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本控制范文

时间:2023-03-20 17:15:11

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1篇

环境成本是指某一经济组织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耗费的自然资源和相关生态要素的价值,以及为了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行为和政策实施。它是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为前提,以环境成本预测为依据,采用适合的模式与政策,控制环境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大气、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治理环境污染已然提上日程。环境成本控制是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环境成本控制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单一,成本控制未贯穿产品周期全过程

随着各种污染源的迅速递增,现有的环境控制体系不能及时与之匹配,导致大多数的环境控制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忽视了采购环节及售后环节产生的环境污染。另外,外部环境成本计量与控制的缺失,有效的环境成本信息与评估方法的缺乏,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项目评估时的准确性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

(二)成本管理方法转换不及时

从成本发生的时间角度看,成本管理方法有事前与事后管理。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采用的是事后处理法。事后处理法就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把发生的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事后处理法下,企业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不足,对环境故障成本无法控制,可能导致环境支出额巨大;另外,由于此方法着眼于对现行生产过程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在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成本控制效果不明显。目前,大多数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依然采用的是“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环境成本控制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并没有考虑产品使用阶段和最终废弃阶段的环境成本。然而这些环节的环境成本所占比重较大,这无疑会给企业增加额外的成本负担,影响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以及经济效益。

(三)环境成本管理控制体系不健全,环境污染预防意识不强

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企业管理者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声誉、后续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因此单纯从主观层面就不能给相关环保部门提供明确的环境成本分析数据,进而导致企业环境成本数据缺乏可靠性和及时性,也影响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目前,在环境保护方面,企业环境污染的监管标准及处罚力度不到位,未建立环境污染的影响评价体系,因而无法进行环境成本的有效监控。环境成本控制考核指标的缺失,短期利益行为的盲目追逐,导致大多数企业缺乏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环境治理效果不得力,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四)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不充分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实际发生的成本,对产品的设计、采购、消费等阶段的环境成本均没有考虑,企业成本控制范围过于狭窄。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的控制不力。另外,由于未充分考虑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对环境会计要素没有给予确认。这些都导致了企业无法统一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模式,对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等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使投资者、债权人等不能真正了解企业内在的风险。

三、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打破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使成本控制渗透到设计、采购、生产、营销和回收等各个环节

生产阶段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最核心的阶段,可从进行清洁生产、加强三废的治理来进行环境成本的控制。但是,现行的污染源已经不单单出现在生产阶段,在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核算控制,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还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被废弃整个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因此,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应建立一种全面覆盖企业流程各个环节的全新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以实现对企业环境成本更有效的控制及管理。

(二)运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实现事前与事后成本管理方法的有效转换

事后管理法与事前管理法的有效转换是实现环境成本全面控制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污染源多样化的发展,先前的事后管理法已经不能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最佳效果,事前管理法优势突显。它不仅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而且还可以对各项可能的方案进行价值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的比较中筛选出最优方案,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产品生命周期方法下企业成本控制涉及企业设计、生产过程及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能充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资源,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业成本法不仅提供了产品成本信息,还提供了操作成本和成本信息,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内部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两种方法都是科学成本控制方法的体现,在实际的环境成本控制过程中可以实现事前与事后的方法转化。另外,除了上述的产品寿命周期法和作业成本法外,为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还可以采用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绿色ERP系统设计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效模式。根据ERP设计思路:企业将环境成本引入ERP系统,进行ERP系统的绿色设计,是利用ERP的强大的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等功能,根据生产中每一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制定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机制,实现内部与外部效益的最大化

控制环境成本的源头,为使企业同时产生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果,采用一定方式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各个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实时在线交流最新的信息,选择环保节能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另外,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与环境治理能力,选择最合理的生产方式,保证预期生产效率的同时,将污染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从而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生态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要求企业控制污染不能仅仅局限在生产环节,要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民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要求企业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继而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对环境成本的控制。只有加强在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方面的意识,实现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四)建立完善的成本信息披露制度,实现政府监管下的环境成本信息充分披露

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的成本,企业应该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详细披露,并进行对比分析。成本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化解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环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应用是指借助企业的环境成本数据,及早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预测在环保方面进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价,为管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决策提供支持。企业只有实现对环境成本信息公开、有效的披露,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环境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需要有效的政府监管。政府主管机构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对企业关于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明确企业应予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范围,使企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有明确的认知,并使企业对环境成本核算做到有法可依,指回收利用产品使用和维护处置导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进而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环境保护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

(五)加强政策导向,实现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环保政策的制定与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企业的排污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并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成本。企业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政府的各种导向性政策的实施,可以使企业在发展经济利益时更注重长远性和全面性,提高自身环境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先进技术改变和提高传统的产业优势,将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率的经营转化为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营,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由资源消耗向技术生产创新驱动的转变,由传统的产业组织结构向现代化产业集群的转变。转变为大力发展高效产业以及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产业,并带领各产业向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经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要求。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并从中求得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业绩是可以互补的,提高环境业绩应视为企业取得竞争力的活动,生态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补充与支持。因此,企业应坚持环境经营观念,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将企业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文明的双赢。

作者:纪晓丽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自俊.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8):66-71.

[2]孙继辉,兰柏超,徐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环境成本控制探讨[J].学术交流,2011,(8):82-84.

[3]聂建平.从低碳经济角度看企业成本控制[J].财会月刊,2016,(18):90-93.

[4]王普查,董阳,宿晓.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3,(9):116-119.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2篇

一、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一)经济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环境支持生产发展,在提供人类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废弃物的回归。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了分析,认为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然而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却是有限的:一是资源的有限,尤其是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的物资及能源等是有限的;二是接受垃圾、污染物排放,自然净化、恢复机能的有限。如果人类的生产发展超过了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据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极大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保护导向性”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三)企业要达到盈利目标必须要承担环境责任。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部分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也已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将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还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贷款的企业一律不予贷款。(四)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国家对部分会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或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企业环保责任范围将扩大,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

