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9 19:28:53

写景作文论文

写景作文论文篇1

1.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主要原因就是教师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把参考书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缺乏教学新意,只注重向学生灌输写作知识,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选取与确定写作材料和写作题目时,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2.学生的基础写作知识不扎实

现在,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对语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传授与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甚至对如何遣词造句都避而不谈,以至于很多学生不能对语文写作形成正确认识,写作基础不扎实,严重影响到写作教学的正常开展。

3.教师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通常需要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提出了养成阅读良好习惯的要求,可是许多学生都不重视,甚至忽略它,不仅阅读量不够,而且知识面狭窄,导致写出来的作文构思不新颖、词语搭配不合理、语句不通顺等,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情景教学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情况,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景,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语文写作教学的课堂实效。

1.引入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个体、组织对事物进行探索研究的主要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表现。学生只有对学习知识感兴趣,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视频、音频及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出阅读材料或写作资料,让学生眼看、耳听、口说、鼻闻、手做,使学生对事物产生直观的认识。如在人教版《让世界充满爱》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以“爱”为主题的画面或视频资料。如环卫工人辛勤劳作,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孕、残让座,拾金不昧,孝敬父母,保护环境等视频,再配上动人的背景音乐,营造出充满爱意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对“爱”的内涵产生深刻的理解,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

2.角色扮演,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是情感类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设置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语文写作的理解,并在真实的情景中升华学生的情感。如在人教版《母爱》的写作训练中,笔者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关于母爱的情景表演,让学生结合切身感受,自由发挥,模仿母亲形象,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深入体会、理解母亲的爱,在不自觉地流露出真情实感。

3.以读促写,巩固学生的基本功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他们的基本功,教师应依托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经历、所见、所感等,创设情景教学,把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渗透写作知识,在写作中链接阅读知识,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找到读写结合的关键点,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此外,在初中语文读写训练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摘录课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好段,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改写摘录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写作兴趣不高、写作基本功不扎实、教师忽略阅读重要性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写作教学的顺利展开。情景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深化学生对写作内涵的理解,所以在实践中,教师应广泛运用情景教学法,结合写作实际,创设情境,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

写景作文论文篇2

关键词:景物描写;散文写作;艺术处理

散文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对于抒情性散文更注重意境的创设,而叙事和议论性散文则更贴近生活。不管哪种类型的散文,景物描写或多或少都存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的主要作用在于表情达意,因此,景物描写是散文写作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散文写作中很多人因为景物描写不够精细或者是景物选取不够细致等原因,没有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难以将景物融入散文中,显得很生硬。本文为读者们提供一些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方法供参考、借鉴。

一、景物描写的基本内涵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和物体的描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景物描写,这也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景物描写的范畴;另一种则是针对生活环境中的物体,比如一座建筑,一件衣物等等。不同类型的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散文写作中的处理方法也不同。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让读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景物描写在散文写作中的艺术处理探析

景物描写分为几个部分,从景物的选取到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都需要考虑,散文写作是一个整体,景物描写既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要将景物描写的内容融入文章整体中,要具有和谐性,文章要有整体的美感。因此,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是一个“工程”中的一部分。

1.从文章本意出发选取景物

散文写作和小说、戏剧诗歌不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通过适当的、动人的景物描写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因此散文写作的景物选取并不是随意的,比如,在抒发对自然的喜爱或者崇敬之情时,我们就不能随便使用高楼大厦,当然如果作者能够将两者形成有机的联系是除外的。本文的探讨基于一般的写作思路。选取的景物必须符合上述目的,帮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诸多的想象和联想。

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抓住父亲过月台时周围的天色、周围的环境烘托出了一种悲伤和感动的氛围,读来让人不自觉地进入到那个火车站月台,仿佛读者已经变成了这个事情的另一

个旁观者。这种景物的选取是成功的,对主题的表达有较好的

作用。

2.景物描写的手法多样

散文写作中对于景物描写经常有多种手法,比如,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将零散的景物汇聚成一幅画,成功创设画面。如《春》那篇文章中,作者连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天里百花争艳、万花竞放的美景组成了一幅春景图,有动有静,让人读来有赏心悦目之感,这就是写作手法在散文写作中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方法。

