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03:52:35

自然教育论文

自然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自然人与道德公民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密不可分的。“爱弥儿”从自然人属性的状态逐渐成长为社会集体形态的本质是个体自由上升为普遍自由的实现,要追求自然人的普遍自由,尊重大自然中的理性自由。因此,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这种道德公民的个人意志已经完全消解在共同意志之中,并且仅以道德共同体的共同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道德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国家没有平等自由,美德自然就无所存在;没有美德,何来所谓的自由;没有公民,道德即不复存在;拥有理想公民,则有你所需要的物质保障;丢弃公民,你将空空如也。”国家需要有美德的道德公民的支撑,培养有德公民需要通过教育途径来完成。“公共意志”是整体道德人格魅力实现的最主要途径。其次,国家是每一位公民所聚集的共同体,公民的首要国家性义务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因此,培养热爱国家的理想型爱国公民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职责。最后,卢梭认为,理想型道德集体公民认同感应积极向深刻的社会道德情感向心力渗透,采取一种全心全意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国家集体信仰———“公民宗教”。根据卢梭培养道德型爱国公民的思想,个体公民的平等自由是通过个人与国家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最终实现的,这是更高层次的政治性道德自由的升华。因此,道德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思想教育,重塑自然完美的气质。在“公意”思想的指导下,创建爱国的气氛,并借助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宗教”,培育社会教育的整体形象,完成道德阶段任务,最终使人重获自由。

二、“自然人”培养观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1.道德教育的目标。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社会对道德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思想品德所做的规定,是对其活动结果的具体要求,也是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卢梭的“自然人”培养观所提出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有着自由、独立、善良乃至幸福的“自然人”。当然,我们的道德教育目标还应该加强对人的道德意志的锻炼以培养其自立能力,阶段目标设定要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通过对个体道德情感的陶冶来巩固其良知等方面。卢梭反对溺爱孩子。他强调,当一个女人过分地关心孩子,她可能采取了相反的方法:她为了使孩子不感到病弱,渐渐地却使得孩子越来越羸弱;她不想孩子遭受到大自然自身的风险,所以让他远离所有痛苦,但灾难在遥远的未来却全部累积到他身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告诫我们的教师、家长乃至社会,要做的不是给青年人现成的东西,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获得生存的途径。

2.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道德教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其科学、系统与否直接影响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一个人的道德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所形成的,所以道德教育所采取的相应内容为:人类情感的培养,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锻炼人的意志。这无疑也会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3.道德教育的方法。

为了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更好的践行道德教育的内容,我们就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根据卢梭对“爱弥儿”所实施的教育手段,可以提取出我国道德教育的方法:尊重人的自身规律,分阶段进行,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统一体的教育模式,提高法律约束三个方面。

三、卢梭的道德教育观对我国德育工作的现实启示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教育领域的“哥白尼性革命”。他的道德教育理念涵盖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对我国目前的功利性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多元化困境与未来道德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实践性意义。

1“.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道德教育的功利化。

随着已经失去教育意义的旧的道德价值体系的瓦解,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道德教育混淆于政治传声筒教育的现象。例如,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就存在着舍本逐末、背离受教育者自身发展规律的现象。这种状况给道德教育的实施进程以及实际功效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当今教育带有严重泛工具化的性质,教育文化偏向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人人认可的“好”工作,进而实现自己所谓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被解释为以衡量物质经济条件为主要内容的世俗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人才”模型主要是高分低能的检查机。道德教育生存于这种畸形的教育背景下,好比浮萍,无法停留,即使存在,也只是教育机器的零件。如何摒弃我国目前道德教育的功利化现象,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借鉴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的起点思想,即遵从“自然人性”以及教育要符合人自身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自由”。

2.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社会道德体系的多元化。

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面临道德教育体系多元化的困境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给予年轻人指导,可能会分裂其思想,丧失社会共同体的道德认同感,导致精神危机。所以,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是重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重建认同性公共道德。卢梭的道德教育所提倡的“公共意志”概念、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宗教”是保障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构基石,有利于社会道德素质教育的进步,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纵观卢梭的整个道德教育观,开篇于培养“自然人”,结束于塑造“道德公民”。在道德教育理念的建构过程中,始终贯穿其中的两条核心线索———“以人为本”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观以及培养具有国家整体认同感的爱国公民思想,不仅在思想上充满了深刻的历史教育意义,而且适应了当今时代需求,进而对建构具有现念的道德教育新模式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指导意义。

自然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2.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4.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圆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

(一)、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消除心理障碍

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呢?

2.构筑民主平台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

3.实施成功教学

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认知冲突造成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实现新的平衡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1.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例如:我在组织“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往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内吹气。问学生:a.吹入的主要是什么气体?b.观察到什么现象?c.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实验现象?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其中一个学生观察到吹入CO2时间久了沉淀溶解了的现象,提出“为什么沉淀会溶解?”这一问题。(2)通过揭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已有了一些非科学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妨碍学习新知识。例如:他们认为往浓硫酸中加水与往水中加浓硫酸是一样的;在煤上洒水比不洒水放出的热量多等。因此可以从这里入手学习浓硫酸的稀释、反应热等。又如鲸为什么不是鱼?蝙蝠不是鸟?通过这些概念和说法的并列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3)联系STS(科学、技术、社会)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会觉得具体、亲切和现代感,同时反作用于STS,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科技、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例如在讲机械运动时,可渗透同步通讯卫星、宇宙飞船进入空间站的对待等;在讲电阻后,可介绍利用超导制成的磁悬浮列车等。(4)通过谚语、民俗、典故等设置问题情境。一些当地的谚语、民俗、典故学生耳熟能详,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五九六九、沿河插柳”把这些生动、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粹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一定要这样吗?”,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走进“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为基础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获取的,也即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果子”。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它们的关系是: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置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的认知目标、学习内容,那么必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认知结构,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渗透吸水?”这类问题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问:“为什么卖菜的人经常给蔬菜洒水?”这样提问,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就会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重教轻学,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涌现。例如,“四导式”创新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四导”,即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它的程序结构如下:

教师

学生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自学、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很好的作用。

