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金范文

时间:2023-10-19 04:19:09

共同基金

共同基金篇1

在美国和欧洲等海外成熟市场,各类金融和非金融公司都在广泛使用股指期货等金融工具。

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2008年的统计表明,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92%、85%、25%、12%的公司利用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价风险。

共同基金传统上是以投资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等基础资产为主,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共同基金在投资管理策略上越来越重视这些金融工具,利用它们在风险管理、流动性以及交易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目前,股指期货等金融工具已成为基金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股指期货使用广泛

美国是金融衍生工具发展和运用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近20年来,美国证券投资基金运用股指期货等金融工具的比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Cao、Ghysels和Hatheway(2001年)利用1996年6月到1998年1月间共同基金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报告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美国4518只共同基金样本中,3473只基金得到授权可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比例高达76.9%;实际使用衍生工具的基金有640只,占比为14.2%。

有研究者对截至2006年3月31日美国共同基金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盘基金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的比例为53%,中盘基金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的比例为60%,小盘基金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的比例为23%。

其他海外成熟市场中,共同基金使用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也比较广泛。欧洲学者Marine和Rangel发现,有64%的西班牙共同基金运用了金融衍生工具,其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是金融期货。从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间,西班牙共同基金所持有衍生工具的名义价值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重,已从2.7%上升到15.8%。

在新兴市场,共同基金也积极介入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例如,印度于2000年6月先后推出SENSEX股指期货和NIFTY股指期货,拉开了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序幕。印度证监会(SEBI)在2002年底修改了基金法规,允许共同基金以保值和组合配置为目的参与股指期货和期权市场的交易,但持仓总值不超过总资产的50%。

此后,印度证监会在2005年9月再次修改基金法规,明确规定共同基金在衍生品持仓和目的等方面的限制与海外机构(FII)相同,放宽持仓总值限制至总资产的80%。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二季度末,印度66只股票型基金中有24只基金参与衍生品市场交易,比例为36.4%;资产净值前五名的基金公司中,有四家公司运用了金融衍生工具。

指向套期保值

由于套期保值业务不仅能够规避系统性风险,而且能够提高共同基金的风险收益,因此海外成熟市场上运用衍生工具的共同基金,大部分从事套期保值业务。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迈伦・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的研究表明,金融衍生工具能够将基础资产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分离开来,从而也将来自系统性风险的市场收益(贝塔)和来自非系统性风险的个别收益(阿尔法)分离开来,为投资者对两类不同性质的风险和收益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投资者运用这些衍生工具对基础资产进行套期保值和资产配置,将可以获取更高、更稳定的风险收益。

1998年,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CIBC World Markets和KPMG Investment Consulting Group对美国机构投资者使用衍生工具做大规模调查,在调查中机构投资者普遍表示,规避风险的套期保值和增加适当收益的套利,是使用衍生工具最主要的目的。其次是资产配置,随后是追求边际收益和市场择时。

2001年,美国学者Benson和Faff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2家澳大利亚共同基金运用外汇衍生工具的状况和目的进行研究,发现运用外汇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可以提高业绩表现,而且套期保值比投机更能提升基金业绩。

一般而言,共同基金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主要包括套期保值、套利、投机、现金证券化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如果基金运用衍生工具的目的是套期保值,那么基金可能会因为规避了系统性下跌风险而取得更好的相对收益,或者在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风险,从而提高了经风险调整过的收益率。如果基金运用衍生工具进行现金证券化,以减少现金拖累,那么也会取得更好的表现。

实践表明,衍生工具对于基金的现金管理乃至流动性风险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基金运用衍生工具是为了投机,这取决于基金的择时能力。具备强大的择时能力,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适当的投机,有利于提高基金的业绩。但如果基金不具备择时能力,由投机导致的损失可能会严重降低基金业绩。

借鉴规范

在海外成熟市场,监管机构和基金公司通过规范共同基金运用衍生品的目的、策略及投资流程,以共同确保基金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正确运用,从而发挥金融衍生工具对基金业绩的正面作用。

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对共同基金使用金融衍生品和相关信息披露等方面,监管机构有比较明确的指导意见。

例如,要求共同基金的董事会必须严格监管共同基金的运作,特别是衍生品的使用;如果基金管理人计划投资于衍生品,必须获得基金持有人大会的通过;基金管理人必须向董事会和基金持有人定期披露投资衍生品的投资策略和相关风险、投资衍生品的头寸及引入衍生品后的投资绩效等。

新兴市场监管机构对共同基金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大多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但在运用衍生工具的政策引导方面,仍规定以套期保值为主要目的。

以印度市场为例。印度股市2008年四季度因雷曼兄弟破产等金融危机拖累,大幅下挫了30%以上,但股票型基金并未出现大规模的赎回现象,当季的净流出资金只占股票型基金总净值的1.4%。而在2000年6月推出股指期货之前的一个季度,当时印度股市仅回调了8.39%,股票型基金赎回比例却高达9.6%。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金融衍生工具对共同基金的积极作用。

尽管如此,印度证监会在金融衍生工具推出的初期,为了保证共同基金正确运用衍生工具,仍然对衍生工具的使用范围和规模进行了规范和限制,明确规定共同基金利用衍生工具的目的只能是套期保值,持仓规模不得超过基金净值总额的50%。五年后才适当放松共同基金运用衍生品的限制,允许持仓规模比例上升到80%,但必须仍以套期保值为主。

中国台湾地区也是类似情况。台湾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1998年7月推出综合指数期货后,随即对共同基金参与股指期货、期权交易制订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对参与的目的、比例以及程序和风险控制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随着共同基金逐渐掌握股指期货和期权的操作方法和风险控制手段,再逐步取消相关限制,体现一种由紧到松的监管思路。

在中国,金融衍生品事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根据证监会的部署安排,股指期货作为第一个场内金融衍生工具已经筹备多年,即将推出。

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共同基金在运用股指期货等金融工具时,应借鉴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以套期保值为主要目的,尽量避免因投机导致的损失。

例如,我们可以参照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在股指期货市场刚起步的情况下,规定共同基金运用股指期货仅限于套期保值,并且对套期保值规模进行适当限制,从而在制度上保障共同基金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正确运用。

总之,股指期货等金融工具对共同基金而言,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投资产品,而是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提高业绩的必备工具。我们在制度上保障共同基金正确运用股指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同时,也要加紧开发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全面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共同基金篇2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和《深圳市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精神和要求,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和深圳蓝天基金管理公司本着共同发起“蓝天基金”,

将募集的资金投资于能产生良好效益的经济领域,以使投资人获得尽可能高的投

资回报和较丰厚的资本增值的宗旨,经平等协商并形成共识后,达成以下协议:

第一条 释义

除本契约其他条款另有规定外,下列词语具有如下意义:

本基金 指根据本契约规定所设立的蓝天基金。

基金单位 指代表本基金一定资产份额的最小等份。

人 指我国民法通则所指的民事活动的参与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受益人 指持有本基金所发行的单位份额并依据本契约规定享有相应的资产实

际所有权、收益分配权、剩余资产分配权、受益人大会表决权等权益及承担本契约

和本基金章程和现行法规规定的义务的人。

主管机关 指对基金实施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本契约中通指中国人民银

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

经理人 根据基金管理规定,作为本基金的主要发起人和本契约的缔结人之一,

受信托人委托将本基金资产做投资管理活动的人。在本契约中专指深圳蓝天基金

管理公司或其继任人。

投资

指经理人将本基金资金以购买任何股票、债券、银行票据、商业票据

及其它有价证券及其所应占的资金份额,或以对企业进行参股等项目为资金运用的

对象进而获取相应之利益的行为。

信托人

指根据基金管理规定,作为本契约的缔约人之一,按本契约规定对

本基金资产进行保管的人,在本契约中专指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或其继任

人。

会计年度 指公历每年的1月1日起至当年的12月31日止的期间。

年初资产净值 指本基金在每会计年度开始后第一个估值日的资产净值。

受益凭证 指根据基金管理规定由信托人和经理人为募集本基金资金而向受益

人签发的有价证券,在本契约中通指经主管机关批准的证券存折。

单位持有人 指登录在受益人名册上的每一基金单位的实际持有人,同时通指

本基金的所有受益人。

受益人名册 指本契约第四条所述的记载有关本基金受益人名称、地址、持有

单位份额等资料的登记名册。

登记人 指受信托人委托负责受益人名册登录和保管工作的人或机构.本契约

专指深圳证券登记公司。

交易日 指国内有合法证券交易活动的证券交易所或证券商或银行的任一营业

日。

关连人 泛指下列三种人:

(1)直接或间接拥有经理人或信托人总股份额30%或以上普通股或表决权

的人;

(2)受上述(1)项所指的人控股的人;

(3)由经理人或信托人直接或间接拥有总股份额30%或以上普通股或表决

权的人。

估值 指根据本契约第六条规定所对本基金有关资产或债权的价值进行评估的

活动。

估值日 指经理人按本契约规定进行资产净值计算并公布的任一交易日。

首次发行费 指本契约第七条所指的首次发行费。

经理年费 指经理人根据本契约第十三条3款规定所应享有的款额。

资产净值 指根据本契约第六条规定的本基金或本基金发行的一个基金单位(

根据上下文要求而定)所拥有或代表的资产价值。

信托年费 指信托人根据本契约第十二条3款规定所应享有的款额。

核数师 指根据本契约规定由经理人经信托人同意后所指定的对本基金会计帐

目进行核数的公认专业机构及其专业人员。

一般决议 指在根据本契约第十条规定召开的受益人大会上由占表决权总票数

50%或以上票数通过的决议。

特别决议 指根据本契约第十条规定召开的受益人大会上占表决权总票数75

%或以上票数通过的决议。

会计结算日 指本契约规定的本基金存续期间的每年12月31日。

待分配收益帐户 指本契约规定的专供存放待分配收益资金的帐户。

收益分配日 指在本基金存续期内每会计年度终了后经信托人提出并由受益人

大会确定的该会计年度的收益分配过户截止日,该日不得超出该会计年度的会计结

算日后三个月期间。

本基金章程 指《蓝天基金章程》及其今后的修改或增补部分。

基金管理规定 指《深圳市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暂行规定》。

计价日 指本基金每一估值日以前最近之证券交易日或股权估价日或房地产评

估日。

第二条 本基金

1.本基金名称:蓝天基金。

2.本基金发行规模:本基金最高发行限额为30000万单位,最低发行额

为18000万单位,每一基金单位面额为人民币壹元。本基金在初始封闭期内不

上市交易,亦不对外追加发行基金单位,但在存续期内可以增加基金单位总额并相

应增加受益人持有的单位数额的形式来派发每年的收益。

3.本基金存续期:本基金自成立起初始三年为封闭式单位信托投资基金,期

满前根据受益人大会决议并经主管机关批准可以延长封闭期(最长不超过十年),

或转为开放式投资基金,及或转为经理人发起的另一名下的投资基金。

4.本基金资产由下列部分构成:

(1)发售基金单位的资金收入;

(2)利用上述资金所进行的投资或该等投资所形成的财产;

(3)出售或转让上述投资或财产的资金收入;

