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制范文

时间:2023-10-19 11:28:22

预警机制篇1

关键词:货币危机;经常账户;指标特征;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6)04-0033-05

货币危机的产生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冲击,并对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产生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频频发生,其范围不仅限于某一独立国家(墨西哥,1994),其带来的传染效应使得危机的辐射范围扩大至某一区域(欧洲,1992;亚洲,1997)。危机产生的原因也不再限于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即使经济基本面表现良好的国家也有可能遭受突如其来的投机资本的攻击而产生货币危机,这就促使人们开始关注货币危机预警方面的研究,①试图通过建立某种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和防范。

一、货币危机的定义

保罗・克鲁格曼(1979)对货币危机进行如下描述“一国实行钉住汇率制,同时为简便起见,钉住方法主要是通过外汇市场干预进行;在这一汇率基础上政府的外汇储备不断下降;某一时点上,由于突然性的投机性攻击,储备迅速耗尽,政府无法捍卫钉住汇率制度。”从已发生的货币危机来看,危机不仅仅造成国际储备迅速大幅下降,也往往伴随着货币的迅速大幅贬值和金融和经济体系的急剧波动。本文以危机发生时的上述伴生状况为货币危机的定义。

二、危机前经常账户相关经济指标分析

之所以将经常账户作为分析的起点是因为:经常账户余额和国内主要经济变量如投资和储蓄(包括政府储蓄和私人储蓄)密切相关;同时经常账户的变动对于汇率会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出口竞争力,对于经常账户的观察可以反映整个宏观经济状况。

本文将从3次货币危机所涉及的7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这3次危机分别是1994年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年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危机和1998年俄罗斯货币危机,为了找出危机前可能存在的预警信息,研究了危机前几年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

1. 经常账户余额

众多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经历了出口下降,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资本的不断流入掩盖了出口下降隐含的经济失衡问题。从表1中可以看出,货币危机发生前几年大多数国家经常账户逆差基础在扩大。

1994年墨西哥货币危机后,IMF为预警经常账户失衡设计了一套预警体制,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根据对于历次危机的统计检验,IMF认为当该比例超过5%并且经常账户赤字是由不稳定的资本流入维持时,该国应当对此引起足够重视。表2显示泰国、马来西亚和墨西哥该项指标在危机前2年超过IMF设定的警戒线;韩国和菲律宾在危机前1年该比例也接近5%。

进一步分析经常账户的结构,可以知道危机前经常账户逆差基础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进口的增长快于出口的增长所致。在危机前,各国的进口一直在持续增长,尤其是危机前两年,进口增长速度印度尼西亚为25%,马来西亚、泰国29%,韩国33%,但同期出口增长速度印度尼西亚为33%,马来西亚24%,泰国25%,韩国32%,并未出现大的差异。其后由于这些新兴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日本处于经济衰退而减少了进口需求,因此尽管危机年份各国均实行汇率贬值,其出口却未出现贬值所预期的增速。同时,危机国家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均出现了下跌(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出口商品价格分别下降了30%和26%),货币危机随之爆发。

2. 资本流入

危机前各国资本和金融账户普遍存在顺差,并且资本流入的数量都大于同期经常账户逆差的数量,正是大量的资本流入支撑了经常项目的逆差。进一步分析流入资本的构成,可以发现短期资本流入占了相当的比重,而长期资本的流入并不多。正如美国前财政部长Lawrence Summers在《经济学家》杂志上撰文所述:当一国经常账户赤字伴随着不稳定的、极易逆转的资本流入时,这样的赤字是不能长期维系的。以墨西哥为例,墨西哥的资本流入以证券投资为主,同时资本大量用于私人消费、大量流入非贸易商品领域如房产、土地,这种结构本身就存在出口能力难以增强的缺陷,同时也导致了非贸易商品价格的上升。

3. 外汇储备

资本的大量流入对所在国货币政策和汇率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资本流入带来名义汇率上升,中央银行不得不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冲销式干预大量买入外汇,从而使得该国外汇储备增加。而如果央行采取非冲销式的干预,将会使货币流通量增加并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这也会使实际汇率出现高估。以危机前泰国情况为例,尽管当时泰国出口大幅下降,贸易余额持续出现赤字,但资本的大量流入支撑了泰铢的汇率。从某种程度上看,大量的资本流入和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似乎能够长期维系经常账户的赤字,事实上这在短期内可以实现,但也阻碍了有利于增强出口竞争力的汇率调整(汇率贬值)。一旦投资者对于经常账户能否长期维系产生疑虑,资本流向便会迅速发生逆转,外汇储备突然下降,从而引发货币危机。实际上,危机前大多数国家外汇储备持续上升,而储备的突然下降均发生在危机年份,投机者的突然攻击导致了储备水平的突然下降。这与各国资本流动存在密切关系:大量的资本流动也发生在危机前,而在危机年份资本流向却出现了逆转。因此,储备持续增加并不意味着会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如果储备来源于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的流入,那么这种流入是不稳定的。

三、影响中国经常账户各项经济指标的分析

根据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发展中国家在货币危机之前往往存在财政、货币过度扩张、与国外利率价差扩大、实际汇率高估及经常项目失衡加剧等现象。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危机的发生不是由于经济基本面的恶化,而是由于公众对货币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所导致的。以后的危机理论则认为,外汇储备下降是产生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但一国如果维持较高的外汇储备是否还会发生货币危机?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联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试图找出一国维持较高的外汇储备条件下产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GDP增长率居世界各国前列。同时,近年来外汇储备水平也逐年上升,有专家指出过高的外汇储备水平对宏观经济可能产生副作用,但对于未来产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和构建预警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1. 经常账户余额

1994年汇率改革以来,经常账户一直处于顺差,但是,进一步分析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出口产品主要是低成本、低价格、低品质的成本竞争型商品,而进口产品则包括资源性产品、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技术和一部分以高档产品为主的品质竞争型消费品。出口商品的竞争基础主要是产品成本相对较低,现阶段出口商品的成本基础中包含3种不可长期持续的因素:首先,由于国内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而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市场需求受到严重抑制,供大于求的矛盾使产品价格低于正常价格;其次,汇率因素使出口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再次,国内对国际直接投资采用多种优惠措施,使企业的成本下降。当出口市场需求、汇率调整、贸易摩擦、其他国家产品替代等因素变化时,有可能导致出口数额急剧下降。反之,由于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外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强,而资源性产品、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技术等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使进口商品弹性较小,当汇率等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进口需求下降会对整个经济体系造成重大冲击,很难在短期内大幅削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出口基础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而进口基础则有稳定的持续性,经常账户顺差的基础是不可持续的,进出口商品的弹性差异会使贸易很快走向逆差,最后导致汇率波动和货币危机的发生。

2. 资本流入

国外直接投资(FDI)的迅速增加是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分析FDI大量进入中国的原因,可以发现产生货币危机的重要基础,第一,相当部分的投资进入是由于实际存在的超国民待遇(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开发区引资等多种优惠政策)的诱导,随着公平的市场环境的建设和吸引投资政策的变动,这些投资自然消失;第二,国内外销售市场的巨大空间、廉价劳动力使用产生的投资收益率会由于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饱和及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而下降,外资进入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第三,国际投资带动了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投资流入期结束后,会产生国际支出的巨大压力;第四,外资进入投资回收期后,利润的汇出必然带动资本流出。由资本流入所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同样具有不可持续性。

3. 外汇储备

产生近年外汇储备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对外贸易顺差、外国对华投资增长、国际投机性资本进入等。从资本项目中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看,尽管国际市场的金融投资收益(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高于国内金融市场的投资收益,但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并没有实现完全可兑换,一般企业和居民尚不具备到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条件,而去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出台后,由于银行信贷政策的收紧,民间融资市场的利率水平急剧上升,促使国外资金通过贸易合同作假、直接投资合同、商业信用等各种途径流入国内,进一步促成外汇储备的增长,另外,由于国内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强烈预期,也导致了外汇以不同方式流入中国。国际投机性资本的进入成为外汇储备超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从2004年的数据看,贸易顺差310亿多、国际直接投资增长690亿多,而实际外汇储备上升2 000多亿美元,差额部分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为国际投机性资金,除了人们普遍关注的国际热钱外,冷钱(准备在国内投资市场停留多年以等待人民币升值的资金)的进入也不容忽视,投资性资金流入主要是由于市场上逃离基础的存在,等人民币汇率升值基础不再存在,升值预期转变为贬值预期时,投机性资金会纷纷逃离,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四、政 策 建 议

