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范文

时间:2023-10-12 03:32:45

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篇1

首都师范大学 苏丹兰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纪律的基本内涵

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1.纪律是指惩罚;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三层意思概括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我们认为,所谓课堂纪律,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则,更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律。因此,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帮助学生自觉发展纪律。

研究表明,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四类:

(一)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这类纪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刚入学的儿童需要较多的监督和指导,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一个大的团体中学习和游戏,没有教师的适当帮助,很难形成适合于有组织集体活动的行为准则。年龄越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强,教师促成的纪律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一方面会反对教师的过多限制,另方面又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行为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因此,这类纪律虽然在不同年龄阶段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但它始终是课堂纪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二)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从儿童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使儿童社会化方面就开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当一个儿童从对成年人的依赖中逐渐解放出来时,他同时开始对他的同学和同辈人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行事、如何思考和如何信仰。青少年学生常以“别人也都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件事情,在一定时期他们的信奉、见解、爱好、憎恶甚至偏见也都视集体而定。由于同辈集体的行为准则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价值判断和日常行为的新的参照点,结束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不确定性、无决断力、内疚感和焦虑,所以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同伴集体行为准则的价值,并积极地认同和服从它。集体促成的纪律也有两类,一类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体的纪律、少先队的纪律等,另一类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生间的友伴群体等。教师应着重对非正规群体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合到正规群体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认同班集体的行为规范。

(三)自我促成的纪律。

所谓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当一个学生能够自律并客观评价他自己的和集体的行为标准时,便意味着能够为新的更好的集体标准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标志着学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四)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每项学习任务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说特定的纪律,例如课堂讨论、野外观察、制作标本等任务都有各自的纪律要求。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学生对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对任务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觉遵守任务的纪律要求,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不会轻易退却。所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教师如能很好地用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课堂纪律问题,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简单地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即产生所谓的“病源体传染”现象,它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问题行为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发生的。因此,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分类。例如,美国的威克曼(E·K·Wickman)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奎伊(H·C·Quay)把问题行为分成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以及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种类型。此外,布罗菲(Brophy)和罗尔肯帕(Rohrke)1981年提出的一个观点也有一定新颖性,他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三类:(一)属于教师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使教师的要求受挫,从而引起教师的不快或烦恼;(二)属于学生的问题:由于意外事件或他人(除教师外)的干扰,学生的要求受到挫折;(三)师生共有的问题:师生彼此使对方的要求和目标受到相同程度的挫折。这一分类最引人注意和具有启发意义的地方是将教师的问题行为也列入其中,实际上,课堂上的不少问题行为的确是由教师自身造成的,如教师粗暴的态度、对学生频繁的训斥等都会引发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这方面问题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在课堂中蔓延。

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研究结果表明,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是:挫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业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教学要求的不适应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问题行为。

寻求注意。研究发现,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性别特征。在小学阶段,男孩活动量大,精力旺盛,喜欢探究,但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龄的女孩普遍要低些,因而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

人格因素。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情绪等也有联系。例如,内倾化的人格,常表现出抑制退缩行为,不愿与人交往,自我意识强,易受暗示。而外倾化的人格,则喜欢交际,迎合热闹,胆子较大,善于获取新事物,自制能力较弱,违反纪律的情况相对较多。

生理因素。学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常导致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方面因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略。另外,还有些学生的过度活动是由于脑功能轻微失调(简称MBD)造成的,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更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掌握控制冲动的方法。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也有关系,有些问题行为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也必须对自身进行一定约束和调整。一般来说,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教学不当。

指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教学不当可以引起课堂问题行为,这一结论已经在布罗菲和普特南(Putnam)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常见的教学不当有教学要求不当,例如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学组织不当,例如教学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讲解不当,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笨拙,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死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

管理不当。

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经常作出过激反应,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产生“病源体传染”效应。还有些教师过于相信惩罚在解决问题行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运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研究发现,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丧失威信。

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师是很难管好课堂的,丧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学不当、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教师威信下降。一般说来,以下行为的教师容易在学生心目中丧失威信:

