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3 02:47:29

物联网研究

物联网研究篇1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技术;云计算

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喾⒄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此同时,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的概念诞生了。所谓物联网主要是指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有机叠加,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更多人性化的设计。近年来,物联网技术逐步应用到建筑消防和军事等领域,给各行各业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物联网技术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产过程以及家居生活的监控,甚至还可以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挥调动,一方面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随着物联网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物联网在这些领域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1.物联网技术在建筑消防领域的应用。众所周知,消防安全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感知层为最底层,它能够对各种物质进行感知,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在建筑消防领域中,它可以识别物体,将那些与火灾场景产生的相关信息采集和补货到,并接受人们的各项执行命令。网络层是连接感知层和应用层的桥梁和纽带,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将感知层搜集到的险情通过网络、无线网络传达到应用层,这是一种险情的传递。除此之外,它还会将应用层的消防指令传达给感知层,实现消防指令的传递。应用层则包含消防部门和防火重点部门,这里是消防决策产生的地点。

2.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近些年来,美国的军事领域正在进行一项研究计划,该计划就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到未来的战争,笔者认为,这将进一步提高物联网技术使用方的军事作战能力,避免人员伤亡,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甚至还建立了相应的项目,通过在战场上应用不同类型传感器来实现传感器网络的建立,帮助士兵迅速了解战场的实际情况,辅助相关人员做好决策。在具体的应用中,相关人员必须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协同感知的方法,融合不同传感器数据分析应用场景和不同位置的分析结果,来进一步提高结论的科学性。

3.互联网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将物联网技术同电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电网的智能化。这种方式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整个电网的信息。电网信息的掌握必须建立在良好通行线路的基础上,实现终端信息的采集应用,使数据实现安全稳定的传输,进一步提高智能电网的可靠性,将全面和及时以及准确的信息传达给工作人员。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发现,智能电网将会实现更多设备的有机联系,这其中就包括智能传感器、控制元件以及地理设备设施等。

4.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自然环境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也会对我们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实现对水土资源的有效监督,对环境的有效监测,并实现农业的精细化管理,而物联网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这些领域的应用效果。以农业领域为例,在进行种植和养殖业的同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各种病虫害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就可以及时监控灾情的发展,并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土壤气候变更情况等,还可以收集温度和风力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从而对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切实帮助广大农民群众预防灾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拓展也会更加严重。首先,物联网技术可以运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实现对商品所有信息的及时获取,方便了我们的同时也给信息窃取人带来了方便,使他们能够隐蔽的获取信息。这样就会使相关人员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泄露出去,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其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全球商品供应链的整合,使经济主体的经济关系更加密切,因此,一旦经济出现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更难以想象。最后,由于物联网技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这也使得其信息窃取手段更为方便快捷,给国家安全威胁带来巨大的隐患。

三、建议和展望

虽然物联网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美好的蓝图,我国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相关企业研究层面,对物联网的研究和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技术的实现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资金和成本的问题,这是物联网技术发展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它制约着物联网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又如通信的距离和外部环境指标对物联网技术发展的阻碍,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够解决,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会停滞不前。在解决上述问题之后,物联网技术还应当着重考虑物联网使用者的隐私保护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使用物联网时能够更加安全,更加放心。

四、结语

总而言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拓展,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研究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物联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物联网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当然这一过程也非一蹴而就的,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熊本海,杨振刚,杨亮,潘晓花.中国畜牧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15,S1:237-246.

[2]欧文.物联网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3]李悠然.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

物联网研究篇2

【关键词】物联网 网络攻击技术 网络对抗

物联网的出现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微电子、计算机、通信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大概念,主要实现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因而从广义上讲,物联网即“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

一、物联网的层次架构

物联网具有无人化、自动化、智慧化、实时性与无限性的特点,可从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展开物联网安全体系研究。感知层是实现物联网系统的网络基础,由具体的感知设备组成,可进一步细化为物理层和链路层。由于物理节点/信道和链路层协议的脆弱性,导致针对这两方面的攻击手段多样且较难防御。网络层确定物联网系统的功能、服务要求,是物联网系统构建时确定的任务和目标,主要包括网络拓扑组成、网络路由协议等。利用路由协议及网络拓扑的脆弱性,攻击者可对网络层实施多种攻击。应用层描述了由底层感知设备支持的上层系统及应用,一旦其下面的感知层和网络层遭受攻击,将直接导致上层应用失效甚至崩溃。

二、物联网的脆弱性

基于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使得物联网装备具有极其便捷的信息获取能力,但也使敌方能够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来查询装备并获取相关数据,造成装备被跟踪、信息被窃取。由于物联网在很多场合都需要进行无线传输,而一些基础的安全技术如“安全壳”“安全槽层”等还处于试验阶段,无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遭到敌方的截获、伪造、拦截、篡改、破坏等攻击,造成信息误传、丢失、泄露。

三、物联网攻击技术

(一)物理层攻击技术

目前,针对物联网的攻击大都集中在物理层。典型攻击技术包括阻塞攻击、伪装和重放攻击、旁路攻击及中闻人攻击等。阻塞攻击。无线通信具有开放性,当两个感知设备发射的信号在同一频段或频点很接近时,常会因为互相干扰而不能正常通信。伪装和重放攻击。伪装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将窃取的合法认证数据发送给认证者,从而骗过认证伪装成为合法节点;重放攻击主要是通过记录正常通信,然后在认证者询问时发送记录数据,达到欺骗目的。旁路攻击。这是一类针对电子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功率消耗或电磁辐射等信息泄露而进行攻击的方法。这类新型攻击的有效性远高于密码分析的数学方法,给密码设备带来严重威胁。中间人攻击。攻击者先伪装成一个阅读器靠近标签.在标签携带者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进行敏感信息读取,然后将获取到的信息直接或经处理后发送给合法阅读器,达到攻击目的。

(二)链路层攻击技术

链路层的典型攻击包括伪造数据包攻击、DoS-碰撞攻击和DoS-资源耗尽攻击。伪造数据包攻击。攻击者通过修改各层协议的包头,篡改或伪造合法数据包,并在此基础上伪装成合法节点,实现攻击目的。DoS-碰撞攻击。当攻击者监听到信道有信息发送时,便发射干扰信号,使之与合法信息发生碰撞。接收者对于已被改变的数据包,会因CRC校验失败而无法正确接收,于是发送者将不断重复发送这一数据包。在DoS-碰撞攻击中,只需要1比特的数据产生碰撞就会损坏合法信息。因此,DoS-碰撞攻击比较节约攻击节点的能耗。

