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20:43:57

自然地理学论文

自然地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自然地理学(physicalgeography)地理科学两大分支学科体系之一。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或人类自然环境),包括未经人类作用的天然环境和经人类作用后发生了变化的环境。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按研究对象分为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和专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亦即狭义的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阐明其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化,包括古地理学、热量水分平衡、化学地理、生物地理群落学(生态系统)等领域以及景观学、土地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等。部门自然地理学以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为研究对象,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被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等。专门自然地理学则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总体为对象,如冰川学、冻土学、沙漠学、沼泽学、湖泊学、海洋地理学以及极地和高山研究等。“自然地理”这一术语于17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到1765年,康德(I.Kant)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自然地理学,指出自然地理学是“自然的概括”。洪堡注意自然现象的地域结合,用比较地理学方法揭示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佩歇尔(O.Peschel)主张地理学应该寻求地球各部分相似的自然面貌和特点,找出它们发生学上的联系,从而把自然地理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自洪堡以后,自然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发展迅速。许多地理学家以区域差异为核心,进行自然区划及不同区域的地理考察研究;从“人地关系”出发,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并开展专题研究,着重探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不利条件的控制。至20世纪30年代后,地理研究工作有离心分散的趋势,跨越分支的综合研究进展较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格里哥里也夫(A.A.Grigoryev)和布迪科(M.I.Budyko)建立了以热量、水分平衡为基础的自然地带周期律理论,综合研究的倾向逐渐增强。50年代起竺可桢等在中国组织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和自然区划工作,自然地理学和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发展较快。由于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各类实验室和定位、半定位试验站的建立,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促进了自然地理环境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和现代过程的综合研究。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渗透,加强了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遥感技术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数学模拟和数理统计方法的引入,促进了地理信息采集、处理、贮存和再现的革新以及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研究,为地理环境结构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提供整体性、系统性的分析工具和手段。70年代初,乔莱(R.J.Chorley)和肯尼迪(B.A.Kennedy)最早运用系统科学观点,从系统结构、物能流通、系统平衡与调控等方面对自然地理系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体综合。随后,索恰瓦(V.Sochava)提出“地理系统学说”,试图从系统角度来构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并强调从生态系统观点进行综合研究。当今世界由于人口剧增和经济发展,面临着土地、粮食、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中心是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要加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联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人对自然界的作用及其反馈过程。重要的综合性课题包括: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农业生产潜力与区域承载力;土地—人口系统;环境监测、影响评价及演变预报;自然区划与区域开发整治;全球性环境演变等。

自然地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纬度

纬度不同的地区,其气候也必然不同,这对职业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中国的武术发展而言,南北不同地区的武术风格大相径庭。我国著名的体育史学家曾经对此有着专门的论述。我国南北地区武术风格是截然相反的,这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因为北方气温较低,十分寒冷,所以北方人比较健壮,筋骨比较强硬,因此北方人的武术风格就比较的有气势,有力量,展现一种豪迈之风;而南方气候温和,所以南方人比较灵巧,因此南方人的武术风格就比较灵活,变化多端。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冰雪运动项目是非常擅长的,而对一些户外运动就比较的落后,这就取决于其自然地理条件。因此纬度较高的地区开展户外运动是相当不容易的。

二、气候

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而且气候条件也关系着运动员是否能够创造出较好的成绩,对众多的运动项目都有影响。如果在进行运动赛事时,出现了狂风暴雨等一些极端的天气,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发挥其应有的运动水平,同时还给运动员和观众带来一定的危害,直接影响体育赛事举办的成果。因此,职业体育一般会考虑气候对其产生的影响。整体来看职业体育的发展,职业体育发展最发达的地区是中纬度地区,因为这里的气候条件最适合开展体育活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受到气候的严重影响,在室内可以进行的体育项目是可以减轻自然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比如一些篮球比赛以及一些羽毛球比赛等等。但是对于众多大型的项目而言,这种方法很难行得通,再加之一些地区的经济条件的落后,所以,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项目或地区。所以,在进行比赛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到气候的影响。从欧洲联赛来看,欧洲联赛一般是跨年度来进行比赛,在冬天寒冷的时候,联赛就会中断一些时日,而且赛季结束时也还没到炎热的夏天,这种安排是十分合理的。反观我国国内的体育赛事安排就十分的不合理,足球联赛一般被安排在夏季,这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以及观众观看时的情绪,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三、海拔