二、企业环境成本及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1998年2月,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讨论了有关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避免和处置废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该定义隐含着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企业的环境成本可能是主动发生的,也可能是被动发生的,是“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和“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第二,企业的环境成本包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已经造成了环境负荷的增加,企业为改善或弥补该项环境负荷而发生的成本。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是指企业在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向外排放前进行处理所发生的成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是被动的,预防性成本则是主动的。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预防性成本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废弃物回收)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事先控制。对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行为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同时还应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采用事先控制,环境对策成本的增加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环境惩罚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为企业积累社会资本。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从传统成本控制发展而来,但与传统成本控制相比,又有其自身特点:(1)全面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立足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企业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的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并实施分析、控制。(2)外向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重视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注重对企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分析和生态设计,关注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把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加以全面考虑,而不是把眼光单纯地放在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上,不是仅从价差、量差、效能差异和人工差异等方面降低成本。(3)竞争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上。企业通过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可使企业获取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获取环保机构支持、扩大企业知名度范围、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环境风险、改善社会关系、更低成本地融资等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将更具竞争性。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多数企业并未真正把环境成本控制作为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之一。大多数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停留在对企业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即“三废”的控制处理上,即购进先进的处理系统,提高加工工艺流程,以确保所排放的污染物能够达到管制标准。处理模式也只是停留在事后处理上,就是在环境被破坏后才采取办法降低环境损失成本,不能预先积极地采取措施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损害。(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单一。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缺乏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不能根据企业内部因素的不同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用不同的控制方法,或者是协调使用多种方法,而只是采用单一的目标控制法,且目标不明确,更没有具体的指标来保证目标的实现。(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能贯穿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企业目前的环境成本控制只是对其生产或服务的某个阶段进行控制,一般只是对看得见污染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步骤进行控制,并没有将环境成本控制贯彻到生产的全过程。企业应在采购阶段考虑供应商环境绩效,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生态设计,从各方面降低环境成本。(四)企业部门间存在环境成本转嫁现象。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成本,一般由导致该成本发生的相应部门负责,当企业需要降低总体环境成本时,往往是由这些部门分别采取措施。在这种方式下,各部门出于传统考核机制的压力,可能会以增加其他部门的环境支出或未来的或有支出为代价,尽量优化本部门目前的环境成本信息。这使环境成本的责任仅仅是在各部门之间被重新分配,而对整个企业环境成本的降低却没有发挥作用。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措施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现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针对目前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提出以下完善企业环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成本控制的措施。(一)自觉将环境成本控制作为应履行的社会职责。企业要有效控制环境成本,首先要将环境成本控制作为自己的职责,才有动力与压力从各个方面降低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既包括对显性环境成本与内部环境成本的控制,还包括对隐性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的控制。因此,企业必须从研发阶段、供应阶段、生产制造阶段、销售阶段、售后服务阶段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并对日常环境管理成本以及其他非正常环境成本进行控制。(二)使用超前控制模式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要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企业不应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应建立先进的污染预防系统、清洁生产体系和污染治理工程,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全面预防与管理;不能只是在污染发生之后才花费大量的成本去降低损失。要依托于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价,致力于不断改进的产品生态设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并使企业获得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产品回收再利用、增强职工身体健康等效益,并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三)协同使用多种方法控制环境成本。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应该也不可能只通过一种控制方法来实现。应该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协同使用来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四)使环境成本控制贯穿生产全过程。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能够体现永续经营的理念,因此企业应贯彻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具体可通过研发设计阶段的生态设计,原料选定阶段的绿色采购,生产阶段的清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环保包装、绿色运输,废弃物回收中的废物再利用,日常管理的时刻环保意识以及社区环保的公司绿化等来实现。(五)建立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对环境成本作出科学的规划;对各部门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从整体上对环境成本实施控制;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无效行为,促使各部门在顾全大局的基础上降低本部门内部的环境成本。(六)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单凭一个企业的力量难以形成降低环境成本的有效解决办法,无论各个企业如何努力都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如果同类企业或者是具有纵向关系的企业能够联合起来,互相协作,以一个整体共同商讨环境成本控制这个问题,则效果会完全不同。因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可以发挥规模效应,使环境成本控制能够事半功倍。(七)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国家应该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标准化定价,并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标准等有关法规,使企业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评价标准,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披露和报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国家还应该通过合理征收税、费,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如征收用于维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税,以及使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排污费。国家对企业环境的管制可采用教育、法律、行政管理和经济等手段,各级政府可采取相应的保障和扶持措施,鼓励企业从事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增加企业的环境经营收益和盈利能力。综上所述,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保护环境而放弃企业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企业应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环境成本控制核算

一、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环境会计这一新兴的会计学科应运而生。作为环境会计的核心,环境成本已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高度重视,西方国家特别是日本、美国等都对环境成本概念、分类、计量和信息披露等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联合国国际会议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 次工作会议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将环境成本定义为:“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要求而发生的其他成本。”我国对环境会计的认识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会计界对环境成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方面。

二、环境成本控制的特征

环境成本控制是在传统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控制对象和信息披露上引入了有关环境成本的内容和信息,使成本控制的范围扩大了。与传统成本控制相比,环境成本控制有如下基本特征:

1.确认和寻找减轻传统成本控制中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使成本控制为改善环境服务。

2.将传统成本控制中涉及环境问题的成本加以反映列示,减少传统财务标准与环境标准间的冲突。

3.设计新型的成本控制系统以鼓励企业做出有利于环境改善的决策。

4.为满足内部和外部的需要,提供新的成本信息,以促使企业对环境负责。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的发展

企业环境成本按其控制的环节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目前,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对于环境支出的控制大多采用事后控制法,事后控制法是指在企业在发生环境问题造成环境影响之后,对环境问题设法进行清除和弥补的行为,并将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列为环境成本。采用事后控制法的企业对环境污染缺乏预防意识,尽管环境控制成本可能会较低,但对产生的环境故障成本则无法控制。由于采用事后控制法不涉及到生产工艺流程,对于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甚微,对由此产生的环境支出也起不到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在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控制效果不太明显。因此,这种被动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显然已不适应目前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了。

事中控制法是对环境成本的发生进行过程控制。这一环节的主要是从技术经济方面来考虑产品成本问题,跟踪产品的生产过程,监督和控制环境成本的发生,记录、整理和分析成本数据资料,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的依据。事中控制法是保证各责任中心进行有效成本控制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各个层次目标实现的保障。

事前控制法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的方案进行价值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的比较中筛选出成本费用最少的方案予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事前控制法的实质就是协调处理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以达到环境相关总成本最低的目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选择可行的生产方案时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现金流出最少,而应该把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企业可以通过事前规划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以生产过程无污染为目标的生产方案,即绿色生产方案,并建立相应的支出收益预算。采用绿色生产流程的前期投入较大,但是随着各类环保设备和设施的正常运转就可以将企业的环境故障成本逐渐降低到一个极低的水平甚至为零,而且以后企业也无须追加太多环境控制支出,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的环境总成本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并且使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达到最大。事前控制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环境成本的发生方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环境成本控制方式。

四、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

西方国家目前在环境成本控制中采取的方法有很多,但运用最为广泛的主要有如下两种。

1.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ABC)又被称为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算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这一方法运用的原理是: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并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一种动态的成本信息。一般情况下作业成本法的运作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确认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然后把资源费用追溯到对应作业中;第二步为每一种作业提供一个成本驱动比例,将所有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中。所以对环境成本而言,其发生就可以通过作业这个桥梁实现最终分配给具体产品的目的。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1)提高了环境成本信息的可靠性。作业成本法建立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对环境成本进行作业层次上的分析,并选择多样化的作业动因进行环境成本的分配,从而提高了环境成本的对象化水平和环境成本核算信息的准确性。(2)满足环境成本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作业成本法在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进行了动因分析,保证环境成本分配准确地追溯到各个产品,揭示了环境成本发生的原因,有利于企业管理部门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及准确计算产品的盈利能力。

如火力发电厂,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的作业主要有除灰、废水处理和厂区绿化美化三部分。除灰作业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燃煤而发生的,所以可以选择燃煤的数量作为其成本动因,同时废水处理和厂区绿化美化这两项作业可以选择废水处理数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分别作为其成本动因,构成各项作业的成本库。企业要将各个作业成本库中已经发生的费用分配到具体的产品中去,这种分配的实现可以通过先确定每个作业成本库的动因分配率,然后再分别计算每种产品应当分配到的成本。

