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系统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4 00:25:13

预警系统论文

预警系统论文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

一、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形成了较大冲击,对我国金额体制和金融制度也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浮出了水面。不良贷款问题成为我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沉重包袱和障碍,使得金融对经济承担助推器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强化信贷管理,加速财务重组步伐,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有所下降,但截至2006年底,全部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仍有1.25万亿元、比率为7.1%,仍然高于国际间银行评价标准水平记录(其良好区间在2%至5%),信贷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中仍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在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今天,信贷风险的防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则是一种事前管理模式,即运用计算机系统对特定经济主体进行系统化连续、动态的监测分析,提早发现和判别相关信贷风险,并发出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商业银行可通过对企业风险信息的预警,随时感知自身所处经济环境中风险状态和对企业采取措施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准确冷静地分析投资环境与市场变化对贷款影响的能力。同时,在银行贷款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风险尚未形成或刚刚开始显露有效威胁的情况下,应用预警系统可以排斥和防范企业经营性风险的侵入,使企业经营性风险不致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将信贷风险的危险系数降到最小。

因此,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防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和扩大,对银行贷款进行规范的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

贷款独立性是信用风险数学模型应用的重要假设条件。政府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和政策错误将导致银行信贷存在的风险,无法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准确的预测,即使预测到也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因此,我国目前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应用很少,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也受限。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对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3家上市,农业银行的股改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之中。上述举措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管理理念、以及经营绩效。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将更加理性,贷款的独立性也不断提高,信用风险度量数学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条件已逐渐具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是指运用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控制功能,通过一系列定性、定量的技术手段对特定经济主体进行系统化连续监测分析,提早发现和判别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程度和风险走势,并发出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根据风险预警系统提供的不同信号,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开展进行指导。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着力于建立一个有助于银行及时发现不良贷款,并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系统。整个系统由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和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组成。通过各个子系统的协调运行,实现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和贷款监管业务的智能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三、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

商业银行信贷预警系统的预警依据主要是银行信息资源。及时、准确的信息是系统运行的基础,也是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央行和银监会开展监管的前提条件。因而,建立一个健全的数据信息中心是十分必要的。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是整个预警分析系统的数据信息储存和提取的中心。

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包含的信息种类有:历史统计数据信息、即时数据信息、经济发展信息、行业动态信息、客户信用信息、系统内部处理信息等。除系统内部处理信息是来自系统处理结果外,其它信息都来自系统外部,其信息传导途径为:

信息通过上图的传导途径,最终进入系统的数据库。由于目前全国各大商业银行都已经运用了计算机联网系统,对于信息的采集和导入已经不是难题了。

在明确了数据信息的种类和来源后,就需要了解这些信息的归属。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由几个大的数据库组成,每一个数据库下设置数据项,数据信息分类储存在各数据项下。具体设置的数据库如下(表1):

1.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包括的内容为:①经济发展信息,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状况、税率、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国家法律法规中对产业发展的鼓励或限制信息等;②货币政策信息,如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利率、汇率等。建立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判断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状况,以防范经济恶化所带来的信贷系统风险。

2.商业银行相关信息数据库。银行相关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为:①银行业总体信贷信息,包括中央银行、银监会的业务指导信息、同业拆借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存量和增量、投资动态、不良资产总量及比率等信息;②银行内部自身资料信息,如各商业银行存款总量、贷款总量、可支配的资金量、贷款运营周期统计数据、贷款偿还情况等。建立该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同行业信贷状况,商业银行自身信贷资金运行风险状况,以防范商业银行业信贷风险。

3.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数据库。按照贷款主体的不同,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数据库分为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及小型企业、企业法人三类客户信息数据库。自然人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主要为客户个人基本情况,侧重于个人收入、个人信誉和负债情况。个体工商户及小型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主要为:客户基本情况、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负债情况和偿债能力等,侧重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状况。企业法人客户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①客户基本信息,如公司概况、公司历史信誉、管理层素质、行业地位、企业发展前景等信息;②客户财务风险信息,如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状况等信息;③客户信贷资产质量风险信息,如贷款本息按期偿还情况、不良资产情况、担保抵押情况等信息;④客户所处行业信息,如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条件变化、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行业技术风险、行业垄断程度、行业增长潜力、行业波动性、产业扩张性、产品替代性、行业资本积累率、行业劳动生产率、行业亏损系数、产品销售率、行业信贷平均损失率、相对不良资产率等。建立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等级状况,以防范贷款对象风险。

四、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

商业银行贷款分析子系统是整个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当客户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银行业务员将有关数据输入商业银行信贷信息子系统,商业银行分析子系统便从信贷信息子系统中提取相关的客户信息、行业信息、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信息,对商业银行的该笔贷款业务进行动态分析。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由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指标模块、判断模块、预测模块组成。

1.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主要包括:①系统暂存信息数据库;②预警警界线数据指标库;③数据处理公式数据库。建立该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有效的运行。

2.指标模块。指标模块是实现预警的首要环节,其主要功能是建立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正常值,建立预警界限。指标模块的作用是为了使预警指标信息系统化、条理化和可运用化。预警体系科学性的首要标志就是所选择的预警指标系统能否科学地反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变化特征。

-

预警指标主要由系统性风险指标和非系统性风险指标两部分组成。客户系统性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宏观经济方面的行业信贷风险、区域信贷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客户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信贷记录等方面。因此,结合上述风险构成因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宏观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客户所处行业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所处区域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客户信贷资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指标模块就是通过确定数据库中各指标正常值的范围和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出警界限系数,再将预警警界线系数输入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中保存。

3.判断模块。判断模块主要功能是将商业银行客户信息库中的客户信息调入,对照系统运行参数数据库中的数据处理公式所确定的正常值(预警警界线),计算风险指数。判断模块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预警警报。

报警装置是风险预警系统的关键部件。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在目标客户的信贷风险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能够通过指标体系的风险指数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信贷人员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制定信贷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4.预测模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不但可以对银行当前所面临的信贷风险发出预警信号,而且能够根据历史信息,预测银行信贷风险的发展趋势,进而对客户信贷风险的未来状况做出评价并进行预警。由于用于市场预测的灰色理论具有需要的数据模型少和利用微分方程描述动态特性的优势,且由理论建立的灰色动态预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因此在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中引入灰色理论进行预测,可以获得良好的预测效果。

五、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

一旦商业银行信贷分析子系统的判断模块决定发出警报时,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就会发出相关的警示信号。

