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08 19:19:54

自然辩证法课程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PPPP-CC[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研教改基金资助项目“结合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点探索‘自然辩证法概论’案例教学法”。

[作者简介]吴晓云(1974―),女,江西鄱阳人,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工程硕士需要学习的一门政治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自然界及科技、工程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科学技术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等新兴学科的不断借鉴和吸收,自然辩证法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有了巨大突破,日渐发展为一门“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具有交叉、综合性质的学科”[1]。与其他政治公共课相比,“自然辩证法”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基本任务,而且承担着培养他们哲学素质和科学思维,切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等重要职责。为了更好地实现“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地探索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通常由教师事先选择一些科学、技术、工程发展史中具有典型性案例,让学生自行组织研讨,使他们通过主动查阅教材和教参,拓宽理论视野,实现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并应用所学的新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答案例问题。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传统教学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证明某个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的正确性,教师也会采取列举事例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该原理的理解;但是这种举例子的方式仍旧是以教师为主的观点论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材的知识和教师的讲授,缺乏独立思考过程和综合判断能力的运用。案例教学则不同,它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让学生自主分析、论证和表达,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的最大优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由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所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素质培养的教学目的。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本质要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介绍科学技术工程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阐明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有利于研究生们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辩证法。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是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与一般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相比,他们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特长,而且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实践工作经验。如果针对工程硕士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室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结合工程硕士生的专业特点,多讨论科学技术工程的具体案例,使他们在实际案例中自觉授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技观、工程观和方法论。这既符合国家对于硕士生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一般要求,又与工程硕士生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相一致。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积极思考的成果进一步引发了教师新的理论思考,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实施案例教学应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一)教师精选案例

这是有效实现案例教学活动的首要前提。对于教学案例的选择,教师首先要在熟悉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在科技工程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物或事件作为案例。其次是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背景,“在讨论一般科学技术问题基础上,突出关于工程问题的讨论”[2]。最后,选择的案例专业性不能太强,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普及性和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的普及性。譬如,针对“辩证的自然观”这一教学主题,可以选择三峡工程作为案例,讨论人对自然的超越性和依赖性,同时讨论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二)学生自主讨论

学生自主讨论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当引导同学们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通过自己动手查阅教材、教参及其他相关资料,找出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案例、得出结论。譬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就某一主题案例分组讨论。在组内讨论充分、基本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由各组成员自行推选代表发言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并积极应答其他各组同学的提问和不同意见,最后由教师作总结点评。教师还可以提供建设性思路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

(三)学生撰写分析报告

撰写报告对案例教学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案例分析报告是学生案例分析过程的书面呈现,它以文字的形式说明和再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论文写作的基本哲学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案例分析报告写作的指导,鼓励学生采用规范的格式、创新的思维完整地书写案例分析的目的、相关知识点、案例简介、分析论证各大要点及最后的结论。为了有效提高学生案例分析报告撰写的质量,教师还应当依据学生撰文水平的不同分等级打分,分数以一定比例计入学生的课程总成绩。

三、案例教学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案例教学已经在“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多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这一教学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校方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探索缺乏重视。尽管案例教学已经被论证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学实践中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认识不足、支持不够。一些学校认为,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设置上,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模式不符合常规的教学秩序,有违一般的教学考核制度。因此,他们并不十分支持这一教学方法的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然辩证法教师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应用。

其次,任课教师对案例教学的不适应。第一,案例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的角色变主讲为听者,这极大地挑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权威,尤其是对于那些资深的老教师来说,课堂主讲角色的让渡是难以接受的。第二,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实际问题的敏感性,这一点也让部分教师难以适从。第三,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课前精选案例、课中组织和管理学生讨论、课后批改案例分析报告,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也让他们很难适应。

最后,教学条件对案例教学的客观限制。我国高校在“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课堂上,“师生比例悬殊,教师少、学生多,合班上课居多”[3]。一般一个教学班有120人左右,这给案例讨论带来很大困难。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对案例的见解,而课下与教师交流学习体会的渠道又十分有限。因此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可能导致有些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面和所掌握的理论深度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一些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不太配合,这极大地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实现了的突破和创新,但是这一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寻找对策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明国.从“科学技术哲学”到“科学技术学”――实现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第二次调整[J].技术与辩证法,2003(1):11.

[2]徐治立.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新思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107.

[3]王红姝.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77.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2

1医学研究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和问题

1.1现状

医学研究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应包含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一般大众以及文科研究生相比,医学研究生接受过医学高等教育,是科学素养较高的群体。但笔者发现,虽然医学研究生具有了一些专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不意味着他们具有全面的科学素养。这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因为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不仅是获得知识,而是提升科学精神,塑造创新能力,目前医学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存在以下问题和缺陷。

1.2问题

1.2.1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不够全面具备完善科学素养的医学研究生应能够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理解关于宇宙、物质、生命的基本内容,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概念能够正确了解,并且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医学研究生在高校学习了较多医学相关知识,但是由于医学研究生专业划分较细,单科性与行业性明显,导致他们接受较多的是专业技能学习与培训,对专业之外的领域知之甚少,缺乏对科学知识的宏观了解与整体把握。

