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权范文

时间:2023-09-30 15:57:41

特许经营权

特许经营权篇1

特许经营权是指由权力当局授予个人或法人实体的一项特权。

特许经营权出资是不合法的。

《公司法》第27条的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出资的财产除外。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8条第三款明文规定:股东或发起人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出资。

(来源:文章屋网 )

特许经营权篇2

特许经营是指,特许人通过订立合同,将其拥有的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许可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相应费用的经营活动。特许经营的核心是特许经营权,特许经营权是被特许人通过特许人授权,利用特许人知识产权及经营模式等无形财产从事经营活动的权利。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劳动的成果及商业标记所享有的专有性权利。两种权利的界定表明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但特许经营作为特许人利用自己的知识资本与他人货币资本相结合来扩大规模,进行低成本扩张, 提高品牌影响力的经营模式,注定特许经营必然与知识产权有着天然的联系。特许经营权实质上是一种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整合后的综合性权利,并以传统的知识产权如商标、商号、专利、专有技术、服务标记、商业秘密为其核心内容。故而对特许经营权及知识产权关系的探讨对保护这两种权利及发展特许经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许经营权与知识产权的共同方面

特许经营权与知识产权是两种独立存在的权利形式,但都属于无形财产权的范畴,都是重要的可供企业长期使用,具有超额盈利性的无形财产。因此,特许经营权和知识产权都具备无形财产所具有的某些共同属性。

1.客体的非物质性

特许经营权的客体是被特许人能否取得特许人许可,使用特许人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并获得从事相应经营活动的资格。知识产权的客体是知识产权人智力活动的成果。因此,特许经营权与知识产权的客体都具有不占有空间位置,不具有物质形态的特性。

2.特许经营权与知识产权都具专有性特征

特许经营中的特许人经过自己长期奋斗努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标、商号、技术、服务标记等成为吸引消费者消费的一种无形力量,也成为同行竞争者窥视的对象,同行竞争者希望自己投资,同时能够获得特许人的商标、商号、技术,服务标记、商业秘密等重要资源的使用权。这种需要促成了特许经营权的产生,也使特许经营授权使用体系得以形成。所以说特许经营的核心是无形资产的输出,一个特许人往往有为数较多的被特许人,但这种许可被特许人使用的权利只能归特许人专有。也可以说,特许经营权只有向特许人去申请才可能获得。知识产权实际上是法律赋予智力活动主体对其智力活动客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专有权,以达到鼓励发明创造,推动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目的。

3.特许经营权与知识产权都具有时间限制的特点

特许经营权一般都存在使用的期限问题,特许经营合同中的一个重要条款就是被特许人使用特许经营权的期限。这种对特许经营权的时间限制一般来源于双方当事人的约定。知识产权的时间限制是法律为了平衡知识产权人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做的巧妙安排。从此意义上看,知识产权的时间限制是法定的,但知识产权人行使许可权时对被许可人的时间限制是由当事人约定而形成的。

二、特许经营权与知识产权的差异

虽然特许经营权与知识产权有着某些共同属性,但作为两种权利形式,它们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1.权利产生方式不同

特许经营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合同,是一种基于约定授权而产生的权利。而知识产权是一种法定权利,授权的客体及其范围,授权的条件与程序均由法律直接规定。

2.专有性程度不同

特许经营权基于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约定而产生的特点决定了被特许人行使权利时应以双方当事人的事前约定为界限,受控于特许人,向特许人缴纳特许费,需要遵从特许人在经营中的各种标准和模式。尤其是被特许人对特许经营权的处分会受到严格地限制。而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性权利,可依法自由行使法律赋予的各项权能。

3.主体要求不同

获取特许经营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盈利,故决定了特许人与被特许人双方当事人的资格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双方都应具有从事盈利性活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如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依法不得从事盈利性活动的法官、公务员,不能取得特许经营权从事特许经营活动。知识产权是因智力活动或显著标记而取得的权利,因此,一般情况下,知识产权主体的范围比较宽泛,受限很少。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依法不得从事盈利性活动的法官、公务员在满足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的权利人。

4.客体的具体指向不同

虽然特许经营权与知识产权同具有客体非物质性的特点,但他们客体的具体指向不同。特许经营权的客体是针对从事特许经营的“资格”。而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

5.权利内容不同

特许经营权的内容具有丰富开放的特点,从特许人的角度而言,特许经营权包括知识产权,是授予、理念和制度安排、资金营运方式、管理手段、操作系统、经营人员的服务方式等。而知识产权的内容是法定的、特定的,包括排他权、转让权、许可权、请求保护权等。

6.人身属性存在差异

特许经营权是一项直接指向财产内容基于授权而取得到的权利。与人的精神活动无关,是一项单纯的财产性权利,不具有人身属性的特点。而知识产权的获得与人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是人格的延伸,知识产权因而是兼具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为一体的权利。

三、特许经营权与其中所包含知识产权的关系

特许经营产生发展的历史表明,特许经营权与知识产权有着紧密联系,与包含其中的知识产权同生同亡,相辅相成。

1.特许经营权与其中的知识产权同生同亡

特许经营权本身包括特许人自身的知识产权,而且以其为核心内容。特许人从一开始授权,签定特许经营合同,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就是其内容中的核心部分,没有关于知识产权授权的特许经营是不可想象的,也就不成其为特许经营。可以说,特许经营权与其包含的知识产权同生。从被特许人的角度看,特许经营权丧失的同时,使用特许人知识产权的权利也随即丧失,从此来看,特许经营权丧失的同时使用他人相应知识产权的权利也就随即丧失,特许经营权与知识产权共亡。

2.特许经营权与知识产权相辅相成

特许经营权的实现需要借助其中的知识产权,通过利用其中的知识产权可以使特许经营权中蕴含的经济利益得以实现。一方面,可以扩大特许人的市场份额,提升其品牌影响力,提高竞争实力,实现企业低成本地快速扩张。另一方面,被特许人可借助特许人的知识产权实现自己投资盈利的终极目标,省却自己创名牌、研发技术,筹措创业的艰辛。

