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范文

时间:2023-11-06 02:31:12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008X

国内刊号:11-3852/N

邮发代号:80-21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自然科学篇2

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3结语

自然科学篇3

 

全校性通识选修课是高等院校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展思维方式而开设的可自由选择修读的课程。它是强化文理渗透、促进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而当今,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在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现状亟待改善。

 

一、师范生通识选修课的现状

 

1.通识选修课课程设置和管理现状

 

大多数师范院校中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只是本科生专业课程以外的附加课,对于师范生的通识选修课的课堂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大二大四的学生。解登峰等调查了300名师范生的课堂现状,大一学生能专心听课的9%,大二只有1.4%,大三有所上升为7.2%,而大四基本没人认真听讲。

 

根据重庆师范大学近三年来的通识选修课的开课情况调查来看,师资力量中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只有近40%,而讲师以下的职称占绝大多数。

 

经调查,开通选课会存在以下两类教师:一是为课时费而上课的教师每学期开12周课。二是部分在职读研或读博的教师,利用晚上或周末的时间为学生开选修课。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出现的问题管理松懈,导致许多学生从网上下载下来就直接提交了,而教师默认学生交了就算合格。

 

2.师范生自然科学类的通识选修课的现状

 

全国师范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大学都是以教育为主,师范大学的学生以文科生偏多。因此在教育部开设通选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下,要求师范生特别是文科生必须选修一些自然科学类的选修课来丰富自己的课程[4]。但是对于文科生来说,实验性的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如果只是理论授课,更加空洞更加难以理解。因此需要配合一定的实验来辅助教学。

 

二、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开展实验的探讨

 

1.通识选修课开展实验的重要性

 

对于自然科学类专业课来讲,学生只有进入实验室才能感受到自然科学的神奇。例如,重庆师范大学曾经开设了一门《花卉学》,如果只是用多媒体介绍花卉的种类等知识,学生只能上课时有印象,课后完全就忘了。

 

所以开课的罗老师就采取到实地去讲解,带领学生到大学城的各大高校实地讲解,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亲身感受到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如生命科学基础,通识选修课程中能开设3-5个生物科学中最基本的实验,使他们在从来没有进过生物科学实验室,快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对自然科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通识选修课程开设试验后,可以将课程考核变更为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动手实验能力和专题小论文相结合。

 

2.通识选修课开展实验课的可行性

 

通识选修课程一般都是面向非专业的学生开设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多,专业不同,知识背景差异大特别是实验操作技能差等,都阻碍着通识选修课程的实验开展。首先是实验条件不足,实验室调度困难。其次是办学成本提高,各专业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台套数有限,购买实验材料等低值易耗品实验经费开支增大,办学成本提高。

 

最后是教学任务重管理难度大,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实验中教师的指导任务重。为提高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动手能力,更好地建设示范性本科高校,现以通识选修课程《食品卫生与安全》为例探讨通识选修课程如何开展实验教学。首先,可以经过研讨灵活选择几个操作相对简单,实验经费开支不大,不用贵重而复杂仪器设备的实验项目;其次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三、师范生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的其他教学模式探讨

 

由于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其通识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强弱。师范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来即将走上讲台教书育人,所以对于自然科学类通识选修课可根据自身课程的优点,结合师范生的特长,可安排小组讨论,分组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做专题介绍。

 

例如《食品卫生与安全》,在讲到食品安全时候,食物中毒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可分成几个小组来做PPT,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自己上讲台讲解并讨论。这样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自然科学篇4

随着科学史发掘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传统认识论过于注重逻辑和理性,从静态的和个体的角度建构知识,完全排除社会、历史和心理因素,忽视知识的产生与证实过程中社会目标和社会规范对它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逐渐走向衰落。默顿描述的科学活动因未涉社会,被冠以科学知识的“黑箱理论”之名。自奎因提出自然主义认识论,特别是在库恩之后,对科学知识的解释张力引起了传统科学认识论的断裂、默顿科学社会学体系的解构危机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

二、自然主义认识论的提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

1969年,奎因在《自然主义认识论》中为摆脱认识论困境作了一个有益的尝试,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通过将认识论自然化来拯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思想。他指出:“认识论将继续存在,尽管是在新的背景下并且是以一种清晰的形象出现的。认识论,或与它类似的东西,属于心理学的一章,因而也是自然科学的一章。”[3]83他试图从客观事实中寻找认识论原因,并体现出高度的开放性:“自然主义认识论包含于自然科学之中,而自然科学又包含在自然化认识论之中。”[3]83为撼动科学社会学的哲学基石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库恩等人发起的科学哲学革命,使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成为可能。随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发表及其历史主义的建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库恩提出一个崭新、动态、非线性、非累积式的科学发展模式,将科学的发展描述为一个进化与革命、积累与飞跃的连续交替变化的过程。在库恩看来,不同的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因为评判知识的标准不同,范式也就不同。[4]既然如此,默顿的规范在认识论意义上就难以继续成立。库恩的历史主义被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吸收,相对主义的成分又被激进地解读,爱丁堡学派代表人物巴恩斯、布鲁尔主张的强纲领将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引入认知层面,象征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他们关注历史、社会及具体的心理过程等因素在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甚至决定性作用,以自然主义及纯粹描述为特征,与科学社会学规范化和规定性的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自然主义认识论的社会转向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

自笛卡尔提出“追求知识的绝对确定性的理想”以来,认识论者一直在寻求知识确定性的基础,竭力为科学知识的合理性辩护。如同其他认识论一样,科学知识社会学依旧致力于回答“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但不再追问“主体怎样才能获得客观真理”。因为在他们看来,并不存在所谓的客观真理,知识是一种信念,是被接受的“信念”,而不是正确的信念。[5]186确立科学的知识本质,不能只依靠对孤立个体的行为、信念等进行哲学或心理学的分析,社会性才是知识的本质特征。他们从经验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多个角度在自然科学内部说明认识的合理性问题,力图使社会认识论自然化。而自然主义在此之前完全根据内在、个体的心理过程解释认知现象的方式,忽视了认识主体的社会、文化等重要因素,在发展过程中也遭到很多批评,甚至被认为不再能用以解决当代认识论问题。科学知识社会学借助相对主义认识论张扬了一种具有集体约定主义特征的、社会化的自然主义认识论,也使得自然主义从个人认识论转向社会认识论,沿着新的线索重构认识论。不可否认,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化认识论“即使以一种弱的形式,确实向我们打开了一个认识论探寻的新维度”,[6]曾在科学哲学研究中蔚然盛行。但与传统科学认识论依靠科学理论与自然秩序相一致的标准获得科学的规范性不同,科学知识社会学通过削弱自然界的齐一性和科学的体制性维护其社会认识论。对具有浓重相对主义色彩的社会化认识论来说,“并不存在与环境无关或超文化的合理性规范”,“根本不存在任何一组特定的关于自然的信念可以被认作是合理的或唯一的真理”。[5]187这种消解了科学的规范性的自然主义,遭到了坚决维护科学理性、反对相对主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激烈反对。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将科学知识看作社会建构的产物对科学知识的社会研究本来是极有价值的,但如果试图以社会因素的外在建构替代科学逻辑的因果演绎、解释科学知识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则终将面临重构。

