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范文

时间:2023-03-21 05:05:22

工伤事故

工伤事故范文第1篇

交通事故赔偿是指机动车辆驾驶人员以及其他与驾驶机动车辆有关的人员,因违法、违规使用机动车辆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而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交通事故赔偿一般应当具备以下要素,即:在道路上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已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交通事故的行为与人身或者财产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没有免除致害人责任的法定事由。

工伤事故又称工伤,是指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及所涉及的区域内,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或者直接作用,而使执行工作职务的劳动者因工负伤、致残、致死的事故。

工伤事故赔偿是指用人单位对因发生工伤事故而造成伤残或者死亡的劳动者或者其亲属依法给予的补偿。目前,各国都通过工伤保险(劳动保险)的方式对受害劳动者或者其亲属予以补偿。因而,工伤故赔偿一般又称工伤赔偿或工伤保险赔偿。工伤事故赔偿一般应当具备以下要素,即: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中发生了事故;事故造成了劳动者人身伤亡;遭受人身伤亡的劳动者在执行工作职责之中。

2、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的主要区别

交通事故为民事侵权行为,交通事故赔偿本质上属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范畴,因而交通事故赔偿具有民事侵权赔偿的一般特征。工伤事故属于劳动法调整范畴,因而工伤事故赔偿具有劳动法律关系的一般特征。两者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区别:

①法律关系主体不同工伤事故赔偿产生于具有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获得赔偿的权利人是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的劳动者,赔偿义务人是与劳动者具有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因此,工伤事故赔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具有劳动关系、为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是其显著特征。而交通事故赔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则无此特殊要求。

②适用法律不同工伤事故赔偿属于劳动法规定的工伤保险责任范畴,适用《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交通事故赔偿属于民事侵权责任,适用《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

③归责原则不同工伤事故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不论劳动者对工伤事故的发生是否具有过错,用人单位均承担完全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赔偿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即对事故的发生具有过错才承担赔偿责任。

④主张权利的时效不同根据《劳动法》第82条规定,应当自争议发生后60日内申请劳动仲裁,逾期劳动者即丧失了主张权利的胜诉权。根据《民法通则》第136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赔偿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为1年。

⑤主张权利的程序不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劳动法》规定,工伤事故赔偿应当先行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方可向人民法院。而交通事故赔偿则无此前置程序,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4条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做出《事故认定书》后,如双方当事人未申请调解或调解未能达成协议或调解书生效后未履行的,即可向人民法院。

⑥赔偿项目、内容不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最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两者分别获得不同的赔偿项目及内容。

3、交通事故与工伤事故竞合的赔偿模式

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工伤事故在赔偿责任上属于民事侵权赔偿责任与工伤保险赔偿责任两种法律责任的竞合,就民事侵权行为所引发的工伤事故,受害人如何获得赔偿目前世界各国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①:

①选择模式即受害人在民事侵权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之间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②取代模式即以工伤保险赔偿取代民事侵权赔偿,受害人只能请求工伤保险赔偿。

③兼得模式即受害人在获得民事侵权赔偿的同时还可获得工伤保险赔偿。

工伤事故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民工 工伤事故 救济途径 公力救济 自力救济

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普通劳动者,以提供劳动力为生,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危险系数较高,容易发生工伤事故。工伤事故发生后,农民工往往陷入茫然之中,不仅维权无从下手,而且维权道路上充满荆棘。通过对农民工工伤事故救济途径的分类及归纳对比,提出关于完善农民工工伤事故救济途径的新构想,从而为农民工维权指明方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切实实现社会公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农民工工伤事故救济途径的分类

在具体研究农民工工伤事故救济途径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工伤事故”及“工伤事故的责任认定”的概念。工伤事故包括两个方面,即突发性伤害事故和职业病。而工伤事故的责任认定是确定赔偿主体的重要依据,只有该事故被认定为工伤事故,那么单位才有可能成为赔偿主体,否则只能由责任人自身承担责任。构成工伤事故责任的要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其一,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必须存在劳动关系;其二,职工必须有人身损害事实;其三,职工的损害必须在其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发生;其四,事故与职工受到的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其五,事故不是由于职工自身故意造成的。

公力救济。农民工的工伤事故的救济途径主要分为两类,公力救济和自力救济。公力救济主要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由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保护。尽管公力救济是由国家的不同机关对权利的不同程度的保护,但工伤事故发生后最为常用的是司法救济。

公力救济的具体途径如下:第一步,进行工伤认定,这是开启工伤事故赔偿大门的钥匙;第二步,进行伤残鉴定,这是确定用人单位赔偿责任大小的依据;第三步,落实工伤保险待遇;第四步,劳动争议仲裁及诉讼,经过仲裁如果仍不能得到合理的赔偿,便进入诉讼途径,由人民法院进行终局裁判。

自力救济。自力救济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自己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其权利。通俗地讲就是“私了”。发生工伤私了的事情,一般都由两方面造成:一是用人单位为了逃避安全责任和工伤保险责任,因为如果到劳动部门去“公办”,就必定追究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并责令按照国家规定保障工伤职工的待遇;二是工伤职工不了解工伤保险规定和自己的权益。而农民工面临的经济压力也是有目共睹的,由于从事的工作性质特殊、工资结算的方式特殊,工资往往在工作结束后统一结算。一旦突发工伤事故,经济压力便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主要压力。首先是筹集医疗费用,其次才是赔偿问题。这便给“私了”充分的契机,用人单位经常以签订“私了协议”作为提前支付治疗费用的筹码,农民工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一竿子”的协议。

关于农民工工伤事故救济途径的反思

与自力救济相比,公力救济最显著的特征是保障性,它是农民工维权途径的最后一道有力屏障,处理结果较为公正,补偿范围也较为全面,赔偿金额相对合理。对于各方利益权衡作了十分中肯的估计,既考虑日后农民工生活中更换残疾器具及靠农民工抚养的家庭成员的利益,也考虑用人单位的营业持续性。公力救济重视程序,而严格的程序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与公正,另一个方面使得当事人必然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索赔过程。相比较而言,自力救济灵活性更明显,确保当事人能够迅速获得一定数额的金钱赔偿,防止伤情进一步扩大。但它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不能公正解决纠纷,以牺牲农民工一方长远利益为代价,埋下了不能充分解决纠纷的导火索。用人单位仅花费了非常少的费用,将本该由其承担的责任转归农民工及其家庭来负担。综上,公力救济对于工伤事故的处理是一种迟来的正义,而自力救济则是表面的正义。

关于农民工工伤事故救济的构想

近几年,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断增多,农民工正是他们之中的主力军,农民工遭遇工伤事故得不到合理赔偿的情形在各城市已经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象。农民工在工伤事故维权中主要面临两大窘境,一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不仅要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还需承受维权过程中所必须支出的鉴定费用,交通食宿费用等等;二是对于维权途径的盲区,要么没有维权意识,要么不知怎样维权,要么不知应该得到哪些合理的赔偿。法律设定的本义是为专门从事的法律相关工作的人参考并适用,普通人不能理出头绪、自如地加以运用十分正常,而农民工囿于文化知识及法制意识的限制,更不可能对求偿途径中法律所规定的各个环节十分熟络,但是由于经济原因的限制他们无力聘请律师,因此尽管法律法规始终致力于从各个角度对劳动者权益进行保护,但是当农民工运用法律武器时,仍遭遇了许多两难的局面。因此,构建专门的用于保障农民工工伤事故的救济途径十分必要。

联合办公,为农民工工伤求偿安排专人进行指导。由于普通人并不熟悉工伤事故救济的环节,必须依赖律师的参与,但是律师的参与对于农民工濒临崩溃的经济无疑又是一层负累,因此,联合办公可以使得工伤事故救济途径明晰且简便。联合办公是指将工伤认定及伤残等级鉴定的部门集中在一个地点办公,并设置咨询台,委派专人为维权农民工提供救济途径指引。联合办公不仅大大缓解农民工来回奔波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且缩短认定及鉴定的时间,切实对工伤事故索赔的程序进行了简化,也推迟了律师介入的时间,进一步减轻了维权农民工的经济压力。

