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法范文

时间:2023-09-25 04:52:31

食品卫生法

食品卫生法篇1

第一条为加强对新资源食品的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规定的新资源食品包括:

(一)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

(三)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

(四)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

第三条新资源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对人体不得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

第四条国家鼓励对新资源食品的科学研究和开发。

第五条卫生部主管全国新资源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资源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新资源食品的申请

第六条生产经营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在产品首次上市前应当报卫生部审核批准。

第七条申请新资源食品的,应当向卫生部提交下列材料:

(一)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表;

(二)研制报告和安全性研究报告;

(三)生产工艺简述和流程图;

(四)产品质量标准;

(五)国内外的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的安全性资料;

(六)产品标签及说明书;

(七)有助于评审的其它资料。

另附未启封的产品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申请进口新资源食品,还应当提交生产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或者该食品在生产国(地区)的传统食用历史证明资料。

第三章安全性评价和审批

第八条卫生部建立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制度。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采用危险性评估、实质等同等原则。

卫生部制定和颁布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九条卫生部新资源食品专家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评估委员会)负责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评估委员会由食品卫生、毒理、营养、微生物、工艺和化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十条评估委员会根据以下资料和数据进行安全性评价:新资源食品来源、传统食用历史、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主要成分及含量、估计摄入量、用途和使用范围、毒理学;微生物产品的菌株生物学特征、遗传稳定性、致病性或者毒力等资料及其它科学数据。

第十一条卫生部受理新资源食品申请后,在技术审查中需要补正有关资料的,申请人应当予以配合。

对需要进行验证试验的,评估委员会确定新资源食品安全性验证的检验项目、检验批次、检验方法和检验机构,以及是否进行现场审查和采样封样,并告知申请人。安全性验证检验一般在卫生部认定的检验机构进行。

需要进行现场审查和采样封样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卫生部根据评估委员会的技术审查结论、现场审查结果等进行行政审查,做出是否批准作为新资源食品的决定。

在评审过程中,如审核确定申报产品为普通食品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做出终止审批的决定。

第十三条新资源食品审批的具体程序按照《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和《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等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卫生部对批准的新资源食品以名单形式公告。根据不同新资源食品的特点,公告内容一般包括名称(包括拉丁名)、种属、来源、生物学特征、采用工艺、主要成分、食用部位、使用量、使用范围、食用人群、食用量和质量标准等内容;对微生物类,同时公告其菌株号。

第十五条根据新资源食品使用情况,卫生部适时公布新资源食品转为普通食品的名单。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部可以组织评估委员会对已经批准的新资源食品进行再评价: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在食用安全性和营养学认识上发生改变的;

(二)对新资源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学质量产生质疑的;

(三)新资源食品监督和监测工作需要。

经再评价审核不合格的,卫生部可以公告禁止其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四章生产经营管理

第十七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保证所生产经营和使用的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性。

符合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未经卫生部批准并公布作为新资源食品的,不得作为食品或者食品原料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十八条生产新资源食品的企业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

新资源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生产。

第十九条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前,应当与卫生部公告的内容进行核实,保证该产品为卫生部公告的新资源食品或者与卫生部公告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

第二十条生产新资源食品的企业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生产其它食品的企业,应当建立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收集报告制度,每年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发现新资源食品存在食用安全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一条新资源食品以及食品产品中含有新资源食品的,其产品标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签标示的新资源食品名称应当与卫生部公告的内容一致。

第二十二条生产经营新资源食品,不得宣称或者暗示其具有疗效及特定保健功能。

第五章卫生监督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卫生法》及有关规定,对新资源食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抽查和日常卫生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收集报告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辖区内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报告的食用安全信息进行调查、确认和处理后及时向卫生部报告。卫生部及时研究分析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并向社会公布。

生产经营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的企业应当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对食用安全问题的调查处理工作,对食用安全信息隐瞒不报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给予通报批评。

食品卫生法篇2

同志们:

根据工作安排,我们组织部分主任、委员和人大代表,组成食品卫生法执法检查组,对我市实施食品卫生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食品卫生法》是一部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食品卫生法执法检查,今年7月21日,国务院召开了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这次食品卫生法执法检查,是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维护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目的在于监督和支持执法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依法办事,加大对我市食品卫生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及时解决在食品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这次执法检查共安排三天时间。今天上午的日程主要有三项:一是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同志讲话;二是与会人员集体学习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执法检查程序;三是听取市政府关于全市食品卫生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

首先,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同志对这次执法检查讲意见。

(××书记讲话)

××书记的讲话非常重要,强调了这次执法检查的重要性,全面部署了执法检查的方法、步骤及重点,对检查组成员和被检查单位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按照××书记提出的要求,切实把这次执法检查搞好。

下面,请卫生防疫站的×站长为我们讲解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执法检查程序。

(×站长讲解)

刚才,卫生防疫站李站长给我们讲解了食品卫生法的主要内容及执法检查的程序和重点,讲得很好,同志们要认真把握,为执法检查做好准备。

下面,请市政府副市长×××同志汇报我市食品卫生法贯彻执行情况。

(×××汇报)

刚才,市政府李市长汇报了我市食品卫生法贯彻执行情况,使我们对全市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开展执法检查奠定了基础。