2.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成本法(LCC)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一种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会计核算和控制方法。采用生命周期法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控制是对作业成本法的补充和深化,对环境成本的作业成本分析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而且包括了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成本。使得产品成本项目更为完整,从而满足企业管理对产品成本核算的需要。

采用这种方法,环境成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普通生产经营成本。指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直接有关的环境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能源成本、厂房设备成本等,以及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生产工艺支出、建造环保设施支出等。(2)受规章约束的成本。指由于遵循国家环境法规而发生的支出,如排污费、监测监控污染的成本等。(3)潜在成本(或有负债)。指已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而法律规定在将来发生的支出。

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产品形成的各个阶段分别核算上述三类成本。对于第一类成本通常可以直接从账簿中取得实际反映的数据,对第二类成本则可以根据成本动因进行归集分配,而第三类成本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预测,如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替代品平价法等。

采用生命周期法控制环境成本的优势在于它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本都考虑在内,包括了产品设计阶段污染预防以及产品售后阶段产品回收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把分散或隐藏在传统会计系统中的环境成本数据进行了汇总,以此计算产品的盈利能力。生命周期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制度下企业仅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环境成本的缺点,补充计算了潜在成本,使得产品成本信息更为准确完整,环境成本信息更具有可靠性。

五、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机制保障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综合性工作,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应从多方面入手,建立可靠的保障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是推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通过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标准等有关法规,使企业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标准,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披露和报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促使企业实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和按理。

2.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是促进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外部动力。政府的指导监督是多方面的,包括及时研究环境成本控制中出现的新问题,主导编制有关法规,监管企业环境成本等信息的披露和。

3.促进第三方审计的实施,保障企业环境成本信息公正、客观、真实披露和。要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审计标准,统一由会计事务所或独立的环境监督机关对企业环境报告及相关的环境成本信息进行审计。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环境保护;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9-0043-02

1 引 言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进行基本分析,采用适当的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目的为降低环境成本和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控制。环境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使企业达到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优。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不仅给国人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同时也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隐患,最为突出的是我国的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由此产生的环境成本支出也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

2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2.1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取得的成绩

2.1.1 企业环保意识逐渐树立,环境成本控制初显成效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地加强,并且采取了积极的防范措施,如进行环保投资、实施节能减排的技术改进、缴纳排污费、进行ISO等环境相关认证,不少企业获得了环保有关的财政补贴,能够自觉对所要排放的污染物做到先测量,使之达标后再排放,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自觉投入清洁生产资金,企业的年生产总值越高,投入的清洁生产资金越多,最终企业因此取得的经济效益也越好。例如广东某电化厂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在清洁生产方面总投资3682.92万元,进行技术工艺改造,不再使用毒害品氯化钡,大大降低了生产的危险性;每年减少氯化钡使用量1568吨,节约费用392万元;同时每年增加副产品芒硝利润471.5万元;每年可节约电能4122.4万千瓦时;每年利用富余氢气1755吨;减少盐泥废渣排放量2500吨,减排煤渣1296吨,企业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相对于直接排放污染物所支出的环境成本也有所降低,这说明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成本控制已经有了初步成效。

2.1.2 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环境成本控制监管体系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颁布了一系列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监管等管理体系,如ISO 9000、ISO 14000管理体系和计量体系等,以保障企业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下高效地生产。地方政府为了达到建设生态城市的标准,在原有环境监管体系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严格执行监管工作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统一领导与分级归口管理相结合、层层抓落实的强有力的监管体系。

2.1.3 部分实现了“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

在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的处理上,很多城市贯彻“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策略,逐渐让更多的企业把环境成本控制问题落实到实处,从企业的每个环节中获取随之带来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2.2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意识落后

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也使得一方经济得到了比较快速地发展,但是只有部分企业能把环境成本问题放在企业各种筹资、投资、生产、销售等环节中考虑,很多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意识仍然比较落后,还是以事后对自身生产而产生的废弃物的控制处理为主,即购进先进的处理系统,提高加工工艺流程,以确保所排放的污染物能够达到所管制的标准。但是这种事后处理模式,只有在发现环境遭到破坏后,才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环境损失成本,并不能真正意义上起到成本控制的作用。

2.2.2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一套健全的机制体制将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起到促进作用,可以使得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以机制体制的要求为参照,最终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而目前很多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的体制机制尚不够健全,没有一套成熟的机制体制,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流程来应对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企业只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生产活动,等到发现给环境带来破坏而需要承担经济和社会责任的时候为时已晚。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把环境成本控制落实到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实现最终的环境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

2.2.3 企业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目前在我国对很多企业来说并没有生产成本控制那么重要,因此基本上我国所有企业都没有设立环境成本控制的专门岗位或者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对环境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环境成本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企业的财务人员并没有对环境成本进行明确地核算,而是将环境成本外部化,记录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中反映,使得企业的管理层并不能清晰地了解到具体在环境成本上的支出,导致管理层不能作出关于环境成本的周密、合理的决策。

3 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3.1 企业角度的对策

3.1.1 明确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实现增值和生态循环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不仅仅只局限于生产制造阶段,环境成本存在于从产品研发到最终销售整个生产链的每个环节。明确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排定环保重点整治的项目非常重要。例如,在生产前对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进;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环保设计,从而减小环境成本的发生概率;在销售时采用环保包装进行产品的推广,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声誉,而且增强在消费者心中的环保形象。企业应做到在各个流程都使成本最小化,从而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如河南莲花味精集团从生产的工业废水中提取制成“肥液”,把制污路线改成生态路线,在集团内形成了增值和生态循环。即将小麦加工成味精、面粉;生产的废料和麦麸等加工成优质肥料和饲料;把饲料和小麦等的秸秆用于养牛;开发牛肉、牛奶产品,把牛皮加工成皮草制品。这种“变废为宝”做法,不但治理了污染,而且增加了效益。

3.1.2 制定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企业只有制定了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才能引导企业自身更好地进行运作。运用价值链分析,将企业视为彼此关联的生产活动集合体,制定生产各环节的环境成本控制目标。例如企业制定“每月检查、每季审查”减排管理战略目标,强化督察考核,强化排污费核定与征收,加快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环境成本控制战略目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将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制定得详细一些,例如,定期对企业生产所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可行性分析,依照战略目标进行相关处理,这样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3.1.3 实行全员控制,并加强企业间合作

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所以缺乏对环境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而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单靠会计人员和管理层的事后控制是不够的,需要处在产品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试点企业落实在会计体制比较健全、管理层素质比较高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通过对全体员工的定期培训,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环境成本计量、核算和信息披露体系,并进一步加以推广。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协调企业各部门关系,加强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废弃物之间的循环关系,将前者企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作为后者企业的生产原料加以利用,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并且发挥企业的规模效应,从根本上降低环境成本。如常州第一热电厂和附近的常州东南印染厂,由市环保局牵线搭桥,利用印染厂的碱性污水进行热电厂烟囱脱硫的方案,使两厂的环境成本都得到降低,产生了“双赢”的效果。