1.2.2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了解不够深入

医学研究生只有了解了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才能够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但是目前在医学院院校,医学研究生所用的教材中往往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按照循序渐进、系统化的原则,选取经过长期实践筛选、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往往舍弃了科学发展的具体过程,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成熟、静止、无疑问的知识点。医学研究生在学习中难以了解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更谈不上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全面了解。

1.2.3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不够关注

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并对其作用和形成过程有着清晰的了解,医学研究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每一次实验,以求实的态度诊治每一位病患。因此有必要让医学研究生充分了解历史上的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从事研究工作的作风、所遵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艰苦的成长历程等,从而切实体会科学精神的可贵和重要,培育良好的科学批判精神。目前,医学研究生接受的科学教育大多是是灌输现有的科学知识,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关注极少。

1.2.4对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影响的了解程度不足

现阶段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学研究生只有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了解现代科技对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才能正确应对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科技现象,使医学研究生将自己对民族、国家以及社会的责任感与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但目前医学院校的科学教育在介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方面,总的来说,正面的强调比较多,对科技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的介绍较少,这不利于对科学技术的全面、整体的把握[1]。

2自然辩证法课程与科学素养培养的内在一致性

《自然辩证法》作为医学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注重培养医学研究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与加强医学硕士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1自然辩证法可以完善医学研究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

科学知识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首要因素,因为它是培养其它必备因素的基础和载体。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部分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为研究对象的,自然观具体可以分为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以及自然科学史。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拓展自身专业研究领域的视野,在更全面的知识背景下,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从而帮助医学研究生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特别是自然科学史部分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在了解科技史的基础上能够回顾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背景,从而不仅具备科学知识而且掌握科学方法。

2.2自然辩证法可以加深医学研究生对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今天的医学研究生就是未来医药卫生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如果他们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自然辩证法课程可以从诸多方面予以帮助,一方面,自然辩证法通过介绍科学共同体应有的科学精神,倡导医学研究生要遵循科学共同体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理性追求、价值准则、行为规范以及特有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课程可以通过科学史的案例教学,让医学研究生真切领会到,科学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敢于用批判、怀疑的眼光来审视所接受的知识。可以说在《自然辩证法》整个知识体系中都蕴涵着科学精神的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理想、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3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正确认识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影响

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医学研究生作为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很显然也须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本着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不断追求进步和真理。既要保持对自己专业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又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尽可能做到学习、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统一。此外,科技的进步在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有很多副作用。自然辩证法可以使医学研究生了解科学技术的两重性,从而强化其社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一方面可以为医学研究生在设计开发和利用一些新的医学科技成果时,能充分考虑到它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课程从人与自然哲学关系的反思,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正确看待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明确人在自然界的合理定位,人必须与自然协同进化、协调发展。

3以提升医学研究生的科学素养为导向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路径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精神,《自然辩证法概论》即将从原来54个学时的必修课调整为仅有18个学时的选修课程。在此情况下,医学院校的《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必须随之而改革,才能真正有效地在较短学时内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笔者认为,医学院校在这次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中,重点应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1)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哲学知识的教育,开阔其学术视野,使其不断吸收新的科技信息、哲学知识,从而调整和完善原来单一的知识结构;(2)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方法,引导其成为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3)提高医学研究生的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人文精神,并与科学精神协调起来,培养彻底的求真务实精神,使之走上全面发展道路;(4)引导医学研究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力求学以致用,调动其参与研究和创造的积极性,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来说,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后应包括:

3.1教学内容上,应把医学史研究成果融入自然辩证法教学

目前,“自然辩证法”课程多使用国家教委社科司主编的教材,该教材属于理、工、农、医各专业研究生通用性教材,与各学科的专业直接联系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在医学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加入医学史的内容,将中外医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吸收到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中,医学史的成果,能够提供生动又鲜活的史料以及史学观点,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在系统掌握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医学实践,探讨医学思维和医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进一步完善其科学素养。

3.2改革教学方式,实施开放的教学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改革后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应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实施开放式的教学。具体说来,开放式教学有5个核心方式:(1)以疑引思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设置一些问题,以问题引发医学研究生主动思考,进而让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以例启思教学法:即在课堂讲授中要能够灵活运用科学史或者生活中的案例,通过案例来分析“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知识,降低课程的枯燥程度。(3)以辩激思教学法:即教师根据“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目的,设置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或辩论,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全面思考、主动思考,达到预期教学目的。(4)以网延思教学法:即充分运用网络条件,增加师生的交流渠道,从而拓展和延长医学研究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对教师实行教育观念的变革。(5)以行践思教学法:即为了加深医学研究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根据具体的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3.3改进评价学生成绩方法,以科学素养为核心,鼓励创新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辩证法;计算机教育

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很多年了,面对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我有过许多困惑。例如,程序语言从C、C++到Java,程序设计方法从面向过程、面向对象到面向,这些发展变化让人不知所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落后状况有目共睹,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但收效甚微。读了系列专访“一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启示”,突然觉得找到了探索的方向和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才能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

