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范文

时间:2023-02-24 22:37:34

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范文第1篇

静脉配置中心是医院中常见的机构之一,主要是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药学方面的支持,该机构在职业药师的指导与监督下依据临床规定的相关标准对静脉营养药物、细胞毒性药物以及抗生素药物进行配置[1].为了进一步了解抗肿瘤药物的常见危害,我院抽取了88份来自静脉配置中心的抗肿瘤药物常见危害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年12月88份来自静脉配置中心的抗肿瘤药物常见危害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药剂使用不当45份,溶剂用法不合理24份,给药速度不合理9份,药物使用方法不恰当4份,给药顺序不当2份,给药剂量不合理1份,其他原因3份(主要为医嘱记录错误所致危害)。

1.2研究方法

依据相关参考文献、专业书籍以及法定药物的说明书等资料,指导临床护理人员科学使用抗肿瘤药物。同时回顾分析本次抽取的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88份的使用情况及相关资料,详细记录/,!/与分析存在不合理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措施。

2、结果

2.1抗肿瘤药物危害原因分析

在选取的88份抗肿瘤药物危害资料中,抗肿瘤药物药剂使用不当45份(51.14%),抗肿瘤药物溶剂用法不合理24份(27.27%),抗肿瘤药物给药速度不合理9份(10.23%),抗肿瘤药物药物使用方法不恰当4份(4.55%),抗肿瘤药物给药顺序不当2份(2.27%),抗肿瘤药物给药剂量不合理1份(1.14%),其他原因3份(3.41%)。

2.2抗肿瘤药物溶剂错误情况及正确溶剂

在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时,发生溶剂错误的主要药品//正确溶剂分别为:①紫杉醇:----//0.9%氯化钠5.0%葡萄糖;②依托泊苷:5.0%葡萄糖//0.9%氯化钠;③卡铂:0.9%氯化钠//5.0%葡萄糖;④奥沙利铂0.9%葡萄糖氯化钠或氯化钠//5.0%葡萄糖;⑤吡柔比星:0.9%氯化钠//5.0%葡萄糖;⑥吉西他滨:5.0%葡萄糖//0.9%氯化钠。

2.3抗肿瘤药物剂量不合理及正确剂量出现因剂量使用不合理的抗肿瘤药物//正确剂量分别为:①依托泊苷(0.1g):250mL或100mL//500mL;②紫杉醇(3.0g):250mL//100mL;③吉西他滨(1.6g):500mL或250mL//100mL.

3、讨论

在应用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时,常常会出现溶剂不当等危害现象。如果抗肿瘤药物溶剂发生错误,那么就会使得抗肿瘤药物的药理作用出现变化,从而改变了药物原本的结构,最终导致抗肿瘤药物本身的溶解度下降,最终诱发患者出现用药不适等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奥沙利铂也被叫做草酸铂,该药物能够和氯化钠溶剂中含有的氯离子发生取代反应,并且还会发生水合反应,进而使得二胺二氯铂及相关杂质被生成出来。在这种状况下,如果采用奥沙利铂药物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选择5.0%的葡萄糖溶剂是最佳用量,而不能采用0.9%氯化钠溶剂[2].除此之外,如果选择吡柔比星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医疗人员应当严格执行该药的使用说明书,依据说明书的指导进行合理用药,可以使用5.0%葡萄糖来防止药物溶液中的pH性质发生变化,导致药物溶液变得浑浊。而对患者给予吉西他滨药物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注意说明书中有关注意事项,并且选用0.9%氯化钠溶剂将该药物溶解;而采用紫杉醇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医护人员需要遵照说明书中的规定选择5.0%葡萄糖溶剂溶剂药物[3].

由于不同抗肿瘤药物的化学性质、作用机理以及药动力学都存在差异,并且给药速度的快慢都会对最终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甚至会诱发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不良反应。因此,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溶剂量,如采用吉西他滨药物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医疗人员应当选择500mL或250mL的溶剂量[4],但需要依据说明书要求在30min以内静脉滴完。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增加药物使用频率、延长滴注时间等都会使药物的毒性得到强化。鉴于此,临床用药人员在采取该类药物治疗时,最好选择0.9%氯化钠溶液100mL充分稀释后再行滴注处理[5].不仅如此,在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时,不同的给药顺序都会导致危害现象的发生。科学的用药时间安排以及给药方法选择对肿瘤疾病的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会改变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所以合理安排用药顺序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将药物治疗最好的效果发挥出来[6].

总之,针对抗肿瘤药物常见危害这一问题,临床药物需要与医院静脉配置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而降低药物危害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种华.护士在静脉配置中心的常见危害及防护对策[J].全科护理,2011,11:1007-1008.

[2]成芳,赵冰封,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的职业暴露危害及防护[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3,05:388-390.

[3]马秀凤.静脉药物配置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4,02:47-49.

[4]刘美芹,张冬梅.在静脉配置中心配制细胞毒性药物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0:130-132.

[5]王灿,朱雅辉.在静脉配置中心配制细胞毒性药物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探讨[J].现代养生,2013,22:72.

抗肿瘤药物范文第2篇

通讯作者:尹华伟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综述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医学的进步,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般性传染病逐渐被控制,而恶性肿瘤则成为日益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癌症已成了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特别是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有了明显的突破,但对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未能达到一定的效果。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要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对肿瘤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目前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天然植物药物的开发(如紫杉醇),已发展到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新的靶点药物,如以肿瘤细胞膜为靶点和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的多项研究[1]。因此,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各种药物的治疗手段已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分子肿瘤学和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不断地阐明肿瘤的本质,而且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加速了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进程。目前国内外关注的抗肿瘤作用的新靶点和相应的新型抗肿瘤剂型或手段有多种,本文仅就其中部分热点简述如下。

1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是当今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1971年,Folkman最早提出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并指出控制肿瘤生长的新途径-抗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已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均依赖于肿瘤的血管生成。原发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以新生血管的不断生成为前提的,肿瘤不但通过血管从宿主获取营养和氧气,而且通过肿瘤血管不断地向新的组织和器官输送癌细胞。实体瘤的生长通常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肿瘤直径达到1~2 mm时,肿瘤分泌若干因子刺激血管形成,获得血供的肿瘤继续增大乃至转移[2]。

体内肿瘤血管的生长是涉及多种激素和酶的多步骤过程,可分为“血管前期”和“血管期”两个阶段,两阶段的转化称为血管生成开关 (angiogenicswitch)[3]。血管前期是指在肿瘤发生早期,局部几乎无新生血管的阶段,此时肿瘤半径<2 mm,主要依靠弥散在细胞周围的氧和营养物质生存;血管期的特点是局部有大量新血管形成,肿瘤呈指数性生长并向周围组织浸润。血管形成的过程受开关控制,血管形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改变可以激活开关。当血管形成促进因子浓度下调或抑制因子浓度上调,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反之,开关处于开放状态导致血管形成。在血管期新血管的形成还可分为两个时相:活化相和决定相[4]。活化相包括基底膜的降解、内皮细胞迁徙和侵入邻近细胞外基质、内皮细胞的增殖、毛细血管的形成;决定相包括新形成的微血管的成熟和稳定、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值得注意的是肿瘤血管生成的一系列过程与正常生理过程的血管生成[5]极为相似,并没有发现新的特异性物质,只是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调控。在过去的20年里超过20种生长因子及促血管生成活性物质和数十种抗血管生成物质被发现[6]。

肿瘤血管形成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其中比较重要的调节因素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它们的受体。VEG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血管形成,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因此,VEGF及其受体就成了肿瘤治疗的理想靶点。bFGF由肿瘤细胞或肿瘤浸润的炎症细胞分泌,是一种作用广泛的细胞因子,其最显著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同时诱导血管的生成,因此,bFGF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等方面受到关注。

