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节点范文

时间:2023-09-30 10:25:40

景观节点

景观节点篇1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分析

1设计思路

1.1切合周文化,突出特色

项目区位于岐山县东大门,其景观绿化设计应适宜于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并展示其深厚的地域文化历史底蕴。

1.2考虑功能性,兼顾兼顾

绿化工程的设计应遵循安全行车和可持续理念,让道路功能和景观绿化融合成为一体,形成道路景观特色,促进道路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1.3多元化搭配,适地适树

在设计中,要做到适地适树,适宜当地环境,适宜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喜好,以乡土树种为主,多元化搭配,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发挥植物最大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形成反映地域文化的景观环境,赋予景观鲜活的生命力。

2设计原则

2.1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即“大绿”原则。道路绿化的主要功能是生态防护,防止浅层岩石塌方和滑落,保持公路边坡的水土流失。因此,在绿化形式和植物选择上,针对植物的特性,突出生态防护功能。

2.2植物学原则

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气候特征、立地条件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宜环境的植物,增强生态效果。要求植物具有特点是:抗旱耐瘠薄,根系发达,耐粗放管理,种子丰富,发芽力强,容易更新,育苗容易并能大量繁殖,生态防护效果好。

2.3景观学原则

道路绿化属于线性绿化,空间跨度比较大,景观设计应追求大的节奏和韵律的变化,采用大手笔,形成大景观,即在整体上体现大景观,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绿色长廊,营造舒适优美的行车环境。

3设计方案

3.1东大门十字设计

东大门位于北环路与关中旅游环线、西宝北线交汇处,由1处圆形交通大环岛绿地和4块三角形绿地及道路外侧绿地组成。环岛绿地采用十大功劳形成一圈绿带,将金叶女贞均匀布设绿带之中,并配置黄杨球等。采用置国槐、五角枫等乔木树种作为骨干树种,并选用树形较好、耐修剪的景观树种修剪成一定造型景观。

3.2西宝北线堰河段丁字路设计

西宝北线堰河段丁字路设计采用两侧对称布局,运用丰花月季、金叶女贞、紫叶矮樱和珊瑚树进行植物构图,形成植物群落,营造大气、美观的景观环境,并行列式配置樱花和女贞,散植红叶李进行点缀。

3.3道路设计

道路绿化设计主要设计了两种配置模式,可根据不同道路特点进行选用。第一种模式采用自然式对称布局,以雪松作为背景树种,采用丁香、石楠、锦带花、珊瑚树和红瑞木进行植物构图,形成景观色块,采用樱花和女贞行列式配置进行点缀。第二种模式采用规则式对称布局,以杨树、樱花单行种植作为背景树种,采紫薇和白皮松阵列式种植,形成整齐、统一的景观效果。

4树种选择与植物景观设计

4.1树种选择的原则

①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②选择观赏性强的树种,形成美丽的植物景观;③树种选择应多样化,以多样化的树种形成景观丰富、结构稳定的植物景观;④以常绿树种为主,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结合;⑤根据环境特点,选择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的树种,既能提高达到绿化效果,又能减少后期管护成本。

4.2树种选择

绿化设计拟选择植物20余种,主要有:雪松、白皮松、大叶女贞、杨树、紫薇、紫荆、樱花、碧桃、金叶榆、五角枫、丁香、石楠、锦带花、珊瑚树、红瑞木、丰花月季、金叶女贞、紫叶矮樱及混播等。

4.3植物景观设计

4.3.1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根据区域气候、植被特点和景观的需求,结合树种的生态学习性,植物景观设计以乔、灌、地被合理搭配,形成大乔层、小乔木和花灌木层、地被植物层三个层次结构,既满足植物对阳光强度的不同要求,形成了生态功能完善、群落稳定的植物景观,又满足了景观的层次感,丰富了观赏效果。

4.3.2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充分考虑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适宜本地的外来树种,设计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树种,以多样化的植物搭配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

4.3.3变化多样的景观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要根据各个景观空间的景观主题风格分别进行设计,通过不同植物景观的营造,一方面确定主调树种,使各段植物景观保持和谐统一,另一方面通过局部变化,营造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植物景观。

景观节点篇2

关键词:生态环境 ;人文景观 ; 山水相依;城景交融 ; 生态道路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Hangzhou city Xixi road rehabilit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city road landscape design intended by the overall layout, road landscape system of road landscape interface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of space, road plant and plant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facade features of guidance and control,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road landscape in the overall landscape in the city. The Xixi road into: "life roads become visible, landscape dependencies, King City."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umanity landscape; landscape dependencies; city scene blending; ecological roa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中图分类号:TU2

一、引言:

依据西溪谷区域的控规,规划西溪路两侧地块将重新整合开发,区域交通进行梳理。规划西溪路(古墩路至天目山路)全线拓宽至40米,并在道路南侧控制10米绿化带,整体“提升景观效果,加强交通能力”。整治后,西溪路将定位为城西主要干道,分流部分天目山路的过境交通、对外交通的同时,服务道路两侧,收纳沿线地块出行交通。随着西溪谷建设的积极开展,西溪路的配套整治已迫在眉睫。

二、项目背景及概述

杭州市西溪路(古墩路~天目山路)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规划西溪谷区域,全段西起天目山路、东至玉古路,处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西湖风景区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势北低南高,是杭州市区西部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

三、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因地制宜,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观构想。

四、设计构思:

结合城西地理特征和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为主线,充分发挥植物在造景柔化硬质构筑物,遮挡工程创伤等方面的功能,对全线景观进行系统规划,对路内景观和路测景观进行全面设计,以动态景观为主,静态景观为辅,抓住重点(两侧地形的高差衔接),突出重点(截洪沟与景观体系的结合),呈现亮点(沿线布置的历史人文节点),从而创造一个具有地域历史特色的现代开放的景观道路。