(4)上述投资或财产在存续过程中所形成的增值、溢价及其它非营业性收入;

(5)将有关收益进行再投资所获得的收入;

(6)除上述项目外的其它杂项收入。

5.本基金的上述资产(以下统称本基金资产)由信托人按信托原则在名义上

持有,本基金的所有投资人(或受益人)为实际持有人。

6.信托人应为上述资产开立独立于自有资产或他人资产之外的单独帐户进行

保管和持有;本基金的一切对外业务活动均以本基金名义出现。

7.信托人、经理人或受益人均不能依据本契约对本基金资产享有留置权、抵

押权或其它优先权。

8.本基金出于投资经营上的要可以随时向外借入以现金或其它资产形式体现

的资金;本基金借款余额不能超过本基金在该会计年度的年初资产净值。

本基金的上述借款可来源于信托人、经理人或关连人,但该等借款利率一般不

应高于当期同业的通常利率水平。

第三条 本基金单位的发行、受益凭证和持有人

1.本基金单位的发售对象、发行办法和发行期限按主管机关核准的招募说明

书所列实施。

2.每一基金单位的面值为人民币壹元,发售价格为人民币壹元,另加收发售

价格3%的首次发行费。

3.本基金单位和受益凭证均以记名的书面凭证形式发行,每一受益凭证(交

易手)为1000基金单位。

4.本基金所发行的受益凭证是表示单位持有人享有对本基金一定份额资产的

所有权、受益权或其它权益并承担相应义务的证明,不得保障收益的凭据。

5.经理人须认购并持有本基金单位发行总额5%的份额,且在本基金清盘前

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得低于上述原始数额。

6.本基金单位的实际持有人同时为本基金的受益人,每一受益人按本契约规

定所享有的对本基金的权益大小,与该受益人所持有的本基金单位份额大小成正比,

但任何受益人均不享有对本基金某一特定资产的特别权利。

7.本基金单位的受益人在本基金封闭式存续期间不得向本基金赎回其所持的

基金单位。

8.如果本基金在规定的发行期限内所售出的基金单位数额达不到最低限额的

要求,则本基金不能成立,届时将由发起人将已募集的金额加上按人民银行规定的

活期存款利率计算的利息,在扣除相应发行费用后一并退还给认购人。

第四条 受益人名册和基金单位的转让

1.本基金在未上市前或开放式运作期间,受益人名册由经理人以书面或电子

信息形式制作、登录、变更和保存,上市后可交由登记人办理。受益人名册记录的

内容为:

(1)受益人的姓名和供分配现金收益用的银行帐号或存折号;

(2)受益人所持有的基金单位份额;

(3)该受益人认购或受让基金单位的日期及转让人的有关资料;

(4)基金单位转让的过户日期。

2.受益人如认为需要更改上述记录内容时,应向经理人或登记人提出更改申

请,由经理人或登记人按有关规定程序进行审核,并视情况决定是否在受益人名册

上作出相应变更。

3.受益人身份的确认和其所持单位份额的大小一般应以受益人名册的记录为

准。

4.本基金成立满三年后,如属延长封闭期,则本基金单位可申请在证券交易

所上市交易。

本基金单位上市后的交易规则按照上市的证券交易规则执行。

5.任何受益人均有权将其名下的基金单位通过经理人或其委托的证券交易所

或证券商有偿转让给他人。

6.上述基金单位的交易或转让价格按该交易日的市场价格确定,并由转让方

和/或受让方另行支付主管机关规定的印花税和手续费。

7.上述转让中的受让人须持转让凭证向经理人或登记人办理已转让的基金单

位过户手续后,方能享有该份额基金单位的收益公配等权益。

第五条 基金的投资目标、投资范围及投资限制

1.本基金作为面向社会的新型金融投资工具,目标是根据证券等市场的变化

情况,将投资人所汇集的资金以多元化组合投资的方式投放于不同类别的已上市或

非上市的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上,或企业的股权、房地产或期货等投资项目上,

以求分散和降低投资风险并达到本基金资本的较大增值。

2.本基金在初始阶段,证券投资将以上市交易的股票和债券为主。并以深圳、

上海两地市场为主。为了更好地利用投资机遇,本基金也可以参与非上市公司的

股权收购及合作开发经营房地产等业务。

3.本基金的投资规模或范围有下列限制:

(1)投资于股票的资金不超过本基金该会计年度初资产净值的80%,投资

于债券的比例不超过40%,投资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不超过30%,房地产和期

货等其它类投资不超过40%;

(2)投资于任一上市公司的股票或其它任何一种证券的总金额不超过本基金

年初资产净值的10%;投资于任一上市公司股票或其它证券的数额不超过该公司

该种股票或证券发行总数额的10%;

(3)本基金不能投资于其它各类基金所发行的单位或受益凭证,不能以本基

金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不能投资于承担无限责任的项目;

(4)本基金不能对外放款,但等待投资时机的款项可对外短期拆借,拆借余

额不能超过本基金年初资产净值的25%;

(5)经理人在未获得信托人书面同意前,不得将本基金资产投资于经理人自

己的股东拥有30%以上股权的企业或项目上。

4.在下列情况下,如果本基金的任何投资已超出上述投资限额,经理人无须

对该投资额进行调整(包括无须减少或追加投资或作其它资产配置):

(1)由于本基金全部或部分资产升值或贬值,或由于某种市价变动的原因而

造成该项投资额超过上述限额时;

(2)由于受投资的企业出现兼并、重组、分立、转让等情况而造成该项投资

额超限时;

(3)由于本基金在经营活动中支出或收入一定款额而造成该项投资额超限时。

5.经理人或其关连人在未获得信托人书面同意前,不得以其本人名义与本基

金发生投资往来关系。

6.本基金存放在信托人或经理人或关连人处的现金存款的利率不得低于当期

同业的存款利率水平。

7.经理以可随时根据经营需要决定某一投资项目或随时将部分或全部投资项

目变现后将资金转作其它用途。

8.上述一切投资活动均应遵循市场通常交易方式进行,除非经理人认为有必

要采用对本基金并无不利的其它交易方式,但须得到信托人同意。

9.信托人有权拒绝接受其认为不符合本契约规定的投资或其它财产,并可要

求经理人及时采取措施,将不符合本契约规定的投资或财产加以替换。

10.经理人只有在本基金成立并经信托人书面同意后才可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第六条 资产估值规则

1.本基金单位上市后每月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日为本基金资产和基金单位的估

值日。

2.本基金资产和基金单位的估值遵循深圳市的会计准则、参照国际惯例并遵

照本契约的有关规定进行。

3.本基金资产价值的数额应按下列基准确定:

(1)任何上市的或挂牌的证券投资项目的价值应按该投资市场计价日相等投

资份额的收市价计算,但下列除外:

a.如果上述投资市场不止一处,则按主要投资市场的收市价计算;

b.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在一定时间内无法从上述投资市场中获得价格数据,则

按前一计价日价格计算或视需要暂停估值;

c.如果投资项目须负担利息而上述价格资料并未包括该应计利息部分,则在

对该投资项目计算时应将至计价日止的应付利息部分预先扣除。

注:如果经理人循上述途径所获得的并据称是最新资料的价格与实际价格有误

差,经理人不对此差错承担任何责任。

(2)任何未上市债券或短期商业票据以买进成本加上自买进次日起至计价日

止应收利息为准计算。

(3)银行存款及类似货币性资产的价值应按其票面值加上至计价日止应收的

利息为准计算。

(4)任何已达成价格协议但尚未实施的需要依约交割的投资或其它财产的价

值应按该投资或财产权责发生后应具有的价值来计算。

(5)股权或其它未清算的投资项目按该项投资原始成本加上依预期利润值计

至计价日止应能获取的利润数来计算。

(6)除上述投资或财产项目之外应收付的债权债务按至计价日止应收回或应

付的数额进行计算。

(7)按规定在本基金资产中待摊或预提的所有规费或其它支出金额,应按上

月月末余额减去上月月末至计价日止应摊销部分或加上至计价日止应预提部分后,

余额计入本基金资产总额来计算。

4.本基金资产按上述方法估值后,如果资产价值大于帐面值,增值部分作为

重估盈余入帐;如小于帐面值,则从重估盈余中扣除。

5.将按上述方式所计算出的本基金资产总额减去本基金负债总额后的余额,

即为本基金在该估值日的资产净值。

将上述资产净值除以本基金已发行的单位总额后的得数,即为每一基金单位资

产净值。

6.经理人可以在经信托人同意后,将上述投资项目或其它财产的计值方式作

适当调整,或采用其它计值方式,以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

7.本基金的单位资产净值每月在《深圳特区报》或《深圳商报》上公布一次。

第七条 本基金的费用

1.首次发行费,包括发起费用、佣金、承销费、宣传广告费和文件资料印制

和派发费等,其费率按基金单位发售价格的3%计算,由认购人在认购基金单位时

一并支付。

2.基金经理年费,其费率为本基金年资产帐面净值的1.2%,逐日累计,

并在每月10日前由信托人从本基金资产中直接支付给经理人。

3.基金信托年费,其费率为年资产帐面净值的0.3%,逐日累计,每月1

0日前由基金信托人从本基金资产中直接提取。

4.基金受益人名册登记费、受益凭证托管费、上市交易费和分配基金收益所

发生的费用,由信托人根据本契约或有关规定的标准从信托资产中按时支付给经理

人登记人或证券商或证券交易所。

5.公告或通知本基金有关事项及编制年报、季报等文件的费用及律师费、核

数师费、公证费等应付费用,由信托人依据经理人的指定或有关合同并核实后从本

基金资产中支付。

6.基金在进行投资和管理运作中,向外借款或办理财产保险中所发生的一切

费用或利息支出,由信托人依据有关合同从本基金资产中支付。

7.本基金投资经营中或获得的收益中应缴纳的各种税费及地方性规费等,由

信托人从本基金资产中支付。

8.除上述项目之外的临时性必需开支或法规或当地政府规定的缴费,由信托

人认可后按实际发生额从本基金资产中支付;

9.经理人或信托人在将本基金资金进行投资和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必须开支

由信托人从本基金资产中支出,但经理人和信托人本身的日常行政管理开支不得由

本基金承担。

第八条 会计和审计报告

1.本基金单独立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2.本基金会计制度按深圳经济特区会计准则执行;特区会计准则未作规定的,