1.业务水平低,教学方法不好。

2.对教学不认真负责,上课懒懒散散。

3.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说了以后不检查。

4.向学生许愿,但总是不兑现。

5.不关心学生,待人冷漠。

6.缺乏自我批评精神,明知错了,也要强词夺理。

7.带有偏见,处事不公。

(三)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包括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班级人数与课堂座位编排方式、教学环境的温度和色彩等环境因素对儿童的课堂行为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有的研究发现,父母不和、经常打闹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得或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另有研究发现,教室墙壁和家俱的色彩过于强烈和鲜艳,容易使儿童在课堂上兴奋好动,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教室内温度过高,则容易使学生烦躁不安,课堂上的不友善行为和冲突性行为随之增加,课堂秩序不易维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数较少的班级课堂纪律往往较好,教师用于课堂管理的时间也较少。而人数较多的大班中,由于单位面内人口密度过大,学生的个人活动空间相对受到他人挤占,这往往成为诱发学生好动争吵和产生破坏课堂纪律行为的一个主因。这种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三、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一)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音乐课上要求学生上课时随着教师的琴声一行行列队轻轻走入教室,在音乐声中向教师问好、坐下,下课后仍按小组队形踩着音乐节奏轻轻退出教室。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一旦形成了课堂管理规则,就要及时反复巩固它,必要时还要加以修正。巩固管理制度的教师行为主要有:

1.认真监控。

指教师应仔细认真地观察课堂活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作业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善于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师,应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2.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

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看连环画或伏在桌子上睡觉但无鼾声,这类问题行为属于内向性的,它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教师,这类行为是外向性的,它们对课堂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

3.灵活运用奖惩手段。

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巩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办法很多,例如教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品,课后留校,暂停听课,送校长室等。在实施奖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奖励为主;二是维护课堂规则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则实施奖惩;三是惩罚手段不能滥用,更不能体罚学生。

(三)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一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的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因而是十分必要的。但焦虑过度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导致问题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尚未形成问题行为前降低焦虑的强度。调控学生焦虑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了解、诊断焦虑的原因,然后诱导学生把造成焦虑的烦恼渲泄出来。二是针对焦虑的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例如调整教学要求、进度,调整教学评价的方法或要求等。课堂中不仅存在着学生的焦虑,教师也会产生焦虑。通常情况下,课堂纪律问题是引起教师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学生纪律问题经常忧心忡忡,担心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于是常常采取一些生硬措施控制课堂,频繁指责训斥学生。这样做反而激化了矛盾,扰乱了课堂,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焦虑。实际上,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教师与全体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如果能真正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要求,讲求工作方法,学生反过来会维护、支持教师的工作,课堂纪律就容易维持,教师的焦虑水平也会大大降低,课堂管理效率会得到相应提高。

(四)实行行为矫正,开展心理辅导。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行为矫正的方法比较适合于较为简单的问题行为,例如上课爱讲话、好动等行为。行为矫正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需矫正的问题行为;

2.制定矫正目标;

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

4.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

5.以良好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

课堂纪律篇2

一、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1、是做一些体育课堂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素等。

2、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实心球的技术动作,练习时学生未将实心球放在锁骨窝处;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以上的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中与消极行为。中即既不影响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第一种就属于中;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第二种就属于消极行为。

二、教学中学生出现违纪现象原因的分析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三、体育课堂纪律管理的要求

1、建立和一贯执行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让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四、奖励与惩罚的合理运用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1、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等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课堂纪律篇3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积极、向上、有序的课堂规则,会使师生之间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

因此,一个教师在接手一个班的开始一段时间,尽早为学生制定一套指导他们课堂行为的规则。可以让学生参与整个制定过程,和学生讨论这些规则背后的道理,确保他们对之有真正的理解,认识到每条规则的必要性。

二、要掌握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用智慧启迪

好的课堂纪律不是扯着嗓子喊出来的,更不是用武力能够征服了的,它需要我们走到学生中间去。只有把知识变成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发掘学生的潜力,才能让课堂充满积极的氛围。

第二、要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容易受伤的,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有时候,教师不恰当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眼神,都可能造成对学生的伤害,而学生一旦受到伤害,再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不大可能了……”有时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像爱护眼睛那样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避免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某个学生。

第三、要多表扬,少批评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我们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学生的难处和实际情况。特别是后进生,要多捕捉“闪点光”, 仔细洞察他们的点滴进步, 即使只有一丝闪光,也都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

第四、任何时候都要以对课堂教学影响最小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的纪律问题。对于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要不动声色,单独地进行沟通。千万不要在整间教室里进行有关纪律的对话。