Dos-资源耗尽攻击。主要针对能量有限的无线感知节点。攻击者通过修改冲突避退机制消耗其他节点的能量,也可通过耗费带宽使得自标节点能量耗尽。

(三)网络层攻击技术

网络层的典型攻击技术主要包括邻居发现协议攻击、虫洞攻击、黑洞攻击、用户隐私泄露攻击、漏洞攻击和跨异构网络攻击。邻居发现协议攻击。该种攻击使得目标节点相信攻击节点能够为其提供路由连接,导致目标节点无法获得正确的网络拓扑感知,进而达到阻断网络或使目标节点过载的目的。

著名的Sybil攻击和Hello flood攻击就属于此类攻击范畴。虫洞攻击。是指攻击者把从网络中某个区域内接收到的消息利用高速隧道进行传输,并在网络的其他区域内进行重放以达到扰乱路由、吸引转发消息的目的。其攻击原理是通过广播路由包,建立一条由节点A到E的路由。Ml收到从E发出的路由包之后,将数据包发送给M2,M2重放E的路由包,使得A认为可以直接和E通信,达到了扰乱路由的目的。其基本过程有封包封装通道和特殊通道两种方式。黑洞攻击。攻击者通过广播具有高质量的路由信息来吸引一个区域内的数据流经过攻击者控制的节点,然后再和其他攻击结合起来,以达到攻击网络的目的。除了阻断通信的传播,这种攻击能够在恶意节点周围引起激烈的资源竞争,最终导致能量耗尽,形成网络黑铜。恶意节点成为黑洞节点后,便可监控流经自己的数据流,直接丢弃收到的数据包,从而实现攻击目的。用户隐私泄露攻击。用户隐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未经有效防护,非法用户可通过信息截获、重定向等方式获取信息内容,进而通过信息破解、逆向分析等手段,分析隐私信息内容,实现对于特定用户的隐蔽监控。漏洞攻击。物联网的部署相连接是交叉进行的,运行时其拓扑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应用终端访间控制存在难题。通过利用其中存在的访问控制漏洞,攻击者可以使物联网的控制逻辑混乱或控制失效。漏洞攻击主要包括软件漏洞攻击、病毒攻击两种形式。跨异构网络攻击。物联网的实现需要多种传统网络深人融合,在跨异构网络通信时会遇到认证、访问控制等安全问题。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跨异构网络安全体系,这种针对跨异构网络的攻击一旦实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参考文献:

[1]刘平,刘晓东.物联网安全研究[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2):69-72.

[2]吴立知,李秦伟,赵欣.轻量级RFID系统的认证协议研究[J] .通信技术,2012, 45(2); 29-31.

[3]万晨妍,欧阳麒.RFTD系统中信息保密机制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9): 100-104.

物联网研究篇3

圆形监狱(panopticon)最初作为一种建筑理念,由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Bentham)于18世纪80年代创建(如图1)。边沁在其著作《圆形监狱》和两个长篇附录中详细地描绘了圆形监狱,按照他的设计,圆形监狱由一个中央塔楼和四周环形的囚室组成,环形监狱的中央是一座监视塔,周边是分隔的囚室,每间囚室前后都各有一扇窗户,其中一扇正对中央塔楼,另一扇则作为通光之用。如此设计,可以方便站在中央塔楼的监视者清楚地观察到关在囚室里的罪犯的行为活动,囚犯则在心理上感觉自己时刻处在被监视的状态下而不敢轻举妄动。边沁把圆形监狱当作一种建筑原理,认为这种建筑设计可使一个监视者能够同时监视很多囚犯,但是囚犯却无法确定他们有没有被监视。到了20世纪70年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以规训技术分析为核心,从反思的角度发展了圆形监狱理论。福柯认为随着圆形监狱机制的扩散,整个社会中遍布了“圆形监狱”,整个社会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监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全世界的各个角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监控和跟踪变得更加便捷而普遍,圆形监狱逐渐成为了电子监视和网络监视研究领域代表性学术模型或隐喻,①甚至有人把互联网比喻为电子信息监狱。②如今,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圆形监狱的意象借助科技手段变得越来越真实而严峻。在物联网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间落入“规训”的技术网络,很可能随时被监视和跟踪。如果物联网的社会监控能力被私欲控制而遭到滥用,可以想象,公共安全、个人权利特别是个人隐私权将极易受到侵害,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将受到冲击。

二、物联网与圆形监狱的契合

(一)物联网及其技术架构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由ITU(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明确提出,之后逐渐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先后竞相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加大对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经过几年的发展,物联网现在已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链,成为了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方向。学界和业界至今对物联网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③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技术架构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组成(如图2)。感知层主要通过RFID(射频识别)、GPS定位系统、条形码以及各种传感器等感知终端来识别物体、追踪对象和测量环境,采集各类所需信息;网络层主要利用互联网、局域网、通信网、广电网等各种有线或无线的电子网络,快速、准确地传递和处理在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实现感知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双向传递;应用层主要运用数据挖掘、云计算和专家系统等工具,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分析数据,并形成专业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实现物联网与用户之间的对接,满足用户的各种实际需求,达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目的。

(二)物联网与圆形监狱的契合物联网能够通过各类现代技术手段准确地识别、定位、跟踪物体和人,能快速、准确地对物体信息和个人信息进行收集、挖掘、分析、处理和利用。与互联网相比较,物联网在泛在性和信息流量等方面更胜一筹,且其具有的智能性,更利于实现对目标或对象的监控和管理。从社会监控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与圆形监狱在运行目标、运行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契合之处。①首先,在运行目标上,圆形监狱通过监视获取囚犯信息,掌握囚犯的行为规律,进而更好地对囚犯进行控制和管理;物联网则借助识别、感应等技术获取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再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计算处理,帮助使用者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两者都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其次,在运行机制上,物联网与圆形监狱都适用了控制论。按照控制论,信息传递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控制是通过信息反馈来实现的,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圆形监狱从囚犯的活动中收集信息,并对分析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反馈,制订改造方案;物联网则通过感知层收集信息,再经由网络层传递信息,在应用层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解决方案。两者都是要通过信息反馈,揭示管理活动中的不足,促进系统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善,以达到优化、平衡的状态。最后,在运行方式上,物联网与圆形监狱对信息的处理都具有集中化的特点。圆形监狱以中央塔楼为中心,向四周收集囚犯的活动信息,并将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和处理,以便更好地管理囚犯;物联网尽管没有相对统一的系统,其收集的信息一般贮存在储如云端的资源池中,但在使用时也要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将关联信息集中起来用于制订应用方案。物联网与圆形监狱的契合,表明物联网像圆形监狱一样拥有强大的社会监控能力,再加上其物物相联、人人相联、人物相联的能力,使得这种监控变得不但即时、动态和连续,而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意味着物联网将比以往任何网络形态更像一个电子信息监狱。在物联网的环境中,个人的信息、私人空间等将更大程度地曝露在社会监控之下,个人的隐私权将受到更多干涉和影响。

