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制范文

时间:2023-02-24 23:07:06

预警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危机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常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而研究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危机管理的应急机制进行探讨。

危机与危机管理

关于“危机”一词的含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对于危机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意思相近。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从时间系列的角度分析,危机事件遵循一个特定的进程或是发展周期。危机事件和其他事件一样从最初的发生发展到危机爆发、持续直至结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对于危机管理通常是结合时间因素进行的,即根据危机自身的生命周期,将危机管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危机的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处置措施。

格林(Green)认为: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米特罗夫和皮尔逊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薛澜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务的管理。在危机到来之前,应当尽量地避免危机;一旦危机发生,则要迅速采取措施阻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扩大,尽量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危机结束后,要迅速进行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并且进行总结学习。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以便预防和控制危机。

如前文所述,危机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可能引发危机的事件的前兆进行防范、加以疏导,争取将危机的前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事先通过预警机制发现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即使预测到了危机的征兆,也可能没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征兆都能得到有效处置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根据预警信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作好各种准备,当危机真正发生,能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当危机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对危机进行处置,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对危机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设施、运输工具,需要医疗、公安、运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机应急反应机制,保证危机一旦发生,能够尽快正确处置,尽可能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总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来处理与公共紧急状态有关的危机事件。主要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建立有效的国家对危机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为应对危机,应当建立健全包括预警和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同时需要完善的法律保障。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

由于危机事件现实的或潜在的突发性和危害性,政府必须将危机管理纳入日常的管理和运作中,使之成为政府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仅仅当作是临时性的应急任务。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必须建立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预警机制

危机预警指的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预测和仿真等技术对危机态势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做出前瞻性分析和判断,及时评估各种灾害的危险程度,并给出参考性对策建议,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危机预警系统是指组织为了能在危机来临时能尽可能早地发现危机的来临,建立一套能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并判断这些信号与危机之间关系的系统,通过对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不断地监测,从而在各种信号显示危机来临时及时地向组织或个人发出警报,提醒组织或个人对危机采取行动。

预警的任务是在平时进行监测,收集信息,及时进行信息传递、处理分析,发现某些指标达到预警系统的临界值则需要发出警报。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监测系统,信息处理分析系统和信息传递报告系统,保障对信息的及时准确地监测、科学合理地分析处理和畅通地传递。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应当做好信息监测,将对危机的监测常规化,纳入日常管理中来;在此基础上将所收集到的可能提供危机事件信息的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分析并做出预测和决策,做出是否需要发出预警报告的判断,以便发出及时、准确的预警报告,提高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警觉,作好应对危机的准备,提高应对危机的应急能力,减少危机造成的危害,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快速反应机制

由于危机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机一旦发生,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危机的决策者应当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调动各个部门,动用各种资源,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构,包括军事上的应急机构,也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应急机构。危机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参与,物资、交通、公安等许多部门都要参与到应对危机中来。面对突然爆发的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非易事,因此,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建立统一的决策和指挥机构,负责危机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危机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为应对危机不仅仅需要统一的指挥决策机构,还需要统一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如前文所述,为应对危机需要的往往是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在目前我国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下,应急机制中各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这些部门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强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因此,应当强化对危机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建立一个常设的、相对独立的用于协调危机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综合协调机制,使我国危机管理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

法律保障

危机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紧急事务中的职能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应急管理机制中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运做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结构的。一个完备的危机管理体制应当由五大系统构成: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综合协调部门和辅助部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体制上,而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权限等必须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以使机制的运行有法律保障,真正做到预防和处置危机。

通过制定法律,可以对危机管理中应急机制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规定,维护政府在处置危机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制定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应对危机的原则,有利于增强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也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合法性。危机一旦发生,由于其自身的紧迫性、不确定性,如果指挥决策机构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后果很难设想。系统的法律支持是实施危机管理的有效保障。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整体上看,体系尚不完整。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急机制中各个机构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等,确保其运转实施。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的应急管理机制应当加强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危机管理应急反应机制仅仅从以上的几个方面入手还是不够的,应当注意加强危机管理各个方面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如海.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薛澜,张强.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制建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预警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政府责任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的分配、转移,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我们要站在复杂和综合的角度上,对危机的性质、状态和前景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把握、估计和预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人,在公共危机的预警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试图分析政府在公共危机预警中的责任缺失,以明确政府责任问题,进而在理念上实现由强调公民义务和政府权力到强调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的转变。

一、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及政府责任

(一)公共危机的概念界定

按照国际社会的一般看法,公共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而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社会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我国学者认为公共危机是由于某些无法预测的因素诱发产生的对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形成重大威胁的事件。

(二)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责任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指在危机演变的不同阶段中,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要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危机信号和危机征兆进行严密监测,对其发展趋势、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合理科学的估计,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危机警报的一套运行体系。

建立一个有效的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需要政府做的工作有:

1.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

2.制定各种科学意义上的应对控制措施,努力探究危机形成、爆发的一般规律及其解决的一般规律和控制策略。

3.开展政府雇员危机管理培训和全民危机管理意识教育,增强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雇员危机管理的意识和技能。

4.在危机的潜伏期和初显期,政府应对可能导致其爆发的因素做好控制工作,努力把一切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化解于爆发之前。

二、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危机监测不力

危机预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风险进行随时评估,我国现行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就缺少风险评估机制,对危机发生或能发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的调查、评价和预测。再加上没有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未能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很难做到对危机的详细预警分析。

(二)预案粗陋,缺少演练

要做到预案求实,不仅要有危机一旦发生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方案,而且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群众的应变能力,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使危机一旦发生,预案能够切实地发挥作用。我国现实存在的问题,不仅是预案粗陋,更重要的是缺乏培训和演练,停留于应付上级检查,做表面文章,甚至多发的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的预案也是如此。

(三)没有及时准确地信息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宣传主管部门又习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这诸多原因使大众传媒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各级政府为了“保稳定”,各级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引外资、发展旅游等方面的近期局部利益,使得各级政府在预防和救治危机进透明度极差。

三、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危机意识淡薄

在全球化背景下,危机的来源发生了变化,不只是战争会引发危机,环境、金融、病毒等也成为诱发危机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小概率事件的触发下都有可能诱发大规模的危机。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各级政府部门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

(二)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划分不够清晰,许多事项管理的权力、责任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封锁现象,沟通存在比较明显的障碍。在这种制度下,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非常困难。当危机爆发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更是难以明确,许多事项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下令才能协调一致,导致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大打折扣。

(三)缺乏常规性危机管理部门

危机爆发时,训练有素的危机管理机构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反应。危机管理机构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必须把懂得危机管理的人员组成专业机构固定下来,持续累积信息和经验。使危机刚出现时,及时控制。而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现有行政机构,既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体系,又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机制,对于危机处理方式经常是遇事就成立一个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具有浓厚的临时色彩,因此在进行跨部门协调时工作量非常大,效果也不明显。

(四)法制滞后

法律制度是各种制度中最强硬的一种,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稀缺资源,同样地,法制建设也是危机管理制度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在西方发达国家,危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成果就体现在立法上,如美国、日本、俄罗斯就有《紧急状态法》。而我国在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则相对滞后,政府在处理危机时仍然习惯于运用人治方式,相对忽视了法治方式。

(五)问责制度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把自己视作管理者,把民众视为被管理者,这种理念必然造成问责制度的缺失。我国政府官员经过授权拥有公共权力,必须接受监督并负有责任。但是实际过程中过于强调官员个人的主观动机而不论其工作成效,缺乏一种权力与责任对等的意识。有时即便是对责任官员做出了处理,也通常是久拖不决,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

四、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责任

预警机制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导致危机的扩大,增加危机处理成本,另一方面破坏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中的政府责任势在必行。

