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09 12:56:35

集成技术

集成技术范文第1篇

《集成技术》(CN:44-1691/T)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集成技术》集科学性、学术性、实用性与知识性为一体,以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诚邀国内外作者积极向本刊投稿,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本刊审稿,诚邀国内外新老读者浏览阅读本刊,诚邀关心本刊的各界人士积极为本刊提出创新发展建议。

集成技术范文第2篇

1目前相关技术发展情况

1.1国外先进的免耕播种机,多数采用圆盘开沟器,靠自重压切分开秸秆根茬和表土在内蒙、东北等实行一年一作耕作制度的地区,土地经营规模较大,一般是作物秸秆根茬在地里日晒雨淋几个月后下茬作物才播种,其柔韧性大大降低,采用自重较大的牵引式播种机,圆盘较容易切断秸秆残茬。而在中原地区实行一年两作耕作模式,土地经营规模小,田间道路较窄,牵引式机具掉头转弯困难;背负式幅宽、自重受到限制;上茬作物收获后马上播种,秸秆柔韧性较强;圆盘式开沟器难以切断秸秆。

1.2在948项目实施过程中,鹿泉市农机推广站与石家庄大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进行了深松施肥玉米播种机试验开发2010年他们进行了初步改进试验;2011年在不同作业条件下进行试验取得成功;2012年他们结合农机深松作业补贴项目,进行小批量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下的试验示范;2013年进一步扩大示范区域,在全省35个县市示范推广;2014年夏季进行更大范围示范推广,作业面积达到了40多万亩。四年来的生产作业检验证明:把“深松施肥播种一体化技术”用于玉米播种是“农业部两深一精技术”的具体应用,较好实现了农业农艺目标。

1.3随着农机深松项目深入开展省农机修造服务总站组织鹿泉市农机推广站、石家庄大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农哈哈、双联、鑫飞达等有关单位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重大进展,进一步完善了深松施肥玉米播种技术。

2深松施肥播种机使用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

一是由于深松需要拖拉机的牵引力较大,多数拖拉机在作业时轮胎打滑,有的只能用四驱拖拉机配套,而我省中南部四驱拖拉机数量很少;二是深松沟较大,种子落在深松沟上土壤太疏松容易凉墒,抗倒伏能力较差;三是苗带内秸秆根茬影响玉米苗期生长等。

3旋切深松施肥玉米精播机较好解决了目前深松播种存在的问题

该方案是把旋耕机与深松施肥播种机组合集成,把旋切、深松开沟、化肥深施、化肥填埋压实、玉米单粒精播、覆土镇压六个作业环节融于一体。深松施肥播种行距60厘米,旋切利用旋耕机刀轴对准深松铲安装直刀旋切深度15cm,并清理铲前秸秆根茬,为深松铲开辟通道,避免秸秆壅堵,减轻深松铲阻力;铲后化肥深施25厘米,地轮填埋镇压,确保化肥及时覆盖,减少挥费,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时确保肥料与种子分层间隔,避免化肥烧种烧苗;随后圆盘开沟器在镇压过的深松沟上开沟播种,覆土轮覆土镇压,完成作业。由于旋切刀利用了拖拉机输出轴动力,旋切15厘米,化解了深松铲阻力,深松铲所消耗的牵引力减轻,拖拉机打滑现象得到解决。旋切刀把深松铲前秸秆根茬清理到苗带两边,不仅避免壅堵,也减轻了深松铲犁起大土块,减小深松铲开沟宽度,实现苗带内土壤细碎、无秸秆根茬,为玉米出苗和苗期生长创造了较好环境,保证了苗齐苗壮。

集成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集成;系统;技术构成

中图分类号:TP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129-01

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与定位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utring System)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的发展阶段,在继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它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相关思想的精华,从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向企业集成方向迅速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具体地说,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

先进制造技术(AM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通过对其内涵和特征的研究,目前共同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

2、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专多能转变,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从金字塔的多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化结构转变,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

4、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5、从按照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方式转变。

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发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绝大部分特点,只不过先进制造技术所涉及的范围要比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大,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吸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思想,将它们进行推广应用,由此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

(1)并行工程(CE Concurrent Engineering)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为了达到并行的目的,必须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过它来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它在许多部分应用了仿真技术;主模型的建立、局部仿真的应用等都包含在虚拟制造技术中,可以说并行工程的发展为虚拟制造技术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虚拟制造技术将是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并行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虚拟制造技术。同时,并行工程是在CAD、CAM、CAPP等技术支持下,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迭,充分利用了原有技术,并吸收了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2)虚拟制造(VM Virtual Manufacturing)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使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敏捷制造(AM Agile 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是以竞争力和信誉度为基础的,选择合作者组成虚拟公司,分工合作,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达到快速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是关键技术,其核心是虚拟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从信息集成发展到企业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

(4)绿色制造(GM Green Manufacturing)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的使用效率最高。绿色制造的提出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国际制造业的实践表明,通过改进整个制造工艺来减少废弃物,要比处理工厂处理已经排放的废弃物大大节省开支。绿色制造的实现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达到目的,即它是虚拟制造的一部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看,绿色制造是必然选择,它将成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先进制造技术是相互关联、彼此交叉的,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下,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它的核心,并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虎等.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与863/CIMS主题的实施策略.CIMS,1998,(10).