知识产权丰富成就了特许经营权。特许经营合同是所谓的“一揽子”协议,在此协议中,许多条款是关于特许经营权中知识产权的内容,如:关于商业秘密的保密条款;商号的使用;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使用。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就没有所谓的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权便是空洞无物的。

特许经营权篇3

【摘要】随着我国商业特许经营的高速发展,特许经营引发的对外侵权责任纠纷越来越多,但是,我国法律法规缺乏相关规定,实践中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将重点探讨特许经营对外侵权情况下如何平衡特许人、受许人、第三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合理分配特许经营的对外侵权责任问题。

【关键词】特许经营;特许经营对外侵权责任;责任承担

特许经营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化生产和现代消费观念的商业模式,正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获利能力的新兴投资方式和创业途径之一,它本身蕴含的巨大优势已被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所证实。①随着特许经营的发展,与其相关的纠纷也层出不穷,既包括特许经营合同纠纷也包括特许经营侵权纠纷,本文重点探讨特许经营对外侵权责任的承担问题。

一、特许经营的概述

(一)特许经营的概念

特许经营(franchise)一词源于法文,原意为免于奴隶、苦役的身份,经演变引申为特许人的一种特权,它为一般人提供一个拥有自己事业的机会,即使他缺少必要的经营经验和足够的资本。②特许经营如何定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各国立法和法律理论分别从商业自治及法律调整的两个层面对特许经营进行规制,对特许经营的定义因侧重点不同而异,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

我国《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商业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③

(二)特许经营的特征

从特许经营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特许经营的特征:

1.特许经营的基础是特许合同

特许经营是通过特许合同构造出的统一商业模式,在该模式下,特许人允许受许人按照特定要求的模式运用自己的经营资源进行经营,并有义务提供指导、培训、技术支持等。受许人应当严格按照特许合同的约定展开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一方支付相应的对价。

2.特许经营的核心是特许权的许可

特许权属于权利人的无形财产权,关于特许经营的本质,理论界存在着“转让说”和“许可说”两种观点,受许人只是有权使用特许人的商标、技术、专利等,这些权利的归属并没有随着特许权发生变动,特许经营的核心内容是“特许权人将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产权及专利所有权利授权给经营人使用,并收取报酬”。④因此,“许可说”较为科学,这对特许经营中共同体对外责任的公平分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特许经营主体身份的独立性

特许经营许人和受许人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没有任何的隶属关系,明确主体关系是特许经营对外责任分担的基础和前提。

4.特许经营具有对外同一性的特征

特许经营的同一性是特许经营得以快速复制并且成功运营的竞争优势之一,为了保证特许经营体系的同一性,特许人必须对体系内的所有受许人进行统一的标准化控制及管理,这是特许权许可使用的内在要求和外在特征。从同一性角度出发,特许经营对外责任的分担不能简单地全部归于特许人或者受许人。

二、特许经营对外侵权责任的概述

(一)理论现状和现实意义

侵权责任是指侵权人因实施侵害或损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而依据侵权责任法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⑤特许经营对外侵权责任是指特许人或者受许人在特许经营的过程中因为对第三人实施侵害或者损害第三人民事权益的行为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我国关于特许经营的专门法律先后出台了三部,包括原国内贸易部1997年颁发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商务部2005年颁布实施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和国务院2007年颁布实施的《商业特许经营条例》。从内容上看,《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只规定了相应的规则而没有惩罚措施,缺乏强制执行力。《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明确加入了特许人和受许人法律责任的规定,但是由于行政规章属于行政法,在其中规定当事人的民事责任,超出了规章的权限范围。《商业特许经营条例》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规定了特许人违反规定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但没有涉及特许双方可能承担的民事责任。这就意味着,关于特许经营中民事责任的承担就要回归到《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中来。特许经营是一个与法律规则联系十分密切的行业,法律是与特许经营三大要素—品牌、系统、支持同等重要的第四大要素。⑥

与特许经营法制不健全相对应,特许经营自产生起在我国获得了迅速发展,不仅扩大了内需,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拉动了投资的增长。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特许经营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2003年重庆发生的供货商欠款的受许人及其特许人的案件就在处理时产生了较大争议,⑦2005年沸沸扬扬的肯德基苏丹红事件中,远隔大洋的肯德基总部是否应对中国大陆的苏丹红事件受害人承担责任等问题也引起广泛争论。在侵权事件频发,公民维权意识增强的今天,研究特许经营对外侵权责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现行各种观点及评析

特许经营对外侵权责任应当如何承担?特许人是否应当对受许人的对外侵权行为承担责任?从特许人与受许人的角度来看,两者是平等独立的主体,民法从权利到责任都贯穿了个人主义原则,因此应当由受许人自己承担对外侵权责任。但是,特许经营关系中牵涉到了第三人,如果将不特定的第三人也纳入考虑,则特许经营是一种特殊的商业营销模式,应当由商法进行调整,而商法则体现了社会连带主义的倾向,特许人对受许人的对外侵权责任不能完全免责。⑧对此,英美法系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做了哲学解释,第一种观点从风险分散原理、防止损失发生原理、深兜原理出发论证对特许人施加责任是为了产生经济上高效的结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最终都会从中受益。第二种观点从信赖和不得自食其言的理论出发论证了对特许人施加责任是源于社会公平和道德责任的观念。两种观点虽然论证思路不同,但都从不以个人的过错作为施加责任的基础得出了特许人需要对受许人的对外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的结论。

目前,关于特许经营对外侵权责任的问题,主要是讨论对外侵权责任在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的分担问题,学界未有权威的学说,下面对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 [论文网]

1.自己责任说

该学说认为特许经营的各方各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主要理由:⑴特许经营的本质是基于特许经营合同而产生的一种商业模式,应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担责”的财产所有权归属及义务承担原则来确定承担责任的主体,应由被特许人自己承担责任。⑨⑵从特许经营的实践来看,特许人之所以选择这种品牌扩张模式,正式看中其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优点。特许经营的责任自负原则可以打消特许人需要承担巨大风险的顾虑,有利于特许经营的发展。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特许经营协会会员国在处理特许经营对外侵权责任时,主张被特许人的独立责任。