三、组织课堂纪律的具体策略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以下几种做法值得借鉴。

1、要了解你的学生

著名教师郑杰说:你了解了学生,就会体谅学生的苦衷,就会被学生从心底里接受,这样你就握着一把钥匙,一把让学生学业成功,也让你自己事业成功的钥匙。

如何了解呢?平时教学中,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一个民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向。如果是公开课,可以在课前就所学课的难点和兴趣点,还有学生对老师的一些基本要求来一个问卷调查,做到成竹在胸。

2、要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这在异位教学时更值得这样做。教师可以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

3、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让你的眼神扫视全班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感觉到老师在盯着他(她),等孩子们都安静下来后,就可以进行你的教学了。

4、巧用课前三分钟

一节课开始,老师应该尽快地让孩子静下来,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老师们结合教材特点精心设计的导入法就具有这种功效。

5、尽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还可以把举手发言变成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代表要经常更换,不要固定。有的学生发言占用时间过长,影响其他学生的发言,对此,要有时间上的规定,表述要简洁明了。如果有的学生说起来没完,教师就要提醒,甚至请其暂时停止发言。同时,还要注意始终让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例如,当某个学生在作陈述时,让其他学生准备对之进行评价。

6、注意音量和语速

上课时教师的音量过大,一路高歌,学生就会感到烦躁,容易疲倦;声音过小,学生听起来感到吃力,同时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语速过快,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思维跟不上,听不懂;语速过慢或平铺直叙,又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情,会使他们感到索然寡味、失去兴趣。所以要求老师的音量、音速或是提高或是停顿,要有抑扬顿挫。有时,还可动用片刻“沉默”来引起学生注意。当然,这些方法都应服从于教学内容的表达需要。

7、用目光传达课堂管理信息

课堂纪律篇4

1、靠老师厉害,吓得学生不敢(主要是当着老师的面不敢)违反纪律。

2、靠集体压力。什么检查呀,评比呀,扣分呀,为集体争光呀,虽然其中也有表扬的成分,但是其主要倾向是靠集体压力,吓得学生不敢违反纪律,他违反了要受到舆论的谴责。

这两种路子是最常见的。

你会发现这路子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靠威胁,也就是说主要起作用的心理因素是学生的恐惧;第二个是都有明显的“人治”色彩,这种纪律是靠人对人的的压力和控制实现的。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基本功就是看教师脸色。这不是孩子的过错。既然你是“人治”,那么“顶头上司”的脸色当然就是最重要的了,它决定我的命运呀!

这种人际关系实际类似“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不需要多高的水平就能判断,这实在不属于“先进文化”,实在是该抛弃的东西。即使很多还在这样做的老师,也承认这不是好办法。

于是就有人要改革,特别是新老师,风华正茂,书生意气,要打开一个新局面,创造一种新型的纪律。这种追求非常可贵。

他们的新路子通常是什么呢?

3、靠师生关系好。我和学生做朋友,我让学生喜欢我。既然他们喜欢我,就愿意听我的话,何愁不守纪律?即使偶尔违反,我一提醒,他冲着我的面子,也就改了。于是不但能保证纪律,而且其乐融融。

这种办法当然比“管卡压”要进步。但是细想,还是属于“人治”,只不过用“暖人治”代替了“冷人治”而已。学生看的,还是老师的面孔。

要知道,学生看“冷面孔”已经看了无数了,现在突然看到了“暖面孔”,不啻吹来一阵春风。这时候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是释放,是放松,是“疏活疏活筋骨”。于是他们就闹起来了。其实这不是和新老师作对,这是他们被压抑的本性的某些方面显露出来了。所以你会发现,只要你一提醒,他就收敛,但是很快就又闹起来了。把这种情况看成“得寸进尺”我以为是很不准确的,他们对老师没有恶意,甚至他们自己都可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是自然现象——打开闸门,水就流出来了。谁让你原来把水堵得那么死呢!其他老师们埋的炸弹,被改革者引爆了。

所以,这种师生关系固然好,但是保持纪律的路子恐怕是不行的,不够的。

于是改革者就有两种选择:

一种,退回去,继续搞“冷面人治”。大部分青年教师在某些老教师的引导下,走的都是这条路。不久,他们也变成“老教师”,可以教导新大学毕业生了。这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旧观念的强大力量,没有相当的勇气和本领,你跳不出它的手心。

还有一种选择:往前走。

往前还有路吗?