[2]吴澄,李伯虎.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8,(10).

集成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集成;系统;技术构成

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与定位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utring System)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的发展阶段,在继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它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相关思想的精华,从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向企业集成方向迅速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具体地说,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

先进制造技术(AM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通过对其内涵和特征的研究,目前共同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

2、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专多能转变,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从金字塔的多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化结构转变,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

4、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5、从按照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方式转变。

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发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绝大部分特点,只不过先进制造技术所涉及的范围要比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大,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吸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思想,将它们进行推广应用,由此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

(1)并行工程(CE Concurrent Engineering)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为了达到并行的目的,必须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过它来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它在许多部分应用了仿真技术;主模型的建立、局部仿真的应用等都包含在虚拟制造技术中,可以说并行工程的发展为虚拟制造技术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虚拟制造技术将是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并行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虚拟制造技术。同时,并行工程是在CAD、CAM、CAPP等技术支持下,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迭,充分利用了原有技术,并吸收了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2)虚拟制造(VM Virtual Manufacturing)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使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敏捷制造(AM Agile 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是以竞争力和信誉度为基础的,选择合作者组成虚拟公司,分工合作,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达到快速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是关键技术,其核心是虚拟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从信息集成发展到企业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

(4)绿色制造(GM Green Manufacturing)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的使用效率最高。绿色制造的提出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国际制造业的实践表明,通过改进整个制造工艺来减少废弃物,要比处理工厂处理已经排放的废弃物大大节省开支。绿色制造的实现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达到目的,即它是虚拟制造的一部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看,绿色制造是必然选择,它将成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先进制造技术是相互关联、彼此交叉的,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下,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它的核心,并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虎等.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与863/CIMS主题的实施策略.CIMS,1998,(10).

[2]吴澄,李伯虎.从计算机集成 制造系统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8,(10).

集成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集成,异构,半结构化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124-01

1、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异构的Web数据信息被分散在网路上的各个节点中,在这些数据之间往往又是相互独立的。为了提高数据的利用率,使这些相互独立的数据更好的集成起来,从而满足更好实现信息的资源与共享,迫切需要为这些数据信息建立一个公共的集成系统,用户通过这个系统能够透明地访问这些数据源。在信息集成研究范畴中,所解决的问题是:要把分布在不同位置上的各种异构信息源的数据信息进行合并起来,形成统一数据视图。在集成过程中,要求屏蔽各种不同数据源信息的差异性。用户通过建立的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端口,可以透明的访问这些分散的异构数据。

2、信息集成的方法

从目前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来,对于信息集成系统的开发采用的方法用很对种,这些方法之间虽然不尽相同,但统一来看,信息集成的方法主要有两类构成,分别是:采用物化方法(又称数据仓库法)和虚拟方法(又称中间件法)。

(1)物化方法:这种系统开发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在数据源端和客户端中间建立一个数据仓库层,该层用于存放待集成的各种数据源。集成系统可以实现对这个数据层的查询操作。采用这种方法建立的系统集成系统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用于信息集成,而且还可以对用户提供决策支持查询的功能。这是一种通过中间件的数据访问方式,因此这种方法,由于在数据源和用户之间增加了数据仓库层,因此容易导致数据更新不及时和容易导致数据的重复存储,这是物化方法的缺点。

(2)虚拟方法:这种方法的处理思路与物化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在该方法操作中,允许各种异构的数据源仍然存放在本地,系统通过建立一个虚拟的集成视图来实现对数据查询的操作机制。该方法开发的信息集成系统会自动将用户查询的请求申请转入到对各个数据源的访问查询。对于用户来说,在查询过程中,并不会感觉到查询的转换过程。在这个对数据源的查询过程中,主要有两类软件组件:包装器(wrappers)和中间件(mediators),提供帮助和实现功能。包装器实现对数据源的包装,负责把各个不同数据源进行封装转换成统一的数据模型。在该方法中,由于不需要存储大量重复的数据信息,在数据更新操作上也很及时,因此这种集成方式比较适合数量多的数据源的集成操作。

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物化方法中,需要建立一个中间层用来备份全局模式中的数据,系因此统需要多维护一个与信息源中数据一致的视图副本,这样系统在访问过程中更新操作所需要的代价比较高。总的来说物化方法是比较适合于数据仓库这类实时胜要求不高的应用。在虚拟方法中,中间层不需要备份任何数据实例,这个中间层只是作为一个访问接口之用。但由于在处理用户查询需求时,由于需要访问分散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的信息源,这样会导致响应查询不及时,使得查询代价比较高。

3、信息集成中的查询处理

在信息集成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完成数据的查询功能。查询操作时连接用户和信息集成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桥梁纽带。用户在集成系统上建立的查询时基于视图的查询,从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在进行这一系列查询的操作过程中,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的操作0]:

(1)查询分析:在这一过程,首先由中间件对全局的查询进行语法和语义的检测和验证,从而确保查询语法和语义的正确性;

(2)查询规划:经过上一过程的验证以后,由中间件对合法的查询选择信息源,然后对该信息源进行分解操作;

(3)局部子查询:中间件分解处理,将数据源分成若干个子查询后,进行统一分派到指定的包装器中;

