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范文

时间:2023-11-30 03:20:45

工伤事故

工伤事故篇1

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一)

事故发生后,公司领导及相关负责人立即赶往项目部,成立了事故处理小组,对事故处理进行详细部署,全力做好家属安抚工作,尽一切努力降低事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要求现场全面停工,由公司领导组织所有管理人员对现场安全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改,尤其对临边防护、楼层水平洞口防护、外挂架防护、卸料平台及大钢模、布料机等进行专项检查整改,对消防、大型机械设备、临时用电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

另外,公司领导主持召开了安全专题会议,强调作业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并对事故进行全面分析,做出深刻检讨。随后召开了全体施工人员安全大会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大会。

通过此次事故的教训,项目部深刻反省,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项目部总结本次事故的教训,将进一步细化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班组安全活动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管理奖罚制度、项目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制度、消防保卫管理制度、现场门卫管理制度、项目动火申请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分包单位用电及特殊工种管理办法等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重新识别,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及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第二、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氛围

除了对劳务分包单位人员进行严格入场三级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教育外,项目部还将大力实施职工夜校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同时,做好各劳务班组班前安全教育工作,对工人进行专业知识以及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等,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氛围。

第三、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杜绝任何安全隐患的存在。

项目部将定期召开安全措施交底会,深入开展落实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全体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检查,对安全隐患逐一排查,绝不放过。

第四、进一步做好安全防护,全面落实安全防护标准

项目部将加强楼梯临边、楼层水平洞口防护、电梯井立面防护、电梯井内水平兜网防护、外挂架防护网防护盖板、卸料平台锚固及荷载、大模板存放角度及支腿、布料机存放固定、木工房消防器材配备、钢筋房机具用电等。对查出的安全隐患按 “三定”原则进行整改落实。

坚持每日对外挂架、卸料平台等的检查工作,对外挂架防护、外挂架配件逐一检查,及时对卸料平台组织验收,做好验收记录,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项目部承诺,全体管理人员将认真吸取此次事故教训,强化内部管理,切实提高各级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调整充实项目组织机构,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检查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认真审核从业人员资质和技术能力,及时督促检查各项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进一步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全面组织排查施工现场的各类隐患,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工伤事故调查报告(二)

依照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发生工伤事故应当由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承担工伤保险赔偿责任,这是工伤事故责任的基本处理方式。但由于工伤事故发生在一个多种社会关系交错的领域,工伤事故本身可能存在民事侵权责任与工伤保险责任的竞合,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工伤保险条例》中并无明确规定,学术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认识和做法也多有分歧。笔者认为,界定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的法律性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前提,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其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同行。

一、我国对工伤事故赔偿责任法律性质的态度

(一)我国立法对工伤事故赔偿责任法律性质的认定

我国工伤保险赔偿责任的制度规定,经历了从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不重复到并行的变化,与此相应对工伤事故赔偿责任性质的认识,也经过了从单纯保险责任到认可社会保障与侵权责任双重性质的过程。虽然在早期的立法中对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的属性,并无法律上的明确规定,但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中可以推导出处理工伤赔偿关系兼有民事赔偿关系的原则—不同责任的不重复负担即互相抵免原则;对并行立法思想的体现,最早见于20**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52条的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同年颁布的《安全 生产法》第48条也规定:因生产安全 受到损失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其后出台的20**年1月 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对此却未作相应明确具体的规定。

20** 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延续了安全生产法的立法思路,明确规定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劳动者可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实践摸索,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 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续一)》(征求意见稿)中,对工伤事故赔偿请求权作出以下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受到伤害,在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又请求用人单位依法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伤害,或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已经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后,又请求用人单位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虽然该征求意见稿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从中我们也能够发现最高人民法院在处理工伤事故责任问题上的倾向性,以及为解决这一立法遗留问题所作的努力。至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将采取双重赔偿责任兼得的方式处理工伤事故。

(二)对工伤赔偿责任性质认识上的理论分歧

对工伤赔偿责任性质的认识,集中表现在如何处理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赔偿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鉴于我国工伤保险立法的现状,学者们对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关系认识上的分歧,主要集中于企业是否应当承担保险赔偿之外的侵权责任,承担的标准是什么 。而对于因第三人过错造成工事故的,应允许劳动者分别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的权利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对于两种赔偿之间是否需要采用共同项目抵扣的办法进行协调,即是否允许劳动者双重受益仍有分歧。对于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的顺序以及是否允许社保经办机构代位工伤职工求偿等问题也存在不同的观点。笔者赞同工伤事故具有社会保障和侵权赔偿责任双重属性的看法。