五、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经过对西溪路现场多次反复勘察研究,对西溪路综合整治方案提出以下几点主要问题:1、西溪路综合整治中,提供良好、安全的交通环境是首要问题,主要体现引导、诱导视线种植,防眩种植等方面; 2、如何将西溪路南侧绿化景观带和远期规划相结合从而形成连续性的带状景观廊道;3、城市形象在西溪路上如何体现;

4、如何处理好各条道路上的景观视线廊道,并且将山体景观纳入以后的视线空间中;

5、西溪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道路,沿线名人事迹、市井故事、古代王侯将相的传说和遗址颇多,但现在已经保留甚少,本次整治设计中如何将道路现状的历史碎片提取为节点并融入本次设计的绿化景观带中是个问题;

6、设计中如何将规划沟渠合理的纳入本次景观设计中;

7、如何处理10米绿化带和现有地块之间的高差衔接;

六、设计定位

设计遵循安全、实用、新颖、美观、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依据对西溪路现状问题的分析和对规划的理解,本次设计将西溪路定位为:“显山露水、山水相依、城景交融”的生活风情干道。

七、设计手法

1、以仿生态自然手法将截洪沟弱化为景观溪流融入景观带中,并配置水生湿生植物及大小景石,从而将西溪路景观形成有山有水的自然格局。

2、以拟自然种植手法对乔灌木进行搭配组合,视线上穿透林下丰富的地被绿化景观空间向山体景观延伸,局部采用绿化进行对建筑物和绿化线外不和谐视线的遮挡。绿化上主要强调视线渗透、景观渗透、绿化渗透及绿化遮挡的景观设计理念。实现道路及西溪路南侧绿化带的规划长远性与可持续性。

3、运用中国传统造园中多种手法,如障景(极目所致,嘉则改之,俗则屏之)、串景(以截洪沟化身而成的景观溪流是为串线,将沿线山、水、植物等串成为山水西溪的格局)、对景(对沿道路交叉口,对山景的强化和两侧绿化的重点营造是为对景)再之利用点景、借景、夹景等手法对西溪路景观带进行设计。4、根据道路绿化的管理难度,本设计做到低维护的科学绿化配置及景观设计。

5、设计中用丰富的地形设计处理,使绿化带内地形起伏与山水之景共融。

八、景观区段设计:

西溪路景观根据两侧规划用地及现状用地进行系统分析,可分为三个大的区段,分别为留下古镇风貌展示区段、生态文化历史展示区段、生态自然山水展示区段。

留下古镇风貌展示区段:

该段主要为留下古镇现在生活的场景补充,作为古镇就具有历史有其自豪的过去,作为现代城市的一部分,又不可脱离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该段设计中主要通过几个节点空间的强化点明留下古镇曾有的繁华历史和曾有的名人事迹,如留下历史商业街入口节点,通过牌坊、景观墙和围和的树池,规定的空间范围来强化小镇阡陌理坊中过去生活的场景,景观墙上记载着历史的痕迹。

该段位于西溪路最西端,是进入城市的西入口形象,种植上主要通过规则式种植方式为主,以银杏、梅花作为基调树种,讲究道路植物景观的肌理连贯,设计注重夏景的茂盛、秋景的华美和早春的绚烂。通过绿化景观的强化设计体现西溪路的门户形象。

生态文化历史展示区段:

该段主要含有杨家牌楼、法华寺、金鱼井、五义士等历史遗迹和历史故事,丰富的历史给本段景观设计带来了创作的灵魂,沿线景观主要结合截洪沟、绿化的种植及地形的塑造从而形成有山有水的景观格局,中间布置历史节点提升区段历史的文化性,如杨家牌楼节点、五义士雕塑、法华寺指导性节点等。

该段从百家园路到紫金港路,南侧大部分为农居点,也兼有部分工厂,企事业等,绿化设计注重植物的色彩变化与视觉效果,展示的氛围是活泼、休闲、具有欢快的,同时针对不同的使用段落而突出不同的特色植物。

本段道路改造原行道树法国梧桐保留,变为机非隔离带内大乔木,人行道上种植香樟作为行道树,绿化以水杉、香樟、银杏竹林等间隔种植作为背景林,前景以桃树、桂花、紫荆等花色叶植物为主,增加花的覆盖率,营造“绿树红花”的效果。

生态自然山水展示区段

本区域从紫金港路到古墩路,设计中突出卫匡国墓节点,其他区域以山水自然为立意。蜿蜒的溪流加之漫山的桃花,营造浪漫的山水之境。

本段现状主要为正大青春宝集团,与西溪路东段相联,展示现代、具有动感的氛围,植物根据自然生态条件进行布置,草坪、水生、湿生植物、背景乔木大乔木的科学搭配,创造空间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

本段道路改造延续前一段特色,行道树采用香樟,绿化设计结合景观节点设计,背景林采用香樟、无患子、女贞等,对青春宝集团形成有利的遮挡,前景种植桃花、桂花、梅花等小乔木,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色彩感,增加截洪沟边水生、湿生植物的种植,水生植物只要采用千屈菜、水葱、花叶芦竹等,采用自然丛植的形式种植,增加景观的自然、野趣。路侧地被采用草坪为主,林下适当自然种植芳香的含笑、开花的春鹃等; 地被采用宿根类草花及藤本地被:美人蕉、花叶络石、花叶蔓等以丰富种植群落。

九、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杨家牌楼节点:

杨家牌楼原名为石人坞,是城西旅游景区的组成部分,现作为西溪景观大道旁的主要社区,同时又是通往灵隐景区的主要观光步行区域。

杨家牌楼节点,保留利用现状牌坊重新组织空间形态,将其作为西溪路上的一个标识性空间,强化区域感,并在此设计一道特色景观墙,上面可刻载历史故事。周边整合地形,强化绿化组团,使整个节点体现优美的具有历史感的标识性空间。

留下历史商业街节点

留下历史商业街位于留下镇区段,留下镇具有悠久的历史,该商业街主要从事古玩交易,里面水系交错,具有较强的水乡特色,节点上保留现状牌楼,整合空间形态,增加3道特色景观墙体,利用节点空间内有限的范围设计三个可休息的特色树池,强化节点上的空间视觉形态,体现浓厚的古镇氛围。

部队节点:

该节点位于七三零二五部队对面、硬骨头六连展览馆西侧,节点采用挡墙消除高差,层层跌落,挡墙采用高低错落形式,富有动态感,象征军人刚毅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在挡墙上利用刻字形式,记载相关军人的动人事迹及烈士的英勇伟迹,以此来缅怀逝去的英魂,同时也意在表现军人的伟大。

殡仪馆节点

该节点位于现状殡仪馆区域,节点采用高低错落的挡墙和层层的地形高差,结合水系和植物的配合,强调自然和人为景观结合的景观空间,同时通过节点空间的强化弱化道路侧殡仪馆的影响。

十、结语:

设计将西溪路定位为“显山露水、山水相依、城景交融”的生活风情干道,以“隐于山、洇于水”为景观主题。本次综合整治主要通过对周边用地性质,对全线景观进行系统规划,对路内景观和路测景观进行全面设计,以动态景观为主,静态景观为辅,抓住重点(两侧地形的高差衔接),突出重点(截洪沟与景观体系的结合),呈现亮点(沿线布置的历史人文节点),从而创造一个具有地域历史特色的现代开放的景观道路。

作者简介:

裘海索(1981-),男,浙江台州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现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市政交通分院工作

景观节点篇3

关键词:城市滨河区景观;景观规划设计;整体性

1 城市滨河景观概念

城市滨河区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滨河区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滨河区景观的规划设计可有效改善城市滨水空间的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是近年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热点。

2 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

城市河流长度较长,流经城市区域广阔,在规划设计中难以面面俱到。需要从河流及其周边情况入手,划分和定位功能和区段,从而确定重要节点进行详细打造。

2.2 文化性

河流所经过区域的文化是河流在该段的灵魂,是因地制宜规划设计的体现。需要在概念阶段进行捕捉,纳入到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2.3 多角度

城市河流的景观规划设计,涉及多学科的研究,是一个融合生态、城市规划、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研究,要求以多角度分析解读,得出全面的规划设计策略。

2.4 问题导向

在具体项目实践中,客户通常会对场地有具体的改造方向指示,分析潜在的问题。在现状基地元素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总结归纳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也往往是项目表达的思路。常见的问题包括:视线、成本、历史文化、意境等。

3 南京高淳石固河景观规划设计

石固河位于南京市高淳区,规划设计河道长度约为9km,总面积640hm2,包括石固河及其两侧控制宽度约200m区域。研究内容包括:滨河景观定位,重要景观节点的确定以及节点设计。

3.1 项目背景介绍

石固河所在的高淳位于南京市最南端,有南京后花园之称,是“世界慢城联盟”授予的中国首个“国际慢城”。高淳坐拥先天的山湖资源,具有典型的江南生态特征。西部被固城湖、石臼湖环绕,水网密集。石固河是连通两湖的重要通道,也是唯一一条城市中的河流。现状用地主要为村庄建设用地以及包括水域、农田和其它非建设用地。围绕石固河两岸有多类型的文化,包括农渔文化、村落文化、民俗节庆文化和水利文化。

3.2 定位研究

高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将高淳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苏皖浙边界中心城市、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石固河全长12.6km,是整个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廊道,也是高淳未来城市中心区最具活力的休闲都市带。整个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以“一河两岸”作为实现城市东进北拓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周边区域生态功能分析以及城市功能组团布局的研究,将基地所在的3km石固河定位为“生活交流、文化展示、旅游体验、生态保育”于一体的“黄金水道”。3km景观水道形成“一段黄金水道、两侧景观串联带、三个景观核心、四大功能分区”的景观结构。

3.3 码头节点设计

本文仅对码头公园节点进行景观设计研究。码头节点东至芜太公路桥、西接大丰河、北临双湖壹号公馆居住小区、南面姜家村。从现状及规划要求入手发现基地存在如下问题:(1)石固河在此段宽度较窄,未达到防洪排涝规划要求的80m宽度,需要对河道进行拓宽。(2)两岸分布有历史文化遗址:五昌庙、净行寺,需要在景观设计中予以保留和利用。(3)基地西北侧现存污水处理厂1座,对景观造成负面影响,需采取一定解决措施。(4)芜太公路桥是由东向西远眺3km黄金水道的视点。目前,没有吸引人的景观存在,另外,基地北侧已建成居住区与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居民紧邻石固河这一景观资源,却没有机会对其加以利用。除此之外,码头公园作为石固河北部门户,如何确立其形象,凸显当地的人文特征也是节点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