海拔越高,空气中产生的压力和含氧量就会逐渐的降低。即便在较低的海拔上,可能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一般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对于一些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身体也会出现一些负荷,从而影响其水平的发挥。所以,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开展赛事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受到一些地理因素的影响,欧美的职业体育的发展较其他地区发达,一般情况下,海拔较高的地区举办职业体育赛事的机会较少,即便是需要在有一些海拔的地区进行,那也一般选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但是,近些年来世界杯足球预选赛进行时,一些有便利条件的国家或地区会利用其自身海拔较高的优势来开展,这为它们的成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然而,从职业体育自身来看,这样进行训练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就拿中国的职业足球来看,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国海拔较高的地区的球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现在地区正在筹建职业足球队,其实这并不符合体育发展的原则。现在,自行车越来越受欢迎,以自行车为主的运动备受人们的欢迎,我国青海和青藏地区举办的自行车比赛受到了全国人们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欢迎和重视。但是与自行车有关的比赛比较耗费体力,一般适合于体能较强的运动员,而且由于自行车比赛一般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举办,所以就更加剧了运动员的体能消耗量,甚至还产生了一些高原问题。比如一些意外伤害以及一些高原反应等问题,更甚于在训练时就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是比赛参与人员和组织者必须要重视的原因。

自然地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来自全国70多个教学与科研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和40余名参加第三届全国自然地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王涛研究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秘书长陈利顶研究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研究员,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臧淑英教授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主持。

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26篇。会议期间,为纪念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50周年,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朱会义副研究员以“发展学科、服务国家、与时俱进、求实创新”为题,简要回顾了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郑度院士、蔡运龙教授、王乃昂教授分别以《生态文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当地自然地理学方法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循环观测实验与补给机制》为题作大会报告,66位专家、学者作了分会场报告。与会学者围绕自然地理学研究进展、区域环境变化与生态安全、人类胁迫与生态系统健康、区域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学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探索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除学术交流与研讨外,本次会议直面青年学者野外工作基础薄弱的问题,认真组织并安排了会后科学考察。会议组织委员会提前派出多名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河西地区的沙漠、冰川及高原景观及各典型区进行了预察,精心安排了会后考察路线、知识点,并编写了考察手册,保证了会后考察学习效果。

大会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研究员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会议最后评选出青年优秀论文8篇,并举行了优秀青年论文颁奖仪式和第三届全国自然地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证书颁发仪式。会议期间,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召开了委员扩大会议,就2014年会议承办单位与举办地点,听取了广西师范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承办申请,经投票决定,2014年学术研讨会将由广西师范学院承办。(责任编辑:王以芳)

自然地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17-02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自然地理学》是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自然地理c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部分自然地理课程开设之前的专业入门课,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并巩固专业思想的重要责任[2]。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代表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全面而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师专业化的制约因素,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对《自然地理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1.具备自然地理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突出对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地域性和人地关系研究[3]。《自然地理学》一方面注重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大学生宏观环境意识的培养[4];另一方面也强调着重解决淮安市盐化工、发电厂、秸秆焚烧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知识教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所以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自然地理专业素养,首先要精通自然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知识,熟悉自然地理学科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体系,使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区域分析与部门分析结合[5]。只有把授课内容放到更为深广的自然地理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上,才能全面理解《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2.具备指导实践的专业素养。淮阴师范学院开设的《自然地理学》选用教材为伍光和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内容涉及到地球概论、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实践性强是课程的突出特点,也是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具备较强的指导实践能力是《自然地理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包括野外实习教学和室内分析实验。野外实习地点选择在江西庐山,实习时间为期一周,实习内容较多,要求熟悉掌握地质罗盘使用、地质图的阅读分析和岩层产状测量方法,具有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特征观察鉴定能力以及常见野外植物辨识能力。室内分析实验主要涉及到雾霾颗粒分析、水质分析以及土壤结构、组分及污染程度分析等,因此要求教师掌握雾霾测试仪、水质分析仪、凯氏定氮仪、火焰光度计、激光粒度分析仪等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要求《自然地理学》教师具有实践实习指导书编制能力,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3.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教师作为课堂的负责人,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看,课堂不容置疑将是衡量教育理论成败的最佳实验地点,而对于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来说,更是名副其实的有效的实践观察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更加丰富的研究机会。尤其是《自然地理学》课程大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无趣,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更为重要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自然地理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还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把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拓展、提炼,并广泛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问题,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而且也易于展现教师个人在教学、科研上的风格与特色。

二、促进自然地理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建立促进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来看,主要包括外部促进机制以及内在机制。前者强调随着国内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的提高,使得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学习;后者则强调教师的自我完善过程。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学校应该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这也是实现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化的首要根本保证。特别是在OBE教学理论的背景下,部分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将衍生出很多分支学科,因此要在着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自然地理专业教师上投入更多的力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条件,确保每一位授课教师都接受适当的、有效的培训,并有不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使自然地理教师具备新课程所需要的观念、知识和技能。

2.强化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科与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学校定期印发一些最新的有关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或思想教育的文章,让教师课余进行阅读,并要求专业教师撰写并发表有质量、有水平的教学教育论文。《自然地理学》教师也是如此,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学团队的教师近年来先后发表了“提高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环节教学效果的途径”、“高校自然资源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生态学网络课程建设方法与实践研究”等文章,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

