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中药范文

时间:2023-10-26 01:53:15

抗肿瘤中药

抗肿瘤中药篇1

[关键词] 抗肿瘤中药;免疫功能;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099-02

21世纪,恶性肿瘤仍然是极大地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我国由于人口的逐渐老龄化,以及吸烟、感染、污染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问题的存在,肿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并且在未来的20~30年,我国肿瘤病死率还将继续上升。因此,恶性肿瘤的防治问题是中西医当前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代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已从传统质朴的理论上升为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去探讨肿瘤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辨证治疗、预后转归及预防等,并以此来指导中药抗肿瘤治疗[2]。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和个人临床体会,对中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调动机体自身的抗肿瘤能力,起到抗肿瘤、对放化疗增效减毒等作用作一综述,供临床参考。

1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中药

某些中药能改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外周白细胞数量,甚至能对抗化疗药物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可提高补体的功能,血清溶菌酶的活性。如人参、黄芪、阿胶、茯苓、白术、山药、黄精、灵芝、猪苓、芦荟、黄连、穿心莲、鱼腥草、山豆根、金银花、蚤休、白花蛇舌草等。

2影响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中药

2.1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中药

某些中药及复方可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人参、黄芪、茯苓、白术、黄精、肉桂、菟丝子、仙茅、淫羊藿及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等均能增强B淋巴细胞功能[3]。

2.2促进细胞免疫的中药

中药对细胞免疫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发挥免疫监视作用,调节CAMP水平,提高T淋巴细胞功能,促进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的作用等。经实验证明:

2.2.1能增加T细胞比值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党参、冬虫夏草、川芎、薏苡仁、天门冬、白术、黄精、鹿茸、地黄、旱莲草、灵芝、五味子、菟丝子、马兜铃等。

2.2.2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中药有何首乌、五味子、川芎、阿胶、当归、白芍、红花、丹参、枸杞子、黄芪、人参、党参、鸡血藤、蒲公英、柴胡、黄连、薏苡仁、漏芦、王不留行等。

2.2.3能诱导干扰素的中药有黄芪、紫苏、艾叶、桑白皮、当归、红花、瓜蒌、石斛、丹参、降香、香菇等。

2.2.4能促进免疫球蛋白形成的中药有黄芪、人参、肉桂、菟丝子、鳖甲、玄参、天门冬、麦门冬、沙参、山茱萸、何首乌、紫河车、地黄、薏苡仁、猪苓等。

2.2.5能促进巨噬细胞功能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淫羊藿、山药、当归、地黄、白花蛇舌草、鱼腥草、蒲公英、黄连、黄芩、金银花、大蒜、夏枯草、青黛、大青叶、连翘、紫河车、厚朴、甘草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中药及复方制剂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4],如黄芪、玉屏风散等,在免疫反应偏低时可使之升高;免疫反应偏高时,反而使之降低。

3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的中药

大量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可阻断或抑制肿瘤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使癌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干扰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或具有直接抑杀癌细胞作用[5]。这类中药有冬凌草、蚤休、三七、山豆根、天南星、天门冬、百合、莪术、瓜蒌、薏苡仁、龙葵、郁金、女贞子等。此外,通过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表明,十字花科类蔬菜(如甘兰、菜花、花椰菜等)、大蒜、葱和茶叶,都有显著阻断肿瘤发生的作用。

4对放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的中药

通过提高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途径,起到降低放化疗毒性而不降低其疗效的作用,如川芎拮抗环磷酰胺对NK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并刺激白细胞增生。另有研究证实中药可阻止化疗多药耐药的形成。这类增效减毒的中药有川芎、女贞子、甘草、龙葵、灵芝、茯苓、黄芪、茜草、紫菀、藿香等。此外,某些中药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方具有明显的抑癌作用,如丹参;有些与放疗联合应用,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如枸杞子。

5具有调节内分泌作用的中药

对于激素依赖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中药鹿角粉、女贞子、黄精、淫羊藿、仙茅、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对激素的水平和活性的调节均有确切的作用,且无毒副作用。

6具有预防肿瘤复发与转移的中药

通过诱导某些酶活性的增加,阻断致癌与反突变作用,如大蒜、龙葵、五味子。通过激活和保护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等免疫机制来实现抗转移作用;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调动患者自身的抗肿瘤能力,来阻止癌细胞的扩散。

从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观点看,抗肿瘤中药的研究筛选虽已取得不少成绩,但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化。首先,单味抗肿瘤中药不能取代中医传统复方,不仅应用方式不同,而且疗效、不良反应也不同;其次,按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中药,其抗癌机制十分复杂,不完全能由目前应用的抗肿瘤筛选结果所能解释。近来不少学者研究中药通过宿主中介而引起的抗肿瘤作用是研究抗肿瘤中药的新途径。随着我国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抗肿瘤中药在肿瘤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巨大。

[参考文献]

[1]刘铭,姚铭齐,沈平.乳癌术后用中药治疗的体会[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26(3):21.

[2]于尔辛.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1.

[3]李定庚.乳腺癌手术放化疗后中药治疗11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10(4):5.

[4]沈丕安.现代中医免疫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3-294.

[5]杨金坤.现代中医肿瘤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500-550.

抗肿瘤中药篇2

自1971年Folkman[1]首次提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血管依赖性之后,肿瘤血管生长的调节机制和抗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对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药的研究方兴未艾,笔者就此作一综述。

1 肿瘤与血管生成

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的生成,只有当大量的肿瘤相关血管长入肿瘤实质内部,才能促使肿瘤持续生长和转移;反之,肿瘤生长将受到明显限制,肿瘤细胞就会出现凋亡或坏死。因此,肿瘤的生长包括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即从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转变成有血管的快速增殖阶段,血管生成使肿瘤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是促成上述转变的关键环节[2]。恶性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它是一个由多分子参与的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多阶段过程,在这一过程的起始及终末阶段血管生成发挥着重要作用[3]。另外,对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测定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4]。

肿瘤血管生成是在特定时段、特定环境下,由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由一系列细胞因子介导的瀑布式生化反应过程[5]。在这一过程中,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起着重要作用,即血管调控平衡学说(angiogenic switch)[6]。在正常组织中,由于缺少血管生长促进因子或促进因子被高水平的血管生长抑制因子严格控制,血管生成的开关处于关闭状态;但在肿瘤组织中,生长促进因子过度表达,抑制因子表达过低,或者与抑制因子相比,生长促进因子相对过量,改变了二者之间的平衡,使得肿瘤血管生成保持在开启状态,引起肿瘤血管过度生长,最终导致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肿瘤的生长、转移、复发、预后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7],所以,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才得以确立。1972年,Folkman提出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治疗恶性肿瘤,目前抗血管生成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之一。

2 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药

抗血管生成疗法(anti-angiogenesis therapy)是通过防止和抑制肿瘤新血管的生成,阻止肿瘤原发灶和微转移灶向血管生成表型转换,限制肿瘤生长。近年来,随着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得以快速研发,其中对天然药物及其组分的研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中药由此成为研究的重点。

2.1 单味中药的研究

泽泻通常作为利水渗湿药物被应用于中医临床。最近实验研究表明,它可以抑制鸡胚尿囊膜(chick choriollantoic membrane,CAM)的血管生成,而且可以使已生成的血管形态发生改变[8]。郁金为姜黄科植物的干燥块根,其水蒸气蒸馏提取液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下调瘤灶中VEGF的表达,降低肿瘤病灶内的MVD[9]。实验研究表明,多种促血管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的结合均依赖类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HSPG)的中介。白及可以通过与HSPG竞争性结合血管生长因子或干扰HSPG的中介作用而影响血管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抗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并且抑制强度与白及的剂量成正比[10]。有学者将Walker-256肝癌细胞株种植于肝实质内造成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应用丹参注射液行腹腔注射。实验结果显示,丹参可以降低肝癌及癌周组织的VEGF水平。显微镜观察发现,经丹参治疗后的肿瘤细胞生长不良,细胞形态趋向良性分化,部分恢复正常细胞的形态。由此证明,丹参对肿瘤细胞有较强的诱导分化作用,同时降低VEGF水平,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11]。