人们正致力于研究和开发能破坏或抑制血管生成,有效阻止生长和转移的药物,这类药物成为TA抑制剂,是当今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TA抑制剂治疗具有许多优势:(1)肿瘤发生时,血管形成已被启动,故有良好的特异性;(2)血管内皮细胞暴露于血流中,药物能直接发挥作用,故用药剂量小、疗效高、不良反应小;(3)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相对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目前已有20余种TA抑制剂分别进入Ⅰ至Ⅲ期临床试验。

张前等通过鸡胚尿囊膜血管实验及RT-PCR实验,得出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显著抑制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的生成(P

2 影响肿瘤细胞表面MHC表达的药物

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近交系小鼠之间皮肤移植物的排斥现象发现了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这种复合物是位于哺乳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分为经典的Ⅰ类、Ⅱ类和Ⅲ类。其中,MHCⅠ类和MHCⅡ类基因表达的产物,称为MHC分子或MHC抗原,具有参与抗原提呈的功能,与T细胞的激活与分化有关,并在调节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中起一定的作用。

MHC为一组编码细胞表面蛋白分子或抗原的基因组,它们分别编码和产生与免疫应答及免疫识别有关的蛋白分子。机体对外来的免疫应答中,T细胞只有在识别了抗原提呈细胞上的MHC基因编码抗原后,才能识别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另一方面,在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时,必须识别细胞表面的MHCⅠ类抗原分子后才能发挥杀伤作用,因此,MHC限制作用在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的地位。MHCⅠ类抗原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在介导MHC限制性的杀伤体内突变细胞、发挥免疫监督的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肿瘤细胞MHCⅠ类抗原的表达很低,或其MHCⅠ类抗原的表达系统被关闭,肿瘤细胞可以借此来逃避机体免疫监督作用。

Hammeling做了一系列更加精细、更加严格的动物实验,用接种肿瘤细胞和基因转换的方法证实了小鼠MHCⅠ类抗原即H-2K特别是H-2KK抗原的表达减弱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还发现,许多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肿瘤或肿瘤细胞株存在着MHCⅠ类抗原表达缺失或表达量降低的现象,MHCⅠ类分子的异常变化可能使T细胞不识别肿瘤细胞而对肿瘤细胞发起进攻,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这已成为国内外肿瘤免疫方面研究的热点之一。

因而重新使肿瘤细胞再表达内源性MHCⅠ类抗原,或将外源同种MHC基因转移至肿瘤细胞中,使其高表达MHCⅠ类抗原的方法可激活机体的肿瘤排斥反应,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识别和应答,有效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大量研究表明,将同种MHCⅠ类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后,肿瘤细胞表达较高的MHCⅠ类抗原,其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均有很大改变。

3 抗癌中草药

合成药物在治疗中易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草药的作用机制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抗肿瘤中草药开发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7]。(1)实验研究表明,许多中药能减少染色体畸变、SCE(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和微核的发生率,有抗突变作用,可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2)还有一些中药是通过细胞毒作用,即损伤肿瘤的DNA而发挥效力的。药理实验证实,莪术挥发油制剂对癌细胞有直接的破坏作用,冬凌草甲素、乙素以及大黄、人参、茯苓等均具有良好的损伤DNA而有抗白血病的作用。(3)另外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的中药,如:淫羊藿甙对HL60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细胞内cAMP/cGMP比值有关;丹参酮对人宫颈癌细胞株ME180具有较好的诱导分化作用,与维甲酸作用相仿;大蒜素对两类增殖周期相差较大的细胞株-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人大肠癌细胞株HR8348的增值均有抑制作用,使通过S期的细胞阻留于G2M期。其它如人参皂甙、苦参、熊胆、巴豆与葛根有效成分S86109等均有此作用。(4)此外,许多中药有良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如健脾益肾冲剂、茯苓多糖、丹参、莪术、白术等[8]。

在肿瘤治疗中,常用的中医治疗法则有: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扶正培本法、软坚散结法、利湿逐水法等,尤其前三种疗法最常用,而活血化瘀法可贯穿治疗的始终。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各类肿瘤的研究已有多年,从微循环角度阐明其机理的报道也有很多。中医理论认为“气滞血瘀”是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瘀证”为肿瘤的基本类型,而“血瘀证”又与微循环的关系密切。长期的临床实践也证明,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各种肿瘤效果显著。现代研究也证明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表现为高凝、高粘状态,并有外周微循环障碍。许多活血化瘀药如红花、川穹、益母草、赤芍、莪术、丹参、姜黄、苏木、鸡血藤等可使血液流变学参数趋向于正常,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改善微循环,进而有利于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4 分化诱导剂

1972年Kerr等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9]。近年的研究证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消退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肿瘤是由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失调所引起,诱导肿瘤细胞产生凋亡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手段。促进恶性细胞向成熟分化的抗癌药物称分化诱导剂[10]。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主要药物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被证实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对于凋亡相关的基因的研究也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相应的基因治疗也成为分化诱导的重要手段。

5 端粒酶抑制剂

端粒酶是一种RNA聚合酶,能以本身RNA为模板,在染色体末端合成六聚脱氧核苷酸TTAGGG的重复序列,以补偿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末端缩短,解决“末端复制问题”。端粒酶存在于绝大部分正常人体细胞,但在肿瘤细胞中广泛表达,提示它可能为恶性肿瘤细胞无限增殖所必需[11]。抑制端粒酶的活力将有可能阻止肿瘤细胞恶性增殖。因此,端粒酶抑制剂有望成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

6 以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

细胞的活性受外部信号调控,外部细胞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引起一系列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信号转导。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增殖、凋亡等信号转导通路中某一个环节异常密切相关[12],在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些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都是通过MAPK信号转导通路起作用的[13]。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将导致恶性肿瘤快速增值,无限制生长。针对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各个环节研究MAP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从理论上讲,可以从根本上防治恶性肿瘤,成为抗癌药物的研究热点之一[14]。这类药物中最活跃、进展较快的药物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法尼基转氨酶抑制剂等。目前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主要有黄酮类、肉桂酰胺类、苯乙烯类、芪和苯胺类、二底物型抑制剂、吡哆嘧啶类、吡哆并喹唑啉和联硒双吲哚类等。

7 反义药物

反义寡核苷酸(AS-ODN)具有特异性抑制基因表达的能力。随着快速基因克隆、测序技术及快速自动DNA化学合成技术的出现,AS-ODN的研究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针对肿瘤的反义药物研究较早,迄今为止已有十几种AS-ODN试用于临床。选择的反义靶点主要包括:(1)癌基因类:c-myc,c-myb,bcl-2,N-Ras,K-Ras,H-Ras,c-jun,c-fos,cdc-2和c-mos等[15];(2)宿主基因类:多药耐药基因、cyclin、前胸腺素、T细胞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激酶C等;(3)细胞因子类:IL-2、IL-1α、IL-1β等;(4)病毒类:人T淋巴细胞病毒、Rous肉瘤病毒等;(5)抑癌基因类:p53等。AS-ODN作为一种治疗药物用于抗肿瘤治疗,是目前最有可能应用于临床的基因疗法,但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并进行充分评价,如:(1)提高AS-ODN在体内和细胞内的稳定性;(2)增强AS-ODN导入靶细胞的能力和效率;(3)作为药物必须合成足够量,并要降低成本;(4)研究AS-ODN体内代谢专一性分布情况;(5)AS-ODN的专一性效能和非专一性作用的意义;(6)AS-ODN的作用机制;(7)AS-ODN及其代谢物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尤其是长期毒性;(8)AS-ODN作为药物在管理中的特殊问题。

8 导向治疗剂

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主要是抗肿瘤药物的联合化、放疗和手术。尽管其作用无可置疑但存在严重缺陷,即杀伤恶性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不加选择地造成严重损害。而导向治疗剂免疫毒素稳定性强、渗透性好[16],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导向特异性,且制备简单易行,可短期内大量制备,有很好的选择性结合与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显示出较明显的临床应用前景。

