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范文

时间:2023-11-18 08:56:54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篇1

关键词:肺癌 化疗药物 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63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50-01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随着生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未来数年将是癌症的高发年份。肺癌,是呼吸科和肿瘤科面临的重大疾病,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严重,更加剧了肺癌的发病几率。据报道,全球每年新发病约160万,死亡138万,居癌症首位,而我国更是有每年约60万人死于肺癌,肺癌发病率高达0.497‰[1,2]。

目前治疗肺癌主要有三种手段: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其中用药物进行化学治疗应用非常广泛。传统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细胞毒药物,抗代谢药物等,现在仍大多数属于一线用药,而新的化疗手段,如靶向药物治疗,激素治疗,基因治疗也正逐渐走向临床。本文就肺癌化疗药物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 传统药物

1.1 细胞毒药物。代表药物有顺铂、卡铂、氮芥、环磷酰胺等。主要机制为:烷化DNA分子中的鸟嘌呤或腺嘌呤等,引起单链断裂,双螺旋链交联,从而改变DNA的结构,损害其功能,妨碍RNA合成,最终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以顺铂为例,它是临床治疗癌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具有抗癌普广、作用强、疗效确切等优点,不仅可以有针对原位癌,对转移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缺点是基本上没有选择性,毒性很大,所以通常会和其他的药物联用,以减少顺铂的用量,从而降低副作用,减少患者痛苦。据Moscetti等报道,顺铂与吉西他滨合用,少见III度以上的不良反应[3,4]。

1.2 抗代谢药物。代表药物有5-氟尿嘧啶、替吉奥等。主要机制为:在细胞内转化为有效的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后,通过阻断脱氧核糖尿苷酸受细胞内胸苷酸合成酶转化为胸苷酸,而干扰DNA的合成。同顺铂一样,5-氟尿嘧啶是最早发现的抗肿瘤药物之一,也有抗癌谱广的优点和副作用大的缺点。近年来,研究者们在原5-氟尿嘧啶上进行了结构改造,合成出了许多衍生物,以求降低其毒性,并与其它抗肿瘤药物进行了联合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例如替吉奥就包括了替加氟、吉美嘧啶、奥替拉西三种组分。Takigawa等就替吉奥治疗晚起非小细胞肺癌进行了研究,发现总体反应率达到75%,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为1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达到了27.9个月,结果表明,用替吉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广阔的前景[5]。

1.3 微管蛋白抑制剂。代表药物有长春瑞滨、紫杉醇、多西他赛。主要机制为:在有丝分裂的间期,作用于微管蛋白,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解聚,保持微管蛋白稳定,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此类药物来源广泛,很多都可以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直接得到,而且副作用相对前两类药物较小,因此应用非常广泛。Juan等研究发现,采用低剂量的紫杉醇单周给药,发现患者有着良好的耐受性和可观的中位生存期。而长春瑞滨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II期单药化疗的客观有效率为4%-39%,中位生存期为5-10个月,不良反应轻微,甚至神经毒性更小于对照组,因此长春瑞滨单药化疗已经成为老年晚起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

1.4 核糖核酸还原酶抑制剂。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是生物体内唯一能催化4种核糖核苷酸还原、生成相应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酶。该酶是DNA合成和修复的关键酶和限速酶,对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着调控作用。如果抑制该酶的活性,DNA链合成停止,进而DNA断裂、肿瘤细胞就无法继续增殖,常见的核糖核酸还原酶抑制剂药物有吉西他滨。该药物常用于治疗无法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整体反应率为14%-58%,中位存活数为6.2-12.3个月,且不良反应轻微,仅5%患者发生III度的白细胞下降及恶性呕吐。

1.5 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二氢叶酸还原酶是利用NADPH还原二氢叶酸产生四氢叶酸的氧化还原酶。四氢叶酸是体内一碳单位转移酶系统中的辅酶,参与了嘌呤、嘧啶的合成,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增殖都具有促进作用。而叶酸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酶的活性,阻碍了四氢叶酸的生成,干扰DNA和蛋白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达到抗肿瘤的目的。目前,用于肺癌治疗的最典型的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为培曲美赛。它主要针对于非鳞癌的治疗,安全性好,为国内外各种指南所推荐。Weiss等曾研究发现,培曲美赛的不良反应非常轻微,仅有2.5%的患者出现了粒细胞缺乏性发热,而作为对照组的多西他赛,这个数据高达19%。

1.6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DNA拓扑异构酶存在于细胞核内,能够催化DNA链的断裂和结合,从而控制DNA的拓扑状态,即拓扑异构酶参与了超螺旋结构模板的调节。具体的作用过程是通过酶和DNA结合进行反复的打通、封闭来改变拓扑结构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就作用于这个复合物,通过稳定分裂的酶-DNA复合物,是DNA的合成不能顺利进行。这类药物的代表是羟基喜树碱,它来源于天然植物喜树的果实和叶中,伊立替康是它的衍生物,应用更为广泛。Yamamoto等研究了伊立替康单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发现中位生存期为441d,III度以上的不良反应少见,体现了它的药用价值。氨柔比星自2006年上市以来,就广受关注,一直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特效药使用,展现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2 靶向药物

尽管传统药物在肺癌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但这些药物的选择性较差,往往具有很大的副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抗肿瘤靶标被发现,靶向小分子药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肺癌,研究的热门包括以下几类。

2.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最常见的是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即EGFR抑制剂,EGFR是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之一,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胞外配体结合区、跨膜区和含酪氨酸激酶结构的胞内区。EGFR与配体结合后,会发生二聚化,激活胞内区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胞质区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暴露更多的结合位点,激活Ras-Raf-MAPK信号通路和PI3K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的增殖。因此,从源头上抑制这一过程,可以达到抗肿瘤的目的。例如吉非替尼于2003年进入临床,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它对于亚洲、女性、非吸烟患者的作用更为明显,但是总生存率较以往并没有明显改善,因此2005年被撤出了美国市场。厄洛替尼、阿法替尼等衍生物相继被开发出来,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随着时间推移,耐药现象开始变的严重,因此EGFR小分子抑制剂仍然有大量的研究空间。

间质上皮转变因子c-Met是另外一种酪氨酸激酶,据报道,c-Met的表达与肺癌细胞的浸润转移能力相关,并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在肺癌的恶性进展和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c-Met抑制剂crizotinib已经进入了临床研究。