3.2 国家政府部门的对策

3.2.1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虽然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已颁布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10余部,国家环境标准360多项,地方法规600多项,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20余项。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已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奠定了法律基础,但目前我国还应加强对于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关系更为密切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只有尽快完善现有会计法规中有关环境成本控制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实际效力,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范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与具体操作,使得环境成本确认计量等一系列问题有法可依,企业不能按规定达到环保标准时可根据规定进行处罚。只有这样依靠法律的力量,环境成本才能达到有效控制。

3.2.2 把环境税收纳入国家税收体系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将环境税收纳入国家的税收体系,其目的还是进一步规范个人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通过纳税这个法定义务,一方面可以使得企业和个人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减少或者杜绝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效地控制环境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国家有关环保的收入,帮助国家治理一些环境问题。首先,我国以“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对环境税收政策进行改革和完善;其次,开征保护税,也可以像个人所得税那样实行梯级征收的方法,从而达到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最后,有惩罚也有鼓励,国家应对环保工作做得较好的企业实施鼓励和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环保行为,促进环保产业更好地发展。

3.2.3 利用价格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坚持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而对于一些企业不合理的行为,如无偿使用资源、浪费自然资源和为了企业利润盲目破坏环境的行为,政府应利用价格调控手段,将因为破坏而造成的环境资源的成本,加入到企业产品成本中去,更加客观地反映商品的价格,充分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

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可以采用经济手段和教育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还可以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如给予奖励、减免税收等措施,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得企业自愿从事环境成本控制的工作,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增加企业的环境经营收益和赢利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金彬.基于创新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2010(6).

[2]刘金彬.多维度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2010(7).

[3]李虹,刘晓平.基于循环经济的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J].现代财经,2007(12).

[4]爱巧莉.加强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9).

[5]张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16).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5篇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长期以来,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逐个别的“超额利润”,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在生产经营中一直进行“先污染,后治理”(或不治理)与“实污染,虚治理”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企业还是社会,其成本均处于失控状态,个别企业所产生的盈利,通常都以社会亏损为代价,其间隐藏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受损这一对抗性关系。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概念是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观念,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不包括环境成本,对企业耗损的资源和环境支出没有考虑在内,企业对环境支出的计量也很简单,如绿化费、环境污染罚款等项目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存在较大缺陷。一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隐蔽性,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二是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三是模糊了成本发生的动因,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四是环境保护意识差,企业很少主动考虑环境成本,大多企业在受到处罚时,才不得不控制环境成本。五是短期利益行为的驱使影响了环境成本的控制。环境成本控制理论的核心问题为构建环境成本控制模式,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是指企业为了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而采取的一整套程序和方法,包括现实控制模式和超前控制模式组成的二层控制体系。如图1所示。图1环境成本两层次控制模型现实控制模式依据环境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制定的目标环境成本,通过对环境成本的差异及构成分析,发现问题所在,然后采取污染治理措施,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由于这时环境成本已经发生,只能相对消极地降低副作用,消除不必要的环境影响,以达到“降低负效果”的目的。而超前控制模式是通过产品寿命周期过程的绿色设计,减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就是环境成本还未发生,就将其减少或消除掉,其重心偏向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整个过程的再设计,以达到“创造正效果”的目的。同时,超前控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于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价,关注企业流程再造、产品重新设计等方面的机会,致力于不断改进的产品寿命周期设计、绿色ERP系统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最大的限度,有效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在对环境负责的同时也追求盈利能力。因此,超前控制是主动型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它关注企业环保形象的提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具体包括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通常,企业只专注于设计与制造产品,并将生产的产品投向市场,而产品使用是用户的事,废弃淘汰后的处理或回收则是社会的事,生产厂家、用户和社会三者之问没有太多的联系,产品使用期间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及在生命周期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由社会承担,不会追溯到生产厂家,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生产厂家、用户和社会三者共同关心并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也进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才能克服传统设计存在的不足。作为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之一的产品寿命周期设计将绿色经营的理念带给企业,考虑到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设计、研制、生产、供货、使用、直到废弃后拆卸回收或处理处置,以有效控制环境成本,它将预防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经济可行等因素考虑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同时,它强调将成本效益分析运用到产品设计方案的经济评价中,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由以下五方面主要内容组成:(1)绿色材料设计。原材料处于生命周期的源头,选择绿色材料是降低环境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绿色材料应符合能够自然分解、不加任何涂镀、加工中污染最小、报废后污染最小等条件。(2)绿色工艺设计。绿色工艺是实现绿色产品生产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影响的工艺技术,它以传统工艺技术为基础,结合材料科学、表面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目前,我国企业中绿色工艺技术的应用率很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缺乏可行的绿色工艺技术,另一方面是企业对绿色工艺技术的认识不足。因此,为了促进绿色工艺技术的创新、实施和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工艺环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与途径。(3)绿色包装设计。包装工业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包装及其制品的生产、储存、消费、使用的各个过程,以及在消费后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其中最主要、危害最普遍的就是包装废弃物的污染。我国的固体废弃物年产量为6亿多吨,其中60%难以处理,而这些废弃物中,包装废弃物约占总量的1/3。大量的包装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绿色包装成为环保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绿色包装设计中可以采用绿色包装材料研发、回收利用技术开发、包装结构技术研发、包装废物回收处理等技术。(4)产品回收设计。产品回收设计是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是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如何有效地回收利用废弃物,减少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例如,美国柯达公司目前销售最好的和赢利最大的照相机就是一种名为“相迷救星”的绿色照相机,这一款式的照相机的机芯和电子部分的回收并循环使用的次数多达10次。日本三浦株式会社设计生产的雷达、航空产品,其部分零部件采用稀有金属制作,原料需从国外进口,价格相当昂贵,而这些零件又不易磨损,当整机淘汰后,这些零件仍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过去公司对这些零部件的淘汰意味着使用价值的废弃,而现在公司在设计这些零件时,注意到它们的通用性,产品报废后,由公司回收零部件。(5)产品使用设计。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资源并给环境带来负担,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对产品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尽量减少产品在使用中的能源消耗。为了让产品易回收,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有更大的利用价值,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中应尽量进行原材料使用的设计、能源和水的使用设计以及可拆卸设计等。

二、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企业信息化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对管理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衍生的许多产品和工具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企业将环境成本引入ERP系统,进行ERP系统的绿色设计,是利用ERP的强大的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等功能,根据生产中每一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绿色ERP系统设计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效模式,它包括财务模块、生产控制模块、物料管理模块和销售模块等的绿色设计过程。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6篇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环境因素对企业运营的影响日益重大,是否提高生态效率成为企业能否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生态效率主张企业在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资源消耗和成本的同时,生产出更有益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生态效率的提高对企业具有重要影响:能满足顾客对更多绿色产品的需求;能创造更干净安全的工作条件,吸引优秀的工人并促进生产率提高;公司具有环境责任感,进而能从外部获得更低的资本成本和保险费率;较好的环境绩效能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可以提升公司形象,促进商品销售;使公司重视革新,组建具有生态效率的生产流程或者生产环境危害性更小的新产品;促使企业降低环境成本,进而维持或创造竞争优势。