参照国际惯例执行。

3.经理人在每季终了后的一个月内,须向信托人提交本季度信托报告,信托

人在每半年终了后的一个半月内,应公开本基金的中期财务报告,在每会计年度终

了后的三个月内,向受益人大会提交经核数师公允审计过的年度财务报告。

4.本基金的投资和管理活动中的会计帐簿以及资产保管会计帐簿均由信托人

建立和保管;经理人负责建立和保管本基金的一切投资或管理活动事项记录。

经理人与信托人均应为对方查看和复制所建帐簿或记录资料提供方便条件。

5.上述一切会计凭证或帐簿或投资管理记录资料的保存年限为本基金清盘终

结后满五年。

6.本基金的核数师应为在中国大陆或香港注册的专业会计机构及其专业人士,

且必须独立于信托人、经理人或关连人。

第九条 收益分配

1.本基金在每一个会计结算日止所实现的该会计年度收益总额是指该会计年

度内本基金投资经营中所获得的任何股息、红利、利息、利润和/或其它种类的收

入(包括已/应收回的债权)的总收入部分,扣除当年应支出的所有投资经营成本

和应纳税额、地方性规费等款项后的余额部分。

2.本基金的上述每年收益总额扣除按规定或可由经理人提取的业绩奖金部分

后的余额,为该会计年度的可分配收益总额。

3.上述当年的可分配收益总额和分配方式由信托人确定并经受益人大会通过

后,按本基金单位的总数额计算出每一基金单位可分配收益数,并依照收益分配日

在册的受益人名单由经理人或登记人以现金形式直接划拨入每一受益人在受益人名

册上登录的银行户头内,或以送红利单位的形式打印出受益凭证发交给受益人。通

常情况下,本基金每年的收益分配均采用派送红利单位的形式。

4.本基金每年分配收益一次,通常于每个会计的年度终了后的三个月内进行,

一般不进行中期分配;如果该会计年度的收益总额低于本基金年初资产净值5%

的比例或无收益,则该年不进行收益分配。

5.上述每年收益存放在待分配收益帐户中可计取的利息收入,应转入下一会

计年度的可分配收益数额内,但在该年收益分配日后的分配过程中均不再计提利息。

6.如果因受益人自身原因造成信托人或经理人或登记人无法在一定期限内(

一般为本基金清盘前达到五年或到本基金清盘开始日止)将应分配给该受益人的收

益及时派发出去,则该受益人被视为已自行放弃上述收益的受益权,且在上述期限

后无权再向信托人或经理人索偿在上述情况下,上述无法公配出的收益应构成基金

资产的一部分。

第十条 受益人大会及决议

1.受益人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通常在该会计年度终了后的二个月内召开,

或者是根据代表本基金单位份额总数10%或以上的受益人书面建议后临时召开。

2.持有或代表本基金单位一定份额(视发行情况而定)的受益人有权出席大

会,不足上述份额的受益人可以书面委托其它有权出席人发表有关意见或代行表决

权,经理人和信托人的董事和获授权的高级职员均可出席大会。

3.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人资格和会议议题经信托人确定后,应至少

提前二十天以在《深圳特区报》或《深圳商报》上刊登公告和寄发信函的方式通知

受益人。任何受益人无论出于何原因末见到或收到上述通知,均不影响该次大会决

议对其产生的约束力。

4.大会须有持有或代表本基金单位发行总份额30%或以上的受益人或其委

托人出席方可正式召开并可讨论和表决一般决议;如需讨论和表决特别决议,则出

席人所代表的本基金单位份额应达到发行总额的50%或以上。

5.如果通知的开会时间已过十分钟而签到的出席人所代表的基金单位份额达

不到上款的要求,则大会必须顺延15日后召开,时间和地点由大会主席或信托人

决定后仍按上述方式通知受益人。凡属延期召开的大会对出席人所持有或代表的基

金单位份额不作任何要求,且可讨论和表决所有原定的议案。

6.大会主席由信托人事先书面指定;如果信托人未指定或已指定的大会主席

迟到15分钟以上,则由出席人当场推举出一位出席人担任大会主席。

7.除非大会主席根据表决需要或根据代表本基金发行单位总份额10%或以

上的出席人的提议而决定采用每一基金单位一票的表决方式,大会表决决议一般以

每一出席人一票的表决方式进行。

8.一般决议的通过或否决须有上述出席人表决权总额50%或以上赞同或反

对方为有效,特别决议的通过或否决有上述出席人表决权总份额75%或以上赞同

或反对方为有效。

大会通过的任何决议对全体受益人(包括未出席大会的受益人)、经理人和信

托人均有约束力。

9.大会的会议纪要应详细记录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名单、议题和

大会讨论和通过或否决的决议,并由大会主席签名。上述会议纪要正本交信托人保

存,副本交经理人留存。

10.下列事项须经大会作为特别决议进行讨论和表决:

(1)对本基金章程进行修改或增补;

(2)对本契约进行修改或增补;

(3)已终结会计年度的收益分配方案;

(4)本基金存续期的延长或转变为开放式基金的提案;

(5)本基金期满清盘或提前清盘事项;

(6)经理人或信托人的辞职或撤换;

(7)其它有关本基金的重大事项。

上述所通过的特别决议必要时须经主管机关核准。

第十一条 本基金的结业和清盘

1.本基金在封闭期届满未获延长时或延长封闭期届满时,或受益人大会决定

不转变为另一名下的投资基金时,或在开放式运作期间受益人大会决定终止本基金

时,经主管机关批准,本基金应结业。

2.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本基金经受益人大会通过决议并经主管机关批准,

可以提前结业:

(1)由于现行法规的变更或新法规的实施使本基金不能继续合法存在或运作

时;

(2)经理人因故退任或被撤换而在二个月内无新的经理人继任时;

(3)信托人因故退任或被撤换而在二个月内无新的信托人继任时;

(4)因不可抗力致使本基金不能正常运作达二个月以上时;

(5)本基金的资产净值连续六个月以上降至已发行基金单位面额总值70%

以下时。

3.信托人、经理人或代表本基金已发行单位总份额50%或以上的受益人均

有权书面提出本基金提前结业的建议。

4.本基金的结业经主管机关批准后,信托人应尽快以公告或信函的方式将本

基金的结业日和基金单位的过户截止日通知受益人,同时由信托人负责组织本基金

清算小组,经理人在本基金决定结业后不得再进行任何新的投资,且本基金单位停

止转让。

5.本基金清算小组的组成人员应包括信托人、经理人、注册会计师或核数师、

法律顾问等。

6.本基金清算小组的职责为:

(1)清理、核对和保管对本基金所有资产;

(2)清理本基金未结的债权债务;

(3)以其认为适当的方式尽快变现一切未以现金形式存在的资产。

(4)向主管机关提出本基金结余资产的分配方案并在获批准后负责该方案的

实施;

(5)负责本基金结业过程中的其它事宜。

7.本基金清算小组及其受托人在履行上述职责时有权获取合理的报酬,且该

项报酬经主管机关核准后可优先从本基金结余资产中受偿。

8.受益人在上述本基金结余资产分配开始达一定期限(通常为十二个月)后

未领取的部分,应上交主管机关处理。

第十二条 信托人

1.信托人必须履行下列职责:

(1)协助经理人发起本基金;

(2)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妥善保管好本基金资产;

(3)设立本基金资产的单独帐户并将之区别于自有资产或他人资产之外进行

登录和核算;

(4)建立并保存单位受益人名册,召集受益人大会以及负责收益分配;

(5)负责本基金证券交易中的交割、清算和过户并负责股权及其它项目的投

资清算;

(6)监督经理人履行其职责并监督其投资管理活动符合本契约和本基金章程

的规定;

(7)确认经理人在履行职责中不违反本契约规定的投资行为后依其指示办理

有关收支的财务手续;

(8)审查和公开本基金的财务报告及其它公开性文件;

(9)本契约或本基金章程中规定的信托人应履行的其它职责。

2.信托人的有关义务如下:

(1)以维护所有投资人或受益人的利益为行为准则,尽心尽职,遵约守法;

(2)对其受托的本基金资产承担保管和监督责任;

(3)注意保守本基金商业秘密,任何时候不得向外(包括向属下无关职员)

泄漏本基金现时的和未来的投资计划、意图和状况;

(4)无权干涉或不执行经理人的未违反本契约规定的投资决策,否则应承担

对本基金或经理人所受损失的赔偿责任;

(5)有责任及时将对本基金或经理人有重大影响的事由通报经理人,并积极

协助经理人采取相应措施,有责任为经理人查阅本基金资产或受益人等有关资料提

供便利条件。

3.信托人具有权益:

(1)有权取得本基金信托年费和其它为本基金或经理人垫支金额或遭受非自

身责任引致的经济损失的合理补偿;

(2)有权审查经理人的投资计划或方案,逐笔核查每笔占本基金年初资产净

值5%以上金额的投资项目;

(3)有权拒绝接受经理人不符本契约规定的投资或经营行为;

(4)有权自费委托他人办理信托人负责的有关事务;

(5)信托人作为本基金所有投资人或受益人资产的名义所有人和权益代表人,

其与经理人缔结的本契约对上述投资人或受益人均有约束力。

(6)本契约中规定的其它权益。

第十三条 经理人

1.经理人必须履行下列职责:

(1)参与并主要负责本基金的发起工作;

(2)分析研究各有关投资市场动向或趋势,制订出可行性强的投资计划或方

案;

(3)组织专业人士独立地对本基金资产进行投资和管理;

(4)经信托人授权,代表本基金对外签订和履行一切投资合同或协议;

(5)定期对本基金资产和单位进行估值并予以公布;

(6)负责本基金已发行的基金单位的上市交易工作;

(7)定期编制和递交经理报告,并向受益人大会报告工作;

(8)提出每一会计年度的收益分配建议和初步方案;

(9)准备、印制和公布本基金有关情况的公开性文件资料;

(10)本契约规定的其它职责。

2.经理人的有关义务如下:

(1)以努力实现本基金的宗旨为行为的最高目标,尽心尽职,遵约守法;

(2)谨慎选择和决定每一个投资项目,注意发挥多元化组合投资的优越性,

对本基金承担投资管理责任;

(3)注意保守本基金商业秘密,任何时候不得向外(包括向属下无关职员)

泄漏本基金现时的和未来的投资计划、意图和状况;

(4)有责任及时将对本基金或信托人有重大影响的事由通报信托人,并主动

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有责任为信托人查阅本基金投资和管理等有关资料提供便利条

件;

(5)对其受托人或属下职员的相应行为承担责任

3.经理人的有关权益如下:

(1)有权取得本基金的经理年费和其它为本基金或信托人垫支金额的合理补

偿,有权对为本基金进行投资和管理活动中非经理人责任所遭受的损失获得合理的

补偿;

(2)有权取得经理人业绩奖金。本契约规定经理人业绩奖金数额为该年度末

本基金资产净值超过年初资产净值25%以上部分中按25%的比例提取,并按照

上述原发解为每月计提一次。具体为从本基金在该会计年度内每一估值日之前一月

实现的收益达到该月额度后的超额部分中按25%比例预提,逐月调整,年终平衡

后视情况决定是否实提。计提公式如下:

计提额=(Vn-Vo-n/48×Vo)×25%

式中:Vo表示本基金的年初资产净值;

Vn表示估值日前一月的资产净值;

n表示计值月数。

(3)在不违反本契约规定条件下,有权选择决定每一笔投资或采取每一笔投

资或采取每一项管理行为;

(4)在本基金存续期内,享有时本基金资产的投资充分经营权和处分权;

(5)本契约规定的其它权益。

第十四条 信托人和经理人的免责

1.信托人和经理人在履行各自职责中均不对下列非自身违法或违规或违约所

引致或产生的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1)在正常业务交往中接受对方当事人鉴署、盖章和/或交付给信托人或经