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科研的热情,提升科研能力。目前淮阴师范学院很多学生参与到“江苏沿海开发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调控模式研究”、“湖泊湿地土壤碳组分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洪泽湖湿地为例”、“丛枝菌根对玉米根际土壤碳矿化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淮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等科研项目中,同时教师也利用自己的项目经费支持学生完成部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也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深入打造《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团队。《自然地理学》课程团队的打造,将更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于首次授课《自然地理学》的新教师,学院将为他们选择一位指导教师,负责对他们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指导,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告诉他们改正的方法。同时,在学院开展集体备课,针对授课进度安排,教学细节方法研讨,课本内容研究以及学生上课状态分析,这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学院也会定期请来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相关专家以座谈会或者报告的形式与本院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兄弟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成长经验,以弥补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学院还可以经常拿出一些经费定期输出教师出国交流,学习世界著名高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以提高《自然地理学》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美霞.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2]杨淑萍,刘月兰,高素芳.高等师范院校《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

[3]高素芳,王绪根.《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4]刘德深,刘辉利,游少鸿.地学背景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

自然地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自19世纪中叶洪堡与李特尔创立科学地理学到20世纪中叶,地理学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近代地理学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研究方法的变革却相对落后。这个时期的自然地理学以分化为主,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成为主导方向,以肉眼观察或借助简单仪器观测为主要调查手段,定性分析和简单描述为重要表述方式。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创立与地理大发现以来哥白尼的“日心说”、托马斯伯内特的地球起源灾变说等一系列理论的出现密不可分,也与李希霍芬、彭克、戴维斯、沃耶科夫、道库恰耶夫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自然地理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密不可分。这些学者的观点和成果构筑了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推动了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地理学发展阶段。随着航空航天摄影和遥感技术在地理考察中的运用、定量方法的导入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发生了较大革新,但理论无重大突破,致使现代技术手段在自然地理学的许多领域里显得无所作为,因此,理论突破及理论与方法的协调成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进入了全球环境时代,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和全球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应怎样面对这种自然变化是当前和未来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触及到地球表层系统各个部分,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系列问题成了地理学的前沿学科领域。21世纪,地理学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院校的地理教学要从人地关系系统结构变化、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的需求重新审视地理科学教育功能和价值,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地理学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科教学主要内容及观点。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要通过观念更新、内容整合、方法革新,促进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一、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3](一)课程分散,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地理学学科分化的影响,高等学校的自然地理学按照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分成一定门类,形成一系列课程。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结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课程,各门单独开出;一种是将所有自然地理学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称为自然地理学。部门课程自成体系,注重学科内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造成了部门课程与地理学的分离。合并为一门课,受课程内容容量的限制,不能充分反映学科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全球变化问题、《21世纪议程》等一些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和新知识难以列入到大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二)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重视理论课程教学建设,而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目前,多数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课内基础实验+野外实习。该环节时数占专业课总时数20%左右,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技术性、研究性实践课程和课时很少。

实践教学注重了部门学科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忽视了利用现代技术对地域综合性的调查与分析,各学科内容条块分割,内容重复或疏漏,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了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6]地理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形成学术性、应用性、技术性三类人才培养格局,地理学的学科教学要重视理论教学,积极发展应用性和技术性课程,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要更新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在继承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关键是创新。教学改革与创新既要充分体现其学科教育的知识教育价值、能力教育价值、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变化和发展,革新与充实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将来生活和就业的需要,体现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

基于上述认识,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球意识,保持学科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将综合性、系统性思维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积极引进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浓缩涵盖地球表层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在具体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区域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等原则。

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创新。知识的发展一是突破,二是融合。无论是突破还是融合,都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既要保留原有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能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现代技术进展。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初步方案[7,8](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根据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新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反应地理学的综合化、区域科学化、时空动态化、人地关系核心化的新趋势,重点要加强自然地理学理论、实验、野外实习等方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赞同一些学者提出的按“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一般课程—新课程”的思路,通过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调整自然地理学课程结构,融合相邻学科的相关内容,设置“研究型课程”和“新课程”,来构建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做法。

自然地理学科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课程群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来体现。根据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设置主干课程和一般课程,依据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设置系列“新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新课程是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部门自然地理学相邻学科相关性比较大的内容融合形成的课程。“研究型课程”是围绕实践或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的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注重与实际应用结合,减轻了分支学科的内容,避免了相关内容的重复。

(二)课程体系构建初步方案按照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新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设想是:专业必修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大致为4∶4∶2。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约占70%~75%,实践教学约占25%~30%。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主要设置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学原理、遥感概论等课程;基本技术技能课程主要设置测量与地图、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理野外调查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理论选修课程设置综合自然地理、全球变化、第四纪地质、自然资源学等课程;应用选修课程可设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灾害地理学、资源管理与评价、地学软件等课程。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室内实验课在相应的课程内安排;校外实习安排地质学基础实习(2周)、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2周)和短途专题调研、参观实习(1周)。