3.4 设计策略

首先,改造堤坝,对河道进行拓宽。现状河道宽度仅为15~20m。规划的西石固河路穿越保护村落,将村落一分为二,建议向北改线,相应河道向南侧拓宽至80m,以达到上位规划防洪排涝的要求。其次,以“传承历史人文,融入当代生活”为原则,进行景观节点的打造。具体设计内容包括:(1)以现存的净行寺与五猖庙等文化遗产为依托,打造为游客和本土居民提供丰富多元的文化游览体验景观。(2)打造石固河“河流门户形象”,在芜太公路入口建立颇具人文特色视觉印象的景观节点,并形成直达高淳天地(码头节点以西重要节点)的视觉联系。新建一座慢行桥,建立两岸便捷慢行联系的同时,桥梁本身也是可观赏的景点。(3)为周边住宅区居民提供日常与周末休憩生活的空间。打造的空间主要以广场为主,其中,休闲渔人码头和欢迎广场为主要大型活动场地。休闲渔人码头很好地解决了西石固河路与石固河之间的高差过渡,使游客在丰富高差变化和花团锦簇的环境中享受滨水游憩。欢迎广场将双湖壹号公馆居住区、商业街、石固河东段3处地块相结合,以清晰的导向性设计将周边人流引导至东侧河岸。(4)通过滨水慢行游径的打造串联两岸节点,为双湖壹号公馆及周边居民提供日常休憩生活空间。北侧河岸休闲游憩活动场地包括:儿童乐园(在建)、遛鸟园、太极广场、t望台。游径以连续的健身步道为主要形式,鼓励居民前往河岸健走。在污水处理厂布置宽度至少为20m的香樟林带,用以遮挡消极景观和气味。南侧打造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游径,对附近的姜家村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通过以上方面的设计考虑,解决了芜太公路视野、整体标高过渡以及对本土人文进行展示的问题。

铺装设计强调整体性、流动性和本土文化感,尤其在欢迎广场和渔人码头体现突出,建议采用透水混凝土、砖、木材为主要材料。标识系统强调引导性、标志性和本土特色,智慧科技、互动体验性强。街道家具兼具本土与当代风格,尺度亲切舒适,提供遮荫,材料与色彩融入自然环境。照明设计考虑宜人的夜间氛围与参与者体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控制光污染与光逸散,节约能源。植栽设计应富于季相变化,以竹、梅、兰等为骨干树种,烘托人文气息,提倡选用乡土物种。

4 总结

滨河景观是城市珍贵的资源,集生态廊道、生物栖息地、地域文化场所等多功能于一身。从城市规划到景观节点详细设计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融合整体性、生态性、文化性的景观规划设计,必将是可持续规划设计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付军.论中国城市滨河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 报,2006(4)

景观节点篇4

【关键词】电视;外景节目;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41-01

外景节目主持是指主持人走出演播室,来到演播室以外,到和节目内容密切相关的环境进行节目主持。比如,健康节目中,外景节目主持人的现场可能是医院、药店等;旅游节目中,外景节目主持人的现场可能是各地的旅游景点;少儿节目中,外景节目主持人的现场可能是幼儿园或着游乐场等。也就是说,外景节目主持人在各个和节目内容相关的真实场景中完成节目主持。

通常情况下,外景节目主持人具有记者和编导的思维,在现场发现、搜集与节目相关的信息,并且有选择性地把它们传达给观众。那么,在电视外景节目主持中,主持人需要避免哪些问题呢?

一、不要不会“创作”

笔者已经提到,现在某些电视外景节目主持人在外景主持中,常常是照搬演播室的主持词到外景现场,因此,就不能很好地与现场内容有机结合,而出现“换个场景说话”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会让观众感觉主持人是在背词,而主持人的这个角色可有可无,甚至直接将主持人出镜的画面换成画外音或是删除,都不会对节目造成影响,这样,主持人的角色就显得并不重要了。那么,这点该如何克服呢?

首先,主持人在进行外景节目主持之前,应该提前进行实景的踩点,对要主持的节目内容进行深入探寻,找现场的亮点、特点,再根据现场的特点“设计”出镜词。其次,初学者还可以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拟写主持词,在正式录制节目时再根据现场的变化进行修改,这样就可避免外景主持人在现场“无话可说”或是总说“空话”、“套话”的现象。

二、不要出现服装与现场不搭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演播室主持时,主持人一般都会穿着与节目相搭配的服装,比如农业节目主持人一般穿朴素的服装;老年节目主持人一般穿着朴素大方的服装;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则穿颜色靓丽时尚,甚至是夸张的服装……但是这些节目一旦将拍摄地点改为外景后,主持人这样的服饰是否还会合适呢?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今天的农业节目需要主持人上山下乡与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进行交流和出镜,那么演播室穿的皮鞋可能会让主持人的行动不方便,甚至还会让主持人与受访者之间产生距离感;如果今天的综艺娱乐节目的场地是竞技场地,节目内容是通关比拼,主持人再穿着时尚的裙子、配上高跟鞋可能就会让其与整个现场嘉宾显得格格不入了。所以,电视外景节目主持人的服饰应该是根据实地场景进行变化的。比如旅游节目中,特别是需要主持人带领观众游山玩水时,主持人肯定需要搭配舒适、方便的运动装,并配上运动鞋或登山鞋;农业节目中,特别是需要主持人深入田间地头,这时,主持人应穿朴素大方的服饰,甚至配上雨靴;美食节目中,如果需要主持人深入美食制作现场,那么还需带上卫生口罩和手套,这样才会让观众感觉到节目的专业和主持人的敬业。

三、不要只用“说”的方式进行主持

看到这一点,可能有的读者会说了,主持人难道不是在镜头上说话吗?当然,主持人肯定需要口齿伶俐,可是,在电视外景主持中,如果主持人只是一味地“说”,而不调动其他感官系统,那么就会出现脱离现场的现象。

