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3 01:02:45

动态管理论文

动态管理论文篇1

论文摘要:薪酬体系的设计是薪酬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甚至最终决定了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文章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薪酬体系的内容,分析不同视角下的薪酬体系应用问题,从而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背景

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企业所有员工最为关注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对企业的整体绩效产生巨大的影响。灵活有效的薪酬体系和薪酬制度对激励员工以及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地研究薪酬体系。

我国目前处于类似于西欧十八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人与人的关系逐渐被人与资本取代。这种时期下,人们往往更加重视自己的物质收人,对于企业来讲,应当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薪酬问题自然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模块。

从具体行业来看,如图1所示,对于电信行业来讲,有接近一半的人是由于薪酬的原因而选择退出这一行业。这样,反过来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讲,企业组织应当更加关注自身薪酬制度设计问题,防止优秀员工由于企业薪酬设计向题而流失。

2.薪酬概述

薪酬体系即薪酬的构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工作报酬的构成部分。一般而言,员工的薪酬包括基本薪酬、奖金、津贴、福利和保险五大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不同,薪酬体系也表现为不同的设置方式。

传统的薪酬休系是基于工作或职位而设计的,被称为职位薪酬体系和绩效薪酬体系。职位薪酬体系主要是依据职位的工作责任、工作复杂程度、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因素进行职位价值评价,确定该职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依据职位间的不同价值关系确定薪酬水平。绩效薪酬体系是将员工的薪酬和业绩挂钩,根据员工个人和所在团队的绩效确定其薪酬水平,是一种结果导向的价值分配方式。该薪酬体系比较适合一些绩效容易量化评价和容易短期达到绩效的职位。

能力素质薪酬体系是以人为基础,同时也融人职位的相对价值的思想,通过对所具备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行为和态度等能力素质来确定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基于能力素质的薪酬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励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提升能力素质水平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从而提升自己的薪酬水平。

3。传统薪酬的弊端

首先,传统的薪酬体系没有恰当的激励,不能给员工以准确的定位。晋升成为增加个人薪酬的唯一途径,这就导致了他不惜一切代价向上爬而忽略了他是否适合这个岗位,所以这种激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在传统的薪酬体系下,晋升来源于考核。由于人们更加热衷于自己职位的高低,这就为所谓的“寻租”行为提供了温床,考核的公平性就很容易丧失,人们做事往往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最终会导致公司整体效益的下降。最后,原有的薪酬体制往往只关注员工的低层次的需求,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较低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会追求更高的需求,这就对传统的薪酬体系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我国进人新的发展时期的大背景下,我们就必须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对原有的不适应的薪酬体制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宽带动态薪酬体系设计及应用

4.1宽带薪酬体系

4.1.1宽带薪酬提出的历史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中非常核心的一句话。宽带薪酬的提出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变化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当时正值网络型组织的兴起,企业面临一些列的改革。组织逐步扁平化,提倡团队协作而不是个人主义,更注重有效沟通、协作和信息与知识的共享等。

这种变化就对原有的薪酬体系提出了挑战。具体来看,原来的薪酬模式往往强调个人的能力,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拿高工资,管理学中的“二八”法则在这里凸显。而在宽带薪酬体系下,较低等级的人员也可以拿到较高的工资。

结合下图2分析,在左图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存在三个等级,即1000一2000,2000一2500和1700一3000这样三个等级,这个等级的划分是基于职位而设定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处在第一等级(最低等级)时,即使他非常努力地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的收人也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更进一步,假设第三等级(最高等级)的工资波动区间是2200一3000,这就意味着他的收人可能永远也达不到第三等级,除非他晋升到更高的等级或者跳槽到其他公司。

而在宽带薪酬体系中,如下图2右所示,他的工资只有1000-3000这样一个等级,这就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形,员工的工作热情也不会因为这样的制度设计而产生不公平感。这也符合薪酬设计应当尽量公平这一原则。其中,心里的公平感在这里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4.1.2宽带薪酬的基本内洒

所谓“宽带薪酬设计”,就是企业将原来相对比较多的薪酬级别,合并压缩为几个级别,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简单地说就是薪酬级别少了,级别内部的差异大了。

在这种研究视角下,“带”是指工资级别,“宽带”则指工资浮动范围比较大。根据美国薪酬管理学会的定义,宽带薪酬就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的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一般来说,每个薪酬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要达到100%或者200%以上。

一种典型的宽带薪酬结构可能只有不超过四个等级的薪酬级别,每个薪酬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可能达到200%至300%,而在传统薪酬结构中,这种薪酬区间的变动比率通常仅有40%-50%。

宽带具体可以分为横向宽带和纵向宽带两种形式。其中,在纵向宽带体系中,每一个宽带里所包含的职别都是自下而上的。而在横向宽带体系中,每一个宽带里所包含的职别都是属于同一职业锚的,它们之间没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所以不同的企业可以结合自己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具体模式来设计自己的宽带薪酬体系。

4.1.3宽带薪酬的特点

第一,打破传统等级制,提升整体绩效。在传统薪酬制度下,员工的薪资与其职位级别、资历等密切相关,低职位员工惟有通过晋升的唯一途径才能改变现状。宽带薪酬最有利的就是低级别的员工只要工作业绩出色,所对应的薪酬就会超过甚至远超于高级别的员工。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等级制,从而充分调动不同层级员工的工作热情,有效避免由于薪酬与能力的不对等产生的“磨洋工”现象,最终有利于一个公司的整体绩效的提升。

第二,提升员工的能力。在宽带工资结构下,一般的工作人员只要他的业绩突出也一定存在着广阔的加薪空间。而在同一个薪酬宽带内,企业为员工所提供的薪酬变动范围要远远大于在原来的好几个薪酬等级中可能获得的薪酬范围,如图2所示。第一等级的员工有可能在宽带薪酬体系下获得第三等级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样的设计十分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创造性,引导员工将精力集中到个人发展上去。这种价值导向最终可以带来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在传统薪酬体系下所不能实现的。

第三,有利于职位轮换。宽带薪酬体系下,薪酬水平的高低是由能力来决定而不是由职位来决定的,员工通常乐意通过相关的职务轮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付出能获得更大的回报。这就更好地避免了有些人长期霸占一些要职而使一些能力更强的人无法进人的现象。

4.1.4宽带薪酬的弊端

任何一种薪酬体制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它客观上的一些弊端,关键还要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只有与公司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各种管理活动。

最为明显的弊端在于这种薪酬体制没有考虑人才市场竞争对工资的影响。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员工工资问题—市场经济供求状况决定价格的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劳动要素市场.也就是我们说的员工的工资。人力资源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工资水平。而宽带薪酬体系在设计上只考虑了职位和能力这两个因素而没有考虑市场因素对工资的影响。当企业从市场上竞聘比较稀缺的人才时,就极有可能因为宽带工资体系的这种内向性而满足不了稀缺人才的要求,从而难以吸引企业急需而市场紧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种薪酬管理体制,应当综合考虑更多其他因素,这样才能把问题思考得全面,避免顾此失彼的局面产生。

4.2动态薪酬体系

由于上述宽带薪酬的一些局限性,笔者现在引人动态薪酬体系的内容。动态薪酬是根据企业内外部的人力价格水平和员工的职位、能力、绩效以及长期发展潜力建立的一种崭新的薪酬体系。它不仅关注企业薪酬水平的对外竞争力,也关注内部薪酬的合理性和激励性,不仅注重薪酬对绩效的牵引,还注重薪酬对员工能力的牵引。

区域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一大要素。由于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大,以我国电信行业薪酬调查结果来看(见图3),薪酬最高的华南地区要比最低的西北地区高出近两倍。可见,对一个全国性的公司来讲,在不同的地区,应当动态地结合当地经济的相对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变动来制定员工的工资波动区间。

此外,动态薪酬体系中,薪资的构成分为固定部分和动态部分。在实施岗位工资制的企业里,根据岗位确定的岗位工资,属于动态部分。即二者共同构成影响和激励员工的因素。薪酬结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员工所获薪酬额与其贡献量成正比,而且这种变化的周期并不长,它是动态地时刻进行的。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动态薪酬体系考虑了更多的因素,不仅涉及企业外部,也包括企业内部,加之考虑了时间这个因素,相对更为全面和科学。企业应当更加关注这种薪酬体系在公司中的合理应用,为企业的发展增加动力。

5.薪酬体系的发展展望

动态管理论文篇2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经济周期与人力资源战略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经济周期下人力资源战略的调整策略。经济周期的变化,将直接导致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调整。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总体战略中重要的职能战略之一,也必须与动态的经济周期变化保持一致。

关键词:经济周期人力资源战略经济上升周期经济衰退周期

一、经济周期与人力资源战略

(一)人力资源战略的内涵及类型

根据美国学者舒勒和沃克(Sohuler&Walker,1990)所给出的定义,人力资源战略是程序和活动的集合,它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管理部门的努力来实现未来的绩效及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而库克(Cook,1992)则认为,人力资源战略是指针对员工发展以及处理对员工具有重要和长期影响的决策,它表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为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战略指企业管理者从组织全局、整体和企业长远的根本目标出发,通过周密的科学论证,所设计的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性的、可操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方法的谋划、方针与策略。

从国内外研究情况看,关于人力资源战略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本文根据经济周期的波动将其划分为两类:吸引累积型战略和效用稳定型战略(见表1)。

(二)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

经济周期反映的是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矛盾变化,经济周期的一般运行机制是: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为了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企业着重于加大投资力度。由于固定资本投入的沉淀性、不可逆性和风险性,使得其所有者在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相对下降,最终形成了超过需求的供给能力,企业利润和产出能力大规模下降,而企业还不得不承担全部产出能力的固定资产投入所产生的折旧和利息,这些沉重的负担势必进一步挤压工资,使消费水平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经济周期进入衰退阶段。当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整个社会的供给和需求在一定阶段时又重新达到了平衡,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新的巨大需求,经济又开始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从1978年到2008年,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9-10年,其运行曲线(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若按波峰年计算,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共完成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67年;若按波谷年计算并且假定2009年是谷底,那么从1981年到2009年的28年中也完成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33年。1999年我国经济完成了上一轮周期的筑底之后,从2000年开始进入复苏阶段,2003年以后进入繁荣阶段,经济从冷到热,再到过热,到2007年已经持续了8年的扩张期。