今天上午我们的日程就全部进行完了,按照执法检查安排意见,下午2:30集合,两组一起统一乘车,集体检查卫生局及监管单位,明天开始分组检查。凡是参加检查的同志没有特殊情况不准请假。

食品卫生法篇3

第二条食品新资源系指在我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或仅在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的物品。以食品新资源生产的食品称新资源食品(包括新资源食品原料及成品)。

第三条新资源食品的试生产、正式生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以下简称卫生部)审批。

卫生部聘请食品卫生、营养、毒理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新资源食品审评委员会,负责新资源食品的审评。新资源食品审评委员会的审评结果,作为卫生部对新资源食品试生产、生产审批的依据。

第四条新资源食品在获准正式生产前,必须经过试生产阶段。

申请试生产新资源食品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提出申请,并报送有关资料及样品。经受理申请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技术审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初步审查和新资源食品审评委员会的审评通过后,报卫生部审批。批准后,发给"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卫生审查批件",批准文号为"卫新食试字()第号"。

新资源食品试生产期为两年。试生产期满后,试生产审查批件自行作废。

第五条申请转为正式生产的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单位,应在试生产期满前六个月,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后,报卫生部审批。审批通过的,发给"新资源食品卫生审查批件",批准文号为"卫新食准字()第号"。

第六条使用获卫生部批准正式生产的新资源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必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报卫生部备案。

第七条试生产的新资源食品在广告宣传和包装上必须在显著的位置上标明"新资源食品"字样及新资源食品试生产批准文号。

新资源食品在试生产期内,产品只限在卫生部指定的范围内销售。

新资源食品在试生产期内,不得进行技术转让。

第八条新资源食品在试生产和生产时,不得改变产品配方及生产工艺。

第九条对新资源食品,禁止以任何形式宣传或暗示疗效。

第十条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新资源食品的经常性卫生监督。

对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的及出现卫生安全问题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警告并限期改进、责令停业改进,情节严重的卫生部可撤销其批准文号。

第十一条未获得新资源食品试生产批准文号和试生产期满未获得新资源食品审查批准文号的新资源食品以及被撤销其批准文号的新资源食品不得生产经营。

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1987年由卫生部颁布的《食品新资源卫生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新资源食品审批工作程序

第一条新资源食品初审工作程序:

(一)申请生产新资源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提出卫生审查申请,填写《新资源食品审查申请表》并报送下列申报资料及样品。

申报资料包括:

1.食品新资源名称及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

2.新资源食品名称、配方及生产工艺;

3.产品成分(包括营养物质、有生物效应物质及有毒有害物质等)的分析报告;

4.食品新资源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报告或有关文献资料(外文资料应提交原文及中文译文);

5.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食品应提供有关该食品食用历史的证明资料;

6.该产品的质量标准;

7.产品标签及说明书样稿(正式打印件);

(二)受理申请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申报资料进行技术审查,并对连续试制的3批样品进行食品卫生质量检验,在申报者报送最后1批样品后的30个工作日内向同级卫生厅(局)提交检验报告和技术审查意见书。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在15个工作日内对申报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查,并结合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技术审查意见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初步审查通过的,将申请表及申报资料(一式15份)送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初步审查未通过的,应及时退审。

第二条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审批程序:

(一)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在收到申报资料后的30个工作日内,对资料进行全面复核,申报资料不符合要求的,在此期间通知申报者补报资料或安排复审试验;资料符合要求的,发收审通知。

(二)新资源食品审评会分别于每年5月和10月下旬召开,在审评会前10天通过复核审查的新资源食品,方可列入审评会审评。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应在审评会前40天将参加审评的新资源食品复核资料送达审评委员。

(三)审评会后,新资源食品审评委员会向卫生部提交审评报告,卫生部根据审评意见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审批通过的,发给"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卫生审查批件"审批未通过的,应及时退审。

第三条试生产的新资源食品转为正式生产的审批程序:

(一)拟将试生产的新资源食品转为正式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须提前6个月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卫生厅(局)在接到申请后4个月内,委托省级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该产品进行市场抽样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提出审查意见报卫生部。

(二)卫生部根据审查意见和该产品试生产期的产品卫生、安全状况以及是否违反《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情况审批。审批通过的,发给"新资源食品卫生审查批件";审批未通过的,应及时退审。

第四条新资源食品审批过程中所需进行的各项检验、审查和审批均须收费,费用由申报者负担。

食品卫生法篇4

一、当前创新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来,虽然食品安全矛盾事件不断地出现,但我们在理论上并没有所创新,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仍在继续着――即使是个案再多永远是个案,必须深入加工,深入思考,深刻反思,深深触动,最后是深化落实。现在的问题是都浮在面儿上,根源是没有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论,没有理论的实践、蛮干、胡说和瞎干未免不是一些地方的常态,这是我们急需创新的地方,但这种创新的呼声目前并不强大。

二、当前食品及食品卫生法律创新应做的工作还很多

首先,关于在相关行业应立即开展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工作,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执法机构,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的行为。而当前存在的突出管理问题,是不能暂时仅针对大部分涉及到的部门,这其中有农业行政部门、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卫生等行政部门,还应在其他方面加以完善才行。

三、食品卫生与创新社会管理有机统一

笔者认为,要想做到食品卫生创新社会管理,首先对于各个有执法权的部门,在不改变现有机构的前提下,应统一组成一个综合的执法部门,让其具备所有机构职能,在不违背现有政府部门体制、机构的构架下,及在不改变大部分体制的情况下,成立一个大的部们,即在国务院的层级设立“大”食品部,省级以下统一实行垂直管理。