当然并不是单纯地用某一种手法,多种手法的有机结合会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景物描写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真实的情感基础上运用手法无疑是锦上添花之笔。如,《荷塘月色》中关于荷叶、月光等景物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优美的语句中有动有静、将月光下荷塘中的景色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其间穿插了各种修辞手法,月光和荷叶以及荷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选择适当的位置

景物描写并不是随意地放在散文的任一部分,它必须和文章的整体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写作效果,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来说,我们在散文写作中既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序”。比如,在文章的开头通过景物的描写给读者打下一个总体的环境基调,又如,在结尾结合文章的写作顺序,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赏心悦目之感。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抓住散文写作内容结合景物描写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散文写作中的景物描写一直是散文写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作者表达能力的体现。对于学习者来说更重要的也是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而对于写作者来说,对景物的适当描写是散文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方乐.在生活的“矛盾”中把握美的真谛:《散步》一文对散文写作的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03):83-84.

[2]陈妲.初中语文课堂:在散文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以初中语文教材《山中访友》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146-147.

[3]李林荣.作为文体的散文:灵魂的彰显与照亮:兼论史铁生、余秋雨的散文[J].文艺争鸣,1998(04):31-40.

写景作文论文篇3

试论场景描写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场景描写,也就是场面描写,它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而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和社会),一般由人物、事件、环境等组成,是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情景。小说就是由一个个的场景组合而构成的。

从上边场景描写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它对任何一部小说的重要性。它所起到的作用有很多方面,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场景描写的运用,使得原本“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小说创作,又回归于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可闻可感。“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伴随着那一阵笑声传来的话语,我想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吧,每当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眼前都会闪现出一些我熟悉的朋友的形象;抛开王熙凤的心机不说,她的这份泼辣真是让我感觉如在身畔,热气袭人!而随后一连串的亲人相见的场景描写,有虚有实有千呼万唤有似曾相识,如同把贾府以3D特效的形式,把粉墨登场的各色人物,活灵活现又可亲可感的投放于读者眼前身边,栩栩如生,明白易懂。

《石头记》手抄本收藏者之一的戚蓼生,曾经这样说过他读《红楼梦》的感受:“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

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

可以说,《红楼梦》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活场景构成的,他正是运用了这些贴近我们生活的红楼画面,以小见大,反映了他所预见的社会兴衰变迁。还记得那些让我们经久不忘、脍炙人口的经典场景描写吗?王熙凤的大笑出场,宝黛的初次会面,元妃省亲的豪华阵势,大观园的建筑格局,黛玉葬花的落英缤纷,湘云醉眠的芍药相伴,苦绛珠焚诗稿魂归离恨天。

《三国演义》中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托起英雄人物的战火烽烟,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水浒》则更善于写小的战斗画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雪正下的紧啊!而今这些文学创作的内容,俱因为着场景描写的精彩,成为了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生活画卷。

在此多说一句,千万不要轻视了平民百姓对于经典小说的鉴赏能力,因为通过场景描写,他们早已深入人心,没有高于众人的理解程度和责任感,还是不要翻拍的好吧。。呵呵,可怜的可怕的可叹的李少红版《红楼梦》呀。

场景描写的作用还有很多方面,给人物出场以背景,烘托气氛,衬托人物等等,本文只谈论了一点自己的浅薄理解。在以后的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项重要内容。

写景作文论文篇4

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孔夫子讲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运用如果缺乏技巧性和表现力,文章是不可能传之久远、不可能有绵长的生命力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反复锤炼、精益求精的结果。

