在建项目工地做好汛期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负责组织全市公路、桥梁、隧道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治,指导全市公路、桥梁、隧道抢险工作。

 

(八)规划产业科职责。负责针对公路、桥梁、隧道安全隐患中需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的,制定科学治理方案。

 

(九)交通管理服务中心职责。组建应急队伍人员应不少于20人,负责辖区公路、桥梁、隧道的安全巡查,收集、整理、上报辖区公路、桥梁、隧道的安全状况;负责落实威胁公路(乡道、村道除外)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管理工作;负责督促水上运输企业落实汛期安全工作;督促经营性停车场做好防汛抢险工作;负责指挥调度由客运、货运企业组建的防汛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客运车辆不少于25台,货运车辆不少于25台,应急运输保障人员不少于20人),保障受灾人员和抢险物资的运输;负责经营性道路运输、车站、维修、驾培等交通企业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监督检查工作。交通管理服务中心防汛及地质灾害抢险值班电话:83871629、86235308。

 

(十)养路段职责。组建50人以上的防汛及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突击队;完善道路抢险预案,加强管养道路巡查和清障作业;负责组织储备抢险物资和机具;做好道路养护施工现场的安全度汛工作;配合建管科开展全市公路、桥梁、隧道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治,坚持“雨前、雨中、雨后”的“三查”制度,确保公路畅通。养路段防汛及地质灾害抢险值班电话:83736096。

 

(十一)其他科室(单位)。按照局防汛及地质灾害抢险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四、防汛监测预警

 

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市地质灾害指挥部的领导下,加强同市气象部门的信息互通,及时掌握每日天气情况,当汛情预警信息后,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快速响应,积极部署,有效预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汛期暴雨级别,掌握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汛情及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时调整防汛及地质灾害抢险应急级别,确保人员、设备、物资、车辆全部到位备勤,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组织有效处置。

 

五、处置程序流程

 

灾情发生后,在实施抢险中,按照先人后物,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进行抢险操作。

 

(一)各级值班人员接到灾情报告后,及时了解灾情,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或带班领导。市政府值班室电话:83892919;市防汛办(市水务局)电话:83711636,83713606;市应急管理局电话:83709807;市交通运输局电话:83701646。

 

(二)局值班人员接到灾情报告后,迅速报告当日值班的局领导、分管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局领导。同时,通知相关局属单位、机关科室负责人做好应急抢险准备,等待抢险局领导下达处置指令。

 

(三)分管防汛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要及时组织局相关科室(单位)赶赴受灾现场,认真查看灾情,根据实际情况,报请局主要领导启动相应的应急抢险工作预案等级,组织指挥抢险队伍抢险,努力减轻受灾损失,防止灾情扩大。若汛情继续扩大,超出交通运输系统防汛领导小组处置能力,应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市地质灾害指挥部汇报,寻求帮助和支援。

 

地质灾害履职报告篇7

1.1指导思想

为了高效、有序地应对我区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以下简称沉陷区)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1.2编制原则

1.2.1以人为本、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分级启动、科学施救。

1.2.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范体系、信息报告体系、科学决策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恢复重建体系。

1.2.3分级响应、分级负责。根据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分级制定和启动应急预案。

1.3编制依据

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根据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调研组汇报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有关问题时所作的指示精神,依照省人民政府已经确定的关于我区沉陷区要做到“三启动、三随时”(即:启动地质灾害监测监控体系,随时监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启动地质灾害拉网式排查工作,随时掌握采煤沉陷区地质状况并解决出现的具体问题)的工作安排,按照市人民政府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1.4适用范围

凡在我区沉陷区范围内,特别是在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770户C、D级受损房屋所在区域内发生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本预案。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区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组成人员如下:

指挥长:*(区政府)

副指挥长:*(区政府)

张高寒(*国土分局)

罗绍瑜(区发改局)