其次,立法的方式需要变革。目前的体制下都是部门立法,涉及什么部,由什么部门起草议案,报国务院,再报全国人大批准,因此,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即都各自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即立法部门利益化,由于政府部门太多,所立之法缺乏协调性,或者说缺乏有机的联系,在面对责任时各个部门都只是蜻蜓点水,在工作尽职尽责方面,又无不是都各自留有余地;

第三,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

实践中是如果法律规定各部门都有责任的,就“都无责任”,既然“都无责任”,那一旦出了问题,对自己就无约束,法律就实质上被废除了,这不是执法人员素质的问题,而是面对现实的矛盾,旧法律、旧体制不适应的问题。任何一个部门的人员都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又何尝不愿意处理好呢。食品问题的受害人,是每一个吃饭的人和每一个喝水的人、监管部门的人更不例外,甚至可以说,他们了解得更清楚,对此有着比一般百姓更深恶痛绝之心。

笔者以上所谈的论食品及食品卫生法律―兼论创新社会管理,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浅显论述。

最后,笔者想说的另一个与食品及食品卫生法律―兼论创新社会管理相关的问题是:目前是应该巩固根据地时期(求稳定发展时期),要慢、要稳,再快就要出大问题了。目前有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发展太快了,发展越快,出现的问题也是越快,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经受着问题的蹂躏,我们人类面对的新问题肯定会应接不暇的,也会是无所适从的;发展问题太快,就会一心用在发展上,必然忽视巩固,而破坏的部分,得不到自然很难的恢复,人力也无心,无暇顾及了。如果一味的只讲发展下去,会离我们的初衷越来越远的,会悔之晚矣的。

食品卫生法篇5

鹤壁市卫生监督局 稽查科,河南鹤壁 458030

[摘要] 食品卫生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关系着社会和谐。2004年后,国务院对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督进行了重大调整,并不断加大了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我国当前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对促进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

关键词 ] 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分段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8.2;R15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049-02

食品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卫生安全极为重要,在食品的培育、生产、制造、摄食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有益性。为了保证食品卫生,很多国家都以立法形式并设专门机构负责食品卫生监督官理。我国在2009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规定:“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2004年在国务院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卫生监管方式,由“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督进行分工协作。”不过当前在我国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中还存在很多难点问题未能解决,包括如分管协作、法律体系、政府规制等等,急需寻求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为食品卫生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1食品卫生监督执法的难点问题

1.1分管协作的难点问题

在食品培育、生产、制造最后到食用的整个过程中,食品需要经过多个工序,其间涉及农业、畜牧、工商、质监、卫生等多个部门的监管,虽然各个部门有着不同的分管内容和职责,但在不同部门间的协作却不到位,在一些职责上还存在模糊交叉现象,这种现象极容易造成监管空白的结果,使食品卫生得不到有效的监管。此外,既便在同一个部门中,也存在分管协作问题,如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许可制度中,对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实施卫生许可,但卫生许可职责的履行,却存在模糊不明确的地方,如《行政许可法》中确定了“谁许可,谁监管”的基本原则,国务院在食品安全上则规定了“分段监管”原则,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督执法由质检部门负责,卫生许可则仅为场所卫生、卫生防护、从业人员健康卫生等,工商部门则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管。虽然从法律规定上来看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但在具体实行中却极容易造成一些模糊的地方,在职责分工中存在部门协调问题。

1.2 法律体系不完善

食品卫生监督应当以预防性为主,而不是以事后查处为主,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卫生安全的作用。但多年以来,我国卫生监督法律体系中,预防性法律法规一直较为欠缺,既便是在近年来针对预防性卫生监督进行了设计卫生审查,如对城乡规划、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等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的卫生学审核和卫生学评价,对相关单位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时卫生标准、法规的贯彻实施等都进行了规定,但总体来看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有些地方形同虚设,在一开始就留下很多安全隐患。此外,由于不同地区在饮食习惯、生产体系、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标准在不同地方的适应性上都会有所不同,地方性配套法规的缺失很难使食品卫生监管符合各地实际情况,造成一些街头食品的监管空白[1]。

1.3 监督检测资质问题

在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中,涉及很多监督检测问题,包括如卫生许可审查抽检、产品卫生安全抽检、食品危险性评估、现场快速检验、实验室检验等。在食品卫生监督检测中,除了《食品安全法》中进行了相关规定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也根据授权制定了食品卫生检测办法,包括食品采样、送检、检测结果真实性评价等。但生产、消费、培育等各环节的日常监督检测职责从属关系、相关检测的法律依据、现场快速检测的报告文书、不同检测的作用及运作规则等方面都还有所模糊,造成检测部门、主管部门资质关系部明确。例如在《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资质认定包括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适用于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技术机构,但卫生监督机构不属于技术服务机构,现场快速检测也只是一种行政执法的技术手段,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权威性在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中受到质疑。

2 食品卫生监督执法难点应对策略

2.1 加强部门协调

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部门,甚至在部门地方还会存在职责模糊不明的现象,极容易造成监管漏洞。因此,必须建立起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理顺食品卫生监督体制存在的漏洞,利用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来弥补。尤其在当前食品安全信息分散于各部门、各环节的情况下,更应当建立起相关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使整个食品卫生监督体系能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各部门在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中的整合协调,既能减少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中的职能交叉现象,又能避免出现监督空白和监管漏洞,形成一个有效的食品卫生监督执法网络,全方位、全过程对食品卫生进行监管[2]。

