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1 18:49:38

中小学音乐论文

中小学音乐论文篇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教育事业方面也不例外,多媒体的应用就是最好的例证。所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工具,其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是一个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技术,其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音乐教学场景,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学习中来。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抓住学生爱玩的这个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来进一步活跃课堂的氛围。如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音乐环境自己编一套动作或者让学生模仿音乐中小朋友的动作等。这样在同学们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师教授有关《春秋花月夜》这篇音乐欣赏课之前,可以提前在课下搜集一些与这篇音乐课有关的音乐、图片或视频短片等素材,并将这些音乐素材做成PPT的形式或视频的形式,待正式上课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插入这些素材,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真实的音乐情境,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感受这篇课文所要表述的感情,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往往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长时间的被动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的各项能力也参差不齐,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加注意,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打击部分水平较低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在必行。而就具体方法而言,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项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话剧的表演活动来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音乐节奏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听课的效率。如教师可以将预先准备的五张节奏卡片分给同学,让学生依据比赛的方式来根据音律打出对应的节奏,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5人一组的小组,并要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小组中的各个成员都可以各司其职,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在思考、有的在安排节奏。最后教师需要对于小组的节奏安排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多方位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和认知能力发展的时期,其对于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好奇和兴趣。教师课可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往往更加侧重于教授学生的唱歌方式,这样很自然地会使课堂显得单调、乏味,久而久之,学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其与教材的授课内容相结合,以一种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展示给学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军队进行曲》部分内容的时候,待学生听完之后在其脑海中会形成哪种形式的场景画面,是游泳、跑步的场景还是跳舞、走路的动作呢,无论哪种形式的联想画面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有关的授课内容。此外,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还可以促使学生将想象转换成抽象思维,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方式,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束缚,努力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对于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才可以得到切实的落实和开展。

中小学音乐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和效果。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对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

一、突破传统,师生共享音乐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创新教育。其主要摘要唱唱跳跳的时候,还可以直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了讲台的隔离,跟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近了不少,可以一起唱歌跳舞,不仅让教师变得平易近人,也让学会能够对教师更加接受。

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的课堂中,不需要缜密的思维和优美的语言,最重要的是丰富的想象能力。这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例如,在教授《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时候,可以先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将歌曲的作者资料让学生进行了解,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创作,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歌曲的提点和体裁等资料。将歌曲的背景资料先进行介绍,能够让学生增加对歌曲的认识和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山歌的特点,以及唱歌的位置,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在山野唱这首歌的情况。学生在对这首歌进行学习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对这首歌进行诠释。只要学生能够将对歌曲的理解表达出来就行了。可以采用合唱的凡是,或者加上简单的伴奏。让学生通过想象身临其境小学音乐论文,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够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三、创造气氛,加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的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也是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努力地创造出宽松、轻松和自由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能够感觉到放松。而且,这种氛围应该与课本的情景相同或者相似,这样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接受。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在自己的想象中,与课文的情境进行融合。例如,在《牧童短笛》的教学中,可以先将牧童的形象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深入学生心中,然后再将图调大,让学生看的更加清楚,再将图调小,让学生有牧童已经走远的感觉。学生对这个一定会很感兴趣,不明白教师这样做有什么意图,以及图片的意义是什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这个时候,可以将歌曲重新放一遍,让学生结合图像来进行欣赏。看完图像欣赏完音乐,学生可能会感觉,歌曲要表现的是牧童在放牛的情景,也可能会感觉牧童在牛背上玩耍等情景。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适时地讲解,将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进行说明。然后可以对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否为图画添上其他的内容呢?这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学会自己思考,还展开了想象力,对课文进行深入的了解。

四、提高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其学习能力的一种。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自主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并且能够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自己寻找答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想象能力,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音乐的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现代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会让学生学习一两种乐器,学生会有一种想要展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满足学生的展现欲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且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小学音乐论文,增加他们对音乐的羁绊。例如,在音乐课中,可以给学生对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讲解,其原理和构造等。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制作,并且让他们课下进行联系,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展示,并且进行竞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发挥,做出好的乐器,展现出新颖的展现形式。可能有的学生会用碗装水,调出不同的音调,用筷子进行敲击演奏,也有可能学生用酒瓶做成编钟来进行击打出声,表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学生的想法不同,做出来的东西和效果也就不同。这样,不仅让教师的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现,自信心得到提高,得到了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也会让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得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就会更加努力地对音乐进行探索,更加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

五、结语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不仅对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很好的一种反馈,也能够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很好的促进。这对于初中音乐教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曹理.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高等师范出版社,2003,(4).

[2]多滔.情感体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音乐天地,200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中小学音乐论文篇3

一、增加少年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无疑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活动。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有这样的理论,他认为:儿童唱歌与说话都同样的自然,通过唱歌这一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能够使孩子们的歌喉日臻完美。而在众多歌曲作品中只有美好的民族艺术才会让孩子们真正感到这里是家乡,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柯达伊的“要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愿望”,要使传统民族音乐活在人民的生活之中,给予他们一种文化认同感,而这一切又必须从小培养。儿童从幼年起,通过大量民间儿童歌曲,培养了兴趣,也熟悉、积累了民族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并逐步感受到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学生欣赏着、想象着、感染着、参与着、发现着少数民族的活力与魅力,向往着近距离了解这些民族的生活,更生发出对不同音乐的浓厚兴趣,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为家乡拥有这样美好的民族音乐而自豪!

音乐的魅力正在于无需更多言语就能达到心灵相通、精神引领的效果。因此,如果说,音乐是“心灵鸡汤”一点不为过!