《计算机教育》从2008年1月开始,连续刊登的奚春雁主编对王立柱老师的课程改革专访“一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启示”(以下简称“启示”)发人深思,令人鼓舞。他们的改革历时八年多,把数据结构、C语言和C++语言联系在一起,目的就是要探索程序语言发展规律。在2007年的“第三届计算机教育论坛”上,我曾听到了王老师对其改革成果的简要介绍,他们的成果和他们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为指南的科学态度几乎使所有在场的人受到了鼓舞。而读了“启示”,对他们的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中学开始我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知道辩证法很重要,但是在现实中,辩证法对于我来说还是一种模糊的语言,不知道它应该怎样应用。“启示”仿佛打开了一扇窗,使我豁然开朗,正如“启示”中说,辩证法只有与具体的自然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生命力和战斗性,而只有从具体自然科学内部找出辩证法的规律并从自然学科里加以阐发,才是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哲学教科书告诉我们,辩证法是研究对象自身中的矛盾的,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发展规律的学说,但是“启示”却从具体的自然学科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辩证法。“启示”明确地指出,决定程序语言发展的内在原因是程序设计的基本矛盾:处理和存储。这种矛盾从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不断转化,推动了程序语言的不断发展,就是程序语言发展的规律。正如一本教材《算法+数据结构=程序》的书名所表示的那样。把数据结构、C语言和C++语言联系在一起,就是从基本矛盾出发,探索程序语言发展的规律,这样就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具体运用到程序语言的教学中了。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关于C和C++的关系一直是争论中的问题。主要的观点是,C++和C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学习了前者,不利于学习后者,因此主张直接学习后者。按照这种逻辑,我们还可以说,有了C#,可以不学C++,有了更好的,以前的都可以不学了。而且有人干脆说,计算机学早的人亏了,越晚学越好。这种观点给我们的教学造成了不少混乱。特别是,无论什么观点,只要不把C和C++联系起来,都无法帮助我们解决数据结构教学存在的新老矛盾。由于数据结构和其先修课程C或C++长期以来的分离教学模式,普通高校的学生把算法设计和代码实现结合起来的能力不强,这使得,数据结构教学如果 突出算法设计的特点,学生就难以理解,而过多包含语言细节又掩盖了算法设计的重要性,这是老的矛盾;由于C++新标准的出现,string串类、顺序容器和关联容器(例如vector、list、map和set)以及在这些类型上进行操作的一组可扩展的泛型算法,都属于C++新标准的特性,于是出现新矛盾:数据结构的先修课是C++,同时C++的新特性中包含数据结构的内容。数据结构和C++互为前提。王老师的改革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矛盾,先用C描述顺序表、结构串和链表,然后将它们转化为C++描述。在这种对比学习中,促进了学生对C++新标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学生把算法设计和代码实现结合起来的能力,而且使接下去的数据结构非线性部分在用C++新标准描述的基础上,还能够突出算法设计的特点。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胜利。

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如果我们把这些知识材料平等看待,毫无关联地排列起来,像照镜子式地直观反映,那么它们不仅表现为杂多,而且因为我们孤立地看待它们,所以对很多复杂的概念无法理解,这样就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能力。面对程序语言的不断发展,我之所以感到困惑,主要就是因为我没有牢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法宝,一心一意地去探索程序语言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启示”使我进一步懂得,哲学不只是哲学家的事。我们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概括和总结,就不可避免地受某种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我们接受哪一种哲学的支配。换句话说,对人的实践活动,辩证唯物主义不去概括和总结,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就会去概括和总结。而概括和总结的结果不同,对我们进一步实践的指导意义就不同。作为一名教师,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就应该做一名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我赞同《计算机教育》主编的倡导:“我们共同努力,来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我们坚信,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一定能够在计算机教育领域里真正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一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启示(一).计算机教育,2008,(1).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4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准确定位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应从理论灌输、方法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定位,做到三位一体,以提高本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是从基本概念、原理着手,强化本课程的理论灌输。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首先必须弄清其基本概念和原理,讲清楚基本概念原理是本课程教学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突出概念原理的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由一系列基本的概念原理构成的,只有学好基本概念原理,才能运用它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这可称为“以理论事”,突出的是“理”而不是“事”,强调的是“事”为“理”服务。而在以往的哲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主张不从理论着手,大讲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然后引出理论,即“以事论理”,突出的是“事”而不是“理”。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分布,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强化了“理”为“事”服务,而不是“事”为“理”服务,显然不符合哲学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

二是从方法论原则着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指导原则。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然涉及到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的、理论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在认识活动中决定思维指向和思维侧重点,是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认识正确性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具有同一性,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运用到科学的思维中和实际工作中,形成科学的方法论系统,并能不断开拓思维空间。大学生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品质逐步形成。在哲学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方法论、思维方式的培养,既是哲学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又符合大学生思维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的一条红线,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哲学原理变成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着手,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哲学本身就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世界观在人生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的演绎和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学会做人,明确人生的意义,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进步方向一致。应当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系列原理的教学体现出来,如果脱离一系列原理的教学,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就完全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本身应有的哲学原理教学的功能。

以上哲学课程教学三个方面功能的定位,应紧密联系,互相贯通,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偏废。而基本概念、原理的灌输又是最基本的定位,它的教学效果的大小,决定和影响着方法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程度。