(4)返回结果:中间件将汇集各个子查询的结果的同时,还要处理剩余的工作,将得到的查询结果反馈给查询信息的用户。

其实,在信息集成中的查询处理过程涉及的理论和方法众多。这些理论和方法问题(如查询规划、查询优化、查询应答和查询重写等等)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目前有很多的许多有关文献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作介绍,读者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或资料。

4、半结构化数据与Web信息集成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在网络上产生了大量和海量的Web信息,这些信息大部分是以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以此有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的集成研究就成了当前一个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目前在与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集成系统中,都是采用XML作为数据交换的中间模式。XML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数据交换的标准。它不仅可以表示关系型数据,而且还可以很好的表示树型结构和图型结构的其它数据。目前大量的异构集成系统集成过程中都采用了XML作为数据交换的标准和桥梁。

在对于半结构化数据模式的描述中,目前主要有两种常见的模型:第一种是XML标签有向图模型,即XML文档可表示成一个带标签的有向图,OEM模型为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第二种是XML标签有向树模型来表示。在集成系统中的数据抽取较常使用的是Wrapper技术。当前,网络上的数据信息一般是用HTML表示的,因此数据抽取的前提是基于HTML文档格式的。这里有两种表示方式来对数据的描述:(1)把半结构化文档看作字符流,利用分界符作为界限进行划分和信息抽取。(2)把半结构化文档看成树型结构,按照树的特点抽取树的路径,利用HTML标签的特点把文档分析成树型结构,通过树的路径搜索相应的结点,最终查询所需要的数据。

5、总结与展望

集成技术范文第6篇

我当年就是怀着对集成电路未来的美好憧憬,幻想着IC从业者西装革履喝咖啡的小资生活。再加上那时开设该专业的还有清华、北大等“985工程”院校。于是我报考了这个前途无量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下简称集电)专业。

IC课堂知多少

前面提到了IC从业者,那IC究竟是什么呢?IC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那学这个有什么用呢?比方说自称国产发烧级的小米手机,你知道它用的四核CPU是什么架构?28nm工艺又是什么工艺呢?更省电的电源管理芯片又是什么逻辑构造呢?这些在选择了集电专业后,你都会一一了解到。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你设计的芯片还会在流水线上量产呢。

既然这个专业那么有用,那它是学什么的呢?首先,要做的就是电路设计,根据市场的需求依据电路功能设计出电路;接下来就是前期电路功能的仿真(就是将电路原理图用专业软件模拟出电路所实现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节省研发经费和研发周期),检测其是否能达到所要的参数需求;再次,用专业的软件将电路版图画出来;最后,将画出来的版图进行后期仿真,与前期的仿真对比,看是否需要做出修改。若符合要求就生成版图文件交给晶圆厂进行量产,最后到封装测试厂完成芯片的最后一道工艺。

如今,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已走过了9年,它变得越来越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目前该专业分为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设计。这个方向又分两类,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是偏软件类;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是偏硬件类。有设计就要有生产,该专业的第二个方向就是生产工艺。IC工艺能力决定了芯片的性能、功耗、散热等诸多因素。而第三个方向是集成电路的封装与测试。好的封装才能够使芯片发挥正常的功能,并保证其具有高稳定性和可靠性。而芯片是否达到预期的研发目标,则需要更多的测试才能确定。

集电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光专业基础课就要分硬件和软件,加上计算机应用技术、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集成电路应用实验、现代工程设计制图、微机原理与应用、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电磁波这些专业课,你会发现你的大学四年会过得格外充实。不过你放心,由于实验课很多,学习并不会觉得枯燥。

就拿集电专业的核心课程——集成电路工艺课来说吧。这门课教授我们如何把还只是一个概念的集成电路芯片从有到无的“变”出来。喜欢玩手机的同学一定听说过现在市面上最先进的高通的四核CPU吧,它的电路构成需要用到上百万个我们所熟知的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可是我们的手机只有那么小,上百万个元器件怎么集中在那么小的一个芯片上呢?这就需要运用这门课所学的工艺技术,将这些元件制作在一小块硅片、玻璃或陶瓷衬底上,再用适当的工艺进行互连,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使整个电路的体积大大缩小,引出线和焊接点的数目也大为减少。而这其中的奥妙,就需要你带着一份好奇心,步入大学的殿堂用心学习了!

前途宽广,钱途无量

目前,很多欧美IC巨头企业都在中国设有工厂或者研发机构,比如AMD、飞思卡尔、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英特尔等。本土的IC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带着国外的尖端技术和项目基金回国创业。这些电子厂都是离不开IC设计人才的。

2006年考研结束后,我只身南下,去上海找工作。在火车上,我接到了德州仪器的电话面试,可惜最后因为英语口语不过关被淘汰了,这也说明这个专业对于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不过之后的半个月时间,各种面试电话就成了我幸福的烦恼,对于只是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我,有的公司甚至开出了4500元月薪的条件,这是当时很多毕业生想都不敢想的,更何况一年还发16个月薪水!由此可见,对于集电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你做了充分的准备,就会有成百上千的大门向你敞开。选择做IC人,你将“钱途”无量!