(一)建立敏感的信息系统

1.加强危机管理软件系统建设。应当利用IT和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信息网络,覆盖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基层自治组织、科研机构、事业单位、非营利团体、民间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信息管理系统,形成自己专用的、畅通的、可靠的信息采集、加工系统。政府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从静态上讲,包括三个方面的信息库:涉及各种社会现状与发展情况的信息库;危机防治与救治的资源信息库;危机管理中的技术数据信息库。从动态上讲,政府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除上几个方面的信息库所涉及到的信息收集能力外,还包括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2.整合外部力量。一方面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功能发挥必须有广大民众的积极配合,因此必须加强民众的危机意识和科学精神。从科学决策的角度看,政府应该对危机涉及的各个方面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智囊机构的作用。他们带来的是新的视角,新的逻辑,新的对策,他们常常能够使决策出现柳暗花明的气象。另一方面在危机管理上,我们要积极争取国际性的组织和地区性的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通过全球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谅解,维护国家的国际形象,一方面可以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

(二)强化危机预警的组织保证

1.建立分权式的组织结构。面对越来越多的决策,分权式组织结构可以让“下面”或“外面”做出更多的决定,减轻政府做决定的负担,有利于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提高危机预警的效率。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政府自身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系统,在各省、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都设置专职专业人员负责各种与危机有关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和传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吸收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基层自治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社管会)的参与。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一个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危机应对组织网络。

2.设立常规性危机管理机构。在中央一级政府这个层面上,应尽快建立起具有会商决策和综合协调的常设性危机管理机构,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和任务,组织有危机处理经验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对各类危机开展分析总结工作,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制定长期的反危机战略和应急计划,并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工作,加强他们协同运转能力。在地方各级政府层面上,地方政府应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设立相应的对口管理部门,并根据本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具体的职能部门及组织形式,加强各部门间协调运作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

1.加强紧急状态立法。我们可以借助国外的危机管理经验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结合国内处理各类危机的经验,制定出一部统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紧急状态法》。对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权力义务、管理机构各职能部门的权力义务、组织运行程序、政府紧急权授予的规定、社会各阶层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紧急管制措施规定、政府社会动员和征调规定、公民权利保障规定、政府信息通报规定、危机处理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及责任追究等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2.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所谓行政问责,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公众等对公共行政行为进行质疑。权责对等是“行政问责”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认为官员在接受权力的同时,也就接过了责任。不肯或未能承担起应有责任,则其便没有资格或不必再持有权力。它更加强调的是工作效果。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主要有:司法机关追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的法律责任;各级党委行使人事任免权,追究行政首长的领导责任,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责任追究;行政相对方的追究。其中行政相对方的追究是构建我国公共危机责任机制中最重要最有力的一环。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预警机制范文第3篇

“预”是预先、事前或预防的意思,“警”是警兆,警告人们必须密切关注可能会发生危险或紧急的情况或事件,“机制”则是“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将它们融为一个整体——预警机制,就是一个根据对现实资料、数据,以及由此初步展示的事物的可能走向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望能在事物发展的进程中,预先告知某种危险或紧急情况的存在及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它将可能产生的破坏力和破坏力的强度、影响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等,提醒人们事先做好各方面的应对准备、规避风险或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复杂的工作系统。它是一个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本文所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是从出口企业内部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运作、贸易活动等动态过程相伴随,它反映的是进出口贸易各组成部分的相互法律关系,以及依照法律规则运行的企业管理的过程和方式,体现的是国际贸易法律体系的动态关系和运行规则。

二、反倾销预警机制的特点

1.整体性

反倾销预警机制涉及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各方面法律关系相互作用的体现。就参与对象来讲,它涉及政府、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以及驻外机构、海关、税务、进出口检验检疫、统计信息、法律服务等多个部门。广东顺德家电商会秘书长赖晓明认为,反倾销应该成为行业的共同行动,而不是单个企业孤独作战,这充分体现了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整体性特点。

2.过程性

从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反倾销预警机制应该体现在企业的发展规划中,例如指导企业规范生产行为,有序地进行出口,有效地控制出口规模和速度,灵活的价格战略等。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反倾销预警机制应渗透在各个方面。从反倾销预警机制的运行过程来看,包括了应诉前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筛选与加工、公告与,应诉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管理与操作,以及应诉后的分析和总结。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反倾销预警机制应该涉及其始终。

3.主体性

业内人士认为,在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作用的同时,企业应是反倾销预警机制的主体。因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对市场变化比政府、行业协会敏感;另外,无论政府如何指导、行业协会如何组织,最终反倾销官司仍要由企业来打。而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开拓国外市场缺乏长远眼光,反倾销应诉意识淡泊,严重削弱了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效果。

4.复杂性

进出口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法规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复杂多样性。进出口贸易受到社会特点、时代背景、文化发展,以及交易对象的自身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这些企业或行业外界的影响,也会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影响到企业或行业内部,以及其他企业或行业,甚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国际贸易过程本身也是复杂多变的,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因素的变化,交易对象的各种法律关系会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5.功效性

对于事物机制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反倾销预警机制体现了企业或行业内在的法律运行方式,受相关法律运行规律的制约,具有内隐的特点。另一方面,反倾销预警机制又有着外显的作用和功能。一个完备成熟的反倾销预警机制不但可以对目标国提出的反倾销投诉的可能性进行预测,避免被反倾销;还可利用此平台让国内企业更清晰地了解海外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企业发展策略。

三、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建立

1.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先导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构建一个完整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鼓励企业积极应诉,这是有必要的,但这毕竟只是治标行为,有事后诸葛之嫌,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只局限于此,就会出现前方短兵相接,后院又起事端的疲于应付的尴尬局面,这种按住葫芦起来瓢的“消防员”式的应对方式只能是权宜之策。面对国外反倾销的滚滚大潮,构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预警机制,把预防反倾销的工作前置,将预防工作重点前移,可以有效地遏制和减少反倾销调查案件的发生。

其次,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反倾销带来的损失。几年前,阿根廷曾拟对我国出口的铁链、印度尼西亚曾拟对我国出口的摩托车提起反倾销调查。我国驻阿根廷和印尼大使馆分别得到消息后,抢在立案前与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交涉,并成功地阻止了两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可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是成功应诉反倾销的重要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反倾销预警机制提供保障。

再次,可为出口企业的科学决策夯实基础。建立反倾销的预警机制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国际市场信息,通过资料分析可以确定当前应以怎样的价格出口,出口多少才合适,出口额的增长率保持在哪个水平最相宜等,为出口企业的科学决策夯实基础。

2.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保证

企业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主体,而政府无疑是主体后面强大的后盾,在目前纷繁复杂的反倾销事件中,政府部门的职能应从单纯的管理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

首先是完善高效的宏观管理体制。政府有关部门作为宏观管理机构,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应加强宏观调控,做好全局性、前瞻性的政策设计工作,加大对外交涉力度,为我国企业出口争取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对此,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一方面要积极与其他国家沟通与交流,让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承认,使其他国家无法采用第三国替代商品的价格对我国产品发动反倾销。

其次是健全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备的法律法规可以威慑他国的反倾销行为。一国的反倾销法律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他国产品倾销之害,也可以阻止他国对本国任意提起反倾销指控。反倾销法律具有预防或减少国外提起反倾销指控的作用,可以减少乃至杜绝我国出口企业的倾销行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规章等措施规定出口底价,禁止低价出口,惩罚低价竞销者,同时可以通过采取增加配额等优惠措施来鼓励优质优价产品的出口。

