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4 16:30:55

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篇1

【关键词】公安教育 专科教育 本科教育

自新中国成立,国家一直很重视公安人才培养工作和公安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安高校建设更是作为公安教育的重要支柱发展迅速,近百所公安类院校陆续建立;20世纪以来,公安本科院校体系建立,全国各有条件并符合要求的公安教育类院校纷纷向更高层次的教育体系转变。2011年,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成功升本,成为新疆高学历公安人才的培养基地。

学校层级的提高,由专科类院校向本科类院校的转变,不仅仅是学校各项硬件设施的增加和完善,同时意味着教学理念的转换和教学方法的更新;笔者以新疆警官学院为例,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就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本科教育与专科类教育的区别

从教育培养理念来看,区别于培养动手型人才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更偏重于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用一句话概况便是“本科教育是以学位认证为主的理论研究型教育;专科教育是以资格认证为主的实践应用型教育”。专科教育只需要学生掌握做好某项工作的技能,不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原理和本质的东西。本科教育则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去做,还要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同一问题是否能从更多的角度加以分析,是否可以用更多更简便的方法加以完成。本科教育要求学生在“知识”方面达到 “复合型”,在“能力”方面要求创新性,在“素质”方面要求综合性。

从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上看,专科教育应当是“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而本科教育则要求培养扎实的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

从教学设置上来看,专科教育是根据本领域、本地区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即本领域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课程设置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本地区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课程设置即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紧密围绕现实需要,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特点。而本科教育则是根据整个学科体系的架构,课程设置要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关联性,不仅仅根据学科门类设置,同时根据知识要求的先后顺序设置。课程设置根据学科体系进行,更多考虑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化。

二、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对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不同点的分析可见,本科教育在多方面不同于专科教育,如果用传统专科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无法达到培养合格的公安本科人才的目标。因此,对于正在向本科教育转变的新兴学校来说,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首先,改变专科教育的教育理念,将教学目标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向培养专业研究型人才转变。公安教育本身的特殊专业性决定了公安教育无论在哪个学历层次上,都不能脱离“公安类”这个教育专业性。因此,本科公安教学同样要围绕公安专业进行。但是,本科教育必须把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要培养适应整体公安工作需要的多能人才。

其次,加强学科建设,将课程建设厚重化。专科教育多偏重于技能的掌握,而疏于对理论的研究;学科的设置和课程的规划也是按照专业岗位需求进行。而公安本科教育应当按照公安学理论体系,按照公安学学科分类,完整,系统的设置各类课程。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不仅要全面安排公安类专业课的学习,更要注重专业课学习前的基础课程、公共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系统了解公安学在整个法学学科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并使学生掌握公安工作必须的法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安类专业课的学习。

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

将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型,向教学互动型甚至学生主导型转变。现在法学教学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的“研讨型”“案例型”教学方法,完全可以灵活应用到公安学科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翁”,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考试背的学习模式。老师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方向的指引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可以通过指定阅读书目、建议论文题目、设置研讨议题等,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知识体系中;通过问题研究、理论探讨、实践检验等多方面,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

(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知识传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或者疑难案例,作为课堂讨论的切入点,不仅可以通过讲授的方法,步步引导分析,还可以此为话题,引发学生就案例中涉及的各种问题展开充分讨论。甚至可以将某些典型案例加以改动,用这种多变的情境设置,使学生灵活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多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

教学实训是公安学科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训方法,由学生作为实训的主导,老师仅仅是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参与、完成、评价整个实训过程,使学生从根本上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内容的主人,为了完成实训内容而主动的查阅、研究教学内容,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片、色彩、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因素加入到课堂中,使枯燥的知识学习丰富多彩起来。再者,仅仅靠老师的讲授,很多知识还是处于“空想”状态,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使这些知识生动真实起来,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三)增加理论知识,以理论指导实践

不再满足于技能知识的培养和传授,更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必须要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在拥有比较踏实的理论功底做基础的情况下,进一步掌握实践技能性的知识。以此,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完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转换过程。培养学生从学理上对社会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提高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评议、小论文等形式表现出来;鼓励学生进图书馆、进阅览室,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

(四)拓宽教学内容,丰富知识体系

通过合理设置安排教学课程,使学生从入校开始,按照科学合理的学理性的知识体系,系统完整的学习公安学相关知识。不仅将知识层次分先后学习,更要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改变教师以一本教材讲授;以一本教材考试的状况,规定教材只是主要参考用书,除教材外,要为学生指定本课程的其他参考用书教学,教师不仅要讲授教材的内容,而且要穿插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多关注前沿理论和实务的热点问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樊树鑫. “研讨式”教学方法刍议[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6):57-58.