2.2 单体成分的研究

人参皂苷Rg3是存在于人参中的四环三萜皂苷,分子式为C42H72O13。体外实验表明,人参皂苷Rg3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但对于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um cell,VEC)、肺腺癌SPC-A-1细胞的增殖却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如果应用Rg3与肺癌SPC-A-1细胞条件培养液共同作用于VEC,发现VEC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Rg3具有抑制肿瘤细胞表达bFGF的作用[12]。康莱特注射液(KLT)系从薏苡仁中提取的有效抗癌活性物质。姜氏等[13]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三维胶原凝胶培养主动脉环,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主动脉环的血管生成情况。结果发现,KLT能明显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加快血管进入衰退期,抑制作用优于维生素E。说明抑制血管生成是KLT的抗肿瘤机制之一。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斑蝥素类衍生物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和增加白细胞的作用。进一步实验发现,NCTD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1,HUVEC)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药效呈时间依赖性。分离提取细胞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可以见到弥散状核酸降解带,未见典型的细胞凋亡梯状带。表明NCTD对HUVEC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并能抑制细胞的正常分裂[14]。红素是我国学者首先从雷公藤根部分离出来的一个生物活性单体。实验表明,当红素的浓度达到0.5 μg/mL时,可将大部分培养的HUVEC杀伤,当红素的浓度在0.1 μg/mL时,对HUVEC的增殖、迁移及小管形成的抑制作用超过9O%,当浓度为0.01 μg/mL时,已表现出较强的生物活性。因此,它是一个极具有开发前途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15]。熊果酸又名乌索酸,属三萜类化合物。以往的研究表明,熊果酸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定与降温作用。近年来发现,熊果酸不仅对多种致癌、促癌物有抵抗作用,而且对体外培养的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及VEC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强度与熊果酸的质量浓度成正比。目前尚未阐明其作用机制,根据其结构类似糖皮质激素这一特点,推测可能是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或类似的核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16]。槲皮素(Quercetin)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能够显著地抑制肿瘤生长,并且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VEGF和bFGF诱导的CAM血管增生,由此表明,槲皮素具有抑制VEGF和bFGF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其机制在于槲皮素可通过抑制HUVEC的DNA合成和细胞分裂,阻滞细胞于S/G2期,从而抑制HUVEC的增殖[17]。青蒿琥酯(artesunate)是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青蒿素(artemisinin)的水溶性衍生物,临床用于治疗脑型疟疾和恶性疟疾等。青蒿素类药物的抑瘤活性在整体动物实验中已得到确证。近期体外实验发现,该药对HUVEC的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三个环节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模型中,青蒿琥酯能明显地抑制移植瘤的血管增生,下调肿瘤细胞分泌VEGF及其受体KDR/flk-l[18]。苦参素、莪术油、薏苡仁这三种注射剂是目前肿瘤临床常用药物,通过小鼠S180移植瘤模型体内实验发现,它们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降低肿瘤组织的MVD,其作用机理在于抑制瘤体内VEGF和bFGF的表达[19]。对鲨鱼软骨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临床效果明显。我国学者以东海鲸鲨软骨为原料,得到鲨鱼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l(SCAIF-1),分子量为18 kD,实验结果表明,它对原代培养的VEC生长增殖及运动迁移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能够抑制CAM的血管生成,对VEC迁移的抑制效应要比小牛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强10倍左右。提示SCAIF-l为纯度较高的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能在细胞和整体水平抑制新血管的生成[20]。蝎毒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它具有止痛、抗癫痫、抗肿瘤、纤溶等作用。有研究者从东亚钳蝎蝎毒中提取了一种多肽提取物PESV(peptide extract from scorpion venom),它含有50~60个氨基酸。体内实验显示,PESV能够抑制裸鼠肝癌和胃癌的生长,但体外研究表明它并不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PESV能够明显抑制VEC的生长,并且可以诱导VEC发生凋亡,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也发生相应改变,这说明PESV主要通过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机制发挥其抗血管生成作用[21]。三氧化二砷(As2O3)最早被应用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后来将其适应症逐渐扩展到实体瘤,但对其抗肿瘤确切机制却知之甚少。有学者用As2O3治疗小鼠移植瘤S180,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肿瘤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及VEGF表达逐渐下降。从而证实As2O3会导致瘤体内NO的降低,抑制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进而抵抗肿瘤血管生成,有效降低肿瘤细胞株的增殖和转移能力[22]。

2.3 中药复方的研究

将泽泻饮灌胃后的动物血清置于胚龄7 d的CAM表面的载体上,作用48 h后显示,泽泻饮可使载体周围CAM新生血管数目明显减少,且形态发生变异[23]。以不同剂量的胃康宁给SD大鼠灌胃后制备含药血清,以含药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检测不同剂量组胃癌细胞VEGF及其受体Flt、KDR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各用药组VEGF及其受体KDR、Flt的表达明显减弱,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24]。鳖甲煎丸出自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是破瘀化痰,扶正消积之剂,在治疗肝癌、食道癌、白血病、子宫肌瘤等方面具有较好疗效。有实验表明,鳖甲煎丸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分泌VEGF,从而降低荷瘤小鼠肿瘤病灶内的微血管计数,以此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25]。癌痛消胶囊治疗H22移植性肝癌小鼠模型,结果表明它可以降低肝癌细胞中VEGF、p53和p21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26]。肝癥口服液予肝癌患者口服8周后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含l0%的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稀释成l0%的含药血清,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48 h后应用RT-PCR技术测定VEGF mRNA,结果表明肝癥口服液含药血清可以明显降低肝癌细胞VEGF mRNA的表达[27]。六神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经典方剂,其中有人工牛黄、珍珠、麝香、冰片、蟾酥、雄黄等药物。实验证明,六神丸能够降低小鼠S180瘤细胞 VEGF 的表达,使VEC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从而降低肿瘤组织及间质MVD,切断肿瘤营养来源和转移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28]。

3 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方法单一

CAM法是一种研究体内血管生长效应的技术,因其简单、实用、方便和价廉而被广泛应用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实验当中,但是通过该实验方法所观察到的指标比较单一,而且不够客观。然而,当前许多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药的研究都采用该方法,甚至于有些研究人员仅以CAM所得结果就作出某某中药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结论,这种以单一研究方法所得结果难以令人信服。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时,最好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来共同证明所研究的药物确实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我们可以在CAM法的基础上加选下列任何一种方法,如啮齿动物角膜囊或虹膜技术、地鼠颊膜囊方法、颅窗软脑膜或肠系膜技术等,以此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2 抗血管生成机制研究较少

目前,大部分有关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药的研究多集中在药效学方面,而对中药抗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比较少。肿瘤血管的生成涉及一系列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改变。形态学改变包括内皮细胞降解母体小静脉的基底膜、内皮细胞的定向运动并且发生有丝分裂、管腔的形成、芽式生长并形成血管襻、产生新的基底膜、外膜细胞的形成等一系列步骤。其生物化学方面的改变主要体现于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调节失衡。而中药因其所含成分复杂,它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有可能是多靶点、多层次的,既作用于相关的基因,又作用于相应的蛋白和受体。因此,对抗血管生成中药的研究应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组织模型,以及肿瘤模型等不同层面入手,做系统全面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

3.3 缺乏与其它抗肿瘤方法联合应用的研究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的过程,仅用单一治疗方法难以获得最佳效果。因此,目前对肿瘤的治疗强调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即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29]。抗血管生成药物并不能彻底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它只能阻止肿瘤形成新的血管,而对已经生成的血管却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主要靶点是细胞外基质和(或)血管内皮细胞等非恶性细胞,而成功的肿瘤治疗需要将所有的恶性细胞进行清除,这就需要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与传统化疗、放疗等手段联合应用。但是,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至于联合的最佳方式、应用的先后顺序、最适剂量等内容均有待于深入研究。

3.4 实验设计不够合理

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筛选一般首先经体外实验观察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再经器官组织水平的筛选和研究确证,然后应用肿瘤模型进行最终和全面的评价。肿瘤模型水平的评价是必需的,因为许多药物虽然在体外实验中具有良好的抗血管生成能力,但体内实验时对肿瘤的血管依赖性生长则无明显影响。目前,有关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药的实验大多缺乏在动物肿瘤水平的研究或者仅有体内实验而没有离体细胞学实验,实验设计不够合理,而且简单重复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足之处均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加以纠正。

4 结语

以肿瘤血管生成的各个环节及其发生过程中的生化改变为靶点研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已经成为肿瘤防治的一个重要途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不易产生耐药,没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或脱发等传统化疗药物引发的毒副反应,治疗特异性高,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及放大效应,所以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笔者相信,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实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不久的将来,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药研究工作一定可以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Folkman J.Tumor angiogenesis: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N Engl J Med,1971,285(21):1182-1186.

[2] Papetti M, Merman IM. Mechanisms of normal and tumor-derived angiogenesis[J].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2002,282:C947-C970.

[3] Folkman J. Role of angiogenesis in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J].Semin Oncol,2002,29:15-18.

[4] Gasparni G, Weidner N, Bevilacqua P, et al. 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p53 expression, tumor size and peritumoral lymphatic invasion are relevant prognostic markers in node-negative breast carcinoma[J].J Clin Oncol,1994,12:454-466.

[5] Soft GA.Angiostatin and angiostatin-related proteins[J].Cancer Metast Rev,2000,19:97-107.

[6] Hanahan D, Folkman J. Patterns and emerging mechanisms of the angiogenic switch during tumorigenesis[J].Cell,1996,86:353-364.

[7] Folkman J. Angiogenesia in cancer,varscular,rheumatoid and other disease[J].Nature Medicine,1995,1:27-31.

[8] 刘 钧,赵永年,张 翔,等.泽泻饮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的抑制作用[J].中华医药卫生,20O3,1(1):62-64.