(三)经济周期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关系

企业的总体战略必须与动态的经济周期相一致,体现在总体发展态势上就是进、退还是守的问题。一般而言,企业在经济处于上升期时,应加快发展,实施扩张性战略;经济处于衰退期时,企业应在稳固现有业务的基础上,适度或大规模地进行业务收缩,以规避风险和渡过难关。

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的职能战略之一,它服务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必须匹配于企业总体战略,即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满足特定的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经济周期变化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关系(见图2)。

二、经济周期波动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一)经济上升时期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经济上升时期,市场需求旺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营业务不断扩展并快速增长,各种资源全面紧张,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如何使企业获得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为顺利实现该阶段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策略为:吸引和获取企业所需的关键人才,制定鼓励关键人才的激励措施和办法,充分发挥关键人才的作用,加速企业发展;完善培训、考评和薪酬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激情;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

1.招聘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关键人才。要获得关键人才,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内部挖掘培养,一种是外部获取,即把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或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内部挖潜,往往时间较长,所以,从外部获取关键人才仍然是重要的途径。因此,一方面要广泛建立同高级人才市场特别是专业的人才介绍机构的联系,掌握人才供应信息;另一方面是关键人才的招聘,企业可以花较多时间与费用仔细挑选最合适的人才。除了以高薪等优厚的物质报酬来吸引人才,良好的职业前景、工作的挑战性也是吸引人才的主要手段。

2.加强员工培训以提高其岗位技能和素质。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能够应对各种竞争变化的人才,这就需要对各层级员工不断的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工作技能。对一般员工来说,主要为岗位培训,培训的目的在于能够让员工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获得成效;对基层和中层管理者来说,主要加强其管理等软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作为公司某些部门的核心力量,带领其他员工一起成长;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培训主要集中在战略、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主要提高其规划和决策能力。

3.完善激励制度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为快速发展企业,需要建立多元化、有效的激励制度。对员工的激励需要“以人为本”,根据员工不同的个性心理、需求偏好、成熟度采用相应的模式。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可以采用晋升激励、荣誉激励、培训激励、授权激励、情感激励、工作环境激励等多种方式。

对核心人才、关键人才以长期激励为主,考虑采取股权激励措施。

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更是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与企业的远景规划、战略目标、文化理念以及独特的人力资源状况相适应,这样建立的制度才能被组织接受,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一般而言,需要重点建设的核心制度有岗位管理制度、招聘与培训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薪酬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等。

(二)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调整

经济衰退时期,随着市场的不景气、消费下滑,企业市场规模缩减,赢利能力全面下降,危机开始显现,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寻求企业重整和再造,使企业获得新生。在这一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人心不稳,核心人才流失严重,一般人员严重过剩;人力成本凸显,企业人力资源经费锐减。为应对企业发展战略变化的需要,这一时期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点是:妥善裁减多余人员,严格控制人工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调整企业人事政策,吸引并留住关键人才,为企业重整创造条件。

1.优化组织结构,减少人力配置。为了安全渡过经济环境低迷的经济周期,保证利润不下滑,企业所采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寻找压缩空间。而成本控制中,削减人力资源成本是重要的对策之一。

人力资源部门应会同决策层和各业务部门,根据业务量和工作流程需要,调整或合并组织,减少管理层,使组织扁平化,优化人力配置,减少冗余人员;对于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对原先的流程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重点关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避免因组织内部沟通不畅而导致工作量增加。

同时,对工作岗位重新进行分析,裁并一些工作职能雷同的岗位;对储备人员和普通岗位的招聘计划,一律严格控制,通过减少招聘次数、缩短招聘周期来控制招聘开支。

2.调整薪酬结构,适当缩减福利和津贴。对于原有的薪酬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和实行更能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方法。即通过增加绩效收入的比例,调整固定和津贴部分的比例,从而实现有效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把企业经营业绩受危机影响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点。同时,通过增加绩效考核周期的频度,全面加强业绩监控,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有些福利方面的设置,可以采取不取消但是降低总预算的方式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3.积极沟通,做好裁员管理。裁员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艰难的工作之一。企业既要面对经费严重不足,感情难于割舍的困局,又要面对国家法律、政策的种种制约。做好企业的裁员管理,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和裁员策略的选择。

首先,企业必须在充分了解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效益和产量的基础上,按照先定岗后定员的原则,分析企业的人力需求情况;其次,要向员工说明企业现状及企业策略,以得到员工的理解,以便裁员工作的开展;第三,企业必须明确裁员标准,且标准必须公平、公正、公开;第四,为保证裁员策略的顺利实施,要完善考评系统,依据考评成绩和综合评分竞争上岗,选出企业最需要的员工,予以保留,将对企业无关紧要甚至对企业失去意义的员工列入裁员名单,避免裁员不公,“裁能留庸”;第五,企业实施裁员的具体手段要丰富化,可以包括临时解聘、冻结招聘、提前退休、工作分担、转岗分流等等。研究表明,与临时解聘相比,提前退休、工作分担等替代性的裁员方式对员工的负面影响较小。

4.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防止关键人员流失。由于经济环境恶化和行业不景气,企业效益下滑,企业将直接面临关键人员流失的问题。为了防止关键人员流失,这个时期的激励方式应以非物质激励为主。对于关键人员而言,其工作热情主要来自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需让其在工作中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并保证其社交和权力的需要,比如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以施展其才能比一些短期的、经济上的激励更有效。

5.调整培训方式,增加内部培训。经济衰退时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管理要有所侧重,重点在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员工身上加大投资,对他们加大培训力度,让其知晓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经营困境,要明白摆脱这一困境需要什么样的策略,而要落实这一策略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外部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的培训师队伍。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培训费用,而且可以释放出企业对这些员工非常重视的一个信号,对于稳定员工队伍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是企业增加员工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凝聚力的最好方式,能为企业日后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梅洛著,吴雯芳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张连城.中国经济波动的新特点与宏观经济走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

3.王飞.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讨.经济问题,2006(12)

动态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动态交通分配CORBA并行计算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拥挤、道路阻塞、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世界各国的城市。应运而生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以提高现有交通系统的效率,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根据美国智能交通协会ITSAMERICA(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ocietyofAmerica)的定义,ITS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先进交通信息系统ATIS(AdvancedTravelerInformationSystems)和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AdvancedTrafficManagementSystems)。ATIS使用视觉和听觉设备搜集相关交通信息,然后分析、传递和提供信息,从而在起点到终点的旅行过程中,向出行者提供实时帮助,使整个旅行过程舒适、方便、高效;ATMS将车辆作为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利用它感知并预测未来交通拥挤堵塞,并且给出交通管理最佳策略。

保证ITS(尤其是ATMS)运行的核心方法是动态交通分配DTA(DynamicTrafficAssignment)。所谓动态交通分配,就是将实时交通流量在路网各路段上进行合理分配,为旅行者提供出发时间与方式选择,为车辆提供道路诱导系统,引导车辆行驶在最佳线路上,并提供诱导系统与交通控制系统的相互联系。

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于2001年开发出了一套实时DTA系统——DYNASMART-X。本文基于其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CORBA分布式实时DTA系统的框架。

1CORBA技术

从1989年成立起?熏对象管理组织OMG(ObjectManagementGroup)一直致力于使用面向对象技术,使基于对象的软件在分布异构环境中可重用、可移植、可互操作。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CORBA(CommonObjectRequestBrokerArchitecture)即是由OMG提出的应用软件体系结构和对象技术规范。其核心是一套标准的语言、接口和协议,以支持异构分布应用程序间的互操作性及独立于平台和编程语言的对象重用。

CORBA技术是一个重大革新,它解决了系统集成中两大著名问题:(1)开发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的困难;(2)快速集成新老系统的问题。它被认为是新出现的分布式对象管理DOM(DistributedObjectManagement)技术的规范。DOM技术在基本的分布式计算服务上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面向对象接口。最高层次的规范叫做对象管理体系结构OMA(ObjectManagementArchitecture),见图1。其中,ORB的作用是对其他部件间的请求进行传递;CORBA服务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系统服务,如命名、持久性和事件通知等;CORBA设施包括用户界面、信息管理等设施;CORBA域对应于特定的应用域,如财政、制造和远程通信技术等。

集成应用对象的关键是使用接口定义语言IDL(InterfaceDefinitionLanguage)定义的标准规范。一旦所有应用和数据有了一个与IDL兼容的接口,通信就会独立于物理位置、平台类型、网络协议和程序语言。一个使用CORBA创建的信息系统仲裁这些软件对象间的控制和信息流。

广泛使用的CORBA2.0ORB是在对象间建立客户机/服务器关系的中间件。使用一个ORB,一个客户机对象可以透明地调用一个服务器对象的一个方法,这个服务器对象可以在同一台机器上,也可以在一个网络上。ORB截听调用请求,并负责找到一个对象,执行这个请求,传递参数,调用方法并返回结果。此客户机不需要知道对象的位置、编程语言、操作系统或其他任何不属于对象接口的方面。注意到客户机/服务器作用只是协调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2动态交通分配

DTA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保证对交通系统中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事件进行实时响应的同时,还需要对数以万计的路段、控制器和车辆的历史、当前及预测数据进行管理。DTA系统的实时运行要求系统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系统响应避免系统故障;(2)系统响应及时,如果不能及时响应,系统也不致停止运行。计算环境和软件工具是保证一个复杂系统实时响应的两个主要因素。