[2]杨全红. 浅论研讨式教学模式[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3):59-61.

[3]周霞,白瑞林,本科教育中的问题及思考[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3):24-27.

[4]李德有. 倡导行为导向教学法,开创教学改革新思路[J].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67-68.

本科教育篇2

关键词:高职;本科教育;研究综述;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95-02

目前国内对高职本科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是高职本科教育内涵、特征的研究,即什么是高职本科(What);第二是关于高职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的必要性研究,即为什么要发展高职本科教育(Why);第三是关于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路径选择研究,即如何开办高职本科(How)。

一、高职本科教育内涵、特征的研究

关于高职本科教育的内涵,研究者们一般认为,高职本科教育是定位于本科层次的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相比,其特征如下:第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本科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中职学校的师资等任务。其毕业生要求是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厚,技术水平更高,应用能力更强,适应岗位更多,职业潜力更大。第二,专业设置基础。高职本科的专业设置基础主要是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要根据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第三,课程体系。高职本科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培养对象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限制在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所必要的范围内,实现“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完整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第四,教学模式。高职本科比较适宜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第五,对教师素质要求。高职本科教师队伍建设应将高学历的学科梯队建设与“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并重。

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的必要性研究

支持高职教育层次高移的理由主要有如下三点:

1.高职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是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20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各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教育在各国迅速崛起。美国早在1969年就开始设立职业技术学位;英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了以多级职业资格证书取代各级学历(学位)证书的制度,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有机会上本科、研究生直至博士学位;在我国台湾地区,自1974年就开始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技术教育体系。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乃至更高层次发展已是一种国际共识。

2.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的内在动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管理不断出现,使生产一线对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发生变化,高职专科已很难适应一些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和部门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还要培养大批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社会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愈来愈旺盛,人才规格层次也越来越上移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分工细化的时代要求,必须通过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积极搭建技术平台,提高劳动者素质。总之,确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本科层次的应有地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既忽视不得,也延误不得。

3.受教育者对于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诉求,是高职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的外在推力。由于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在层次、结构、质量上的系统化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人们教育理念的冲击,高职专科层次毕业生社会生存压力的加剧和对职业发展空间的渴求等,高职学生对于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机会的需求愈加强烈。受教育者需要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其学业的连续性、学历与高学位的高层次追求,实现其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梦想。

三、发展高职本科的路径选择研究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高职本科发展路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目前理论上大约有五种发展高职本科的途径选择。

1.将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2.由高职专科院校,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3.通过部分普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的方式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4.遴选部分高职专科院校的优势专业或品牌特色专业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5.通过高职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四、文献述评和未来研究方向

根据以上的文献综述,可得出以下结论:一、在高职本科教育的内涵、特征的研究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较多,对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师资建设的研究较少。针对所有专业的普遍性研究较多,针对某一专业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门性研究较少。二、在发展高职本科的路径选择研究中,对普通本科院校转制或开办高职本科的理论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高职本科和普通本科的定位、本科院校进行高职本科的教育的可行性、人才培养目标或某一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对高职专科升格高职本科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高职专科与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化方面,缺乏对于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于基于高职专科某一特色专业,如何突破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职本科试点的研究,则更为匮乏。三、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的研究理论研究较多,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于高职教育独立体系的实践设计、高职专科升格本科层次的可行性研究,高职专科特色品牌专业开展本科教育的模式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张弛,张磊.我国高职教育层次高移的必要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2,(19):43~46.

[2]程忠国,李玉春,刘丹青.高职本科:一个亟待探索与创新的教育层次[J].教育与职业,2007,(24).