2.2 细胞凋亡因子抑制剂。细胞凋亡抑制因子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内源性抗细胞凋亡因子家族,主要通过抑制Caspase活性和参与调解核因子NF-kB的作用而抑制细胞凋亡。这类因子的作用已经在多种肿瘤中得到证实,而在肺癌研究中近几年也成为了热点。例如Bcl-2,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细胞凋亡因子,作为一种跨膜蛋白,它调节细胞凋亡主要有三种方式,通过改变线粒体巯基的氧化还原状态来控制膜电位,或者通过在线粒体外膜上形成阳离子选择性通道,允许质子从线粒体膜间隙逃逸至胞质,或者抑制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来调节细胞的凋亡。目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Bcl-2抑制剂Genasense已进入临床研究。

生存素是作用最强的细胞凋亡因子,在肺癌组织中具有特异性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则没有,这为它的靶向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生存素还是第一个将抑制细胞凋亡和细胞恶变直接联系起来的分子,因此理论上具有更强的作用,目前生存素抑制剂YM155已经进入II期临床。

2.3 Cox-2抑制剂。Cox即环氧合酶,是前列腺素合成所必须的酶。Cox-2抑制剂通常应用于非甾体抗炎药领域,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Cox-2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报道,长期使用Cox-2抑制剂可以使肺癌发病率下降28%。这是因为,Cox-2的过氧化酶活性可以催化很多致癌物质的异体氧化反应,从而激活更多的致癌物质,使DNA发生突变,导致肿瘤生成。这一机制在吸烟者的上呼吸道中更为常见。因此,Cox-2抑制剂有助于抑制吸烟引起的肺癌,具体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其他抑制剂。类似的可用于靶向治疗的受体和抑制剂还有很多,比较常见的靶点有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等,针对它们已经有大量的抑制剂研究出来,有一些已经进入肺癌临床研究,普遍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3 激素类药物

同靶向药物一样,寻找内源性抗癌物质也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尤其是激素类物质,针对肺癌的治疗,激素类药物主要有以下两种。

3.1 血管紧张素。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肿瘤的生长、代谢、血管生成、转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通过激活PI3K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的。多项体外研究发现,注射有血管紧张素的的荷瘤裸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偏低,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说明血管紧张素可以诱导肺癌细胞凋亡。

3.2 胸腺素。胸腺素是具有免疫增强活性的多肽小分子,由动物胸腺产生。Moody等通过皮下给药的方式每天给予动物一定剂量的胸腺素,之后发现,动物肿瘤大小显著性变小,结果表明胸腺素在肺癌治疗中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4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针对一些复杂疾病提出的新理念。所谓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癌症等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肺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基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清楚这些基因的作用,将可以从根源上治疗肺癌。当然目前基因治疗技术仅仅在起步阶段,未来还有许多空间值得去探索。

5 总结

在肺癌化疗中,传统的一线用药普遍存在着副作用大,对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没有选择性的问题。近些年来,伴随着药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渐被阐明。以一些与肿瘤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酶作为药物筛选靶点,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位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肿瘤药,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研发的重要方向。而激素类药物和基因治疗等辅助手段也处于蓬勃的发展之中。相信随着多学科的发展和融合,会有越来越多的肺癌化疗药物走向市场。

参考文献

[1] 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J]. CA. Cancer. J. Clin. 2011, 61 (1): 1-22

[2] Chen WQ, Zhang SW, Zou XN, et a1.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06 [J]. Chin. J. Cancer Res. 2011, 23(1): 30

[3] Moscetti L, Nelli F, Panalino D, et a1. Gemicitabine and cispl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mpact of comorbidities on safety and efficacy outcome [J]. J. Chemother. 2005, 17(6): 685-692

[4] Pezzuolo D, Pennucci A, Mambrini P, et a1. Low dose fractionated cisplatiplus gemcitabine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J]. J. Chemother. 2010, 22(4): 275-279

化疗药物篇2

【关键词】 肝纤维化;药物治疗

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时,肝内纤维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这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目前认为,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ECM在细胞间质的过度沉积是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本文主要对近几年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有所帮助和借鉴。

1 针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各环节的治疗

1.1 抑制肝纤维化和加强肝细胞再生能力

齐墩果酸能明显降低实验性肝损伤动物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以及肝组织的炎性反应和纤维化过程,促进肝细胞再生,加速肝坏死组织的修复。超微结构显示,此药能保护、稳定溶酶体膜及细胞器的生物膜,恢复其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功能,使细胞内外离子和水的移动复原,使胞质疏松化及气球样变的肝细胞恢复正常,肝细胞再生能力加强,肝纤维化受抑制,尚有纠正蛋白代谢障碍的作用。

1.2 抑制肝脏炎性反应和保护肝细胞

1.2.1 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是一种抗微管药物,能抑制微管蛋白聚合,从而抑制胶原生成细胞分泌前胶原。体外研究表明,秋水仙碱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动物实验中大量的证据也支持秋水仙碱有抗纤维化作用。

1.2.2 S-腺苷蛋氨酸(SAM) 其具有抗氧化作用。在抗氧化剂谷胱甘肽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肝损伤后合成SAM的甲硫氨酸酰苷基转移酶的表达降低。在一项大样本的酒精性肝硬化与SAM的随机对照研究中,患者总体生存率有所改善,提示SAM可以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1]。

1.2.3 维生素E 维生素E是肝细胞生长的重要保护因子之一,其对多种急性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对慢性肝纤维化有延缓作用。目前关于维生素E抗纤维化的作用已经明确。国外文献首先证明了维生素E可以抑制铁过载引起的肝纤维化;国内文献也报道,维生素E 可以直接阻止Ito细胞的增值和胶原的产生,从而可抑制铁诱导的肝纤维化[3]。因此,维生素E有望在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3 抑制HSC的活化和胶原合成

1.3.1 干扰素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随访结果表明,治疗临床显效者,肝纤维化改善达70%,有效或无效者无变化,对照组有40%病例进一步恶化。杜心芳等报道,小剂量干扰素应用副反应轻微,治疗CHB肝纤维化有一定效果。临床随访研究表明,在产生持续病毒学应答的丙型肝炎患者其肝组织纤维化可以减轻[2]。

1.3.2 前列腺素 姜藻等通过实验证实PEG能增加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细胞内cAMP水平,抑制肝内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促进胶原降解,并通过改善肝内微循环,保护肝细胞,抑制肝细胞坏死、凋亡,减轻肝纤维化。有研究认为 16,16-二甲基前列腺素E2(DMPGE2)可以通过保护肝细胞,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胶原合成,减轻肝纤维化[1]。

2 中医中药抗纤维化治疗

2.1 肝缩脾丸 为抗肝纤维化有效方剂,由黄芪、丹参、当归、炮甲珠、鳖甲等组成,具有补气养血、软坚活血之效,服后有缓解肝区不适,脘腹胀满,增进食欲之效,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治疗方面可以有效改善症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联合α-干扰素治疗较两者单用在抗肝纤维化方面效果显著,其机理可能为通过多个环节共同作用而起效。软肝缩脾丸通过补气养血活血等方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肝细胞微循环,促进肝细胞生化功能方面起效。