二、从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上把握哲学内容的体系从而确定哲学内容的知识板块

现代认知学习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在哲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上,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联系上,把握哲学内容的体系,确定哲学内容的知识板块,形成哲学课程的认知结构。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的统一体。整体由部分组成,从整体宏观的视野出发,对部分进行单独的、分别的研究,能深刻地把握整体。割断联系,抛开整体,就看不清各个组成部分,离开部分,就不能从宏观把握整体的面貌。辩证法强调从整体以及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联系上分析问题,反对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的片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体系确定其知识板块,必须了解其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的科学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是互相联系的板块结构,是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因此,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解为四大板块,即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这样划分的理由有三点:1、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使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理解。2、既从哲学内容的体系出发,涵盖了全部哲学基本原理,又突出了各个部分内容的侧重点。即马克思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该板块重点是突出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该板块重点是突出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该板块重点是突出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该板块重点是突出唯物史观。这种划分考虑到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使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正如列宁所说的“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绝不可能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列宁选集》,3版,第2卷,221-223页。)3、便于教学的有序进展。一般来说,哲学教学顺序按上述板块顺序推进,不可颠倒。当然,我们看到,近年来出版的有的哲学教材,将以上四个板块作了变动,如将“实践”的知识分割在“唯物主义”和“认识论”两个板块中,使这一知识点显得分散,不利于教学。

三、从知识体系大厦的构架和支撑上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重点

重点是相对一般而言的,在一个知识体系中,重点的知识就是指处于基础性的、核心的、支撑大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则。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而言,其重点应该有6个。1、物质观及其与意识的关系。2、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3、认识的辩证规律及其真理观。4、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确定上述6个重点的理由。1、物质观及其与意识的关系,这是哲学课首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不懂得物质的原理,可以说就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唯物主义,离开物质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就失去了根基。所以,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原理,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2、把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作为重点的理由是,要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就必须辩证地看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最能体现辩证法内容的就是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这两个规律又是对立统一规律从不同侧面的展开。掌握这三大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掌握了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如果说不懂得三大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不懂得辩证法。3、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它把认识本身作为思考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就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此,就提出了认识的辩证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所以,要掌握认识论,就必须掌握认识的规律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否则就不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4、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中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板块,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一个根本标志,其内容非常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作为重点,是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而其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形态。由生产力一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一上层建筑,层层决定作用和层层反作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所以社会基本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把它们作为重点,理所当然。如果不懂社会基本矛盾,可以说就不懂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是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体即人的观点出发,来做更深人的阐发。因为社会规律是通过人来实现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的构成中,劳动者是主导性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原理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体问题上的展开和深化,所以,这一原理应该作为重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属于社会文化结构领域,对文化进行专门的研究是必要的,所以也应作为重点。

四、突破难点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就某一学科来说,其概念原理都有特定的载体,如数学概念、原理的载体有点、线、面、正负数等,物理学的概念、原理的载体有力、速度、热、光、电等。这些学科一般能通过实物、模型、演示、运算等方式和手段来认知,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而哲学学科理论是这些具体科学理论的概括,没有直观、具体的载体,它是对这些具体学科理论的再概括、总结、提炼,因而就更抽象。由此,人们误认为哲学是玄虚缥缈、高深莫测的学问,给哲学教学也带来了难度。如何攻克哲学教学的难点,是提高哲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一是注重原理的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哲学原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指一个哲学原理是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在讲授原理时,对每个要素都要进行分析讲解,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构架,要避免零碎地、片面地讲解原理。注重原理的准确性,是指对原理内容的概括、提炼、表述方面保持准确,避免曲解、误解。一般来说,哲学教师讲授哲学原理时,需要对原理重新概括提炼,以文字形式写成讲稿,讲稿要求准确,口头表述时,同样要求准确。

二是讲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哲学理论是一系列抽象概念和严密逻辑构成的范畴体系,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不同,仅仅记住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不等于真正懂得和掌握哲学理论的真谛,因此,必须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哲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实际,使哲学教学由空洞、抽象、枯燥转变为丰富、具体、生动。但同时,也应避免片面渲染、夸大实际事例,就事论事。

三是各种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形成合力。要突破难点,讲好哲学课,仅用单一的教学形式、方法、手段远远不够,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方法、手段,使之形成合力。哲学教学形式、方法主要有“读、讲、议、练、评”等。读,即读教材、适当读原著及报刊有关哲学文章,这是依靠自学、通过文字形式获取哲学知识。讲,即教师课堂讲授,这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所谓哲学课教学的好坏,主要是以哲学讲授为依据的。议,即课堂讨论,可以是在讲授的同时一题一议,也可以是专堂的讨论课,对重要原理或章节人人参与讨论。练,即每章或板块教学结束后,对主要的概念、原理做练习,其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已学知识。评,即教学评价,将教学中反馈的各种信息综合评估,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哲学课教学形式方法要相互配合,合理选择,灵活运用,优化组合,以获取最好教学效果。在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核心是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注重能力素质、理解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做到既传授知识又传授学习方法,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手段上,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传统意义上的教案编写,板书设计不可丢掉,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简洁性。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5

