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9 00:55:52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护理篇1

【关键词】新生儿 护理

新生儿期是指小儿出生离开母体,至出生后28天。这段期间小儿离开母体到自然环境生活,生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抵抗力弱。为了使其能适应新的环境,必须做到科学护理,消除种种不利因素,帮助小儿踏上漫漫人生旅途的第一步,促进其健康成长,预防疾病。

1 环境

新生儿从母体子宫内环境进入到外界自然环境,各个方面必须有个适应过程,过渡时期的环境应该基本接近于宫内条件。首先室内温度要略高一些,但也不宜太高,必须较恒定,一般为21~24℃为宜。过低易受凉感冒,过高出汗多也容易着凉,并易长痱子而发展为痱毒。要定时通风,要有阳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不要在室内吸烟,以免新生儿吸入刺激性气体而引起不适。湿度一般为55~60%。为了预防感染,应做好室内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地面应用含氯量为500mg/L的消毒液擦拭,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每日2次。做好空气消毒,有条件时应用紫外线消毒器消毒30分钟,每晚1次。也可用乳酸熏气密封,每100立方米用乳酸12毫升,再加等量水,每周1~2次。环境应保持安静,避免一切噪音。床铺不可太软,以免影响新生儿的骨骼发育。

2 卫生

做好皮肤的清洁,每日洗澡。新生儿皮肤表面带有一层油脂,又名胎脂。胎脂过多时可用消毒棉花蘸植物油擦去一部分。因新生儿皮肤娇嫩,表面皮肤发育不健全,保护力差,稍不注意就容易受损。洗澡可以清洁皮肤,加快血液循环,起到增加食欲,促进生长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脐带未脱落前,不可将脐带部分浸泡在水中。洗澡时间最好选择在中午前后,喂奶前30分钟,室温保持在24~28℃,水温38~40℃,并准备好大浴巾、换洗衣物及尿布。洗澡时动作要轻柔、快捷,不可暴露时间太长,整个过程5~10分钟,浴后抹上无刺激性的爽身粉或滑石粉,使小儿舒适爽滑。

3 衣着

新生儿的衣着应根据其本身的特点和生长发育的需要来选择,以柔软、清洁、肥大、易于穿脱为宜。包被不应过多过厚,要选择对新生儿皮肤无刺激性的,如棉布、棉针织品、棉薄绒布。式样简单、胸腹宽松、衣袖裤腿肥大。使新生儿四肢活动灵活,便于换洗。

4 局部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机体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复杂的变化,才能适应外界环境,保证生存和健康成长。此期发病率、病死率较高,因此预防感染尤为重要,要加强护理。

4.1口腔护理 新生儿娩出后,应用消毒纱布清除口鼻内的羊水及秽液,以免污秽之物吸入肺胃,随后可用金银花、野菊花、生甘草各3克煎水拭口,另给少量口服,以除胎毒。每日补充足够的水分。加强奶具的消毒,保持乳母乳头的清洁。

4.2眼部护理 新生儿娩出后1~2d,眼角有时会出现发红或有分泌物,此时切不可用手直接擦拭,可取黄连5g加水煮沸晾凉,取上清汁点眼,或者用抗炎眼药水及生理盐水点眼。

4.3脐带护理 必须密切观察新生儿脐带情况。脐带脱落前,每日用75%酒精擦洗脐部一次,然后再用消毒纱布盖上,不能在盆内洗澡。脐带脱落后可不用纱布。脐带脱落前后都要注意局部干燥,注意不要让大小便或水渗到脐部,以防止感染。如发现脐部周围发红或有脓性分泌物及臭味,应每天做消炎处理,必要时请医生查看。

4.4臀红的预防 新生儿的皮肤娇嫩,尿布不及时更换,受大小便刺激容易引起臀红,即尿布疹。为预防尿布疹,必须做到及时更换尿布,每次均应彻底清洁,消毒晾干备用。尿布要柔软易吸水,以单层折叠使用较好,不要用塑料布包裹臀部,每次大便后清洁臀部,擦干后涂上消毒植物油或滑石粉等。