[3]李万木,谢明荣.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4]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J].职教论坛,2003,(1).

[5]罗文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构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9(4).

[6]钟云华.对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5).

[7]李法春.设立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8).

[8]刘瑞芹,管弦.当前我国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途径选择与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3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设置科学性理论研究――以民航运输专业为例》(主持人:贾晓慧,项目编号:GDXLHQN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科教育篇3

[关键词]发展应用型 本科教育 分层教学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

1 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实际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技术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迫切需要一种新型人才――应用性人才,从事现场一线的技能型职业。而传统的中专或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又达不到这样的规格要求,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成倍增加,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即政府重点发展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2001年4月,教育部在长春召开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模式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评价标准等涉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问题,至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2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特点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胜任基层实际工作的需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紧紧围绕生产、管理和服务实际部门的需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的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它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其知识要求从普通本科教育的“够用”和“实用”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强调的是应当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具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综合能力。它还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具有专才性和即时性,也就是实际技能要强,工作上手要快,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后劲。在南方一些企业的招聘中宁愿要一个技师而不要一个博士的现象已不在少数,因此,上手快、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特别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以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而闻名。

3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界定

根据研究、教学、应用能力这三个方面强调的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及高职高专。应用型大学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的类型不同。 应用型本科大学是以服务地方或行业,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来确定其办学定位的。其目标是为区域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提供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以应用性为本质属性和灵魂。在专业学科设置上,应用型本科大学大力发展面向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专业学科,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为区域现代化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需要提供服务。

二、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要性

1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目前从事高层次研究开发的人员毕竟是少数,高校大量的毕业生从事的是生产一线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市场更需要的是应用型教育,社会更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人才,高等教育由“精英人才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运而生的。“精英人才”模式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培养的人才中,研究型人才相对过剩于社会需求,技术型人才又大量欠缺,导致了人才的结构性失业。这种由于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技术人才需求的失衡是经济发展的明显障碍之一。另一方面,一些不擅长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因未掌握相应的知识而找不到工作出路。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高等教育要走出传统的“象牙塔”,教育模式必须要加以改革,俯身走向市场,看看市场到底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到底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要走出去,我们不难发现,拓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目标的要求

现代的一种理性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即人们所认同的“人本主义”价值观。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教育上也应分不同的层次和类别来发展,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好弥补了教育层次上的这一缺陷,使得那些擅长于形象思维、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终于找到了继续发展自己特长和个性的教育场所。

4 为普通本科院校指出了办学方向和出路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政府重点发展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指导下,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与改革步伐较快,而处在中间的一大批以教学为主的非重点普通本科高校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那么这些院校究竟该何去何从?它们究竟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其实,任何学校都应该有符合自己办学实际的发展规划。因此,非重点普通本科高校及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如独立学院,只有正确分析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才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建议

近两年,全国众多传统的非重点本科院校及一些新办本科院校都在进行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如何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总结一下,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同时可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1 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在面向专业、强化基础、拓宽知识、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性专业特色,培养专业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 课程设置

(1)确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应用性课程体系设置应紧紧围绕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进行设置,依照应用性原则选择教学内容,既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多样的现场工作,又能在运用专业技能,实施一定的计划和应用某种策略,表现出灵活性和变通性,在解决问题时,又能反映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使整个课程体系能体现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结合。

(2)应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态势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应用型大学如何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办学方向和质量。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重要的是要做到依托学科,依托行业和企业共同设计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社会相关行业的企业专家骨干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即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上,在知识面的把握上,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由实用型、针对型转变为应用型、适用型,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到外语、计算机,实践环节不断线,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文理渗透等。

3 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其教学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是应用性专业学科要在面向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考虑所学知识的学科性质,在搞好学科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专业建设,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技术开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多元化特点

随着课程形式的多元化,培养应用能力教学模式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学校可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较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并由企业参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定,为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并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在考核方式上,学校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传统的方法手段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和考核过程达到协调和优化。