目前,宏观经济管理层把内外均衡政策重心放在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和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政策运作上,对于产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国际收支长期顺差和外汇储备超速增长条件下,对于国际收支长期顺差和外汇储备超速增长的可持续性的关注远远不够。事实上,只要国际收支顺差的基础是不可持续的,当国际收支的顺差转化为逆差基础,货币升值预期变成贬值预期时,货币危机的发生概率大大提高。因此,有必要关注影响经常账户各项经济指标的分析,通过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可能带来的或累积的货币风险。

在建立预警指标体系的同时,调整相应的政策手段,消除产生近期顺差、远期大规模逆差的经济基础,以防止货币危机的发生和影响程度。从经常账户余额看,应该注意经常账户顺差基础的脆弱性,改变传统的出口贸易模式,从单纯追求出口数量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出口效益和品质,特别应注意出口产业对进口的依赖性;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对进口的依存度,对主要依靠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技术和高档消费品进行进口替代;降低对资源性产品的依赖,严格控制资源使用,减少资源浪费,树立科学的节约观,防止以消费低质廉价产品的节约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建立经常账户余额的结构性监控指标,以防范和监督经常账户顺差掩盖下的逆差基础。

在资本流入方面,境内外投资者的差别待遇(超国民待遇)一直是FDI快速进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差别待遇不仅导致国际收支长期顺差,也是民族工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正常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我国经济体系的对外依赖性,特别是对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技术进口的依赖。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只有总额限制,而没有项目、技术指标的限制,外资大量流入,增加资金流入,掩盖了国际收支的逆差基础,也使将来的国际收支的逆差基础放大。现在,外商资金每年有大量进来,而国内却有大量外汇资源闲置,不利于资源的合理使用。应把境内投资政策拉平,不应该再给外资企业优惠,特别是要加强投融资体制的改革,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发展民族经济。同时,应当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参与直接投资,从单向的对外开放走向双向的对外开放,从根本上消除国内外短期撤退所导致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面对外界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同时,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本币升值压力。在目前国际收支存在大量顺差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十分慎重,如果马上走向自由浮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人民币汇率,必然导致国际投机性资金更多地进入,要解决外汇储备超速增长的问题,还得从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根源入手,从外源性资金进入的源头控制,只要我国现有对外经济政策不调整,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还会出现大量顺差,我国的外汇储备还会不断增长,迫使人民币总是处于升值压力下,热钱还会不断涌进我国,国内房地产泡沫和投资泡沫就会越吹越大,经济风险得不到释放。要摆脱现在高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和经济泡沫化的困境,短期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使其能逐步反映市场均衡水平,长期要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使宏观经济由内外失衡调整为内外平衡,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才能防止由外部因素导致的货币危机的出现。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注释:

预警机制篇2

关键词:财务困境;财务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企业作为一个法人个体,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生存、发展和获利。由于企业所面临宏观经济、政治、法律等往往具有不可控性,同时企业也因资本结构不够合理及其他企业自身问题,使企业面临各种潜在的风险。如何顺利地化解这些风险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是每个企业高管们不得不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财务角度,结合当前国内外一些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建设研究的成果,探讨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机制途径。

二、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原因分析

企业发生财务困境,起初通常表现为企业短期资金周转不灵,进而由于处理不当,而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入不敷出,甚至资不抵债。结合国内外一些企业走上了“绝路”的案例,通常造成财务危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回收引起的财务危机。资金回收引起的财务危机是企业在产品销售或对外提供服务过程中,由于收回资金的时间和收回资金的数额不确定而引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赊销是企业促销和占领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也要承担他人占用企业运营资金的机会成本及到期不能收回货款的坏账损失。长期以来,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确认原则下,企业只注重账面利润,而不注重现金流量,更多的资金被客户占用,使利润虚增,企业陷入严重的资金短缺或不能周转的困境之中。

2、融资引起的财务危机。融资引起的财务危机是由于企业利用负债筹资而引起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的可能性。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在筹资时未能把握好负债规模、利率和期限,使其在银行或其他机构的不良贷款不断堆积,负债累累,从而造成财务危机。其次,是企业经营不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流动资产中的速动资产不足速动比率过低引起的。

3、投资引起的财务危机。投资引起的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对内或对外有关项目进行投资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原投资额不能按期收回,或根本无法收回而使企业遭受损失。这种危机主要是企业不能准确预计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导致决策失误形成的,这种失误严重时直接危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通常过度扩张引起的财务危机在国内时有发生,比较典型的是巨人集团的轰然倒塌。

4、资产跌价引起的财务危机。资产跌价引起的财务危机通常是由于宏观方面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如通货膨胀、政策变化、法律约束及科学技术发展等原因,使投资者投入的资产遭受跌价、贬值的损失,从而导致资不抵债。

5、利润分配引起的财务危机。利润分配引起的财务危机是由于企业决策者制定分配政策不当,给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股利分配率过高,虽短期可刺激股价上升,但却给企业带来偿债能力和筹资能力的下降,给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

三、财务预警模型分析综述

通常企业的财务危机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阶段具有潜在性、不易发觉,而到了质变阶段往往又是“病入膏肓”、回天乏术。如何对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正确预测,把企业的财务危机消除在最初阶段一直是一个值得思索、探讨的问题。综合国内外实证研究成果,财务预警模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一元判别模型。一元判别模型是指将某一项财务指标作为判别标准来判断企业是处于破产状态还是非破产状态的一种预测模型。一元判别模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比较财务困境企业和非财务困境企业之间某个财务指标的显著差异,从而对财务困境企业提出预警。最早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就是Fitzpatrick所做的单变量破产预测模型。但是,由于该模型利用单一指标作为衡量企业财务困境的指标,很难具有代表性,很容易造成以一带全。因此,该模型应用的范围很小。

2、多元线型判断模型。多元线性函数模型是对企业多个财务比率进行汇总, 求出一个总判别分值来预测企业财务危机的模型。它从总体的、综合的角度来检查企业的财务状况,未雨绸缪,做好财务危机的规避或延缓财务危机的发生。多元线性函数模型中应用最广的是Z分数模型。

3、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的目标在于寻求观察对象的条件概率,从而据以判断观察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它是建立在累计概率函数的基础上,不需要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假设条件。Ohlson 第一次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破产预测。他通过分析样本公司在破产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错误和分割点之间的关系,发现至少存在四类影响公司破产概率的变量: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当前的融资能力。

4、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也假定企业破产的概率为P,并假设企业样本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其概率函数的P分位数可以用财务指标线性解释。其计算方法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很类似,先是确定企业样本的极大似然函数,然后通过求似然函数的极大值就可以得到相关参数的值,接下来就可以利用推算出来的多元概率回归模型求出企业破产的概率。与上面其他模型不同的是,该模型主要是利用P值的大小作为判断企业破产的界限。

5、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通过非财务指标建立的,主要是将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应用于财务预警的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平行分散处理模式,其构建原理是基于对人类大脑神经运作的模拟。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模式识别能力,还可以克服统计等方法的限制,因它具有容错能力,对数据的分布要求不严格,不需要考虑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具有处理自律遗漏或是错误的能力,而且可以处理非量化的变量,最重要的一点是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学习能力,可随时依据新准备数据资料进行自我学习训练,调整其内部的储存权重参数以对应多变的企业运作环境。

四、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建议

正是因为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企业财务预警模型多样性,因此企业在决策财务预警机制时具有多重可选择性。

1、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预测财务指标。不同企业、不同发展时期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正确地根据企业自己的情况选择合理指标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在急速扩张阶段就得注意负债规模的大小,那么就得更多地考虑用负债规模来进行财务预警。

2、模型的选择上,也应当根据企业自己实际能够获得的数据进行选择。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数据往往是有很大差别的,同时有的数据可能被人为地更改过,这些数据就失去实际意义,就需要剔除以提高预警的正确性。

3、企业应当注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定量分析往往具有客观、易于度量的特点,定性分析则是主观性、模糊性的特点。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危机与日俱增,这时的预警功能决不仅仅是计算几个比率,对比几个指标所能实现的,必须创建系统的方法库和模型库,全面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管理学、财务学、统计学等,在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加强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

