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准则范文

时间:2023-09-17 17:27:11

质量控制准则

质量控制准则篇1

一、国际质量控制准则的理论进步

(一)国际质量控制准则使质量控制准则体系更完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的业务日益多元化,面临的业务风险不断增加。除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之外,注册会计师还可能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需要针对所有这些业务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全面提高业务质量,降低职业风险。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仅适用于审计业务,范围太窄,而且其他业务与审计业务的特点有很大不同,该准则无法全部涵盖。

新的国际质量控制准则适用于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及相关服务业务,将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从事的全部业务都包括在内,从而能够为会计师事务所针对所有业务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提供最大限度的指导。国际质量控制准则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全面质量控制的规范,统驭其他具体业务(如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准则,是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质量控制制度的依据,注册会计师在执行某项具体业务时应当遵守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中适用于该项业务的质量控制程序。

(二)国际质量控制准则使质量控制的目标更完整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指出,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审计业务能够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得以执行。这个目标只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的行为过程,虽然对行为过程的控制也很重要,过程达不到要求将会对结果(即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产生不利影响,但过程不能与结果划等号,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会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运用大量职业判断,而业务准则只能是原则导向,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即便遵守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也可能出具不恰当的报告。遗憾的是,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的使用者无法也不需观察过程的执行情况,他们最关心的是报告而非过程的质量。

新的国际质量控制准则明确提出了质量控制的两大目标:一是合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业务准则的规定;二是合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的报告。这样规定将对过程和质量的追求都包括在内,一方面迎合了报告使用者的需求,有利于塑造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切实要求会计师事务所重视报告的质量,不能将在形式上满足准则的规定作为出具不恰当报告的借口,同时又运用“合理保证”一词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避免报告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

(三)国际质量控制准则明确提出了质量控制的要素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内容比较简单,并未明确提出质量控制制度要素。新的国际质量控制准则对质量控制制度作了详细规定: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监控。“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强调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领导责任,迫使主任会计师重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文化的建设,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设定了良好的基调,将对质量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广泛和积极的影响;“职业道德规范”为业务质量提供了道德保证;“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则从源头上减少了质量问题,避免因为客户不正直或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缺陷给业务质量造成隐患;“人力资源”为人员配备这个质量控制控制的重要一环提供了保障;“业务执行”则是针对具体的执业过程直接采取有力的质量控制措施;“业务工作底稿”为监控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提供了.介质;“监控”质量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不断修订和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同样不可或缺。这样按照七要素设计的质量控制制度逻辑性更强,能够更好地实现质量控制的两大目标。

(四)国际质量控制准则着重强调了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重要性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只强调了项目组内部的复核,与之相比,新的国际质量控制准则的一大亮点就是突出强调了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重要性。所谓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是指在出具报告前,对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在准备报告时形成的结论提供客观评价的过程。对特定业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充分体现了分类控制、突出重点的质量控制理念。虽然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与项目组内部复核在复核内容和目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还是有很多区别。一是复核的主体不同。项目组复核是项目组内部进行的复核,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则是会计师事务所挑选不参与该业务的人员,独立地对特定业务实施复核。后者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通常高于前者。二是复核的对象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每项业务实施项目组内部复核,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只是针对特定业务(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实施。三是复核的要求不同。项目组内部复核的内容比较宽泛,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重点是客观评价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在准备报告时形成的结论。

新的国际质量控制准则详细规定了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情形、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时间、内容、范围及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资格等,以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在项目组内部复核的基础上,委派项目组外部的独立、适当人员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从而更好地针对业务的执行进行质量控制。

二、国际质量控制准则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质量控制准则结构合理,内容科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务操作性,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一)如何落实对业务质量的领导责任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主任会计师理所当然应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的所有业务负责。但是要真正落实质量控制的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是重视质量文化建设,通过清晰、一致及经常的行动示范和信息传达,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主任会计师可能无法参与具体业务,但其对质量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却能对会计师事务所全体人员产生重大影响,为有效执行质量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重视项目负责人的作用。按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的规定,项目负责人可能是在业务报告上签字的主任会计师或经授权签字的注册会计师。在实务工作中,经授权签字的注册会计师参与具体业务,对质量控制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负责人。事前的预防好过事后的补救,明确其责、权、利对主任会计师落实对业务质量的领导责任非常关键。