(三)、活化思维方法,促进问题意识发展

1.发展直觉思维

自然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 黄在清: 男,1967年生,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毕业。现参加《教育管理》大专自考。教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交流或参评获奖。 论文《在体现个性中培养团队精神》参加北京当代师苑全国教育论文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收入《中国当代教育研究》(2002)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文萃》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并收入此书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合作》参加2003年度《教与学》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征文,荣获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部级),并成书全国公开发行。 曹东:男,学校教研骨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参评获奖或交流。 浅谈如何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效 地址:四川省高县月江镇中心校 姓名:黄在清、曹东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部分教师为了实践新的《课标》理念,大胆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在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之下,教学中大胆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一方式得到大部分教师的效法,其中有部分教师处理得当,使学生学有成效。 如何判断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成效,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成因,笔者认为:从分析“合作学习”的表面现象入手,把握住“合作学习”的内在本质,容易探究出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现结合实际,谈谈我们的教学体会。 一、 “合作学习”表现出的现象: (1)合作中存在小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和交往的技能;存在小组讨论合作时不善于关注别人的发言,只在乎自已的发言机会;存在小组在完成任务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权威”,瞧不起成绩较差的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存在小组间进行竞争时,群体意识不够或尚未形成,失败后就相互埋怨;还存在人云亦云,“搭别人的车”的现象。 (2)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不平等交往现象存在,表现在教师对成绩好的有偏好。 (3)课堂噪音太大的现象,课堂谈话与学习无关,或有意表现自己,提高嗓子制造噪音等现象。 这些合作学习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神,体现不出合作的成效。 究其成因: (1)设置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必要性,因为要完成的任务是个体成员都能独立完成的,而且答案是简单唯一的。 (2)设置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激励性,学习中没有积极的责任分工,没有积极的讨论、争辩、互补。更看不到认知上的冲突,气氛冷淡,学生大多在被动应付。 (3)设置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成效性,没有对个体成员学习成果的加工和综合,更没有共同活动的评估和调整。 二、成效评价 1、从是否达到合作学习的条件判断 (1)小组成员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或学习的具体任务均有认同感; (2)成员之间能够积极、相互依靠。 (3)小组中的个体责任能够明确并能得到落实; (4)小组合作中成员能够运用一些基本合作技能,如听取别人的发言,能够向别人求助,能够向别人建议,能够和别人协调活动等。 2、 从合作学习具体操作上判断 ⑴、小组合作的学习的任务的正常确定,是否很有必要, ⑵、小组的划分是否是以合作而分组,为合作本身而培育小组, ⑶、小组合作中是否有纠正“合作的问题者”,合作的“小权威”是否被遏制, ⑷、对学习滞后者是否有具体的帮助, ⑸、在合作中合作意识,交往技能是否得到培育。 三、从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来判断 有些教师认为小组合作,教师只是提出合作任务,其他就只是来回巡查监督,把自已摆在“监工”的角色,这种作法是不妥的。 如果教师能正确处理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合作中,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伙伴,是知识的导师,是合作活动的主导,这种能正确处理角色的教师,策划的“合作学习”活动,应该说是有成效的。 四、从合作学习的本身意义来判断 合作学习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把置身于班集体中的本来孤独的个体,在合作问题的“聚集”下,让学生排除个体而群策群力,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这本身就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再者,合作能使学生之间有较深层次的人际交往发生,对提高学习质量有显著的效益。也可说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避其质而谈其形,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五、从学生的终身学习远景来判断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内是否是“人对人的加工”,是否存在“人云亦云”等不良现象,如果学生的积极参与、相互交流能逐渐形成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积蓄了学习语文的后劲,又培养了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感,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得到持续提高,如果能达到,这种“合作学习”也应是成功的。 六、从课程评价体系来判断 新《课标》用较大的篇幅提出了评价和建议中贯穿着“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改善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课程

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语文学习是有重视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故语文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评价也不能完全采用量化的手段,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用激励性语言进行定性评价。 总之,语文学科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合作,注重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动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效应遵循这一总则,全面考查合作学习的过程,认真透析其操作,防止主观孤立判断,只有客观、全面才能对其成效准确判断。 作者简介: 黄在清: 男,1967年生,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毕业。现参加《教育管理》大专自考。教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交流或参评获奖。 论文《在体现个性中培养团队精神》参加北京当代师苑全国教育论文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收入《中国当代教育研究》(2002)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文萃》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并收入此书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合作》参加2003年度《教与学》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征文,荣获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部级),并成书全国公开发行。 曹东:男,学校教研骨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参评获奖或交流。

自然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没有人天生就是幸福的,班主任工作并非必然是幸福的,幸福要靠自己努力去争取、去奋斗。能与年轻的学生在一起,使自己拥有了第二次青春,这本身就使班主任工作成为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而像学生一样做功课,使我的班主任工作得心应手,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日课

李镇西说,他每天坚持“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李老师简单质朴的语言勾画出一名好教师成长的足迹。对于我的班主任生活而言,每天要做好十件事。

1.跑操。晨起与学生一起跑早操,利用工作时间锻炼自己的身体,在“1班1班,非同一般;创造奇迹,奋勇争先!”的嘹亮口号声中用脚步去丈量青春的力量。

2.阅读。与学生一起晨读,啃教育理论书籍与大师对话,在近5年的坚持中我读了100本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理论著作。晚睡前读历史学、人文学著作,工作期间抽空读杂志,每日读书3小时。去年一年购书就花了6000元。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因此“教师应该成为职业读书人”(高万祥)。每届学生也习惯地称呼我为“刻苦的秦同学”。我认为班主任应该是首席学生。我应该感谢的是学生,没有他们陪伴,或许我坚持不下来。

3.日记。饭后到班里批阅前一天值日班长写的班级日记,在这引导集体舆论的主阵地上留下自己的思想。当读到“持续几天,地理老师都很疲惫,无论从声音还是从动作、表情都看得出来。可是有些同学并不体谅老师的辛苦,课上乱起哄,好几次需要老师维持秩序,这是我们班的风格吗?”,我回复道:“地理老师虽然年轻,第一次教高三,但他每次上课前都要先听老教师的课,备课、批改作业态度之认真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当然我知道大家不是故意的……”当同学们争相传阅时我知道目的达到了。