4、财务预警机制的后续管理。后续管理工作可以保证预警机制的正常运行和预警功能的充分发挥,主要包括正常监管和维护,保证预警机制与其他管理系统之间数据接口通畅、数据共享充分;财务业务数据、指标体系、预警临界标准等有序更新,保证预警功能的准确和及时;保障各项数据库的安全和完整,加强数据库的防病毒入侵、防黑客盗取、防非法操作等。

5、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财务预警效果。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预警机制中各种指标、财务比率计算的真实性。因此,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的前提是上市公司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可以得到一贯执行。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财务预警模型发挥正常作用的保证。

预警机制篇3

【关键词】 反倾销;预警机制;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12月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21738亿美元,比2001年的5096.5亿美元高出三倍多,对外贸易发展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7.8%,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回落2.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截至2008年12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2008年全年,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178亿美元,同比少增441亿美元。在这些数字和成绩背后,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逐年增多,其涉及面之广,突出地表现在:中国企业及其商品遭受的反倾销案件以及国外企业对我国的倾销行为日益增多。

一、反倾销盛行的原因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国际竞争加剧,许多国家在千方百计打开别国市场的同时,想方设法保护本国市场,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随着WT0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加大,传统上通过征收和提高关税来实现贸易保护的方式已经难以通行,WTO对配额、许可证等数量限制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有严格的约束。在关税、进口数量限制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逐步被弱化或取消的条件下,为抵消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对本国工业带来的冲击,WTO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便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与其他贸易保护手段相比,反倾销表面上更具有“公平性”,该措施可以以抑制破坏性价格竞争、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为理由启动并进入程序;与此同时,该措施的程序和过程相对迅速、便捷,无须像传统的关税壁垒那样须经过一国立法机构审议,相关国际协定对此约束通常也比较“软”。这样一来,在国际贸易中,反倾销作为有效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被频频使用,甚至有时被滥用。这就是各国纷纷把反倾销作为便利而有效的首选保护措施的原因之一。

二、针对反倾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世贸组织的反倾销统计报告显示,从1995~2008年,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2007年全球新立案的反倾销调查虽呈下降趋势,中国仍然是全球反倾销调查的重点对象,国外频繁地对中国反倾销对我国出口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根据WTO规则,为合理保护自己的利益,我国的反倾销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当中。

(一)积极预防

出口相关企业以及有关的政府部门在制定出口计划时应当考虑到,不同的国家有各自的法律框架、运作方式以及不同的产业状况、市场结构和政府的决策模式,出口产业就要全面了解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利润率、就业状况、产量和相关资源利用率等要素,制定适当的价格战略,并合理安排出口数量,尤其是尽可能地缩小和当地产品在价格上的差距。在时间和数量的安排上注意全局,避免相关产品在进口国短时间内激增,使产品在平缓中被接受。作为市场经营运行的主体,如何反倾销,企业是关键环节。企业对于反倾销的应诉意识是重中之重,“落后要挨打,不反抗更要挨打”,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国际贸易的法律,强化自我保护、自我发展意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自身做好预防工作。

1.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发市场。不管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众多中国企业都忽略了一个规律:即先有需求,后有供给。预防反倾销的发生,必先要研究国际市场的情况,加强对产品的设计,做到先有市场后有产品,以迎合国外市场的需求。

2.提高产品质量,改变产品形象。为改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低质低价”的产品形象,中国企业应结合企业资源,不仅要参照国际质量标准来提高产品质量,更要增强后期服务,再积极运用商标、包装、公关、广告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建立企业自己的品牌。

3.运用国际标准,健全商务档案。出口企业应该按照国际标准健全管理制度,健全商务档案,包括公司的各种协议合同、商务信函、收支票据等。一旦发生诉讼,就可在较短时间内备齐资料。倾销调查部门注重的就是材料,材料越丰富,在众多材料总结后得出的结果就有可能是正确,资料的缺乏就可能直接导致败诉。

4.积极寻求企业外部的支持。行业协会要加强与国外相关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联系,通过对话交流、业务合作等方式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争取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一旦我国产品遭到国外反倾销指控,行业协会就可利用平时建立起来的互信关系游说对方,尽量避免反倾销或把反倾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面对反倾销,应当积极应诉

美国和欧盟至今仍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分析来估算中国企业的倾销幅度,通常会适用一个统一的倾销税率来对待所有出口企业。中国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后,美国和欧盟就要找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作为替代国核定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确定哪一国家为替代国,这一主动权却不掌握在中国企业的手中。由于替代国和中国市场各要素的差别,据此得出的倾销结果往往不够准确。中国企业的一个致命弱点在于明知这一替代国不合适,自己却无法作出新的提议并提供相应的有力证据,当前国外针对我国产品反倾销、反补贴的涉案范围不断扩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还出现了“两反”合并调查趋势,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电等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国外对我们一些产品实行反倾销,本来可以积极应诉并有可能胜诉,但一些企业不愿意打这样的官司,那就只得听人家说什么是什么,这种情况最冤,后果及影响也极其恶劣。虽然每个企业都有通过自己的举证获得单独税率的机会,成功的比例却很小,这样就挫伤了企业应诉的积极性。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欧盟还有特殊非市场经济情况(special non market economy regime),只要涉案企业能证明自己是按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运转,就可以争取到市场经济待遇,中国企业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也有很多积极应诉的例子。

今年11月3日,澳大利亚对原产于中国的铝挤压材作出反倾销初裁:对涉案产品征收16%的临时反倾销税,湖南省经阁铝业科技股份公司、湘联科技公司、华天铝业公司为涉案企业。对此,湖南省商务部门一向是按照WTO中公平贸易原则坚决反对的,也积极组织涉案企业应诉,湖南省商务厅经常上门为企业服务。湖南华菱集团湘钢为了开拓美国市场,在商务厅的指导下,根据WTO规则于2008年向美方提请新出口商复审,2009年该案改为年度复审,华菱湘钢积极应诉美国热轧钢反倾销,同时聘请美国Arent.Fox律师事务所湘钢应诉,取得初裁零税率的有利结果,为湘钢进军美国市场打下有利基础,而我国鞍钢、宝钢板材被迫退出美国市场。

近年,中国的经济以每年7%的速度稳定增长,国内的消费增长也相应提高,13亿人的巨大消费市场,对世界各国的生产企业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客观上造成国外产品倾销的动机。入世后,在享有WTO赋予我们权利的同时,也承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低的义务,造成了我国市场频频受到海外倾销产品的冲击,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我国企业也开始使用反倾销这一武器维护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利益。我国第一例反倾销案是1997年11月加拿大、韩国和美国向中国低价倾销新闻纸。外经贸部经过立案调查、分析论证后于1999年6月做出终裁,分别对三国进口的新闻纸征收最高78%、最低9%的反倾销税。继新闻纸案后,国内生产者对进口商进行反倾销的申请不断出现。目前,外经贸部已对俄罗斯冷轧钢片、韩国聚酯薄膜、日韩不锈钢冷轧薄板等国外产品立案调查。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共对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种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已成为继美国、欧盟、土耳其、印度之后使用反倾销手段最多的国家之一。

(三)建立反倾销预警系统,防患于未然

反倾销预警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出口产品反倾销预警系统的建立;二是对进口产品反倾销预警系统的建立。反倾销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可以预警,在愈演愈烈的国际反倾销实践中,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预警预报机制,如美国的“扣动扳机制度”,欧盟的“进出口产品预警机制”和印度的“大宗产品进出口监测机制”,台湾的“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等,对出口产品反倾销的预警系统的建立。

首先,建立政府信息通报预警系统。由于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成员方用以保护国内产业的市场抵制进口产品不正当竞争的主要行政手段之一,反倾销是主要由国内法规范的政府行为,各国可以根据本国实际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框架内,制定本国反倾销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并由本国权力机关最终裁定是否采取反倾销措施。基于上述情况,完全避免反倾销调查是不可能,就要求政府通过政府间的往来,加强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形势的宣传,分析进口国和准进口国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预报某种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危险等级,甚至量化到在什么价格和数量范围内可能遭到反倾销的危险等级,供国内企业参考。对进口产中反倾销的预警系统建立,一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连续倾销和补贴偿付令”修正案(CDSOA),简称“伯尔德修正案”(Byrd Amendment)。该修正案于2001年10月生效,主要是海关将所有收缴的反倾销关税集中到财政部一个专门的账户中,补偿给那些成功提起反倾销案件的美国公司,即提起反倾销案件的申诉商。2001年对轴承提起反倾销指控的美国Timken和Torrington公司都已得到了数千万美元的补偿。这一修正案的实施大大刺激美国企业提起反倾销指控的积极性。虽然欧盟以及其他10个国家联合或分别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要求美国对“伯尔德修正案”问题进行修改,按照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和美国司法制度的现状,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时间。