(三)自然地理学课程教材内容及体系[9]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相继采用了一系列经典教材(见表1)。这些教材在内容结构及体系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彼此之间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性。这些教材绝大部分内容体系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展布为主线,部门地理自成体系分章论述的模式,有些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相互重复现象很是普遍。近年出版的自然地理学教材,注意了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性,吸收了一些新资料和方法,内容结构趋向科学合理,但也存在资料陈旧、内容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等缺陷。

教材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精炼,组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自然地理学教材修订应从“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加强学科内容融合,进行综合研究;应将系统的观点、区域的观点、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思路与方法贯穿于学科教材体系中;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研究成果与技术,适当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开设系列新课程;适当补充和更新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强化应用性和前瞻性研究内容。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0]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教学目标是验证与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野外地理工作和室内地理分析的能力和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意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专业理论知识印证(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基本要素的概念、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和区域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认知),地理科学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现象观察能力、运用地图学、遥感图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基本技术和方法的技能的培养、地理科学思维培养),地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行为习惯,世界观和人地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常规的自然地理学实验、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综合性的野外考察、区域专题调查等。

随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必须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创新教育着手,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为核心,充分体现科学性与探索性,剔除部分低层次的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一些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实验。

处理好基本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既要体现纵向知识的相互联系,又要体现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是课程建设的支撑,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思想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发挥。在教学形式上的基本设想是: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实验实习、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创造一种师生互动、相互启迪、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实验实习教学模式改革:重新整合实验项目,提高实验开出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野外实习教学采用以实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告之观测点、路线和地理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测—学生现场讨论—教师典型现象剖析—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改变教师的定点讲解,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教学模式。

(六)改进考核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地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的基本思路:建立科学地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实行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课程总成绩中,适当加大平时作业、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实验等考核的比重。校外实践考核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实地考察的工作情况和实习报告等,并对在实习过程中有创见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重视自然地理思维过程的培养。其次要从地球系统科学及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革新教学理论、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成绩评价体系,这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中心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自然地理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化,张小咏,赵军·关于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26(2):201-203·

[2]苏英·高师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8(6):71-74·

[3]赵捷·高师地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对接研究[J]·阴山学刊,2006,20(1):32-34·

[4]王建,张茂恒,白世彪,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4):66-69·

[5]陈国生,陈修颖·高师本科地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结构优化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24(6):75-79·

[6]孙根年,黄春长·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8(1):114-118·

[7]李晴·地理学科教学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29(3):373-375·[8]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等·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58(1):9-15·

[9]何彤慧,李龙堂,李晨,等·自然地理学教材体系的变动与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3(5):35-39·

自然地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当前,高等教育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仍有较大差距,这直接影响了国家创新发展动力的提升[1]。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该工程明确指出要重点解决“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文以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即指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与野外实习)为重点,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整合各类实验及实践教学资源,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学习,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 国内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国内高校普遍开展了以增加基础课课时、压缩专业课课时,重视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改革[2]。在改革过程中,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改变了地理科学专业本科自然地理学课程的设置,将原来的按照分支学科设置的课程,如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等,变为设置综合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或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3-5]。

由于受到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属性、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尺度较大、以及专业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较低、实验教学仪器单一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实验方面,开设的实验项目少、实验课时不足、实验项目以标本观察为主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较少,实验教学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等问题[6]。②野外实习方面,目前常用三种教学模式,基地模式、沿途考察模式、分阶段和分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教学方法陈旧,实习条件涉及的食、宿等问题较多。

2 广西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现状

我校自2008年开设地理科学专业之初,就将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6门自然地理课程列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目前,地理科学本科专业自然地理系系列课程共开设了28个必做验证性实验项目。受实验课课时及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尚未开设其他选做的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有个别教师单独开设创新课题,但不能使全部学生得到锻炼。因此,有必要增设一定量创新性实验,这对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如何将科研项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如何将科学研究与创新相结合,如何开展与课程有关的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等都是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2)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

广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通过近4年的教学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野外实习教学体系,建立了地质地貌(灌阳)、植物土壤(猫儿山)、气象水文(桂林市气象局和水文局)等稳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野外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系统的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但是,当前野外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不足,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方法、实习路线的安排、专业老师指导方式等方面有待创新,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足,实习效果欠佳。第二,经费、交通、教师资源、安全、住宿等实习条件有限,实习组织难度大,学生实习热情不足。

3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自然地理学课程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强化广西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验和野外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创新性,提高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的效率性、前沿性和创新性,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进为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增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实验和野外实习与教师纵横向课题、学校的本科生创新项目及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以改变学生心目中自然地理学课程实验以观察、描述标本为主,技术含量不高、仪器设备落后的观念,提高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的兴趣,使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契机下,结合当今社会对地理人才的要求,从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突破为切入点,以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促进科学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力提高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这样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必要的实践准备。

参考文献

[1] 叶枫.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03-105.