三、物联网对隐私权保护的影响

(一)物联网引发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网民们就一直受到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的困扰。根据调查,电子监视行为在网络社交中十分普遍,使用Facebook的大学生有60%以上会利用它来调查他人。②在美国,有接近80%的公司或组织会对员工进行某种形式的电子监控。③以互联网为基础延伸衍生的物联网,使得每个人、每件物品都可以被联接在一起,个人信息和物品信息可以被随时随地感知、读取、收集、跟踪和利用。换句话说,物联网的社会监控能力比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过去任何一个信息时代表现得更为强大。物联网监控下的“监狱社会”,将给个人隐私权保护带来多方面的问题:一是个人信息被窃取。在物联网中,RFID(射频识别)及各种感应设备用于读取、收集物体信息或个人信息,攻击者使用微探针很容易就能获取信号,窃取其中的个人信息,或者盗窃标签,运用物理手段复制甚至伪造、篡改其中的信息。当个人信息与标签结合在一起时,会引起个人隐私的泄露。二是个人活动和空间被监控。为了收集数据,目前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在感知区域安置大量的感知设备和摄像设备,数量庞大的感知节点和监控点散布在大范围的区域内,其中包括道路、商场、办公区、住宅小区等,有些可能会覆盖到私密空间(如洗手间、换衣间等)和私人住宅空间,身处监控范围内的个人活动会时刻遭到监视。三是个人活动被跟踪。随身携带标签的用户,通过GPS等定位系统,很容易就可以被定位、跟踪,比如在手机里植入芯片,只要我们开机,就会被识别和定位,从而使个人的私人行为或活动空间暴露。四是个人数据被过度挖掘。在现代社会,人们会在工作和生活中留下大量活动痕迹和个人信息,往往这些个人信息会以各种方式被收集和存储,并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当这些个人信息被过度挖掘并共享于网络上时,就会使其中的个人隐私信息被公开和利用。

(二)物联网隐私权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物联网给隐私权保护带来了很多隐忧,折现出当代社会人们对现代技术的困惑。究其根源,物联网隐私权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缺乏。物联网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将对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物联网作为新生事物,要为人们广泛认识和普遍应用,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我国较缺乏保护隐私权的文化传统,人们对隐私权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一方面不重视隐私权的自我保护,缺乏防范意识;一方面对他人的隐私权缺乏尊重,有时为满足个人心理和利益需求,而采取非法手段窥探他人隐私或利用他人隐私。2.技术缺陷。物联网现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缺乏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容易引发隐私权保护问题。在感知层,RFID(射频识别)及各种感应器功能单一,能量有限,所使用的无线通信信道具有开放性,编码简单,难以对合法读写器和非法读写器的访问信号加以区分,缺乏安全保护能力。在网络层,网络节种类较多,数据采集和信息传递没有特定标准,数据传输难以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另外,由于物联网还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互联网中的漏洞、病毒等不安全因素会传播到物联网上,攻击者可以通过攻击节,窃取、篡改、利用个人数据。在应用层,物联网的数据共享和应用也都对安全保护提出了新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物联网是一个技术应用整体,缺乏系统衔接和整合,各层安全措施的简单叠加并不能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3.法律缺失。从目前有关隐私权保护立法情况来看,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宪法》作为根本法仅对公民的人格权、住宅权、通信自由权和通信秘密权等权利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民法通则》作为我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民事基本法,规定了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但没有正式规定隐私权;最高人民法院在之后的一系列的司法解释中,尽管对公民的名誉权等人格权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定,特别在《关于审理名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将隐私作为一种人格利益提出,但也都没有正式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此外,《刑法》、《行政处罚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实体法和程序法分别在各自调整的范围内将隐私作为一项人格利益给予保护。这些立法都没有正式对隐私权及其保护作出明确规定,更没有就隐私权的定义、特征、表现形式、侵害形态、保护措施等内容作出单独而又具体的规定。直至2010年,《侵权责任法》才正式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提出来,并明确规定了侵犯隐私权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尽管如此,仅凭这些较为分散、简略的法律规定是难以对隐私权提供足够而全面的法律保护的,特别是在物联网尚处发展初期,国内对物联网的立法非常欠缺,法律立法的滞后性,使原有的法律规范更是难以应对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隐私权保护问题。4.监管缺位。物联网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技术系统,更是一个极具市场潜力的产业和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需要合理有效的规划、引导、管理和监督。但是从目前来看,物联网的门槛较高,参与研发的机构较少,各类技术标准的制定难以统一;物联网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产业链条蕴含的巨大的商业机会和利益吸引各类社会主体进入,各自占山为王,市场产品和服务良莠不齐,投资盲目和利益分配不均衡,产业市场较为混乱;物联网管理的体制问题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相对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物联网还没有正式形成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割裂了各个网络之间的信任关系,难以保障物联网的整体安全等。

四、物联网隐私权保护体系构建

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隐私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将会引发侵犯个人隐私、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等严重后果,阻碍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隐私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多管齐下,从技术研发、法律规制和行政监管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保护体系(如图3),才能将物联网打造成一个可控、可信、和谐的智能服务平台。

(一)技术保护物联网安全主要通过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予以保障,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以达到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数据加密、加强认证、访问控制机制、物理安全措施等技术手段,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数据加密一般可以采用可设定安全等级的密码、轻量级密码算法和协议等技术来提高数据的安全等级,以阻止攻击者在信息传输时破译、窃取个人信息。加强认证主要通过用户身份认证、设置访问权限、控制设备配置权限、更新和加密口令等方法进行多等级认证,加强对节点的合法性认证来保障数据安全,对于节点之间、节点与网络之间的认证,除了要对接入点之间的认证外,还要设计新的密钥协商方案来阻止攻击者的控制和操纵,确保物联网的整体安全。目前互联网常用的访问控制机制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但物联网涉及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通信,其中的感知节点种类繁多,难以对各个节点的角色进行定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在物联网的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都显得不够。提高物联网安全性能的物理技术主要有静电屏蔽、阻塞标签、选择性锁定和Kill命令机制等技术。此外,还有针对信息泄露追踪、数据销毁、证据收集等问题而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叛逆追踪、匿名认证、指纹认证和数字水印认证等技术。上述传统的安全技术在个人信息被窃取和泄露等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防范作用,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因此,我们得紧随物联网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大对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从技术层面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保障个人信息乃至整个物联网的安全。(本文来自于《法治论丛》杂志。《法治论丛》杂志简介详见)