2.2 丹参素 中药丹参已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抗纤维化作用,丹参素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地直接刺激体外培养小鼠肝细胞的增殖,表明丹参素还有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的作用。

2.3 大黄素 大黄素是大黄、虎杖、何首乌等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李定国等证实其不但对肝脏纤维化大鼠降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升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降低白蛋白/球蛋白(A/G)有显著作用,而且能降低肝纤维化大鼠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及羟脯氨酸(HYP)的含量,降低肝纤维化的作用。

3 肝纤维化药物治疗尚存在的问题

目前人们对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有了不少新的认识,但其发病机制复杂,多阶段不同启动,且致病因素持续存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正负反馈交叉调节。因此,单一药物较难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已有不少报道发现一些药物以及抑制剂在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其抗肝纤维化作用,但与人体疗效观察不一定符合,已有的临床试验尚不够合理,体内和体外研究还有一些差距。此外,目前尚未发现对所有病因所致肝纤维化治疗有效和安全的药物,因此目前尚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参 考 文 献

[1] 陆伦根.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药品评价,2006,3(5):339-340.

[2] 贾继东,崔炎.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药品评价,2007,4(4):267-269.

化疗药物篇3

关键词:化疗药物;药物性肝损伤;机制;诊断

随着人口逐渐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中国未来将会进入一个癌症的高发阶段,根据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中国新增的癌症病例约占全球的20%,癌症的治疗则将成为未来医疗界的重要问题。化疗药物在癌症治疗中被广泛的应用,其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危险性也逐步增加。因此,应对化疗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进一步了解和关注。

1 DILI的定义

DILI是指在应用药物(包括处方药及非处方药)的过程中,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疾病。Petronijevic等对38个国家的637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在DILI所致的急性肝衰竭中,抗肿瘤药物占11.9%,居所有药物分类的第二位[1]。一项关于我国1999年~2012年DILI病因变化特点的meta分析发现,在2005年~2012年,抗肿瘤化疗药物所占比例(构成比为10.26%)较1999年~2005年(构成比为8.73%)增加,成为了DILI的主要病因之一[2]。

2导致DILI的常见化疗药物

研究表明,多种化疗药物都可产生肝脏毒性,如铂类、紫杉类、氟尿嘧啶类、伊立替康及分子靶向药物等。刘美岑等[3]对109例化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统计,研究表明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作用于微管的抗肿瘤药、铂类、烷化剂及其他药物如伊立替康、血管内皮抑制素等多种化疗药物均能引起肝损伤,主要以多种药物综合作用引起的肝损伤为主。一项关于抗微管药多烯紫杉醇与DNA合成酶类抑制剂(卡培他滨或吉西他滨)联合使用的实验表明,两者联合使用后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风险会增加1.47 倍[4]。叶冬梅等[5]通过在小鼠体内输注多烯紫杉醇发现,输注多烯紫杉醇的小鼠可出现肝细胞的大量变性,可见点状坏死,片状、桥接坏死,其周围有炎性细胞,并且发现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3化疗药物引起的DILI的发病机制

DILI的发病机制尚缺乏明确的阐释,目前大致被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6]:①药物及其在肝脏内代谢产物的直接作用;②药物介导的免疫损伤:少数个体、药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可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发机体的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③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药物代谢过程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及白介素-11等的基因多态性[7];④炎症反应;⑤其他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8]等。

4化疗药物引起的DILI的临床及病理表现

化疗药物引起的DILI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其表现可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脏脂肪变、原发性胆汁淤积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似[9]。轻者可从无症状,只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到轻微症状,如乏力、恶心伴发转氨酶的升高,多数可在停药后恢复。重者可出现黄疸、腹痛等临床症状,最终发展为重症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衰竭。

DILI最常见的病理表现为肝细胞的气球样变、小泡性的脂肪变性,在中央静脉周围还可出现点灶状甚至融合性坏死、严重可累及整个肝叶,肝细胞内可见胆汁颗粒淤积,胆管扩张,出现胆汁淤积,并且肝小叶中可见较多的kupffer细胞活化增生,嗜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0]。

5化疗药物引起的DILI的诊断及分型

由于DILI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及病理表现,所以其诊断属于排除性诊断,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RUCAM评分表作为DILI的诊断标准,它主要从7 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分别为使用药物至发病时间、病程、易感因素、伴随用药、排除其他病因、药物肝毒性的已知情况和再用药反应,随后根据累计分数将DILI 的关联性评价分为5个等级:极有可能(>8 分)、很可能(6~8分)、可能(3~5 分)、可能无关(1~2分) 和无关(≤0分),从而更准确地评估用药与肝损伤之间的关联性程度[11]。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药物肝毒性委员会修订的标准[12],DILI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肝细胞损伤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或ALT/碱性磷酸酶(ALP)≥5;胆汁淤积型:ALT>2倍正常值上限,ALP升高,且ALT/ALP≤2;混合型:ALT>2倍正常值上限,ALP升高,且2

6化疗药物引起的DILI的防治

为有效防治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发生DILI,临床医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医师在制定化疗方案前应询问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及是否曾因某种药物导致DILI,从而避免大剂量、长疗程地使用导致肝损伤的化疗药物。对于已明确可能造成肝损伤的药物非用不可时,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并给予保肝药物预防DILI的发生[13]。②在化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主要是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ALT、ALP 和总胆红素( TBIL)。其中,虽然AS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ALT偏低,但可作为ALT 的良好补充。TBIL也可作为一补充指标,但应用前需排除他能引起TBIL 升高的情况[14]。③一旦患者出现DILI,应及时停药,给予保肝药物应用,减少进一步损伤,重度肝损伤的患者应尽早进行人工肝治疗,或考虑作肝脏移植[15]。

随着新型化疗药物的出现,DILI的防治成为了癌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是DILI的重要处理方式。这将要求临床医师充分认识了解DILI的相关知识,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希望科研工作者能尽早发现新的生物学标记,尽快建立化疗药物肝损伤分子检测平台,对预测药物肝损伤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化疗药物的使用。

参考文献:

[1]Petronijevic M, Ilic K. Associations of gender and age with the reporting of drug-induced hepatic failure:data from the VigiBase[J]. J Clin Pharmacol, 2013,53:435-443.

[2]Zhou Y, Yang L, Liao Z, et al. Epidemiology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China: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cluding 21, 789 patients[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3,25:825-829.