集电专业的毕业生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就业范围宽,可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消费类电子等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和教学工作。

选“山”拜师很重要

如今,集电专业在各大院校遍布广泛,虽说学费大致相同(由于集电专业属于高科技专业,涉及的设计软件昂贵,教学成本较高,学费自然水涨船高,前两年每年的学费是6000元,后两年每年的学费是10000元),但是学习方向有所不同。一些院校开设在航天学院,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些院校将该专业开设在软件学院,比如哈尔滨理工大学;一些院校将该专业开设在电子工程学院,比如黑龙江大学。如果你觉得逻辑思维很强,喜欢计算机可以考虑偏软件方向,从事数字前端设计;如果你喜欢工艺类,可以报考微电子较强的院校,学习研发工艺类,该方向要求有较强的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基础,这些课程都是“挂科率”较高的科目,堪称噩梦级别。

集成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技术 综合集成视角 集成模型

[分类号]G302

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化是社会需求变化的体现,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社会需求变化的角度看,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的普及加强了信息用户的自我服务能力和获取信息过程的非中介化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动摇了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在信息资源上的垄断地位,并对其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供知识服务。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等以信息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信息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各种信息服务为研究目标的诸多学科共同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近年来,该学科群的发展出现了交叉互动的趋势,研究目的逐渐在知识服务层次上统一。知识技术是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化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知识技术的研究将是知识服务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1 知识技术及其特征

1.1知识技术的定义

・国外:英国“先进知识技术”(Advanced KnowledgeTechnologies)的研究计划报告指出知识技术是用于组织从知识资产中创建、管理、抽取价值并把这些技术组合为创建知识生命周期完整方法的下一代信息技术。欧盟第六期研究架构计划(FP6)认为知识技术是用于集成知识采集、模型化、重用、检索、提供和维护的方法和服务的技术。

・国内:曾民族教授认为知识技术的内涵至少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知识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延伸和扩充,是增强处理知识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二,知识技术是用于知识采集、模型化、重用、检索、提供和维护整个生命周期的技术;第三,知识技术是实现以语义网为核心的互联网第三次革命的关键技术。廖开际等学者认为知识技术是能够协助人们生产、存取、提炼和传递知识的现代信息技术。安小米教授把知识技术的概念分为理念、方法、模式三大类型,并分别讨论了其贡献。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定义知识技术:广义上的知识技术指的并不是单纯一项技术,而是以语义网为核心的、由来自不同领域的支持知识管理或服务活动的技术组成的复杂性系统,其目的在于管理,对象是知识,手段是综合集成;狭义上的知识技术仅指语义网技术。本文研究的是广义层面上的知识技术。

1.2 知识技术特征

・前瞻性。知识技术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其内涵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深入研究,知识技术的核心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Web技术群件技术与知识库人工智能语义网。因此,相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技术更具有前瞻性。

・综合集成性。知识技术并不是一项专门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这些技术包含信息技术、语义网、本体、网格技术、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视化技术、个性化技术、人工智能等。

・复杂性。知识技术并不是多种信息技术的简单集合,而是由多种信息技术和业务技术组成的复杂系统,其复杂性体现在组成知识技术的各要素与其相互联系上,这种联系具有多样性、非线性、非对称性。

2 知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外文献研究

笔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在国内文献研究过程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分别使用“知识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知识服务技术”作为检索词对篇名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有效论文70篇。在国外文献研究过程中,Web of Science和ProQuest数据库中分别使用“Knowledge Technology”、“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和“Knowledge ServiceTechnology'’作为检索词对篇名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有效论文345篇(最后一次检索时间为2008年4月22日)。

综合国内外文献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现阶段知识技术可分为16类,如表1所示:

2.2 知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分析

虽然近年来国内外知识技术的项目、国际会议越来越多,但其研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缺少对技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知识技术的应用中,必须根据业务活动的特殊性,合理的选择和搭配不同的知识技术。因此,研究基于知识管理业务,集成现有的多种知识技术非常重要。经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虽然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了适用于各自领域的知识技术,但是缺乏对这些技术的系统研究与梳理。

・缺少对技术、知识、主体之间关系的研究。技术是工具,知识是客体,而主体是人。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技术必须与知识和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完成一项知识服务任务。因此,解决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项知识管理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经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目前缺少对技术与知识、知识与主体、知识技术与主体以及技术、知识、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缺少对技术与主体、知识、背景信息(context)、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要想保证知识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仅考虑技术、知识库、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因为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能保证知识管理活动的一次成功,并不保证知识管理及其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知识通过其背景信息被人们正确诠释。有背景信息,知识才可以被挖掘和发现,离开了背景信息,知识很可能变成信息。因此,研究技术、主体、知识、背景信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知识管理及其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对知识与背景信息、知识与环境、技术与背景信息、技术与环境、主体与环境、主体与背景信息之间的研究很少。

3 知识技术的综合集成视角研究内容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知识技术的研究应该将知识技术放回知识生态环境中,并从综合集成视角研究知识技术、主体、知识、背景信息和业务环境。综合集成视角的主要观点是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论,强调“电脑+人脑”>“电脑”或“人脑”的思想。综合集成视角的理论依据是综合集成方法,其实质是专家体系、信息和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这个结合体系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

为了进一步探讨知识技术的综合集成视角研究,笔者从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两个维度分析这个问题。

3.1 知识技术的横向集成

知识技术的横向集成是指在知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中,以实现各种技术之间,知识技术与其它影响因素(知识、主