简化程序,缩短工伤认定异议的时间。公力救济途径对程序要求十分严苛,为此设定了许多异议程序,它们使得公力救济的结果变成迟来的正义。《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该条规定取消了工伤认定争议中的行政复议前置程序,缩短了处理争议的程序和时间,这为农民工赢得工伤赔偿进一步争取了时间。

加强对农民工职业病认定、救治及赔偿方面的有关措施。农民工是一群特殊的劳动群体,农忙时节需回到土地上进行耕作,很难形成固定的劳动关系。不仅没有正规的劳动合同,而且由于职业病自身具备一定的累积性和潜伏性,这些都为寻找真正的责任主体造成阻碍。因此绝大多数农民工在罹患职业病后都异常平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不去寻求救济,因为无法寻求救济。因此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对于农民工职业病救济方面意义重大,规定举证责任由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来承担,一旦不能举证该农民工从未在该处工作过,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另外,社会有必要提供专门的农民工职业病救治专项基金,这样方能充分显示社会公平。

开辟农民工“绿色通道”,安排专门的法律顾问为农民工工伤求偿案件进行。由于劳动仲裁制度的设置使得用人单位更易取得有利裁决,因此农民工在工伤事故发生后,多数只能希求通过诉讼途径得到较为公正的判决。正是因为公正性强,因此诉讼程序将最终拿到赔偿的时间战线拉得极长。为了保证受伤农民工及时得到救治,家庭成员能够得到供养,应当尽量缩短诉讼时间。因此,针对农民工工伤事故索赔案件,应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快速审结案件。另外,为了减轻农民工在工伤索赔案件中的经济压力,在案件审理时,最好由法院指派专门的法律顾问来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进一步缓解农民工维权的经济负担。

增强工伤事故防范意识,缴纳工伤保险费。从工伤事故发生的原因来看,有些纯粹是意外事件,有些属于人为操作不当,有些是由于第三人故意,而绝大多数的工伤事故发生的原因在于用人单位没有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隐患做好预防措施,没有对工人进行上岗培训。农民工作为临时性职工,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安全生产及事故预防意识也不高,从事的工作却具有相当高的危险系数,用人单位为了节省投资几乎不做任何事故预防防护措施,这些均导致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的几率大大提高。在农民工上岗前,必须强制用人单位对农民工进行操作培训并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同时要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工自身也应提高工伤事故防范意识。另外,社会应加强对工伤保险的宣传,动员农民工积极参与,从而为发生工伤事故的农民工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工伤事故范文第3篇

本文从工伤认定的定义入手,结合工伤认定的法律性质来阐明什么是工伤,然后从认定程序上说明出现工伤事故后,我们该如何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其次,认定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补偿,这就是工伤保险待遇的内容;确定了工伤事故的赔偿责任,工伤保险待遇才能落实,才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才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工伤事故认定程序工伤保险事故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工业事故不断,屡现媒体,反映了工业化的加剧和市场经济初期的稚嫩。相当工人在事故中伤亡,侵权索赔案件不断。一般而言,实施了工伤保险制度的企业,其职工因工受害后能得到适当赔偿和妥善安抚,而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因各种原因尚未实施工伤保险制度,在侵权案件中,这类案件占了绝对多数。类似的事故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发生。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因无法律和司法解释明文规定,对有限法条之理解又各有见地,故裁判结果各有不同。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确定了我国工伤事故保险责任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1994年国家立法机关制订了《劳动法》,只是在第73条规定了工伤事故享受保险待遇的一般原则,也没有规定具体方法。因此,在实践中形成了处理工伤事故纠纷时,旧的法规不能适用,新的法规没有规定的局面,实际上造成了无法可依的局面,对于保障广大职工的权利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进行详细研究,对工伤事故保险责任和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纠纷作出明确的阐释,以便在实践中准确适用法律,更好地保障职工的合法权利。

《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职工的工伤保障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工伤保险法制,明确规定了我国工伤立法的宗旨和指导原则,规定了工伤保险基金的征集和使用,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的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和工伤保险的监督管理以及违反工伤保险条例的法律责任,这使工伤保险工作纳入到更完备的法制轨道中,有利于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二.可以更好的保障工伤职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条例明确规定了工伤职工应当享受的保险待遇和工伤认定的范围,可以避免用人单位规避工伤的确认,以保障工伤职工获得其应当获得的物质帮助。三.有利于及时依法处理工伤事故,可以减少有关工伤正义的扯皮现象和矛盾迟迟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工伤事故的概念和性质。

(一)工伤事故的概念。

《条例》没有给工伤事故概念进行界定,仅仅对工伤的范围作出了规定。按照《条例》的基本精神,我认为,工伤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和个人雇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所遭受的人身损害,以及罹患职业病的意外事故。

1.工伤事故是发生在各类企业(包括私人雇工)中的事故。

所谓企业,准确的概念应当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条例》在第2条中规定了各类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属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指我国境内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雇佣他人从事劳动的个体工商户或者合伙组织。换言之,只要雇用职工为自己提供劳务,与自己有劳动关系的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都属于本条例“用人单位”,都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保障职工的权利,都是《工伤保险条例》所调整的范围。不属于企业的那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究竟是不是属于企业的范围,回答应当是否定的,但是,这些单位的职工也应受到相应的保护。因此,本条例第6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伤保险等办法”,“参照本条例另行规定”。可见虽然不属于企业,但是应当按照相应规定享受工伤待遇。

2.工伤事故是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雇用的职工遭受人身伤亡的事故。

在各类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经营中,会经常发生各类事故。工伤事故指的是职工即劳动者的人身伤亡事故,而不是财产遭受损害的事故。这里的职工即劳动者,指的是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合伙所雇佣的职工,包括工人和职员。判断职工的标准,就是《条例》第61条所规定的职工概念:“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实施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确定一个人是不是职工,就是要确定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是不是存在劳动法律关系,也就是确认他们之间是不是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确立劳动合同关系,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凡是有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认定其有劳动关系。如果没有书面劳动合同,但是在事实上构成了劳动合同关系的,也应当视为有劳动关系,是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按照劳动关系同等对待。应当注意的是,劳动关系与加工承揽关系是有严格区别的。加工承揽关系是承揽合同关系,是以交付劳动成果为标的的合同关系,而不是以劳动力的交换为标的的劳动合同关系。例如,在个人按照约定的时间提供劳动服务的小时工,并不是雇用合同关系,而是与雇用小时工的保洁公司签订的定作合同,是以交付劳动成果为标的的承揽合同关系,因此,雇用小时工的个人并不承担小时工的工伤保险责任,该责任应当由小时工所属的公司承担。

3.工伤事故是职工在工作中发生的事故。

各类企业的职工都是民事主体,都享有身体权、健康权和生命权。这些权利在任何场合都有遭受伤害的可能性。工伤事故在发生的时间和场合上有明确的限制,只限于企业职工在工作中因工致伤致死的范围,其他时间和场合发生的事故,即使是侵害了职工的上述权利,也不在工伤事故范围之中。判断工伤事故,应当掌握最基本的三个因素,这就是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和工作原因。因此,凡是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因工作原因所遭受的人身损害,就是工伤事故。工伤事故还包括患职业病。无论是患何种职业病,均与工作有关,都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和因工作原因所造成的损害,因此,都属于工伤事故的范围。