(二)如何考虑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质量控制准则规定了接受与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具体情形,从源头上避免因为客户不正直或注册会计师在自身业务能力或职业道德方面的缺陷给业务质量造成隐患,但这些规定在实际执行时却被打了折扣。由于同行恶意竞争、委托人招投标压价等,会计师事务所处境艰难,往往为眼前利益所诱,对客户不加甄别,甚至也竞相低价揽客。如何考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行业利益、自身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是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质量控制的前提,否则一切制度、一切规定只能是纸上谈兵,做秀而已。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与处罚力度也许是办法之一,但最重要的还是会计师事务所自身能够认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违规后的严重后果,自觉做好业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准则篇2

【关键词】 工程造价 质量因素 问卷调查

1 引言

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入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质量控制,拓宽全面质量管理,改变以往对质量管理模式偏重理论化的认识的现状。

根据卓越绩效模式,全面提升工程造价企业自身服务质量,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通过对服务过程的实时控制,以卓越绩效控制方法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二是从结果出发,强调对客户的关注,以控制标准分析作为一种评估工具实现改善服务质量的目的。

2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模型构建

在卓越绩效模式下各准则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控制方案概念模型,包括两方面:(1)结合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特点分析“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概念,得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服务质量的基本属性内涵和外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服务质量的构成因素及相关定量和定性标准。采用服务关键质量因素(Key Quality Indicators,简称KQI)定义法,通过分析业务场景、分析客户体验服务流程,确定业务拓扑结构、开发业务分析矩阵,开发聚合、确定控制方法[2]。对初步识别的服务质量构成因素进行修正基础上,重新定义的KQI作为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的企业的控制标准,并设置具体的判断规则。(2)建立包含控制目标,控制步骤、控制措施的控制方法,其核心是获得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进行服务质量控制的关键控制指标(Key Control Indicators,简称KCI)),关注服务过程,从而帮助确保控制效果[3]。其主要的控制步骤是通过引入关键控制指标,用以匹配人员和服务流程,质量控制人员对其进行实时跟踪控制。并将控制的结果与控制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指导质量控制方法的改进。

质量控制方案的依据来源于对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过程的监测。所建立的控制标准、控制节点以及控制指标是实现质量控制的基础,其形成的控制方案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控制方案建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确定质量关键因素和过程控制节点及指标,还要将服务质量关键因素输入控制措施,并把关键控制指标纳入监测过程。

3 控制方案分析

3.1 准则层设计

服务质量评价的主体包括工程造价咨询服务企业、委托方和第三方。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控制标准,构建服务质量评价准则。采用关键控制指标(KQI)分析方法对质量控制准则进行持续修正。

3.2 数据层设计

KCI指标集是服务质量的控制基础,为了能进行科学的控制,首先建立KCI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全面性原则:构成指标体系的每一个指标,均涉及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的全过程,并着重于项目投资控制相关的各方面因素,确保能够全面充分的体现服务的基本特征。(2)独立性原则:每一个控制指标,需要有独立性,应尽量减少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减少冗余;(3)真实性原则:每项控制指标应符合服务操作的实际情况;(4)可测性原则:每个控制指标应便于控制人员进行定量分析,以理顺反馈信息;(5)可分解性原则:每项控制指标可在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分层和分解。

3.3 操作层设计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需要按照层层把关、层层负责的原则,建立三级质量控制程序进行系统的分层质量控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内部应建立上下级分层质量监督方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设立专人负责制,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质量监督机制深入造价咨询项目服务全过程。最后还要建立以委托人(客户)为导向的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作为最终的质量保证方式,促使工程造价咨询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

4 服务质量控制方案验证方法设计

(1)综合研究法。针对问题采用全面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研究结论,全面研究可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模型准则层、数据层进行定量校验。采用单案例分析对模型准则层、数据层、操作层进行验证。(2)问卷调查研究设计。通过对准则层和数据层的分析,获得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质量控制标准和服务质量指标。但是,两者是否协调尚未可知,主要是由于两者获得的途径不向一致,尽管通过理论分析获得的因素和指标的理论性较强,仍需实证对其进行检验。也就是说需调查研究确定的控制标准和控制节点及其指标对理论分析获得的因素和指标进行测试和验证。

5 结语

在卓越绩效准则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下,本文建立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控制方案模型,及用其验证的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服务质量控制标准,并从方案的验证过程得出如下结论:(1)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服务质量的标准性、响应性、保证性、增值性。(2)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法中的关键控制节点及其指标、控制措施、控制步骤。

参考文献:

[1]吴岚.关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内部质量控制的几个问题[J].建筑设计管理,2011,28(5):40-41.

[2]曹文鹏.工程咨询企业服务战略与服务质量改进研究[J].江苏建材,2005(3):60-64.

[3]蔡晓明.提高监理服务质量,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J].建设监理,2010(11):21-22.

