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梳理与优化范文

时间:2023-12-08 06:39:03

流程梳理与优化篇1

关键词:钳板:差动轮系;分离罗拉;牵伸机构

精梳机是棉纺流程中生产优质纱的关键设备,针对国内精梳机与国外先进的精梳机相比无论从速度、产量、成纱质量指标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的现状,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研发出了JWF1276型精梳。该机通过对精梳机钳板传动机构、分离罗拉的运动速度、钳板开启闭合的加压、卷装机构、监控检测进行分析研究,分别进行了工艺和运动设计的优化,车速500钳次/min,工艺速度可达430钳次/min,在正常配棉条件下,精梳条的条于检测CV%达到4%以下,重量不均匀率1%以下。同时具有速度高、卷装大、质量稳定的特点,以性价比的优势,实现替代进口。该项目通过研发试制,国产化降成本小试及中试改进提高,达到了国际水平,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

1 JWF1276型精梳机的研究方式

现代精梳机传动系统传动机构的相互配合关系十分复杂。现代精梳工艺技术是由新型精梳机给棉,梳棉以周期性的循环转动和分离接合过程的间歇传动相巧妙配合,进行连续的生产运动。精梳机上各传动机构的运动机件配合如有微小变化,均会影响整个精梳机的速度和质量。

为保证产品设计的可靠性,我们对JWF1276型精梳机运用计算机PRO/E三维软件进行了全面的辅助设计、优化,较好地解决了主要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对精梳机运行过程中对纤维进行梳理有关的几个关键零部件,如上下钳板、锡林、顶梳的运动和控制喂人、分离、接合运动等进行优化,并将工艺参数、运动件的尺寸和相关位置优化到最佳状态;对精梳机的整体机架结构,如车头箱,车中墙板,底板等及各主要传动机构,如行星轮、传动齿轮、分离罗拉等的精度、可靠性、稳定性等作各种情况下的分析,获得零件各部位的应力、应变状况,然后通过MECH/PRO将PRO/E实体模型转入ADAMS仿真软件构造运动学、动力学模型。得到关键机构的运动参数。并分析了运动参数的优劣,评价了运动参数对工艺的实现状况。

2 JWF1276型精梳机技术创新点

2.1 钳板结合件

实现了钳板运动的开闭时间、开口量针对不同精梳工艺可进行最佳的选择调整。钳板组件的质量轻,其加工水平和外观质量高,钳板往复运动动程短,钳板摆轴的角速度和钳板运动的加速度降低,从而减少了钳板运动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降低了钳板咬合的冲击力,减少了机器的震动,降低了机器的噪声与能耗,为进一步提高车速创造了条件。

2.2 锡林组件

减轻了锡林组件的质量。经使用铝合金锡林壳体,减少了组件的转动惯量,同时提高了其加工和装配精度,保证梳理格局的合理及一致,并对组件在运动中气流对棉网的影响,各眼风量的调节进行研究改进,提高了棉网的质量。锡林采用了8014,8015两种型号,以适用不同长度纤维。

2.3 差动轮系

优化了连杆的尺寸和差动轮系的齿轮齿数配比,优选其材料,提高其加工精度,以改善分离罗拉运动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分离罗拉的继续顺转量与前段倒转量减小,分离罗拉的运动量减小,有利于车速提高。有效输出长度减小,棉网的接合长度增加,有利于提高精梳条的质量。

2.4 整体机架结构

刚性大幅提高。精梳机车头箱直接影响精梳机整机车速提高,因钳板传动机构、分离罗拉的传动都集中于车头箱之中,经适当改进车头箱的墙板和地板以及机架的中墙板和底板等,其强度和刚性极佳,明显减少了整机震动、噪声,降低了负荷,提高了效率及整机可靠性。

2.5 运动机构

实施了优化分析。通过对钳板机构、分离罗拉机构、锡林机构的三维的建模,进行了钳板、分离罗拉、锡林的运动配合的分析,确定了配合时间。实现了对钳板开启机构的分析计算,解决了精梳机的钳板加压在梳理过程中加压力的变化分析。利用三维模型进行了钳板机构、锡林机构整个梳理过程中梳理隔距的分析。

2.6 牵伸传动结构

结构优化。采用三上三下附压力棒曲线牵伸的牵身机构,选择合理牵伸倍数,进一步提高了精梳棉条的条于质量,并改进了牵伸系统的墙板结构,优选材料,提高加工和装配精度,提高其牵伸的稳定性。

2.7 牵伸系统

实现的在线调整。牵伸系统有自调匀整功能,能在线自动控制纺出精梳条的重不匀率和条干CV%值水平,能根据纺纱支数,纤维长度等要求实时在线调整牵伸胶辊的加压压力和辑牵伸罗拉间的隔距,并实时显示进行调整后的纺纱质量状况。

2.8 零部件、整机装配

精梳机全机可调整机构很少,全部由零部件制造,装配精度保证。钳板结合件组合钳口的正确啮合的间隙,直接影响到棉网的质量和梳理效果。差动轮系的齿轮结合件的间隙,直接影响到分离罗拉的运动的平稳性。车头的连杆间装配的平行间隙直接关系到连杆运动的平稳性。车头箱、中墙板、底板等的安装直接影响整机装配质量。批量生产要运用专用装配生产线保证整机装配质量。

2.9 整体造型

运用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在对综合机器的造型与色彩、结构与功能、机器与人、环境等关系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改善了机器的造型。

3 JWF1276型精梳机生产工艺验证

精梳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精梳落棉指标,精梳条干CV值指标,精梳条落棉杂质粒数,精梳条含短绒率等指标上。

JWF1276型精梳机经生产纺纱试验和对其机械性能的全面的验证,该机车速、产量提高;机器能耗降低;对短纤维的适纺性更好;精梳落棉中的长纤维减少;机器运转的平稳性提高,故障率降低;生产的精梳产品各项质量指标与成纱质量指标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也达到了国际较先进水平,有些指标还优于国际水平。

JWF1276型精梳机在调试至正常运转下,相关工艺设定为:牵伸罗拉隔距13mm×18mm,牵伸罗拉工艺轮A40Z、B38Z、C38Z,给棉棘轮20Z。经无锡纺纱试验中心试验室取样检验,其成条符合正常生产要求,可以并线运行生产,主要指标见表1、表2。

4 结束语

流程梳理与优化篇2

在信息化时代的条件下,国内的大型企业集团都开始了以实施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受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影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热门话题。

一、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结合的必要性

ERP实施和内控体系建设都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内控体系建设是从风险管理出发,通过对实现企业目标具有重要影响的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分析,确认风险、制定解决方案,以规避风险,减低可能造成的损失。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控体系是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平台,ERP是要建立覆盖企业主要经营业务的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企业资源的可利用水平和工作效率。

(一)做好结合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

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是内控与ERP的共同目标,内控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识别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风险,并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分析,把识别的重要风险标注在合适的业务流程节点上,并采取适当可行的控制措施。这些控制措施在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环境下,可以提高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实现控制的标准化,改进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进一步提高企业重要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控制效率和效果的改善,可以提高内控对风险点的监测控制覆盖面,更加有效地对风险实施管理。

(二)做好结合工作有助于提高ERP系统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ERP是一项跨部门、跨业务的系统工程,在ERP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内控对风险管理的需求,把跨部门、跨业务单元的业务,以风险管理为纽带放在一千企业整体平台上,把握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从企业整体协调的角度优化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ERP系统与企业实际业务需求的结合度,并能够促使及时识别、评估、掌握和控制ERP系统自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做好结合工作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业务流程是ERP实施和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其中ERP实施所涵盖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业务也是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描述阶段,以及流程优化工作中做到二者的充分结合,可以使梳理完成的业务流程既能够满足内控需求,又能够满足ERP的需求,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量,节省业务流程梳理和描述工作中的资源投入,提高信息化建设阶段的王作效率。

二、合理确定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结合面

做好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结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合理确定结合面。要充分认识到内控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ERP是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有效工具和手段,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ERP要充分融入和体现风险管理的理念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覆盖全部业务范围的全过程管理方式,这要求在各个业务流程和环节上分析确定出重要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在ERP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业务流程梳理,更多的体现为对业务操作程序和步骤的理顺,但缺乏针对重要风险的明确控制措施和标准,在这方面不能满足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体系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融入和体现到ERP实施的业务流程优化工作中,在确保重要风险得到适当防范和控制的前提下优化业务流程。同时,ERP作为一个企业的综合化业务处理系统,也要体现风险管理的理念和要求,规避或减低自身的运行风险。

(二)统一梳理业务流程

在业务梳理流程的过程中,要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梳理出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既体现ERP的要求,又体现内控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在这套完整的业务流程上,要明确标识出在ERP系统实现的内容和内控管理的要求,并将该部分严格落实到ERP的实施中。

(三)ERP系统要充分体现内控授权管理的要求

内控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规范和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明确岗位授权,减少模糊灰色地带,做到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对于这些按照岗位职责对相应岗位的授权,应该充分体现到ERP系统中,ERP系统对这些授权的管理应考虑岗位变动后的及时更新,以及岗位人员休假和出差等情况下的其他人员临时授权等实际情况,合理、及时保证授权和行权的合适性。

(四)要合理优选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

实施ERP后,将有助于实施更多的自动控制,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实现业务的标准化操作。但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不能完全替代。要本着“有效控制”的原则,合理优选控制措施和手段,积极寻找控制效率和控制有效性的平衡点,实现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的相互制衡。