4.5安全防范 新生儿前囟门和后囟门都应特别注意保护,避免硬物碰撞。注意修剪指甲,以免抓破皮肤。睡眠时应侧卧及平卧交替,绝对禁止遮盖口鼻,以免新生儿窒息。

5 保证睡眠

新生儿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经常变换睡眠姿势,以防止头颅变形。

6 正确处理好特殊生理现象

新生儿护理篇2

新生婴儿脐部护理是护理人员必须做的工作。脐部护理的好坏,关系到婴儿脐部是否发生感染、脐部血肉和脐部红肿等。脐部护理到位对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死亡率 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生儿发病率的降低,减少了某些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提高了我国人口素质。在此谈谈对婴儿脐部护理的体会。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是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无菌观念和责任心。特别是对脐部断端的处理和观察是很重要的。

一、刚出生的新生儿脐部护理

1 常规接生 新生儿断脐后用0.2cm大的气门芯离脐轮0.5cm处套住脐带(气门芯不套住脐轮就行),再离0.5cm处套第二个气门芯。2%碘酊消毒脐带10cm,在第二道结扎处断脐,无菌方纱和线保护断端,使包扎面加固,达到止血的目的。

2 产房内的观察 产妇在产房内观察2小时。除搞好早吸吮和对产妇生命体征的观察外,同时进行婴儿脐部的观察,主要是观察脐带断端有无渗血。在进行母乳喂养指导的同时要告知母亲怎样对婴儿的面部、哭声及皮肤进行观察。出产房时再次观察婴儿脐部有无渗血,正常后将母亲和婴儿送入病房休息。

二、住院期间的婴儿脐部护理

1 预防感染 a.脐带纱布的更换:初生婴儿出生后的第二天沐浴时要更换纱布。用0.5%的碘伏行脐带跟部至脐轮2cm处的消毒无菌纺纱保护断端。b.住院的新生儿,我们每天给沐浴两次。上午给新生儿全身沐浴,详细观察新生儿的面部、皮肤、黄染和四肢。

下午沐浴时观察有无大小便污染脐带和是否干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其他的时间由家属更换尿布。c.如脐带较粗、胶质较重或脐轮较长,给予健婴保包扎。健婴保可预防感染,预防脐疝的行成。为此多年来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在住院期间无1例脐部感染的发生和脐疝的行成。

2 新生儿的心理护理 a.护理人员要与婴儿进行语言交流、进行抚摸、夸奖等。b.护理人员正确指导,教会家长对婴儿表情的观察、啼哭性质的观察和目光交流、尿布的更换等。

三、沐浴时的注意事项

1 水温、室温要适宜 给婴儿制造一个相对舒适的洗婴环境。

2 呕吐和窒息的新生儿暂不能沐浴。

3 沐浴前1小时不给婴儿喂奶或喂水,以预防沐浴时发生新生儿窒息。

4 体重小于2000克的低体重儿先洗上半身穿好衣服后再洗下半身,沐浴时动作要轻柔。

四、指导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和母乳喂养

五、出院后的新生儿护理

把相关的沐浴知识特别是注意事项告知家属。告知他们婴儿脐部要保持干燥,发现脐部异常时及时来院就诊。

新生儿护理篇3

1 注意室溫、体温及光线 

新生儿对外界温差的变化有些不适应,因此出生后应立即将其全身轻轻擦干,用洁净温暖的棉毯包裹,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8℃[3]。新生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生后第一天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稳定在36.5℃左右时,可改为每6~12小时测一次[4]。若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时,应查找原因,进行处理。而室内的光线[5]不能太暗或太亮,应让宝宝在自然的室内光线里学会适应,而避免阳光直射眼部。 

2 注意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损伤,接触动作要轻柔,衣着要宽松,质地要柔软。要用温水擦洗皮肤皱折处,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并用毛巾擦干。新生儿洗澡时不需要肥皂,洗澡后要将皮肤彻底揩干,潮湿的褶皱部分非常容易导致发炎[6]。 