质量控制准则篇3

会计准则是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一种概括,是所有会计工作者需要遵循的规则及其指南,可作为衡量会计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

(一)权责发生制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它作为会计活动的基础,不应该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进行细化,而应该存在于总则中列出。权责发生制在整个会计过程中都有所贯穿,这种制度是相对于收付而言,隶属于基本大纲中的制度,具有较强的统领细则的作用;

(二)历史成本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对资产进行重新定义时,划分历史成本于会计计量的属性之中,并且在新资产对会计计量作出要求,应面向未来。

(三)配比原则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会计实务中,构成企业营业利润的主要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配比原则并非是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防止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配比原则就不该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不过其实质在企业的会计活动中依然存在。

二、我国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报表失真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由于会计信息处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导致数据报表发生错误,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会计信息处理中,无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环境,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而是选择了不规范处理、自由操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投资者的利益。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当前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规范等也影响着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发展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也是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市场中,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形象,进行会计信息造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3.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足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体现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不可比;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自由选择导致的不可比以及上市公司审计水平和标准的不一致的审计报告的不可比。即使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信息含量也不一致,由于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因缺少参照物,造假技术和成本要求降低,为造假提供方便条件。

(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

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在企业发展中,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企业法律、法规及制度等综合因素,导致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从企业的内部控制角度进行分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和基础,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提升途径

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策略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优化内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企业的内部环境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将企业的内部环境优化,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形成相互制约、平衡的关系,加强对企业内部高层的教育、培训,提升企业领导层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加强企业员工的控制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自觉的进行自我约束,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推动计划进行调整。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推行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建立风险评估制机制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加强风险评估,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中风险的预防,针对企业发展中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因素进行评估,建立预警体系,减少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建立监督机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监督,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主体价值信息是由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而是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性要求必须要达到。新会计准则是对行为的一种规则,提供给了一个框架体系用来进行社会生产和传递会计信息。以上本文通过概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对其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相应的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新会计准则,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质量控制准则篇4

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AQA)是系统的科学管理与特定的测量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测试工作中所有的误差,即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差,减少到一定限度,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工作,即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质量控制是减少测试过程中产生误差的措施,以控制误差来源;而质量评价则是一种检查手段,以检查质量控制的效果,发现测试中的问题,引起测试者的注意,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应贯穿于整个测试过程。它包括:样品的采集,容器的盛放,保存、运输,分析方法,仪器性能,测试环境,操作技能,分析结果的表达等等。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到分析质量。所以任一环节都要精益求精,绝不可粗心大意。

1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两部分。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分析质量保证的基础和关键,做法和体会如下。

1.1 环境

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符合试验要求的检验环境(通风,采光,干湿度,无交叉感染、噪声等等),否则将无法开展检验工作。

1.2 仪器

配备必要的、能满足检验要求的、性能良好的,并通过计量部门检定的仪器设备。

1.3 检测人员

培养造就一批事业心强,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检测队伍。分析检测人员都必须经过考试,并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所有的仪器都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所有的试验都必须依据国家标准检验方法检验。

1.4 实验器材

所有的实验器材都必须洁净干燥,符合相应的实验要求(如测铅所用的玻璃器材,需用稀硝酸浸泡过夜),所有的试剂药品必须索证,从正规厂家购买,并符合相应的纯度要求。

1.5 空白值的分析

由于试剂的纯度,仪器的清洁状况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其空白值往往不等于零,这个极小的量,称为零浓度,其值的大小,对检出限影响极大,特别是低浓度样品,影响则更大,所以要谨慎对待。

1.6 平行样品的测定

平行样品的测定可有效地评价精密度,其可接受限应符合要求。如金属离子,在低浓度水平时,重复测定的精密度应达到75%~125%,在高浓度水平时,重复测定的精密度应达到90%~110%,平行样品的相对偏差不能大于分析方法规定的相对标准偏差的两倍。如无规定的标准偏差,可参照表1的规定。 表1 平行样品测定相对偏差表分析结果

1.7 测定回收率

测定已知浓度加标样品回收率,可以证明基体效应的存在与否,说明干扰的程度。当加收率超出一定范围时(回收率的理想标准为95%~105%,亦可计算其可信度)则可以肯定,准确度是有问题的。加标量,可定为方法测定范围的25%,或方法检测限浓度的1~5倍,加标宜使用浓标准液以免体积发生明显变化而影响结果。

1.8 校准标准

在分析工作开始时至少分析3个不同稀释度的标准,以后每天(次)分析1个或数个在线性范围内的标准点,作为对校准曲线的确认(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应≥0.999)。在换用新试剂时应重新绘制标准曲线。