体、背景信息和业务环境)之间的无缝集成为目的的研究方法,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中T、K、P、c和E分别表示技术、知识、主体、背景信息和业务环境;KSO,HKWME和KES分别代表面向知识服务架构、知识综合集成研讨厅和知识生态系统。

・底层综合集成――面向知识服务架构(KnowledgeServices OrientedArchitecture,KSOA)。本文提出该架构的目的是面向知识服务,实现基于业务的各种知识技术的综合集成,其理论依据是当代SOA思想。当代SOA代表的是开放、敏捷、可扩展、可组合的架构,包含自治、高质量、多样厂商、可互操作、可发现和潜在可复用的服务,并可使用web services来实现。SOA能够建立业务逻辑抽象和技术抽象,促进对业务建模和技术架构的改变,从而使这些模型松散耦合。另外,值得重视的是IBM公司最近提出的Smart SOA思想。这是IBM公司在其5 700余家SOA客户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观念。该思想通过应用朴素的、健全的原理,帮助组织拓展其研发的商业价值。该思想认为由于客户的需求是动态演变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面对组织的现有需求,还需要考虑其未来需求。当代SOA的思想为解决基于业务的知识技术的集成提供了新思路,即在集成现有知识技术时必须建立基于知识管理业务的技术集成架构。

・中层综合集成――“知识综合集成研讨厅”(the Hallfor Knowledge Workshop of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HK―WME)。本文提出该体系的目的是实现技术、知识、主体之间的综合集成,其理论依据是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思想。1992年初,钱学森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论的基础上,将国内外科技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进一步将综合集成法进行拓展,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综合集成研讨厅是专家同计算机和信息资料情报系统一起工作的“厅”,是把专家和知识库、信息系统、各种人工智能系统以及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十亿次的计算机等像作战指挥厅那样综合组织起来,成为“人机结合”的巨型智能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由专家体系、知识体系和机器体系三大部分组成,并采纳讨论班、C3I及作战模拟、综合集成方法、人工智能、“灵境”、系统学和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等研究方法。“综合集成研讨厅”的思想为解决知识、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综合研讨厅。

・高层集成――知识生态系统(Knowledge Ecosystem)。本文提出该系统的目的是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实现技术、知识、主体、背景信息与业务环境之间的集成,其理论依据是信息生态论。信息生态是一个由人、行为、价值和技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构成的系统,其基本观点是把人放回到信息环境的中心位置,而把技术推到它适当的位置即。信息生态论思想提示我们在集成现有知识技术、知识、主体、背景信息与环境时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知识生态系统。因此,研究知识生态环境是知识技术研究与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2 知识技术的纵向集成

本文认为可将任何一项人类智力活动过程抽象为知识管理的生命期。知识管理的生命期主要分为需求定义、创造获取、标识组织、共享转移、推理提取、利用创新、存储转化七个阶段。知识技术的纵向集成是指在具体知识管理活动的生命期中,无缝集成不同阶段的不同技术、方法、主体、背景信息,它主要解决在一次知识管理生命期中如何集成不同阶段所采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知识管理项目范围、进度、质量和成本的可控性、管理与服务的创新与优化、用户满意的提高等问题,如图2所示:

知识技术的纵向集成的理论依据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理论。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理论是指采用集成的理念和原则,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将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复杂系统,融用户服务控制、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结果控制为一体,达到用户满意、管理过程经济高效和管理结果最大价值,实现管理与服务优化的整合过程,是一种最优化管理理念和一种最佳实践模式。在知识技术的纵向集成中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不同领域、业务根据其特殊性应总结归纳集成不同阶段的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规范,为同领域的相关业务提供指导。

・具体的知识管理活动可被认为是一个项目管理过程。因此,在具体过程中必须有专人负责项目不同阶段的知识技术的规划、选择和协调工作。

・不同阶段的知识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用户服务控制、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结果控制相结合。

・在方法论上可以采用“物理-事理-人理(WSR)”和“螺旋式推进(sPIPRO)”。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物理一事理一人理(WSR)”的方法论有效地处理技术、业务和主体之间的鸿沟,将人脑和电脑结合起来,并根据“螺旋式推进(sPIPRO)”的方法论,结合知识服务需求和知识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反复循环采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推进知识管理的生命期,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4 结语

集成技术范文第8篇

功能特征模型必须包含该特征的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热处理要求、形状精度等。功能特征管理模型与形状、结构特征设计模型集成在一起的,因此,功能特征管理模型与零件形状、结构、精度要求是一致的。零件加工特征模型是根据零件工艺管理特征模型和加工工艺过程卡,建立各加工工序的加工特征模型,零件加工特征模型是数控自动化编程和加工的基本信息。零件图形数据库开发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有高级语言图形编程描述法、CAD/CAM应用软件二次开发法、高级语言与CAD/CAM软件嵌套法3种。图形数据库开发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二、CAD/CAPP/CAM集成的关键技术问题