9 基因治疗

关于癌变机理存在多种学说,较著名的为体细胞多次突变理论。该理论认为,机体细胞癌变至少需要经过两次以上的基因突变。当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例如:DNA修复基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转移抑制基因)发生点突变、扩增、易位、重排、缺失,或者过表达等某种变异后,原癌基因活化成癌基因,抑癌基因则失活甚至转变为癌基因(例如突变型p53基因)[17]。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使肿瘤本质正在阐明,同时结合基因工程、DNA芯片、结构学等新技术的导入和应用,针对肿瘤进行基因治疗,为抗肿瘤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其中包括导入野生型抑癌基因、自杀基因、抗耐药基因及反义寡核苷酸、肿瘤基因工程菌瘤。目前研究的最深入最广泛的是p53基因治疗,一项Ⅰ期临床试验表明,局部注射携带p53的腺病毒,可导致部分肺癌和头颈部肿瘤消退。这个实验结果为人类根治肿瘤带来了希望。

10 讨论

对传统细胞毒药物进行抗血管作用的重新研究正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对自身和旧有的治疗手段的重新审视,每一次旧观念的突破都将带来临床治疗理念的革新、治疗手段的进步。纵观整个肿瘤化疗的历史:从单一化疗、辅助化疗,到新辅助化疗,再到当前多方位、多靶点的综合治疗,莫不如是。

几十年来,人类一直在抗肿瘤药物领域不停的探索着,但肿瘤发生机制的差异性、复杂性,使得同一抗肿瘤药在不同肿瘤的治疗上起到极为悬殊的治疗结果。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对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人们在肿瘤的部分共同关键环节上进行了大胆和深入的探索,如血管生成抑制剂、端粒酶抑制剂以及抑癌基因的导入。虽然目前均属于研究初始阶段,但毕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思路,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 考 文 献

[1] 李薇,梁春利.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现代中医药,2004,23(3):65-66.

[2] 高勇.抗肿瘤转移新药物研究进展.肿瘤防治研究,2001,28(1):12-14.

[3] Ribatti D,Vacca A,Presta M.The discovery of angiogenic factors:historical review.Gen PHARMACOL,2000,35(5):227-236.

[4] Kathy D. Miller,Christopher J. Sweeney.Redefining the targer:chemotherapy euticsas antiangio genics.Jclinonco,2001,19(4):1195-1206.

[5] 李耀武,周有骏,朱驹.作用于微管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28(1):1-5.

[6] Ronnie Tung ping Poon,Sheung Tat Fan.Clinica limplications of circulating angiogenic factors in cancer patients.Jclinonco,2001,19(4):1207-1225.

[7] 张红,韩克.中西医结合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浙江中医杂志,2006,41(4):246-247.

[8] 邹夏慧,张和.中药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32(1):17-19.

[9] 潘立峰,郑宝军,曾亚平,等.抗VEGF抗体及抗KDR抗体对洛书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肿瘤防治研究,2007,33(4):235-238.

[10] 方芳,王爱平.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诱导配体及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32(1):6-10.

[11] 苗佩宏,庞建新,徐江平.端粒酶和肿瘤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5,11(1):6-8.

[12] 董海东.细胞凋亡的免疫学诱导及其调控机制.国外医学•免疫分册,1995.18(2):61-64.

[13] 李正荣,詹文华.肝再生磷酸酶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实用癌症杂志,2006,21(1):87-89.

[14] 刘耀文.细胞因子及其相关靶点的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32(1):36-38.

[15] 韦建宝.抑癌基因ING1的研究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2):281-283.

[16] 熊玉宁.免疫毒素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1,28(4):245-247.

[17] 叶启东,顾龙君.基因治疗应用于肿瘤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32(1):53-55.

抗肿瘤药物范文第3篇

1 抑癌基因的概述

抑癌基因又称抗癌基因,是指能够抑制细胞癌基因活性的一类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他们的表达产物最终导致肿瘤的产生。恶性肿瘤细胞由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改变而导致细胞周期发生异常,但区别于正常细胞的增殖仍依赖于癌细胞周期的完成。研究表明,癌细胞周期过程既有相对保守的基因,又有和正常细胞明显迥异的基因参与。所以研究并全面揭示参与癌细胞周期的相关基因,对于深入认识癌增殖机理及制定治疗策略具有特殊意义。

2 抗肿瘤药物的反应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存质量,而肿瘤患者提高生存质量的要求更为迫切。但是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由于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临床使用中常常导致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中断治疗的进行,故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对毒副反应的防治非常重视。由于专科用药的特殊性及使用抗肿瘤药物品种的多样性,如何对抗肿瘤药物ADRS的发生率及发生规律进行系统观察与分析,及时发现及正确合理的对症处理,增强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通过对使用抗肿瘤药物过程中出现的ADRS进行集中调查与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为临床用药及预防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参考依据。

消化道不良反应中的恶心呕吐反应和造血系统不良反应中的骨髓抑制现象,药物对不良反应影响是比较大的,铂类药物消化道不良反应比较严重而骨髓抑制较轻,紫衫醇类药物骨髓抑制比较严重,消化道不良反应较轻。所以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化学结构,不同的药代学和药效学,表现为不同的不良反应。在常用抗癌药物中引起恶心、呕吐发生率由高至低一般顺序为顺铂、氟尿嗜陡、足叶乙贰、环磷酞胺、阿霉素、卡铂等。(依次按发生严重程度的顺序递减)。

消化道不良反应等不良反应随年龄的增大发生率增大,程度增强,可能因为随年龄增大,特别是50岁以后胃粘膜萎缩,胃腺萎缩,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胃肠血流量少,营养不良,内分泌功能改变,肝药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慢等,导致老年人对抗肿瘤药物耐受性大大降低,所以老年人不良反应明显增加。而年龄70岁以后发生率又明显降低,可能因为老年人70岁以后对化疗药物耐受性较好,对药物毒性不敏感。所以50岁一70岁是抗肿瘤药不良反应高发期。但是骨髓抑制不良反应随年龄的增大发生率降低,这可能因为年龄越小,细胞生长越旺盛,对药物毒性反应越敏感。故老年人在使用抗恶性肿瘤药时,应充分预测不良反应的出现及表现,并尽量采用相应的辅助药物和预防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性别对不良反应影响不大,在消化道不良反应中,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在骨髓抑制不良反应中,男性略高于女性。治疗恶心呕吐最有效的药物是轻色胺拮抗剂,对骨髓抑制最理想的药物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生长因子。

3 最基本的化疗方案

要明确化疗药物的应用顺序,不可随意颠倒。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抗肿瘤药物的治疗作用,就要做到足量、足疗程、不可随意减少药物用量,要进一步重视药物代谢酶的表型及基因型,研究合理用药、要做到尽可能个体化给药。减少ADR发生率的有效办法是有针对性的预防用药、合理联合用药、注意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克服心理疾病。加强医院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视,把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作为一项具体的任务有本科室专人负责,把药例作为病例的一部分,在病历上能有个具置,也希望医院能够追踪病人,及时反映不良反应具体细节,争取最大限度监督和预防不良反应,达到药物应用最合理化。根据调查,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如烷化剂中的唆替呱、硝卡芥、环磷酞胺等,虽然抗癌效果好,但由于不良反应严重,在临床上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一些毒副作用小的植物成分药、生物反应调节剂、靶向性高的新抗肿瘤药以及防治毒副作用的辅助用药受到临床青睐,甚至辅助治疗药物费用所占比例超过抗肿瘤药,提示应积极开发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以及价格低廉的抗肿瘤辅助用药,以满足临床需求,降低治疗费用,从而减轻肿瘤患者和国家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可以预料21世纪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将不断上市。而对现有抗肿瘤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规律,做出安全性评价,指导临床科学用药,尤其是对使用细胞毒较重的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任翠莲,女,(1964.10-),主管药师,张家口市怀来县医院

抗肿瘤药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肿瘤细胞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10