至少还有两个路子:

4、靠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就是说,我在班里帮助学生自己制订一些他们认为必须的、对他们自身有好处的规则。开始宜少,逐渐增加。然后让他们自己体会,有了这些规则,他们可以活得更好,没有这些规则,不但妨碍别人,而且最终自己也要倒霉。“规则是我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束缚”,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自觉的纪律才有可能形成。这光讲道理不行,要让他们体验。慢慢来。

有规则意识的学生重视规则超过老师的脸色,没有规则意识的学生才会“得寸进尺”。

有规则意识人过马路看是不是红灯,没有规则意识的人过马路看有没有警察。这就是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5、靠老师讲课吸引力。

课堂纪律是为教学服务的,但是教学也反过来对纪律有很大影响。讲课水平高的教师纪律问题自然少。只有那些讲课不吸引学生的教师,才乞灵于严格的纪律。因为你不爱听,所以我只好逼着你听。这实属无奈.

我建议青年老师多在4、5两条上多做文章,否则会倒退成“冷面人治”的。

这两条都很难。

因为我们周围的大环境还是“人治”的氛围,因为我们的纪律评比制度非常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所以您耐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可能要吃眼前亏的,没有眼光的领导反而可能会怀疑你能力差。

至于提高自己的教学吸引力,这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下苦功的。

人往往有一种毛病,知难而退。确实,走平路比走山路要容易,整学生比反思自身要舒服。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纪律总起来说还是靠“冷面人治”来维持。据我看这种局面还可能维持几十年,但是它肯定要变,而且正在变。

课堂纪律篇5

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课堂充满情趣

教学中的一个技巧就是要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情趣,要能吸引学生。试想一个采用填鸭式教育的老师,讲授内容空洞而乏味,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厌听,进而导致课堂纪律难于管理。因此我在备课上下了不少工夫,备课时,想方设法把课设计得充满情趣,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我总是面带笑容,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互动的频率,讲清小组合作的方法,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职能,有效发挥小组的智慧,把课堂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老师只起主导作用,通过我的导演,让学生在参与角色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一些小游戏,让学生以小组来组织,由于学生乐于参与,这给组织者减轻了组织的压力,比如“大小西瓜”“密电码传递”“手指游戏”以及拍拍手游戏,让孩子们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了这一环节,学生因为感兴趣而认真听课,纪律自然会好。

二、分好学生小组,注重发挥团队效应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主人,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呢?我首先把班上学生根据其能力、成绩及兴趣爱好等情况合理分成了八个组,每组商量取出喜欢的队名,呼出响亮的口号。每组还推选出一名能干的组长,在课堂上由组长带领队员积极探讨交流学习任务。每天根据各小组学习、活动、纪律、卫生、作业等情况评红旗,每月各团队进行红旗评比,评出前面的三个团队,老师奖励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小玩具、自动笔、课外书、笔记本等。当前三名的团队拿到老师的奖品,别提有多开心了,接下来会更加努力,而没获奖的团队也会奋起直追,这为学生树立了身边的榜样,让学生能感受到不大的差距,同时也能感受到榜样不是遥不可及的。总之,让学生明白,团队中每个队员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和团队荣誉息息相关。如果团队中有拖后腿的,组长及其他队员会批评、教育、帮助他。比如:“翼龙队”的廖天宇就是一个特别好动的学生,上课随意讲话,不爱听讲,经常被老师帮助。这队的队长李弈兴是个认真、能干、聪明的女孩,她每天监督廖天宇,把他一天的情况记录下来,夕会课时和廖天宇交流,并帮他辅导作业,团队其他的队员也鼓励他。结果他们这个团队每次都会得到老师的奖励,廖天宇也越来越乖了。团队效应也让我班的纪律越来越好。

三、扮好角色献真爱,恩威并施建威信

要做一个学生又敬又畏的老师,必须合理利用好嬉、笑、怒、骂,恩威并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角色的扮演。如上课时面对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这时教师要扮演强硬的角色,运用规章制度、奖惩手段等方式纠正、规范学生的行为,将学生引向应有的秩序。除了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畏的一面,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可敬的一面,使学生对自己产生向往感,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这时教师扮演的是亲善的使者。比如我在平时面带笑容,认真聆听学生的诉说,为学生着想,课余与学生沟通和接触,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难题,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重视、鼓舞和关爱,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这样树立教师威信,有利于搞好课堂纪律。小学生的特性就是爱玩爱闹爱游戏,平时课间我经常组织他们进行踢毽子、跳绳、玩呼啦圈、打乒乓等活动,在活动中我和他们一起笑,一起跳,利用自身长处引导学生,他们经常会发出惊叹声:“哇,老师好厉害呀。”学生对我非常佩服。我组织这些活动并不是做无用功,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可以从学生无拘无束的表现中了解他们的各种才能、脾气、禀性、人际关系等等,减少日后工作的盲目性,比如在体育节中,我就能准确地了解哪些孩子适宜参加哪些项目。其次还可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比如在活动中融入集体主义观念、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学生有了较强的荣誉感,要搞好纪律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了。