4.工伤事故是在企业与受害职工之间产生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事实。

工伤事故一经发生,就在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相应的法律上的后果,构成一种损害赔偿的权利义务关系,工伤职工或者工伤职工的亲属有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企业有赔偿受害人及其亲属损失的义务。用人单位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交纳保险费,职工遭受工伤事故造成人身损害,由保险机构向工伤职工提供劳动保险待遇。这种工伤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工伤事故发生后产生的基本的法律关系。

(二)工伤事故责任的性质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工伤事故的性质是工伤保险,认定工伤事故责任的性质为工伤保险关系是没有疑议的。民法理论界的主张,认为工伤事故从原则上说,就是现代民法上的工业事故,其性质属于特殊侵权行为;但是也具有工伤保险的性质。因此,工伤事故具有双重性质。从我国立法和实务上看,工业事故致企业职工人身损害,符合高度危险作业性质的,应概括在《民法通则》第123条之中。在当前经济体制下,除了国有企业职工执行职务致伤、致残、致死,依劳动保险制度处理外,大量的个体、合伙、私营及村办和乡办的各种工业、采矿和建筑企业的工人数以千万计,绝大多数不享受劳动保险。因此,正确解释《民法通则》第123条,使该条能涵盖一切工业事故,以使广大未能保险的工人因工受损害时,可以适用该条依无过错责任原则得到法律保护,避免出现严重的不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关于工伤保险法和民事侵权赔偿法在工伤问题的适用关系上,理论界和实务界也长期存在争论。对于工伤事故,劳动法从工伤保险关系的角度加以规范,民法从工业事故无过错责任特殊侵权行为的角度加以规范,就构成了工伤事故这一法律关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工业事故的特殊侵权行为,又是工伤事故的劳动保险。这种竞合,是两个基本法的法规竞合

二.在实践中,怎样判断工伤事故的履行工作职责。

工伤事故构成的三要素: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原因。

(一)工作时间,就是在履行工作职责的时间界限之内,即用人单位规定的上班时间。为了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工作时间的认定适当放宽。第一,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的正式工作时间的前后,认定为工作时间;第二,因工外出时间,认为是工作时间;第三,上下班途中的时间,认为是工作时间。

(二)工作场所,是指在履行工作职责的环境范围之内。执行工作任务的场所,就是工作场所。因工外出的领域,以及上下班的途中,也认为是工作场所。在这些地方发生的职工人身伤害事故,也认为是工伤事故。

(三)工作原因,是指履行工作职责的事由。对此,应当作较为宽泛的理解,不能过窄。例如,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工作和收尾性工作,在工作中遭受暴力等意外伤害,以及在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也都认为是工作原因。确认履行工作职责的界限,就是要根据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原因这三个要素衡量确定。《条例》第14条规定认定为工伤的七种情形,都是根据这三个要素确定的。

三.工伤事故责任的事实认定及其程序

1.工伤认定的根据。

按照《条例》第14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这是典型的工伤,包含了认定工伤的全部要素,而且都是典型的表现形式。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这种工伤认定的关键之点在于工作时间的延伸,将工作时间的前后认定为工作时间,其必要条件是从事的工作必须是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因此,履行工作职责的要素也有一定的变化,只有工作场所的要素没有变化。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这种情形,是工作原因要素的变化,遭受暴力等意外伤害并非工作原因,而仅仅是与履行工作职责有关。例如,在银行工作,遭受劫匪攻击造成损害,不论是不是为了保护银行财产,都应当认定为工伤。

(4)患职业病的。凡是患职业病,均与工作有关,因此一律认定为工伤。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因工外出,其全部外出时间都认为是工作时间,其外出的地点以及沿途,也都认为是工作场所。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自然属于工伤。即使是在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也应当认定为工伤。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上下班途中的时间,是为了执行职责,并不是为了自己目的而行为,因此是工作时间的延伸,因意外事故遭受损害的,也是认为是工作时间。如果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遭受的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用人单位没有责任,则应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对此,《条例》规定,上下班途中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认为是工作时间遭受的损害。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其他法律和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而《条例》没有规定的,也应当认定为工伤。按照《条例》第15条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都视同工伤。视同工伤实际上并不是工伤,由于与履行工作职责有关,为了更好地保护职工权利,将其作为准工伤对待,也就是视同工伤。因此《条例》规定,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按照条例第16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职工因犯罪活着违反治安管理伤亡,自然是与履行工作职责无关,不得认定为工伤。

(2)醉酒导致伤亡的。职工因醉酒而伤亡,也与履行工作职责无关,即使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也不得认定为工伤。

(3)自残或者自杀的。这种人身伤害是行为人自己的责任,不能认定为工伤。

2.工伤认定机构。

工伤认定的机构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分为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一般是由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工伤认定,如果是属于省级劳动保障部门进行的工伤认定,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部门办理。

3.工伤认定申请和工伤认定材料。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是工伤认定申请表;二是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其中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4.调查核实、举证责任和认定。

在接受工伤认定申请之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职业病诊断和诊断争议的鉴定,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如果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而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用人单位应当负举证责任,提出不是工伤的证据。证明属实的,认定为不属于工伤;不能证明或者证明不足的,认定为工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5.劳动能力鉴定。

在工伤发生之后,还应当对受害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的意义不在于确定是否构成工伤事故责任,而在于受害职工享受何种工伤待遇。因此,劳动能力鉴定不是工伤事故责任构成的基础事实,而是确定事故责任范围的基础事实。

四.工伤保险待遇

职工被认定为工伤,经过劳动能力鉴定之后,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待遇,实际上就是职工在履行工作职责中受到工伤事故损害,用人单位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由于国家实行强制工伤保险制度,用人单位定期缴纳工伤保险费,并以此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因此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转嫁到工伤保险机构,由工伤保险机构对工伤职工提供保险待遇。

(一)工伤保险待遇包括以下几种:

1、工伤医疗待遇:(1)就医待遇(2)伤残辅助工具待遇(3)停工留薪(4)生活护理

2、伤残待遇:(1)一级至四级的伤残待遇(2)五级、六级伤残的待遇(3)七级至十级的伤残待遇

3、工伤复发和再次发生工伤的待遇。

4、工亡待遇:(1)丧葬补助金。(2)供养亲属抚恤金。(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4)特别规定。

5、因公外出或者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待遇。

(二)工伤待遇的变化和停止

1、工伤待遇的停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1)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2)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3)拒绝治疗的;(4)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2、用人单位变化的工伤保险关系

(1)分立、合并和转让。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

(2)承包经营。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3)借调。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4)破产。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优先拨付依法应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3、出境工作的工伤保险关系

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

五.确定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的范围,应当如何适用法律。

我国关于工伤保险法和民事侵权赔偿法在工伤问题的适用关系上,理论界和实务界也长期存在争论。虽然最近一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职业伤害为数不少,但是受害者于工伤保险给付之外,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损害赔偿的案件却十分罕见。在此情形下,遭受工伤的劳动者除了在工伤保险给付以外,是否还能获得一部分或全部的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因无案例可以查,难以作出判断。因而在工伤保险法与侵权行为法的适用关系上,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论。

主张因第三人侵权引起的工伤不能获得双重赔偿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原劳动部1996年颁布的《工伤办法》。该办法确立了工伤保险与交通事故竞合时,工伤保险实行差额赔偿的原则。其中第二十八条对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的保险待遇支付问题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应当首先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交通事故赔偿已给付了的部分,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再支付,而且规定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先期垫付有关费用的,职工或其亲属获得交通事故赔偿后应当予以偿还。但交通事故赔偿给付的死亡补偿费或者残疾生活补助费低于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或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由企业或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补足差额部分。”

主张可以赔偿的依据原劳动部制定的《工伤条例》属于部门规章,而且只是试行办法,而国务院颁布的《工伤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当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都对职工工伤保险做出规定时,作为效力较高的《工伤条例》实施后,自然就取代了原来的《工伤办法》,所以在《工伤办法》已不在具有法律效力了。2002年6月29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该法48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请求。”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2条,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因为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讼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其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

