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8 02:21:38

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篇1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5]高和鸿,郝建彤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c

流程管理篇2

【关键词】工程管理;工作流程;评估报告

第一,工作流程的概念和作用

工作流程是指为了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顾客满意度达到利润最大化目的的管理。工作流程是协同多种手段、紧密结合实际的管理改进方法。

企业许多管理问题的解决都与工作流程优化相关联,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地设置职能部门、明确部门职责;解决职能部门存在的“职能弱化”、“职能错位”等现象;加强企业对所属的管控和服务等。流程优化和流程管理对于企业提高工作绩效、提升管理水平以及指导信息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工程管理工作流程》的拟订情况

为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监督体系,使现行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更加适合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2010 年年初,公司提出了“各单位、各部门以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精细化为准,从利于体现职能特点、发挥管理优势、衔接内外关系出发,拟定岗位职责,设计工作流程,制定管理制度,各岗位都有相应的工作要点、工作流程和执行标准”的工作要求。

第三,《工程管理工作流程》的运行情况

工程管理部一班人深知,流程管理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客观要求,流程的设计和文件的制定必须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唯有此才能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的目的。为此,他们通过考察和衡量企业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每个作业和任务,找到薄弱点,建立控制点,对上述文案的文字表述反复推敲,对表格罗列慎重推演。在征得公司同意的基础上,将《工程管理工作流程》、《工程项目工作流程》制成版面,悬挂上墙;同时把装订成册的文本分发到各分公司、各项目部。

《工程管理工作流程》、《工程项目工作流程》是工程管理部全体工作人员对职能管理、现场管理各环节、各岗位、各工序的综合分析、总结创新,在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统一奖罚的基础上,形成科学规范的标准化文件体系,从2010年3 月在公司范围内正式执行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明晰了职能,提高了效率。如工程前期领取招标文件、项目策划和管理人员配备、组织投标和中标、签订施工承包合同由经营合同管理部负责;该部门向其他各职能部门提供项目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工程管理基本信息清单后,工程管理部予以登记建档,核发《项目部工程专用章》,签订质量安全责任书、制定创优工作计划;财务部据此配套发放《项目部财务专用章》,安排专职人员进行财务核算;办公室据此向项目部推荐专业技术人员上岗以及到州、市及外区统筹站办理统筹费返还业务,使得此前因工程项目信息沟通不畅,各部门无从管理或监控无力的现象得到较好的改善。同理,在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及备案归档的各个阶段,工程管理部、分公司、项目部的管理重点、职责所在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分和准确的衔接。

二、减化了流程,方便了办事。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只要工作流程在手,到任何环节,该办啥事、如何去办都一目了然,各单位在项目管理的侧重有所突出,减少了无谓的往返,降低了过程的成本。

三、利用了信息,减轻了压力。缩短了业务的处理时间,改善了对项目的服务质量,控制了运营的潜在风险,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工程管理工作流程》的控制重点历年来,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约定俗成的管理要点主要有:

1. 人力资源管理:即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设立项目经理部内部的职能部门与工作岗位; 对项目的实现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 制定规章制度和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等,以此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事事有人管、层层有监督。

2. 项目进度管理: 即由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图、项目各项工作持续时间估计、工作责任分配矩阵等组成的项目进度计划。项目进度状况的检查每月一次, 并对进度执行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在实施流程管理过程中,工程管理部还不断地推陈出新,既将部门职能人员的定点日常管理与公司每月一次的综合检查有效结合,又将在现场的项目综合分析形成图文并茂的《工程项目评述专栏》,还将单一的专业技能劳动竞赛演化为专项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检查评比竞赛活动,无一不在确保工程项目达到以下控制重点:

一,施工现场标准化,力争使现场的厂容厂貌、设备设施、标志标示等符合要求,达到人与物、施工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营造文明、清洁、安全、环保、健康的现场施工环境。

二,队伍建设标准化,力争做到按规定设置作业队岗位并配齐人员,建立台账,明确岗位职责;制定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并上墙公布,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严格奖罚等。通过规范对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安全质量管理等管理秩序和行为控制,使施工现场管理基本在预定的轨道内运行。