1.9 绘制质量控制图

在实验室内部经常使用的控制图有: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均值-极差控制图;百分回收率控制图;回收率均值-极差控制图。使用最多的是均值-标准差控制图。

1.10 关于数据质量

分析数据的主要质量指标是数据的偏性和精密度,综合起来就是数据的准确度。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有效数字及修约规则。特别是几个数据加减乘除时的有效数字保留位数,对计算结果将产生直接影响,应按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正确修约。(2)分析数据的取舍。在一组分析数据中有时会有个别数值与其他值相差较大,如不舍弃将影响均值的准确度。特别是在标准曲线中将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度,可用Dixon或Grubbs法决定数据的取舍。

2 质量评价

质量控制准则篇5

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1月27日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五千八百多家,注册会计师近七万一千六百人。但跟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相比,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力还远远不够。例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个银行的国内分支机构就有几千家。按照目前我国事务所的规模和力量,没有哪一家能够独立承担其中一家银行的审计业务。因此,我国事务所如果不抓紧做大做强,就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会丧失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错失行业发展的机遇期。做大做强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和总结、借鉴和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创建和树立品牌的过程。而保证审计质量对树立品牌具有特殊的意义。古今中外,百年老店无一不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检验和市场考验形成的。但有些事务所自律水平和执业质量之差,令人担忧。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提升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定义及特征

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机关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一定的要求或规定的标准,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活动,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借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的效益和效率。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可以降低风险,促进审计自身不断完善发展,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它包括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及物质手段、各机构的职责、工作标准和程序等。

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系统性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由于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审计工作全过程的控制,因而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系统内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要某一关键因素出了问题,就会破坏审计质量,其他因素再好也无济于事。从横向来说,系统性表现在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纵向来说,系统性表现在审计质量贯穿审计作业过程的始终。

(二)多样性

不同的审计类别之间审计质量要求的标准不同。因此不同审计类别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方法、手段也不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三)有效性

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审计质量管理,既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直接效果,又能进一步促进审计工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果;二是通过质量控制,既对某一环节、某一项目的审计质量产生效果,同时也对整个审计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不确定性

由于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导致不同人对某一具体审计业务质量高低的判断能力大相径庭。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对《独立审计准则》的理解不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同,就可能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同的评判。即使是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审计服务,相对于不同的客户,其满意程度也可能不同。

(五)限制性

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受制于成本预算。某些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的审计程序经常由于审计成本的制约而不得不放弃执行。可以这样说,令人满意的审计质量是在一定成本水平下的效益最大化。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和落脚点,它是控制论、系统工程论的理论与方法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审计管理的要求。它的建立必将对审计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一)审计控制是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主要手段

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根据提高审计质量这一目标建立起来的。整个体系都围绕这个目标,把各有关部门、各级的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统一起来,有效地发挥各方面力量,按预定的期限和规定的进度,实施改善审计质量的各项目标和技术组织措施。因此,要使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协调而有效地运作起来,必须要有明确的审计质量目标。同样,如果没有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就难以实现审计质量目标。

(二)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

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在于能够从组织上、制度上、思想上、人员素质上保证审计质量。通过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可以使审计质量管理活动达到上下联接,横向协调,不但可以较快发现审计质量问题,而且可以得到综合治理。因此,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

(三)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业务更趋复杂,任务越来越重。审计工作要逐步实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这也是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而要实现“三化”就必须建立一个与其要求紧密联系的完整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这是审计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全面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全方位的综合质量管理活动。推行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有一个由浅入深、从局部到全部的发展过程。而要在整体审计质量上见效果,只有在“质量第一”原则的指导下,把环节间或部门间的行动协调起来,统一纳入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使审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因此,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推行审计全面质量管理的必然趋势。

三、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注册会计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是审计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审计准则是每个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应遵循的技术标准,是针对每个审计项目而制定的;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则是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应遵循的管理标准,是针对整个审计实务的控制而制定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控制内容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的质量控制及对单个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一)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

所谓“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为了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符合审计职业准则和工作规范的要求而建立的制度、方针(政策)和程序的总称。但是,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严格遵守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不得而知。2004年3月4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试行)》,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全面建立执业质量检查制度。至此,基本形成了包括业务报备制度、谈话提醒制度、诚信档案制度、自律惩戒制度、执业质量检查制度在内的行业自律监管体系。

协会组织开展的执业质量检查不同于专案的调查,是一种常规性、经常性的检查。根据制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协会应每年抽查20%左右的事务所,每五年对所有的事务所检查一遍。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独立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质量控制准则等执业规范的执行情况。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应予惩戒的问题和拒不改进的,协会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谈话提醒、书面批评、业内通报批评、社会公开谴责及取消会员资格等不同方式的处理。