四、自然主义认识论与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实践转向

摆脱上述困境的重要途径是从科学理论走向科学实践。随着自然主义认识论向实践维度转向的深入,对科学实践的关注开始了对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改造,并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逐渐成为研究焦点。这主要体现在拉图尔、皮克林与劳斯等人的理论上。他们对科学知识进行的实践与文化的考察,也被称为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以拉图尔为首的实验室研究者试图将科学知识置于社会学视野,将科学的认识过程纳入具体的社会语境,得出科学认识是在社会运行中展开和完成的结论。“行动者网络理论”又试图解决先前科学知识社会学中蕴涵的相对主义认识论与社会实在论间的矛盾,把对称性原则运用于对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分析,主张自然和社会是在同一个科学实践过程中相互建构出来的。受拉图尔影响,皮克林随后提出“实践冲撞”理论,进一步解构了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另一代表人物劳斯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哲学方向,把广泛的社会实践作为背景,将科学实践解构到更宽泛的文化实践中认识科学,强调实践的参与性和介入性,“只有在共同的实践领域中以所做之事作为共同参照,才能为各种评价和标准提供基础”。[7]基于地方情境的多样性与多变性,科学主体的潜质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践维度的成功转向为科学哲学和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寻找了一条可行的出路,也预示着科学认识论正朝向后现代科学实践哲学的道路上发展。自然主义自提出之后,“由于对我们如何掌握关于世界的理论研究而放弃认识论的基础主义纲领,奎因的建议仍被广泛地误解,它并未消除科学争论的理性裁决的可能性,也不是本质上被捆绑在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8]但我们发现,自从自然主义在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上与经验主义传统决裂,并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结合在一起之后,逐渐从静态转向动态发展研究,从注重认识结果转向研究认识主体,从科学知识内部转向科学知识之外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研究,从理论研究转向在地方情景与实践过程的重新建构,自然主义认识论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并相互促进,开拓了认识论研究的新视野。以客观方法和合理途径,对认识论进行自然化的处理,建构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社会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现代科学知识观,并将其与科学的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推动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及自然主义认识论不断发展的重要策略。

自然科学篇5

一、 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不能忽视实物。

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有很多优点,儿童非常感兴趣。但儿童学习自然课的第一教材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自然界里的实物。所以,要上好自然课,老师、学生都要在课前去找实物,带到课堂上看。但有些老师认为,这样费时费力、又脏又乱,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上直接放给学生看,既省事又方便。可是,有时电脑中的实物不能完全突出教学重点,看屏幕与拿在手中看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如:《各种各样的根》,将各种根从屏幕表现出来,不能突出大自然根的“各种各样”,必须让学生亲自采集、选择一些植物的根,洗干净带到课堂上来,一个同学带几种,全班同学带的根才叫“各种各样”。再把这些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类,既直观又形象,还培养了学生实际分类的能力。同一单元《各种各样的果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重视图象还不能忽视实物的作用。

二、 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不能忽视动手。

自然是一门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学科,通过探索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观察,提高信息的交流水平,对于降低实验难度,推进实验的顺利进行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学生动手实验则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因此,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在自然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要真正做到“该动手时就动手”:。如:教《搭纸桥》一课时,就必须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有机地联系起来,

1、 学生利用相关材料进行平板桥、拱桥、工字桥承重能力的对比实验,并得出正确结论。

2、 根据实验结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交流各类桥承重能力大小的原因。

3、 利用计算机介绍世界著名的桥梁。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自然教学,要与常规电教手段相结合。

常规电教手段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常规电教手段以其方便、实用的特点深受广大教师欢迎,在应用过程中,广大教师已积累了丰富的制作和使用的经验。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教师对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值得提出的是,有的老师制作课件只是把图片扫描进电脑,把录象片、音乐刻入电脑,这样,常规电教手段都能有效替代,根本不需要“白费力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常规电教手段结合,势必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充分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自然科学篇6

关键词:自然主义科学实在论指称的相对性

W.奎因是20世纪西方少数几位博大精深的哲学家之一。特别是他关于语言的自然主义行为论、科学语义学、意向心理学、量词模态逻辑、科学哲学、伦理学及数学等方面深邃的观点和精辟的论述,均成为当代哲学发展所不可忽视的资源。因此,他被人们称之为“规范而又系统的哲学家”。[(1)]尽管他丰富而又复杂的理论并非总是清晰的,但他所有的论点之间都具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结,都在自然主义的总体趋向中获得了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科学哲学的视角看,奎因哲学的本质就在于,以语言的自然主义为基底,以弱化的实在论为桥梁,以重建自然主义的经验论为目标,最终实现其自然主义的认识论纲领。本文将从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的关联上,去阐释奎因哲学的本质。

一、自然主义的出发点与实在论的复兴

维特根斯坦的批判哲学与奎因的自然主义的认识论是当代自然主义的两个主要形式。由于他们都把弗雷格的逻辑实在论作为分析的目标,使得他们把当代自然主义的论证集中于反对非自然主义的意义理论。人们认为,“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是部分自然主义者用语言学的论证去击败非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一种新颖企图。”[(2)]一方面这种企图要在哲学、科学、历史和文化特征各个方面摈弃僵化的传统自然主义,强调当代自然主义生长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要在语言的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去发展自然主义的认识论,构建当代自然主义存在的灵活性和可接受性。

20世纪自然主义的演变历程表明,自然主义需要借助于一种语言学或语言理论的形式得以生存,而一种特定的语言学或语言理论又籍自然主义为其逻辑的出发点。这种结合既形成了自然主义生长和存在的基础,又是自然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倾向继续发展的根由。更进一步讲,自然主义也只有借助于一种语言形式(无论是自然语言、逻辑语言、数学语言或一门具体科学语言),才能渗透到一切科学领域中。而自然主义的哲学内涵,正是通过语言的形式,经由元理论的语义分析,再落入对象理论而不断层层深入,从而辐射于所有人类的知识之中。所以,奎因以自然主义的语言观出发去看待和褒贬各种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其时代的某种必然性。