三,过程控制标准化,首先是抓好源头控制,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教育引导等手段,强化现场管理和作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使标准化成为参与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二是抓好行为过程控制,对正在进行的管理和生产活动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指导和监督,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考核力度,保证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不出现偏差;三是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纠正和改进措施,确保标准不走样;对反复出现的问题,专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形成执行—检查—改进—提高的闭环式管理,促进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五,《工程管理工作流程》的改善措施企业对流程的认识和流程管理的水平通常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1) 没有流程,靠制度和规定约束;(2) 有粗略的流程,但不确定、没有标准化;(3) 有清晰的、标准化的流程体系,但不优化;(4) 有局部优化的流程体系,但没有整体优化;(5) 有公司工程管理目前处于第二阶段。流程优化应当从聚焦管理问题开始,到流程优化方案的形成,最终到流程优化方案的实施和执行。公司工程管理流程优化工作应遵循以下逻辑:

1. 抓项目管理,必须选好项目经理、配好项目班子。项目经理是是项目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除必须具备的社会交往和资金筹备能力外,还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真正把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放在首位,努力抓好综合管理,肩负起公司“创名牌、拓市场、育人才、增效益”的责任。对于不能自觉服从

公司管理,项目管理问题多、隐患大,拖欠工资频繁、社会信誉差的项目经理要严格限制和逐步规范,形成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机制。

2. 抓质量管理,必须实行全过程、全公司和全员的“三全”管理。覆盖工程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要有效运行,公司和项目部是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切实提高各级一把手的质量意识,发挥好副总工程师和分公司主任工程师、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的重要作用,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的执行机制。预防为主,运用科学手段对各工序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影响质量的主、次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质量事故。

3. 抓安全管理,必须实行目标管理和安全预控。要把安全总目标层层分解,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目标。然后针对每个分项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确定安全管理和监控重点,做到人人目标明确、职责清楚。多采取逐个工程按开工、主体、装修阶段召开专题工作安排或例行工作会议,必须结合现场检查,将存在的问题逐项查摆出来,现场商定整改的办法和方案,并记录在案,以便跟踪核查落实。

结束语

总之,工程管理形成于施工项目,每个施工项目管理的总和,代表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企业内的一切流程都应以企业目标为依据,平衡企业各方资源,实现企业总体绩效。在此,寄希望公司借助持续流程优化为企业赢得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流程管理篇3

体检是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的一项预防保健措施,其目的是对人体健康状况的了解,从而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否能顺利进行健康体检,关键是应设计一个科学的流程管理。统一的体检标准和严格的体检工作流程、体检流程的护理管理与体检质量密切相关。现将如何加强护理管理做好体检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1体检工作的特点

1.1季节性在北方因气候原因,个人体检以及各个单位的体检一般安排在每年6月中旬~8月底,11月中旬~第二年1月中旬。

1.2工作集中性在一年内短短的7~8月份时间,安排多个人、多单位的体检工作,做好计划统筹安排十分关键。

1.3体检项目多样性各个单位依据自身经济状态、人员年龄特点、工作性质的不同,选定的不同检查项目,导致体检项目差异大。检查项目分成各种不同的检查套餐,加强各个环节的把关,保证检查的准确无误。

1.4受检人员多样性受检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职业等的不同导致的对体检工作配合差异性大。而且均为陌生面孔,及时掌握体检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不当局面,达到良好沟通、默契配合。

2体检流程的护理管理作用

2.1体检前的护理工作流程

2.1.1预约须提前3天到办公护士处预约,办公护士负责填写团体体检预约安排表,包括单位名称、预约时间、体检时间、体检人数。根据体检中心的接待能力合理安排,按体检合约填写体检通知书,包括体检具体时间、项目、注意事项及要求,并交给体检单位联系人。体检单位根据体检通知书要求,在体检前1~2天将体检人员姓名、人的电话,以便随时取得联系。

2.1.2准备体检组护士提前1天做好准备工作,包括:(1)体检表:按要求填写单位名称、体检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项目,盖体检章,并按体检名单排放编号,以便快速查找。(2)物品准备:各班护士检查备好相应物品,如:采血针、血压计、体重计等。根据人员情况分配抽血、测血压、身高、体重及导诊护士等工作。若有行动不便,备好轮椅或特殊照顾人群建立起临时绿色通道。(3)体检前一天通知餐厅经理按体检人数准备早餐。(4)需到其单位体检时要联系车辆并装备有关仪器物品。(5)检查各诊断室、检查室内设备是否齐全。

2.2体检中的护理管理护士指导、协调体检全过程,保证体检过程的顺利进行。

2.2.1安排好导诊工作专职导诊护士在体检的每个环节热心为大家服务,合理分流受检人员,以便对体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2.2.2分组体检把受检人员按项目如:胸透、抽血、测血压、身高、体重、心电图、超声、查体等分组分开,体检人员及时间合理安排,做到不拥挤,不扎堆,保证体检过程快捷、有序进行。