特许经营权篇4

内容摘要:特许人和受许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功能耦合为主要内容的合约关系。对特许经营这种链形组织绩效的主要威胁是“搭便车”问题,特许经营中的所有权结构主要是为了解决特许经营中的这一问题。

关键词:功能耦合 外部性 内部性 搭便车 所有权

特许经营可以说是商业领域内所发生的继百货商店、超市之后的第三次革命。对我国而言,特许经营可谓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快速地改变着我国许多行业的竞争环境、竞争方式和竞争的基础。同样重要的是,支撑特许经营的网络型组织,是一种既不同于市场又不同于科层的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有着巨大的组织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特许经营中的功能耦合、利益重叠和所有权结构三方面,对特许经营这种商业模式进行研究。

特许经营中的功能耦合

对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为双赢观,认为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赢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特许人实现了使其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的价值最大化目的,而受许人实现了其经营利润的最大化。显然,这种观点重在强调,特许人和受许人在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但实际上,使特许经营成为组织经济学家关注焦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治理。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利益冲突的一个典型表现是,特许人往往倾向于开发和推广定价高的产品,即使这种产品的销售价格低也无所谓。因为,特许人的特许使用费同特许店的销售收入成正比,而受许人的利益是以特许店的经营利润为基础的。

第二种观点为合约观,认为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特许人为了获得特许加盟费和特许使用费而允许受许人经销其产品,受许人为了从经销特许人的产品中获利而愿意向特许人支付特许加盟费和特许使用费。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没有揭示出特许人与受许人在投入-产出上的依存关系和特许经营这种链形组织所具有的既区别于市场又区别于科层组织的特征和功能。

在此,本文提出揭示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关系的第三种观点,即功能耦合观。笔者把企业组织看成一种把一定的投入转变成一定的产出的系统。重要的是,每个系统只有在特定的维生条件集下,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的功能耦合指的是:特许人的产出(特许系统专用的知识和技能,如其产品技术和过程技术等)是受许人维持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重要的维生条件(投入);反过来,受许人的产出(特许店专用的知识和技能及其所创造的系统剩余等)又成为特许人维持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重要的维生条件(投入)。

在特许人的产出中,品牌名资产的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特许经营之所以在1950年的美国和1990年后的我国蓬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品牌名资产的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电视等更有效的全国性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建立全国性品牌名的成本;第二,消费者的流动性增大意味着消费者经常要在不熟悉的地理区域购买,全国性的品牌名资产可以在其中起质量信号的作用,降低消费者搜寻产品质量信息的成本,从而提高了全国性品牌名资产的价值;第三,消费者实际收入的持续提高导致其在零售市场中搜寻的机会成本进一步增大,再次提高了全国性品牌名资产的信息价值。

成功特许人的品牌名资产的市场价值往往是经过市场的长期检验和证明的,一般拥有一大批忠诚的消费者,它对市场进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会降低潜在受许人的市场进入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它却会提高经营竞争性产品生产者的市场进入成本和风险。

在消费者的行为日益品牌化的情况下,品牌名资产的这种市场进入效应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毫无疑问,成功特许人的产品技术和过程技术等无形资产,实际上是一种成功的惯例化的做事方式,它告诉受许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如何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受许人克服有限理性的限制,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显然,缺乏品牌名资产是受许人为什么不经营独立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特许人的无形资产在本质上是信息,由于信息悖论的存在,通过市场对其进行定价的交易成本非常高;特许人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具有动态累积性,其价值是在用中提高的,关键是要维护其高度的市场同一性,而这往往是受许人做不到的。

因此,本文可以把受许人向特许人支付的特许加盟费,看成特许人在无形资产上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的回报,而把特许使用费看成受许人为了激励特许人继续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而付出的代价。不难理解的是,特许加盟费的沉没成本的性质使其具有抵押的功能,这对特许人进行专用关系投资有激励作用。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受许人不在地方推销活动和服务上下功夫而一味地榨取特许人的系统专用资产所产生的准租金,就可能得不偿失。

对特许人而言,特许经营合约的收益或利润分享性质还可以降低其监督受许人的成本。这在受许人的自主性决策活动对于创造特许系统的系统剩余很重要的情况下,关系尤其重大。容易理解的是,受许人的地方市场的知识对于特许人有两个好处:第一,特许人可以直接从受许人那里获得有关地方市场的信息,避免其在搜寻成本上的比较劣势,并把这些信息用之于自己拥有的经销店以获取利润;第二,来自受许人的地方市场知识有助于特许人进行战略决策,维持特许系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性。

特许经营中利益重叠问题

对特许经营绩效的一大威胁是利益重叠问题,也就是学者们通常所说的“搭便车”问题。无论是在受许人之间,还是在特许人拥有的经销店之间,或在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都存在明显的搭便车问题,其原因却各不相同。造成受许人之间或特许人拥有的经销店之间利益重叠问题的原因是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而造成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利益重叠问题的原因则是内部性问题。

外部性指的是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同其没有交易关系的第三方所产生的或负或正的影响,而内部性指的是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同其有交易关系的某一方所产生的或负或正的影响。尽管外部性问题或内部性问题,在本质上都是产权问题,但两者间还是有区别的。外部性问题可以说产生于缺乏产权界定,而内部性问题可以说产生于产权界定不完全。然而,造成产权界定缺乏或不完全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正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这样做的成本超过了这样做的预期收益。

特许经营中的外部性

与其它情景中的外部性比较,特许经营中的外部性具有一些重要特征:不可分离性,即外部性的大小取决于外部性相关双方的特征;双向性,即特许人或受许人,既是外部性的实施者,又是外部性的受影响者;网络性,即卷入特许经营中的受许人或特许人拥有的经销店越多,受许人或特许人的外部的影响越大;外部性产生上的联合性,即外部性的实施者是众多的主体,而非单一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外部性的实施者很难控制外部性的结果;受影响者众多,即每一主体的每一外部都会同时影响众多的其他主体。

受影响者众多和产生上的联合性决定了要控制特许经营中的外部性,就需要采取集体行动。但是,奥尔森意义上的集体行动的困境,将使有效的集体行动难以实现。不难理解的是,特许经营中的外部性所具有的这些特征,都同其独特的产生机制有密切的关系。