奎因在自然主义的语言观的基底上,重新审视了经验主义在过去两个世纪中的发展,提出了五个“转向”或“里程牌”的看法:第一,从思想向语词的转换;第二,语义焦点由术语向句子的转换;第三,语义焦点由句子向句子系统的转换;第四,对“分析—综合”二元论的放弃;第五,当代自然主义的再现,即对第一哲学先于自然科学的目的的放弃。[(3)]在这里,奎因一方面将他的自然主义理论看作是人类理智进步的峰巅;另一方面又承认自然主义哲学家是在已继承的世界理论中开始他的推论,并试图在这些理论系统之内去促进、澄清和理解这一系统。因而,尽管在奎因的哲学中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因素,但“没有一个能比自然主义在奎因思想中起更大的作用。一句话,如果没有自然主义,奎因的哲学便一无所就。”([1],P·23)

那么,什么是奎因自然主义产生的直接根源呢?在奎因看来,有两个否定性的源泉:其一,是对根据现象甚或语境定义来一般地确定理论术语的绝望,因为术语的意义是不能超越文本的整体论观念而把握的;其二,是“死不悔改”(unregenerate)的实在论的存在,因为除了科学内在流动的不确定性之外,自然科学家“从未感受到任何疑惑。”所以,整体论和实在论是奎因坚持自然主义的原则基础。整体认识论在于反驳传统认识论(第一哲学)、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实在论则在于建构他的自然主义的科学主义。因此,可以说整体论和实在论为他的自然主义的认识论开拓了道路。

对于什么是自然主义,奎因曾以不同的视角给过极其多样的论述。但从最鲜明、最综合的意义上讲,他做了这样的说明:“我的立场是自然主义的,因为我并非把哲学看作是科学的某种先验预设或基础,而是当做科学的继续。我认为科学与哲学是在同一条船上,……我们只能当它在海上漂流时重建。不存在外在的优越,不存在第一哲学。”[(4)]不言而喻,在奎因的自然主义的概念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及其与实在论的内在关联。这就在于:

1.给出了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趋向。在奎因看来,历史地讲,自然主义并不是偶然的产物,它是自休谟以来整个西方经验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代自然主义不是别的,它是经验论的认识论的一个变种;而现实地讲,它是批判逻辑经验主义的直接产物,是对极端逻辑理性的修正和矫枉,是对经验论的自然化重建。这种自然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彻底地抛弃“第一哲学”的圣殿,通过对经验主义“两上教条”的批判,揭示“分析—综合”的区分在认识论上是无意义的。这种自然化的重要趋向,就是要在坚持理论实体的实在性的基础上,把科学看作是被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把科学认识的主体看作是真理的创造者,而不是真理的挖掘者;而且,在真理的殿堂上,“没有比科学所提供或探索的真理更高的真理。”[(5)]恰是在这一点上,他建立了与科学实在论的同盟。

2.表明了自然主义语义分析的原则。心理学和语义学上的自然主义就是行为主义,而行为主义的语义分析恰是奎因自然主义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主义要把哲学看作是训练自身的自然科学,并且允许自由地使用科学的发现。因而,只有在这种科学的哲学之内,实在才能获得确认和描述。这也就从本质上限定了对理论实体进行行为主义语义分析的领域以及语义分析的基底层面。在这一点上,奎因事实上坚持了这样几个原则:第一,尽管属性类别的个体化依赖于属性的个体化而不是属性集本身,但是,“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3],P·102)作为谓词和集合的实在论者,他承认了语义分析的实在的整体性。第二,在行为主义的层面上,把心理分析与语义分析看作是一致的和统一的;采取本体论的还原方式,“探求一种与直觉一致的客观标准”,并认为这是适当的、具有特色的哲学探索。([3],P·175)第三,自然主义的语义分析隐含着从外在世界到神经末梢,从神经兴奋到语句,从句子到句子的所有过程和环节。因此,观察语句并不仅仅是关于经验的,而是关于感官接受刺激的直接条件要求的自然化。

3.隐含了自然主义的方法论途径。奎因既然把科学真理看作是对实体的探索,同时也就把科学看作是可错的和可修正的。然而,这种可错性或可修正性,并不需要向超科学的法庭负责,也不需要任何超“观察”或“假设—演绎”方法之外的确证。可见,奎因的自然主义始终隐含了可谬论的方法论途径,自然主义与可谬论是兼容并存的。这是要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撕掉永恒不变的哲学教条的神圣面纱,打碎预设真理的僵化框架,消除对循环论证的担忧,从而承认科学真理的实在性和可进步性。正是在这样一种方法论的意义上,奎因宣称“可谬论是一个口号,而不是相对主义。”([5],P·523)奎因的这一原则在科学哲学摆脱实证主义的统治、扫清科学实在论复兴障碍的过程中,对科学实在论有着某种无可怀疑的“解放”作用。

4.做出了自然主义的本体论承诺。在奎因看来,感觉经验是具体的和相对的,它不能作为一个自主的领域首尾一贯。因此,人们只能在本体论意义上假定物理对象的存在,才能从整体上获得进行系统处理的材料。这种本体论承诺的重要性在于:其一,本体论的承诺是为了更系统、更方便地处理个别的、孤立的感觉材料,使得那些在不同时空和条件下获得的信息,有一个整合的基底。其二,本体论承诺的标准是一致的和唯一的,而不是双重的。不能把本体论的承诺与经验的处置、本体论的承诺与理论的假设割裂开来,所以,“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的口号,是奎因判定本体论承诺合理性的一个基本标准。其三,本体论的承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倘若一个理论在本体论上承诺了其基本陈述语句中变元范围所包含的各种实体,那么它所承担的实体范围必定取决于表述该理论的方式。在这里,变元的置换与实体对象的确定、感觉材料的处理、经验陈述的交流等等密切相关。所以,变元的可置换性与变元值域的确定性的统一,正是自然主义本体论承诺的要义,也就是奎因“存在就是作为变相的值”这一论述的本质。其四,本体论的承诺高于经验,但又存在于经验的效用之中,成为经验有效性的一个结构要素。这恰是奎因把本体论的承诺作为一种手段来使用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也是他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优于传统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特征。他就是要通过本体论承诺这一手段的展开,去保证经验分析的可能性,去实现经验意义的存在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奎因最终显露了他的自然主义所包含的本体论承诺的哲学动机,使人们看出了奎因的自然主义倾向“将本体论突出出来,然后又抹杀了它的重要性”的本质。[(6)]

无论如何,在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奎因的自然主义既为科学实在论的复兴扫除了逻辑经验主义的障碍,并成为它的同盟军;同时,又是某些“弱”实在论形式(如内在实在论)的先行者,并成为它们的先导。所以,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的发展,既存在着相互的冲突和矛盾,又存在着特定形式的相互联结和渗透。这种内在的关联,具有着自然而又必然的历史性,决不是任何简单的断言或立场的划分所能说明的。