成员:区委宣传部、区人武部、区政府办(应急办)、区沉治办、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交通局、区煤炭局、区粮食局、*电力公司、驻*区各通讯事业单位、沉陷区所在地镇政府等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区政府办,赵泽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王刚义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2.2职责

统一指挥和组织沉陷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3应急准备

3.1抢险救灾人员准备

以驻区武警部队、公安、民兵、预备役人员、医疗卫生队伍和区直机关及灾害点广大干部群众、驻区企事业单位职工等人员为主组成抢险救灾队伍。沉陷区各灾害点所在地镇政府要根据本辖区沉陷区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成立抢险队伍,落实人员。

3.2物资准备

区民政、卫生、粮食等部门负责储备和筹集粮食、方便食品、帐篷、衣被、饮用水、药品和其它生存救助所需物资等。

3.3信息传递

加强和完善区、镇、村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由*国土分局牵头,区沉治办、沉陷区所在地镇政府、村委会组织配合,负责开展沉陷区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3.4宣传、培训和演练

由*国土分局、区沉治办、沉陷区所在地镇政府负责共同组织开展沉陷区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宣传,增强沉陷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负责对各灾害点所在地干部职工、参与抢险救灾的相关救援队伍及广大群众进行抢险救灾知识教育和培训。

*区沉陷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将于2009年6月在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770户C、D级受损房屋所在区域内选择合适地点开展一次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演练。

4灾情报告与信息处理

4.1灾情报告

监测人员必须有确定和公布的联系电话,方便的通信工具,确保与有关部门保持联络。一旦发生灾情要及时报警,报警信号可因地制宜,采用报警器、广播、鸣锣等方式,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直接向指挥部办公室及当地政府报告。各相关部门和沉陷区所在地镇政府在接到灾情报告后,必须立即报告区指挥部办公室。

4.2信息处理

灾害发生后,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和处理。

4.2.1因灾死亡2人以下(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属一般级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要在24小时内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国土分局要及时组织开展应急调查,查清灾害的类型、规模、诱因及其发展趋势和尚存危险性,调查灾害的影响范围,随时统计和更新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及时编写报告,提出进一步防灾措施,并向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提交应急调查报告。

4.2.2因灾死亡3至9人(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属较大级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要在4小时内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部门,由市国土资源部门及时组织开展应急调查,提出进一步的防灾措施,并向省国土资源厅呈报应急调查报告。

4.2.3因灾死亡10至29人(直接经济损失500—1000万元),属重大级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务必要在2小时内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部门,由市人民政府和市国土部门上报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由省国土资源厅及时组织开展应急调查,提出进一步的防灾措施,并向国土资源部提交应急调查报告。

4.2.4因灾死亡3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属特大级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要在2小时内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部门,同时报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由国土资源部或由其委托省国土资源厅及时组织开展应急调查,提出进一步的防灾措施。

5应急响应和行动

5.1先期处置

一旦灾情发生,沉陷区各灾害点所在地镇政府要立即将信息报告区指挥部,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先行展开抢险救灾工作。

5.2应急响应职责

区抢险救灾指挥部赶到后,相关人员要服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由区指挥部设各职能组分别履行职责。

5.2.1综合协调组:

组长:*(区政府办、应急办)

成员:区政府办负责安排人员

职责:负责抢险救灾工作中各种纵向、横向的协调工作。协助领导组织调度抢险救灾急需的人、财、物。

5.2.2灾害调查组

组长:*(*国土分局)

成员:*国土分局负责从本部门及区安监局、区煤炭局、区沉治办抽调人员并根据工作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

职责:灾害发生后,及时调查损失、规模、诱因以及灾害的稳定性、尚存的危险性和发展趋势,并及时撰写报告。

5.2.3人员物资疏散组

组长:*(区安监局)

成员:区安监局、区煤炭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负责从本单位及各镇乡(街道)抽调人员组成。

职责:负责组织力量疏散人员及转移重要财产,及时按照事先选择确定的路线将人员及重要财产疏散到安全地带。疏散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人的转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要尽可能地救出受胁物资,减少损失。