3 注意脐带护理 

婴儿一出生脐带就会被夹住并立刻剪断,只留下5-8厘米的根部。过几天,脐带就干枯了,然后它会脱落。在新脐带未脱落时,每天用75%乙醇溶液擦洗脐部一次,然后用消毒纱布盖上,洗澡后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4 新生儿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宝宝出生后2-3天皮肤会发黄,这就是新生儿黄疸,一般出生后7-10天会自然消退。吃母乳的宝宝黄疸持续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早产儿的黄疸比足月的要重一些,消退的会慢一些。如果黄疸出现的早,黄的厉害,排除病理性黄疸后,用茵栀黄口服液效果不错。 

5注意喂养 

目前,居多研究表明出生后母乳喂养越早越好,一般为出生后半小时左右。喂养主要依赖母乳,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品,母乳中所含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分等,含量适中,比例适当,质地优良,最易于新生儿消化吸收。母乳中还含有多种抗感染因子,如分泌型IgA;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各种细胞成分,可明显减少婴儿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采用母乳喂养是最经济;简便;安全的方法。人工喂养时要对奶瓶、奶嘴严格煮沸消毒,要注意温度,奶嘴喂奶时尽量不要让婴儿吸进空气,以免吐奶,而喂完之后可轻拍宝宝背部,以免积气。 

6 正确看待特殊生理现象 

如所谓的新生儿“马牙”、女婴出生后数天内阴道有粘液或血性分泌物,红尿、乳房肿大、红斑、色素斑以及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等,这些现象过几天后就会自然消失,不必特殊处理。如果时间较长或出现其它不良症状时,则应去医院检查。 

7 注意预防感染 

在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均应洗手,以防手上沾污的细菌带到新生儿细嫩的皮肤上面发生感染,如护理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带菌者则不能接触新生儿,以防新生儿受染。如新生儿发生传染病时,必须严格隔离治疗,接触者隔离观察。对新生儿居住的室内进行及时的通风和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并且尽量避免流动性人员对婴儿进行密集的探视,以减少新生儿受感染的机会[7]。 

8 按时预防接种 

①卡介苗:新生儿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采用皮内注射法,如因特殊原因未及时接种者应于产后三个月内接种,超过三个月未接种应先做结核菌素试验,确诊未感染结合才可接种卡介苗。②乙肝疫苗:生后第1天、1个月、6个月时应各注射重组乙肝病毒疫苗1次,第一次的乙肝疫苗打的越早,新生儿产生抗体也就越早。 

总之,新生儿出生不久,不能马上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且,其生理功能和体质都比较薄弱,因此,新生儿护理是新生儿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相关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新生儿护理之前,应对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进行掌握,避免任何唯心的护理意识和护理活动。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彭田红.浅谈新生儿护理的体会[J].华章,2013,2:359 

[3] 陈琴.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3-08 

[4] 陈清霞,付伟.新生儿体温测量研究现状[J].健康研究. 2013-04-15 

[5] 田继敏,胥素平. 医院新生儿室环境卫生学监测[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07-15 

[6] 李自美. 新生儿皮肤护理体会[J].世界中医药.2012-03-16 

新生儿护理篇4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20-02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1]。如果抢救不及时或病情严重,造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小儿智力降低、癫痫等后遗症,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必须积极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现将我院自2008年5月-2011年5月成功抢救的69例新生儿抢救方法及复苏后的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自2008年5月-2011年5月以来,我院收治窒息新生儿总例数69例,其中男40例,女29例,其中早产儿38例,足月儿31例,低出生体重儿18例,极低体重儿6例。轻度窒息患儿30例,中度窒息患儿24例,重度窒息患儿13例,治愈出院67例,死亡2例,成功率达97%。

1.2新生儿窒息的抢救:采取国际公认的ABCDE复苏方法,动作迅速、准确、轻柔,避免发生损伤。胎儿娩出后,在呼吸通畅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呼吸,纠正缺氧。