2.2.3把好抽血管理关因为抽血检查项目繁多,并且不能马上得到结果,大量体检本的填写;试管的保存;实验、化验单的发送过程中最容易出差错,各个单位分窗口抽血,一个单位若项目不同以分类抽血法,抽血者和编号者严格三查七对,收回体检表编号与抽血编号相一致。每个人的体检本上都有与体检流程相同的体检项目,做完一项后做出标识,这样既清楚又不容易出现错误。

2.3体检后的护理管理(1)体检当天下午护士组将各科交来的体检报告进行汇总和整理,如当天体检结果不全应妥善保管体检资料。(2)粘贴化验单也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对姓名、年龄、性别、单位有误差的化验单及时与单位联系,核实无误。对各个环节责任到人,把好每一关。(3)营造和谐、有序、愉快的体检氛围。教育每个参加体检的护士,对受检者文明用语,微笑服务。如:在操作前要说“请”字;操作完毕后要说“下一步请做××检查”;抽血后要说“请屈肘按压5min”;对受检者提出的疑问,及时耐心地解答;对情绪急躁、有误解的受检者,及时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年常规做1~2次健康体检,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推行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的新观念上,全面提升预防保健服务能力,以健康为中心,建立综合性、连续性的全程保健服务模式,真正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如何在短时间做好大批量的体检工作,是摆在护理人员面前的新的课题,根据了解受检人员的特点,准备好体检物品,统筹安排好护理工作,指导、协调、安排体检的每个环节,营造一个和谐、有序、愉快的体检氛围,保证体检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李海生,张宝金.健康体检的流程管理.华北国防医药,2006,18(3).

[2]王新.专业化体检中心的工作流程探讨.成都医药,2003,29(5).

流程管理篇4

1. 目的:

规范公司专利管理工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发明创造的推广和应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创新型企业。 2. 范围:

适用于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等专利管理工作。

3. 职责与分工:

3.1公司技术部组织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需求进行技术审查;会同专利开发单位共同制定专利推广使用方案和规划。

3.2 知识产权办公室负责公司专利检索、专利申请、法律审查、实质审查、陈述意见、权利授予等事项;负责公司专利申请的审查、许可使用和专利转让事项,规范和推动专利实施;管理专利证书。

4. 名词释义:

4.1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4.2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4.3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4.4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4.5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4.6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5. 流程内容:

5.1专利管理流程

5.1.1员工提交的专利申请由知识产权办公室、技术部和营销部共同评定技术创新性。

5.1.2对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是否申请专利,由知识产权办公室主持、通过对比文献的探索调研、分析评价后报公司决策机构审定。

5.1.3任何人或部门不得在申请专利之前,进行有关科技评价、评估、评奖、产品展览与销售等可能会导致发明创造公开丧失新颖性的活动。

5.1.4提交的发明专利经过技术部及营销部进行创新鉴定,知识产权办公室形式审查后,提交总经理签字后,提交专利申请。

5.1.5申请决定作出后,有关人员或部门准备好专利申请技术资料,由知识产权办公室办理专利申请。

5.1.6由知识产权办公室负责与专利人员进行专利技术文档的沟通,以专利发明人与知识产权办公室一起,共同负责商务合作洽谈。

5.2专利开发单位提出申请需求应包含的材料 5.2.1发明专利申请所需准备的资料 5.2.1.1专利名称:

名称应简单、明确地反映发明创造的主题和类型,(不得超过25字),名称不得使用人名、地名、商标、型号及商业宣传用语,也不得使用代号或含糊不清的词汇,应尽可能采用国际专利分类表中的技术语或国家标准规定术语或常用的规范术语。

5.2.1.2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背景技术):

应写明与本发明技术最相接近的现有技术的情况,说明其优点并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存在的主

要问题及不足之处,例如某国XXX号专利,或某出版物名称等。发明创造为产品的,如对于现有技术的结构用文字难以描述清楚时,可附图说明。

5.2.1.3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

对于产品类的发明创造,应结合附图,清楚、完整地写明构件名称、各构件之间的联接关系、动作原理和工作程序,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对于电子类的发明创造,应提供电路图或框图,并结合硬件说明其构造特征。对于方法类的发明创造,如化工、药品、食品,应尽量说明其工艺步骤及工艺条件的限定,并可提供工艺流程图。药品需提供临床证明。

5.2.1.4发明创造的效果和优点:

应说明本发明创造与现有技术对比所具有的积极的效果和优点,而这些优点和效果必须是由于采用了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而直接获得的,这部份描述,可以通过结构的作用关系,或通过理论分析,或用实验数据来说明。