四、及时、细致地做好课后教育工作

有时在课堂上批评自尊心极强或极其顽劣的学生后要及时安抚,耐心细致地谈心,不能流于形式。课后工作是否处理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的向心力,关系课堂教学的开展。课后的教育工作可选择适宜的地方单独与学生交谈,采取先柔后刚的方法,让其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然后正视错误并改正错误。课后对学生加紧教育,使学生知道老师仍然关怀他,没有放弃他。使学生心理得到慰藉,从而鼓起学习的勇气,配合老师做好教学工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我班有个“钉子户”学生,聪明能干,就是脾气有点拗,平时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有一次成绩考差了,一气之下把卷子撕了,并且用书去砸告他的同学。当时我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要求其他同学不去理他,让他自己反省。过了一会儿他停止了攻击,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这时我才走过去,捡起卷子,放在桌上,又给他擦干泪水,说:“一次考差不算什么,要学会分析,关键要有再次迎战的勇气,同学们也不会看不起你,改正缺点,你们还会是好朋友。”下课后我又找他来谈了话,和他分析了考试失败的原因。后来,他给同学道了歉,把撕坏的卷子重新抄了一遍给我检查,以后也没再犯这拗毛病了。

五、建立学生、班主任、家长、老师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思想教育卡”多次对反复违纪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记录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并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建立亲密的“联盟关系”并从家长那里了解违纪学生的另一面,共同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形成“互动”关系,让老师与家长的管理对接,中间学生没有操作的空间,没有撒谎的机会,让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师和家长的眼皮下。这样对学生减少课堂违纪,上好一堂课有较大的帮助。

总之“如何控制好课堂纪律”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爱上,爱孩子你就会去了解他,爱孩子你就会去真心地帮助他,爱孩子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课堂质量,让他们真正当上学习的小主人,学到更多的知识,“情由肺腑入,方能肺腑出”,这样控制好课堂纪律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 刘容:重庆市綦江区实验一小 李卫

课堂纪律篇6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1)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愫等。(2)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以上的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中与消极行为。中即既不进行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

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三、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3)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4)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6)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课堂纪律篇7

关键词:课堂 纪律 张弛 教师

我们都熟悉这样的课堂: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着,在黑板上认真地写着,学生上身保持竖直,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讲解,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室里森严有序,似乎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下。

而现在,走进课堂,就像走进了大型超市:只看到一组组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围在一起听组长的讲解,有的聚在一块黑板前指指点点,还有的争论不休,一派忙碌的景象,在这里没有了过去的森严和安静,学生不再是我们过去所常见的循规蹈矩。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今天的课堂是学生在展示预习成果,展示提出的自学疑问,闪现出来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以生为本”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关注生命的感受、体验与发展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学生的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信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需要的是张弛有度的课堂。张,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行紧张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驰,能使情绪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驰骋想象,蓄积新的力量。要构建这样的课堂,摒弃过去那种沉、闷、死的课堂,我们教师就要:

一、改变观念,从内心深处去接受新的理念

教学要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新的理念下,教师充当的是“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能再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要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课堂上体现的是师生双边的交流和探讨,而不再是演讲与听众,当然课堂体现的不能只是安静和死板,而是张弛有度、严而不乱。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现在一节课的好坏,不能以学生规规矩矩为标准,也不能以热热闹闹为依据,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高效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学生在课堂里要积极思考、大胆讨论、踊跃展示,既要放,又要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纪律调控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素质,多研究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多研究教材,在学识上提高自己。例如,课堂教学设计要灵活多变,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会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并能牢牢吸引学生,把握课堂纪律。

三、课堂要分层设计、分层练习

五个手指,有长有短,班里的学生有好有差,要维护一个高效的课堂纪律,我们的设计方案就应该分层设计、分层练习,从自学的问题到要讨论的问题、要展示的收获,让学生每个人都有能解决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事可干、都有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就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去,感到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人,他也就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去,自觉去维护课堂的纪律。