2.1实时运行机制

为了满足实时运行的要求,需要一个机制,使DTA系统实时接收测量值,并启动相应的算法单元,传递结果到相应的外部设备。图2给出了这种实时运行机制。在当前运行时段Ti的起点,DTA系统接收并评价刚刚过去的运行时段Ti-1的测量值。基于这些测量值,整个系统及其中的算法单元在当前时段响应和作用。每个算法单元和整个集成系统在逻辑内部和功能设计上均使用上述机制,从而通过运行时段的一致定义,即可方便地增减算法步骤和功能,大大提高了灵活性。

2.2实时DTA框架

实时DTA系统由以下功能单元组成:(1)一致性检查;(2)一致性更新;(3)O-D估计(O即Origin,D即Destination,O-D估计即起迄点出行分布矩阵估计);(4)O-D预测;(5)状态估计;(6)状态预测;(7)交通分配;(8)用户界面;(9)数据库:(10)管理。这些功能单元之间相互作用并与ATMS数据库相互作用。其中(1)负责检查真实系统和DTA仿真器与(3)之间的一致性,主要是比较预测的状态变量和实际的状态变量,一旦超过事先规定的阈值,即向(2)报告;(2)基于(1)的报告更新DTA仿真器和(4);(3)基于监视系统的实时测量值和历史O-D数据,估计当前道路网络的起迄点出行矩阵;(4)基于当前O-D估计结果、当前网络状态和历史O-D数据,产生未来时段的O-D预测;(5)把给定的非常短的仿真间隔(几秒钟)的路径决策与(2)产生的调节结合来仿真交通流的类型;(6)仿真更长时间的交通流的类型并提供未来时段(20~30min)的路径决策;(7)根据系统最优和用户平衡等不同用户要求提供路径决策:(8)提供用户接口;(9)最小化其他单元请求的等待时间和最大化吞吐量;(10)提供所有单元间的控制以维持系统稳定并防止故障,同时保证系统同步。显然,实时DTA系统的设计应基于层次结构。最高层,即管理单元,其他单元各自被映射到一个不同的专用处理器,见图3。

3基于CORBA的DTA系统

3.1AMH框架下的DTA系统

多处理机/并行计算对实时DTA系统相当重要。在实时DTA系统中,一些功能周期性执行;另一些功能非周期性地被其他功能触发。因此,设计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把握每个功能单元的执行周期。

可以把所有循环集成在一个异步多层次AMH(AsynchronousMulti-Horizon)框架中。在AMH框架中,各功能在不同层次的分布式处理器上实现。每个功能以周期性模式、非周期性模式或联合活动模式运行。周期性活动模式下,基于执行循环定时执行;非周期性活动模式下,只有当其他功能发出一个事件调用请求时才执行;联合活动模式下,一个功能定时执行,同时允许其他功能触发以启动一个新功能的运行。也就是说,在当前执行循环中,当接收到一个调用请求时,将从下一个执行循环的起点开始新功能的运行。这个策略非常重要,保证系统对环境变化实时响应,同时维持整个DTA系统的可靠和稳定。

3.2ILU框架下的DTA系统

在CORBA环境下实现实时DTA系统最好使用中间语言统一体ILU(InterLanguageUnification),因为ILU是共享的,可用性更好。ILU支持创建新的对象、远程过程调用和异步调用。一旦一个ILU对象被创建,它就通知ILU服务器其已经存在。通过这个服务器,每个对象都能获得其他对象的信息。此后,每个对象均能远程访问其他任何对象,就像在同一台机器上。

实时DTA系统可以由三个主要对象组成:操作对象、GUI和ATMS数据库,见图4。CORBA中的对象需要被指定为服务器或客户机。服务器定义为一个接收客户机请求并执行这个请求的对象;客户机定义为一个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对象。一个对象也可以同时被指定为客户机和服务器。它既能发送也能接收请求。

在实时DTA系统中,三个对象均被指定为客户机和服务器。在操作对象下设计六个子操作对象。每个子操作对象在一个运行周期工作。在状态估计对象下设计一致性检查和一致性更新两个对象,是因为这两个对象与状态估计对象直接作用。GUI负责输入指令输出结果。ATMS数据库包括实时监视数据、系统输出、历史数据及其中的相互作用。

动态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动态能力;惯例;价值发掘;管理认知

一、 引言

动态能力观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对现有竞争力进行创造性破坏以及创新型竞争的思想(Schumpeter,1934),受其影响,Teece与Pisano(1997)首次提出“动态能力”概念,将其看作是能为公司创造新产品和新流程并且能应对市场环境持续变化的一系列竞争力和能力的子集(Teece & Pisano,1994)。随后,两位学者系统地提出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为探索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独特视角。之后,许多学者陆续提出了对动态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观点并不统一,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如何界定及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们的观点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详细梳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现状,为未来理论发展奠定基础。

二、 基于不同视角的动态能力界定

1. 基于流程与机制的视角。1997年Teece与Pisano首次系统地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即:公司调整、整合、重塑公司内部和外部技能、资源和运营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Teece,Pisano et al.,1997)。Eisenhardt等人将动态能力描述为公司通过资源利用的流程来获取、整合、重塑或放弃资源,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甚至引领市场环境变化(Eisenhardt & 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嵌入在公司间的流程,由特定的战略和组织流程构成。其本质在于反映公司能力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受到市场动态变化与公司能力演化机制的影响。贺小刚等人采纳Teece等人的定义,认为动态能力是公司内部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贺小刚、李新春等,2006)。黄培伦等人将公司能力区分为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静态能力生成的前因变量,其效用转化为静态能力,促使静态能力生成和发展(黄培伦、尚航标等,2009)。

2. 基于价值发掘的视角。Griffith等人提出国际化动态能力的概念,即: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性将各种难以模仿的资源进行融合(Griffith & Harvey,2001),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能力(Teece,Pisano et al.,1997;Dyer & Sin-gh,1998)。Rothaermel等人将动态能力的前因描述为:整合、重塑、获取和释放资源以适应甚至创造市场变革的过程(Eisenhardt & Martin,2000),主张动态能力是不仅能帮助提升公司识别潜在技术变革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公司提升通过创新来适应变革的能力(Rothaermel & Hess,2007)。Blyler和Coff将动态能力定义为公司整合、重塑、获取和削离资源以适应市场变化甚至引领市场变化的公司的一系列程序(Eisenhardt & Martin,2000)。Zahra等人将动态能力定义为:用符合决策制定者观点和设想的方式对公司资源和惯例进行重塑的能力。作者认为能力本身具有动态性,不同于实体能力和整合能力,动态能力是一种重塑的能力。Reilly和Tushman将动态能力的内涵界定为:感知、重塑和捕捉的活动(Reilly & Tushman,2007)。Oliver和Holzinger提出动态政治管理能力的概念,即:公司为了提升未来的价值或者保护公司现有价值以防止未来贬值,而影响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或者适应其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动态过程(Oliver & Holzinger,2008)。曹红军等人将动态能力界定是管理其他能力的能力(曹红军、赵剑波,2008)。葛宝山等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保持或者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通过影响企业资源来开拓创新(葛宝山、董保宝,2009)。

3. 基于惯例的视角。Winter,S. G与Zollo,M提出动态能力是一种稳定的、学习式的组织活动,通过这种组织活动公司可以系统地生成并调整自己特有的运营惯例,以提升公司绩效(Zollo & Winter,2002)。Helfat和Peterraf在《动态资源基础观:能力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动态能力指构建、整合或重塑运营能力的能力。董俊武等人采纳Zollo和Winter的定义,认为动态能力的本质是改变能力的能力(董俊武、黄江圳等,2004)。

4. 基于管理认知的视角。Tripsas和Gavetti提出管理认知是一种主导逻辑,具有阶层性的特点,认为调整高管团队对于公司变革能起到促进作用(Tripas & Gavetti,2000),将管理认知和组织阶层2个影响因素纳入到动态能力理论分析当中,丰富了动态能力的理论观点。Adner和Helfat提出动态管理能力的概念,即:管理者构建、整合与重塑组织资源与竞争力的能力,认为管理者在面临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下,运用动态能力对上述要素进行构建、整合与重塑,决定了公司资源与能力的基础,进而决定了公司间绩效的异质性(Adner & Helfat,2003)。Gavetti从演化经济学角度研究能力发展,认为能力的发展基于惯例逻辑,且受到管理认知的影响,而管理认知具有阶层性。基于管理认知的认知循环(的4种机制/类型:认知控制、自治、合作与认知循环(Gavetti,2005)。国内学者在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中对管理认知的关注非常少,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中难觅其踪影。

三、 动态能力理论的派别划分

本文对动态能力理论派别的划分标准是学者们构建动态能力理论时使用的管理学或经济学理论观点。通过文献综述,将动态能力理论分为如下三种。

1. 动态资源基础学派。Teece和Pisano在构建动态能力理论时基于如下假设:(1)动态能力存在于快速变化的技术与市场环境中;(2)战略管理的根本问题是探讨公司如何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依赖于独一无二的流程,这些流程由特有的资产位势与公司的演化路径共同作用而形成,是一种异质的、难以复制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由于引入了“动态性”,所以本文将Teece等人的理论观点界定为动态资源基础学派。受其启发,Griffith和Harvey在资源基础观(RBV)与市场基础观(MBV)之间找到交集,提出国际化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如果公司拥有难以模仿的资源,那么通过创造性的资源整合活动公司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Griffith & Harvey, 2001)。

Oliver和Holzinger主张公司的战略政治管理行为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来源之一,而动态能力能够帮助公司利用其内部资产满足现有(政治)环境的需求,也影响/塑造环境的需求,以便于这些环境的需求与公司的优势或诉求相吻合。黄培伦、尚航标和李海峰(2009)将组织能力分为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主张公司静态能力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即能力刚性。而动态能力有助于打破静态能力的束缚,是静态能力生成的前因变量,其效用转化为静态能力,促使静态能力生成和发展,即动态能力通过静态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影响企业竞争优势。