二、工伤事故赔偿责任双重性质的理论分析

(一)工伤事故赔偿责任首先属于由社会分担的保障责任

界定工伤事故赔偿责任性质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对工伤事故这一现象给出处理方案,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哪一种处理方案更具有正当性。从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为劳动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平等保护的追求,一直是该制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实行工伤保险,正是由雇主承担劳动关系中法定的安全注意义务要求的必然结果。现代社会的工伤保险赔偿制度是对雇主过失责任的补充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社会发展选择的结果,对工伤事故责任的处理首先应当强调其社会保障属性,让工伤职工能够“伤有所养、死有所赔、遗有所慰”,使工伤职工及其亲属及时得到妥善的救治和普遍救济。工伤保险赔偿标准的法定化以及由保险基金支付保险赔偿金的做法,使得赔偿结果与具体用人单位的偿付能力之间不再有关联,从而能够为所有受害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工伤待遇。同时,由社会分担了原本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防范和化解意外风险的责任,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基本的社会公正。而工伤表现赔偿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具有一种较为直接的效应,它可以快速地使受害人渡过难关。舍弃工伤保险赔偿不用,反而首先追究可能存在的民事责任,则是一种制度浪费,更是一种低效率的救济选择。

然而,首先由工伤保险承担对工伤事故的赔偿责任,在于强调在对工伤事故赔偿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受害劳动者不享有对赔偿责任顺序上的选择权。这一点是由工伤保险的强制属性所决定的。工伤保险赔偿权是劳动者享有的法定的具有类似“公法”性质的权利,不存在可处分性,不能以协商等方式放弃或让与。

强调责任分担的顺序,意味着不排斥其他 赔偿责任的存在。工伤保险制度的本质不仅为损失填补,更具有生存权的保障理念。其中保障功能是第一位的,而补偿功能是次要的,其补偿标准的整齐划一决定了它并不能等同于赔偿。可以说,保险“赔偿”掩盖了受害劳动者所受损害的个体差异,在保障标准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其救济能力的不足则更加突出。禁止可能存在的其他 赔偿责任的介入,不利于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与我国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也是相悖的。

(二)工伤事故产生原因的多样性,决定了侵权赔偿责任存在的可能

“工伤”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因工作受到的意外伤害”。所谓“意外”,是指发生工伤事故的劳动者本身对工伤结果的出现没有主观故意,但不排除其他人对工伤损害后果存在过错。当然对于不可抗力或劳动者单方过错(过失)造成的工伤事故,其赔偿责任由工伤保险独自承担,这是工伤保险分散工业灾害风险的体现。除此之外,因用人单位过错或用人单位以外第三人的过错造成工伤事故的,都可能发生侵权责任的负担问题。如用人单位没有尽到安全注意义务,表现为安全设备设施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等;或者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都存在过错,如用人单位指挥劳动者冒险违章作业,劳动者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劳动者为更多赚钱加班加点、疲劳作业;以及由第三人的过错造成工作期间的劳动者的人身伤害,如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等。

在由第三人侵权导致工伤的情况下,若完全以保险责任的承担来覆盖侵权责任的补偿,因不存在免除侵权人责任的法律和道德基础而不具有可行性。而当同样的过错发生在用人单位身上导致工伤事故的,则可以免除其侵权责任,似有对同一事由因主体差别而有不公平对待的嫌疑。对于事实层面上存在着的保险责任和侵权责任两种责任,如何在法律上进行处理,既取决于我们对劳动法与民法关系的认识和定位,也与工伤保险的范围和保障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赋予工伤事故赔偿责任双重属性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首先,我国劳动法和民法属于两个并行而独立的领域的特点,决定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可以共存。虽然在理论上对于劳动法与民法之间的关系问题还存在争议,但从劳动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一直是在民法之外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劳动法的存在是一种独立的事实。我国的民事立法中没有对劳动关系进行明确的规范,而《劳动法》第1条就明确规定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尽管民法与劳动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一直在持续,但是控制和减少职业伤害和救济遭受职业伤害的劳动者,却是劳动法和民法所共同担负的责任,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二者不同的责任制度构成并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虽然在民法体系内部,由于现实生活 中的某一自然事实符合多个法律构成要件会产生多个请求权竞合问题,存在多种处理方案,但就像民法的赔偿要求与刑事犯罪制裁可能并存在一样,不同法律部门之间对同一现象的调整并不存在相互吸收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各自不同的存在价值。