[9] 王佳林,吕 宾,倪桂宝,等.温郁金对VEGF和MVD在人胃癌裸小鼠移植瘤中表达的研究[J].肿瘤,2005,25(1):55-57.

[10] 冯敢生,李 欣,郑传胜,等.中药白芨提取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412-416.

[11] 郑兰东,夏荣龙,展鹏远,等.丹参对肝脏肿瘤发展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1):35-39.

[12] 王 兵,高 勇,许 青,等.人参皂苷Rg3对肺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20O2,11(9):700-702.

[13] 姜晓玲,张 良,徐卓玉,等.薏苡仁注射液对血管生成的影响[J].肿瘤,2000,20(4):313-314.

[14] 莫日根,牛建昭,王继峰,等.去甲斑蝥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6):26-28.

[15] 高 勇,王杰军,梅长林,等.红素抑制血管生长的实验研究[J].肿瘤,1998,18(4):280-281.

[16] 王杰军,王 兵,郭 静,等.熊果酸体外抑制血管形成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1):1071-1073.

[17] 王晓庆,梁中琴,顾振纶,等.槲皮素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10):1161-1164.

[18] 陈欢欢,周慧君.青蒿琥酯的抗血管生成作用[J].药学学报,2004, 39(1):29-33.

[19] 孔庆志,黄冬生,黄 涛,等.3种中药注射剂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血管形成抑制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11):646-648.

[20] 沈先荣,吉冬梅,贾福星,等.鲨鱼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纯化和功能[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0,32(1):43-48.

[21] 张维东,崔亚洲,武利存,等.蝎毒多肽提取物的抗血管生成作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27:343-346.

[22] 崔 涛,刘 莹,柳 红,等.As2O3对小鼠S180肉瘤VEGF表达的影响[J]. 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25(2):114-116.

[23] 刘 钧,赵永年,张 翔,等.泽泻饮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的抑制作用[J].中华医药卫生,20O3,1(1):62-64.

[24] 闵存云,李庆明,刘和强,等.胃康宁对胃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新中医,2005,37(1):93-95.

[25] 陈达理,张绪慧.鳖甲煎丸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4,(12):535-537.

[26] 王庆高,韦艾凌,徐志新,等.癌痛消胶囊调节小鼠荷H22移植性肝癌细胞VEGF,p53和p21ras表达的实验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5,28(2):45-48.

[27] 崔刘福,姚树坤,宋海澄,等.肝癥口服液含药血清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10(5):50-52.

[28] 张春荣,姜 伟,齐元富.六神丸对鼠S180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抑制血管生成的关系[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4):327-330.

抗肿瘤中药篇3

[关键词] 中药制剂;抗肿瘤;物质基础;多靶点;制剂工艺

[中图分类号] R2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a)-009-03

Multidimensional progress in anti-tumor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 Lu, HUANG Shengwu

(Pharmacy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Summarize the research of anti-tumor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on components,multi-target effects and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point out the contents which are need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on. Identify that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components and multi-target effects.

[Key words]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tumor; Components; Multi-target; Preparation process

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临床上,对肿瘤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即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化疗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伴随着免疫抑制、骨髓抑制等严重毒副反应,未必能确实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中药抗肿瘤制剂具有毒副作用小和多靶点抗肿瘤的优势,在物质基础及多靶点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进展,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1 中药抗肿瘤制剂物质基础研究

由于中药作用的整体性、中药成分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使中药抗肿瘤制剂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进展缓慢,成为制约共发展的瓶颈。寻找合理的研究方法,阐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是研究的关键问题。

物质基础的研究主要运用“分离解析”研究思路及植物化学逐步分离、药理活性示踪模式。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3个化学层次(整体-部位-成分)、4个药理水平(整体动物-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基因)进行筛选,确定药效物质。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存在活性成分≠药效物质≠中药,制剂整体临床有效而“活性成分”效果较差甚至无效等诸多问题[1]。由此,提出了许多新的、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主要有:

1.1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分析技术

在计算机上建立三维化学分子结构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探讨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分子层面上阐释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郑春松等[2]研究槲皮素抑瘤物质基础使用计算机模拟方法,通过分子对接,得到与靶酶最佳相互作用模式。槲皮素中色原酮结构可与COX-2多个部位作用,发挥抑瘤作用,验证了其是药效的物质基础。

1.2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分析方法

结合体外血清药理活性测定方法,对血清中有效成分分离鉴定,将中药入血成分进行体外活性筛选,最终确定有效成分和代谢产物。王喜军等[3]对复方安替威胶囊物质基础的研究运用血清药物化学分析方法,分析其入血成分,认为绿原酸、黄芩苷既是入血的主要成分,又是众多代谢产物的前体化合物,最有可能成为药效的物质基础,以其为指标进行工艺及其相关研究,能体现药物的内在质量。

1.3谱效关系分析

通过建立各色谱峰表征的化学物质和以药理指标为表征的药效之间的关系,运用多元非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找出和药效正相关的色谱峰,归属其代表的化学成分,确定中药或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卢红梅等[4]对鱼腥草注射液进行谱效分析,发现色谱图中17~21 min中的色谱峰是药效的主要相关峰,包含的主要化合物有甲基正壬酮、癸酰乙醛、月桂醛、β-蒎烯、β-芳樟醇、1-壬醇、4-松油醇、α-松油醇,其中3种有效物质的活性与文献报道相符。

1.4 生物色谱技术

以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作为固定相,将活性大分子、活性细胞膜、甚至活细胞固着在色谱载体上,作为生物活性填料用于现代色谱技术,形成一种能模仿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靶体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色谱系统。色谱中的各种技术参数可定量表征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靶体间相互作用,研究药物与各种生物活性材料间的特异性结合情况,模拟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药物在体内生物活性表达的一些关键步骤,筛选活性成分,揭示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等机理,探讨药物间的竞争、协同、拮抗等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药理学或生理学意义[5]。

H.L.Wang等[6]用人血清白蛋白生物色谱技术研究茵陈蒿甲醇提取物在色谱柱上的结合状态,发现5个主要的保留峰并鉴定了其中两个化合物滨蒿内酯和茵陈新酯,表明这两个化合物具有生理活性。

1.5 系统生物学

将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整合起来,使用高通量的筛选技术通过本质和表征的变化揭示体内物质的变化[7]。如利用代谢组学评价中药对病理机体的回调能力及其影响机体的多种途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蛋白质组相关分析技术,将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特点与基因、蛋白表达关联起来,比较各自不同的表达差异,确定不同有效成分对基因及蛋白表达靶点。对于复方,根据表达量的多少与复方的君、臣、佐、使理论和用药剂量,分析不同有效成分对应基因及蛋白靶点的相互作用、复方各组成单药之间的密切关系,阐明复方的组成原理[8]。

王喜军等[9]将代谢组学用于茵陈蒿汤的研究发现茵陈蒿汤对造模后的标记物回调作用明显,说明其对肝脏疾病有预防作用,从药物代谢组学角度对经典方剂防治肝损伤给出了全新解释。

近期提出了基于热力学观和还原整合的研究方法[1]及体内外物质组关联网络分析[10-11]。前者通过测定中药的药效活性物质对生物体生长代谢的干预作用引起的能量转移和产热变化,推断药物的生物活性,具有准确、灵敏、高通量、普适性好、实时、动态、在线等优点;后者在全面分析中药组分及其在生物体内形成的代谢物组的基础上,确定在生物体内具有适宜药代动力学特征的成分组作为潜在药效物质组,并通过化学信息学手段,阐明中药成分组与其在生物体内的潜在药效物质组之间的网络对应关系,针对体内潜在药效物质组进行多重药效筛选与确证,在体外、体内两个层次揭示中药的复杂药效物质基础,是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2 中药抗肿瘤制剂多靶点作用研究

以往对肿瘤的治疗主要应用单靶点的高选择性配体化学药物分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或毒性很大,难以治愈肿瘤这种涉及多基因,影响多个组织或细胞的疾病。因此提出了多靶点药物治疗以克服单靶点药物的局限性,中药抗肿瘤制剂是一种天然的多靶点制剂,具有多角度攻击和调节疾病网络系统中的多个环节、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12]。目前,对其多靶点作用的研究主要有:

2.1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陈刚等[13]用C57BL小鼠接种Lewis肺癌细胞造模,用川芎嗪注射液50、100、200 mg/(kg・d)腹腔注射21 d后,检测肿瘤体积、重量、肺转移灶数及微血管密度,并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分析肿瘤细胞VEGF表达,结果显示川芎嗪能减少小鼠Lewis肺癌肿瘤体积、重量和肺转移灶数,并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抑制肿瘤细胞VEGF表达。

2.2 诱导细胞凋亡

赵益等[14]研究肿节风注射液抗肿瘤作用,发现其可促使早期凋亡和中晚期凋亡的细胞出现凋亡小体,诱导细胞凋亡,对肿瘤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2.3 抑制端粒酶活性

