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质量”看质量

时间:2022-09-08 11:44:31

近一时期,教育“质量观”问题再次引发社会的关注。例如:高中课程改革推行至今已有5年,当初广大师生面对新课程的到来,无不欢欣鼓舞,但不知从何时起,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似乎被越来越多的“标准化评价”浇熄——被学业水平考试压得抬不起头来,为了应考,不少学校不得不调整授课计划,为应考学科让路,甚至连校长都不得不承认学生考的是“分”,家长看的是“分”,社会评的更是“分”……为此,“理智”的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慨叹:新课改的热情已去,路在何方?如何看待课程改革中暂时出现的所谓“高原区”?

又如,许多校长感叹:如今的校长越来越难当。一方面,校长要有教育理想,要追求素质教育的精彩特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关注本校在各类考试中区域排名的位次,违心地将各科指标依次下发到学科、年级乃至每位任课教师。一时间各校加课之风此起彼伏,有的年级组组长收集了全市同类学校的毕业班课表找到校长,坦诚地说:“校长啊,您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别控制课时了……”作为校长,我不禁自问:这是怎么了?难道分数就等于质量?!

再如:社会总把新课改不能深化的板子“打”向高考,而高等院校近年来在改革招生录取方式上也着实加大了改革力度,如“自主招生”、“平行志愿”等改革措施似乎使人们看到了人才选拔机制改革推进的希望。但是,细心的人,特别是一线的校长最清楚不过,只有将高三历次大考中排名靠前的尖子生推到北大、清华仅有的名额上,学生才能被认可,否则等于自动失去了“实名推荐资格”。无怪乎一位有责任感的年级组组长眼中含泪对校长坦言:“校长啊,您说那个第五名究竟比第一名差了多少?!我看她(指第五名的学生)才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典型……”其实,校长心里也是这样想的,但只能违心地低头苦笑不语。

综上所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处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已进入体制机制改革的深水区,教育者必须用睿智与胆识,实事求是地遵循教育规律去思考、去探索、去引领。称职的校长是善于用思想引领学校发展的,是能够从学校多年的文化积淀中寻找答案的……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市实验中学从领导到干部,从全体教职员工到每一个学生乃至家长,共同开展了一场有关“质量”问题的大讨论。

以下记述了这场大讨论的全过程。

纪实之一:深入学习

我们重读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力行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明确了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一辈子负责。我们细读实验中学的办学特色:个性发展教育,即“寓国家的教育要求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之中”,强调教育的根本着力点是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对学生个性差异的深入研究,找到每个学生个体中蕴藏的有待开发的潜能和优势,进而积极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构建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时空结构。最终认识到:我们要对每个学生负责。

我们重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重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白皮书的精辟论述:“21世纪是人的世纪”,“教育的本质是研究人的培养和发展的科学,即改造人的状态、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生命内在的一种对理想、对人生、对事业的不断创造与追求”,“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文化的定制”……于是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纪实之二:案例分析

案例1:我们对1990届高三(一)班这个“麻雀”作解剖分析。这个班在班主任钟国娟老师的带领下,3年中开展了多项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如定期举办世界名曲欣赏会(笔者曾有幸聆听过一场,贝多芬的“月光交响曲”,两个小时,静静的,师生的心绪随着乐曲的起伏而跳动……),还有春天的踏青、秋天的郊游,全都是学生自己组织。他们每到周六,就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到图书馆、新华书店呆一整天,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在书籍的海洋里流连忘返。还是这个班,面对高三的压力,他们走访名人、参观高校、与世界级大师面对面……当高考成绩揭榜,学生取得百分之百的“一本”上线率,大家为此欢欣雀跃,集体高唱毕业歌。也正是这样一个班集体,培养出了航天航空总设计师何宇、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晟斌、医学界专家刘小强等一批精英……这个典型案例让师生们清晰地懂得为什么李政道先生每次来中国都要向国家领导人谏言:一定要在中小学大力开展艺术教育。因为李政道先生坚信,科学与艺术好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也懂得了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过的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他们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汇合。大师们的点拨和提醒,不正昭示我们今天基础教育的欠缺之处吗!

案例2:我们以首届参加高中新课改的实验年级为例。这个年级的师生在年级组组长傅剑老师的带领下,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新课改的实践。3年中教师们开设了近百门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实行学生自主选课跑班制,他们提出每个学生要掌握两项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其中必有一项是游泳项目,毕业时,全年级400名学生达到99.9%的通过率,只有一个胖胖的学生没有学会)。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师生代表赴四川地震灾区,回来后所作的汇报感动了全校师生。一个男生的家长找到校长反映,孩子回来后大变样,知道关爱他人,懂得关注社会热点……家长感慨地说:“我花2000元支持孩子赴四川,比我花5000元让他去‘新马泰’要值啊!”还是这个年级,2009届高考揭榜至今,我们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与2010届、2011届作对比,2009届仍然是最高的。事实教育着我们的师生,一味地加课,换不来全面的发展,换不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终身受益的本领。有教师感叹道:“一天只有24小时,如果任由重复、低效的教育占据学生大量的时间,就等于犯罪啊!”

纪实之三:取得共识

通过这场大讨论,师生们认识到:当我们跳出“唯分数论”的“质量观”,便会清醒地得出结论,绝不能把目光仅仅聚焦在分数上——用分数指挥一切、衡量一切、评价一切。一位骨干教师意味深长地说:“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但是我们更应想到‘只有成绩’肯定‘过不了明天’。”

通过这场大讨论,师生们还认识到:学校教育是让每个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与潜能都能获得充分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和认可,都能找到自主发展的空间。自主,方可乐学,乐学,方为愉快教育之源,这便是优质轻负的根本所在。

同样,通过这场大讨论,教师们自觉地认识到:今天,当我们评价一堂好课时,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效率的提高上,而应关注一节节精彩课堂背后对师生成长的意义;所追求的是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为,只有还给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才能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发生着本质的转变:学生从听者、答者、接受者变为了思者、问者、探究者,教师也从讲者、问者、控者变为了倾听者、引领者、共同探究者。原来那种由教师单方控制的课堂,才会真正呈现出一派“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蓬勃生气。

至此,历时一个学期的大讨论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我坚信,留在师生心中的那些思想的火花、那些敢于冲破“世俗压力”去追求“真正教育的明天”的境界、那些有着真正的教育理想与追求且从没停止改革与探索脚步的人们,定会将这场大讨论在实践的层面上拓展开来。我坚信,在“求思文化”引领下,实验中学将会为我们的伟大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未来的栋梁之材,为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人物三章 第12期 下一篇:浅谈美术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