2抢救措施

2.1加强保暖:将患儿侧卧于辐射台上,温度调至28-32℃,并立即温热毛巾擦干头部及全身,减少体表散热。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体重<2500g)或寒冷季节给予温箱保暖,根据患儿体温调节温箱。

2.2清理呼吸道:胎儿娩出后使新生儿仰卧,肩下垫起2-2.5cm,使头后仰并头偏向一侧,立即清理呼吸道,如果呼吸道粘液堵塞部位深,立即协助医师在喉镜下进行气管插管吸净羊水及粘液。

2.3建立有效的呼吸:给氧气吸入及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重度者,必要时立即在喉镜直视下进行气管插管,吸净粘液后,复苏气囊加压供氧30次/分,自主呼吸建立后,即可拔出气管导管,改一般给氧。紧急情况下可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40-60次/分,直至呼吸恢复。

2.4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出生时即无心跳或心率慢于60次/分者应先用胸外心脏按压,采用双手包绕胸骨挤压法,两拇指放在胸骨中部,十指等环胸托背,拇指下压深度2cm,每分钟压100次,每压胸3次,进行1次人工呼吸。

2.5药物治疗:经上述处理,心率仍不见改善,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1ml/kg~0.3ml/kg静脉注入。重度窒息儿多有酸中毒,呼吸建立后通气良好者可给予5%碳酸氢钠3ml/kg~5ml/kg加入25%葡萄糖10毫升稀释后静脉注入,5min左右注完,必要时可重复应用1次[2]。

3抢救后的全程护理措施

3.1继续保暖:WHO专家认为新生儿36.5℃~37.5℃这个体温段耗氧量最低,代谢率最小,蒸发散热量最少,也最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因此,WHO把36.5~37.5℃定位新生儿正常体温段也称之为最佳体温[3]。因此在抢救时加强患儿在治疗和护理时的保暖工作,防止着凉,因新生儿窒息后呼吸循环差,体温大多不升,室内温度控制在20℃~30℃,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3.2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儿头偏向一侧,尤其在喂奶和喂水后,防止吸入,及时吸痰,预防窒息及肺炎的发生。

3.3吸氧:根据患儿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吸氧,当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低,需要吸氧时,应注意监测,症状缓解后立即停止吸氧,防止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3.4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皮肤颜色、呼吸、心率、液体出入量、精神状态及酸中毒的纠正。同时还应观察意识的状态,瞳孔大小,哭声强弱,吸吮力,观察有无抽搐,记录奶量,排泄的量,颜色,性状并用输液泵控制滴速,认真做好护理记录[4]。

3.5妥善喂养:重度窒息患儿常规禁食12~48小时后开奶[5],过早喂养可加重胃肠道损害,诱发消化道溃疡及出血。喂养时患儿头高脚低,少量多次,喂养后轻拍背部减轻溢乳并密切观察面色、呼吸及精神状态,详细记录呕吐、腹胀、腹围、大便(次数、形状、颜色)、尿量等。病情稳定后用母乳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不能直接喂养者,用鼻饲法。

3.6防止感染:由于复苏后的患儿抵抗力较低,特别是在抢救中更容易造成损伤,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防止感染非常重要。

3.6.1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探视制度,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新生儿用眼药水、沐浴液、浴巾、治疗和生活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病区用湿式法进行日常清洁,每天用紫外线空气消毒30分以上,并要定期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特别是住暖箱的患儿,应注意定时清洁和消毒。

3.6.2生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初步处理皮肤褶皱处的血迹,擦干皮肤给予包裹,同时检查皮肤粘液完整性[6]。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冲洗,保持其清洁干燥,涂以植物油或鱼肝油,以保护皮肤,防止臀红。尿布要柔软、透气、勤更换。做好脐部护理,预防脐部感染

3.7做好家长心理护理:患儿家长均有恐惧、无助、失望等不良情绪,因此要做好解释和家属知情同意工作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配合,耐心解答家长关于患儿病情的询问,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使患儿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