二、萌发少年儿童对“三少”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艺术文化的尊重意识

音乐是伟大的心灵艺术。通过“三少民族”民歌音乐乃至内蒙古草原、山林、渔猎等文化可以看到音乐的内涵与其艺术形式自是相互关联,这无疑对孩子们音乐欣赏趣味的形成确起到了熏陶默化的铸就作用。“三少”民歌内容多为讲究温厚、质朴、和谐的文化氛围,其民歌逐渐形成了一种豪放、宽容、朴实、诙谐的整体性格特征。

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的出现得到了公众及社会的认可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的。可以说,草原文明不仅具有传承性且极具开放性。孩子们的演唱不仅仅保留和延续了草原文化之传统,是没有年龄与经历、没有专业与业余之间的界限的,是古老民族纯净生活的反映。孩子们给人们以艺术灵感的童谣,荡涤着世人的心灵,也给予了现今人们以青春的活力!

受地域、文化差异影响,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授课前,我将三少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学生做了个简单的介绍。例如,三少民族的服饰、居住、饮食文化以及他们的歌曲风格、舞蹈特点等。并且观看了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演出视频,聆听了《勇敢的鄂伦春》、《鄂呼兰,德呼兰》、《梦中的额吉》等歌曲,欣赏了达翰尔族舞蹈《鲁日格勒》,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美好。音乐是最易于为儿童所接受的语言。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通过音乐的感召,我们可以让学生走近少数民族音乐、感受少数民族音乐、喜欢少数民族音乐,从而消除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歧视,萌发儿童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艺术文化的尊重意识。

三、丰富音乐认知、扩大少年儿童的想象空间

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感的艺术,它可以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学生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儿童的基本音乐能力。通过音乐语言理解那些通过日常语言所不能理解的细节和微妙之处,使孩子的“感性和理性得以融洽、升华”。少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少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使其获得音乐能力。

少数民族音乐认识对儿童的想象力拓展有着巨大的推动。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等同于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想象之门。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背后往往有着美丽神秘的传说故事,在故事铺垫下,学生对音乐的体会更加深入,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力更加丰富。

黑格尔深刻的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灵魂的解放”,是“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有组织的声音“把观念内容从物质囚禁中解放出来了”,而“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民族音乐的音响形式(节奏、旋律、和声等)是民族审美情感的直接载体,它摆脱了人生语态和一切自然音响非组织的嘈杂散乱和粗糙的原始形态。音乐倾诉心灵的秘密最为直接,也最易听懂。音乐具有无可替代的民族特点,即只有这一种音乐才能最贴切最充分的表现这一民族的心理层次和感情曲线。

将家乡三少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的生活,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塑造自己的生活。”音乐具有无可替代的感召作用,因此,用音乐构筑心灵之桥,是推动少年儿童热爱生命,以音乐所特有的包容之心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理想之选。

中小学音乐论文篇4

民族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它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情表达,通过此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和愿望,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由于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中华民族音乐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撑,激励着国人在民族文化的指引下坚强前行,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在音乐教育中,向中小学生讲解和传授民族音乐的过程实质就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宣扬的过程,也是让小学生对它认知的过程。例如,现在我们在音乐课中,安排有“民族文化”主题,向学生介绍中国各地的民歌,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提供了平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效率,学唱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社会背景、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相关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唱《茉莉花》时,我就先向学生介绍其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让学生在歌唱时更能体会此民歌的独特魅力。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独特的绚丽文化,通过不同的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各个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此外,我国民族音乐中还包括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如琵琶、唢呐、笛子、胡琴、笙等,小学音乐课中,加强对这些我国民族声乐知识的讲解和演奏,对于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音乐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中,蕴藏着民族气魄、民族气概、民族感情等,它凝结了各族人民的智慧。民族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小学生有着一系列积极意义,它促使中小学生在坚韧顽强、自信向上的民族精神的指引下燃起爱国情怀,在青少年时期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当前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将民族音乐和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民族精神的魅力,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可以通过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如临其境般感受到船夫们与大风大浪搏斗的激烈场面,感受到我国人民艰苦顽强的精神;在演奏《狼牙山五壮士》时,先通过电影片段给学生还原一个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在演奏时,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绎出五壮士英勇善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从内心深处表达对先烈们的敬意。总之,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从内心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让学生从这其中深刻体会到一种无法抗拒的中华民族精神;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中国华夏儿女的民族感情,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作品的内涵;在音乐作品的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学习我国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将音乐作品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向先人学习的动力,使之怀有拼搏向上、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让他们具有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三、民族音乐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频繁,在教育学生汲取他国优秀文化元素的时候,也会被一些不良因素干扰,让他们无法分辨“好”与“坏”,不能积极有效地对待周围的事物,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我国民族音乐以其丰富的内涵被认为可以“正身行”。因为高尚优美的音乐蕴含着一定的高尚情操和情怀,它独特的声情并茂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小学生的灵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升华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灵起到净化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具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此外还能够提高他们对“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分辨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此外,高尚的音乐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陶冶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通过独唱、混声合唱、男生合唱、女声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去表达出气势磅礴、展现出我们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流露出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给人一种向往真善美、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力量。让民族音乐以其超强的正能量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一种正义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充满了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对生活和整个世界充满了挚爱,增强自己为之不懈奋斗的力量。

四、结语

如今,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已经明确指出,小学生需要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大高校和美体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众多社会学者也呼吁社会要给民族音乐更大的支持和发展。但是普通基础音乐教育才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石,所以,发展民族音乐,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应从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做起。