2.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食品卫生法律体系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形成的,虽然经过30年来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有很多不完善和不科学的地方,如食品质量与食品卫生概念重合、食品卫生概念不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权限不清、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部分条款相互矛盾、分级管理与垂直管理交叉等等[3-4]。当前,应当从法律法规层面科学界定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紧密围绕食品卫生安全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为食品卫生监督执法提供基础和保障。

2.3 规范食品卫生检测标准体系

在目前,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体系、食品卫生检验检测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部分环节还在采用产品质量检验标准,而没有食品卫生检验标准体系的界定上,检验标准体系上的缺陷和不足,既使得食品卫生检测工作无法规范,又使得食品卫生检测结果权威性受到质疑。当前,我国应当尽早完善食品卫生检测标准,包括检验职能界定、检测资质认定、检验结果质疑、检测运作程序等等,用完善的食品卫生检测规范来对食品培育、生产、流通、制作等进行约束,使食品卫生检测工作能标准化、规范化、常规化。

[

参考文献]

[1] 李恒,任元鹏.卫生行政诉讼案例分析及卫生监督执法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2,25(12):62-64.

[2] 张艳春.浅谈基层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8(3):294-296.

[3] 张秀萍.浅谈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0,4(12):660-661.

[4] 严志平.应用科技手段防范卫生监督执法风险的新思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9):44.

食品卫生法篇6

市人大常会执法检查组: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的有关决定,扎实开展了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和谐遂宁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切实加强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重视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1、在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工作中,我局结合省局的“四制两查”,继续完善和深化“五制二查一承诺一指导”的监管模式,我们一是帮助、指导企业建立商品质量保障制度;二是帮助、指导企业建立消费纠纷处理制度。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我们又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过去以监督管理为主的模式,逐步向以经营者自律为主的模式转变。我们重点加强了“商品质量查验登记制”、“索证索票制”等制度的建立和推广,指导和督促经营者建立进销台帐,把好进货关,对所进商品的名称、规格、商标、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凭证等作好详细的登记,便于查验;要求经营者向供货方索要发票、检验报告等相关资料;要求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售货发票等资料。目前,全市各大中型超市、食品经营户均已实施了“五制一承诺”制度,并统一制作牌上墙公示,上墙率已达到100%。

2、注重实际,在推行中求深入,求创新,使监管机制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有效。一是建立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制,预案是在本市流通环节中经确认已经发生、依法应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处理的消费者食品中毒事件,或通过相关信息渠道获取的某种食品有毒有害,可能引发区域性严重社会后果的食品安全信息,急需紧急处置时启用;二是建立了商品质量监测制度,我局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30余万元购买了配备专业农药残留测定仪、亚硝酸盐快速测定仪等快速检测设备的检测车辆,深入城乡,对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的食品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组织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坚持在城区各大市场内开展经常性监测,并将检测结果在市场的商品质量公示栏内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同时根据监测结果组织商品质量监测抽查。去年以来,全市共抽查商品483个批次,其中合格263个批次,不合格220个批次,对经销不合格商品企业处罚没款19.78万元;三是实行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登记制。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时,工商执法人员严格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工作规范》等规定,对商品质量特别是对食品认真进行检查,并如实填写《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登记册》,确保了商品质量监管到位。

(二)以工商监管、群众监督、企业自律为基础,全面构筑食品安全“三网”工程

1、完善“监管责任网”,增强了工商所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我市各级工商部门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我局成立了由局长张大中任组长,副局长王勇、蒋定喜、王安平任副组长,消保科、市场科、红盾办、办公室等相关科室为成员单位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消保科。各县(区)局、分局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确保了整治工作落到实处。为了切实加强流通领域商品监管,全市各级工商系统建立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责任制,层层签订了《流通领域商品(食品)质量监督管理责任书》。市局与各县(区)局、分局签订了责任书,县(区)局、分局分别与辖区工商所签定了责任书,工商所与所内干部、干部与辖区内的经营企业(户)签订了责任书,做到了横到边、纵到底,使责任落到实处。通过层层签定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我市各级工商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意识。

2、完善“群众监督网”,增强广大消费者参与监督的意识

我局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县、乡、村三级消费维权监督网络建设。目前,我们已在全市农村建立起消费者申诉站1875个,占全市村社总数的90%左右,聘请联络员1875人,均制作了标示牌,工作职责警示牌并上墙公示。通过建立农村维权网络,使农民维权意识大大增强,降低了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成本,维权可以不出村、不出社,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群众欢迎、政府满意。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我们对流通领域商品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实施舆论监督,该曝光的坚决按程序曝光,及时向社会通报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果,将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的详细资料公之于众,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让违法违规人员无可乘之机,让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全社会的监督,问题食品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无立足之地。