5.2.4医疗救护组

组长:*(区卫生局)

成员:区卫生局与*消防大队负责从本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职责:负责对灾害所致的伤病员和抢险救灾伤病员进行紧急抢救、转移、医护。必要时可分成灾区应急小组、转移组、医护组开展工作。

5.2.5秩序维护组

组长:*(*公安分局)

成员:*公安分局负责从本单位抽调人员组成

职责:负责维护灾区抢险救灾工作秩序、治安秩序;维护灾民临时安置区(点)的正常生活秩序;维护灾民物资和救灾物资的安全。对发生在抢险救灾工作中的一切扰乱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5.2.6撤迁安置组

组长:刘崇厚(区民政局)、灾害发生地镇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成员: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粮食局、*电力公司负责安排人员(包括相关镇乡街道人员)

职责:负责灾民临时安置和救灾物资的筹集和发放工作,及时制定受胁灾民分期分批撤迁转移工作的实施计划,报经区指挥部批准后实施。

5.2.7新闻报道组

组长:*(区委宣传部)

成员:由区委宣传部负责安排和联络

职责:负责宣传报道灾情、灾害处置、应急救援等情况,新闻稿经区指挥部审定后。

5.3应急行动

区指挥部到达后,医疗救护组、秩序维护组、撤迁安置组要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综合协调组要与市气象部门、通信部门保持联系,做好气象和应急、通信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要保证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必要时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一定区域内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

6后期处置

6.1经费和物资

已动用的救灾物资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及时按原规模补足;实施应急救援各项经费支出由审计部门及时组织审计,经审计核定的各项应急经费支出由财政部门及时兑付、结算。

6.2生产生活

灾情稳定后,各灾害发生地镇政府要及时组织群众大力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区直各部门要积极开展工作,主动整合各方资源,加大灾区支持力度,同时多方争取上级救灾救济资金和物资,减轻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负担。

6.3灾情评估

由*国土分局和区沉治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灾情进行评估,指导灾区做好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

7附则

7.1名词术语解释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7.2本预案由区应急办、*国土分局、区沉治办负责解释

地质灾害履职报告篇8

自2006年12月4日启动矿权整顿整合工作以来,各工作小组和相关企业,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批准的整顿整合方案稳步推进矿权整顿整合,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基本达到了减少矿权数量、规范开采行为、治理地质灾害、完善内部管理,基本解决因矿界重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目标。

(一)铅锌矿权整顿整合情况。

河东片区:采取由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昭通市铅锌矿统一收购其余7户私营铅锌矿的方式进行整合,已实现成功收购的目标,签订完善了各类收购协议文本,支付协议收购总资金6620万元。新矿权的《开采利用方案》、《安全状况评价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等方案报告已经县领导组审批同意,上报市直相关部门评审通过,办理了相关证照。新矿权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已经专家组审查,领导组批准。目前,企业已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测设计,向加工基地交纳足额保证金,进入边治理、边开采阶段,部分地灾的治理已基本结束。

河西片区:片区内的原矿权人采取自行协商、以股份制形式组建新公司的方式进行整合。其中,一平台由原8家企业整合为一个矿权,组建了××县八合光大矿产开发有限公司;二平台由原7家企业整合为一个矿权,组建了××县红尖山铅锌矿有限公司;三平台由原7家企业整合为一个矿权,组建了××县莲花洞铅锌矿业有限公司;黄木块片区由原2家企业整合为一个矿权,组建了××县钻宝山铅锌矿业有限公司。新组建的4个公司已签订了整合协议,完成了预登记,新矿权的《开采利用方案》、《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等已经县领导组审查同意并上报市直部门评审通过,办理了相关证照。新矿权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已经专家组审查,领导组批准。目前,各企业正按照领导组的要求,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测设计,在交纳地质灾害治理保证金后,进入边治理、边生产阶段。