3.构建反倾销信息库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平台

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就必须构建反倾销信息库,为反倾销预警机制提供决策的依据。由于角色的不同,构建信息库的职能也就不同。例如政府部门应与驻外使领馆、商务机构或律师事务所通力合作,跟踪该国反倾销动向,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应对反倾销的信息中心,及时收集信息,掌握动态,为国内各行业的反倾销预警机制提供信息服务。行业协会可以对进出口情况进行监控,特别是对进出口价格进行监控,协调企业利益,避免恶意竞争。海关有效掌握并控制着进出口货物的情况,包括货物的品质、数量、价格、包装等。驻进口国大使馆经济参赞的统计数据,可以分析对某一进口国的进口数量会不会有被提起反倾销的可能。出口企业的信息库则包括企业的财务资料、用工资料、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状况的资料等。还可以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建立起产品预警信息资料库和海外市场准入信息数据库,及早了解商业信息,及时向国内发回最新的预警信息。有关人士提醒,国外进口商的信息不可忽视。一方面,进口商与我国出口企业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二者能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另一方面,进口商熟悉本国市场状况,消息灵通。充分利用国外进口商的信息,能更大限度的发挥反倾销预警机制的作用。4.重组行业协会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基础

我国的行业协会的产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其改革与发展明显滞后于企业,并受政府多方制约。存在性质、地位、职能不明确,法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与关系不顺,行政化倾向较重,结构不合理,自身建设不到位等等,严重影响了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其在反倾销中作用的及时发挥也受到了影响,急需加强行业协会自身的建设与重组。在目前阶段,重组行业协会迫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性质地位的重组。在反倾销涉案中,我国企业面临的对手往往是一些力量庞大的行业组织或政府反倾销机构,这些对手无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国际经济活动的政治影响力方面,都不是我国某一个企业所能匹敌的。因此,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地位和职权,可以使其更为有效地在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和应诉中担负起重要的角色,不仅代表企业提出反倾销申诉,还为所属企业的反倾销应诉提供专业服务。其次是人员结构的重组。行业协会不仅需要相关企业的代表,更需要专业人员的加盟,包括数据分析人员、资深法律人士、决策咨询人才等。最后是机构职能的重组。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利益的代言人,应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做好监督协调工作,应当在政府与企业间发挥桥梁作用,成为企业沟通国内外的纽带,一方面对企业的出口规模和速度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提前做好应对反倾销调查的准备。

5.多方联动是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的重点

温州市外经贸局进出口公平贸易处处长周小平认为“多方联动是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制胜法宝”。应当说,我国目前已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建立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反倾销预警机制,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外国欲提起反倾销调查前事先获得信息并做好准备,同时又可把部分尚未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消灭于萌芽状态”,从而减轻反倾销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压力。这种多方联动的机制虽已初见成效,但形势仍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反倾销预警机制中要形成上下贯通、多方配合、协调处理的良好联动局面,这种局面包括:人才联动、信息联动、反应联动、资金联动等。联动的核心是共享,只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在上述几个方面能实现资源共享,就能构筑起一个反倾销的铜墙铁壁,编织起一张反倾销的大网,将反倾销诉讼拒之门外,其力量将无可限量。

预警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反倾销 预警机制 必要性 构建 运行

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反倾销协议》来规范这种行为从而达到维护世贸组织公平贸易以及公平竞争的准则。但是许多国家出于对国内贸易产业的过度保护以及抑制国际贸易竞争对手,反倾销的性质在一些情况下已经从贸易保护措施成为了一种针对某些国家而实施的贸易壁垒。

一、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反倾销形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的反倾销案件迅速增加。2000年我国所遭受的反倾销调查为44起,占全球反倾销调查总数的15.1%,而2000年到2009年我国所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直至2009年我国所遭受的反倾销调查达到了107起,占全球反倾销调查总数的44.6%,由此可见,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大,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反倾销案件上升趋势也日益明显;二是对我国启动反倾销案件的国家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二、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构建目标及内容

(一)反倾销预警机制的目标

对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健全需要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预测潜在的反倾销投诉来避免遭受反倾销调查。通过反倾销预警机制对出口国或者出口地区的市场以及竞争对手做出分析,总结和预测可能出现的反倾销信息,同时对潜在的反倾销调查作出防范;二是通过对国际市场的调查来实现出口价格的确定。我国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调查主要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反倾销预警机制对国外同类行业的产品价格作出调查,同时分析我国商品出口对外国产业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出口价格的确定建立依据,并能够及时调整;三是通过反倾销预警机制指导和规范我国贸易出口行为,对真实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进行制止以避免遭受反倾销指控与调查。

(二)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内容

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反倾销预警评估体系。通过组织贸易专家、法律专家、经济专家在内的团队来建立评估系统,通过评估系统对所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以达到通过计算因素权重来对行业存在倾销现象或者是否存在承受损失的现状的目的;二是建立监测体系。即对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商品价格、潜在的反倾销等方面进行检测,从而根据获得的预警信息及时的指导有关企业进行调整;三是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对产业所在受到的损害预警指数进行确定,从而对我国对外贸易产业是否正在遭受倾销或者正在倾销进行判定。

三、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的运行

(一)政府应当在反倾销预警机制中发挥导向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通过对外交涉来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作为国际贸易组织成员国,我国政府应在熟悉《反倾销协定》谈判规则的基础上强化对外交涉手段,通过对有关条款的利用来抵制不正当的反倾销;其次,政府应对国内企业进行保护、规范与引导。对于针对我国的倾销行为,应当通过反倾销预警机制来评判倾销行为的严重性,并在反倾销预警评估系统的意见下选择是否立案与进行裁决。再次,政府应重视对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钢铁、汽车、化肥等行业,同时想在纺织、电子、石化等方面进行扩展,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反倾销预警机制。

(二)对外贸易企业是运行反倾销预警机制的重要主体

首先,对外贸易企业要重视对企业内部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健全。通过对我国同类行业产品出口情况的调查以确定我国同类商品是否存在出口过快的情况,避免因竞争导致价格降低而遭受反倾销投诉。通过对国外竞争对手的了解来预防反倾销投诉,许多外国企业在经营不佳的情况下,就会运用反倾销投诉来维护自身利益,所以通过对国外竞争对手的了解能够为预警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重视对进口国政治环境与经济总体环境的分析,避免因进口国经济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利用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国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其次我国对外贸易企业要坚持国际化经营战略。当前的国际产品销售存在全球化程度、技术层次越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就越少遭遇反倾销投诉。所以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一是要实现资源的国际化,即在通过海外办厂、制定针对海外的投资政策、与海外企业联合创办企业等形式加强自身的全球化程度,二是要通过努力的产品研发与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层次,从而从建立企业自身的品牌,提高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以质量为优势与国外同类企业展开公平竞争,从而避免遭受反倾销投诉与调查。

参考文献:

[2]张小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预警机制范文第5篇

根据2005年中国年度行业报告.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均快速增长,旅游产业规模日渐庞大,全球第五大旅游国的地位日益巩固。和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一样,2005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得到了较高速度的发展。我国公民的出境旅游相当活跃,中国已经成为保持快速增长的亚洲新兴的国际客源市场,并连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出境旅游目的地扩大,非团体出境旅游逐步放开都推动了出境旅游增势。其中,深圳和广州出境旅游的人数一直飙高。但是,与出境形势的热烈不同的是,境外出行的安全保障令人担忧。地区性险情、事件频频出现,地区武装冲突。恐怖活动给出行蒙上阴影。