由上观之,我国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在关于工伤保险请求权与侵权行为请求权的适用上是矛盾的,我认为我国立法应该采取兼得型的立法模式,首先根据保险法的一般原理,人身损害的赔偿是无价的,受害人既可以要求保险人赔偿,也可以在赔偿后要求加害人赔偿。保险人赔偿受害人后,没有求偿权。其次,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大情形下,加强对于社会的弱者,受害雇员的保护也是必要的。

由于我国的各类企业和个人雇工都实行工伤强制保险,因此发生工伤事故,就要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确定保险责任。发生工伤保险责任纠纷,应当适用《条例》的规定。对于工伤事故责任中的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因为工伤事故既有侵权行为的性质,又有劳动保险的性质,因此,在发生工伤事故之后,究竟是先向工伤保险机构请求理赔,还是先向用人单位请求赔偿,应当明确。工伤保险赔偿是否可以替代侵权赔偿?抑或侵权赔偿是否可以替代工伤保险赔偿?通说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选择,则工伤保险就没有意义了,而工伤保险是解决工伤事故的最好方法,可以及时解决纠纷,因此应当首先按照工伤保险责任纠纷处理。这就是工伤保险责任优先原则。确定工伤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各国劳工赔偿立法的通例。(一)如果受害人是因违反劳动纪律、操作规程等自己的原因造成工伤事故,受到损害的,用人单位也应当适当赔偿受害人的损失,但是应当减少用人单位的赔偿数额。(二)劳动者在工伤事故中造成了自己的人身损害,但是事故的原因不是劳动者的原因引起的,而是由于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的责任引起的。在这时,再让用人单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就不合理了。按照责任应当由直接责任者负责的原则,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行为人是用人单位之外的第三人的,应当由该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不承担责任。

对于认定工伤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现行法规针对不同情况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不能一概而论。这就是说,并非职工被认定为工伤后就要享受所有的工伤保险待遇,而是根据职工因工负伤、致残、死亡三种不同情况分别确定的。

参考文献:

1.黄乐平:《最新工伤处理操作实务》,法律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2.许康平:《劳动工伤事故保险与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3.《工伤保险条例释义》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政法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司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4.高立克《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损害赔偿适用关系解析》人民法院报2005年1月17日法治时代B4版。

5.黄乐平《工伤维权法律通》法律出版社。

工伤事故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工伤事故; 赔偿模式选择; 现实困惑

中图分类号: D922.54; C9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1)04-0094-04

Industrial Accidents Compensation Model: Choice, Confusion and Prospects

YANG Li-jun

(Jiangxi Institute of Economic Administrators, Nanchang 330001, 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 accidents compensation mode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ial topic. After comparing the several current typical compensation pattern, we conclude supplementary mode has greater rationality and should be adopted. China’s current industrial accident compensation mode is not clear. Only by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law and its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can we solve the reality of workers' compensation mode confusion.

Key words: industrial accidents; compensation mode selection; reality confusion

一、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案例:张某,在某工地打工,主要从事装修工作,在一次切割操作中,一只眼睛被飞溅起来的异物所伤,导致失明。事后,业主方支付了全部医药费,并许诺为张某安排一份看守的工作,张某也没有要求进行工伤认定。后来,双方因工作安排发生争执,张某要求获得工伤待遇但为公司拒绝,其自行申请的工伤认定也因超过法定期限而被驳回。无奈之下,张某到法院,要求获得民事赔偿。

此案引发给我们一系列的思考,工伤补偿与民事赔偿究竟是什么关系?可否同时主张工伤补偿和民事赔偿?在无法获得工伤补偿的情况下,可否要求民事赔偿?

二、工伤事故赔偿的几种模式

要解答以上问题,必须考察工伤补偿与民事赔偿的关系。工伤补偿实际上是工伤保险补偿的简称。工伤补偿的性质是一种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用人单位分期缴纳一定的保险金,在发生工伤事故的时候,由工伤保险基金对遭受工伤事故的劳动者进行补偿和赔付,而不需用人单位直接赔偿的一种制度。工伤保险对用人单位而言,是分散、减轻其补偿责任的保险制度,且保险给付请求权是劳动者对社会保险机构而非对用人单位的请求权。而民事赔偿是基于侵权和违约而对侵权人和违约方提出的一种请求权,在发生工伤事故后,遭受工伤事故的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民事赔偿的请求。由此可见,基于工伤事故提出的工伤保险的赔偿和民事赔偿是不同的两种请求权,不仅其权利性质不同,而且权利主张的对象也是不同的。

一种观点认为,劳动者是否可以同时主张因此劳动者于工伤事故发生时,一方面可以依工伤保险条例向保险机构请求保险给付;另一方面民法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并不因而归于消失,劳动者仍可向用人单位主张。但是,对于给付内容重合部分,如医疗费、误工费、丧葬费用等,则应予扣除。那么工伤补偿与民事赔偿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针对因同一工伤事故所同时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与工伤保险请求权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外国立法上可见下列四种模式:

第一种是雇主为劳动者缴付工伤保险费用后,得免除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此为替代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劳动者只能选择通过工伤补偿的模式获得赔偿,不能通过民事赔偿的途径去求偿,除非因为雇主没有缴纳工伤保险费用而被排斥在工伤保险系统之外。

第二种是劳动者只能就损害赔偿请求权与工伤保险补偿请求权择一行使,此为选择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劳动者拥有选择权,既可以按照工伤补偿的标准要求赔偿,也可以按照民事赔偿的标准要求赔偿,但是一般说来,一旦选定按照其中一种方式去求偿,就不能再作更改。

第三种是劳动者同时拥有两种请求权,但此两种权利处于相互调整抵充的关系,此为补充(部分替代)模式。劳动者在按照工伤补偿或者民事赔偿其中一种方式获得赔偿以后,如果其损失尚未获得足够的补偿,可以再按照另外一种方式要求赔偿,但是以两种求偿方式中所能获得的最高赔偿额为限。

第四种是劳动者同时拥有两种请求权,可以同时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此为兼得模式。按照此种赔偿模式,劳动者不管何种情况下,都可以同时按照两种方式提出赔偿的要求,比如在获得工伤保险补偿的情况下,还可以提出民事赔偿的请求。此种方式对劳动者最为有利,但对雇主绝对不利。

此外,有学者提出限制双重赔偿模式,并指出应将工伤社会保险制度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结合在一起,使得劳动损害事故得到合理解决,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劳动关系得到稳定和改善,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1]该模式与补充模式比较类似。

三、补充模式更具合理性

在以上的四种工伤赔偿模式中,每一种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每一种模式都为一定的国家所奉行和选用。德国采取第一种立法例,一般情况下,劳动者在接受工伤保险后不得再行主张民事损害赔偿,另外的情况是,对于工伤事故的发生雇主有故意行为或者一般通勤途中所发生事故。法国则规定工伤事故发生,雇主有故意或难以原谅的过失时,劳动者获得因此请求抚慰金外,受害劳动者接受工伤补偿后不得再提起民事损害赔偿之诉。美国的大部分州及意大利也认为劳动者一旦接受工伤补偿后,对雇主不得再请求民事损害赔偿。日本则采取第三种做法,即劳动者同时拥有民事损害赔偿请求权与工伤补偿请求权,但此两种权利相互调整补充。英国是兼得模式的典型,我国台湾地区亦采此制。但多数国家原则上不允许受害劳动者获得双重赔偿。[2]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补充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赔偿模式。首先,如本文所举的案例中,补偿模式可以平衡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利益,使得两者实现利益平衡。由于工伤补偿和民事赔偿的计算标准以及最终计算出的赔偿数额是不一致的,按照其中一个计算出的赔偿数额必然要大一些,而另外一个比较而言则要小一些,①补充模式事实上是在工伤补偿和民事赔偿两种赔偿方式中选择一个比较而言大一些的赔偿数额进行赔偿。所以,他并不是重复赔偿,不会为雇主带来过分和不公平的负担,但却可以使得劳动者得到较为充分和合理的赔偿。比较而言,如果采取兼得模式,劳动者既获得工伤保险的赔偿,又可通过另外提起民事诉讼来获得赔偿,两次赔偿都针对同一个过错行为,则有重复赔偿的嫌疑,同时也会加重对雇主的负责,这有违公平合理的原则和理念。