举个例子,在美食节目中,外景主持人带着观众一起来品尝地道的四川麻辣火锅,他想告诉大家,这家火锅的味道以及特色菜品,如果只是通过眼睛看到的内容,然后通过语言来描述,那么只能描述出食物的“形”,而电视观众恰恰又可以通过电视画面来看到食物的“形”,因此这个主持人的出镜内容就会显得多余。而观众既然能够看到食物,更多的是想了解除了外形以外的内容,比如食物的口感,是Q弹爽滑还是入口即化,或者是和某种大家熟悉的食物口感相似;还有食物的气味如何,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还是光闻味道就已经让人忍不住咽口水了。因此,这就需要外景节目主持人调动全身的感官系统来进行体验式的主持,这样才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凸显主持人在外景节目中的重要性。

以上只是外景节目主持人所要避免出现的最简单和最基础的问题,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外景节目主持人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深入节目,呈现给观众最好的节目效果。

作者简介:

景观节点篇5

【关键词】环境;景观;材料;环保

所谓环保新型材料,就是采用清洁技术生产,减少对能源和天然资源的使用,大量使用无污染、无公害、无放射性原料生产的景观材料。低碳环保的新型景观材料不但符合新时期对景观材料提出的低碳环保的要求,而且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目前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节能技术及新型材料主要有:太阳能、风能、空气能、人工湿地净化水体技术、mbr膜生物水处理器、生态路、生态节能墙、木塑复合材料、复合金属、LED节能灯、合成纤维、复合排水板等。

1)我国在景观中运用节能技术及环保材料的现状景观材料是指设计师在设计景观过程中用来表达设计思想的物质载体,景观材料主要分为人工材料与自然材料两种。低碳环保新型材料日益成为景观材料的主流。低碳环保材料的使用,不但节约了能源和物资消耗,还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景观施工水平。

2)低碳环保材料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景观材料来说,低碳环保新型材料具有环保性、低耗能性、实用性以及低成本性的特点。

(1)环保性环保性是低碳环保材料的主要特点,低碳环保新型材料的环保性主要体现在:①可再生眭。低碳环保新型材料是对各种再生原材料进行循环利用而开发出的新型产品。低碳环保新型材料不仅节约天然资源,而且兼具各种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美观和质感,很多环保材料更是具有耐腐蚀性、耐水行、防火、无污染等特性。比如目前在中国应用广泛的木塑复合材料就是一种可再生材料。木塑复合材料可替代石油资源,成为成本低廉、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②健康性。低碳环保材料的环保性除了体现在其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原材料是可再生原料外,还体现在低碳环保材料本身的健康性。低碳环保材料对身体无毒无害,更适用于应用在景观设计中。传统的景观材料大都取材于自然材料或者化工材料,化工材料原料本身就含有有毒物质,而一些自然材料,比如大理由等也被证明含有放射物质。

(2)在景观设计中应用低碳环保材料是实现景观建造低碳化的重要途径。很多户外景观为保证其观赏性,需要通过色彩、灯光及温度的调节来达到美观的效果,但是这样一来,景观的耗能将会大大增加。如果在景观建造中适当运用低碳环保材料,就能大大节约能源。比如在户外景观中常用的玻璃屋,如果采用隔热性和保温性较好的节能材料,就能大大节约玻璃屋内的电耗。据测算,使用节能环保材料的玻璃屋能节约能耗约60%,大大节省了电费开支,实现了景观低碳化。

(3)卖用性景观设计对材料的实用性要求较高,相对于很多传统材料,大部分低碳环保材料在实用性方面更胜一筹。比如在目前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木塑复合材料,它的加工工艺多种多样,可以注塑、挤出、压制等,因此,木塑复合材料在景观建造中实用性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木塑复合材料为例,低碳环保材料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①缩短材料的生产时间、节省材料的生产成本。木塑生产采用的是挤出工艺,可以大大节省产品的生产时间、储藏费及后期加工费用。同时由于其具有抗高温和抗低温能力,从而克服了一些天然材料固有的自然缺陷,如龟裂、翘曲、霉斑等。②更适用于户外装饰。由于大部分低碳环保材料具有结构合理、强度高的特点,因此,环保材料更适用于室内外装饰。同时很多景观环保材料,如木塑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技术能按照客户对尺寸、外形等方面的需求量身定做。③应用前景广阔。随着低碳环保材料研发的不断深入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环保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上海世博会曾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可以说上海世博会是一场节能环保新材料的盛宴,环保新材料的实用性在世博会展馆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低成本性与传统的景观材料相比,低碳环保材料性价比优势显著。由于环保材料普遍采用工业化生产模式,因此,质量稳定、成本低廉,环保材料的价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低碳环保新型材料的低成本性还表现在,材料的生产过程能耗也较少。生态材料不仅材料本身不造成环境污染,它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能和污染也比传统材料更少。

3)低碳环保新型材料的发展趋势低碳环保新型材料是未来景观材料主要的发展方向,可以说,随着世界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低碳环保景观材料也将会日渐取代传统材料,成为景观材料的主流。低碳环保新型景观材料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低碳环保新型材料的应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低碳环保材料在我国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相对于以往一些传统的,从西方引进的材料来说,低碳环保材料具有与我国传统园林文化融合度高的特点,并且将逐渐成为我国本土低碳环保材料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传统的景观主要以园林景观为主,我国的古典园林景观历史悠久。古书《考工记》中就记载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说法。