[3]刘美岑,郭丽珍,沈洁.恶性肿瘤化疗药物性肝损伤109例临床特点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4,36(1):24-27.

[4]Wang Z, Liang X,Yu J, et al. Non-genetic risk factors and predicting efficacy for docetaxel-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mong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27(8): 1348-1352.

[5]叶冬梅,韦海明,兰顺,等.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致肝损害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药,2011, 22(01):182-184.

[6]李季泓.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工企医刊,2014,27(2):727-728.

[7]Liang X, Zhang J, Zhu Y , et al. Specific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IL10-592 AA and ILl0-819 TT genotypes lead to the key role for inducing docetaxel-induced liver injur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Clin Transl Oncol, 2013,15(4): 331-334.

[8]Andrade RJ1, Lucena MI, Fernández MC, et al.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An Analysis of 461 Incidences Submitted to the Spanish Registry Over a 10-Year Period[J]. Gastroenterology, 2005,129(2):512-521.

[9]Lewis JH, Ahmed M, Shobassy A, et al.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J].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06,22(3):223-33

[10]祖可佳,张立洁,常静,等.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病理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0):4-7.

[11]任晓非,许建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方法及评价[J].安徽医药,2008,12(5):390-393.

[12]Leise MD, Poterucha JJ, Talwalkar JA.Drug-induced liver injury[J]. Mayo Clin Proc, 2014,89(1):95-106.

[13]张艳梅,庄洁,陈瑞玲.药物性肝损伤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9(35):30-32.

[14]孔明,戴菁,孙旖,等.药物性肝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3): 290-293.

化疗药物篇4

重视对周围静脉化疗药物性胆囊炎的认识,该疾病类型特殊,少见。临床上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做出正确判断,适时手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

【关键词】 外科治疗,周围静脉化疗,药物性胆囊炎

中图分类号:R575.6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9-01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cause,clincial features and the treatment principles of the chemotherapentic drug-induced cholecystitis from peripheral intravenousMethodsto analyze the clincial data, the cause, the features and the result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he collection of 24 casesResults in these 24 cases,5 cases in a stable condition had LC after the clincial indcators tending to normal or ending the period of chemotherapy; among the other 19 cases which had emergency surgery, 15 cases had LC, 4 cases were converted to laparotomy. All the patients had got good recovery without complications. Conlusion emphasizing the knowledge of the chemotherapentic drug-induced cholecystitis from peripheral intravenous, the type of these cases is quite rare and particular. We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judge correctly and make a right time for the operation to avoid the comlications. It’s very significant to serize the right opportunity of the operation.

【Key words】 surgical treatment, chemotherapentic from peripheral intravenous, drug-induced cholecystitis.

周围静脉化疗药物性胆囊炎病例临床少见,诊断和治疗不甚困难,但如何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在临床医师看来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现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统计肿瘤病人周围静脉化疗期间急性胆囊炎病例共32例,除去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及其它有肿瘤压迫引起胆道梗阻等情况的患者8例,资料完整的病例24例。化疗前已患有胆囊结石症但处静止期未发病,化疗期间急性发作7例也归为统计病例内。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最小的29岁,最大者71岁,平均年龄53岁。病种分类:肺癌3例,乳腺癌6例,食管癌2例,胃癌3例,肠癌6例,其它肿瘤4例。病期:早期6例,中期11倒,晚期7例。化疗前已行肿瘤切除手术者10例,未行手术切除者14例。初治病人19例,复发病人5例,合并糖尿病5例,高血压8例。化疗方案均为国内常用方案。

2、临床表现和体征:24例患者均表现有发热、上腹痛、右肩部放射痛、恶心、频繁呕吐、进食后加重,3例伴有巩膜黄染;24例患者右上腹均有不同程度压痛,墨菲氏征阳性,可触及肿大胆囊,15例患者有局限性腹膜炎表现;血象升高11例(有4例高达2万),正常5例,降低8例;血淀粉酶轻度升高5例,正常19例;黄疸指数和或转氨酶升高15例,正常9例;血糖升高10例(均在10mmol/L以下),正常14例;B超示胆囊肿大,壁厚毛糙17例,胆囊结石7例;CT检查7例,示胆囊结石,胆囊肿大,胆囊周围组织轻度粘连,胆总管无增粗。胆囊穿孔4例。

3、治疗:(1)5例保守治疗后手术的患者保守治疗期间采用禁食水,上胃管持续胃肠减压,静滴抗生素(三代头孢和替硝唑),静滴参附注射液后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19例急诊手术静滴抗生素同时积极术前准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后改开腹手术。

结果

24例患者确诊后均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距胆囊炎急性发作时间(表1),其中20例用腹腔镜完成手术,16例顺行切除,4例逆行切除,手术时间45~150min,平均时间75min。4例因胆囊坏疽、穿孔及Calot三角结构不清,冰冻样粘连,胆囊管无法显露,中转开腹。术中胆囊减压9例,占45%;胆囊术中剥离时破裂3例,占15%;放置腹腔引流管20例,占83.3%。术后次日下床活动,术后24~48小时肠功能恢复。发热者体温3天内降至正常,腹腔引流管于术后72-96小时无引流物,B超提示胆囊窝及肝肾隐窝无积液后拔除。24例全部治愈,术后住院时间4~10天,平均4.5天。病理结果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8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12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4例。住院期间未出现胆漏,出血,胆管损伤,胆总管狭窄等并发症,随访3月至5年未发生上腹隐痛、上腹饱胀、恶心、纳差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讨论

1、病因和命名:急性胆囊炎发病原因常见为:胆汁淤积,细菌感染,其他因素(妊娠,大手术,烧伤,腹膜后血肿等)。而肿瘤化疗期间急性胆囊炎与上述原因有关外,还与化疗药物,给药途径,周期,化疗前是否已存在胆囊疾病相关。肿瘤化疗中最常见的毒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指化疗药物对消化道粘膜刺激、对粘膜上皮细胞的生长抑制、对植物神经系统以及延髓化学感受区的作用所致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胆囊毒性不在其列,资料显示化疗可引发胆囊炎,考虑化疗药物本身及其毒副反应引起胆囊缺血,胆汁排空障碍、引流不畅或反复恶心呕吐引发胆囊异常收缩,继发胃肠道细菌入血、胆道感染所致,资料文献称为化疗诱发胆囊炎或药物性胆囊炎,本组24例患者化疗前检查无胆囊炎症状,化疗周期中急性发作可说明此点。综合上述原因可将此类疾病统称为“周围静脉化疗药物性胆囊炎”可能较为合适,可与“动脉化疗药物性胆囊炎”及“术后急性胆囊炎”相区别。[1][2]