其次,补充模式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为完善的保护。众所周知,劳动法是一个倾斜性的立法,由于劳动者的相对弱势的地位,加强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是劳动立法的宗旨之一。补充模式的立法体例,可以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为劳动者提供完善的保护。如在本文一开始所列举的案例中,如果采取补充模式,劳动者在无法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主张工伤补偿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赔偿的方式获得赔偿,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现实劳动关系中,类似本文的所举的案例,劳动者在发生工伤事故后,用人单位可能会采取胁迫和利诱的方式使得劳动者不敢或者不愿提出伤残鉴定,也不进行工伤的申报,如在劳动者急需住院手术治疗的情况下以支付医药费为条件要求劳动者放弃工伤认定,或者许诺以劳动者放弃工伤申请为条件,在劳动者治愈以后为其安排相应的、照顾性的工作。而一旦劳动者放弃工伤认定、延误时机,无法获得工伤赔偿之后,其命运似乎完全掌握在雇主的手上,是否兑现诺言则全杖雇主的诚信。雇主反悔,劳动者则因失去法律保护而毫无办法。因此,不管基于什么原因,在丧失工伤补偿机会的情况下,赋予劳动者提起民事赔偿的请求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如此,法律才能真正保护需要保护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此种情况下,如果允许劳动者提起民事赔偿,则可能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因为,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期更长,过了工伤认定期并不意味着过了民事诉讼的时效期间。同时,补充模式在为劳动者提供保护的同时,却没有使得利益的天平发生过分的倾斜,因为,劳动者所得的赔偿并没有超过其应该获得的最大赔偿额度。

四、模式争议的现实困惑

由前文我们可知,工伤补偿(赔偿)的模式有四种,尽管以上我们分析了补偿模式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可以更好地实现劳资双方的利益平衡。但是我国法律对于工伤补偿的模式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相关的司法实践倾向于将工伤事故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而没有按照民事诉讼的程序、给予民事赔偿的案例。

根据2003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2条第1款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而按照第11条第3款的规定,“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不适用本条规定。”按照此规定的精神,劳动者就得重新回到工伤认定的轨道中来解决问题。这种解决的模式与上文所归纳的第一种立法体例有些类似,即所谓的替代模式。但是《解释》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如本文开头所举的张某案,在其已经丧失了通过工伤认定的程序获得赔偿的情况下,如何获得法律的救济?难道就不能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获得必要的救济吗?事实上,这正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现实困惑。

事实上,相关的法律似乎并没有如此绝对的封死工伤事故的民事赔偿之门。《安全生产法》,该法第48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职业病防治法》第52条也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可以看出,《安全生产法》与《职业病防治法》的精神是一致的,即劳动者在遭受工伤或者职业病的情况下,提出民事赔偿的权利,而不管其是否已经享受了工伤保险的补偿。这似乎不能解读为工伤赔偿适用替代模式。虽然两部法律仍然没有明确工伤事故应该适用何种模式,其条文的含义更类似于补充模式或者兼得模式。当然,如果采取兼得模式,似乎也有违反法律的公平公正的原则,而补充模式则更为合理。

不过即便如此,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相关条款的解读也与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难以实现很好的协调。按照《立法法》及相关法理学的原理,自然《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是上位法,而《解释》是下位法,两种相冲突、矛盾的时候,应该以法律为准。这在理论上说来是没有错的,但是,仍然很难实行得了,一则,现实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而不是法律,在法院判案的时候更可能会得到优先的适用;一则,相关的法律尚且存在一些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更会为司法解释的适用找到合适的理由。

正因为此,本案中当事人张某面临的最大困惑可能是其因为错过了工伤认定的时效期间而无法获得工伤补偿,又无法按照民事侵权获得赔偿,权利最终无法得到救济和维护。

五、展望与建议

以张新宝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我国的工伤赔偿模式应实行替代模式为主、以改良的选择模式为辅。[3]高立克等另一些学者则支持,劳动者可以就其无法获得完全赔偿的数额提前民事赔偿诉讼,实行差额互补,他们主张劳动者提起民事赔偿诉讼之前,应该先行要求获得工伤保险赔偿。[4]王利明则认为,劳动者在所受损失的总额之内,劳动者可以基于侵权法和劳动法,在要求工伤赔偿的同时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5]学者们的论述显然支持了补充模式的合理性。实际上,对于以上的现实困境,相关问题不仅在学理上进行了讨论,实践中也有判例进行支持。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鄂高法(2004)95号《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23条规定:“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的,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还可以依照《民法通则》第119条和《职业病防治法》第52条的规定向用人单位请求损害赔偿,但该损害赔偿应扣除劳动者因职业病享有的工伤社会保险利益。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劳动者根据上述规定向用人单位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可一并审理。”以上“试行意见”不仅确认了劳动者可以依工伤保险获得补偿,同时还可以依据法律提出民事赔偿,只是“该损害赔偿应扣除劳动者因职业病享有的工伤社会保险利益”。如果这可以称为是一种模式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解读为“补充模式”。

当然尤其遗憾的是,以上的“意见”仅仅是湖北省高院的一个地方规定,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而湖北高院的“意见”在其他地方是否具有参照意义,则不得而知。而且,该“意见”也仅仅只是提到“劳动者患有职业病”的情况,并没有规定一般的工伤是否能够适用同一模式。

在法律规定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去化解难题和困局:

首先,不应孤立的看待《解释》第12条的规定,应将其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客观的说,看出法律只是将申请工伤赔偿作为一个前置程序,而不是否认劳动者因工伤向所在单位提出民事赔偿的权利。[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及第六条规定,首先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一般不得超过劳动争议仲裁请求的范围,其次是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不服,满足条件的劳动争议案件才能得到法院的受理。由此,在控制赔偿总额的基础上,法院完全不用担心劳动者在工伤保险赔偿之后获得民事赔偿的诉权,应予以明确承认,大胆认可补充模式的适用。

其实《工伤保险条例》本身就认可了劳动者对用人单位享有民事损害赔偿请求权。①工伤事故发生后,不管用人单位是否为劳动者购买工伤保险,它都必须进行工伤赔偿,只是赔偿主体变为用工单位本身。作为一项强制性的规定,此时的赔偿仍然是依据工伤保险的标准来计算,但其性质为民事赔偿而不是工伤保险。由此观之,《工伤保险条例》背后隐含的法律精神是,因工受伤的劳动者依然享有提起民事赔偿的权利,该权利明确指向用工企业,但是重复赔偿则不被允许,法律的精神在于补偿而不是惩罚。

其次,要彻底解决《解释》与《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之间的矛盾,必须通过法律的修改和立法解释来理顺工伤事故补偿与民事赔偿之间的关系,避免理论上长期的争议以及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判决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如上文进行的论述,对于工伤事故的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之间应建立相互补充的关系,如是,对于本文一开始提出的案例的情况,当事人张某完全可以通过民事侵权诉讼来获得赔偿和救济,以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吴牧.工伤损害有限双重赔偿模式论 [N].人民法院报,2008-08-12.

[2]陈碧贤.补偿抑或赔偿?―――工伤补 偿与民事赔偿之竞合研究[J].广西社 会科学研究,2007,(1).

[3]张新宝.工伤保险赔偿请求权与普通 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关系[J].中国 法学,2007,(2).