中小学音乐论文篇5

一、“欧洲中心论”占统治地位的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可以说,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才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课教材。学堂乐歌的创作方式主要是选曲填词,其中既有西化的日本歌曲,也有日本学校唱歌中引入的欧美歌曲的曲调,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曲调的数量很少,用中国传统曲调或民歌曲调来填词的也不多。这就使我国的音乐教材建设在初期萌发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欧洲中心论”这一思想观念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生根,这一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从音乐的传承方式来看,伴随着乐歌教材在此期的使用,五线谱、简谱以及西方音乐的教学方法也被引入了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五线谱和与其相应的“识谱教学”对音乐走进课堂以及新音乐的传播和发展来说,是功不可没的。但也使我们的国民音乐教育理论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误的看法,即五线谱高于“工尺谱”,“识谱教学”高于“口传心授”。问题在于五线谱及“识谱教学”更适合的是西方音乐的传承,而不是中国传统音乐。我们的传统音乐如果失去了“口传心授”这种与之相适应的传承方式,也就失去了其音乐文化的精髓。

其二,从音乐技术理论的层面来看,无论是乐歌教材中洋味十足的音乐,还是其乐谱,都促成了欧洲音乐理论的传入。以这种理论体系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误认为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欧洲音乐是至高无上的音乐。用这种理论代替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甚至世界所有民族音乐理论的做法,导致了日后的民族音乐教学丧失了自身的理论根基,这也是我们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感受力、理解力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从价值取向来看,世纪初的乐歌教材在引进西方音乐的同时,最具危害性的是产生了一种重“西”轻“中”、以“西”否“中”的价值观念。时至今日,虽然民族音乐已有了极大的发展,但中国音乐界的一部分人仍然未能摆脱这种价值观念的枷锁。

总之,此期的音乐教材建设是以“欧洲中心论”为指导思想;以引进、填词洋味十足的歌曲为教材的主要内容;以西洋音乐理论为基础。相反,对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则采取轻视的态度,使学生对其知之不多,缺少热爱之情。这种以“欧洲中心论”为主导的一元论格局对以后音乐教材建设的影响至深至远。

二、重“创作”轻“原生”的阶段(建国初至80年代中期)

创作歌曲占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应该肯定的是,此期创作音乐占较大比重的音乐课本与多为“泊来之物”的学堂乐歌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由于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大量创作音乐的使用,也为我国新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这种以“新”否“旧”的单线进化论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当然有学者认为,新音乐也属于传统音乐,是“新”的传统,但这只有100年的“新传统”与足以与西方音乐相互抗衡的几千年的旧传统相比要显得薄弱得多。也有人认为,中小学音乐教材所收录的音乐,虽然吸收了西方音乐的新质成分,但新的发展不失其源,仍然可以继续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面对这种“新”的传统我们也要正确的认识。从传承关系来看,它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西方音乐为传承的纯粹的西化之作;二是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传承的新音乐;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传承界限模糊的新音乐。从这一时期音乐教材中所收录的创作音乐来看,前两者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三种占的分量较重。但如果想深入的对这种中西交融的新音乐进行传承关系倾向性的判断,给出一个合适的临界点,恐怕还是比较困难的。综合音乐型态、技术理论、音乐观念、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考虑,倾向于传承西方音乐文化的新音乐还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也就是说,这些音乐不能起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唱着这些歌曲长大的孩子更能接受的是西方音乐,而不是中国传统音乐。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此期音乐教材中这种重“创作”轻“原生”的思想观念理解成为“欧洲中心论”的进一步延伸,此期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仍未突破一元论的格局。

三、民族音乐教学的初步觉醒(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如果说在我们以前的教材中民族音乐只是偶做点缀的话,此期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中的民族意识已经开始初步觉醒。

其一,1988年的音乐教学大纲为了体现民族性,规定了学习民族音乐作品的要求和时数比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民族音乐语言,热爱民族音乐艺术。并且,还在技能训练部分增添了民歌和戏曲的曲词。这就使民族音乐教学更加具体化,也使其落到了实处。

其二,1992年颁发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有关乡土音乐教材比例可占教学内容总量2O%的规定也是中小学教材建设中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使传统音乐在学校中开始得以实现自己的文化传承。在一些乡土教材中注意增添了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汉族音乐,而是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其三,1995年的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这一会议主题。这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的民族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教材曲目中民族音乐曲目数量的问题,其根本之所在是音乐理论体系和音乐教育体系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在建立包括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形态学(乐律学、乐器学、语言音乐学、曲式学等)、价值观念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此期的教材中并没有关于“母语”教学的体现。但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对我们中小学教材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对我们旧的教学观念的有力冲击,使“欧洲中心论”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了裂缝。

以下通过统计数据来说明这种变化:

总之,尽管90年代以来,情况有了这些可喜的变化,但这种改变尚不是本质性的、体系性的。从音乐教材的总体来看,民族音乐的教育至今还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我们也只能将此期的音乐教材建设理解为民族音乐教学的初步觉醒,因为很多问题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阶段。

四、走向多元化的新世纪(21世纪以来)

本世纪的国民音乐教育以民族音乐为根基,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特点。表现如下:

其一,突出了音乐课程的文化价值。首先,2000年的中小学音乐大纲淡化了音乐教学的技能目标,不再把“使学生具有认识和独立的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2001年的“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在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价值”一项中提到“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学生们通过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最后,从新教材的结构安排来看,两套新教材都呈现出新的构筑。课本均以单元的人文主题来结构,体现了音乐课程的文化传承价值。

其二,在我们理解音乐课程的文化价值的基础之上,“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也应运而生。在新标准的“基本理念”一项中提到:“世界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根据新标准,两套新编的音乐教材也不同程度地选编了一些世界民族音乐作为教材的内容。