尽管这些恐怖活动和动荡并不直接影响我国,但这种不稳定的外部环境,显然对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发展非常不利。除此之外。针对出境旅行者的恶意攻击事件也层出不穷,马来西亚的例子是个极端代表。其实在此之前,当英国和埃及分别发生恐怖爆炸袭击时,外交部和国家旅游局曾一度分别发出过旅游安全警告,提醒中国公民在国外旅行时要注意安全。提高警惕,以防给当地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而从2003年起,国家旅游局就已经开始为“五一”和“十一”的旅游黄金周发出安全预警。最近频发的几宗中国女子马来西亚受辱事件,再次将完善旅游安全预警机制问题提上日程,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迫在眉睫。试想,当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旅行本身的快乐将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好在眼下不论是选择自助游还是跟团出游,国人已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出境游的安全问题。

一般说来,出境游的安全预警机制可分为“健康预警”和“政治预警”两大类。前者包括了疾病。自然灾害等信息;后者则包括战争、、内乱、恐怖袭击等因素。根据危害程度,安全预警和台风警报一样,又可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等级。黄色警戒是提醒公众注意,目的地可能有治安不良。传染病或有潜在恐怖袭击的威胁等;橙色警戒是建议游人暂缓前往目的地,一般指有地震、海啸或其他自然灾害、政局不稳或有恐怖事件发生等;红色警戒则不宜前往。是指已经出现大面积传染病。战乱。政局动荡等情况。相关部门理应在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对出境游目的地做出相应的安全预警。这样,一套完善的旅游预警机制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旅行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只要我们有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得力的措施,那么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或者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以这次的中国女子在马来西亚连续受辱事件为例,假如在第一起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了预警机制,引起游人的足够重视,那么后面的类似事件则很有可能得以避免。

国外在旅游预警方面起步较早。已建立起相当完善的机制,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有些国家的安全预警甚至可以做到事无巨细,精确到了很小的细节。譬如,某条线路会有什么样的常见地方传染病,发病季节是几月,如何防治,甚至水质情况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当然,遇到有自然灾害或恐怖袭击这类大的突况时,更会有相关部门和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对旅游行业和公众提出警示与措施,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而在我国,由于预警机制尚不够完善,遇有突发事件时,往往是由不同的部门发出警示。例如,有战争和恐怖袭击发生时,通常由外交部发出预警通知;有非典、登革热或禽流感等疾病发生时,由卫生部发通知;对于黄金周长假则由国家旅游局做出预警。其实,不论由哪个职能部门负责,只要能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旅行社和准备出境游的游客,同时加强对出境旅游团队行前说明会的安全告诫。提醒游客在境外旅游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告知游客基本的防范知识和技能以及遇到像受辱一类的意外情况时的应对措施,或者及时调整线路,那么,面对突发事件时就可以争取主动并减少损失。

目前,我们的旅游预警在黄金周期间国内游中所起到的作用最为明显,而且也日趋成熟。然而,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去享受出境游的乐趣。而实际上,针对出境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预警机制的缺失,却与我国日益提高的旅游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一套权威的旅游预警机制最起码应该对消费者及时起到目的地旅游的警示作用。自然灾害,流行病。哪些线路可以放心游览。哪条线路暂时不宜前往,各个目的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和其他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情形的情况等,这些都是消费者有权了解的基本信息。尤其是对于旅行社来说,更应该在自己的产品目录中向消费者提示这类信息以及对于突发事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遗憾的是,国内的旅游行业迫于竞争的压力,似乎都羞于把这样的警示告诉游客。恰恰相反,假如他们敢于将此类提示告知消费者,那么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和负责。同时也是国际惯例的体现。

预警机制范文第6篇

预警机制之一:

做好选拔领导干部的测评工作

做好预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源头关。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在短时期可以改变,但是一个人的内在秉性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在选拔领导干部时,要运用多种测评方法,例如,履历档案分析技术、纸笔测验技术、面试技术、心理测验技术等,对领导干部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有效测评,力争在源头上杜绝有腐败行为的人员进入。个体的心理特质虽然是内隐的,但是它会通过外在行为来表现。我们只要对其外在的行为进行有效测量,就可以推测其内在的特质。特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个人的特质是在遗传和外在环境的社会化作用下逐步形成的,但是,一旦形成,其表现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预警机制之二:

做好新任千部的廉政教育工作

新任干部的入职教育是预防腐败行为的关键步骤。很多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都是由于在最初没有受到廉政教育,或者廉政教育影响力度不大、深度不够。基于干部廉政教育的现状,在理论上可以引导新任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在教育效果上,可以运用重大典型个案(尤其是本地区本部门的),及时开展警示教育,深刻剖析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思想根源,做到警钟长鸣。以往对新任干部的廉政教育主要是采用负面教育(典型腐败个案)为主,缺乏正面教育(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因此,我们主张,在对新干部廉政教育工作上,一方面要注重运用典型个案进行警示教育,另一方面,更要运用正面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事迹进行引导教育。

预警机制之三:

做到廉政述职与监督并举

定期廉政述职活动有利于干部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总结。让领导干部在群众面前公开亮相,可以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而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腐败行为产生预警效果。另外,领导干部在作述职报告时,上级党委、纪委领导要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针对在廉政勤政方面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该提醒的提醒,该批评的批评,起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作用。例如,石家庄市纪委于2003年研究制定了一项包含贪污受贿、收受礼金礼品、超标坐车、超标住房、婚丧事大办、子女经商、违反人事纪律等35项内容的腐败行为测评问卷,让群众根据平时掌握的具体不廉洁现象对号填写,既能对一般不廉洁行为提醒教育,又能对重要线索查证核实,从而达到监督预警效果。

预警机制之四:

搜集腐败行为信息渠道畅通

腐败行为信息的搜集是预防腐败行为的重要举措。确保腐败行为信息搜集畅通无阻,是预防干部腐败行为的重要机制。领导干部腐败行为很多时候会出现“你知、我知”的状态,而关键要害部门却一无所知。问题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信息没有有效传递。建立健全由纪委、组织、公安、检察、法院、、审计等单位组成的信息网络,一是要不断配齐信息网络,增加信息网点,聘请预警信息员;二是把握信息,进行“气象预报”,信息是廉政建设参考的一个重要信息源,群众来信来访举报,涉及面广,信息充足;三是要运用新闻监督、问卷调查、民主座谈和测评等方式,广泛收集公众信息。根据需要,对重点行业和相关领域的问题组织专题调查和个案访谈。及早搜集到腐败行为苗头性信息,并进行信息的筛选,对于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或进一步恶化至关重要。

预警机制之五:

对腐败行为苗头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机制非常重要,例如,“非典”时期,由于对“非典”病毒的传播没有采取快速反应,从而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及时把握干部行为动态,确立腐败行为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干部行为出现异常,应该立即采取针对性调整措施。

对腐败行为苗头的快速反应首先要建立健全制度,例如,《专项资金监督及违规违纪行为查处实施细则》、《行政效能监察实施细则》、《案件查处工作实施细则》、《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及干部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其次,要形成快速反应流程,缩减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从而为遏制腐败行为苗头取得时间上的优势。

预警机制之六:

严肃查办腐败行为个案

加大查案办案力度,利用典型个案加强警示。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行为体现了从严治党的要求,是维护党的纪律严肃性和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群众评价反腐败斗争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要通过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惩处腐败分子、严肃党的纪律,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而且要针对案件中暴露出来的苗头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制定规范,堵塞漏洞,发挥办案在治本方面的建设性作用。要通过深入剖析案件,从中发现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薄弱环节,促进和加快改革的进程。针对查办案件中暴露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预防治理,避免腐败现象蔓延。总之,对任何违纪违法行为,都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追究,决不能手软。

预警机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警兆识别 预警运用 排警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64-02

财务预警机制就是利用财务指标度量企业财务状况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财务警戒信号的过程。企业经营者由于掌握的信息很多,使得其具有进行财务预警的先决条件,而且承担着受托责任,也使其有进行财务预警的动力和压力。同时财务预警机制是企业选择重点监测和发现财务危机,及时警示有关负责人员,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企业财务运行潜在的问题,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兼有监测、诊断和治疗功能,以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一、警兆识别