5.2.1.5附图说明:

附图应按机械制图标准绘制。附图的图面上一般不得写有汉字,零件应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在说明书中说明每个标号所代表的零件名称,同一零件的标号在各幅附图中均应一致,不得使用同一标号来代表不同的零件。制图有困难时,可委托机构绘制。

5.2.1.6实施例:

对于产品类的发明,实施例是实现发明创造的具体化设计,这一部分应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并将附图中的标号标注在相应的零件之后。实施例中应包括上述第三部分技术方案的全部内容,并作具体的描述,每一幅附图均应说明,每一个有标号的零件在实施例中至少提到一次。必要时可说明其功能、动态构造和使用方法。如有多个实施例,则每个实施例均应具体说明。 对于方法类的发明,应详细说明其工艺过程、操作步骤及具体的工艺参数,可提供多种工艺参数结合的实施例方案。

对于材料配方类的发明,应给出多个不同组分和配比的实施例,并简述其制造方法。 5.2.2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所需准备的资料 5.2.2.1.专利名称:

名称应简单、明确地反映发明创造的主题和类型,(不得超过25字),名称不得使用人名、地名、商标、型号及商业宣传用语,也不得使用代号或含糊不清的词汇,应尽可能采用国际专利分类表中的技术语或国家标准规定术语或常用的规范术语。

5.2.2.2 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背景技术):

应写明与本发明技术最相接近的现有技术的情况,说明其优点并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之处,例如某国XXX号专利,或某出版物名称等。

发明创造为产品的,如对于现有技术的结构用文字难以描述清楚时,可附图说明。 5.2.2.3 技术方案:

对于产品类的发明创造,应结合附图,清楚、完整地写明构件名称、各构件之间的联接关系、动作原理和工作程序,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

对于电子类的发明创造,应提供电路图或框图,并结合硬件说明其构造特征。 5.2.2.4附图说明:

附图应按机械制图标准绘制。附图的图面上一般不得写有汉字,零件应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

在说明书中说明每个标号所代表的零件名称,同一零件的标号在各幅附图中均应一致,不得使用同一标号来代表不同的零件。制图有困难时,可委托机构绘制。

5.2.2.5实施例

对于产品类的发明,实施例是实现发明创造的具体化设计,这一部分应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并将附图中的标号标注在相应的零件之后。实施例中应包括上述第三部分技术方案的全部内

容,并作具体的描述,每一幅附图均应说明,每一个有标号的零件在实施例中至少提到一次。必要时可说明其功能、动态构造和使用方法。如有多个实施例,则每个实施例均应具体说明。

5.2.3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所需提供的资料

应提供产品的六面视图(四寸彩照),工作状态图、主、后、左、右、俯、仰视图,每种视图提供四张相同的照片,比例要一致。(亦可提供实物由综合部找公司拍摄)。

****有限公司 知识产权办公室

流程管理篇5

【关键词】流程管理 企业 OA协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早已不适应激烈竞争的要求,企业在运营中需要更高的效率。因此通过OA协同平台来实现各部门、各级横向纵向工作流程处理的自动化,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相对医药行业的现代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及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而言,加强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尽管医药行业被认为是一个资金雄厚的行业,但调查显示,大多数医药企业对信息化投资比较谨慎,整个医药行业的信息化而言,总体上仍属于低层次应用的水平,并没有达到很好的应用效果。

在OA协同平台管理中,建立各项管理和业务流程是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使OA协同平台惯性运行的保障。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对流程的认识不足,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不制定制度流程,或制度流程制订了而实际工作不彻底执行;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对流程意识的缺失和对制度流程的不尊重。

在业务流程的建立和优化过程中,身为一名医药企业OA协同系统管理者深深认识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企业之前没有制定流程,工作也照样进行,有没有流程似乎对工作影响不大;流程就是约定俗成,制度出来没有实际意义;流程制定得再好,关键在人的执行,如果人的工作不到位,再好的流程也没有用;领导认为有了流程,就分散了权利,领导的权威与价值就不能体现了;业务工作很复杂,遇到的特殊情况很多,没有办法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有许多流程只是形式主义,直接找领导签字最简单,效率最高;公司流程执行了好几年,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不需要优化;企业现行流程与实际不相符,时常修改,不符合制度;虽清楚通过建立和优化流程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和保障执行一致,但不知道从何入手;每年都会按照部门的要求进行优化,却发现效果不明显。