(二)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的质量控制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担负的责任十分重大,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一定专业和业务工作能力,并应遵守行业职业道德,虽然审计工作是客观的,但是要由参审人员通过主观努力来完成,所以对人员素质的控制,就成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李金华审计长讲的好,“人、法、技”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而“人”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加强注册会计师素质的控制,才能更好地进行注册会计师行为的控制,保证实现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最终目标。加强注册会计师素质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严格控制注册会计师的聘用和选拔;建立健全等级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确保注册会计师随时掌握不断更新的审计业务知识和相关常识,增强审计技能;建立咨询机构和资料库。

(三)对单个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各个委托项目的审计时,也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按照发生控制的时间,分为全面审计质量控制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部分。

1.审计前的质量控制

在审计业务的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还能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事务所的收益。

加强审计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首先,深入了解客户的情况,谨慎承接审计业务,抓准切入点,防止客户风险转移,这是搞好执业质量控制的前提;其次,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内部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的“人才”组织,拥有一批有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对保证审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最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业务承接规定、审计人员工作委派制度、签订业务约定书须知、审计计划编制规定等。

2.审计中的质量控制

审计中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对审计中的质量控制,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总体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质量控制准则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定义

所谓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保证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审计准则相符合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制度和控制流程的合称。它是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团队对本身活动进行监控的自律行为,它存在于审计施行程序的各个阶段。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组织采用科学的审计手段和方法,依据一定的条件或规定的标准,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行为,借以提升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内部审计功能的良好发挥

首先是确保成功实现内部审计基本职能。如若想对企业各组织机构的工作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对企业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措施,一个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它也能为管理层进行科学合理决策提供帮助,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职能。其次,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较高的审计质量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有助于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科学管理意识。最后,在推动我国企业发展方面,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审控制质量的加强,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好的质量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

随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因此如果想给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强化内审质量控制,提高内审质量控制的质量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同时,它还起着提高审计部门地位的作用,为进行审计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更加利于审计团队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审计工程中的审前阶段、审中阶段和审后阶段等各环节的深化,审计中的工作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社会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影响下,审计团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将会有明显地提升,目的是更好的顺应当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

(三)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

可以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同时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有实质性帮助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竭力创造适合我国基本国情有我国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为我国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颁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我国审计事业顺应时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不到位

领导不重视,审计形同虚设。调查发现,人事组织部门在安排内审人员时,大多不考虑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工作胜任能力。一般情况是根据领导意愿,为财务、预算等部门“遗弃”人员找一个安生之地,可概括为审计部门是“老弱病差休”职员的“栖息场所”。特别是在某些基层单位,审计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境界。此外,我国的许多企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是有限的,这大大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权责落实不到位

当前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独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及相应的工作团队设置也不完善,有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因为日常内部审计工作量比较大,人事部门的工作做的不到位,几乎很少安排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即使安排了,内部审计人员也大都无暇顾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另有一些企业尽管安排了人员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但质量控制主体不够明确,忽略了内部审计工作中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法则,没有有效地激励制度和责任制度辅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多数监督检查工作草草了事,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不健全

现在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体制建设侧重于内部审计法律、内部审计标准和规则的建设,忽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确定、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缺乏系统性,各单位内部审计控制标准无章可循,质量参差不齐。

四、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认识

全面提升企业领导层和内部各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改变传统看法上的偏差,重新认识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让企业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创造积极的审计环境。

(二)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

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的设置,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少的企业,可设立兼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或由内审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规模、审计业务量较大的企业,可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三)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根据内部审计准则为基础,根据审计工作阶段进行细致划分,明确内部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论阶段等各阶段的质量标准,同时要不断地根据日后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标准进行修改,生成最终的内部审计质量标准方案,提高作业标准化,减少审计中的随意性,保证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薛梅.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J].2013.

[2]石贵泉,王凡林.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J].2012.

[3]王在飞.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1.

[4]姜玲玲.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2013.