2、临床特点:(1)一般发生于化疗期间,本组均在化疗周期内。(2)原有胆囊疾患(胆囊结石)在化疗期间更易发作。(3)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普通急性胆囊炎者相似,如右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但频繁呕吐症状突出与化疗药物所致的消化道反应有所不同。(4)本组数据显示胆囊化脓、坏疽、穿孔比例较高,占16.7%,高于临床资料[3]值得注意。

3、诊断:本病主要是在肿瘤化疗时出现,临床医师常把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和胃肠道症状误认为化疗药物毒副反应所致,易被忽视,仅采用止吐、水化对症处理,导致病情恶化,值得注意。根据笔者诊治此病经验提出以下几点作为参考:(1)化疗周期内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伴有频繁呕吐且比此前周期内出现的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常规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者需进行相关必要检查分析。(2)已知患者原有胆道疾病者,化疗期间更应严格观察临床症状及病情变化。(3)本病患者有右上腹压痛,部分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或有局限性腹膜炎体征。(4)B超及CT可明确诊断此病。(5)其他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可成为诊断该病辅助依据,但特异性不高。

4、治疗:此病治疗方法首选外科手术治疗,但因其发生在肿瘤化疗期间,需兼顾患者全身情况是否能够耐受手术及胆囊病变程度,重点需关注白细胞计数,肝肾功能,血糖以及胆囊是否化脓穿孔。此病的特殊性和临床特点决定了治疗方式和手术时机的选择,盲目的过早手术忽视患者全身状况或追求纠正患者临床指标达到手术要求再手术都可能造成严重并发症。所以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的把握需做到个体化,不可一概而论。多数文献不主张急性胆囊炎时急诊行LC手术治疗,且认为行LC的时机以发病72~96 h为宜[4],因为胆囊炎急诊手术的并发症要明显高于择期手术,多数是经保守治疗后再行择期手术。本组24例患者中有19例采取急诊(48小时内)LC,未出现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说明急诊LC可作为治疗此病的首选治疗方法。遵循上述原则笔者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血象正常或轻度增高,临床症状重但经保守治疗有效,症状减轻者可选择在化疗间期手术并且首选LC,这样可不影响化疗正常周期,也可避免再次化疗时再发急性胆囊炎。(2)血象增高且大于1.5万,局限性腹膜炎体征且保守治疗(6小时)反而病情有加重趋势,B超或CT检查胆囊进行性肿大有化脓穿孔危险时,果断行LC。(3)重视B超和CT检查结果可了解胆囊病灶及其周围病变程度与进展、胆囊大小、形态、定位及胆囊床与肝脏的关系等,这些对手术方式与入路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胆囊本身解剖变异很多,只有通过常规检查,了解解剖结构,手术才能顺利成功(4)适时中转开腹,它是腹腔镜胆囊切除的补充,是手术安全的保障,遇到难以控制的出血,Calot三角结构不清,冰冻样粘连,胆囊管无法显露,可疑胆道损伤时,胆囊移位无法显露,均应及时中转开腹本组4例中转开腹者与此有关。

总括言之,治疗周围静脉化疗药物性胆囊炎可选择早期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避免因延误手术时机给患者造成更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王小林,主编.腹部介人放射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5

[2] 高卉 李军 王芳元术后急性胆囊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卷2期,64-65

[3].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74.

化疗药物篇5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75-02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肿瘤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而许多化疗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极易造成血管损伤,出现血管变硬、变黑及黑色素沉着,有时发生药液渗漏,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渗漏部位的红肿、疼痛及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需要外科清创、植皮,造成病人严重的伤害。我科通过培训护士、制备化疗专用输液卡夹、改进操作流程等,1年多以来在防范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医护人员培训

1.1 培训对象及方法对象为我科在职护士共7人;方法主要是理论授课及资料发放,授课定1年2次,分别在2月和7月进行。

1.2 培训内容以我科常用化疗方案、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强度、化疗渗漏的先驱症状、外渗的处理等列为主要内容。强化医护人员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

1.2.1 掌握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分类根据抗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的作用结果分类,化疗药物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发疱剂,如外渗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有阿霉素、表阿霉素、诺维苯等;第二种为刺激剂,如外渗仅引起局部组织炎症或疼痛,不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有5一氟尿嘧啶、顺铂、紫杉醇等;第三种为非毒性剂,如外渗不引起局部组织炎症或坏死的药物,有甲氨碟呤等。

1.2.2 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原则及解毒方法如果化疗药物外渗或病人出现局部疼痛或烧灼感等可疑渗漏时,基本处理原则为:①立即停止药物输人,保留针头。② 回抽残留的药物。③在渗漏部位皮下多点注射相应的解毒剂,如阿霉素可用50 200 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局部静注,或用8.4%碳酸氢钠5 ml+地米4 mg局部静注;而柔红霉素可用8.4%碳酸氢钠5 ml+地米4 mg局部静注等。常用解毒方法已制成表放于资料册中。④抬高患肢。⑤冷敷,一般情况下24 h内冰袋湿敷或药物湿敷,药物可用25%MGSO4或2~4%NaHCO,;但是长春花碱、长春地辛、长春新碱应在发生外渗24―48小时内每天至少热敷15~20分钟并抬高患肢,禁止冷敷。疼痛剧烈可用25%利多卡因或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1.2.3 组织实行常规性有关化疗方面防护知识考核,每季度1次,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分析及纠正,直到完全掌握为止;培训目标是要求科内全体护士对化疗药物的分类及外渗的处理原则掌握率达100%。另外科室也把培训过的内容及资料集中整理成册放在科室的资料柜内,便于大家随时查阅。

2 防范化疗药物外渗的技巧

2.1 制备专用化疗输液卡夹。我们按化疗药物分类制作输液识别卡,即在输液卡夹的右上角贴上图案色标。如:发庖剂为红标,刺激剂为黄色,非毒性剂为白色,以起到警示作用。因输液时巡视病房不单是责任班的事,科内每位护士都要有化疗药物外渗防范管理的意识,通过警示输液卡夹使护士有意识地增加巡视次数,观注化疗渗漏的先驱症状,及时发现化疗药物渗漏情况并做到及时处理。

2.2 制备化疗药物静脉外渗应急盒化疗药物外渗应急盒常备物有:33%MGS04、0.9%NaC1、10ml注射器、普鲁卡因、地塞米松、无菌方纱。要求输注化疗药物时,床边必须备有应急盒,以便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2.3 改进化疗操作流程为能提高防范的效果,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拿到化疗医嘱时,首先需评估药物的刺激程度,对化疗药物进行分类;其次选用化疗专用分类输液卡,对病人进行静脉化疗的宣教;准备好药物,携带化疗药物外渗应急盒,开始静脉化疗操作。