2. 知识整合学派。Helfat受Teece启发,选取20世纪美国70年代~80年代间的石油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公司的动态研发能力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影响公司补充性技术和其他资产,把动态能力界定为一种知识整合能力,是将公司核心技术知识与补充性诀窍/技术和实物资产进行创新整合并且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业务流程,帮助公司对变化的市场环境作出反应(Helfat,1997),开创了知识转移学派的先河。

Winter,S.G和Szulanski,G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提出了与动态资源基础观不同的观点,即动态能力并非是异质的和难以复制的资源。相反,作为一种惯例化活动,动态能力是可被模仿和复制的,但却是不容易被替代的,不易替代性是公司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后,Winter与另一位学者Zollo进一步发展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和假设前提,认为公司是一系列相互依存的运营和管理惯例的集合,这些惯例是在公司绩效的影响作用之下逐渐演化发展而形成的。董俊武、黄江圳和陈震红(2004)认为企业之所以要改变自身的能力,是因为隐藏在能力背后的知识不再适合环境变化,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战略资源、能力只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许企业的成功在于灵活地运用资源和能力的能力。因此,对动态能力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3. 能力演化学派。能力演化学派的开创者当推Eisenhardt和Martin,两位学者主张动态能力是嵌入在公司间的流程,相对于竞争优势来说,动态能力是必要非充分条件,其本质在于反映公司能力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受到市场动态变化与公司能力演化机制的影响(Eisenhardt & Martin,2000),Tripsas和Gavetti主张基于惯例逻辑的能力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认知的影响,而认知受到地位的局限,那么处于组织不同阶层的成员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上也不同,对能力发展的影响机制也就不尽相同(Tripas & Gavetti,2000)。Adner和Helfat两位学者吸收了Tripsas和Gavetti关于管理认知的理论精髓,将其纳入到动态管理能力的理论框架提出动态管理能力应当包含3个要素:管理人力资本的能力、管理社会资本的能力和管理认知。(Adner & Helfat,2003)。Zott认为动态能力确实是有价值的和稀缺的,但既不是不可模仿的,也不是不可流动的,而是对各个公司而言是平等的(Zott,2003)。动态能力通过3个与绩效相关的动态能力属性:成本、学习、时间选择,来创造并且塑造公司的资源位势(Eisenhardt & M-artin,2000),能力(Kogut & Zander,1992)和运营路径(Nelson & Winter,1982)。

Blyler和Coff主张社会资本是影响公司动态能力核心――收购、整合、削离资源活动的根本因素,同时社会资本也能帮助操作者们谋取个人收益,并且假设社会资本是动态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社会资本将帮助公司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Blyler & Coff,2003)。周治翰、蔡芸、胡汉辉(2004),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专业化的特征,会导致企业落入核心能力陷阱,因此,企业需要发展自身的动态能力,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四、 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的思想一直在社会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樊景立、梁建等,2008)。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开始步入实证研究的阶段,研究方法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梳理出如下4种。

1. 二手数据研究法。Helfat(1997)选取1976年~1981年间26家大型石油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公司的动态研发能力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影响公司补充性的诀窍和其他资产。Adner和Helfat(2003)选取1977年~1997年美国石油产业作为研究样本,用方差分解法分析公司绩效有助于从公司层面提炼决定商业绩效差异性的内部影响因素。Rothaermel和Hess(2007)利用多家全球化的医药公司22年间(1980-2001)在生物技术技术发展方面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创新的前因确实存在于不同的分析层面,这些前因对于公司层面的创新产出起到补充或增强的作用。

2. 问卷调查法。Griffith和Harvey(2001)选取250家加拿大和智利的分销商、100家英国和菲律宾的分销商作为调研对象,研究分析动态能力在国际化的委托―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Doving和Godderham(2008)选取254家挪威财会服务公司,考察影响公司业务多元化的潜在决定因素(变量)。贺小刚等人提出动态能力的6个维度和相关假设,基于363份有效样本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对假设进行检验。杜建华等人在Wang和Ahmed对动态能力维度的界定基础上发展相应的理论模型和理论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270家孵化器企业验证提出的理论假设。曹红军和赵剑波(2008)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清华科技园、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厦门保税区三个高科技企业集中的科技园区进行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战略过程对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关系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

3. 案例研究法。Helfat和Raubitschek(2000)以日本电子产业巨头:索尼、佳能和NEC为研究对象,考察动态能力、产品序列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Tripsas和Gavetti(2000)选择宝丽莱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深度案例研究法分析宝丽莱公司由盛到衰的深层原因。Winter,S.G.和Szulanski,G(2001)选择美国一家出色的地区性商业银行BANC ONE为案例研究对象,考察它旗下的子公司――BOSC,如何帮助母公司复制其成功的商业模式。Rindova,V. P.和Kotha,S.(2001)以雅虎和Excite为研究对象,由比较案例分析得出6个理论假设,这些假设留待学者们今后通过其他实证研究去验证。Reilly和Tushman (2007)以IBM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起进行的战略转型为基础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IBM的动态能力有助于激发组织学习――组织学习不仅仅是从上到下制定明智的战略,而是通过变异――选择――保留,实现了组织能力的演化。

4. 基于实验的研究方法。Lee,J、Lee,K和Rho,S (2002)利用基因运算模型发展出一个数学仿真模型,考察战略集团产生以及不同战略联盟间的绩效持续存在差异性的条件。Zott(2003)通过严谨的数学模型对内因性选择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发展出多阶段的理论分析模型,探究由动态能力导致的演化变革的发展轨迹,以达到精炼原有理论假设的目的。

五、 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理论综述研究发现,战略管理领域对动态能力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表现为:(1)概念界定还存在模糊性,观点众多,莫衷一是;(2)在假设前提的把握上存在争议,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公司动态能力只存在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有的学者则主张无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还是在稳定的环境中都存在动态能力;(3)对动态能力的内涵及外延的界定还存在较大分歧,一些学者认为动态能力直接影响竞争优势,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动态能力间接影响竞争优势;(4)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当中,采用大范围问卷调查和跨案例研究的文章较少,国内一些学者虽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但由于其理论综述和模型推导部分过于单薄,其结论缺乏说服力。

综上所述,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未来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重新梳理动态能力概念、假设前提和理论来源,找出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共同点,以此为突破口清晰而准确地界定动态能力的概念,排除模糊性;(2)综合不同理论派别的观点,夯实理论基础,丰富动态能力的内涵及外延,找出动态能力的前因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和结果变量,探索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3)以大范围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特别是跨案例研究)为基础,实证检验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和理论假设,并尝试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增强理论研究深度和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Adner, R. and E. C. Helfat. 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11-1025.

2. Blyler, M. and R. Coff. Dynamic capabi- lities, social capital and rent appropriation: ties that spilt pies.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677-686.

3. Eisenhardt, K. and A. Martin.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05-1121.

4. 曹红军,赵剑波.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8,11(6):54- 65.

5. 葛宝山,董保宝.基于动态能力中介作用的资源开发过程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管理学报,2009,6(4):520-526.

6. 董俊武,黄江圳等.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模型与一个中国企业的案例分析.管理世界,2004,(4):117-127.

7. 樊景立,梁建等.实证研究的设计与评价.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9.

8. 贺小刚,李新春等.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3):94-113.

9. 黄培伦,尚航标等.组织能力:资源基础理论的静态观与动态观辨析.管理学报,2009,6(8):1104-1109.

10. 贺小刚,李新春,方海鹰.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3).

作者简介:肖洪钧,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光宗,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刘庆贤,管理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后,讲师。

动态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社会生态;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195-02

引言

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各方面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此时党中央提出要重点关注社会管理,尤其应注重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和管理效率提升。在此背景下,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都将社会管理作为研究和工作的重点,现已有大量有关社会管理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突出研究成果。杜威的社会管理方法,包括民主管理方法、教育管理方法和“思想五步说”,科塞的冲突理论对社会管理的研究,齐美尔的社会形式理论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等都是国外学者对社会管理探索性理论研究(陈成文、高妮妮,2009;张敦福、李红姗,2009)。而中国自古以来便存在对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儒家思想对社会管理的研究体现在其整体观和矛盾观上(吕洪涛、黄维柳,2001)。当代中国对社会管理的理论视角则可归纳为政治文化、国家与社会、多元治理、民主政治等四种类型(施新洲、王春霞,2007),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广泛应用在中国当前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中。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见,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社会管理的有效模式和提升社会管理的效率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正是基于此背景进行探讨。

一、社会生态视阈下社会管理研究可行性分析

社会生态是指构成社会生活形态的各方面要素组合,包括社会发展指导原则、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生活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等,其中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通常会带来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使得社会群体的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李宝梁,2007)。社会生态系统包含的结构有无机(理化) 环境,有机(生物) 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生产群体(工人、农民、商人、士兵、知识分子等),社会管理群体(公务员、企业家、经理、管理阶层等)和社会败坏群体(破坏分子、腐败分子、社会渣滓等),由此可指导社会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上的演变历程,并达到对其矛盾的调控(叶峻,1998)。

从上述研究内容可看出,社会生态和社会管理二者是紧密联系的,作为统一的社会经济系统,当某一地域或某一群体的社会生态发生变化时,其社会管理手段和模式必定会随之变化。同时,社会生态系统涉及社会管理的全领域,社会生态的系统能量流动对于社会管理的效率将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从社会生态系统角度来看,社会管理中的“和谐”是对社会有序的描述,是负熵控制能量在社会系统中的发展流动。任何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行,都必须使得社会的人、财、物、能、信息等各个部门组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并保证从自然中流入的能量能够有序地流经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并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吸取负熵能量并把正熵排给外部环境。而通常这种能量交换的通道便是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它在社会各部门进行分配后,再通过人的自身消费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同时通过劳动再把熵排泄给环境,使环境的熵增大。因此,能量在这样的循环系统才能使得社会保持稳定有序发展,如果在一个封闭的社会形态内讨论社会的发展和管理,是无法说明和解决相关的各种生存危机和生态问题的,也更加无法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管理可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秩序的能流路径,有效的社会管理能提高社会生态系统流动的速度,加快熵的交换,同时,社会管理的模式可看做社会生态系统的阶段模块在特定时期特定空间内的体现。