(五)ERP的实施要考虑内控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手段的不断完善,内控体系将逐步建立和健全各项风险管理指标警示和预警系统,促使操作人员及时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规避或减低风险的发生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这需要ERP系统的实施要考虑内控体系对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的需求,以利于逐步形成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数据库和内控措施数据库等内控管理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三、做好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结合工作

按照以上确定的工作结合面,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协调与沟通,积极主动配合,努力做好有关结合工作,在具体工作上,要从业务流程这一共同基础出发,认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共同组织共用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

内控体系建设的业务范围总体上要大干ERP建设的业务范围。要从ERP建设所涵盖的业务内容出发,确定ERP实施与内控建设的共同业务,对于这部分共同的业务,要由ERP建设人员和内控建设人员共同组织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工作,并对梳理完成的流程共同审核确认,确保业务流程梳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共同确定流程梳理标准

内控体系建设更多地要注重对管理制度、控制措施、控制频率等风险控制相关的要求。ERP则便多地关注数据的输入、处理过程及输出等信息处理的要求,为保证流程梳理工作能够及时到位,既满足ERP的需要,又符合内控体系建设的要求,双方应共同确定业务流程梳理的标准,以便于业务单位梳理工作的开展,总体上看,由于内控建设的业务范围要大于ERP实施业务的范围,确定的流程标准要更能够体现维护内控业务流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体现内控建设中按照战略发展流程、核心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流程三个层次确定的流程目录的要求,体现利用AR6软件对流程管理和流程优化的需求。

(三)共同清查岗位职责和授权

ERP系统对控制的完成主要体现在授权管理,这也是内控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要共同清理岗位职责,共同明晰岗位授权,共同强化对授权的管理。要把这些授权,以及授权的变更、岗位人员的变更等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固化到ERP系统中。

(四)共同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是内控业务流程梳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流程优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共同分析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并根据ERP实施的技术情况共同制定可行的控制措施,优选确定采取自动控制还是手工控制,并明确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之间的检查、复核制衡关系。

(五)共同确定ERP的系统风险

内控工作人员要从风险管理出发,与ERP实施人员共同分析ERP系统自身的风险,提出风险管理的要求,分析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流程梳理与优化篇3

【关键词】业务流程梳理 风险识别与控制 风险管理数据库 内部控制数据库

一、以业务流程为起点,探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缘由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企业内外部需要,各类企业都积极探索建立内部控制。不同规模、环境的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方法各有不同,本文拟从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为起点,探讨如何建立控制活动类的内部控制。

业务流程是为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由不同的人分别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业务流程是企业经营活动最普遍的工作流程,任何一个企业在运营,都有各种各样的业务流程,或是成文的标准文件,或是习惯的工作方式。

因此,本文以业务流程为起点,探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由于是以业务为出发点,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建立控制活动类内部控制。

二、以业务流程为起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

我们可以通过业务流程梳理、优化并完善业务流程、编制流程制度文档、建立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数据库等阶段来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具体分述如下:

(一)业务流程梳理

本文流程梳理的概念,强调作为一个阶段性活动,从企业整体业务流程明晰的目的出发,对当前流程进行充分显性化,而在显性化基础上发现问题并进行点优化的工作方式。

一般来说,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一级流程:可根据《配套指引》的控制活动类进行梳理,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共9个方面。二级流程:在一级流程的基础上,按照每个内部控制所包括的内容再次划分为若干方面,例如资金活动方面可划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三个方面。三级流程:在二级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到具体的业务单元,例如筹资活动方面,可能涉及提出筹资方案、筹资方案论证等方面。

在业务流程梳理过程中,可以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职员访谈,也可以是查询现有制度文件,也可以是通过抽查相关业务资料进行穿行测试。

(二)优化并完善业务流程

通过对业务流程梳理,我们可以通过将现在业务流程与《配套指引》、优秀企业等进行对标检查,再根据常见内部控制活动的原理,优化现有业务流程,完善控制缺陷。

(三)编制流程文档

根据优化完善的业务流程,绘制标准流程图,编制流程文档。

流程文档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基础文档,也是核心文档,流程文档可以包含以下内容:流程名称、流程责任部门与责任岗位、流程目标、流程适用范围、流程相关制度、流程图、流程描述、流程风险点及对应控制点。

1.业务流程风险点识别。流程中的风险点识别方法:以流程目标为出发点,从流程步骤走向进行风险思考,结合控制点识别出风险点。

2.风险分类。按照风险发生后的可能结果,可划分为机会风险(可能有好的结果,也可能有坏的结果)和纯粹风险(只可能造成坏的结果)。按照五大类风险可划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

3.风险等级。风险等级的划分依靠两个维度来判定,即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影响程度。风险发生可能性分为极低、较低、中等、较高、极高五个等级;风险发生影响程度分为轻微、较低、中等、重大、灾难性五个等级。关于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发生造成影响,要根据企业所在行业及自身经营情况来判定。

我们可通过对流程风险点的以上两个维度进行分析量化评分并取平均值,然后根据下图判定风险等级。

设计对应控制点。流程中的控制点设计方法:假设去掉这个流程步骤,若该流程仍能完整的进行下去,则该步骤为控制点;若该流程到此卡住无法再进行下去,则该步骤不是控制点,仅为一般步骤。例如某个流程中存在几个审核、审批步骤,去掉某一个或某几个审核、审批步骤,该流程都能继续进行下去,但会存在风险隐患,因此,这类审核、审批步骤就是控制点。

列出业务流程中对应该风险点的控制点,并确定该控制点是事前控制、事中控制还是事后控制。

(四)建立流程控制数据库

1.流程层面风险管理数据库。流程层面风险管理数据库是后期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数据库之一,与公司层面风险管理数据库共同构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数据库。业务流程层面风险管理数据库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细分到各个流程,是从流程层面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并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也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之一。

业务流程层面风险管理数据库的举例如表1所示。

2.建立流程层面控制数据库。流程层面控制数据库也是后期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表单之一,它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细分到各个流程,并通过流程编号与流程层面风险管理数据库一一对应,是后期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业务流程层面控制数据库的举例如表2所示。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业务流程梳理、优化并完善业务流程、编制流程文档、建立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数据库等阶段,达到建立健全控制活动类的内部控制,进而达到全面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财会[2008]7号.

[2]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号.

流程梳理与优化篇4

[关键词] “五位一体”;项目管理;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33

[中图分类号] F42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081- 04

0 引 言

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变,从传统的向资源增量要效益到向资源效率要效益演变为现在的向资源创新要效益。经营决定生死、管理决定成败,以项目为主的软件研发企业在追求企业永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项目管理的最优化创新。“五位一体”方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五位一体”方法如何在项目管理中有效应用,实现对项目的有效控制,保证项目进度、质量、成本及最终交付,满足多干系人的需求,笔者将结合实际项目管理经验进行阐述。

1 “五位一体”方法的重要意义

“五位”即流程、职责、制度、标准、考核。“五位一体”方法即以流程梳理优化为核心,将制度、标准拆分为条款匹配至流程,从流程中提取绩效指标、识别风险点、制定控制措施,最终落实到岗位,形成岗位职责,以考核促进责任落实。目前在项目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项目管理者尤其需要从系统化管理的角度,关注整体项目过程的优化。通过厘清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明确制约项目各环节的管理标准、需遵循的制度规范,识别项目各环节的风险及控制措施,并最终落实到项目成员,实现所有项目环节有人负责、所有环节成果有据可依、所有项目成员绩效明确,保证项目可管可控,团队成员目标一致。

2 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80年代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总结了项目管理实践中成熟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提出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包括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综合管理九知识领域。我们将整个知识体系进行简化分析,从“管”“理”的角度,将项目管理过程理解为管人、理事的过程。在“管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项目干系人厘不清

PMBOK中认为:“Stakeholder包括这样的个人和组织,他们或者积极参与项目,或者其利益在项目执行中或者成功受到积极或消极影响”。项目干系人包括所有与项目相关的人员,内部的公司领导、内部支持配合部门、项目管理部门、项目经理、团队成员;外部的客户、项目投资方、项目主管部门、第三方参与机构等。在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项目经理素质参差不齐,有些项目不能正确识别出项目干系人,有些项目甚至从未考虑对干系人进行管理。经常出现项目已进入交付阶段,项目经理突然意识到某个部门或人是项目的关键干系人,项目初期的需求及设计与此干系人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而此时再变更项目需求为时已晚,由此对项目目标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2.2 团队成员无统一目标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安全上和感情上的需求都属于低一级的需求;而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高级需求,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在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从较低一级需求上考虑团队建设,通过组织活动加强团队成员间的了解与信任、制造良好的团队沟通氛围,忽略团队成员充分参与项目的意愿、缺乏对团队成员未来发展的规划,容易造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别人瓦上霜”的局面。

3 项目成员考核缺乏依据,“人情”化管理混乱

中国是个“人情”大国,不管国人是否愿意承认,在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原则、制度在"人情"面前都会大打折扣。有些项目只关注项目质量、进度、成本,缺乏项目考核机制,有些项目经理虽着手进行考核,但缺乏考核的依据。在具体工作中常常出现某项具体工作交付不符合要求,导致工作延期,客户问责,此时项目经理才开始查找问题原因,追溯负责人,重新研究此项工作到底应该如何交付。通常,该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责任,由于无考核依据,项目经理也只能敷衍处理。这样处理的后果是此类问题会反复出现,所有团队成员会认为工作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的质量如何没有任何区别,对所负责的项目成果不用负责,最终导致项目成果质量无法保障。在“理事”方面出现的问题如下。