(一)外部风险

行业之间的竞争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其竞争程度越高,财务风险越大。行业内部的市场竞争,是另一个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的因素,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产品价格的变动和原料价格的上涨。

(二)经营风险

1.销售的非预期下跌。销售量的下降会带来严重的财务问题,尤其是非预期的下降(如恶性竞争.客户串通作弊等)。

2.交易记录恶化。

3.管理层人员、董事或财会人员突然或连续变更。如美国安然公司在危机爆发之前的4~5个月就相继出现总裁、财务总监辞职的现象。

(三)投资风险

1.过度大规模扩张。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在许多地方大举收购其他企业,同时涉足许多不同领域,可能使企业因负担过重,支付能力下降而破产。一旦扩张业务发展过程中企业未进行严密的财务预算与管理,很可能会发生周转资金不足的现象。

2.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且长期未作处理。这表明资产呆滞,营运能力下降,账面资产和利润被虚夸,这是财务出现破产风险的征兆。

3.重要子公司无法持续经营并且未作处理。这表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被虚列,投资收益被虚夸。

(四)筹资风险

1.资不抵债。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企业面临着被清算偿债或进行重组的威胁,很可能要折价变卖资产或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会计报表上的计价标准可能不再使用。

2.过度依赖短期借款。这时企业极易出现筹资受阻,周转不灵,进而难以偿还到期债务或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

3.无法获得供应商的正常商业信用。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企业偿债能力低下,要么是债台高筑,负债压力大。

二、财务预警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时,企业可以从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结构两方面进行预警:

(一)财务指标预警

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等关键指标的变化,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的征兆。一般来说财务危机征兆的表现有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小于1、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流动比率降到150%以下、存货周转率大幅度下降、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下降。

1.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负债的额度和期限必须保持合理的结构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健经营,否则可能加大企业还债负担,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很多上市公司因财务负担过重,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财务危机。对于债权人(投资者)来讲,关注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至关重要。从现金流角度去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更加客观、科学、合理、可靠。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

(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该指标说明企业通过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现金净流量可以用来偿还现时债务的能力。比率越大,说明企业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企业流动性越小,短期偿债能力越弱。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长期偏低,而偿还债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筹资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入或投资收回的现金流入,企业必将面临财务危机。

(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该指标反映企业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偿还企业全部债务的能力,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比率越大,表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弱,国外经验表明,该比率在0.20以上的公司财务状况较好。

值得注意的是,若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在满足了维持经营活动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支出后,不足以偿清债务,而必须向外筹措资金来偿债,就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有所恶化。即使企业向外筹措到新的资金,但债务本金的偿还还是取决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2.财务弹性分析指标。所谓财务弹性就是指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经营现金流量和支付要求之间的比较。支付要求可以是投资需求、承诺支付等。当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的现金,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就强。财务弹性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现金股利保障倍数,即:每股营业现金净流入/每股现金股利。该指标表明企业用年度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来支付股利的能力,比率越大,表明企业支付股利的现金越充足,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也就越强,财务状况良好。

(2)资本购置比率,即: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其中,“资本支出”是指公司为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发生的支出。该指标反映企业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能力。比率越大,说明企业支付资本支出的能力越强,资金自给率越高,当比率达到1时,说明企业可以靠自身经营来满足扩充所需的资金:若比率小于1,则说明企业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所需的资金。

3.获现能力分析指标。通常用经营现金净流入与投资资本的比值来反映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获现能力指标弥补了根据损益表分析公司获利能力指标的不足,具有鲜明的客观性,主要包含以下指标:

(1)销售现金比率,即: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该指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现金多少,既可反映公司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的畅销程度,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能力。该指标的比率越大越好,类似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主营业务利润率。

(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即: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公司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若超过该指标比值,说明需要借款分红,此公司面临财力危机。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即: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该指标说明公司全部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该指标比值越大越好,通过与同业平均水平或历史同期水平比较,可评价上市公司获取现金能力的强弱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4.现金流量结构分析指标。现金流量结构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内部结构三个部分。其中,经营活动流入量/经营活动流出量这一比率最为重要。该比率反映了企业靠自身经营活动所获现金满足其正常经营活动所需现金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和获利能力的强弱。长期来看,若其比值大于1,说明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在不增加负债的情况下能基本得到维持;该指标比值若长期小于1,表明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维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靠出售资产或向外融资才能维持,企业将面临破产危险。

(二)财务报表预警

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经过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归类汇总,最终形成了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对过去财务管理活动结果的综合反映。企业财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其他辅助报表。企业财务报表虽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通过分析,可以系统评价企业过去财务管理整体效果和变动趋势,通过预警可以帮助企业把握财务管理发展方向。财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在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成果。

三、财务排警对策

在对财务风险进行防控并对其警情进行测度后,当发现警情或警度已经测定时,为防止警情扩大或爆发,企业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排警对策。这些对策可归纳为:

(一)经营风险的排警

1.拓宽、拓新产品的市场。丧失市场是财务出现风险的开始,因此,扭转财务的不利局面应从拓宽、拓新产品的市场开始。

2.寻找涨价原材料的替代品。寻找供应紧张的主要原材料的替代品,可以降低成本,为企业生存带来一线生机。

3.经营多元化。企业有多种产品,有不同的消费群,即使某种产品亏损,也可以用其他产品的盈利来补偿,从而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投资风险的排警

1.实施资产重组。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减少投资风险。

2.处置资产。为了偿还债务或将呆滞资产变现来解决资金紧张的局面,企业会处置资产。

(三)筹资风险的排警

1.寻找新的抵押和担保贷款。通过资产的抵押和质押,或寻找相应的担保,争取更多的经营资金。

2.售后回租资产。如将办公用房、交通车辆等出售,然后再向买方租用房产和车辆,因为租金远远小于其出售款,可以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同时还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3.债务重组。对于无法展期的债务,若到期无力偿还,企业可以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实施债务重组。

财务预警机制不仅能够帮助经营者预防危机,也是企业各利益关系关注的焦点。经营者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经营,预防失败;投资者在发现企业的财务危机的萌芽后,要及时处理现有投资,减少更大损失;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这种预测,帮助作出贷款决策并进行贷款控制;相关企业可以在这种信号的帮助下作出信用决策并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这种预警信息确定其审计程序,提高审计效率,规避审计风险。

总而言之,企业应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超前意识,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以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和恶化。

参考文献:

1.艾健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企业经济,2002

2.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财政部企业司.财务预预警机制企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财务通则,2007.3

预警机制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危机预警 危机信号 侦测 危机概率 危机冲击度 危机管理计划

《圣经》上说,当世人都在尽情享乐、歌舞生平的时候,诺亚却在孜孜不倦的凿制他巨大的方舟。当漫天的洪水骤然而降,惟有诺亚登上方舟使得他的家庭和万灵的自然界逃过此劫,重获新生。“诺亚方舟”的寓意是告诉我们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同样,要面对各种危机与变数的企业又何尝不应如此呢?

当金融风暴、禽流感、9.11等特大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横行的时候,我国的企业也没能独善其身。当然,危机的发生往往都是出乎意料、猝不及防的,但很多事情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偶然发生的,但若深究,都有脉络可循。所以,能够及早的嗅到危机的气息并建立起一套危机预警机制,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侦测和搜集危机信号

对企业内外部进行危机信号搜集和侦测,是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企业的危机管理影响企业的生死枯荣。《孙子兵法》中记载,凡关系到这种“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企业绝对不可不察。但如何去察?何处去察呢?