4.寄语。我一直保持着魏书生老师的“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的习惯,结合学生近几天的表现写一句老班寄语。当自习课纪律不好时,写一句“静能生慧”;当月考结束,新的征程即将开始时写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值日班长则打趣地在黑板左侧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师生一唱一和。朱小蔓说:“德育是盐,一点一滴渗入学生心田。”

5.唱歌。把课前一支歌打造成班级品牌,让歌声润泽生活。当有同学过生日时大家为他(她)唱一首生日快乐歌,过母亲节时唱一首《念亲恩》……今年“十一”放假期间收到一帆妈妈发来的短信:“您好!仅一个月,一帆却有了那么大的变化,这全归功于您的魔力。全班同学为她唱生日歌,这是她14年中最最美好的回忆!国庆假日快乐!”

6.宣誓。我主持了一个省级重点课题——《成功教育理论在高中的应用研究》,其中一项实验就是把成功学理念化成文字融入学生誓词。易发久的《决定一生成就的21个信念》、美国的奥格·曼狄诺的《十道羊皮卷》等已融入学生血脉。

7.教学。历史教学班主任化是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每天的历史教学中,我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名人故事及对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引领学生思想。《历史》新课程“政治文明史”部分涉及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直到近代西方民主政体形成的过程,结合历史教学我向学生渗透平等、自由、法治、宽容、妥协的民主精神。李镇西说:“民主是教育的灵魂。”我们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就要使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因此我在班内进行了民主启蒙与实践。崔瑶瑶同学怀着惊奇而喜悦的心情写了一篇周记——《民主万岁》,她是这么写的:“如果把我们班看成雅典,那您就是伯利克里,将带我班进入一个全新的、民主的新时代。进入这个班集体已经四个星期了,除学习氛围浓厚外,我感到非常震惊、振奋的是另一种感觉——民主,竞选班委是民主的,班级内的活动是民主的,班级成员的分工是民主的,这太不可思议了!与我们初中班主任管理模式大不相同,原来是老师说了算,来到这个班,像是进入了异样的世界……老师您采用的民主政策,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使我们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调节了班级气氛,让班级一点一点变得活跃,民主万岁!”

8.回家。备课累了,课间到班里转一转,我说:“班级是我的第二个家,我来时你们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就当我常回家看看。”他们善意地笑了。我东看看问一问篮球队最近搞了什么活动,西看看问一问眉头紧锁的同学有什么烦恼。见到学生在活动,主动参与其中……而这正是我的第一研究现场。

9.美文。中午十分钟读书课,大家把搜集到的怡情美文大餐共享,《读者》上的文章常常入选,写满真、善、美的《读者》成为我们的班刊,半数以上同学能够及时购买。2008年元旦,我意外收到了“《读者》亲情订阅”寄来的杂志,至今不知该感激哪一位同学。

10.写作。夜幕降临,当键盘敲击清脆的声音与思想碰撞出一天生活的火花时,幸福的画面一页一页展开在我的面前。至今,我已在“教育在线”上开过两个主题帖:《高三是一段美丽的旅程》(35万字)、《经营高一》(写作中)。

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我们应该像汪中求先生所说的那样拒绝浮躁,把小事做细,每日在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平凡小事中深入发掘教育因素。魏书生说:“我所理解的创新,不是今天发现这个问题,明天构建那个理论,创新就如挖井,你能挖到一个别人没有达到的深度就是创新。”

二、周课

1.仪式。让道别与迎接成为一种仪式。我脑海中经常出现一幅令我感动多年的画面:苏霍姆林斯基站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门口慈祥地迎接学生。我每个周末依依不舍地和学生挥手道别,并让学生把我写给家长的信带回家。(班主任 )周日晚学生来校时我提前站在门口微笑着迎接他们的归来,一家人经过短暂的分别之后相聚,大家把从家里带来的好东西彼此分享,自然也少不了老班的一份,教室里洋溢着温馨的气氛。

2.周记。周记陆续送了过来,有的写一周学习困惑,有的写寝室伙伴,有的写家庭生活,有的写交友的苦恼……分享学生多姿多彩生活画卷的同时,我一一加以点评回复。通过这种方式,我每周都能与所有学生进行一次心灵对话,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别聊天的不足。

3.班会。班会是我对学生进行持续激励的主阵地,是学生渴盼的周一加油站。我的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我的激情演讲、有学生观赏视频、有主题研讨、有学生自主策划。最近结合北京奥运,仿电视节目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生扮演冠军的《冠军面对面》主题班会,当平时懒散的学生扮演菲尔普斯大讲自己奋斗史,并把“天赋不是你炫耀的资本,努力才是你成功的保障”送给高一学子时,他自己也受到了无痕的教育。学生们感觉新课程科目多,有畏难情绪,我告诉他们“神七”宇航员要学的课程更多,天文学、天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航天医学、心理学、外语以及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有关知识都要学,涉及30多个学科、10几个门类,以此来激励他们要勇攀高峰。

三、月课

1.共读一书。自己的学生必读两类书籍:励志书《出色青少年的七个习惯》(引入美国出色青少年培育计划,教会学生设计自己);学法指导书《等你在北大清华》、《等你在清华》(向第一名讨教学习办法)。修身书籍于丹的《〈论语〉心得》、《〈论语〉感悟》,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也是自己们共读的内容。

朱永新说:“通过共读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并通过共写(写班级日记、周记、读书感悟)的理论,从而具有共同的中心价值体系与共同的思想基础。自己们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才干真正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2.校史教育论文。每届重生入学第一个月,自己都会集中停止校史教育论文,济源一中有80年的悠久历史,充沛应用身边的资源,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论文效果。在班会课上播放校友名人讲座视频,如二炮导弹专家王汉功、拒绝美国总统奖的王渊,听他们讲述自己鲜为人知的故事;阅读学校编写的学长斗争史《奋飞曲》;参观校史馆;老校区寻踪(游济渎庙)等等。通过了解学校历史文化的渊源,引导学生感悟济源厚重的历史文化。一名同学在参观后写道:“周一的班会老班把自己们拉到了校史馆,一个很神圣的中央,这是一次励志之旅,墙上那一张张黑白照片分发着愈久弥香的味道,讲述着那一段段难以触怀的历史,最后定格在那一刻,笑容绽放到今天。自己有感于学校历史之深沉,有感于校友之风采,有感于教员之肉体,有感于学校荣誉之崇高。容不得自己半点言语,只能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这里的文化,感受着心灵的撞击。自己该用什么办法才干无愧于自己在济源一中这三年的历史,自己该用什么办法才干让自己的脸庞也在这里笑靥如花,自己该用什么办法才干让自己铭记这段历史,让这段历史眷顾自己呢?”