肿瘤治疗中尚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治疗中往往在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伤害,进而产生在合格药品正常使用情况下患者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因其种类繁多,不同种类药物药理不同,对患者体内器官和系统的影响各异,而呈现出差异性。对常见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的详细了解和掌握,有利于针对肿瘤患者的个体情况而搞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的同时使不良反应降低。为深入了解抗肿瘤药物使用安全性,对2009年6月~2011年5月各科上报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实施了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集汇总2009年6月~2011年5月各科上报的110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其中涉及的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用药种类及严重程度、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一般结果:本组110例抗肿瘤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男57例,女53例,年龄15~81岁。性别差异不大,各年龄段中,以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较多见,见表1。

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11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7大类抗肿瘤药物,其中联合用药59例(53.64%),单一用药51例(46.36%),抗肿瘤植物药、抗代谢药及抗肿瘤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见表2。

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和系统:110例不良反应报告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63.41%)、神经系统(13.82%)和皮肤及皮下组织(7.32%),较隐蔽的器质性病变发现较少,见表3。

讨 论

抗肿瘤药物研究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主要依靠化疗以及药物治疗,但大多数药物在杀伤或抑制患者体内肿瘤细胞时,也会将机体内部分器官、正常组织损害,甚至产生毒性作用,而导致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出现频繁,由于药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药理不同,对患者体内器官和系统的影响各异,而使不良反应呈现出差异性。对常见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的详细了解和掌握,有利于针对肿瘤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和药物使用安全性的同时将不良反应降低。

由于肿瘤细胞在不同增殖期内对抗肿瘤药物呈现不同的敏感性,因此,临床中将不同作用周期抗肿瘤药物的联合使用,以达到提高化疗疗效的状况比较普遍,本研究中11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联合用药59例(53.64%);单一用药51例(46.36%),也说明了此点。但药物相互作用也会引发不良反应,国外相关报道显示[1],药物不良反应中约22%是由多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药物品种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越高,因此,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种类和数量,在联合化疗时应选择无交叉耐药和毒性重复的药物[2],在增加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使用中应对患者用药后实施密切观察,必要时将药物治疗方案调整,以确保用药安全[3]。

目前临床治疗中仍然偏重于疗效的追求,而对不良反应为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良反应多由患者发现并反馈给医护人员,本院110例不良反应报告主要集中在症状明显的消化系统(63.41%)、神经系统(13.82%)和皮肤及皮下组织(7.32%),隐蔽的器质性病变发现较少也证实了此点。植物用药不良反应较多可能与其近年来在临床广泛使用,且不良反应往往是较容易发现的显性症状有关,也与中成药的药理、毒理方面作用机制不明确有关。老年患者多出现不良反应则与其机体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有关。

综上,抗肿瘤药物种类和不良反应繁杂,临床应用中要多加了解和掌握常见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状况,在提高疗效和药物使用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贾公孚,谢惠民.药害临床防治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2 钱崇付,任东平,王荣华.96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09,13(4):460-461.

抗肿瘤药物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00-02

肿瘤仍是当今世界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因此,全世界一直在攻克对肿瘤的研究和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这一课题。近年,随着分子肿瘤学和分子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加速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在临床治疗有较大的进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有关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1细胞凋亡诱导剂Elesclomol

细胞凋亡诱导剂Elesclomol可通过一系列效应选择性引发癌细胞凋亡,这些效应起始于大量活性氧簇的增加,继而应激蛋白升高,线粒体脂质发生氧化,随后细胞色素C和半胱氨酸蛋白酶依赖的线粒体凋亡通路被激活导致细胞死亡。大量临床研究表明Elesclomol有很强的抗癌活性,不仅单独使用具有抗肿瘤活性,且能提高很多抗肿瘤药物的疗效。目前Elesclomol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1]。

2血管阻滞剂AA404[2]

血管阻滞剂AA404为具有较高活性的黄铜醋酸类似物,研究发现其可诱导肿瘤组织内细胞因子的生成,这些细胞因子可产生多种间接效应如提高免疫应答。研究人员通过对荷瘤小鼠肿瘤坏死的组织学筛选来测定包括AA404在内的氧杂蒽酮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血管阻滞剂AA404活性最强,且致肿瘤缩小的程度高达80%。

3砷剂

从砒霜中提取的砷剂称为三氧化二砷,砷剂对细胞凋亡的诱导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令世界瞩目。砷剂可以作用于凋亡相关基因,诱导细胞凋亡;通过抑制组织因子的转录,降解蛋白的活性,诱导粒细胞活性,以及抑制细胞增殖,抗血管再生和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目前研究显示,砷剂具有很广的抗肿瘤谱。自2002年开始,美欧广泛开展用三氧化二砷治疗多种肿瘤的临床观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3]。

4反义寡核苷酸Oblimersen钠盐[4]

反义疗法和反义药物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新型抗癌疗法,靶向bcl-2基因的反义核苷酸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不同的人类癌症。由Genta公司开发的Oblimersen钠盐是一种靶向人bcl-2mRNA反义寡核苷酸,可作用于人bcl-2mRNA的前6个密码子,从而阻断靶蛋白bcl-2的产生,促进癌细胞凋亡。1/Ⅱ期临床试验中,静脉滴注或皮下注射本品,显现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且耐受性良好。

5Na+-H+交换器及其抑制剂

Na+-H+交换器(NHE)[5]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上的离子交换蛋白,可介导胞外钠离子和胞内氢离子的交换,与肿瘤生长、代谢、血管新生以及多药耐药等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抗癌药物新靶点。NHE的激活在肿瘤的发生、生长、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及产生多耐药等多个环节有重要意义,故NHE抑制剂可用于抑制肿瘤生长、预防肿瘤侵袭转移,且与化疗药物联用可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目前NHE抑制剂代表药物主要有阿米洛利、BMS-284640、SL-591227等。

6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voreloxin(sns-595)

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voreloxin(sns-595)是日本住友制药开发的一种抗肿瘤新药,能在肿瘤细胞周期的s期造成复制依赖性DNA损伤,使肿瘤细胞不可逆停滞在G2期,最终发生凋亡。住友制药现已授权Sunesis制药开展本品治疗多种实体瘤和恶性血液病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本品与其他细胞毒药物联用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临床试验[6]。

7抗上皮细胞粘附因子单抗Catumaxomab

Catumaxomab[7]是由单抗HO-3衍生的一种三功能抗体,能同时激活T细胞和辅助免疫细胞,从而破坏拥有表面抗原----上皮细胞粘附分子的靶肿瘤细胞。该药在欧洲已获准用于治疗由上皮细胞黏附分子阳性上皮源性转移瘤所引起的恶性腹水,目前其正处于治疗卵巢癌和胃癌的Ⅱ期临床试验中。

近年抗肿瘤药物研究不断深入,在临床实验和治疗取得的效果也日见喜人。寻找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仍是医务工作者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赵炎磊,邢爱敏.新型肿瘤治疗药物-细胞凋亡诱导剂Elesclomol[J].药学进展,2009,33(5):229.

[2] 姚文瑾.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血管阻滞剂AA404[J].药学进展,2009,33(11):523.

[3] 张娜,蒋慧.砷剂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治疗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5,26(9):555.

[4] 赵炎磊.反义寡核苷酸抗癌药Oblimersen钠盐[J].药学进展,2009,33(10):475.

[5] 王卓,徐云根,郭青龙,等.抗肿瘤药治疗新靶点――Na+-H+交换器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0,34(2):49.

[6] 巫凤娟,杨臻峥.抗肿瘤药voreloxin[J].药学进展,2010,34(2):89.