美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和程序比较复杂,美国业界又比较善于运用法律程序来达到商业目的,这对中国企业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面对美国的反倾销调查,中国企业应该知难而进,运用法律武器和事实说话,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在美国反倾销案中胜诉并进而占领市场的案件日益增多,中国企业认真学习美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和应诉程序,一旦遇到问题,就能应对自如,取得理想的应诉结果。自1994 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实施生效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反倾销法律制度。该法第30 条明文规定了中国的反倾销规则: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出口,并由此对国内已建成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国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或者阻碍。其第32条规定:当发生上述情况时,国务院规定了有关部门依法做出调查,并做出处理。上述规定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规定几乎一样。

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该条例将反倾销实体法和程序法集于一身,对于从申请、立案开始到终裁,征收反倾销税为止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均作了相应的规定,为我国的企业针对外国产品的倾销提起反倾销诉讼,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2001年11月26日我国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废除了97 年《条例》中的有关反倾销的规定。该法律是参考国外发达国家和世界贸易组织比较完善的法律规定而出台,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再商榷,以便更好的保护我国工业的发展,WTO的成立,尤其是1994 年的《反倾销协议》的签订,对世界各国的反倾销立法都起了推动作用。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又才迈进WTO大门,如何运用WTO法和与WTO接轨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得失。我国正承受着倾销和反倾销的严峻现状,这些都对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反倾销具有两面性,既有制止倾销达到公平贸易的目的,又有可能因被滥用而成为另一种非关税壁垒。我国应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法律框架内构筑反倾销机制:一方面利用贸易组织法应对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努力消除外国对我国的歧视性待遇,以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应该修改、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并据此对外国产品在中国的倾销采取措施,以保护我国的民族产业。

我们必须依据WTO 的有关规定修改和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科学、完善和高度透明的反倾销立法、司法体制有利于树立和维护我国反倾销法律与实践的公正和权威性。明确详尽、易于操作的反倾销法可以促进我国反倾销实践的规范化,以适应可能日益增多的反倾销案件。修改和完善反倾销立法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反倾销法的宗旨,有效地保护国内市场,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还可以为我国产品打入和扩大国际市场争取更为公平有利的环境,促进我国对外贸易。

其次,建立行业协会预警系统。行业协会既是出口产品信息收集者,又是有关信息整理、分析及反馈者。行业内每个企业的共同利益需要行业协会去维护,行业协会通过对国内同类产品生产商的生产成本、销售价及其它经营行为进行深入调查,统计出该产品的正常价格。行业协会通过与进口国行业协会沟通,搜集进口国企业资料、市场资料等相关信息,为国内企业服务。行业协会既是出口企业资料信息库、出口产品价格信息库和出口产品数量信息库的具体建库者,又是出口产品价格数据动态分析预警系统、出口产品价格数量动态分析预警系统应用监控者。对于进入了“红色反倾销区域”、“黄色警示区域”的敏感性出口产品,通过行业协会可以实施特别管理。通过对该类产品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进行监控、限制,以禁止国内企业的出口恶性竞争,从而有效的避免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制裁。

三、结语

企业就像一艘驶向国际商海的航船,偶有风暴来临,它会借助预警机制找到自己的航向。当它与别人不幸碰撞时,有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也会从碰撞中解脱出来,既使它是一艘初次驶向风雨的航船,在国外对我国反倾销数据动态分析预警系统保护下,也会逐渐走向成熟。建立反倾销预警系统离不开行业的积极作用,行业协会应与国际接轨,在反倾销预警系统建立方面发挥如下作用:组织关于世贸规则的知识培训;广泛调查研究,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发挥协会对市场的敏感优势,及时对了外倾销行为预警,组织支持国内企业反倾销调查等。

参考文献

[1]杨仕辉,王红玲.对华反倾销实证分析及我国对策.《中国软科学》.2002(7)

[2]黄黎明.反倾销税:美国、欧盟与中国比较.《涉外税务》.2002(7)

[3]杨林岩.出口产品反倾销预警支持系统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7(3)

预警机制篇4

论文关键词 公共危机 预警机制 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发展机遇与危机相伴相随的时期。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危机不断发生,严重威胁着国家的安全稳定。我国是一个危机频发的国家,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预警机制的滞后使得我们面对公共危机时常处在被动状态,无法不规避危机带来的不良后果。我国公共危机频发,这预示着高风险社会的到来,每一次危机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我国政府意识到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建立科学、高效的危机预警机制,不仅能减少损失,而且能使政府主动积极的应对危机,最大限度的减少政府和公众的损失。因此将危机管理的重点放在危机的预防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概念入手,探讨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及相关措施。

一、公共危机预警的概念及功能

(一)公共危机预警的概念

目前,很多学者、专家对公共危机给出了界定,简答来说公共危机就是突发的事件对大众的生活、生命、工作等构成威胁的状态。一般来说凡是危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的事件都属于公共危机,所以公共危机是非常态的、不稳定的、威胁性的,能带来严重的损失,引发公众的心理恐慌,从而危及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公共危机具有社会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虽然公共危机是突发的,但并不是说其不可控。

其实,事情的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外因只起促进作用,所以要把握危机发展的内在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将危机化解在萌芽中;或者巧妙地将危机化为机遇,提高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也要看到危机是有规律可循的,抓住规律提前预警,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结合公共危机的定义来看,公共危机预警是发现可能引起公共危机的征兆,在危机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收集危机信息、分析危机信息等。公共危机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公共性,危机预警机制必须必须准确、公开。预警机制只有迅速,才能让人有所准备,才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如四川地震前我国地震局有所发现,因为以前发生过类似的现象,警报发出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转移,结果没有发生地震,引起人们恐慌的消息却四处传播。所以地震真正来临时,地震局在应对时有所顾虑,影响了警报的有效性,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危机预警机制非常重要。

(二)公共危机预警的功能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如何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对人们有效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有预见功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能预见危机的发生,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不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通过把握这些规律,可以预测事件发生的未来走向,从而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防控。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能在危机事件的潜伏期预见事态的异常变化,从而预见公共危机发生的可能。其次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具有监控功能。通过对危机突发事件的分析,及时监测公共事件的发生。事件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非常有必要监控公共事件的发展,只有保持相应的检测,才能预测危险因素,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公共危机的发生所带来的损失。再次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具有防范功能。一般来说,危机事件的发生会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严重的损失,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是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但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完全避免是很难得,但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是可以做到的,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能在危机发生前评估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从事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能在公共危机来临之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从而有效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二、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但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相比,投入也只是九牛一毛。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目的,一是准确预测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危机发生前都会有一定的预兆,危机预警机制就是在危机发生前,通过分析周围环境的变化,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并针对性的策划应对危机的对策,在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政府可以借助现金的信息技术,动态监测危机走势,及时评估各种危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高危机管理的效果。二是向公共危机信息引发社会警惕。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搜集公共危机发生的信号,准确预测公共危机发生的态势。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是一个国家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总在不断的应对危机、战胜危机,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法宝,虽然很多危机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想办法将它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只有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机制,才能为应对危机赢得时间,将损失降到最小。

(一)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届四种全会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后来胡锦涛总书记又阐释了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当前习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这都是对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政府要关注社会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危机预警机制提高危机管理效率,在信息收集、危机预测等方面做到事前预测,同时通过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加大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宣传、教育,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政府部门都希望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建立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但当前发生的公共危机已经扩大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政府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建立科学的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机制,特别是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公共危机监测机制,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通过针对性的措施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这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二)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构建危机管理体系的选择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不是单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跨部门协作,从而为公众提供相应的服务。我国公共危机管理重在危机的应对与恢复,在危机预警方面做得不够好,但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的体系,要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就要构建整体性的危机管理体系,危机预警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准确的预警能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从而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发达,治理的效率就越高。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及时向社会有效的信息,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争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从而维持社会秩序,降低损失。所以建立危机管理体系,能解决危机语境中的信息分割问题,将不同层次的网站整合,成立统一的危机治理中心,提高信息收集、传递的速度。