与一般的技术外部性或货币外部性不同,特许经营中的外部性既不是产生于外部性双方间直接的相互作用,也不是通过价格机制而产生,而是通过对特许人的品牌名资产价值的影响而形成。一句话,不管是特许人拥有的经销店的外部,还是受许人的外部,都是通过影响特许人的品牌名资产价值而对其他经销店或特许人的利益产生影响的。这无疑突出了特许人的品牌名资产在理解特许经营的产生和特定的交易治理机制中的重大意义。

具体而言,特许经营中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受许人或特许人拥有经销店的改善地方市场的需求条件的努力,如增大地方性推销努力方面的投入和提高服务质量等,必然会改善其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意识和品牌形象,提高其品牌名价值,并提高整个市场对特许经营产品的需求,但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补偿;反过来,受许人或特许人减少地方性推销努力方面的投入和降低服务质量等,既可节约成本,又不会招致明显的惩罚。

因为,消费者往往是根据特许产品的品牌名所传递的质量信号进行购买决策的。在这种情况下,“搭便车”就很可能成为受许人或特许人的上策,囚徒困境的形成因此就难以避免,人人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搭便车”策略,结果却是人人受损,没有赢家。

特许经营中的内部性

特许经营中的内部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某些重要的权利和义务是混为一体的。如特许人每年的全国性广告投入、对受许人进行培训的天数和内容、召集受许人会议的天数和内容、派特许顾问对受许人进行监督和面谈的次数和方式等,以及特许经销商在地方性推销活动和提高服务质量方面的具体投入和方式等,没有得到清楚的界定或有效的保障。其原因是,要在事前完全界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需的交易费用太高。

所谓的交易费用,是指作为人们“发现相对价格的费用”,或者如科斯所说的“在市场上完成交易的费用”。在交易费用中,包括因交易而产生的一切发生费用,如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以及保证合约正常执行的费用。由于交易的本质是财产权利的交换,所以,交易费用还包括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但是也应该看到,所有的这些发生费用都是在只有一个人的世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费用。

影响交易费用大小的因素,主要是人们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按照巴泽尔的说法,获取交易物品的有用属性的“信息问题是高交易费用的核心”。在他看来,测量商品有用属性水平的成本极大是高交易费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商品有用属性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当原来不重要因而未在合同中明确界定的某些权利的价值上升时,就可能出现冲突。容易理解的是,由人们的有限理性所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会鼓励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采取策略性地扭曲信息的机会主义行为,结果,会在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和机会主义行为三者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威廉姆森看来,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不仅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高交易费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如果没有机会主义行为,即使存在有限理性和资产专用性,能够存在的也只是一种低交易成本的言而有信的签约过程。所谓的机会行为,在本文中实际上是指损人利己的行为,如撒谎、偷窃、欺骗等。

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的是,威廉姆森非常强调资产专用性在理解交易成本和交易治理机制上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交易之所以称为交易,最关键的条件就在于资产具有专用性”。如果不存在资产专用性,即使存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能够存在的也只是低交易成本的竞争性签约过程。

实际上,资产专用性之所以会提高交易费用,主要是因为它会强化人们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因为,资产专用性必然会加深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而分工必然会造成交易各方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大;再者,专用性资产的超低机会成本必然置其投资者于被敲竹杠的谈判地位。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笔者认为,造成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存在高交易费用的原因主要有:严重的不对称信息容易诱发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是因为,特许人在特许经营产品的赢利性和其它特许系统的专用知识上拥有明显的信息优势,而受许人在地方市场条件的知识上有比较优势,如特许经销商很难搞清楚,特许人或其他特许经销商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有优越的市场区位,还因为有高市场需求或他们自身的有效努力,而他们自己的失败是因为市场区位不好,或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或他们自己努力不够;反过来,特许人也很难搞清楚,受许人销售收入的下降是因为受许人的努力下降了,还因为特定区位的市场条件恶化了。

特许人往往要求高加盟费和高特许使用费,以弥补其事前的高关系专用性投资和降低其事后的高关系专用性投资的风险,但这些无疑会增大受许人的经营风险,降低其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的激励。显然,不对称信息和资产专用性是造成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合约不完全的两个重要的交易费用相关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特许人和受许人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而有意选择不完全合约。其理由有:当特许人或受许人不能在法律上约束他们自己不去重新谈判时,他们宁愿选择不完全合约,以利用可能出现在复杂的签约环境中的赢利机会;特许人或受许人的知识资产即特许系统或经销店专用的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默示性和不可编码性,使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难以进行正式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不完全但可重新谈判的合约,而不是完全但不能重新谈判的合约。

某些变量是事前难以在合约中界定的,却是事后可以在合约中界定的。在这种情况下,特许人和受许人宁愿以合约的不完全为代价而保持重新谈判的机会。重要的是,合约的不完全性意味着特许人和受许人的无形资产都有一部分价值被置于巴泽尔意义的公共领域,激励他们采取搭便车策略,以攫取由对方的专用性资产所产生的准租金。结果,无论是特许人还是受许人,其专用性投资都不足。

特许经营中的所有权构建

按照格罗斯曼和哈特的说法,所有权就是受约束的对资产的剩余控制权,也就是那些未在合约中明确界定的决策权,而拥有所有权也就是购买对资产的剩余控制权。按此逻辑,所谓特许经营中的所有权结构,就可以理解成对相关资产或行动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入权,在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的各种组合或配置了。在他们看来,所有权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方获取所有权就意味着另一方失去所有权,这必然会通过对事后剩余分割的影响而导致事前投资的扭曲,具体表现为一方的事前投资过多,另一方的则不足。所以,必须寻求使事前投资扭曲最小化的所有权配置。

所谓事前投资指的是因为复杂而不能在合约中界定或代表着不能检验的管理努力的投资。格罗斯曼和哈特的主要贡献是指出了所有权配置的一般原则,强调所有权结构变化的改变是机会主义行动的主体和方式,而不会消除经济主体机会主义行动的激励,所以,要比较各种所有权结构的成本和收益以进行取舍。