班主任工作创新应该是有中生新,应基于学校厚重的历史迈步前行,假如自己们丢掉了传统,就会失去一种纽带,就会漂浮起来。北大校史研究生论文专家陈平原教授说:“教育论文不同于科技,不是越新越好,教育论文自身是考究沉淀的。好中学的标志不只是学习成果好,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讲述历史,建构传统对此很有协助。”

3.活动谋划。每月谋划一次活动是自己带班的一大特色。比如中秋晚会,让传统节日发挥教育论文效应,这种与民族记忆和生命体验有着深化关联的传统节日,不只教人与自然调和相处,也能唤起民族沉睡的记忆。通过中秋晚会营造节日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爱集体、盼团聚、向往美好人生的教育论文。去年自己曾把中秋晚会实录发到教育论文在线和班主任论坛上,张万祥教员读后回帖:“这场中秋晚会,是青春飞扬的晚会,是温情温馨的晚会,是充溢诗情画意的晚会,是铭记在学生心灵的晚会。在此情此景中,还需要讲什么思想教育论文吗?一切尽在不言中。”今年中秋节收到学生短信:“想起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咱们班还在没有灯光的草坪上乐翻天呢,好快乐,好思念呀。”比如在一中校庆80周年时给母校种下一棵“希望树”,埋下许愿瓶,牵引百年相聚的期盼。月考后组织班际篮球联赛,在运动中调理慌张的神经,又培育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民主评议。有全体任课教员参与的,采取公开班会的方式对自己、他人、集体、班主任停止阶段性的评议并讨论研究生论文,以期改进成为班级操作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如班主任和班干部称心度达不到半数以上则遭到弹劾。

四、年课

1.学生自治会的组建。自己深受旅美华人思想家薛涌先生的美国政治论文笔记——《美国是如何培育精英的》、《精英教育论文在美国——美国教育论文调查》两本书中思想的影响,力图在自己班培育中国未来的精英人物。自己今年带的是实验班,自己和他们拟定的班训是:“追求卓越!”自己跟他们说:“进了实验班,并不是你们有了什么特权,而是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欲栽大木柱长天”,说不定未来的总书记、总理就出在自己们班。

刘良华提出,“任何管理论文者,都面临一个选择:要么专制,要么民主。民主意味着班主任只是一个促进者和评估者。”班主任只是班级里的一员。每学年初,自己让学生自己公开竞选“学生首领”。班里设班委会和学委会两个机构,班委会由生活首领“班长”组阁,下设体育论文、生活、卫生、纪律、文艺各部,学委会由学术首领“会长”组阁,下设各学科小组带动班级协作学习。竞选分自自己陈说、抽签答题、现场争辩、宣誓就职几个环节,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把常规管理论文交给班委,班主任就能够专注于班级文化树立。

由于有健全的学生自治体系,自己去山东开会一周,回来学生给自己的报答是月考第一,量化第一。回来时正是中午睡觉时间,自己很想念他们,去班里探望,在走廊里遇到了杜盼,她惊喜地喊着:“老班,自己想死你了!”然后赶紧跑到班级,拍着手:“快起来,快起来,老班回来了!老班回来了!”自己走进教室,热烈的掌声响起。这种令人陶醉的觉得,就是不拿工资白干也值了。

2.外出旅游或开会一次。虽然安全大于天,每学年完毕自己仍会组织一次集体旅游,带学生去小沟背、王屋山、九里沟、寺……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性情、去感悟家乡历史文化的厚重。自己则外出旅游或开会,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使生命始终处于一种鲜活的状态。

3.建QQ群和班级博客交流平台。每届学生自己都要组织他们建QQ群,给彼此交流树立一个永久基地,也便于自己跟踪研究生论文学论文生的展开。学生是最好的教育论文资源,他们有的留学生论文美、日、欧、韩,有的散布在国内各大高校。至今自己在内蒙古带的2000届毕业生还经常与自己互通消息,交流思想。而他们又是自己鼓舞下届学子鲜活的素材,指导他们升学的信息来源。

自然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我阅读熊华军教授、史志刚同学的《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2种CSSCI来源期刊载文数据》和陈昌芸同学的《共词可视化视角下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构成及发展趋势》两文后首先意识到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想到要谈谈对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的认识与看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是关于高等教育学大领域研究情况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2010-2013年12种教育学期刊刊载的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进行可视化研究,总结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发文规律,揭示了作者间的知识交流机制与合作交流模式,得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部属大学引导、鼓励和组织学者开展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主要来自教育学,多受到省级和部级的基金资助,彼此之间合作规模较小,合著强度较低,合作率不高,主要围绕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德育、大学教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八方面开展研究等结论。这些研究,数据可靠,分析透切,很有说服力。陈昌芸同学的文章,采用的也是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不过,关注的只是高等教育大领域中教学服务型大学小领域研究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以刘献君教授为代表的院校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是院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子领域。这个研究领域,也是由刘献君教授在2007年开启的,现在随着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实践的逐步推进,也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陈昌芸同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当前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教学服务型与其他大学的区别和联系、具备的特征及价值和功能、建设主体、建设路径、具体问题探讨五大领域,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未来需要注重学科发展,着力特色研究;重视社会服务,推进合作研究;关注人才培养,突出创新研究;强调多维审视,多视角研究。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五大领域的查找及其研究趋势的提出,为进行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