4 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应用为目的,其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是获得专业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学校改革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问存在差异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专业兴趣等,虽然长期沿用的精英教育构架下的班级授课制能使大多数人能同时接受系统的知识培训,但随着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学校教学需要更多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随着人本主义理论的日益盛行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材施教目的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分层教学法是众多教学组织形式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所谓“分层教学法”是指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1913~)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分层教学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符合大学生个体行为特征要求。分层教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具体落实到教师的备课,辅导、作业的布置、讲评、测试和学生的预习、接受知识、复习和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之中。

5 教师队伍

教师是决定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主体。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教师,而普通高等院校教师一般都侧重于理论方面的优势,社会实践方面较弱。目前的情况大体是:教师大多直接来自高校,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学生将要面对的实际工作岗位;职称评定体系单一强调学历要求和科研成果;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缺乏实用性,对教师的实践要求则没有明确的规定;一些高校推出双师型的概念,但含金量不高。因此,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关键。高等院校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努力参与更多的社会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培养双师型教师,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论坛、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支持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企业实践,适量从社会引进专职或兼职行业专家和企业专业人士等。

(1)建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建设的关键。是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办出质量的主要因素。师资队伍不仅是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结构问题。除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要达到普通本科院校评估的合格标准外,还特别要注意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具有职业(执业)资格的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

(2)建立“教学咨询”指导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立教学指导中心,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咨询”源自美国,它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培训,首先让教师找出教学中的有关问题,然后到课堂、学生中去观察,再向指导中心提出问题,由咨询人员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再由教师到课堂上加以试验。通过“教学咨询”使教师得到了充分的教学指导,获得非常具体的,可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使得教师树立反思性教学意识,自觉提高教学质量。

(3)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建立教育技术培训中心

教师具备了高深的专业知识,未必就能够成功地进行教学,高深的专业知识,只能说明教师具备了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是解决了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还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即“怎么教”的知识,尤其要掌握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深入浅出、自由灵活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要使二者有机结合,造就一个合格的教师,这就要求为教师提供丰富而开放的学习资源,建立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保证每一位教师有足够的获得现代教学手段的机会和场所。为此,有『必要建立计算机中心、媒体中心,并使之全天开放,坚持与教师持续合作,以使教师不断提高技术运用能力。同时,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选派优秀的专业骨干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培训,承担企业策划,丰富教师的教学案例。

(4)保持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迅速,很快校内专任教师很难跟上技术更新的速度,为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服务能力,外聘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成为必不可少,学校可根据技术更新发展的情况调整聘请兼职教师。与研究性教育相比较而言,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外聘教师比例更需提高,提高的比例并非用于补充扩招后基础课教师不足的聘请,而主要是聘请在高新技术一线了解最新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将改变教师队伍整体的智能结构。

总之,转变教育观念是准确定位关键,观念决定政策,政策决定结果。应该从政府主管部门、高等学校的决策层次到社会各个层面都要切实认识到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冯虹刘文忠: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4):24~28

[3]任山章:中美分层教学模式之比较[J]科学教育,2,006,(2)

[4]陈小虎屈华昌 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5,(2);59~58

[5]康乃奥: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6,(2)

[6]江小明 张妙弟:应用型大学有关概念和内涵问题的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5):50~52

本科教育篇4

1.1幼儿园教师专业要求出台新标准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根据新的专业标准文件对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作出相应修订,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师专业要求。

1.2生源多样化增加了师范院校办学压力

随着近几年学前教育师资需求的猛增,各层次的师范院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并呈现出生源种类、学段层次的多样化特点,还出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等新的培养模式。生源的增加势必加大师范院校的办学压力,将会面临师资短缺、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因此,根据自身的办学情况重新调整课程体系,是每个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所面临的问题。

2构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依据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既需要从教育方针政策层面把握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还应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更应立足于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2.1依据学前教育相关文件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首先关注政府颁布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新政策的角度把握新时期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要求。除此之外,还包括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学前教育课程、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标准方面设计各类专业课程的开设。

2.2依据学生专业发展需求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儿童相关的各种产业也相继兴起。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选择也相应增多,如早教机构咨询、儿童产品开发,儿童传媒与图书策划等行业都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新热点,不同的职业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专业综合素质,因此,在本科课程的种类和结构上应体现学生新增长的专业发展需求。