古诗文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历久弥新的佳作。学生如果能在阅读中把握作品的精妙之处,就能向古人学习写法。如在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的环境描写,短短四句话,就将兰亭附近的山、林、竹、水描绘得有声有色。结合背景带动学生讨论,优美的自然风光流露出聚会者怡然自得的心情,是景中含情的优秀范例。适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环境描写的情况,谈一谈景物描写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明白情由景生的道理。写文章不能因文造景,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讲解中联系已学的《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永垂千古的原因。学生感受到萧萧的寒风和冰冷刺骨的易水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侧面写出荆轲“一去不复返”的侠客形象。老师借机引申开来,畅谈景与情的观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有我之境,是指感情较直露,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花草不含泪,鸟儿也不会因别离伤心,只因诗人痛苦不堪,所以万物都着了作者的感彩。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作者虽在画面中,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一切让读者从画面中体会。经过讨论,学生对情与景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即景物描写与作者感情密不可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要想写出文采飞扬的佳作,还要学习表达语言的其他技巧。例如排比和比喻等修辞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排比句一般是用三个以上句式相同的单句组合而成,他们结构相似,语气一致,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如《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以上排比句的使用,写出了秦国吞并四海,笑傲战国,不可阻挡的气势,为文章增添了文采。使用比喻句,既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又能使说理深入浅出,因而为历来文章所常用。学生在写议论文,表达观点时,如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来表达自己的主张,那么在写作的语言上将更上一层楼。

二、欣赏借鉴,古为今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亦是如此。学生在写作时,不是开头起调过高,后来难以接续;就是开头调子过低,后继无力;还有的一开头就不在调上,后面虽是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因此慎重开头,接续也会顺当,如果开头不恰当,就会像抽丝乱了头,难于下笔。学生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老师就可和同学们一起鉴赏一下它开头的艺术。经阅读,学生明白了如何做到开门见山:即开篇点题,首段表明中心。该文的首段便从经典的阅读文本转变为作文开头的典型范例。

文章开篇后,同学们在分层论述时,还存在段落间逻辑性不强,缺少衔接等问题。在学习古诗文时,也可探寻到谋篇布局的章法。如苏轼的《赤壁赋》,标题《赤壁赋》,是依内容命题。文章的开头:壬戌之秋,……羽化而登仙。”开头第一句点题,描写清风与明月交织的美景,引起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该结束句起到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中心。于是“饮酒乐甚……,泣孤舟之嫠妇。”是中间部分的第一层次,引出客人以便主客问答,起始句紧承开头的超然之乐,中间进行了唱歌吹萧的描写,到本层的结束,忽然又从超然之乐中坠入人间的苦闷,开启了中间部分的第二层次:“苏子愀然……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该层的起始句承接上一层人间的苦闷,然后假借客人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发出人生无常,壮志难酬的苦闷,到该层的结束句,又发生了转折,开启了下一层次进行自我解脱的内容: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是造物者无尽藏也可,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以上是中间部分的第三层次,该层的起始句,承接上层,发起了议论,通过辩论,客被主折服,得到在旷达中求乐观的精神,因而作了转悲为喜的结尾:“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可清楚看出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不仅顺理成章,文理自然,而且遵循章法,并依法变化,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优秀名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帮助他们理清文章内在的线索,才能使学生懂得谋篇布局都是有一个主干。

写景作文论文篇5

一、情景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情景教学法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极其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情景教学法的运用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代表人物为布朗、克布斯、杜思德,他们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应当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正因为知识有其历史时代性,那就就决定了在不同时期、不同情景下,所教的知识就应该有着不同的改变与侧重。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情景教学法的初中作文教学是以小组形式展开的,即小组讨论是情景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改变以往主导者的角色,倾向于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主要作用是作文题目的提出及最终进行权威解答。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写作水平、认知水平及知识接受能力,此时将会产生认知冲突的状况,而该状况的存在也正是情景教学法研究的重点内容。情景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介绍故事情景。介绍故事情景是开展情景教学的首要步骤,故事情景的选取必须具有典型性,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展开联想,引导情景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具体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中,故事情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故事情景中应包含相应的语文知识,体现一定的哲学道理和逻辑性思维;第二,故事情景中所包含的矛盾和冲突应当能够抽象为一定的论点进行阐释,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作文知识储备;第三,教师在选取故事情景时,首先会考虑故事情节是否与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以此生活化气息来丰富学生的生活感悟和思考能力。如苏教版初中作文教学题目《我的梦想》,初中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尚未达到一定层次,“梦想”一词是抽象的,学生无从下手进行写作,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职业规划进行引导,如向学生提问:你将来想从事何种职业?教师、飞行员、医生等都可以看作是梦想的具体化。