这里选编的两篇文章都对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了梳理,并列出了名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得出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高产作者有王建华、张楚廷和王洪才等为代表的66位,形成了以潘懋元、张应强和刘献君等为代表的高被引作者群,高文兵、李立国、王建华和刘克勤是综合网络中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等数据。陈昌芸同学的文章得出了在发表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的50种期刊中《铜仁学院学报》刊发了14篇、《浙江树人大学学报》13篇,核心作者有刘献君、侯长林、罗静、陈明、徐绪卿、魏钢焰、陈琼英、沈云慈等结论。这些数据和结论,既是对相关刊物和作者的肯定,也为更多的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强化了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意识。铜仁学院能够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地位,就是其高等教育研究团队近几年来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这个领域的研究上,没有对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的集中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既是方法,也是策略。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可大可小,具体要视研究者个人或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和兴趣而定。能力强、水平高,又有兴趣者,其研究领域可以不断拓展,直至满足研究需求为止;能力弱、水平低者,其研究领域可以小一点、窄一点,小和窄到能够把握得了的领域为止。研究领域大小、宽窄的确定,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一旦确定,就要在一段时间之内,甚至比较长的时间之内,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可见成效。之所以有“专家”的称呼,不就是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点研究的结果吗?关注某一点的时间长了,研究的问题深了,积累的东西多了,也就自然成为了专家。其实,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学等理论研究需要专注于某一领域,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也有领域意识,比如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刘绍棠的“运河滩”、何士光的“梨花屯”等,就是坚守在一定领域中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所以,选定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就要尽可能将其领域中的矿石挖掘出来,并逐步占据该领域的制高点。占据了高等教育学某个领域的制高点,就是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

作者:侯长林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自然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在审阅数学论文过程中发现很多论文内容简单,或是一两个习题证明或是将教材内容,他人论文组合改编,简单重复,更有甚者直接抄袭。很多从事数学教育工作人士认为数学教育论文难写,事实上他们还没有掌握撰写数学论文的规律。

数学论文分两种,一种称为纯数学论文,另一种为数学教学论文。很多从事数学教育工作者很难拥有大量时间从事纯数学研究,而职称聘任制又需要公开,这样一来很多人将自己工作经验加以总结转而写一些数学教研论文。 数学教研论文是对课程论,教学法,教育思想,教材及教育对象心理加以研究。但无论哪一种数学论文都要遵从论文格式及写作规律。

1 撰写数学论文应具有原则

1.1 创新性

作为发表研究结果的一种文体,应反映作者本人所提供的新的事实,新的方法,新的见解。论文选题不新颖,实验没有值的报道的成果,即使有高超写作技巧,也不可能妙笔生花,硬写出新东西来。基础性研究最忌低水平重复,如受试对象,处理因素,观测指标,结果与前人雷同,毫无新意,这样论文不值得发表。

1.2 科学性

科技论文的生命在于它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性论文毫无价值,而且可能把别人引入歧途,造成有害结果。撰写论文应具备:(1)反映事实的真实性;(2)选题材料的客观性;(3)分析判定的合理性;(4)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3 规范性

规范性是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科技论文已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论文格式,大体上由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摘要(应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意义等);索引关键词;引言;研究方法,讨论,结果等部分组成。这种规范化的程序是无数科学家经验总结。它的优越性在于:(1)符合认识规律;(2)简洁明快,较少篇幅容纳较多信息;(3)方便读者阅读。

2 撰写数学论文忌讳

2.1 大题小作

论文不是书,如论文题目选的过大,那么泛论,浅论就在所难免。数学教育论文基本特征:有数学内容,讲数学教育问题,具有论文形态,不贪大,不求空,具有新见解。这样作者应将课题选的小一些,写出特色。

2.2 关门写稿

一本学术杂志中的论文,单独拿出来看自然是独立完整的。就杂志的整个体系来看就会有一些联系,它们或是构成一个小专题或是使讨论不断深入。这样作者就要对你准备投稿刊物有所了解,以免无的放矢。不能缺乏事实凭空捏造,夸大结论。首先应该知道别人做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避免在自己的 论文中重复。同时可以借鉴别人成果,在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避免做无用功。

2.3 形式思维混乱

科学发展到今天,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在世界范围内已趋向统一。论文要求规范化,标准化。有的论文东拼西抄,前后矛盾,这样的论文很难教人读懂。所以撰写论文应遵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正确使用逻辑推理方法尤为重要。

3 关于数学论文选题

数学论文选题是找“热门”还是“冷门”?“热门”课题从事研究的人员众多,发展迅速。如果作者所在单位基础雄厚,在这个领域占有相当地位,当然要从这一领域深入研究或向相关领域扩展。如果自己在这方面基础差,起步晚又没有找到新的突破,就不宜跟在别人后面搞低水平重复。选择“冷门”,知识的空白处及学科交叉点为研究目标为较好的选择。无论选“冷门”还是“热门”,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要性 选题应从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

(2)创新性 选题应是国内外还没有人研究过或是没有充分研究过的问题。

(3)科学性 选题应有最基本的科学事实作依据。

(4)可行性 选题应充分考虑从事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研究方案切实可行。

4 关于数学论文文风

4.1 语言表达确切

从选词,造句,段落,篇章,标点符号都应正确无误。

4.2 语言表达清晰简洁

语句通顺,脉络清楚,行文流畅,语言简洁。

4.3 语言朴实

自然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活动宗旨

让每一个热爱科学的孩子都参与到科学活动中,在科学活动中培养科学兴趣、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中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征集评比”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独立完成,注重活动过程的体验。

二、主办单位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

科技教育“三个一”工程组委会。

三、参与对象

全国中小学生,分中学组、小学组参与活动。

四、论文要求

1 参评的科学小论文可以是考察类、实验类或说明类小论文,可以是学生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观察、调查、实践与探究。科学小论文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调查报告、小实验探究报告、对身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靠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等。

2 题材不限,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包括地理、生物、环境、物理、化学、机器人、工程、体育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小论文均可。