商业银行信贷警示子系统的预警分为两部分构成,即商业银行信贷整体风险和单个客户风险所构成;相对应的商业银行贷款警示子系统为两类预警,即A类预警信号和B类预警信号。

A类预警信号反映的是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情况,共分为5个风险等级,由绿、蓝、紫、黄、红5种颜色的字母“A”标示。当预警信号为绿色时,表明银行经营稳健,达到银监会风险监管的各项要求,控制风险能力较强;当预警信号为蓝色时,表明银行经营基本稳健,达到银监会风险监管的主要要求,在个别方面未达到风险监管要求;当预警信号为紫色时,表明银行经营状况正常,基本达到风险监管的主要要求,但存在一些缺陷;当预警信号为黄色时表明银行存在较大的风险,较多方面未达到风险监管要求,存在问题较多;当预警信号为红色时表明银行经营状况很差,经营有严重缺陷和问题,控制、化解风险能力基本丧失。

B类预警信号反映的是贷款客户存在的风险情况,共分为5个风险等级,由绿、蓝、紫、黄、红5种颜色的字母“B”标示。当预警信号为绿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稳定,有十分强的偿债能力;当预警信号为蓝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基本稳定,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当预警信号为紫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较前期有小幅缩减,但收入基本稳定,具备偿债能力,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债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当预警信号为黄色时,表明客户的收入大幅缩减,并长期不能改善,偿债能力出现问题;当预警信号为红色时,表明客户收入缩减严重,并出现负收入,基本失去偿债能力。

六、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

正如一个乐队需要一个指挥一样,作为一个完整的运行整体,仅有各个子系统的独立运行是不行的,它们必须相互合作、协调运行。而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正是充当了指挥的角色。

中心协调控制子系统设置的功能是将各个系统的资源合理的调动起来,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并及时更新;检验预警信息系统、指标模块和判断模块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对其定期进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同时,在其它子系统完成各自任务时,它能够及时保存数据信息,并对其加密,避免资源外泄。但最重要的还是它能够同银行的联网系统建立对接关系,避免系统之间产生冲突。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预警,其最终目的在于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以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偏重于信贷风险的事后控制,即等到风险已经发生才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但此刻不良贷款已经形成并造成一定的损失。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贷款前的银行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分析预测,在银行贷款过程中既考虑银行单个客户的非系统性风险又兼顾了宏观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的风险。使商业银行贷款形成以事前控制为主的,并与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相结合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曾丽.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

[2]胡群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D].江苏大学,2005.

[3]袁晓平,秦雷,梁劲.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探讨[J].企业经济,2006,(7).

预警系统论文篇2

【论文摘要】 本文概述了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构建了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模型,设计了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工作流程,提出了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数据库设计方案;最后,给出了加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开发推广的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 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 一、系统构建背景 国家出口创汇大户——纺织行业,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阻挠,影响其出口产品价格和数量,每年损失高达70多亿美元。因此,构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1),帮助国内纺织品企业掌握国际市场生态标准信息,了解企业自身产品于国家标准的差距,改进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及时申请生态纺织品认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突破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至关重要。 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是一个国际贸易中采用的以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词汇,并对国际贸易产生某种限制或障碍作用。由于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其所依据的标准不一致,对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各异,加之对外国产品的歧视态度,发展中国家往往遇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裁。 目前,大部分企业对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具体内涵及外延并不了解;或者部分了解,或者认识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危害,但却不知道本企业产品的最终销售国绿色贸易标准要求的测试项目有哪些,以及如何测试。因此,纺织企业都迫切需要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 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国际组织的绿色贸易壁垒施行依据——ISO14000环境体系标准、产品出口国家或地区的生态标签及各种相关的法规进行分类,将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相应测试指标进行对比评价,并对该纺织品发出相应的壁垒风险预报。 二、系统设计 1.系统模型构建 建立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主要任务:(1)制定纺织品生态标准、纺织及相关生态标签和相关法规数据库(简称标准数据库);(2)实现数据的管理、查询与分析功能;(3)建立专家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模型库,实现分析决策功能,为企业防范绿色贸易壁垒提供预警信息和决策依据。 根据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1998)研究成果,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模型可为:警素分析——确定警情——寻找警源——警指确定——预报警度——警策分析——采取措施。其中,警素分析,明确警情是前提,是预警分析的基础;寻找警源是分析预警原因;警指确定是预警指标的确定;警度预报则是预警的基本目标,依此制定合理的警策;采取措施是系统功能的最终实现。 2.系统工作流程 预警系统首先获取预警纺织品相关信息,并调用当前生态标准数据和相关标准数据,通过与警指对比检测分析,形成检测值数据文件,进而通过与警度数据的对比分析,形成警度预报数据文件,通过分析判断形成初步警策数据文件,结合专家会诊,系统最终给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报告。 图1 系统工作流程图 3.系统的功能结构 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提供了一个快捷方便的操作平台,便于纺织企业了解和把握国际纺织生态标准和最新动向,方便查询绿色贸易壁垒基本知识,查询相关生态标准和生态标签,以及出口限额,同时便于企业交流和相互学习(图2)。 图2 系统功能结构图 三、系统实现 1.系统数据库结构 系统采用数据库管理软件采用MS SQL Server 2000,充分考虑其开放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扩展要求(图3)。 图3 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数据库设计方案 2.系统开发 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服务器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MS SQL Server 2000。软件利用Boland公司的Borland C++,Microsoft公司的Visual Basic7.0开发,这样充分利用了VB开发周期短、易维护、方便升级和修改等特点,也避免了在复杂计算上的VB不足。本系统运行在Windows XP操作平台上。 四、几点建议 我国纺织企业屡屡蒙受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我国应尽快建立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系统,尤其是能够有效地提供服务,保 护和指导我国纺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同时,提高我国纺织企业的生态生产意识,避免绿色贸易壁垒的危害,提升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1.加强生态生产和消费意识 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问题不仅要引起纺织企业的高度重视,更要引起各级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安全意识,崇尚绿色消费这一契机,发展生态纺织,提高利润增长空间的角度,积极有效地建设实施生态安全战略。 2.加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研发力度 政府、纺织行业协会,以及相关大专院校,要大力加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制定相应的机制、体系和评价指标,保障系统研发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为企业防范生纺织品态壁垒提供决策支持。 3.加强预警系统的政策法规建设 构筑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是进一步构筑和谐贸易的重要环节,需要有力的政策法律给予支持和保障。首先,着手建立系统研发和推广的管理体制;其次,加快有关的政策体制建设工作,出台有关的管理条例、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等;第三,从法制建设角度规范生态生产和生态消费,通过立法来保障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政策和管理有法可依,最终形成法律保障。