3、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实施“万户放心店”工程

构筑一张保证商品质量、服务方便快捷的“农村现代流通网”,是强化企业自律,引导诚信经营的主要载体,也是保护消费者健康消费的一条重要途径。市局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社区、乡镇、行政村积极推行连锁超市和放心购物示范店,引导和支持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社区、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并向有条件的村延伸开设便利店。2005年这项工作已初步推开,射洪县金源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建立起300多家连锁店,目前已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遂宁君利来百货有限公司和遂宁摩尔春天百货广场有限公司也正在积极申报中。市局还将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议,争取政府辅助必要的政策支持,对该类企业给予税费、土地、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其他扶持政策。计划在三至五年内,在全市所有2206个行政村,全部实行连锁店销售。市局还在射洪县、大英县和市城区进行了放心购物示范店的试点,已授牌放心购物示范店21家。下一步将把此项工作向农村推进,让广大农村消费者真正放心消费。

(三)以现代科技手段为平台,全面构建消费维权网络

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2005年我局投资百余万元建成了遂宁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该系统以市城区为中心覆盖全市,通过专网上连省工商局,下接全市七个县(区)局、分局和乡镇63个基层工商所,现已正式投入运行。运行以来,日均话务量百余个。截止目前,全市共受理咨询、申诉、举报9241件,其中咨询7030件,全部及时解答,受理申诉1920件,全部及时处理,处理率100%,解调成功1900件,成功率99%,举报291件,受理291件,其中有效举报51件,立案51件,结案49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131万元。实现了消费者申诉举报方便、高效、快捷的目的,进一步畅通了申诉举报渠道,广辟了监管信息来源,增强了市场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四)日常监管和集中整治相结合,促进监管职能到位

1、建立健全市场巡查工作制度,强化日常监管。以总局明确的“六查六看”为监管的主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监管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监管到位。将监管重心下移,把商品质量日常监管的主要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基层工商所,分段、分片包干,实行“三个落实”即:落实巡查人员、落实监管责任和落实监管任务,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辖区食品经营者进行巡查和日常监管。突出巡点,抓住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经营户,加大了对食品经营主体、经营行为、食品质量和食品包装、商标、广告的监管力度,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强化监督管理。重点针对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粮、肉、蔬菜、水果等品种和儿童食品加强监管,特别是对一些季节性和节庆食品进行了严格监管。

2、切实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实现监管工作重点和重心下移。农村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针对农村消费市场商品质量较差、经营者素质较低、农民维权意识较弱、监管难度较大的特点,我局高度重视,研究对策,积极认真地去探索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方法,加大了对农村、城乡结合部执法力度。大英工商局加大对农民消费群体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力度,将“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会议开到了乡镇,党政一把手亲自参加,提高了群体意识,杜绝危害农村消费者权益等现象的发生。市局食品检测车开到了永兴、安居、老池、三星、白马、横山、栏江等乡镇对食品经营户进行了拉网式的检查,对平时不易清理的“死角”进行了重点清查,取得了明显成效。

3、突出重点,扎实开展专项整治。一年来,我局按照省、市政府及省工商局的工作安排,人民群众反映的焦点、热点等突出问题,认真开展了十多次专项执法检查:一是包装食品安全专项执法行动;二是春季食品安全综合整治执法行动;三是清查含苏丹红食品的执法行动;四是节日市场专项执法行动;五是儿童食品市场专项执法行动;六是工商机关牵头的食品安全综合整治联合执法统一行动;七是猪肉食品市场专项执法行动;八是月饼市场专项执法行动;九是工商企业联合打假专项执法行动;十是秋冬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十一是元旦春节前食品市场专项整治。

4、重拳出击,成效显著。在去年的专项整治中,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3761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052台次,检查食品经营户31565户次,查处无照经营100户,立案查处各种违法违规案件297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6个,取缔私屠滥宰14户,查获物资价值28.41万元,处没罚款50.79万元。查获假冒伪劣物资主要有:过期变质饮料27386瓶(袋)、奶粉2899.8公斤、营养保健食品66.5公斤、罐头102听、调味品1782公斤、啤酒5938瓶、半汁葡萄酒759瓶,质量不合格食用油12044公斤、散装白酒3541公斤、大米105吨、面粉2600公斤、儿童小食品515公斤,注水猪肉8576公斤,病死猪肉295公斤,假冒太白花茶140件、剑南春酒23瓶、五粮液13瓶。通过整治,我市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有了明显好转,切实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通过整治,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收入低,消费低水平十分突出

据统计,遂宁市2005年市民人均收入6667元,除去教育、医疗等花销,几乎所剩无几。加之受长期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导致市民消费低水平,市民维持其生产、生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主要集中在低端商品上,有的甚至是已被禁止或引导不宜使用的商品上,就拿柴、米、油、盐、酱、醋、茶来说,部分农民他们至今还在食用散装的食盐、酱油、醋等,有的甚至已经过期变质。

(二)消费素质差,自我保护能力低

市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尤其在农村更为突出。我市农村消费者中文盲及半文盲占13.7%,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4%,高中、职业高中的占2.8%。农村原有传播相关知识、信息的工具有线广播大部份也被撤除,就连传统的墙报等宣传教育阵地也几乎看不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仅靠一两名拿政府补贴的兼职村干部走村串户去落实,农民获取信息主要靠电视、电台和日常生产、生活积累。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商品知识等,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选择服务时,主要凭感觉和经验,因而极易受到假冒伪劣、虚假广告、商业欺诈的侵扰。