2. 呈现故事情景中的作文观点。在对情景故事进行介绍之后,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动,因此,教师应在此时呈现故事情景中的语文思维,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蕴含在故事情景中的观点和立场。首先,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呈现;其次,作文观点的呈现应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从故事情景的不同角度出发来思考,鼓励多个角度进行写作;最后,教师对作文题目的阐释以及对作文论点的观察和思考要充分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来推进,以此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同时满足学生的需要。

3. 教师讲授正确的写作思路。教师讲授正确的写作思路需要在情景教学法实施的最后阶段加以进行,学生作文论点的端正以及修改都需要以教师的观点作为重要参考,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因此,在学生进行写作后,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正确的写作思路,即当看到作文题目时如何运用情景再现法进行思考以及确定题目中所蕴含的观点。教师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即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真实的情景,即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可以在教师解答完成后,再次对故事情景进行分析。教师在解答过程中,态度及思路要十分开阔,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的写作精神。

写景作文论文篇6

    史景迁的着作解读

    伴随着史景迁翻译作品的出现,在普通知识分子或专业学者之中,就产生了一批评论者。下面就自己所看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评论陈述如下:对于奠定史景迁中国学研究道路根基的第一部学术专着《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的评论:张慧的《史景迁的曹寅研究》从“红学”乃至“曹学”的视角出发,探究此书的写作缘由、构思与结构及正文指涉等。[1]其赏心悦目之处就在于将史景迁的历史书写与小说名着《红楼梦》联系,这无论是对历史研究还是对红学研究来说,都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角度。对于初版于1974年,获得1975年克里斯托弗图书奖的《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的评论:马策的《读〈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认为事件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推演在史景迁的想象中贯穿始终,突出地强调了“想象”在史景迁治史中的重要性;[2]王淼的《教科书之外的康熙》认为史景迁在试图使西方读者走进康熙的帝国世界的同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重要的是此书确立了史景迁的个人文体风格,把“把学术提升到美的范畴”,且展示出了当时的历史细节和社会境况。[3]马、王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且赞扬了史景迁对康熙的自传体的写作手法。对于从小处着眼,透视社会大环境的,具有底层社会史性质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的评论:郭琳波的《变与不变:史景迁〈王氏之死〉中的中国形象》通过《王氏之死》透析出了史景迁史学研究的“求变”与“不变”的原则,即由聚焦于大事件、大人物的主流倾向开始向关注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求变”及作为西方人固有的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的“不变”原则,而从“不变”的原则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郭对史氏及其对此书持有比较尖锐的批判;[4]李宝祥的《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以〈王氏之死〉为中心》从蒲松龄生活的年代、蒲松龄的身份及其对故事的痴迷几个点来讲述蒲松龄是如何进入史的研究视野,并介绍了《聊斋志异》在该书中的运用和体现,且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史景迁和蒲松龄的“缘识”进行了解读,可以说此文比较详细地论证了史氏对《聊斋志异》这一材料的引用;[5]李冠杰的《史景迁着:王氏之死》认为此书的两大创新在于:合理想象、移情入境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但此文的异样之处在于指出了史氏此着中数字的计算、小说材料、律法等引用的不合逻辑性或不合现实性;[6]邢天添的《太过真实的历史》认为本书以平淡且透着哀伤的语言,现实与浪漫穿插使用的笔法,真实地再现了王氏的命运乃至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强调了它的历史记实性;[7]乐颜的《〈王氏之死〉:以蒙太奇的方法讲述历史》认为本书最宝贵的地方是:史景迁从小人物的故事和普通县城的视角去勾勒历史,且用独到的手法即蒙太奇的手法赋予了郯城以及王氏生命,肯定了史氏的异样眼光和独到写法;[8]周祖文的《〈王氏之死〉的小人物叙事与史实差错》认为本书是小人物叙事的经典之作,叙事对象的拓宽、史料上的突破、研究方法上的多学科视角为其三大特色,不足在于对一些史实及相关制度的把握不准,可以说是赞扬中点出了缺陷;[9]郑实的《传达历史生命的热量》认为史景迁以郯城县志、官绅笔记、蒲松龄小说为支柱,复原了王氏生活的那个社会,是从史料运用的角度肯定了史氏在历史生命热量传达中的贡献;[10]王家范的《小人物命运背后的大历史———读〈王氏之死〉》认为此书较少“理论”的说教、具有深刻耐味的“戏剧性”,且史景迁具有透析穿心的史眼,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史氏的史学功底。