3.1 事厘不清

在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项目的主管部门的差异,每个项目除了具备一般软件研发项目包含的启动、需求调研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软件交付准备、软件验收外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并且随着管理要求的变化项目阶段会随时发生调整。虽然我国的项目管理近年来发展比较快,但是由于我们对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及项目管理人员的资质认定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科学规范,导致项目管理人员良莠不齐,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梳理项目的能力,非常容易出现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的尴尬情况,最终无法完成项目交付。

3.2 做事规范不清标准不明

规范化的项目管理对项目各阶段的交付都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项目经理随意定义项目执行环节规范,对各项工作环节不设置评价标准和工作规范的情况,项目成员自由发挥,项目过程及交付文档管理混乱,甚至出现多标准等现象。

3.3 缺乏风险分析

“理事”除了厘清有哪些事、厘清事的逻辑关系外,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厘的过程发现项目的风险,对于好的风险提前制订风险的应对措施,做到有备无患,对于可转化为机会的风险,项目经理要能抓住机会进而创造新的利润。目前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绝大多数项目经理只关注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对于项目的风险缺乏管理及分析。

4 项目管理中“五位一体”方法的应用

项目管理中“五位一体”方法的应用应从项目流程梳理、干系人梳理、项目管理要素(制度、标准、考核、风险控制)梳理、项目表单模板梳理等几方面着手,实现项目各要素匹配协同管理,从而高效达成项目目标。现结合笔者负责的某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际项目管理经验,进行“五位一体”方法应用的说明。

4.1 项目整体流程梳理

全面梳理项目管理各环节,建立符合目前信息化项目管理规范及公司管理规范的项目管理流程。通过全面分析历史管理流程中的功能障碍和对存在问题的流程进行优化完善,消除断点,改进管理薄弱环节,实现项目管理流程的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整体协调。以完整项目流程梳理为基础,进行项目工作任务分解,可保证工作任务分解过程有序、不重不漏,项目范围得到合理的管理及控制;同时,通过梳理关键流程,掌握制约项目整体进程的关键环节,为更加全面定义项目活动、制订高效可行的项目进度计划提供依据。

4.2 干系人梳理

基于项目整体流程梳理成果,识别项目管理流程各环节对应的干系人角色,形成各干系人角色的流程性职责。将干系人角色与项目干系人进行关联,形成所有项目干系人的流程性职责列表。以流程环节性质划分(即执行类、批准类、建议类,告知类)为依据,对项目干系人流程性职责进行动态分析,从而识别项目干系人的影力,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更好管理项目干系人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项目管理要素梳理

基于项目整体流程梳理成果,识别项目管理流程或流程环节匹配的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绩效指标、风险点及控制点,并通过流程环节与干系人角色的匹配关系,形成以项目管理流程为脉络的结构化的制度库、标准库、绩效指标库、风险管理库。将晦涩难懂的制度标准分解匹配到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确保项目过程符合管理要求的同时,将项目经理从复杂的规章制度的研读中解脱出来,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将绩效指标分解到项目管理各环节并关联到各项目干系人,可在项目执行前明确项目团队成员的绩效指标,使团队考核有据可依,同时将项目目标通过绩效指标的方式层层落实到项目管理各环节,可有效保障项目目标的达成;区别于风险识别的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SWOT技术,基于流程的风险识别方法,可确保风险覆盖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同时通过对流程环节其他管理要素的分析可挖掘项目隐藏风险,为风险的提前应对措施制订及风险控制提供保障。

4.4 项目表单模板梳理

基于项目整体流程梳理成果,识别项目管理各流程环节匹配的表单模板,形成标准的文档模板库。通过模板库的建立,建立起团队成员间知识传递及共享的标准,在培养团队成员的规范化文档编制习惯的同时,提高文档交付质量。

通过“五位一体”方法的应用,消除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断点,改进了管理薄弱环节,破除了项目团队不同角色分工间存在的纵向、横向边界,重塑了项目管理工作机制,有效提高了项目管理过程运转效率,促进了项目绩效目标的提升。

5 结 语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既受到市场需求减弱的挑战,又面临着信息消费强劲增长、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加速发展、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等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要求软件研发企业在修炼内功,掌握新技术的同时,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及客户需求,快速交付软件产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运用“五位一体”方法,可以帮助项目管理者从系统的角度掌控项目全过程,提高项目管理过程运转效率,实现项目管理最优化的目标,助力软件企业的永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冠男,刘洪亮,朱会敏.基于流程的“五位一体”协同管理机制建设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1):97-98.

[2]邱蔻华,沈建明,杨爱华.现代项目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流程梳理与优化篇5

关键词:半精纺;产品;工艺;创新

中图分类号:TS134 文献标志码:A

Innovation of Semi-worsted Yarn and Optimization of Related Process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semi-worsted yarn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s of compact-spinning technology and fancy yarn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highquality semi-worsted yarn. As semi-worsted yarn is typically used for producing high-quality knitwear, which have higher requirement on yarn quality, the production of semi-worsted yarn requires highperformance equipment and optimized process, so as to guarantee the resulted yarn comply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downstream processing.

Key words: semi-worsted; product; process; innovation

1 半精纺的技术优势及发展趋势

半精纺是介于毛精纺与粗纺之间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是由我国毛纺工业自主创新工艺而开发的。由于它对传统的毛精纺和粗纺工艺进行了改革,使生产的纱线风格独特、产品附加值提高,能使企业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故在国内发展较快。浙江是继山东、江苏之后发展较快的省份,已有30多家毛纺与棉纺企业50多万环锭纺纱锭在生产各种半精纺纱线。不仅毛纺企业生产,许多棉纺企业通过设备改造与工艺改进也生产出多种规格与多种原料组合的半精纺纱。除用作国内桐乡濮院毛衫市场加工中高端毛衫用纱外,部分高档半精纺纱线还出口国外,为国家创收外汇。10多年来半精纺纱线快速发展,主要是通过不断工艺技术创新,形成了多方面的技术优势。

1.1 半精纺技术的优势

纺纱工艺流程缩短,使加工成本降低、盈利空间增加。从目前国内毛纺、棉纺企业生产半精纺的工艺配置分析,虽各企业的产品定位、生产规模、生产批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采用粗毛纺的散纤维染色与和毛设备,棉纺的梳理机、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后道采用的是精毛纺与棉纺的自动络筒机、并纱机、倍捻机,部分生产企业还配置蒸纱定形机,这是毛纺设备与棉纺设备的有机组合。它与传统的毛精纺与粗纺工艺最大的区别是将毛纺加工技术与棉纺加工技术融合为一体,形成创新型纺纱工艺。它比精毛纺工艺大大缩短,但能生产出类似精梳毛纱风格的中高支纱。它与粗毛纺工艺相比,用同样原料但能生产出支数较高的纱线。由于半精纺工艺流程短、设备配台少、用工省、能耗较低,故可降低加工成本,使企业增加盈利空间。

1.2 半精纺工艺对加工原料的适用性较广

目前在半精纺纱中使用的原料长度范围较广,大多数长度都可以作为半精纺使用原料,并可根据产品风格和纺纱支数要求,对各种原料进行任意组合纺纱,使各种原料优势互补,生产出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纱线。在一定程度弥补了精毛纺与粗毛纺使用原料受局限、产品种类较少的不足。

1.3 克服用稀有动物纤维纺高支纱的技术难点

半精纺工艺能较好克服用稀有动物纤维纺高支纱的技术难点。目前半精纺纱线用作高档毛衫用纱时使用毛类纤维比例较高,但羊绒、驼绒、牦牛绒、兔绒等稀有动物纤维长度均较短,主体长度在26 ~ 36 mm之间。如用传统毛纺工艺只能在粗毛纺设备中使用,纺纱支数难以提高。而用精毛纺设备因纤维长度太短,也难以纺好支数较高的精毛纺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羊绒、牦牛绒等稀有动物纤维在高支轻薄产品中的应用。而用半精纺的纺纱工艺,能使这些稀有动物纤维的纺纱支数提高,羊绒与其他纤维(绢丝、天丝?等)纺纱支数还可提高,使产品档次提升、附加值更高。此外,传统精毛纺设备难以生产高比例羊毛与绢丝、羊毛与棉混纺高支纱的技术难题在半精纺工艺设备上也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进一步拓宽了毛纺产品的开发领域。

1.4 半精纺纱线性能优良

用半精纺工艺生产纱线制成服饰具有多样化风格,既有精毛纺原料细腻、挺括、悬垂性好的特点,又有粗毛原料手感蓬松、弹性好、绒毛丰厚的特点,还具有棉纺产品纺纱支数较高、条干均匀、毛羽少、表观光洁的优点,使产品风格独树一帜,顺应了当今消费者时尚化、高端化的潮流。

此外,半精纺与棉色纺一样,采用纤维先染色后纺纱工艺,从纱线或织物染色改为纤维染色,克服了不同性能原料在同浴染色中易产生上色不匀而造成色花、色差的弊端。同时根据半精纺纱线的风格与用途不同,不是所有组分纤维都要染色,故可以减少染色纤维的比例,对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也有一定作用。