笔者发现,特许经营中的所有权结构或曰产权安排,主要是为了解决由利益重叠所引起的低效率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两类问题。

第一类,防止受许人、特许人的“搭便车”的产权安排:专营条款,也就是禁止受许人销售特许产品的竞争产品的条款。其目的是解决品牌间的利益重叠问题。因为,受许人可以通过销售特许产品的竞争产品而受益于特许人的特许系统专用投资,却不用付费。捆绑安排,如要求受许人从指定的供应商处购买特定的投入等。其目的是防止受许人通过暗中降低产品的质量而攫取特许人的品牌名资产所产生的准租金。当难以通过对产品质量的详细说明控制产品的质量时,特许人往往会选择捆绑安排。租约控制,如要求受许人在离开特许经销网络时移交其用于经销的房屋或其它建筑物。其目的是提高受许人脱离特许经销网络的成本,降低其在租约期内采取机会主义行动的激励。认可和回购权,即当出卖特许店时,特许人拥有认可购买者的权利和第一个拒绝的权利。其目的也是防止受许人攫取特许人的品牌名资产所产生的准租金。

第二类,防止受许人之间相互“搭便车”的产权安排:包销区安排和网络进入控制。其目的是保障受许人拥有其地方性广告和服务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的产权,提高其进行关系专用投资的激励。在同一地方市场中的受许人越多,他们间的外部性越强,每个受许人利用其他受许人的无形资产投资牟利的激励也越强。维持转卖价格不变的协议。其目的是防止没有进行地方营销投资的受许人,通过低价销售窃取进行地方营销投资的受许人生意。但是,不管人们如何努力界定产权,产权总是不完全的,因为,界定和保护产权是有成本的。

产权的不完全性意味着,不管是特许人还是受许人,其权利都有一部分未得到明确的界定或保护。这必然引起各方的争夺,使产权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产权如何变化主要取决于各方的力量对比。

本文发现,特许经营中的所有权结构总是倾向于给对特许系统的系统剩余影响更大的一方以更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入权,而特许人或受许人对特许系统的系统剩余的影响力,是随行业和区位的具体特征等而变化的。因此,不存在适合所有行业所有区位所有时间的单一的“最优”所有权结构。

参考文献:

1.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

作者简介:

孙鳌:1963年生人,男,四川雅安人,暨南大学经济系博士生,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

特许经营权篇5

据了解,北京特许经营权交易所是我国政府唯一批准的特许经营权交易平台,由中国特许经营第一人、北师大(珠海)特许经营学院院长刘文献先生及FDS中国资本等核心投资机构共同发起创立的首家特许经营权交易所,该交易所基于特许经营权的交易,创新性的开创了商务金融双轮驱动模式,即在商务层面上,品牌可借助该平成全国招商拓展l金融层面,则可帮助企业实现融资及股权交易需求,并致力于挖掘和孵化中国优秀品牌实现海内外上市。

在过去的2010年,已有数个不同行业如餐饮、百货类项目通过该交易所完成垒国招商,一个便利品牌完成三轮融资,一个陶瓷项目成功登陆伦敦证券交易所。根据该交易所公开披露的信息,目前正在运营的项目包括世界精选葡萄酒,意大利高端服装品牌、五洲通出国留学、移民投资、光大世纪金融超市、故宫专供茶御春园等,皆具有强烈的市场个性和投资价值。2011年,该交易所还将把一个余热发电节能连锁项目及连锁水电站项目,分别送至深圳创业板及香港创业板上市。刘文献董事长表示,将以交易所为超级商务金融平台,今后每年通过全国商务扩张,争取实现十个千店规模特许连锁项目;通过全球资本运营,争取实现三个在全球创业板上市的项目。

北京特许经营权交易所温州运营中心的成立,意味着打通了一个温州品牌通往全国乃至世界的有效通道,同时也让温州企业家再次见证一个能让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交易平台落户温州。

特交所董事长刘文献院长现场表示:温州作为我国著名的产业、品牌、商务和民间资本聚集地,拥有丰富的特许品牌商务金融发展所必须的人才、项目、市场、资本等综合资源与优势,在过去的商业历史上创造了无数闪耀的品牌传奇,北京特许经营权交易所落地温卅_是在已成立的温州股权营运中心、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温州人股权授资基金三大平台基础上,又增加的一个温州民间资本掘金平台。希望特交所及所有战略台作的十大产权交易所资源和投资机构,能跟温州商人、企业、品牌都有很好的互动。据悉,该交易所未来将放开其他城市的加盟席位,目前已经有郑州运营中心,其他多个城市亦在洽谈当中。特交所副董事长、FDS中国资本联合创始人、江南会CEO薛亮先生透露,特交所本身在2011年会将美国上市提上日程,计划登录纽约证券交易所。

特许经营权篇6

[关键词] 商业特许经营 消费者权益 侵权责任承担

商业特许经营凭借其扩张快、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优点在中国获得了很大发展。截至2006年底,中国的特许体系数量超过2600个,加盟店近20万个,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16%。2007年3月的连锁百强企业中,46%的企业开展特许经营,特许经营的销售规模达1020亿元。到2006年底,采用特许方式的企业占到连锁企业总数的69%。其中,餐饮业和服务业采用特许经营的企业分别占到所属行业连锁企业总数的95%和83%,零售业占到59%。而这些行业也正是消费者侵权案件最集中的行业,据石家庄市消费者协会统计,在2006年受理的4238件案件中,百货类投诉最多有1375件,占投诉总数的32.4%。其次是家用电子电器类投诉1308件,占投诉总数的30.9%。服务类投诉有592件,占投诉总数的14%。

这类案件由于涉及到特许人、被特许人、消费者三方利益的协调,涉及到特许人、被特许人责任的划分而备受关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接下来的问题是,消费者应该向谁索赔,向被特许人、特许人?何时可以追究二者的连带责任。检索相关立法,我们很难找到对这一问题的明确规定,比如,于2007年5月1日实施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仅规定了特许经营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特许经营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赔偿责任的承担则是规定在第十一条,由特许合同来规定,但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合同的规定显然不能对消费者产生效力。因此,对这一问题实有探讨的必要。

一、特许人能否免除对消费者的责任

当发生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时,是不是只有被特许人承担责任,特许人能不能免责?