    对于已成为美国近代中国史的标准教科书的《追寻现代中国》的评论:蔡松林的《史景迁与张玉法之异同———从中国近代史研究谈起》谈到了史景迁这本书的框架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法,并将其与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和张玉法的《中国近代现代史》进行了对比研究,[12]可以说此文为我们将史氏的近代中国史与其他汉学家或国内学者的近代中国史进行比较研究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云也退的《外国学者〈追寻现代中国〉》认为史景迁的“追寻”体现出了一种比较文化的视角,即不时引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关注中国人对西方人的反应。[13]对于以在中国清代被广泛传播的《大义觉迷录》为蓝本的《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人文悲剧》的评论:陈意新的《史景迁着〈文字叛逆〉》认为这部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在详实的资料基础之上叙述了一出怎样荒谬的悲剧并揭示了清代皇权国家的运作过程,陈的荒谬论分析可谓出奇制胜;[14]戴轶尘的《文化认同问题———史景迁视野中的清朝文字狱》则是从文字狱角度对本着进行了点评。[15]对于获得1983年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哈罗德纪念奖的《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的评论:黄学军的《游魂无处归———读史景迁〈天安门〉》认为史景迁抓住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信念与执着追求的品质,试图将天安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相结合,来折射中国革命的进程,承认了史景迁叙说故事的能力、写作此书的目的,但其对史氏的批评(如潜意识的中国偏见、未能深入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深层)似乎更能引起笔者的关注;[16]侯杰、姜海龙的《上演政治活剧的大舞台》通过对史氏此着中知识分子的琐碎生活的描写、以主线人物的人生为时段划分的标志及众多文学作品的采用等方面的分析,体现出了史氏的写作特色和史料特色。[17]对于在史景迁眼中伟大且遥远的文化的观测的《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的评论:孙明的《史景迁的中国想象〈大汗之国〉》认为此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我们的祖先及我们自己,但其仅仅是对史氏此书的简单介绍;[18]谭旭虎的《想象中国:被建构的形象———解析史景迁的〈大汗之国〉》肯定了史氏文本的选择,分析了西方对于中国“他性”建构模式的特点,提出了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文化应对心态的问题,认为此书是史氏对中西文化的相遇交互态度从悲观转变到乐观的代表。[19]可以说,此文比较细致地从历史文化的语境下对史氏此着进行了分析。经过自己浅显地梳理可以看出,对于《王氏之死》的看法和论述相对来说比较多,而其它专着的解读则较少。对于获得1996年美国中国研究协会最佳着作奖的,集作者近三十年来中国研究之精华的《中国纵横》;对于借助底层小人物的奇遇经历,以透析早期中西历史及文化冲突的《胡若望的困惑之旅》;对于试图走进洪秀全的多层世界的《“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对于借助于以在中国传教并被皇帝所允许的第一个安葬在中国的外国人的利玛窦的传教经历为主轴,探讨各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研究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的《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对于以恢宏的笔触详述了西方各国争相改变中国的史实的《改变中国》及新近出版的《前朝梦忆》等翻译过来的着作,笔者还未见到相对来说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学术性的评论文章。