(三)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防控公共危机的基石

当前社会面临着很多自然灾害,如海啸、泥石流等,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还无法有效的控制。但面对公共危机,人们能通过危机预警机制,最大可能的降低危机带来的危害。社会实践证明,应对公共危机,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控,如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危害,会修建牢固的建筑来抵御,并用先进的技术监测台风,预报即将带来的台风,一台发生台风,就会采取相应的办法来规避台风带来的损害。降低公共危机损害的最有效办法是危机预警信号,如面对涝灾,可以利用泄洪等方式来降低危害,但也可以通过预警信号,使人们避开危险地带,这也是减轻损失的有效方式。因此,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在预防危机、战胜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常被人们忽视;有时候危机出现的频率太高,人们习以为常;也可能危机爆发时间太短,相关部门来不及作出反应的等,由此可见,做好危机预警工作十分重要。

三、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措施

(一)加大预警机制的科技投入,建立有效的预警体系

危机预警机制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要加大危机预警的科技投入,建立有效的预警体系。2004年印度发生特大海啸,这次海啸带来的损失本可以大大降低,但由于预警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严重的伤亡。其实在海啸发生之前一个小时美国地质调查局检测到地震发生的可能,试图与这些国家联系,但不知道该联系哪个部门。如果这些沿岸国家平时注意与国际海啸预警中心的联系,如果建立了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这次灾难带来的伤亡是可以降到最低的。但过去的事实已无法改变,我们必须重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使悲剧不再重演。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危机预警机制规范化

当前,随着国家对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视,公共危机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始出现,但法律法规与危机的发生相比还比较滞后,还存在一些法律空白亟待完善,如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法,还有很多法律法规的内容过于抽象,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所以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危机预警机制,提高管理的时效性。

(三)建立危机预警监控机构,专业监视和预测危机

危机预警要建立专门的监控机构,专业监测危机,避免危机发生后各部门相互推诿。及时发现可能发生危机的苗头,进行有效的预防,减少危机发生的冲击力、破坏力。目前,我国专门的危机预警机构有国家地震局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2003年SARS来临,卫生部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将其控制住,也积累了一定的应对危机的能力。2006年禽流感来临,国务院又要求农业局全权负责,这体现了我国缺乏应对突发危机的常设机构,影响决策的时效性,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充分利用媒体,加强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要加强与媒体的联系,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发挥媒体的优势,政府可以从媒体得到有用的预警信息,媒体也可以指导公众如何减轻危机带来的冲击,使公众在危机来临前做好准备。同时,利用媒体可以传播预防经验,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帮助公众克服危机的冷漠。另外,媒体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危机来临前就危机处理争取各界支持。

预警机制篇5

经济、社会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企业经营活动中各利益主体在市场中的依存性和关联性变得日益复杂与多样,企业竞争的环境也体现出动态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危机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常态”,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据零点调查公司对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危机识别和应变能力的调查,有72.7%的被访者属“低危机识别者”,只有约9.1%的管理者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者”,具备较高的危机识别和应变能力[1]。可见,国内企业普遍缺乏危机识别和预警的能力,迫切需要寻求有效的途径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危机识别、预控与预警等能力。竞争情报具有环境监测、危机预警、决策支持等功能,可以使企业在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中及时跟踪、发现竞争环境与竞争对手的动态,避免受到突然袭击,增强企业预防危机的能力,是企业开展危机识别、预警与预控工作的基础[2]。关于利用竞争情报来帮助企业进行危机识别、预控与危机预警的研究,主要有竞争情报与中小企业危机预警能力[3],竞争情报与早期预警[4],竞争情报运行机制与危机预警[5],竞争情报与危机预警体系[6]以及竞争情报与危机预警系统[7]等。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外有一些关于竞争情报与危机识别、危机预警相关的研究,但是不够深入,缺乏对危机识别、预警、预控与竞争情报本质的、透彻的、系统的研究,对利用竞争情报解决危机识别、预警与预控问题的机理、机制等问题的研究更是非常薄弱。危机潜伏期是危机管理3个阶段的开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做好了,可以起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作用。构建危机潜伏期的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不但能帮助企业识别危机,制定危机预控计划,而且也能够帮助企业诊断危机,进行危机预警,是一种有效的、理想的危机管理方法。本研究分析危机潜伏期危机的特征和危机处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危机潜伏期的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试图为面向危机潜伏期的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

2危机潜伏期的危机特征及其处理

2.1潜伏期的危机特征危机在潜伏期阶段会出现一些征兆,但是这些征兆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企业管理人员不容易察觉到。潜伏期的危机特征主要有隐蔽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关联性等。隐蔽性是指危机往往隐藏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危机的这种隐蔽性特征使得危机难以防范,但同时也使得危机诱因分析、诊断、预警和预控成为可能。危机的不确定性是指有些危机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往往没多少人注意,而最后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局。“9•11事件”就是典型的个案,飞机撞击世贸大厦,这样的危机在爆发前都会被认为是“疯狂”的想法,但它的确发生了[8]。危机的无序性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从未发生这样的危机,处理起来无章可循,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二是危机是动态的,随着影响危机的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没有特定的发展方向。有些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企业面临的危机往往是综合性的,具有关联性的特征。某一种危机与另一种危机可能互为因果,也可能都是第三种危机的果或因,如企业的财务危机可能引发人力资源危机、生产与销售危机等。

2.2潜伏期的危机处理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在于以最小的成本将可能出现的危机损失减到最小,因此危机潜伏期的危机预警成为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效益最高、最为明显的阶段。潜伏期的危机处理可以分为危机诱因分析、危机预警、危机诊断和危机预控几个阶段[8]。

2.2.1危机诱因分析大多数企业的危机都是有迹可循的,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失败或者遭遇危机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原因,如企业决策失误、企业管理不善(组织危机、财务危机、生产与销售危机)、企业人才流失(人力资源危机)等;外部原因,如企业外部环境突变(自然灾害危机、政治性危机、政策性危机、破坏性危机、企业公关危机)等。危机诱因分析的过程是在企业内外部竞争情报的支持下进行的。

2.2.2危机预警指在对潜在的危机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并因此而做出向潜在危机受害人和企业决策人员报警的管理活动。危机预警系统通常由危机监测、危机评估和危机报警3个子系统组成。支持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称之为预警竞争情报。

2.2.3危机诊断危机诊断过程包括成立危机诊断小组,针对企业内外部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寻找企业存在的问题确定诊断的课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诊断课题进行专题分析、提出和实施改善方案。危机诊断的过程也需要竞争情报的支持,称之为诊断竞争情报。

2.2.4危机预控危机预控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消除一切可消除的潜在危机,减少不可消除危机的不良影响。危机预控是指根据监测、预警的情况,对企业的潜在危机进行预先的控制与防范,以防止潜在危机的发生或者减轻潜在危机爆发后的危害后果。实施危机管理预案是危机预控工作的基础,危机预案的实施也需要竞争情报的支持,称之为预控竞争情报。

3案例分析

3.1案情介绍

1988年,华为公司(HuaweiTechnologiesCo.,Ltd.)创立于深圳。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华为公司的海外行贿风波事件[9]的经过大致如此。2005年7月5日,Bangladesh当地的第一大报“TheDailyStar”披露孟加拉邮电报电话局(BangladeshTelegraphandTelephoneBoard,BTTB)主席N.Islam涉嫌受贿一文,提到该主席在一项移动电话项目中,没有将售后服务打包到设备合同中而浪费了3700万美元,而设备合同则由西门子(Siemens)和HuaWeiTechnology中标。该事件在国内某些网络论坛中引起轩然大波,有论坛贴出《华为踢爆惊天大案孟加拉涉嫌巨额行贿》的帖子,认为N.Islam被审查的主要导火索是华为和Siemens在此合同中涉嫌行贿。无独有偶,2005年7月17日SriLanka当地第二大报“SundayLeader”刊登现任总理涉嫌受贿一文也在国内BBS上流传。标题为《华为假借海啸捐款巨款贿赂斯里兰卡现总理》的帖子中指出,该国总理2005年1月1日至7月1日期间的银行账户记录中,华为公司2005年3月2日从渣打银行汇入10万美元。面对此次危机事件,华为不但有自己的新闻发言人与公众媒体进行沟通,而且还邀请《IT时代周刊》等媒体同时进行调查。