质量控制准则篇7

关键词:统计过程控制;判异准则;平均链长;指数加权移动平均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24203

统计过程控制(简称SPC)是一种借助数理统计方法的过程控制工具。它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系统性因素出现的征兆,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使过程维持在仅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以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当过程仅受随机因素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简称受控状态);当过程中存在系统因素的影响时,过程处于统计失控状态(简称失控状态)。由于过程波动具有统计规律性,当过程受控时,过程特性一般服从稳定的随机分布;而失控时,过程分布将发生改变。SPC正是利用过程波动的统计规律性对过程进行分析控制的,强调过程在受控和有能力的状态下运行,从而使产品和服务稳定地满足顾客的要求。控制图是企业中进行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方法之一,对产品质量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在卷烟卷制过程中更好地运用SPC技术,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设备、原材料、操作人员、工艺环境等方面的异常变化,保证产品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卷烟卷制过程中主要物理指标的控制图类型和控制图判异准则的选择方法,并将本文的结论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了验证,旨在为卷烟工序质量控制和改进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1控制图类型的选择

卷烟卷制过程中主要关注烟支的重量、圆周、长度、吸阻等物理指标,这些指标都属于计量型数据,在各类控制图中适合于计量型数据的有均值-极差控制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中位数-极差控制图和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四种。其中中位数-极差控制图计算简单,便于在现场测量分析,但数据的利用率不高,监控效果较差;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适用于由于时间或费用的原因每次只能获得较少数据的情况,对生产工序分步中心的变化不敏感;而卷烟卷制过程中生产速度很快,可获取的数据量十分充分,因此可以排除这两类控制图。均值-极差控制图和均值-标准差控制图都适合于生产批量大的工序过程,其中极差的计算量较小,但准确度较低,以往人们为了减少工作量常采用均值-极差控制图;而标准差的计算量大,但准确度高,目前的车间现场由计算机辅助计算,省去了计算方面的工作量,因此可以选择均值-标准差控制图。

上述几类控制图都属于常规控制图,只能发现较大的过程异常波动,对较小的波动不灵敏,由于卷接设备生产速度很快,越早发现异常,越能避免质量损失, 因此有必要提高对较小波动的监控能力。提高小波动监控能力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常规控制图上增加报警规则,主要包括西方电气公司最早提出的八项判异准则,但这种方法存在增加虚发报警概率的风险;另一种则是专门用于小波动监控的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EWMA,Exponential Weighted Moving Average)和累计和(CUSUM, Cumulative sum)控制图。

2不同判异准则下控制图监测效率分析

常用的判异准则由国标GB/T4901-2001给出:

准则1、一点落在3倍标准差以外;

准则2、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

准则3、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

准则4、连续14点相邻点上下交替;

准则5、连续3点有2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2倍标准差以外;

准则6、连续5点中有4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1倍标准差以外;

准则7、连续15点在中心线上下1倍标准差范围内;

准则8、连续8点在中心线两侧且无一在1倍标准差范围内。

从中可以发现,准则2、3、6、7的虚发报警概率都高于准则1,也就是说将稳定的生产过程错误的判定为异常的概率较高。

上述是针对单个判异准则的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一个或多个准则同时采用,无法直接计算多个判异准则同时使用时虚发报警的概率,需要引入平均链长的概念。平均链长(ARL,Average Run Length)是评价控制图效率优劣最常用的指标,是指过程中发生异常波动开始到该波动被控制图发现所需要的平均观测值的个数。而当过程中未发生异常波动时,平均链长指从生产过程开始到发生一个错误的虚发报警之间的平均观测值个数,记为ARL0。过程控制未发生异常波动时,ARL0越大越好,避免由于虚发报警带来的不必要的停机、调整等损失;当过程中发生异常波动时,ARL越小越好,以尽快发现该异常并及时调整,减少质量损失。

表1为各种判异准则组合使用以及EWMA图在不同大小的异常波动下的平均链长,可以通过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的方法进行计算,具体见参考文献[6][7][8]。其中第一列表示不同大小异常波动,分别用标准差的倍数表示。从表1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判异准则使用的越多,平均链长越小,发现异常波动的效率提高了;但过程稳定时平均链长ARL0也随着判异准则的增加而减小,即虚发报警的概率增加了,尤其是准则1、5、6同时采用时,虚发报警的概率更高达1ARL0=1132.9=0.0075。而对于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大小的异常波动,检测效率也有所不同。当异常波动较小时,专门用于小波动监控的EWMA图效率最高;当异常波动较大时,使用各种判异准则的休哈特控制图效率差别不大,且都比EWMA图效率高,这时为了减少虚发报警,只采用准则1是较好的选择。

因此,为了使卷接过程能够对各种大小的异常波动都能够快速发现且不增加虚发报警,建议将只采用准则1的休哈特控制图和EWMA图联合使用。

在表1中,判异准则2、3、4、7、8未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准则2和8是由于检出力弱,为此一些学者对这两个准则进行了调整,将准则2从连续9点改为连续8点在中心线同侧,将准则8从连续8点改为连续5点距离中心线超过1倍标准差,但这就会大大增加虚发报警的概率。而准则3、4、7则是由于这些准则不适合用于实际的卷烟卷制生产过程。下节中的案例分析中也说明了这一点。