(三)市场发育不全,有效供给不能保障

遂宁现有各类商品市场199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23个,它们集中分布于市、县城区和大的集镇,而位于农村的商品市场多数为设施差、服务水平低、交易方式原始的集市。而面对面为消费者生产和生活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大多是零星分散、实力单薄,难以提供后续服务的小商小贩,有的甚至是无主体资格、经营假劣商品的不法商贩,即使现在大中型超市迅速发展,也未必形成完善的体系,有效服务尚未到位。如:2004年10月,3名不法农民经营者,在大英县蓬莱镇的乡、村中走村串户,将批发价四毛钱一袋的保健饮品卖到六、七元,不到一周时间从当地农民手中骗走数万元。又如安居区工商局在2005年元旦、春节市场整顿中,查获该区栏江镇“苟大姐”杂货老店所经营的500多个商品,就有179个商品是伪劣商品。

(四)市场监管力量弱,消费环境不能有效治理

面对点多、面广、分散、复杂的消费市场环境,监管部门的执法力量明显不足,表现在市场监管人员少、经费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手段落后,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出现许多监管盲区。以执法人员较多,机构较密集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例:设置在各个乡、镇中的工商所作为监管农村市场的主导力量,也明显表现出力量薄弱和经费不足。全市真正在第一线的工商执法人员不足400人,却要对5000余平方公里380多万人口的市场进行监管,难度可想而知。据统计,全市工商部门2005年查处侵害农民消费权益的案件698件,比2004年上升115%,侵害消费者利益案件呈上升趋势。

三、几点建议

要解决消费市场中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把消费者自我保护、行政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区、乡镇和村、社等基层组织作用,构建一个覆盖市场的“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农村现代流通网”,培育我市消费市场,引导市民科学消费。

(一)构建消费者继续教育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重;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加强市民消费素质教育,提高市民消费素质是改善我市消费状况消费品治本之策。把加强市民消费教育,纳入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重要内容,从具体情况出发,构建中国特色市民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和市民基本素质培训,使广大消费者都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1、丰富教育内容。应着重加强对市民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技能知识和消费知识等的继续教育。应结合我市的特点,尽快组织编写消费知识读本,作为市民消费教育的基本教材。对消费知识的教育应侧重四个方面:一是商品服务知识。二是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的知识。三是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合理、健康消费的观念。四是传授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律知识。

2、完善教育机制。消费教育应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协调的管理体制。政府要把消费教育列入议事日程,编制消费教育规划,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实施消费教育目标责任制,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定期考核。

3、改革教育方式。消费教育方式应突出特色、喜闻乐见、灵活多样。以中、小学为教育基地,学龄教育与市民再教育相结合。首先应从学校抓起。可以在学校开设消费知识教育课,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第二是举办各类培训班,由相关部门对市民进行不定期培训和传授新知识。第三是借助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开办消费教育讲座,开辟消费宣传专栏,举办以案说法讨论,消费信息和消费警示,形成覆盖全市的开放教育系统。

4、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对市民的教育培训费用列入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同时,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市民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建立消费教育基金,营造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消费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商品流通新模式

1、实施“放心店”工程。在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中,应重点培育和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模式。实施“连锁超市和放心购物示范店工程”,引导和鼓励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社区、乡村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并向有条件的社区、乡村延伸开设便利店。从根本上保证市民消费的需要,保证消费者放心购买和使用商品。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政府应辅助必要的政策支持。连锁经营网点是一种新型的商品流通模式,企业把连锁店开设到社区、乡村,所付出的成本会增大。为此,各级政府应对愿意在社区、乡村开设连锁经营的企业辅助更多的政策支持。工商部门在登记上只要是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应为企业广开绿灯,引导其发展;税务部门对该类企业应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国土部门应在同等条件下对该类企业的土地使用予以支持;金融部门应对该类企业的融资予以重点扶持。

2、建立健全诚信经营自律机制。首先,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规章制度、行政执法部门督促检查方式,教育引导经营者树立守法守信意识,做到依法经营、诚信待客、文明经商。其次,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使他们了解消费存在的问题,积极改善结消费者的服务,督促行业内履行应尽义务,建立规章制度,清除失信行为,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第三,落实经营者商品质量责任制,规范自身经营行为,防止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

(三)构建和整合维权网络

1、充分发挥政府在消费维权中的领导作用。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消费维权组织、协调和领导作用。一是建立以社区、乡镇政府为核心的协调机制。在社区、乡镇建立消费维权中心,中心可设在辖区内工商所,与工商所的“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合署办公。工商、质监、公安、药监、卫生、烟草等行政执法部门要通力配合,形成消费环境综合治理态势。二是建立政府消费状况、环境的评价机制。对消费状况以及消费环境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并纳入对政府领导的政绩考核的内容。

2、构建完善的维权网络。重点是在社区、乡镇一级设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分会或消费维权监督站,在村一级设消费维权点,聘请群众监督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流通领域中的信息沟通和维权监督作用。通过建立维权网络,使市民维权意识增强,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同时,要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作用,使12315真正成为消费者维权的一件法宝。再有,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各级12315网络和消委会的建设,把消委会经费列入政府预算,人员提供编制,让各级12315和消委会真正成政府为广大消费者排忧解难和消费维权的守护者。

3、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消费维权实施舆论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开消费维权状况,该曝光坚决曝光,逐步形成人人都来关心支持消费维权的局面。