预警系统论文篇3

(一)客户对雷达产品知识不太了解,沟通有障碍

由于民防系统的客户,与雷达有过深入接触的专家不多,加上雷达产品专业性强,导致多数客户对雷达的组成、工作原理、专业术语都知之甚少。因此,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沟通问题。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减少沟通中的障碍,是目前市场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产品亮点不多,缺乏记忆点

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客户问“你们的产品和竞争对手有什么不同?你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由于我们和竞争对手都是雷达研发制造商,都符合民防系统低空预警雷达系统的要求。如何提炼产品亮点,避开雷达术语的行业障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客户加强交流,提炼产品独特亮点,增加产品记忆点,从而避免产品同质化、平庸化,需要S研究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

(三)疲于应对价格战

由于低空领域刚刚开放,各雷达厂家都想尽快进入这一新兴的市场,以谋求市场先发优势。因此在低空雷达招标过程中,竞争对手们纷纷采取降价方式来提升竞争力。但S研究所由于雷达体制原因,导致产品成本较高,如果单纯考虑价格因素,S研究所没有明显的优势。针对新一轮的“价格战”,S研究所如何迎战并实现突围是关键。

(四)各地人防办建设低空预警雷达系统的积极性不够

在民防系统推广低空预警雷达系统的过程中,存在各地民防局积极性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第一,低空预警雷达暂未形成大面积组网,单一某个城市建设低空预警雷达的提前预警时间较短,探测到不明飞行器后,需上报空军空情系统,空军领导决策后,留给处置飞行器的时间非常有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低空飞行器的预警和处置问题。第二,民防系统目前建设低空预警雷达系统,只能做到预警探测,并上报给空军,没有飞行器的处置权(询问、警告、打击);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各地民防局都对低空预警雷达系统采取观望态度。

二、S研究所低空预警雷达系统营销对策

(一)加大雷达知识宣贯,提升沟通效率

针对民防专家对雷达系统不熟的现状,导致S研究所和民防客户在沟通中存在很多的沟通障碍。以雷达验收测试为例,除现场检飞测试外,民防还要求S研究所在现场测试雷达系统的波束宽度、天线指向角等指标,由于这两项指标不仅需要多项大型测试仪器,还需要专业的微波暗室,在测试现场是不具备测试条件的。为避免类似的沟通障碍,S研究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加大雷达基础知识宣贯工作。S研究所可针对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撰写出一套低空雷达系统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专业术语等知识的宣贯PPT,并组织客户进行学习;2.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代替雷达术语,减少沟通中的障碍;3.采用友好和善的态度,学习并掌握沟通技巧,提升沟通效率。

(二)提炼独特亮点,强化竞争优势

民防系统首批通过雷达检飞的厂家共3家,后期还将陆续进入一批雷达厂商。由于各厂商都经过雷达检飞且取得合格成绩,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凸显自身的竞争优势是关键,因此S研究所需要深入思考,并提炼自己的独特优势,形成产品卖点,进而实现差异化营销。通过仔细分析S研究所雷达系统,可总结出以下几个亮点:1.相控阵技术:采用电扫描方式控制波束而单纯依靠机械转动天线面方式。波束形状灵活多变,探测范围更广,探测速度更快。2.三坐标体制:机械扫描水平方向,电扫描垂直方向,不但可探测飞行器的距离和方向,还具有测高功能。3.收发分离:信号接收单元和发射单元分离,雷达可靠性高,维修型好。如某T/R组件损坏只影响雷达探测精确度,不影响雷达正常工作。通过总结雷达系统的独特性能,提炼出雷达系统的卖点,有利于在销售中提升客户的印象,形成深刻的记忆点,进而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三)绕开价格泥潭,提升客户体验和价值

S研究所雷达系统由于体制问题,生产成本较高,价格上没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不适合采用价格战。为跳出价格战的泥潭,必须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来回报客户。为绕开价格因素,S研究所要做好以下几点:1.提升客户体验。通过深入了解、分析客户需求,为客户量身订做一套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拒绝单纯地卖产品),来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用更多的产品价值来弥补差价值。2.打造样本工程。把北京、山东这样的省级项目,打造成成样本工程,创建行业标杆,建立一系列行业标准,通过良好的客户口碑、扎实的产品质量来赢得客户认可,从而形成品牌价值,进而提升市场份额。由于低空领域刚刚开放,各厂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如若质量过硬、客户反馈良好,将形成良好的口碑营销,将对其他潜在民防客户形成一定的影响;3.与客户加强沟通。面对“既想让马儿跑得快,又不让马儿吃草”的价格战,其直接后果可能是客户、厂商两败俱伤,过低的预算很难保证项目可以按期高质量完成。因此,S研究所可向客户阐述价格偏高的原因,并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来谋求客户的理解和认可;4.提升服务质量。由于S研究所是一家大型的国家一类研究所,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具有自己的分公司或办事处,因此,S研究所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可靠的售后服务,可以保证工作人员12小时内赶到工作现场,并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当然,S研究所也可以采用其他高质量服务,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四)推进雷达组网,下放处置权利

由于目前低空雷达没有形成大面积区域组网,导致雷达的提前预警时间偏短,加上缺乏飞行器处置权,导致各地民防对建设低空预警雷达系统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S研究所可以:1.申请雷达组网。联合其他雷达厂商一起,向国家民防局申请雷达组网,实现某区域(如华北区域)雷达组网,实现区域全覆盖,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飞行器的预警时间,并且有充足的时间对飞行器进行处置。如山东沿海发现不明飞行器向西飞行,山东、河南两省各地市实现信息共享,对飞行器进行实时跟踪,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对飞行器进行处置;2.下放处置权利。由于目前民防系统没有低空飞行器的处置权,上报空军决策需要时间,可能贻误最佳处置时间。因此,建议国家民防局向有关部门申请,在飞行器威胁重要经济目标或即将造成严重损失前,可以对航模、无人机等部分类型的飞行器下放一定的处置权,这样既可以避免重要经济目标的损失,也可以提升各地民防局的建设低空雷达系统的积极性。

预警系统论文篇4

关键词: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45-03

一、社会稳定预警的内涵

所谓预警,就是根据危机发生前表现出来的一些征兆,预测危机事件的发展趋势,预先发出警示、警报,以便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由于预警与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的内容逐渐得到扩充,变得丰富起来。目前,人类已经能够在经济运行、气象预测预报、生态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进行比较成功的预警活动,并且准确程度也越来越高。