3案例分析

在对洛阳烟厂卷包车间某机台5月份的卷接过程数据分析中发现,圆周这一物测指标由于受布带磨损、大小盖板和烟舌位置变化等的影响,经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波动,为监测这些异常,分别采用了常规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八项判异准则同时使用)以及EWMA图,如图1和2所示。

在图1中,我们标出了圆周出现的15个不同程度的波动,分别用A-O表示。从图上可以发现,判异准则1、2、5、6、8都或多或少出现了报警,而准则3、4、7未发出任何报警,说明这几个准则在该过程中无效,与前文的分析结果一致;表2对这几种判异准则和EWMA图中出现报警的点进行了比较。

从表中可以发现,准则2和8分别在这15个波动中只发现了3个和2个,且都不是最早发现的,说明其检出能力较弱,与前文的分析也是一致的。通过对比它们最早检出的点可以发现,准则1可以最早地发现波动B、E、G、H、J、K;EWMA图可以最早地发现波动C、D、F、N;而波动A、L、M、O可以由准则1和EWMA图同时最早发现;准则2、5、6、8发现这些波动的效率则比较低,这与前文的分析同样一致。因此,在该机台的圆周控制中,可以使用准则1的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和EWMA图联合进行。

4结论

通过对控制图八项判异准则以及小波动EWMA图的错误报警的概率和平均链长ARL的比较分析,发现:判异准则1和EWMA图联合使用能够保证虚发报警的概率较低,同时可以快速高效的监测出烟支卷接过程中的各类异常波动,并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对卷烟生产企业保证烟支各项物测指标的质量稳定、降低质量损失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B. FOURNIER, N. RUPIN, M. BIGERELLE, et al. Comments on the mixture detection rule used in SPC control charts [J].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Simulation and Computation, 2007,(36):13211331.

[2]ARGON CHEN and Y. CHEN. Design of EWMA and CUSUM control charts subject to random shift sizes and quality impacts [J]. IIE Transactions, 2007,(39):11271141.

[3]SRIVASTAVA, M.S. and WU, Y. Evaluation of optimum weights and average run lengths in EWMA control schemes [J].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CTheory and Methods, 1997,(26):12531267.

[4]李娜, 张嫱. 质量管理中控制图八个判异准则的应用[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5,19(1):8082.

[5]CHEN, A. and ELSAYED, E.A. An alternative mean estimator for processes monitored by SPC char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0,(38):30933109.

[6]王海宇. 基于平均产品长度的EWMA图效率评价与优化[J]. 管理工程学报, 2007,21(3):164166.

[7]MICHAEL B. C. KHOO. Design of runs rules schemes [J]. Quality Engineering,2003,(16):2743.

[8]GALIT SHMUELI and AYALA COHEN. RunLength Distribution for Control Charts with Runs and Scans Rules [J].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Simulation and Computation, 2003,(32): 475495.

[9]MICHAEL B. C. KHOO and KHOTRUN NADA BT. ARIFFIN. Two Improved Runs Rules for the Shewhart Xbar Control Chart [J]. Quality Engineering, 2006,(18):173178.

质量控制准则篇8

关键词:央行内审;质量控制体系;审计组织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6-0111-03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和运用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控制政策是指基本方针和策略,是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质量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

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适度的质量控制,可以降低风险,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确保实现审计目标,使审计工作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含着广义和狭义质量控制两层含义:广义上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或者说审计质量是满足人们对审计结果运用的程度;狭义上的审计质量是指一个特定审计项目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相关职业规范的遵守情况。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抓好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落脚点。而要提高审计质量,必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即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而建立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它包括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及物质手段、各机构的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等。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纲举目张,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央行业务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内审工作

建立基础扎实、控制有效,达到国际水准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中国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央行内审不断推进内审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系统化建设,2011年以来总行又推动开展了“学准则,找差距,促发展”主题活动,为整体央行内审指明前进目标。内审工作的不断发展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科学决策、加强经营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能作用,而且对深化央行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都具有重要作用。最近几年央行业务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过渡的过程中央行对内部审计转型工作需要日益突出,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的日益扩大,内审人员不仅要执行常规的合规性审计业务,还越来越多地执行业务绩效、内部控制及风险导向审计等管理性审计业务,内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得到管理层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内审部门更加需要对审计工作加以系统的质量控制,力争为管理者提供客观、科学、高效决策信息而服务。