其次,国外对工伤保险责任与侵权责任关系的处理模式,仅有参考价值,并不足以构成评价我国同类现象的标准。应当承认,在现有对工伤保险责任与侵权责任关系的处理模式中,确认工伤事故责任的双重法律属性并实行双重赔偿非各国通例,甚至可以说是少数做法。但无论是实行工伤保险责任覆盖侵权责任,还是由当事人在二者之中进行选择,或者是侵权责任作为工伤保险责任的补充,都是其特定的法律发展过程及其现实生活要求的反映。法律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而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局限性,为侵权行为法在一定范围内对劳动者人身伤害赔偿发挥作用留下了空间。杨立新教授在分析工伤保险待遇不能替代侵权赔偿责任时认为,一是因为保险的数额是固定的,与造成的损害没有相对应的关系,未必能够填补工伤职工的实际损害;二是因为保险不能赔偿精神损害,这两点皆是我国工伤保险的软肋。显然仅仅依靠工伤保险的单一赔偿无法全面满足劳动者的合理诉求。

此外,不免除用人单位工伤赔偿以外的民事赔偿责任,可以祈祷威慑作用,有利于加强其安全生产意识,也是确定双重责任体系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用人单位没有尽到安全注意义务而发生的工伤事故,从理论上说是应当可以合理预见而且可以避免该损害的发生的。要求发生工伤事故的用人单位对其过错承担责任,这种具有 “惩罚”意义的责任的存在,可以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尽其注意义务,努力避免损害的发生。因此,侵权责任的存在有利于预防损害的发生。对于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尚未建立起“安全投入是能带来丰厚回报的战略投资”理念,要求其对工伤事故承担侵权责任,某种程度上会迫使其权衡利弊,加大安全投入,从根本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工伤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

(四)坚持工伤事故责任的双重属性与企业负担加重没有必然联系

将无法预料的风险交由社会承担的依据不能成为转嫁可以预见风险的理由。工伤保险实际上是一种转移工伤赔偿的风险和责任的社会共济方式,“社会统筹工伤保险基金实行不同风险企业和行业之间跨阶层风险分担,本企业或雇主跨时间风险分担”。之所以实行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目的在于加强对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的保护,保证能够在遭遇工伤事故时获得及时的救助和补偿,维持其本人或遗属的正当生活,而不是让用人单位规避本应由其自己承担并有能力承担的责任。在工伤保险中的赔偿责任已经由用人单位的个别责任转化为由社保机构承担的普遍的社会责任。用人单位即使对自己的员工所发生的工伤事故,也仅负间接的补偿责任。只要用人单位依法足额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就意味其完成了补偿责任。如果用人单位能够依法履行其对劳动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就不会发生保险赔偿责任之外的侵权赔偿责任,当然不存在增加负担问题,而其对因自身过错导致的责任承担,符合基本的社会正义,为理所应当非额外负担。

上述观点可能会遇到的反对意见是,工伤保险缴费费率的浮动可以发挥一定的平衡功能,要求有过错企业额外承担侵权责任必然加重已有的负担。的确,按照现行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保险实行行业差别费率,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与其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密切相关,但这样的制度安排的效果未能满足提高劳动者工伤待遇的要求是不争的事实,其对遏制高工伤事故率的直接作用因缺乏实证研究,无法仅凭想象 盲目加以肯定。

应当提及的是,追究工伤事故中的侵权赔偿责任,必然实行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以侵权行为人(用人单位或第三人0存在过错为前提。因此,需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只是个别用人单位,实行双重责任不会带来用人单位整体负担的普遍增高。对于侵权责任,“侵权行为人与受害人可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确定损害赔偿的数额、期限、方式、地点以及由第三人保证”,不一定非经诉讼手段解决争议,所谓的诉讼成本的增加也不是必然的。

伤事故调查报告(三)

一、工伤事故调查报告

1、工伤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班组、项目部或公司有关负责人及安监科。

2、项目部或公司负责人在接到重伤、死亡以上事故时,应立即报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

3、应尽可能保护现场,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的扩大。

4、如特殊情况需要对现场进行损坏时,应将现场作标记或记录。

二、工伤事故调查和分析

1、轻伤和重伤事故,由公司经理或主管安全的副经理组织安全、技术、生产等部门及工会成员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2、凡由上级机关插手的事故,公司按要求尽最大努力积极协助调查。

3、凡调查涉及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向有关人员回答有关的提问,提供有关的证据和证词。不准弄虚作假,隐瞒事故真相。

4、由本公司处理的工伤事故的调查必须查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5、召开事故分析会,确定事故处理的意见防范措施的建议。

6、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三、工伤事故处理和结案归档

1、由本公司处理的工伤事故,必须在事故调查组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后由公司召集专门会议研究处理。