食品卫生法篇7

关键词:菌落总数检验;标准平板菌落计数法;菌落总数测试片法检验方法;TTC培养基法对食品中的细菌总数进行微生物学检验,目前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测试纸片法,另一种是计数琼脂倾注皿培养计数法[1]。然而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送检样品中常出现含有一些体积较小的沉渣和颗粒等物质,它们不容易被乳化,在倾倒琼脂时常随着培养基一起注于培养皿中,并夹杂在琼脂深层,形态与细菌菌落类似,因此容易与细菌菌落发生混淆从而不利于准确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本研究中选取了标准平板菌落计数法、菌落总数测试片法检验方法和TTC培养基法(在计数培养基中加入0.5%的氯化三苯四氮唑,即TTC,作为染色剂,对菌落进行染色)3种方法对送检的153个样品进行细菌总数测定,比较3中方法的检出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测定材料

1.1.1平板计数琼脂选用国内某厂家生产的处于有效期内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

1.1.2菌落总数测试片选用国内某厂家生产的处于有效期内的菌落总数测试片。

1.1.3 TTC琼脂按照体积比100:1的比例在琼脂中加0.5%的氯化三苯四氮唑(TTC),的琼脂中的TTC浓度为0.005%。

1.2测定样品所有的153个测定样品均来源于我中心所辖区域内的食品加工厂企业。

1.3方法

1.3.1平板标准平板菌落计数法1:10样品母液的配制:首先准备一定数量的内盛有225ml磷酸缓冲液的三角瓶,瓶内预装适当数量的玻璃珠,用灭过菌的无菌移液管吸取25ml待检样品,轻微振摇、混匀三角瓶内液体。1:100样品母液的配制:用移液器吸取配制的1:10样品母液1ml,沿着试管壁缓慢注入预先盛有9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轻微振摇、混匀试管内液体。以同样的方法,配制1:1000,1:10000的样品母液。注意在配置过程中,各个浓度梯度所用的无菌枪头不能重复使用,以防止交叉污染。根据待检样品受到污染的程度,选择1~3个适宜浓度的样品母液,每个浓度梯度均吸取1ml样品母液与无菌的培养皿中,同时取1ml样品母液于两个无菌的培养皿中作为空白对照。并立即将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在37℃条件下倒置培养48h。

1.3.2菌落总数测试片法将事先准备好的测试片置于水平台面上,将纸片上附着的薄膜去掉,从上述4个浓度梯度的样品母液中选取1~3个适宜浓度的母液,用移液器吸取1ml的样品原液或者稀释后的母液均匀地加至测试片的中间位置,并盖上上盖膜,静置1min待培养基凝固,并用压板的平板将纸片压紧,使样品分布均匀,每一个浓度梯度接种2片[2]。37℃条件下培养48h。

1.3.3 TTC培养基法吸取0.5%的TTC溶液1ml于100ml琼脂培养基中,制成0.005%的TTC琼脂培养基,其余接种步骤和培养方法同平板标准平板菌落计数法。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标准平板菌落计数法、菌落总数测试片法检验方法和TTC培养基法三种测定法中合格的份数分别为137、129、126,TTC培养基法与标准平板菌落计数法和菌落总数测试片法相比,检出的菌落数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多发,更将食品卫生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食品在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都有可能接触到各种微生物,从而导致食品变质,给人的身体埋下重大健康隐患。因此,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摸索探究微生物检测的新手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TTC培养基法菌落与标准平板菌落计数法和菌落总数测试片法相比,检出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部分细菌体积小或者生长于琼脂内部,用肉眼难以观察到,从而导致计数不准确。由于大多数细菌都含有脱氢酶,TTC作为一种氢受体可以接受脱氢酶脱下的氢,并且颜色由白色变成红色,从而可以达到对细菌进行染色的目的,有利于检验人员准确有效地对细菌菌落数进行观察和计数。在本研究中,运用3种方法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TTC培养基法能够特异地使细菌着色而食品残渣仍然保持原来的颜色不变,并且对细菌的生长情况也不会产生影响,便于菌落的鉴别。

综上所述,TTC培养基法检测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的优点,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Turner KM.Efficacy of chromocult coliform agar for coliform and escherichia coil detection in foods[J].J Food Port,2002,63(4):539-547.

食品卫生法篇8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都必须遵守《食品卫生法》和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一切食品,食品用产品,食品的生产经营场所、设施和有关环境。

本办法所称食品用产品,是指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食品卫生工作的领导,加强对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和口岸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的监督、检验工作。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等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管理工作。

第五条鼓励和保护社会团体、个人对食品卫生的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控告违反《食品卫生法》和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章食品、食品用产品的卫生

第六条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

第七条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必须遵守《食品卫生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应当与垃圾、污秽物堆放处、单独设置的非水冲式公共厕所等污染源相距二十米以上;

(二)在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内不得生产、贮存、兼营有毒、有害物品或者其他不洁物品;

(三)食品应当在专用库房内设架分类贮存,并与地面、墙壁保持十厘米以上距离;

(四)食品不得与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品或者其他不洁物品同车装载运输;

(五)定型包装食品内不得直接混装玩具等物品;

(六)盛放散装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应当专用,并定期清洗、消毒,经消毒后的餐(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必须有专用保洁设施;

(七)制售荤素冷菜和含乳类冷食品应当做到专人、专室,使用专用工具,配备专用冷藏、消毒设备,销售间应当有空气制冷设备;