五、结 语

中小学音乐论文篇6

关键词:音乐;文学;文献学;中国音乐史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97-02

最初认识“中国音乐文献学”这门学科时,它是新鲜事物,才疏学浅的我只能用初学者好奇的眼光来观望它。彼时,我把文献学看作是音乐与文学之间的桥梁。

音乐与文学的起源都离不开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的呼声中产生了语言、产生了音乐、产生了文学,就拿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来说,它可歌可诵,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最好证明。这是从其产生的早期形态来看,然而,王小盾先生提出,也可从另一角度――文学的传播方式来看待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他指出“任何一个具体的文学活动都有创作、传播、接受这三种要素,传播是其中最具物质性的一环,因而决定了文学所采用的形式”。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就产生的起源而言,音乐与文学是一个整体,并且它们在最开始的阶段是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当人类社会开始逐步发展,其传播的方式由歌唱、朗诵这种直接依靠“口――耳――口”到文字的出现以文字为中介的这种转变,使得文学脱离了最初的音乐载体,得以独立流传、发展,成为了韵文这一文学体裁的以产生、发展成为了可能,而韵文体裁的产生也成为了文学独立的一种标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音乐与文学这两门学科从此以后就各自独立发展,再无联系了。

音乐与文学自产生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王小盾先生在《中国韵文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在文学研究的边缘》(《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3期)、《中国音乐学史上的“乐”“音”“声”三分》(《中国学术》2001年)这三篇论文中,无一不提及了音乐与文学的渊源关系。王先生以自身的研究工作举例说明,尽管在音乐与文学的发展历史上二者有过分流的倾向,但始终是相互联系、互为促进的,就王小盾先生的话来说,从音乐学的角度看文学“能够看到文学的真实本质,从而使我们的研究立体地复现历史上的文学运动”。而文献学的作用此时就显而易见了,当文学与音乐都各自发展、成熟,并逐步摆脱了最初萌芽是的混沌状态,二者之间出现了缝隙,而文献学恰恰就是能够填补这一空隙的方法和手段,使得音乐研究的边缘更倾向文学,而文学研究的边缘也更倾向于音乐。

就以王小盾先生曾在《在文学研究的边缘》一文中列举的黄翔鹏先生的三大贡献,一为传统音乐基础理论方面的贡献,二为音乐考古学和中国音乐史学的贡献,三为曲调考证方面的贡献。在进行这些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文献、文物、民间遗存等进行资源整合,还要进行多层次的比较研究,由表象的音乐现象、乐谱记录,到较深层次的调式、音阶、乐器等,再到大的整个时代的音乐文化背景,步步推进,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整体的各个击破。所以,既然音乐作为文学形式而存在,那么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可以用文学研究的方法、逻辑来应对音乐研究了,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了。

此时,我对于“文献学”,尤其是“中国音乐文献学”的了解就更深一层了。所谓“中国音乐文献学”,就字面意思可分为“中国”“音乐(学)”“文献学”三层――“中国”即指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的,“音乐(学)”即指这是一门研究音乐理论的学科,此前二者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而“文献学”这三个字的意义,则是在进入“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学习之前,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何为文献学?孙晓辉在其《音乐文献学的古典与现代》中便有一个很清晰的概括――“文献学历来被誉为中国学术‘根柢之学’,它包括校勘学、传注学、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以及史源学等等”,该论文还将文献学中几个主要分支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并提到“文献学既是将目录学、版本学、辑佚学、传注学、辨伪学、史源学等加以综合利用,通晓目录,手校目验,排比材料,清理史源,合理分析,严格推证,才能准确理解文本,从各种不同角度阐发史料价值以求得正确的结论”。而《文献学概要》一书中说道:“文献包含着所有的历史资料”“文献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了各式各样包罗古今的文献”。

至此,关于文献学,我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回过头来看“中国音乐文献学”,也觉得清晰了许多。虽然文献学与音乐学是两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各自有其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但二者也有其相互联系的方面,这便使“中国音乐文献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了可能。

王小盾先生的《音乐文献学和中国音乐学的学科建设》一文,对中国音乐学和中国文献学二者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别进行阐述之后,再联系中国学术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对中国音乐文献学建设的一个构想和规划。而从这个构想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音乐文献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献学的大土壤,并汲取新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符合学术发展整体趋势的科学化、整合化的要求的。王先生还在该论文的题记中表示,他赞成“一切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科学”这一说法,那么,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同时,就必然将它与中国音乐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说到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紧密联系,那么就不得不提到杨荫浏先生以及其著作《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正如王小盾、喻意志老师的《中国音乐文献学:以杨荫浏为枢纽的两个时期》这篇论文中讲到“《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成功,直接依赖于杨荫浏在文献学、考据学中的建树。”论文中举例说明了杨荫浏先生在编纂《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过程中所做的文献工作,如校释、汇考、表谱等等。这篇论文同样也提到了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发展趋势,列举了音乐史料的编纂、音乐古籍的整理、音乐目录学、音乐文学整理等几个方面已经获得的成果,而这些都是文献学与中国音乐史紧密相连的最好证明。

我不敢妄自为“中国音乐文献学”乱下定义,只能就我的理解阐述我的陋见。中国音乐文献学这门学科,是帮助我们有效地利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来学习和研究音乐文献的学科,是能够运用更科学的方法让音乐典籍得以流传、延续的学科。

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指出:“文献学是通向文献宝库的门径,是打开文献宝库的钥匙。”那么,作为中国音乐史专业的我们,更应该学习使用好这枚钥匙,一方面是对自己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为学习中国音乐史找到一条有效的“捷径”。

参考文献:

[1]王小盾.音乐文献学和中国音乐学的学科建设[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4).

[2]王小盾.中国韵文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3]王小盾.在文学研究的边缘[J].古典文学知识,1997,(3).

[4]王小盾,喻意志.中国音乐文献学:以杨荫浏为枢纽的两个时期[J].中国音乐学,2000,(3).

[5]王小盾.中国音乐学史上的“乐”“音”“声”三分[J].中国学术,2001.

[6]孙晓辉.音乐文献学的古典与现代[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2).