2、事故处理结果应向全公司干部职工公开宣布。并将整个事故处理情况写出书面材料,向有关部门报告。

3、事故处理必须公正合理、不迁就、不避让、做到事故“三不放过”。

4、对本公司处理不服的,可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异议和起诉。

5、事故处理结案后,由公司安全科负责将各有关材料收集整理,存档建卡。

工伤事故篇2

人均1亩多的薄田,解决不了生计问题,和大部分农村孩子一样,昭通市巧家县的熊万英小学还没念完就辍学在家。2003年,16岁的他离开了家独自到外闯荡,希望能靠自己的勤劳赢得一片美好的未来。

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熊万英在多次找工作中都碰了鼻,听到安宁市永昌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昌公司)在招机械维修学徒工,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应聘,没想到竟然通过了面试。

农村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尽管在第一个月的时候才领到400元的工资,但他依然觉得很兴奋,这毕竟是他自己挣来的第一份工资。

在公司干满3个月的时候,公司组织了一次考试,考试合格后能转正,工资也能多拿到几百元,对于肯吃苦又上进的他,实际操作显然没有问题。然而,理论考试的时候,对于文化基础不好的他,这就成了一个大难题。

第一次考试理论成绩不合格,第二次仍不合格,但他都坚持了下来,最终通过考试,成为了永昌公司的一名员工。

在永昌公司长达6年的工作中,工资也从最初的400元升到2000多元,安宁、版纳哪里需要他就往哪儿赶,虽然工作的地点不停变更,对于他来说,能有份工作干着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时间在简单而繁忙的工作中慢慢流逝,熊万英的日子也趋于安稳。

2010年12月底,因为工作需要,熊万英调到普洱市景东县花山乡鑫盛矿业有限公司工作,谁知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打破了他生活中的安宁,在事故发生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的生活就是在医院和各个相关部门间奔跑。

意外的事故

2011年的一个下午,熊万英和往常一样检修机器,对于从事了六七年工作的他来说,这样的检修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意外就在这时发生,检修的机器突然失去控制,压住了他的左手,等到其他工友赶过来的时候,他的左手已经血肉模糊。这次事故造成他左手背肌腱断裂。

事故发生后,公司马上把他送到了景东县花山乡卫生院,在花山卫生院半个多的治疗中,他的手不但没有得到恢复,反而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工友来医院看他的时候,建议他还是到昆明去治疗,再这样拖下去会导致他的左手残废,对于当时24岁的他来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听了工友的建议,熊万英决定办理出院手续,独自到昆明治疗。

到了昆明43医院后,医生检查了他的伤情,让他先交1万元的住院费。

值得一提的是工伤发生后,公司在给他发工资的时候,有2个月的工资是公司找人代领的,至今,他仍没有拿到代领的5千多元钱。此后,他的工资变成了每月600多元的生活费。此时,他身上除了1000元钱,再没多余的一分钱。

经过他多次央求后,医院同意他先住下院,其余的可以稍后再交,办理完住院手续后,他马上跟公司取得联系。

公司得知他私自出院后,虽然表示不满,但还是送来了1万元的治疗费。

在43医院住了近一个月的院后,熊万英的伤势恢复得差不多了,他电话告诉公司,希望出院。

公司也打来电话,让他回到公司继续上班。

此时,经历过这次事故后,熊万英觉得自己受伤后,公司怕花钱,没有及时把自己送到大医院治疗,让他萌生了离职的想法。

时至今日,他仍激动地说:“自己此次受伤,公司方面能拖就拖,这次只是左手受伤,万一以后发生更严重的事故,公司还指不定要怎么样对待自己呢。”

悬而未决的工伤赔偿

去意已定,让熊万英萌生了索取工伤赔偿的想法,他知道,公司为他办理过工伤保险。可是出院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一直没有得到那份急需的赔偿金。熊万英对记者说,在医院治疗产生的单据,他应要求交给了公司,公司说会为他办理保险赔偿,可是这些单据交上去后,就石沉大海。

在亲友的提醒下,熊万英向昆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递交了工伤认定申请书,由于受伤事实清楚,去年1月份,他顺理成章地被认定为工伤。随后的劳动能力鉴定中,被鉴定为6级伤残,此时,已是2012年的3月20日,距事故发生时过去了近一年。

公司那边的“工伤保险赔偿”仍然没有什么动静,熊万英最终只得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递交了劳动仲裁申请书。