2.3依据本地、本校特色进行专门设计

本科学前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结合院校自身情况,发挥院校办学优势,并合理利用当地的学前教育资源,构建更具开放性和特色性的课程体系。

3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结合上述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应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课程因其特点和职能不同,在结构和编排上又各有侧重。

3.1通识教育课程体现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在专业知识层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具备通识性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基于此,通识教育类课程应使学生了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3.2专业教育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教育课程是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其目的是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形成科学的专业理念,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通过开设专业教育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概念,形成学前教育学科的知识框架和概念体系,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所涉及的基本研究问题、学科特征以及学科研究范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专业理念。专业教育选修类课程,是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幼儿教师素质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所开设的能够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事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理念,启发学生新的专业学习方向的课程。例如,学前教育政策解读、中外学前教育热点透视等。

3.3教师教育课程提升学生保教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遵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依据现代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开设一系列课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保教实践能力和从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能力。教师教育类课程可包含师德修养模块、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提升模块以及幼儿专业教师技能模块三大模块,高度迎合了专业标准中“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其中,师德修养模块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提升模块通过理论讲授与学生自主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了解各领域教育的基本学科理念和功能特征的基础上,掌握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策略和实操,有能力以专业的意识与行为开展较高水平的保教工作。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模块则强调“学以致用”,不仅着重于帮助学生习得较强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如何将专业技能科学地、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保教工作中。

3.4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环节安排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特征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并积极拓展校外实践资源,以“全程化实践实效性提升”为实践环节组织原则,利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见实习及实训质量。1整合各方资源,拓宽实践平台。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具体保教情境的观摩与训练。通过加大教育见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与更多优质示范性园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见实习平台。其次,广泛开展与少儿图书馆、电视台、早教机构、少年宫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在多种多样化的活动中开阔眼界,检视并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2加大“校园”互动,实施“双导师制”。通过加大入园见习的力度,利用优质园所特有的的园所文化和保教理念给予学生专业学习和价值观念的启示。实行“双导师制”,聘任优秀的幼儿教师担任实验班学生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学法等进行全程指导。利用幼儿园优秀教师丰富的保教经验和名师风范引领学生的专业学习,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学生在学校和幼儿园不同情境中的学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见证或检验于实践情境中;结合教师的理论引领和幼儿园教师的实践引领,从学习情境到工作情境中深化学生的专业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课内实践结合入园见习,加强实践针对性。为巩固学生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将教育教学原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相对理论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应加强课内实践环节,通过课堂展示、录像观摩等手段让学生在课内提高对相应教学内容的认识。同时,根据每学期开设的相应理论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园见习,如开设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和学前卫生学可组织学生入园观察幼儿身心的特点和教师的保教行为。每学期的见习目的各有侧重,力图帮助学生获取能够在理论与实践间融会贯通的能力。4技能课程对接专项实训,提升专业技能实用性。专业技能的获得,最终指向保教行为的专业性。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根据保教工作的具体要求分为多种类型。在学生获取基本的音乐、美术和语言类专业素养的同时,结合当前幼儿教师保教能力的最新要求,对本科学生开展当前就业市场上稀缺的学前教育人才所应具备的专项技能实训,如奥尔夫音乐、蒙氏教学法、儿童戏剧、感统训练等。通过有效地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资源,发展学生必备的专项技能。5创新素质拓展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符合幼儿教师具有“多能一专”的综合素质的标准,在实践环节还应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如目前对幼儿教师推荐考取的育婴师、营养师等证书培训。其次,创设多种职业情境,帮助学生拓展就业平台。如主持与演讲、玩教具开发、儿童产品设计与开发,幼儿图书、杂志编辑等。

本科教育篇5

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新型人才

我国的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借鉴的是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及他们音乐学院制的教学体制。这虽然能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方面的技能水平,但同时也忽略了师范教育的本质。在21世纪初,我国各地开始普及和完善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体制,这就导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内容方面也不再是唱歌、乐器演奏;现在大多中小学音乐教育都增加了音乐鉴赏、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创造和音乐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在理念方面,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创造;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就对师范类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本科类师范院校也要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针对以上的要求,就需要我们通过对现在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人才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带领学生了解现在的社会需要,理解实施新方案的意图。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地排除过分强调“专业性”的倾向,让学生大步向“师范性”靠拢。