社会预警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理论界有着多种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学者对社会稳定预警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表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3种:

(一)从社会系统角度。赵喜顺等认为社会稳定预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加以界定。广义的社会稳定预警包括对各个社会子系统发生危机事件的预警,也就是说,对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文化危机等等的预警,都可以称为是社会稳定预警。狭义的社会预警,不包括对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文化危机等的预警,而只限于对妨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和安全的事件的预警[1]。

(二)从社会问题角度。余红、黄昌保认为社会预警是对可能酿成社会问题以致妨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社会偏离现象的预先警报[2]。又如,丁水木认为社会预警是对社会运行中出现的失调、失序、失范、失度等问题能够及早发生警报,以便及时制定和采取措施,使问题消解于萌芽状态[3]。

(三)从社会运行状况角度。鲍宗豪、李振认为社会预警是指依据对社会发展稳定状况的判断,按照社会系统整合关系的模型分析,对社会系统运行的质量和后果进行评价、预测和报警[4]。又如,阎耀军认为社会预警是在社会顺境状态下,在对社会负变量监测的基础上,对社会运行接近负面质变临界值程度的确定性评估和警情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其实质是对社会安全运行的稳定性程度的评判,其目的和作用是识警防患,超前预控[5]。

二、社会稳定预警的发展阶段

对社会稳定性的监测预警历来为有远见的统治者所重视,人类因而有了漫长的社会预警历史,对社会稳定预警的发展阶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一)从预警方式来看。社会预警先后经历了用占星术、占梦、占相、占八卦等迷信愚昧的方法预警的神灵性预警阶段;利用多次重复发生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简单对比,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继而推断未来的经验性预警阶段;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了解,用逻辑推断的方法预测未来的哲理性预警阶段;建立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数学方法、数理统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哲理性预警理论为依据,以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为方法的现代实证性预警阶段[6]。

(二)从预警领域来看。社会预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军事预警阶段。预警,最早应用于战争,两军对阵,为了打赢战争,防范对方偷袭,经常采取侦察手段敌方的军事动态进行侦察,通过对敌方行动迹象的分析,来判断敌方是否有进攻可能,威胁程度如何,并根据威胁程度,确定警戒等级,据此备战,以防敌军突然袭击,避免或减少因仓促应战而造成的损失。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各国为了应对战争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预测,其中军事预警理论的成效最为明显[4]。(2)经济预警阶段。二战以后,社会预警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日、法等西方国家就建立了经济层面的警报指标,以监测经济的运行,进行社会预警。(3)社会预警阶段。随着社会发展观的演进,社会预警逐渐向整个社会领域深入,包括食品安全供给、饥荒、医疗、环境监测、工程质地、生态环境等。

三、国外社会稳定预警研究

国外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稳定预警理论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方面,各国都为了应付战争过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对社会现象进行预测,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当时的经济危机和其他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安全危机等等问题也相继出现[7]。

国外社会稳定预警理论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经济指标主导”阶段。最初建立的社会稳定预警指标体系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呈现出能监测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经济指标主导的局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危机后为了防止经济过度萧条、及时预警经济危机而建立了经济指标。他们都是用敏感的、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经济是否景气,以此来进行社会稳定预警。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哈佛景气动向指数”和美国商务部当时计算的“先行指数”,1986年西方七国制定的由10项指标构成的“经济指标相互监测”指标体系,日本政府企划厅的景气动向指数[8]。

(二)指标综合化和系统化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深化,西方学者对社会稳定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探讨。人们开始全面从理论上认识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逐步开始建立综合反映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评价指标体系。1961年埃·蒂里阿基安提出测量社会动荡发生的指标:(1)都市化程度的增长;(2)性的混乱及其扩张,以及对其进行社会限制能力的丧失;(3)非制度化、合法化的宗教极大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F.汉厄提出由外汇收入、外债、外汇储备、政府融资能力、经济管理能力、政府贪污、渎职程度等指标组成的“富兰德指数”,社会稳定预警指标覆盖面得到扩大,指标内容更加综合全面。1968—1971年,德罗尔提出“系统群研究”的分析方法,确立12项内容的指标体系,鼓励将社会预警的分析与政策自觉相结合,社会预警指标的研究更趋系统化[4]。

(三)国家危机实证预警阶段。在这个阶段,综合衡量社会危机的预警进一步完善,范围继续扩大,科学化程度提高,实证预警应用得到加强。1989年兹·布热津斯基提出了“国家危机程度指数”,由国家信念的吸引力、社会心理情绪、人民生活水平、执政党士气、宗教活动、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矛盾、经济私有化、活动、政治多元化、人权问题等10个方面的指标组成,并运用这套指标体系对一些国家的危机进行了社会预警[9]。

四、国内社会稳定预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和国外社会指标运动的导入,国内有关社会稳定预警的研究逐步展开,我国学者对社会稳定预警的主要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一)社会预警机制研究。不同的学者对社会预警机制的考察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我国学者对社会预警机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

1.从社会预警机制内容角度。肖飞认为一套完备有效的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应由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和社会预警接触系统构成。建议构建一种包括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解除系统在内的科学的预行告警机制,并做到报告、分析、协调有机统一,一旦矛盾冲突达到或即将达到社会最大限度之前,相关组织就能采取积极步骤,及时提出方案,妥善处理,以最大的努力促进并保障社会稳步发展[10]。贾友山认为要防范和控制社会危机的出现,必须提高社会预警和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11]。

2.从社会稳定预警系统角度。牛文元、叶文虎从自然界的燃烧现象与社会的无序、动乱状况类比入手,介绍了社会燃烧理论和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原理、机制,并详细论述了中国建立社会稳定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2]。李殿伟、赵黎明应用“社会系统理论”对社会系统进行理论解析的基础之上,提出维系一个国家或区域社会稳定与安全需要六大支持系统(子系统)予以支撑,即:生存保障系统、经济支撑系统、社会分配系统、社会控制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外部环境系统,并对其体系的框架构建及运行进行了探讨[13]。

3.从理论模型角度。阎耀军指出理论模型和基本框架是社会稳定计量工具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强调理论模型是统率基本框架的灵魂,基本框架是支撑指标体系的骨骼,舍此便不能将众多指标组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指标体系”[14]。

(二)预警指标体系构建。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对社会预警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