CAD、CAPP和CAM系统均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其数据模型各不相同。CAD系统是面向数学和几何学的模型,使用该模型可以完整地描述零件的几何信息,对于零件的精度、公差及热处理等非几何信息,只能附在零件图样上,使得这些信息不能在计算机逻辑结构内得到充分表达。因此,CAD/CAPP/CAM之间出现了信息中断。建立CAPP子系统和CAM子系统时,皆要补充输入上述非几何信息,甚至还要重复输入加工特征信息,人为干预量大,数据大量重复,无法实现CAD/CAPP/CAM的集成。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最终归纳出CAD/CAPP/CAM的集成的关键技术问题有如下几点。

(1)特征技术已成为CAD/CAPP/CAM集成的关键技术之一。实现CAD/CAPP/CAM的集成,CAD、CAPP、CAM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是急需解决的最重要问题。通过探究,最佳的解决的方法是建立一个不仅能支持设计与制造各阶段所需的几何信息、工艺与加工信息,而且还能提供大量的工程描述语,最终能设计出工程师预期的制造图的模型。

(2)集成数据管理是CAD/CAM集成的一项关键技术。采用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集成数据,使各系统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换,真正实现CAD/CAM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

(3)产品数据管理和产品交换标准是CAD/CAPP/CAM集成的重要基础。在CAD/CAPP/CAM集成中,有大量数据需要进行交换,目前的传输方式已无法满足集成化的要求。为了提高这些数据交换的速度,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可靠和有效,需要一个通用的数据交换标准。系统集成总体结构。

三、关键技术的实现

XML是一种通用数据接口标准,它能够满足数据交换集成化的要求,XML允许用户为各类数据创建自己的标记,并且创建不依赖于平台,另外它还具有简单、自描述、可扩展、可交互等显著特点。XML可将产品信息及BOM表映射到XML实体模型中,这样能够很好地实现产品数据的定义规范化,而且能够为CAD/CAPP/CAM系统提供一致的语义表达。使用XML可以方便地将平台信息BOM表映射到XML实体模型中,以规范产品数据的定义,为CAD/CAPP/CAM系统提供一致的语义表达,同时也有助于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对XML数据进行修改、维护和查询。

四、结语

本文针对西宁市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中产品设计图形库的需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图形库系统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分析,提出CAD/CAPP/CAM集成的关键问题,并给出关键技术实现的方法。通过对图形库总体系统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将对做好西宁市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中的图形库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集成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企业系统;集成技术;套装软件;集成平台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2-072-2

1 研究背景分析

根据当前软件系统应用集成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业务应用建设规模及规划,以及企业系统应用集成建设情况,应用集成以什么样的模式去实现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系统集成技术的分析,进而分析和研究了实现企业系统应用集成技术的几种模式。

2 研究技术分析

2.1 集成技术简述

应用集成架构取决于应用集成的技术,应用集成技术是伴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而产生和演变的,从早期的点对点方式,经历了EAI方式,发展到目前以面向服务架构(SOA)的集成方式。

2.2 点对点方式集成

早期企业的业务应用个数较少,一般多采用的是点对点方式的集成结构,在这种点对点的结构中,业务应用之间都很清楚对方的结构,相互通过接口相连,接口少,集成工作量小。随着需要集成的业务应用数量增加,业务应用之间的接口需求相应增加,接口开发的工作量也在增加,维护工作难度大、接口灵活性差等问题立即显现,集成关系及接口问题变的非常复杂。如图1所示。

2.3 EAI方式集成

为解决点对点集成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应用集成引入了企业应用集成平台(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平台针对不同的接口技术分别提供了相应的适配器,采用不同技术的业务应用通过这些适配器接入EAI平台,由EAI平台负责业务应用之间的集成,如图2所示。

采用EAI方式的集成大大减少了接口连接数量,有效增加了灵活性,同时在接口变化时,只需在EAI平台侧进行调整即可,增加了业务应用的可扩展性,降低了业务应用维护和升级的复杂性。但是由于存在着大量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EAI平台上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转换及配置工作,集成的灵活性、开放性存在着局限性。

2.4 SOA方式集成

面向服务架构(SOA)向企业提供了灵活、快捷的系统整合方案。因为它的接口规范与实现功能所使用的具体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无关,所以服务调用方及服务提供方之间可以使用统一和标准的方式进行通信。这样有效的解决了EAI方式集成所面临的问题。

为更有效地管理服务并降低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SOA体系中引入了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简称ESB)的概念。企业服务总线将业务应用的功能通过开放的标准进行统一接入,并以服务的形式。为参与集成的各方屏蔽了硬件平台、软件、网络和物理位置上的差异,是实现松耦合集成架构的核心组成部分。

通常,企业服务总线使用SOAP作为消息格式,可根据需求支持各种开放的标准传输协议(如HTTP(S)、JMS等)。它帮助服务提供方和服务调用方隔离具体的技术实现,帮助服务调用方进行消息的路由和转换,进行权限验证后,按服务提供方规定的格式发送到指定地址,最后再将返回结果以服务调用方可接受的格式发还给服务调用方。另外,企业服务总线还支持消息的单向发送,/订阅模式。SOA方式的集成如图3

3 企业系统应用集成模式分析

3.1 采用通用集成平台

这种集成应用模式是将使用套装软件实现的业务看作与其他业务应用相同,也提供或调用集成平台的服务,通过通用的、标准的、基于SOA架构的集成平台实现集成。

这种模式下,既包括套装软件实现的业务应用,也包括自主开发的业务应用,采用的技术和标准多样化,应用集成的难度较大。为了能够将基于各种不同技术和标准的业务应用接入集成平台,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流程交互,要求集成平台具备更好的开放性、通用性、可靠性。采用通用集成平台实现企业系统集成如图4所示。