(二)法律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通常会对社会生产方式带来改变,导致给社会关系调整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不能只依赖科学技术本身。科技进步需要通过建立法律秩序,排除不确定性才能获得稳定的预期。①物联网作为科技创新的产物,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重构,随之产生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必须通过法律规制才能得以有效解决。但是,在我国现行的立法中,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范本来就比较欠缺,在物联网环境下产生的新的侵害形态更是增加了隐私权保护的困难。因此,物联网隐私权保护必须构建起相对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首先,应从立法上将隐私权区别于其他人格权,明确隐私权的定义和内涵,并对物联网隐私权予以专门规定。其次,全面确认物联网隐私权的各项内容,对个人身体隐私权、个人信息隐私权及个人生活隐私权等包含的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并根据新的形势进行拓展和补充。再者,对侵害物联网隐私权的行为模式、损害后果及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增加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最后,采取多种法律形式对物联网隐私权强化保护,注重私法与公法的共同保护,即不但要注重以民法为主要形式的私法保护,还要注重以宪法、行政法、诉讼法和刑法等为主要形式的公法保护。(三)行政保护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政府承担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物联网隐私权保护问题从本质上讲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公共利益和需求,因而必须依靠政府组织治理才有得以解决的可能。政府对物联网隐私权保护的行政措施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抽象行政行为。政府要在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制定物联网产业政策,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阶段和布局,规范行业、企业和个人行为,在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也为物联网隐私权保护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二,具体行政行为。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和监督,在其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有关物联网隐私权侵权和保护等具体事项,依法采取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检查、行政监督、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指导等具体措施。比如,政府应对物联网行业实施许可制度,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平台,对相关产品生产商和服务提供者窃取、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等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应禁止颁发或撤销许可证,并视其违法情节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政府部门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对公民的隐私权构成侵害的,受害人有权向政府请求行政赔偿;政府可以与物联网企业、个人就社会公共安全和隐私权保护事项签订行政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对保护社会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权有突出贡献者予以奖励等等。此外,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物联网的认识和隐私权保护的意识,还要加强对物联网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增强行业自律能力,共同做好隐私权保护工作。

物联网研究篇4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企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is still developing nowadays,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Relying on a new situation which i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analyses the technical support and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IO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nd basic principl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list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Key words: IOT; logistics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国物流活动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随着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走出以企业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发展第三方物流,已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1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物流需求增幅有所回落,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落幅度持续扩大。截至2011年11月,社会物流总费用7.1万亿元,同比增长18.5%,社会经济发展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社会物流总额146.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回落3.7%,但从总体看来,社会物流总额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8万亿元,同比增长9.6%。全国重点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9.4%,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高成本和低价格双重压力下,物流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8.6%,增速明显回落。

随着国家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中的下一个战略高点。如何在物联网时代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积极促进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新一轮的研究重点。左斌、姚瑶[1]在分析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为物流企业在物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杨帆[2]结合通信产业中物联网概念的不断发展,分析了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孙克武[3]结合物联网的发展,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分析。

本文将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物联网这一新形势,分析研究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

1 现阶段中国物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共存

中国物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管理水平不高、设备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仓储、运输等设施不能满足现代物流集约化高效运营的需要,难以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导致制造型企业无法寻求到合适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同时,工商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物流,这使社会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同时存在。

1.2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行业衔接不畅

物流行业虽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等多个部门有关,但至今没有行业主管部门。虽然相关部门的组织机构已经建立起来,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政策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不衔接,部门之间难以有效配合和协调,造成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妨碍物流的社会化进程,导致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不足。此外,物流设施衔接水平较低,运输服务效率和市场组织化程度偏低,多式联运发展严重滞后。

1.3 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科技创新能力滞后

中国物流企业中95%为中小型企业,他们利润低、收入不稳定,投资方面重硬件、轻软件,多数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和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化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障碍。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缺失。由于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信息格式不统一、接口不统一,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自成体系,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平台难以对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缺乏“交集”。此外,物流软件市场缺乏龙头企业担当行业标准倡导者,冷链物流等特殊物流标准的制定同样滞后于物流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中高端物流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4]。

2 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物联网是全球公认的继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后的又一次世界信息产业革命性的发展,是将信息化技术更加全面地普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服务中,开发应用的前景巨大。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99年提出的,并把最初的物联网看作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与管理的网络系统。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进一步发展了物联网的概念,指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目标已经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发展到连接任何物品的阶段,而万物的连接就形成了简单的物联网。

物联网目前已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物流产业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通过物联网的推广以及普及运用,可以实现物流全程的监控以及信息化、综合化的物流管理,对促进物流管理的合理化、高效化、低成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物联网的普遍定义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5]。

3 物联网对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推广

研究表明,物联网将在提升物流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推动物流功能整合,提高物流市场流通效率和强化物流信息获取等方面形成积极影响。随着物联网的推广和应用,不仅能在物流服务各环节上带来革命性的功能提升,更会对物流企业的整体运作模式升级带来重大变革。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体系可以对生产线上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进行全程识别与跟踪,并实现多品种、多规格与多供应商的“多对多”网络式联通,自动预先形成详细补货信息,促使整条产业链的时时连接,从而辅助流水线均衡、稳步生产。在仓库、车辆、集装箱和货物中贴上EPC标签,运输线的一些检查点装上接受转发装置,企业便可以实时了解货物目前所处的位置和状态,实现运输货品、线路、时间的可视化跟踪管理,并可以提前预测和安排最优的行车路线,帮助智能化调度和多式联运的高效管理。

当货物进入仓库,阅读器将自动识读标签,完成盘点,并将信息自动录入数据库,命令机械手按规放置,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快速、准确地监控库存水平;同时按指令准确高效地对多样化的商品完成提库,大大降低响应时间,提供高水准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服务;更为重要的,由于EPC标签的单品标示特性,可防假冒;通过与银行和核心企业联网,高效执行动态仓单抵质押、保兑仓等物流金融手段。

当内嵌EPC标签的货物在配备扫描器的载体上被客户提取,将会自动识别,向系统自动报告,信息随即联网,甚至可以自动完成付款操作。销售信息按要求自动传入到销售商、金融机构、供应商和物流商系统之中,物流企业由此可以实现敏捷反应,并通过历史记录推断物流需求和服务时机,从而对整条产业链中的物流需求展开主动营销和主动式服务。

物联网的兴起被誉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其对物流产业信息化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这实际上大大提升了物流企业对产业链整体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而这样一种强大的信息优势,将显著促进以改进整体产业链效率为目标,解决方案设计型的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一些具有专业人才、信息化技术和行业背景等优势的现代物流商,通过供应链信息的监控、处理与分析,可以针对全球网络布局、电子交易平台建设、物流金融融资组合、期货与现货结合等问题,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现代物流解决方案。