由于事实清楚,熊万英的“仲裁之路”还算顺利,今年9月底,他收到了一份安宁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发的仲裁裁决书,裁决书判令:公司向他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96019元;支付停工留薪期间待遇31741元,不过需要扣除已经支付过的工资10442元,实际支付21299元。

当然,熊万英应得的待遇还有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费用,按照相关法律,这些费用从社保机构核算支付,这一点也在仲裁裁决书上得到了明确。

仲裁委员会给出了“说法”,让熊万英感到欣慰,但此后发生的几件事,还是让他高兴不起来。

在向社保经办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时,熊万英的医药费无法报销,相应地,他的住院伙食补助费也打了水漂。而这一情况是如何造成的,熊万英自己也不明就里。

按理说,熊万英已被认定为工伤,只要提供医疗单据,就可以核定报销。但是先前他交给公司的那些医疗费单据,是否被交给了社保经办机构,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而社保机构核定给熊万英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是按照每月工资1800元的标准,计算16个月,合计28800元。他无奈地说,这是一份“缩水”了的待遇。记者查询了《云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其中第三十八条第四款规定: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标准为:五级15个月、六级13个月。昆明市2011年的职工月平均工资是3470元。以此计算,熊万英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数额应为45110元。

对那份最初让他欣慰的仲裁裁决书,现在熊万英也是忧心忡忡。仲裁裁决书生效后,他兴奋地到法院申请执行,却被告知,法院因种种原因暂时无法受理,只能明年年初再来!

出院后,熊万英就在安宁租了一间房子,等待事情的解决。然而,时间一拖再拖,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熊万英说:“他原来和一个老乡合租房子,多少还可以省点租金,从去年6月份老乡回家后,租金的问题只有他一个人承担,还有伙食费,在各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的车旅费,现在就靠借钱过日子。”

原来上班的时候,他每个月会或多或少地寄点钱回家给年迈的父母,如今,他连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

他也想去工作,但这个事情没有得到解决,他也没办法静下心来工作。

在所有的办法都用过之后,去年11月13日,他拎着一叠厚厚的材料、带着一脸的疲惫,来到了云南省总工会室。

室的工作人员耐心地听取他的诉求后,建议他到永昌钢铁所属的安宁市总工会去反映情况,这样处理起来速度可能会更快一点。

14日下午,熊万英欣喜地给记者打来电话,他到了安宁市总工会,工会的干部听取了他的诉求后,收下了他的材料,并告诉他,一个星期之内一定给他一个结果。

一个星期后,他再次赶到安宁市总工会去打听处理结果,安宁市总工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已经和永昌钢铁工会取得联系,让他直接去找永昌钢铁工会。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熊万英一直没有和我们联系,就在我们以为他的事情已经得到妥善处理的时候。12月21号一大早他便打来电话,在电话里他无奈地说:“为什么都一个多月了,他的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工会对他的事情到底能不能起到作用。”在他焦急的口吻中也明显多了几分抱怨。

虽然我们也试图安慰他,但总感觉到任何安慰的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工伤事故篇3

劳动者(以下简称“乙方”):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

鉴于:

乙方在甲方工地工作,为甲方正式员工。乙方于_____在_____工地发生工伤事故。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综合考虑乙方的家庭状况和甲方的实际情况,在合理合法、互让互凉、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第一条本协议是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上海市工伤保险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其他相关规定达成,甲乙双方完全知悉、理解这两个条例及相关规定的内容,清楚乙方工伤的赔偿项目及数额。

第二条乙方系甲方工地雇员,在工地受伤,经_____医院治疗。甲方因乙方受伤事宜,已经及时支付医疗费、生活费等费用人民币_____元。

第三条双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协商赔偿总额为人民币_____元,乙方清楚并同意上述赔偿款已包括但不仅限于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并已包含支付乙方及其家属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及来工地期间的工资等一切赔偿款。

第四条各方的身份情况及保证情况:

(一)甲方向各方陈述和保证如下:

1、其是一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

2、其有权进行本协议规定的行为,并已采取所有必要的公司行为授权签订和履行本协议;

3、本协议自签定之日起对其机构形成约束力。

(二)乙方向各方陈述和保证如下:

1、其有权进行本协议规定的行为,并已采取所有必要的行为签定和履行本协议;

2、乙方在签订本协议时,已充分了解本协议处理事项,并在平等自愿的情况下签订本协议,乙方保证在收到上述赔偿款之后,不以任何理由向甲方或其他任何人主张其他任何补偿;

3、本协议自签定之日起对其构成有约束力的义务;第五条保密协议一方对因本次工伤赔偿而获知的另一方的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向有关其他第三方泄露,但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或经另一方书面同意的除外。第六条其他

(一)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二)甲乙双方约定的其他内容:_____.