2.加强学校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校输出人才的水平。因此,建立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现在本科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给在校的学生提供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加强内涵建设,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在不断培养本校教师的同时,还要不断给自身的师资力量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师资队伍。同时,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从而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明白自身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实际举措,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使师资队伍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为实施课改奠定坚固的基础。

3.重视艺术实践,培养优秀人才

现在新的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实际能力放在首位。音乐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表现力是一个音乐教师的基础的素质之一。音乐学专业也就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表演的机会少,缺乏艺术实践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参加一些表现自我的活动,例如,为声乐学生进行钢琴伴奏,或者学校周期性地举办钢琴、声乐的汇报演出等。学校也应该举办一些钢琴演奏、声乐比赛、钢琴伴奏以及音乐创作等比赛,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实践和表现自我的机会。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和附属的中小学以及周边的中小学协商开设学生艺术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尽快了解工作需求。在平时课余时间,鼓励或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或者孤儿院进行慰问演出,既帮助学生深入到社会,同时还能通过实践来提高自我水平。这样,由于学生锻炼的机会多了,以往表演时易产生紧张心理的问题也就能得到克服。艺术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实验场”,是培养合格音乐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4.总结

本科音乐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从事本科音乐教育的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提高自己,不断地发现教育工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给本科的音乐教育带来本质的提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师资力量。

本科教育篇6

(丘成桐,著名数学家)

作为博士生导师、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敏感地感受到了近十年来中国教育的毛病。本科生教育是教育组成部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现在却没有引起重视,教育质量的下降让人担忧。或许,本科教育所教授的并不是相对专业的学问,但作为本的。科教育最基本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还是非常不到位的。适用话题:本科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质量,大学趋利化等。

周光礼:官员和老板争戴博士帽

官员和老板也涌进校园争戴博士帽,有不少老板只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

(周光礼,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周光礼教授的话可以有多重解读。首先,官员与老板是不是就不能有进修的机会?答案是否定的,人无权干涉任何人求学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是不是大学可以随意招收并不符合条件的博士生?答案也是否定的。周光礼教授所批驳的,是那些为了虚荣而利用权力、钱财为求学之路作铺垫和变通的人。这是一个乱现象,也是一个怪现象,需要社会的监督和舆论的关注。适用话题:虚荣,公平,求学,学历膜拜等。

王蒙:现在我们只有段子

唐有诗,宋有词,明清有小说,现在我们有什么?只有段子。

(王蒙,著名作家)

现在是“微”文化横行的时代,微博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琐碎的信息排着队或者杂乱无章地朝人们扑来,人们只有被迫地接受,于是,各种各样的娱乐,各种各样的段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王蒙提出了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当今的时代,我们有引以为傲的文化形式吗?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深地反思。适用话题:时代文化,反思,快餐文化,文学等。

于丹:生命犹如一片绿叶

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得枯黄,但它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有所求是高级快乐。

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科教育篇7

[关键词]新闻传播专业;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模式

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新闻传播行业准高技能人才,不同程度地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突出矛盾。其外在表现为人才规格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不相匹配;内在表现为毕业生缺乏新技术应用转化能力和面向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1]近年来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这迫切需要转变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进行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合作衔接,大力推进学生知识能力转型升级,以适应产业升级变化与高新技术的纵深发展。

一、加强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研究的意义

(一)能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现在高职、高专的学生很多都想接受本科教育,这其中有两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对学历的不断看重,文凭显得十分重要,许多学生不想在“起点”就输给别人。另一方面,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读完大专出来以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不够用,缺乏实践技术,于是希望再考取本科以增加自己的专业素质。若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有效衔接,设置好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不仅可以拓宽高职学生“专升本”的升学通道,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满足终身教育的需要,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提升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促进广西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提升。[2]