3.2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案情分析可知,华为公司在危机发生后采取企业领导人出面表态、联合媒体共同调查等有效的措施,较为成功地应对了此次“华为海外行贿”危机。但是进一步分析华为在危机潜伏期的危机预警和预控工作,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

3.2.1缺乏专门的危机预警工作机构华为在遭受国内网络媒介失实报道引起的危机后,有公司领导人作为新闻发言人主动与媒体沟通,出来澄清事实,但是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来看,公司缺乏专门的危机预警工作机构。可见,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组织是企业进行危机管理最为基础的一环,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

3.2.2潜在危机诱因分析不够全面企业危机预警工作的前提是识别企业潜在的危机所在,找到“靶子”才能有的放矢,使危机预警的监测、评估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华为公司在国内网站出现“华为海外受贿”后的两天就做出了反应,说明华为还是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监测机制的,预警竞争情报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海外媒体的关注就显得比较缺乏,因为早在半个月前孟加拉当地第一大报“TheDailyStar”7月5日披露的孟加拉国邮电报电话局主席N.Islam涉嫌受贿一文就暗藏着潜在危机的信号。这也许表明华为没有将与华为相关的海外新闻当作潜在危机的诱因进行监视,危机诱因分析不够全面。

3.2.3潜在危机监测工作不力华为的名字和有业务往来的两个国家的高层管理人员涉嫌受贿事件同时出现,这一潜在危机信号可以算够强了,但并没有引起华为危机管理人员的注意,这表明潜在危机监测工作不到位,当然这和华为没有建立专门的危机预警工作小组不无关系,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企业的预警竞争情报工作做得不够好。

3.2.4预警竞争情报工作范围不够宽以上的分析表明,华为的预警竞争情报工作范围不够宽。如果华为名字与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两国高层管理人员受贿事件同时出现后,华为海外竞争情报工作人员能够迅速将这一环境竞争情报传回给公司的危机预警工作小组(假设华为设有专门组织),而工作小组一直跟踪这一事件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前制定预案,采取预控措施,则当网络上出现失实报道时,失实的报道便会不攻自破。

3.2.5危机管理预案工作不是很到位华为是在国内网站出现失实报道引起危机后才采取行动的,并且是在危机发生后才开始着手调查的,并没有针对海外相关报道的潜在危机而制定危机管理预案。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华为的危机管理预案工作也不是很到位。当然这与华为没有专门的危机预警工作小组、潜在危机诱因分析不到位、预警竞争情报监测工作不够全面是密切相关的。

3.3案例启示

通过华为海外行贿风波事件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到如下一些关于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构建的启示,为构建高效的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提供支持。

3.3.1以危机潜伏期的危机管理行动为核心案例分析的经验告诉我们,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是为危机潜伏期的危机管理行动提供竞争情报支持的,所以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的构建必须以危机潜伏期的危机管理行动为核心,才能够实现运用竞争情报帮助企业危机管理行动中的各种决策问题,从而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危机问题。

3.3.2需要专设危机预警工作小组从案例分析的结果可知,专门的危机预警工作小组的设置是提高危机预警工作效率的基础与保证。在专设的危机预警工作小组的指导下,企业的危机预警工作才能够临危不乱,有序地进行,才能够达到危机预警的目的。因此,危机预警工作小组应该成为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的组成要素之一。

3.3.3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来保证潜伏期危机管理行动的效率从案例分析的结果可知,华为公司虽然较好地处理了此次危机事件,但是华为公司的危机预警和危机预控等危机管理行动的效率不是很高,在构建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时,应该考虑通过建立专门的制度来保证潜伏期危机管理行动的效率,从而提高潜伏期危机管理的效率。

3.3.4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来保证竞争情报工作的效率从案例分析的结果可知,华为公司的竞争情报质量的保证缺乏一套有效制度的支持,导致国外竞争情报的收集范围不够全面。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构建时,应该考虑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来保证潜伏期竞争情报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从而为危机管理行动决策提供可靠、正确、及时的竞争情报支持。

4危机潜伏期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设计

4.1机制设计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10]。“预警”就是对那些可能出现的极为不正常的情况或风险进行汇总、分析和测度并以之为据,对不正常情况或风险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报,提出防范措施。简言之,料事之先是为预,防患未然即为警[11]。本研究在分析潜伏期危机的特征与危机管理过程的基础上,借鉴案例分析的启示和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了危机潜伏期的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见图1。危机潜伏期的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主要由危机竞争情报工作委员会、危机预警工作小组以及危机诊断小组等机构和竞争质量监督制度、竞争情报工作人员制度、危机诊断小组工作制度以及危机预警小组工作制度等组成。

4.2工作原理

危机潜伏期的企业竞争情报预警机制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危机潜伏期的预控、诊断以及预警。竞争情报小组与危机预警小组和危机预控小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在自动信息收集技术、知识发现技术等的支持下开展危机潜伏时期的竞争情报搜集、分析与传递工作,为危机潜伏期的危机管理行动决策提供支持;竞争情报质量监督制度和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制度是为了保证危机竞争情报的质量而制定的。企业危机预警工作小组在预警竞争情报的支持下,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开展企业的危机诱因分析,寻找对企业造成威胁的潜在危机因素,确定这些危机诱因的地位与级别;同时在预警竞争情报的支持下识别企业的潜在危机,开展危机评估工作以便判断哪些危机是否会发生,开展危机报警工作以便通知潜在受害者准备进行危机应对工作。危机诊断工作小组开展企业的危机诊断工作,确定诊断课题,进行专题分析,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并在必要的时候实施危机管理预案。

5研究结果与讨论

以上研究表明,危机潜伏期通过构建有效的预警机制来提高企业竞争情报的效率,帮助企业解决危机问题是可行的,预警、诊断和预控竞争情报有利于帮助企业解决危机问题。

5.1设置专门的危机预警工作小组

“华为海外行贿”危机案例说明了设置专门危机预警工作小组的重要性。有了该工作小组,企业的危机预警工作才有组织的保障,才能够全方面地监测潜在危机诱因,及时地对潜在危机进行评估并通知相关决策人员、潜在受害者做好危机的预防与预控工作。

5.2加强潜在危机的诱因分析

从华为海外行贿危机可以看出危机诱因分析时的全面性很重要,华为将国内网站的环境竞争情报作为监测的对象,但国外的环境竞争情报监测工作做的不理想,因而在国外出现了潜在危机信号时没有监测到,使企业错过了应对该危机事件的最佳时机。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应该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个地区。

5.3设置竞争情报质量的监督制度

与以往的竞争情报工作相比,危机潜伏期的竞争情报工作对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华为案例说明设置竞争情报质量的监督制度,保障竞争情报的质量很有必要。如果华为建立了竞争情报质量监督制度,就应该能够在危机发生之前检测到现有竞争情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监测到海外的潜在危机信号。另外,竞争情报质量监督制度还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竞争情报工作的过程,使竞争情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5.4加强危机预警预案的演练

危机预警预案的制定是根据危机诱因分析、危机预警以及危机诊断的结果进行的一项计划性的工作,是危机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在危机预警预案的实施过程中时常会有由于危机工作人员对危机是常见的情况而出现人为的失误。危机预警预案的演练能够增加对潜在危机的警惕性和危机处理的经验,是保证危机预案实施效率的关键。

5.5注意个案的差别

预警机制篇6

[关键词]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法规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140-02

1 公共危机预警的释义

公共危机的定义很多,简单地说,公共危机就是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并对一定范围大众的正常生活、工作、生命财产以及正常的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的状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凡危及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的状态和事件都属于公共危机的范畴。确切地说,公共危机是一种非常态的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威胁性的,造成比较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害,引起比较广泛的公众心理恐慌,破坏了正常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关系,危及了基本的社会价值准则的状态或事件,这是北京大学张国庆教授给出的定义。在此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危机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紧迫性、突发性、不确定性以及扩散性等特点,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危机的完全不可控制和预测。

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一定的内在规律,内因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外因只是起促进或催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因势利导深入理解和把握它的规律,及时地抓住其主要的矛盾,化解危机,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或运用高超的政府执政行政能力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其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危机是有规律可寻,可以提前进行引导和预警的,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公共危机的定义,针对它所反映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公共危机预警理解为:在已经发现可能引起公共危机的某些征兆,但危机尚未爆发之前所采取的预防和报警的危机管理措施,如危机信息的收集、控制、传播、公布等。