(八)经营配餐业务的单位应当设专用配餐间,荤素冷菜与热食品不得用同一容器混装;

(九)不得将有毒、有害物质或者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原料加入其他食品、食品原料中。

第八条食品摊贩和城乡集市贸易食品经营者的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必须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保持个人卫生,制售食品时按规定要求穿戴;

(二)具有相应的防尘、防雨、防蝇、防鼠、防蟑螂、洗涤设施和密闭的垃圾存放设施;

(三)制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应当使用经消毒的工具、容器和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

(四)熟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后出售;

(五)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分开存放;

(六)餐(饮)具使用前应当清洗、消毒并保洁或者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一次性餐(饮)具;

(七)制作煎炸烤类食品的用具、用油应当清洁、无毒、无害。

第九条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等集中进行食品交易的场所(以下简称食品集市贸易场所)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周围无垃圾堆、畜禽养殖场或者其他污染源;

(二)场所内地面平整坚实,道路通畅,有相应的供水、盥洗、通风、防尘、防蝇、防鼠、排污设施和密闭的垃圾存放设施;

(三)摊点布局符合卫生要求。

第十条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卫生法》第九条规定的食品,并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用化学物品浸泡的水产品、畜禽产品或者注水的肉类、家禽、水产品;

(二)超过规定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三)销售河豚鱼、毒蘑菇、织纹螺等有毒、有害的动植物食品;

(四)掺入罂粟壳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

(五)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或者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蔬菜、水果、粮食。

第十一条生产经营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规定。禁止以掩盖食品腐败或者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禁止经营和使用已经变质、受到污染或者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规定,其采用的原材料、助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准许使用的品种、范围和使用量。

第三章食品卫生管理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工作,依法履行职责,建立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良服务。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其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本系统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食品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应当督促、检查其所管辖企业的食品卫生工作,及时制止和纠正违反《食品卫生法》和本办法的行为。

第十四条食品和食品用产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卫生检验机构,配备检验人员,按照有关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规定对其产品进行检验;暂不具备建立检验机构的,可以委托经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检验机构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

宾馆、饭店和学校、机关、企业的规模较大的食堂,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检验人员。

食品卫生检验人员必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第十五条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产品及其说明书必须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表明具有特殊营养或者营养强化作用的食品,其产品及其说明书必须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六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对表明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食品和表明具有特殊营养或者营养强化作用的食品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广告的,必须持有国家和省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有关证明。

第十七条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食品及其原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索取检验合格证或者化验单,销售者必须提供。需要索证的范围、种类按照省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向学校提供送餐业务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省卫生行政部门和省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实行定点审批管理。

第十九条施工工地食堂应当具备基本的卫生设施,符合卫生要求。食堂的举办者应当制定防范措施,防止有毒、有害物品的误用、误食。

第二十条食品集市贸易场所的选址、设计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其选址、设计审查和工程竣工验收应当有卫生行政部门参加。

第二十一条食品集市贸易场所的举办者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对场所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认真搞好场所内的环境卫生,协助卫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卫生监督和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进入食品集市贸易场所交易的各类食品进行经常性的抽查、监测。

第二十二条食品集市贸易场所以外从事食品经营的食品摊贩应当实行定点经营。

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城建、交通、工商行政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等部门,根据城市规划和管理要求以及方便居民生活的原则,合理安排食品摊贩的经营区域、地点。

第二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按照国家和本省的规定进行健康检查。健康检查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实施。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集市贸易场所内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由所在企业或者场所的举办者负责组织。

第二十四条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按照国家和省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接受食品卫生知识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

第二十五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摊贩,必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卫生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或者出借。

卫生许可证的申请和发放,按照省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食品卫生监督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秉公执法,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巡回监督检查和监督监测制度,加强对食品和食品用产品的检查、监测,并公布食品卫生检查、监测结果。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监督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设立食品卫生监督员。食品卫生监督员由符合国家和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条件的专业人员担任,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发给证书。

食品卫生监督员应当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切实履行食品卫生监督职责。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已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应当对该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食品卫生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临时控制措施。

第三十条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采取抢救措施,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保护现场,防止可疑食品被继续食用,并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按照《食品卫生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生产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或者在生产经营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食品及食品原料或者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前两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者伪造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涂改、出借卫生许可证的,按照《食品卫生法》第四十条的规定予以处罚。对依法取缔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收缴、查封其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用产品,或者查封其非法生产经营场所,并可予以公告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未取得卫生许可证论处:

(一)擅自超越或者变更卫生许可证核定的内容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

(二)卫生许可证超过有效期限的;

(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擅自对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改建、扩建的。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一)项至第(九)项、第八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生产经营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立即公告收回已售出的食品,并销毁该食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

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未经省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而生产经营表明具有特殊营养或者营养强化作用的食品的,或者该食品的说明书内容虚假的,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

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采购食品及其原料未按规定索取检验合格证或者化验单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未经培训考核合格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责令所在单位或者业主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未培训考核合格人数处以每人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食品包装标识或者产品说明书上标明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限等事项不清楚难以辩别的,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决定。《食品卫生法》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使食品卫生监督权的其他部门,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按照《食品卫生法》和本办法的规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四十条卫生行政部门违反《食品卫生法》和本办法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者发放卫生许可证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员、、,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上一篇:冷冻食品范文 下一篇:速冻食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