半精纺工艺的技术优势是使国内纺纱企业快速发展半精纺纱产能的重要原因,半精纺纱线已成为纺纱领域一种品种多样、附加值较高的特色纱线。

2 半精纺的产品创新是企业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我国半精纺产品从研发至目前批量生产已有15年时间,随着生产企业的增加与能扩,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档次低、质量较差的产品,其盈利空间被不断挤压,并已出现供大于需的态势。这主要是随着消费者对毛针织服饰要求的不断提高,追求时尚、高雅、轻薄化、功能化已成为消费主流,不符合发展潮流的产品须更新换代,因此半精纺纱线必须走创新之路,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威泰纺织公司近几年来根据国内最大的濮院毛针织市场对半精纺纱线与质量的需求,通过对设备的更新改造、研发力量的充实加强、基础管理与现代化管理的有机融合,成功开发了多系列高端半精纺纱线,投放市场后,深受后加工企业及用户的好评,为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1 多纤混纺半精纺纱线的开发与生产

多纤混纺半精纺纱线系选用高支丝光羊毛、蚕丝、长绒棉及其他新型纤维等原料组合的纺纱,这 4 种纤维混纺可使各种纤维的优良性能充分发挥,如毛的弹性、棉的糯性、丝的滑爽性、凉爽玉粘纤吸湿透气性。用该“四合一”半精纺纱线制成的针织T恤衫具有滑爽、透气、透湿干爽、手感柔糯、质地轻盈等特性,穿着高雅华贵、舒适。尤其是它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透湿、滑爽等多种特性,很适宜在夏、秋季贴身穿着。同时该“四合一”半精纺纱线并无羊绒原料(高支羊毛代替),但是有羊绒风格与手感,故具有良好的性价比,榭发低含毛量的高档半精纺纱线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2.2 紧密纺技术在开发高档半精纺纱线中的应用

紧密纺技术最早是在棉纺企业生产纯棉纱中应用,由于它能显著提高纱线质量,目前已逐步拓展在毛、麻及混纺纱生产中应用。威泰纺织公司是浙江省内最早将紧密纺技术应用在半精纺纱生产中的企业,规模从小到大,生产品种也从少到多,目前公司已有80%环锭纺细纱机改造成能生产多种规格的紧密纺纱线。尤其是生产含毛比例高、纺纱支数高的仿羊绒半精纺纱线时效果尤为明显。用常规工艺生产的半精纺纱线,其成纱的强力与毛羽等指标与精毛纺工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而用紧密纺技术生产高含毛量与高支数半精纺纱线时,由于加强了对牵伸区中纤维集聚与控制,可使 3 mm以上的有害毛羽减少70%以上,成纱强力提高10% ~ 15%。由于纱线强力提高、毛羽少、条干均匀、表观光洁,既可提高毛针织品加工性能,又能使毛衫针织物显著改善起毛起球及掉毛等弊端,提升产品档次,受到后加工企业及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有力地提升了公司生产的半精纺纱线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知名度,也使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采用紧密纺技术提升半精纺纱线的品质与档次,是半精纺产品的一项重要创新。

2.3 花式纱技术在半精纺纱线中

的应用

近年来,消费者对毛针织服饰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色彩靓丽,而且要求服饰有立体感、层次感,符合高端化、个体化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对毛针织服饰变化的需求,采用花式纺纱工艺技术与半精纺工艺相结合,开发出形态结构多样的具有竹节段彩风格的新颖半精纺纱线。该纱线是在环锭细纱机上加装一套多功能的花式纱装置,并用多台伺服电机驱动,用两根不同颜色粗纱分别从后罗拉与中罗拉喂入,并将主色粗纱从中罗拉喇叭口穿入到细纱机上,辅色粗纱从后罗拉上的喇叭口穿入到细纱机,且将辅色粗纱定量低于主色粗纱定量,通过后罗拉随机或有规律地间隙喂入辅色粗纱造成不匀,生产出不仅有粗细变化,而且在色彩上也有长短不一、时续时断的色纺段彩纱。用这种半精纺工艺生产色纺段彩纱,加工成针织毛衫等服饰,风格焕然一新,深受消费者欢迎。由于用花式纺技术与半精纺工艺相结合生产的段彩纱(含竹节纱),符合当今毛针织品高端化、时尚化的发展趋势,既可为毛纺织品加工企业提高最终产品附加值,也为纺纱企业避开低档次的同质化竞争带来了更好的盈利空间。

3 半精纺产品创新必须与工艺技术创新相结合

由于半精纺纱线是用作高档毛针织品用纱,对纱线质量要求较高,故必须要求生产的各工序设备性能优良、工艺最优化,才能使生产的纱线符合高档毛针品的加工要求。为此在研发生产高含毛量与纺纱支数及高端段彩纱过程中,重点对工艺技术及装备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3.1 和毛工艺的优化与创新

和毛是半精纺生产的首道工序,通过开毛机与和毛机处理,既要使纤维开松良好,又要使各种纤维混合均匀、混比正确。但各种纤维混合是通过风道进入风筒、再进入和毛仓的,由于各种纤维比重的差异,在落入毛仓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分层现象,使各种纤维混合不匀。为使纤维混合均匀、混比正确,分 3 步对和毛工艺进行优化:第一步:将风筒改造成可360°旋转的风筒,并在风筒周围加装喷雾器,连续喷洒配置好的和毛油与抗静电剂,不但减少了原料进入毛仓出现分层现象的几率,还补偿了原料在和毛过程中因水分挥发的回潮率,降低毛纱的色差率。采用可移动式风机不仅使不同比重的纤维在气流作用下稳定持续进入和毛仓,且减轻了工人的工作负荷。第二步:将混合好的原料在毛仓内存放24 h,让和毛油水和抗静电剂充分渗透到原料中,均衡吸收,达到生产所需的回潮率。第三步:将经过毛仓渗透吸收的原料再进行两次和毛,保证各种不同比例、不同颜色的原料能够混合均匀,使纺制的半精纺仿羊绒纱线色彩均匀鲜艳、光泽度好,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半精纺行业标准的水平。

3.2 梳棉机梳理工艺的优化

选好梳理设备、优化梳理工艺,是提高半精纺纱线质量的重要环节。威泰纺织公司采用的是棉纺盖板式梳棉机,机上配置FB219型振动式喂毛斗。将混合好的原料直接喂入喂毛斗,输出棉层经梳棉机制成梳棉条(又称生条)。通过试验研究,从 3 个方面对梳理工艺进行优化:(1)适当加快盖板速度,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生产,选取最适当盖板速度,盖板速度加快,盖板在锡林表面停留时间缩短,既可提高除杂效率,又可减少盖板与锡林间返花、绕花纤维相互摩擦而形成棉结的现象;(2)缩小盖板与锡林间的梳理隔距,加强对纤维的分梳,使梳棉机的分梳与除杂效率提高,使制成的梳棉条达到高清洁度要求;(3)将梳棉机下部的漏底改为全封闭式小漏底,既解决了生产中经常碰到的车肚气流造成漏底挂花、网眼糊眼堵塞、使短绒和杂质不能顺利排出的问题,又可适当提高制成率,减少原料浪费。

3.3 自调匀整工艺的应用

为了提高半精纺纱线长短片段均匀度,梳理工序和并条工序均采用了自调匀整工艺。目前在半精纺纱线生产中,多数采用毛斗式梳棉机与 3 道并条机。在梳棉工序如何控制喂毛斗的喂入量差异是关键,若重量差异大则制成的梳棉条重量偏差及重量不匀率较难控制好。为此,威泰纺织公司在梳棉机上安装了自调匀整装置,通过匀整器检测喂入梳棉机左右两侧的棉层厚度变化与道夫转速,将两组检测数据经过控制器计算后,变频控制给棉电机使喂棉量稳定,梳棉机的出条重量差异得到有效控制,重量不匀率能稳定在3%左右。末道并条机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自调匀整并条机,显著减少了熟条(即末并条子)重量差异大而造成回条、回花多的现象。由于并条后再没有条子并合机会,故熟条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成纱的重量不匀率和条干不匀率。采用自调匀整并条机后使条子的重量差异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使成纱的重量得到保证,百米重量不匀率能达到先进水平,有利于后道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3.4 粗纱机的创新

粗纱机是纺纱前的最后一道准备工序,为了确保成纱质量提高,将原托锭式用铁炮机械传动的粗纱机更新为用多电机控制的最新悬锭式粗纱机,使机上的关键参数如罗拉输出速度、锭子速度及筒管卷绕速度等同步显著提高,粗纱的卷绕张力均匀,前后排粗纱的张力差异减小,并杜绝了粗纱开关车时细节纱的产生,对改善成纱的强力不匀与条干不匀有显著效果。

3.5 环锭细纱机纺纱工艺的优化

优化环锭细纱机的纺纱工艺,可提高半精纺段彩纱的品质。用半精纺工艺开发段彩纱也是一项重大创新,使生产的半精纺纱线具有时断时续多色彩的独特风格,它不仅使纱线有粗细及颜色变化,而且还呈现出不规则连续的分布状态,且色彩变化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是当今在毛针织物用纱中十分流行的具有时尚感的纱线。但半精纺开发段彩纱采用两根不同颜色的粗分别从后罗拉与中罗拉牵伸区中喂入,有主纱与辅纱之分,从后罗拉间断喂入是辅纱,从中罗拉连续喂入是主纱。经过分析观察,威泰纺织公司对细纱机做了一定的改造。通过一系列工艺优化后生产的全羊毛段彩纱清晰度高、颜色亮丽美观、手感柔和、产品档次高,其创新技术生产出的段彩纱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3.6 络筒、捻线工艺的优化