[2] 杜忠潮.面向21世纪师专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刍议[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14(6):45-49.

[3] 张绪良,付炳中,韩同欣.基于综合野外实习的自然地理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28-131.

[4] 张绪良,明世顺.海岸带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及实现[J].高师理科学刊,2006,26(2):106-109.

[5] 周松秀,刘兰芳,谭家杰.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6):138-141.

自然地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方自然资源;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改革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组成特征、结构功能和空间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等各个地球表层的环境系统。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的自然地理理论知识都是前人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原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相结合,并内化为自身的智慧[1]。作为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实习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和地方性,应充分结合区域实际,在自然环境中分析客观世界中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一、本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现状

广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通过近5年的教学实践,目前已经形成野外实习教学体系,建立地质地貌、植物土壤、气象水文等多个稳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野外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系统的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经过历届学生实践,实习线路选择已基本成熟,既有部门自然地理学独立线路,也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线路。例如:①灌阳县野外踏勘地质实习:实测地层剖面,构造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岩石、矿物及化石的观察辨别。②资源县八角寨丹霞地貌实习:实认丹霞地貌(峰林、孤峰、峰丘),不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流水侵蚀、崩塌、风化)。③漓江―毛洲岛―古东瀑布河流地貌实习:观察河流侵蚀地貌(下蚀、侧蚀),堆积地貌(河漫滩、阶地、心滩)。④银子岩―冠岩喀斯特地貌实习:辨认喀斯特地貌发育类型(石芽、石柱、石笋、落水洞、溶洞等)。⑤岩溶地质馆―桂林理工矿物标本馆地质实习:室内实习,学会辨认岩石、矿物。⑥青狮潭水库―两江四湖―水文站水文实习:研究河流、湖泊自然地理特征,河流、湖泊水情、水量变化及水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⑦会仙湿地水文、植物地理及生态学综合实习:调查湿地水质、植被和土壤类型及其整体的生态系统。⑧猫儿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基于地质地貌学包括植被、土壤垂直地带性观察,湿地水文植被土壤调查,峡谷河流水文学,山顶气象站观测等综合自然地理实习。⑨黑山植物园―雁山植物园植物地理实习:简单介绍植物分类,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知识。⑩桂林气象局气象学实习:仪器参观学习,气象工作介绍,简单实测气象数据。

二、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我校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除已经满足常规教学所应具备的实践项目外,还充分体现出以地方自然资源为教材的野外实习。我校野外实践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已有独立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手册,师生都较为满意,学生热情度较高。同时,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与校内实验紧密结合,成为扩展校内实验教学范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有利补充。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有部门也有综合,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培养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借鉴与对比已有野外实习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开展以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创新性,并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部分学生将野外实习的研究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培养不足,实习效果欠佳。实习过程中教师基本仍采取集体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忽略学生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缺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且解决过程往往独立进行,缺乏小组讨论、合作学习[2]。

二是经费、交通、教师资源、安全、住宿等实习条件有限,实习组织难度大。受限于学校提供的经费及实习时间安排,我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地点均为桂林市内,很多实习内容无法得到展开,如火山、海洋地貌、冰川地貌等。实习地点虽都在桂林市内,但大多在偏僻野外,部分地区交通不便,需要长时间步行,实习学生众多,带队教师人数有限,安全问题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建议

1.完善实习线路和实习内容

最新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法强调应以学生为本,因此实习内容、实习线路的选择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如下:①由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自拟实习路线,确定实习内容,提出需解决问题;②教师评议并对实习内容、路线、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必要修正;③学生实地观测寻找证据,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④现场讨论,教师辅助;⑤教师补充典型自然地理现象的剖析与阐释;⑥归纳总结,撰写报告,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分步指导。

2.构建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

野外实习教学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观察、记忆,应转变实习教学主体,立足于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该过程即是一般科学研究的过程,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充分结合[3]。最终在实习汇报时能有一定的研究主题,考核方式也采取论文答辩式,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好准备。同时,该新模式应充分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分析其特点,挖掘野外实习素材,利用地方自然资源开展实习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该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能力。

3.加强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的前提是努力提高专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素质。当前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人数已满足不了野外实习的需求,这就要求当前从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教师不仅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一定的创新思维,也要有丰富的野外实习经验。同时,还应适当增加指导教师数量,以保障学生野外实习安全。

4.充分运用新技术手段

当前传统的自然地理实习手段仍以野外观察、调查、测量与取样分析等为主,观测范围有限。如果想要宏观分析调查大面积地区,需要结合RS、GPS、GIS等技术。通过对主要地表参量的反演(植被指数、植被覆盖率、叶面积指数、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等),可以对地理环境各参数的变化作出较为准确的分析[4]。在GIS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平台系统已经成为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未来发展的方向。教师远程操控,并对学生实习进行准确记录,学生在网上进行模拟实习,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作为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一门实践课程,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完善实习路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实习教学新模式、充分结合地方自然资源、采用新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实习内容。同时,在自然地理实习过程中,应注重创新能力的锻炼、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习这项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磨练意志,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朱高龙,.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31-134.