二、语言的自然主义与实在论的表征论

如何看待语言的本质意义及其在人类知识结构中的地位,是奎因哲学得以确立的基点。他正是立足于语言的自然主义立场,才能将自己的自然主义的趋向渗透和扩张到一切哲学的谈论中去,从而形成他自己的特色。从这一目的出发,奎因试图通过解释或分析形式语言术语中的复杂语句和句法的途径,解决“语言的困惑”,特别是指称的不确定性问题,从而最终把指称的认识论特征看作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而不是内省沉思的先验产物。

在奎因看来,存在着“designation”和“denotation”两种指称,但每一种都不可误作意义”。因为:(1)指称不是意义,意义大于指称;(2)同一指称不可能具有不同意义;(3)同一意义可以有多种指称。意义是表征的意义,但表征的概念决不能预设意义的概念;应当从语言存在或使用的自然性上,而不是预设性上,去承认意义存在的具体性。所以,意义是相同语句的集合的产物,它与所有语句的语义等价性是一致的;而语句的等价关系又是认识上的等价,即在认识上是同义的。“定义一个词的认识意义,即确定它的认识同义性的集合”。([3],P·52)这样奎因就从“认识的自然性认识的同义性认识的意义句子的意义表征的意义意义”的逻辑上,自然主义地导出了意义的“意义”。当由这种自然主义的逻辑展开去看待语言的意义时,指称的(或本体论的)相对性至少表现于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超越用别一理论来解释或重解某一特定理论,而直接去言说该理论的对象是什么,这是无意义的。换句话说,绝对地指明一个理论的对象是什么是无意义的。譬如,倘若我们提出和回答:“什么是F?”:“F是G”。什么是“gavagai?”:“gavagai是兔子”。那么,这个回答只给出了相对的意义,即与对G的“不可批判地”接受相关的意义。

第二,在把Fs的谈论翻译成关于Gs的谈论中,或者在把关于对象理论的谈论翻译成关于背景理论的谈论中,是对相互竞争的翻译手册的选择。在奎因的激进的翻译语境中,在相互竞争的分析假设的集合中,必须做出选择。而这种选择,仅仅与分析假设的某些集合相关。

第三,当我们在可代换的和指称的(或客观的)量化之间作出区分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在一个具有无限名称并且该理论术语具有处理符号和证明方式的理论中,表明该理论的量化是指称的(或客观的)而不是代换式的,这是可能的。比如,在一个特定的开句中,任何时间一个名称均可由一个变项来置换,该语句为真;但同时,又可证明这一开句的全称量化是错的,就可表明该理论的论域包含了某些无名称的对象(客体)。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理论中,不存在开句也是可能的。因为在任何时候,在一个开句中置换一个名称的任一结果及某些全称量化均可被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既可将这一理论论域构造成无名称对象的,又可仍然保持该理论的论域包含着无名称对象。但是,这就出现了无名对象与有名对象的“不可分割性”,而“在这个理论的符号中,可以表示的所有无名对象的特性都可与有名对象所共享”。([1],P·133)比如,包含所有实数的理论就是如此。这就会得出一个相对性的结论:在代换和指称量化之间作出绝对的区分是不可能的。

在指称的相对性问题上,奎因的自然主义的认识趋向,就体现在指称的相对性原则预设了一个不可批判的、已接受的背景语言。在这个背景语言中,指称是“语词-世界”的关联。如果没有这一自然的背景语言,就无法解释指称的不可说明性和本体论的相对性,认识论(甚至语言本身)就会是不可能的了。指称的相对性正是奎因的自然主义在语言分析中的一种具体的、细致的推广,是其自然主义认识论趋向的拓展。也正是通过对指称的“不确定性”的确定,奎因洞察了句子的“语义第一性”(semanticprimacy),并声称他“扩张了关于客体的原则,因为把所有的客体都看作是理论实体。”([3],P·20)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的是,尽管奎因的语言的自然主义通过指称相对性的分析给出了集中的体现,但它却与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着整体的一致性,这是决不能忽视的。

首先,语言的行为分析和指称的意向分析是奎因自然主义的基础。奎因对指称不确定性的怀疑,是对从弗雷格、罗素再到塔斯基的抽象“语词-事物”传统观念的背离,也是对日常语言哲学使用理论的超越。他只是承认,语言作为一个自然的整体是一种经验的现象;同时,也应作为在特定社会中人类语言行为的一种特征来加以理解。所以,语言哲学有两个部分,即语言的逻辑分析和语言的行为心理分析。从这种统一的视角看,指称既可是一个“表征术语”,又可是一个“意向术语”;而且,即使指称是作为一个“意向术语”,它也是一个“语义谓词”。奎因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是奠定在对语言的行为心理分析之上的,前者依赖于在后者基础上所给出的意义和指称原则。这样一来,语言的指称及其意义的研究,就必然随着语言和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的行为分析和指称的意向分析成为建构自然主义的基础。”[(7)]

不言而喻,当奎因指出“从感觉刺激到客观指称的发展,将被看作是伴随着从简单的场合语句到刺激事件的直接条件而开始的”时,他已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给定了语言行为分析的界限,给定了意向心理分析的范围,以及给定了实在论意义的边界。([3],P·3)在这里,具有特定心理意向的语言行为,即特定语词的表达,已成为意义的最初显示物。奎因的这种自然主义的行为分析和心理意向分析的基础论点,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因果实在论的确立,而且具有着某种殊路同归的意义。正象普特南说的那样:“奎因建立了我的这一论证:整个句子的真值条件不足以决定指称。”[(8)]“没有任何一种确定句子真值的观点能够确定指称,即使它在任一可能世界中都阐明了句子的真值。”([8],P·41)因为,真值条件与指称之间的关联尽管是确定的、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还需具有语境的、相对的、行为的和心理意向的因素特征。克里普克和普特南正是在奎因自然主义的基础上,修正并推进了科学实在论的意义理论的发展。

其次,“意义的后验性”观念是奎因自然主义与实在论相通的融合点。一般地讲,构造科学实在论论证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映射性”,所以,由科学实在论者们所给出的方法论思考,被看作是“映射判断”。而映射判断的成功将由某种特定的假设来证明,即它所依赖的背景理论在最大限度上对于不可观察(或可观察)实体来说是真的。这样一来,就必然地导出“映射判断”是“经验科学的事情”,至少“认识论的某些部分是经验科学的继续,”而这恰是奎因在其著名的“自然种类”一文中所要揭示的自然主义的本质内容。[(9)]奎因说明了映射理论与科学术语的定义理论之间的重要关联,这就在于“一个科学术语的正确定义是一个后验的理论问题,而不是语言约定或规定的问题。在科学的意义上讲,相当多的种类(物理量值、关联等等)都是参照于(有时是不可观察的)世界的因果结构而给出定义的。”([9],P·15)特别是我们可以把不再需要不可还原的相似和种类概念,看作是一个科学分支成熟的非常特殊的标志。这就在自然主义的倾向上,把科学术语的发明、使用及其可还原的指称关联之间的映射性,做了一种特殊的经验实在论的说明。可见,科学实在论通过映射性的原则所隐含的自然主义的特征,构建了与奎因自然主义相通的桥梁;反之,奎因的意义后验性的主张所包含的经验实在论的立场,又强化了分析的因果性和整体性,显示了实在论的自然主义倾向。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自然主义的实在论与实在论的自然主义之间的一致性和可融合性。