[7]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中小学音乐论文篇7

[关键词]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互联网 城镇中小学

一、目前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

本研究课题的开展是基于两个前提:第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彻底颠覆了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所以,网络不久也将会改变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第二,为了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在音乐教育改革中越来越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美国《音乐教育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

但是,目前,我国城镇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育水平却严重落后,很难适应全球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缺乏专业的师资。大部分城镇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学校中爱好音乐的老师,或者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音乐院校的系统学习,不懂得怎样去进行音乐教学,更不知道用音乐去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开阔眼界。

第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在唱歌方面主要还是采取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的教唱方法,欣赏课主要是用录音机放几首歌曲给学生听,听完了就结束了,学生除了对明显的旋律有点印象以外,其他的什么都没学到。视唱练耳更是很少专门去训练过。

第三,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是按照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凭着教师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所谓好听、好唱的歌曲教学,对于比较陌生的歌曲就放一边。对于国外的经典歌曲也教唱一下,但内容仅仅局限在欧洲范围以内。教材上的视唱练耳、音乐欣赏以及唱游很少去实践。

根据笔者对最新的音乐实验教材的分析发现,最新教材关于多元文化音乐的内容还有所欠缺。一方面,对世界音乐的教育还停留在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基础上,只是加入很少量的其他民族音乐;另外一方面,我国的民族音乐在总曲目中似乎也只是作为一种点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如下表所示:

由于我国城镇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水平难以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适应本标准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前言基本理念:理解多元文化)。为此,本论文在深刻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在我国城镇农村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依托互联网在城镇中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

二、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解及其走进城镇中小学的意义分析

在音乐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城镇中小学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既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利用互联网手段,又暗合音乐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当然了,互联网这种手段的使用,一方面弥补了城镇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一方面,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教育。具体来说,依托互联网在我国城镇农村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通过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学习,让小学生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并从中获得民族自尊,学习尊重与忍让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而音乐又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听到许多种不同的音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被演唱着、演奏着、欣赏着。要认识这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并分享它们,需要我们有对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心和理解。西方人追求绝对音响,而东方人的追求却恰恰相反;西方主要服务于典礼以及舞会、围绕宗教音乐,而东方音乐主要服务于仪式。换句话说,在东西方音乐文化背景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有着不同的历史,并且两种音乐风格以两种分离的形式发展。我们必须要克服西方倾向的价值体系。要想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以,在小学加入多元音乐已经迫在眉睫了。

2.通过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开阔他们的视野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曲目大多数都是国内的传统音乐,也有少数的外国歌曲,但基本上都是德、奥、意大利及少数西欧国家的古典音乐,就连西欧的传统音乐就很少,学生接触的音乐范围太狭窄。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知道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除了中国和少数西欧国家的人们以外,还有许许多多东方国家的人们。

3.通过认识多元文化的音乐,培养学生的判断和辨别能力

现在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古典、浪漫音乐就是好的音乐,即所谓的“高雅音乐”,除此之外的就是不好的音乐,即“通俗”音乐。一切都用西方古典音乐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无疑这种观念是陈旧的、片面的。其实,这种观念并不足为奇。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国民音乐教育体制和占主导地位的音乐团体对人们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这种对音乐片面的认识,从思想上改变其审美观和价值观,还得要从中小学做起。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地接触除了西方古典音乐以外的世界各国的音乐,让他们自己学会聆听、思考并做出判断,什么音乐是好的音乐;什么音乐是不好的音乐。由此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4.让小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该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情形

音乐起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生活。所以,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一定是与这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世界各国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反映的现实生活,但仅仅从这些表面的文字去理解他们的生活还是不够深入,我认为,如果把这些文字与他们的音乐联系起来,就会理解得更加透彻。例如,美国的孩子是伴着爵士和摇滚长大的;西欧的孩子是伴随着莫扎特和贝多芬长大的,蒙古族的孩子是伴随着悠扬的长调长大的。

5.通过演唱、欣赏、演奏以及对于活动的参与开拓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美感体验

在教授世界民族音乐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的讲解进行传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聆听、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等方法进行。在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能融入到音乐中去,去感受异国文化所带来的音乐情趣,用心体会世界上每个角落的美丽风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而每一种乐器都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例如,组成越南巴厘岛甘美兰音乐的各种打击乐器;印度的西塔尔琴、维拉琴;日本的尺八;新疆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马头琴;等等。这些乐器都具有各种不同的音色,我们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听这些民族的音乐,训练他们的耳朵,培养良好的听辩能力。

三、依托互联网在城镇中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探讨

以笔者工作的重庆开县为例,学校设置了电脑室,小学生在学校可以接触网络。当然,在城镇内也有多家网吧,大部分家庭都有电话线,有计算机的家庭也不在少数。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多元文化教育,音乐教师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世界音乐曲目资料库。教师要首先通过网络获取世界音乐的资料,形成适合小学不同阶段的曲目体系,针对不同学生提供相对应的网络资料。

2.将网络资源充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完善小学音乐教师备课素材、音乐教学图片资料、CAI课件、教材歌曲MTV、视频素材、音乐教具、音乐新教材资料库等。

例如,音乐教师在线网就公布了《小学音乐教材歌曲CAI课件》,包含教材歌曲43首,分五大主题制作:看画创作情境、实况演唱赏析、歌谱趣味学习、歌词精辟分析、为你卡拉OK。还有更多的栏目供不同教师参考。

3.作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搜索整理代表不同民族的音乐网站,以作为教育素材,然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了解学习。作为学生,要预习和复习重要考核内容。

4.建议学校设立自己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网站。在网页制作方面,应偏重于有利于激发学生趣味操作的内容,避免死板的文字和音乐,实现网站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结语

无论是音乐教学还是其它科目的教学,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对于网络的运用总地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让学生自己独自去操作的方式有利有弊。现阶段,我国城镇中小学的硬件设备还不完善。目前,我们只能把网络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辅助手段加以运用。笔者在此希望音乐教师们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网络这一现代化的工具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淑珍.音乐新课程标准与学科素质培养[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中国音乐杂志社.文系琴韵――第三、四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魏煌.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2002,(1).