(2)低碳环保新型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合理环保材料应用的合理性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适度性和充分陛。①适度性。在对环保材料的使用中,越来越注意适度性。很多景观设计和施工单位往往因为追求所谓“环保景观”而过度使用环保材料,最后材料虽然“环保”了,但是却造成了新的浪费。对环保材料的使用要适宜,这是环保材料应用的一个新趋势。只有适度使用,才能通过环保材料来改善景观环境,创造一个宜居的环境。人的本性是崇尚自然的,在运用新材料的时候,也不宜过度,以免造成浪费。②充分性。随着对环保材料研发力度的不断加强,现有的环保材料的一些未被发现的特性也正在不断显现出来。目前科技界对于低碳环保景观材料的特性和潜力的深度挖掘工作正在不断展开,对低碳环保材料进行多重利用,以实现材料的最大价值,是低碳环保材料研发和使用的一大趋势。

(3)低碳环保材料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低碳环保材料在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不仅体现在使用量的增加上,也体现在环保材料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如市政景观、室内装饰、园林景观以及原生态景观开发中都可以大量运用低碳环保材料。通过运用低碳环保新型景观材料来提高能源使用率,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国际景观设计和建造的发展趋势,也是低碳经济时代对景观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宋玉柱.试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几点问题[J].价值工程.2010(06).

景观节点篇6

关键词: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对策;原则

1 关于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作为客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可以有三种理解: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意义,指具有审美感的风景,这是景观最常用的含义;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地理学中的“景观”,是指地表上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对象的有规律的组合;第三种是作为生态概念,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看作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和空间单元。山地城市景观严格说来并不是一种新的景观定义,而是在景观所包含的体系下一个具体的研究范畴,这个范畴包含的是山地城市特定区域内由风景、山水、地形、地貌等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所构成的自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体。

节约型景观设计是指在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用最少资金和资源投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预的景观设计模式,以“因地制宜”为准则,以“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为原则,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为途径的,为人类提供高效生态保障系统的景观设计,是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技术为手段,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景观设计。

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应是以山地城市特殊自然环境为背景的,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设计要体现对山地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体现对原有山水格局的尊重,体现对山地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应成为山地城市景观建设的节约型设计之路。

2 实现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的对策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节约型景观将是山地城市未来景观建设的主导方向,应作为实施公共服务、强化资源战略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来对待。

(1)健全机制与体制。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建立健全的机制和体制是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能够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

(2)合理规划与定位。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基于合理的景观规划与定位。山地城市应根据城址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的历史文脉,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阶段性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们应将城市景观的规划与定位作为一个战略性研究课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并以此为指导开展深入细致的建设工作。

(3)选择适宜的设计策略。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必须科学地分析和掌握山地城市的自然生态特征,采用适宜的技术手段,围绕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和利用自然的思路来选择适宜的策略。

(4)培养节约与生态意识。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的建设要求设计师具备保护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广大民众要形成“以生态、节约的景观为美”的景观审美标准,具备景观的评价能力。

(5)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过程需要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公众代表参与方案讨论、设计师与公众互动交流等形式获取公众的意见,疏导整理后采纳正确意见并融入到设计方案中去。

3 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原则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怎样的原则下研究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本文提出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如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景观设计的主体是人,人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设计,设计为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对环境的需求。“以人为本”是指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衡量活动结果的尺度,体现出的是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关注。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要尊重人们的景观审美意识和环境心理需求,充分考虑景观的实用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以人为本的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应该在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存环境追求的基础上考虑资源的节约和环境承载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资源的节约而忽略了对人的考虑,那就违背了景观设计的初衷。

(2)减量与高效原则。减量,是狭义的节约定义,是指有节制、有约束地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它与浪费相对。高效,是广义的节约定义,是指通过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环境资源代价,它与粗放相对。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中的减量与高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天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采用各种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生态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要合理地利用山地城市的山体、气候、植物等自然资源。

(3)再用与循环原则。再用,是指利用废弃的土地和废弃的材料服务于新的功能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废弃的不能说明它就没有使用价值,究其根本原因是它放错了地方。废弃土地和废弃材料包括景观建成后遗留下来的建筑垃圾、废旧材料等,还包括其他行业中被视为无用的废弃物品,都可以成为景观设计使用的对象。设计师应该考虑如何拓展自己的设计思路,如何变废为宝,对它们重新加以整理、设计和提炼,使其服务于新的功能,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同时大大减少处理这些废弃材料所带来的资金压力,缓解城市环境问题,节约新材料的生产投入,实现资源的节约。

(4)功能叠加性原则。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而功能叠加是指同一事物能够发挥多种有利的作用。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功能叠加性原则是指尽量叠加组合多种功能于同一个景观要素上,以实现对空间的节约和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具体来讲,就是设计的景观既要满足人们的视觉欣赏要求,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还要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功能,更要满足生态建设的要求,使设计的景观能结合山地城市的自然生态条件,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山地城市景观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功能叠加性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欣赏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叠加;多种使用功能的叠加;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叠加;欣赏功能、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叠加等等。

(5)生物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四个层次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山地城市环境是一个物质和运动都极为丰富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实体,具有地形的复杂性、气候的多变性、边缘的多样性、生态的脆弱性等特点,生物多样性维持了山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是保护和改善山地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对于这一问题,在设计上应该做到:保持和维护有效数量的山地环境乡土动植物群;保护山地各种类型、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保护山地复杂多样的边缘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原则无论是从科学原理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生存的角度出发,或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是必须受到保护的。

(6)让自然做功原则。让自然做功是指景观设计要遵循山地环境自然规律,让自然发挥最大的作用,让自然作为真正的设计者,设计中应考虑如何把人为的干扰降到最低,设计师要做的工作是顺应自然做适当调整,而不是对自然的再一次破坏。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与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对生态的影响。山地自然环境是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结果,有极强的自律性,不需要人工维护,具有自维持、自调控、自我设计和自我管理的功能,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人为设计,还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

(7)彰显地域性原则。彰显地域性的景观设计要求尊重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自然所赋予的地形条件、光热条件、材料条件,结合功能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节地、节能与节材的规划。同时,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民族传统,尊重当地的礼仪和生活习惯,与当地社会和地域文化所赋予的价值紧密联系,抓住主要特点进行提炼并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对于山地城市而言,彰显地域性的景观设计既要尊重山地自然环境特征,也要注重地域人文景观特征的提炼,从而使景观拥有山地城市的特质和灵魂。

4 结束语

总体来说,山地城市景观能否朝着节约、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制和体制是否健全、决策者的素养、设计者的专业水平和平民大众的综合素质。同时,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资金的节约,更重要的还在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山地城市的各种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自然成本。

参考文献:

[1] 杜春兰.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学位论文)[D].重庆:重庆大学,2005.