3 科学小论文的内容要求具体、真实、有条理、语句通顺。字数一般应在400字以上。

4 每位作者仅限报送1篇科学小论文参评。

5 科学小论文要求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6 最终报送参评的科学小论文采用手写稿或打印稿均可,须写明题目、作者姓名、所在学校、年级、详细通讯地址、邮编、指导老师等。

五、评选及奖励办法

本次“中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征集评比”活动由活动组委会邀请科技教育专家、学校知名教师负责全部作品的评选工作,将根据小论文撰写的科学性,内容的新颖性、原创性,科学探究过程的参与性、实践性以及科学小论文行文的规范性等原则进行评选。具体标准如下: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科学小论文的选题和探究方法的选择要有据可依。

(2)创造性。科学小论文要体现作者本人的新发现、新看法。

(3)实践性。科学小论文的内容要求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

本次“中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征集评比”活动分中学组和小学组进行评选,每组设科学小论文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设优秀指导教师奖:设优秀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奖。所有获奖奖项均颁发获奖证书。此外,活动组委会还将从获得一等奖的小作者中挑选2名,免费参加2010年的科学夏令营(相关活动通知另发)。部分优秀获奖小论文还将刊登在《中国科技教育》杂志上,供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交流。

六、征集程序

1 参评论文邮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北洼西里33号院7号楼1层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收(邮编100089)

信封请注明:科学小论文

2 联系电话

010-88589852,010-88423195,

010-68721 136,010-68725663,

010-88422090

3 电子邮箱:lunwen@cacsi.省略

4 投稿截止日期:2010年4月30日(以寄出邮戳为准)

5 论文评比时间:2010年6月

自然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学校会议邀请函(一)

您好!

诚挚邀请您参加20XX自然学校网络交流会!

20XX年,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与多方伙伴合作,启动了自然学校技术援助项目,旨在通过借鉴日本自然学校30年发展和积累起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国推动建设能促进当地居民参与、与地区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学校,并形成中国自然学校网络,使体验型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在全国各地得到发展。为此,我们从20XX年开始,每年秋季在国内组织面向全国自然教育从业者和热心者的自然学校网络交流会,搭建相互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从成都到北京,从西双版纳到上海,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馈。

目前在中国,我们看到很多组织和个人,都在为守护、传递自然的价值而努力,进行着富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工作的开发和探索;同时,我们也看到来自艺术创作、农耕、民宿、社区、户外运动等不同领域和自然教育跨界合作的可能性。心怀对自然的美好情感和敬意,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中日公益伙伴与云南在地自然教育工作室、野性中国工作室携手,共同发起20XX自然学校网络交流会(大理),主题是和儿童教育、地方社区发展、生活方式(农耕等)相关的自然教育,面向对象主要包括大理和整个西南地区从事和关心社区、教育、农耕、环境等议题的政府、公众、NGO、企业等等。

9月2日-4日,欢迎您和我们相聚大理,进行这样关于跨界的深入交流与分享。在此诚挚邀请您的参加!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中日公益伙伴

云南在地自然教育工作室

野性中国工作室

欲参会请登录:

请于8月27日24点前填写在线报名表确认报名。

学校会议邀请函(二)

XX学校希望陪伴孩子们快乐地学习,逐渐成长为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作为中国的教育,我们为孩子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门;作为国际的教育,我们帮助孩子拓展视野,熟知西方人文、历史以及科技,熟练使用英文等其它外语;作为全人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将履行他(她)的三个属性:个人属性、社会属性和物种属性,回归生命、回归生活、回归生态。

说明会将向大家详细介绍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办学硬件、入学需知;同时对家长关心的话题进行答疑。

日期:20XX年6月5日(周五)

时间:上午9:3011:30(80分钟讲座+40分钟答疑)

主讲人:XX教育创始人谢康 李宇

地点:XX教育机构(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双裕北街华冠生态园东门。高德导航:XX教育;百度导航:田园牧歌东门)

驾车导航定位:后沙峪中心幼儿园

报名方式:电话:01xx470(编辑短信:姓名+说明会)

学校会议邀请函(三)

各单位会员,各位理事、个人会员,各相关学校,各位教师:

由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20XX高等院校舞蹈教育论坛拟于20XX年12月3日-5日在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

本次会议以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研讨为主题,展开讨论当今中国高校舞蹈教育与教学中所运用的方法、思路、策略及研究方向。着重探讨高等院校在传承中国传统地域特色舞蹈的同时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期间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会,本次论坛设有专家讲座、、课程汇报、岭南舞蹈创作成果展演等。现将本次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

1、中国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高校舞蹈课堂教学示范

3、传统舞蹈的创作与创新

二、会议安排

1、报到时间:12月3日全天报到;12月3日晚18:30论坛开幕式及岭南舞蹈创作成果展演;12月4日全天进行专题讲座、大会发言;12月5日上午专题座谈及闭幕式,下午14点离会。

2、会议流程

3、报到地点: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体二栋216。

三、会议需知

1、敬请提供参会论文一篇,论坛结束后参会论文将会结集出版。

2、请于11月28日前将发言议题及论文提要发送至论坛工作邮箱;完整论文请于参会期间发送至论坛工作邮箱。

3、请参会各高校代表,自行到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网站下载20XX年全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论坛邀请函,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回执,请说明是否参会和是否提交论文。

4、参会代表可登陆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官网下载相关文件。

四、参会费用

本次论坛不收会务费,食宿及交通费自理。

五、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20-39386025

联系人:刘老师

手 机:13751759005

会议日程如有变动将及时告知阁下。

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

20XX年10月28日

学校会议邀请函(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校,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精心塑造学校品牌文化,增强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校长》杂志社、《校园文学》报利用专业教育媒体平台的优势,回馈全省、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多年来对《校长》杂志、《校园文学报》的关心和支持。经研究定於20XX年6月1718日在上海举办学校品牌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特邀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运动发起人及著名研究者沈曙虹同志到现场指导。特请2-3名知名学校的校长介绍如何打造学校品牌文化建设的经验)