甲方:(盖章)乙方:(签章)法定代表人:(签字)

签署时间:_____签署地点:

工伤事故篇4

一、制造部为工伤事故的归口管理部门,应对工伤事故进行如实的调查核实,明确工伤事故责任(1、非本人责任;2、本人负次要责任;3、本人负主要责任)

二、工伤程度的界定:

1、轻度工伤事故为发生费用在200元以下;

2、中度工伤事故为发生费用在200---5000元;

3、重大工伤事故为发生费用在5000元以上;

三、对发生的工伤责任事故处罚为

(一)、非员工本人责任造成的工伤事故:

1、轻度工伤事故:对事故责任部门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100%予以罚款,对部门领导罚款50元/次,对部门安全员罚款50元/次。

2、中度工伤事故:对事故责任部门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70%予以罚款,对部门领导罚款100元/次,对部门安全员罚款100元/次。

3、重大工伤事故:事故责任部门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40%予以罚款,对部门领导罚款200元/次,对部门安全员罚款200元/次。

(二)、员工本人负次要责任造成的工伤事故:

1、轻度工伤事故:对事故主要责任部门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80%予以罚款,对部门领导罚款20元/次,对部门安全员罚款20元/次;对负次要责任方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20%予以罚款。

2、中度工伤事故:对事故主要责任部门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70%予以罚款,对部门领导罚款50元/次,对部门安全员罚款50元/次;对负次要责任方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30%予以罚款。

3、重大工伤事故:对事故主要责任部门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60%予以罚款,对部门领导罚款100元/次,对部门安全员罚款100元/次;对负次要责任方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40%予以罚款。

(三)、员工本人负主要责任造成的工伤事故:

1、轻度工伤事故:对在事故中负次要责任部门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20%予以罚款,对部门领导罚款10元/次,对部门安全员罚款10元/次;对负主要责任方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80%予以罚款。

2、中度工伤事故:对在事故中负次要责任部门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30%予以罚款,对部门领导罚款20元/次,对部门安全员罚款20元/次;对负主要责任方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70%予以罚款。

3、重大工伤事故:对在事故中负次要责任部门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40%予以罚款,对部门领导罚款100元/次,对部门安全员罚款100元/次;对负主要责任方按工伤发生全部费用的60%予以罚款。

四、本办法从即日起执行。

[1]

工伤事故篇5

摘 要:工伤事故发生后,究竟依据工伤保险还是民事侵权赔偿救济,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就工伤保险的概念和现存问题以及工伤事故责任的处理办法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工伤保险 事故 处理办法

《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工伤保险做了详尽的规定,但是未能明确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关系,只是在第六十条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但并未说明在发生工伤保险和民事侵权竟合时的处理办法。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一规定看似对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关系予以了明确,实质上仍忽略了当用人单位按工伤保险赔付工伤者之后,如仍不能弥补工伤者的损失时的处理办法。因此,在实践中发生工伤事故之后,究竟工伤者是依据工伤保险还是民事侵权来保障自己的权益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1.工伤保险的概念和现存问题

工伤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和个人雇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所遭受的人身损害,以及罹患职业病的意外事故。

我国2004年1月1日起施行《工伤保险条例》以来,不但从客观上缓解了社会、企业和职工在工伤方面的风险压力,而且对于加强安全生产,提高全社会工伤风险防范意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工伤保险费应当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这就是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的不同之处。但导致工伤事故发生的原因有许多,如果不论原因统一地都由工伤保险机构来承担工伤事故后的责任,这无疑是纵容了某些肇事者,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2.工伤事故的责任人为用人单位的处理办法

分析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的工伤事故的发生:按照《条例》的规定,工伤事故的救济办法是按照保险的形式进行,这其实是转嫁工伤风险,将用人单位的责任转嫁给工伤保险机构。由用人单位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缴纳保险费,职上遭受工伤事故造成人身损害,由保险机构向工伤职工提供劳动保险待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替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待遇的责任是公平合理的。那么职工发生工伤后,能否选择民事侵权人身赔偿的救济而非工伤保险呢?再者,如果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或者仅依靠工伤保险并不能充分弥补受害职工的损失,我国法律对此还未作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不论用人单位是否参加了工伤保险,保障工人合法权益得到救济始终都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如果用人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发生工伤事故后,就由工伤保险机构第一时间赔付;如果用人单位未参加,受害职工可以按照《条例》的工伤保险待遇标准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在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还存在差额时,工伤者还可依据民事侵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充分弥补损害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用人单位的赔偿总额以不超过人身损害赔偿额或工伤保险待遇两者的最高额为限。