Kim等[15]实验发现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呈阳性,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呈阴性。肿瘤细胞由于缺乏调节端粒酶的机制,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抑制端粒酶活性成为治疗肿瘤的一个靶点。苦参碱是中药苦参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将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加入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发现苦参碱在750 μg/ml浓度可抑制端粒酶活性,明显下调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的表达[16]。彭彦辉等[17]研究苦参碱对肠癌HT-29细胞株作用表明苦参碱通过抑制DNA合成和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端粒酶活性是苦参碱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一个重要途径。

3 中药抗肿瘤制剂新工艺研究

3.1中药抗肿瘤靶向制剂

中药抗肿瘤靶向制剂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和主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的研究主要有:脂质体、纳米粒和乳剂等。El-Samaligy MS等[18]创造性地把水飞蓟素包裹在由卵磷脂、胆固醇、环己胺、吐温-80组成的脂质体中,并通过颊黏膜给药提高水飞蓟素的生物利用度。吴旭锦[19]等以小麦胚芽油为油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紫苏子油纳米乳,提高紫苏子油的溶解度和稳定性,重现性好,有一定的靶向效应。

主动靶向制剂多由被动靶向制剂经修饰而来,可增加对特定组织或器官的靶向性,主要的研究有经修饰的脂质体、微球和微囊、纳米粒等。时军等[20]用聚乙二醇2000-二硬脂酰磷脂乙醇胺修饰足叶乙苷脂质体膜制得足叶乙苷长循环脂质体,提高了脂质体的靶向性、稳定性和包封率。张方宇等[21]采用逆向蒸发-短时超声法制备苦参碱脂质体,用乳糖酰磷脂酰乙醇胺修饰苦参碱脂质体得到乳糖脂苦参碱脂质体,对肝区有特异性亲合力,强化靶向作用,在肝脏中相对于其他脏器的靶向效率有显著性差异。体外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率也大大增加,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靶向抗肝癌药物。

3.2 中药抗肿瘤缓控释制剂

研究主要集中在:渗透泵片、微球和微丸、纳米粒等。刘占军等[22]以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钾为引发剂,在壳聚糖上接枝醋酸乙烯酯,后者水溶液中生成壳聚糖纳米粒,再利用超声震荡技术将0.5~5.0mg的紫杉醇与上述纳米粒混合制备负载紫杉醇的壳聚糖纳米粒。制剂粒径均匀,稳定性好,包封率高,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朱陵君等[23]以mPEG-PCL为原料,采用乳化-挥发法,制备负载汉防己甲素的高分子纳米微球,制剂具有明显缓释特征。何燕等[24]比较了灯盏花素凝胶骨架片和渗透泵片的释放行为,得出以L-PEO为辅料制备的灯盏花素双层渗透泵片具有良好的控释释放行为,稳定性高,体内外顺应性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4 结语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和临床经验。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中药抗肿瘤制剂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需在以下方面深入研究:物质基础方面,加强对中药抗肿瘤制剂物质基础和整体作用的研究等;制剂工艺方面,加强对主动靶向制剂、控释制剂及二者相结合制剂的研究。同时,注意结合中药药理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多种技术手段,推动中药完善发展。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俊岭,李寒冰,肖小河.基于热力学观和还原整合的中药物质基础筛选模式和方法的设想[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7):863-864.

[2]郑春松,陈立武,黄钦,等.中药抗肿瘤多靶点作用计算机模拟分析方法的建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3):37-40.

[3]王喜军,张宁,曹洪欣,等.复方安替威胶囊大鼠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8):1538-1540.

[4]卢红梅,梁逸曾,钱频.鱼腥草注射液质量控制中的谱效关系初步探讨[J].药学学报,2005,40(12):1147-1150.

[5]吴茜,毕志明,李萍,等.基于整体观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生物活性筛选化学在线分析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4):289-293.

[6]Wang HL, Zou HF, Ni JY, et al. Fractionation and analysis of 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 by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with human albumin asstationary phase [J]. J Chromatogr A,2000,870(1-2):501-510.

[7]刘昌孝.系统生物学与中药现代化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3):115-118.

[8]路晓钦,高月.中药复方现代化药理研究方法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2,13(1):59-61.

[9]王喜军,孙文军,孙晖,等.CCL4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的代谢组学及茵陈蒿汤的干预作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6):101-106.

[10]郝海平,郑超,王广基.多组分、多靶点中药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药学学报,2009,44(3):270-275.

[11]Hao HP, Cui N, Wang GJ, et al. Global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nontarget components from herbal preparation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hybrid ion trap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nd a strategy [J].Anal Chem,2008,80:8187-8194.

[12]李学军.多靶点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药理通讯,2009,26(2):8-9.

[13]陈刚,徐晓玉,严鹏科,等.川芎嗪和丹参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抑制血管生成的关系[J].中草药,2004,35(3):296-299.

[14]赵益,孙有智,陈奇.肿节风注射液对裸鼠人胃癌SGC-7901移植瘤的抑制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9,20(6):412-414.

[15]Kim NW, Piatyszck MA, Prowse KR,et al. Specific association of human telomerase activity with immortal cells and cancer [J]. Science,1994, 266(5264):2011-2015.

[16]陈伟忠,曾欣,林勇,等.苦参碱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及端粒酶活性调控的体外研究[J].肿瘤学杂志,2002,8(3):168-170.

[17]彭彦辉,郝玉宾,史迎钦,等.苦参碱对肠癌HT-29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1353-1354.

[18]El-Samaligy MS, Afifi NN, Mahmoud EA. Evaluation of hybrid liposomes-encapsulated silymarin regarding physical stability and in vivo performance [J]. Int J Pharm,2006,319(2):121.

[19]吴旭锦,欧阳五庆,朱小甫,等.紫苏子油纳米乳的研制[J].中草药,2007,38(11):1629-1632.

[20]时军,程怡,陈伟鸿,等.足叶乙苷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血浆中稳定性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3):270-273.

[21]张方宇,何松.乳糖脂修饰苦参碱脂质体的肝靶向性和体外抑瘤作用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6):747-751.

[22]刘占军,张卫国,于九皋,等.负载紫杉醇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和释药性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493-495.

[23]朱陵君,李茹恬,禹立霞,等.新型汉防己甲素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5):798-801.

[24]何燕,曾祥腾,潘卫三.体外条件对不同类型灯盏花素缓控释制剂释放行为的影响[J].药学学报,2008,43(11):1161-1164.

抗肿瘤中药篇4

关键词:肉桂;抗氧化;抗肿瘤;综述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叶清化桂的干皮、枝皮。《神农本草经》述其"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久服通神,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本草汇言》认为"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药也,凡元虚不足而亡阳厥逆,……或心肾久虚而痼冷怯寒,……或气血冷凝而经脉阻遏,……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无所畏避,使阳长则阴自消……"。总之,认为肉桂辛、甘、热,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等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主要有挥发油、鞣质及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其挥发油主要有桂皮醛(Cinnamaldehyde,CA)、乙酸桂酯、肉桂醇等[1],结合现代医学,随着药物研究的一步步深入,发现肉桂主要成分挥发油及其衍生物有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集中体现了肉桂"主百病,养精神……轻身不老"的作用。肉桂是历来温阳药物中的常用药物,且现代研究发现肉桂挥发油毒性较低,临床用药安全可靠[2],随着近年温阳药物的临床使用较前渐多,越来越显示了肉桂在养护机体机能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将肉桂抗氧化、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使用有所裨益。

1抗氧化作用

神农本经对其轻身不老的描述,似乎与抗氧化能力相似,有保持人体生理机能的作用。

多个文献提示肉桂油有抗氧化作用,李品艾等经测定肉桂挥发油的还原力、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发现肉桂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3]。余炜等研究发现肉桂提取物肉桂油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却发现肉桂水中油几乎没有抗氧化能力[4],可能提示肉桂水提物中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可能是肉桂油之外的某种物质。

临床使用多以水提取液为主,多个研究提示水提取液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郭占京等研究显示肉桂水提液能显著增加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心、肝、肾各器官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5]。黄宏妙等研究发现肉桂水提液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检测大鼠心、肝、脑、肾等组织中单胺氧化酶(MAO)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变化,发现肉桂水提液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各组织中MAO的活力,以低剂量组效果最佳;高剂量给药组能显著提高心、肝、脑、肾各组织中CAT活力;认为肉桂水提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和抑制单胺氧化酶活力有关[6]。另一研究测定大鼠脑、肝、肾、心等组织中羟自由基(・OH)抑制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变化,发现各剂量给药组大鼠各组织中・OH的抑制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明显提高,认为肉桂水提液可预防性降低自由基代谢造成的机体损伤,提高GSH-Px的活性,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7]。综之认为肉桂水提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肉桂水提液能显著减轻脑水肿,显著增加大鼠脑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MDA的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8]。薛春苗等研究发现肉桂能明显升高大鼠血浆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9]。张文凤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喂肉桂水提液发现肉桂能提高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少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提高神经生长因子(NGF)、脑原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以发挥其脑保护作用,且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10]。徐洛邦等发现肉桂粉联合常规治疗脾肾阳虚证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效果显著[11-12]。可见肉桂水提取液的抗氧化作用和脑保护作用是明显的,且和多种抗氧化机制相关。