理人的任何通知、决议、指令、信函、凭证、声明、说明、票证、重组计划或其它

代表所有权的凭证或其它据信为真件的投资文件资料等而使本基金、信托人或经理

人遭受的损失;

(2)经理人或信托人根据现行法律或政策或当地政府或主管机关的规定或要

求(无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所采取的或不能采取的行动及其后果;

(3)由于客观条件的原因而无法或不可能执行本契约的有关规定;

(4)非信托人或经理人指定或委托的任何人、托管人或经纪人擅自而为

的行为(但对因信托人或经理人对上述人的选择、指定或委托错误所造成的损失仍

应负责);

(5)在所收到的任何权益证书、转让证书、申请表格或其它有关书面凭证或

文件上的签名或盖章,或其他人在上述证书上伪造的或无权所为的签名或盖章(信

托人或经理人有权利但无义务将上述签名或印章送有关方面辨别真伪),或依据上

述签名或盖章所采取的行动或实施的作为;

(6)对履行受益人大会上表决通过的任何已记入由大会主席签名的会议纪要

中的决议(尽管该决议在事后发现不符合大会召开或形成决议的有关要求,或该决

议并非对所有受益人均有约束力);

(7)由于下款所列的任何银行业者、注册会计师、律师、经纪人、人或

其它有关人或经理人或信托人(非本契约有规定)的任何失误行为、忽略行为、判

断错误、遗忘、失慎等所造成的,或因信托人、经理人善意相信和依赖上述人的建

议或信息而使本基金、信托人或经理人所遭致的任何损失。

2.信托人和经理人在履行本契约所规定职责过程中,可根据来自任何作为信

托人或经理人的人或顾问的银行业者、注册会计师、律师、经纪人、人或

其它人士以书信、电话、电传、传真形式传达的任何建议或信息而采取投资或管理

行为,且不为上述建议或信息中的失误之处承担责任。

3.除非本契约前面部分有相反明确规定,信托人和经理人应视为已获得履行

各自职责的充分授权,可自行决定或采取履行职责的方式方法,并对非自身故意或

疏忽的作为或不作为而给本基金造成的任何资产损失、损坏或经营支出增加或经营

困难不承担任何责任。

4.信托人和经理人可:

(1)接受其认为合格的任何人、机构或联合组织所出具的据信足以证明本基

金有关资产价值的或资产购入或售出价格的或资产上市价格的证明文件;

(2)依据任何行业/专业协会或官方机构内已形成的惯例和规律来进行投资

或其它财产的买卖。

5.本契约不阻止经理人或信托人的下列行为:

(1)除了本契约第三条第5款规定之外,以自己的名义和资金购入、持有或

处分本基金单位;

(2)以自己的董事或属下职员个人名义和资金购入、持有、售出或处分不构

成本基金资产的任何投资项目或其它财产;

(3)各自与其他人或与本基金资产的持有人或受益人(包括自然人、法人、

其他机构或组织)缔结经济合同或进行经济往来活动;

(4)以经理人或信托人的名义再参与或合作创立一个与本基金完全独立的新

的基金,且无需将从新基金获得的任何收益交付给本基金。

6.信托人可:

(1)对因其善意按照经理人的任何投资或经营要求所采取或不采取的行为或

经理人所为或所不为的行为或因上述行为造成的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2)除了根据本契约规定而由其从本基金资产中支付的项目外,信托人再无

任何义务支付任何开支项目;

(3)信托人无义务以本基金名义提起或参与其认为可能会造成由其承担经济

支出或经济责任的任何与本契约规定或本基金有关的法院起诉、庭审、或答辩活动

(除非经理人提出书面要求且根据本契约规定应由本基金负责足额补偿其可能遭受

的经济损失)。

7.经理人可:

(1)如非出于在履行本契约规定的职责中本身故意或疏忽方面的原因,经理

人对其按照本契约规定所为或所不为的行动及其结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除非本契约有明确规定,经理人对信托人所为或所不为的任何行动及其

后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有权按照本契约的有关规定,将自己应承担的全部或部分工作任务、享

有的权力或可自行决定的事务交给信托人同意的第三人履行或实施。在此情况下,

经理人仍有权全额享有本契约规定应支付给经理人的经理年费、业绩奖金以及其它

一切有关补偿。

8.经理人或信托人有权销毁归自己保存的并已超过一定期限的本基金的有关

会计帐簿、凭证及其它文件资料(保存期限为本基金清盘终结后满五年)。

9.本契约所明确规定的对信托人或经理人在履行职责中所遭受的经济赔偿均

为补足性的,并不影响到法律规定或法院判决书、调解书或仲裁机构裁决书规定的

其他人对信托人或经理人所作的赔偿(但信托人或经理人必须充分证明其在履行职

责时并不存在故意、疏忽、失职、违约的情况和责任)

第十五条 信托人或经理人的辞职或撤换

1.信托人或经理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在本基金存续满十年并继续存续时辞

去信托人或经理人的职务,但须按下列程序进行:

(1)信托人或经理人在未指定新的信托人或经理人前不得自行退任。

(2)信托人或经理人在欲辞职时所选定的新信托人或经理人必须符合信托人

或经理人的资格和能力要求,并应取得本契约另一方缔约人的同意和受益人大会特

别决议的批准。在此情况下,留任的本契约缔约人应与新加入的缔约人签订一份本

契约的补充协议,以确认由新加入的缔约人或继任人取代欲退出的缔约人的位置和

履行其职责。

(3)上述替换程序完成后,新旧缔约人均应将上述情况尽快通知各受益人。

2.信托人或经理人在下列情况下可建议受益人大会表决并报经主管机关批准

后,撤换经理人或信托人:

(1)经理人或信托人本身非自愿地被清盘;

(2)经理人或信托人严重失职或严重违反现行法律或基金管理规定或本契约

或本基金章程的规定;

(3)信托人或经理人有充足理由相信并以书面形式指出从维护大多数受益人

的利益考虑应撤换掉经理人或信托人;

(4)代表本基金已发行单位总份额50%或以上(经理人或信托人持有或视

为持有的单位份额除外)的受益人书面要求撤换经理人或信托人。在此情况下,如

果被撤换的是经理人,则其所持有的基金单位份额全部由新的经理人按最近的估值

日价格收购。

3.在上述替换或撤换程序中完成前,欲辞职或被撤换的经理人或信托人必须

继续履行本契约规定的有关职责,不得自行退任,否则应承担由此而给本基金或另

一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

经理人或信托人的退任或被撤换日期通常应为新的经理人或信托人的上任日期。

第十六条 争议的解决

1.本基金信托契约在履行过程中如在当事人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或争端,首先

应由争执双方通过友好和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如果无法解决,则将争执情况

向主管机关报告,由主管机关进行调解或裁决。任何不接受上述调解或裁决的争执

方均可向深圳市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解决上述争端的准据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规和有关地方性法规;上

述法规未及之处,参照相应国际惯例。

第十七条 本契约的修改或增补

1.本契约可以根据现行法规的变更或新法规的实施或地方性的新规定或主管

机关的新要求或本基金受益人的提议或受益人大会的决议或运作形势的需要而经信

托人和经理人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予以修改。

2.本契约可因信托人或经理人一方的辞职或被撤换而由留任的一方与新的经

理人或信托人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补充协议。

3.本契约的重大修改或任何补充协议均须经受益人大会通过并报主管机关批

准方为有效,并构成本契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十八条 本契约的生效及准据法

1.本契约经双方缔约人签字盖章并报主管机关批准后即行生效并具有相应法

律效力,同时对本基金成立后的所有受益人均有约束力。

2.本契约一式六份,主管机关和公证处各留存一份,缔约人各保存二份,每

份均具同等效力。

3.本契约内容可印制成册并对外公开发售(收回工本费)或供投资人在有关

场所免费查阅,但其效力应以本契约正本为准。

4.本契约的准据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行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定;对于上

述法规或规定未及之处,应参照相应国际惯例。

第十九条 本契约的终止

1.如果本基金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成立或本基金已清盘完毕,则本契约视为

终止。

2.本契约的任何方式的终止均不得违反本契约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 其他

1.除非本契约中有明确规定,本契约当事人在本基金封闭式运作期间均应严

格按本契约的规定执行。

共同基金篇3

对美国共同基金从“消极治理主义”向“积极治理主义”转化的研究,使我们获得了如下启示:

 

1.全面认识投资基金的功能十分重要

 

美国共同基金长期奉行“消极治理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无论是普通投资者、监管者、学者,还是基金业自身都专注于其投资功能。这不仅与监管者的主导思想有关,也与人们对金融体系功能认识的局限性有关。就像我们过去只注重商业银行的融资功能一样,对于共同基金,人们也只是从它作为资本市场上的_种投资中介出发,专注于它的投资功能。现在,较为全面的认识是,共同基金与其他金融中介机构一样,具有投融资、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公司治理多项功能,﹁些货币市场基金还像商业银行一样具有支付功能。

 

从美国机构投资者(包括共同基金)“积极治理主义”的实践看,“积极治理主义”虽然散发着“社会责任”的气氛,但毕竟是他们内在功能的发挥,只有在看到“积极治理主义”有可能阻止价值毁灭或创造价值时、只有在“积极治理主义”成为基金总体投资管理战略的一部分时,“积极治理主义”才会兴起,监管部门的态度和规制只是外因.

 

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在“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过程中,确实对证券投资基金寄予厚望,也明确希望证券投资基金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中有所作为,这是政策主导的一种体现,也是证券投资基金后发优势之所在,但要是我们因此把基金积极干预公司治理归入“政策职能”范畴,不仅会形成认识上的误区,对投资基金发挥公司治理功能也十分不利,因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强,政策职能必然会日益弱化。

 

2.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战略是正确的

 

美国共同基金“积极治理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大基金数量的增加,大基金无论是持股规模还是持股比例都极大地增加了,这一方面使基金难以“用脚投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实力和动力。

 

经过7年的“超常规”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证券投资基金已经发展到119家,基金总份额2327亿份,基金净值总额达到2 289亿元,按同日深交所和上交所的a股流通市值分别为4296亿元和7533亿元、合计金额11829亿元计算,当日基金净值总额占深沪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已达19%。

 

而且,由于集中持股倾向普遍,证券投资基金在流通市场上的实际力量更强。一些大盘蓝筹股近 50%左右的流通股掌握在基金手中(见表1)。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常常共同持有某一上市公司的股份,例如,通宝能源(600780)2004年半年报显示,3家基金公司包揽了该公司的前十名流通股股东,其中,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占据了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的1,2,3,4,5,8,10共7个位置,所持有的股份占该公司总股份的比例高达8.6%,已经十分接近基金公司对一家公司持股比例为10%的最高额度。证券投资基金“用脚投票”足以发威,例如,2002年8月,基金重仓蓝筹股中兴通讯就因力推h股发行方案,严重稀释a股股东权益,惨遭基金集体“洗仓”,最大跌幅超过30%,最终中兴通讯h股发行也无功而返。

 

表1

2004年第二季度基金重仓股统计

 

 

股票名称

持股基

金数

持股数量

(亿股)(1)