1.基于案例的分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消费者在一家美容连锁店办理了一张会员卡,在美容消费过程中其人身或财产受到损害,消费者除了向这家连锁店请求赔偿外,能不能向其总部要求赔偿。

从案件表象来看,消费者是在被特许人那里进行消费时受到的损害,和特许人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品牌的认可,而不是对某一“分店”或“连锁店”的认可,他们往往将特许人和被特许人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法律角度来分析,是不是只有被特许人和消费者形成了消费关系,特许人和消费者没有任何联系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规定,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

由此可见,商业特许经营活动存在以下特征:

首先,商业特许经营的核心是经营资源的授予,特许人与被特许人是一种合同关系,双方产权各自分离,不存在权属方面的关联。经营资源包括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特许经营是特许人允许被特许人使用其经营资源,被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使用费。

其次,被特许人财产上的独立并没导致其经营决策上的独立,被特许人要按照合同的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往往根据合同规定,被特许还要在很多方面受到特许人的控制。比如:它们具有统一的企业形象,使用统一的营销策略;特许人除了收取初期加盟费还定期收取被特许方一定比例的利润作为后续的加盟费用;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和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标准,特许人需要对被特许人进行各种的培训和经营管理指导,甚至进行财务上的监督检查;被特许人尽管不必受特许方强制对产品或服务进行一致的定价,也不必须从特定的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但往往受到特许人的“建议”,而这种建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被特许人接受,成为“合法的”限制性条款。

3.被特许人与特许人对外具有共同的外部特征,在很多方面他们有共同的利益。被特许人与特许人在品牌、质量、商标以及经营理念上实现高度统一性,在组织制度、经营模式、企业形象方面整齐划一。被特许人的经营状况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也会对特许人的经营经营资源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特许经营的双方当事人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被特许人虽然有独立的主体资格,但在经营管理方面受到特许人的控制,特许人和被特许人作为消费领域的经营者一方,对消费者同样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

2.特许人能不能在特许经营合同中免除自己的责任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规定,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赔偿责任的承担,如果特许人基于其优势地位,免除自己的责任,这种约定在实务中也往往会被认定为利用格式条款免除其主要法律义务而无效。所以,合同中即使有这样的内容,也不能免除其对消费者的责任。

二、特许经营中对消费者侵权责任的承担

确定了特许人和被特许人都应该在一定的情形下对消费者承担侵权责任,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就是二者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承担何种责任。

1.基于被特许人的过错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

当被特许人由于自身的过错,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给消费者造成侵害时,消费者应当向被特许人要求赔偿,由被特许人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自己责任,这体现了被特许人的独立主体资格,符合民法关于独立主体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责任的原则。

如果被特许人财力不足,不能全部清偿责任时,特许人应当以自己的财产为被特许人承担替代责任。

由特许人承担替代责任的理论依据是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无论任何民事主体,既然享有民事权利,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特许人对被特许人的行为进行控制,并从其经营中获利,相应地,也要对被特许人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负一定的责任。

将这种替代责任设计为一种补充责任,既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维护了特许人的利益。

2.基于特许人的过错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

有很多情形,消费者虽然是在被特许人处进行消费,其损害却是由于特许人的过错造成的,比如基于特许人提供的产品责任造成的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害,由于特许人信息披露不实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或由于其提供的服务标准本身不符合保障人向和财产安全的要求等,这时的赔偿责任应由特许人承担,同样也是体现了特许人的独立的主体地位,由他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自己责任。

被特许人同时不真正连带责任,消费者也可以选择让被特许人承担责任,被特许人向消费者赔偿后可以向特许人追偿。之所以让被特许人承担连带责任,是基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赋予消费者选择权是为了便利消费者索赔权的行使。

同样的理由,让消费者直接向特许人索赔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所以由被特许人赔偿后再向特许人追偿。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特许经营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上中下卷)》.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1月

[2]《石家庄市消费者协会2006年度十大热点分析》.sjzgs.省略/,2007年3月9日

[3]杨立新主编:《侵权行为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第177页

[4]杨立新主编:《侵权行为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第178页

特许经营权篇7

 

关键词:特许经营  限制竞争  法律规制  适用除外

特许经营企业在其运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种法律关系,导致多重法律后果,其中私法领域的问题,如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可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得到解决;但从经济法的角度考察,特许经营还关乎整个市场的竞争秩序与竞争自由,与前者相比,这些竞争法方面的问题更具有全面性与基础性,然而,遗憾的是这一问题并未引起立法与司法的高度重视,其某些限制竞争的行为得不到有效规制。

一、特许经营的概念及其含义

对特许经营概念的表述尽管各国存有差异,但其主旨基本相同,如:在美国,最早的特许经营法——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0年《特许权投资法》表述为:“特许经营是两个主体之间默示或明示的、口头或书面的合同或协议,根据这一合同或协议,被授权人的经营按照与授权人的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店牌字型、广告或表明授权人或其分支机构的其他商业符号的实质性联系的计划或机制从事经营。被授权人须直接或间接地向授权人交付特许权使用费。”它强调特许经营是以特许权的授予为基础的合同关系。在日本,社团法人特许连锁协会将特许经营表述为“企业(特许人)与其他企业(受许人)之间缔结合同,使用自己的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及其它成为营业象征的标识,将在统一品牌下进行商品销售或其它经营的权利给予对方;另一方面,作为报偿,被特许人支付一定的报酬并投入必要的资金,在特许人的指导及援助下进行营业”,强调受许人取得特许权须向特许人支付相应的对价,且其经营要受特许人业务上的支配和控制,两者之间形成持续关系。《关于EC罗马条约总括适用除外规则》(CommissionRegulation4087/88)称“所谓特许经营,是商标、商号、店名、有益的商业模式、设计、著作权、经营诀窍或者有关专利的工业所有权或者是知识产权的组合,它意味着向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或为了提供服务而进行开发。”这一表述着重强调了特许经营的核心是特许人对其知识产权组合的应用推广。在我国,485号国务院令公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中规定,“商业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突出了特许经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特许经营是指特许人将其拥有许可权的商标、商号、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方式和服务模式等,通过合同形式授予受许人使用,受许人按照特许人维护网络同一性的要求使用相关的无形财产、缴纳一定的费用,并独立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的经营模式。这一定义既表明了特许人基于特许经营合同而对受许人享有的管理控制权,又体现了受许人对其特许人的无形财产拥有合理的使用权,并具有如下含义:

(一)特许经营的核心是对特许人无形财产的特许推广。特许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使用许可权,但就特许经营而言,它只能是特许人保留无形财产使用权的非独占许可,第三人能否再被特许需由特许人与受许人商定。一般而言,由于特许人授予受许人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使用其有权特许的无形财产,且要求受许人的业务要受特许人支配和控制,因此,受许人往往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享有独占的特许权,并排除特许人的自己使用。其次,特许经营所特许的权利是一种组合式的知识产权。尽管这些权利主要由商标、商号、商业秘密、专利权、专有权等组成,但也包括特定产品来源、经营理念、服务风格、业务培训等独特资源,且又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知识产权的有机结合。由于这种权利已超出法律上的知识产权的概念,且又无法被学理上的知识产权概念所包含,已构成一种崭新的权利,故此,笔者称之为无形财产。

(二)特许经营双方当事人是独立的法律主体。特许人与受许人是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不同经营者,它们之间既无参股、控股关系,又无母子、分支经营的隶属关系。尽管受许人的业务要受特许人的支配和制约,但受许人必须用其自有资金对其经营进行实质性开发和维护,并独立拥有其业务及经营成果,尤其是在财产上作为独立的资产所有人,保持人格的独立,自行承担风险和责任。特许人既不享有受许人资产上的所有权、也不享有其具体经营业务的决策权及其经营成果的控制权,在法律上分属两个独立的法律人格,是相互独立的法律主体。

(三)特许经营是一种以特许权的授予为基础的合同关系。特许人与受许人以特许经营协议为纽带,并以此维系双方的加盟关系,加盟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完全由特许经营协议约定。按照特许经营协议,受许人只有在取得特许人特别授权的情况下,才具有特许经营业务的资格,特许人需授予受许人在一定期间、一定区域内独家使用其商号、商标或服务项目等权利,并提供开展经营活动所需的必要信息、技术知识和训练。

(四)受许人的特许业务受特许人的支配和控制。在特许经营中,受许人虽是独立的法律主体,但由于连锁经营模式的特点,其经营业务只享有相对独立性,受许人须根据特许经营协议的约定,按照特许人规定的条件、经营模式和经营规则开展经营,尤其在市场计划、经营范围、折扣方案等方面,要受到特许人的直接支配和控制,特许人有权对受许人的特许经营业务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二、特许经营中的主要限制竞争行为

由于特许经营是特许人向受许人提供一套与该产品或者服务有关的、特殊的无形资产并予推广,因此,就特许人而言,特许经营对其更具有市场独占性。一方面,这种独占性是为了维护经营网络的同一性和特许人的声誉,是合法的,无需进行规制;但另一方面,如果特许人滥用垄断地位实施限制贸易或者限制竞争行为,就进入了反垄断法的规制范畴。

(一)指定购买与搭售。在特许经营中,特许人为维持其统一品牌形象或保持其产品质量,往往对加盟店装饰设计、装饰所用材料、商品陈列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所用原料等有严格规定,受许人没有选择余地只能接受,这就为特许人指定购买或搭售商品提供了机会。这种搭售或指定购买如果是为了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节约成本和开支,确保消费安全,且属一定配套产品或服务,则不应列入禁止之列。但是,如果特许人利用特许权的授予与否,强制受许人在获得特许权之后接受其所采购的或指定的货物,或者通过搭售加强特许人在市场上的支配地位,则构成了指定购买与搭售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特许经营权篇8

论文关键词 特许经营 单方解除 对外责任承担

一、单方解除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的规定,在特许经营中,主要存在两项单方解除权:一是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限内,享有的任意的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二是特许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产生的被特许人的单方解除权。这两项单方解除权均是为保护被特许人的利益而设,有助于实现特许人和被特许人之间实质上的平等。

(一)冷静期制度与我国法上的单方解除制度

论及UFOC之时,涉及到了一个“十天冷静期”制度,这是信息披露义务中的冷静期制度,目的在使被特许人能对特许人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审慎的判断和思考以预估风险,以决定是否缔结特许经营合同。而在特许经营单方解除权制度中,同样有一个冷静期制度。英国《公平交易法》对于“金字塔销售”规定了“十四天冷静期”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新成员商必须享有14天的冷却期,在这期间新成员商有权:(1)撤销合同的权利;(2)向发展商索还因入网已支付的款项;(3)索还货款并返还尚未售出但保持原状的产品;(4)撤销预订的服务项目,并索还已支付的款项。简而言之,新成员商在这十四天冷静期内实际上享有的是单方解除权。我国《条例》第12条参考了上述冷静期制度,它规定: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特许专营合同订立一定期限内,可以单方面终止合同。

该条规定赋予了被特许人在一定期限内毁约的权利,是一种任意解除权。所谓任意解除权,是指不需要对方有违约原因,请求解除合同的权利。任何解除合同,它不要求对方产生违约责任,完全根据一方的意志可以单独解除,有解除权一方一旦行使这种权利,权利的行使将终止合同执行。此外,被特许经营人享有在约定期间内终止合同的权利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因此不能在特许专营合同的谈判或者协商过程中同意放弃此项权利。

《条例》第12条的产生充分考虑到了特许经营活动中被特许人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其目的在于保护被特许人。另外,特许人强劲的宣传,也容易导致被特许人因一时冲动而决定缔结特许经营合同,因此,借鉴国外特许经营的立法经验,我国明确规定特许经营合同中必须约定一个“冷静期”,以缓冲被特许人的投资冲动。

被特许人的任意解除权和《合同法》第232条规定不定期租赁合同双方的任意解除,268条规定的承揽合同的任意解除权,308条中所规定的合同的托运人的任意解除权,和410条规定的缔约方的委托合同解除权都不相同。