[2] 华亦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与方法(中国市场)[J].2008(48):1920.

[3] 刘月.山地城市园林景观特色的营造方法研究(学位论文)[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1.

[4] 俞孔坚.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风景园林)[J].2007(1):5564.

[5] 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中国园林)[J].2009,25(2):7882.

[6] 黄铁苗.节约型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罗华.节约型园林设计[J].河北农业科技,2008(15):2829.

景观节点篇7

居住区设计中水景观造景元素一直颇受人们的青睐,但是北方气候特点这一重要元素,导致水景观在不同季节难以保持初始的设计效果或不能长期运行,很多水景都形同虚设、名不符实。我国北方又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水景系统在冬季结冰停止循环流动,景观植物枯萎,因此怎样探索出景以水美的一个舒适、亲水的生活环境,怎样做好在不浪费水资源又能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成为北方居住区进行水景观设计的关键。

北方居住区水景观现状

通过对天津市梅江居住区内香水园、芳水园等地调研,发现随着季节变化还是会发现很多不足,如水景设计忽视了当地的地域特征和气候特点,在建设中只考虑到了水景的短期效果,以及水景缺乏与人的互动性,后期维护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图1

1.水景观设计忽视当地气候特点

北方居住区由于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成为居住区水景设计的障碍,冬季干旱少雨的枯水期的特点,当冬季来临之际,居住区里的水池水将会放干,水池内的喷水设施将在外面形成不美观的景观现象(如图1),归根结底由于在设计中只考虑了水期时段怎样创造更好的形态,冬季展现出来的只有石墙或者干枯的沟壑。

2.水景观设计缺乏互动性

北方居住区水景冬季结冰停止循环流动,景观植物枯萎缺乏水的趣味性,大部分水景观设计中缺乏人性化细节考虑,往往只考虑水景设计的多样化及观赏性,然而对于水的可亲近、可玩耍和景观的休息设施的考虑还是太少,如梅江居住区的芳水园在水景设计中水过深缺乏人性化设计。

3.水景后期维护成本高

北方居住区季节性特点以及水资源渗透严重,加上北方居住区水景观设计供水单一没有考虑到对中水及雨水回收利用,需要生活用水保持补给和不断更新来保持水景效果造成了一定的水资源浪费。

水景观营造策略

1.薄水面营造策略

居住区水景设计要想迎合北方的气候特点也要满足居住区的亲水性的原则,可以在水景设计中采用薄水面设计手法,在水景设计中采用铺装图案来装饰薄水面的底部,从而以宁静的薄水面如镜面一样倒影出周边景观环境,以及在薄水面设计中可以从景观的投影关系方面进行推敲,营造出宁静、幽雅的生活环境增加水景观的美感(如图2―4)。另一方面浅水面水景观在降雨量少的时节可以将水抽干成为另一层次的活动场所,也可以在严寒季节水体结冰以后作为滑冰场游玩的场所使用。

图2 图3 图 4

2.意象型营造策略

意象型造景策略是从自然环境中提炼自然景观元素采用可替代的材料来达到现在所需要达到的景观效果,来满足居民对水景观的需求。如“水景观”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各种铺装创造出水的形态,也可以运用鹅卵石、毛石以及北京水立方应用的ETFE膜等材料创造不同的景观,使水景虚与实相结合,以达到“水景观”的意境。

3.可参与多功能水景观营造

在进行水景观设计时,需要水景设计与人们相互适应,使得水景观能够与人们具有可参与性,,增加人们的亲水性也可使人们达到放松身心的作用。在做设计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特别需要考虑到老人与儿童的参与性,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将水做浅给儿童设计,设计适于儿童接触的浅水面。

4. 中水处理、雨水收集及水资源循环利用

可以通过雨水收集作为居住区冬季缺水时节补给或水源,另外也可将中水处理运用到水景当中。通过这种策略可以有效解决北方地区冬季后期维护问题,同时可以将居住区排出的水作为再生资源降低水景设计中的经济成本。如北京SOHO广场的水景设计,在广场的喷泉喷出的水通过地下流动装置,在进入地下一层的电梯旁直泄流入到地下,在地下广场开发了两道流动性的河流,使得顾客能够听到流水声,使得水资源重复利用,创造出了更多的水景观。

结论

水景给人一种亲近感成为造景的主要元素之一,针对北方气候特点及现状居住区现状需要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同时给人带来视觉欣赏和身心愉悦的感受可以借助夏季以动景为主,冬季以静为辅的原则。在北方时间空间及形态上进行合理全面的设计,在水景观设计中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特点,创造出于北方气候特点相适应的水景观设计。

景观节点篇8

关键词:景别;远景;全景;景别衔接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58-02

一、景别的概述

(一)景别在影视画面中的作用

影视画面本身并不具备独立表现作品主题的功能,它只是完整的电视节目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语言的重要因素。无论电视、电影还是动画片都是靠画面的组接来叙事、表达和刻画人物思想以及行为,从而形成一个主题完整的节目。景别、蒙太奇等手法的运用是影视成为独立艺术的重要标志。