首先,要经常与企业内外的公众进行沟通。定期或在关键时期向企业员工、供应商、分销商、媒体、行业监管部门等发放调查问卷,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对企业可能出现的危机提出忠告。针对不同的对象,我们应该设计不同的问卷,但是有一些基本问题是大致相同的:

(1)企业的产品销量最近是否有所下降?

(2)请问您对产品的质量是否又不满意的地方?请问是那些方面?

(3)您对企业和媒体的关系是否满意?哪些方面不满意?

(4)您认为企业是否注重对自身形象的塑造?

(5)您认为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如何?

(6)企业的财务状况如何?是否存在产生危机的可能性?

(7)您们与企业的交流通畅吗?哪些方面不通畅?

(8)假如有一天企业出现危机,您认为最有可能出现危机的领域是什么?

(9)凭您的感觉,这些领域出现危机,会有什么样的前兆?

(10)上次您提到企业需要改进的地方,您认为已经改进了吗?改进的如何?

(11)如果让您给总经理一个忠告,会是什么?

(12)请您谈一下印象中企业的优劣势。

其次,设置全新的危机顾问。目前,企业界正出现一种重要的新职务――危机顾问。他们的职责是:对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问题,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提出警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美国,5年前这种职务还仅存在于极少数的企业,而如今,至少已有70多家大公司开始聘用危机顾问。然而在我国,“危机顾问”还只是个新名词,至今没有听说哪个企业设置过这样的岗位。但是我国企业却比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都更需要危机顾问的出现。因为我国企业目前的管理制度十分不完善,市场机制也欠成熟,具有高度管理知识与经验职业经理人阶层还未形成。这种情况是最容易滋生危机的土壤,所以我们更需要随时随地的侦察企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最后,企业的总经理和最高管理者必须要树立起定期寻找、分析、总结、反思企业弱点或潜在危机点的作风。总经理最为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对企业将面临的各种危机应该保持灵敏的嗅觉和判断能力,然后结合危机顾问的帮助,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让企业的病症一一浮出水面。

通过这种对企业内外部公众的问卷调查,危机顾问的设置,以及企业最高管理者的分析判断,我们可以统计出企业存在的弱点和问题,把这些有效的问题和弱点作为企业潜在的危机点,可以帮助企业时时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不断地扫描企业的经营环境,才能做到防微杜渐,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二、预测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冲击度

既然我们通过以上的方法已经侦测到了企业存在的潜在的危机点,那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就来确定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它对企业的冲击度。这里面我们引入危机分析表的概念。

第一步,我们来确定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通过我们在各方面,从各种途径对危机信号的侦测和搜集工作,我们大致上可以确定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要素。然后将这些要素一一列举,由企业内外的人员共同进行打分测评。采用数字表示,尽量保持客观。在一个从0(表示绝对不可能)-100%(绝对会发生)的水平直线上,评估危机发生的概率,如图1所示。

图1 危机概率

第二步,测定危机的冲击度,所谓危机的冲击度,就是危机发生后不对其进行干预所产生的损害,以0-10表示危机冲击度的大小,做主观的评价。由企业总经理和各部门负责人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清查。给企业确定的潜在危机点一一打分。打分的原则是:危机造成的影响越大,则危机冲击度越大;反之,危机冲击度越小。危机冲击度最大为10,最小为0,如表1。把这几个问题的分数加起来,再取平均值,就得到一个潜在的危机冲击度了。然后再把危机潜在的冲击度画在从10-0的垂直线上,如图2所示。

第三步,将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危机冲击度这两个因素叠加起来,构成坐标系,形成四个象限的危机分析表。利用危机分析表可以精确的测算出危机的强度与爆发的可能性。如图3所示。如果发现潜在的危机进入了危险的A区(危机的冲击力很大并且危机发生的概率很高),就需要立即进行危机警报,研究反危机措施,制定处理危机实施方案,直至摆脱危机。

表 危机冲击度与危机发生概率结合的类型

图3 危机冲击度与危机发生概率结合区域

三、 制定危机管理计划,模拟危机管理

一项针对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所进行的访查中发现,具备危机管理计划(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的公司,危机历时与后遗症较短;没有危机应变计划的公司,其危机的后遗症要比具有计划的公司多出2.5倍。

1.成立危机领导小组

一把手要亲自挂帅组建危机领导小组。小组其他成员包括企业主要部门的负责人,他们通常是:法律顾问、人力资源经理、公共关系经理、财务经理、质量部门经理、企业主要分支机构负责人、生产部门经理、市场部门经理、企业管理顾问等。

拟定危机计划

成立了领导小组后,就要制定出危机计划,这个计划的内容包括:

(1)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出尽可能明确的定义;

(2)如何避免危机的发生

(3)描述出潜在危机发生的可能情景,以及企业应对此危机的目标;

(4)危机管理小组及所以部门、分支机构和分销渠道的主要负责人名单、所有可能的通讯方式;

(5)危机预算

(6)危机一旦发生,企业的基本姿态

(7)危机一旦发生,第一要做的事

(8)危机一旦发生,可能调动的资源,特殊情况下,调动这些资源的非常程序

(9)危机一旦发生,应与哪些机构打交道?孰先孰后?谁负责与哪个机构打交道?如何打交道?

(10)媒体沟通与信息:明确与媒体沟通的负责人,以及信息的第一发言人和第二发言人,信息的口径一致问题,对可能的责难如何应对。

2.模拟危机处理

针对危机计划的内容,进行一次模拟危机处理。在危机处理中最难把握的是心理模拟,因为此时非彼时,只能是先把各种可能的心理都列出来,一一加以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

《接冠子。世贤第十六》中有一段关于扁鹊论医的寓言:

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个当中,谁的医术最高明?

扁鹊回答说:“大哥的医术最高明,二哥次之,我最差。”

魏文侯不解的问:“这是什么道理?”

扁鹊说:“大哥对于疾病,是先看人的神态表情,在病症还没有形成时就把它消除了。二哥治病,是不等病情发展,就把它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而我,是在病症发作以后,针刺血脉,投放药物,按摩肌肤,以消除疾病。”

如果把企业之危机比作人之疾病,无疑,能够建立一套危机预警机制,在病症还没有形成时就把它消除,是最高明的。

四、结论

企业应该通过对危机信号的侦测、危机分析表的分析、制定危机管理计划,以及对危机管理进行模拟来建立起企业的危机管理制度。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应将危机管理纳入到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之中,真正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云起:《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MBA核心编译组:《危机管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6

[3]高民杰袁兴林:《企业危机预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

[4]朱延智:《企业危机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2

预警机制范文第9篇

孙孔文受贿所得人民币247000元、美元1000元、港币3万元及一部松下摄像机及其巨额财产中明显超过合法收入的差额部分人民币1948827.42元、美元51560.06元、港币46107.42元和违法所得103000元人民币予以追缴。阴晴雨雪是自然界的规律所致,本不能由人掌控。但通过气象台的气象预报,人们可以提前获知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情况,从而未雨绸缪,从容安排工作和生活。那么,一段时间内某个地区的党风廉政情况能否被较为准确地预测出来呢?