由于存在上述认识问题,医药企业在流程建立上常常困难重重,建立的流程流于形式。在企业中流程的存在,是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快的工作效率。所以必须解决以上问题,有几点:要认识流程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沉淀工作经验,不能传承复制,不制定标准规范管理流程,不能保障实施效果一致;不论领导还是下属都要养成尊重流程的习惯,且不能让权力大于流程,让习惯大于流程,让经验大于流程;要学会优化流程的方法,具备优化流程的能力,不可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缺乏创新。

流程管理在企业中相当重要,它可以不断提升内部运作效率。流程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效果和效率,没有效果的效率是没有价值的,就像是“洗煤炭”,甚至让企业的制度管理更加凌乱,当然没有效率的提高也是不可能保障有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通过业务流程管理来优化内部运作,具体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来:让高层减少工作压力,通过事情分级处理手段来减少审批环节,让制度和流程来保证企业业务的运作,使“人治”转向“法治”。根据流程理顺结构,明确角色及职责,使业务有序运作。使流程中没有空白地带或重叠区域,真正做到职责明晰,分工明确,消除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明确流程的责任人。在很多企业,我们看到的普遍现象是:部门有人管,而流程没有人管,或者部门内部的流程有人管,跨部门的流程没有人管。根据流程运作的要求,不仅要明确流程的责任人,而且应打破部门界限,赋予流程负责人对跨部门流程从头管到尾的权力。权力尽量下放,让最明白的人最有权。流程优化要求管理重心下移,即职责和权限要下放,真正让最明白的人最有权。流程优化的结果可能会使一些主管觉得失去了权力,这是因为以往很多需要他们发号施令才能得以推动的环节,在流程梳理顺畅之后能够得到自动运行,很多需要他们审批才得以通行的事情现在不需要了,使他们失去了权力感。实际上,这正是流程效率提高的表现。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主管们可以更多地,承担组织及流程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推动组织能力的提升。

从对人负责转变为对事负责。流程优化不仅要求主管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也要求员工的思想从传统的对上司负责,只要完成上司交待的任务就行的观念,转变到对流程和结果负责,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上来。当然从对人负责到对事负责的观念转变,需要流程导向的考核和报酬机制的牵引才能实现。

关注灵活与规范的平衡。首先,流程应有适度的多样化,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对于流程的不同分支要充分考虑,避免当特殊情况出现时,流程中角色的不知所措。其次,应使流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果每个员工都可以超越流程去完成工作,就会导致流程文件成为锁在文件柜里一堆废纸,失去流程管理的意义。

提升员工主动性,基于流程的目的建立员工的评价体系。再优秀的流程也需要人来操作,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论何时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向流程管理需要落实到考评体系上,牵引员工为整个流程的效率负责,而不是局限于传统职能部门的有限的职责范围内。

建立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流程运作离不开信息的及时传递。高效的信息系统(IS)保证信息的及时采集、加工、传递,实现信息的合理、及时共享,提高流程的运行效率和对外部变化的响应速度。

流程管理篇6

在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背景下,许多独立学院开始思考和调整办学思路,以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文章以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独立学院的视角下,分析了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并结合应用型高校办学宗旨和要求,提出调整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关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有公办本科、技工学院和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体系;独立学院以专业广泛、办学灵活等特点,受到不少学生欢迎。独立学院不同于公办大学重视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也不同于技工学院侧重学生最基本的就业能力培养;独立学院既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学会相关行业设备的操作。其中,独立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就体现了独立学院办学的这一要求。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1],全国许多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转型试点学校,进行了应用型高校办学的思考和讨论。针对转型期的应用型高校改革,一些研究高校教育的学者也提出自己的思考。例如,邵丹和朱林莉认为应用型高校在转型期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设立既有实用性又有专业特色的学科体系[2]。李晓东和李道胜则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强调服务地方经济和满足行业需求[3]。笔者以独立学院应用型高校转型为背景,探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以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包装等物流知识为基础,以运筹学、统计学、国际货运、生产运作管理、港口管理等商科知识为依托,加之相关的物流设备操作和管理技能实训综合形成的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专业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性。物流管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其开设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生产中货物移动所带来的问题。例如物流从业者需设计和优化物流运输线路、合理安排装卸货物等日常生产所面临的情况等。这一要求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必须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也具备一定的物流设备操作能力。因此,纯课堂教育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的需要。第二,专业知识具有多学科混合性。物流管理专业既然是基于实际生产管理所开设的专业,其专业知识内容也必定涵盖日常生产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具有多学科混合的特点。例如港口管理这门课程,其内容既有港务管理、港口生产管理等管理学内容;也有港口设备操作使用及维护等工学内容。多学科混合的特点使得一般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安排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传授专业知识。第三,专业知识具有层次性。如同其他学科一样,物流管理专业的内容虽然涵盖广泛,但是专业知识之间也具有层次性。现有的课程安排大致是这样的:大一安排物流学和物流管理课程;大二安排运输、配送、仓储等物流实践内容;大三安排国际货运、集装箱管理等物流管理内容;大四安排专业实习。此课程安排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但也有不足之处。