4讨论

4.1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新生儿窒息抢救的关键:

在复苏抢救过程中,重点做好新生儿呼吸的管理,整个复苏过程要求及时、准确、快捷、有效、分秒必争,要尽可能在5分钟内改善Apgar评分。

4.2复苏是抢救新生儿窒息成功的重要保证:

窒息的治疗主要是进行复苏,评价决策操作是贯穿在新法复苏抢救过程中,这三者是一个循环关系,正确评价新生儿窒息的程度,依靠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这三个重要指标的观察,是决定如何去处理通气复苏功能的关键。

5结论

抢救新生儿不仅是提高其存活率,同时要求存活者无后遗症,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个系统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其中以保暖、合理氧疗、支持疗法、控制惊厥和治疗脑水肿是治疗重点。而正确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崔淼,主编儿科护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

[2]霍桂兰.64例新生儿窒息的观察与护理.青海医药杂志,2006,36(12):45~46

[3]徐素珍.母婴同室与母婴分室新生儿体温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6,32(9):520.

[4]杨雪丽.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医学创业,2009,06(21):98~99

[5]韩淑芳.减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细胞损伤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28(8):469.

新生儿护理篇5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65-01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刚满28天为止的4周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期是婴儿生后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此时小儿开始独立生活,内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约占婴儿死亡率的1/2—1/3),尤其以生活第一周死亡率最高,因此加强新生儿期的护理尤为重要。

1日常生活护理

1.1头发的护理:为防止头皮上皮脂淤积,应每天用软毛刷和少量婴儿洗发剂给新生儿洗头发,如果头皮上已有皮脂淤积,在他的头皮上抹一点婴儿油,第二天早晨再洗掉,这样可以软化淤积的皮脂,使其容易洗掉。

1.2皮肤的护理:新生儿不需要肥皂,婴儿的皮肤很娇嫩,所以6个星期前只能用水洗,6个星期后,可以用选择的任何一种肥皂,但一定要冲洗干净,将皮肤彻底揩干,绝不要使用爽身粉。

1.3眼睛的护理:给婴儿清洗眼部时,先把几个棉签在生理盐水里沾湿,注意不可过湿,从内眼角向外眼角擦。

1.4鼻子和耳朵的护理:不要试图往里面塞什么东西或者以任何方式干扰它们,往鼻孔里或者耳朵里塞棉球大小的东西只会把原来就在那儿的东西推到更往里的位置去,让里面的东西自然掉出来的办法要好得多,耳垢是外耳道里的皮肤的天然分泌物,这种东西是抗菌的,它还能防止灰尘和细小的砂石靠近耳鼓,掏耳垢会使耳朵发炎。

1.5指甲的护理:大约三四个星期以内不用给婴儿剪指甲,除非他抓挠自己的皮肤,可在婴儿入睡后进行修剪。

1.6肚剂的护理:新生儿脐带脱落前每天用棉签蘸75%酒精轻擦脐带部位,尽量多让这一部位通风,如果发现有发红,液体流出或者其它感染的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洗澡后应彻底揩干。

1.7生殖器官的护理:对于女婴,只要清洗外面包尿布的部位即可,应该注意要从前面向方向洗,这样可以减少排出的细菌扩散到膀胱,导致感染的危险,对于男婴,正常清洗即可。

2黄疸期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

3观察与护理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颜色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

3.5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3.6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3.7提早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提早人工喂养,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

3.8健康宣教:大多数新生儿家长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思想上不够重视,要向家长讲解黄疸原因及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措施。