4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对策分析

在物联网时代,为了提高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更好地实现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应该加快物联网产业战略规划,使之与物流产业规划协调统一。从国家战略规划层面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等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规划。同时,结合“十二五规划”,明确物联网发展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对其所涉及的行业应用、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等各相关领域的架构、标准、关键技术等给予明确的方向和资源投入部署,逐步推动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

物联网一个关键技术——RFID 技术对物流安全最大的威胁在于信息的泄露,为此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改进。根据需要,终止标签服务,即在商品完成交易进入消费环节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加密或写入终止指令,使得未授权阅读器无法识别RFID 标签,进而无法获取相关信息;而对于需要售后服务的产品,则可通过客户服务中心进行解码,待服务终止,恢复保护状态。同时,要严格控制网络的访问权限,除安装防火墙、查杀病毒软件外,还应该建立和完善技术加密通信渠道。此外,国家应该出台有效的法律法规对蓄意盗取他人或企业数据的行为给予惩戒,促进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快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

在物联网受到追捧之前,不少从事运输和仓储的物流大企业采用了RFID技术。但是,RFID初期投资较大,一般中小企业较难承受。而随着物联网成为通用技术,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制造业和零售业对RFID技术的推广应用,将迫使每个物流企业引入这种技术。通过规模的扩大,供应链上、中、下游共同承担费用,同时伴随着用户的扩增,可以进一步控制成本,促进RFID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

在不断扩展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的同时,积极网罗与储备专业人才,特别是物联网技术与物流技术兼通的复合型人才。鉴于目前是物联网的新兴技术时代,物流企业需要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逐步提升科研队伍的科研水平,为物流企业的逐步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保证。

5 结 论

本文在物联网这一新形势的背景下,讨论了我国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物联网为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的技术支持以及发展方向。同时,为了促进我国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合理化发展,给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分析,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以及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左斌,姚瑶. 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J]. 企业信息化,2010(7):96-98.

[2] 杨帆. “物联网”——热概念的冷思考[J]. 通讯世界,2009(10):52.

[3] 孙克武.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产业发展研究[J]. 河北企业,2010(11):44-45.

[4]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情报研究所. 2011中国物流科技发展报告[M]. 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1.

物联网研究篇5

关键字:物联网;物流;物流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390-02

21世纪初,物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为我们所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研究发展已经逐渐成熟,物联网的应用已经起步期甚至发展期,慢慢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在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的今天,为了提高物流行业的运输管理效率,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也是日渐重要。

1 物联网的概念及其应用

1995年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一书中,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 Kevin Ashton 教授提出 “Internet of Things”,目标在Internet的基础上建造一个网络,实现计算机与物品(objects)之间的互联。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物联网(IOT, 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单说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 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物品或者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智能化网络。它是互联网和通信网的网络延伸和应用拓展,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的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提升人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从而实现生产生活的科学智能决策。

物联网的应用依附于现有产业,主要体现在交通,物流,环保,公共安全,工业监测,卫生医疗,食品等多个领域。如电子车牌,智能电网,生态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

2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层次架构,主要是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综合应用层。?感知层由传感器节点接入网关组成,智能节点感知信息,并自行组网传递到上层网关接入点,由网关将收集到的感应信息通过网络层提交到后台处理。?网络构建层在物联网四层模型中连接感知识别层和支持服务层,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高效、稳定、及时、安全地传输上下层的数据。?综合应用层中有服务支撑用于提供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处理、数据安全等服务。?物联网应用层针对物和物业务关系,提供相关行业的应用功能。

3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高速增长。2011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8.4万亿元,专家预计,12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11%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长12%左右。物流行业的快速增长,使其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行业。但是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8%,同比持平,社会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物流管理系统的不足为提高物流行业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货物,车辆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识别,定位,监控管理,加以合理调度。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系统中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

物流企业最主要、最原始的功能是仓储和运输。

3.1运输系统

运输要尽可能的提高货物的装载率,车辆的利用率,实现正点运输,减少货物的损坏。在运输过程中,最主要的任务时实现对车辆与货物的实时监控,规划车辆行车路线,根据车辆情况实时进行调度。?可使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二维码、无线传感器等技术获取货物、车辆位置信息和状态信息,对车辆的实时调度监控、里程统计。利用GPS所提供的位置信息,规划行车路线,缩短承运周期。在物流系统中实现车辆、货运信息的收集、记录、分析、汇报等,实现智能管理,并可实时查询各项信息。

每辆货车上都有GPS接收器,车载终端通过GPS技术实时获取移动车辆的定位信息,再通过移动网络与监控中心通信,监控中心收到定位信息,把车辆位置在GIS电子地图中显示;货物得装、卸载扫描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实现货物的货物实时定位,并且可以对车载货物信息进行实时更新,从而减少丢包率。根据系统提供的参数,随时了解当前货车和货物所处的位置,以及货物到达目的的时间,便于提前做相应接货和调度准备,从而实现决策支持。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每辆货车的装载率、以及安排最优化的货物运送路径。

3.2 仓储系统

在仓储管理中,主要是要实现对货物的定位、识别、计量、分拣、监控等,主要使用物流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无线射频技术)、二维码、蓝牙等感知技术,主要流程包括入库,出库,库存管理。嵌入了RFID标签的货物,经过扫描验证,可以使用智能手持终端或是具有RFID读取器的相关设备,货物信息能自动记入系统。实现仓储管理的高效无误。

RFID读取器首先读取货物信息,然后作为无线传感网的结点把信息发送出去。经过无线传感网,数据送至数据库,最后管理系统分析以后做出调度。

4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正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目前物联网的应用还不够成熟,相信伴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的生活之日可待。同样,伴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发展,最终肯定能实现智能物流。这将推动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参考文献:

[1] 杨志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2(2).

[2] 石亚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J].物流技术,2012(15).

[3] 孙玉砚,杨红,刘卓华,等.基于无线传感网的物流跟踪系统[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s2).

物联网研究篇6

Abstract: The mechanism design of the IOT industry is the key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OT, which is worthy of study due to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onsidering IOT industry of Jiangsu, the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al research on its cultivation mechanism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cultivation and policy support. And the framework of mechanism design of the IOT industry of Jiangsu can be interpret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industrial attributes, cultivating principles and cultivating contents.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the market cultivation mechanism design, technology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supporting system of IOT industry of Jiangsu are proposed,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OT industry of Jiangsu.