2物流管理专业现有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

2.1物流管理课程专业性不足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课程的专业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本科教育和高职大专教育的教学要求不同。现有的独立学院大都是以本科教育为主,课程设置上与高职大专有所不同。但是,应用型高校办学转型以及独立学院的教学层次都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更侧重于实际应用和熟练操作为主。这就导致了物流管理的课程出现了“三不像”的现象:既不像本科教育那样要求教学有深度、有广度;又不像高职大专那样教授实用技能;更不像成人教育那样只传授基本知识。这些问题都体现在课程的安排上,形成了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困境。

2.2现有课程没有满足完全学分制

独立学院未来的教学发展之一就是完全学分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放弃过去的固定教学培养计划对学生选课和自主发展的限制,强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物流管理专业现阶段的课程结构主要是“商科平台课程”+“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安排相对固定,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很低,不能满足完全学分制的要求。而且,除了实训课采用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大都采用笔试或者论文的方式考核,缺乏灵活性。

2.3理论课与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因为独立学院财政和场地的原因,很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开设都遇到了困难。缺乏有效的实训课程体系,使得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显得尤其缺乏。这些实训课程大都只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3D模拟操作,缺乏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实训课程减少势必造成理论课程的增加,学生抱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成了“文科”课程。可见,实训课程的多少好坏直接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品质。而《指导意见》明确说明“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1],强调了实训课程在应用型高校办学转型中的重要地位。理论课和实训课安排问题还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存在时间和空间分离的现象。例如,很多高校的供应链实训课程比起供应链理论课程滞后一个学期,学生先学习供应链管理理论,下一学期才开始供应链软件的模拟实践,学习过程出现断层。虽然任课教师可以安排课内实践学时进行补充,但仍不是长远之计。

2.4现有物流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其课程内涵也较为广泛。现有的课程体系大都是管理学知识加上几门物流学必选课构成的。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了解企业物流的过程,却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形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港口物流、跨国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逐渐兴起,面临海洋物流的崛起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等世界新经济潮流,物流课程需要全面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才能完善物流课程体系。

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总结现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不难发现其原因就在于以“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别。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由教师制定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培养标准化、专业化人才。然而,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同一套标准的教学流程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学生。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课程设置的建议:

3.1以“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转变

应用型高校办学目标的设立,是新时代对于独立学院办学宗旨的一次转型要求和机会。“应用”的本质并不是放弃教材、放弃专业属性,只关注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应用”本质应该是在已有的学科基础之上对专业教学内容去伪存精、化繁为简,根据行业的现实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以及优化实训课程。转变传统上以“教纲为主”、“研究为主”的教学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3.2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

本科专业设立之初就已经具备了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课程安排,学生大学四年将按照此计划进行专业培养,课程设置较为固定。独立学院实行完全学分制之后,教学计划可以把原有的四年课程内容转变为不同的教学模块:大学公共基础模块(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课程等)、商学院平台模块(电子商务、ERP系统、运筹学等)、物流管理专业基础模块(物流学、物流管理等)、物流实践环节模块(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等)、物流仿真实训模块(供应链仿真模拟实训、物流运输仿真模拟实训、配送中心仿真模拟实训等)等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块。此外,调整选修课的数量和比例,完善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高自由度的课程组合选择,满足完全学分制的要求。

3.3基于行业应用的实训课程改革

以“应用为主”是整个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核心,实训课程改革的内容也应该基于行业应用。在当今物流行业应用之中,订单填写和录入早已实现二维码化,使用RFID或摄像提取订单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而现有的实训课程很多还停留在人工制单,或者软件模拟制单的阶段,并没有进行相关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这样,学生只能学会简单的物流制单操作,而不能完成实际物流数据的分析和管理,不能很好地进行物流服务和营销。因此,实训课程要做到有限的资金投入下结合行业应用,对口相关产业链需求,改革实训课程内容,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

3.4创建有专业特色的物流课程体系

面对独立学院现有的办学情况,建立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困难。既然不能“面面俱到”,那突出专业特色的物流课程体系将成为独立学院物流课程设置的一种方法。以笔者所在的物流专业为例,通过创建以港航物流为特色的物流专业,不仅加强了专业的实用性和学术层次,也深受学生的欢迎。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应用型高校转型之际,应根据自身教学定位与相关行业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为高校学生提供以行业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安排,逐步形成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的新型独立学院专业课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7-04-09].