    史景迁的专题研究

    对于史景迁专题研究的综述,笔者试图从专业和非专业或者说是学术和非学术的角度进行总结。大体概括为以下几点:(一)专着研究在国内,目前笔者仅看到了2007年6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王海龙着的《遭遇史景迁》。该书仅仅是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介绍了史景迁的治学背景及其所遭受到的学界非议,史景迁的文笔、历史观,其它思潮或学科对史景迁的影响及史景迁的主要作品等,[20]但并未就某一具体问题对史氏进行系统性地深入地研究。(二)学位论文截止笔者写这篇综述的时候,已经出版的与史景迁研究有关的专题性学位论文有: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谭旭虎的博士学位论文《看与被看———史景迁的中国图景研究》,本文认为史景迁的中国研究涵盖范围包括:对于传统中国(主要集中于明清)的考察,对近现代中国的追寻,对中西文化相遇、交互过程的细致观测,以及对于当代中国时政的关注评论等四个层面,并以此建立分析框架,进行比较文化理论与文化认知视野下的阐释解读,可以说,此文是谭旭虎以史景迁的近乎所有专着为线索,进行的对史景迁中国研究比较全面的剖析;[21](P1)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张晶的硕士学位论文《史景迁在〈天安门〉中对近代中国的书写》以史景迁独特的文学化历史书写为中心,以作品《天安门》为研究对象,从知识分子的选择、历史叙事手法和天安门的多重含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考察他是如何在历史书写中对文学因素进行巧妙化用的,进而探究他对中国近代史所持的观点,此文虽主要是从文学的角度对史氏此着作进行的专门研究,但仍不免夹杂着从史学的角度进行的分析,体现了“文史一家”的传统;[22](Pⅰ)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何吉龙的硕士学位论文《史景迁的中国研究》,这篇硕士论文从三个层面对史景迁进行了梳理:其一,将史景迁关于中国历史的具体研究成果归纳为人物研究、社会研究、政治研究、跨文化交流研究等四个方面,其二,从选材、叙述手法、戏说与史景迁着史等三个方面对史景迁独特的叙述风格进行分析,其三,详细分析了史景迁的史官及其在史官指导下的治史方法,[23](PⅠ)可见此文是对史氏研究内容、叙述风格、治史方法系统论述的比较全面的代表;2011年江西师范大学李琛的硕士学位论文《史景迁史学思想研究》以历史本体论、方法论与认识论为切入点,将史景迁的史学思想归纳为:本体论上的人本主义倾向、方法论上的以史为文的写实风格、认识论上的重视史学社会功能的特点,[24](PⅠ)在历史哲学的语境中比较系统、全面的对史氏的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为李的出奇之处。(三)学术文章2012年2月15日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谭旭虎的《多元的文化背景与传统承继———史景迁的中国研究》论及了史氏的研究范畴、研究特色,其创新之处在于注意到了欧美中三种文化传统在史景迁身上的融合与体现;[25]刊于《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上的朱政惠的《史景迁史学探要》比较细致地论及了史景迁的着史特点、史学见识、中国研究观及学术前沿意识;[26]刊于《文化月刊》2009年第3期上的葛晓爱的《汉学家史景迁的秘方》认为史景迁讲述中国故事的秘法即:在世界版图中观察发生在中国的事的视角及“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技巧,葛晓爱说这是史景迁给予中国出版业的启示,其实不限于此;[27]刊于《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的马金生的《试论史景迁的着史风格》较好地归纳了史氏的着史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28]刊于《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的马金生的《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治史观———美国史学界对史景迁着史风格的不同认知》探讨了美国史学界针对史景迁的不同着作对史景迁着史风格的认知及评价,并归为两类:得到肯定的史学的艺术性及有所抨击的史学的科学性;朱、马的这三篇文章可以说是从史学角度对史氏进行研究的精华体现。[29](四)访回忆录刊于《读书》1997年第6期的马敏的《耶鲁怪杰史