流通盘

(亿股)(2)

持股比例(%)

(1)/(2)

上海机场

59

3.98

7.57

52.55

中集集团

33

1.23

3.03

40.44

兖州煤业

17

0.72

1.8

40.05

华联超市

6

0.15

0.39

37.83

海螺水泥

15

0.75

2.00

37.62

盐田港a

20

0.6l

1.63

37.59

华能国际

24

1.84

5.00

36.80

武钢股份

14

1.35

3.84

35.17

中国石化

53

8.97

28.00

32.04

华海药业

5

0.20

0.63

31.24

海正药业

8

0.20

0.64

31.13

 

资料来源:2004年第二季度基金持股数据汇总,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不过,高比例持筹的积极意义更多的是体现在:它使上市公司不能不重视证券投资基金的态度,增强了基金与上市公司对话中的地位。现在,很多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再融资方案正式公布前都会与证券投资基金进行沟通,以获取基金的支持。在2004年8月的宝钢整体上市案中,媒体报道,宝钢的高管为使公司一体化进程顺利,在整体上市方案公布前,马不停蹄地拜访机构投资者,其目标就是要争取机构投资者的投票权,保持复牌后股价的稳定,而基金无疑是宝钢高管公关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6月30日,重仓宝钢股份的前33家基金,共计持有宝钢股份4.4亿多股,约占流通盘的1/4左右,如果加上其他未记入的机构持仓量,整个基金的控盘比例相当高。根据有关规定,宝钢股份在收购集团资产进行股东大会表决时,作为关联股东的宝钢集团(持股比例高达 85%)应当回避,那么手握4.4亿多股的众基金公司就有了较大的话语权,他们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宝钢整体上市的成败”。

 

尽管,在流通市场上情况有些乐观,但考虑到股权分置、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总股本比例较大的现实,证券投资基金实力的增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证券监管部门在这方面很清醒,在2003年9月12日至14日在珠海举行的“基金业发展座谈会暨第二十六次联席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大力推动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这是根据中国市场的特殊背景而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中国将努力促使证券投资基金成为证券市场的中坚力量。

3.监管部门既要支持,也要规范

 

我国证券监管部门从一开始就对证券投资基金的功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积极主动促进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其中包括将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列为推动和规范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举措。

 

在2003年10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第19条规定了基金管理人应当履行的职责,其中包括,基金管理人代表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行使诉讼权利或者实施其他法律行为。中国证监会2004年6月公布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31条规定,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财产进行证券投资,不得有下列情形:(一)一只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其市值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百分之十;(二)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超过该证券的百分之十。

 

从上述法规看,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尽管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基金投资运作的监管上,但也为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留下了空间。有关投资比例的规定尽管与国际惯例相仿,但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特殊情况,证券投资基金在流通市场的地位还是相对较高的。

 

同时,证券监管部门也在积极完善相关的制度。中国证监会已在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中采取了流通股股东表决的做法。2004年9月下旬证监会了《关于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的征求意见稿,《规定》如能落实,无疑将使证券投资基金“用手投票”具有实际意义。

 

不过,在这里,我们还须注意另一方面的问题——美国国会和sec最初对共同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投资基金是一个商业机构而不是社会公益组织,基金经理和投资人、上市公司之间都存在利益冲突,投资基金经理为了自身利益,既可能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也可能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基金经理还可能与上市公司形成“管理者合谋”,破坏资本市场正常秩序。 2001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上已有多家曾被基金标榜为绩优股的上市公司被揭露财务报告虚假,反映了一些基金与上市公司合谋做庄的嫌疑。因此,监管部门也应对证券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给予必要的引导。在美国,这一问题近年来集中体现在有关共同基金投票的信息披露上,有关讨论尤其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帕米特(2002)教授提出了要加强共同基金治理角色强制信息披露的建议,对有关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一套包括披露程序、政策和实践在内的共同基金投票/治理活动的强制信息披露方案。他认为,尽管较高的透明度会削弱当前共同基金幕后投票/治理活动的有效性或对基金经理将投票功能政治化产生负激励,但是,高透明度有很多潜在的、低成本的好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所增加的成本相对其潜在收益是微不足道的。有关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强制信息披露,既可以向投资者灌输基金具有公司治理功能的信息,也可以拓宽投资者对基金业绩评价的标准,更可以使基金公司治理活动置于市场的监督之下,从而降低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对于促进基金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大有裨益。这又让我们想起了那句古老的格言: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提供了低成本联络和信息传播的渠道,可以扩大关注人群、加强舆论监督,这在共同基金选择“积极治理主义”的时候尽管不是决定性的,但还是很重要的,毕竟,一个商业机构最终是要考虑成本一收益比的。美国在这方面已经远远地走在了我们前面。

 

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在交易结算系统上采用了国外先进技术,并且不断升级,但在应用新技术、完善上市公司客户关系上却没有那么积极,这与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缺陷不无关系。证监会、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应在这方面发挥必要的促进作用。

 

5.“积极治理主义”不必是轰轰烈烈的

 

共同基金“消极治理主义”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基金害怕得罪上市公司管理层,从而失去内幕信息和投资管理业务。这个问题过去有,现在还有;在美国存在,在中国也存在,因此,“积极治理主义”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从美国的实践看,机构投资者“积极治理主义”不只有权斗争和集团诉讼这类社会影响力强的方式,还有更多工具可供选择。波詹(pozen, 1994)列举了5项:(1)为实现控制而争夺权;(2)反对管理层的权运动;(3)股东决议;(4)幕后谈判;(5)解释信。其中,幕后谈判常常是最先采用的。在共同基金“积极治理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由于基金持股数量和持股比例的增加,基金在与上市公司谈判中的地位也得以增强。

 

而在2002年招行可转债风波这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第一“积极治理主义”案例中我们看到,证券投资基金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行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寻求监管机构的支持、结成同盟“用手投票”、寻求社会舆论支持等,“百折不挠”、轰轰烈烈,被誉为“唐吉珂德式”的抗争。但对于基金而言,这样做实出无奈,从最终结果看,监管机构的支持是决定性的。证券投资基金还要继续探索适合自己的“积极治理主义”方式。

 

共同基金篇4

关键词:资本市场;证券投资基金;互动;美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F23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076-05

一、引言

证券投资基金从萌芽、产生、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种大众化、社会化的金融投资工具和一种金融制度安排,在世界世界范围内快速与普遍地发展也只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的,并且已经受到各国的重视与欢迎。其发展势头之迅猛、对各国金融与经济的影响之深远,已经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证券投资基金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中一种最重要、最活跃的金融现象与金融制度安排。据ICI最新资料,到2005年年底,全球开放式基金总资产已经超过177 714亿美元,开放式基金数量也已经达到56 863只。

从目前世界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格局来看,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尽管美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业不是起步最早,但是到2006年,无论是基金品种、基金数量、基金资产总额,还是基金投资者数量,美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均居世界首位,美国已经拥有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可以不夸张地说,美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及其制度安排代表了世界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最高水平,主导着世界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发展方向,也预示着世界证券投资基金的最新趋势,对整个世界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起着示范效应。

我国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政策目标相当显著,监管当局的领导人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目的是希望证券投资基金能起到吸引居民储蓄资金为扩大资本市场规模、稳定资本市场和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并且也为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虽然在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基金共同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二者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促进、相互繁荣的局面。但就实践效果而言,管理层的这种主观良好愿望至少是并没有完全实现,甚至在个别时期内起到了走到了反面,证券投资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资本市场的运行。

总的来说,我国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人们期待的结果,二者之间没有展现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说,管理部门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初衷并没有完全实现。

因此,本文通过对美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同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的分析,试图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证券投资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的理论分析

证券投资基金脱胎于资本市场,又活动于资本市场,因此前者必然要受到后者的某种程度的影响和作用,而证券投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某种影响与作用,二者之间有可能存在着互动关系。正如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一样,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基金之间也可能是形成良性互动,即二者相互促进对方发展,也有可能是非良性互动:即二者相互制约,资本市场限制了证券投资基金的进一步发展,而证券投资基金反过来又干扰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一般情况下,各国政府大力推动证券投资基金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实现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基金良性互动发展的目的,即希望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能推动资本市场功能完善,而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又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了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这里仅仅探讨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基金良性互动关系。

概括地说,资本市场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和作用于证券投资基金:一是业绩决定效应,作为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投资品市场决定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可能业绩从而决定其发展空间(Vittas,1998;Eric M.Engen 和Lehnert,2000),这也是证券投资基金能够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根本来源,是证券投资基金得以发展的条件之一(罗松山,2003;何孝星,2003);二是资金支持效应,资本市场上其他机构投资者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增加其“供血”(Eric.M.Engen和Lehnert,2000),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更加稳定和理性。此外,机构投资者对基金的投资还能起到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因此能促进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壮大(何仁科,2004);三是竞合效应,证券投资基金产业链包括基金产品设计、基金销售、基金资产托管和投资组合管理以及赎回等环节,基金管理公司通常不会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具备竞争优势,例如,在销售上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就更具备优势,而基金管理公司则更专长于投资组合管理(巴曙松,2006;Danny Schweizer,2002),即每一环节都有更专业化的机构来完成,不同环节上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竞合关系,合作的结果是做大整个基金价值链,而竞争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Giovanni Battista Dagnino,2002)。

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会促进证券投资基金提升竞争力、扩大规模,而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则反过来会对资本市场产生积极和有力的影响。

而证券投资基金则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和积极作用于资本市场:首先是资金供给效应,证券投资基金以其制度优势吸引大量储蓄为资本市场提供资金(罗松山,2003;何旭德,2002),活跃资本市场交易,提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Robert Pozen,1998;Brain.Reid,2000);其次是公司治理效应,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投资者以积极股东的身份,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万俊毅,2005;Gorton and Kahl,1999;Micheal P.Smith,1996),提升上市公司质地,从而改善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周小川,2002;尚福林,2005);再次是稳定资本市场效应,证券投资基金秉承价值投资和长线投资理念会促进价格回归价值(Stapledon,1999),减少资本市场波动性,从而起到促进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Nofsinger J.R and Sias R.W,1999;Lakonishok et al,1992 ;施东晖,2001)。

同样,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促进了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微观基础的改善、增强市场的稳定性以及提高市场效率,而资本市场的有利变化则又为证券投资基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环境空间。

三、美国资本市场与共同基金的良性互动发展

美国共同基金从产生至今的几十年的时间已经由一般的金融投资工具和非正式的金融安排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规范化的金融制度,除了自身规模经济、专业化分散化投资和本身运作规范合理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外因就是美国的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美国的资本市场在为共同基金提供投资品、提供资金和为其提供诸如销售服务在内的各种服务与竞争,极大地促进了共同基金的发展,而共同基金的规范发展壮大也反过来在资金供给、参与公司治理、稳定资本市场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资本市场对共同基金的积极作用

证券投资基金制度是在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市场的发达、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基金制度的发达、完善程度。美国的共同基金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在短时间内超过具有数百年发展历史的商业银行系统,除了自身的制度优势、严格的法律规范体系和经济发展创造的条件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拥有一个成熟、规范和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共同基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而基金业的发展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美国的资本市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影响共同基金业的发展的:

1.为共同基金提供一个完美的投资品市场

美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完善和发达的市场,不仅资产规模庞大、金融产品十分丰富,而且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金融原生品市场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正是这种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保证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平稳运行,为投资基金提供了丰富的投资品种和分散风险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某一市场例如股票市场下滑,也还有其他市场作为补充和替代,由于这种此消彼涨才使得投资基金能有一个稳定的业绩空间。

多层次、规范化的资本市场和多样化的证券品种,使得共同基金有了一个健康的市场基础,既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和不断的产品创新,给基金投资者提供更合适于自身风险偏好的多样化的产品的选择机会,更能够通过长期稳定的投资策略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从而使共同基金成为美国家庭重要的投资渠道,保证了基金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为共同基金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在美国资本市场上除了共同基金外还存在这其他的诸多机构投资者,诸如信托机构、商业机构(公司、退休金计划、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退休养老市场。近年来,随着美国退休养老市场的不断扩张和其资产投资于共同基金,正日益成为推动美国共同基金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随着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各种退休金、养老保险制度得到快速发展和完善,使退休资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1999年美国的退休市场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12.7万亿美元。整个退休市场资产的增长也产生了这些资产寻求保值增值的问题,而共同基金是退休市场资产保值增值的一个理想投资品种,因此,退休养老基金也积极参与基金投资。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雇主资助型养老金计划账户和个人退休账户计划构成了共同基金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据ICI的数据显示,到2000年,共同基金中的退休金资产达到了2.472万亿美元,占全部共同基金资产的份额为36.1%,占退休市场资产的19.5%。而基金公司也在积极参与开发适合投资者养老计划的产品,并且对投资者进行了广泛的教育。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种各样的退休养老计划仍将会是共同基金的一个最重要、最稳定的资金来源。

3.为共同基金提供多样化的分销渠道

美国共同基金业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为共同基金提供分销渠道的存在。20世纪90年代,基金公司和基金商开发和扩大了销售渠道,这些渠道使得投资者更容易获得共同基金。美国的投资者若要想购买共同基金,可以从基金超市、各种中介机构、直接从基金公司以及通过像401(K)计划类似的雇主资助型养老金计划等途径获得。

中介机构包括各类经纪人、保险机构、金融策划人和银行等,这些投资专家分析客户的金融需求和目标并推荐合适的基金。通常,他们通过由投资者支付的销售委托费或者从基金资产中扣除的服务费来提供这些服务,这些服务费是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则所允许的,例如,12B-1费用。

通过邮件、电话或在办公所在地直接销售共同基金。这些方式通常以一个很低的销售费用或根本不收费提供基金份额给投资者。

此外,雇主资助型养老金计划也日益成为共同基金的一个重要的推销渠道。

(二)共同基金对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

随着美国共同基金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与自身治理的日趋完善,在资本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般说来,证券投资基金对资本市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产生积极的影响:

1.为资本市场提供资金

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内源性融资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外部融资也十分重要。在外部融资中,通过债券、商业票据和股票等工具进行直接融资就成为企业外部资金的主要渠道,同时美国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融资规模也不断扩大。1998年美国企业发行了债券和股票分别为10 010亿美元和1 268亿美元,而1994年美国的公债总额达到了48 002亿美元。

从企业和政府资金的供给者来说,居民家庭储蓄是一个国家国民储蓄的重要来源,相对于银行存款收益的证券市场的高回报率增加了对居民家庭的投资吸引力,使社会融资证券化的同时形成了居民投资的证券化,而共同基金恰恰为居民家庭运用储蓄进行间接投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增值渠道。

共同基金的发展和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不仅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了资金来源,增加了长短期筹资的选择机会,而且也有效地降低了筹资成本,使得资本市场成为重要的资金融通渠道。如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国库券、商业票据和银行存单等短期货币市场工具,成为货币市场的主要支撑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是与共同基金的投资分不开的,到1999年美国的商业票据余额为1.4万亿美元,其中共同基金就持有其中的44.7%,而家庭、银行等部门总共也仅仅持有55.3%。1999年共同基金持有的公司债券达到3878亿美元,持有市政债券和长期政府债券也达到了5615亿美元。此外,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通过发行垃圾债券进行筹资,促进了科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而20世纪80年代的杠杆收购也异常活跃;这些都与共同基金提供的资金和市场流动性支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稳定资本市场

尽管美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较低,但是美国的股票市场仍然是世界上最大、最活跃,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股票市场,它也是反映美国经济的“晴雨表”。在美国的股票市场上,共同基金是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1999年底美国上市股票总市值达到了17.5万亿美元,而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占总市值的19.8%,2000年更是达到了22% 。

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共同基金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发挥了稳定作用。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平均周转率为55%,而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周转率为20%左右,基金持股的平均年限达到了2.5年,个别基金的股票周转率甚至低于10%,股票持有年限超过了10年。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处于一个持续兴旺的时期,股市的牛市也使得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股票共同基金获得了快速发展,所占基金市场的份额也不断上升,到2000年股票基金占共同基金总资产的59.04%。进入2000年后,美国的股市进入一个急剧下跌的熊市阶段,NASDAQ下跌了20%,S&P下跌了10%。尽管股市下跌,但共同基金的投资者并没有从基金市场上撤回投资,相反流入到股市中的资金还在增加。

在股市低迷时期,共同基金的持有人如果进行恐慌性的赎回,将会迫使共同基金在下跌的市场中出售有价证券,从而驱使股价下跌更快,也就是会加剧股市下跌。但是,研究表明,美国的共同基金股东并没有通过进行大量的基金单位赎回来回应股票市场的暴跌和价格的急剧下跌。在1944―1995年50余年间,美国股市经历了14个波动周期。在这14个波动周期中,只有3个周期(1970―1971、1984―1987和1987―1990)出现了股市收缩时,资金流出的现象。在过去50年中,最大的资金流出是1987年的股市暴跌和其后的两周内,然而,总计仅占股票基金资产的4.5%,也就有5%的股票基金持有者赎回了他们的基金。1974年第三季度S&P500下跌了25%,但基金资产流出却只有0.4%,1970年春季的股市暴跌、1990年8月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4年春季股市的剧烈波动等几个期间,最大的资金净流出也不到股票基金资产的1.1% 。在整个1971―1983年时期股票市场的回报率相当低,股票基金资金经历了净流出,但无论如何也只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惊慌的反映。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对于股市的下跌,共同基金的投资者的反映越来越小,即股票基金资金净流出数量越来越少,流出时间也越来越短。

共同基金投资者的这种特征使美国共同基金能够进行长期稳定的证券投资,尤其是投资者对于共同基金投资在股票市场波动时期的反映、投资理念和风险承受能力,成为股票基金进行理性投资的重要源泉,从而最终使共同基金成为稳定股市的一个重要力量。

3.参与公司治理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上市公司就是其微观基础,因此,上市公司本身质量的高低就决定着资本市场是否健康有效的运转。在现代公司制企业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导致了委托关系的产生,而委托关系极有可能产生委托问题。因此,公司治理问题即如何解决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公司价值也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转的一个关键问题。

公司的股权结构即公司各个股东持股比例以及由此引发的股东之间、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力量对比是决定公司治理效率的一个决定因素。通常,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一方面其所占的股份较少,因此,投票权因数量较少而发言权较弱,另一方面,参与公司治理收益不抵其成本,所以,中小投资者无力也不愿意参与公司治理。

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正成为一只重要力量,基金的单位规模和整个基金业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美国股市的投资者结构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从而对美国上市公司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股市参与者也主要是中小散户,机构投资者比重很小。1965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也仅为16%,随着共同基金资产的增加,其持有的股票数量也在上升,机构投资者的控股比例也在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48%,共同基金的持有美国上市公司公开交易的股票在1999年分别达到了19.8%和22% 。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持有大量的股票一方面使得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或出现问题时“用脚投票”损失太大,另一方面其持有的高比例的股票也使得其“用手投票”在经济上可行。

199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投票表决规则方面放松了有关股东之间沟通信息披露的规定,这显著地降低股东尤其是投资股东从事公司治理活动的成本和潜在的法律责任,使机构投资者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对投资者不利,而要求公司管理者采取行动改善业绩时,能够获得其他投资者和更多的股东支持,提高了参与公司治理、监督人行为的积极性。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利用其所拥有的股份和投票权,以选派董事、从事权竞争、召开股东大会、违背股东利益的经营者、更换总裁和改变公司根本战略等方式参与、甚至主导业绩不佳公司的经营决策,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层产生了强大的压力,使其努力工作、提高公司业绩,从而在保护投资者利益不受侵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仅仅在20世纪90年代初,包括IBM、通用汽车、康柏、AT&T、运捷和数字设备等公司的董事会就在机构投资者的压力之下先后解雇了公司总裁,这在美国证券市场上被称为“机构投资者的觉醒”或“股东革命”(罗松山,2002)。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这种积极干预行为使得美国企业对经理人的内部控制的制度约束更加“硬化”,标志着美国的企业制度已经从“经理人资本主义”转向为投资者对经理人实行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投资商资本主义”。

四、美国共同基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启示

概括地说,美国的资本市场与共同基金二者之间呈现出良性互动发展的态势,这其中许多经验正日益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也是其发展各自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基金所师法的典范。通过本文对美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资本市场与共同基金良性互动发展的过程分析,再结合整个美国共同基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有益的启示:

1.证券投资基金制度是在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市场的发达、成熟程度决定了证券投资基金制度的发达、成熟程度,也决定了其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2.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其基本面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也是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健康发展的基石。企业的经营效益的提高有赖于公司治理结构及其不断完善。美国具有竞争性的产权收购市场可以通过企业收购形成对企业经营者的外部压力,从而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

3.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整个资本市场和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最根本保证,也是最首要的任务。但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保护投资者不受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违背资本市场“三公”原则的损害,而不是对投资者不考虑风险的行为也加以保护。充分的信息、市场参与者的自由选择和充分竞争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必要条件。

共同基金篇5

在美国,民众的投资选择品种很多,包括股票、基金、债券等。相对于股票投资的高风险,民众最普遍的一种投资选择是购买共同基金(Mutual Fund)。共同基金在美国又称为投资基金,是由专业金融从业者管理、向社会投资者公开募集资金以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营利性的证券投资资金,共同基金购买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商品以获得利息、股息或资本利得。

美国人热衷投资共同基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够回避投资股票的高风险。虽然投资股票通常比投资基金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但在资本市场上,风险与收益是息息相关的。一般民众通常对数以千计的股票和债券无所适从,如果购买基金,可以让专业化的投资团队来替自己完成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还可以通过组合投资实现投资的多元化,以分散投资风险。调查显示,42%受调查的共同基金持有人表示,因为股市波动风险太大,他们选择比股票更安全的共同基金。