抗肿瘤药物范文第6篇

关键词:替尼;抗肿瘤药物;专利分析

Patent Analysis of Anti Tumor Drugs of the Tinib

WANG Yan-Zhuo1,LI Zheng-Hong2,WEI Peng-Fei1,YU Shuang-Cheng1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Jilin,China;2.Library,The First Bethune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Jilin,China)

Abstract:Retrieval of the paten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ti tumor drug in china,from the patent application, the applicant, technical topic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and analysis of patent layout,on this basis,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related enterpri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 tumor drugs for the late development, patent protection strategy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Key words:Tinib;Anti tumor drugs ;Patent analysis

替尼类药物通常指的是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替尼类药物作为新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其具备疗效显著、靶向性高、不良反应小等多个优点,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2001年伊马替尼的上市拉开了替尼类在抗肿瘤化学药舞台的序幕,目前全球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超过20个,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抗肿瘤。2011 年,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EGFR 靶向抗肿瘤药盐酸埃克替尼的 上市,标志着打破了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1]。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替尼类抗肿瘤药物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对其专利的保护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药企要重视专利的应用[2]。本文对在华申请的替尼类抗肿瘤药物专利进行分析,了解其相关专利申请现状及专利布局,以期为我国制药企业制定专利策略、争夺本土市场提供一定参考。

1 数据来源

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6年8月8日,选择摘要和IPC分类号两个字段进行检索,检索到替尼类药物的发明申请专利共1070项,经人工去噪后得到845项与抗肿瘤药物相关的替尼类药物的专利。

2 专利分析

对检索到的替尼类抗肿瘤药物专利数据从申请趋势、申请人、法律状态、技术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替尼类抗肿瘤药物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1申请趋势分析 可以将替尼类抗肿瘤药物专利的申请趋势分为以下3个主要发展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是1993~2004年,处于萌芽期。该阶段专利申请量较少,且大多数是国外公司申请的,并且完成了核心专利的布局。如瑞士诺华公司于1993 年在我国申请保护包括伊马替尼的通式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和制备方法,1996年美国辉瑞公司在我国申请保护厄洛替尼的通式化合物,1996年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在我国要求保护吉非替尼的化合物[3]。此阶段由于原研公司已完成重要专利布局,且尚未有临床批准,仿制药企尚未跟进,所以国内公司在此阶段申请量较少。

第二阶段是2005~2010年,处于调整发展期。随着替尼类抗肿瘤药物逐渐显现出的的效果、效益,全球新药研发和国内仿制药开发纷纷瞄准了这一领域,这一阶段专利申请量有所提升。

第三阶段是从2011年至今,处于发展阶段。许多原研公司的核心专利相继到期,国内许多公司纷纷进行仿制药的生产。加之2011 年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EGFR 靶向抗肿瘤药盐酸埃克替尼上市,上市后两年的销售额分别为 3.1 亿和 4.8 亿元,这一丰厚的回报点燃了一众企业的热情,所以这一阶段专利申请量大幅提升[4]。

2.2法律状态分析 公开发明和实质审查占了50%的比例,可见一半的专利是近几年申请的,说明替尼类抗肿瘤药物依然是研发的热点,见图2。

2.3申请人分析

2.3.1申请人类型分析 由图3可以看出专利申请人类型主要以公司为主,占了67.22%。说明国内的研发主要是由产业推动,产业化程度较高[5]。其次是以合作的形式申请,合作的形式很多,主要以公司与个人、公司与公司为主,如许学农与苏州明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孔庆忠与山东蓝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在我国以个人形式申请的专利容易中途放弃,个人的能力与公司相比有限,但如果个人选择与公司合作,便能发挥各自优势,达到1+1>2的效果。

2.3.2申请人分析 申请人排名中,国内申请人居多,前十名中占了九位,说明我国对替尼类抗肿瘤药物较为关注,具体情况,见表1。

国内申请人中,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量排在第一,均为近几年申请。2013年7月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获准替尼类产品上市的国内本土企业,主要涉及伊马替尼仿制药领域,说明其在伊马替尼仿制药领域科研实力强、投入较多[6]。

国外申请人中,诺华公司作为唯一进入申请人排名前十的非本土企业,主要以伊马替尼为主,但大多数专利不是近年来申请的。作为伊马替尼的原研公司,其在我国的专利布局十分严密,虽然2013年在我国申请的核心专利到期,但仍有许多专利处于保护状态。

2.4专利申请区域分析 经济发达地区专利申请量靠前。如图4可以看出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广东这五个地区的申请量占了全国的62%,其中江苏排名第一,占国内申请总量的24%,山东排名第二,占国内申请总量的16%,专利集中度较高。

2.5专利技术主题分析 对替尼类抗肿瘤药物专利的技术主题进行标引,分为化合物、晶体、盐、中间体、制备方法、组合物、制剂、用途、联合用药九个技术主题。由图5可以看出,制备方法和晶体排在前两位,申请人之所以将这两个主题作为申请重点是因为在临床已证明替尼类抗肿瘤药物具有显著效果的基础上,将其制成生物利用度更高、释放效果更好、更易服用的晶体是增加潜在市场的有效手段,且制备方法和晶体利于专利的继续布局[7]。

3 专利布局分析

替尼类抗肿瘤药物的申请量排名中,前三名分别是伊马替尼、厄洛替尼、吉非替尼。下面以伊马替尼为例,分别对诺华公司和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华专利布局进行分析。

3.1诺华公司在华专利布局分析 诺华公司在我国对伊马替尼专利的申请量最多,并且在我国伊马替尼申请的排名中居于首位,诺华公司作为伊马替尼的原研公司,所以对诺华公司关于伊马替尼的在华申请布局进行分析。

首先在技术布局上,诺华公司申请关于伊马替尼的化合物、晶体、制剂、组合物等多个技术主题,全面保护了伊马替尼及其相关衍生的技术专利,如图6所示。诺华公司于1993年首次在中国申请关于伊马替尼的专利,专利的申请号为CN93103566.X,要求保护伊马替尼的通式化合物。随后诺华公司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发,在申请号CN98807303.X中要求保护伊马替尼甲磺酸加成盐的新晶形专利,随着对伊马替尼研究的深入,相继对伊马替尼的组合物、制剂、用途等方面申请了专利,可以看出诺华公司率先对伊马替尼的核心专利进行保护,随后对组合物、制剂、用途等专利进行保护,可见诺华公司对伊马替尼在我国进行完善而周密的专利布 局[8]。在时间布局上,诺华公司关于伊马替尼在华专利的申请从1993年持续到2013年,如图6所示。这种连续性的保护策略使其在较长时期内垄断了伊马替尼的相关市场。诺华公司这种围点式的专利布局方法,围绕着核心专利,申请专利,这种有主次、分轻重的专利布局战略值得我国相关药物研发的企业学习[9]。

3.2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华专利布局分析 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对替尼类抗肿瘤药物专利的申请量排在第一,其中伊马替尼的专利申请量占有较大比例,所以对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对伊马替尼在华申请专利的布局进行分析。

在技术布局上,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以申请伊马替尼的中间体、晶体、制剂等 专利为主,其中关于伊马替尼晶体的专利占了很大一部分,如图7所示。由于诺华公司率先在我国申请了伊马替尼的核心专利,并构建了层层的技术壁垒,使得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一直集中在专利上。如在CN201010176726.2和CN201410026320.4中申请关于伊马替尼晶体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在申请号CN201410587903.4和CN201010176651.8 中申请关于伊马替尼中间体制备方法的专利。随着2013年,诺华公司在我国的伊马替尼原始化合物专利保护到期,使我国出现了关于伊马替尼仿制药的专利申请,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申请号CN201310320475.4和申请号CN201510254423.0中申请关于伊马替尼的精制方法,这种方法收率高,成本低,操作简单,对设备要求低,适合工业化生产。在时间布局上,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原研药厂专利信息的挖掘分析,于2010年开始申请关于伊马替尼的专利,虽然起步晚,但其发展迅速。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战线式布局,有重点、有延伸,通过专利和后续专利的布局为仿制药的生产做好了充足的准备[10]。

在华专利申请的时间轴

4 结论与启示

4.1我国关于替尼类抗肿瘤药物专利的申请量呈上升趋势。由于抗肿瘤药物需求的刺激,相关药物研发日益活跃,专利申请量近年来迅速增加,可以看出未来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4.2我国制药企业的药物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在申请人排名中,我国申请人占了绝大部分且排名靠前。但我国申请人的申请范围大都局限在我国,面临"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3绝大部分的替尼类抗肿瘤药物的原研公司都是国外公司,其不仅掌握着药物的核心专利,而且有着严密的专利布局。我国制药企业应以现有产品的技术和专利保护上的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并借鉴和学习国外公司分层次、有阶段的专利布局战略,在获得好的产品之后,应尽快对核心专利进行布局,并从核心专利到专利层层保护,确保专利布局覆盖全面,同时还要进行延续保护。

4.4随着许多原研公司的核心专利到期,我国企业纷纷抓住这一机会,进行仿制药的生产。专利主要集中在晶体和制备方法的申请上,既可以规避专利侵权,也可以进一步优化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为仿制药的生产做好铺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原研公司的核心专利到期,但其仍有许多专利处于保护中,我国制药企业需要提高创新和研发能力,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纪媛媛.运用专利策略争夺本土市场以EGFR 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专利现状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6):59-62.