参与本次活动,将会使我们对当前及今后的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和关键有更广阔、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能够为学校理想的文化形态描绘设计图和路线图,有利于学校较快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从而整体提升学校办学的品质、品位和品效。

届时恭请参加。

一、研讨会主题:《学校文化战略策划》

主讲人:沈曙虹(南京市教育科研所副所长,我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运动发起人及著名研究者。)

二、时间:20XX年6月17号--18号

三、活动安排

17号上午 10:0011:30 上海八方大酒店报到(浦东新区张扬路1587号【靠近桃林路】)。

中午12:00 自助餐。

下午1:30 在宾馆门口集中乘坐大巴前往会场

2:003:30 23所学校介绍学校品牌文化建设。

3:30---4:00 校服模特秀

4:004:15 会议代表集体拍照留影。

4:15---5:30 参观校园文化建设展及全国校服大会展。

6:00 会议代表聚餐。

18号上午 7:30 早餐。

8:00 在宾馆门口集中乘坐大巴前往会场。

8:30---10:00 沈所长作《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专题讲座

10:10---11:00国内外专家谈学校文化建设。

11:00 颁奖仪式(表彰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

中午11:40 自助餐。下午 1:00退房。各位领导返程。(有大巴送火车站)

四、会议地点:上海世博会场

五、参会人员:

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各校人数控制在5人内)。

六、报名截止时间:20XX年6月10日

七,《学校品牌文化建设》研讨会咨询电话:

会场联系人: 蒋老师

曹老师

陈老师

自然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这是阅读文言文的归宿。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古为今用,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语言材料的充分积累。对课文中的成语典故、名言佳句、优秀诗、词、文的篇段,均要学生熟记背诵,鼓励他们在口语、习作、生活中灵活应用。二是指导学生继承弘扬古代文化遗产中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反抗残暴,争取自由,舍生取义,追求真善美等优秀传统道德精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新一代。三是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充分发挥汉语文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古为今用的训练,内容极为丰富,施用的方面也极其广泛,对学生的教益也深刻而久远。因此,这是一个值得用心开掘的宽广领域,是文言文教学争取高效发展的用武天地。

自然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写作态度;写作内容;写作过程

写作可谓是中学生语文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座“大山”。许多中学生经常抱怨“没话可写”,“不知道怎样写”,“写出来的东西和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当代教育者不惜余力破除学生心中对写作的神秘感,消弭畏难情绪的一系列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而叶圣陶先生丰富的写作教学思想又为当代教育者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因此再析叶圣陶的写作教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一、写作态度:“修辞求其诚”

“一个普通人,写一张便条,做一份报告,要‘立诚’;一个作家或文学家,撰一部论著,写一篇作品,也离不了‘立诚’。日常应用与立言大业都站在这个基础上,又怎能不在教学写作的时候着意训练?”①可见,“立诚”的态度不仅直接作用于日常写作,更是升华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做人原则。“修辞求其诚”是写作能力提升的态度基石,也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能力发展的重要铺垫。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必须要重视写作过程中“求诚”态度的培养。

那么,怎样在写作中体现作者的诚意呢?笔者归纳了叶圣陶先生的部分观点。首先,所写的内容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或亲耳所闻的,切忌虚假捏造事实;所抒发的感情必须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切忌无病。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自己的一些独特经历也是他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作为学生有什么理由吝惜笔墨,不向亲朋好友说说这些独特见闻呢?笔者看来,这些用个人真实经历所谱写出的文字永远是不落窠臼的。然而,事与愿违。当代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在拿高分的诱惑下,往往盗用他人经历,或者捏造事实,以便于直奔作文主题,升华主旨。这样速成的“八股文”并非作者在内心渴望表达自己情感的冲动下写成,因此终究是中规中矩,差强人意,少了几分“诚意”。其次,在表达上要顺心所述,有多少写多少,有什么写什么,切不可做作。对此,叶圣陶曾指出“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句话,写几分的文”。②部分学生写东西生拉硬扯凑字数,结果废话连篇。还有一些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没达到一定程度,却生搬硬套了一些高于自己水平层次的佳句佳段,这样不仅造成文章句子、段落之间的脱节,文章没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还会让这些原本回味无穷的佳句显得做作生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求诚”态度呢?笔者提出了如下三条建议。第一,教师要明确写作和写作教学的基本性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明白为什么作文。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作文就是说话,用笔来说话”。③它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验生活,表达生活,而不是为了机械地应付作业和考试。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适度把握重心,反对“八股教学”。第二,教师要从写作的“原料”上使学生立诚。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照搬作文书,不能胡编乱造,一定要有亲身经历,要抒发真情实感。第三,教师要消除学生作文的“苟且心理”。“对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要求太高就超出学生经验范围,使学生望尘莫及,那一定写不出好文章。只有要求适度,学生伸手可以触到,他才会认真对待写作训练。

二、写作内容:出自生活之源泉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④这就要求学生的写作要从生活中来,写生活中的事迹,谈生活中的感受,写生活中得经验。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有类似的论述:“生活属于每个人,所以车间工人可以写作,商铺店员可以写作,码头装卸工人也可以写作。写作就是生活的本身,而非为了点缀与装饰生活”。⑤可见,写作的源泉是永不会决堤的。只要生活在继续,写作就永远不会断流。写作并不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它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生活一样自然。

在此,笔者不得不提及中国旧式教育。古时无论是考诗词歌赋,还是四书五经,都离不开写作。因此,“写作”几乎也就成了士人登科举第的唯一途径。士人不得不迎合统治者的要求,让写作必须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从而脱离了生活实际。张位先生就曾对此作出论述:“代圣人立言”,“作文是替圣贤说话,必知圣贤之心,然后能发圣贤之心,有一毫不与圣贤语义相肖者,非文也”。⑥然而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写作亦成了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教育者渐渐明白“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以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⑦然而,“科举虽然废掉了,作文虽然从小学初年级就要开始,可是大家对写作的态度,还没有完全脱去从前的那种弊端”。⑧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对于中国学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尽管理性告诉我们要转变观念,但潜意识里的东西还是难以拔除。所以,中学生总是认为写作是件高深不可触的事,总认为写作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自己写出来的话就是通俗浅薄,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内容,甚至丝毫没有写作的动机。长此以往,便失去了“以我手写我心”的愿望和能力,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他们习惯了漠视生活,不注意去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更不必说动手去描写生活,赞美生活。一拿到作文,想到的素材和内容就是高分作文里模板,套用他人和经历和观点,最后也避不了“假大空”的嫌疑。