如何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浙江省委书记认为:制度是关键。要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花大力气构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要求、具有浙江特色、有较强操作性的反腐倡廉防范体系。

在浙江,富有创新意识的纪检监察干部们正在进行着一项实验。据浙江省纪委常委、秘书长唐一军介绍,该省日前构建了全国首个省级反腐倡廉防范体系,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使反腐倡廉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而廉政预警机制就是防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们试图通过建立这一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与反腐倡廉工作有关的信息资料,并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动态剖析腐败行为的类型、形式、手法和发生环节,及时准确地预测出一段时间内党风民情的动向,从而为廉政教育、制度防范、加强管理和强化监督提供完整准确的决策依据,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主动性。人们把这个机制称作党风廉情的“气象预报”。

廉情收集:社会舆情的“气象站”

在杭州,提起“96666”,老百姓都耳熟能详。这是去年起杭州市启用的机关作风和效能投诉电话,开通以来受理群众有关党政机关服务态度不好、效率不高、作风不廉等问题的投诉共8211件,平均每天受理投诉35件。在宁波,96178廉政投诉中心以“96178”投诉专线电话和“178”投诉专用信箱为基本受理形式,受理群众对党风廉政、行风建设等方面的投诉,并承诺在10—15个工作日内办结。

这些热线电话,以及部门、新闻媒体等组成的廉政预情联系站,作为反映民情的触角灵敏、信息畅通的渠道,犹如气象台在一些有代表性的地点设立的“气象站”,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及时收集和传递百姓对党风民风的评价,收集群众举报的信息和传递社会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帮助“气象台”及时掌握社会舆情的动向。

廉情分析:党纪政纪的“天气图”

公车私用一直是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中存在的不良作风问题,各地针对这一现象,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行了不少的实践和探索。记者在杭州市纪委采访的时候,看到了该市纪委研究室编发的厚厚两期《廉政预情参阅》,都是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不仅列出了江西、江苏等地的改革方案,还针对当前改革中存在的弊病、难点进行分析总结。

杭州市纪委常委、秘书长陈章永告诉记者,在廉政预警机制中,廉情分析就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好比在气象学中,制作、分析“天气图”可以了解到天气变化的过程、规律,推测出天气的变化趋势。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廉政预情外联处,他们的职责是系统地收集、整理和评价外省市的制度创新经验,因地制宜在本地推广;及时了解外地党风、政风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备有预案,掌握先机。他透露,该市西湖区的公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参阅各地车改的基础上,全市的公车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正在顺利进行之中。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查处案件越来越显得单薄。**年9月,**市建立了反腐保廉预防体系,由协作配合若干制度、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宣传教育工作制度三部分组成。在协作配合若干制度中,工作职责的第一条明确规定:市纪委、检察院、公安局、审计局和监察局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应深入研究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条件,科学预测职务违纪违法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提出对策建议,提高防治的预警能力。**市纪委常委方建立介绍,他们在查处该市二轻集团经济串案、原普陀区政协工作委员会主任方忠信贪污受贿等案后,都注意研究查案中暴露出来的倾向性问题,探索发案规律,力图系统解决某一领域的腐败问题。

廉情反馈:党风政纪的“风速表”

目前,廉政预警机制在杭州市已经向各区县(市)延伸。该市淳安县建立了乡科级领导干部廉情预警制度,规定由县纪委、监察局对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调查核实,对发现在党风政纪等方面存在问题、但尚不够党纪政纪处分的乡科级干部实行廉情预警。根据政治、工作、组织人事、经济、廉洁自律、违主义道德等6个方面的内容制定廉情预警积分标准,酌情记分。对积分为1—5分的,予以告诫;积分为6—9分的予以诫勉,对积分满10分的实行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并将预警结果记入本人廉政档案,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预警机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完善旅游预警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预警制度基本上是个空白,旅客出行处于盲目状态。随着大众旅游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延长假日时间以来,旅游者对旅游预警的需求日益强烈。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于2001年开始联手建立的国内假日旅游信息预报,在每个“黄金周”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向游客预先全国数十个景点两三天之内的多种旅游信息,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人数、接待能力进行预测、预警,并进行动态跟踪、监测。此举对大众化旅游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旅游预警制度是为准确提供旅游的发展态势信息,引导和方便人们假日旅游,促进各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假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组建的一种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以一定的标准监测、统计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及境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住宿设施状况、旅行社组接团、当时客流量以及民航、铁路、水运等相关旅游信息,并向全社会公开。旅游预警制度的建立,将有效缓解旅游者出游难的问题,既可以规范经营者,又可以正确引导消费者。

旅游预警机制有利于破解假日旅游难题

每年“黄金周”期间,由于信息不畅,各大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旅客挤不上车,订不上票,住不上店的现象十分普遍。热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新开发景点因缺乏知名度而门可罗雀。节后,各地旅游投诉大幅上升。此外,许多旅行社对各景点客流量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因为除冷僻新线路外,一些热门线路客流量很难估计,而且各地旅行社的组团计划一般都有一个提前运作的周期,在有关旅游信息预报前组团计划就已制定,旅行社对于已经签定的合同不能随意毁约,组团计划与成团事实往往形成反差。

为了加强对旅游高峰客流量的管理和引导,合理分流客源,使知名旅游景点不致因游客过多而带来服务质量问题,又能让新景点提高知名度,从而在总体上进一步做大假日旅游市场,建立国家、省、市三级旅游预警系统,是破解假日旅游难题的必要措施。预警制度要解决的症结主要有三个方面:

旅行社组团难

每到长假来临时,许多人认为,由于散客在吃、住、行等方面苦不堪言,出游最好找旅行社。应该说,旅行社在旅游旺季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但事实是各旅行社普遍出现“吃不饱”,报名人数比平时减少,长假前三四天,一些旅行社手中空置的票额多得被迫降价销售,甚至出现因人数不足游客退团、旅行社不组团的现象。旅行社吃不饱的根本原因是报价太高。“黄金周”期间,很多旅行社铆足了劲要“抓住机遇”,狠狠地赚一把,把自己摆在卖方市场的地位,平时可以打折的机票价格开始不打折,火车票手续费高得吓人,各条旅游线路纷纷涨价。旅馆房价在涨,交通费在涨,一些景点门票也在涨。涨价使一批游客打了退堂鼓,部分人被吓得不敢出门,捂紧钱袋,“黄金周”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游客买票难

“买票难”是众多出行者最头疼的一件事,为一张机票或火车票,到处求人帮忙,或者不得不从票贩子手里买票。上了车,遭遇的很可能是“艰难的旅程”:人挤人,无座位,无开水……可谓是花钱买罪受。旅游者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就会形成每次出游的心理障碍。

最近的几次“黄金周”开始前,由于交通运输部门预先做了安排,交通的“瓶颈”已经打开。但是,另一个问题依然让出游者吃不消:小范围交通依旧拥堵不堪。在景区景点内,人流拥挤、停车困难,游客排队买门票,需要花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浪费了时间,游兴大打折扣。

预警调控难

“黄金周”之前,各级旅游组织纷纷公开景区情况的统计,覆盖面几乎达到所有旅游城市的同旅游相关的具体情况。政府部门希望借助这一指挥棒,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但游客首先发现,这个预警信息不够真实、全面。比如,许多游客从预报上发现某地的旅馆“未满”,兴冲冲跑去,的确“未满”,但是早先200元一间的标房已涨到400元甚至更高,即使“未满”,谁敢久留?还有,某日的预报说,此处人满为患,彼处人却不多。那么后几日,许多人可能不去此处改去彼处,结果彼处的人多起来,此处的人反倒少了。对于一些政府部门来说,这根指挥棒在客观上会失灵。一方面是有车族和自助游的散客越来越多,政府不可能将规定时间段内所有旅游者的行踪纳入其中;另一方面,则受交通状况、预报的密度以及各景区、景点是否愿意准确汇报人流情况等因素的制约。与以前相比,最近的几个“黄金周”许多景点未出现“井喷”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以前出游的“惨痛记忆”。如何帮助旅游者恢复被挫伤的积极性,为旅游者提供准确的旅游信息,准确的旅游预警是可行的办法。