再次,语用的经验性是奎因自然主义的一个强特征。奎因自然主义的一个本质要求,就是要在经验的意义上使用指称概念去消除语义的柏拉图主义和语义的唯名论之间的区别,反对将语义学与语用学分离开来。在语义学领域中,一方面倾向于汲取数学和分析形态的洞察与方法,另一方面又关注在心理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和神经学中的相关发展;既扩张研究的广阔视角,又将理性的“冒险”与非理性的“实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张力并在这种张力中存在,这正是奎因自然主义语用观的本质。在这一点上,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自然的语用问题,而不是任何先验的分析问题。所以,奎因曾指出:“当我把对一个句子的理解定义为对它的真理条件的认识时,我并非提供了一个决定性的定义,我的‘认识’一词正像‘理解’一词本身一样是一个贫乏的依赖点。”[(10)]在这里,奎因没有一般地否认对真理条件性的认识,而是把这种认识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后验的语用过程;只是从先验的非语用的分析上讲,它必然是“贫乏的”。事实上,自然主义的语用观构成了奎因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执法官”,除了可还原的物理实体和抽象的集合之外,它排除了伴随日常语言和科学生长的任何假的和多余的客体。所以,奎因的自然主义的语用观不在于仅仅给出一种有理由的语言实践,而在于由经验的自然性走向理性的消解和批判。

最后,奎因的“弱”物理主义与他的自然主义是等价的。在奎因看来,与语义学相关的物理事实表明了它们自身所具有的语言倾向;反过来说,具有任何语言倾向的语言行为都是一种确定的物理事实,这是奎因的特殊的“弱”物理主义的形式。只要语言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艺术,人们就只能在公众承认的环境中,唯一地根据其他人明显的行为事实作为物理证据去获得它,因而行为事实起到了语义事实的功用。所以,与语义解释或语言翻译相关的事实是行为事实,超越行为(物理)事实的任何意义或指称的还原都是不确定的。奎因的物理主义就在于,它并不把行为事实仅仅看作是先验的或认识论的问题,甚至不是单纯的证据问题,而是一个“本体的、实在的问题”。因为,当我们指出两个翻译手册是相等的时,即意味着不存在哪个手册是正确的事实问题,而只是在于“它们在物理意义上是等价的。”([1],P·112)在这一点上,自然主义与物理主义的等价性,推进了奎因的语言的自然主义与实在论的表征论之间的某种可相通性。

三、重建自然主义的经验论与消解传统实在论

重建自然主义的经验论并由此去消解传统对应实在论的基底,从而实现自然主义认识论的纲领,是奎因自然主义的目标和归宿。这一目标和归宿已内在地蕴含于奎因自然主义的出发点及其自然主义的语言观之中,并是它们逻辑空间的延展和体现。

1.从自然主义经验论的前提看,奎因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主要地集中于笛卡尔的理性实在论和洛克的经验实在论的消解之上。而且,他对存在先验真理的理性主义的批判与对存在分析真理的经验主义的批判是一致的。在他看来,一方面,那些具有先验特权的真理及其标准,从自明的原则到自明的步骤,都是一种纯粹的逻辑循环,必须予以消解。另一方面,传统经验主义主张感觉经验展现了特定后验的、综合的、归纳的真理和标准,并由此试图演绎出所有自然的真理,则是一种“激进的”经验论。事实上,在这样一种感觉经验的基础上,自然的真理既不能被演绎,又不能被理性地构造,不存在经验论者所想象的分析真理。所以,奎因是要在哲学存在于自然科学本身中的科学主义的立场上,去建构一种新的自然主义的经验论。这正如前文提到的,只有在语言的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哲学才能成为科学的一部分或它的延伸,奎因的自然主义的经验论才能实现。这就是为什么奎因的自然主义的经验论,要以自然主义的语言观为基础的根本原因。

2.从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来看,奎因认为本体论涉及的是“真理”问题,而认识论涉及的是“方法和证据”问题,由于证据是“感觉的证据”,因而认识论就是经验论。所以,经验论不是关于真理的理论,而是关于证据的理论;经验论的目的不在于告诉我们“存在着什么”,而仅仅在于表明存在着“存在着什么”的证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奎因提出了“经验论是关于本体论的认识论”的见解。([1],P·45)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这种关联,是一种相互制约性的关系。这种相互制约性就在于,认识论(经验论)是作为经验心理学的一部分包含于本体论(自然科学)之中;同时,正是认识论(经验论)提供了对本体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证据(包括经验心理学本身)的说明。

奎因的这种认识论包含于本体论中的观点,有三个基本理由:(1)认识论假定了外在世界的存在;(2)认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A.科学的证据是感觉的证据;B.语词意义的所有填充必须完全依赖于证据)是本体论的蕴含;(3)认识论与世界、感觉报告的接触点是物理实体,即属于物理本体论的客体。而所有这些方面又都必须在本体论性中获得它们的方法论的证明。所以,“认识论在自然科学中,自然科学在认识论中”的名言,正是奎因自然主义经验论的高度“缩写”。([1],P·48)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第一,奎因的自然主义经验论所要排斥的是对应实在论的抽象性和简单性,而不是一般的实在论的本体论;恰恰相反,正是实在论的本体论构成了经验论的前提;第二,自然主义经验论的功能在于为与其相关的本体论提供证明,而不是否证;第三,自然主义经验论的目的是要给出“科学是对实在论的测量”这一结论,并从这一视角去调和工具论与实在论的矛盾,以消解传统的对立;第四,归根到底,奎因的自然主义是经验论的认识论与实在论的本体论的统一,因为正是“自然化的认识论要求了经验论的客观化。”([1],P·54)