图4中的财务、物资、项目由套装软件实现,营销、安全生产、协同办公、综合管理、人力管理等业务应用为自主开发的应用系统。

3.2 以通用集成平台为主,以专用集成平台为辅

与上一种模式不同,除了需要通用集成平台,还需要通过专用的集成平台将套装软件功能转换为Web Services后,再利用通用集成平台进行集成,这种模式应用集成的核心还是通用集成平台。

套装软件的实施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通常采用分阶段逐步实施的策略。当物资、项目、财务3个基本套装软件模块上线,而人力、营销、生产、综合及协同办公采用松耦合架构时,应用集成平台架构可以兼顾套装软件和自主开发的松耦合应用。这种模式如图5。

套装软件厂商通常已经利用自己的集成平台将部分主要功能封装为Web Services,这些服务可以直接注册到统一选型的集成平台。对于没有封装为服务的业务功能,可以借助套装软件集成平台将其封装为服务,再注册到统一选型的集成平台。

3.3 采用套装软件专用集成平台

当所有应用集成点涉及的大部分业务应用都通过套装软件实现,并且套装软件专用集成平台具备企业服务总线的功能后,采用这种模式,由套装软件提供的专用集成平台实现业务应用之间的集成。该模式如图6所示。

少数松耦合业务应用在第二种模式下遵循统一选型集成平台接口规范开发的服务,不做任何改动可以直接移植到套装软件集成平台,供其他松耦合应用、套装软件、业务流程引擎、企业门户等服务消费者调用。服务的移植如图7所示。

如图7所示,套装软件集成平台也支持开放的行业标准,具备标准的ESB特性。之前注册到统一选型集成平台的企业服务总线的松耦合业务应用的Web Services可以直接移植到套装软件集成平台。

采用套装软件提供的集成平台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对套装软件的内在支持,降低集成的工作量,提升集成接口的效率。由于集成平台和应用功能均由同一家厂商提供,升级和维护的成本较低、风险较小。但是套装软件提供的应用集成平台通常未必是业界最优的、专业的企业级应用集成平台,在性能、扩展性及标准支持上将可能所欠缺。

本文通过对企业系统应用集成技术的分析和研究,阐述了通过通用集成模式、通用与专用平台结合集成模式和套装软件专用集成模式三种模式,并给出了这三种模式的各自的部分优缺点和适用建议。其中也对套装软件专用集成模式的服务移植进行了简单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忠.融合J2EE和Web Service的B2B企业EAI平台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06).

[2]柴华,周兴社,杨刚,符宁,张海辉,王龙飞.基于企业服务总线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8(04).

[3]王亚玲,郝赫,曹占峰,刘海涛.数据交换平台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1(02).

作者简介

集成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玉米;集成栽培;栽培技术

随着玉米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国家对于玉米的栽培种植越发重视,当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在开展玉米集成栽培种植技术的探讨,玉米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玉米种植地区都将提升玉米综合产量为最终目标在努力。玉米“五配套”集成栽培技术需要栽种者将优良品种、土壤的选择、现代化科学手段以及后期收获等相结合,实现玉米种植的高产量和高质量。

一、优良品种和良好土壤的选择为玉米集成栽培提供基础条件

要实现玉米“五配套”集成栽培,玉米品种和其播种土壤的选择是前提条件。在玉米品种选择上,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栽培技术及农机具来选择优质且抗旱、抗寒等抗性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比如,在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广泛的地区应选择有效积温为200℃左右为主良玉、东单等品种,同时还需要注意玉米种子的处理方式,大部分玉米种子在播种前都会进行包衣处理,能够有效预防生长过程突发黑穗病等现象。对于未进行包衣处理的种子,则需要仔细剔除破粒、病粒等劣质种子,保证玉米种子能够完全发芽和结果,挑选好之后配合种衣剂进行播种,有效预防病虫灾害。对于玉米播种土壤的选择来说,应尽量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层状况良好,有利于肥料吸收且能够保证水分、光照及肥料充足的土壤,播种前也需要栽种者对土壤进行深度疏松和整理,使土壤能够为集成栽培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现代化手段和合理化管理为玉米集成栽培提供重要保障