优化络筒、捻线工艺可使生产的半精纺纱线质量处于最佳水平。由于目前多数半精纺纱线用于毛针织用纱,要通过合股加捻成股线,使毛针织物表面接头少、捻度均匀、纹路清晰,因此优选络筒与捻线设备、优化加工工艺也是提高纱线最终质量的重要环节。威泰纺织公司近几年来加快了对络筒与捻线装备的改造与更新步伐,全部采用全自动络筒机,还对络筒机卷绕速度、电子清纱器参数设定及捻结器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捻线工序全部采用国际最先进的Saurer公司生产的倍捻机,并对其倍捻速度及捻系数、筒纱速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生产出的倍捻筒子纱具有卷绕张力均匀、成形良好、退绕性能佳及接头小而少等优点。

4 结语

流程梳理与优化篇6

摘要:

复合针刺非织造布集针刺非织造布与机织布或长丝网布的优点于一身,可满足消费者对革产品档次和个性化不断提高的要求。对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进行开发与研究,重点探讨和分析各道工序的影响因素,确定工艺参数。

关键词:

针刺;复合;沙发革基布;开发

合成革是近年较为流行的一种高档人造皮革,具有真皮般优越的物理性能,主要用于汽车内饰、家具、箱包、制鞋等领域。单纯的针刺非织造布产品强力高、剥离度好,但也存在针刺痕迹明显、尺寸不稳定、伸长率较大、产品易变形等缺点,影响使用效果。而利用尺寸稳定的机织布或长丝网布作为底布,将其与针刺非织造布进行复合,可充分发挥底布与针刺非织造布的优点,获得外观美、强力高、尺寸稳定性好的高档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1-3]。

1纤维原料和底布的选择

1.1纤维品种

纤维品种应能满足产品的基本性能要求,赋予产品足够的强度、弹性和耐磨性等。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的适用纤维品种范围广,一般可选用合成短纤如涤纶、锦纶、黏胶纤维、超细纤维、汉麻纤维、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等。当前涤纶、锦纶的使用较多,本文也选用这两种纤维。

1.2纤维长度

纤维长度对产品强度的影响极大。当纤维平均长度较短时,增加纤维长度对改善产品强度的效果较显著(纤维长度增加则纤维间缠结点增多,缠结效果增强,抱和力增大,纤维强力利用率提高);但当产品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纤维长度则对产品强度的改善不再明显。一般,化学短纤维的标准长度有38、51、64和76mm四种,太长或太短都不利于纤维的开松和梳理。因此,本文为达到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的强度要求,选择纤维长度为51和64mm。

1.3纤维线密度

纤维线密度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产品的用途、手感、强伸度及表面细腻度等。本文开发的是中高端、差别化、功能性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其要求手感柔软、表面细腻、强度高,故选定纤维线密度范围为1.33~2.76dtex。表1对最终确定的纤维规格及性能进行了归纳。

1.4底布的选择

底布选用涤纶短纤机织布、涤纶长丝网布或锦纶长丝网布。

2生产流程

2.1针刺工艺

流程原料粗开松大仓混棉精开松气压棉箱梳理机交叉铺网RDF夹持导入预针刺+底布退绕复合正主针刺倒主针刺正主针刺倒主针刺双板正刺异位对刺针坯成卷[4-5]。

2.2后整理工艺

流程针坯放卷储布轧光定型成品卷绕成品包装。

3主要工序介绍

3.1纤网准备工艺

3.1.1开松

开松是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生产工艺流程的第一道工序。采用自动称重型开包机,在纤维原料喂入开松机之前,严格按照原料的质量配比准确进行称量,并严格控制喂入量的差异,以免造成纤网厚度不匀。喂入辊速度和开松辊速度配置宜恰当。喂入辊速度过快则可能会造成纤维拥堵,开松辊不能实现充分开松。开松辊速度提高虽有利于纤维充分开松,但过高将损伤纤维,造成针刺非织造布强度下降,进而影响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质量。开松作用适当、柔和。因本文选择的纤维线密度在2.22~2.76dtex,且纤维线密度存在梯度差异,故为避免设备对纤维造成较大的损伤,开松辊打手选用豪猪式辊筒。鉴于开松、梳理等工序会对纤维原料造成损耗,故每次喂入开松机的纤维量应确保梳理机出网的连续性和均匀性,且纤维喂入宜缓慢、均匀。

3.1.2混棉纤维原料

经开包机输送到粗开松机开松后,再被送至大仓进行混棉。纤维从大仓正上方的风管通道中均匀洒下,再通过角钉帘进行时差混合,然后被横铺直取地喂入精开松机。纤维经精开松机细致开松后,被分解成小束纤维,再经由储棉箱输送到气压棉箱中。气压棉箱的纤维层密度与针坯面密度及后道的牵伸工序息息相关。而连续输送给梳理机的纤维层密度和厚度可根据针坯面密度进行调整。气压棉箱会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不匀率及面密度,其管道压力和喂棉箱压力是保证筵棉均衡、准时、定量喂入梳理机的关键参数,将直接影响梳理成网的均匀性。

3.1.3梳理

梳理机是针刺非织造生产线的心脏。梳理作用使得混合均匀的小束纤维彻底松解成为单根纤维,并做进一步的混合,制成满足一定要求的、定量均匀的纤维薄网,再经铺叠交叉形成纤网层,供后道针刺机加固。梳理机一般有罗拉式梳理机、盖板式梳理机及非织造专用的罗拉式双梳理双道夫梳理机三种。本文采用BG232型罗拉式双梳理双道夫梳理机。BG232型罗拉式双梳理双道夫梳理机的分梳、混合、剥取作用主要是由锡林及其上方的工作罗拉、剥取罗拉组成的梳理环实现的。梳理环越多,分梳和混合效果越好,但梳理环的数量又受锡林直径不能随意增大的限制。BG232型罗拉式双梳理双道夫梳理机配置有5个梳理环,可达到较好的梳理效果。速比和隔距是梳理机的主要参数。通常,隔距在安装后固定不变,工作罗拉和锡林之间的速比在(1.0︰8.0)~(1.0︰15.0)之间可调。速比太小则梳理不充分,输出纤网不均匀,会出现云斑;速比太大则纤维受到的牵扯力过大,纤维损伤严重,短绒增加,纤网质量受影响。道夫可将锡林上的纤维凝聚于其表面,故道夫与锡林之间的隔距至关重要。隔距过大则锡林上的纤维无法充分凝聚并转移,隔距过小则会造成锡林上的纤维被道夫过快地转移。故通常选择上道夫与主锡林的隔距(0.5~0.6mm)略大于下道夫与主锡林的隔距(0.4~0.5mm)。凝聚辊发挥机械混杂作用,其对道夫上的纤维层进一步凝聚,且凝聚过程中改变部分纤维的排列方向,故而改善了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用针刺非织造布的纵横向强力。通常,凝聚辊配置2根,纤维经2次杂乱后全部浮于针尖表面,再由剥取罗拉将纤维从针尖处剥取下,形成连续均匀的纤网,随后纤网通过输送帘被送入交叉铺网机。道夫与凝聚辊的速比会影响针刺非织造布纵横向的物理性能,一般设置在(1.0︰1.5)~(1.0︰2.0)。道夫与凝聚辊的速比太小则道夫易返花,不利于纤维转移;道夫与凝聚辊的速比太大则纤网均匀性较低,易出现云斑。本文设计的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所用针刺非织造布的针坯面密度为150~180g/m2。基于多次的生产试验,确定BG232型罗拉式双梳理双道夫梳理机主要部件的速度如表2所示。

3.1.4铺网喂入

采用交叉铺网机,铺网喂入牵伸设定为105%,以避免梳理后的纤网进入交叉铺网机喂入帘时产生折皱。交叉铺网机的铺网层数设定为4层、宽度为3.65m、重叠量为0.12m,输出速度为1.7m/min,可消除折叠铺网不均现象。交叉铺网机配备的计算机通过控制Profiling系统改变牵伸区的参数设置(设定1区为101%、2区为101%、3区为100%、4区为99%、5区为99%、6区为101%),并在针刺工序补偿因牵伸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用针刺非织造布质量分布更均匀。

3.2针刺工艺

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的三维立体结构主要依靠针刺机来实现。通常,针刺工艺会配置预针刺机1台、主针刺机2~5台和修面针刺机1台。依据2.1节的流程,本文具体选配了1台单板预针刺机、5台主针刺机(即依次为1台单板正刺主针刺机、1台单板倒刺主针刺机、1台单板正刺主针刺机、1台单板倒刺主针刺机、1台双板同位正刺主针刺机)和1台双板异位对刺修面针刺机。

3.2.1预针刺

预针刺机可对经梳理、铺网形成的满足一定工艺要求的多层纤网进行初步缠结成形。此工序应尽可能减少对成形纤网的牵伸,避免因纤网变形导致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用针刺非织造布的面密度CV值增大;但牵伸又不能太小,因为太小易造成纤网折皱,引起断针。此外,剥网板和托网板的间隔应适当,过大易断针,过小则纤网运行阻力加大,易造成断网、积网、断针。本文选用的单板预针刺机植针密度为5000根/m。

3.2.2主针刺

主针刺是对预针刺的纤维网做进一步的针刺缠结。合理分配针刺密度、控制针刺深度、调整步进量、优选刺针,可使产品获得工艺要求的缠结效果。

3.2.3布针与刺针的选择

布针应满足工艺要求,并合理控制针刺机的步进量。由于前台针刺机产生的针迹在后台针刺机上很难消除,故应充分了解每台针刺机的最佳步进量,确保不产生明显的针迹。此外,针迹还与刺针型号直接相关。故生产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时,每根刺针的钩齿深度控制在0.04~0.06mm为最佳,且后道刺针的钩齿深度宜较前道刺针浅。一般选择R型三角刺针。本文选用预针刺机、主针刺机及修面针刺机的刺针型号分别为38、40和42号。