画框中的主体形象根据剧情的需要以及观看者接受的心理规律或表现出的细节或表现出的整体,这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景别变化。动画片的景别变化,让观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思想变化。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

(二)景别的意义

就动画来讲景别的最初设定是在绘制分镜头脚本的时候。动画分镜头也可被称为故事板,是一部动画片创作与制作的“金钥匙”。其中包括表现视觉效果的画面,表述每一个画面镜头的含义对白及主体事物所要描述的文字内容等。景别是表示镜头之间的变化关系等的各种提示符号。镜头描述的标题有镜头序号、角色动作、声音以及镜头的类型: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二、不同景别在短片中的运用

不同的景别会给观看者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景别的变化可以使短片中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远景在短片中的特点与作用

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它视野广阔,景深悠远,主要表现远距离的人物和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气氛,内容的中心往往不明显。远景以环境为主,可以没有人物,有人物也仅占很小的部分。它的作用是展示巨大的空间,介绍环境,展现事物的规模和气势,拍摄者也可以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用远景的持续时间应在10秒钟以上。远景画面中在渲染气氛,抒发感情。让观看者的思想的得到放松,这其实是一种视觉调度,来表达一种逻辑关系包括故事逻辑、画面逻辑等效果。好的远景不应为介绍而介绍,而应该是浑然的,既有介绍又有抒情。

(二)全景在短片中的特点与运用

全景包括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周围的环境。与远景相比,全景有明显的作为内容中心、结构中心的主体。在全景画面中,无论人还是物体,其外部轮廓线条以及相互间的关系,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环境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全景的作用是确定事物、人物的空间关系,展示环境特征,表现节目的某一段的发生地点,为后续情节定向。同时全景有利于表现人和物的动势。使用全景时,持续时间应在8秒钟以上。

全景是表现人物的全身或完整的场景面貌的画面,全景与远景相比较而言,有了明确的需要表现的对象,比如表现一个人某个事物或场景的全貌等。由于全景所能表达的具有相对意义且完整的画面,并对部分情节内容展开的环境先进行了介绍和展示,给观众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象。有的地方需要表现细节那么全景就无法实现了,不同的景别会塑造出独特的感觉,要灵活的运用才能使剧情的发展又急又缓。

(三)中景在短片中的特点与运用

中景是指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有典型意义的局部场景的电视画面。中景包括对象的主要部分和事物的主要情节。在中景画面中,主要的人和物的形象及形状特征占主要成分。使用中景画面,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交流,也能看清人与物、物与物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中景是拍摄中常用的景别。用中景拍摄人物时,多以人物的动作、手势等富有表现力的局部为主,环境则降到次要地位,这样,更有利于展现事物的特殊性。使用中景时,持续时间应在5秒钟以上。

中景由于画面远近适宜,给观者十分亲切的感觉,给观众视觉上的亲切感觉,容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形成中景不太突出的特点,但这也正是中景的优点所在,具有很强的中性感,在画面上能起到平稳过渡的作用。在短片中中景运用的比较多。其实,舒缓的画面节奏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使观众紧张的快节奏中情绪的到缓解,气氛也的到转化。整部作品就可以达到一张一弛的效果,吸引更多人的眼球。

(四)近景在短片中的特点与运用

近景包括被摄对象更为主要的部分(如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局部的部分),用以细致的表现人物的精神和物体的主要特征。使用近景,可以清楚的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容易产生交流。使用近景时,持续时间应在3秒钟以上。

近景的构图特点是主体事物已经基本上充满了整个画面,主要体现人物形象的画面,对于场景之类的表现空间相对来说就薄弱落了,这种描述具体翔实的画面非常适合深入表现人物的面部的喜怒哀乐等表情。这种近距离效果的景别画面会对观看者的视觉及心理产生很大的震动作用并引发丰富的联想。近景的使用给观众一种紧张被压迫的视觉效果,因此更能产生与现实相近繁荣相互的交流感觉。

(五)特写在短片中的特点与运用

特写是表现拍摄主体对象某一局部(如人肩部以上及头部)的画面,它可以作更细致的展示,揭示特定的含义。特写反应的内容比较单一,起到形象放大,内容深化,强化本质的作用。在具体运用时主要用于表达,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特点,起到震撼人心、引起主意的作用。

往往特写是用于让局部放大以至充满整个画面,再现生活中多被观者忽略了的细节局部,对此对观者强烈的内心世界造成极大的冲击。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特写说成是对于某一部分的放大,而应把它当作是一种带有震撼力量的作用于心理变化的有效手段。

特写其实是把一些平常我们肉眼不易察觉的东西,放大、夸张给观众看。特写是要引起观众注意重要的人物和细节,所以,特写镜头的运用要适当,滥用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三、景别衔接的变化的使用

景别变化产生的生活依据是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距的变化。其中景别不变化的衔接尤为重要。在片中景别的使用使故事发展有了“催化剂”,画面有张有弛,气氛有紧张又舒缓,让观众想松懈议会有紧张起来,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表达着深刻的含义。由于动画运动变化的可塑性和动画人物的表演的独特性,往往有可能通过动作的演变而在一个镜头中造成场景的改变。这样从观众欣赏的角度既不会觉得场景丝毫不变,也不会因变动而打断镜头在叙事上的连贯性,因此为了使影片的视觉感受更加丰富,更具冲击力以及故事情节更具戏剧性、更跌宕起伏,一场戏往往需要不同的景别,以及不同时间长度的镜头来表现。可见景别的衔接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协调视觉冲击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建国,王培德,彭一编.中外动画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慧临.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元素周期表范文 下一篇:景观手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