1.社会发展测定的指标体系。1984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提出由4大类40多个主客观指标组成社会综合预警指标体系。1991年王地宁、唐均提出了“社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1992年朱庆芳提出了“社会综合报警指标体系”,由反映经济、生活水平、社会问题、民意这四个方面的40多个指标构成,对我国社会保障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8]。

2.社会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1989年宋林飞提出了“社会风险早期预警系统”(SREWS),这个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痛苦指数体系;腐败指数体系;贫富指数体系;不安定指数体系,4大类16个小项[15]。1995年提出了包括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环境、国际环境这五个风险领域的49个预警指标的“社会风险预警综合指数”[16];1999年提出由(1)收入稳定性;(2)贫富分化;(3)失业;(4)通货膨胀;(5)腐败;(6)社会治安;(7)突发事件7大类40个指标构成的“社会风险监测与报警指标体系”[17]。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社会风险孕育、发展与外在化表现的过程。2003年邓伟志教授给出了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1)经济风险领域:失业率、社会零售物价上涨;(2)社会风险领域:社会生活与贫富差距指数由10%最高收入户平均收入与10%最低收入户平均之比、由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户占总户数的比例、绝对贫困率、职业下向流动指数等合成,社会公共安全指数,由刑事案件发案率、青少年犯罪率两个指标合成;社会精神卫生指数,由心理、精神病患率和人口自杀率两个指标合成;(3)政治风险领域:重大案件立案率、经济犯罪案件涉案人数中国家机关干部占的比重、的发案率、集体游行示威发生率;(4)价值观念风险领域:市民对国家政治的满意率、市民对经济发展的满意率,权重由专家评估法确定[18]。2006年李殿伟、赵黎明设计了包含六大类、35个社会风险警报指标在内的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1)生存保障体系:个人保险指数、社会保险指数;(2)经济支撑系统:经济增长指数、协调发展指数;(3)社会分配系统:空间差距指数、阶层差距指数;(4)社会控制系统:硬件控制指数、软件控制指数;(5)社会心理系统:民众满意指数、民众容忍程度;(6)外部环境系统:境外扰动指数、灾害扰动指数六大类,给出了35个,权重由专家评估法确定[13]。阎耀军给出了4个层次,12个二级子系统,55个四级指标的社会稳定预警指标体系的框架:(1)生存保障指数:个人保障指数,社会保障指数;(2)经济支撑指数:经济增长指数,协调发展指数;(3)社会分配指数:空间差距指数,阶层差距指数;(4)社会控制指数:硬性控制指数,软性控制指数;(5)社会心理指数:民众满意指数,民众容忍指数;(6)外部环境指数:域外扰动指数,灾害扰动指数[19]。

(三)预警模型构建。李培林在主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社会跟踪调查”这一重大课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他们通过问卷调查设计了众多测量社会稳定状态指标,并通过广泛的调查得到了详尽的数据,进而为各个指标赋予了一定的权值,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稳定预警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陈秋玲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和突变理论的双重视角,在系统梳理社会风险预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社会预警机制总体框架、强戒性指标体系、给出基于突变理论的社会风险预警评价模型以及社会警源—警兆—警情分析和警区—警点—警级判断方法,提出社会风险预警管理流程及预警策略。阎耀军构建了计量社会稳定的指标体系及其运行平台——社会稳定监测—预警—预控管理系统,他用6个逻辑要点描述了“社会稳定指数综合指数”的框架,并且建立了4个层次,12个二级子系统,55个四级指标的框架体系。并且通过“德尔菲”等多种方法测定子项的权重,便于灵活操作,利于社会稳定程度测量和预防[19]。阎耀军创造性地设计了社会预警系统动态模型。他对社会预警理论、指标体系的建设、模型构建的思考以及对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社会稳定情况进行了实证考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研究思路和范式。

综观国内外社会预警研究领域,可以归纳出三个趋势:一是研究视角的转换,即从社会发展水平测定向预警监测转变;二是研究的重点转换,即从单纯经济预警向经济社会双重预警转变;三是研究主旨的转换,即从理论探究向实证分析转换[20]。

总而言之,对社会稳定预警理论的研究已出现方兴未艾的局面,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社会稳定预警的研究在多学科整合、系统性梳理、内在逻辑统一方面尚显薄弱;二是社会预警指标的选择缺乏规范性,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划分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混杂在一个体系中,在选择预警模型和方法时出现统一性问题,并且数据的可得性也成为制约可操作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喜顺,王占国,赵骥.社会预警的内涵与外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5,(4).

[2]余红,黄昌保.加强社会预警促进社会稳定[G]//王辉.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丁水木.简论建立中国社会的社会稳定机制[G]//赵子祥,曹晓峰.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学的历史使命.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4]鲍宗豪,李振.社会预警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深化——对国内外社会预警理论的讨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1,(4).

[5]阎耀军.论社会预警的概念及概念体系[J].天津社会科学,2003,(3).

[6]阎耀军.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王银梅.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8]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10]肖飞.我国社会稳定预警机制构建探略[J].公安研究,2000,(1).

[11]贾友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预警机制的建立[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2]牛文元,叶文虎.全面构建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J].中国发展,2003,(4).

[13]李殿伟,赵黎明.社会稳定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2006,(2).

[14]阎耀军.社会稳定的系统动态分析及其定量化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5]宋林飞.少数人闹事与早期警报系统[J].青年学者,1989,(1).

[16]宋林飞.社会风险指标体系与社会波动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5,(6).

[17]宋林飞.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东南大学学报,1999,(2).

[18]邓志伟.关于社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3,(7).

[19]阎耀军.社会稳定的计量及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构建[J].社会学研究,2004,(3).

预警系统论文篇5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关键词】  医疗风险; 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

    【Abstract】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present research condition of the early risk warning in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military hospital to the 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the author put forward consult project,verify the problems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s to others.