然而,生态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成本的降低。对环境成本可采用与质量成本一致的定义。全面环境质量定义的理想状态是对环境“零破坏程度”。破坏可以定义为导致环境质量的直接恶化,如将固体、液体或气体残余排放到环境中造成水污染或空气污染;或间接恶化,如耗用不必要的原材料和能源。因而环境成本可以被称为环境质量成本。与质量成本一样,环境成本是指由于存在不佳的环境质量或可能存在不佳的环境质量而发生的成本。

环境成本可以分为预防成本、检测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四种。(1)环境预防成本。环境预防成本指因采取预防污染物和废物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作业而耗费的成本。预防作业包括审核并选择供应商、审核并选择控制污染的设备、设计消除污染物的流程和产品、培训员工、研究环境影响、审计环境风险、进行环境影响研究、开发环境管理系统、产品循环利用以及进行ISO14001认证。(2)环境检测成本。环境检测成本指因决定公司内部产品、流程及其他作业是否与适当的环境标准相一致而执行的作业的成本。公司遵守的环境标准和程序应从政府的管理法规、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ISO14001)、管理层制定的环境政策三方面考虑。检测作业主要包括审计环境作业、检查产品和流程是否与环境标准相一致、开发环境绩效计量方法、进行污染检测、论证供应商环境绩效以及计量污染程度。(3)环境内部故障成本。环境内部故障成本指防止污染物和废料排放到环境中而执行的作业的成本。因此,一旦产生了污染物和废料,就会引发消除与管理这些污染物和废料的内部故障成本。内部故障作业的目的是确保污染物和废料不被排放到环境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以达到环境标准。内部故障作业包括操作将污染降至最低或消除污染的设备、处理有毒材料、保养污染处理设备、为产生污染物的设施申请许可证以及对废料进行循环利用。(4)环境外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又可划分为已实现的和未实现的故障成本两类。环境外部故障成本将故障成本污染物和废料到环境中以后所实施的作业的成本。已实现的外部故障成本是已发生的并由公司支付的成本。清理被污染的湖泊、清理石油泄漏、清理已被污染的土壤、低效使用原材料和能源、对由于环境恶劣而引发的个人伤害的理赔、对财产损害进行的理赔、使土地恢复到自然状态以及由于环保声誉不佳而损失的销售额等都是已实现的外部故障作业。未实现的外部故障的成本(社会成本)指由公司造成、但由公司以外的当事人引发并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可进一步分为因环境恶化而发生的成本,和对个人财物造成不利影响的相关成本。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成本的起因在公司,这些成本也由外部人而非公司承担。包括因空气污染而接受医疗、因污染使湖泊不能再作为休闲场所使用、因污染失去就业机会及因固体废料的处理破坏生态系统。

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降低成本,因此应为管理层单独提供环境成本信息。而要提供准确的环境成本信息,就必须正确计量、划定和分配环境成本在各产品和流程的耗费。环境成本应作为独立的成本项目呈报管理人员,以便于其估算环境成本对公司盈利的影响。将环境成本分配至产品和流程可以揭示成本来源,帮助确定环境成本基础动因,以便于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从环境成本的内容可以看出,若增加对预防作业和检测作业的投资,可以降低环境成本。笔者认为,企业应构建一个环境成本控制的持续改进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该框架体系的重点应放在预防和检测两个环节。其中应至少考虑以下五种核心目标:(1)节约原材料或天然材料;(2)使用最小量的危险材料;(3)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4)尽可能治理固体、液体和气体污染物的排放;(5)加大再利用的机会。上述目标中,有两个环境目标与原材料和能源有关:第一,不能使用超过绝对需要的能源和原料(能源保护问题);第二,应该寻找能减少环境危害的原料和能源(有害物质问题)。这样的作业一方面实现了环境绩效,另一方面也节约了能源和原料,降低了环境成本,有效地节约了危险材料的使用,也进一步控制了环境预防成本,是环境绩效和环境成本管理的互补,从而提高生态效率。第四个核心目标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实现:(1)一旦产出残留物,就采用技术方法或其他方法防止其排放;(2)确定造成残留物的根本原因,然后通过重新设计产品、流程消除这些原因,从而避免残留物产生。第一种方法类似于通过检查和返工的方法实现产品质量,也就是通过内部故障成本来实现环境绩效。笔者认为,避免污染残留物的产生比产生了废弃物再进行控制更有意义。第五个目标强调通过再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方法,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减少了对额外原材料提取的需求,通过减少终端用户对废物处理的需求,减少环境恶化,从而降低外部故障成本。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煤炭企业;环境成本

中图分类号:F460.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54-02

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环境成本,它的确立,有利于加强解决煤炭生产环境问题的成本意识,有利于分析、评价环境保护工作的业绩,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很好地结合煤炭行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相对成熟的核算体系。因此,针对煤炭行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方法以及成本控制非常重要。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必然性

1.环境会计的产生是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大,但受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国民素质等各种的制约,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非常严重,这些问题正越来越制约我国的发展。因此,消除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使人口、环境、资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追求的目标。建立环境会计使会计突破仅仅对经济活动进行的反映和监督,对大量环境以及生态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2.环境会计的产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各种灾害也让人们感到了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全民性的环境意识觉醒并逐渐提高,绿色革命浪潮不断掀起,并更加关注企业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情况及其作出的贡献。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应当注意自己的环保形象。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对这些活动需要进行反映、监督、管理,环境会计也就得以产生。

3.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高速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损耗为代价换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约束我国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正确衡量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造成的环境影响,需要有合理的系统机构对其作出记录,并予以披露,这样,环境会计的产生是必然的。

4.环境会计的产生是改进传统会计的需要。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而是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之中,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没有计入成本。原会计核算体系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一)煤炭企业区环境成本的特征及构成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一种“补偿性成本”,煤炭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表塌陷、水体污染、瓦斯积聚、煤尘和烟尘污染、有害气体排放、粉煤灰、噪声等各种污染。这就决定了煤炭在开采过程中,既要支付煤炭开采本身所必须的成本,又要对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补偿。

根据煤炭生产的特点,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可归纳为:环境管理费用、环境监测费用、排污费用、环境影响赔偿费用、污染现场的清理和保洁费用、地面塌陷赔偿、矿山占用土地、复垦复田费用、村庄搬迁费用、地下充填费用、防治措施费用、耕地占用税、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植树及绿化等费用。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因素

1.煤炭开采条件因素。煤炭开采条件很差,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相对应的环境成本也很高。因此,煤炭开采条件与环境成本密切相关。

2.经济发展水平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煤炭资源的需要也愈来愈多,煤炭资源开采量和生产量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越大,环境污染也越严重,为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支出也越来越大,环境成本也随之增大。

3.技术创新因素。技术创新对于矿区环境成本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开采深度加深、产量增加,造成三废排放量越来越大,环境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煤炭环境污染的保护技术、洗选技术等越来越先进,这将使煤炭环境成本不断降低。