由此可见,在社会管理中引入社会生态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群体(如农民工、失地农民、其他弱势群体等)的社会管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生态视阈下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一)中国社会管理现状特征分析

当前中国的社会管理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目前已基本建立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格局首先强调的是要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抓好就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等。

从上述社会管理的现状可知,中国社会管理模式是基于政治文化、国家与社会、多元治理、民主政治这四个基本理论范式。这些理论对于社会管理的指导多从正式制度的角度来进行,涉及到相关非正式制度的因素,如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观念等则相对较少进行研究。事实上,社会管理作为全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忽略,由此,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充分考虑到各类因素的影响,这便是笔者进行社会生态视阈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社会生态视阈下新型社会管理模式构建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引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动态管理论文篇6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

坚定信念 牢记使命 把握规律 敢于担当

认真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要坚定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固树立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要牢记使命,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自觉肩负起“两个巩固”的历史重任;要把握规律,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敢于担当,切实肩负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职责,坚持全党动手、部门负责,构建大宣传格局,形成强大合力。

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做好首都宣传思想工作,地位特殊,任务艰巨。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讲话要求,坚持首善标准,坚守首都阵地,努力占领宣传思想工作制高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要坚定主心骨,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理直气壮宣传普及科学理论,理直气壮占领舆论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巩固壮大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要拓展主阵地,北京被称为“网都”,要在巩固壮大传统媒体主阵地的同时,大踏步进军互联网新阵地,打造矩阵、形成合力,推动正面宣传紧密互动、一呼百应。要壮大主力军,把宣传思想文化从业人员通盘纳入工作范畴,建强骨干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用中国梦的“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团结力量。要把握主动权,强化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责任,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主动设置议题,主动引导应对,把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天津市委常委、宣传 部长成其圣——

坚定理想信念 凝聚圆梦力量

8·19重要讲话,唯物辩证地阐明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新时期宣传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纲领性文献,增添了我们理论的底气、工作的底气。

要着眼坚定理想信念,把民族复兴中国梦作为时代主题、高昂旋律、精神引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当前天津落实总书记要求、建设美丽天津的部署,开展“共建美丽天津,共享美好生活”主题活动,在共建共享中强化群众认知认同,坚定信仰信念,同心共筑中国梦。

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善行义举,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坚定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当“糊涂虫”,敢于担当,敢抓敢管,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掌握舆论斗争主动权。

要狠抓作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宣传思想队伍。践行党的群众观,发扬“走转改”精神,结合天津开展的市级部门结对帮扶困难村、联系社区活动,选派干部到基层,洗礼思想,提高本领,巩固阵地,打牢根基。

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艾文礼——

增强主动性 掌握主动权 打好主动仗

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落实这一要求,关键要做好以下方面:

要大张旗鼓地唱响主旋律。对于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最大限度地压缩负面的消极的思想舆论生存空间。要强化阵地意识,巩固正面舆论,化解消极情绪,抵御不良思想,特别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力夺取互联网这个主战场的舆论主导权。

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理直气壮地开展舆论斗争。“不争论”,不是回避矛盾、取消斗争,特别是牵涉到大是大非问题,牵涉到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不当所谓的“开明绅士”。对于攻击、污蔑党和政府的言论要带头发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进行反击。要认真研究网上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做到既坚决果断,又有理有利有节。要下好先手棋,抢占舆论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要选准时机,在准确的时间发出明确、合理的声音。要把握分寸,对各类事件的报道长度、广度、深度要有准确地拿捏。要注重实效,在主动作为而又“润物无声”中积聚正能量、消减负能量。

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胡苏平——

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8·19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破解了当前困扰我们宣传思想工作的诸多难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是我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遵循,必将对宣传思想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讲话切中要害,问题找得准、看得深、讲得透。比如,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等等,论述都立意高远、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透彻明了,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感到非常解渴,也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的8·19重要讲话精神,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增强本领,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加强舆论宣传、凝聚社会共识、坚定理想信念、营造良好风尚。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改革创新,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乌兰——

守土有责建机制 守土负责管阵地 守土尽责抓队伍

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学习贯彻这一精神,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管理。

在组织领导上,我们要把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纳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评价之中,为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形成“三个机制”。要建立起统筹管理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建立起学习培训机制,把意识形态工作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研究中,列入各级党校的干部培训计划;建立起责任机制,形成责任落实和追究机制。

管好“四个阵地”。管好新闻阵地,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确保党对新闻宣传、舆论导向的牢牢掌控;着力管好社科阵地,加强对各类报告会、研讨会以及高新课堂讲座、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等管理,决不给错误思潮提供传播渠道;着力管好文化阵地,坚决杜绝不良思潮的传播;着力管好网上阵地,依法加强网上舆论生态建设和管理。

抓好“五个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准选好宣传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政工人员;加强媒体记者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加强社科理论队伍建设,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前瞻性理论研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求真务实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庄严——

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8·19重要讲话,贯穿着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战略思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光辉,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动权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廓清思想、澄清认识。搞清楚到底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落实到工作导向、工作基调和具体实践中。

二是担负使命、承担责任。牢牢抓住“两个巩固”,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进一步强化和落实领导责任,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

三是积极作为、有效作为。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重点抓好理论社科、舆论、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理论教育普及全覆盖工程,大力推进长白山讲坛建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走进人的心灵。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管好政治方向、舆论导向,管好干部、队伍,发挥主流媒体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作用,把互联网舆论引导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把面向农村的文化活动整合成一个“农村文化建设暨农民文化活动月”,作为文化惠民乐民亲民的载体,努力解决位置最偏远、经济最困难、文化最稀缺地方的文化温饱问题。

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张效廉——

理直气壮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深入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要理直气壮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理直气壮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真正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要在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同时,理直气壮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当中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在机关、社区、企业、学校、农村、家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进”活动,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理直气壮地强调党性原则,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真正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理直气壮地开展舆论斗争,真正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要在总结宝贵经验的同时,理直气壮地推进改革创新,真正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继续大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要在扩大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的同时,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特色,充分发挥黑龙江对俄宣传桥头堡作用,进一步完善与俄罗斯的媒体交流合作机制,真正传播好中国声音。

要在强化宣传部门职责的同时,理直气壮地明确各级党委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积极主动与党委政府各部门沟通配合,真正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格局。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徐麟——

提高定力 增添动力 提升实力

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对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的认识要到位,落实要到位。

要站稳政治立场,旗帜鲜明,提高定力。宣传系统身处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错误思潮面前,在困难问题面前,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敢于碰硬,不退、不缩、不绕,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

要牢记历史使命,增强自信,增添动力。宣传思想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认真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增强三个自信,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勇当排头兵先行者。

要坚持科学发展,把握规律,提升实力。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把握新时期舆论引导内在规律,增强正面宣传针对性、有效性,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加大主流媒体进军新媒体推进力度,研究把握网络新媒体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互联网舆论管理的新方法新机制。要加大文化改革力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把好导向激发活力,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燕文——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 高度统一

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深刻揭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使命责任。这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引领全社会团结奋进。

一要旗帜鲜明“亮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把科学理论和中国特色、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讲清讲透,引导人们坚定信仰信念不动摇。坚持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讲担当,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态度鲜明,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上主动发声,在风口浪尖上敢抓敢管,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二要扑下身子“接地”。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深化“走转改”,完善联系群众制度,推动工作向基层延伸、向下扎根,更自觉地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角、表现对象,更多地提供人民群众爱听爱看的精神文化产品。

三要跟上时代“开锁”。更加注重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抢占时机、道义、表达的制高点,在加强面上覆盖、线上指导的同时,扎实有效地把工作做到每个点上。

四要实实在在“管用”。坚持虚功实做,把原则要求具体化,把目标任务项目化,出实招、说实话、办实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思想问题,使宣传思想工作真正为群众所认可、接受、赞同、满意。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葛慧君——

理直气壮讲主张 旗帜鲜明抓引导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就是要有作为、敢担当,就是要当战士而不当“绅士”。

一要有理直气壮的鲜明态度。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亮剑,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斗争。以大口径、多形式、宽渠道来说主流、讲正面,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改革目标、发展成就,充满深情地歌唱人民群众。

二要有理所必然的使命担当。宣传工作给思想、给精神、给文化,管方向、管根本、管长远,处在社会稳定的“管涌口”,事关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当前,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使命任务更加凸显,要以高举旗帜的雄心、破釜沉舟的决心和舍我其谁的信心,扛重担、挑大梁、打硬仗,深切阐释好宣传事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重大命题。

三要有理乱拨正的工作成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多宣传什么、少炒作什么,都要着眼于发展大局和团结争取大多数。要旗帜鲜明地抓好思想引领,强化“三个自信”;抓好舆论引导,善于运用开放多元的新媒介,提高信息公开的权威性、时效性,科学应对“负舆情”、化解“负能量”;做好社会心理疏导,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公众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社会心态,切实提高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曹征海——

守住阵地 有所作为 敢于担当

8·19重要讲话精神,通篇贯穿了党管意识形态、党管舆论、党管媒体的思想。要看到,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经济工作搞好了,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面对境外思想文化的加紧渗透以及国内各种复杂活跃的社会思潮、多元多变的思想意识,我们必须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