(二)完善广西新闻传播专业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

我国高职教育在21世纪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结构和需求的转变,高职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职教主要定位于专科层次,许多院校都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但就广西而言,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和各种条件的制约,本科和高职的教育衔接得不够,这种教育模式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媒介融合时代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而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因为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出现了问题。若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有效衔接,更好地消除“层次差异”,完善高职教育的内部层次结构,优化学生资源,就能有效促进广西新闻传播学专业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促进广西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教育的大众化,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无论是在理论知识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要求都很高的学科。技能型的高职教育与知识型、应用型的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能促进广西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本科的科学发展。加强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研究,准确定位,体现“有效衔接”与“实用性”,与时俱进,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与教研研究,构建新闻传播类专升本各专业的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专业方向、办学模式,对提高本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升本”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广西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可见,我们需要加强对我区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寻其内在规律及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方式,构建其人才培养模式,并切实加强其办学针对性的研究。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存在问题

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专升本”的培养模式起步晚、办学时间不长,可以说一切都还处在探索之中。目前,在我区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升本”教学实践中,从课程衔接到教学管理上都存在许多问题。

(一)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误区,致使二者衔接不畅

人们普遍认为高职教育是没有含金量的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不在一个层次上。一般来说,高职教育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专科线,是按分数录取相应的中层次学生,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突出。作为学生家长,也会认为自己的子女在接受高职教育后,今后的发展前景不明朗。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学历的要求逐步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又遇到一个大的瓶颈。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传统思想,高职教育发展很缓慢,导致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也较为缓慢:一方面,报名“专升本”的人数有限;另一方面,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够。

(二)高职本科在入学办学理念上存在分歧,缺乏共识

现在不管是在广西,还是在其他地区,高职学生入学本科,都要通过本科学校的“专升本”考试,同时本科院校还会看考生高职专科阶段的成绩。如考生在高职学习的每科成绩需在及格以上,参加“专升本”考试的成绩需在70以上,英语考试需通过四级或在390以上等,全部符合条件者才能进入本科院校。虽然这些条件对本科学生来说并不算高,但对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来说仍存在负面影响。在入学方面,高职和本科生源本来就不一样,现在这种“专升本”的入学方式同样也缺乏科学性。高职与本科衔接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高职专科与本科的纵向贯通,有效衔接,提升高职人才培养层次,其职业性的类型特征不能缺失。但在试点过程中,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只是定位自身的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本科教育上缺少共识,办学理念不明朗。[3]

(三)二者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不能进行有效对接

在广西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二者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的重复与不足。高职教育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一般会教学生一些技能上的东西,偏向媒介经营、广告设计和常用软件使用等方面,而本科教育则更侧重于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上的知识。高职学生在经过“专升本”的考试进入本科学习后,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与高职有重复,或者开一些与专业不太相关的课程“凑学分”,这样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生的应有培养模式。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新媒介的变化而及时更新,也较少引用实践例子,较少与学生一同实践,没有达到高职学生“专升本”的要求。

三、新闻传播类专业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模式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寻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4]根据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精神,高职院校作为衔接贯通的前阶段主体,既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与要求,科学定位专科阶段教育目标与质量标准,又要主动加强与本科教育的合理衔接。

(一)课程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行业、企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学历和能力要求都越来越高,其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水平。由于高职与本科的生源质量不同,二者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对学生的知识架构和实践能力都要求较高。对于高等教育中不同阶段的学生,新闻传播学的课程培养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过程中,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具有一致性;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上,则应加以区别。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更侧重于学生新闻敏感度、动手调查、写作能力等方面。这样有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满足学生和学校需求。

(二)课程设置

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其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也是不同的。在高职层次的教学内容上,教师更注重某种技能或软件的讲解,例如,教师会向学生教授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PS、CorelDraw等软件的运用,用市场上的案例让学生来做设计策划等。而在本科层次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上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会着重培养学生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渊源,并融合现代新媒体发展的趋势进行讲解,对学生进行纵向的培养。有些高职学生本身学的并不是新闻学或传播学,而是广告学、媒介经营、动漫设计等专业,那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时,相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课程,补充他们的弱项,加强强项,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发展,这也是二者衔接的重要意义所在。