整顿的18户铅锌企业,已有7户企业主动申请退出,其余11户企业已按领导组和工作组的要求,制定了整改方案,其中8户企业经领导组批准,相继开展了各类整改工作,目前已基本整改结束,进入恢复生产阶段。

(二)煤炭矿权整顿整合情况。

在洛泽河矿冶加工基地规划区内共有煤炭企业9户,其中:属于关闭的煤矿的4对,属于整顿的2对,属于整合的3对。目前,属关闭对象的,已严格按照省政府规定的时间要求进行了彻底的关闭,并落实了严厉的监管措施。整顿的2对矿井正按照行业政策要求,监督其进行整改。整合的3户企业,工作组正按整合方案要求进行整合,目前许家院煤矿已达成协议,签订了协议书。同时,对发路联营煤矿等5户企业矿权范围因采矿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处置,已协调资金3.06万元对房屋受损严重的30户农户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对受灾的16户86人已支付地质灾害补偿金57万元。同时,由企业垫资地灾鉴定费22.2万元聘请了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地灾鉴定,待7月份根据鉴定报告协调企业和受灾农户进行补偿安置。

二、资源深度开发工作进展情况

(一)铅锌项目开发建设情况。

总投资2.3亿元,年产值达15亿元的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日产2000吨铅锌选厂已于4月9日开工。加工基地抽调了3位同志作为协调服务工作人员,协助角奎镇协调和处理工程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明年8月份左右建成。

(二)煤化工项目开发建设情况。

1、总投资1.5亿元,年产值达2.88亿元的云南天力煤化有限公司60万吨电石厂,第一期12万吨电石厂项目土地征用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预计7月份启动建设。

2、云南旺立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年产60万吨精煤洗选厂和年产10万吨铸造型焦厂建设项目已向市有关部门上报项目建议书,待审批立项后,加工基地将抓紧督促旺立达公司尽快启动两个项目的工程建设。

三、加工基地建设进展情况

(一)调整和完善加工基地管理体制。

为进一步理顺基地管理体制,完善机构,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和服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加工基地制定了基地管理体制调整方案,市委、市政府已批复同意,具体调整的内容是:

1、设立两个内设机构。一是党政办公室,主要履行机关文电、日常行政事务、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职责。二是综合科,主要履行联合执法、监督执法、协调执法,为企业协调各方关系,提供各种服务等职责。

2、设立三个派出机构。一是国土资源分局,主要履行贯彻执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编制国土资源规划,承办项目用地立项报批,组织调处国土资源重要权属纠纷,组织实施基地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出让、租赁、转让、交易等职责。二是安监分局,主要履行基地范围内涉及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执行,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督查,组织协调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依法监督检查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监控,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等职责。三是环保分局,主要履行基地规划区内各级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矿山企业污染防治规划,污染防治及对治理设施实施监督,组织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组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审批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和组织竣工验收等职责。

3、设立洛泽河矿冶加工基地派出所,主要履行基地规划内的社会治安、安全保卫工作、治安管理、企业内部治安管理制度和行为的规范、民爆物品的审批和管理、矛盾纠纷的调解和处理,协助有关单位对规划区内企业的其他违法行为的检查和处理等职责。

4、成立洛泽河矿冶加工基地科技咨询中心,主要履行企业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协调和组织,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做好规划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完成基地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等职责。

(二)强化管理与服务。

为推进矿山管理规范化,推动矿山企业科学办矿、安全办矿、规模办矿,矿冶加工基地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制订了矿山企业民爆物品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定期召开矿山业主会议,强化安全意识,加强矿山管理,并与企业签订诚信建设协议,促进企业规范开采、合法经营。同时,切实搞好协调服务,在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情况下,承诺为企业提供以下协调服务,一是办理土地使用、环保、安全、建设、规划等属县及审批权限的相关行政审批手续;二是办理公安机关民爆物品审批手续;三是办理企业工商、税务登记、变更手续;四是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创造和提供培训的条件;五是帮助协调需要市级及以上行政部门审批办理的相关事项。同时公开办事程序,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积极做好工业统计工作。