新生儿护理篇6

关键词:黄疸;早期喂养;游泳;抚触;护理干预;新生儿

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若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引起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现将我院产科对130例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王小环.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将2005年3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13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根据出生顺序,单号为干预组(65例),双号为对照组(65例),出生体重2.5~4.0kg,Apgar''''s评分≥8分,男婴69例,女婴61例,外观无畸形,新生儿出生时无窒息、产伤及感染,并排除ABO或RH溶血。母亲年龄21~33岁,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两组性别、体重、胎龄、Apg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进行早接触、早吸吮,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常规新生儿护理,并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包括饮食指导、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生理特点介绍及科学育儿知识等。干预组新生儿在每次充分吸吮母乳后按需喂配方奶及2.5%葡萄糖水,直至母亲乳量充足,并增加游泳和抚触护理。游泳护理:新生儿出生4h后即进行游泳,新生儿脐部贴防水护脐贴,选择专为婴儿游泳设计和生产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温调节在26~28℃,水温控制在37~39℃,每日1次,每次10~15min。游泳过程分为被动游泳(护士在旁协助新生儿伸展肢体)和婴儿自主游泳。抚触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手法,进行全身抚触,每日1次,每次10~15min,游泳后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的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动态变化。胆红素测定采用经皮黄疸测量仪,每天早上6点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负责测定,取额部及胸部平均值并做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数据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比较。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干预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d内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值比较见表2。表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d内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值比较(mg/mL)(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干预组新生儿第2~6天黄疸指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

3、讨论

在胎儿期,胎儿靠胎盘供应血和氧气,但是体内为低氧环境,必须有更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供给胎儿,才能满足胎儿的需要。出生后,新生儿必须用自己的肺呼吸直接获得氧气,体内的低氧环境得到改变,红细胞的需求量减少,于是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分解产生胆红素。这时新生儿的肝功能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把过多的胆红素处理后排出体外,只能堆积在血液中。这种胆红素象黄色的染料一样,随着血液的流动,把新生儿的皮肤和巩膜染成黄色,出现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糖脱氢酶(UDPG脱氢酶)不足或受抑制,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以致非结合胆红素潴留血中发生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3d出现,4~5d天达高峰,1~2周逐渐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增加喂养量及喂养次数便可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但创建爱婴医院以来,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秦学玲等报道[2],临床上即便是实施早吸吮、勤喂哺,产后48h乳汁不足者仍占19.81%以上,因此早期乳量不足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原因之一。

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10~12h内初次排出胎便,出生后3~4d开始排黄便,如果早期乳汁不足,喂养次数减少,肠蠕动减慢,胎便排尽时间延长,可致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胆红素水平升高,造成新生儿胆红素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异常增加,我们观察发现,干预组采用在母乳充足前添加配方奶,增加早期摄入量,每次添加均在新生儿充分有效地吸吮母乳后进行,不但能让新生儿获得初乳的高营养和摄入足够蛋白质和能量,而且可快捷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加快胎粪排出。观察结果表明,干预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的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提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降低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葡萄糖的喂入促进了新生儿的胃肠蠕动,有利于肝糖原的储备,肝酶的激活,促进血清胆红素的代谢,减轻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新生儿护理篇7

【关键词】新生儿;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12-02

1.1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正常的体温为36.0 ℃~37.0 ℃。体温低的原因有早产、低体重、室温低。新生儿体温易随外界温度的升降而变化,气温低时新生儿不会寒战产热,仅靠棕色脂肪进行化学性产热,但棕色脂肪贮存量较少,早产儿更少;加以皮下脂肪层较薄,体表面积按体重比例计算相对较大,故易散热。如不注意保温,体温很快下降。体温过低可影响代谢和血液循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并可诱发肺炎和硬肿症等严重疾病,甚至可导致死亡。为了使母婴同室的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清新,母婴同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每次30 min,室温维持在室温以22~24℃、湿度以55%~65%为宜。新生儿衣着和包被以四肢暖和为度,使体温保持在36 ℃~37 ℃。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如果有条件者可根据患儿胎龄及体重将患儿放入暖箱中调至合适的温湿度,无条件者应给予保暖。用热水袋保暖时,热水袋应放置在婴儿脚部位置,不能直接接触皮肤,温度适宜,避免烫伤。体温高的原因有室温高、保暖过度、脱水等。对体温高者除散热以外,注意观察新生儿的面色、皮肤弹性、尿量,反应、体温等情况。