3.2.4针刺密度和针刺深度

针刺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纤网所受的针刺数。通常,植针密度是固定不变的,故可通过调节针刺频率和纤网输出速度来调节针刺密度。一定范围内提高针刺密度,有利于纤网中纤维的互相缠结,使纤网密实硬挺,强力增加;针刺密度过大,则刺针进入纤网带动纤维的阻力增大,针刺力剧增,易损伤纤维或造成断针,导致纤网强力下降,同时还会造成纤网喂入困难,易形成折皱;针刺密度过小,则纤维的互相缠结不够,纤网易产生意外牵伸。因此,需选择合适的针刺密度,特别是预针刺密度。针刺深度是指刺针针尖向下(或向上)通过托网板上表面的距离,即刺针穿过纤网后伸出纤网外的长度。当刺针规格一定时,针刺深度大,则刺入带动的纤维多,纤维间缠结充分,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的强力提高。但针刺深度宜适当,过大会使纤维断裂增多,同时引起针刺力增加,造成断针,针坯表面平整度变差、内部纤维缠结不良,影响最终成品的强力。针刺深度一般设计为由深到浅,当每根刺针的第一个针钩带走的纤维质量占该针带走纤维总质量的50%~70%左右时,即说明该针刺深度设计合理。

3.3后整理工艺

后整理即对复合后的针坯进行物理(机械)、化学(包括生物)的加工处理,以达到改善外观和内在质量、提高使用性能、赋予特殊功能、提升使用价值等目的。针刺主线生产的针坯虽能达到一定的缠结度和针刺密度,但布面平整度、厚度及缩率尚达不到要求。因此,需对复合后的针坯进行轧光定型整理,以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满足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的要求。适当提高轧辊温度可提高生产效率。本文鉴于针坯的原材料,设定轧光定型温度为(180±3)°C、定型烫平车速为(8.5±0.3)m/min。

4工艺参数对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性能的影响

4.1工艺参数的设计

在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生产中,环境(如生产车间的温湿度)、短纤原料(如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不同批次、不同配比)的变化均会对工艺参数的选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为优选针刺工艺参数,在短纤原料、环境、刺针型号相同的条件下设计了5组不同的工艺参数(表3),其中第1、第2、第3组工艺参数保持针刺深度、输入牵伸、输出牵伸不变,改变针刺密度;第2、第4、第5组工艺参数保持针刺密度、输入牵伸、输出牵伸不变,改变针刺深度。

4.2性能测试与分析

参照福建南纺责任有限公司的企业标准Q/FJNF117—2014《针刺革基布检测标准》,对生产的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进行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由第1、第2、第3组的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的性能测试可以发现,当针刺深度固定不变时:

(1)预针刺机的针刺密度越大则产品面密度越小。这是因为梳理机和交叉铺网机的工艺参数不变,故喂入针刺机的纤网质量固定。针刺密度增加,则针刺压力增加,蓬松的纤网在针刺过程中变形并扩散严重,加之纤网输入输出速比会造成牵伸,故纤网在加固的同时其厚度下降,纤网面密度减小,故而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产品面密度减小。

(2)随着总针刺密度的增加,更多的刺针作用于纤网之上,表层纤维随刺针运动进入纤网内层,纤网变得更紧密,纤维间摩擦缠结加强、抱合力增加,纤网受应力回弹到初始状态的可能性变小,纤网厚度减小,故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产品厚度减小;但当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的紧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趋于稳定后,进一步增加总针刺密度,厚度变化将不再明显;但若此时继续增加总针刺密度,势必会导致纤网中表层纤维损伤,纤维变短,基布回弹性增强,纤维间束缚减弱,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厚度回升。

(3)随着总针刺密度的增加,纤网单位面积所受刺针作用增多,纤维间缠结增强,纤网与底布复合的效果越好,所得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顶破强力、断裂强力、撕裂强力、剥离强力越大;但针刺密度过大,对底布纤维的损伤增大,底布尺寸稳定性减弱,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断裂伸长率变大。

由第2、第4、第5组的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性能测试结果可以发现,当针刺密度固定不变时:

(1)针刺深度越大则刺针作用于纤网的工作长度增加,同时作用于纤网的刺针针钩数量增加,纤网表层纤维随刺针进入内层的数量增多,纤网垂直方向的纤维数量增多、联系增强、束缚加大,纤维回弹到初始位置的可能性变小,厚度下降。

(2)针刺深度增加则纤网层的纤维穿过底布层的数量越多,非织造布与底布层的结合效果越好,纤网紧密度提高,其顶破强力、断裂强力、撕裂强力、剥离强力越大。但是针刺深度过大,刺针针钩作用于底布层的数量增加,对底布的纤维损伤大,底布尺寸稳定性能减弱,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的断裂伸长率变大,甚至会使底布失去作用。此外,由5组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性能测试结果还可发现,横向断裂强力、撕裂强力皆大于纵向。可通过改变交叉铺网的角度或调整梳理机道夫与凝聚辊的速比,改变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纵横向强力差异。结合上述测试结果及下游皮革厂生产实践发现,第2组工艺参数生产的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布面平整、纹路细腻、面密度均匀、针迹不明显、毛体密且均匀、与PU树脂结合度好、尺寸稳定性能优越。故最终确定第2组工艺参数最适合于生产高档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

5结论

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集针刺非织造布与底布优点于一身。本文通过纤维原料的选择、工艺流程的安排、工艺参数的设计、产品性能的测试,以及下游皮革厂的生产实践,确定了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最优生产工艺参数(即第2组工艺参数),所得复合针刺沙发革基布制成皮革后,纹路细腻不变形,可广泛应用于沙发革的生产。

参考文献:

[1]杨友红,殷保璞,靳向煜.合成革基布概述[J].非织造布,2007,15(5):13-15.

[2]朱启鹏.针刺法非织造布在合成革底基中应用的探讨[J].产业用纺织品,1999,17(5):18-21.

[3]李静.影响针刺PU合成革基布均匀度的因素分析[J].非织造布,2009,17(4):16-17.

[4]刘亚文.PVA浸渍合成革基布的生产工艺探讨[J].非织造布,2005,13(2):13-14.

[5]言宏元.非织造工艺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10-21.

流程梳理与优化篇7

一、技术标准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它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和重点,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技术标准是对企业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操作卡、作业指导书所制定的标准,其形式可以是标准、规范、规程、导则等,它是企业组织生产、技术研究和精细化管理的技术依据。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给出了两种结构形式,即序列结构和层次结构,前者适用于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后者适用于生产多产品的企业,考虑到电力企业涉及多行业、多品种,故其技术标准体系采用层次结构和序列结构相结合,以层次为主、序列结构为辅的结构形式,以充分体现本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特点。标准编制要充分反映公司技术进步,结合科技发展的实际,促进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向实际应用转化。标准编制要全面固化公司近几年来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实践成果,结合优化业务流程,认真总结、提炼专业管理的新思路、新做法,促进创新成果的制度化、标准化。标准编制要系统思考,统筹兼顾,体现流程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密切配合,互相衔接、协调动作。标准编制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及时体现公司生产、经营、服务的急需,紧密围绕公司的重点工作,超前思考,主动作为,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构建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原则

技术标准体系是由技术标准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构成的系统。研究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原则是最终确认体系框架和编制公司技术标准体系表的前提。因此,必须注重标准体系的统一性、完整性、层次性、协调性、明确性和可扩张性原则。

1、统一性。技术标准要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统一审定、统一,技术标准体系应体现统一性的要求,技术标准体系表应成为实现统一性的具体措施和技术平台。

2、完整性。根据对供电公司基建、生产运行和检修等生产全过程的综合分析,力求形成门类齐全、系统、成套的技术标准体系。

3、层次性。在建立标准体系时,应根据标准的适用范围,恰当地将标准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从而使标准体系的组成层次分明、合理简化。

4、协调性。建立标准体系时,必须使电力生产运行、检修等各个环节标准之间的相互协调。

5、明确性。在标准体系中,各类目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统一标准不能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类目,以避免标准的重复制定。应按照标准本身的特点来划分类目。

6、可扩展性。标准体系表既要考虑到目前的需要和技术水平,也要考虑到供电公司的业务范围的扩展和科技的进步,所以,设计的技术标准体系表应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既要考虑体系的稳定性,又要照顾到体系的可修订性。以利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对体系表中的类目或标准进行增删或以旧剔新。

标准体系的制定还应遵循技术专业分类法和生产流程分类法相结合的原则。技术标准体系中标准的收集应遵循“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既要包括和涵盖与公司主要技术工作有关的所有技术标准,同时又应具有针对性、适用性,避免过于庞大烦琐。这不仅便于标准体系的有效实施,降低体系维护成本,而且有利于今后体系的评价和确认工作。

三、企业技术标准体系表的编制

梳理和汇集覆盖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和标准体系(包括标准、规范、规程、导则等),建立起适合公司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标准体系。收集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部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确立技术标准体系框架,逐步理顺公司内标准信息流通渠道,建立技术标准数据库,为本公司的安全生产经营等工作发挥作用。2006年国网公司颁布了技术标准体系表,按照江苏省电力公司标准体系框架的总体要求,在全面梳理现行标准、规章制度基础上,结合业务流程的优化,2007年苏州供电公司对原体系结构作了调整,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成套的标准体系框架。整个技术标准体系结构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是技术基础标准,第二层是以生产过程为排列顺序的企业技术标准。