3.工伤事故责任在第三人的处理办法

分析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例如:职工在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这在民法当中是很明显的侵权行为,按照责任应当由直接责任人负责的原则,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行为人是用人单位之外的第三人的,应当由该第三人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用人单位不需承担,这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2条第2款的规定中得到印证:“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又由于工伤保险待遇的社会性和强制性,这就产生了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与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的赔偿责任竞合。笔者认为,应先承认工伤保险待遇,使工伤者获得了最基本的生活、医疗保障之后,再请求第三人的人身损害赔偿。但不同于上述用人单位原因导致的工伤事故,此时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属垫付性质,在第三人侵权的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中,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或未缴工伤保险费的用人单位都有义务协助工伤者诉讼以获得人身损害赔偿。诉讼后的获赔数额在填补了工伤者损失之后,多余部分应返还给垫付工伤保险待遇的机构;即使工伤者不愿提起人身损害赔偿诉讼,垫付机构对侵权第三人也应拥有代位追偿的权利。此点也不同于上述的工伤事故责任在用人单位的处理办法。用人单位为转嫁自己的风险交付保险费,在发生工伤之后,依法可以要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而当责任是第三人时,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就没有理由帮助第三人承担责任,只是为了保护职工权益预先垫付必要的资金,第三人仍需返还。

4.工伤事故责任在本人的处理办法

最后,是由本人原因引起的工伤事故。此时,就要区分本人是否具有故意或法律规定的过错行为。例如:自残,醉酒导致伤亡的。如果符合法律规定认定为工伤,工伤职工理应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这时,不存在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法律关系较之前两种情况要简单明了。实践中只要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操作即可。

工伤事故篇6

第一条、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企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第四条、伤亡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第二章、事故报告

第五条、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者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

第六条、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

第七条、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系统逐级上报;死亡事故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重大死亡事故报至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劳动部门。

第八条、发生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业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

第三章、事故调查

第九条、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十条、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前两款的事故调查组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还可邀请其他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

第十一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二)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十二条、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二)确定事故责任者;

(三)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四)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三条、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企业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十四条、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情况以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劳动部门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应当报上级劳动部门商有关部门处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但不得超过事故处理工作的时限。

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第四章、事故处理

第十六条、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由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第十七条、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违反本规定,在伤亡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日。伤亡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当公开宣布处理结果。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伤亡事故统计办法和报表格式由国务院劳动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确定办法和事故的分类办法由国务院劳动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劳动部门对企业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发生特别重大事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伤亡事故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本规定由国务院劳动部门负责解释。

工伤事故篇7

一、发生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应当在本单位职工发生交通事故伤害,且符合认定工伤的情形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二、工伤认定申请提交材料

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劳动者本人还是近亲属中的任何主体提起申请,都需要向社会保险部门提交如下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事故受害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存在劳动关系证明材料,此时的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

3、与医疗相关的诊断证明材料。

三、工伤调查核实

调查核实的主体是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即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申请工伤的事实和材料进行调查核实。

四、工伤认定条件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职工应当认定为工伤。

工伤事故篇8

统计指标

安全生产领域的统计,各国注重的是结果统计,我国则是结果统计和非结果统计并存。

我国现行的事故统计,指标过于简单,尤其是缺少国际通用的一些重要指标,如“受伤人数”“损失工作日”等绝对数指标, “伤害频率”“伤害严重度”等相对数指标,均未列入统计指标,致使统计分析工作无法深入。而其他非结果统计,如执法统计、职业卫生统计等指标繁多,尤其是某些指标无统计意义。

一般而言,统计分析使用的指标多是相对数指标。如前所述,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分析指标有“伤害频率、伤害发生率、伤害严重度、平均每个伤害案例损失的工作日数” 4项,实际上可归纳为两项,即“频率”和“严重度”,因为4项指标中的前两项说的都是频率,后两项说的都是严重度。这4项相对数指标一律用“工时”和“损失工作日”来计算,其中发生率也可以用1 000职工人数或10万职工人数为分母,但如这样计算,还须考虑这些职工正常工作的小时数。也就是说,最终还是折算到“工时总数”和“损失工作日总数”来使用的。这4项相对数指标非常重要,有很好的可比性,对分析起到巨大作用,没有这4项指标,比较、分析和判断就不可能做到。