公共危机发生时具有紧迫性和突发性以及公共性,这就对危机预警机制有所要求,它要求公共预警机制必须具有快速性、准确性和公开性的特点。预警机制只有快,才有意义,人们才能有所准备;只有准确,人们才会相信,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如在我国四川地震前我国地震局是有所发现的,可是因为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现象,警报发出去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转移,结果地震却并没有发生,还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和小道消息的广泛传播。所以这次当真正的地震来临时,地震局在应对和是否发出警报方面有所顾虑,影响了警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又如在2003年SARS病毒在广东省出现时,卫生部和一些地方官员一方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另一方面又怕普通群众知道了事件发生的真相,甚至故意隐瞒事件真相,即给大量不明真相的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不理智的行为大量发生,人们不知道如何来防御,致使疫情迅速在全国扩散。

2 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措施

(1)加快科学技术的研究,加大对预警机制的科技投入,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体系,强化管理阶层危机意识,避免面对危机的侥幸心理。以2004年印度洋的特大海啸为例,其实在海啸发生的前一个小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地质调查局检测到地震的发生,就试图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联系,可发现在通报紧急情况时竟然不知道应该联系哪个部门,这次的地震震中在海底,从海底到海岸最起码需要25分钟至两小时,而从海岸逃离到安全地方只要跑5分钟就够了,如果沿岸政府注意预警的重要性平时加强和国际海啸预警中心的联系,如果这些国家本身建立了完善的预警机构,那么很多的生命是可以来得及逃生的,很多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但如果只是如果,我们只能在历史的惨痛教训面前,痛定思痛,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过去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但未来的路我们可以加以影响,我们必须重视预警机制的重要性,才能使历史不再重演。

(2) 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公共危机管理的各项措施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将危机发生前期预警机制的设立、运行等都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化,避免法律的缺位和错位。目前在我国关于公共危机的法律在不断地完善和充实,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我国危机管理法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例如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法至今仍然空缺,许多的法律法规的管理色彩过浓,而可操作性不强,表现为法律内容上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要求等。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危机管理的正当性和时效性。

(3)建立专门的危机监控机构和负责机构,负责对危机进行专业的监视和预测,减少危机发生后各部门的相互推诿的现象。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可能引起危机的苗头,将其扼杀在摇篮里或将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减少可能发生危机的攻击力、冲击力、破坏力和影响力。在我国目前类似的机构有国家地震局、国家安全局等,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2003年SARS席卷全球,当时国务院是指示卫生部主要负责,卫生部在经历了近一年的努力后,终于将其控制,在治理和控制危机的过程中相应的也掌握了一定应对类似危机的能力。而2006年面对禽流感的突然来临,国务院又要求农业局对其全权负责,这在一定的层面上体现了我国没有相关面对突发公共卫生方面的常设机构,以前应对SARS的卫生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而农业局的人面对禽流感又要从新手开始,收集信息,部署人员,进行决策,影响了决策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例如俄罗斯普京任总统后建立的俄联邦安全会议。该会议是俄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联邦总统担任会议的主席。该会议下设12个常设的跨部门委员会,涉及宪法安全、国际安全、独联体合作、军事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边防安全等,基本上囊括了现代社会可能导致国家危机的各种紧急事态。

(4)加强和媒体的联系,积极利用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普通公民的公共危机意识和科学自救能力。全面发挥媒体的优势,首先政府可以经常从媒体得到有用的预警信息,媒体也经常性地指导公众如何减轻或应付危机带来的冲击,教育公众在危机来临之前做好准备;其次传播预防经验。媒体经常提醒人们警惕自然灾害或者技术灾害,激发公众的危机意识,帮助克服公众和政府对风险和危机的冷漠;再次,减轻政府的压力,在政府的其他机构缺乏沟通时,媒体也可能成为官方最好的信息来源;最后,媒体可以利用其自身快速而广泛的优势,在危机来临之前就为危机的处理争取各界的支持,帮助群众得到各界的帮助。

(5)加强对危机预警理论的研究,政府要对这一块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危机预警理论研究的财政投入,加快危机预测、预警设施、设备的科学研究和攻关,不断地提高危机预警能力,完善危机预警机制。

3 建立公共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2005年1月3日泰国总理他信在视察旅游胜地普吉岛时明确表示,过去我们没有认识到,现在认识到预警机制的重要性,无论有没有外国的支援,我们都要建立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机制需要花费数百万美元,但和海啸灾难造成的损失相比,只能是九牛一毛。建立预警机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及时发现苗头,二是及时将发现向社会公布。有学者严肃地指出,中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失业洪水和下岗洪水;世界上显著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世界上基尼系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上最严重的腐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破坏……中国还有世界上最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生存环境。这一切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当前形势的严峻和危机的随时可能爆发,每一次公共危机的爆发,都是对政府的行政执政能力的极大考验,如何有效及时地预防和处理成为衡量政府能力的重要指标,政府无法回避也无从回避。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是对每一个国家政府的严峻考验,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从一定层面上也就是其不断地应对危机、战胜危机、利用危机的过程。科学地建立预警机制是应对危机和减少危机撞击的重要法宝,很多的危机我们现在还无法完全避免,人们只能想办法尽量的去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是我们如果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就可以提前得到较正确的信息,为应对危机赢得时间,做好防备,将损失减到最小。

综上所述,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面对疾病,首先应该做的是强身健体,增强自身的防御抵抗能力,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将疾病扼杀在襁褓里,而不是等它将你打倒后,再到医院吃药打针。理论学术界必须加强对其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为当局出谋划策,将其预警机制不断完善,不断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服务,更好地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党和政府的行政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唐钧.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黄顺康.公共预警机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8).

预警机制篇7

【关键词】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政府责任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的分配、转移,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我们要站在复杂和综合的角度上,对危机的性质、状态和前景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把握、估计和预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人,在公共危机的预警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试图分析政府在公共危机预警中的责任缺失,以明确政府责任问题,进而在理念上实现由强调公民义务和政府权力到强调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的转变。

一、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及政府责任

(一)公共危机的概念界定

按照国际社会的一般看法,公共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而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社会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我国学者认为公共危机是由于某些无法预测的因素诱发产生的对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形成重大威胁的事件。

(二)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责任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指在危机演变的不同阶段中,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要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危机信号和危机征兆进行严密监测,对其发展趋势、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合理科学的估计,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危机警报的一套运行体系。

建立一个有效的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需要政府做的工作有:

1.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

2.制定各种科学意义上的应对控制措施,努力探究危机形成、爆发的一般规律及其解决的一般规律和控制策略。

3. 开展政府雇员危机管理培训和全民危机管理意识教育,增强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雇员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技能。

4.在危机的潜伏期和初显期,政府应对可能导致其爆发的因素做好控制工作,努力把一切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化解于爆发之前。

二、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危机监测不力

危机预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风险进行随时评估,我国现行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就缺少风险评估机制,对危机发生或能发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的调查、评价和预测。再加上没有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未能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很难做到对危机的详细预警分析。

(二)预案粗陋,缺少演练

要做到预案求实,不仅要有危机一旦发生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方案,而且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群众的应变能力,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使危机一旦发生,预案能够切实地发挥作用。我国现实存在的问题,不仅是预案粗陋,更重要的是缺乏培训和演练,停留于应付上级检查,做表面文章,甚至多发的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的预案也是如此。

(三)没有及时准确地信息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宣传主管部门又习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这诸多原因使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各级政府为了“保稳定”,各级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引外资、发展旅游等方面的近期局部利益,使得各级政府在预防和救治危机进透明度极差。

三、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危机意识淡薄

在全球化背景下,危机的来源发生了变化,不只是战争会引发危机,环境、金融、病毒等也成为诱发危机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小概率事件的触发下都有可能诱发大规模的危机。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各级政府部门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

(二)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划分不够清晰,许多事项管理的权力、责任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封锁现象,沟通存在比较明显的障碍。在这种制度下,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非常困难。当危机爆发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更是难以明确,许多事项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下令才能协调一致,导致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

(三)缺乏常规性危机管理部门

危机爆发时,训练有素的危机管理机构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反应。危机管理机构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必须把懂得危机管理的人员组成专业机构固定下来,持续累积信息和经验。使危机刚出现时,及时控制。而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现有行政机构,既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体系,又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机制,对于危机处理方式经常是遇事就成立一个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具有浓厚的临时色彩,因此在进行跨部门协调时工作量非常大,效果也不明显。