四、技术标准体系的评价、确认和改进

电力企业生产、运行和检修离不开标准。在电力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在不断应用,反映在标准文献方面,就是要求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缩短标准的优先有限使用期限。然而,我们在系统地收集、梳理标准,编制技术标准体系表时,发现行业内的标准化工作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比如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不强,标准间不配套、不衔接;一些标准标龄过长,标准内容陈旧老化,技术水平落后,适用性差,不能执行,但又没有宣布作废,20千伏电压等级的标准尚缺等,因此,开展对标准体系的评价、确认和改进是企业标准化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通过对技术标准体系的评价、确认,企业可发现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各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达到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的目的,使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运行达到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开展标准的适用性评价,应深入专业领域,对现行标准、规程、办法等进行全面梳理。一是重点梳理与当前电网发展和公司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标准和制度;二是重点梳理不同专业的标准和制度之间不一致或不协调的内容和条款;三是重点梳理电网标准化建设、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信息化、物资管理等环节急需制定的标准;四是重点梳理公司近年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需制定或修订的标准计划。标准化建设是供电企业实现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推进公司“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一套完整有序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贯彻实施将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技术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标准化工作在过去的达标创一流、规范管理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公司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方式不断优化,管理幅度、深度不断加强,现行标准在创新性、覆盖性、指导性愈发显得不足。而通过全面加强标准化建设,梳理管理和工作流程,可进一步促进公司管理的规范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迅速地将最佳实践,通过标准的形式推广到全公司,缩短业务执行时间和管理复杂度,从而提高公司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标准化建设也为公司全面查找差距,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和实现途径。

流程梳理与优化篇8

关键词:转杯纺;喷气涡流纺;环锭纺

中图分类号:TS104 文献标志码:A

Advancement of New Spinning Technologies and Rel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Abstract: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advancement of rotor-spinning technology and rel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air-jet vortex spinning technology and the expansion of application fields of relevant products and developing new ring-spun yarns with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Specifically, it mainly discusses double combing roller technology for rotor spinning and related applications; extending the use of rotor spinning technology to producing high-count yarn; developing color-spun yarn and fancy yarn with rotor spinning technology; the advancement of local rotor spinn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air-jet vortex spinning technology; the optimization of air-jet vortex spinning process; varietie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of air-jet vortex-spun yarns.

Key words: rotor spinning; air-jet vortex spinning; ring spinning

在第十八届全国新型纺纱学术会上,交流内容含盖了国内院校、科研单位近几年来在新型纺纱领域的研究成果,生产企业在改进新型纺纱工艺技术、开发新型纺纱线及拓宽应用领域的经验,部分新型纺纱设备制造企业围绕提高新型装备生产效率及装备自动化程度等取得的进展,充分反映了近几年来我国新型纺纱(转杯纺、喷气涡流纺等)的发展应用和环锭纺采用新技术(集聚纺、花色纺、复合纺等)的进步。尤其是转杯纺与喷气涡流纺在色纺上的应用得到了长远M步,转杯纺纺制高支纱取得了实质的进展,这些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型纺纱技术的今后发展趋势与方向。现将这次会议的收获与启发及会议交流的主要技术议题整理简述如下,与行业内相关人士共享。

1 转杯纺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开发

1.1 转杯纺双分梳辊技术及应用

当混纺纱线中两种纤维的长度与强力等指标差异较大时,在制条以及转杯纺纱工艺参数的选取中均会遇到多种问题。为了改善转杯纺生产混纺纱的梳理问题,东华大学设计了双喂给分梳机构,并在涤棉混纺纱中进行实践试验。该分梳机构由两个喂入分梳辊和输送系统构成,并与单分辊生产的涤棉混纺纱进行试验比较结果表明:(1)由于两种纤维分别在分梳辊处理,棉条梳理用OK40型分梳辊,涤纶条梳理用OK37分梳辊,不但分梳效果提高,且对纤维的损伤减小;(2)涤纶优先向纱线内部转移形成纱芯,棉纤维趋于纱外层形成包缠纤维,有利于平衡混纺纱内外应力,使纱线结构较为紧密、毛羽减少、强力提高;(3)可以有效改善混纺纱的性能,是转杯纺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双分梳辊型号应根据所用纤维品种来选用,以发挥其最大的分梳效果。

1.2 转杯纺向高支纱生产拓展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纺纱企业,通过工艺装备的改进及原料的合理选用,成功开发生产32S ~ 40S高支转杯纱。这次会上有 3 家企业在会上或以论文形式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认为这是转杯纺领域的一个创新。在 3 家生产企业中有两家是用精梳落棉生产高支转杯纱,1 家是用进口转杯纺设备生产医疗用高支转杯纱线。

江苏普美纺织公司在会上介绍用精梳落棉成功生产40S转杯纺纱的经验,该公司根据精梳落棉的特点,在前纺工艺上采取柔和梳理少伤纤维,在转杯纺工艺上采取适当降低速度、增加捻度等措施,生产出质量符合用户要求且价格低廉的高支转杯纱。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纺好高支转杯纱的经验是:原料选择与配合是基础,前纺成条是关键,转杯纺工艺是重点,必要的纱线后处理(如上蜡)是保障。

湖北美奥纺织公司在进口全自动转杯纺纱机上生产的32S ~ 40S纱,虽然强力低于环锭纱15%左右,但其外观质量如毛羽、棉结、杂质和异纤均优于环锭纱,尤其是医卫用品用转杯纱解决了“三多弊端”(棉结杂质多,整经、织造断头多)问题,质量显著提高。该公司生产转杯纺高支纱的经验是:在原棉选用时重点控制马克隆值、单纤维强力及细度,确保成纱纤维根数在100根以上。在转杯纺工艺上选用小直径(28 ~ 30 mm)G型纺杯,使纺纱速度提高,纺32S纱时纺杯转速达到14.5万r/min,纺40S纱时纺杯转速达到13.5万 ~ 14.5万r/min;32S时纱线捻度为1 050 ~ 1 100捻/m,40S时纱线捻度为1 150 ~ 1 250捻/m,确保成纱强力达到较高水平,以提高织造生产效率。

东华大学与苏州多道自动化科技公司在国产DS60型半自动转杯纺纱机上对用精梳落棉生产高支转杯纱的纺纱工艺进行试验研究。精梳落棉是棉纤维的二次利用,要使其成纱质量达到使用要求,应重点选用好分梳辊、纺杯及加捻器等关键纺纱元件及优化纺纱工艺。他们在试验研究中,分梳辊选用工作角65°的OK40型号,速度7 000 r/min。由于40S纱设计捻度较高、纱线结构紧密,要选用T型凝聚槽、直径33 mm的纺杯,速度为7.5万r/min;选用陶瓷盘香型假捻盘,因其摩擦系数小可减少捻度损失。除了选用关键纺纱器材外,在试验中还采取降低引纱速度、增大捻度及对棉条加湿、提高车间湿度等措施,提高了成纱强力,减少了毛羽。

根据使用原料不同优化纺纱工艺,并优选配置好纺纱关键器材,在国产转杯纺或进口转杯纺纱机上都能生产出质量符合用户要求的纱线。

1.3 用转杯纺技术开发色纺纱与花式纱

在转杯纺纱机上生产色纺纱的难度要大于生产本色纱,在生产中必须把握好多项关键技术:(1)要做好打样对色工作,建立一套快速打样对色机制;(2)要重视混色工艺,正确选配混合设备与混色方法;(3)要针对使用原料的性能特点优化工艺设计及元器件配置,使之发挥出最大生产效能;(4)要强化生产中色差、色结、色档的监控,减少疵品产生,提高正品率;(5)要强化生产现场各项管理,做好清整洁、运转操作、设备维护及定置管理等工作,杜绝各类疵点产生。

在这次交流会上,东华大学与嘉兴学院等科研单位对在转杯纺纱机上开发花式纱的品种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研讨。

(1)在转杯纺纱机上可生产竹节纱。据相关资料报道:国外在20世纪70 ― 90年代都做过在转杯纺纱机上开发花式竹节纱的研究,2001年德国赐来福公司在奥托康诺转杯纺纱机上成功开发Fancynation花式纱系统,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该系统可设计生产多种线密度花式纱。国内东华大学的研究团队也研究出纺制转杯纺竹节纱装置,其原理是通过改变纤维喂入量来纺制竹节纱,并可对竹节长度、粗节倍数和竹节分布等参数进行控制,目前该套装置已在样机上试用。

(2)在转杯纺纱机上生产AB纱。AB纱是一种花色纱,它是用 2 根不同颜色的条子同时喂入转杯纺牵伸区而纺制出不同色彩的纱线。这种纱线的外观类似与两根不同颜色的纱线加捻成的股线,也可以用两种不同染色性能的条子,同时喂入纺成纱后通过染色显现出AB效果。

(3)转杯纺生产混色纱的研究。浙江嘉兴学院材纺学院近几年对转杯纺生产混色纱的成纱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试验研究。它是在普通转杯纺纱机上采用两个组合式喂入罗拉,分别控制两组纤维须条,以不同或相同的速度喂入到分梳区被分梳辊分解,梳理后的单纤维从分梳辊上脱离随气流通过输送管进入纺杯,然后纤维沿杯壁斜面滑移到凝聚槽内,经凝聚混合形成同向排列的纤维须条,从引纱管吸入区被甩到凝聚槽与已凝聚的须条相接触,并随着纺杯的回转加捻引纱与须条搭接在一起,随引纱的输出,引纱的捻度被传送给须条形成转杯混色纱。该方法可在转杯纺纱机上实现喂入颜色不同的纤维条或是组分不同的纤维条,并做到在纱线的横截面及长度方向均有短片段不同颜色的组合,提高纱线中色纤维的混色效果,生产出段彩混色或混纤纱。