[4]高立克.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损害赔 偿适用关系解析[N].人民法院报,2005 -01-17(B4).

[5]王利明.最高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 解释之评论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4:429.

工伤事故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伤保险 事故 处理办法

《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工伤保险做了详尽的规定,但是未能明确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关系,只是在第六十条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但并未说明在发生工伤保险和民事侵权竟合时的处理办法。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一规定看似对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的关系予以了明确,实质上仍忽略了当用人单位按工伤保险赔付工伤者之后,如仍不能弥补工伤者的损失时的处理办法。因此,在实践中发生工伤事故之后,究竟工伤者是依据工伤保险还是民事侵权来保障自己的权益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1.工伤保险的概念和现存问题

工伤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和个人雇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所遭受的人身损害,以及罹患职业病的意外事故。

我国2004年1月1日起施行《工伤保险条例》以来,不但从客观上缓解了社会、企业和职工在工伤方面的风险压力,而且对于加强安全生产,提高全社会工伤风险防范意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工伤保险费应当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这就是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的不同之处。但导致工伤事故发生的原因有许多,如果不论原因统一地都由工伤保险机构来承担工伤事故后的责任,这无疑是纵容了某些肇事者,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2.工伤事故的责任人为用人单位的处理办法

分析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的工伤事故的发生:按照《条例》的规定,工伤事故的救济办法是按照保险的形式进行,这其实是转嫁工伤风险,将用人单位的责任转嫁给工伤保险机构。由用人单位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缴纳保险费,职上遭受工伤事故造成人身损害,由保险机构向工伤职工提供劳动保险待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替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待遇的责任是公平合理的。那么职工发生工伤后,能否选择民事侵权人身赔偿的救济而非工伤保险呢?再者,如果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或者仅依靠工伤保险并不能充分弥补受害职工的损失,我国法律对此还未作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不论用人单位是否参加了工伤保险,保障工人合法权益得到救济始终都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如果用人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发生工伤事故后,就由工伤保险机构第一时间赔付;如果用人单位未参加,受害职工可以按照《条例》的工伤保险待遇标准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在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还存在差额时,工伤者还可依据民事侵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充分弥补损害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用人单位的赔偿总额以不超过人身损害赔偿额或工伤保险待遇两者的最高额为限。

3.工伤事故责任在第三人的处理办法

分析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例如:职工在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这在民法当中是很明显的侵权行为,按照责任应当由直接责任人负责的原则,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行为人是用人单位之外的第三人的,应当由该第三人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用人单位不需承担,这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2条第2款的规定中得到印证:“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又由于工伤保险待遇的社会性和强制性,这就产生了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与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的赔偿责任竞合。笔者认为,应先承认工伤保险待遇,使工伤者获得了最基本的生活、医疗保障之后,再请求第三人的人身损害赔偿。但不同于上述用人单位原因导致的工伤事故,此时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属垫付性质,在第三人侵权的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中,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或未缴工伤保险费的用人单位都有义务协助工伤者诉讼以获得人身损害赔偿。诉讼后的获赔数额在填补了工伤者损失之后,多余部分应返还给垫付工伤保险待遇的机构;即使工伤者不愿提起人身损害赔偿诉讼,垫付机构对侵权第三人也应拥有代位追偿的权利。此点也不同于上述的工伤事故责任在用人单位的处理办法。用人单位为转嫁自己的风险交付保险费,在发生工伤之后,依法可以要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而当责任是第三人时,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就没有理由帮助第三人承担责任,只是为了保护职工权益预先垫付必要的资金,第三人仍需返还。

4.工伤事故责任在本人的处理办法

最后,是由本人原因引起的工伤事故。此时,就要区分本人是否具有故意或法律规定的过错行为。例如:自残,醉酒导致伤亡的。如果符合法律规定认定为工伤,工伤职工理应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这时,不存在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法律关系较之前两种情况要简单明了。实践中只要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操作即可。

工伤事故范文第6篇

工伤事故调查报告范本(一)

一、工伤事故调查报告

1、工伤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班组、项目部或公司有关负责人及安监科。

2、项目部或公司负责人在接到重伤、死亡以上事故时,应立即报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

3、应尽可能保护现场,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的扩大。

4、如特殊情况需要对现场进行损坏时,应将现场作标记或记录。

二、工伤事故调查和分析

1、轻伤和重伤事故,由公司经理或主管安全的副经理组织安全、技术、生产等部门及工会成员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2、凡由上级机关插手的事故,公司按要求尽最大努力积极协助调查。

3、凡调查涉及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向有关人员回答有关的提问,提供有关的证据和证词。不准弄虚作假,隐瞒事故真相。

4、由本公司处理的工伤事故的调查必须查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5、召开事故分析会,确定事故处理的意见防范措施的建议。

6、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三、工伤事故处理和结案归档

1、由本公司处理的工伤事故,必须在事故调查组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后由公司召集专门会议研究处理。

2、事故处理结果应向全公司干部职工公开宣布。并将整个事故处理情况写出书面材料,向有关部门报告。

3、事故处理必须公正合理、不迁就、不避让、做到事故三不放过。

4、对本公司处理不服的,可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异议和。

5、事故处理结案后,由公司安全科负责将各有关材料收集整理,存档建卡。

6、必须要办理工伤审批手续的,由公司负责办理。

工伤事故调查报告范本(二)

事故发生后,公司领导及相关负责人立即赶往项目部,成立了事故处理小组,对事故处理进行详细部署,全力做好家属安抚工作,尽一切努力降低事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要求现场全面停工,由公司领导组织所有管理人员对现场安全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改,尤其对临边防护、楼层水平洞口防护、外挂架防护、卸料平台及大钢模、布料机等进行专项检查整改,对消防、大型机械设备、临时用电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

另外,公司领导主持召开了安全专题会议,强调作业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并对事故进行全面分析,做出深刻检讨。随后召开了全体施工人员安全大会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大会。

通过此次事故的教训,项目部深刻反省,()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项目部总结本次事故的教训,将进一步细化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班组安全活动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管理奖罚制度、项目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制度、消防保卫管理制度、现场门卫管理制度、项目动火申请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分包单位用电及特殊工种管理办法等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重新识别,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及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第二、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氛围

除了对劳务分包单位人员进行严格入场三级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教育外,项目部还将大力实施职工夜校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同时,做好各劳务班组班前安全教育工作,对工人进行专业知识以及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等,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氛围。

第三、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杜绝任何安全隐患的存在。

项目部将定期召开安全措施交底会,深入开展落实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全体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检查,对安全隐患逐一排查,绝不放过。

第四、进一步做好安全防护,全面落实安全防护标准

项目部将加强楼梯临边、楼层水平洞口防护、电梯井立面防护、电梯井内水平兜网防护、外挂架防护网防护盖板、卸料平台锚固及荷载、大模板存放角度及支腿、布料机存放固定、木工房消防器材配备、钢筋房机具用电等。对查出的安全隐患按 三定原则进行整改落实。

坚持每日对外挂架、卸料平台等的检查工作,对外挂架防护、外挂架配件逐一检查,及时对卸料平台组织验收,做好验收记录,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伤事故范文第7篇

人均1亩多的薄田,解决不了生计问题,和大部分农村孩子一样,昭通市巧家县的熊万英小学还没念完就辍学在家。2003年,16岁的他离开了家独自到外闯荡,希望能靠自己的勤劳赢得一片美好的未来。

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熊万英在多次找工作中都碰了鼻,听到安宁市永昌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昌公司)在招机械维修学徒工,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应聘,没想到竟然通过了面试。

农村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尽管在第一个月的时候才领到400元的工资,但他依然觉得很兴奋,这毕竟是他自己挣来的第一份工资。

在公司干满3个月的时候,公司组织了一次考试,考试合格后能转正,工资也能多拿到几百元,对于肯吃苦又上进的他,实际操作显然没有问题。然而,理论考试的时候,对于文化基础不好的他,这就成了一个大难题。