3.从经验论的范围看,奎因的自然主义的经验论并不是毫无边界地任意的,它事实上存在着本体论性的约束。这种约束的必要性在于,尽管观察陈述联结了语言与世界,但作为经验体现的观察报告不具有独立于理论的纯经验的性质。在这一点上,它与逻辑经验主义的不同是,观察语句在语言的行为主义特征的基础上,显示了意义的整体性,因为真理和意义从属于整个理论及这些语句。奎因不同于卡尔纳普,他不是一个反形而上学家。但是,他从三个本体论的原则出发给出了自然主义经验论的总体限制:(1)不允许接纳不可说明的实体,除非它们能够用日常科学术语被解释;(2)保留“奥卡姆的剃刀”,不引入不需要的实体;(3)通过保持对所使用的名词、代词和量词意义的可还原性,确定在理论化中所表征的实体。([7],PP·132—133)正是在这样一种本体论的限制中,奎因才能从行为主义的视角根据证据去构建理论的心理学分析。他明确地指出:“任何实在论的证据理论运用于语句时,必须是与刺激反应心理学不可分割的。”[(11)]这种整体论的要求表明,对于任何一个观察语句来说,“刺激意义”(stimulusmeaning)提供了使它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基础,即自然化的行为主义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基础。任何以方法论原则为翻译所提供的“分析假设”,其难题正在于缺乏这种实在基础。因此,那些方法论的原则也就不能决定真正的“事实”。这样一来,语义内容进而命题态度的内容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就是一种真正的本体论的不确定性。奎因的自然主义的途径,就是要在对于语句的心理分析过程中,在具有本体论性的“刺激意义”与具有不确定性的语义内容之间的关联中,找到一条与客观实在联结的认识论途径。可见,奎因不是要在外在的意义上去探索理性分析的一致性,也不是要在内在的意义上去探索心理分析的客观性,而是选择了行为主义的途径,从而使认识论的自然化成为一种内在的经验论的本质。也就是说,奎因要在自然主义的框架内,使科学语言、科学心理、科学认识及科学本体都在行为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内在化的统一。

4.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奎因内在化的自然主义经验论是一种“启发式”的经验论。这种启发式的意义就在于:第一,否定了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把那些分析哲学家们从自我设置的形式限制中解放出来,而转向心理的、社会行为的和自然实在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经验论的重建,为科学价值观念的起源和本质提供了一种后实证主义的自然主义的说明。第二,经验的决定是不充分的,不同的经验在再评价问题上存在着极大的“选择自由”。因为,“科学是一个力场,它的边界条件就是经验。在场的周围同经验的冲突引起内部的再调整,要给我们的某些陈述重新分配真值”。[(12)]所以,没有任何陈述是免受修正的,即任何陈述都是可谬的,区别仅仅在于不同的陈述具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经验意义。第三,不能脱离开特定的科学理论去谈论本体论,这是自然主义经验论的整体性要求。所以,在自然主义的尺度上,奎因“只讲物理条件而不讲经验标准”。([3],P·23)这也就是说,语义的思考不是要从本体论性上去断言实在,而是在于分析的方法和说明的证据;语义的思考不属于本体论,而是属于本体论的方法论,因而属于认识论。这是对于传统意义观的消解,是对指称问题进行自然主义思考的必然结果。所以,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就是要处于两种对立的力的张力之中,即一个是朝向(经验)证据的力,一个是朝向(整体)系统的力。第四,在自然主义的经验论之中所蕴含着的本体论的承诺,不是关于事实的问题,而是关于为科学选择一种方便的语言形式,一种方便的概念体系或结构的问题。这二者之间不具有双重的标准,它们统一的标准只在于经验的适用性或实用性,本体论的承诺最终是为了使“经验的规律更简化和更易于处理。”([12],P·33)在这里,本体论的承诺和扩张展现为一种自然主义经验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奎因自然主义经验论的启发性既具有着对科学实在论复兴的解放的意义,又具有着对传统对应实在论的消解作用,它构成了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生长的催化剂。

四、结束语

奎因的自然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哲学的一元论,尽管在摧毁逻辑经验主义的经济、从而促进哲学转向的过程中有着它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但是它作为宣判传统认识论已经“死亡”了的自然主义认识论纲领所具有的缺陷,却遭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地表现在:首先,奎因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视角否认了对于指称和概念体系的语义学研究的意义是过份地绝对化了。因为在一个给定的理论的座标系统中去研究这些问题,完全是可行的。事实上奎因自己也并未真正地抛弃语义分析的方法,只不过改变了意义分析的基点而已。其次,奎因关于科学的对象理论决定了本体论约定的见解太简单化了。在奎因看来,接受一个理论就是承认它所定量化的客观对象的存在。然而,在对象理论中什么被定量化,这不仅仅依赖于它们所解释的现象,而且依赖运用于解释中的科学概念的本质,甚至这些条件还反过来依赖于某种哲学的背景理论。科学家在对论题本质的选择中,他们的哲学背景将“污染”本体论的确定。所以,纯粹自然化的自然的本体论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削弱了自然主义本体论的基础。再次,奎因的自然主义不可能清晰地在自然实体和理论实体的概念之间以及一般的科学方法论和实践的科学方法论之间作出合理的区分。因为,当把哲学理论的主张转化为特定科学理论所限制的“元理论”时,便在自然和理论、一般和具体、原则和阐释、证明和评价之间造成评判标准的模糊化,并会在一个自我封闭的怪圈中进行逻辑循环,从而却失去它们应有的可靠性。这正象凯茨对自然主义缺陷所做的总结那样:“当哲学思考导致了把自然主义的概念强加于一个特定领域的理论时,自然主义的谬误就出现了。因为产生了这样一个结果,即包含了那些概念的最好理论与该域中最好的科学理论发生了冲突。”([2],P·254)但是,无论奎因的自然主义存在着多少难题,这都不减弱它的自然主义认识论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关联及对它的影响。总而言之,奎因的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自身需要证实,但不幸或幸运的恰是在他的哲学中不存在这种证实的余地。这正是奎因哲学自然主义的微妙之处,又是它的悲剧性的特征所在。

参考文献

(1)RogerF.Gilbson,Jr.,EnlightenedEmpiricism——AnExaminationofW.V.Quine''''sTheoryofKnowledge,UniversityofSouthFloridaPress,1988,P17.

(2)JerroldJ.Katz,TheMetaphysicsofMeaning,ABradfordBook,TheMITPress,Cambridge,1990,P235.

(3)W.V.Quine,TheoriesandThings,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81,P67.

(4)W.V.Quine,OontologicalRelativityandOtherEssays,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69,P126—127.

(5)W.V.奎因:《实用主义在经验主义中的地位》,见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3页。

(6)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李步楼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87页。

(7)R.J.Nelson,NamingandReference——ThelinkofwordtoObject,London,Routledge,1992,P123.

(8)H.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辽宁教育出版社,李幼燕译,1988年版,第44页。

(9)W.V.Quine,NaturalKinds,inPhilosophyofScience,Ed.byR.Boyd,P.GasperandJ.Tront,TheMITPress,1991,P15.