(三)教学计划内容

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标准学制一般为两年,弹性学制是2-4年,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共有16门,公共必修和选修有6门,还有3门职业教育类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教学安排和学生实际,可将新闻传播学的课程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譬如理论模块、广告学策划设计模块、市场营销模块等,这些模块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连贯,有利于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和提升操作能力。除了将新闻传播学的课程分为几个不同的模块外,还可以将这些课程进一步细分为二级、三级的子模块,根据学生实际选择相应的教学层次。这样在高职与本科层次教育衔接过程中,就避免了知识重复授课,从而能更好地完成课程衔接。

(四)课程考核

现阶段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考核还是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虽然实践课时(实习)的考核比例有所增加,但是理论考试仍是考核评价的主体。很多学生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而考核本身也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上,应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将期末的课程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闭卷考试占50%,实际操作案例或实习占50%,从而进行综合考核。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更优秀的、能够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人才。传统的闭卷考试并不能检测出学生的优秀程度,只有进行适当的课程考核调整,才能正确地评测一个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长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J].求知导刊,2013(4):78-80.

[2]鲁武霞.院校协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主体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12-17.

[3]孙杏林.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试点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9):88-92.

[4]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407/xxgk_171561.html.2015-08-29.

本科教育篇8

关键词: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本质区别

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的推动,高职教育的目标是直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对于本科教育来说,二者不仅仅是学制上的差异、教育认证的差异等。因此研究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本质区别要走出这些表面的差异,从深层次去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和各自的优势。

1 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

1.1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区别

本科教育教育对人才的定位为: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是指主要研究和探讨各种理论知识,从而又产生新的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在学习上不需要获得资格认证,只要拿到学位证就可以。工程型人才是指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回归到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以会的学位认证的理论学习占据的比重仍然要高于以获得资格认证实践学习的比重。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是为了产生和验证理论,最终的目标还是以理论为主。

技术型人才是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归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都有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但是二者最终的目标却是截然不同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理论主要是为实践而服务的,因此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以获得资格认证的实践学习占据的比重要远远高于以获得学位证的理论研究学习。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从实践再到实践的模式,主要的学习就是实践,代表性的人才就有我们通常看到的高级技师。

1.2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

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够从事科研工作和基础技术工作的高级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要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的工作方法,对于实际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的做出判断和解决措施,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职业岗位。还有个别的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则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和理论专业性非常强的高新技术人才,在企业单位内主要是管理型人才和教育培训内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市场为基础培养一批能够直接从事第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面向的岗位为企业单位的高级技工或技师。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还是专业技术。

2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本质区别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按照学科的体系和架构进行设置的,而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即将从事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来设置的。

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基础是该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架构,按照“宽口径, 厚基础”的标准,在课程安排上更加注重学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基本的课程设置有三大块组成: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课。对于技术型比较强的专业,除了基本的课程设置以外,也注重对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技术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的培养。课程设置也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而高职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首先是以市场所需的岗位为基础的,因此一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是以市场岗位需求来设定的。从而,高职教育的课程安排上的职业性特征非常明显。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安排主要是以够用为原则来设置的,对于专业技术型课程安排的比较多。因此,总体来说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除了基本的专业课之外,对理论知识课程的安排更加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

3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在教学要求的区别

本科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着重强调学科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以及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看中教师的学历、科研的能力以及理论基础水平。对于教学要求上除了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开展更深次的讨论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对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学科,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全面指导,多开展技术实训课,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传输给学生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以职业导向为基础,对于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以外,更加看重教师的工作经验。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才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工作中讲解和应用技术,才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对于高职教育开展的实训课程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要尽可能的与实际工作现场相似,更加看重学生是否能够真实的去实践和操作各种技术,为学生日后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通过分析和探讨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本质区别可以看出,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区别不是表面上所说的层次不同,而是为了满足社会不同人才需求而开展的两种不同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曹勇,刘灿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比较研究――兼谈普通本科院校办高职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J].职教通讯,2011(9).

上一篇: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下一篇:就业导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