一要强化全局意识下的统筹观念,紧密服务和联动中心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聚焦发展方式转变,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经济工作的舆论引导,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要推进价值凝聚基础上的广泛传播,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采取润物无声、生动鲜活的形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说透彻、讲明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们的灵魂深处,让全社会的正能量更加充盈充沛。

三要确立党性原则站位上的鲜明立场,有所作为,敢于担当,敢于亮剑,善于发声。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讲导向、抓导向的要求体现在每一块版面、每一面荧屏、每一个网页,发挥压歪风、正邪气、立主导的“定盘星”作用。

四要坚持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正确方向,更加彰显文化的本体属性。把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着力点,具体地落实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首位的要求,不断增强软实力影响力。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袁荣祥——

因势而谋 应势而动 顺势而为

在8·19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了宣传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为我们在工作中认清肩负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指明了方向。

因势而谋,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要通过认认真真学、原原本本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根据大局、大势、大事,结合福建实际,认真谋划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任务、项目抓手和保障措施。

应势而动,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面对新形势,更需要在推进工作任务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着力创新宣传教育的载体手段,创新意识形态引导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在正面宣传上,要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基本职责,在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和网上舆论工作上把握好时、度、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文化建设上,要牢牢把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顺势而为,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要求。为在于“守”,要忠于职守,守住阵地,守住防线,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为在于“实”,要强化“虚功实做”的工作理念,把各项任务抓实抓细抓具体。为在于“高”,政策制定、效果评估都要高标准、严要求,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工作业绩展现新作为、新形象。

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姚亚平——

增强主动性 掌握主动权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我们必须以8·19重要讲话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唱响主旋律,打好舆论斗争的主动仗。

打好主动仗,就要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信心决心。当前要进一步认清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把握舆论斗争的方向、立场、任务,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打好主动仗,就要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不犹豫,不含糊。

打好主动仗,就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大做好正面宣传。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要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确保新闻宣传始终是正面为主,宣传的效果始终是正大于负。

打好主动仗,就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网络和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对所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都要做到可管可控。

打好主动仗,就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敢于负责,敢于担当。面对敌人的进攻,面对攻击党和政府的声音,面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做绅士做战士。要敢于在风口浪尖进行斗争,敢于在关键时刻站出来、顶起来、冲上去。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孙守刚——

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四个强化”

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着力做到“四个强化”。

强化大局意识。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一切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为大局服好务,积极为中心工作鼓劲、加油、添彩,切实发挥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文化支撑作用。

强化导向意识。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强化创新意识。把改革创新作为重大主题,推动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坚持虚功实做,各项工作实在化、项目化、具体化,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办好惠民实事结合起来。坚持重心下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更好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强化责任意识。以强烈责任感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使命,有守有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敢抓敢管、善抓善管,确保阵地、导向、队伍的有效掌控。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赵素萍——

把握新变化 适应新发展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当前,宣传思想工作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新发展,既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也要坚持开展有理有利有节舆论斗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一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的形势,宣传思想战线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依法打击网上传谣造谣等违法行为,结合河南实际,继续开展“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等专项治理活动。加强教育引导,积极破解“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等新闻“四难”。加强沟通交流,积极做好新兴媒体、市场化媒体、新文化组织负责人的工作,使他们成为传播积极、健康、向上主流舆论的生力军。

二是设置议题,提振信心。通过策划重大主题宣传,不断增强发展信心、塑造良好风貌、增进社会共识。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应好;广泛开展“文明河南”建设工程,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三是掌控阵地,加强管理。强化阵地意识,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确保对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掌控。壮大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最大限度压缩网上有害言论,引导网上舆论,不断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主流思想舆论。

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尹汉宁——

宣传干部要强起来

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我理解,宣传干部要在思想理论上、在政治原则上、在工作作风上、在业务素质上强起来。

要在思想理论上强起来。宣传干部要带头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要有精神上的“钙”和“抗体”,站稳政治立场,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有定力、有底气,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

要在政治原则上强起来。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如果在坚持党性这个根本问题上没有明确观点和立场,那就是政治上不合格,就没有做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最起码的资格。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要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

要在工作作风上强起来。要虚功实做,善于用实施工程的办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坚决克服有些宣传报道脱离生活、不接地气、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现象。要坚持“走转改”,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

要在业务素质上强起来。宣传干部除政治上可靠外,总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业上有“几把刷子”,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同时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好“本领恐慌”的问题。要熟悉并运用好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

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许又声——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为此,我们将围绕“两个巩固”这一根本任务,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引导,努力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健全社会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机制,提出应对措施;进一步做好思想理论领域问题的引导,深入开展中国梦宣讲等活动,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进一步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履行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加强经济宣传,重点宣传好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做好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组织网络媒体参与重大宣传报道,壮大网上主流舆论,同时对网上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等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改善网络舆论生态;进一步强化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管理,确保“具备条件的社科类社会组织100%建立党组织、已建立党组织的100%开展党的活动”,绝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手中。

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庹震——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坚定的信心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大道上。

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运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让更多的正面宣传提神振气。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把好时、度、效,充分反映当代社会的主流和光明面,理性看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凝聚社会共识,展现美好前景。

要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精神激励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和意识形态斗争“两个前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得更好。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沈北海——

领导主流思想 管理科学有效 掌握话语权力

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论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牢牢掌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是理所当然的。纵观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和现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领导和主导抓意识形态;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思想、观念,必然要成为这个国家、社会的主流思想观念。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意味着放弃执政的开始,就等于自掘坟墓,这是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事实。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就是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管理,要研究和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宣传思想文化发展规律来办,做到科学管理、务实有效。我们要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敢抓敢管,真正守住阵地、守好阵地。还要主动出击、开疆扩土,积极主动把管理延伸到手机短信、微信等新兴媒体,不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阵地和渠道。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是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发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奏响团结一致奔小康、奋力实现中国梦的雄壮优美的进行曲。意识形态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必须要发声讲话,需要我们成为掌握运用话语权的行家里手,以更鲜活的语言、更切合时代特点的表达方式把话说好,让人们更易于接受主流声音、接受主流价值观。

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许俊——

从宏观大局上谋思 从发展大势上谋划 从关键大事上谋定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8·19重要讲话精神,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既概括了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形势十分复杂,担负任务异常艰巨,又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要求,更坚定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准确把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积极探索破解宣传思想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从宏观大局上谋思,从发展大势上谋划,从关键大事上谋定,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海南是经济特区,但不是“文化特区”。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使之转化为工作思路、体现为工作理念、具体为工作任务。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巩固传统阵地,构建、占领新阵地,进一步凝聚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强大力量,全面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徐海荣——

勇于担当 积极作为 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继续开展“做有梦想有追求的重庆人”主题活动,引导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要培育新风正气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感动重庆人物”、“富民兴渝贡献奖”评选活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围绕“衣食住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舆论引导。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唱响昂扬向上的正气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引导机制,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建立网上统一战线,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要提升文化综合实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增强重庆文化的综合实力。立足“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生动实践,推出更多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利用,推动巴渝文化“走出去”,提升重庆文化影响力。

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吴靖平——

构建大宣传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

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我们感到,当下要大力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真正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结合四川实际,我们将加快构建大宣传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

树立大宣传理念,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使各项工作有机衔接、资源得到优化利用,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合力。

形成大网络格局,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纵向与横向”全面覆盖的组织网络、“专业与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网络、“虚拟与现实”相融互动的系统管理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统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格局。

完善大舆情体系,从党委工作大局出发引导舆情,实现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舆情全覆盖,健全信息、政策解读、舆情会商、舆论引导联动等机制,确保舆情引导与党委工作大局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打造全媒体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信息为核心,报刊台网整体联动,突破媒体形态边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衔接,构建信息内容生产、传播、共享、互动一体化开放平台。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喻红秋——

要有会担当 善担当 敢担当的气魄

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宣传工作者一定要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培养会担当、善担当、敢担当的能力和气魄。

要视“常”为要,做到会担当。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都是反复讲、经常讲的根本原则,但是有的部门仍然没有当成要事来抓。视“常”为要,就是要坚持根本原则不动摇,使之成为行事的要领,贯穿到工作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强对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牢牢掌握主动权、领导权。无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都要始终坚持、抓在手中、抓住不放,都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理直气壮。

要视“小”为大,做到善担当。意识形态无小事,“小事”牵连大事,关系全局。视“小”为大,就是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要做到见微知著,尤其是要善于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当前要重点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开展网上斗争,对造谣生事和渗透破坏行为坚决打击,绝不姑息纵容。

要视“危”为机,做到敢担当。视“危”为机,就是在突发事件、热点问题面前不失语、不沉默,敢于发声、敢于负责,把“危急”当做“机遇”,敢于化解危机、消解矛盾。身处人人都是发言人的“自媒体”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更要先发制人,抢占舆论制高点。尤其是对攻击、污蔑党和政府的言论,不能爱惜“羽毛”,要敢于碰硬,针锋相对。

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赵金——

履行职责敢担当 凝心聚力中国梦

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使命和责任来自于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的认识。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紧紧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文化支撑作用,增强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新的形势和任务,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考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宣传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必须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必须铭记肩上的责任,刻苦学习,埋头苦干,炼就适应岗位需要的过硬本领和坚定意志,敏锐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掌握主动权,善于打好主动仗。要不畏困难和矛盾,树立勇立潮头的思想,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始终自觉站在意识形态工作最前沿,弘扬主旋律、发出正声音、传递正能量、塑造正形象。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董云虎——

立足重大现实课题 深入掌握工作规律

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成为党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8·19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科学总结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及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全面论述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变”与“不变”及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处理好的现实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系统回答了宣传思想工作“为谁宣传、宣传什么、怎么宣传”这个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讲到了要害处、讲到心坎上,我们深感作为一名地方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和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处于斗争第一线,我与达赖集团和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权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改革创新的工作精神和行家里手的工作水平,切实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舆论斗争,坚决有力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景俊海——