国外在转杯纺纱机上开发花色纱线已形成系列化,国内在转杯纺纱机上开发花式纱线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尚有一定差距,因此采用产学研三结合攻克技术关键,开发出品种多、花样新的转杯纺花式纱线,是转杯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

1.4 国产转杯纺的技术进步

目前,全自动与半自动转杯纺纱机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用工少等优势。国外由于人工费昂贵,故采用全自动转杯纺纱机比例较高;但在国内目前使用的全自动转杯纺纱机都是从国外引进,价格贵、投资回报周期长,且对使用原料与管理的要求较高,多数企业难以承受,故目前以使用半自动转杯纺纱机为主体。在这次技术研讨会上,苏州多道公司与浙江日发纺机公司等都介绍了国产转杯纺纱机的技术进步与设备的性能特点,反映出近几年来在制造技术与使用性能上均有较大提高,已可与国外进口的半自动转杯纺纱机相媲美。

苏州多道公司介绍的SD60型半自动转杯纺纱机,在稳定性、先进性和设计合理性等方面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同类机型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特点。

(1)纺纱器采用先进的DS20大排杂开放式结构,可使用户使用原料范围进一步扩大、维修成本降低。

(2)在提高接头质量上,开发气功接头系统,通过气功控制机构,实现快速高质量接头,同时具备断纱自动抬起功能。该机也可选配数码接头系统,通过系统补偿、优化接头方案,大小纱均可获得优异接头质量。

(3)设计电子自动换管装置,通过程序实现纺纱状态下换筒管,避免落筒后再次生头。

(4)转杯支撑采用进口的直接轴承,使转杯的转速最高可达11万r/min,引纱速度最高180 m/min,为生产高支转杯纱创造了条件。

(5)整机通过科学设计,车头、车尾、中段采用整体框式焊接结构,稳定性好,每台可配置纺纱器480头,是目前国内外半自动转杯纺纱机中头数最多的机型。

(6)采用新型风室机构,使工艺负压稳定,经检测整机各纺纱器出纱口负压相差很小,头尾压差在0.6 KPa。由于负压稳定,工艺风机能耗降低明显,机台能耗低于同类设备5%左右。

(7)配备智能化管理系统,具有生产管理功能,同时机器配有电子清纱器,实现在线检测,有效控制纱线质量。

由于国产半自动转杯纺机技术进步明显,与国外半自动转杯纺纱机已处于同等水平,且有良好的性价比,可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故会上许多代表认为,今后转杯纺产能的发展以国产半自动转杯纺纱机为主。

2 喷气涡流纺技术进步与产品应用领域扩展

在这次新型纺纱学术会上,日本村田公司对喷气涡流纺的技术进步与发展、青岛大学等研究团队对喷气涡流纺纺纱工艺研究、国内纺纱企业对喷气涡流纺生产品种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2.1 喷气涡流纺技术进步与发展

村田公司生产的喷气涡流纺纱机虽正式投入市场还只10多年时间,但已从初期生产的MVS851型到2010年生产的MVS861型,至目前推出的MVS870型第三代机型,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MVS870型不但纺纱速度更快,设计速度为500 m/min,且每台头数扩大到96头,生产效率比861型提高了20% ~ 25%。用 5 台870型喷气涡流纺纱机可以生产相当环锭纺10 000锭的产能。在设备技术上有两项重大突破:(1)包芯纱装置可以生产涡流纺包芯纱,质量优于环锭纺包芯纱;(2)针对涡流纺纱机在生产纱支粗及刚性大的涤纶难点,增设了纤维清油机构,使生产涤纶及刚性大的粗支纱可纺性显著改善,从而扩大涡流纺生产涤纶的应用范围。

2.2 喷气涡流纺纱工艺的优选

由于喷气涡流纺是用棉条喂入纺纱,纺纱工艺流程比环锭纺短,故对所用原料要求较高,青岛大学对原料的细度、长度及外层纤维比例等对喷气涡流纺纱线质量的影响进行较深入的试验研究。

(1)通过建立喷气涡流纺的力学模型,发现纺制相同支数的纱,粗纤维纺的喷气涡流纱其抗扭截面系数、抗弯截面系数均大于细纤维所纺的喷气涡流纱,说明用细纤维纺成的喷气涡流纱手感柔软,可克服喷气涡流纱手感较硬的缺点。

(2)通过不同长度纤维所纺喷气涡流纱性能对比分析,纤维长度34 mm时纱线毛羽最少,纤维长度36 mm时纱线条干均匀度最好,出现粗细节机率也最小。而纤维长度38 mm时喷气涡流纱质量较差。故纤维长度不是越长越好,应选用长度32 ~ 36 mm的纤维。

(3)喷气涡流纺内外层纤维比例与成纱硬度关系密切。试验用内层纤维29%与34%两种比例,对纱线的动、静态悬垂系数与硬挺度作分析,试验表明:外层纤维比例越大、内层纤维比例越小,纱线手感越硬;外层纤维所占比例越小,纱线手感越柔软。故应根据所用纤维性质及织物对手感的要求来设计内外层纤维所占比例。

2.3 喷气涡流纱的品种开发

喷气涡流纺技术引进初期,都是以生产粘纤或粘纤混纺纱为主导产品,从成纱机理分析:它对柔性纤维适纺性好,对刚性纤维纺纱难度较大,故生产品种有局限性。随着喷气涡流纺产能扩大,同品种生产竞争激烈、效益下滑,迫使纺纱企业开发喷气涡流纺新颖纱线来扩大其应用领域。

(1)创新开发色纺纱。有麻灰系列、彩色混纺系列、多纤混纺系列,并均在涡流纺纱中占有重要地位,用喷气涡流纺色纺纱制成织物毛羽少、表观光洁,产品档次显著提升。

(2)创新开发功能性纱线。目前在喷气涡流纺使用的功能纤维有咖啡碳涤纶、超仿棉纤维及蜂窝涤纶、竹炭改性涤纶等,喷气涡流纺开发功能性纱线多数是以混纺为主,如用蜂窝涤纶、竹炭改性涤纶与木代尔 3 种纤维混纺纱,制成的织物除了具有吸湿快干及抗菌保健等功能外,还使织物具有手感滑爽、布面光泽靓艳等特点,深受消费者欢迎。

(3)开发多种天然纤维组合的涡流纺纱线。如何扩大天然纤维在涡流纺纱中的应用,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及扩大喷气涡流纺纱应用领域的重要途径。目前已批量生产的有亚麻棉混纺纱,亚麻、羊毛、天丝?三合一混纺纱及粘纤与羊绒混纺等品种。这些天然纤维混纺纱使各种天然纤维优良性能充分发挥,产品档次提升,可用于制作高档服饰。

(4)创新开发包芯纱。涡流纺成纱机理是包覆结构,用喷气涡流纺纱机生产包芯纱可克服环锭纺生产包芯纱芯丝易外露等弊端。故国内用喷气涡流纺纱机生产包芯纱的企业逐步增多,外包纤维除粘胶外也可用天丝?、木代尔、竹浆纤维等,芯丝除锦纶外,也可用涤纶丝与氨纶丝等弹性纤维。浙江奥华公司创新用涤纶丝+氨纶丝的双芯丝在涡流纺纱机上生产包芯纱,使纱线性能更优良。与会专家认为,在喷气涡流纺纱机上生产包芯纱比环锭纺有明显优势,是喷气涡流纺开发新颖纱线的一个方向。

(5)开发装饰织物与针织用纱。这是国内近几年来在喷气涡流纺纱机上开发的两种新颖纱线。尤其是喷气涡流纺纱机清油机构为生产装饰布用的涤纶粗纱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浙江威达纺织集团针对半精纺纱线易掉毛起球的弊端,在喷气涡流纺纱机上开发生产腈/毛混纺纱,由于掉毛与起球现象显著减少,受到加工企业好评,生产量正在不断扩大。

我国喷气涡流纺已从使用原料单一、生产品种少、用途狭隘的状态,向用多种纤维、多色纤维、多品种及多用途方向发展,规避了与环锭纺纱线同质化竞争。由于企业效益增加,产能也相应得到扩大,喷气涡流纺在纱线应用领域中已占有一定地位。

3 用创新技术开发环锭纺新型纱线

我国在环锭细纱机上采用紧密纺技术已超过2 000万锭,占环锭纺总锭数的20%以上。用紧密纺生产的纱线也从纯棉精梳纱拓展到化纤纱及各种混纱纱等品种,在提高成纱强力、改善条干均匀度及减少毛羽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但多年实践也暴露出用紧密纺细纱机纺纱的能耗与机物料消耗增加、日常维护成本提高等弊端。

在本次交流会上,江苏万宝纺机公司介绍了最新研发的“脉聚紧密纺装置” ,该装置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在保证成纱品质同时集聚负压能耗可降低40%,预测每万锭每年节电可达18万元;

(2)集聚纺纱装置的吸管和吸气槽,由于减少了网格圈与吸管的接触面积,降低网格圈的摩擦,从而可延长网格圈使用寿命在20%以上,降低了日常维护成本;

(3)负压吸管上O置的自动清洁槽口,增加了对网格圈内层面带花的自动清洁功能,从而可延长对网格圈清洁周期200%以上;

(4)该技术可以用于三罗拉或四罗拉集聚纺纱装置,适用范围较广。

上一篇:企业经济分析范文 下一篇:财务工作建议和想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