(一)采用机械化及现代化技术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农作物种植等农业生产中现代化和机械化的栽培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要实现玉米高产高质,就需要通过一些现代化手段来实现“五配套”集成栽培技术,主要以包括大垄双行密植和深度疏松土壤等现代化栽培技术为主。大垄双行密植栽培技术主要是通过在长度一定的大垄上成双排顺序,并且保证大小行距之间距离分别为70cm和40cm的基础上进行玉米种植。笔者深入研究大垄双航密植栽培技术发现,这一现代化技术较为适合北方地区玉米种植,这一现代化玉米栽培技术可以极大缩小玉米植株之间的距离,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还有效改善了传统因单独种植玉米导致的田间通风及透光性不好的问题,为玉米高产和高质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深度疏松土壤技术则是在田间农作物收获之后,为了保证玉米有更强大的抗击性而产生的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翻土、耙土及起土等田间作业来实现土壤相对湿润的环境,增加土壤抗旱性的同时促进玉米的抗击能力。有了现代化栽培技术手段,还需要玉米栽种者选择最合适的时期进行玉米的播种,当地表温度稳定在10~12℃时是玉米最适宜播种的时间,针对不同的前作农作物,播种玉米的时期也要有所不同,以确保玉米在生长期间能够有效避开大部分自然灾害的入侵。现代化科技的进步还给玉米“五配套”集成栽种技术提供了先进的农机机器作为设施保障。现代化的农机机器可以有效减少玉米的生产成本,真正实现玉米高产高质。从玉米的播种到最终的收获都采用全自动化的农机机器进行操作,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合理施肥有了现代化和机械化的技术手段作为玉米“五配套”集成栽种的技术支持,在玉米生长期间也需要利用高效且科学化的施肥观念来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长。众所周知,玉米是喜爱肥料的农作物,所以合理适当的施肥是促进玉米生长的有效措施。通过各种微量元素的搭配施肥,基本能够满足玉米生长期间的营养需求。在进行合理施肥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按照一定搭配技巧的原则,相关的磷肥、钾肥等可以通过翻土或是播种进行一次性施用,并针对不同特质的土壤选择不同的施肥方式,如沙质较为粗大、肥水容易流失、潜在养分低但通气性较好的沙壤地,选择多次施肥,以满足玉米在土壤不同时期的化肥需求;对于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壤土来说,其通气性和蓄水性都十分好,所以应选择长效和速效化肥相结合的施肥手段。同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生产条件及技术水平,也需要依据玉米生长需肥规律来合理搭配施肥,在进行大垄双行密植栽培时应做好底肥、种肥和追肥三方面的施肥搭配,而在秋季深度疏松土壤时施有机肥为主的底肥则是主要的施肥手段,并且依照土壤养分和不同产量指标来合理施肥,此促进不同地区玉米都能够高产和高质。

(三)加强玉米幼苗和田间管理基于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和合理化施肥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加强玉米幼苗的管理和玉米生长环境的管理,才能更加有效实现其“五配套”集成栽培技术的成功。首先,从加强玉米幼苗管理上来看,可以通过幼苗培育、合理密植及地膜覆盖三方面来实现。为了加强玉米从栽种到结果幼苗都能整齐、健全和茁壮,在玉米苗播种之后应重点采用软盘育苗的技术手段,将土壤经过筛选装入盘孔并施灌足够的水量,精选玉米种子严密压种在菜园土壤中,在玉米幼苗未出土之前要保证土壤温度维持在30℃左右,等待玉米幼苗完全出土之后,需要加大对玉米幼苗的通风时间,使其温度维持在20℃左右,保证玉米幼苗能在湿润通风的环境下健康生长。要实现玉米的良好生长,合理密植也是必要手段。根据不同肥力土壤条件来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使得现代化栽种技术手段能够进一步实现,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再加上最后的地膜覆盖技术,选用现代化的超薄膜给玉米幼苗生长坏境提供更加湿润、更加肥沃的土壤条件,在进行地膜覆盖时必须要保证地膜的严实,并将地膜的宽面最大化的扩展,给玉米幼苗足够的光照。其次,从加强田间管理上来看,主要包括玉米的幼苗时期、幼穗时期及最终结果时期的田间管理。玉米幼苗时期主要是保证玉米苗的健康、整齐及茁壮,在玉米苗完全出土之后及时加强对幼苗的排查,通过补播种和移苗等方式及时处理不健康的玉米幼苗,防止传染健康幼苗。到了玉米幼穗时期主要是保证玉米能够实现穗大且颗粒饱满,通过适当增加幼穗肥料的施灌和科学化的排灌水技术,降低玉米生长期间空秆的概率,在改善田间温度和湿度的情况下减少自然气候对玉米幼穗的影响。最终结果时期主要是保证玉米根茎和玉米叶的完整,实现增粒的目的。栽种者需要观察玉米幼穗生长情况,幼穗生长情况好则不需要另外施肥,而生长条件不太好的则需要追加施肥,防止幼穗衰老不能结果,还应增加田间的排水和灌水,促进玉米开花受精结果。

三、合理化的收获和及时地膜处理为玉米集成栽培提供后期依靠

当玉米经过播种和健康生长两个重要阶段之后,玉米的结果收获也是其“五配套”集成栽培技术有效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步骤。在玉米的收获方面,应推行适期晚收策略,若是过早收获,容易造成产量过低现象发生,最佳收获时期在10月初,玉米达到最佳收获状态,根据不同栽种手段配合农机机器进行有效收获,实现玉米的高产和高质。当玉米收获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地膜进行及时的回收和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保证来年玉米种子的播种。四、结语随着玉米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经济地位与日俱增,对于玉米的栽种也需要做到科学化、现代化、机械化及合理化,玉米“五配套”集成栽培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其往“四化”方面进步发 展,最终实现玉米的高产及高质,促进我国整体玉米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复学.玉米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推广[J].现代农业科技,2016(16):44-45.

[2]郭伟令.玉米创高产集成配套栽培新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4(1):175-177,233.

[3]孔凡杰.玉米良种良法集成配套栽培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3(2):41-43.

上一篇:运输管理范文 下一篇:防雷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