(四)法制滞后

法律制度是各种制度中最强硬的一种,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稀缺资源,同样地,法制建设也是危机管理制度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在西方发达国家,危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成果就体现在立法上,如美国、日本、俄罗斯就有《紧急状态法》。而我国在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则相对滞后,政府在处理危机时仍然习惯于运用人治方式,相对忽视了法治方式。

(五)问责制度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把自己视作管理者,把民众视为被管理者,这种理念必然造成问责制度的缺失。我国政府官员经过授权拥有公共权力,必须接受监督并负有责任。但是实际过程中过于强调官员个人的主观动机而不论其工作成效,缺乏一种权力与责 任对等的意识。有时即便是对责任官员做出了处理,也通常是久拖不决,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

四、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责任

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导致危机的扩大,增加危机处理成本,另一方面破坏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责任势在必行。

(一)建立敏感的信息系统

1.加强危机管理软件系统建设。应当利用IT和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信息网络,覆盖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基层自治组织、科研机构、事业单位、非营利团体、民间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信息管理系统,形成自己专用的、畅通的、可靠的信息采集、加工系统。政府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从静态上讲,包括三个方面的信息库:涉及各种社会现状与发展情况的信息库;危机防治与救治的资源信息库;危机管理中的技术数据信息库。从动态上讲,政府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除上几个方面的信息库所涉及到的信息收集能力外,还包括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2.整合外部力量。一方面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功能发挥必须有广大民众的积极配合,因此必须加强民众的危机意识和科学精神。从科学决策的角度看,政府应该对危机涉及的各个方面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智囊机构的作用。他们带来的是新的视角,新的逻辑,新的对策,他们常常能够使决策出现柳暗花明的气象。另一方面在危机管理上,我们要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通过全球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谅解,维护国家的国际形象,一方面可以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

(二)强化危机预警的组织保证

1.建立分权式的组织结构。面对越来越多的决策,分权式组织结构可以让“下面”或“外面”做出更多的决定,减轻政府做决定的负担,有利于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提高危机预警的效率。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政府自身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系统,在各省、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都设置专职专业人员负责各种与危机有关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和传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吸收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基层自治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社管会)的参与。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一个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危机应对组织网络。

2.设立常规性危机管理机构。在中央一级政府这个层面上,应尽快建立起具有会商决策和综合协调的常设性危机管理机构,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和任务,组织有危机处理经验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对各类危机开展分析总结工作,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制定长期的反危机战略和应急计划,并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工作,加强他们协同运转能力。在地方各级政府层面上,地方政府应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设立相应的对口管理部门,并根据本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具体的职能部门及组织形式,加强各部门间协调运作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

1.加强紧急状态立法。我们可以借助国外的危机管理经验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结合国内处理各类危机的经验,制定出一部统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紧急状态法》。对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权力义务、管理机构各职能部门的权力义务、组织运行程序、政府紧急权授予的规定、社会各阶层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紧急管制措施规定、政府社会动员和征调规定、公民权利保障规定、政府信息通报规定、危机处理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及责任追究等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2.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所谓行政问责,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公众等对公共行政行为进行质疑。权责对等是“行政问责”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认为官员在接受权力的同时,也就接过了责任。不肯或未能承担起应有责任,则其便没有资格或不必再持有权力。它更加强调的是工作效果。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主要有:司法机关追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法律责任;各级党委行使人事任免权,追究行政首长的领导责任,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责任追究;行政相对方的追究。其中行政相对方的追究是构建我国公共危机责任机制中最重要最有力的一环。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预警机制篇8

一、酒店危机及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酒店危机指的是由于突发性重大事件的发生,而对酒店经营的主要部分或全部造成严重挫折或困难,致使酒店出现重大损失或后续不良影响的状态。危机具有突发性、急迫性、威胁性和舆论关注性,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出现不可估量的涟漪效应、蝴蝶效应或多米诺骨牌效应。目前酒店业存在的危机主要有6种:形象信誉危机、经营决策危机、人力资源危机、媒介危机、财务危机和灾难危机。

酒店危机管理是指酒店为了应付会使酒店面临与社会大众或顾客有密切关系且后果严重的重大事项等危机的出现,而在企业内预先建立防范和处理这些重大事故的体制和措施。它的重点是预防危机,即在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能从容应对,把损失降到最低。酒店危机管理的必要性表现在:首先,酒店业是个高风险、脆弱且敏感的行业,任何经济、环境、社会波动都会对酒店业产生影响,及时地将各种“危”转为“机”,可以降低酒店的经营风险,给酒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酒店也存在生命周期。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成长都大致经历创业阶段、聚合阶段、规范化阶段、成熟阶段、再发展或衰退阶段这几个阶段。酒店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的组织结构、组织关系、管理方式都有其特点,而且每一阶段都会面临着种种危机和管理问题,这就要求采取一定的有效变革措施来解决这些危机,以维护和促进酒店的健康成长。再次,酒店业是一个竞争性非常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酒店的竞争实力来源于员工的主动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程度。现实中酒店的员工高流失率是个不争的事实,不利于酒店的稳定发展。此外员工不满会引发酒店内部危机,而员工的不满情绪又会导致顾客的不满,从而引发外部危机,削弱酒店的竞争力。因此,必须进行人力资源危机管理,增加酒店竞争实力。

二、酒店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构建

危机管理理论认为,最重要的是预防危机的发生并预见可能蔓延的危机。越早认识到危机存在的威胁,越早采取适当的行动,就越有可能控制危机的走势,在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能从容应对,把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危机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防范,而非危机发生后的“亡羊补牢”。酒店应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预警系统,把一些潜在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必然发生的危机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酒店危机预警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强烈危机意识

酒店进行危机管理应该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酒店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将危机的预防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对酒店员工进行危机管理教育。“居安思危”,教育员工认清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和每个人的行为都与酒店形象声誉密切相关,危机的预防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全员的危机意识能提高酒店抵御危机的能力,有效地防止危机发生。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危机管理培训。危机管理培训的目的与危机管理教育不同,它不仅在于进一步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员工掌握危机管理知识,提高危机处理技能和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整个酒店的危机管理水平能力。

2.成立危机管理机构

酒店危机管理机构是顺利处理危机、协调各方面关系的组织保障。危机发生之前,酒店就要成立危机管理机构,制定出危机管理计划、危机处理工作程序,并培养危机应急队伍。

(1)酒店危机管理机构的具体组织形式,可以是独立的专职机构,也可以是一个跨部门的管理小组,还可以在酒店战略管理部门设置专职人员来代替,但必须明确主管领导和成员职责。酒店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以及可能发生的危机的性质和概率灵活决定。酒店危机管理机构主要承担酒店危机的日常检测、诊断、评价和预警控制工作,对预测的危机提出对应措置,向公众标明酒店应对危机时认真负责的理念和态度。

(2)培养危机应急队伍。酒店全员危机意识的灌输是酒店危机管理的第一步,培养一支能够对危机作出快速、准确反映的酒店危机应急队伍是基本保障。酒店危机管理最便捷的途径是依靠全员力量,教会员工如何面对危机、化解危机的基本经验。

3.进行危机模拟演练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各种危机的情景式模拟训练,是酒店进行危机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通过进行定期的危机模拟演练,一方面可以提高酒店危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强化员工危机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对酒店拟定的危机管理计划和危机处理程序进行检测,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

危机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酒店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长期规划。没有经历过危机考验的企业不算是真正成功的企业,没有危机意识的人更可不能成为优秀管理者。一个酒店在危机管理上的成败能够显示出它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现代酒店应当“居安思危”,树立未雨绸缪的意识,构建完整的酒店危机管理预警机制,才能够及早发现危机的端倪,防范未然,进而从容驾驭并妥善处理各种危机,化危机为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傅士芹.基于人才流失的酒店危机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0(15).

[2]孔璎红,凌连新,曹庆明,韦丽红.现代酒店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建立[J].市场论坛,2008(11).

[3]王娴.浅谈危机公关对酒店发展的作用――以广州虹口大酒店为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07).

[4]廖清华,彭霈,刘颖.酒店危机事件分级模型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07).

上一篇:地下室防水施工范文 下一篇:土建工程预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