[2]衣华鹏,张鹏宴.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35-138.

[3]肖海燕,陈志彪.基于地理专业特色的实验与实习课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27):72-75.

[4]杨胜天,黄大全,罗娅.地理综合实践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自然地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1.语法正确。用于学术交流的科技论文不同于聊天,语法正确是科技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比如,句子要有主、谓或者主、谓、宾。虽然这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稍不注意,就出问题。一个学生投到某刊物的文章,开篇第一句是:“通过对湖南X的系统采样,运用Y分析技术,对X进行了Z等的分析”。我多次将该句改成“本研究对湖南X进行系统采样,利用Y技术,对Z等进行了分析”,学生没有改过来,就投出去了。2位审稿人也没指出来。校稿时,我2次修改,编辑也不采纳。最后定稿时,编辑要求我作为通讯作者对全文把关。我将此作为第一个问题列出来,编辑有点不耐烦,专门来邮件:“稿件最后定稿,只修改原则性的问题”。意思是这样的问题就不要改了。我立马回复:“文章可以不发,开篇第一句没有主语的句子不能不改”。到这时,编辑老师才将这句话改过来。不知我这样是否太较真、太迂腐?但我认为,没有主语或者谓语的句子是明显有语法错误的,不是科技语言。

另外,语法要求还包括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其他很多方面。如“H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且多样的省份,形成机制复杂,防治难度大……”的语言表达,就写得太随意,第一句的主语与后面带逗号的句子应该不是同一个主语,但形式上逗号后面的主语应该是“H省”。这样,逻辑上是不通的。所以,科技语言的语法问题不能不引起注意。

2.使用简单句和陈述句。学术论文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学术论文一般是对科学事实、材料信息等的描述和表达,是对科学分析的陈述、讨论和逻辑推理,是对科学结论、认识的总结和提升。这就要求科技论文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因为尽量使用简单句、陈述句,才方便读者阅读、理解。一般单个句子不宜太长,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不宜过多,疑问句、反问句尽量少用。

3.用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表达。科技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一般自然科学的论文,由引言入题后,就是事实(现象)描述、分析和讨论,然后就是结论。整个过程的逻辑关系,就是以事实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得到科学认识。文章的语言应符合科技论文的这个特征和要求。不宜泛泛而谈,空洞无物。如某学院在介绍自然地理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时,有如下一段文字表述:

“自然地理学以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阐明自然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现代自然地理学着重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及其响应体系。尤其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并应用地理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笔者认为这段文字不但脱离事实、空泛,而且漫无边际、不很靠谱。让人读后,很难获得该学院该专业的任何具体信息。介绍了等于没有介绍,甚至还不如不介绍。

4.逻辑性强、条理清楚。科技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经得起推敲。即陈述的事实、分析的问题、论证的理论原理、得到的科学结论等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所以,语言表达也应十分注重逻辑关系。比如前面一句是“(激光)根本穿不透(雾霾)”,后面接着一句“如果激光武器的作用距离是10公里,有雾霾的情况下一下降到1公里”。前后逻辑关系相矛盾。再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学者对XX进行了XX研究(张X,1987;姚X,2005)”。这里引证参考文献,出现明显的逻辑错误。这样的细节问题,稍作思考,就可以避免。

另外,语言表达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不但逻辑关系明显,还要条理清楚。比如在表述某风化剖面主元素含量特征时,文章中一会儿“自上而下,元素A含量增高”;一会儿又“自下而上,元素B含量降低”。这样缺乏条理,让读者读起来很费力,也不便于自己总结有关规律性的认识。值得注意。

5.语言表达力强。科技语言表达力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十分精炼,二是表达准确。诚如涂光炽先生(我国地球化学创始人)所言:“文字要言简意赅”(给地化所题词的最后一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时,要十分珍惜使用文字,来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

6.使用专业语言。每一个专业都有他的专业语言,即“行话”。我们读参考文献时,就应注意学习这些“行话”。写作时使用“行话”,既体现你不是外行,又便于交流。

自然地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历史起源

十八世纪后半叶,布丰在他主编的《自然史:通论和专论》中论述了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18世纪90年代,法国编制成比例尺为1:80000的法国大地测量图,为以后地理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