(10)W.V.Quine,MindandVerbalDisposition,inMindandLanguage,Ed.byS.Guffenplan,Oxford,1975,P88.

(11)A.ShimonyandD.Nails,NaturalisticEpistemology,D.ReidelPublishingCompany,Boston,1987,P260.

自然科学篇7

自然科学类文章指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主要是一些能反映某一领域的最新动向,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新颖的或者是较为陌生的知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分值为9分。由于自然科学类文章紧跟现代高科技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在选取的各领域最新、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中,尤其青睐生物学、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并密切关注着影响人类生存的引人注目的科技动态。

【技法点睛】

要攻克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可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一、通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篇幅一般多在700~800字。做题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迅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这一点很重要。由于自然科学类文章对考生相对陌生,有的文章还含有晦涩难懂的科技术语,有些考生读不懂文章,便匆匆忙忙开始答题,而错误选项与正确选项的差别细微而隐蔽,不易鉴别,于是考生又回过头去读文章。宝贵的时间就在焦躁不安中流逝。因此,考生在答题前必须耐着性子通读一遍原文,在通读全文时,应重点留意每段的首句,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把握了这些首句,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许多重要的信息。

二、筛选。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包括:1.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2.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3.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主要是表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的副词,如“目前”“将”“部分”“全部”“大概”“也许”“可能”“最……”“除……之外”等;4.有指代意义的词,如“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示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的联结句以及双重否定、带有疑问语气的句子。

三、复位。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题支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题支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题支相对应的句子(一般情况下即前面所列的关键句),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一步极为关键,是答题成功的重要保证。

四、比照。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题支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的异同。如果题支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的情况,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变为了完成时等等。

五、排除。排除干扰项,验证答案。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进行排除。解答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可以从排除干扰项(即不符合文意或题意的选项)入手。而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其主要设题陷阱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本末倒置、夸大其辞、答非所问等。

阅读训练一

体型决定减肥方法

没有一种饮食能摆脱得了热力学的法则。无论你吃的是低糖、低脂,还是低这个低那个的食物,减肥的唯一方法就是你消耗的热量要比摄入的多。但新的研究表明,你身上堆积脂肪的部位也许能为你提供线索,决定哪种节食方法对你效果最好。

饮食中最不可知的因素也许是你分泌胰岛素的方式。消化系统将我们吃下的大部分食物分解为有助于我们保持活力的含糖高能物质,同时胰岛素促使身体将多余的糖分储存起来,这些糖分如脂肪一样在血液中流动。胰岛素在石器时代对人类的意义尤其重大,当时人类需要在找到下一餐之前,让从一餐食物中摄取的能量尽可能长地发挥效用。

然而现在,我们的胰岛素经常被迫超时工作,以清扫我们吞下的糖果、果汁或意大利面食等淀粉食品在我们体内产生的大量多余的碳水化合物。有时胰岛素能在血糖含量达到峰值时做出及时反应,迅速降低血糖浓度。这就反过来导致人在吃完大餐后不久就会感到饥饿。

波士顿儿童医院肥胖症计划负责人戴维・路德维希医生和他的同事研究了高胰岛素和低胰岛素的分泌情况。那些只吃一点点糖就迅速分泌很多胰岛素的人比较容易在腰腹部堆积脂肪,形成所谓的“苹果型”身材。而那些胰岛素分泌较少的人容易在臀部堆积脂肪,也就形成了“梨型”身材。研究显示,高胰岛素、“苹果型”身材的人通过控制脂肪摄入减肥,没有通过控制血糖负荷低的食物的摄入减肥效果好,后者控制的是从饼干、土豆等含糖或淀粉类食品中摄入碳水化合物。分泌胰岛素较少的“梨型”身材的人无论采用哪种节食方法效果都不错。

这项研究进一步说明,“苹果型”身材的人也许不应该通过少吃脂肪来节食,因为米饭或其他碳水化合物会令他们的血糖浓度忽高忽低,从而令他们更到饥饿。“苹果型”身材的人要寻找到正确的饮食方案,测定胰岛素水平的验血也许能有助于确定哪种食疗方法更适合他们。对“梨型”身材的人而言,到底选择哪种方法还难以定夺。因此在科学家进一步探索他们的体型之前,他们只能采用老办法:少吃点。

(摘自《参考消息》,有删节)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胰岛素”在人体中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胰岛素能以促使身体将多余的糖分储存在血液中的方式为人体存储能量。

B.人们吃过淀粉食品后体内产生的大量多余的碳水化合物需要胰岛素清扫。

C.胰岛素在石器时代时能让人从一餐食物中摄取的能量尽可能长地发挥效用。

D.由于胰岛素常在血糖含量达到峰值时做出反应,迅速降低血糖浓度,因此,这反而使人有时在吃完大餐后会更到饥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人吃糖后分泌的胰岛素多,他们的脂肪易堆积在腰腹部,人体中部显得丰满,人称之为“苹果型”身材。

B.一些人吃糖后分泌的胰岛素少,他们的脂肪易堆积在臀部,人体中下部显得丰满,人称之为“梨型”身材。

C.“苹果型”身材的人通过测定胰岛素水平的验血能确定一种合理的食疗方法减肥。

D.“梨型”身材的人目前无须作测定胰岛素水平的验血来确定食疗方法,他们只要少吃,减肥效果就不错。

3.结合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热力学的法则启示我们,减肥的根本方法只能是少吃。

B.“苹果型”身材的人不必控制脂肪的摄入,因为他们减肥时控制血糖负荷低的食物的摄入是关键。

C.“梨型”身材的人根本无须权衡采用何种食疗方法节食,因为他们无论采用哪种节食方法效果都不错。

D.“苹果型”身材的人有必要权衡采用一种更合理的食疗方法节食,因为他们通过控制碳水化合物减肥比控制脂肪摄入减肥效果好。

阅读训练二

很多动物能够通过察觉环境中发生的微妙变化,来感知迫在眉睫的危险。震前反应是最为典型的例子。鱼类的翻腾跳跃、漂浮打旋;狗、猫、鼠等哺乳动物地震前常常惊恐不安、嘶叫奔跑甚至集群迁移,少数还有忧郁和呆滞等行为反应。动物有如此了得的感知力,那作为智能动物的人类呢?我们究竟有没有这种可以预知危险的“第六感”呢?