因为这四种类型的合同方终止是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但在特许经营活动,任何权利的行使终止业务需要双方当事人在特许经营合同应当单独规定的时间,因此在特许经营的合同中解除权是有时间限制的。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倘若当事人在特许经营合同中没有约定单方解除权的行使期限,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如上文所述,这并不意味着被特许人就丧失了单方解除权。其次,该如何确定解除权的期限呢?由于各个行业有不同的特点,被特许人需要考察的对象也不同,故而不宜给这个期限进行统一的规定,而可以由法官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斟酌以确定之。

(二)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产生的单方解除权

《条例》第23条第3款规定特许人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的,被特许人可以解除特许经营合同。如上文所述,被特许人取得单方解除权是特许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后果之一。而此项单方解除权的起算时间和行使期限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这可以准用《合同法》第95条第2款的规定: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这里的合理期限如何确定?假如特许人没有催告,解除权是不是就一直存在呢?对这两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的规定:《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出卖人迟延交付房屋或者买受人迟延支付购房款,经催告后在三个月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经对方当事人催告后,解除权行使的合理期限为三个月。对方当事人没有催告的,解除权应当在解除权发生之日起一年内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权消灭。即特许人催告被特许人行使解除权的,被特许人行使解除权的合理期限是三个月。在特许人没有催告的情况下,确定解除权的发生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特许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产生的被特许人的单方解除权应当自被特许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特许人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之日起算。

二、对外责任承担

在特许经营活动中,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如何确定两者之间的责任承担,以及如何保护第三者的利益是很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我国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并未对特许经营中的责任承担问题加以规定,这给司法实践处理此类问题带来了困难。

虽然在特许经营合同特许经营者和被特许经营者商可以事先同意责任分担问题,但特许人和被特许人有一个共同的外部特征,所以如果出现经营失败或出现侵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授予特许者因为经验和占据经济优势,通常会做出对被特许经营者不利利益的协议。特许经营者责任分担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的特许经营业务的发展,所以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之外,有必要建立一些相关责任分担原则,这为双方解决争议的提供参考基准和基本的准则。

(一)基本原则—自我责任原则

笔者认为,应该以自我责任作为特许经营对外责任分担的原则。原因在于:

1.符合民法有关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特许经营的本质是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特许经营和被特许人的合同为基础,所以还是应该用民法中的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即自我责任原则。虽然特许经营合同,使双方关系有变得亲密的味道,但这并没有改变的主体地位的独立性。

2.促进事业发展的特许经营。由于特许经营成本低,风险低,效率高的优点,因此,特许人经常会作为其品牌的扩张的商业模式。所谓低风险,是相对于普通股票,零售,控股模式而言的,如果你一旦采用上述三个商业模式,特许人会发生很多财产和附属公司关系,虽然不承担连带责任,但特许人承担相当大的风险,一旦经营失败,损失很大,特别是在大型的商业规模扩张,这种风险几乎为几何放大。

如果上述情况发生在特许经营活动的,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特许人和被特许人之间发生的无形资产是有偿转让,此外,特许人和被特许人一般不会发生其他实物资产的关系。即使生意失败或破产的,特许人基本上只是遭受损失的无形财产,不危害其他有形财产,大大降低风险。现在特许专营面临蓬勃发展机遇期,应鼓励和支持发展特许经营。

(二)特许人责任及其界限

虽然在特许经营对外责任之分担应以自己责任为原则,但是在特许经营这样一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中,也不能完全排除特许人的责任。原因在于:

1.在特许经营中,虽然特许人和被特许人都是相互独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不存在任何关联。在特许经营活动的,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控制关系,被特许人的绝大部分业务应严格遵守特许人的规则和受特许人的统一领导,即严格控制关系,这是特许人承担责任的基础。

2.在特许经营中,特许加盟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证券公司,有限公司和个人合伙和独资企业,还有其他行使。不同的组织形式,因被特许人直接确定数额的财产责任,责任承担能力直接受到影响,这种责任与能力的局限,会对第三人造成影响。为了保护善意第三者的合法权益,特许人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3.被特许人是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条件下使用特许人的商标,商品名称,服务标记,标志和广告,因此,特许经营具有均匀的外部特征。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区分之间的关系,无法判断出是被特许人还是特许人,消费者往往认为被特许人就是特许人或者特许人就是被特许人。另外,由于大多数特许经营的品牌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消费者对这些品牌的信赖程度就很强。从保护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也不能完全排除特许人的责任。

4.特许人将一系列的无形财产权转让给被特许人,付出相应的费用,得到相应的资格证明,然后再进行后续的行为。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转让相应的无形财产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和质量瑕疵担保责任。虽然根据合同法原则,瑕疵责任是被特许人的责任,但在合同法,也有一个趋势是将瑕疵担保责任扩大到善意第三人。

如上所述,特许经营责任分担的原则应是自我责任为主,但没有完全排除特许人的责任,在实践生活中,当侵权行为发生时,必须明确划定被特许人和特许人的界限,尽量做到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衡量特许人承担责任界限,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首先,审查特许加盟业务失败或侵权责任发生的原因。如果上述发生的责任只是因为被特许人的管理失误或不严格要求按照特许人的质量标准,业务范围,业务规则,特许人可以免责;如果因为特许人人为控制被特许人而提供的市场计划,管理系统,折扣计划,业务范围等帮助缺陷而引起的相关责任,特许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考察特许经营加盟商的控制程度。如果被特许人是在被严格控制管理,特许人应当承担较重的责任。另一方面,如果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密切,被特许人会有具有更大的经营自,特许人的责任应相应减少。再次,我们应该区分特许人与被特许人自己的责任,过错程度,在双方责任有一个或一方无过错的情况下,有过错的一方应该承担较重的责任。

最后,被特许人应当审查资产水平,如果加盟商财大气粗,所以特许人的责任较轻,如果加盟商财力薄弱,特许人负担沉重的责任。应该指出,四个综合评价体系,不能单独的测量及应用。

三、结论

上一篇:企业经营范围范文 下一篇:经营理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