在政治立场上求坚定 在务实举措上下功夫

8·19重要讲话,统揽全局、直面问题、立场鲜明、论断精深,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化“三个陕西”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共谱中国梦。

二是在落实政治责任上下功夫,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引导和管理,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三是在坚持正确导向上下功夫,不断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以打造“四支骨干队伍”和建立健全“五大保障机制”为重点,唱响网上主旋律。

四是在培育践行上下功夫,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植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深入践行“陕西精神”。

五是在为民惠民上下功夫,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融合,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六是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推动理念、手段和基层工作创新,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效。深化大文化、大开放、大市场理念,面向全国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七是在建强队伍上下功夫,进一步正学风转作风改文风,夯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才支撑。

八是在统筹协调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大宣传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连辑——

要忠诚可靠 要有真本领 要敢于担当

在意识形态领域打得赢打不赢与国际敌对势力斗争这一仗?打得赢打不赢与国内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观点斗争这一仗?打得赢打不赢互联网这一仗?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回答这些问题。

从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看,和平时期仍然有一个“保家卫国”的问题。笔杆子就是和平时期保家卫国的枪杆子。要真正做到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必须把宣传思想战线的这支队伍锻造成一支靠得住、用得上、过得硬、打得赢的合格队伍。

一是忠诚可靠。从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首先在政治上要忠诚可靠,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站稳政治立场,要真信马克思主义、真信共产党、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时候能舍得出、冲得上、顶得住。

二是有真本领。要切实解决“本领恐慌”问题。要真正学会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不仅要有政治素质、大局意识,还要有判断能力、业务水平;要真正掌握打赢互联网这一仗的真才实学;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要重点抓好理论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使自己真正“强起来”。

三是敢于担当。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决不能含糊其辞;讲中国特色,讲中国故事,讲中国立场要敢于发声,要理直气壮;要敢于在意识形态领域打主动仗,既能坚守阵地,又能开疆拓土。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在这条战线上工作,不要想着做“太平绅士”,而要去做勇敢的战士。

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吉狄马加——

把握规律 强化机制 创新理念 守土尽责

8·19重要讲话,统揽全局、思想深刻,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是指导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讲话对重点问题的阐述,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要求,对于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的重要讲话中,我们感到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对宣传思想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形势挑战站得高、看得远,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定位准确、把握有力,在事关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问题上,立场鲜明、方针明确、方向清晰,为我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通过学习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感到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用讲话精神指导思想和行动,把中央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方针和原则要求与青海的省情实际结合起来,着力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规律,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理念方式创新,坚持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做出应有的贡献。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蔡国英——

应对新考验 开辟新境界 创造新成绩

8·19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怎么看”,全面阐述了“怎么办”,廓清了事关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话对做好当前和今后5年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按照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为改革发展稳定凝聚正能量。

宁夏是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始终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境内外各种宗教势力、甚至是极端宗教势力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延伸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基层调控手段、管控能力弱,防范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任务十分艰巨。

站在新起点,应对新考验,开辟新境界,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务实的作风、更得力的措施,创造新成绩,无愧今天的使命与担当,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学军——

增强紧迫感 掌握主动权 扩大覆盖面

学习贯彻8·19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新疆完成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体现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上来,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新疆精神,传播现代知识、现代观念和现代制度,增强对新疆美好发展前景的信心。

体现在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这场硬仗上来,时刻不忘守土有责、始终坚持守土负责、自觉做到守土尽责,更加自觉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面对大是大非敢于发声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敢于坚决斗争,面对复杂敏感问题敢抓敢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体现在坚持到人管用有效的要求上来,把对象在哪、听得进去、产生作用作为重点,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扩大覆盖面,增强说服力,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各族群众的精神和力量。

体现到加强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保障上来,认真履行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坚持紧跟中央、安心热爱、钻研求索、积极作为,努力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打硬仗尤其是能打胜仗的队伍,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张玉珠——

解决“说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清楚”问题

8·19重要讲话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所要遵循的长期纲领和根本指针。

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放松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做到党性、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做好社会各方面人群的工作。要选好配强宣传思想文化领导班子,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宣传实力,提升宣传质量和水平。

动态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物流产业;动态规划;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Dynamic programming is the way to improve the allocation of logistics resourc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key to solve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of logistics resources for the industry supply chain and enterprise cost and efficiency. This paper classified the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programming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into several types and did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area from two perspectives: one is the macro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other is the designated link in the process. In addition, an review was given on the research contents,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after consulting a large quantity of related literature with the hope to facilitate the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dynamic programming; resource optimization

0 引 言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1],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物流业是融合仓储、配送、运输、货代、信息等的复合型服务业,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物流业也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动态规划是运筹学中一种研究多阶段决策问题的理论和方法[2],无论是对于物流行业中供应链的优化,还是对于企业内部物流成本和效率的优化,这种理论和方法都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支持。因此,动态规划理论和应用研究成为当前物流领域解决供应链效率低下、保障资源有效配置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动态规划在我国物流产业的应用研究现状,为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探索提供便利。

1 国内外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概况

近年来,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本文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整理。

通过ELSEVIER公司的Science Direct数据库,使用“Dynamic programming of goods”、“Logistics dynamic programming”和“Transportation dynamic programming”三个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情况见表1。

使用清华同方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利用“物流动态规划”、“运输动态规划”、“货物动态规划”、“物流资源优化”、“交通运输优化”和“货物仓储优化”六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情况见表2。

由表1、表2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对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要多于国外,这与当前国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从以上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可以将研究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动态规划在宏观物流产业的研究;二是针对物流过程中某个环节,如库存采购、物流配送、仓库选址过程中的物流资源进行配置优化研究。

2 动态规划在宏观物流产业的应用研究

针对动态规划在宏观物流产业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企业物流资源研究、行业物流资源研究、特定背景物流资源研究三个方面。

(1)企业物流资源研究。天津大学的赵双记[3]以宝硕化工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从采购、库存、生产三个方面入手,解决宝硕化工现存生产与库存之间的矛盾问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潘珩[4]对企业生产物流进行了研究,运用动态规划的方法,针对企业的生产物流和多种产品,提供了优化的分析和运算方法。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刘虹等人[5]根据企业的物流优化模型,提出一种新的矩阵运算的动态规划算法,更好地解决了企业对单个用户的供应链优化。

(2)行业物流资源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的边展[6]通过分析海运行业港口集装箱堆场的相关操作事宜,以提高装卸效率为目标优化了集装箱的装船顺序。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孝忠、周慧兰,北京交通大学的董祥俊等[7]针对铁路行业的物资管理的特点,提出通过建立动态规划模型来变更存储设施选址的方法,降低了铁路施工企业物资运输和其他相关成本。华中科技大学的马士华等[8]通过考察公路运输行业中供应链物流运作能力的多项指标,对达到最优物流能力的最小物流成本进行了研究。

(3)特定背景物流资源研究。物流行业的特定背景非常多样,本文针对其中的应急物流、回收物流和不同生命周期物流进行简要总结。

北京交通大学的英升贺等人[9]针对应急物流的物资配送特征,建立了受灾地区接收点和非受灾地区发送点之间的配送网络。武汉理工大学的余浩然[10]利用多周期动态规划理论对再制造物流的设施选址和流量分配进行了着重研究,实现了节约和环保的生产理念。上海交通大学的佘小川等人[11]分析了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情况下采取的不同市场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对物流成本最小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这些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来看,对于动态规划在宏观物流产业的研究呈现了以下特征:一是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对物流产业进行理论研究探索;二是侧重于定量分析,运用运筹学中的动态规划方法和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来建立优化模型。随着计算机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二个特征日益突出。

3 动态规划在物流环节的应用研究

对物流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动态规划研究主要是通过库存采购环节、物流配送环节和仓库选址环节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库存采购环节。长春理工大学的王景恒[12]建立了配送中心的货物装卸搬运模型,利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并通过实例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施新平[13]通过分析汽车动态库存服务方法,构造了以时间为函数的动态物流库存管理模型,促进了企业库存管理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曲阜师范大学的徐健腾[14]利用组合最优化理论分别对单一产品多断点、单断点和易腐产品的经济批量问题进行研究。

(2)物流配送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周森[15]利用自然数序列来编码,以遗传算法为依托来解决车辆的路径优化问题,得到了低于案例成本的方案。山东经济学院的袁杰[16]提出了先分配车辆后指派车辆的处理思路,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和蚁群算法为目标分配车辆,实现了将最短车辆路径问题向最优客户问题的转化。重庆大学的陶波[17]通过研究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建立整数规划的最短路径模型,并利用动态规划法为理论求解并得到质量较高的解。重庆邮电大学的任志霞[18]利用运筹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分别对0-1规划问题、背包问题和路线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为配送环节提供帮助。

(3)仓库选址环节。南昌大学的胡章云[19]通过考虑供应商的供应量、客户的需求量及配送时间等因素,建立了不确定环境下配送中心的动态选址模型,利用动态规划思想来支持长期的动态选址决策。武汉理工大学的徐利民等人[20]针对不考虑时间因素的静态选址,提出了运用动态规划求解的思想,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加入时间变量后企业如何做出选址决策。东北大学的陈冰冰[21]利用一个企业的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建立了双层规划和动态规划相结合的物流中心选址模型。浙江师范大学的卓婧婧等人[22]基于树型动态规划来简化配送网络,提出较之传统动态规划、层次分析法等更有优势的选址算法。

以上三个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各有特点:库存采购环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库存管理能力、装卸搬运方法和经济批量等问题的优化;物流配送环节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最短路径的优化和计算;仓库选址环节的研究则集中于在考虑不同因素情况下对最佳选址模型的建立。这些研究主要采用动态规划和其他辅助方法来建立模型或者求解,部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仿真或者以实例验证。理论指导性较强,但实践指导性较弱。

4 国内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对国内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研究既有理论方法的探索、配置模型的构建,也有与特定背景结合的探讨,研究态势多元化。本文认为,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研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

(1)结合我国供应链体系,将动态规划运用到生产、仓储、销售、配送等整个供应链中,以供应链整体优化为目标,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优化。

(2)结合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动态规划整合。

(3)结合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按照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在战略层面对我国物流环境进行规划研究。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动态规划在物流产业的应用是现代物流管理研究的重点,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希望本文对动态规划在我国物流产业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分析,能够为我国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提供帮助,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Z]. 2014.