第一次考试理论成绩不合格,第二次仍不合格,但他都坚持了下来,最终通过考试,成为了永昌公司的一名员工。

在永昌公司长达6年的工作中,工资也从最初的400元升到2000多元,安宁、版纳哪里需要他就往哪儿赶,虽然工作的地点不停变更,对于他来说,能有份工作干着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时间在简单而繁忙的工作中慢慢流逝,熊万英的日子也趋于安稳。

2010年12月底,因为工作需要,熊万英调到普洱市景东县花山乡鑫盛矿业有限公司工作,谁知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打破了他生活中的安宁,在事故发生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的生活就是在医院和各个相关部门间奔跑。

意外的事故

2011年的一个下午,熊万英和往常一样检修机器,对于从事了六七年工作的他来说,这样的检修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意外就在这时发生,检修的机器突然失去控制,压住了他的左手,等到其他工友赶过来的时候,他的左手已经血肉模糊。这次事故造成他左手背肌腱断裂。

事故发生后,公司马上把他送到了景东县花山乡卫生院,在花山卫生院半个多的治疗中,他的手不但没有得到恢复,反而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工友来医院看他的时候,建议他还是到昆明去治疗,再这样拖下去会导致他的左手残废,对于当时24岁的他来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听了工友的建议,熊万英决定办理出院手续,独自到昆明治疗。

到了昆明43医院后,医生检查了他的伤情,让他先交1万元的住院费。

值得一提的是工伤发生后,公司在给他发工资的时候,有2个月的工资是公司找人代领的,至今,他仍没有拿到代领的5千多元钱。此后,他的工资变成了每月600多元的生活费。此时,他身上除了1000元钱,再没多余的一分钱。

经过他多次央求后,医院同意他先住下院,其余的可以稍后再交,办理完住院手续后,他马上跟公司取得联系。

公司得知他私自出院后,虽然表示不满,但还是送来了1万元的治疗费。

在43医院住了近一个月的院后,熊万英的伤势恢复得差不多了,他电话告诉公司,希望出院。

公司也打来电话,让他回到公司继续上班。

此时,经历过这次事故后,熊万英觉得自己受伤后,公司怕花钱,没有及时把自己送到大医院治疗,让他萌生了离职的想法。

时至今日,他仍激动地说:“自己此次受伤,公司方面能拖就拖,这次只是左手受伤,万一以后发生更严重的事故,公司还指不定要怎么样对待自己呢。”

悬而未决的工伤赔偿

去意已定,让熊万英萌生了索取工伤赔偿的想法,他知道,公司为他办理过工伤保险。可是出院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一直没有得到那份急需的赔偿金。熊万英对记者说,在医院治疗产生的单据,他应要求交给了公司,公司说会为他办理保险赔偿,可是这些单据交上去后,就石沉大海。

在亲友的提醒下,熊万英向昆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递交了工伤认定申请书,由于受伤事实清楚,去年1月份,他顺理成章地被认定为工伤。随后的劳动能力鉴定中,被鉴定为6级伤残,此时,已是2012年的3月20日,距事故发生时过去了近一年。

公司那边的“工伤保险赔偿”仍然没有什么动静,熊万英最终只得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递交了劳动仲裁申请书。

由于事实清楚,熊万英的“仲裁之路”还算顺利,今年9月底,他收到了一份安宁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发的仲裁裁决书,裁决书判令:公司向他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96019元;支付停工留薪期间待遇31741元,不过需要扣除已经支付过的工资10442元,实际支付21299元。

当然,熊万英应得的待遇还有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费用,按照相关法律,这些费用从社保机构核算支付,这一点也在仲裁裁决书上得到了明确。

仲裁委员会给出了“说法”,让熊万英感到欣慰,但此后发生的几件事,还是让他高兴不起来。

在向社保经办机构申请工伤保险待遇时,熊万英的医药费无法报销,相应地,他的住院伙食补助费也打了水漂。而这一情况是如何造成的,熊万英自己也不明就里。

按理说,熊万英已被认定为工伤,只要提供医疗单据,就可以核定报销。但是先前他交给公司的那些医疗费单据,是否被交给了社保经办机构,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而社保机构核定给熊万英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是按照每月工资1800元的标准,计算16个月,合计28800元。他无奈地说,这是一份“缩水”了的待遇。记者查询了《云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其中第三十八条第四款规定: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标准为:五级15个月、六级13个月。昆明市2011年的职工月平均工资是3470元。以此计算,熊万英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数额应为45110元。

对那份最初让他欣慰的仲裁裁决书,现在熊万英也是忧心忡忡。仲裁裁决书生效后,他兴奋地到法院申请执行,却被告知,法院因种种原因暂时无法受理,只能明年年初再来!

出院后,熊万英就在安宁租了一间房子,等待事情的解决。然而,时间一拖再拖,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熊万英说:“他原来和一个老乡合租房子,多少还可以省点租金,从去年6月份老乡回家后,租金的问题只有他一个人承担,还有伙食费,在各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的车旅费,现在就靠借钱过日子。”

原来上班的时候,他每个月会或多或少地寄点钱回家给年迈的父母,如今,他连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

他也想去工作,但这个事情没有得到解决,他也没办法静下心来工作。

在所有的办法都用过之后,去年11月13日,他拎着一叠厚厚的材料、带着一脸的疲惫,来到了云南省总工会室。

室的工作人员耐心地听取他的诉求后,建议他到永昌钢铁所属的安宁市总工会去反映情况,这样处理起来速度可能会更快一点。

14日下午,熊万英欣喜地给记者打来电话,他到了安宁市总工会,工会的干部听取了他的诉求后,收下了他的材料,并告诉他,一个星期之内一定给他一个结果。

一个星期后,他再次赶到安宁市总工会去打听处理结果,安宁市总工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已经和永昌钢铁工会取得联系,让他直接去找永昌钢铁工会。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熊万英一直没有和我们联系,就在我们以为他的事情已经得到妥善处理的时候。12月21号一大早他便打来电话,在电话里他无奈地说:“为什么都一个多月了,他的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工会对他的事情到底能不能起到作用。”在他焦急的口吻中也明显多了几分抱怨。

虽然我们也试图安慰他,但总感觉到任何安慰的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工伤事故范文第8篇

协议书编号:

兹有:用人单位_____(以下简称甲方),与其单位职工_____(男女,出生年月日: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户籍地址:__________,籍贯:_____.)(以下简称乙方)自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开始发生劳动合同关系。

20_____年月日_____分,乙方在工作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其结果__________受到伤害_____.事故发生后甲方立即对乙方采取了积极的医救措施,并已承担了乙方医疗期间所发生的所有医疗、护理及其他相关费用。

20年月_____日,_____劳动和社会保障分局依法出具了《工伤认定决定书》。乙方工伤医疗期届满后,20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经无锡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法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_____级。并于20_____年_____月_____日送达《无锡市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至乙方。乙方对其鉴定结论无异议,决定不申请重新鉴定基于乙方主动提出要求,继续留职公司原部门工作。为此,甲方也尊重其意愿,并对其原就职职位与现就职职位作考量,结果为乙方能继续胜任原职位工作。因此,双方协定_____劳动合同关系。双方现依法就乙方劳动功能障碍(伤残)_____级补偿达成如下一致条款,并特签订本协议,以资共同信守。

第一条:乙方确认:在签署本协议前,甲方已经承担支付了乙方医疗期间所发生的所有医疗、

护理及其他相关费用。

第二条:甲方于本协议签署之日起三日内,一次性支付_____工伤待遇,该款项之金额合计

为(RMB)_____元(_____仟_____佰_____拾_____整)。乙方收到相应款项后应签署收款凭据;否则甲方有权拒绝支付。

第三条:乙方同意在劳动合同期满或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时,甲方一次性支付工伤待遇,该款项之金额合计为(RMB)_____元_____(_____万____仟______佰_____拾_____元_____角_____分),乙方收到相应款项后应签署收款凭据;否则甲方有权拒绝支付。