论文关键词 卷宗案例教学 实践性课程 正当防卫

卷宗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搜集选取真实的案件卷宗材料,经过处理后将之分发给学生研读,然后在课堂中通过提问与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与辩论,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法律理论,培养其准确应用法律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实行,我国当前法学教育改革的公认目标就是由过去的通识教育转变为法律职业教育。所以《刑法学》的课堂教学不仅强调理论,也要重视实践。理论性教学主要传授给学生刑法理论以及我国刑法规范,而实践性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知识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离不开真实的案例,而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局限于教师对案例的简单分析,即以讲解教材内容为中心,以解释法律条文为重点,以案例分析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这并不能充分培养学生处理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需要引入真实的案例卷宗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一、卷宗案例教学的意义

如前所述,卷宗案例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案例法的欠缺,其积极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充分激发学生将刑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刑法学过程中,首先掌握的是刑法理论和罪刑规范,这难免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虽然通过课堂上教师的举例,通过课外的阅读和交流,学生自然会接触到很多刑事案例,但仍然无法感同身受。而卷宗材料对学生来说不仅新奇,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而且它是第一手资料,具有普通案件报道不可比拟的真实性。唯有真实,才能打动人心;唯有真实,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广泛的,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其实不仅包括刑事实体法方面的理论和法律规范,还包括诉讼法知识以及案件相关的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单纯的理论讲解和案例评析中无法充分传授,只有在案件卷宗材料中才能具体展现。而且预习卷宗材料过程中,学生自觉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其自身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实践能力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卷宗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像律师一样思维,像检察官一样思维,像法官一样思维,不仅使其逻辑论证能力得到提高,其证据调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法律文书写作技能等也均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具备“法律人”的优秀品质

“法律人”是法律从业人员中的精英,除了专业素养之外,“法律人”还要具有合理怀疑的态度,维护正义的使命感。法律人是法治的旗手,除了熟谙法律之外,他们还应有一种信念、一种责任感、一种事业心。卷宗案例教学细致地反映了犯罪行为的起因发展和社会危害;体现了涉案人员的生活背景、心理活动;更展示了法律工作者为实现正义的艰苦工作,为发挥法律社会效益的全面考量。当然卷宗材料也会透露中国法治的缺陷和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这会激发学生对实然法(法的现实)和应然法(理想法)的深入思考,从而成为高度信仰法律,敢于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斗争,为权利而斗争的“法律人”,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二、卷宗案例教学实施的准备

卷宗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完全可行的,虽然公安、检察院、法院系统通常不会提供给学校卷宗材料,但律师办理刑事案件的卷宗是前述机关主要卷宗材料的综合。大部分高校都有法学教师兼职律师工作,所以通过学校或私人关系获取卷宗并不是难事。卷宗案例教学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不可能经常实施。所以教学并不需要大量的卷宗,但教师可以在相关单位的档案库中选择符合教学需要的卷宗并进行充分的准备。

(一)选择实施的主题

虽然刑事案件卷宗材料展现的内容涉及刑法多方面的罪行规范和具体制度,但是也应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突出主题,否则学生收获的只能是知识的一盘散沙。所以教师仍然应结合刑法理论教学的重点来确定主题,例如针对刑法总论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就可以以此为中心进行实施。当然此前需要完成理论环节的教学,将正当防卫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防卫过当、特别防卫权等基本问题讲解透彻。

(二)选择案例卷宗

所选的案例必须是针对主题的典型案例,同时要具有启发性;卷宗的篇幅也不能太庞杂,否则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组织实施。例如正当防卫案件,笔者选择了自己曾经办理过的两个案案件,案情简介如下:

案例一:男青年高某认为研究生李某与自己争女友(黄某),于是约李某出来谈谈。当晚李某只身赴约,而高某早已带了10多人等候。双方一言不合,徐某便一记重拳将李某的双眼打肿、鼻子打折,其他人也上前对李某拳打脚踢。情急之下李某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一阵乱捅,当场造成对方张某、王某重伤。

案例二:石某在露天菜场路边的小铁皮房卖杂货。某日下午,地痞肖某在铁皮房外与人打牌,肖某喊石某拿两瓶啤酒来,石某因肖某以前多次拿酒不给钱便装作没听见。于是肖某怒骂石某,并走进房内用自来水管将石某打得头破血流,石某被迫拿起所卖小刀刺肖某两刀,第二刀刺中其心脏致其死亡。

以上虽然是两个案件,但材料数量适中,内容且各有侧重,能较充分地反映正当防卫法律制度的各个方面,具体运用阐述于后。

(三)卷宗的处理和分发

卷宗材料包括公安机关侦的查卷、检察院的审查卷、法院的审判卷,当然还有律师的辩护卷,其中又分为证据材料和法律文书两大类。由于内容庞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编排处理,把一些本课程暂时不需要的材料剔除;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的就扫描进电脑;涉及到当事人的隐私的内容,就要隐去或者更换相关人员的真实姓名。

卷宗处理完毕后,还要复制分发给学生进行卷宗阅读,归纳犯罪事实、适用的法律规范、提出自己的判断和理由。此外,对于卷宗材料的各种类型,教师应事先给予讲解,对学生阅读中的障碍随时予以解答。

三、卷宗案例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卷宗案例教学实施的核心是引导,简言之即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并做出解答,这一过程不可能像庭审一样存在固定的程序模式。只能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引导,而引导的基础在于卷宗材料运用。以前述案件为例,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辩论与模拟相结合