鉴于此,教育者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明白“写作即写生活”的道理呢?笔者认为教育者首先应当让学生树立起写作的信心。青少年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他们笔下的文字也一定能熠熠生辉。“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⑨既然我们虔诚快乐的生活,那就完全没有担心写不出作文的必要。“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⑩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后,学生便会逐渐树立起写作的信心,品尝到写作的。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与体验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游览观光一个地方,便思考这里究竟美在哪里;和亲朋好友嬉戏谈笑时,便记录为什么能给你带来满足。当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看物象的眼光逐渐提高,画物象的手腕逐渐熟练,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那就任何物象都能描绘自如。”B11

三、写作过程:执笔写我心

写作过程是是教师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难中之难,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他是学生写作的突破口,也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写作过程的工序十分复杂,新课标的写作“教学建议”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B12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之展开详细论述。

1、取材:“汲取生活之源泉”;“品鉴书中之精华”

良好的写作能力一方面来自于作者的生活。“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呵。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能说某种的话”。B13这在上文中以详细展开,在此不多做赘述。其次,得益于广泛地涉猎。“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他人的优秀成果在素材收集,语言锤炼,情感抒发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若学生能好好品味分析,适当借鉴,一定能为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教师应当提倡学生在取材的过程中“汲取生活之源泉”,“品鉴书中之精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宜太过,要求他们写出真心话,恰到好处即可。学生“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着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还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最要紧的还在测知学生当前具有的积蓄,消极方面不加阻遏,积极方面随时诱导,使他们尽量拿出来,化为文字,写上纸面。”B14同时,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B15多碰撞,多交流,便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宽他们看问题的角度。

2、命题:“介入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B16以前的命题作文常常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这个话题上明明没有什么非说不可的话,硬是要他凑成一篇文章,那训练效果显然很难达成。倘若教师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话题,而任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自说自话,又很难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比较、交流与点评,写作的阶段性任务也难以达成。

对于这一矛盾,教育者应怎样权衡左右呢?首先,教师应出一些让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作一些非中学生能够下手的题目,不能够下手却硬要下手,自然只得复述听来的看来的话了。复述惯了,拿出自己的东西来的途径便渐渐阻塞”。B17这样即便是教师统一命题,学生也不至于茫然失措,束手无策。其次,教师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揣知学生之所蕴蓄,而后命题。非其所蕴蓄,不使强为,空浮虚廓之论说题绝对不宜出”。B18这些话题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才能促使他们写出自己的东西。最后,教师可以转变旧式命题,采用话题的形式,既能统一写作训练,又能适度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善于将某个命题引向不同的角度,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出了题目之后怎样给学生启发,这是个不可忽视的步骤”B19

3、表达:“三思而后写”“自然去雕饰”

不少学生不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好比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表达在写作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良好的表达能力就是学生能够迅速敏捷地思考,在写作之前已经通篇策划,成竹在胸。良好的表达能力不是挤破脑筋去构造句子的奇崛与诗意,而是善于驾驭平实自然的语言,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如同老舍所写的《我的北平》,没有华丽丽的语言,只用了一些自然干净的语言展现了再真实不过的北平形象,而这又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呢?

鉴于此,教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养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成文必有腹稿。“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写作文“自然应该事先通盘考虑,就是说应该想清楚然后写。”B20其次,要锤炼语言。

4、批改:“自探其中弊”、“多思多斟酌”

批改是对学生写作训练的反馈,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下意识地忽视了“批改”的多重内涵和重要性。例如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自我批改的重要性,没有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批改的习惯,殊不知“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还是终身受益的”B21。

教师应当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规避这些错误呢?首先,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自我批改以及学生互改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自己之所以建议这样改的意图,自己心中明确“至于批改,无论全班改、轮流改、重点改,必须使学生真正明晓教师之用意,且能用之于此后之实践,乃为有效。”B22再次,教师批改时一定要以生为本,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决不能“学生说东,你说东没有说对,你帮助他,就得替他修改,把东说对了。你抹杀他的东,另外说个西,这不是帮助他,只是自己逞能罢了”,“自己逞能的改文要不得,因为于学生无益”B23。

叶圣陶先生这些熠熠生辉的作文教学理念,对于我们领会和实践语文新课标,对当代作文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如果我们认真地按照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必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文集

[1]80年代顾黄初论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活动七十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

[2]1980年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

[3]1994年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5卷)

[4]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

[5]1991年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叶圣陶研究论文集》

专著

[1]连云港教育学院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2]2004年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

[3]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中国现作教育史》,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对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教学思想作了评判和反思

[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杏宝、陈钟梁的《纵观语文教学论》第七章

论文:

[1]范晓晖《叶圣陶写作教学观探析》

[2]乔晓娟《叶圣陶写作教学观与当今小学作文教学》

[3]宋晓霞《论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对中学写作教学实践的指导》

注解

①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225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②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P146,开明出版社,1989

③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363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7

⑤《叶圣陶教育文集》P160

⑥张位:《看书作文法十六则》,转引自潘新和《中国现作教育史》,第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⑦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见《叶圣陶集》(13卷),第10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⑧叶圣陶:《写作什么》,见《叶圣陶集》(15卷),第4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⑨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363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⑩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225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B11叶圣陶:《临摹和写生》,见《叶圣陶集》(9卷),第36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B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18,[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B1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493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B14叶圣陶:《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集》(15卷),第5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B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B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18,[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B17叶圣陶:《国文随谈》,见《叶圣陶集》(13卷),第8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B18叶圣陶:《六年一贯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见《叶圣陶集》(16卷),第4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B19叶圣陶:《从出题到批改》,见《叶圣陶集》(15卷),第17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B2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466,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B2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466,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B2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723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上一篇:中华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发表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