4.矿井开采年限因素。随着矿井开采年限的不断增加,矿井开采的范围越来越大,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将加深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地表塌陷面积增大、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增加、空气污染程度加大等,致使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5.煤炭生产量因素。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吨就会少一吨。过度的、不当的开采利用,会加速煤炭资源的枯竭。根据有关理论研究表明,环境系统的资源供应量存在一个阀值,这就是环境系统自净力。一旦煤炭资源开采量过大,超过环境的阀值,就会使资源过早衰竭,引起环境质量的退化,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6.环境标准和环境意识因素。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生产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约束增加,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致使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环境治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这些都将使得环境标准日趋严格,进而使得环境成本不断增加。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对策

1.开展煤炭企业环境预评价

环境预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实施环境预评价,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事前控制起重要作用。事前预评价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能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评估,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出环境支出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企业有能力获得环境信息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合作的基础上,优化设计生产流程,提高环境支出的可控性,减少环境维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从而达到减少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环境预评价能对环境成本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2.进行作业成本管理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通过作业层次上对环境成本产生的动因深入分析,有效地追溯环境成本的来龙去脉并对之实施控制,不仅可以通过减少这些环境成本的动因来减少成本,还可以通过消除不增值价值的作业、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加强对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价值作业的控制,从多个不同的作业链中选择其中最佳的作业链。企业应结合环境成本和其他成本进行权衡,选择最低成本的设计策略,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即作业成本是成本控制可执行手段,有很强的实际操作价值。

3.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

煤炭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要延长整个煤炭产业链,从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开始,强调对污染的预防;紧接着在生产阶段,强化环境负荷的抑减机制,进行清洁生产,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在消费、使用阶段,建立废料残渣回收体系,通过再利用、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大量减少处理后的排放量。

4.把环境成本的外在化与内在化相结合

环境成本内在化,是指把企业的环境成本计入到生产或交换成本中,从而反映在价格机制中。通过“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污染者要付费,通过环境管理政策对企业的行为制约,对企业造成的成本增加都累积在生产成本中,反映在最终的产品价格上,进而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市场控制环境污染状况。

环境成本外在化,就是让企业与环境责任脱离开来,从而建立一个独立的环境产业集约化治理环境。环境成本内在化之前是被外在化着,但是,内在化之前的环境成本外在化,是资源被无偿使用,环境被无偿污染的外在化,而环境成本外化,是资源被循环利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外在化。

我国现今普遍要求各企业建立与生产配套的环保措施,而很多企业建立环保设施的成本可能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难以收回,造成企业经营的不经济性。但可以通过增加我国环境产业的方式,由环境企业向生产型企业收购污染、废弃物等,利用专业的回收再生技术和设备,对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再生,产出有价值的新资源卖给生产型企业,从而创造利润。在此过程当中,生产型企业能够节约大量环境治理成本,只需支付更少的费用去购买环境企业的产品,从而实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刘金平.矿区直接环境成本评估[J].能源环境保护,2003,(1).

[2]甄国红.基于作业管理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2008,(5).

[3]项晶.浅谈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矿业,2009,(2).

[4]李秀香,刘俊文.论环境成本内在化与外在化[J].生态经济,2007,(3).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8篇

[关键词]PDCA; 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140-03

[作者简介]胡志强(1980-),男,汉族,天津人,会计师,研究方向:施工企业会计。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完善,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过去的几十年,多选择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给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观念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合未来的发展要求,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已经成为企业制定相关发展策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目前,对于环境成本的相关界定及核算和控制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也未列入强制性披露范畴,环境成本的控制动力不足,短期效益并不明显。另外,大多数企业实行传统型的事后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反馈性的控制,忽略了环境成本全过程循环控制的重要意义,导致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不佳。PDCA管理循环包括:PLAN计划,明确问题并对可能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假设;DO实施,实施行动计划;CHECK检查,评估结果;ACT处理,对不满意结果返回到计划阶段,或对满意结果的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鉴于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着复杂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将PDCA循环应用于环境成本控制,能够契合环境成本控制的特点,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持续性、战略性及反馈性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结合PDCA循环理论,对于探寻全面性、系统性和反馈性的企业环境成本循环性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模糊

企业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其对环境成本的所采取的态度直接决定其控制效果。大量公司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治理和控制的目标,或者目标未结合实际情况,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这种方式使环境成本控制存在较为严重的片面性,对于环境成本的重视并未从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环境成本控制并未立足于企业的长期战略的实现和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更多的将成本控制的目标设定于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控制范围与方法不完善

从时间维度来看,目前,受传统成本观念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影响,大部分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主要集中于事后阶段,即集中于产生环境问题的阶段。通过采取措施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进行弥补性的事后控制,而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以及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并未重视环境成本的A防和控制。从空间维度来看,受环境成本的外部性特点影响,绝大部分企业只重视企业内部真正发生的环境成本并对其进行控制,而产生于企业外部的环境成本其控制和预防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所以,综合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看,企业对于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的界定普遍存在问题。

此外,我国尚未建立起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体系,企业也缺少相应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从国家现有的会计准则以及当前的环境法律法规来看,在对企业环境成本计量与披露的要求方面,并没有明确规定。同时,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也不包括外部环境成本,而由社会来承担。企业也未专门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及核算方法,来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与披露,使得企业披露的成本并未包含环境成本,产品成本并不真实。

(三)缺乏反馈性控制

相比于传统的成本控制,环境成本控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预防性质的环境成本投入,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生产经营来实现其投入效益,这一特点体现在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性和长期性方面。所以,为契合环境成本控制的独特性,环境成本控制应实现循环性的反馈控制,并实现环境成本的逐步、重点改善。而现今大多数企业对于环境成本的控制并未采用循环性的反馈控制系统,使环境成本的控制缺乏渐进性和持续性。

三、基于PDCA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改进

(一)基于PDCA的环境成本控制改进思路

1明确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定位

环境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定位应当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定位相结合。具体来看,企业不能只关注短期利润的增长,而是应当环境成本控制渗透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去,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和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来确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

所以,环境成本控制目标的定位,应克服追求企业短期经济效益,从企业长期目标的角度,正确把握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性目标定位。

2规范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与方法

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方面,都证明了末端治理的思想存在的局限性,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应该包括企业价值链、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生产运营的全过程。应加大企业控制性环境成本的投入,降低事后损失性成本的失控,从而获得环境成本控制投入的最佳平衡点,环境成本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体现。

3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的反馈机制

由于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企业应当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的反馈机制,在每一次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控制后,对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实施的情况进行反馈,使环境成本控制的工作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并继续实现环境成本的优化控制。同时,环境成本控制的反馈机制需要企业动员员工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参与,使他们认识到环境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从而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的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二)基于PDCA循环的环境成本控制的优势

1与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

环境成本控制具有持续性的特点,这个特性决定了对其的控制行为必须是不间断的、连续的,并且能够涵盖整个的生产运营过程。而PDCA就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循环体系,能够保持在生产运营中对环境成本进行持续性的控制。PDCA循环体系能够有效的使企业受益匪浅的就是随着每一次环境成本控制的实施,企业成本控制系统都会迈上一个新层次,真正做到提升环境质量,减少污染,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观。

2适用于环境成本控制的系统性

PDCA循环具有全局性和循序渐进性,针对环境成本控制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PDCA循环作为一种控制系统框架,对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做出详细、规范和持续改进的规划,以此为依据实施全面的环境成本控制,而非站在短期和片面的角度;其次,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每一个控制环节,PDCA循环控制系统都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方案,实现在整体循环改进的基础上,细化至循环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做到循序渐进式改进,从而切实做到实现环境成本控制全局一致的效果。