大多数美国人投资共同基金不是攒起一笔钱后再去投资,而主要是利用退休计划账户、个人退休账户上的资金来购买共同基金。由于退休基金的投资等于是在积累养老钱,所以共同基金的特性更多是一种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行为。美国共同基金的发展,与其养老金体制是密不可分的。自1981年以来,美国社会保障事业中的养老金体制得到迅速发展。员工从其工薪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放到个人退休账户里,企业也相应地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放到员工个人的退休账户里。按照美国税收制度,这部分资金享有税收优惠政策,即个人和企业为退休账户缴纳的费用从应纳税基数中扣除掉。所以,一般美国工薪阶层人员会尽可能往其退休账户里多存钱。在参加退休计划的员工中,有59%的人选择了基金投资。调查显示,养老金在共同基金中的资产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20%上升到了目前的约40%,成为基金最大的投资者。

种类繁多 适应多种需求

美国共同基金有三大类,它们分别是股票基金、债券和收入基金以及货币市场基金。其中,股票基金主要有7类。快速成长型基金寻求最大的资本成长,现实的收入不是重要的因素,而未来的资本所得才是主要目标,这种基金投资于非主流、非热门股票,以期获得巨大的利润。成长型基金投资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公司股票,但风险性比快速成长型要小。成长和收入型基金寻求长期资本成长和现在的收入相结合,这种基金投资于股票的标准是价值的增长和展示出良好、连续的支付红利的记录。贵金属/黄金基金主要投资于与黄金和其他贵金属发生联系的股票。此外,国际基金主要投资于美国以外的公司的股票,全球性综合基金投资于全世界的股票,收入股票基金寻求收入的高等级,主要投资于有良好红利支付记录的公司股票。

债券和收入基金包涵的种类就更多,其中灵活组合基金允许基金管理者依据市场的变化作出投资股票、债券或是货币市场的决定。余额基金主要投资于能产生现实收入的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收入债券基金投资于混合的企业和政府债券,美国政府收入债券基金投资于多样的政府债券,包括美国国库券、联邦政府担保抵押证券和其他政府票据等。货币市场基金品种相对较少。应纳税的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中短期、高等级的证券,如美国国库券、大银行的存款证明书和短期商业债券。

共同基金篇6

在消失的414个共同基金中,大部分类型是股票型基金。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基金消失的背景,是过去12个月中标普500指数上涨7.1%。但低利率和股市疲软促使投资者逃离股票基金,而将新资金大规模地投入到债券基金之中。

这一景象与国内有相似之处。过去两年国内国债指数和企业债指数都经历了持续上涨,在股市疲软之下,债券基金凭借较高的收益持续吸引了投资者的青睐。无论是在发新基金中的占比,还是募集规模上,债券基金都更胜一筹。不仅个人投资者将资金转向债券类投资品种,保险等机构投资者最近两个月也在增持债券基金。

另一边,国内市场也有迥异现象。根据约翰•伯格《今天的共同基金产业:回到未来》中的数据,在2000年到2002年间美国共有900只共同基金消失,到今天美国共同基金消失的数目更多。这意味着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美国共同基金持有人,在不赎回基金的情况下,手中基金的名称和所属公司发生了变更。

与美国投资者相比,国内基金持有人或许是幸运的。尽管近年来不断有基金触及清盘线,但他们往往都能躲过“连续60天”的魔咒。拥有“不死金身”的基金,得以在业绩不佳、市况不济的背景下继续残喘,并等着起死回生、重新长大的那一天。尽管这样的基金对于持有人和基金公司双方来说,都面临着亏损,但基金公司很难同意作国内基金“安乐死”的第一家。

然而,基金消失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最终使得美国共同基金业吐故纳新,孕育出了全球竞争力的资产管理公司。最终也提升了美国基金产品的适用性和投资业绩,及基金持有人的切身利益。长远来看,它对基金持有人,对基金公司本身,甚至基金行业的发展,都是有其推动意义的。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共有5000只股票基金,700家基金公司,平均每家公司拥有7只;我国450只偏股基金,60家基金公司,平均每家公司也是拥有7只左右。美国富达公司于1993年大规模启动风格基金之际拥有境内股票基金20只;我国目前前几位的大型基金公司也拥有20只左右的基金产品。但数目只是表象。

在美国的这些基金公司很大部分都经历过无数年的市场洗礼,拥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在持有人那里拥有更多的信赖。根据1940年颁布的《投资公司法》,美国共同基金只要拥有至少10万美元的种子资本就可以获得向公众募集的资格,他们还拥有低成本的产品退出政策。所以,本世纪以来,历年美国死亡的基金数量都超过了新生基金数量。

跟美国资本市场成熟度伴随提升的,是更加市场化的监管方式和市场环境,以及与投资人需求密切相关的基金分销渠道。在全球主要基金市场,财务顾问在基金销售市场占据的份额非常大,他们的专业化判断帮助投资人在不同风格的基金间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人对基金的选择。

共同基金篇7

1.所有权的特殊性

对于委托关系的分析避不开所有权的属性问题。传统委托理论是基于私人所有权基础的,近年来,其应用逐步拓展到所有权为公共属性的研究中,如国有资产的管理等。公共养老基金的财产所有权的属性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公共或私人,其委托关系因此存在特殊性。

对于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保障制度来说,其财产“不是实际的财产,而只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纳税人的一种索取权”,是一种名义上的公共财产(Feldstein,1998)。在某些国家,现收现付的国民基本养老金制度采取养老保险税的征缴方式,其资金属于国有资产和政府预算,带有明确的“公共财权权”属性。对于待遇确定型的基金制养老金计划,每个参加者对基金具有明确的财产所有权,这是一种应当受法律保护的“私”产权。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计划通常是以公共账户设立的,基金财产权具有不可分割性,称为法人产权,“物化”的基金财产不归属于任何参加者个人,参加者也没有任何处置权,因此又带有明显的“公产权”属性。对于缴费确定型的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个人对基金的财产权是基于个人缴费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私产权性质。但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个人有投资决策的权利,但作为整体的公共养老基金仍然具有不可分割性,参加者对个人账户资产也不能自由转移和交换,这又不同于一般的“私”产权。因此,公共养老基金所有权“公共”与“私人”的双重属性,是其特殊的委托关系的深层次原因。

2.公共养老基金的委托链

同很多其他公有资产或公共事务相似,公共养老基金也存在着多层委托关系,有着较长的委托链。首先,计划的参加者和受益人是初始委托人,是委托链的起点,具体执行基金运营的机构及其成员是委托链的末端点,在这两点之间,还存在政府、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或是理事会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其次,公共养老基金的委托链包含两个层次:所有权的委托和经营权的委托(图1所示)。由于所有权的公私双重属性,养老基金的所有者——参加者和受益人不能直接行驶所有权职能,只能委托给政府,而政府则通过设立养老基金理事会或者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等方式履行所有权职能。这是所有权的委托,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信托关系。理事会作为受托人,可以将养老基金的经营权委托给外部独立运营机构,或是由下属运营组织执行。这种经营权的委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委托关系。

正因为这种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公共养老基金委托关系中的利益冲突更为复杂。一般私人部门利益冲突主要为经营者(经理)与所有者(股东)之间,董事会被认为是所有者利益的代表。而在公共养老基金中,理事会与所有者之间还有一个绕不开的环节,即政府,政府的目标利益也会和计划的参加者及受益人利益产生分歧,这对公共养老基金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公共养老基金的委托框架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团体,那就是纳税人。对于DB型养老保险制度和具有最低保障的DC型制度来说,政府负担着养老金负债“最后兜底”的责任。当养老基金运行不佳,发生偿付能力危机时,政府将不得不动用税收收入弥补养老金负债,也就是说,这种兜底责任最终的承担者是纳税人。对于公务员养老金计划来说,筹资问题也对纳税人的利益有影响,比如,Mitchell(2001)对美国公务员养老金计划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计划的财务状况不佳导致未来税收增加的预期,从而降低社会财富价值,或降低当地地方政府债券价值及其信用等级,从而使纳税人受损。因此,纳税人毋庸置疑地成为公共养老基金非常重要的一个利益相关团体。围绕着政府和纳税人这两个公共养老基金委托链中的特殊角色,公共养老基金管理中潜在的委托问题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2、公共养老基金的委托问题

1.公共养老基金管理中委托问题的产生

如果所有权和控制权完全统一,任何委托问题都不会产生;如果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利益完全一致,也不会发生委托问题;如果委托人能够100%度量和监督人行为,照样不会有委托问题。这三者是委托问题的来源,也是衡量委托问题程度的标准,不一致的程度越高,监督和度量越困难,成本就越高,潜在的委托风险也就越严重。

(1)看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需要问这样的问题:谁承担风险?谁决定和执行策略?二者是否对应?公共养老基金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三个团体:计划参加者和受益人、政府、纳税人。由于政府的责任最终必然转嫁给纳税人,因此可以认为参加者和受益人、纳税人最终承担公共养老基金缩水的风险。纳税人是个非常宽泛的团体,对决策的参与只能是概念上的事。至于参加者和收益人,且不要说覆盖全国的国民基本养老基金,就算针对性的公共部门职业年金,所覆盖的人群团体通常也是非常分散的,比如公务员,教师,警察等。除了个人具有一定投资选择权的个人账户制度外,这些最终承担风险的团体很难实质性地参与公共养老基金的决策和运营。而对于私人养老基金,雇员可以通过集体协商机制参与养老金计划的选择和决策,代表雇员利益的工会也常常对养老基金理事会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决策的参与程度要高得多。基于同样的道理,公共部门职业年金计划的决策者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与风险承担者相一致,因此在这方面也优于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2)作为委托人的计划参加者和受益人的利益目标,是基金资产的最大化,以保证安全稳定的未来退休收入,这和私人养老基金是相同的。与一般公司治理相比,养老基金中利益分歧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计划发起人和参加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对于私人养老基金,受托人的一个潜在目标可能是公司的利益,比如,很多公司的养老金计划都将基金资产的很大比例投资于本公司股票。公共养老基金的发起人是政府,它的利益目标比提供养老保障要广泛,与“最大化基金资产”的目标有时难免产生冲突。一个最简单的情况是禁止公共养老基金的海外投资,其隐含的意义是基金只能为本国的发展做贡献,和私人养老基金大量投资与本公司是相同的决策思路,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也不是基于“基金资产最大化”的选择。

(3)监督失效是公有经济普遍面对的难题。张维迎(2004)证明,初始委托人的监督积极性和最终人的工作努力水平随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和公有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递减。其主要原因是,委托层次的增加必然拉大初始委托人与最终人之间的距离,使得监督变得更加缺乏效率。同样,规模巨大的公共养老基金也存在严重的委托人监督的“搭便车”行为,导致监督的失效。

2.委托问题在公共养老基金中的表现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委托问题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是在委托人无法评估者行为是否能最佳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时产生的。在公共部门治理中,委托人(公众)对人(政府)的行为的评估完全处于信息劣势,这也是其他一些公共事务人选拔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公众具有选举权和参与一些政治事务的权利,但事实是在很多情况下公众对于政府的选择都很难有效地体现自己的意志。这是公共部门委托问题的难点之一(Carmichael,2002)。在公共养老基金冗长的委托链里,作为初始委托人的计划参加者和受益人处于绝对的信息劣势,不能有效地度量各级人的行为。虽然基金管理机构的成员构成中可以包括计划参加者代表,但在两个层次的委托关系中,委托人在人的选择上都是力量薄弱的。