写景作文论文篇7

【关键词】探究 初中生 写作兴趣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92-02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培养写作兴趣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之根本,培养写作兴趣是提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效率之源泉。然而,在初中作文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对写作缺乏浓厚的兴趣。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际,简单谈一些初中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赏析名篇佳作之美,以美文激发写作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大师的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立意新颖、情感真挚、谋篇布局妙不可言、遣词造句美不胜收。在教学这些名篇佳作的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赏析到这些名篇佳作处处洋溢的无限之美。这些名篇佳作的无限之美会瞬间激发学生提笔写作的强烈兴趣。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引领学生欣赏了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这篇佳作。文章中在一开始以平实的语言交代了父亲留下背影的特定背景,平实的语言之中透出了作者淡淡的哀愁。紧接着文章反复出现了两个“再三”、两个“踌躇”以及两个“忙着”,简简单单的六个词语却体现出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体贴。在用细针密线般的文字描写父亲穿过铁道为我购买桔子的过程之,父子之间深深的情感不由言表、自然流露……学生在赏析这些名篇佳作之美的过程中,赞叹于作者妙不可言的精巧布局之中,陶醉于作者美不胜收的好词佳句之间。与此同时,学生强烈的写作兴趣也被激发了。

二、感受真情美景之趣,以趣景激发写作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有各种来自四面八方的如画美景。当内心涌现出许多真挚情感之时,学生总想一“吐”为快,当眼前展现出各种如画美景时,学生总想一“笔”勾勒。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种种真挚情感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如画美景会即刻激发学生提笔写作的浓厚兴趣。如当学生在费尽百般周折、历经千难万险终于登顶雄伟的山峰看到别样的风景时,举目眺望山那边的如画美景尽收眼底。此时此地,学生会在脑海之中不断搜索贴切的语句来描绘眼前的如画美景,写作之欲望不期而至。

三、掌握巧妙写作之法,以巧法激发写作兴趣

提升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重在实践,即重在通过大量的、长期的写作练笔来不断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大量的写作练笔过程中,会反复地实践在阅读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学生在长期的写作练笔过程中,会不断地提高熟练运用写作方法的能力。熟练掌握了各种写作方法之后学生提笔写作的长久兴趣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如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枣核》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叙述远在异国的故交让自己顺道带去几颗枣核这样一件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透露出了一位身处异国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深深的爱国之情。作者在透露思乡情以及爱国情的时候运用了非常巧妙的手法。通过作者与故交的对话得知这位异国游子总会在某个夏日的夜晚与老伴坐在后花园的长凳上回忆青春年少时泛舟于故乡北海的幸福情景,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在阅读中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笔时,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感觉到:写作原来如此简单!与此同时,学生长久的写作兴趣也被激发了。

四、发挥赞赏评价之效,以赞评激发写作兴趣

激励评价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成功喜悦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及时的评价,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多元的评价,通过多元的评价让学生从过去的写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评价方式会激发学生提笔写作的持久兴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充分展示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之美,以名篇佳作之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切实感受真情实景之趣,以真情实景之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练笔写作之法,以练笔写作之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有效发挥激励评价之效,以激励评价之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总之,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让美文、趣景、妙法以及赞评成为“引爆”学生浓厚写作兴趣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1]张彩霞.初中语文如何培养写作兴趣.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年06期

[2]刘品.初中语文写作兴趣培养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写景作文论文篇8

如果说要阐述的道理构筑了议论文的骨架,那么支撑观点的事例材料则丰满了议论文的血肉。都说“文章一枝花,全靠例当家”,而诸多学生习作,往往多空头大话,多架空分析,致使文章成了缺少事例、材料佐证的“空头议论”,好像一副没有血肉的枯骨。或者,常常是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罗列一大堆或详或略的事例,却不展开分析论证,就算是得出结论了,这种“以叙代议”的写法也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一大通病。这样,哪来论证的深度,语言的灵动?