郝钰等从细胞分裂周期变化角度探讨十全大补汤调整肉桂剂量促进创面修复及皮肤修复的机理发现2倍肉桂组和4倍肉桂组对氧化损伤的大鼠真皮成纤维细胞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在药物干预48 h后,除了去肉桂组以外,其余三个用药组均能使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十全大补汤对氧化损伤的大鼠真皮成纤维细胞具有调控成纤维细胞周期、促进增殖的作用,而适当增加肉桂剂量可以起到增效的作用[13]。

库咏峰等以肉桂为原料,进行了肉桂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以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发现肉桂总黄酮的抗氧化性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14]。除了肉桂挥发油直接作用外,其相关衍生物也有类似抗氧化作用[12,15]。

综上所述,肉桂有抗氧化作用,进而保护脑细胞,提高认知功能,且能调控成纤维细胞周期作用,肉桂的抗氧化作用机制可能是多途径,多方面的,肉桂本身的诸多成分可能都参与了其抗氧化作用。

2抗肿瘤作用

肉桂及其衍生物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且涉及肿瘤范围较广。

周凌等实验发现随肉桂醛作用时间延长,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量逐渐减少,40 μmol/L肉桂醛作用72 h后A375细胞分泌的VEGF含量最低,认为肉桂醛能抑制人黑素瘤细胞增殖和VEGF的分泌,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其抑制强度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16-17]。

王国红等研究发现肉桂酸明显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周期分析结果显示,肉桂酸处理后G0/G1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肉桂酸处理组MG-63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呈现相应正常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特征。肉桂酸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标志物Ⅰ型胶原、骨粘素和骨钙蛋白的表达与钙沉积以及典型骨结节的形成。认为肉桂酸可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18]。

赵贝等发现皂角刺及肉桂对小鼠4T1乳腺癌细胞增殖无显著的抑制作用,但联合治疗组能协同抑制小鼠4T1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并可改善皂角刺单独用药导致的荷瘤小鼠体质量下降;增加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酶歧化酶(T-SOD)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及免疫器官脏器指数,降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表达。认为皂角刺联合肉桂药酒在抗肿瘤及抗转移方面有协同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抗血栓和免疫能力,调节I型胶原(Col-I)、TIMP-1、MMP-2和MMP-9表达有关[19]。

魏练平等研究发现肉桂醛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20]。

王跃新等研究发现肉桂醛能上调宫颈癌HeLa细胞P21蛋白表达和下调CDK4蛋白表达,可能是促进HeLa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21]。余涌珠等实验发现肉桂水煎液对体外人宫颈癌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降低肿瘤细胞贴壁率和迁移能力,阻滞细胞周期于G2期[22]。陈立平等研究发现肉桂醛能抑制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分为0.20、0.36和0.73 mg/mL。提示了肉桂醛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23]。

尧凯等发现四溴肉桂(TBCA)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和增殖,并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停滞在G2/M期细胞周期[24]。左明明等制备一系列肉桂酰胺类化合物,研究并发现其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25]。

综上所述,肉桂及其相关衍生物都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对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细胞、人肺癌细胞、人肝癌细胞、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等均有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为主要作用机制。

3展望

现代社会使用中药,尤其是抗感染、抗肿瘤等药物,多趋于寒凉,但在传统中医里,人能长寿久安,当以"阴平阳秘"为上,过用寒凉可以因治而致病,且人体即是阳加于阴的生生之体,"轻身不老"多由人身一股阳气,所以在历史上也多有温补下元之医学派别,这一点提示我们,要视机体调整用药。

随着老年社会到来,虚损性疾病越来越多,肿瘤性疾病也因环境因素,机体自身清除异己的能力下降而渐向高发。增强体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肉桂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是重要的温补下元之药,具有活血、通经、止痛、补益功能,对全身各系统都有良好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其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和抗氧化等作用,相信在中西医并重的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对肉桂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将更深入和广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邱琴,崔兆杰,韦栋梁,等.肉桂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3):49-51.

[2]刘冬恋,马松涛,曾仁勇,等.肉桂挥发油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测定[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5):481-482.

[3]李品艾,丁素君.肉桂挥发油的抗氧化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547-13548,13551.

[4]余炜,田玉红,张英,等.八角和肉桂油抗油脂氧化性能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8):34-39.

[5]郭占京,黄宏妙,梁晓艳,等.肉桂水提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各组织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2):2900-2901.

[6]黄宏妙,郭占京,蒋凌风,等.肉桂水提液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MAO和CAT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3):159-161.

[7]黄宏妙,郭占京,罗佩卓,等.肉桂水提液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羟自由基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6):3083-3085.

[8]黄宏妙,郭占京,罗佩卓,等.肉桂水提液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成药,2011,33(10):1788-1789.

[9]薛春苗,张冰,刘小青,等.附子、肉桂、仙茅对正常大鼠药物代谢酶CYP3A和GST活性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2):2823-2826.

[10]张文风.肉桂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氧化应激及神经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51(7):645-647.

[11]徐洛邦,王宜健,彭秀芳.肉桂粉联合常规治疗脾肾阳虚证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24):34-36.

[12]郑大贵,祝显虹,张勇,等.肉桂酸Vc酯和肉桂酸异Vc酯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3,25(11):1502-1506.

[13]郝钰,唐莹,王顺梅,等.十全大补汤调整肉桂剂量对氧化损伤大鼠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3,6(09):648-652.

[14]库咏峰,黄品鲜,陈萍,等.肉桂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应用化工,2011,40(9):1547-1552.

[15]武旭芳,段志芳,李充璧.7-肉桂酰橙皮素铜配合物的固相合成及清除自由基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03):19-22.

[16]周凌,鲁元刚,杨桂红,等.肉桂醛对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和分泌VEGF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07):602-604.

[17]周凌,伍津津,鲁元刚,等.肉桂醛对黑素瘤A375细胞凋亡和VEGF MMP-9表达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08):763-766.

[18]王国红,郭直岳,石松林,等.肉桂酸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09):1262-1266.

[19]赵贝,李鸿儒,杜钢军.皂角刺联合肉桂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02):88-92.

[20]魏练平,罗美,蒋瑾,等.肉桂醛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研究[J].食品科学,2011,32(23):293-296.

[21]王跃新,邢继强,张晓波,等.肉桂醛抗人宫颈癌相关机制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6):516-518,524.

[22]余涌珠,何冬梅,李江滨,等.肉桂抑制人宫颈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体外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01):13-14.

[23]陈立平,张慧萍,陈光,等.肉桂油成分分析及肉桂醛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04):327-330.

[24]尧凯,高晓燕,黄必军,等.CK2抑制剂四溴肉桂酸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3,18(06):542-545.

抗肿瘤中药篇5

【关键词】 酚性化合物;抗肿瘤机制;制备方法;综述

Abstract:Phenolic compounds,the effective fraction in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ve significant antitumor effects. The mechanism are antioxidation,cell proliferation suppression,apoptosis induction,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disturbing and tumor suppression gene activity enhancing,cell cycle disturbing etc.By modern separation technology,they can be extracted and purified.In this articl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antitumor mechanism and preparative method of phenolic compounds was reviewed.

Key words:Phenolic compounds;antitumor mechanism;preparative method;review

酚性化合物存在于多种植物性中药中,在抗肿瘤中药中普遍存在,如葛根、黄芩、金银花、独活、厚朴、银杏、黄芪、虎杖、藤梨根等均含有多酚。酚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类、香豆素、木脂素等,它们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

1 酚性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早期指2—苯基色原酮,近年来泛指2个苯基通过3碳链相连形成的化合物,即具有C6C3C6基本骨架。它们是一类多酚化合物,每个苯环上可连接上取代基,取代基多为羟基、糖基或多糖,如黄酮、黄酮醇、异黄酮、查耳酮及它们的二氢衍生物和黄烷醇、花青素、槲皮素等。它们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因其苯环上取代基不同,其抗癌、抗氧化等作用效果差别很大。B环上有一邻位酚结构和饱和的C环显示出最强的抗肿瘤活性[1]。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材有葛根、黄芩、枳壳、陈皮、山楂、蒲黄、丹参、川芎、银杏、甘草等。木脂素是一类生物调节物质,可分为游离的脂溶性木脂素和含配糖体的水溶性的木脂素。它属于苯丙素类,结构中含有一个或多个苯丙素。它对小细胞肺癌、白细胞癌、淋巴肉瘤、神经胶质瘤、霍杰金氏症等多种癌症有特殊疗效[2]。含木脂素的中药有厚朴、五味子等。香豆素的化学名称为苯并α吡喃酮,或1,2-苯并α吡喃酮。香豆素可看作是邻羟基肉桂酸的内酯,具芳香气味。根据环上取代基及其位置的不同,常将香豆素分为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和其他香豆素等。含香豆素的中药有独活、茵陈等。香豆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3]。