3适用于持续改进的反馈性控制

在监督的基础上实现持续改进是环境成本控制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PDCA 循环的“C”阶段和“D”阶段,能够通过对前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监督,出现问题及时得到反馈,并在下一个循环中继续得到解决。这样一来,可以提高环境成本控制工作的透明度和持续性,最终达到环境成本控制和环境治理的目的。

4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成本控制系统每经过一次PDCA循环,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对成功经验进行标准化,而对遗留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进一步优化的重点和方向,继而在下一次的控制循环中解决。对环境成本进行循环性的控制,可以使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得到不断的改进,使环境成本控制的手段更为规范和科学,实现环境成本控制效果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企业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企业的环保意识,首先应结合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的理念,通过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文化,一方面指构建以企业员工为主题的企业文化,从主观角度培养和规范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在于构建“循环”型企业文化,将环境成本循环控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和V泛参与,并发挥各部门间沟通效率和反馈流程对于环境成本循环控制的重要作用。其次,企业应树立战略环境成本控制意识。环境成本的控制短期内有可能加大企业的成本支出,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流入,但是,环境成本的控制应该站在长期的角度进行规划和实施,而非仅考虑生产经营周期的经营利润。

(二)构建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的组织结构

组织机构的保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企业应当在现有成本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以负责日常环境成本的核算、分析、规划和控制等工作。企业内各部门都要严格执行和配合环境成本中心所制定的环境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和差异分析流程,完成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其次,建立分析型战略组织结构,当传统生产技术和产品类型不再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品需求时,分析型企业组织结构应在意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基础上,致力于新技术和清洁产品的开发,从而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大众日益深化的环境保护诉求。

(三)综合运用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

综合运用各种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包括:培养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的专业人员。企业应当为员工创造机会和条件接触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培训,包括定期的现场培训、网上培训以及参加大学公开课等形式,相关人员也应当转变传统的观念,及时更新自身所掌握的会计知识,掌握政策变动,了解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和信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另外,应建立环境成本PDCA循环控制方法的选择规范,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战略安排以及阶段性目标改变等具体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序,熊菲.环境管理会计的PDCA循环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2014.

[2]肖序,刘三红.基于“元素流―价值流”分析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 2014(3):79-87.

[3]谢东明,林翰文.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我国企业排放成本的优化战略管理研究――基于企业目标和社会环保目标的实现[J].会计研究, 2012(6):81-88.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观;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对策

一、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

成都市与我国其他城市一样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建设高潮中,而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在第十届西博会上指出:“如今,全世界50%以上的新增能源消费……来自中国,中国新增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世界新增排放量的50%。”[1]我国已进入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高速增长阶段,面临着社会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和强大的国际压力,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2]为此,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五大目标之一。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最朴素的文明,也是最高级的文明。”[3]

本文为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成都市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成本控制研究”(项目编号:ST11-09)的研究成果。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其科学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4]

二、生态文明观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新要求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

1.成都市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成都市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明确指出成都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生态市建设工程,是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并提出了成都市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①

2.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组成细胞和对环境污染应负主要责任的企业(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5]),加强环境成本控制,保护生态环境责无旁贷。[2]因此,成都市要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目标,企业就必须将生产经营过程所发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损耗计入成本,并实施有效控制。可见,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全面核算环境成本,并实现有效控制,以优化协调环境成本与环保效果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即实现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6]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原则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控制活动中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有效控制原则,即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及其效果必须遵循国家环保法规;二是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能为实现环境成本控制而控制,而必须兼顾经济利益,甚至必须以提高企业长期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否则,没有任何企业会有效实施环境成本控制。[2]

(三)生态文明观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新要求

结合前述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与原则,可将生态文明观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新要求概括为: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全面、持续、有效控制,即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与共赢。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

目前,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取得了国家环保法规体系正逐步完善、社会环保意识正逐渐树立、基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甚至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监管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制机制、部分社会责任领先者企业实施了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正逐步改善等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环境成本控制意愿不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控制主体缺位、观念落后、控制方法单一、控制范围狭隘、存在“时滞”现象和成本锁入效应、信息披露不充分和社会监管不力等问题。[7]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的成因分析

当前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环境成本的外部性特征和社会责任的缺失。如成都市正处于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后期转变的关键阶段,[8]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体上,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增长还更多依赖投资拉动,而不是节能增效。同时,据中国社科院撰写的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尚属起步阶段,七成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近半数国企处于旁观。甚至有26家企业得分是0分甚至是负数分。[9]更由于环境成本的外部性特征和人类的贪婪与自私,[10]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效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生产经营中采取不负责任的“先污染,后治理”(或不治理)与“实污染,虚治理”管理方式。在此种情况下,个别企业所产生的盈利,通常都是以社会性亏损为代价,导致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损害。

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产品生命周期

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所提供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为了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而采取的一整套程序和方法。现行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主要集中在事后控制,而忽略了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或者部分控制研究一味集中在超前控制,而忽略了事中和事后控制。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分析――以制造型企业为例

制造业是以物质产品开发、生产为主体的产业,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统计数据显示,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有70%以上源自制造业。我国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仍处在初级阶段,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成本控制方法,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短期经济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观念落后,主体不明

企业受传统成本控制观念影响,对成本控制仅局限于狭义的生产成本,鲜有对宏观成本(包括环境成本)的考量。先进的环境成本控制理念没有注入企业灵魂,旧观念不能适应宏观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失误。而且,多数企业长期把成本控制作为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把员工只看作生产者,出现“管成本不懂技术、懂技术不懂财务”的窘境,由于员工成本意识淡薄,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浪费现象严重,环境成本控制只能“纸上谈兵”。

(二)环境成本控制内容不全面,范围狭隘

企业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过程中,没有将控制贯彻到产品生命周期全程,特别是在前期产品设计阶段不进行生态设计,采购阶段不考虑供应商环境绩效等情况最为普遍,多数企业在环境成本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金额较大时计入待摊费用,导致相关环境成本隐匿在费用项目中,甚至因没有反映在会计系统中而被忽略,环境成本控制有待全面完善。

(三)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滞后

传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采用 “末端治理”,不需改动原本的生产工艺流程,只需针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影响不大,实施“先污染,后治理”。

二、企业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必要性

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是企业在新宏观环境下保持其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经济、环境三者构成了企业宏观环境的三维空间。自然环境支持经济发展,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接受废弃物的回归。研究表明,环境污染80%以上源自企业,其中70%以上源自制造业,且这一比率正以一定速率递增。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受能力决定了企业盲目发展必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环境成本控制如箭在弦。

2.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导向下,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相继出台,企业环境行为约束渐紧,企业的“环保、生态型”蜕变,成为必然。

3.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针对“非绿色”产品出台“禁令”,我国环保认证工作也日趋严格。绿色需求蔓延的趋势充分表明,企业开展环境成本控制,承担环境责任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成为企业达成盈利目标的必需。