关键词: 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市场培育;培育机制

Key words: industr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technology cultivation;market cultivation;cultiv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008-04

0 引言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对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物联网产业作为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战略。面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为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引起国内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一些研究人员对物联网产业发展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战略和发展对策等方面。

熊三炉在物联网技术架构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物联网发展情况和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张军杰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区域建设和企业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2]。董爱军在对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从技术架构、组织管理和应用实施三个层面提出了物联网产业的三维体系架构,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3]。陈坤对物联网产业发展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论证了研究开发强度是物联网产业演化的序参量,得出了要将研发投入与劳动生产率的协同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的结论[4]。王艳在分析物联网产业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协同创新模型,剖析了创新要素的流动模式与流动方式,并对物联网产业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5]。黄卫东对物联网产业创新系统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物联网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政策选择[6]。侯慧在分析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物联网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路径[7]。刘勇燕根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形势,剖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标准规范、核心技术、稀缺资源、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瓶颈问题[8]。田为兴对物联网产业发展和示范重点项目推广应用的投融资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开发性金融是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想金融形态,是落实我国物联网产业政策的金融工具[9]。程元栋在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10]。兰建平从传感网培育、传统产业提升、物联网标准体系构建、产业基地建设、政策制定等角度提出了浙江物联网产业化推进思路[11]。王旭超在吉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吉林省物联网产业培育策略[12]。张宏胜分析了上海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明晰了上海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障碍,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研究[13]。胡建绩分析了制约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因素,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原理,提出了物联网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路径依赖模型[14]。

江苏省作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在其确立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后,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机制设计将成为战略实施的核心与关键环节。目前,江苏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初期,还存在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标准化建设仍需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尚需完善等问题[15]。从发展趋势上看,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应是新技术和新市场的深度融合过程。本文将从江苏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市场培育、政策支撑体系培育的角度分析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机制,以期为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提供借鉴和指导。

1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思路分析

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关联性和全局性等基本特征,也具有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依赖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16]。目前,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①产业发展势头良好;②产业集聚效应明显;③技术和标准具有领先优势;④产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17]。但是,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显性需求不足、高端要素供给机制不完善、技术开发和培育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要依靠市场和技术的推动,也需要政策的扶持,需要构建市场、技术、政策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撑体系。因此,在设计和构架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培育机制时,需要考虑市场、技术、政策等因素对物联网产业的综合影响。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支撑,而要素的获得离不开市场的供给,同样,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的销售和应用也离不开市场的需求,因此,物联网产业市场的需求机制的培育和完善是物联网产业培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是其培育的关键抓手。因此,在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过程中,技术培育是重点。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和培育过程将面临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并具有高风险性的特征。面对市场与技术的双重不确定性,单纯的依靠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一般难以有效地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应以市场培育、技术培育、政策培育为重点,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培育体系,可以设计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思路,如图1所示。

2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市场培育机制构建策略

物联网产业的培育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市场不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需要素供给的场所,也是进行物联网产品、技术交易的场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体系的建立。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市场的培育,应综合考虑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瞄准物联网产业、技术的潜在需求,通过对物联网产品的价值重构、价值创造,在完善物联网产业市场供需机制的基础上,拓展产品价值空间,挖掘产品需求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物联网产业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市场机制的培育关键在于要素供给机制的完善和产品市场需求的创造。因此,可以从要素市场供给和产品市场需求两个角度设计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培育机制。

2.1 完善物联网产业的要素供给机制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物联网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过程,物联网技术是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创新则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创新资源与要素的支撑,因此,完善物联网产业的要素供给机制,是实现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要素供给机制:①建立多层次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不但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物联网技术创新的第一资源,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是关系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是占领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地的根本抓手。因此,江苏省作为人才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将物联网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加强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大项目合作研发,培养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②建立江苏省科技资源向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转化的突破机制。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科技大省和科技强省,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研发机构,应着力构建与物联网产业相关的科技资源,转向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物联网产业和技术孵化器,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和基地,推动科技资源集聚和资源转化,构建物联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科技资源转化支撑体系。③创新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要素供给新模式。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要素交易平台,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体、政策引导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要素供给模式,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立全省统一的市场,逐步取消市场准入地域限制和障碍,促进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省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2 建立物联网产品的市场需求引导机制 物联网产业所涉及的产品主要有制造类产品和服务类产品两大类[15],这两类产品与现代社会在众多生产和生活领域密切相关,物联网产品具有宽阔的应用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目前,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人们对物联网相关产品的认知仍比较模糊。因此,培育物联网产品的市场需求,拓展物联网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引领公众对物联网产品的消费是物联网产业市场培育的重要内容。物联网产品市场需求的引导和拓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孵化中心和应用示范基地。物联网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一样会面临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产业孵化中心建设可以推动产学研等各个主体的密切合作,可以加快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能够有效减少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影响,同时,通过应用基地建设还可以创造技术需求、加快技术与产品的对接,有利于开展物联网技术、产品的宣传和消费引导。②建立物联网技术和产品交易市场。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主体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既是技术的供给者也是推动技术产业化的主体,但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只是技术的供给者,其研发的技术要转化为产品或实现产业化,一般需要通过企业等生产部门将其研发和掌握的技术转化为产品加以应用和推广,物联网技术产品交易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形成新产品、创造新的需求。③加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荐,创造新消费需求空间。建立多种物联网新技术、新产业推介渠道,鼓励和支持物联网技术在相关领域、行业进行先行先试,延伸物联网产品空间。加大对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物联网技术、产品的认知,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公众对物联网技术、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拓展物联网的需求空间。

3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机制构建策略

物联网产业的战略性和新兴性决定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是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手段。物联网技术培育的重点在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因此,物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机制设计的基础。而物联网技术体系是一个涉及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复杂体系,要实现物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同时,由于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其技术发展也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在设计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机制时既要遵循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考虑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性。在设计江苏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培育机制时,首先,要确立合理的技术培育目标,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技术培育方案;然后,明晰各阶段、各层次的培育重点,寻求各个培育阶段和培育层次的技术创新突破口,以实现对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的突破。按照物联网技术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可将物联网技术培育划分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

3.1 在物联网技术培育的第一层次,通过引进和借鉴国内外物联网核心技术,对引进的核心技术消化吸收,破解并掌握核心技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江苏省物联网技术引进的重点应放在其技术空白、薄弱、基础环节的领域,注重引进技术的示范与引导效应,同时,要重视技术消化吸收过程中的人才培养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技术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加快建立物联网技术引进评审、论证的多主体联动机制,确保技术引进与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相一致,技术引进与重大科技计划相配套,建立以人才带技术和技术聚人才的新模式,建立多个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技术引进前期论证、技术转化和再造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物联网产业发展所涉及的各个利益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对技术引进的科学性。