2.4 静脉通道的选择我科规定,如为发疮剂化疗药必须采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输液,刺激剂和非毒性剂可选用外周浅静脉进行输液。若采用外周浅静脉输液时,必须选用静脉留置针,避免使用钢针,因留置针是一种柔软的导管,可避免对血管壁的损伤,减少外渗的发生。固定留置针时需使用透明敷贴,便于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异常,当天化疗药输注完毕即拔除留置针,第2天如需输注需重新穿刺。

3 建立护患共同防范的管理模式

静脉化疗前,一定要向病人或家属讲清化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争取他们最大的配合。将药物外渗可能产生的局部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详细告知病人及家属,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告知病人化疗时应身着宽松外衣,在输注化疗药物时输液肢体勿受压,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液外渗;在输注化疗药物时尽量减少活动,以免针头移位造成药液外渗;如需大小便,要通知护士,更换成非化疗药物后再进行;巡视过程中必须询问病人输注化疗药物的感觉,输注过程中有无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如有上述不适立即向护士汇报,以便尽早发现药物外渗情况。

4 小结

化疗药物篇6

关键词 化疗药物 外渗 预防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267

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其作用机理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1]。在应用化疗药物的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和责任,因此要使化疗药物安全、有效达到化疗目的,必须加强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护理。

应用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

护理人员造成的因素:①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缺乏对病人病情的了解,健康教育水平有限,对病人沟通不和谐,收集不到有力问题,给病人增加了心理负担,对某些药物的特殊性不能掌握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模模糊糊,盲目使用化疗药物。②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缺乏经验,穿刺时针尖刺破对侧血管壁或针尖斜面未能完全进入血管腔内。选择血管有误和不当,若用药物期间,病人反应较重。随着改变,血管内压力增大,易造成针头滑出或穿透血管而引起化疗药物外渗。③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患者和家属因素:①患者血管:肿瘤患者由于病程长,局限性血管反复穿刺,反复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输血、采血等,对血管内膜不同程度的损失,使血管壁变薄、变脆弱、弹性下降。②患者的改变:由于化疗药物在应用前后对要先用其他液体,大部分病人一天内用几种化疗药物,需要时间很长,病人因生理需要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造成改变而药物外渗。③患者年龄:老年人因生理现象的退化,各种行为及反应失控,也增加了药物外渗的机会。④交流障碍:有的因语言不清,听力欠佳,难以表达自己的感觉,心里负担重空间、固执、加上家属的担忧拒绝配合医护合作。

化疗药物的因素:化疗药物种类较多,化疗方案因人不同,各种药物的酸碱度、浓度、刺激性、渗透压不同,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血管本身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对血管内膜产生局部损伤,如诺维本对恶性肿瘤化疗首先药物,其发疱对局部血管刺激性很强[2],极易损伤血管引起静脉炎而至药物外渗。

应用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①专科知识培训:请医师讲解各种化疗药物不同的用法,不同的注意事项。同时加强护士的债任心及安全意识教育,熟练应用化疗药物的方法和应急处理措施。对于刺激性化疗药物如:诺维本、阿霉素、顺铂等在应用时需要高年资或专科知识强的护士按规范操作,密切观察局部情况,护士在这些药物用完并冲洗完输液针管后,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事宜方可离去。对联合用药时,先用非发疱药物如: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等,在用刺激性发疱药,如均为发疱药,先用低浓度,两种药物应用之间需等渗盐水冲洗管道。在用化疗药物时,护士要随时观察针头是否完全在血管内,回血是否通畅,确保化疗药物完全进入在血管里。高浓度药物速度不宜过快,以免损伤血管和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反应。②血管的选择:合理选择血管建立系统的经脉使用计划。注意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选择小血管和远端静脉,对化疗时一般选用前臂或远离关节上下2~3cm处交替穿刺,避开肌腱、关节、神经部位,防止渗漏后引起肌腱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对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避开在患侧上肢化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化疗时避开上肢静脉化疗,虽然下肢静脉血液速度较慢,易于发生栓塞,但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化疗时必须选择下肢静脉化疗[3]。静脉穿刺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热敷局部血管,护士要熟悉每一位化疗患者的血管特性,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固定牢考,穿刺成功后应向家属和病人告知,及可减轻了患者的担忧又加强了护士的自我保护。针后按压针眼2~5分钟,避开药物沿针眼外渗。

应用化疗药物的卫生宣教和护理

告知患者和家属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提高在化疗期间的自护能力,而且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宣教内容以及患者和家属的认知程度,对不良反应者告知处理措施,解除其焦虑和恐惧。在用化疗药物时尽可能患者镇静,稍移动身体和静脉穿刺所在肢体。

化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宜消化、富营养的多种维生素,在用药前半小时给予预防性辅助药物如:胃复安、安定或按医嘱用药,防止消化道反应剧烈[4]。化疗病人主要不良反应之一――疲劳[5],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和饮食,改善情绪,提高睡眠质量,有利化疗的配合。

加强与病人沟通,介绍用药期间注意事项,配合化疗,树立治疗信心。让病人了解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性,以及预防外渗的相关因素,加强自护能力,杜绝药物外渗。

加强责任心,严格用药原则及操作规范,对外渗者严格交接班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用药期间备齐各种急救药物和器材,确保应有的救护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分为3期。Ⅰ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Ⅱ期:静脉炎性反应期;Ⅲ期:组织坏死期。

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蒽环类渗出后嵌在DNA链,引起的反应是慢性的。因为存在正常细胞吞噬坏死细胞的链性反应,所以愈合很慢。抑制炎性细胞的生成,引起成纤维细胞的受损。

参考文献

1 韩锐,主编.肿瘤化学预防及药物治疗.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1,1.

2 张连荣,冯喜平,池金风等.细胞毒药物性静脉炎防治的实验研究及疗效观察.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5,21(5):7-9.

3 王建霞.保护静脉与化疗.齐齐哈尔医学报,2002,23(5):549-550.

4 夏文艳.晚期肺癌肺动脉介入化疗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40-741.