[2]邵丹,朱林莉.转型期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5):254-255.

[3]李晓东,李道胜.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临沂大学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6(1):91-96.

流程管理篇7

依据知识自学能力、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物流管理对于人才需要的三点要求,进一步结合课程项目链,与老师引导和自身实践整合,从而实现创新性教学体系集成。这种教学模式具体指的是把ICDOF课程项目链作为综合教学基础,让老师引导教学成为平台,让学生实训能力得到提升的创新型教学体系。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观念下组建与物流管理专业相符合的教学体系,具体分析如下:1.物流管理课程项目链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项目链指的是ICDOF具有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型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教学的内容都务必围绕着课程项目链(ICDOF)来进行,!经由项目链把所学的内容以及实训能力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有效的学习有机圈。在这当中,应用型物流管理ICDOF说的是信息化理念—物流认知—物流设计—物流运作—认知反馈,围绕这种项目链进行学习,经由各种各样的教学因素集成,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信息化概念是指引课堂构建的引路灯,包含了三大重点教学体系和案例研究;能力培养、物流设计与原则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自学能力、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相对应;认知能力就是对上述环境的归纳,学生经由总结发现问题,并且把信息及时有效的反馈给老师,然后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其他环节相连接形成一个学习有机圈,从而让理论知识有更深一步的认识。2.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不同定位,对物流管理教学课程进行有效优化,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案例、背景资料、练习题以及立体资料体系;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建立起网络教学平台,这样就可以及时有效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并且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也更加便利了对学生信息的统计,是进行教学方式改进的有效手段,建立外部评价和“开放式”考评系统。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应用型物流管理教学实训,在这之中教学项目主要含有课程设计和职业技能,对于不一样的实训项目目标、实训进行过程、实训环境来由以及实训项目结果评价等等一系列实训重点进行创新。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完善

应用型物流管理教学具备理论和实践务必紧紧相连的特性,物流管理课程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加强课程理论教学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性,把单调的理论教学课堂模式,转变成理论教学之后,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开展模拟实训,最后再进行创新性和综合实践,从而让实践教学模式得到全面发展。首先,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加强课程理论教学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性,把系统观点当做准则,经过各个各样教学因素整合,借此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借由创新教学设计和环境构成,把教学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有机的融合起来,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项目将是课程教学的载体。其次,案例教学方法,案例全程分析教学方式同一般意义的简单案例分析有一定的差别,全程案例教学注重三门课程里一起对物流案例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有效的规避重复内容出现。同时还可以,通过手把手教学,帮助学生把案例和实际进行结合。最后,物流管理现场教学方式。课程群不单单是仅限于组织学生对企业或者是福利人员直接沟通,更重要的让学生到现场实践或者调研,在当场给予指点,让学生对于现场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有助于学生实践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结束语

流程管理篇8

一、流程管理的必要性

前些年,检察机关根据自身的特点已进行了初步改革,实行了首办责任制,设立了主诉检察官办公室,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控申工作而言,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在案件线索的受理、移送、信息反馈等方面存在以下弊端:

1.手段行政化。传统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人管人,用行政命令代替行为规范,监督与被监督主要是建立在“下级服从上级”的基础上。对具体案件线索的管理大都限于工作人员的自觉工作和领导的把关,运行方式又多以请示、汇报、审批为主,一种权利被另一种权利所代替。这种管理多的是随意性、被动性,少的是规范性、系统性、稳定性。用这种模式管理,免不了时紧时松,顾此失彼,很容易出现局部性的失控。

2.形式单一化。对案件线索的管理必须是全方位的,采用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目前我们对案件线索的管理仅限于手工登记,然后分送反贪局或渎侦科或民行科处理,即使使用了电脑案件管理系统,也只是机械化的电脑输入,科技强检的工作流于形式,而不论使用多先进的技术也只是强化了落后的操作,是对不合理或无效的工作进行了信息化处理,工作效率方面得不到提高反而可能会降低,根本无法发挥现代化设备的真正作用。虽然制定了首办责任制、案件信息反馈制度,但由于这些规章制度操作性不强,抓落实比较困难,形同虚设,对干警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力。