2 抗肿瘤机制

2.1 抗氧化作用 活性氧可以损伤DNA,细胞在DNA损伤未修复或错误修复的条件下分裂从而引起突变的发生,如果突变发生在某些重要的基因上时则会引起肿瘤的发生。而酚性化合物都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含有酚羟基,酚性化合物中的酚羟基能够与自由氧作用。酚性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机制为:作用于与自由基有关的酶;阻断自由基链的传递;与诱导氧化的过渡金属离子络合[4]。

2.2 阻断细胞周期,抗细胞增殖作用 肿瘤是细胞无限增殖的结果。芹菜素(apigenin)具有诱导C50和308小鼠皮肤细胞和人白血病细胞(HL-60)周期停止于G2/M期的作用,此作用于除去芹菜素2小时后可逆转[5]。

2.3 抑制DNA合成,破坏DNA结构 参与DNA合成过程的许多酶都可能成为酚性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靶点,这些酶的抑制剂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阻断DNA的合成。如柚皮苷(naringin)能阻止藻毒素(algal toxins)和微胞藻素(microcystinLR)对肝细胞角蛋白细胞骨架过度磷酸化和破坏作用[6]。

2.4 干预细胞信号转导 酚性化合物能抑制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酪氨酸蛋白激酶(TPK)和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TPK能诱导肿瘤发生,它能激活PKC和诱导原癌基因表达。有人对14种黄酮类化合物抑制信号转导和细胞转化相关的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α(PI3Kα)活性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抑制作用大小顺序:杨梅黄酮>藤黄菌素>芹菜苷配基>漆树黄酮>槲皮素[7]。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它们对激酶的抑制作用强度有关,一些黄酮类化合物既能抑制PKC,也能抑制EGFR的TPK活性。构效分析发现,B环上羟基的位置和数量以及C2C3键的饱和度是黄酮类化合物抑制PI3K活性大小的重要因素[8]。

2.5 诱导细胞凋亡 有人[9]发现,芹菜苷配基、藤黄素和槲皮素能使肿瘤细胞C3H10T1/2CL8细胞P53堆积和细胞凋亡,凋亡发生在细胞周期的G2/M时相外,G2/M停止呈P53依赖性,成纤维细胞P53敲除后此作用就不会发生。这些黄酮诱导凋亡的作用大小依次为芹菜苷配基>槲皮素>杨梅黄酮>山奈黄素。甘草查尔酮-A、黄芩配基均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10]。

2.6 促进抑癌基因表达和抑制癌基因表达 槲皮素能抑制K-ras,H-ras和N-ras基因表达,使癌基因产物表达量降低[11]。槲皮素还能降低大肠癌细胞系和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稳态的P21-ras蛋白水平,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10μmol·L1的槲皮素处理细胞24h后,P21-ras蛋白表达降低了50%。

3 酚性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3.1 提取方法

3.1.1 热水提取 水提取过程中要考虑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等因素。此工艺成本低、安全,适用工业化大生产,但是用水提取时,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如无机盐、蛋白质、糖等),给进一步分离带来许多麻烦。现在,已经很少单一使用本法。

3.1.2 有机溶剂萃取法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酮等。提取方法有冷浸法、渗漉法、回流法。冷浸法不需要加热,但费时较长,效率低;渗漉法由于保持一定的浓度差,所以提取效率较高,浸液杂质较少,但费时较长,溶剂用量大,操作麻烦;回流法效率较冷浸法和渗漉法高,速度快,但受热易破坏的原料不宜用此法。例如:元宝枫叶粉中提取黄酮类物质用的是冷浸法,用70%乙醇提取,提取率和黄酮含量都很高,提取物质较易浓缩和干燥[12];陈皮苷提取用乙醇渗漉法,使用50%或60%的乙醇,16倍提取液时提取效果最佳[13];从水飞蓟中提取水蓟宾,用乙酸乙酯做溶剂,用索氏提取法连续回流抽提9次,然后在甲醇中经多次重结晶可得到水蓟宾纯品[14]。

3.1.3 碱性稀醇或碱性水提取 此方法是利用酚羟基的酸性,可以用碱性稀醇或碱性水提取浸出,经酸化后得到黄酮类物质。主要用的碱性溶液是稀氢氧化钠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浸出能力高,但杂质较多不利于纯化。石灰水可以使一些鞣质或水溶性杂质沉淀生成钙盐沉淀,有利于浸液纯化,但是浸出效果不如氢氧化钠水溶液效果好,同时有些黄酮类化合物能与钙结合成不溶性物质,不被溶出。一般可以根据不同的原料使用不同的碱性溶液。例如从中提取黄酮类物质时,用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出效果较好[15]。

3.1.4 超声波法 超声提取技术具有提取时间短、产率高、无需加热、低温提取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护等优点。被浸提的物质在被瞬间破碎,生物活性保持不变,同时提高破碎速度和提取率。如以石灰水作溶剂,对黄连超声提取30min,所得提出率比浸泡24h高50%[16]。

3.1.5 微波提取 李嵘等人曾用微波法提取过银杏叶中的黄酮甙,研究发现,溶剂萃取前对原料和

水的混合液进行短时间微波处理,能大大提高黄酮提取率和缩短溶剂萃取所需的时间[17]。

3.1.6 酶解法 植物药的细胞壁组成物质纤维素以及许多植物药材细胞内含的果胶等物质阻止细胞内有效成分溶出。应用纤维素酶、果胶酶等可使细胞壁及细胞质中的纤维素、果胶等物质降解,减小有效成分从细胞内向提取介质扩散的传质阻力,促进有效成分的溶出。

3.2 分离纯化 酚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很多,有柱层析、薄层层析、溶剂萃取以及近年来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等,在此介绍几种可工业化生产的方法。

3.2.1 大孔树脂吸附法 吸附树脂已广泛应用于酚性化合物的提取。大孔树脂吸附法已成为银杏叶黄酮提取工艺的有效手段[18]。如采用弱极性AB-8大孔树脂对葛根黄酮、银杏叶黄酮进行吸附分离,提取物中黄酮含量提高近一倍;用CAD-40大树脂分离纯化柚皮苷效果很好等。这种方法提取效率较高、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3.2.2 膜分离法 有人[19]将膜分离技术应用于银杏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发现提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提取方法。膜分离技术具有无相变、能耗低,工艺简单,易于连续化,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但目前膜在中药中使用仍然存在易堵塞,使用寿命短等缺点。

3.2.3 高速逆流色谱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在分离纯化黄酮、木脂素、香豆素等成分的研究中获得成功。有人用氯仿甲醇水(33:40:27)体系,700r/m转速,在700min内从从黄酮混合物中分离橙皮素、四羟基黄酮和槲皮黄酮[20]。高速逆流色谱固定相是液体,无需固体载体支持,因此完全消除了气、液色谱中常见的吸附现象,特别适用于分离极性大的组分以及一些生物大分子。利用高速逆流色谱仪可以一次进样几十毫升,分离近10g的样品,它不需升温加热,也不需要精密的恒流泵,简单方便。

3.2.4 离子交换树脂法 有人用80%乙醇溶液提取豆饼中大豆异黄酮,所得粗提物溶于碱性溶液,经离子交换分离可使大豆异黄酮在产物中的含量提高10.57倍[21]。

【参考文献】

[1] 黄华艺,查锡良.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7(21):428.

[2] 潘晓辉,王琳,等.鬼臼类木脂素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J].安康师专学报,1999,9(11):48.

[3] Mizuno A,Takata M.Structures of new coumarins and antitumorpromoting activity of coumarins from Angelica edulis[J].Planta Med,1994,60:333.

[4] 赵军.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机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3):306.

[5] LEPLEY DM,LI B,BIRT DF,eta1.The chemopreventive flavonoid apigenin induces G2/M arrest in keratinocytes[J].Carcinogenesis,1996,17(1):23672375.

[6] BLANKSON H,GROTTEROD EM,SEGLEN PO.Prevention of toxininduced cytoskeletal disruption and apoptotic liver cell death by the grapefruit flavonoid,naringin[J].Cell Death Differ,2000,7(8):739746.

[7] AHMAD N,GALl H,JAVED S,eta1.Skin cancer chemopreventive effects of aflavonoid antioxidant silyrnarin are mediate via impairment o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signaling and perturbation in cell cycle progress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8,274(2):294301.

[8] 陈琪,王伯初,等.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与其构效的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2003,11(26):49

[9] RAFIMM,ROSEN RT,VASSIL A,et al.Modulation ofbcl2 and cytotoxicity by licohalconeA,a novel estrogenic flavonoid [J].Anticancer res,2000,20(4):26532658.

[10] HUYNHHT,TEELRW.Selective induction of appoptosis in human mammary cancer cells (MCF7) by pycnogenol [J].Anticancer Res,2000,20(4):24172420.