首先分别请控方和辩方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包括罪刑的主张,归纳的事实、理由、支撑的证据、适用的法律;然后引导双方进行辩论,从而归纳出争议的焦点,再进一步查明事实,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在案例一中,对于李某致人重伤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控方强调李某带了凶器,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后果;而对方并没有凶器,并不想危及李某的生命。辩方主张李某被打中头部后又面临十多人的殴打,已经丧失了认识和控制能力,挥刀乱刺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须。控辩双方理由各自成立,没有卷宗材料完全不能分清事实真伪。笔者提出当时李某能不能认识判断自己的行为还需要进一步查。终于有学生提出:证据显示李某刺伤张某、王某后,又爬起追上已经逃远的高某将其打倒,这表明李某并未受到严重的伤害,认识判断能力并未受到影响,所以结论是防卫过当。

在辩论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往往可以通过案例模拟的方法加以解决。案例模拟是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案例实际情景中来扮演相关角色,使其领悟如何解决有关疑难问题。例如案例二中,控方认为石某致人死亡的行为明显是防卫过当。辩方难以提出有力的反驳,笔者引导模拟的现场是一个6平方米、堆满了杂物且没有后门的狭小空间,让两个学生扮演石某和肖某的角色,让其他学生宣读证人证言说明在小屋内的打斗时间很短,还有石某头部被砸的鲜血染红了眼睛的情景。学生才终于明白当时石某在命悬一线、在无处逃避、视线不清的情形下,举刀猛刺是唯一可能制止行凶的行为。所以结论是正当防卫,适用特别防卫权的规定。

(二)证据与事实相结合

卷宗中以证据材料为主,包括大量的被害人笔录、证人笔录、犯罪嫌疑人笔录、证物、书证材料、司法鉴定书、视听资料等种类。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提出或否定事实,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事实是如何来的,其中包括证据的收集、筛选,事实的认定和推定等环节。”

例如,在案例一中,为李某作正当防卫的辩护必须寻找证据的支撑。经过细致调查,有一名目击证人称看见一群人边殴打李某边将其往车辆川流不息的马路中间拖。在课堂上,经过教师提示,辩方学生指出这表明李某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是正当防卫的有利证据。在案例二中,控方的多名证人笔录显示石某是在肖某逃出铁皮房后,追上去刺出的致命第二刀,属于事后防卫。但辩护律师也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有一名辩方证人出庭作证:石某没有追出来刺肖某,在铁皮房内的打斗时间也很短。而控方证人均未出庭作证。课堂上,学生对此两方证据进行了激烈讨论,并且同法医鉴定书查明死者刀伤在前胸结合,辩方学生取得了辩论的胜利。

(三)文本与内容相结合

卷宗也包含大量的司法文书,如公安卷的报案登记、拘留证、逮捕证、破案报告、起诉意见书,检察卷的告知委托律师辩护书、审查报告、起诉书,法院卷的立案登记表、起诉书送达回证、通知律师开庭书、判决书,律师卷的委托辩护()协议、授权委托书、辩护词、词,还有各种询问、讯问笔录等。教师可以解答学生的疑问,向学生介绍这些法律文书的文本格式及其在诉讼程序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基本的重要的文书如起诉意见书、起诉书、辩护词、判决书,其内容应当要求学生认真研读,研究其中对事实的证据论证、法律适用的推理。同时作为测评的手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自己撰写相关法律文书,例如在前述案例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并未提供公诉人的公诉意见、律师的辩护词、法院的判决书,而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写作,再择时评析。这不是单纯的法律文书写作,而是在阅卷基础上解决刑事案件的重要实践。

(四)法理与情理相结合

情法矛盾构成了中国法治进程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矛盾。法律既要坚持其威严冷酷的一面,也要展开其普爱温柔的另一面。这在案件卷宗材料才能具体体现,例如案例二中,虽然判决石某的行为无罪,属于正当防卫,但法官也主持民事赔偿的调节,石某主动支付给肖某的老母亲五万元作为抚慰金。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6

一、数学学习中渗透辩证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虽然是比较浅显的哲学知识的外在显现,但也能作为自然辨证思想的载体的。数学概念的产生中蕴含着辨证思想,可以渗透辨证思想教育;数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蕴含着辨证思想,可以渗透辨证思想教育;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也蕴含着辨证思想,可以渗透辨证思想教育。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分清新旧事物是进行发展教育的关键。数的产生形成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例如在数的发展中虚数解决不了“负数开偶次方”的矛盾;当数的概念从实数发展到复数时,虽然增加了代数开放的封闭性,仍然解决不了“负数开偶次方”的矛盾,这中间既有就矛盾的解决,又有新矛盾的出现。正是随着矛盾的不断解决,数学理论才一步一步地发展完善的。数学知识每一个知识点的建立,都体现着辩证法的因素,所以,数学学习中渗透辩证思想的教育是可行的。

二、数学教材中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观察世界、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对学生加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辨证、唯物因素很多,有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实践等观点。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就是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首先,其次,数学知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内在结构,即有内部联系。凭借这一特点,不仅能充分发挥知识结构,对数学概念、规律、方法起促进作用,也能使学生逐步自悟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再者,高中数学教材中也蕴藏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我们教师应努力地挖掘它,加大对学生的唯物辩证法渗透力度,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辩证思维含量。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一些数学的问题;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有步骤地把辩证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让他们运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操作、体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来参与实践,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态生成。