[2] 黄立君. 动态规划在企业运输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09(3):98-100.

[3] 赵双记. 基于动态供应链管理的宝硕化工流程分析与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潘珩. 动态规划方法在企业生产物流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物流技术,2004(4):72-73.

[5] 刘虹,孙金梅,陈德运. 一种基于供应链的动态规划算法[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3(2):122-124.

[6] 边展. 基于混合动态规划的集装箱装船顺序优化[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 张孝忠,周慧兰,董祥俊,等. 动态选址在铁路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 经营管理,2007(7):49-51.

[8] 马士华,申文. 供应链物流运作能力计划模型与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7(8):83-88.

[9] 英升贺,李毅鑫. 动态规划和整数规划在应急物流物资配送优化中的应用研究[J]. 物流技术,2009(8):80-83.

[10] 余浩然. 再制造物流网络多周期动态规划模型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 佘小川,季建华.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物流系统动态规划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102-104.

[12] 王景恒. 物流中心货物最优配装问题的动态规划解法[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3):9-11.

[13] 施新平. 基于动态汽车库存管理的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分析[J]. 物流技术,2014(5):316-318.

[14] 徐健腾. 组合最优化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 周森. 基于遗传算法的物流运输中的车辆路径研究[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 袁杰.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车场车辆路径问题研究[D]. 济南: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 陶波. 基于最短路径算法的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的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 任志霞. 物流配送系统中的运筹学问题及方法研究[J]. 物流科技,2007(3):10-12.

[19] 胡章云. 不确定环境下的城市配送中心动态选址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 徐利民,马良成,方芳. 仓储中心的动态规划选址及应用[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4):256-259.

[21] 陈冰冰. 双层规划与动态规划相结合的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研究[D]. 沈阳: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动态管理论文篇8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因此,一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在企业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表1是我国1986年以来颁布的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

通过表1可知,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是不断进行完善的,通过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发展影响力最大的三个法律法规。

(一)《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 这一阶段首次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列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企业内部控制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控制程序、会计系统以及控制环境。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为可以严重影响企业控制的建立以及实施的因素的总称。比如: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式、董事会、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等。

(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该框架是由美国的“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组织并的,参与单位主要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财务经理协会以及管理会计学会等。该框架目前应用还比较普遍。在这一阶段,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被定义为可以影响一些程序、政策或者效率的因素(比如加强、削弱等)。这主要是指可以影响企业员工工作效率的环境,主要包括七点: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员工的胜任能力、诚实正直的价值观、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以及责任的分配与授权。

(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该规范是由我国2007年3月制定并颁布的,该规范总结、吸收了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我国的具体商业环境进行了设定。该规范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就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产生影响以及制约的因素总和。主要内容有:企业文化、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反舞弊机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以及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等。

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一)宏观方面 随着管理思想以及管理体系的发展,内部控制的内容也逐渐得到了完善与巩固,因此,环境控制的内容也逐渐得到了完善,具体体现在内容增加了,涉及的领域也增加了。因此,关于环境控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了,但是,综合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学者的研究重点为环境控制的地位、作用以及针对现有环境控制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只有极少数学者是通过独立科学的角度对内部环境控制问题进行解释与指导,从而提高企业的可控制性。另外,任何一个学科的出现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的,并且该学科通过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避免未来发生事故。此外,该学科还具备预测性的特点,但是,前提是之前要出现过同样的事故,因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动态性较差。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控制是不利的。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可知,目前既可以指导论证所得结论又可以提高适应环境变化敏感度的学科还没有出现,可以作为指导环境控制的理论基础还不完善。

(二)微观方面 在微观层面,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将微观层面的分析总结为四个角度,内部审计角度、人力资源角度、企业文化角度以及公司治理结构角度。第一,内部审计角度。此处的内部审计角度是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的,当企业环境控制的内容包含内部审计时,国内与国际对于内部审计的实施与管理就加强了,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环境控制的研究时间较短,并且社会上很多部门对于内部审计的了解还不全面,并且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也较差,因此,企业只有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才能够实现内部环境的良好控制,建立优秀的内部控制环境。第二,人力资源角度。人力资源角度主要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保持、获取等进行控制、指挥和组织等活动。只有积极地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才能够充分地将人力资源的潜力挖掘出来,并且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第三,企业文化角度。企业文化角度主要指的是企业组织内部形成的一种行事准则、奋斗目标等,只有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才能够将企业的员工凝聚起来,同时,还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企业的文化是难以复制或者模仿的,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公司的控制环境包括治理结构,属于制度环境。

三、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成因分析

近几年,组织生态学理论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将组织生态学理论应用于企业控制环境的研究中,为该研究增添新的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本文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组织生态学二者结合进行分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研究基点一致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组织生态学的研究基点均为环境。但是,组织生态学强调的内外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即不但要维持组织的内部环境,还要维持组织的外部环境,通过将内外部环境结合实现企业或者组织的长远发展。目前,在研究企业的内部控制时比较注重控制环境的研究,但是,大部分学者只是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研究,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外部环境控制,因此,此后还应该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加入企业以及学者的关注范围中。

(二)研究目标一致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组织生态学的研究目标均是使企业或者组织长久发展。具体来说,组织生态学的研究目标是为了使组织在面临不断变化的环境时,可以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与组织方式,实现组织的长久发展。同样,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且获得长期的经营利润,因此,企业在面对所处环境的变化时,是在不断的调整自身经营管理办法的,是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因此,组织生态学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给予了理论支持,这主要是与二者的研究目标一致密切相关。

(三)研究具有可行性 直到近几年,我国才开始对组织生态学理论进行研究,因此,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组织生态学的理论体系。但是,近几年,在众多学者对于组织生态学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与了解,也利用组织生态学的理论解决了一些社会中的问题,并且实施效果较好。因此,如果存在与组织生态学理论相关的问题,就可以采用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因此,企业在解决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选择组织生态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四)企业管理中组织生态学理论应用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很多领域都开始运用生态学的思想体系,并且随着众多学者的研究,出现了很多衍生理论,比如生态系统演化理论、生态位理论、相互作用理论等。之后,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又将生态学理论与“生命体”相结合,比如部门与国家之间、组织、企业等,从而衍生出了商业生态学、企业生态学、组织生态学等,这是组织生态学的最初原型。组织生态学逐渐应用于不同的组织中,尤其是企业的管理问题方面应用较广。

上述四个方面对组织生态学运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指出了组织生态学应用于控制环境的可行性,这就使得本文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研究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并且独特的企业文化还可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从组织生态学角度来说,其研究内容主要是组织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与调整问题,也就是说,当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时,如何保持长期稳定与长远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的类型与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结构也日益复杂。我国企业的管理思想很多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因此,我国很多企业在吸收国外优秀成果的同时,也会发生企业文化的碰撞。组织生态学理论要求企业要选取适合自身的组织管理理论,不能盲目模仿,只有这样,才能够吸收国外优秀管理思想的精华,将优秀的管理思想应用于自身企业管理中,并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调整公司治理结构 组织生态学理论把组织群落作为一个基本的研究单元。因此,通过将组织生态学理论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中,建立公司治理组织群落,就可以使得公司之间的竞争与联系更加明显,然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就可以根据这些关系来调整企业的管理制度,改善公司的制度环境。此外,还可以根据这些管理制度来调整企业的管理人员,实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就是说,实现管理制度与人员调配之间的动态改革。只有动态的管理制度、治理结构才可以有效地解决公司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企业主动改革,而非被动改革。

(三)强化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机制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机制的构建与强化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与国家的法制环境相适应,并且要及时调整内部审计机制,使其适应法制环境的变化;第二,要把内部审计部门当作一个独立的部门,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要将其进行独立管理,提高其在企业中的独立性。生态学中提到,猿类的内部结构变化是因为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成了人,由此可以了解到,组织生态学强调内部结构的改变要顺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在运用组织生态学理论时应该注意三点,首先,转变管理思想,改变对内部审计制度的认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强化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与约束机制;最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四)增强企业内部推动力 企业的推动力可以促进企业的成长,这些推动力既包括企业的外部因素,也包括企业的内部因素。因此,当企业的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都可能成为企业推动力的来源,或者是可以对企业的其他推动力起到促进作用,增强其推动效果。根据组织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企业可以对所处外部环境及其自身内部环境进行考查,找出企业的可行点。这样,即使企业所处的环境可能会对其发展造成阻碍,企业还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的损失。为了实现企业与环境的良好接轨,就要主动与环境建立联系。另外,组织生态学理论认为,组织的改变是顺应环境的变化而来的,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还要注意自身的组织结构,协调好组织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五)加强企业间联盟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企业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相关产业组成了产业链、价值链。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并且逐渐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相同或者不同的企业之间都有可能因为某种利益关系形成联盟,比如风险合资、战略联盟等,并且这将成为以后企业经营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网络型组织,比如韩国的财阀、日本的企业系列以及中国的企业集团,这就使得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组织生态学理论的引用使得这些中间网络组织得以继续生存与发展下去,尤其是保证了其与终端大型企业的合作机制可以正常运行。但是,由于中间网络组织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并且网络结构具有更加复杂的趋势,这就促进了组织生态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而组织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又会反过来提高企业的控制环境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冯敬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理财)》2008年第10期。

[2]杨晓冬:《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完善》,《财会通讯(理财)》2008年第8期。

[3]戴影慧:《浅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构建》,《财会通讯(理财)》2008年第8期。

上一篇:体育项目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