四、组建一支自我管理的学生团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课堂规范和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离不开学生,要组建一支学生干部队伍,选择一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班干部,把管理的权限交给他们,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开班会、组织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去管理。

五、改变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给学生更多的掌声和赞许

我们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多元、客观和开放,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学生能真正关注学习的过程,变得乐于去思考、去展示;乐于有自己的思维和观点——哪怕是片面的错误的观点。这些行为的转变,将使学生珍惜课堂,珍惜学习的过程,将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有序。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要增强他们发展的信心,所以对于学生要尽量给予肯定性评价,重视激励性评价,给他们鼓励和赞许。

课堂纪律篇8

【关键词】小学 英语课堂 纪律问题成因

一、英语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英语课堂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英语的场所。如果课堂纪律存在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甚至某些课堂纪律问题还反映出了某些学生在性格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是基础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小,自控能力相对差,如果小学英语教师只重视了英语的教学而忽视了课堂纪律管理,就会使课堂混乱,学生精力涣散,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纪律问题的原因

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表明,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内部原因,也包括一些外部因素,例如,教师的教学和外部的环境。从本质上看,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是引发课堂违纪行为的本质因素,例如,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律意识。从外部看,首先是学校的课堂环境与家庭环境,其次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两者都会对小学英语课堂纪律产生一定的影响。

1.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兴趣和自律意识。据研究,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而课堂的违纪行为与学习情况有机联系在一起。所以小学生不平衡的认知发展极易产生课堂纪律问题。特别是对于一门外语的学习,有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较高,学生就会不满足与教师讲授的内容,也就不会被容易学会的东西吸引,他们无所事事就开始做小动作分散精力;有些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对于教师所讲内容,不甚理解,就会产生焦虑和烦躁的情绪状态,最终在课堂不遵守纪律。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厌恶学习英语。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小学生缺少了学习兴趣,就一定会逃避学习,教师要求做的事情只会应付着做。小学生若没有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就不会集中注意力,所以更容易被外界无关因素所打扰,进而产生一些违纪行为影响课堂纪律。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产生违纪现象,例如,逃课,迟到早退,顶撞教师等都是因为其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小学生的自律意识较差,心智尚在发育,所以小学生不能够长时间集中精力专一的干一件事,他们只能集中精力做他们喜欢做的事。不仅如此,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也特别容易被无关事务分散,这就使得小学生的纪律意识薄弱。当然了,自律意识还受到年龄的影响,对于小学低年级学习英语的学生,他们需要更多的外部监督。他们的自律意识与高年级学生有特别明显的差别,以上的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违反纪律行为的出现。

2.学校课堂环境和家庭环境。学校的课堂环境是指教室内的装饰、座位的排列,教学设备的摆放等。这些教室内的环境都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座位的排列来说,学生在教室的不同位置会影响学生的活跃度,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一般来说,相对靠前和居中的位置是最能刺激和维持课堂上学生活跃度与参与度的。对于教室的装饰来说,如果教室的布置杂乱无章,色彩太鲜艳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做出违背课堂纪律的行为。家庭环境主要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习惯的培B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但是,对于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太溺爱孩子就会导致孩子骄横不讲理,以自我为中心进而产生一些课堂纪律问题。

3.教师教学。教师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教师的一些不当行为,例如,备课不充足、课堂组织松散,逻辑混乱都会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产生一些课堂纪律问题。有些教师采用一些强制性方法去维持课堂秩序,学生在心里不会信服,久而久之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喜欢英语这门课程,在课上注意力分散,产生一些隐性的课堂纪律问题。此外,一旦学生产生课堂纪律问题,如果教师不给予耐心的指导,而是一味的批评就会对学生再次发生课堂纪律问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总结

小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纪律问题的产生会对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正因为课堂纪律对小学英语教学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才有必要对英语课堂纪律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研究和探讨。因此,针对小学英语课堂产生的纪律问题,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管理好英语课堂。其次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改正他们的坏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最后,教师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学生战胜他们在课堂上的不良习惯。因此,身为小学的英语教师,只有明确了英语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不断去探究使英语课堂纪律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使英语课堂教学受益于每一个小学生,这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积极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常清.初任英语教师课堂管理低效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3.

[2]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课堂教育范文 下一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