[6]管建华.音乐的跨文化研究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7]张谦.从“一元论”到“多元论”――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中国音乐教育,2004,(8).

[8]王志毅.论音乐教育的“多元化”问题[J].中国音乐教育,2004,(12).

中小学音乐论文篇8

一、音乐期刊史料整理研究

音乐期刊史料整理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艺术教育研究机构所编制的专科性、专题性目录和索引;一类是图书馆和其他专业机构所编制的馆藏报刊目录、联合馆藏目录和综合性书目中的音乐类目录或音乐专题索引。

1959年1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印《中国音乐期刊目录(未定稿)参考资料92号》②,16开油印本,14页,仅印300册,收录《灿花集》(1908)至《江西音乐》(1958)共153种音乐期刊,其中1908年至1949年9月创刊的共72种。书中列表著录“创刊年月”、“名称”、“出版地点及编者”、“收藏情况”和“备考”。收藏单位包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音协,上海市报刊图书馆和上海市鸿英图书馆③;也有部分期刊未见收藏,按照其他期刊中记载收录。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系统汇集中国近现代音乐期刊目录。

1959年9月,中国音乐研究所孔德墉编《十二种旧音乐期刊内容索引参考资料114号》④,16开油印本,295页,印数400册。将创刊自1908年11月《灿花集》至1934年《音乐杂志》共12种音乐期刊中的篇目资料,汇编成目,按类排列。类目共分音乐总论、音乐原理及技法、声乐学、歌曲、戏剧音乐、器乐学及演奏法、器乐曲、综合参考类,附录为有关音乐的插图(中国音乐界人物、中国音乐团体、中国乐器、外国音乐家、外国音乐机构等)。此书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系统汇集中国近现代时期音乐期刊篇目索引。

198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李文如、文彦编《1908―1965年中国音乐期刊目录》⑤,收录该资料室收藏的音乐期刊、音乐会刊、简报(含公开与内部出版),1908―1965年底创刊的音乐期刊403种,其中1908―1949年共148种。

1990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编《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录(1906―1949)》⑥,收录其历年收集的1906年出版《音乐小杂志》至1949年9月132种馆藏音乐期刊的各期篇目汇录(部分有缺期)。其中包括纪念刊、会刊、通讯及少数包含音乐内容的综合性刊物,如《白阳》(1913)、《美育》(1920)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年音乐书谱全目)》⑦,这是一部37个图书馆的联合目录。1962年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组接受音乐研究所建议并委托其资料室编辑,目录稿1965年基本完成,因搁置,至1984年初版,编收先秦至1949年之间馆藏的5000余种中国音乐图书目录。1994年3月第2版(增订本)由李文如补入1906―1949年出版的中文音乐期刊、音乐报纸、报纸音乐副刊的目录,含期刊153种,报纸8种,报纸音乐46种。因其是一部联合目录,并参阅《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和《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副刊目录》等目录,是目前最为齐全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期刊报纸目录,分音乐期刊(期刊编年和刊名音序目录)、音乐报纸(创刊年序目录、细目)、报纸音乐副刊(创刊年序目录、细目),著录项目也较详细,注明馆藏。

2005年11月,李文如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⑧,上下两册收录1906―2000年创刊的270多种音乐期刊目录,按创刊时序排列,并且详细罗列各期刊物篇目,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身是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缪天瑞、李元庆先后任主任。1954年3月改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杨荫浏、李元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资料馆”是大陆唯一一座以收藏、采集中国传统音乐资料诸如乐器、乐谱、乐书、音响及音乐期刊为主要职能的专门机构。经过五十余年几代人的努力,“音响收集、乐器收藏、书谱汇聚”三足鼎立,目前该馆共收藏近15万册中国音乐书谱,约7000个小时的音响资料,2000件中国乐器以及所有能收集到的20世纪中国音乐期刊。⑨

“中国音乐资料馆”,前身即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由杨荫浏、李元庆于1954年创建,而上述所有音乐期刊目录及索引全部由当时“资料室”这些元老们所编,包括孔德墉、李文如、文彦、王秋萍、张淑珍等,这些图书情报工作者的贡献极大。音乐研究所资料室还编印《47种音乐期刊篇目索引》⑩等。

另一类是各图书馆和其他专业机构所编制的馆藏报刊目录、联合馆藏目录和综合性书目中的音乐期刊部分或汇编索引。

1929年,北平图书馆协会出版《北平各图书馆所藏期刊联合目录》{11},汇集当时北平24个图书馆所藏期刊1100余种,分十类编排,音乐美术是其中一类。音乐类仅收录《音乐杂志》(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北平国乐改进社)和《新乐潮》3种。

1929年7月,文献学家、敦煌学家王重民编《国学论文索引》(初编),中华图书馆协会出版,收录1928年7月前出版的82种期刊3000余篇国学论文索引,分为17类,其中包括音乐、艺术两类。1931年、1934年、1936年和1955年续出,共五编。

1930年2月,上海人文月刊编辑部《最近杂志要目索引》,这是我国最早编印的一种报刊索引,1930年创刊第1卷,共收录杂志85种、日报附刊8种,合计188种,从最初的100余种增至500余种。杂志文章要目按“杜威十进分类法”序列排列,其中“艺术”下有“音乐”类目。