第四条:本协议签订后,除本协议:请记住我站域名规定的赔偿金额外,乙方不再向甲方主张其本次工伤依法可

获得的其他工伤待遇,亦不得主张其他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工伤待遇权利,双方之间无其他纠葛。

第五条:本协议自双方代表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由甲方向

有关部门备案一份。

用人单位(甲方):

代表:(签字)签署日期:20年月日

劳动者(乙方):(签字)签署日期:20年月日

工伤事故范文第9篇

甲方:

委托代表人:

乙方: ,男,汉族,年龄 岁,身份证号码:

因乙方在甲方工地发生工伤事故,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综合考虑乙方的家庭状况和甲方的实际情况,在合理合法、互让互谅、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本协议是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其他相关规定达成,甲乙双方完全知悉、理解这两个条例及其他相关规定的内容,清楚乙方工伤的赔偿项目及数额。

第二条 乙方系甲方 工地雇员,在 年 月 日在工地受伤,经龙华人民医院治疗。甲方因乙方受伤事宜,已经支付医疗费、生活费等费用 元。

第三条 双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协商赔偿款总额为人民币壹拾肆万元,乙方清楚并同意上述赔偿款已包括但不仅于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并已包含支付乙方及其家属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等一切赔偿款。

第四条 各方的身份情况及保证情况:

1、甲方向各方陈述和保证如下:

(1)其是一家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的有限责任公司;

(2)其有权进行本协议规定的行为,并已采取所有必要的公司行为授权签订和履行本协议;

(3)本协议自签定之日起对其构成有约束力的义务。

2、乙方向各方陈述和保证如下:

(1) 其有权进行本协议规定的行为,并已采取所有必要的行为签订和履行本协议;

(2)乙方在签订本协议时,已充分了解本协议处理事项,并在平等自愿的情况下签订本协议,乙方保证在收到上述赔偿款之后,不以任何理由向甲方或其他任何人主张其他任何补偿;

(3)本协议自签定之日起对其构成有约束力的义务;

第五条 违约责任

如果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则该协议无效。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讼,如果一方违反其在本协议中所作的陈述、保证或其他义务,而使其他各方遭受损失,则其他各方有权要求予以赔偿。

第六条 保密条款

一方对因本次工伤赔偿而获知的另一方的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向有关其他第三方泄露,但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或经另一方书面同意的除外。

第七条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均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委托代表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工伤事故赔偿协议书范本二

甲方(单位) XXXXX有限公司,地址:

法定代表人:

乙方(工人)XX,男,XX岁,住成都市XXX,身份证号:

乙方于 年 月 日发生伤害事故,经治疗后复查,现已康复。为妥善解决乙方受伤事宜,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谅互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1、自乙方受伤之日起截止本协议签订之日所实际发生的和其它应当由甲方支付的医疗费、交通费等各项费用共计 元(大写:人民币 ),在本协议签订之前已由甲方全部付清,协议签订之后乙方不得再以任何理由向甲方主张前述期间发生的任何费用。

2、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甲方再向乙方一次性支付伤残待遇、解除劳动关系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等依法应由甲方支付的全部费用(以下合并简称“一次性补助金”),合计人民币 元(大写: )

3、本协议签订后 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人民币 元(大写: ),余款人民币 元(大写: )于 付清。

4、乙方收到一次性补助金后,应当合理分配、处理,自觉留足可能发生的后续治疗、康复、生活等费用。乙方分配、处理前述费用的方式由乙方自行决定,后果由乙方自行承担。

5、甲乙双方签署本协议后,劳动关系即行终止。同时乙方承诺不再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就与劳动有关的事宜向甲方要求其他任何费用或承担任何责任。

6、若甲方迟延向乙方支付本协议约定的一次性补助金,则每迟延一日甲方应向乙方支付一次性补助金的3‰作为滞纳金,滞纳金总额最多不超过一次性补助金总额的20%.

7、乙方领取甲方支付的一次性补助金后,又以任何理由向甲方提出任何费用和责任要求的,乙方应当退还甲方为解决本事宜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并承担因违约而给甲方造成的全部损失,同时应向甲方支付一次性补助金的20%的违约金。

8、本协议为双方平等、自愿协商的结果,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并且公平、合理。

9、本协议内容甲乙双方已经全文阅读并理解无误,甲乙双方明白违反本协议所涉及的后果,甲乙双方对此协议处理结果完全满意。

10、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11、本协议为一次性终结处理协议,双方当事人应以此为断,全面切实履行合同,不得再以任何理由纠缠。乙方今后身体或精神出现任何问题均与甲方无关。

甲方签章: 乙方签字:

时间: 时间:

见证人:

附:乙方身份证复印件

工伤事故范文第10篇

【关键词】ARMA模型;工伤事故;时间序列;预测

1.引言

本文试图通过对30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历史数据的分析、拟合,并进行短期预测,从而为正确判断未来安全生产形势,制订相应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2.理论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ARMA模型预测方法

ARMA模型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型,适于短期预测。模型建立,要求时间序列是随机和平稳的,而且需要长期连续数据,编写程序进行模型的辨识。

2.1.1 AR模型

AR模型也称为自回归模型,它的预测方式是通过过去的观测值和现在的干扰值的线性组合预测。自回归模型的数学公式为:

2.1.2 MA模型

MA模型也称为滑动平均模型,它的预测方式是通过过去的干扰值和现在的干扰值的线性组合预测。滑动平均模型的数学公式为:

2.1.3 ARMA模型

自回归模型和滑动平均模型的组合,便构成了用于描述平稳随机过程的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数学公式为:

2.1.4 ARMA模型的预测步骤

(a)对时间序列进行差分,以得到一个平稳随机序列,然后O一1均值化序列。

(b)计算差分后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以选择一个合适的ARMA模型。

(c)用最小二乘法对ARMA模型分析,计算模型参数值。

(d)对估计得到的模型,进行适应性检验,重新改进模型,直至得到最优模型为止。

(e)进行预测。

2.2 数据来源

1983年至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事故死亡人数、职工人数来源于《安全生产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正式出版物。以1983-2012年全国工业企业事故死亡人数、死亡率作为建模基础数据,如表l所示:

3.结果分析

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通过绘制数据趋势图检验时间序列。可以发现,2O世纪8O年代初到90年代初,工伤死亡人数略呈平稳下降,然后明显上升。1996年后逐渐下降,2000年又出现上升趋势。但死亡率除个别年代出现波动外,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由于ARMA模型只能分析0-1均值化的时间序列,而计算出序列的均值为0.045,表明对序列的影响很小,故忽略不计,认为数据是均值化的。根据ARMA模型的自相关和偏相关分析法编写程序,识别模型的阶数。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分析如表2所示。

经过自相关分析图分析,的取值范围在置信区间[-2.59,2.59]内,可见序列是一随机列,而且当k>3时,在零值附近上下波动,可见序列是一平稳序列当>2时,取值都在[-2.59,2.59]内,且有收敛到零的趋势,根据定阶准则,证明符合AR(2)模型。

模型参数的估计使用最小二乘法.用统计软件SAS分析,结果如下:,F值为7.05,远远大于F0.01(2,43),所以回归是高度显著的.分析表明AR(2)是合适的。

4.结束语

从本研究的具体估计结果来看.多数年份相对误差在10%以下,说明此方法预测比较精确,短期预测可信度较高。而2000年以来有所上升.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上升周期,不断加大的能源需求,而安全生产投人相对滞后等因素有较大关系。

参考文献

[1]徐国祥.统计预测和决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食品安全事故范文 下一篇:事故现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