    【Key words】  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risk early warning

    医疗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的活动,它贯穿在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相对于其他高风险行业而言,国际医疗界对于医疗风险的研究与管理起步要晚得多,而且缺乏成熟经验。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医疗风险预控手段[1],因此如何利用军队医院自身的优势建立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已刻不容缓,这也是军队医院加强医疗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1  风险预警的基本概念

    所谓预警,就是对那些可能出现的极为不正常的情况或风险进行汇总、分析和测度,并据此对不正常情况或风险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报,以及提出防范或消解的措施[2,3]。风险预警系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预警系统是指为防范可能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风险而建立的报警系统。广义的预警系统则是由4个相互关联、关系密切的子系统组成,包括预警咨询系统、预警决策系统、预警执行系统和预警监督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涵盖了从确定预警指标、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准确及时报警、确定警情应对措施以及排除警情并收集反馈信息的全过程。从上述概念中,可以得出,医疗风险预警就是对医疗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全事件或医疗风险进行监测、汇总、分析、预报,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4,5]。

    2  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相对于其他高风险行业 ,国际医疗界对于医疗风险的研究与管理起步要晚得多,而且缺乏成熟经验。建国 50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建立了一些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有效制度,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但这些政策条文散放在各个不同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中,没有形成专门体系[6]。总体上讲,我国深层次的医疗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业内公认的、完善的、全国性的医疗风险监控网络体系,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研究机构,都无法全面掌握全面的医疗风险管理相关数据,难以及时对医疗机构的医疗风险程度进行评估,更无法通过相应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7]。

    3  现阶段军队医院对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医疗界仍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医院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系统,因此军队医院的风险预警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而借鉴其他行业较成熟的风险预警模型则成为最好的研究方法[8]。通过研究参照其他行业已实际应用了的风险预警机制模型[9],并结合医疗风险特点、种类、成因,军队医院可以建立如下的预警机制:

    3.1  医疗风险预警的结构框架

    医疗风险预警系统是由外部支持系统、内部决策系统、数据信息处理系统、预警结果输出系统等分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预警系统是建立在对医疗风险识别与评价的基础上,以现代化科学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是未来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了医疗风险预警的结构框架(见图1)

    3.2  医疗风险预警的简单流程

    把能反映医疗风险程度的敏感指标构成主要指标集,然后将其输入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得到数据的风险等级,并用一定的方法显示出来。风险管理者参照风险等级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方案,并对应对方案进行评价[10]。根据此预警流程(见图2)构建医疗风险预警系统模型。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3.3  医疗风险预警的分析工具

    3.3.1  预警评估——模糊优选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  由于医疗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传统统计预警方法受制于一定的统计理论依据,对复杂的医院预警系统的适用性是有限的,很难满足医院医疗风险预警的实际需要。所以,选用将模糊优选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结合起来,以实现对军队医院医疗风险的预警评估。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的医疗风险预警原理是:以BP神经网络为基本构架,先应用BP神经网络对医院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预测,得到新的预警数据;然后引入模糊理论,利用模糊优选模型测评医疗服务的风险状况,得出的优等相对优属度的值即风险程度评价值[11]。

3.3.2  概率计算——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元逻辑回归(logistic回归)可以用来计算在一段时间内军队医院医疗风险发生的概率。如果得到的概率大于设定的可调控的基本值,则立即对其预警。多元逻辑回归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通过建模来完成,在建模之前可以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取得代表绝大多数信息的主成分因子,然后对取得的主成分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然后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医院发生医疗风险的概率,通过结果显示从而达到预警的目的。

    3.3.3  结果显示——信号输出图  结合国家检测经济预警的做法,风险标识可根据风险值与预警数值的比较,依照确定的区间,以绿色预警、蓝色预警、黄色预警、红色预警信号表示,分别代表正常、轻度风险、中度风险和重度风险[12]。如绿色预警表示风险极小,可以进行医疗活动;蓝色预警表示风险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静态监控即可;黄色预警表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风险,卫生管理机构应提高监管力度,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化解风险;红色预警表示风险已经很大,决策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医疗机构应处于警戒状态,将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4  军队医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军队医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需要注意两点:①军队医院在建立医疗风险预警体系时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包括:患者人群为军人与地方老百姓,专业特色更偏向于创伤或部队常见的疾病,管理能力强但难度也大。军队医院应普及和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病人安全意识,支持和开展病人安全相关研究;建立医院检查审核制度和医务人员的定期考核管理制度,重视和加强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 ②建立预警系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预警系统需要充分的物力、人力、财力来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并且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进行决策判断。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国情,就诊人数多,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资源属于稀缺资源,卫生投入有限,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医疗风险预警体系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我国医疗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医疗卫生机构肩负的责任亦将越来越重大,开展医疗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的研究将变得越发迫切。作为军队医院,要有比地方医院更强的责任感,要牢记自己作为军队人员的使命。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将会在提高医疗质量、防止事故发生、减少纠纷形成、保障患者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坚勇.关于建立医疗风险机制的思考[J].浙江临床医学,2005,7(3):335?335.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2] 黄冠胜,林伟.王力舟,等.风险预警系统的一般理论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6,3:9?l1.

[3] 覃红,戴燕玲.浅论建立和完善我国抵御医疗风险的保险机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4):130?134.

[4] 霍志勤,罗帆.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60?64.

[5] 程艳敏,刘岩,刘亚民.医疗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7,4:265?266.

[6] 许苹,陈勇,樊震林,等.医疗风险管理预控体系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16?319.

[7] 云从.我国医疗风险检测预警机制开始建立[J].医院管理论坛,2005,10:33?35.

[8] 罗帆,余廉,平芸.民航机场灾害预警管理系统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24(6):41?44.

[9] 罗帆,佘廉.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预警管理[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4:10?15.

[10] 许苹,孔令曼,秦婷,等.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1):9?11.

[11] 曾忠东,李天德.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预警的有效方法[J].现代财经,2006,16(4):15?31.

预警系统论文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危机 预警系统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虽然国际关税壁垒的逐步削减导致了市场范围的国际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自由度,扩大了获利空间。但是大量涌现的国内外竞争者带来了更多的风险,财务状况的稳定受到威胁,公司的良好公众形象将受到极大影响。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现在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侧重预警分析机制指标的分析,认为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该观点没有看到预警分析机制还包括模型分析。

另外一种观点是突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风险的控制功能,认为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该观点忽视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其他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所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这个观点比较全面的涵盖了财务预警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功能。