道德风险指人可能故意采取有利于自己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传统的道德风险主要是一些较为直接的个人牟利行为,如自我交易、腐败、责任逃避等。公共养老基金产权的具有“公共”性质,监督的失效使得人面临更多这类“自利”行为的诱惑。这种自利行为可能包括直接贪污基金资产,将资产挪作他用,在咨询者、外部独立人的选择上等等,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公共养老基金管理中都存在这样的案例和丑闻。

除了这种传统的经济利益方面的“自利”行为,在公共养老金管理中还有一种特殊的问题,那就是人的政治利益。不论公共养老基金采取什么制度和模式,其委托链中都有一个避不开的环节——政府,基金的管理者由此与政治有脱不开的联系。如果管理机构与政府是行政隶属关系,那么其管理决策的政治目标导向作用则更大,管理者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追求个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或是突出的“政绩”,而将基金资产最大化和保护参加者退休收入安全这个目标置于次要位置。对于信托型的管理模式来说,同样存在这种风险,因为公共养老基金受托人理事会的成员大多具有政治身份——由政府任命,或是由前政府官员担任。在世界银行2003年对世界范围内26只公共养老基金的调查中,这两类有政治身份的受托人在理事会成员中的比例平均为88.9%(HessandImvavido,2003)。纵然理事会在法律上是独立法人实体,但成员的这种特殊身份也使得其有追求政治目标利益的动机。追求政治目标给人带来政治地位或政治形象上的提升,是对其个人利益的满足,从本质上也是“自利”行为,这是公共养老基金有别于公司和私人养老基金的一个特殊问题。

3.经济目标投资ETIs

除了个人的政治目标道德风险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公共养老基金管理中的强制性政治干预。这种干预的突出表现就是公共养老基金的“经济目标投资”(EconomicallyTargetedInvestments,ETIs)。美国劳工部将“经济目标投”策略定义为“除为雇员的津贴给付计划寻求投资回报以外还需选择投资的经济利益”的投资行为。金投资于支持国家或地方经济建设的项目。同私人养老基金最大化基金资产价值或受益人利益的唯一目标不同,公共养老基金往往存在双重目标,即在受益人利益之外,还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效益或政府的其他政治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26个公共养老金计划的调查,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强制性投资是很普遍的,60%的计划都面临这样的要求,有48%的计划受到投资于政府(包括国家、州或省、市级政府)债券的要求;24%的计划必须投资于社会公益项目如住房项目;32%的计划受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制要求。

公共养老基金资产规模巨大,对于政府来说可谓一个“蜜罐”,使用这笔财富来解决一些社会项目的资金问题、创造和保护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等,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似乎是件功德圆满的事。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意味着强迫养老金计划的参加者做出牺牲,而世界各国公共养老基金投资的实践也显示,不以最优回报为目标的社会投资往往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使基金陷入困境。在美国,ETIs投资政策导致的地方政府养老基金案件和丑闻层出不穷,发人深省。比如,伊利诺伊州、加利福尼亚州等都曾经发生过将巨额公共养老基金挪用于平衡州财政的案例,康涅狄格州某重要企业陷入经济困境,为保护就业水平,该州运用公共养老基金对其进行高达2500万美元的长期战略投资,购买了47%股权,后来该企业倒闭,给该州养老基金造成重大损失。

大量的实际案例表明,经济目标投资增加了公共养老基金的投资风险,降低了其潜在回报率。一些经济学家对美国地方养老基金的ETIs投资业绩的测算结果显示,ETIs的强制投资使公共养老基金的年收益率降低了1.0%—2.5%,1985~1989年,美国由于强制性的经济目标投资政策和政府干预而导致的养老基金价值损失总计大约282亿美元(Ro-mano,1993,1995)。

如前所述,纳税人是很多公共养老基金的最后“兜底者”,这就增加了政府寻求“最大化基金资产”之外目标的动机,因为其本身并不需要承担最终风险。而且,养老基金的债务具有长期性,一项不妥的策略所导致的基金运行不善,可能要到下一届政府执政期间才显露,由此而导致的增税压力也将是未来政府所不得不面对的,而于现任政府来说,动用基金所带来的利益则是现时的。

可见,在公共养老基金管理中,目标利益的冲突表现出更多复杂性。除了人个人的道德风险外,还存在政治目标带来的分歧和冲突,如何处理和解决这种冲突,是公共养老基金必须面对的问题。

3、对公共养老基金治理的启示

为协调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冲突,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机制,来监督、约束和激励人,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这便是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要解决的问题。公司治理的概念通常是围绕公司“股东”展开的,随着治理理论应用范围的扩大,其概念也得到延伸,Carmichael(2000)将其定义为:“治理指公司或政府为了达到其利益相关者的福利最大化,以及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对其事务进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公共养老基金治理不能套用公司治理理论,而是应当针对其特殊的委托关系、目标利益冲突以及风险的特点等,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

基于以上委托理论的分析,我们认为,相对于私人部门治理和私人养老基金治理来说,公共养老基金治理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腐败及对基金的滥用,避免不恰当的政治干预,增加透明性,建立问责机制以及提高管理机构效率等。这些内容,在很多国家的公共养老基金治理实践中都得到体现,具体的策略包括:建立独立的治理主体;控制治理主体中有政治附属身份的管理者的比例;建立公正、透明的任免机制;指定管理成员的行为准则;建立稳定有效的外部运营机构,如投资管理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等的筛选和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对利益冲突以及社会性投资的项目应予以披露等。

摘要:本文以委托理论为分析框架审视了公共养老基金的管理问题。同私营公司和养老基金相比,公共养老基金的委托关系较为特殊,目标利益冲突更为复杂,委托风险也有很多特殊表现。公共养老基金的管理需要针对这些特殊问题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以提高管理绩效,保障参加者的退休收入安全。

共同基金篇8

我国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初期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发展。直至1996年,我国保险业引进美国友邦保险个人营销制度后,中国保险中介才开始真正起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445家,营销员2560532人。全国中介共实现业务收入720.02亿元,同比增长19.88%。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8043.50亿元,同比增长38.84%,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2.21%。

我国2009年修订的新《保险法》将个人保险人写进了保险中介机构的行列中,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个人保险人、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保险经纪人的经纪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同时,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保险机构、保险经纪人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缴存保证金或者投保职业责任保险。未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保险机构、保险经纪人不得动用保证金。”新《保险法》并没有要求个人保险人领取保险业务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并缴存保证金或者投保职业责任保险的规定,仅规定个人保险人应当具备国务院保险监管机构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资格证书。

2个人保险人组织形式的缺失

我国新《保险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保险人委托保险人代为办理保险业务,应当与保险人签订委托协议,依法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且第十百二十七条规定“保险人根据保险人的授权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行为,由保险人承担责任。保险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保险人名义订立合同,使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权的,该行为有效。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人的责任。”。保险公司与保险人一般为委托关系,保险人并非保险公司的正式员工,不受《劳动法》的保护,不享受公司的医保、社保等福利,这些因素导致了个人保险人的短视行为,如未正确引导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不向投保人解释说明保单的除外责任等,这些行为直接引发了投保人与保险公司间的纠纷。

从宏观角度看,个人保险人的短视行为和不诚信行为的根源在于约束力的薄弱,在整个保险市场中,只靠一根委托关系的细绳束缚着数以万计的个人保险人,可以说个人保险人几乎是无组织无纪律无约束的。

3创立个人保险人合作社

3.1建立方式

该合作社初始资金应由财政资金单独构成,并注册成为法人资格,建立一个共同基金,成立基金理事会,该理事会成员应由保监局代表、财政部代表及个人保险人代表组成,下设投资、会计、法律等部。在我国境内取得保险人从业资格并从事个人保险的人以会员的形式加入。

3.2基金理事会的职责

①管理共同基金,制定基金的投资经营策略并组织实施。②选择并委托基金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对共同基金资产进行投资运作和托管,对投资运作和托管情况进行检查;在规定范围内对基金资产进行直接投资。③负责该基金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定期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起草财务会计报告。定期向会员公布基金的资产、收益、现金流等财务情况。④为会员提供法律援助。

3.3共同基金的来源

共同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

①初始资金;②个人保险人的佣金;③保险公司的补充资金;④投资收益。

其中个人保险人的佣金是指人每次业务佣金的一定比例注入共同基金,该比例应比我国社保基金的个人缴纳比例高些,10%左右;但我国税法对于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按劳务报酬所得计算的,税率分20%、30%、40%三个累进标准,相对于工资薪金所得的税率是比较高的,税务部门对于个人保险人的佣金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减轻这群人的经济负担。保险公司的补充资金是指保险公司按个人人一定的佣金比例向基金补充的资金,该比例应比我国社保基金的企业缴纳的比例低,10%左右。

3.4共同基金的结构

共同基金应分成两个账户,个人账户和共同账户。

①个人账户分为普通账户和理赔账户,普通账户的储蓄可用于住房、保险、获准情况下的投资和教育支出,但对该账户有最低限额限制,只有超过该限额的储蓄才可以用于其他用途。理赔账户则用于支付过程中因人的过错造成的赔付。

②共同账户的资金主要是保险公司的保险补充资金,人的税收优惠额和投资收益。该账户用于养老和医疗。会员缴费年限超过15年,退休之后就可从个人账户和共同账户中领取养老金,从共同账户领取的月标准以办理申领养老金手续时的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年限每满1年发给1%,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这部分就越多。

3.5共同基金的投资范围

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同时应规定各投资渠道的比例,规定如下:

①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②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③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④委托单个基金投资管理人进行管理的资产,不得超过年度基金委托资产总值的20%

4合作社对个人保险人市场的规范作用

①遏制了《保险法》中未对个人保险人做出缴存保证金或者投保职业责任保险等规定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共同基金个人账户中的理赔账户用来弥补过程中因人过错导致的损失。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做出赔付后,可根据人的责任程度向人追偿,合作社作为中间人应公平、公正的相互协调。人为了减少该账户的支出,在过程中将尽量减少自己的失误,维护投保人的知情权,让人、投保人、保险公司三方达到三赢,利于保险市场的正常发展。

②有利于提高个人保险市场的总体素质和福利水平。只有取得了人从业资格的从业人员才能加入该合作社,而且保险公司只委托会员人,迫使想要从事该行业的人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了个人保险人市场的总体素质。共同基金的设立则为会员提供了互助式的养老、医疗保障,提高了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降低了整个行业的人员流失。

摘要: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比较晚,对保险人的管理在法律和制度上都还存在不足,2009年新《保险法》的修订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的管理,但仍存在问题。本文针对个人保险人组织形式的缺失,提出创立个人保险人合作社,并对合作社的创立方式和内部组织结构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合作社的建立有利于个人保险人的监管,同时提高了个人保险人的福利水平,有利于整个保险中介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组织缺失;合作社;共同基金

参考文献:

[1]谢江军.个人保险人市场现状及立法规范[J].法制与经济,2009,(4).

上一篇:中银基金范文 下一篇:宝盈基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