实验室里一些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对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一系列提示做出反应。首先,屏幕上依次显示出一个个指向左边或右边的小箭头,志愿者按照屏幕上箭头的指示方向快速地、相应地按下左键或者右键。在这之后,有一个更大的箭头出现在屏幕上,它要求参与者按下相反的键。然后又是一些小箭头。随着第二个大箭头出现的时间被推迟得越晚,人们就更倾向于按照第二个大箭头出现前那一个小箭头的方向按键。人们很难及时改变主意,避免按错键。

大脑功能磁共振成像表明,当志愿者犯错时,他们的前扣带皮质就更加活跃。在经历了很多次测试之后,这种反应就更加强烈。对此,布朗表示:前扣带皮质似乎从经验中学到了什么。

布朗领导的研究小组证实,人类大脑中确实存在着一个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的特殊区域――大脑额叶部的前扣带脑皮质。这个区域可以监控外界环境,同时衡量环境变化可能会给人体带来的后果,并调节人们的行为以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布朗表示,我们的大脑能够察觉出微妙的警示现象,并调节人们的行为以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这个能力比我们以前预想的要好得多。他说:“过去我们曾发现,如果人们不得不在互相排斥的选项中进行选择的时候,或是人们犯错之后,前扣带脑皮质就会变得活跃。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事实上,当人们有可能犯错的时候,甚至是在人们作艰难的决定之前,大脑的这一区域也会变得非常活跃,对人们提出警告,避免人们犯更多的错误。”

人们也许永远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有那么强烈的反应,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前扣带脑皮质进行自我监控。

(选自《青年科学》,有删节)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第六感”区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指的是人类大脑额叶部的前扣带皮质,具有早期预警作用。

B.它可以监控外界环境,同时衡量环境变化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的后果。

C.它能够察觉出微妙的警示现象,并调节人们的行为以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D.它扮演早期预警系统的角色,这种预警能力在现代人类中要好得多。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第二个大箭头出现得越迟,人们按错键的可能性就越高。

B.第二个大箭头出现前的那一个小箭头的方向影响着人们的按键。

C.第二个大箭头出现的时间受第一个大箭头的影响,它们相隔很久。

D.如果第二个大箭头出现得越早,参与者越容易改变主意,从而按对键。

3.结合原文,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动物都能够通过察觉环境中发生的微妙变化,来感知迫在眉睫的危险。震前反应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B.当鱼类翻腾跳跃、漂浮打旋,或者猫、狗、鼠等哺乳动物嘶叫奔跑、惊恐不安时,说明这里近期将发生地震。

C.当探索人脑“第六感”区域的志愿者在实验中犯错时,他们的前扣带脑皮质区域就更加活跃。

D.人类永远不会像动物那样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有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人类可以通过前扣带脑皮质进行自我监控。

参考答案

《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训练一:

1.D(D项把偶然当常态,原文为“有时胰岛素能在血糖含量达到峰值时做出及时反应”,这里错把“有时”的偶然状态当作正常状态)

2.C(C项把或然当必然,原文为“验血也许能有助于确定哪种食疗方法更适合他们”,这里把“也许能”的可能当作必然)

3.D(A项以偏概全,第一段热力学法则对减肥的启示是消耗的热量要比摄入的多,少吃只是摄入少,加大消耗也可以减肥。B项曲解文意,原文倒数第二段说“‘苹果型’身材的人通过控制脂肪摄入减肥,没有通过控制血糖负荷低的食物的摄入减肥效果好”,这并不能说明就可以不控制摄入脂肪。C项盲目拔高,原文最后一段说“到底选择哪种方法还难以定夺”,可见不同的方法效果还是有差异的,而不是“无须权衡”)

阅读训练二:

1.D(D项张冠李戴,原文是“这个能力比我们以前预想的要好得多”,而不是“这个能力在现代人类中要好得多”)

2.C(C项无中生有,第二个大箭头出现的时间并不受第一个大箭头的影响,原文也没有说它们相隔很久)

自然科学篇8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为学生选择了一些有趣的、浅显易懂的课题内容。春天,带孩子到户外观察小草的生长,每周给小草量身高;看各种树叶是怎么一点点从枝上长出来的;把小蝌蚪养在鱼缸里,看着它们玩耍和成长;看燕子怎样衔泥做窝;看苹果树从长叶开花到长出小苹果。夏天,到村里的果园里看果实的长大和需要的各种管理,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园里的种植园内摘来西瓜、黄瓜、西红柿等,和大家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到田间看农民伯伯收小麦,看脱粒机怎么脱粒,感知颗粒归仓的意义。秋天到田野认识棉花、玉米、大豆、谷物等,采摘果实做标本;在树林里用双臂合抱的方法比较树的粗细,观察什么落叶,什么不落叶。冬天呢,则和孩子一起到户外感受冬天的天气变化,锻炼孩子的意志;下雪了和孩子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上感受雪后空气的清新,进而进行环保教育等等。农村自然环境中蕴藏着无数的课题与秘密,等待我们和孩子一起去用心发掘。

二、直接利用自然物进行教学活动

为了使每个孩子能自然主动地进入教师所希望的状态之中,我总会设法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或情境,生动浅显的语言与动作激发他们,带他们入境,帮助他们理解记忆与思考。在这其中,利用自然物进行教学活动,效果很好。自然物以其形象具体的特点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观察保持一定的时间,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在小班“蚂蚁的触角”这一活动中,我把学生带出活动室,问“我们在哪儿能找到小蚂蚁?”孩子们兴致很高,在院子里有土的地方找到蚂蚁。我在地上放下面包渣,让大家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招呼小伙伴,大家一起把食物搬进洞的,学生个个睁大了眼睛,仔细观察,最后引出蚂蚁的触角的作用:没有触角,蚂蚁就找不到家,找不到吃的,也不能和小伙伴交流信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在玩中就学习了知识,完成了教育目标。在“认识桂花”这一活动中,恰巧我们校园旁边有一棵桂花树,我把孩子带出活动室,从能闻到桂花香味的地方开始,让孩子根据香味的浓淡,自己找一找香味是从哪发出来的。大家最后都聚集在了那棵桂花树下,然后我们在树下观察桂花长哪儿、什么颜色、花瓣有什么特点、桂花的香味像什么的气味等等,我们围着树,以交谈的方式,轻松完成了活动目标,并且效果良好。

三、随时发现科学素材,及时指导

科学无处不在。特别是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比如,在家观察思考爸爸妈妈收完小麦、玉米为什么要晾晒?为什么采摘来葡萄、苹果就要冷藏?我们平时吃的什么作物的果实挂在枝头?什么作物的果实长在地下?在园里、室外活动时让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知道什么是晴、阴、多云,预测风力的大小,并与天气预报相比较,感觉天气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特点,知道春夏秋冬的交替是自然规律,了解自然科学的神秘;散步时一边走一边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并说说自己都听到哪些声音,初步了解什么是悦耳的声音,什么是噪声;甚至有个别淘气的孩子在田野被某种茅草的细齿划破手指,也可以给他们讲一个传统的小故事“从前有个叫鲁班的人。

上一篇:分子生物学范文 下一篇:走近科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