1.2呼吸的观察与护理 护士要随时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频率,正常呼吸频率每分钟为40―60次,呼吸正常的新生儿在安静状态下呼吸不费力,呼吸运动较表浅,尤其在睡眠时,看上去好似“不喘气”但新生儿呼吸次数变化很大,如哭闹时呼吸加快,可以达每分钟80次。由于新生儿的呼吸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要了解呼吸情况,最好在安静时或入睡时数呼吸次数,才能获得较正确的数据。护士还应随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口、鼻腔有无分泌物,呼吸道是否通畅。出现吸入性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哭声弱、口周发绀,应及时清理呼吸道,让新生儿侧卧位,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3 体重变化的监测及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应测体重,以后每天或隔天测体重1次,便于了解新生儿健康状况和营养状况。在出生后3 -4天,由于哺乳量不足,经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以及排出大小便可暂时性的出现体重下降现象,下降范围6%~8%,但不超过10%。一般在4 天后体重逐渐回升,7 d~10 d恢复到出生时体重。如果下降超过10%,或下降时间较长不能立即回升时,需寻找原因,如母乳是否充足、喂养方法是否合适。若有体重迅速下降,应仔细观察检查有无频繁呕吐、腹泻、全身性感染等,并注意有无失水,如皮肤弹性差、眼眶凹陷,告知医生,提示有失水现象,应考虑静脉补液。

1.4 大小便的观察与护理

1.4.1 小便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肾脏的浓缩功能相对不全,出生后会立即排尿,第1天的尿量很少,10 mL~30 mL。在生后36 h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尿量逐渐增加,一昼夜可达10余次,日总量可达100 mL~300 mL,满月前后可达250 mL~450 mL。若每日少于6次,提示母乳喂养不足。如果生后48小时仍 无尿,则要考虑有无泌尿系统畸形,可先喂糖水并注意观察。如果多喂水或喂奶后仍不排尿,应及时通知医生。

1.4.2 大便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一般在生后12 h开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 -4天胎便可排尽,吃奶之后,大便逐渐转成黄色。新生儿的大便性质可以提示喂养及异常情况,由于喂养条件不同,正常大便也有差异。母乳喂养儿的大便,呈黄色或金黄色,软膏样,味酸不臭;牛奶喂养儿的大便,色 淡黄,均匀较硬,有臭味。一般吃母乳的新生儿,比牛奶喂养的大便次数要多,喝牛奶的孩子每天1次或2次大便,吃母乳的孩子每天4~6次,可多达10次。如果母亲有裂伤出血,大便可能象柏油一样,这都属于正常大便。母亲正常而新生儿大便是柏油便,就不是正常大便了。大便带鲜血,要看新生儿有没有尿布疹、假月经、外伤、裂。如果大便稀水样、蛋花汤样、绿色发酸,可能因喂养不当、饥饿所致。消化不良时大便次数多,粪质与水分开;进食不足时,大便为绿色稀便;肠道感染时,大便稀、带黏液、脓性、次数多;先天性胆道闭锁,大便呈白色。若新生儿出生后24 h尚未见排胎便,则应检查有无消化道畸形;若排胎便后连续2 天无大便,提示吃奶少;大便干,应检查有无腹胀,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灌肠。

1.5 呕吐物的观察与护理 生后24小时内,常见呕吐粘液,有时混有血丝,可能为分娩过程中吞咽的羊水等物引起。若喂奶过多、过急或吞入空气未能排出,加之新生儿喷门较松和幽门相对较紧,而胃又呈水平位,易出现溢乳,为非喷射性。若呕吐为喷射性时,表示颅内压增高,常见于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食道闭锁时,首次喂奶即可发生呛奶或窒息。新生儿胃扭转、幽门痉挛,位于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以上的梗阻,呕吐物不含胆汁;肠梗阻则呕吐物含胆汁;低位肠梗阻呕吐物甚至可含粪汁,同时有明显全腹胀。呕吐物为咖啡色样,提示病情严重。新生儿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而胃呈水平位,因此新生儿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呼吸道造成窒息。