笔者从第三种观点出发,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财务预警系统,仅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进行某些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但财务预测信息可能只是对上市公司历史和现在的财务趋势的简单延伸,一旦公司经营处于非常状况,财务预测披露的信息就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未来趋势。同时在体系框架上将财务预警组织、信息、分析、管理子系统并列,不能充分反应财务危机的三个阶段,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根据公司财务危机的潜伏、发作、恶化三个过程,从而建立一套对应于危机过程的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多,规模逐年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运作不断规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公司业绩逐年下降,财务状况出现异常,陷入财务危机,甚至面临退市的危险,使投资者、债权人遭受巨大损失。财务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破产清算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可能面临的问题。因此能够适时、准确的对企业财务失败进行预测分析是市场竞争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更成为企业以先进财务管理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市场参与方来说,根据财务指标准确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的财务危机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能起到报警器的作用,提醒有关市场参与方的注意。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机制对加强财务监督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除了要建立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还必须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财务评价体系和财务分析机制正好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因此,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证监部门就必须利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全面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既要利用财务评价系统给经营者的业绩做出客观评价,也要利用财务预警系统监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监督上市公司增强风险意识,采取对付或化解风险的措施。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其根源是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必将导致周期性的财务危机——潜伏、发作、恶化,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因此,随着旧理财模式向新理财理念的转变,企业理财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强,以权衡理论、成本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为代表的现代财务理论又成为当今财务预警理论的重要来源。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这也符合构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成本效益原则——使产生预警信息的价值大于产生预警信息的成本,保证该系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在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真实、完整、可比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则提供同行业、国家宏观甚至全球的相关外部信息,有了这两者的有力支持,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才能更早更有效地发现财务危机的蛛丝马迹,防患于未然。因此,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有效运行的两大技术支撑系统。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以前的研究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下分为组织机制、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对每个机制的运行都作了较为合理的阐述,但忽略了财务危机潜伏、发作、恶化的逻辑过程,仅将这些机制罗列出来,没有体现组织的行为人角色,同时没有注意到后面三项职能机制的先后逻辑关系。因此,笔者根据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必定引起财务危机的周期性这一原理,注意到财务危机可以分为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针对不同的财务危机阶段,应该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潜伏期要注意财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发作期要准确分析财务指标数据,利用模型预测危机发作的可能性,提前做好防治工作;恶化期要迅速启动危机管理专门小组,及时化解财务危机。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4.1财务危机的潜伏时期,上市公司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公司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关联企业的供货和资金偿付能力、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变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及时准确的识别财务危机,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组织对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有效传递,为预警分析机制提供信息数据基础,这就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些资料包括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外部相关市场、行业数据,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最为关键的是,系统信息要不断更新,资料系统要不断升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这一阶段的信息处理要做到与管理信息系统相辅相成。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为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在预警系统与企业各个子系统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进行数据传递与共享能从相对开放的信息资源库中及时获取完整、准确的企业经营数据。这自然要求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必不可少地配备信息专业人员及软、硬件设备, 及相应的技术人员支持。另一方面预警信息迅速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4.2财务危机的发作时期,在证监部门的财务监督下,上市公司为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必须对收集的内外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能够明显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特征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财务指标,而且要引入非财务指标,如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然后用收集的数据和选定的指标,通过现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警分析模型,以准确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已经产生,将此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相应的对策。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机制。高效的财务危机分析机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财务危机分析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影响财务危机分析的一般有两个因素:预警指标和临界点。预警指标是用于预测财务危机的财务指标,也就是能够有效识别财务状况恶化迹象的财务指标;临界点是指控制预警指标的特殊值,一旦测评指标超过该值,就应该实施应急的计划。

这一阶段的预警分析要建立一种科学的分析诊断机制。面对财务层面的危机信号,应探寻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真实根源,或是由于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是由于对竞争应对不当及功能乏力,或是销售质量的下降、自身管理薄弱。

4.3财务危机的恶化时期,财务危机已经存在,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化解危机,公司管理层就要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迅速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复公司正常经营。由于财务危机有突发性,要求公司管理层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反应迅速的危机管理机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有效性的保证。财务危机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应急措施、风险补救和改进方案,旨在避免、减少危机的危害,直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危机管理要加强对财务危机的处理。当财务危机已经恶化时,企业领导人和财务人员不能胆怯、畏缩,应该迎难而上,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困难,摆脱困境,及时分析产生危机的直接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诊断,全力扭转财务局面。首先,制定短期行动方案。其要点为降低现金需求与极大化资金来源,例如:处分不良债权与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包括制成品与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出租或出售无用的资产;收回对外投资等。其次,寻求过渡时期的资产支援。分析问题之所在,主动说明目前的问题以及将如何解决,征得债权人、供应商、股东等的支持,共渡难关。最后,拟定重整方案及实施时间表。重新检讨其企业的策略方案与目标, 吸取教训, 制定重整方案。其做法为:调整组织结构;更换负责人;更换高级领导团队;创建企业文化;实施员工激励计划;改善生产程序;改善行销方式等。

4.4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管理者,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个专门组织为预警管理服务。构建了以财务危机发展阶段为基础的预警-报警-排警的财务危机预警过程机理,还需要有实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它包含了组织体系和组织过程。组织体系就是构建一个专门为危机预警管理服务的组织;组织过程则是在危机预警系统实施中的预警-报警-排警逻辑过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成员由企业经营者及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并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该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独立开展工作,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在建立财务预警组织机构时,需要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前提,确保财务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

这个组织必须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它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应该有一个日常组织和一个特设组织:前者负责财务危机各阶段的日常事务,如危机潜伏期财务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危机发作期财务的指标和模型的分析、危机恶化期财务管理方案的实施;后者是针对财务恶化期而特设的,专门负责财务危机处理全过程,以果断、迅速、准确、有效的化解危机。

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专门组织为保证,依次执行预警-报警-排警三项活动,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将组织机制、信息处理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并列的不足,使预警系统结构更为合理,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e i altman.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and bankruptcy[m].new york:wiley,2000.

[2]stephen a ross. 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汪平.财务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6]端木正.关于财务预警系统的理论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11).

预警系统论文篇7

【关键词】非寿险公司 风险预警 ERM理论

一、引言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机构,其特点决定了它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公司,它不仅面临着与其他公司相同的一般风险,还存在着保险活动特有的特殊风险。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还没有出现过破产,但已有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目前的寿险业与非寿险业均处于风险皆高的“双高”情形{1}。由于二者在经营方式、投资活动、保险期限等方面的不同,非寿险公司承保财产损失、责任和信用等面临的风险与寿险公司面临的风险相比,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随着非寿险市场地不断发展,我国非寿险公司必将面临着更多样化、复杂化的风险,这必会影响到非寿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着非寿险业的蓬勃发展,对其加强风险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从我国目前的调研信息看,大多的信息资料是针事中和事后的统计分析,难以在事故发生前进行及时、有效地警告。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系统就显得刻不容缓,同时对于非寿险业的风险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当前非寿险公司的风险预警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风险预警对非寿险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之后通过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从建立原则、系统结构、系统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了非寿险公司的全面风险预警系统框架。最后探讨了其运行模式和运行过程。