[2]齐悦如,欧阳雪宇,陈红霞,等.舒尼替尼药物中国专利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2):169-164.

[3]青山."替尼类"抗肿瘤新药迎来井喷[J].中国制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4(4):1-4.

[4]李满宇,王青华.慢性白血病的克星.替尼类靶向药物之专利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8):116-119.

[5]西祥.新化学实体药物专利布局策略--以阿斯利康公司药物吉非替尼在华系列专利为例[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1):53-55.

[6]王斯婷,艾欣."陆勇案"的背后--伊马替尼在中国的专利状况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6(5):110-115.

[7]解佳烨,刘姝晶.靶向抗肿瘤药--厄洛替尼专利申请概况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4(8):48-54.

[8]郭杨,刘超,胡元佳,等.外国制药企业在我国专利布局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43(12):124-127

[9]朱萍.2002-201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专利情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10):828-832.

[10]张朝磊,欧阳雪宇,刘桂英,等.索拉非尼专利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11):1207-1210.

抗肿瘤药物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天然药物;肿瘤;筛选方法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59-02

1 动物移植性肿瘤实验法

1.1 概况:迄今为止,动物移植性肿瘤实验法仍是最通用的方法。现有移植性肿瘤接种成功率高达100%,可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大量(几十至数百只或更多)生长相对均匀的肿瘤,以供实验所需。动物多选用小鼠,偶亦见大鼠和地鼠,均雌雄皆可,但每批实验只用一个性别;一般给药7~14d,在第8~15天可解剖动物获得结果。该方法可以判断在动物耐受剂量下,药物是否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这是任何体外试验不能代替的,其结果可作为判别抗癌药物临床疗效的有意义的根据。

药物抗肿瘤筛选时,最好采用3种瘤株,即肉瘤、腹水性肿瘤和白血病株,国内常采用S180、艾氏癌腹水型和小鼠白血病株。然而,一种药物未必对各种类型的动物移植性肿瘤都有效,选择单一瘤株来筛选可能漏筛药物,特别是动物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与人的有较大差距时,假阴性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动物瘤株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对药物的敏感性比人类自发的癌瘤高得多,因此认为本法的命中率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为了要寻找对人癌特定细胞有效的药物,采用人癌(主要是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细胞株经体外试验法初步筛选有效的药物,然后将人癌细胞接种到T细胞免疫缺陷的裸小鼠或免疫抑制小鼠造模,以确证药物对人癌的作用。我国对新药在以上第一轮筛选有效的基础上,也推荐人癌细胞异种移植模型进行第二轮筛选。

1.2 瘤株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大多首先经动物移植性肿瘤筛选而发现的,从寻找新药角度看来,按照我国目前条件和情况,筛选细胞毒类药物可选用肉瘤S180实体性、艾氏癌腹水型(EAC)、肝癌Hep腹水型(HAC)或实体型(H22)、Lewis肺癌LL、白血病P388或L1210、黑色素瘤B16、肉瘤S37、肠癌C38、C26及瓦克癌肉瘤W256等。

1.3 疗效评价

1.3.1 实体瘤:天然药抑制率大于30%,化学药大于40%,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时,认为有苗头,需继续重复,连续3次,疗效稳定,则评定此药有一定疗效。

1.3.2 腹水性肿瘤:实验期间逐日记录动物的死亡情况。模型对照组动物通常在2~3周内全部死完,个别存活时间太长需剔除,但各组亦应相应剔除一只。如治疗期间模型对照组动物于7d内死亡超过20%,表示实验失败;反之,若对照组20%动物存活4周以上,实验亦应作废。治疗组观察时间一般为30 d(生存超过此限者,仍按30 d计算)。其疗效以生长延长率表示,计算公式如下:生长延长率(%)=(T/C-1)×100%,其中T指给药组平均存活时间,C指模型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

2 肿瘤细胞体外筛选法

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为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方向。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具有材料用量少、药物作用机制比较明确和大规模筛选等优点。目前,在细胞水平上对抗肿瘤天然药物的筛选主要是采用选取几种肿瘤细胞系,以培养细胞为实验模型,用结晶紫染色测定法、噻唑蓝(MTT)法、丽丝胺罗丹明B(SRB)法等检测天然药物及其提取物或单体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3 作用微管蛋白的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微管是由仅αβ微管蛋白异二聚体聚合而成的管状聚合物,是真核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管参与许多细胞功能,包括维持细胞形态、胞内物质的运输、细胞器的定位、鞭毛和纤毛的运动、染色体运动和细胞分裂等。无论是促进微管蛋白聚合、稳定已形成的微管类药物,还是以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类药物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使其生长受到抑制。作用于微管的药物如紫杉醇和长春新碱正是通过上述机制达到抗肿瘤目的,且与其他类型药物相比具有更好的疗效。因此,微管已成为肿瘤的临床治疗的有效靶点。

4 应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的筛选方法

实体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在肿瘤的新生血管是实体瘤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为肿瘤的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氧气。在其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有许多天然药物及其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如人参皂苷Rg3、红素、熊果酸等。

5 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的筛选方法

端粒酶是维持端粒长度的逆转录酶,对细胞增殖、衰老及永生化和癌变起重要作用,在多数肿瘤中表达较高。实验证明端粒酶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因此端粒酶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的靶点之一。

6 以DNA拓扑异构酶为靶点筛选天然抗肿瘤药物

DNA拓扑异构酶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的基本酶,广泛分布于细胞核内,通过DNA链的切割、转移和再连接来改变DNA的拓扑结构。DNA拓扑异构酶在细胞代谢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DNA复制、基因转录、翻译、DNA重组和有丝分裂等。抗癌药物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作用靶点是真核生物DNA拓扑异构酶Ⅰ,吖啶类化合物、鬼臼毒素类化合物、异黄酮类化合物、阿霉素等则作用于真核生物DNA拓扑异构酶Ⅱ。

这些药物可通过DNA拓扑异构酶Ⅰ、Ⅱ引起DNA双螺旋的一条或两条链的断裂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7 结语

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路在天然药物抗肿瘤的实验研究中起关键的作用,体内动物移植瘤实验、体外细胞实验、作用微管蛋白的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应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的筛选方法、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的筛选方法、以DNA拓扑异构酶为靶点筛选天然抗肿瘤药物、应用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筛选方法、天然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筛选、天然药物诱导细胞分化的筛选等方法,但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分析结果时要注意多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分子药理学及天然药物提取和分离技术等的发展和成熟,天然药物的抗肿瘤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将会有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李耀武,周有骏,朱驹.作用于微管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5,(01)

[2] 朱雍,陆涛.抗肿瘤药物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 2007,(05)

抗肿瘤药物范文第8篇

由药剂科主任根据《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和抗癌药品使用说明书制定抗肿瘤药物使用调查分析表。对两组患者的病例报告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使用药物名称,单次给药剂量,给药方法,适应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发生程度,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治疗期间用药种类等。

2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23.7±4.1)天,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17.6±2.5)天,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65392.2±1658.2)元,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49637.5±912.7)元,两组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用药种类为(4.7±1.2)种,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用药种类为(2.3±0.5)种,两组患者的平均用药种类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两组患者应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给药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中13例表现为变态反应,9例发生在泌尿系统,11例表现在心血管系统,7例表现在血液系统,57例表现在消化系统,其他器官不良反应8例,共计105例,发生率54.1%;实验组患者中10例表现为变态反应,7例发生在泌尿系统,9例表现在心血管系统,5例表现在血液系统,49例表现在消化系统,其他器官不良反应6例,共计86例,发生率38.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X2检验结果显示:X2=10.873,P=0.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讨论