4.预防性环境法规、“非绿色”原材料的禁用限用、各项环保优惠政策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环保责任延展至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故此,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应时而生,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穿越“生态壁垒”,化身绿色企业。

综上,通过环境成本控制,可使企业获得诸如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获取环保机构支持、扩大企业知名度、降低环境风险、改善社会关系、更低成本地融资等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将更具竞争性。

(二)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

环境成本控制理论与应用的核心即构建合理可行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是企业为了控制产生环境成本于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各项因素,而采用的一系列措施、程序和方法,依据其控制时序,可分为超前控制层、实时控制层和事后反馈控制层三层控制模式,见图1。

1.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超前控制模式

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是主动型、创新型的控制模式,以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价为前提,随时关注生产流程再造,产品再设计等各方面的新机会,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生态设计及其可行性分析,前瞻性地降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即在环境成本发生前,通过超前控制模式的实施将其减少甚至消除,对环境负责的同时追求盈利能力,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化、最优化。其控制流程如下:

(1)产品生命周期评估

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 assessment, LCA)是产品生态设计及环境管理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其运用系统观点,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鉴定、量化、分析和评估,其评估结果即为产品绿色资讯,作为环境成本资料信息库的重要部分,在设计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获取、原材料的加工、产品的制造、装配和包装、运输和销售、产品的使用和维护(消费者)、回收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环境影响包括资源耗竭、人体健康和生态影响。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流程如图2。

①目标定义与范围界定。应明确企业进行产品寿命周期评价的目的、原因以及应用对象,而在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中,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识别产品主要的环境影响,确认形成环境成本的各项因素,及其发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②清单分析。清单分析是对产品体系生命周期各阶段或过程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数据收集、量化分析,并列出清单分析表的过程。在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中,清单分析作为细化分析工具,考察产品的工艺和生产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各环节中的输入(包括能量、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其他物理输入等)和输出(包括向空气、水、土壤等的废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并按统一制定的标准,将收入项、支出项逐一列入清单分析表中。

③环境影响评价。是运用定量或定性方法,对清单分析结果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描述。这种分析要全面考虑产品在生产和使用中对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各方面的影响。

④改进分析。通过对产品的生态诊断,确定产品关键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来源,提出改进意见。

(2)生态需求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是针对产品本身的绿色程度进行细化和评析,而产品生态需求分析则是从市场的角度,以各种生态需求为出发点,由外及内对产品进行分析。

产品的生态需求可依据需求对象不同分为三类:①消费者绿色需求,包括优质、清洁、绿色等;②环境需求,如可回收性、排放有害物程度、绿色程度等;③资源绿色需求,包括高产、高效利用、可否循环使用等。

生态需求分析对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对不同需求进行完善的交叉分析,同时注意不同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解决机制,并予以正确表述。例如:既要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要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产品既要关注其绿色程度,又要保证其功能不受影响。

(3)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

产品生态设计是将综合预防污染和节约资源的战略蕴于产品的设计中,以开发环境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体系。它是从环境保护、经济可行的角度考虑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绿色材料设计、绿色工艺设计和运用、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包装、销售和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的污染预防要求,多级使用资源与能源,降低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使其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一致。

(4)针对生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需求分析,确定生命周期和生产结构中对环境影响的关键点,提出产品设计新方案,以降低可能环境成本。微观企业必然对新方案从成本效益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获得技术可行、环境达标、经济合理的新设计方案。

2. 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式

在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的基础上,新的生态产品设计方案百炼出炉,在其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实时对其进行控制。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是在IT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大量信息,对产品生产过程(或新生态方案实施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以对财务信息的全程监控代替事后检查,通过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手段,达到实时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式是相对意义上的实时,任何实时都有延迟,需考虑到信息的传递时间等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将这种延迟缩短到一定程度,可对其忽略时,就认为控制是实时的。

环境成本实时控制模式,就是在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的前提下,随着新产品生态设计方案的实施,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控制方法,实时监控其过程中的各项偏差,如实际环境成本与目标环境成本之差、当期环境成本与前期环境成本之差等,及时发现和解决异常情况,迅速做出反应。其具体流程为:

①确定环境成本实时控制的各项目标、标准。②基于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建立起来的控制流程和关键控制点,建立实时控制模型,将关键控制点(即影响环境成本的主要控制点)归于硬实时控制,即该控制点是刚性的,有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不可变动,发现超出预期偏差立即处理;其余控制点可归于软实时控制,即其控制比较柔性灵活,可允许一定范围内偏差,其处理优先级低于硬实时控制关键点。③将环境成本实时控制系统与产品生命周期相整合,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实时控制相应做出变动。④测试环境成本实时控制系统,对其控制效果及时评价与修正。⑤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系统过程中,注意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3. 环境成本事后和反馈控制模式

市场宏观环境变化万千,难以预计,无论多么完善的计划,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因不可控因素导致的环境成本增加、企业经济利益损失。为了在成本或损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企业能尽快做出反映,使损失降到最低,并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纠正和弥补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中的漏洞和缺陷,避免损失再次发生,企业绝不能忽略环境成本的事后控制。

环境成本事后和反馈控制模式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事后控制,即在环境损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根据当期结果与计划目标的分析比较,提出改进控制措施,在下一轮控制活动中实施。事后控制是利用反馈信息实施控制,控制的重点是未来的经济活动,故也经常被认为是反馈性控制。作者之所以将反馈控制与事后控制相区别,是依据环境成本控制的特殊性,反馈控制不仅仅存在于事后,信息反馈存在于环境成本控制全程,从超前控制模式,到实时控制模式,到事后控制模式,都存在着信息反馈流,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系统不断充实、完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的评价

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是针对制造型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全方面、全时段对环境成本进行跟踪控制的理论模型,其与传统环境成本控制模型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全面性

可以说,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是由产品生命周期和环境成本发生时序(事前、事中、事后)这三维支持的网络型控制体系,基本包括了可能造成环境成本的全部要素,具有传统环境成本不可比拟的全面性。

(二)创新性

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突破传统控制模式,首次将超前控制模式、实时控制模式和事后反馈控制模式集于一体,且主次分明,是环境成本控制理论中的一项创新。

当然,任何理论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环境成本三层控制体系亦然。其一,全面性决定了复杂性,全方面的控制必然给初期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核算工作带来更多负担。其二,全面控制成本必然超出传统控制成本,如何均衡控制成本与经济效益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四、结论

环境成本的三层控制体系是统一的整体,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是重中之重,企业在紧抓超前控制和实时控制过程中,应同时关注事后控制和反馈控制,避免出现意外情况而顾此失彼。然而,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必然限制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的全程发挥。在企业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联系企业实际,紧抓关键控制,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情况,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这也是环境成本控制领域的新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久平,蒋洪强.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肖序. 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 许家林,孟凡利等. 环境会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 曹华军,陈晓慧,刘飞. 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体系结构及其与绿色制造的集成关系. 科技信息,2007,(3).

[5] 戴玮炜,王正军. 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浅析.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6] 匡竹平,尤建新,杜学美. 汽车涂装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经济工程, 2006,(5).

[7] 王简. 基于价值链企业成本控制浅析. 财务与会计,2007,(10).

上一篇:战略风险评估范文 下一篇:系统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