3.监督静态化。一个案件线索的处理是要通过许多环节实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公正和效率,因此,对案件线索的处理必须实行全程跟踪监督。但以往一般是偏重事后监督,没有真正做到把每一个办案环节完全纳入管理之中,更没法做到全程跟踪。

因此在这里笔者提出控申科实行线索、案件流程化管理的新理念,就是根据线索、案件在审查处理流程中的不同阶段,由控申科通过电脑网络对线索、案件逐一进行登记、移送、反馈信息,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权制约,使控申科成为真正的“监控中心”,建立符合检察工作特点和规律,涵盖检察工作全过程的“大管理”体系,收到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制约监督、促进管理透明度的良好效果。

二、流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1.法制原则。

2.权力制衡原则。

3.效率与经济原则。

三、流程管理的主要做法

笔者设想的主要做法∶细化程序,分权制约和监督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管理格局。

1、人、财、物合理调配,人员、装备、资金、办公场所到位,实行现代化办公代替手工操作。手工操作,既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又不能保证及时性,就目前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已基本实现人手一台电脑,建立了局域网,现代化办公硬件设施趋于完善,线索、案件流程化管理与线索、案件审查处理同步进行成为可能,使控申科成为真正的“监控中心”。线索、案件调查处理到哪个阶段,有无违反程序,超过办案期限等现象,打开电脑就历历在目。以我院为例:控申科受理案件线索后,可以由一人负责电脑输入,将不同线索根据流向分类,主要流向四个部门:反贪局、渎侦科、民行监督科和控申科,一个部门一类案件线索一张监控表,以分流日期为准,各部门在收到案件线索后由内勤及时在各自的流程表中输入承办人,并开始计算办案期限,线索处理完毕及时将结果输入流程表。这个网络管理模式可以由控申科流程管理组、各局、科室内勤组成网点,按案件线索审查处理4个阶段(即案件线索的受理、分流调查、反馈信息、消化或答复)的网络化流程管理模式,反馈到案件线索流程管理组,以便于进行统计和跟踪监督。这样的网络化管理不仅能解决人员紧缺的矛盾,关键在于能更好的掌握案件线索的处理动态,加强内部权利的监督和制约,还能及时统计数据,做到及时准确,从而使案件线索流程管理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局、科、室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实行线索、案件流程化管理形成局、科、室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由控申科流程管理组制定《某月各类线索、案件处理情况流程管理公布表》公布在电脑上,对即将超期的线索、案件,提前十天在流程表上以红字作提示,对完成的线索、案件自动转入信息反馈表,对超过期限未处理的线索、案件自动锁定,不得更改办理期限,初步建立线索、案件流程化管理系统,对其实施有效管理,这样每个承办人都清楚自己手里线索的处理时间,从而妥善安排工作,院领导也可以通过权限密码进入自己分管的业务科室,了解每个干警的工作进程,做到真正的实时督控。

3、以人为本,强化干警的素质。线索、案件流程化管理模式的实现,有赖于各科室的具体工作,才能使线索、案件的处理活动与流程化管理连接起来,这就需要每个干警具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填写一案一表、流程管理跟踪表、督办表及电脑操作等方面认真细致,以确保线索、案件流程化管理准确到位。

4.建章立制,强化干警的事业心、责任感。只有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工作秩序才能有条不紊,工作效率才能不断提高,要搞好流程管理,必须有一个规则来规范管理的全过程。由控申科每月底将线索、案件的完成情况及跟踪情况列表向院领导报告,并通报各科室,如发现有关科室及个人未按规则执行的,应及时指出、限制纠正。同时将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考核情况作为公务员考核、评先的依据报政治部门备案。

四、流程管理的远期目标

显然流程管理不应当局限在案件线索的处理上,笔者认为可以将批捕、公诉部门的案件、档案的管理和后勤部门的业务工作也纳入本流程管理的系统内。借鉴流水作业方式操作,细化工作程序,将全院的业务工作层层分解,各职能部门之间有分离、有衔接、有制约、有统一。最终每一件线索、案件经评查并确认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案卷装订规范后,由控申科再将案卷归档。

首先,尚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软件散而乱,因此笔者建议在利用目前资源下,搞好流程管理的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搞出一套有沧浪区检察院特色的管理软件。

其次,进行全面改革,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流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然在配套措施上要进行全面的改革∶调整组织机构,改变管理环境;实行电脑分案管理模式,全方位量化标准,推崇“鞭打快牛”的模范效应;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营造争先创优氛围。

上一篇:艺术管理范文 下一篇:财务风险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