十九世纪初,马尔特・布伦在《简明世界地理》中论述了地理学的一般理论和世界主要区域。以后,雷克吕又在《新世界地理》中创立了以区域为基础的描述地球的方法,并强调人在改变地球面貌中的作用。该书被认为是一部区域地理巨著,对法国近代地理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二、法国地理学的早期发展

(一)19世纪70年代前的法国地理

在德国,洪堡和李特尔创建了现代地理学,而后由维达尔将其引入法国,然而洪堡和李特尔二人都于1859年逝世,而维达尔的著作到1900才问世。在此时期法国地理学并非完全不存在,从第一帝国时起,已有一位被放逐流落到法国的丹麦人马尔特-布伦曾经编纂了一部《地理大全》,且不失其价值。在此之后,“地理学会”与1821年在巴黎宣布成立。学会促进了考察探险的迅速发展,但它在公众并没有多大影响。马尔特-布伦创办的《旅行杂志》便是一例。在当时教育完全无视这门学科的情况下,充其量在历史学中有点地理内容,即所谓的历史地理学。总的来说,当时统治阶级对地理学的教育十分不重视。然而,当法国人发现德国人在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强于自己时,意识到历史和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带来了地理学思想的进步。

(二)19世纪70年代后的法国地理

1872年以后,人们不再争议了,谁也不再强调“自然发生”原则,于是决定论观点取得了重大进展。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政府得之法国官兵有两方面能力较弱,即外语能力和地理知能,因此教育部在中小学课程里加入地理学。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知识有为之士:艾利赛・雷克吕(1830-1905),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雷克吕认为人类可以变更他的居住地以适应自己的目的,同时也认为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时破坏了自然的美。主要著作有《新世界地理》、《地理大全》、《世界地理学》、《人与土地》、《法国地理学导论》,他还编辑《琼安纳旅游指南》。埃米尔・勒瓦瑟(1828―1911),首先系以人口历史学家而知名的。他从事统计学应用研究引导他去开拓地理学,他是这个领域中许多理论和一些方法论的首创者。1889年,他明确的发表反对自然决定论和人类自主论的观点,他确立了数学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但是他只注重分析,使他令人惋惜的走向与各种地理实践相脱离的歧途。

三、法国地理学的近展

维尔达・白兰士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引导了法国新地理学的发展。维尔达通过研究古代历史和古典文化进入地理学的研究领域。1866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72年,他完成博士毕业论文。此后26年他致力于培养地理学教师,并不断更新供他们使用的地理学材料和思想。1898年应聘为巴黎大学教授,他是自1809年巴黎大学地理教席设立之后第一个担任这一教席的地理学家。他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如加卢瓦、白吕纳、马东、德芒戎和布朗夏尔等。

维尔达・白兰士的地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名著《法国地理学概貌》(1903)、《地理学的独特性质》(1913)和《人文地理学原理》(1922年由马东整理出版)之中。维尔达・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思想被誉为“ 维达尔传统”,在法国得到了继承了发展。让・白吕纳(1869―1930)是人文地理学的领导,阐述了维尔达・白兰士的思想,并把它介绍到其他国家。1910年出版了巨著《人地学原理》,文中把人文地理学的领域缩小到只涉及人类环境的利用和占有,着重研究人在地表上活动的“基本事实”。德芒戎(1872―1940)强调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集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文地理学问题》是他去世以后,法国地理学界为纪念他的科学功绩而编辑出版的一本文集,收集了他一生中代表性的论文。自然地理方面, 伊曼纽尔・德马东(1873―1955)是自然地理学的领袖,德马东具有良好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生物学基础,他把所受到的历史学和地理学训练结合起来。代表著作《自然地理学专论》,《法国自然地理》。马东和布朗夏尔重视探讨区域内各种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力求将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结合在一个体系之中。

区域地理方面,马东、德芒戎、布朗夏尔、博利、德方丹以及肖莱等都有著作。他们不仅深入研究了法国的一些地区,而且研究了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突出的是由维达尔・白兰士创议、加卢瓦主编的《世界地理》巨著,其中马东与德芒戎合写的《法国》、德芒戎写的《不列颠群岛》和博利写的《北美洲》,都是名篇 。

四、法国地理学的现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地理学家和他们的著作的数量都有很大的增加,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大大的超越了维达尔・白兰士及其学生的时代。

现代地理学出现的从定性描述定量分析发展的趋势,以及地理数量方法,遥感方法,自动化制图等新方法的技术的方法应用,使法国地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区域地理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细致的描述,而是更多的运用发生学的观点分析现象的本质;人文地理学研究越来越侧重于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规律的作用和空间布局,区域规划理论的探讨。自然地理学研究则向应用地理方向发展。

尽管出现上述变化,但是在法国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战后,法国地理学在新地理学理论发展、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激进主义地理学批判和文化地理学创新等领域处在国际地理学发展的前沿。