[11]RANELLETTI FO,MAGGIANO N,SERRA FG,et al.Quercetin inhibits p21RAS expression in humn colon cancer cell lines and in primary colorectal tumors[J].Int J cancer,2000,85(3):438445.

[12]王兰珍,马希汉,王性炎,等.元宝枫叶总黄酮提取方法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4):6467.

[13]李苑,张敏.中草药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的研究概况[J].广东药学,1999,(9):46.

[14]陈旒荃,王春梅.水飞蓟综合利用基础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7,(4):9193.

[15]丁利君,吴振辉,蔡创海,等.中黄酮类物质提取方法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2,(2):2023.

[16]郭孝武,张福成,林书玉.超声提取对黄连素提出率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73675.

[17]李嵘,金美芳.微波法提取银杏黄酮甙的新工艺[J].食品科学,2000,21(2):41.

[18]冯晓萍,查忠勇,等.银杏叶黄酮的提取现状[J].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2002,2(5):14

[19]于涛,钱和.膜分离技术在提取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应用[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4,23(6):5558;58.

[20]Slacanin I.Modifications to a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for Improved Separation Capability[J].J Cromatogr,1990,13(12):2399.

抗肿瘤中药篇6

郑州市惠济区中医肿瘤医院中医肿瘤内科,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 目的 临床分析扶正抗癌中药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患者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临床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扶正抗癌中药治疗,对10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100例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CD3、CD4均明显的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CD8明显的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正抗癌中药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进行有效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扶正抗癌中药;晚期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生存质量;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080-02

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局部病变,尤其是晚期患者,由于肿瘤对机体的损害,患者往往表现为正气耗伤的虚象[1]。为了对扶正抗癌中药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本文主要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00例,对其采用扶正抗癌中药进行治疗的免疫功能变化和生存质量进行观察和比较,以期为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具体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67.2±5.3)岁。所有患者经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均确诊为晚期恶性肿瘤,诊断标准《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2]中的相关规定,并依据国际抗癌联盟( UICC) 临床分期,治疗前所有患者的卡氏评分均≥60分,其中30例患者为肺癌,22例患者为胃癌,18例患者为大肠癌,13例患者为乳腺癌, 8例患者为肝癌,7例患者为胰腺癌,2例患者为膀胱癌;42例患者为Ⅲ期,58例患者为Ⅳ期;有79例患者在患病期间伴有癌痛症状。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扶正抗癌中药治疗, 治疗方法为采用30 mL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加入到250 m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注射,1次/d,14 d为一个疗程;60 mL的参麦注射液加入到250 mL的生理盐水或者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注射,每天1次,14 d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的治疗后间歇7 d,整个治疗共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变化和生存质量进行观察和比较,对扶正抗癌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生活质量的影响的评价标准根据患者治疗前后患者 KPS 评分、体重、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免疫功能变化等的变化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以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进行评价[3]:治疗后疼痛消失为显著缓解;与治疗前相比疼痛有明显减轻为部分缓解;与治疗前相比疼痛减轻但疼痛仍明显为轻度缓解;与治疗前相比疼痛无减轻为无效。缓解有效率=(显著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t检验,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80例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CD3、CD4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了显著的提高(P<0.05),CD8与治疗前相比有了显著下降(P<0.05),而NK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

2.2 80例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患者治疗前后KPS 评分、体重变化情况见表2,由表中数据可知,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无显著变化(P>0.05),而KPS评分有了显著的提高(P<0.05)。

在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在症状缓解情况比较中,治疗前有食少纳呆的患者有81例,经治疗有61例得到缓解,缓解有效率为75.31%;治疗前有心悸自汗的患者有74例,经治疗有58例得到缓解,缓解有效率为78.38%;治疗前有疲倦乏力的患者有53例,经治疗有43例得到缓解,缓解有效率为81.13%;治疗前有气短懒言的患者有56例,经治疗有43例得到缓解,缓解有效率为76.79%。

3结论

恶性肿瘤是现阶段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类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就越高。其中在肿瘤患者中老年患者的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对老年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因为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原因,在其治疗中耐受能力较差,例如老年患者的心肝肺肾以及集体免疫功能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所以老年晚期恶性肿瘤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往往会出现肿瘤转移的现象[4]。在之前的研究中证明,中医药在治疗肿瘤疾病中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主要原料是苦参和白土苓等中药,它的有效成分为苦参生物碱,这种物质在临床上具有止血、止痛、抗癌以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而参麦注射液则是由人参和麦冬提纯制成的重要制剂,它的有效成分有参皂苷、麦冬黄酮,研究表明这两种注射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体外抑瘤转移作用。

另外在研究中发现,莫复发苦参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抑瘤作用,并且药物浓度越高,其抑制效果越明显,药物浓度和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这两种药物对于促转移因子SD44v6表达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对于抑转移因素nm23表达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明显的看出两种药物合用对于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5]。其中恶性肿瘤在临床上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均为局部病变,但是我们从中医的整体观察出现,在对其临床治疗方案进行制定的时候,均是依照患者的全身征候所实施的辩证论治。在中医看来,癌症的发生原因则是因为患者的正气虚弱、痰凝湿聚、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在体内长期郁结发生。特别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其肿瘤瘀邪长期在体内滞留,对患者正气造成严重损伤,因此在临床上患者或多或少的均会出现一些虚象。

在临床研究中可以发现患者的肿瘤发生与其机体免疫状态具有直接关系,免疫力的不断下降,可以直接导致患者发生肿瘤或者引起其肿瘤恶化,最终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治疗难度。所以在临床中采用扶正抗癌中药治疗,不但能够对其临床治疗针对性提高,同时还能够对患者临床生存质量改善。扶正抗癌中药的临床作用主要为扶正固本、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培养患者正气、驱邪抗癌,最终取得良好的临床癌症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复方苦参注射液更是具有抗瘤谱广、免疫力提高效果好以及镇痛效果好的重要应用优势,参麦注射液则是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辅助效果。在两者结合使用中,其临床治疗特点则主要包括有:其一能够在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的同时,对肿瘤的增殖进行抑制,另外还可以对患者的T淋巴细胞数量和比例进行有效的改善,并进一步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产生刺激作用,对患者的机体细胞以及体液免疫功能进行良好的增强效果;其二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药物起效快、剂量准确以及抗癌谱广的特点;其三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少,从而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痛苦,因此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CD3、CD4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了显著的提高,CD8与治疗前相比有了显著下降,而NK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患者食少纳呆、心悸自汗、疲倦乏力、气短懒言等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5.31%、78.38%、81.13%、76.79%。由此可见通过扶正抗癌中药治疗,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了显著提高。其和崔永伟[6]等采用中药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一定一致性。采用扶正抗癌中药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食少纳呆、心悸自汗、疲倦乏力、气短懒言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7]。

总之,扶正抗癌中药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进行有效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刘铭秋.中药配合热疗、化疗治疗恶性肿瘤5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9):164-165.

[2]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合订本)[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3] 林毅, 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90-597.

[4] 王慧,张雁,郭少芬.中药滴注灌肠法在恶性肿瘤便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1,02(6):341-343.

[5] 柴小姝,李柳宁,何春霞,等.中药联合CIK细胞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4):224-226.

[6] 崔永伟,张明.中药配合化疗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95-96.

[7] 谢和平.中药参蛇消瘤方加减治疗胃肠道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2(10):112-113.

抗肿瘤中药篇7

1 中药治疗肿瘤的方法

瘀血阻滞,痰湿凝聚,热毒内蕴,正气亏虚是中医对肿瘤病机的认识,根据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中药抗癌治疗主要有扶正固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四个基本法则。

2 中药治疗肿瘤的机制

2.1 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和杀灭作用 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从中药中提取和半合成的长春花碱、喜树碱,菌类多糖等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生长的不同阶段,使DNA、RNA或蛋白质的合成受到障碍,从而使肿瘤细胞停止于增殖周期的某一时相,或作用于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某一环节,导致肿瘤细胞呼吸链受阻而死亡,或破坏细胞膜引起细胞自溶死亡[1]。

2.2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过程依赖于血管的生成,只有肿瘤实质内部不断地生成新的血管组织,才能保证肿瘤持续生长和转移的供养需要;反之,肿瘤生长过程将受到明显限制,甚至凋亡或坏死。可以说,血管生成是肿瘤快速增殖的关键所在。自1971年Folkman首次提出“肿瘤生长依赖血管生成”假说和血管生成治疗”的概念至今,抗血管生成疗法一直是肿瘤治疗的热点之一[2]。

2.3 抑制端粒酶活性 正常细胞周期中,细胞每分裂1次,端粒子链即缩短1次。经过若干分裂周期后,端粒缩短至临界长度,细胞进入凋亡阶段,即限制了细胞的继续增殖。而癌细胞可在某些机制作用下,启动端粒酶表达,使染色体端粒稳定地维持在一定长度,不随DNA复制而变短,从而使癌细胞得以持续增殖,获得永生化[3]。一些中药或复方,如党参、茯苓,扶正抑瘤汤等具有抑制端粒酶活性的作用。