3.2 在物联网技术培育的第二层次,以集成创新技术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物联网技术集成创新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进行原始创新的基础。在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造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础,根据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的市场需求,整合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资源,进行物联网技术集成创新。在物联网技术集成创新过程中,应以当前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沿为目标,依托江苏省物联网技术的先发优势,整合现有技术,实现技术单点突破向多点、链式、集成创新突破转变,逐步建立物联网技术创新链和技术创新网络,建立技术网络化集成创新模式,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3.3 在物联网技术培育的第三层次,以原始创新引领核心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技术原始创新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物联网技术培育的根本目标。原始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这就需要在制定物联网技术原始创新发展策略时,要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统筹技术需求与技术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物联网产业的每一项原始创新,都会可能对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原始创新的实现则需要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的积累作为支撑。原始创新的实现离不开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和支撑,必须加快建立鼓励物联网技术基础研究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创新主体进行原始创新的积极性,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物联网技术原始创新网络,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激励政策进行整合,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政策和保障体系,探索跨区域研发力量整合机制,促进物联网原始创新研发联盟建设,以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培育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策略

江苏省作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行区,虽然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相关领域抢占了先机,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标准制定相对滞后、市场化过程缺少支撑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建立江苏省物联网产业政策支撑体系,是实现物联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可为物联网产业培育提供有力的支撑。构建江苏省物联网政策支撑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金融政策支撑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具有高风险性的特征,这将对物联网产业的融资产生消极的影响。为了保证物联网融资渠道的畅通,需要进一步完善物联网产业融资担保机制,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融资渠道建立的相关政策,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多种融资模式,加大对物联网产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对重大项目予以财政扶持和信贷担保。建立物联网技术投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设立物联网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②建立人才政策支撑体系。物联网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要发挥政策引导和支撑作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保障政策体系,加快建立物联网产业人才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江苏省物联网产业人才交流和保障信息平台。③建立财税政策支撑体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扶持,应加大对物联网产业、技术的财政科技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效应,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物联网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对物联网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

5 结束语

本文根据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市场、技术、政策的角度设计了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思路,重点对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培育机制、技术培育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从完善要素供给机制、拓展市场需求空间的角度设计了市场培育机制构建对策。从分层技术培育目标的建立、技术创新突破口的寻找、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等角度探讨了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培育机制构建的对策。从金融政策支撑体系构建、人才政策支撑体系构建、财税支撑体系构建等角度分析了物联网产业政策培育机制的构建途径。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为江苏省物联网产业的培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熊三炉.我国发展物联网的对策和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1(4):165-168.

[2]张军杰,杨铸.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26-29.

[3]董爱军,何施,易明.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框架体系初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4):61-65.

[4]陈坤,武立.物联网产业系统成长演化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1):97-104.

[5]王艳,纪志成.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模型与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287(5):149-154.

[6]黄卫东,岳中刚.物联网核心技术链演进及其产业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4):47-53.

[7]侯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39-41.

[8]刘勇燕,郭丽峰.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4):66-71.

[9]田为兴,何建敏,申其辉.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的开发性金融支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4):98-102.

[10]程元栋,陈巧莲.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和应对策略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2,28(3):64-66.

[11]兰建平,刘鹏.推进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打造传感网为主的“U”浙江-关于浙江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建议[J].信息化建设,2009(12):18-20.

[12]王旭超,胡芳,韩涛.吉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1,29(1):156-160.

[13]张宏胜.上海物联网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8):144-145.

[14]胡建绩,祁杭峰.物联网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依赖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价值理论与实践,2010(6):73-74.

[15]徐从才,宣烨,胡荣华.江苏产业发展报告――江苏战略新兴产业2011[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16]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3):87-92.

物联网研究篇7

关键词:仓储信息能力 物联网技术 宁波仓储企业

仓储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仓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客户满意度。仓储企业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建立高效智能化信息平台,并引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把物联网技术同企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有效衔接起来。

一、仓储信息能力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关系

数字化技术应用手段的日臻完善给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把从事运输、保管、装载、仓储管理等不同类别的物流企业水平连接在一起。

从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仓储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如果想要保持市场占有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引入一种新的技术,物联网技术作为我国第一批重点推进的新型智能技术得到了政府大力扶持。宁波的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并且那些竞争优势相对较高的物流企业正在导入物联网技术中的若干技术,如RFID技术、GPS技术、GIS技术、WSN技术、ITS技术等。宁波的物流企业仓储信息系统管理中也在采用物联网技术,效果良好。相比之下,宁波生产型企业的库存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相对较低。

目前,物联网技术还仅限于在独立的仓储配送中心内部联网应用,仍然是独立的、局限的智能仓储系统。借助物联网技术,将这些独立的智能仓储系统联网,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互通互联,组成真正的仓储物联网。在智能仓储基础上产生新的变革,带动仓储信息化的革命。

二、仓储信息能力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模型建立与分析

根据上述有关仓储信息能力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国内外现状分析以及相关理论考察,我们知道仓储信息能力与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之间存在着重要关系。这里我们借鉴了学者们对信息能力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仓储信息能力下信息创造能力、传播能力、反应能力。

我们设立了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仓储信息创造能力将会影响仓储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假设2:仓储信息传播能力将会影响仓储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假设3:仓储信息反应能力将会影响仓储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为验证上述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我们采用了因子分析法、相关关系分析法、方差分析法(ANOVA)、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等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模型验证及假设检验。

本文以宁波仓储企业为调研总体,总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了86份,其中经筛选有效问卷为67份。在调查中,我们对调研的企业进行了相关的分类。按照规模划分,主要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按照企业的性质划分,具体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按照调研对象的身份,我们主要划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一线人员。在被调研的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且企业性质以民营企业居多。被调查者中,一线人员居多,高层管理人员占的比例最少。

根据资料,我们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设计的理论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对所测量的项目进行因子分析,输出的KMO值为0.658,卡方值为538.476,Sig.有效性为0.000。

通过成分矩阵分析,我们发现原来问卷调查设计的模型变量组合与SPSS分析有出入,所以对变量进行了筛选。

为研究宁波仓储企业信息能力与物联网技术应用这两个定距变量之间是否相关以及相关程度如何,我们对研究中涉及到的4个变量进行相关关系分析。

我们以仓储信息创造能力、仓储信息传播能力、仓储信息反应能力这三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以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如表1所示:

在ANOVA分析中F值为23.054,显著性水平为0.000,所以以仓储信息创造能力、仓储信息传播能力、仓储信息反应能力为3个自变量,以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有效。在信度分析中,我们还得出对仓储信息能力影响最大的是仓储信息反应能力。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当显著值小于0.05时,该项假设成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上述三个假设中假设1,假设3成立,而假设2仓储信息创造能力将影响仓储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该假设不成立。

三、结论与对策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仓储信息创造能力、仓储信息反应能力将会影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其中影响最大的为仓储信息反应能力,其次是仓储信息创造能力。