新生儿护理篇8

新生儿肺炎本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但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重,易并发呼吸衰竭,进一步引起心力衰竭,且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再度出现,直接威胁患儿生命安全,是导致围产期小儿死亡的最重要原因。笔者对2006年5月~2008年11月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30例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细致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男2l例,女9例;年龄1-24 d,平均年龄12 d;足月顺产6例,剖腹产14例,早产儿10例;城市患儿9例,乡村患儿21例。30例患儿经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细致的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2 护理要点

2.1 做好患儿家长心理护理 患儿病情进展快且严重,家长思想准备不足,心理负担较重,为了避免患儿母亲精神刺激,令其离开抢救现场,待抢救成功后,嘱其家长陪同照顾,按时吸取乳汁,直到患儿脱离危险。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小,病情重,且应用镇静剂,一切微小的病情变化都需要医护人员的细微观察。经常巡视病房,特别在夜间。抢救期间,药物应用繁多而复杂,平均每3―5min用药1次,故设有专人护理,制订护理计划,按护理计划进行护理,随时注意呼吸、心率变化。如喂乳呛咳,面色青紫,呼吸困难,听诊双肺布满中细湿音,考虑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必须立刻进行抢救。新生儿肺炎易并发呼衰、心衰、酸中毒,尿量观察非常重要,认真记录排尿次数,准确估计每次尿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 患儿由于咳嗽反射弱,故痰不能很好排出,而痰易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导致心衰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时消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通气,对于新生儿肺炎的治疗尤为重要。应经常翻身:能预防肺内分泌物堆积和改善受压部位肺扩张。拍击背部:由下而上,由向肺门,五指并拢,掌心内凹拍击,使小气道的分泌物松动易于进入较大气道。有利于吸痰和促进肺循环。吸痰: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粘稠者应采用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促进分泌物排出。

2.4 合理用氧,改善缺氧 一般用鼻前区导管给氧,氧流量为0.5-1升/min;氧浓度不超过40%;氧宜湿化,以免损害气道纤毛上皮细胞及使痰液粘稠。缺氧明显者宜用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4 L/分,氧浓度为50%~60%。呼吸衰竭患儿低浓度持续吸氧,需要严格控制氧流量,观察紫绀消失程度,定时检查氧气导管是否通畅,喂奶、喂水时防止呛咳。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器。

2.5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患儿头皮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抢救期间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保证顺利输入所需的药物和液体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滴数和液体量,保持液体流畅,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6 室内环境 维持正常体温,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尽可能使室温保持在18℃~20℃,湿度为55%~60%,体温过高时予降温,体温过低时予保暖。

2.7 一般护理

2.7.1 脐部护理 评估脐部干燥程度,是否脱落、无脓液;如未脱落,用0.9%碘酊,超过半月仍未脱落者,应考虑重新结扎;已脱落者,有感染渗出情况,用双氧水彻底清洗渗出液、脓液后涂0.75%碘酊,已感染的脐部擦涂龙胆紫,保持脐部干燥。

2.7.2 口腔护理 每日以生理盐水棉签擦洗口腔,棉签沾水不宜多。以免引起呛咳。

2.7.3 皮肤护理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腹泻,每次便后进行皮肤清洁,勤换尿布;保持全身皮肤干燥清洁,勤换衣,皱折处用温水清洗,软布拭干涂粉。

3 讨论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护士要坚守岗位,工作要认真、负责、机警,要善于发现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科病人病情来得急、变化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特别在夜间要加强巡视,同时还要善于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要加强护士素质的培训,必须有过硬的技术,抢救病人时要准确、有序、镇静。边观察边抢救;出院时做好卫生宣教和健康指导。嘱家长注意给小儿保暖,防止受凉,喂水、喂奶时注意防止呛咳及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上一篇:隐形眼镜护理液范文 下一篇:癌症康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