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抗癌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有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有些植物性抗癌药物的适应症和毒理作用尚未完全明确,医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抗癌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禁忌症等尚未完全清晰,存在单次使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的问题,有些患者的用药方法存在误区;经过药剂科规范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模式干预后的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两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药剂科规范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模式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5]。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每种药物的药效,药理和毒理作用均不相同,有些植物性抗癌药物的有效成分尚不明确,加之患者病情体质等个体差异,导致患者用药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也因人而异。所以医院药剂科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的必要性,把好医院购进药品的质量关,严格评估审核处方,出现严重分歧时要积极和医生进行沟通,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掌握抗癌药物前沿动态,研究适应症和药理作用尚未明确但治疗效果尚佳的植物性抗癌药,对抗癌药物的药效不良反应适应症进行科学系统的跟踪评价;定期和临床医生组织院内学术交流,向其讲解最前沿的抗癌药物信息和相关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等,使医生能充分掌握用药情况,药师查房时要根据肿瘤科患者的特殊性质,及时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合理用药,消除其常见的用药误区,对于常规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要提前告知患者和家属,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和身体状况,先向临床医生提出可行的参考意见,当患者出现急性危重的毒性反应时,要协助临床医生进行救治[6]。综上所述,药剂科规范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是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治疗过程中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此模式在肿瘤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抗肿瘤药物范文第9篇

[关键词]肿瘤 分子靶向药物 纳米药物 基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6―65―02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它生长旺盛,常呈持续性生长。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如基因突变、疾病引发、环境污染、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能诱发肿瘤的发生发展。现在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加上化学疗法等手段,控制进一步发展扩散。笔者就近些年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一下。

1 分子靶向药物

随着对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组织内可能存在一群具有类似干细胞功能的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分子靶向药物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分子靶点设计,具有治疗特异性强、效果显著、基本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优点。

1.1 单克隆抗体

1975年,koller和Milstein获得单克隆抗体。为此,两位发明者于1984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单克隆抗体与抗癌药物或毒素结合起来,就成为威力强大的抗体“生物导弹”,把药物运送至病害部位,从而使抗癌药物发挥药效。抗CD20的单抗,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Mebthera,美罗华)是一种嵌合鼠/人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与纵贯细胞膜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与抗体结合后,CD20不被内在化或从细胞膜上脱落。CD20不以游离抗原形式在血浆中循环,因此,也就不会与抗体竞争性结合。利妥昔单抗与B淋巴细胞上的CD20结合,并引发B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通过I和Ⅱ期临床试验,表明RT是安全有效的,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复发性或顽固性淋巴瘤后,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中包括166例复发的滤泡性淋巴瘤病人。病人每周以375mg/m2静脉给药一次,共4周,总有效率为48%,其中CR率6%。疾病复发时间为13个月,平均有效时间为11.8个月。另外,西妥昔单抗为人源化(IMC-C225,E225,Erbitur)人鼠嵌合性单抗,对EGFR有高度亲和力。临床试验显示,Cetuximab虽然不能延长患者的存活期,但可以减小某些患者体内的肿瘤体积并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同时也能有效治疗头颈鳞状细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但Cetuximab属于人鼠嵌合抗体,反复用药会产生人抗鼠抗体反应(HAMA),具有局限性。还有抗HER一2的单抗,如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在转移性乳腺癌的Ⅲ期临床试验中仅有15%的反应率。

1.2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酪氨酸激酶通常表达于上皮来源的实体瘤。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在实体性肿瘤中都有高水平的表达,与肿瘤的进展、患者低生存率及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有关。研究发现,在常规化疗中加入吉非替尼并不比单纯常规化疗更能改善生存。吉非替尼I期单药治疗研究表明,对晚期头颈部癌、晚期结直肠癌、晚期前列腺癌和晚期乳腺癌疗效。厄罗替尼是HER-1/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王洪武研究发现在其中的2个亚组中,观察到了明显好的疗效,即患者肿块EGFR阳性亚组厄罗替尼有效率为11.6%,阴性亚组有效率为3.2%。厄罗替尼主要治疗原发性肝癌,与吉西他滨联合可用于治疗晚期胰腺癌,但是能否代替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真正成为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一线方案目前尚无定论。

2 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具有颗粒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活性中心多、催化效率高、吸附能力强等特性,制成导向药物,达到靶向输药至特定器官的目的。汤庆超在纳米药物应用于肿瘤研究发现,在鼠肝转移模型(M5076网状细胞肉瘤)中已经证实将药物负载于常规纳米粒子后可增强抗肿瘤效果。阿霉素-PIHCA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抗转移效果,应用阿霉素-PIHCA纳米粒组比游离阿霉素组转移数大大减少。纳米粒子成分提高化疗效果的潜在机制,肝作为一个药物贮器是阿霉素从健康肝组织中向恶性癌组织的传递作用。

3 基因治疗

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使原癌基因激活,研究者开始从基因角度治疗癌症。如抗血管生成治疗,它以肿瘤新生血管为作用靶点,切断肿瘤生长转移所需要的“营养供应”,从而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汤坚强等利用构建反义组织因子cDNA转染大肠癌LoVo细胞系,结果显示,转染组的LoVo细胞,其基质金属蛋白7(MMP-7)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均明显下调,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与MMP一7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因此大肠癌细胞可通过其胞膜蛋白TF直接或间接影响下游MMPs的表达。在人类50%的肿瘤中发现,p53基因有缺失和突变,可见与肿瘤关系十分密切,因而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治疗的研究非常广泛。研究证实,p53基因不仅可以抑制原发性肿瘤的生长,而且还可以抑制肿瘤转移。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曾被用于治疗复发的头颈部肿瘤。

4 结束语

抗肿瘤药物范文第10篇

一、抗肿瘤药物肺毒性的鉴别诊断

抗肿瘤药物相关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是广泛的,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BAL)对排除感染是有用的,BAL对排除肺泡出血也是重要的。在肺泡出血的病人,回收的BAL有血性和含有血红素的巨噬细胞,在BAL液中见到恶性细胞应考虑癌症的淋巴管播散。继发于吸入、脓毒血症和胰腺炎的ARDS也可以根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而怀疑。如果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功能不全和血清B-型脑钠肽水平升高建议为心源性肺水肿。两侧漏出性胸水和用利尿剂后肺状态快速改善是典型的心源性肺水肿。

二、影像学表现

肺部影像学可有四种表现:①非特定区域磨玻璃影,②多灶肺实变,③斑片状分布的磨玻璃影伴有小叶间隔增厚,④两侧广泛磨玻璃影或实变伴有柱状支气管扩张。最常见的分布为非特定区域的磨玻璃实变影,最高死亡率的分布是两侧广泛磨玻璃实变影,这代表了弥漫性肺泡损伤。也可表现为单侧或两侧胸水。晚期可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严重的可表现为蜂窝肺。

三、诊断

经支气管或开胸肺活检能确诊肺炎,并可排除其它疾病如淋巴管转移癌、血管炎。非特异性肺炎、机化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肺炎、肺纤维化和弥漫性肺泡损伤通过肺活检得到诊断,这种病理分布是非特异性的,且不应认为是药物性肺损伤。当肺炎发生在治疗开始后不久(如几小时到几周),又缺乏其它可解释的呼吸困难的原因,使用激素治疗和停用可疑药物后肺炎快速吸收,可做出化疗药物相关性肺炎的诊断。