(一)地理学的转向

随着地理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逐渐摒弃了传统的人与环境关系研究,将研究重点放在人类的互动上,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们在空间研究中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提供地理学者研究城市和工业问题时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法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随之成为地理学家研究的主题。

(二) 地理学的国际化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地理学呈独立发展的格局。到20世纪40-50年代,法国地理学即使没有直接卷入结构主义运动之中,但其研究成果也多多少少受其影响。这一时期的法国地理学已经远离国际地理学的发展前沿。

到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通过加拿大魁北克省法语文化的连接开始认识美国地理学,从而打开了法国地理学接受国外地理学影响的大门。

(三)应用地理学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发展迅速。按照凯恩斯的理论,经济学家自信通过经济学的发展不仅能避免失业,而且能刺激经济成长。于是经济学家提出了受到工程师和政客高度赞赏的科学知识的形态。于此同时,蓬萨尔1955年出版《经济和空间》和1958年出版《空间经济理论发展史》。与此对照,一方面由于经济学可以解释西方经济持续高速成长的原因,经济学家享有较地理学家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尽管空间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但是空间经济学需要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这些都刺激了法国地理学家在地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发展欲望,许多激进地理学者转向应用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第三世界问题研究、自然地理学。

(四)新地理学

早在50和60年代,地理学许多同行都提出要重建人文地理学的想法。“新地理学”这一词汇的提法见于1964年卡拉瓦尔出版的著作《论人文地理学的讲演》。

法国新地理学研究核心是强调空间连接的结构,及其构建的网络系统,以及产生的空间组织。

1、区域经济理论

20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还相当机械,维达尔地理学的基本理念已被遗忘。法国最具权威性的区域地理学者之一茱莉亚在1962年地理学年刊发表《区域定义评论》一文,反对将自然区和景观的概念放在城市中心和区域极化的研究中。新的地理学研究重视经济学概念的引入,注重区域组织研究,且有意将发展经济运行的机制研究用来解释区域发展动力学原理,这是北美洲地区地理学所欠缺的部分。

2、区域极化研究

法国新地理学强调地域间互动结果的分析,导致布代维尔的区域极化论的出现。到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地理学家已经在区域组织理论分析方面取得进展。

3、热衷计量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起,区域的实证研究发展出类型学,许多年轻的地理学者热衷于计量方法,为了更正确严谨的基础上建立更好的类型学。他们运用制图学家柏林的因子分析和数学家本泽科瑞的对应分析进行地理学的类型学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的地理学者更极力推崇归纳的方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计量地理学家开始注重系统分析。

4、区域组织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系统分析的应用日渐衰落,许多20世纪70年代的新地理学者仍在考虑用现代化学科建立区域组织形态学。

罗吉尔是法国新地理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事被称为新“综合地理学”的研究。

(五)社会和政治地理学

20世纪60年代,一些地理学者沿着法国新地理学观点的区域组织之经济基础开始研究政治及社会地理领域。70年代初,他们认为空间组织有影响的社会和政治力量已被忽略,因此决定探讨社会学及政治科学对空间过程知识的贡献。

社会地理学的地位在50年代已经确定,但尚未举足轻重。到70年代取得了迅速的发展。80年代,社会地理学得到了更新。

政治地理学在战争结束时已销声匿迹,其衰落的原因的地缘政治学方向的出版状况不佳和一些学者实行的“知识恐怖主义”有关。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对政治地理学改变观念是应归于伊夫・拉科斯特,他为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政治地理学的方向,应该是一种感知分析,即作者对于政治形势极其发展战略理解认识的分析。1967年,他创办《希罗多德》新期刊,同时也出版了《地理学的首要价值在于军事》的小册子。

(六)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在法国从来没有形成一门分支研究领域。人们认为解释那些用现代力所不能说服的情况时,便求助于历史地理学。然而,新的历史地理学者以经验主义方法论为主,主要焦点集中在法国景观史和西方城市史等。

文化地理学的确是80年代以来法国地理学中经历较大转变的领域,主要处理文化传播的空间面向。因此,法国文化地理学进行“文化转型的空间问题及意义”研究走向了国际地理学的最前端。

贝克尔的《日本的空间生活》以及《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两书开启了人与空间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点,以及他们在文化偏好上的依赖。

五、小结

法国地理学不满足于20世纪早期所发展出来的地理学研究,强调经济和计量模型的新地理学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早期关注社会和政治事件,60-70年代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地理学学科发展轨迹,从专注理论研究转向更具体的区域研究,在社会与政治地理学领域走在了国际地理学的前面。最近20年法国地理学最重要的改变是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观念的现代化。

自然地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 发展 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 经济 、城市、人口、部落、 旅游 、社会、文化、 政治 、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 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 科学 ,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 现代 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 哲学 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4.2 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 理学 、 旅游 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 发展 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 规律 、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4.3 密切关注我国社会 经济 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4]

上一篇:自然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子女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