为贯彻落实好(彝政办通[2007]17号)《关于加强工业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年4至5月,加工基地委派了一名工作人员到市里进行能源统计节能管理培训,到县统计局进行统计业务培训。同时,将聘请县统计局人员对各矿山业主、统计人员进行统计业务培训,规范基地内工业企业统计工作,实时、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为基地未来发展方向和县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

(四)继续抓好小发路煤矿企业改制工作。

小发路煤矿企业改制职工安置兑现工作已完成,现正抓紧解决小发路煤矿企业改制工作遗留问题,已清理企业改制中遗留问题76件,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加工基地逐一加以解决。

(五)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做好工作。

进一步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加工基地的发生。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紧紧围绕基地规划区内企业改制、重点项目建设、矿界纠纷、矿权整顿整合、地质灾害处置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和调处。到6月20日为止,共接待调处了55件次上访事件,重点对县委督查立项的13件件作进一步调处,明确了责任人和办理时限。

(六)加强机关内部管理。

一是机关党支部工作。进一步完善《党支部主要职责》、《党员“”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及党员例会,不定期召集党员集体学习党的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党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此外,凡涉及重大问题,召开党工委成员会议研究决定;开展了一次给贫困老党员献爱心活动。二是挂钩扶贫工作。经常到挂钩扶贫村龙潭村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帮助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主题,单位每一位干部职工结队帮扶1户困难户。三是机关后勤管理工作。加强了机关财务、食堂、车辆和物资设备的管理。以节约开支为目的,财务管理实行主管领导一支笔审签,食堂管理由专人负责,车辆驾驶实行定员、定岗、定点维修加油,物资管理实行统一采购、一一清理登记入帐。四是机关办文办会工作。严格按照机关文件拟办、送审和归档程序,处理机关公文、来文来电。坚持每月上报一次加工基地建设进展情况和县委政府督查立项的重点工作贯彻落实情况报告。

(七)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制定了2007年基地管委反腐败工作任务和措施下发到机关各部门严格执行;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廉政教育,凡涉及重要工作、重大经费开支、人事管理等都坚持集体研究决定;严格机关纪律,杜绝干部吃、拿、卡、要,严禁本机关随便吃请、请吃;严格审查机关干部入股采矿行为,对干部是否参与入股采矿进行了公示。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基地建设是全县乃至全市的新课题,对管理工作者要求高,目前基地管委会缺乏相应的对口专业人才,且工作难度大,虽然大家都尽了全力,但开展的许多工作还不尽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小发路煤矿虽然改制工作过半,但遗留问题较多,改制缺口资金大,必须投入很大精力逐步予以解决。

(三)辖区内地质灾害严重,涉及面广,受灾群众多,解决问题的难度大。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们的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机制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开创加工基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新局面,确保完成加工基地最终的任务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以上,增加值20亿元以上,税收5亿元以上;形成煤锌电为主体的产业链,辐射全县,拉动县域经济多元化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实现××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为此,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动资源开发工作。

一是继续巩固矿权整顿整合成果;二是督促企业加快资源勘探步伐;三是推进深加工项目建设,做好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搞好日处理2000吨选厂和云南天力煤化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电石厂第一期工程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做好云南旺立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精煤洗选厂和年产10万吨铸造型焦厂建设项目审批立项的协调服务工作。同时,结合基地实际,加快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探索成立一个专门帮助项目办理前期手续的“项目服务中心”,并实行市场化运作,为入区项目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

(二)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继续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经常性检查培训,进行安全整治,加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处理力度,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争取资金,继续解决好小发路煤矿企业改制遗留问题。

(四)按照基地管委机构调整方案,继续做好机构调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制定基地产业发展、自我滚动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充实基地管委专业技术人员,理顺基地管理体制。

上一篇:社区计生履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仓储主管履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