化疗药物篇7

1临床资料

2006.11至2009.10,入住本科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肿瘤患者109例,其中,男59例,女50例,年龄23~81岁,乳腺癌34例,直肠癌27例,肝癌13例,食道癌11例,淋巴癌10例,其他恶性肿瘤14例。患者使用的化疗药物:烷化剂主要有异环磷酰胺、环磷酰胺,抗代谢类药主要有5-氟脲嘧啶、甲氨喋呤,抗肿瘤抗生素主要有阿霉素、表阿霉素、吡柔比星、丝裂霉素,植物类抗癌药长春新碱、紫杉醇等。对109例患者进行的1918次化疗药物输注,化疗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发生外周静脉输注渗漏反应3例,心律失常1例,性低血压3例,紫杉醇过敏2例,因护理观察和处理措施及时,均没有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2化疗护理风险的识别策略

2.1识别易发生化疗风险事件的护理环节

易发生化疗风险事件的护理环节包括化疗药品认知与保管环节、治疗输注环节、患者体内药物反应环节等。其中,化疗药品认知与保管环节,要了解药品的化疗原理,注意该药品的相关信息如药厂、批次、保质期等,要注意化疗药品有的要低温保存(如紫杉醇和澳沙利铂等),避免使用过期、变质或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化疗药物。

输注环节中,要严格“三查七对”,避免用错、配错化疗药品,输注时要尽量“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以保护病人血管,防止药液渗漏,输注中标挂特制的化疗药品输注警示牌。

患者体内药物反应的观察环节,包括:使用中要加强巡视,避免过敏和渗漏,严密观察生命指征,发现即时反应的先驱症状,立即紧急处理和报告,随即做好护病记录;使用后要加强病人追踪观察和随访,避免迟发性过敏等发生。

2.2识别易发生风险事件的人员

癌症患者是化疗风险的直接表现者。通常,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肥胖而外周静脉不明显的患者、受过多次化疗或长期输液造成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伴有心脑血管及免疫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静脉化疗风险;文化层次低、经济状况差、病程尤其是化疗时间长的患者和家属,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参与化疗的护理人员必须牢记“病人是医护人员职业存在的理由”,务必保持理智、耐心和热情,细心做好化疗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

医护人员从事化疗的技术质量是影响化疗风险的关键。资料调查发现:刚上岗的年轻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够熟练,即使穿刺成功但由于穿刺针固定不规范造成输液渗漏率较高,护士缺乏慎独精神且自身对静脉化疗外渗后果认识不足;个别老护士虽然工作年限较长,但接触化疗专科时间不长,对化疗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应急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抢救不及时等风险事件。因此,强化医护人员的化疗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及时建立化疗护理记录和完善医疗过程档案,是规避化疗风险的基本保障。

2.3识别化疗风险的临床症状

近期反应的即时症状主要有:①呼吸困难、心慌不适、脉搏增快等过敏性反应;②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体表反应;③心律不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心肌酶谱异常等心脏毒性反应或血管有灼烧或疼痛感;④恶心、呕吐、腹泻、粘膜溃疡等消化道反应;⑤肝脏损害;⑥肾脏损害、出血性膀胱炎;⑦神经系统毒性反应;⑧造血系统毒性反应等。这些反应一旦观察与处理不及时极有可能出现静脉炎、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及深部结构的损害,甚至需外科清创、植皮或其他紧急处理。

远期反应的症状表现,可出现:①延时性过敏反应;②心功能不全,可因ADM和其他蒽环类药物蓄积而引起;③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改变;④生殖器官的损害如不育、女性闭经;⑤第二癌出现,如在长期、连续应用大量化疗药物后,可引发白血病,近年来,已有长期应用鬼臼乙叉甙发生白血病者的报道。上述除闭经为可逆性的以外,其余晚期毒副反应均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预防的方法,仅为对症处理[2]。

3化疗护理风险的评估策略

3.1患者评估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基本病情、文化水平及对化疗的认知程度、自身静脉条件、接受化疗的次数、所用化疗药的药理毒性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其中,静脉条件的评估为重点,分成5个级别,当静脉评估达Ⅲ级以上即视为高风险对象,应加以高度重视。

3.2护士评估

全面评估护士工作的慎独精神、护理操作的规范程度、化疗基本知识、化疗的不良反应及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强度的掌握情况,了解护士对化疗渗漏、过敏的症状识别及处理的能力等,择优选派护士参与化疗护理。

4规避化疗护理风险的管理策略

4.1加强护理人员的化疗专科培训,建立化疗护理风险紧急处理预案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化疗知识和技能培训,主要包括癌症与化疗的基本知识、化疗药物对组织器官的刺激强度、化疗的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处理、化疗药物过敏的症状识别与处理、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每遇到一种化疗新药特药,要求护士掌握该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其护理应对方法等。进一步强化医务人员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特别对新上岗的、轮岗及换岗的护士更要重点培训。

强化护士的防患意识,建立化疗护理风险紧急处理预案,严格执行护理化疗风险处理与报告制度。一旦出现化疗输注风险事件,包括即时反应和延迟反应,发现者和值班护士是第一处理者,第一时间做出紧急处理并使用床头呼叫器报告医生;护理部门实施紧急护理协助,护士长根据处理情况,及时报告科主任;科主任根据参与紧急处理的情况,及时将疑难事件和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医务科和分管院长或院长。

4.2加强化疗时的护理质量监控管理

4.2.1保障化疗药物的输注质量,防止药物渗漏和出现不良反应

①正确建立静脉通道,要合理选择静脉,由远及近交替使用血管。②按规范要求实施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穿刺时先用生理盐水输液,固定好后再换化疗药物。③挂醒目警示牌,在进行化疗时,在患者的输液架上挂上科内自制统一的红色牌表示“正在进行化疗输液”,使医生和护士有意识地增加了巡视次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④及时准确记录,在《化疗患者登记册》上,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患何种肿瘤、化疗风险评估的分级、有无药物过敏史、目前患者对化疗的认知程度、化疗方案、有无静脉炎的发生、穿刺的部位、选用何种穿刺器材、是否一次穿刺成功、有谁穿刺和由谁更换化疗液、化疗液输注的速度等,并在《护理记录单》中详细记录穿刺的部位、穿刺器材、穿刺成功次数等并进行床旁交班。⑤拔针要求,注药完毕换生理盐水注射器冲洗后再拔针并压迫针眼。

4.2.2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①药物外渗后的常规处理,发现药物外渗或怀疑有外渗时采取以下处理措施[3]: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保留穿刺针头,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渗漏在皮下的药液,由保留针头注入相应的细胞毒药物拮抗剂后拔针并于局部皮下注入解毒剂。②化疗药物过敏的处理,要依药物致敏性不同和过敏程度而异,如发生WHO制定的Ⅱ度以上的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严密监护患者;轻度反应(WHO标准

4.2.3加强化疗后的质量监控

化疗后要求责任护士每天观察化疗穿刺部位的皮肤颜色、穿刺静脉的色泽情况、有无肿胀疼痛、有无针眼处的隐性渗漏以及是否出现化疗迟发性效应性坏死等。如患者在化疗结束的当天就出院,科内规定由专人在患者出院后1~3d进行电话随访并登记,及时了解患者的自我感觉情况。