1933年11月,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12}创办《期刊索引》(月刊),每年2卷,每卷6期,1937年底停刊,最多时曾收录期刊报纸500余种。1934年5月起另编《日报索引》(月刊),1937年7月停刊。每期《期刊索引》先按本月“本馆所收期刊分类一览”,其中“艺术类”下收录音乐类期刊;更有价值的是本月“杂志分类索引”,在“艺术科学类”的“音乐”是当月所有期刊中音乐主题的具体篇目汇编索引(不仅仅是音乐期刊),“文学类”的“歌”,是有关歌曲的具体篇目汇编索引;最后是本月“杂志著者索引”。《日报索引》附“分类索引”和“著者索引”。

1934年6月,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编《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期刊目录第一辑》,收该馆成立之日起至1933年底所藏期刊,分杂志和报纸上下两编,各编均分中西文两部,中文杂志分类排列,“文学艺术类”下设“音乐”。1936年发行第二辑,收录1934―1935年所藏期刊,体例同前。

1936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藏中文期刊目录》,收录北平图书馆截至1936年6月入藏的定期刊物1600余种,不含年刊、日报和政府公报。后编为分类编,按刘国钧《中国图书分类法》排列,900艺术类下设“音乐”。

《中国史学论文索引》,1957年第一编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和北京大学合编,从1900年至1937年7月出版的1300余种杂志中辑录史学论文篇目30000余条。上编的“目录学・专科书目”的“艺术”类收录2篇音乐书目的论文索引,袁同礼《中国音乐书举要》(1928),杜镜《知见音乐书草目》(1932)。下编的“艺术史”的“音乐”下分一般论著、乐律、乐曲(附曲谱)、乐器和歌舞5小类,收录缪天瑞、胡为等215篇音乐论文篇目索引。{13}1979年初版第二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录1937年7月至1949年9月间出版的960余种杂志、报纸中三万余条史学论文篇目,编排体例与第一编相同。上册中收姜亮夫《音学书目提要》(1943)等,下册收录王西征、詹瑛等80篇音乐论文篇目索引。{14}

1959年,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主编地区性联合目录,由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编制《四川省各图书馆馆藏中文旧期刊联合目录初稿1884―1949》{15},共5卷。第1―4卷按《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草案》基本类表分类著录,包括四川省19家图书馆的1949年之前馆藏期刊。第4卷中“艺术?穴L?雪”大类中的“音乐?穴L8?雪”下按创刊年收录,自《音乐杂志》(1920)起共37种。另有1卷索引卷。

1985年,《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副刊目录1898―1949中文报纸副刊分类索引》{16},“艺术”类的“音乐”收录《音乐专刊(新夜报・上海)》(1934.10)等32种“音乐”中文报纸副刊。2004年,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17},含分类索引,“艺术”之下“音乐”类共有84种期刊。

其他不少图书馆的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目录编制分类索引附于正文目录之后,通常均设“艺术”部类或“音乐”类目,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期刊目录1881―1958》(1958),《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期刊目录1889―1979》(1982)等。另外,其他社科类期刊目录和索引中如分类编排,也均会有艺术类或音乐类的期刊或篇目索引,如《十九种影印革命期刊索引》{18}(1959),但一般情况下所收录的音乐期刊数量不多。

二、中国音乐文献学和音乐史学中的相关研究

“音乐文献学”概念自许勇三{19}1985年首先提出以来,作为一门音乐学和文献学互相渗透交叉的学科,逐步建立完善起来,近年来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相继开设“音乐文献学”、“艺术文献学”等课程。但此前有关中国音乐文献学及音乐史学的研究中,早已涉及不少中国近现代时期音乐期刊的研究、论述和史料选辑汇编。

1959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辑油印全十册约300余万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按历史阶段和专题分类,通过摘编报刊、书谱资料,采访音乐界前辈和考订史料史实,汇集起1840―1949年间音乐学科第一批基本史料。其中大量史料源自近现代音乐期刊。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1961内部试用本,1984初版,1992修订版,2002二次修订版),在正文史述过程中叙述到“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音乐社团所出版的《音乐杂志》(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国乐改进社)、《美育》、《新乐潮》等23种音乐报刊;并在附录的“作品及出版物索引”中单列“曲集、音乐论著、音乐报刊等出版物部分”。{20}《中国近现代音乐文献总述》(汪毓和,2005),从音乐书谱和音乐期刊两方面,对整个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其中除分期对各阶段出版的音乐刊物进行综述外,还着重对代表性音乐刊物进行评述。

陈聆群一直非常关注音乐史料的搜集研究,1991年在“中国现代音乐史座谈会”上提出包括音乐期刊在内的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搜集整理研究的8点具体建议,后又多次撰文阐及。

《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张静蔚,1998)和《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张静蔚,2004),两书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史料汇编,均有部分史料源自当时的期刊和报纸。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孙继南,2000,2004增订版),以编年体形式逐年分条陈列史料,有关音乐期刊条目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该书每条目注明该条主要资料来源,并加附录、索引、引用书目和举要,严谨实用且具史料参考价值。

其他不少音乐文献学和音乐史学论著和论文均涉及此时期的音乐期刊,如《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徐士家,1997),《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伍雍谊,1999),《中国音乐简史》(陈应时,陈聆群,2006)等。而记述研究较全面的有《现代中国音乐史纲》,“音乐杂志”一节,记载音乐期刊61种,其中1906年《音乐小杂志》至1948年5月《音乐评论》共34种。{21}《20世纪中国音乐文献学研究概述》,“中国音乐期刊梳理”一段,对20世纪上半叶出版的146种音乐期刊进行简要梳理叙述,并论述这些专业音乐期刊的出版,对推动国民音乐教育功不可没。{22}《中国音乐文献学》对“报刊类音乐文献”单独列章进行详尽分类研究,将其分为研究性音乐期刊、普及性音乐期刊、乐谱类期刊、音乐报纸和非音乐专业报刊中的音乐文献5类,每类之下再分期为“近代”和“现代”进行具体叙述。{23}