(2)仓储信息的传播能力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没有影响,但是根据定性分析此项结果与我们实际有所出入,推断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所调查的企业太少,导致最后结果不具有代表性;二是仓储企业虽然对信息重视程度很高,但是缺乏对仓储信息的传播能力的理解;三是由于企业缺乏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到底是哪种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了如下讨论问题:

1.仓储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信息平台;

2.仓储企业如何结合市场响应,探索仓储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模式;

3.仓储企业如何强化仓储产品及服务的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和讨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信息平台

在政府及相关主体的协助下,仓储企业应尽快构筑物联网信息平台。

(2)结合市场响应,探索仓储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模式

积极面对物联网时代崭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并提出市场知识导向和技术信息导向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创造能力和传播能力,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3)为强化仓储产品及服务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对可共享市场信息的创造能力,并制定出企业产品竞争优势强化方案,设定具体计划和目标,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创造能力和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钊,王继祥.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53-59

[2]邓亦涛.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10,9

[3]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15(6)

物联网研究篇8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为提高区域物联网产业创新能力和实施物联网发展战略而构建的发展支撑与保障系统。针对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瓶颈,从产业层面对资源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重组,以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应用和共享为目的,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市场为载体,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协同创新与制度设计,实现技术供给和产业需求的高度对接,为技术研发和物联网技术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一体化、网络化的支撑体系,是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具有主体多元性、动态开放性、知识与技术溢出性、资源共享性等特性。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架构包括公共决策层、支撑平台层、创新主体层3个层次,3个层次之间以技术需求与供给为纽带,通过技术市场形成交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各模块形成委托、协作形式的耦合关系。公共决策层以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部门、物联网技术应用部门、物联网企业等为主体,通过战略、政策、标准制定,采取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等方式,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在物联网产业创新政策、创新投入保证、创新要素集聚与配置、创新成果有效输出与转化方面起引导作用。公共决策模块既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类型,又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支撑平台层是以各级工程技术中心(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物联网产业研发机构)、行业共性技术基地、行业协会及其它平台等为主体,通过协商机制形成的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撑的平台。根据公共决策层的任务和项目,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培育产业,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创新主体间的连接载体,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协同创新的功能,能够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扩散与共享。创新主体层主要由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各主体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为目标,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企业是创新主体层的主要力量,以技术需求为核心,通过集聚和整合各种资源,共同完成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技术创新平台中居于主导地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成员,主要担负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过程中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在平台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孵化器、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为代表,为物联网产业技术转化、产业化、管理、咨询和培训提供服务的机构。公共决策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层,支撑平台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支持层,创新主体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层,各层次通过技术需求挖掘和技术成果扩散,在产业创新过程中产生委托关系,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图1描绘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组织架构。

2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由多主体、多层次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联系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系统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效率。因此,研究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是探索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理论的基础。如何整合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创新资源,使各平台的资源能够集成共享、联动发展、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2.1动力机制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平台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其形成与传导机制。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是动态的,在平台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动力机制有所不同。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初期,政府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资源整合的推动者,通过制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规划、采取政策倾斜等手段,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支撑平台,积极引导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对物联网技术进行联合研发,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转让和应用载体,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同时,通过培育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打造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生态圈。当创新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主体,市场成为推动平台建设的主要动力,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各创新主体形成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市场机制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界面,促进资源在平台中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进入创新平台建设成熟期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由政府推动转变为市场驱动。其动力机制如图3所示。

2.2协同机制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协同机制是指创新平台的各利益主体,为实现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破、共性技术研发、技术产业化,通过资源共享、产学研协作互补等途径建立协同研发、协同创新、技术共享的协同机制,实现物联网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增值。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协同机制分为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两种。纵向协同机制主要表现为,协同创新平台中物联网设备商和运营商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在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下,主要以产品和服务购买的形式向系统基础服务延伸;横向协同机制主要表现为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协会等主体之间的合作。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协同更多表现为各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盟与协同,物联网产业技术平台发展的协同机制源自研究机构、高校、企业、政府、协会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动力。

2.3扩散机制物联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扩散机制是指在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中,研发主体将研发出来的技术通过企业实现在创新平台中的传播与推广。企业作为创新成果应用与推广的主要承担者,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技术扩散的平台和主体。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型企业通过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研发,向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企业提供新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企业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产业化,推动技术转移、转化、扩散,以提高物联网产业技术的传播效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高效运行。物联网产业技术扩散建立在技术转移和转化的基础上。技术转移是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研发的创新技术提供给需求主体,通过建立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的转移平台实现无缝转移对接,通过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采用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风险资本等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向企业和社会有效转化,并促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直接利用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创办企业,实现产业化。技术转化是将物联网产业技术转化为最终产品的需要,通过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等形式,实现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物联网产业技术扩散受到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宏观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为技术扩散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降低其运行成本,提升技术转移、转化、传播效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发展。

3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对策

3.1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发展初期面临着市场准入门槛高、创新市场化水平低等障碍。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战略、标准、政策,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是指政府为引导和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标准、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制定的相关规划、法律和制度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政策体系的制定,要以提高平台内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物联网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消除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为目标,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提供人、财、物支持,为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建议从以下角度出发,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①建立由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建立动态协商机制,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战略、政策制定提供主体保障;②构建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激励制度,包括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引导资金、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③建立产业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建立研发和示范一体化管理体系,促进技术扩散,提高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水平。

3.2建立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主体合作创新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离不开各主体的合作,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体系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保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体合作创新体系是指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中各主体通过技术标准制定、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建立起的协同创新组织体系,其以合作创新为手段,致力于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化。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体合作创新体系建立的重点在于:①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资源,构建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合作机制,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利益共享机制;②强化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平台内显性知识快速流动,刺激第三种形态的知识流动及最大化创新成果溢出效应。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知识在平台内创新主体间流动速度和频率,缩短研发过程中主体间的响应时间,提高平台创新的整体效率,实现创新主体间信息、资源、人才的双向流动与循环,缩短研发时间,提高技术商业化速度,实现知识溢出效应最大化。

3.3建设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支撑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由于部门分割的存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出现了重复建设、共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加快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建设,必须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各类资源存量,建立共性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同时,选择支撑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大增量投入,提升支撑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支撑平台建设成效。重点支持工程研究中心、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基地、行业协会、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技术标准、检测体系等领域的支撑体系建设。

4结语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物联网技术开发、技术共享、技术扩散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共性技术开发的保证。现有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研究中,关于具体产业创新平台的研究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本架构,剖析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从政策体系制定、合作创新体系构建、支撑体系建设等角度提出了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对策建议,可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上一篇:物联网应用范文 下一篇:物联网时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