因此,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还得为学生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尽力引导学生拓宽狭窄的思维与情感的空间。本文主要针对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空头议论”“以叙代议”的通病,探讨让学生轻松学会使用事例生动说理的方法。

在使用事例材料论证观点时,我认为可指导学生将论述材料运用情景化,即在围绕话题或论题的前提下,根据所用材料和所涉及的人物(对象),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组织一些符合人物(对象)特定情感的意象来营造意境,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场景中加以形象化、细节化的描述,使人物在场景中鲜活起来,从而使议论文语言更灵动、意蕴更深刻。

材料运用情景化的效果,我们可从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找些感觉:

①中国的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②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这两段文字揭示的是政府官员腐败无能,明明已知敦煌艺术价值巨大,却无心去保护它,只想多得几件求得加官进爵的机会;而当中国官员正盘算着私吞几件敦煌艺术品为自己谋取前程时,外国强盗则已悄然来临,准备掠夺。

但若把这两段文字改为上面笔者转述的那种表述,就会使语言死板,光彩顿失。因为相对于原文,上述表达就抽象了些。我们读了或听了之后,最多是认同他的观点而已,而原文却能让人想象出一幅幅画面。比如,能让人想到中国官员“文雅地摸着胡须”的画面,而后面的几句又能使人想到他“文雅”行为背后“不文雅”的念头:不想承担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职责,只想着个人升官之途。动作、语言描写使得政府腐败、官员无心保护文化遗产的形象更直观了。又如第二段中“股股炊烟”“茶香缕缕”两词也能让人想象到两幅对比性很强的画面:外国侵略者在沙漠里风餐露宿,不畏艰辛,正虎视眈眈地直奔敦煌遗产而来;而中国官员却端坐客厅,手捧茶杯,口味茶香,正安闲自在地做着升官的黄粱美梦。

总之,余先生的两段话能打动人心,原因在于他不是对事情作僵死的叙述或单纯的议论,而是对历史作了鲜活的描绘,呈现出了一个个“情景化”场面。事实上,这些“情景化”的场面,余秋雨先生并没有亲见,然而他却合理地想象了出来,文字也因这一层想象化的情景让读者仿佛走进电影院观赏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那样,能很直观地感受到那痛彻心肺的民族悲剧。

那么如何情景化地使用材料,形象地来表达观点呢?

具体做法是,改变抽象直白地“说”材料的方式,而是借对材料中的人(对象)的言、行、神等细节描绘呈现出具体情景,让读者不单单是“懂了”,而是“我看见了”“我听到了”“我明白了”人物的内在精神。

下面结合学生习作——话题作文“肩膀”中的几段文字——具体探讨“情景化运用材料”的三个原则。

文段一:女娲用肩膀担起五色石,她肩负起了为暴雨中的生命创造一方晴空的责任。于是,她燃起了熊熊烈火,任滚滚浓烟暗淡她明亮的双眸,任红热炭火灼伤她细嫩的肌肤。她义无反顾地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五色石飞向倾斜的天柱。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女娲用肩膀扛起五色石,担负起了补天的责任。“于是……天柱”这两句就是情景化的表达。

作文话题是“肩膀”,不过第二句并未提到肩膀,这样的想象是否合理?

稍作分析,我们会发现应该是合理的。因为这一句里两个“任”字领起的场景,能让我们“看”到女娲补天的果决行为,突出表达了女娲为补天付出的代价巨大,而且以她的弱小,更加有力地突出了她用柔弱双肩担起补天重任的艰辛和伟大。正是这两个“任”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女娲勇于承担责任的伟大精神,且正好扣合了后一句的“义无反顾”一词。

这是我们所看到的材料情景化表达的又一个好例子。结合上文中对“情景化表达”概念的解说,我们可发现,此例中为了让“女娲”的形象更丰满,让她的精神更可感,作者通过对她补天行为的情景再现,将这位女神从天地混沌之初拉到了我们眼前,赋予她“形”和“神”,而我们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她的行为甚至精神。另外,我们也可发现,作者也绝不随便发挥,比如写女娲造人之类,而是紧扣“肩膀”主题写其用柔弱肩膀扛起“补天”重任。而与此无关的,一律舍去。这样,我们就可以概括出“情景化运用材料”的两个原则:①突出主旨处多想象,大胆创设具体可感的情景,以服务主题;②与主旨无关处切勿滥想象,用语要概括。

上一篇:药品电子监管范文 下一篇:实用文写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