2.4 诱导细胞分化 诱导分化治疗不是杀伤肿瘤细胞,而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为正常或接近正常细胞。西药中维甲酸等诱导分化剂,因有严重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包括甙类、黄酮类、多糖类、有机酸类等,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且无副作用[4]。

2.5 调节细胞信号传导 控制细胞增殖、分化的信息传递通路中某一环节的异常,可引起细胞生长失控,导致肿瘤的产生。因此,研究细胞间信号通路与中药抗肿瘤之间关的系倍受重视。研究肿瘤细胞信号传导机制,筛选药物,以选择性阻断肿瘤细胞自分泌或旁分泌的信号传导通路,破坏其自控性的生长调节机制,对中晚期肿瘤或转移性癌可能具有独特的疗效[5]。

2.6 抗微管作用 微管与其他蛋白共同组装成纺锤体、中心粒等,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运动和有丝分裂。肿瘤细胞的重要特点是无限制地快速繁殖,若抑制其纺锤体的形成,必将导致有丝分裂过程的阻断,使得肿瘤细胞生长停滞于G2/M期。目前发现的天然微管稳定剂,如紫杉醇等,抗肿瘤疗效独特[6]。

2.7 免疫增强作用 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而进行性的下降,而且肿瘤的常规疗法往往损伤机体甚至进一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中药的扶正疗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发挥效应性、调整性作用,从整体-细胞-基因等不同的水平,改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影响其生长。中药可通过激发、增强或恢复机体的特异性/非特异性肿瘤的免疫的效应机制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

2.8 逆转多药耐药作用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出现耐药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位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中药中已发现榄香烯、粉防己碱等为有效的多药耐药逆转剂。

3 展望

中药治疗癌症的研究仍任重而道远。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中药抗肿瘤的研究,中西优势互补,从分子、基因水平进行探讨,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和国际化趋势,将是中药研究的新的思路和模式,必将为中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中药治疗癌症完全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王学宏,李明春.中药多糖的免疫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齐鲁医学杂志,2000,2(3):6.

[2] 徐霞飞,陆茵.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21(1):6.

[3] 李昕,聂克.中药抑制肿瘤端粒酶活性的研究进展.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6):440-430.

[4] 王家鹏,郭刚.中药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中医研究.2003,16(2):48-51.

[5] 曾艳兵,张妮娜,卜平.中药对恶性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7):670-672.

抗肿瘤中药篇8

关键词:研讨型教学;课程论文;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08-03

背景:目前抗肿瘤治疗有肿瘤切除、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基因疗法。外科切除肿瘤组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肿瘤治疗手段。化学疗法是另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但是化学疗法选择的药物如紫杉醇、阿霉素等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常常在高剂量高细胞毒性和低剂量低效率之间进退两难[1],因此靶向性给药系统成为给药系统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肿瘤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染色体的改变致使基因故障。尝试修复失活基因的抗肿瘤的基因递送已见报道,且能达成肿瘤细胞对抗肿瘤细胞的致敏性[2],这就是目前的基因治疗方法。综述将就同时给予抗肿瘤药物和基因的抗肿瘤给药系统的载体构建,药物和基因的递送及递送效果。

一、纳米载体的构建

一个优良的纳米给药载体应具有:(1)修正药物的不良药学性能比如低水溶、对生物屏障的低渗透性或在体液中不稳定;(2)提供达到最大药效的合适的药物释放速率;(3)避免在非靶向位点的暴露与相互作用;(4)靶向位点甚至是细胞内靶点的最大化给药。通过组装合成的两亲共聚物(ABC)用于实验药品和制药学上的纳米递送系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合适的纳米共聚物载体的结构灵活性与胶体相比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3]。纳米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liposomes)、胶团(micelles)、纳米球(nanospheres)、类脂质体(niosomes)、纳米胶囊(nanocapsules)、固体脂肪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微乳剂(microemulsions)和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4]。核壳模型是同时给予抗肿瘤药物和基因给药载体的主要模型,两亲的阳离子外壳包裹疏水或亲水的核心,共同组成给药载体。Lu X等用β环糊精聚乙醇胺共轭阿霉素形成阳离子外壳,含野生型p53基因的质粒形成核心包裹在内,组成同时给药载体[5],是典型的设计给药载体的模式。这种多功能载体在给予阿霉素和pDNA的疗法应用方面有很大前景。Wiradharma N等利用含有3个氨基酸区的两性寡肽(FA32)作为给药载体,同时给予阿霉素和p53的工作,同样也采用核壳模型,得到的FA32载体可作为疏水性的抗肿瘤药物和基因的同时给药载体[6]。Xu Z等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修饰过的叶酸纳米组装载体FNA,包括pDNA和硫酸鱼精蛋白、多烯紫杉醇的浓缩核心,基于DOPE的聚乙二醇硫化物和聚乙二醇硬脂酰叶酸组成脂质包膜[7],更是典型的核壳模型。

二、载体的靶向

载体的靶向包括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肿瘤组织因具有附近的静脉高渗透率导致大分子在肿瘤组织累计的EPR效应,与非共轭的药物相比,与聚合物共轭的抗肿瘤药物在肿瘤块附近达到10~100倍[8],这是抗肿瘤载体的被动靶向的主要方式。Fan H.等设计的同时给予阿霉素和pTRAIL基因的载体就是靠载体的纳米量级在肿瘤组织富集的。

主动靶向较之被动靶向更为有意义,能更加提高载体的靶向性,提高给药效率。肿瘤细胞是快速增殖细胞,会过表达增强营养摄入的受体,包括维生素、糖类、生长因子等[9,10]。当纳米载体表面修饰上这些受体的配体。Kaneshiro T.等利用3代多聚L-赖氨酸聚合物构建了一个靶向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的阿霉素和siRNA的共给药平台,可有效靶向过表达整合蛋白的恶性胶质瘤细胞[11]。Patil Y等利用生物素作为靶向受体共轭在载体表面,提高载体对过表达生物素受体的肿瘤细胞的靶向性[12]。

三、药物和基因的递送

在载体的构建中,为了避免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的相互影响,在载体构建时往往将基因和药物的装载分离开来,基因和配合物形成核心,而抗肿瘤药物常常选择和包膜共轭的形式来完成载体的构建。大多数的同时给药载体都选择了这种方式来隔离基因与抗肿瘤药物。Fan H.等构建的同时给予阿霉素和pTRAIL基因的载体就选择了由pTRAIL基因形成载体核心,而阿霉素与包膜上两性分子共轭[13]。Lu X.等设计的载体也是将阿霉素和包膜组分共轭,然后p53质粒单独作为核心[5]。所有的基因(pDNA、siRNA)都是核心的组成部分,但是药物的身份就不是那么固定了。有研究者在构建载体时同时将基因和药物作为核心,而不采用药物与包膜共轭的方式。比如Xu Z.等构建的FNA载体,先将pDNA和硫酸鱼精蛋白形成共聚物,然后再与多烯紫杉醇共同形成浓缩核心,最后核心与包膜组成完整的共给药载体[7]。目前这类载体并不多,但是这类载体的前景却是非常好的,因为一个载体就可以灵活地递送不同的药物,而不用考虑药物的亲疏水性。

四、递送效果和疗效

总的来说,已见报道的同时给予抗肿瘤药物和基因的抗肿瘤药疗法都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同时给药系统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血浆稳定性,更好的药物释放速率和基因转染效率。Zhang B.等利用合成的同时给药载体在体外实验的结果显示,载体持续的释放可以保持转染活性至给药后的第四天,在前五天都可以使得基因稳定表达[14],载体在模拟肿瘤环境中的稳定性非常高。Wang Y等通过实验验证同时给药的优势,发现因两种物质能同时进入同一个细胞而较非同时给药有非常强的优越性,抗肿瘤药物和基因共同作用表现出协同效应[15]。Cheng D.等发现,利用叶酸靶向的载体显著增加了肿瘤组织的给药量和siRNA的转染效率(79.7%vs37.5%),同时还发现即使低剂量的阿霉素(0.5ug/mL)也能造成肿瘤细胞的明显凋亡,而直接给予阿霉素则要到15ug/mL才能达成相应的疗效。证明了给药载体的高效性以及抗肿瘤药物和基因的协同作用,能有效地抑制肿瘤,延长试验小鼠的寿命[16]。Chen A.等同时给予阿霉素和Bcl-2 siRNA后发现,阿霉素的抗肿瘤效应相比于直接给予提高了132倍。值得关注的是给药载体进入肿瘤细胞后定位于细胞核周围,避免了耐药性,能更进一步地增强药物的效果[17]。Ma M.等通过非共价键构建生物素化的转铁蛋白-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PEG-聚谷氨酸-聚甲基丙烯酸酯,能有效提高血浆中生物相容性和转染效率相交于未修饰的复合物,这种三元复合物能提供一种容易的靶向同时给予抗肿瘤药物和基因[18]。

五、总结和展望

上一篇:中药三七范文 下一篇:中药提取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