二、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的现状

(一)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概述

预警一词可解释为,在灾害或灾难以及其他需要提防的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限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2}

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是使用特定的方法对非寿险公司经营过程中潜伏或已经暴露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监测,通过科学的分析,得出综合评价和结论。目的是通过风险预警机制,在更短时间内采取最有效、最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的经营安全。

(二)非寿险公司现有预警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来看,早期的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方法大概可归纳为两种方法:传统的统计分析法和指标体系分析法。这两种预警方法主要是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建立预警模型或指标体系,对风险进行预测。虽然经过实证的证明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但也有着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的实际需要。

1.模型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传统的预警模型建立时以假设作为前提条件,比如统计样本要满足正态分布、等协方差、二项分布假设等条件。如果不能满足这些假设条件,就不能保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事实上,许多样本数据常常不能满足这些假设条件。

2.难以处理非确定性、非线性问题。传统的预警方法一般是假定各变量之间为简单的线性关系,或是通过将非线性转化为线性来解决问题。然而,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必然会丧失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复杂性等特性,使得在实际预测中很容易失去效用。

3.不具备动态预警能力。传统的预警方法是通过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人为地确定预警区间进行预警,样本资料一旦确定,模型的系数便被确立,很难更改。事实上,非寿险公司的经营是在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传统的预警方法往往具有滞后性,难以对已经变化的风险状况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三、ERM理论的引入

通过上文对非寿险公司的风险预警必要性和现有预警方法局限性的分析,可以看出非寿险公司亟须建立一套更为全面的风险预警体系。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50年展成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70年代兴起了全球性的企业风险管理运动,到90年代风险管理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基本普及。在我国,8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理论被引入,主要应用于金融业,其他行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90年展成全面风险管理,进入21世纪之后正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整体风险管理理论。1992年Kent D.Miller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概念,直到2001年,这段期间各领域的学者对整体风险管理理论的阐释各有侧重,形成多个学派。各学派虽然在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存在差异,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均是强调将各种风险及管理综合起来全面的考虑。

2.全面风险管理理论。21世纪之后进入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阶段,这一阶段实际上是整体风险管理思想逐渐融合的变革。尤其是在经历了2001年的9.11恐怖主义袭击、2002年的安然公司倒闭等重大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逐渐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世界各国纷纷展开了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CAS)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推出的《巴塞尔新资本议》以及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推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等。

(二)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预警系统框架

预警系统论文篇8

关键词:灰色理论;神经网络;财务预警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34―01

1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企业的财务预警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为了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监管,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出现了大量的财务预警模型。根据国内已有的文献资料研究表明,迄今为止,财务预警模型研究涉及的模型类型极为丰富,经历了从单变量到多变量、从统计方法到非统计方法、从单一模式到混合模式的发展过程。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运用灰系统理论中Verhulst模型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出的预测模型,对四川省矿产资源类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及时有效的预警。

2模型建立

2.1指标选取

本文对以上16个指标中选取变量指标进行t检验和相关性检验相关性检验,以0.05作为t检验标准,去掉大于005的指标,以0.7作为各变量指标间多重共线性评估的标准,去掉具有高度共线的变量指标。

综合各种分析,本文最终选取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每股现金含量以及流动比率作为预警模型采用指标。

2.2样本的选取

为了更好的获取数据,本文选取两类样本,一类是用于训练BP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这类样本选取了全国20家上市公司(其中20家为st企业,20家为非st)。另一类是预测样本,选取的是四川省6家矿产资源型上市公司(3家st公司和3家非st公司)。所有训练样本中st公司选择其被特殊处理的前一年的数据,即t-1年的数据。而预测样本中st公司的数据为其被特殊处理前一年即t-1年的前四个季度的数据,若数据缺失则向前顺延。

2.3Verhulst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本文构建Verhulst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建立一个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其中由于指标为四个,则输入层神经元个数由财务预警指标确定为4个,输出层神经元只有1个即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分,由于输入神经元是4个,本文选取了9个节点。对于传递函数,其中中间层本文采用S型正切函数tansig,而输出层本文则采用了S型对数函数logsig,目的是满足输出值映射到0,1之间。对于BP神经网络的训练函数,本文采用trainlm函数,设置训练次数为1000次,训练目标为0.01。为了更好,更方便的实现其预警能力,本文利用训练样本训练BP神经网络。其中网络训练样本的输入即建模样本中上市公司的4种财务预警指标数据,目标输出即当前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由于本文所选的上市公司分为ST与非ST两大类别,因此将其分为两个判别组,即安全与危机。为了便于建模,需要对安全与危机概念进行量化处理,建设各训练样本的目标输出为y,则有:当y=0,输入样本为ST公司;当y=1,输入样本为非ST公司。

利用灰系统理论中Verhulst模型对四川省6家矿产资源型企业的t-1年财务指标做动态预测。

将灰色系统模型动态预测的结果作为训练完毕的BP神经网络的输入,获得企业的综合评分,完成对企业的财务预警。如果输出值越接近0,表示财务危机程度越严重,即财务状况越危机;如果输出值越接近1,表示财务危机程度越轻微,即财务状况越健康。

3实证分析

3.1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

通过训练样本训练出的BP神经网络。

建立一个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让训练样本训练这个网络,得出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Matlab 7.0 得出图1所示的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训练到第6步时,网络的目标误差达到要求。

3.2灰系统Verhulst模型的预测结果

利用灰系统理论中Verhulst模型对四川省6家矿产资源型企业的t-1年财务指标做动态预测。表2为预测的结果。

3.3预测样本的预警结果

将灰色模型的动态预测结果作为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从而建立企业财务危机的动态预警模型,模型所得预测结果如表所示。

从结果可以看出,ST公司财务状况都被判定为危机,而非ST公司的财务状况都被判定为健康,无一错判。因此本文多建立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是有效的,可以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动态预警。

4结束语

Verhulst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可以实现财务指标的趋势预测实现财务危机的动态预警。实证分析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预警效果,能够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玲.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判别模型及其应用[J].预测,2000,(6).

[2]李帆,杜志涛,李玲娟.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理论回顾及其评论[J].管理评论,2011.

[3]秦小丽,田高良.基于灰色理论和神经网络的公司财务预警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1,(16).

[4]童新安,魏巍.灰色VerhulstBP网络组合模型在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23).

上一篇:财务杠杆范文 下一篇:酒店财务风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