二、周密覆盖,实行央行内审质量控制必须建立“纵到底,横到边”标准清晰的控制体系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计量工作成果的尺度,是控制的前提。要提高和保证审计质量,就必须依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标准。从目前审计质量控制实践看,审计质量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审计管理质量标准

审计管理质量标准是衡量审计组织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设定审计组织的职责和权限、使用审计人员和组织分工、审计复核、审计执法检查、审计项目考评、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所应遵循的准则。作为衡量审计管理质量的标准,必须反映这些内容的要求,但同时还必须遵循具体审计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并体现审计组织的现实,即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必须具有指导性、约束性、权威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特性。

(二)审计业务质量标准

审计业务质量内容包括审计方案、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意见等方面的规定性。审计业务质量是审计管理质量的具体体现,审计管理质量直接作用审计业务质量。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必须反映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对其的规定性,也只有在审计管理质量标准的限定下制定审计业务质量标准,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标准的完整统一。因为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属于形式标准,而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属于实质标准,故更为丰富具体。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应在标识一致、记录完整、编排有序、文字精当、用语规范、逻辑清楚、观点鲜明、调查周详、定性准确等方面做出具体的约定。另外,还应对揭示问题的深度、审计意见采纳率、取得效益的金额等方面规定必要的指标(见图1)。

(三)职业道德规范检查标准

审计工作归根到底是由审计人员完成,质量标准最终执行者只能是审计的基本构成单位――人。因此审计质量控制必须反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通用的审计准则和具体的审计操作规范,在审计人员行为与思想各个层面加强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同时强化审计人员的考核选拔,不断提高队伍素质。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业务规范包括《审计法》、《会计法》、《公司法》、《银行法》、《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以及其相关的实施条例和内部规章制度等应构成审计质量标准的基础。

总之,要在整体审计质量上见效果,只有在“质量第一”原则的指导下,把环节间或部门间行动协调起来,统一纳入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使审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所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实现内审质量控制的必然趋势。

三、因势利导,在审计过程中建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一)夯实审前调查工作基础

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审计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要想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首先审计人员必须首先熟悉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掌握审计对象的各项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风险控制对应措施,同时还要对所收集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着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审计安排的随意性。同时,应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规章,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技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二)夯实审计方案拟订基础

在审计工作实施前,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显得

尤为重要。其一,制定优良审计实施方案是控制审计质量的牛鼻子。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计划,通过细致步骤的统筹安排,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规定了审计发展的方向。其二,实施方案是严格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对照标准。依照实施方案,审计督导人员可以全面考察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其三,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人员依据审计方案的路线图开展审计,当然只对所涉及的审计领域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因此,毫不夸张地讲审计质量控制的根源在于审计实施方案,它能够全面地对实施审计起着控制作用,央行内审质量的提高务必要认真搞好审前调查研究,摸清审计对象业务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每一项审计都能在促进合规,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三)夯实审计实施管理基础

审计现场实施过程的控制同样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在审计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各项审计风险,以及内审人员素质的差异性,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合理保证审计质量。首先,应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足以支持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然后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的审计工作底稿;最后,应督促建立审计日记制度,以全面反映了审计人员每日实施审计的全过程,规范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四)夯实审计成果利用基础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作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审计项目管理者应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以避免重大问题的漏查,防止差异性出现,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规避审计风险。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它的材料源于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次具体工作内容,因此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计取证数据、事实及描述准确,编制审计底稿的依据合理、对问题的定性准确,且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评价审计项目,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在报告中进行评价,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争取实现由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要加强对审计报告表述方式的研究,报告既要用绝对数说明事实,还要注意用相对数表明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既要原汁原味地反映审计情况,还要有理性分析和可行对策建议。

(五)夯实审计后续管理基础

审计后续管理同样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部门依法审计的重要措施。审计部门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三级复核职责,规范复核程序。要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规定要求落实三级复核责任制,强化审计组长和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复核责任,加强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事实的复核,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以及内部专职复核工作,加大复核力度。同时还要严格落实审计回访、后续审计和审计档案管理等控制措施,以清除实际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偏差,保证审计档案的完整性,使审计工作各环节更趋完善。为进一步促进央行内审工作质量提高,除了严格遵守内部监督的规定外内审部门还应遵循准则的要求,适时引入和开展外部监督检查,建立不但包括审计质量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纵向体系,同时还囊括审计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及外部监督,兼容并蓄的横向体系,实现央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潘琰等,审计质量与审计诚信机制基于制度与案例的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王英姿,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李三喜,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中天理财系列图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6.

[4]张红英,陈东,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一阐释与应用[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6.

上一篇:隧道施工安全范文 下一篇:楼宇控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