但是,如没有绝对数指标“工时”和“损失工作日”为基础,用于分析的相对数指标也不尽合理,如用百万工时计算死亡率,就比用千人职工计算死亡率更科学。举例来说,为了计算方便,假设在同一统计周期内,两个企业的死亡人数都是1人,每天都工作10小时。其中,职工人数为1 000人的企业因停产等原因,只工作了100天,100人的企业正常工作了1 000天,那么,“千人死亡率”分别是1和10,但“百万工时死亡率”都是1,“百万工时损失的工作日”“平均每起死亡事故损失的工作日”也都是6 000天。应该说,两个企业安全记录同样好是合理的,如果说1 000人的企业比100人的企业安全记录好10倍,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工时”和“损失工作日”是必不可少的指标。

统计方法

各种统计调查方法构成统计调查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统计调查体系是以全面报表制度为基础,适当辅之以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我国的《统计法》规定,建立一个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综合分析等为补充的统计调查体系。因此,要努力改变过去过分依赖全面定期统计报表的状况,抓紧建立抽样调查制度,确立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如: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对全国3个省的煤矿企业进行职业卫生情况调查;2012年,对4个省工矿商贸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2013年,对近800个产煤县开展安全状况评估;2014年,对26个省开展职业病防治状况评估,这些都是采取抽样调查方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是统计观念转变和统计方法转变的积极尝试。

事故统计是法定的最重要的结果统计,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统计相结合、以抽样调查为主、统计报表为辅的方法,把事故统计做深做细。其他统计多数是辅的非结果统计,统计方法可灵活多样,几乎可完全由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来取代,这样的数据会更准确,效果会更明显,没必要采取统计报表方式。安全生产各项统计,即使采取统计报表方式,统计周期也应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延长。

统计范围

国家安监总局的事故统计范围应仅限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如农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职工伤亡事故也纳入统计范围,应按不同分类来统计和分析。而对于交通运输事故,国家安监总局作为国务院安委会办事机构,可接受并客观罗列这些事故统计数据,但不能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合并统计,更不能合并分析,这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一是法规决定的,要依法统计、依法公布。二是体制决定的,分管部门不同,要各负其责。三是范畴决定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属于劳动关系范畴,交通运输事故属于公共安全范畴。如卫生计生部门既统计疾病死亡也统计职业病死亡,同样是病,同样是死亡,但他们从未将两者合并统计,因为疾病死亡是公共卫生范畴,职业病死亡是劳动关系范畴,在统计的基本原理上就不允许。四是性质决定的,造成死亡的原因差别很大,企业职工死亡是劳动中造成,有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公共旅客死亡是在旅行中造成,流动过程中的外部因素为主;职工死亡多数是在固定场所中,两者预防事故的方法不同。如两者合并统计,接下来的分析工作就没有意义,也没法进行下去。

统计改革

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遵循国际准则,借鉴先进国家成熟做法,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合理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深入改革统计体系,逐步实现与国际完全接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可将他们的做法加以改造,变成我们的东西,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可做国家间的横向比较。主要的统计指标与其他国家普遍性一致,统计结果就能做对比分析,有助于认识我国事故预防水平在国际上所处的位置。现在我们研究与国外对比,展望未来发展目标,没有相同的指标和统计口径,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就不会很高,特别是不用“工时”一类的通用指标来比较,许多问题不可能说清楚。

可实现国家统计局提倡并正在推行的企业一套表制度。如美国要求企业把每个伤害都进行记录,表格清晰明确,易于操作。据美国测算,记录一个伤害14 min可以完成,书面报告一个伤害22 min可以完成,企业做一次汇总统计55 min可以完成。

可直接、快速地从企业获取基础数据。数据直接取自于企业,不需要进行中间环节加工和过滤,不必层层统计上报,能更好地保证数据真实准确。

可大量解放统计人员。把腾出的人力用于开展统计数据审核和监测工作,而不是用在催报数据和简单的数据处理上面。

可开展灵活多样的统计调查。可采取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多种方式,取得专项的、重要的统计资料,作为报表统计制度的延伸和深化,每年或几年调查一次就能达到目的。

统计体系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国际劳工组织长期研究和完善,以及许多国家多年实践的检验,国际通行的职业伤害统计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用性,但是否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还需深入调查研究,做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以下因素还应引起重视。

一是要有足够的时间。一个完整的统计体系,需经多年建设和完善。美国的职业伤害统计调查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但精密的统计调查是1970年《安全卫生法》颁布后,1972年才开始全面改革的,用了20年时间。同样,英国这个过程用了22年(1974年―1996年)。

二是要有足够的人员。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人员高达2 500人,占劳工部人员总数的1/3,工作人员专业齐全,涉及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各种必需专业。

上一篇:事故现场范文 下一篇:食品安全事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