四、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

抗肿瘤药物肺损伤的机理不太清楚的,建议可能有几个机理,直接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化学性肺泡炎)或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然后和某些细胞毒药物一起释放致病的细胞因子和促使炎性细胞聚集。由化疗药物(如吉西他宾)全身释放的细胞介质也可能导致毛细血管渗漏和肺水肿,阳性淋巴细胞刺激试验和CD+4/CD+8细胞比率的提高建议是淋巴细胞活性引起的肺损伤,且肺泡巨噬细胞也可能起作用,自由基(完全的无氧)也可能损伤肺泡,尤其是丝裂毒素C肺毒性。EGFR在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上表达,且可以侵害肺泡壁的修复,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损害肺泡修复机理,可能潜在地影响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肺损伤,包括脓毒血症,放疗和其它药物。联合化疗可能增加肺毒性的发生率,以前存在的肺部疾病如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COPD、放疗、广泛肺转移性疾病、以及很差的功能状态也与肺毒性的增加有关,高的吸氧浓度也可以增加丝裂毒素肺炎的发病率或使其肺炎变得严重。

五、常用抗肿瘤药物的肺毒性

1.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是烷化剂药物,具有抗各种实体瘤的活性。已注意到异环磷酰胺肺毒性常常是和其它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所引起的,有报道用异环磷酰胺治疗软组织肉瘤后发生致死性间质性肺炎,在一项多西他赛和异环磷酰胺的Ⅱ期试验中,联合化疗NSCLC病人有3例病人(6%)发生间质性肺炎,3例病人中2例死于呼吸衰竭。异环磷酰胺代谢物4-硫-异环磷酰胺和谷胱苷肽反应,降低红细胞抗氧化储备,这种反应可导致罕见的正铁血红蛋白血症。2.奥沙利铂主要联合氟脲嘧啶和叶酸治疗肠癌,有报道使用这种药物3~6个月可以发生伴有纤维化的间质性肺炎。治疗几个月后这些病人表现为缓慢的进行性咳嗽和呼吸困难,但是这种病可能发展的更快。使用激素治疗后10~20天死于呼吸衰竭的病例已有报道。奥沙利铂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肺炎是一个罕见的并发症。3.表阿霉素表阿霉素联合其它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肺毒性已引起重视。有几个病人在胸部放疗后几周内使用表阿霉素发生了严重的肺炎。在一项研究中,用5-氟尿嘧啶、表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治疗乳腺癌病人,发生间质性肺炎达9%(44人中有4例),引起高度注意的是这些病人使用了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两个病人还接受了一个剂量的紫杉醇。尽管这些报告不支持表阿霉素的肺毒性,但是表阿霉素和其它药物联用时发生肺毒性的可能性极大。4.博来霉素JeanM.Torrisi,MD等报道博来霉素主要用来治疗癌、肉瘤和淋巴瘤。用药后1~6个月出现呼吸困难,它的肺毒性有几种放射学分布,包括隐原性机化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过敏反应最常见,可能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5.索拉非尼GeorgeR等用索拉非尼单药治疗复发或顽固性、晚期NSCLC的二期多中心非对照试验中,他们给这些肺癌病人服用索拉非尼400g每天2次,直到疾病进展或发生药物相关毒性时停用。52例病人接受了索拉非尼治疗。1例病人被认为是药物相关性肺出血。6.马妥珠单抗马妥珠单抗可以阻断EGFR的活性,它作用于EGFR突变的NSCLC病人,与它有关的支气管痉挛已有报道,占使用病人的5%。用药前使用糖皮质激素能预防支气管痉挛的发生。7.特癌适(西罗莫司脂化物)特癌适是雷帕霉素类药物,具有抗肾细胞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多种形式的恶性胶质瘤和胃肠内分泌肿瘤。特癌适引起的间质性肺炎是非剂量性肺毒性。有报道使用特癌适25~250mg/wk的病人发生间质性肺炎的比例为1%~36%,肺炎的起病通常发生在使用特癌适治疗16周内(范围为2~16周)。在一个系列病例里50%的病人没有临床症状,通过胸部影像学诊断为药物相关性肺炎。胸部CT可能显示为磨玻璃影或实变。8.紫杉醇紫杉醇和多西他赛引起肺炎的估计发生率分别在0.37%~12%和7%~26%。呼吸困难、咳嗽和肺浸润常发生在治疗后1~3周。肺毒性可能的危险因素是每周1次或每2周1次要比每3周1次发生率高,联合吉西他宾和伊立替康也是危险因素。已有描述严重的肺炎和肺纤维化可导致死亡。轻症肺炎病人倾向自行吸收或使用小剂量强的松后吸收(强的松每天40mg2周),轻症肺炎不禁忌后来继续使用紫杉醇治疗。再次使用的安全性已被报道。胸部影像显示为两肺网状影或网结影、局灶性实变和上叶为主的两肺斑状密度增高阴影。9.伊立替康肺炎是伊立替康的一个剂量依赖性的副作用,已有报告使用伊立替康后发生中重度肺炎的发生率为2~16%,发生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病人约9%,因严重肺炎致死的病人约3.5%。10.拓扑替康拓扑替康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转移癌和小细胞肺癌。治疗后的卵巢癌病人或肺癌病人呼吸困难发生率为3%~4%。已描述几例拓扑替康引起的肺毒性,包括弥漫性肺泡损伤、机化性肺炎、伴有肺泡内大量巨噬细胞的轻度肺间质纤维化,呼吸衰竭发生在肺间质纤维化之前。11.沙利度胺(反应停)沙利度胺可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其它癌症,它引起呼吸困难报道为4%~5%。使用沙利度胺的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的报告率为0~43%。已经观察到接受沙利度胺联合化疗(16%)要比单独使用沙利度胺(5%)的发生率要高。轻度肺间质纤维化、淋巴细胞肺泡炎和机化性肺炎也有描述。12.吉非替尼吉非替尼相关肺毒性通常发生在治疗后的90天内。肺弥散功能下降、间质性肺炎、弥漫性肺损伤和肺间质纤维化已有描述。吉非替尼肺炎致死率为1/3。肺炎的危险因素似乎是以前有过肺损伤,如吸烟、化疗、放疗、感染或肺纤维化。13.厄洛替尼厄洛替尼治疗晚期实体瘤可引起肺炎。有人研究使用厄洛替尼150mg/d,同安慰剂进行对照,发现肺炎的发病率是0.8%。Vahid和Esmail描述了2例厄洛替尼相关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这些病人在开始使用厄洛替尼治疗后4~6天出现发热、咳嗽、低氧血症。胸部影像表现两肺磨玻璃阴影,且发现BAL液中细胞数升高且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分别为26%和89%)。1例病人使用大剂量激素后好转,4天后拔出气管插管。第2例病人发生脓毒血症休克后死亡。14.吉西他滨吉西他滨是是治疗各种实体瘤的主要化疗药物,如晚期NSCLC、胰腺癌、乳腺癌等,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它也能引起肺部毒性。TamuraM等报道,他们从2006~2011年共诊断66例药物相关性肺毒性,其中吉西他滨引起的8例,HRCT(高分辨CT)的主要表现是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5例,过敏性肺炎样分布3例。15.依维莫司依维莫司是一种激酶抑制剂,适用于:①舒尼替尼或索拉非尼治疗失败的晚期肾细胞癌。②需治疗但无法根治性手术切除的伴结节性硬化的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它的肺毒性。JunpaparpP等报道使用依维莫司可引起弥漫性肺泡出血导致严重的肺毒性。DepuydtP等也报道1例病人服用依维莫司后出现弥漫性肺泡出血致死。

六、药物性肺炎的治疗

药物相关性肺炎的主要治疗是停用可疑药物和全身使用激素,尽管激素广泛用于治疗药物性肺炎,这种治疗并没有对照临床试验进行评估。重要的是要排除感染病因后才能使用激素。有人推荐发生呼吸衰竭的病人使用甲强龙1克/d治疗3d。对于不太严重的肺炎病例,使用小剂量激素(甲强龙60mg,q6h)。根据经验,全身激素治疗可快速改善缺氧和撤除机械通气。加强护理、支气管扩张剂、静脉输液、血管加压药和机械通气可用在严重过敏反应和循环衰竭的病人。

上一篇:睾丸肿瘤范文 下一篇:肾脏肿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