三、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进行辩证思想教育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矛盾的眼光看问题。由于哲学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因而这些基本规律对数学教学的指导还是宏观的,更具体的工作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加快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渗透辩证思维,必须让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发现新知。学生掌握了辩证思维方式,就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全面地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我们知道函数概念是中等数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变量数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在教学函数概念时,应当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机地渗透在有关内容中,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运动变化与间断、僵化的辩证关系;理解常量与变量的辩证关系;从函数关系表达的多样化、特殊化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等,再说在高中函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索过程,实际上是在不断进行辩证思维的过程,边探索,边获取新知,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可见,函数概念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极好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把握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思维,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变量数学都是有益的。

四、学生学习过程渗透学生科学的系统化意识教育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通存在的,数学知识也是一个系统,并且还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子系统。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各数学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组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完整的网络体系。可是这些系统却因为知识的难度过于集中,而被零散地,阶段性地分布在不同的学级或学段中,也或是教材本身的原因,而省去了系统的其它要素。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应将知识放到一个系统中去,将新旧知识不断整合,使知识间相融相生,让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构成系统的不可缺少的生命组成部分。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对认识的掌握才能更简约、更深化。

总之,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事实上, 在高中数学课中到处充满着辩证法,在培养学生辨证思维方面,数学课有其独特的优势。数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它的原理和方法挖掘它的思想性,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切实做好培养学生辩证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辩证思维欲望,并适时加以指导同时建立相应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此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惠《数学课堂教学与辩证思维的培养》

[2] 崔学华《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辨证观》

[3] 赵静《数学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4] 李爱玲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7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法;高职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40 — 02

一、当前高职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课程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当前,在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有关调查显示,有46.76%的学生认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有27.76%的学生感觉一般,感觉良好的仅占20%;有34.52%学生认为课程理论过于深奥,有25%的同学认为思政理论课空话、套话、假话过多,有17.72的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他们普遍认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该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在专业课程学习之余,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专升本、拿证书、搞活动,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普遍认为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对于将来用处不大,仅仅是拿到毕业所需要的应有的学分,课程教学面临着国家重视与学生轻视相交织的窘困。

2.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脱节。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理应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彰显职业化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以活动为载体、项目为导向,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学习能力,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自已搜集信息,课堂上集体或分组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较少,课后作业的形式较单一,多是预习下一章节内容或阅读相关书籍,对于观察、制作、实验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很少,学生自己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很少,压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3.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较单一。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方法仍显单一,存在着实践教学时间不足,项目载体单一等实际问题,某些高职院校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尝试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政治理论课堂仍是以教师在讲台讲授书本为主,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虽然教学中也强调启发式教学和增加师生的交流,但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有待采取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二、将辩论式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政治理论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1.将高职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相衔接。在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运用辩论式教学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填鸭式”的僵死的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动态的、有机的,闪烁着学生智慧之光的过程,还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是高职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的一次创新。

2.形成一整套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方案。以“辩论式教学方法”等教学手段为抓手,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明确不同章节所采取的教学项目和教学方式,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当前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热情不高、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相脱节、教学手段单一等现实问题。

3.培育了新型的“教与学”的课堂关系。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辩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教学的热情,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培育了新型的课堂关系。如,在小组辩论过程中参与学生热性高涨,听辩论的学生对于辩论内容和辩论双方现场表现的关注度明显增强,辩论结束后能主动站起来点评,有的同学在一次辩论中没有充分发挥,还希望老师能再给一次机会,这种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值得研究和思考,是培育新型“教与学”课堂关系的有效尝试。

三、辩论式教学法及其在高职政治理论课堂中的应用步骤

(一)辩论式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辩论式教学法”,就是将学生分成人数大致相等的若干个小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的规定的时间里围绕拟定的辩论题目进行辩论,教师几其他学生进行客观点评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即教师结合每章节(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意设疑,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不同的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通过规定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事实来说明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见解,并力求驳倒对方的论点,其他学生主动点评,教师进行辩论小结。这一教学法本人在学校2011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已经尝试使用,并收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二是在坚定政治立场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三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四是培养了学生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宽容等美德和竞争、协作精神。

由于辩论活动基本上是由参与的学生自己去规划和组织实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确定辩题,课下自觉搜集、归纳、整理材料;学生自己独立制定辩论规则,主持辩论。使教师在辩论过程始终处于指导者的地位,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课堂关系。

(二)辩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政治理论课堂中的应用步骤

1.进行整体教学设计。整体教学设计以高职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论为指导,将课程内容为成几个模块,每一模块还可分成几个项目,以项目活动为载体,结合高职教育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坚定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懂得职业法规。

2.划分学生小组。在开学初将教学班全体学生按照一定标准、一定人数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人数以5-7人为宜,由于考虑到辩论式教学法的初衷,即让学生在广泛接触的基础上学会合作,建立广泛的人际交往对象,建议按照学号来进行分组,这样既可以避免有些个性内向或者平时表现不佳的学生被排拆在外而出现不公平,使全体同学都能参与小组辩论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按寝室来划分小组,虽可以方便同学之间更多的沟通与交流,但容易形成小团体效应,使学生失去了和其他同学交住合作的机会,尤其是与异性同学交流沟通从而使自身人格更趋于完善的机会。此外,很多高职院校的的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一般采取合班的形式,辩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改革非常适合于这种合班教学的课堂,如学生辩论时采取A班N组和B班N组PK,如果这次A班稍胜一筹,那么下次B班会准备得更充分,将辩论引入课堂实际上是将竞争引入了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凝聚力。