旅游预警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内旅游正常运营

一些言过其实、不切实际的虚假旅游预警信息吓得旅游散客担心吃、住、行、游无着落而不敢出行,也使旅行社损失不少。旅游预警反倒起了反作用,这显然与其建立的初衷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在旅游高峰到来之前,各级旅游部门所的信息大多只是旅行社的订票订房统计,并不是组团数字,在游客真正出行前仍是虚拟状态。由于有的游客被不准确的信息吓退,到头来,许多旅游景区景点的实际进场游客只达到其接待能力的一半甚至更少,生意还不如平常,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因为旅游预警信息产生了盲区,出现了与市场脱节的现象。

由于我国假日旅游预报机制建立时间不长,可能存在数据采集面较窄,,数据重复统计并欠准确等情形。就当前的国内旅游形势而言,远程游客减少幅度较大,民航、铁路和全国各主要景区,均“吃不饱”而使收入大减。不少游客也抱怨,由于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而未能按原计划成行。城市周边游的火爆,却成为旅游的主流,尽管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增加了,但也掩盖了错误信息误导带来的远程游客大幅减少的问题。

旅游业是一个很脆弱的行业。政治、经济、疾病,乃至自然气候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成为制约旅游市场发展的羁绊;而准确的旅游预警则能让人们比较明确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真实情况,不仅使游客们能未雨绸缪,也避免旅行社陷于被动。在我国刚刚兴起黄金周旅游热潮初期,国内一些旅游景点曾因为人满为患而出现过混乱局面。后来,国家旅游局迅速出击,建立起了全国假日旅游预报制度,为旅行团、旅游点管理、旅客出行提供了及时而准确的信息,旅游景点的混乱场面得到了有效遏制。对旅客来说,有了可以随时查阅的旅游预警信息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恐慌;对旅行社来说,及时准确的旅游预警信息更是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的源泉。旅游景区景点根据有关预警信息对客流量的正确估计和判断,有利于景区景点采取相应对策,维护正常运营。

旅游预警制度有利于控制和减少风险

随着中国公民出境者越来越多,出境旅游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除了交通事故外,旅游者也越来越热衷于探险游,或单枪匹马的背包游,旅游期间可能遇到危险处境或身体突发急病等情况,身处人地两生的异地他乡的旅游者往往束手无策。如果旅游者事先得到预警信息,在应付各种令人头疼的问题的同时,就可以大大地减少伤亡和损失。近几年,发生在泰国的“登革热”事件、印尼旅游胜地巴厘岛针对外国游客的爆炸案、菲律宾的人质危机、美国“9.11”恐怖事件,2003年中国的“非典”和2004年一些地方的“禽流感”等,仿佛给中国旅游业提了个醒。一些专家已呼吁中国尽快建立出境旅游安全预警相关制度,以应对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和外国旅游者来华旅游人数迅速增长的局面。

由于没有完善的出境旅游预警系统的帮助,一些已经投入了财力、物力准备开辟境外旅游新线路的旅行社,遇到突发事件如疾病、瘟疫、战争、暴乱导致游客临时退团的情形,即使已经与旅游者签定了合同,也会“被迫”毁约,致使“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旅行社损失巨大,而且旅游者也因为退团而损失了手续费和定金,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可见,由有关部门对境内外一些影响旅游的事件,如疫情、战争、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予以并警示,有利于旅行社预见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此外,这也是对游客知情权的一种尊重。像美国、日本等一些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成立了专门机构,来进行出境国家的旅游预警,如当地的安全状况、疫情状况、交通状况甚至投资状况、法律环境等,进行综合的预报。我国在黄金周期间,已经成立了“黄金周部际协调办公室”,应该说,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建立旅游预警系统的重要性,但是这主要是针对国内旅游而言的,而且还不够成熟。

目前世界上的出境旅游预警系统大致分为“健康预警”和“政治预警”两类。前者如疾病、瘟疫,后者如国家关系紧张、断交等。随着中国旅游目的地的不断增加,“出境旅游安全预警”——这个许多旅游者原本认为事不关己的东西,已迫在眉睫。

旅游预警制度有利于旅游纠纷的合理解决

自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旅行社的投保行为和保险公司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该《规定》要求由旅行社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相应保险费,一旦发生事故,则由保险公司代表旅行社赔付旅游者。旅行社投保的责任范围包括:旅游者人身伤亡;旅游者因治疗支出的交通费、医疗费;旅游者行李和物品丢失、损坏或被盗等赔偿责任。旅行社投保责任险的金额不低于国内旅游每人责任赔偿限额8万元,入境、出境游每人限额16万元。

旅行社责任险投保人是旅行社,承担的是由于旅行社的责任造成的游客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相关费用的赔偿,赔偿由保险公司给付。而旅途当中,个人选择不在行程安排之内的如骑马、漂流等有危险的项目、离团出行不慎发生摔伤、交通事故及其他伤亡意外和财产损失,则不在旅行社责任险的赔偿范围之内。而人身意外保险则包括了这些内容,但这是由游客自主决定购买的险种。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国内游客购买意外险。还有一些旅行社,提醒出境游游客为自己上一份“紧急救援险”。

让保险公司为游客出行的风险“埋单”,既在情理之中,也是旅行社的如意算盘。如果赴已经有战争或将采取军事行动的国家旅游或进行商务活动,游客可能会遭到拒保。因为战争属于“除外责任”,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可以不接受这些游客的投保或者不承担责任。随着保险内容的细化,凡是有一定危险的旅游项目,也被一些保险公司划出责任范围。如在旅行社购买责任险时,行程中的“极限运动”如潜水、蹦极等,将被划出保险范围。在出境游中,“意外”已经成为困扰旅行社出境游业务的致命伤,如一些很难预料的恐怖事件、投毒、抢劫甚至劫机事件、因为当地旅游设施不完善而造成的意外事故,还有财产遗失和突发性疾病的困扰等。对于到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境旅游,可以拒保或者追加保额,各保险公司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关于国家安全危机的信息,哪个部门说了算,发生什么情况才算战争,没有特别权威部门来评定。这些情形往往成为保险公司拒赔的理由,容易引起保险纠纷,旅游者的保险权益得不到保障。

对于可以拒保或者追加保金的行为,保险公司不能自己说了算,应该由权威机构的旅游预警信息作为可以拒保或者追加保金的客观依据,一般应以国家旅游局、外交部或国务院的信息为准。可见,官方的、权威的出境旅游预警信息对于合理判断旅游风险的大小,解决出境旅游中的某些旅游保险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预警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国际形象

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倡导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支柱产业,全国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旅游业明确定位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或龙头产业。中国的旅游业已经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同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旅游业已成为第一个与世界接轨的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消费将达到2万亿美元,其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35%和6.7%,远远高于世界财富年均增长3%的水平。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位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位的客源输出国。

目前在我国的国内旅游方面,黄金周的旅游预报发挥的作用可谓越来越大,而且日趋成熟。但是在针对越来越多的出境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预警方面,却与我国日益提高的旅游大国地位极不相符。目前我国尚未完全建立起成熟的出境旅游预警相关制度,而一些旅游大国都已经建立了旅游目的地国家的预警系统。正是这些预警系统的存在,为这些国家的公民出境旅游做了很好的指南。中国要成为旅游大国,提高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应该“三管齐下”,相应的,建立与完善各级各类旅游信息预警制度势在必行。

在现有的节假日、双休日“出行参考”的基础上,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旅游预报制度尤其是出境旅游预警制度,不仅可以减弱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缓解或消除供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有利于加强旅游经营和管理,有利于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将发展旅游业的成本降到最低点;更有利于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使旅游市场真正进入买方市场。

参考资料:

1.王兴斌,假日旅游潮的特点与对策[J],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上一篇:土建工程预算范文 下一篇:地下室防水施工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