三、音乐期刊专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时期的音乐期刊专题研究,相比同时期文学期刊、美术期刊等的研究,数量较少,且集中于少数几种音乐期刊。

研究述及李叔同所编《音乐小杂志》,有《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并追念李叔同先生》(丛雪,1980),《从〈白阳〉看〈音乐小杂志〉》(张静蔚,1983),《我国最早音乐杂志在日找到》(丰一吟,刘雪阳,1984),《关于〈音乐小杂志〉》(陈聆群,1984),《我国最早的音乐期刊――李叔同编〈音乐小杂志〉》(孙继南,1985),《关于李叔同编〈音乐小杂志〉的补正》(孙继南,1985),《从李叔同编创〈音乐小杂志〉看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孙继南,1991),《从〈音乐小杂志〉看明治日本对李叔同的影响》(高,2009)等文,从这些文章中还可以了解这本在国内湮没已久的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探寻挖掘回归以及后续研究的全过程。

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3种同名为《音乐杂志》均有专题论文研究,如《评上海国立音专之音乐刊物――〈乐艺〉与〈音乐杂志〉》(胡天虹,1985),就这两种代表性音乐学术刊物,在办刊宗旨、特殊的“同人群体”、刊物特点以及与同时期外国音乐刊物的比较等方面进行论述。《从〈音乐杂志〉看国乐改进社――兼谈刘天华的国乐思想》(梅雪林,1995),是从期刊内容传述审视其创办团体“国乐改进社”和创办人刘天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会刊〈音乐杂志〉考》(康啸,2006),考述期刊创刊、内容和历史地位等。《对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的研究》(邹佳宏,2007),通过对期刊文本分析研究,透析杂志所提倡的“国乐改进”。硕士论文《国乐改进社社刊〈音乐杂志〉研究》(张治荣,2008),从史学和编辑学角度,以《音乐杂志》为媒介,研究刘天华的音乐思想,把握国乐改进社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对比较少见由当时政府出资创办的《音乐教育》,也有研究者关注。《缪天瑞与〈音乐教育〉》(国华,2005),选取编辑者角度论述期刊的影响和音乐人所做的贡献。硕士论文《〈音乐教育〉研究》(郭懿,2006),对1933年4月国民政府“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出资创办的《音乐教育》进行比较翔实全面研究。

对抗战时期桂林出版音乐期刊,包括《每月新歌选》《音乐阵线》《音乐与美术》《新音乐》和《音乐知识》,曾有专题研究,《时代的歌声战斗的号角――抗战时期桂林版音乐期刊简介》{24}(王小昆,2005)。

台湾,也有一些有关台湾本土近现代音乐期刊的专题研究,如《1930年代台湾艺旦的音乐活动――以〈三六九小报〉为主要分析文献》(庄于宽,2004)。

此外在对中国近现代的音乐团体机构和音乐家个人研究中,一般也会涉及音乐团体和音乐家作为音乐期刊的出版者、编辑者、重要撰稿者等的相关研究,此类研究比较分散,在此不再加以评述。

①许文霞《十年辛苦不寻常――读孙继南新版〈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有感》,《音乐艺术》2005年第2期,第109―110页。

②民族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期刊目录(未定稿)参考资料92号》,北京民族音乐研究所,1959年版。

③鸿英图书馆源于1924年2月成立的甲子社,创办人为黄炎培、马士杰、史量才等。1931年3月甲子社改名“人文社”,1933年受上海实业家叶鸿英捐助,改名“鸿英图书馆”。1955年初鸿英图书馆与上海新闻图书馆合并,定名上海市报刊图书馆。1958年10月并入上海图书馆。

④孔德墉《十二种旧音乐期刊内容索引参考资料114号》,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1959年版。

⑤李文如、文彦《1908―1965年中国音乐期刊目录》,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1982年版。

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录(1906―1949)》,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⑦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年音乐书谱全目)》,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⑧李文如《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⑨乔建中《〈1950―2000中国音乐期刊目录汇编〉跋》,《人民音乐》2005年第8期,第61―62页。

⑩陆晓明《第七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资料系统志》,张树华《北京各类型图书馆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第542页。

{11}北平图书馆协会期刊联合目录委员会《北平各图书馆所藏期刊联合目录》,《北平图书馆协会会刊》,1929年第3期专号。

{12}中山文化教育馆,1932年底孙科、蔡元培等15人在上海发起筹备,1933年3月在南京中山陵正式成立的文化团体。下设研究部、编译部和各种委员会,先后创办出版过一些图书和期刊。

{1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第一编(1900―1937)》,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0年版。

{1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第二编(1937―1949)》,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0年版。

{15}四川省、重庆市、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各图书馆馆藏中文旧期刊联合目录初稿1884―1949》?穴第1卷―第4卷,索引卷?雪,四川省、重庆市、四川大学图书馆,1959年版。

{16}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副刊目录1898―1949中文报纸副刊分类索引》,上海图书馆,1985年版。

{17}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8}人民日报图书馆《十九种影印革命期刊索引》,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59年版。

{19}许勇三《音乐文献学之我见》,《音乐学习与研究》1985年第1期,第1―6页。

{20}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1}赵广晖《现代中国音乐史纲》,台北:乐韵出版社,1986年版。

{22}陈建华《20世纪中国音乐文献学研究概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20―30页。

{23}方宝璋、郑俊晖《中国音乐文献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4}王小昆《时代的歌声战斗的号角――抗战时期桂林版音乐期刊简介》,《桂林抗战音乐文化研究》,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209页。

[本文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艺术教育)重点课题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SJYJDZD09003)]

上一篇:世界民族音乐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音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