3.精心设计项目。设计切实可行的辩论项目,是这一教学改革实施的的前提。教师要结合教学整体设计,精心研究学生、课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教学项目,通过教学项目的组织实施,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首先,应选择学生较关注的或感兴趣的辩题。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宽阔,非常关注身边的社会热点、时政要闻、百姓心声等问题,对于这些焦点和热点他们就会有许多话要说,所以才能“辩”起来。其次,题目要有可辩性。如果没有可辩性,所有可收集的资料和观点都倒向其中一方,那另一边就会因为没有话说面处于弱势,辩论就会冷场、展不开。第三,辩题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辩论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一定要和所学内容挂起钩来。如,在讲协调自我身心关系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围绕“身体健康更能促进人的发展还是心理健康更能促进人的发展”来进行辩论,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第四,尽可能选择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辩论的内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所具有的效果之外,还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通过辩论会让这节课的关键期和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如,在实现理想信念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围绕“逆境更能促进人的发展还是顺境更能促进人的发展”进行辩论,对于教学重点理想实现过程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有更清醒的认识。辩题设计好之后,AB两班对应小组选择同一个辩论题目,为确保公平,正方反方可采取抽签的形式确定。

4.小组课前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学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即项目组成员在接受了任务后,带着问题去提前预习教科书上的相关内容,收集整理课外书籍、报刊资料和影视图片资料,并根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去建立和论证其观点。教师要注意提醒参加辩论的学生不仅要查找和收集己方相关材料,更要了解对方观点材料,这样才能在辩论过程中有攻有防取得胜利。

5.制定实施规则。要切合实际地制定教学项目实施规则和要求,并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全体学生知晓。课堂辩论是辩论式教学的主场和重头戏。经过本人的教学尝试,建议由授课教师、学生科代表或另选他人主持。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点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首先是双方小组代表依次阐述自己一方的观点和依据,己方同学可补充发言(不超过3分钟);然后进入自由辩论阶段,双方的每位同学都有权力对他方的观点予以质疑,也有权力为己方进行答辩。辩论时间结束后先由主持人进行概括和总结,然后再请在坐的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在课堂辩论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主持人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总结点谰,避免持某种观点并处于支配地位。

(2)除立论外,辩论中双方每个人的发言须控制在2分钟以内。要求发言人应有发言手搞。

(3)教师应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进行提示或诱导以避免出现“冷场”。对于那些“离题太远”或有攻击性语气或语言出现时应及时制止。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少数人的意见,特别是对于一些因性格腼腆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辩论发言时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表扬。

(4)学生座位安排要合理,可采取A班和B班分开坐,辩论同学集中坐,尽可能让辩论的同学能够直面对方。

(5)重视总结、概括和点评环节。总结时应主要就观点和论证的充分与否予以客观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为下一场学生辩论提供参考。

(三)考核评价标准。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教学项目实施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打分,分数占平时成绩的四分之一。分数评定根据当次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来有所区分,辨论式教学法的评分要从论证和团队两个方面来判定胜负。论证方面:观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严密,证明是否有力,论据是否充分,即是否真正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性。团队方面:辩论员是否配合默契、语言是否清晰流畅、仪态是否大方得体。若胜方同学得满分10分,负方可比胜方低1—5分不等。

(四)实施过程中的其它注意事项:

(1)选择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项目。致使学生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即辩论过程中胸有素材,有话可说,不致冷场。

(2)考虑高职学生的起点素质,每次辩论项目活动之前要提醒学生,并要求学生预习到位,做到有备而来。

(3)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宏观调控,这是该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社教政〔2005〕5号〔Z〕.2005.

〔2〕张秀华,赵卯生.怎样开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研究 〔N〕.中国教育报,2007-06-13.

〔3〕洪贞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J〕.鄂州大学学报,2006,(12).

自然辩证法课程篇8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自然辩证法;职业培训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为依据,总结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客观地描绘了自然界中各种关系和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图景,探索了自然界的发展前途,精彩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观。它的确立,是人类科学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性变革,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丰富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思想基础,并且成为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的理论武器。

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能够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能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因此,学习自然辩证法,能够更透彻地理解一些哲学问题。另外,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订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习并深刻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对辅导员工作也是十分有意义的。辅导员工作是要从思想上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这种思想教育不能是呆板的,从辅导员教师口中说出的道理不能是晦涩难懂的,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收效将是显著的。而想要跟学生同一角度地思考问题,就不能同他们有“代沟”。这个“沟”包括思想上的,也包括知识上的,学习好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辅导员教师更好地理解对他们来说比较新的知识。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科,要想真正地搞清楚、弄明白,还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书籍去理解,只有不断地去学习、研究它,才可以很好地应用,所以笔者认为应该给辅导员教师开设自然辩证法这样一门课程,作为职业培训的一部分。

上一篇:人工智能课程范文 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