4.3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建立护患共担风险的管理模式

化疗时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包括:①交待外周静脉化疗是高风险的操作,通过风险识别,提高患者在实施外周静脉化疗的风险意识,进而以取得患者的配合。②告知患者化疗时应身着宽松外衣,在输注化疗药物时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液外渗。③叮嘱患者在输注高危药物时,尽量减少活动,以免针头移位,造成外渗,如需大小便要通知护士,更换成非化疗药物后再进行。④询问输注化疗药物时患者的感觉,输注过程中有无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如有上述感觉立即向护士汇报,以便尽早发现药物外渗和过敏情况。同时,建立护患共担风险的管理模式,让患者和家属共同承担化疗风险,严格履行患者或家属签字制度。

5小结

由于化疗药物护理风险的危害严重,因此,必须完善和严格执行化疗药物输注及监护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规范抗癌药物的操作规程,加强用药全过程巡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化疗结束后,还需对患者进行跟踪观察、评估,避免迟发性反应所造成的严重损伤。

参考文献

[1] 邵云霞、朱文娣、梁桂霞.护理环节管理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医学.2005.11(5):457~459.

[2] 省略/xyzl/azhl/5667.htm .未署名.化疗药物的副反应及防治规范.2006年1月19日.

化疗药物篇8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43-02

化疗药物外渗是肿瘤患者行化疗时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热、痛、静脉炎,严重者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是0.1%~6.0%[1],国外报道是5%[2]。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渗透性、浓度、酸碱度有关。当药物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对血管内膜产生大量刺激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3]。

1.2 血管因素:反复化疗的病人,长期应用化疗药物,使患者静脉血管内膜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静脉内膜炎使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化疗药物外渗[4]。

1.3 操作因素:穿刺损伤是导致外渗的直接原因,如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等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外渗。

1.4 宣教因素:化疗前对病人宣教不够,未让病人认识到药物渗漏可能引起的后果,局部不适未及时通知护士或自行关闭输液开关。

2 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和分类

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将化疗药物分为发泡剂、非刺激剂和刺激剂。发泡剂如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紫杉醇、长春新碱、长春瑞滨。外渗后能够造成机体组织结构破坏、疼痛、组织坏死、感染以及剥脱;非刺激剂外漏多少也不会产生炎症和坏死;刺激剂如顺铂、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卡莫司汀、VP-16、5-FU、环磷酰胺。介于前两者之间,外渗可以导致局部炎症,但不形成溃疡。损伤机制:结合性是指药物与组织细胞核酸相结合,不仅引起立即损伤而且寄宿于组织内,与细胞内的DNA结合,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损伤局部组织,产生局部坏死性损伤。常见药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放线菌素、丝裂霉素、光辉霉素等;非结合性是指药物不与组织细胞核酸相结合,植物碱类药物主要通过脂溶作用破坏细胞膜,MTX渗出可干扰叶酸代谢。常见药物包括:长春碱类、卡莫司汀、氟尿嘧啶等。

3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3.1 正确使用药物: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浓度、输入速度。①给药顺序为SAS:S生理盐水A给药S生理盐水,应先输入生理盐水回血无渗漏后再输入化疗药物,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冲洗。②联合用药时,原则上应先输入非发泡剂,如均为发泡剂,应由低浓度到高浓度输入,两种化疗药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

3.2 合理选择血管:根据药物选择最佳部位的血管,避免选用腕部掌侧、手背、关节等处,一般选用前臂静脉交替给药,使损伤静脉得以修复。对长期化疗的病人,中心静脉置管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保护血管最有效的方法。

3.3 提高专业技术:①负责化疗输液的护士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掌握化疗药物的特性,对新药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②穿刺技术操作应熟练,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对化疗患者应加强巡视,发现情况及时处理。③穿刺成功后,先输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确保在血管内再接化疗药物。④如同时使用几种化疗药应先给刺激性小的,中间用生理盐水间隔静滴;化疗药物滴完后仍需静滴普通液体冲洗静脉,以防药液滞留于血管内使血管内膜持续受损害。

3.4 加强病人宣教:对病人宣教是防止药物外渗的关键,化疗前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向病人介绍化疗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外渗的后果,告知病人用药时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诉医务人员。

4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4.1 早发现早处理:一旦发生外渗或疑有外渗,立即停止输入,不要拔针,在严密无菌操作下接一注射器进行多方向穿刺作强力抽吸,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4.2 局部封闭:根据药物渗出量范围做局部皮下环形封闭,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多点注射,封闭范围要大于渗漏区,深度最好至渗漏区底部,不可过浅,2%利多卡因加生理盐水、地塞米松5mg配制成0.25%利多卡因30ml(即封闭液),在无菌操作下沿外渗局部环状作向心性封闭,抬高患肢,避免受压。外渗面积较大者,间隔24h重复封闭,直至治愈。

4.3 冷敷、湿敷:冰袋间断冷敷24h,可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又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扩散、吸收,并灭活外渗药物[5],冷敷后24h后用50%硫酸镁湿敷,3~4次/d,每次30~60min。机理主要是利用其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的消退,达到止痛的目的。

4.4 药物治疗:临床用高渗葡萄糖加维生素B12和地塞米松治疗各型静脉炎如红肿型、硬结型、坏死型,效果佳。陈氏[6]所选用氟轻松软膏是糖皮质激素类外用药。同时氟轻松软膏副作用较少,使用安全方便,可以指导患者自己定时使用。该药价格便宜,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用氟轻松软膏防治静脉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4.5 局部坏死组织的处理: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后必须连续观察病人的局部情况,加强交接班,一旦渗漏部位皮肤由暗红色转为黑褐色,溃疡形成应注意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常规给予换药。局部涂湿润烧伤膏以止痛、生肌,促进创面修复。如创面愈合不佳,必要时可行植皮术。

总之,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大、毒副作用强,本文通过分析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和处理等,得知正确地使用药物,合理选择血管,提高专业技术,做好化疗前准备工作以及加强巡视和交流,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科学、合理、有效地护理好肿瘤病人的血管,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他们的痛苦,延缓其生命并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哲海,孙莉,于金明.肿瘤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51

[2] 杨瑞祥.血管外渗性损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87,8(1):34-36

[3] 赖利.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1,17(1):78

[4] 张萍.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9):2119

[5] 庄仁,王世萍.输液渗透对机体损伤和防治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8

[6] 陈春娜.氟轻松软膏防治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1999,20(6):477

上一篇:体育运动范文 下一篇:运动手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